安全难题

2024-09-28

安全难题(精选12篇)

安全难题 篇1

“十一五”期间, 建筑、房地产行业大量应用、易燃有机保温材料的防火研发滞后性, 造成了高效有机保温材料防火功能的缺失。建筑火灾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一种说法是, 罪魁祸首是建筑业正在大规模使用的易燃有机保温材料。

不少人开出了治理的药方, 其中有两个观点令人关注。第一个观点是, 干脆釜底抽薪, 将有机保温材料扫地出门, 以无机保温材料替代有机保温材料;第二个观点是, 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等级 (B1、B2、B3) 与建筑防火不存在必然关系, 即使达到B1难燃级未必能防火, 建筑采用的有机保温板材遇火总是会烧, 没有必要提升机保温材料的防火级别, 解决易燃有机保温材料引发火灾问题, 最可靠的途经是构建“防火构造”。

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片面性。

首先剖析第一个观点。无机保温材料的保温性能远远不如高效有机保温材料 (PU、EPS、XPS) , 因此, 从节能效果来考虑, 无机保温材料不能替代有机保温材料。从防火安全性考虑, 央视火灾案例证明, 原来不燃的玻璃棉、岩棉等无机材料照样会在高温火势攻击下被烧化, 因为玻璃棉泡沫超过350。C就脆化, 岩棉超过600。C以上就粉化, 抵抗不住大火的攻击, 因而全部采用无机保温材料也不能进入防火的保险箱。无论从节能效果、抗火功能来看, 无机保温材料不可能成为中国建筑节能减排的主力军。

第二个观点认为中国建筑节能推行“防火构造”体系就能解决建筑节能的防火安全问题。应该说“防火构造”体系有其建筑科学的科学性, 但它却又提出建筑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级别的提升与建筑节能保温体系的防火没有必然联系, 没有必要提升机保温材料的防火级别。这些人认为中国目前的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级别大部分只能达到B3等级, 少部分防火级别最多也只能达到B2级, B1等级的有机保温材料是搞不出来的;这些人还认为, 国外的B3等级的保温材料照样在大规模使用, 因而中国没有必要搞B2级、B1级。这种观点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因之出现了不少防火误区, 出于防火构造体系的保险箱思想的影响, 材料科学中的防火材料耐燃、耐温性能研究被忽视了, 火灾中有机保温材料释放头号杀手烟毒气的研究被忽视了, 热塑性有机保温材料 (EPS、XPS) 在燃烧过程中自身产生熔融、滴落的问题被忽视了。离开了有机保温材料的防火研究与防火级别的提升, 单纯地从建筑科学的角度提系统的防火构造是关键, 是治标, 不是治本。我们认为, 建筑节能中防火安全的可靠途径是将易燃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研究、防火级别研究, 与建筑科学中的防火构造研究、整体防火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解决建筑节能防火安全的大问题。

我国现在应用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材料主要是EPS、XPS, 它们都是易燃的热塑性高分子泡沫塑料, 遇火高温反应会融化、滴落, 引发大火。国外对保温材料已作出严格的防火规范, 使用EPS、XPS材料的防火级别必须是B 1级别, 而我国却还在方兴未艾地大规模应用没有严格防火规范及防火措施的材料, 其防火级别一般只有B3等级。

聚氨酯 (PU) 是当代最佳建筑节能保温材料, 其高效节能可起顶梁柱作用。聚氨酯有一个得天独厚的理化特性优点, 即它是热固性泡沫塑料, 遇火攻击, 材料表面会迅速形成碳化层, 它可阻遏、中止火的继续喷发、蔓延, 达到高效的防火功能。但没有经过化学分子结构改性的聚氨酯, 在高温火焰攻击下, 其碳化功能微乎其微, 最多也只达到B3级, 实际仍是易燃材料, 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所以, 聚氨酯碳化层功能的提升, 只能靠高科技的技术攻关, 促使材料由易燃变为难燃, 达到B 1级, 才能在大火攻击时, 迅速形成具有防火功能的碳化层结构。这也是现今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日夜攻关的难点。

我们研究聚氨酯已有30多年历史。最近, 我和我的研发团队, 历经千辛万苦, 发明了经化学结构改性的无卤结构碳膨胀性阻燃化技术路线和工艺, 在国内第一个提出“火灾性能”和“碳化层”理论, 使原易燃的聚氨酯泡沫达到高氧指数、火焰传播性小, 烟雾小、毒性小的低碳、低烟、低毒B1级硬质难燃 (P1R) 聚氨酯泡沫产品, 这些科技成果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 已达到并超过我国颁布的GB8624--1997国家标准, 达到并超过GB8624 2006国家标准。从单项指标考察, 氧指数可达≥32, 最高达36;烟密度SDR可达≤25, 最低可达1 5, 是目前国内外最高指标;碳化层和低发烟、低毒性的环状结构不仅阻止了火焰的蔓延、烟毒气的释放, 而且具有抗火焰贯穿、隔火、隔高温的功能, 相当于宇宙航天飞船外壳经受高温攻击考验的保温层, 是遏制建筑火灾群死群伤的克星, 这些领先国外的科技成果可有效地遏制我国建筑火灾频发的严峻形势, 可有利于我国高层建筑、公共场所建筑、幕墙建筑、甚至建筑内部的内保温中的广泛应用。

外墙外保温系统防火构造模式, 为我国建筑节能减排起到了推动和保障作用, 对防火安全研究和实施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它还存在误区——从科学发展观来看, 采用上述的系统防火构造模式所取得的大型火灾试验的数据来评价外墙外保温系统, 其整体防火安全性不仅是片面的, 而且缺乏科学性、严密性、严谨性, 如果按照这种模式, 将会造成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的失控局面, 不利于我国消防法规要求有机保温材料达到B 1、B2、B3等级的执行。

我们认为, “十二五”期间, 我国建筑防火安全研究方向及路线, 应当是坚持标本兼治, 重在源头治本, 有机保温材料的防火安全级别提升是源头、是治本的关键所在, 有机保温材料防火的发展方向, 不仅要向B1等级靠拢, 而且要实现B1等级的有机保温材料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能力。如佳丽化工 (惠州) 有限公司已按我们技术路线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产品已销售国外, 广州朗腾聚氨酯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低碳、低烟低毒的B1级聚氨酯新材料, 实现了万吨级的工业化生产, 其他的代表性企业还有江苏绿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阴友邦聚氨酯有限公司等, 他们都相继进入各个不同阶段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形势喜人。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 即改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将主要精力转向依靠技术进步, 提高效率和增加产品附加值, 而任何以保护落后技术谋求生存是没有出路的。所以, 我国要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 只有依靠科技进步, 发挥科技优势, 大力推进B1等级聚氨酯有机保温材料的高新技术产业化, 才能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许多企业正积极加快B1等级聚氨酯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这已是我国建筑节能行业不可抗拒的发展潮流。最近, 不少来找我的企业包括一些国外企业集团, 希望开发我们研究的新成果, 鉴于此, 我提议管建筑节能的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保护我国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消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性障碍, 激励创新、保护创新, 防止一哄而上, 要强化法制观念和问责制的执行, 切实保护企业创新的合法权益, 将我国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任务落实到实处。

安全难题 篇2

据CNNIC调查,2013年我国16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人数已突破1亿;而到2014年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急剧扩增到2.77亿,即全国青少年中近80%的人都已开始使用网络技术。同时,这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恰好与互联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相重合,如何在新媒介生态下守护这群“网络原住民”,是一个颇为关键而又棘手的时代命题。

色情、暴力信息与“冰山效应”

