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解析

2024-07-05

李约瑟难题解析(精选7篇)

李约瑟难题解析 篇1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17课

一、导入

(讲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文字显示)破解李约瑟难题。

什么是李约瑟难题?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发展史中提出:(文字显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这个疑问后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我们来看一个李约瑟博士简介:(图片/文字简介):李约瑟(英国1900—1995)早年是一位生化学家,创立了化学胚胎学这门新学科。在援助中国抗日的艰苦岁月,他率先提出战后国际科学合作及建立国际科学机构的设想,最终形成今天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他以毕生心血撰写并出版30多卷册的系列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人们称他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20世纪的伊拉斯谟”。

长期以来,“李约瑟”在中国几乎成了“中国科技史”的代名词,而求解“李约瑟难题”的热潮更有水涨高之势。可以说,凡是关心中国前途和未来的人都对这个问题抱有或多或少的兴趣。要破解这样一道难题,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什么是近代科学。

二、什么是近代科学 1近代科学

大家知道,近代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图片显示)提出太阳中心说,他用三、四十年的时间观测、计算、校核,于1543年发表《天体运行论》,打破了基督教神学宣扬的地球中心说。

(图示显示)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自制望远镜,他注重实践和实验,被视为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

物理学方面,牛顿(音像)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如上所示,这就是近代科学,也就是说,(文字显示)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与之不同的是,传统科学指的是什么呢? 2传统科学

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例如:(flash配音图片)我们知道,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因此,李约瑟难题的确切表述应该是:(文字显示)3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 这里有一个统计,同学们请看,(图片显示)明朝以前世界和中国的重要发明和科学成就,中国有175项,占58%。明朝中后期,在传统科技领域,中国也曾一度精彩纷呈。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三、近代科学的晨光和传统科技的晚霞

请将下列事件按相应时间填入表中:文艺复兴 工业革命 启蒙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西学东渐 李自成起义 清兵入关 闭关锁国 文字狱(学生回答)我们来看一段文艺复兴的资料(图片、文字显示)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复活”。这场运动以复兴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以“人文主义”为旗帜,形成了人文主义社会思潮。所谓人文主义,其核心内容是追求现实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请思考: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使人们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态度、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讲解)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欧洲人把自己从宗教神学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崇尚理性、追求真理与人生自由成为一种时尚,在这些社会合力的推动下,近代科学诞生了。

我们再来看有关明朝的资料:(文字显示)材料解析

材料一,《天工开物》涉及了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双季稻大面积种植,产量极高。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材料二,(晚明上海)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三,明朝的确是个强盛的王朝,„„经济十分发达,万历年间中国GDP占世界的80%。当时江南等地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而且明朝重农抑商的思想较少„„愿和外国交流,引进了当时世界海上强国葡萄牙的大炮„„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1)明朝时期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2)白银流通,商品经济繁荣,商业资本活跃。(3)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综合国力的强盛。(4)对外开放,与外国交往频繁。

(讲解)晚明科技辉煌灿烂,但终如昙花一现,当人类历史从古代向近代迈进,中国却在封建泥潭中停滞不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近代科技的落后呢?

四、破解“李约瑟难题”

材料一: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始尽”。

材料二:清王朝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坐以他事;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欠”,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三:清朝还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出海的水手、客商,须“各给腰牌,刻明姓名、年貌、籍贯”,预先规定往返日期,逾期不归,永远不许返回。

据材料分析,阻碍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清朝的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讲解)清朝奉行的这种重农政策,把大量过剩劳动力控制在有限耕地之内的高度密集型经营模式,大大削弱了开发非生命动力能源和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成本低廉的“男耕女织”家庭生产结构愈趋坚固,阻碍了手工工场的扩展,更加凝固强化了农耕自然经济形态。在重压之下,商人和工场主通过资本集聚扩大再生产、开展远程贸易风险极大,迫使一些商业资本转而投向风险很小、寄生性很强的“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极大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压制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变革。

禁海闭关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技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压抑、阻碍下,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只能在农耕经济结构的细小缝隙中迂回曲折的缓慢潜流、渗透,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迟滞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使得中国近代科技无从发展。(图片显示〓胤祯耕织图)

在西方,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并发展,近代科技开始萌芽并在科技创新和工业革命的相互鼓荡中迅速发展。(图片显示〓工业革命)。(文字显示)解释一:固守农耕经济藩篱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也可以说,中国明清,特别是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的农耕经济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科技的发展。