由于没有标准,多数人都会首先关注已放置在“聚光灯”下的内容,比如从公认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入手。事实也正是如此,根据本次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的数据显示,七成被举报信息与色情有关。但是,这类信息可能仅是水平面上显露的“冰山”一角,而尚未进入严肃讨论并且似乎不产生直接严重危害的不良信息如“人肉搜索”、言语暴力等构成的冰山基底也许更具风险:就在今年刚刚结束的高考后,几万考生在材料作文的原型微博下谩骂、讥讽,被保护者在失范现象频现的信息环境中已经成长为自利的情绪化网络暴力实施者。

“水平”面下的问题发现及治理本来就极具难度,而过多倾注于显著的矛盾问题,可能更会遮蔽掉其他潜在严重议题的迫切性,并且无意识地引导人力、物力投入的倾斜,让这些可能造成社会“触礁”的问题更无力解决。事实上,“扫黄打非”一直是我国网络信息监管的重点,更是2014年“净网行动”的主体部分,因此我们有理由也有条件将这一工作继续推进深入。

政策“游移”与政府公信力

如果将视线放远,联系近年来的相关舆情热点,这种“不良信息”的界定问题还衍生出与政府形象等相关的政府公信力问题。本次专项整治清查含有妨害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内容的互联网音视频、游戏、小说、动漫等,但具体情况尚未公布时,各种关于政府封禁动漫等的清单就已在热传。其中往往夹有一两部颇具影响力但又明显不符合封禁规则的作品,如前段时期流传的封禁《机器猫》或《名侦探柯南》清单等,都在深化民众对于政府部门的执政观念的误解,也强化了整体性偏见。

同时,还有很多民众会误认为商业主体的自审行为是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更有甚者,“被封杀”已经成为不少商家借机低俗炒作的手段――反正最终多没有官方版本来“揭穿”,但这却在一次次磨损政府形象,增加了潜在的官民沟通成本。如果进一步细查,这种对于政府政策行为的误判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更多层面。已经有研究者发现2014年“净网行动”不仅直接清理了网络文学的部分“不良”内容生产,还使整体生产格局趋向于“安全地泛娱乐”,从而对大众文化生产与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即时传播时代的“安全阀”难题

2014年开始,新一届中国领导人赋予互联网以至关重要的地位,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与之相关,2014年开始的“净网行动”等网络监管也整体呈现出更加细致、深入的趋势。本次“护苗2015?网上行动”作为“净网行动”2015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投入巨大,以期构建一个互联网的“安全阀”。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新媒体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这种事后追惩式的清理与处罚必然无法穷尽所有的不良信息,而且处理的时间上也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的劣势在即时性传播时代更为明显。网络传播已从初期的“Web1.0”网络普及化阶段、“Web2.0”网络社会化阶段发展到当下的“即时网络阶段”,即以大规模同时在线的网民实时互动为基础,信息的生产、发布、转载和反馈,几乎是零时间或趋向零时间。而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手机已经成为青少年上网的主要终端。在当下的媒介情境中,信息集中控制权被逐步分散消解,仅依靠政府力量要做出万全的“安全阀”,从而为青少年开设一个完全无菌的温室,技术要求和行政成本可能都难以计算。

“反多数难题”不是一个难题 篇3

田雷比较准确地介绍了美国学者在解决“反多数难题”这一美国宪政悖论时的三种思路:基本权利说、政治过程论和司法节制主义。如此多的美国一流宪政学者致力于解构这一难题,的确让读者品尝了美式学术佳肴,领略到宪政理论中历史、文本和逻辑的精彩表演。因为美国人视宪法为立国之本、治国之根,“宪政无小事”,加上美国宪法学教授相对过剩,故导致“反多数难题”备受学界关注,给人的印象似乎這是一个关系到美国宪政的存亡兴衰的大问题。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或者以中国的标准来衡量,则可以用一句国内的和事佬最常用的话来概括:“这算多大的事儿?”仔细琢磨,这的确不是太大的事。因为美国最高法院历史上,审理的案件成千上万,否决的国会法律,也就是所谓“反多数”行为,满打满算也不到两百个,其中真正重要的法律可能也就三五十个。可以想象,如果它三天两头挥舞着违宪审查的大棒,否决国会的立法,被惹怒的国会可以间接地废掉最高法院的“武功”。虽然宪法保障大法官终生任职、俸禄无忧,但是国会也有两个杀手锏,其一它可以确定最高法院的上诉管辖范围,其二它可以确定最高法院大法官人数的多寡。

最高法院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威望,很大程度来自于它的节制和独立独行。在民众看来,最高法院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门的伟大之处在于,大法官不像政客那样随波逐流,除了宪法和法律之外,他们不对任何人负责。这一超然地位使他们有可能超越眼前的权利之争和权宜之计,而关注于基本的价值和长远的目标。所以,最高法院偶尔的反多数行为,不仅为民众所谅解,甚至可以被视为大法官卓尔不群、目光远大的表现。

为了维持自己超然物外的形象,树立自己的权威,在长期的宪法实践中,最高法院也积累了一系列回避棘手问题的招数。当执法或立法部门的宪法判断受到极其有限的挑战时,最高法院自有一套应对办法。美国行政法权威安德森教授向中国读者解释说:“由司法部门创造出来的一系列原则减少了原告的数量以及可诉讼问题的范围。而且,最高法院的司法管辖权限几乎完全是自由裁量的,因此,如果它愿意,它能够回避问题。甚至在它受理了某个案件时,可能的话,其基本的行事方式几乎总是把案件置于非宪法基础上加以考虑。最后,即使最高法院直面问题,拒绝执法或立法部门的解释,法院的判决也可能是以这样方式做出的:它允许其他政府部门以其他替代的途径来实现其目标。”(威廉·安德森:《美国政府监管的宪法基础》,《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反多数难题”就并不像它表面所反映得那样可怕。社会上对最高法院某些裁决声嘶力竭的批评,固然是因为这些极为有限的宪法诉讼均为大案要案,同时也是特定利益集团为了政治需要和争取舆论发出的不无夸张的“哭诉”。退一步讲,“反多数难题”这一命题本身就值得质疑。因为,美国独特的联邦制结构,使“多数”的含义只有相对的意义,而无绝对的价值。让我们先看执法(行政)部门的“多数”支持。美国总统大选的投票率一般在50%左右,只要获得了其中一半的选票,也就是赢得全国四分之一合格选民的支持,就可以当选。此外,由于美国总统选举采取选举人制度,因此,还会出现2000年总统大选那样的“少数票”总统。如果最高法院否决了布什第一届政府的某项政策规章,这究竟算不算反多数?

再看立法部门的“多数”基础。美国国会选举的投票率比总统大选更低,基本在30%上下。因此,议员完全靠相对多数当选。更重要的是,美国国会参议院议员不是按人口比例公平产生,而是以州为单位产生。结果,每个参议员所代议的人数极为不均。康涅狄格州的两个联邦参议员代表了340万人口,而它的邻州纽约的两位联邦参议员则代表了1900万人口;两者所代表的人口比例差距是5.6比1。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大的差距出现在人口最少的怀俄明和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亚之间,这个比例是70比1。换句话说,就参议员代表性而言,70个加州人才抵得上一个怀俄明人。美国所有的立法都需要国会两院通过,人口小州的参议员团结起来既可以阻挠代表“多数人”利益的立法通过,也可以促成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立法通过。因此,否决这样立法部门通过的法律,未必都是反多数。

而且,由于美国选民的投票通常不是严格的按党派界限投票,因此,白宫和国会往往被不同党派所控制,这一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司空见惯,成为美国联邦政治的常态。在1946~2000年间,一半以上的时间(每十年中有六年)白宫、国会众议院和国会参议院是被不同党派所控制,这样一种分裂的政府使得“多数意志”含糊不清,很难确定。即使在立法和执法部门同时由一个党派所控制,而且假定它们代表了多数利益,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是否是反多数也需要进一步细致的分析。

像田雷所介绍的,在审查国会或各州损害美国宪法《权利法案》的立法方面,也就是涉及到宪法所保障的个人基本权利和民事自由方面,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不存在什么“反多数难题”。因为这些权利超越了多数人用选票决定的范围,也就是后来的杰克逊大法官在“国旗致敬案”中所表达的思想:“个人的对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结社自由的权利以及其他基本权利是不可以诉诸于投票的,它们不取决于任何选举的结果。”

现代司法审查的另外两个领域是那些可能限制某些人群平等地参与政治进程的立法和歧视某些弱势社会群体的立法。最典型的两个案件就是田文提到的涉及“一人一票”的“卡尔诉贝克案”和开启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布朗案”。从技术上讲,这两个案件并不能够作为反多数难题的例证,因为它们涉及的都是一些州法,而不是全国性法律。多数还是少数更是不清楚,究竟是以州还是以全国为单位来估算?

再退一步讲,假定最高法院极其有限的司法审查,严重地违背民意多数,美国也还存在着校正机制来推翻这一反民主的司法能动。这就是启动宪法修正案来推翻最高法院的判决。宪法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和第二十六修正案就是如此。除了这些直接推翻最高法院的修正案外,其他一些修正案也都有保障民主的目的。据学者研究,美国宪法27个修正案中,“21个可以说是对民主权利原则,或是对民主程序原则的认可。”(Alan Crimes,Democracy and the Amendments tothe Constitution,Mass:Lexington Book,1978,p.166)

那么,这个看起来并不复杂的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如此引人注目的难题呢?这主要与最近半个世纪美国的宪政发展有关。这期间,最高法院多少偏离了其“无为而治”的传统,开始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动的法院”,不论是沃伦法院自由主义的司法“能动”,还是威廉·伦奎斯特法院(1986~2005)保守主义的司法能动。(Thomas M.Keck,The Most Activist Supreme Court in History:the Road to Modem Judicial Conservati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不过,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这一趋势的始作俑者就是备受自由派人士赞赏的沃伦法院(1953~1969)。

司法能动是与司法约束相对的。司法是能动还是约束,一种比较简单的理解是,如果法院认可了一项先例,严格地解释了一项立法或宪法条款,宣布有争议的国会立法合宪,就可以视为是“司法约束”;如果它推翻了一个先例,扩展或减少了立法的含义,“重写”了宪法的一个条款,或者宣布某项国会立法违宪,就可以视为“司法能动”。

在1953年沃伦执掌最高法院以后,美国历史上司法能动最活跃的时期开始了,产生出“发现隐私权”(妇女堕胎权)、进入“政治棘丛”、保护黑人民权、保护刑事被告权利等一系列司法能动的判决。此后,步沃伦法院后尘,伯格和伦奎斯特法院两届法院也不甘示弱。结果,从1953年到2003年的半个世纪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共判决89个国会立法全部或部分无效,其中为期16年的沃伦法院23个,为期17年的伯格法院32个,伦奎斯特法院40个,这比以前同样的时段都多。而且,法官构成的变化对司法能动有着明显的影响,这可从保守派占主导的早期沃伦法院和自由派占主导的后期沃伦法院、以及恰好相反的早期和后期伦奎斯特法院的对比中窥得一斑:

在能动的法院下,司法审查更强调具有立法性质的司法审查形式:“现代最高法院减少了传统上对接近司法权的条件限制,从而使寻求司法保护变得越来越容易”(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6页)顺从立法的原则受到了实质性的修改;原来一直用来阻止司法介入的挡箭牌,“政治问题原则”也日益衰落。司法审查全面触及立法的具体内容,而不仅仅限于立法的程序,由此,美国的一些人开始担心联邦最高法院正在成为一个衡量立法者智慧的“超级立法者”。司法审查已渐渐变成“司法至上”(judicial supremacy)。这显然不是美国制宪先贤的本意,也绝非一个民主社会的真谛。

随着司法能动的加强,美国朝野上下对最高法院的批评越来越多,调门也越来越高。1970年代以后,通常是最高法院支持者的美国知识界开始分化,原有的对最高法院作用的共识开始瓦解。在经历了1960年代“权利革命”和1980年代“里根革命”之后,美国的法律界和知识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最高法院司法作用的看法有如此尖锐的对立和分歧。针对一些大法官继续沃伦法院的事业,右翼批评家大声疾呼“帝王司法”(Imperial Judiciary)的到来。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格拉泽(Nathan Glazer)指出,“法院现在真正改变了自己在美国生活中的作用……[它们]比以往更为强大……[它们]违背人民的意志,进入到人民生活中,其深入程度超过了美国历史上的其他时候。”有趣的是,这实际上是借用自由派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的概念。针对共和党总统尼克松政府的大权独揽,“无法无天”,他有感而发,撰写了《帝王总统》(The Imperial Presidency)一书,指出了美国三权分立政府中执法权独大的发展趋势,并对美国民主制的未来表示忧虑。但在1980年代的保守派看来,真正的“帝王”在最高法院而非白宫,自由派大法官掌控的最高法院才是美国民主制的最大威胁。如果說,1960~1970年代是保守派诅咒沃伦法院是“超级立法者”和“帝王司法”,那末,到了1990年代,则该轮到自由派诅咒和担忧了。

当保守派大法官开始得势,将司法能动“挪用”于保守的目的时,自由派法律精英则公开表示,“我鄙视现在的最高法院,对其好斗、任性、集权的行为感到厌恶”。一时间,某些激进的左翼和右翼学者,都以民主为由,开始质疑司法审查的必要性。出于不同的目标,两派学者在批评最高法院司法能动问题上却形成了新的共识。对左翼的图施奈特(Mark Tushnet)来说,就是要让公众“更直接和更公开地参与宪法法的塑造”,最终用这一“民粹宪法法”(populist constitutional law)来替代不民主的司法审查。奇怪的是,右派学者、得克萨斯大学的法学教授格拉利亚(Lino Gragli-a),他曾经把图施奈特描述为“自诩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次却赞扬图施奈特限制司法审查的观点,并从州权的角度加以阐述:“废除司法审查,将基本社会政策问题的决定权交回给各州的民众,是我们能够让国家回到政治和社会健康轨道的不二法门”。(Mark Kozlowski,The Myth of the Imperial Judiciary:Why the Right isWrong about the Courts,N.Y.: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3,pp.12-13)

在批评最高法院的合唱声中,虽然不时地回荡着这类废除司法审查的声音,但是,这种声音唯一的作用是唤起人们对最高法院作用的注意,根本不可能动摇已经制度化了的、并且根植于美国民间法律信仰之中的司法审查制度。与历史上批评最高法院的言行相比,这些批评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因为在过去的二百多年里,美国最高法院虽然有着显赫的历史,但对它的批评甚至攻击,特别是在一些历史的紧要关头,从来没有一刻停止过。在最高法院的历史中,荣耀和指责甚至可以说是形影相伴。因为最高法院的判决往往是在两种重大利益或基本价值之间进行取舍,失败的一方不是哭诉不公,就是充满怨恨。针对马歇尔扩大联邦权力的判决,托马斯·杰弗逊总统曾经指责马歇尔法院的法官是在偷偷地瓦解美国宪政大厦的“工兵和坑道工”;针对坦尼维护战时个人自由的做法,美国北方舆论大骂他是“南方奴隶制老不死的代言人”;针对休斯法院阻碍新政立法的企图,罗斯福的支持者以“九老院”相讥;针对沃伦法院消除学校种族隔离的判决,美国南方各州发起“弹劾沃伦”群众运动。

今天,不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他们都是打着民意和民主的招牌进行批评。总结起来,他们所有的反对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前提下:最高法院通过司法审查,把手伸得太长了,侵入了政府政治的权力领域,损害了民主的原则。当年杰弗逊的担心:“把法官看作是所有宪法问题的最终仲裁者,将会把我们置于寡头政治的专制之下”,可以说是他们内心的确切写照。历史证明,杰弗逊所担心的这一最坏的结果并没有出现。不过,杰弗逊派学者也有理由相信,正因为有杰弗逊这样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人们对最高法院专权的关注;有图施奈特这样一流学者对司法审查的无情批评,才没有出现最坏的结果。

安全难题 篇4

2016年7月19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发布关于征集2016年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科技攻关项目承担单位的通知(规划函〔2016〕31号)。为推进实施“科技强安”战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安全生产科技攻关,进一步提升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科技保障能力,根据《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管理规定》(安监总厅科技〔2014〕7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规划科技司决定开展2016年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科技攻关工作,征集科技攻关项目承担单位。征集方向包括:1)煤矿综放工作面提升安全自动化水平。2)煤矿井下主运输系统无人值守。3)煤矿综采工作面自动找直关键技术。4)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无轨设备精确定位与防碰撞。5)金属非金属矿山固定设施远程安全无人值守集成化。6)危险货物运输车辆碰撞事故主动防控。

安全难题 篇5

随着国际知名企业因为疑员工窃取公司商业机密的案子闹上法庭的频发,敲响了国内企业家们的警钟。

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现在企业信息安全受到了更为严峻的拷问,不少企业主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安全威胁,一方面,他们采用各种方法对抗黑客以及各种计算机病毒,另一方面,他们严格控制企业员工上网行为,避免资料泄露和恶意攻击。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是专业的企业局域网管理软件,能有效的帮助企业解决网络安全、网络管理难题。

企业网络及应用层由于网络的开发性、网络协议等自身设计的薄弱和脆弱性以及由于经济利益驱动而导致的黑客技术的攻击性和目标性的不断增强等原因,经受着来自网络和应用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网络威胁和攻击。为了保障企业网络安全,除了要加强入侵预防外,还要加强内部上网行为的管理。

小草网管软件(小草软路由)的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用于管理员工上网行为,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小草网管软件同时也是一款优秀的软路由,软件稳定性强、性价比高,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合理分配带宽资源,保障企业正常业务顺利进行,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防止企业机密资料泄漏。

以计算机蠕虫和病毒为例,它们通常会隐藏在音乐、电影和软件之中,企业很难发现它们,一旦企业内部网络中有一台机器感染了这种病毒,就有可能导致企业网络面临瘫痪的威胁,比如,以DoS(拒绝服务)攻击为代表的网络攻击,会占用关键网络组件的大量带宽,使其无法正常处理用户的服务请求。结果是灾难性的:数据和订单丢失,客户请求被拒绝。而当被攻击的消息公之于众后,企业的声誉也会受到影响。

此时,禁止访问非法网站、下载非法软件就十分有必要了,小草网管软件的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可对网络游戏、在线聊天、在线炒股、P2P下载、网页访问、邮件外发及论坛发帖等各种网络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管理,杜绝与工作无关的上网行为。

小草上网行为管理系统可针对特定局域网或外部的主机进行管制。例如不允许内部某台主机上网、只允许某台主机上网或不允许网络用户联机外部某台主机等。这样的作法都是通过限制某个使用者或主机的方式进行管制。可通过“IP与MAC双向绑定”的功能,完全限制其IP网络的上行下行带宽,也使他不能随意改变IP而影响其它员工。

乳品营销难题解答 篇6

分析

造成促销过度的原因主要在于

1 市场上同类产品众多并且差异性很小.消费者仅对价格差异有认识,而对产品属性没有差异性感觉。

2 同类产品选择渠道的趋同性强,几乎都集中在相同的销售终端,导致终端一定程度上的出货堵塞,各品牌为争夺消费者就要加大促销力度。

3 销售终端的特性。销售终端的特性主要指其价值定位,如大卖场的价值取向是提供“一站式购物”的消费体验、天天低价的超值享受、经常促销的意外惊喜等,任何一个品牌进入大卖场销售就必须符合它的价值取向,所以必须保持高频率的促销活动。从渠道的消费者特性分析.消费者选择一种零售业态是因为该业态的价值定位与自己的消费价值相一致.去大卖场购物的消费者除了有批量采购特征外.还对价格与促销活动有相当高的关注度。一个品牌要引起消费者注意.除了主推大规格、组合装、礼品装外.还必须以优惠的价格或促销作为卖点。

4市场上新进入品牌较多且时间较集中,造成混战局面,每个品牌都想通过大力度促销来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确立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

分析各品牌的促销方法会发现, 目前市场上促销活动的特点是

1常用的方法诸如抽奖、特价、同类产品赠送、礼品赠送等.最常用且效果较好的是特价与买赠。

2促销的焦点是价格,即促销“价格”而不是促销“价值”。促销信息与品牌核心价值脱离,促销无助于产品属性的宣传与品牌建设。

3缺乏促销组合策略,促销信息不统一。

4并非所有终端都需要促销支持,促销最常见的终端是大卖场以及部分大型连锁超市。

解决方案

根据上述两方面的分析 新品牌进入市场时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 有一个明确的品牌定位,与现有的品牌形成明确区隔。

很多新品牌失败或无法脱颖而出的根本原因是采取了跟随定位,试图与别人一样并想努力超越别人。例如,现在浓香型牛奶比较畅销,个别品牌已经为浓香型建立起了口味标准.它们的市场地位相当稳固,而许多新品牌进入市场时也将自己定位在浓香型上.并试图使产品口味接近或超过领先品牌,结果往往是得不到消费者认同.降价促销就成为这些新品牌阻止销量下滑的惟一方法。

区隔化定位是摆脱促销比拼最重要的方法——为品牌寻找一个恰当的位置,与领先品牌区别开来。一个新品牌可以将自己定位在”淡香型 牛奶,这样就站在了领导品牌的对立面,就有机会吸引喜欢口味纯正清淡的消费者。

一种权威的观点是,品牌定位不是对产品本身做什么,而是对消费者心智做改变。品牌定位是对消费者的一种心理暗示,有了这种暗示,消费者就会改变对产品的看法。鉴于此,产品口味上的劣势通过全新的、与浓香型领导品牌对立的定位,就有可能转变成一种独特的优势。

2建立多元化的渠道体系,并对不同的渠道制定不同的目标定位及相应的营销策略。

进入不同的销售终端必须有不同的目标 在大卖场以走量为主,销售全品项,主推大规格与组合装,保持较高频率的促销活动,在连锁超市走量与盈利相结合,销售主力产品系列,有节奏地搞促销.在便利店以盈利为主.主销小规格的热销产品,基本不搞促销活动.在订奶点与送奶上户渠道推进预售制,提高现金流量并以盈利为主,主销巴氏消毒牛奶,进入市场初期搞一段时间的促销,市场稳定后按一定的时间节奏安排活动,在食杂店以盈利为主,主销小规格、热销的常温牛奶品项,铺货期促销跟进,以后基本不搞促销活动。

3促销要有战略性、品牌化。

核心点是促销信息要与品牌定位或产品特性对应,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淡化价格信息.要将促销看作是以价格、赠品等为载体的品牌核心价值传播工具和沟通方法。例如,一个淡香型牛奶品牌为吸引尝试购买举行买三赠一(赠品为同类产品)活动,如果是以价格为导向,宣传的宗旨就会围绕买三赠一,消费者得到的印象是”这个产品很便宜”,如果以价值为导向,促销信息就会聚焦于品牌核心价值.力图引起消费者对品牌的关注与理解,宣传口径必然是 换一种口味是你对全家人健康的负责,清淡型牛奶脂肪不超标,对健康更有利。全新口味,低价享受。”如果每次促销活动都以品牌定位为导向,那么在促进销售的同时,也是在不断传播品牌核心价值,在价格导向的促销环境中就会引起消费者的格外注意。

4选择合适的促销强度。

就同类产品买赠促销而言,有两种强度安排方式 一种是阶梯式,促销强度由大到小递减,每一个强度阶梯间有一小段间歇期.另一种是间断爆发式,即隔一段时期有一次大力度的促销,一般情况下海次促销强度水平保持不变。第一种方式的优点是连续性,强度分段递减使消费者对价格回复有个适应过程,缺点是整个促销期较长,易形成消费者对促销的依赖性,同时强度递减过程中遇到竞争品牌更大力度的促销时,效果会明显削弱,另外,消费者会对几次变动买赠数量产生反感,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第二种方式的优点是集中力量、短时爆发,冲击力大,缺点是促销期与促销后的价格落差大、销量波动大。

在各品牌促销比拼的环境中,采用第二种方式的效果会更好些,它有助于一个新品牌在一片促销嘈杂声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难题二:怎样对付小品牌频繁的促销活动

分析

市场领先的品牌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形 区域市场中外来品牌增多,本地小品牌势力冒尖,这些小品牌更多的时候是运用频繁的促销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身处频繁促销环境中的领导品牌会感受到几方面的压力 其一,虽然这些小品牌还无法撼动自己的市场地位,但它们正逐渐把消费者往价格方面引导,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曰渐淡漠,一部分顾客被拉走了,仍在使用自己晶牌的顾客也开始抱怨得不到优惠.其二.经销商开始坐立不安,他们的下线网络被竞争品牌侵入,市场份额被蚕食,所以急切要求厂家给予促销支持,其三,小品牌的频繁促销破坏了现有市场价格体系.正在动摇自己的产品价格,首当其冲的是一些盈利状况良好的主力产品,其四.如果跟进频繁的促销活动,费用压力巨大,因为自己的顾客基数庞大,利润被侵蚀的危害太大。

解决方案

领导品牌必须运用两条基本原则 一是不能对小品牌的行动听之任之 必须予以遏制 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二是不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要趁对手退却之际发起进攻,概括为“竞争者搞大促销,我不做,竞争者搞小促销,我反击”。

领导品牌要掌握促销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小品牌会搞3—4个月的大力度促销,如订1个月奶享受5天免费,订两个月奶享受1 2天免费等,然后,促销力度会降到免费3天与8天并持续一段时期。领导品牌在前3—4个月内可按兵不动.避免此时跟进增加促销力度造成更大损失,当对手促销力度降到免费3天与8天时,领导品牌就可以反击了,这时凭借品牌影响力及市场地位,只要推出免费2天与5天的促销,就能将对手打下去,并且将流向对于的顾客拉回来,彻底瓦解对手前期大力度促销建立的顾客基础,由此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成效。

难题三:在一个市场上销量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会进入一个停滞的平台期。怎样突破销售瓶颈,进一步提升销量

案例

造成销售增长停滞的原因主要有

1产品组合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产品线宽度比较窄。

2销售渠道比较单一.而且现有渠道也未完全培育起来,造成售点过少,影响产品覆盖率。

3产品进入市场时的促销活动做得不透彻,造成许多潜在顾客不了解该品牌。

4遭遇竞争对手促销干扰,尤其是一些品牌持续的大力度促销分流了本品的顾客。

5销售管理出现问题,包括组织架构、人员配置、销售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积极性等妨碍了销售增长。

一家主要生产、销售巴氏消毒奶的企业,在一个地市级市场中最近半年来销售增长停滞。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状况的症结是该市场上企业的产品线组合宽度过窄、现有渠道发育程度较低、渠道多元化滞后等。在产品方面,企业以巴氏消毒奶作为主打产品,所以只抓住了一部分消费者,对那些需要便利以及送礼的消费者,由于没有常温奶而只能放弃。在渠道方面.由于产品结构单一造成渠道形态单一化,企业的渠道策略突出送奶上户,而投递站数量少、区域覆盖过于集中,留下不少市场空白点。虽然企业试图发展零售网络,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零售终端,但单店销量普遍不高,原因是两条渠道做相同的产品,相互之间产生竞争,受当地市场规模限制.两条渠道出现此长彼消的现象。

解决方案

1在该市场增加一条常温奶产品线,最佳产品线应是百利包牛奶,将市场扩展到便利型与送礼型细分市场。

2增设投递站,扩大送奶上户业务的区域覆盖率.同时加强每个投递站对所辖区域内消费者的深度开发。

3建立多元化渠道体系.进一步培育零售奶点并建立商超渠道。在渠道建设中要突出产品的相对区隔,使每条渠道有其支持性产品线。难题四:怎样进入竞争者的根据地

市场

案例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市场情况。A市是一个地级市,市区有40余万人口,本地的B企业牢牢控制着当地巴氏奶市场,市场占有率达到90%。B企业每天向市场供应12万袋牛奶,其中消毒鲜牛奶的销量占比达到40%一50%,价格是O.75元/袋,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渠道方面,B企业自建20个分销中转站,为下面的食杂店、奶点配送,这些终端只能零售,不可以开展预售性的订奶与送奶上户业务,同时也不得兼营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公司自建送奶上户渠道,直接控制最终用户。目前.这两条渠道的销量各占一半。

现在一个做同类产品的企业想进入A市.它的主力品项价格高于B品牌,它亟待解决的问题是 (1)如何抑制B品牌主力品项的价格优势,(2)采取怎样的手段分化B品牌的零售商(3)采取怎样的渠道组合策略。

解决方案

解决第一个问题的策略是

(1)不能用低价的非主力品项与B晶牌纯粹比价格,否则产品定位就丧失了特色,无法告诉消费者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这样消费者就不会放弃已经习惯了的品牌。(2)如果用高于对手一个价格档次的产品作为主推品项,在定位上就能与对手区隔开。消费者会根据价格对两者在品质上做区隔。(3)在市场进入前期搞大规模的免费品尝活动,让消费者亲口体验,会使品质区隔的认知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4)为了消除消费者对价格的顾虑,推动尝试性消费,可以在进入初期进行买三赠一的促销。

解决第二个问题的策略是

(1)利用零售商趋利的本性,通过产品利润杠杆瓦解对手的零售网络,分化出一部分零售商。如对手给零售商的每袋利润是O 1 5元,新进入品牌可提高到O 20元。(2)除提高零售商利润外,对零售商做一些:其他工作,如制定产品陈列奖励政策、零库存政策、制作店招广告等。(3)分化对手的零售商,开始阶段要”避大趋小”,暂时放弃B企业销量大的零售商,专攻销量中下水平的零售商,因为这样的零售商对B企业的忠诚度不会很高,容易争取。当产品逐渐热销、品牌知名度提高时,再争取销量大的零售商。(4)为保证争取过来的零售商的积极性,前期的网点设置要为零售商留出一定的区域,不能密集铺货,以后随市场拓展的深入再加大设点铺货的密度。(5)在规定零售商的业务内容方面不能像B企业那么死板,应允许甚至鼓励食杂店、奶点开展预售性的订奶业务,为企业建立稳固的消费群。

解决第三个问题的策略是

拓展零售渠道与自建送奶上户渠道同时展开,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产品的覆盖率,更重要的是能为不同购买习惯的消费者服务。从优化供应链角度分析.加强对销售终端与消费者的控制是增强竞争力、提高竞争门槛的重点,但在一个新市场.要做到零售点的独占性是不现实的,所以必须自己建立送奶上户渠道,通过直销入户的模式达到控制渠道、控制最终用户的目的。

安全难题 篇7

“目前, 国内外各层面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 国家标准也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形成标准送审稿。”在近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中国移动相关研究预测, 2013年我国手机支付产业链总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未来几年将保持40%左右的年增长率。数据显示, 我国远程支付发展相对成熟, 其业务量在总业务中的占比超过90%, 然而近场支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面临安全支付和商业环境建立挑战, 很多机构开始加快试点步伐。

近场支付发展加速

据了解, 近场移动支付发展多年, 支付标准争议不断。自去年底在13.56MHz技术体系基本确定为国家标准后, 2013年手机近场支付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 产业各方积极布局市场, 争取先发优势。

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着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据悉, 该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近场支付的相关内容, 明确了近场通信采用13.56MHz, 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 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手机方案、双界面电信卡等。

后标准时期, NFC支付手机得到迅速发展。“我国NFC手机支付的商用步伐正式迈出。”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范金桥在会上表示, 2013年中国移动将在终端、SIM卡、受理环境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NFC发展。此前, 中移动计划在2013年销售超过1000万台NFC手机终端。

据悉, 中国联通NFC手机支付早在2012年12月正式商用。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也在年初表示, 2013年中国电信将与银行合作采用NFC-SWP方案推出电子钱包, 将规模投放NFC-SWP卡, 并启动终端定制。

“2013年兼容NFC的手机出货量将达2.85亿部。”柴洪峰介绍, 2012年NFC手机销售1.2亿部, 今年NFC手机将大幅增长, 银联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将成为拉动NFC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全成现阶段首要问题

当移动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网元集团常务副总裁万芳介绍, 标准问题争议结束, 下一阶段影响移动支付商用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 日益突出的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据独立的市场调研公司TNS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 9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支付是否安全是影响其考虑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重要因素。金雅拓大中国区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陈君岳也表示, 目前包括金融机构和运营商在内的产业链各方都非常关注移动支付安全, 并正在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金雅拓正在和银联联手共建安全的NFC移动支付生态系统。

目前, 经过市场检验的可信的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有很多种。陈君岳介绍, 采用个人识别码 (PIN) 认证方式, 消费者可通过授权的PIN码激活和安全访问NFC设备;而如果用户手机不慎丢失, 还可以依照现有程序致电银行挂失, 银行通过空中下载方式 (over-the-air) 就可终止该手机的NFC支付服务。此外, 移动支付运营商还可以在设备上安装嵌入式安全元件, 用于保护付款和财务数据, 防止被滥用或丢失。

网元集团则推出了“永不丢钱的手机钱包”方案, 据万芳介绍, 这款产品具有闪付前密钥预置和延时功能。通过用户指纹识别开启手机钱包支付功能, 又依靠延时支付的功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

共赢商业模式待确立

除了安全挑战, 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的构建成移动支付发展另一难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前提。”柴洪峰表示, 移动支付目前仍是创新业务, 需要产业链合作各方的明确分工和相互合作, 并由此制定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商业模式。

陈君岳表示, 在商业层面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方较多, 从SIM管理平台到服务商选择, 从业务合作分成模式到初步市场客户积累, 各方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在应用推广上呈现不同意见。因此, 构建共赢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产业链更多探索。

就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柴洪峰建议产业各方应在人民银行和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统一框架下, 在已经取得的产业合作基础上, 加大推进力度, 实现优势互补。

“构建开放的TSM (可信服务管理) 生态环境能够使各参与方共享跨行业的服务资源、基础设施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柴洪峰表示, 中国银联携手金雅拓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 实现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和对接。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攸关NFC在市场上推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非常重要。

——金雅拓大中国区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陈君岳

手机支付如果不解决安全问题, 就很难迈出真正的有实质性的商业步伐。手机支付要真的走向社会普及, 还需要有合适的、必要的安全技术来做保障。

安全难题 篇8

一、三招“魔法”, 快乐出发

起跑区是事故多发地段,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容易兴奋的次数较多, 或调皮学生恶作剧行为, 经常出现起跑推人事件。

例如《看谁先起跑》一课的起跑快速反应练习中, 有学生比较轻易地触碰到其他学生, 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合练习双管下, 体能、安全两不误

学生在等待发令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长时间的无所事事地等待, 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时间短, 意志力不强, 等待时间一长, 就容易出现嬉戏打闹的自娱自乐的状况。

在“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教学理念支撑下, 为提高教学的多样性、有效性、趣味性以及练习的密度, 笔者尝试挖掘可以利用的课堂时间, 将部分平衡项目、单脚跳跃项目、队列队形项目与走跑类教材相结合, 让学生有练习内容。教师适当布置有动作要求, 练习数量的体能练习活动。例如, 在《看谁先起跑》起跑快速反应的课堂中, 教师组织等待学生完成提踵练习50个+金鸡独立平衡练习2~4次, 在等待的时间中练习, 完成体能练习, 提高练习密度。轮到起跑的学生站上起跑线, 准备起跑 (见下页图1) 。

2.赛事礼仪我知晓, 文明观看助起跑

利用下雨天的室内体育课, 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视频。了解奥运会项目观看礼仪是体育课承担礼仪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 100m跑比赛发令时, 观众肃静, 不要用闪光灯拍照, 更不要发出声响。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观看田径比赛, 要动静有序、热而不乱, 培养良好的文明的观看礼仪。同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营造, 设置奥运会的比赛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从而有序起跑。

3.等待线留距离, 起跑出发有空间

站立式起跑 (或快速启动) 练习, 需要一定的空间, 才能从容地进行快速反应练习。笔者在平时课堂中, 设置两根不同形式的白线, 一根为虚线, 表示等待;一根为实线, 表示起跑线,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起跑意识与概念 (见图2) 。

二、趣练技能、体能, 健康同行

一年级新生, 由于自身跑步姿势尚未定型, 基本上按照原有的生活经验参与跑步。在直线快速跑中, 学生经常出现“仰天长啸”跑、“低头看地”跑、180°看后面跑等情况, 从而容易跑错跑道, 引起变道而出现安全问题。笔者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1.途中有目标, 导航一路跑

参照物是一年级学生参与走跑类教材学习时必要的体育器材资源。笔者在平时50m途中跑的教学中, 在50m的跑道上每间隔20m左右, 放置不同颜色的标志杆或者是标志桶, 成为导航路标。同时引导学生变成一列“和谐号”高铁动车, 沿着轨道, 比一比, 瞧一瞧, 哪列小火车能够安全又快速地到达终点 (见图3) 。

2.慎用追逐跑, 追逐有距离

为增加学生跑步的趣味性, 强化动作要领, 教师往往会采用“猫抓老鼠”等形式的追逐类赛跑。但是对于一年级的新生, 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往往会顾此失彼, 过于追求是否被追到, 而把头转到后面, 一边跑一边看, 容易跑出跑道, 而与后方学生相撞。笔者建议在课堂中, 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赛跑气氛, 故在间隔距离上, 教师可以适当拉大、拉开间隔, 给学生充分的安全距离, 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跑完全程。

3.课课练游戏化, 积蓄新能量

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 是一年级课堂的首要任务。多样的、游戏形式的锻炼手段是水平一阶段追求的目标。笔者通过“单脚跳抓螃蟹”、“植物大战僵尸”、“青蛙跳荷叶”等情境化、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内容将单脚跳、弓步压腿、蛙跳等等“补偿性”体能练习相融合, 通过课课练的形式, 提高学生腿步力量, 增加大腿后蹬力量, 加强摆臂, 力求在疲劳情况下保持途中跑的正确技术, 动员全身力量, 以最快的速度跑过终点。

三、五彩终点, 趣味返回

由于一年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得不够完善, 视觉错觉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一年级跑步教学中, 影响教学效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离终点3~5m处以为已经到了, 就开始减速, 严重影响成绩;此外, 还出现因提前变道, 拐弯而出现撞车的情况。如, 一年级新生跑到终点之后, 往往兴奋地转身就往后跑回起点, 与对面跑过来的学生相撞;另外, 部分学生快走到起跑区, 忽然变道, 跑到队伍后面, 而与刚起跑的学生迎面相撞等现象。

1.终点形式多样, 体验成功感受

重点形式多样, 可以有效提升冲刺终点的概率。通过色彩心理学, 发现鲜艳的红色总能够调动的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的激情与兴奋性。笔者在终点线后5m左右的地方, 利用跳高架拉一根红的横绳, 当学生看到终点有冲刺目标, 就会有冲刺动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第一个冲刺撞线, 体会撞线时的快感, 一直到底。冲过终点, 同时在自己的跑道中慢慢停下, 是学生跑类教材培养的基本运动素养。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终点意识, 体验到达终点的成功自信喜悦, 以及终点意识的体验。笔者将竖放的小垫子, 摆在终点线后面5~10m距离设置成功赛道区, 让学生务必跑进成功赛道区 (见图4、图5) 。

2.森林大冒险, 返回挑战多

安全难题 篇9

而几乎与此同时, 另外两家平台宝点网和立业贷也均遭到了大规模黑客攻击。尽管此前已有红岭创投、人人贷等多家平台都曾被黑客“盯上”, 但同一天内多家平台同时遭遇大规模攻击, 这还是第一次。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和规模逐渐扩大, P2P平台也越来越为黑客所“爱”, 而在此背景下, P2P平台的技术性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

多家平台同时遭恶意攻击

信融财富技术团队调查发现, 此次遭遇的是不法分子进行的大规模DDOS恶意流量攻击, 从而使平台网站访问受到影响。“黑客发起了多次大规模攻击, 期间有短暂恢复。我们一直在切换备用网址和IP, 到今天早上9点才刚结束。”信融财富一名员工表示。

攻击过程中, 黑客颇为嚣张。根据一份截图资料显示, 网名为“DK”的黑客在15日上午11时02分向信融财富客服发来消息宣称, “我们封了你们的网站, 通知你们老板联系我们。”

幸运的是, 该平台发现遭攻击后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防御措施, 投资人账户信息、资金未遭遇安全威胁。

值得关注的是, 几乎是在信融财富遭遇恶意攻击的同时, 另外至少有2家P2P平台也遭遇了DDOS恶意流量攻击--同在深圳的立业贷、总部位于成都的宝点网。前者于15日12时10分左右开始受到攻击, 当日下午恢复正常;后者于15日11时左右开始遭遇攻击, 当日下午晚些时候恢复正常。

事实上, 网贷平台网站受攻击, 在业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从网贷第三方平台到红岭等行业龙头, 都曾出现网站被攻击、暂时“失联”的情况。但在同一天内, 多家平台同时遭遇大规模攻击, 这还是第一次。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三家遭遇黑客攻击的平台中, 有两家刚刚获得过战略投资。其中, 信融财富于6月6日宣布获得香港上市公司普汇中金6000万战略投资;而宝点网则在6月9日宣布A轮融资3000万美元完成, 两个平台发布消息相仅数天之隔。

网贷平台安全性难题待考

上述三家平台遭到的均为流量攻击 (DDo S) 。公开资料显示,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外部流量, 把服务器拖垮, 致使打不开网站, 或者打开网站很慢。不过, 因为外部流量对于后台用户信息是没有接触的, 也就是通常流量攻击时, 用户信息安全并不受影响。所以对网贷平台来说, 客户信息和数据相对安全的。

虽然这种攻击并没有直接造成资金损失, 但对P2P平台来说, 仍然带来了不少的麻烦。上述遭遇攻击的某平台工作人员表示:“P2P平台受到攻击时候, 影响最大的就是引起投资者的担忧。事件刚出来时候, 只是个别投资者表现出担忧, 但是几个小时后, 平台仍未恢复时, 投资者就变得比较浮躁, 忧虑明显加大。”

这种情况下, 一旦发生大量投资人挤兑, 就有可能引发平台危机;而排除这种情况不说, 遭遇黑客攻击的平台也会因为“信任”问题而失去部分投资人。

事实上, 自多家平台先后遭受黑客攻击后, 网贷平台的技术性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为投资人所关注和看中, 而现实与投资人的期望却存在一定差距。

“互联网公司拥有大量服务器和带宽用以防御此类攻击, 而P2P平台几千块钱, 一两万块钱就能买个模板, 其抗风险能力弱得多。”独立程序员刘达分析称。

刘达表示, 无论是出于对规避安全风险的考虑, 还是对于在遭遇攻击之后能够有效应对防御的考虑, 对互联网金融企业而言, 从规范系统开发建设、培养开发人员足够的安全风险意识和安全开发能力, 建立完整完善的安全开发运营规范制度及安全运营流程, 以及相关部门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应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 这一切对于构筑互联网金融安全防线都是重中之重。

破解监管难题 篇10

延安8·26特大交通事故发生以后, 当地安监、交通、环保等部门三缄其口, 而危化品相关协会也以“敏感事件”为由拒绝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不可否认, 此次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应该为两辆车的司机和运输企业。但也不难看出, 监管部门对于监管责任的承担非常谨慎。

“国家监管力度不够, 是危化品物流过程中事故不断的重要原因之一。”青岛一位化工品物流公司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在山东当地有不少没有国家审批资质的物流企业进行危化品运输业务。经过国家资质审批的企业需要一定的设备设施、固定培训等, 经营成本较高, 而未经过审批的经营成本低, 价格自然较低, 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是相关政府部门却往往缺少对违法企业的监管,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危化品运输过程中危险事故的发生。“如果查到一辆重罚一辆, 相信很多企业就不敢再违规操作了。”

政出多门

业内人士表示, 我国危险品物流的管理体制已经基本形成, 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不少漏洞。据了解, 目前国内危险品安全管理工作是由安监、消防、公安、质检、环保、交通、卫生等多个行政部门共同执行, 层次繁多、程序复杂。物流企业要获得危化品运输资质, 要同时获得交通、安监、环保等部门的审批, 审批时间过长。

当前, 国内与危险货物运输相关的法规及标准共有十多个, 分别出自公路、铁路和空运等主管部门, 但由于之前这些部门以各自的部门利益和责任为主, 使得部分法规及标准之间无法统一。如在仓储建设和内部规划上, 国土资源部门和规划部门要求危化品仓库要有较高的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 而消防部门要求危化品仓库只能建单层, 建筑物之间必须有一定的间距;安监和消防部门要求毒品、易燃液体要经常通风, 预防气体浓度超标引起燃爆或中毒, 而环保部门要求仓库密封, 不要向大气排污。

虽然一些有较强安全意识与安全责任感的企业对危险品运输的操作开始重视起来, 但没有可执行性的统一操作方法和管理体系, 危险品运输企业发展遇到瓶颈。中国仓储协会危险品仓库分会秘书长柴保身在去年曾告诉记者, 我国危化品仓储物流标准缺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标准过时老化, 不符合实际的标准得不到及时修正和调整。按规定, 相关标准在实施5年以后就应进行修订。可目前有的标准已经使用了十几年, 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标准距离越来越大, 难以接轨。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仅仅要求从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自有专用车辆5辆以上”。这使得从事危化品物流行业的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小个体户, 专业素质不高, 物流设备简陋。这种经营模式是造成我国危化品物流企业现代化水平低、发展慢的原因之一。二是新标准的申请报批环节多, 手续复杂, 工作效率低, 致使行业急需和关注的标准不能及时出台。

同样, 各地对危化品物流的要求也不统一。《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自2005年生效以来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具体操作环节的相关规定仍旧不够细致, 因此各省都按照自己的情况修订具体的运输法规, 造成了各地在危险品运输管理上各不一样。如《河北省高速公路危险化学品车辆安全管理工作规定 (试行) 》规定, 危险化学品车辆通行该省高速公路的时间为7时至19时, 严禁危险化学品车辆夜间进入和停留在高速公路辖区内;石太高速公路及暑期京秦、唐津高速公路全天24小时禁止通行危险化学品车辆;危险化学品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速度不得低于70千米/小时, 不得高于90千米/小时。而浙江省公安厅发布的《关于确认全省国省道干线公路危险品运输常规、备用及禁止通行线路的通知》明确, 包括甬台温高速公路、上三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在内的多条高速公路, 都被列入危化品运输车辆的禁行路线。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后, 规定每日零时至6时, 沈海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段禁止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通行。

上海昊昕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饶金荣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各地对危化品运输车辆不同的规定和运输标准, 让企业摸不着头脑, 确实造成了不少的困难。

在美国, 运输部下设美国管道与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局、联邦汽车运输安全管理局、联邦铁路局、联邦航空总署四个部门均对其管辖内的危险运输企业进行监管, 确保了危险物品的运输、管理法规与标准的统一。而在德国, 危货运输管理以《联邦德国危险货物运输法》为依据。政府授权工商企业联合会管理危货运输人员执业资格;德国联邦材料检测研究所主要负责制定危货标识及运输容器和车辆检测;德国联邦货运管理局 (简称B A G) 和各州警察局共同负责同时具有危险品公路运输的执法检查权利。虽然两者均可上路检查, 但检查内容基本一致且相互承认。上述制度既充分利用了资源, 减少监管盲区, 又提高了执法效率。

加强监管

一家运输公司从事油气储运安全保障研究的专家严虎撰文称, 危险品公路运输存在多头管理, 造成职能交叉的弊端致使职责不清, 管理不善。而此次延安交通事故可以说明这个问题。8月8日, 陕西省交通厅运输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做好甲醇燃料运输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强化对甲醇燃料承运企业、车辆及驾驶人员、押运人员的监管。运输甲醇燃料车辆及罐体要按规定进行定期检验、检测, 必须符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车辆安全技术标准要求并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系统, 实行运输全过程监控。该通知刚刚发布不到20天, 延安就发生了甲醇汽车相撞事故。延安市一名交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按照规定危险品运输的车辆应该向当地交管部门报备, 但是由于危险品运输多为跨省、长距离运输, 车辆无法到途径省份的交管部门报备, 交管部门也就无法监管这样的车辆。

德利得物流总公司运营总监恽绵告诉本刊记者, 危化品运输交通事故分为两类, 一类是由自然原因引起, 一类是违反规定操作失误引起的, 且后者占大多数。从目前的法规标准来看, 我国危化品运输标准还有待完善的地方, 但是如果企业能够完全按照国家的各项法规标准来操作, 安全事故应该会减少很多。“我国每年危化品运输量巨大, 国家很难做到车车监管、票票监管。还有一些粉末状化学品, 很难在外观上进行分辨, 这给国家监管部门带来更大的困难。”

恽绵认为, 国家最重要的职责是从政策法规层面进行监管。首先要制定统一完善的操作法规标准, 然后对企业的资质进行审核。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企业的自我监管非常重要。“国家的职责之一是要让危化品物流运输企业认识到, 违规操作的后果是灭顶之灾, 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

上述青岛化工物流企业负责人同样认为, 国家对物流企业资质的审批监管最为重要。“国家一定要杜绝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危化品运输。”他认为, 危化品物流行业的利润比普货物流高, 而不具备资质的企业经营成本较低。相较之下, 不具备资质的企业进行危化品运输, 获取的利润会更高。而在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 一些不具备资质的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或多或少运输过危险品。

严虎在撰文中指出:“由于对危货运输企业资质审核不力, 挂靠车辆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加之地域限制, 对外地从业资格证的管理十分混乱。据统计, 危险品运输事故中, 40%的事故承运方无道路危险货物准运证;43%的事故驾驶员和押运员无危险货物运输资格证。”而在本刊记者的采访过程中, 山东淄博一位化工产品商贸企业告诉记者, 与化工生产企业、商贸企业合作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中, 大部分情况下具备国家的审核资质, 但是消费者在购买化工产品时自己寻找的第三方物流公司, 很多不具备国家资质。“因为不具备资质的企业价格较低, 而且购买者承担的运输重任较少。”

在加拿大, 政府只制定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开展监督指导、提供救援服务;而危险品货物运输的安全责任完全由企业承担。加拿大运输主管部门下设管理危险品运输和救援工作的机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加拿大对违法行为实施严厉处罚;而且为彰显公平, 监控和处罚分离:监察部门对违法行为向法院提交报告, 由法院裁定处罚。

“三农”难题 篇11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国务院明确要求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温总理强调,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推进城镇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认为这些要求和目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但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也非易事。尽管有了好政策对农业的投入仍然需要财政的积极支持。今年国家将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的资金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就是示范性的举措。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今天,农民在农用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市场信息的获取等诸多方面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作为初级产品生产者的农民群体是我国社会最大的经济弱势集团,提高农民的组织化、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迫在眉睫。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长与市场化有机地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重大问题,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农产品供求和农业生产要素供给的特性,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实际上在一个国家范围内不能根本解决的,而利用国际市场来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增长则是许多国家的重要手段。就是说,我国农业的增长需要从开放的市场结构来进一步认识,必须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中国农业增长战略,这种战略的目标是立足国内,通过结构调整提高竞争力,维护资源的环境,实现可持续增长。

信达地产的难题 篇12

近日,泰禾集团旗下的深圳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接受深圳信达置业、深圳坤润投资旗下深圳信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委托,为其所拥有的深圳坪山新区G11337-0101住宅项目,提供代建及销售管理服务。

这块地,正是2015年12月22日信达坤润联合体以总价30.3亿元竞得,当时的楼面价达到了2.5万元/平方米。而今,“信达泰禾·金尊府”将成为这块地未来的代号。

【述评】

进入11月,前三季度的数据陆续出炉,过去大半年时间里房企拿地的情况也都有了最直观的体现。据统计,2016年1—10月上市房企拿地金额TOP20排行榜中,信达地产以215.13亿元位居第17位。虽然名次不算靠前,但要看到同样存在于这张榜单里的房企,除了几大“千亿俱乐部”里的会员外,剩下的也多是数百亿的品牌房企。对于年销售额刚过100亿的信达来说,入榜的姿势显然有些生猛。

另据统计,今年前10月信达用于拿地的钱相当于17个月的销售额,也就是说,前十个月信达拿地的支出,相当于过去近一年半的销售收入。这种拿地节奏已经不仅仅是激进,甚至有些冒进了。

虽然今年信达仅出手3次拿地,但这3宗地块都不是小数目,且对于前9个月销售金额为114亿元的信达来说,光是拿地已经支出了215.13亿元。对于销售金额不高的企业来说,拿地便是一项高杠杆运动,特别是在调控之后,所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为此,近日信达广泛寻找合作伙伴,在继合作开发上海新江湾城“地王”项目后,又把去年入手的深圳“地王”也交到了泰禾手中。信达的套路其实早已被摸透,先是拼了命抢优质块地,然后选择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一同开发,这样既可以降低风险,又能搭上大型房企的“便车”,在顺市中分得一杯羹。

但是“地王”拿多了,消化起来真没那么容易。伴随着调控来袭,后市的压力也在进一步加深。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一年房价涨幅如果不超过50%,对于拿了“地王”的企业来说都将面临入市的难题。巨大的成本压力会进一步加剧风险。特别是溢价率超过100%的“地王”,区域未来的售价涨幅若是不能达到100%,则更是举步维艰。

对于拥有较强融资能力的信达来说,也许“地王”对其最大的考验并非在于财务方面,而是其开发运营能力。由此可见,对于信达来说,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的议价空间,寻找到更加靠谱的伙伴,或许是更要花心思去考虑的问题。

上一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下一篇:房屋登记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