我们接着从政治制度特别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进行分析。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也有人表示了异议。(文字显示)解释二:科举制度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看法。(学生辩论)正方:(1)我认为科举制度扼制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将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优秀人才笼络在自己身边,造成科技人才的大量流失。“学而优则仕”的官僚体制垄断了人才,不利于中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使知识分子无心专注于科学研究。

(2)我们并不否认隋唐科技成就的取得,但这和科举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科举害人,同治年间,张之洞大声疾呼:“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

(3)书生的学习指的是什么呢?大概只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吧?自然科学和技艺却受到了严重的贬斥,又怎可以说科举并不扼制科技的发展和创新呢?(4)这仅仅是在唐代,也就是说在科举制度的初创之时。从整个科举发展史来看,难道不是弊远大于利吗?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的权力财富的诱惑下,有几人还热衷于科学研究呢?从事科学研究和技艺的人不是都被蔑视为只会一点雕虫小技的艺人吗?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待遇如何能与科举出身、八股取士的进士们相比呢? 反方:(1)我认为科举制度没有扼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科举制度还激励了人才的成长。若科举制度真的阻碍中国科技的发展,那么,中国从隋唐就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为什么隋唐依然取得了一系列杰出的科技成就呢?(2)科技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从隋唐到宋元到明清,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而明清国力强盛,1720—1820年,中国的GDP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尽管科举制度并不完全公平,但这个制度毕竟为出身贫寒之人创造了通过学习成为有用之才的机会,还使整个社会的学习风气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3)在隋唐,并不可以说读书的内容只是四书五经,天文、历法、数学等在科举制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科举制度仍然设有秀才、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书六科,自然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受到一定的重视,人们做官不一定都走尊孔读经这一条路。

(4)不可否认在我国科技史上曾出现过像李时珍这样的布衣平民,但大家可曾想过更有徐光启、沈括这样科举出身的科学家呢?所以科举制度并没有垄断全部人才,并未完全阻碍科技的发展。

(讲解)同学们的辩证十分精彩,一方认为科举制度垄断了人才,排斥了自然科学,因此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强调隋唐科技成就的取得,以及科举出身的科学家。应该说,并不是科举制度本身扼制了中国的天才们发起一场科学革命,真正起阻碍作用的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蜕化。“尊孔读经,八股取士”的精神枷锁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试想中国如果有奖励机制激励广大士人以“十年寒窗”“皓首穷经”的精神投身于科学研究事业,中国的科学技术会呈现一种什么状况呢?(图片显示科举考试的举间)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专考四书五经,科学技术完全被排斥在各级学校教育和科举选官考试内容之外。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图片、文字显示)这是发生在崇祯年间袁州府学堂里的一幕,时任教师的宋应星信步来到书房,见好友王某正潜心诗书,遂拱手一礼:“王兄,近年宋某呕心沥血,著成新作一编曰《天工开物》,请王兄斧正。”王某信手拈来,见书中皆为农工技巧之类,遂推之一边,不屑道:“君子之道,当习四书五经。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伎数术,所以治身也。”宋应星叹曰:“夫儒教久居于庙堂,疲于济世而忘其天真。重人伦而轻自然,爱名节而弃本义。以王道为天道,唯余虚伪!”

这个小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讲解)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始终没能把认识视角定位于建立一套完整的自然观上,而仅仅关心的是人类社会的秩序和结构。(图片显示儒学著作)儒学这种漠视自然、回避自然科学的态度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产生了深刻的消极影响,对科学的发展是一种极大的思想障碍。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知识普遍持鄙视态度,因为古代科技的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大多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属劳动者的对象,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熏陶下,科技称不上学问。

在封建宗法观察和文化传统的支配下,形成了君臣、官民、父子、理由生关系的泾渭分明。森严有别的封建等级制度下,人的创造性、对真理的追求、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质疑精神被剥夺殆尽。因此我们说:

(文字显示)解释三: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妨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讲解)以上我们分别从经济结构、政治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方面进行了探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你对“李约瑟难题”还有何见解?(学生讨论回答)(1)重文轻技和迷信思想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2)中国是大陆国家,与希腊、罗马、埃及的海洋文化不同,所以闭关锁国、故步自封。

(3)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发展和传统是封闭的,以“祖传秘方”形式进行。(总结)同学们分别从迷信思想、环境气候和古代科技本身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各有见地。

事实上,许多因素互相关联,或递进,或互动,共同发生影响。

(结语)有人说:十六世纪以前的中国就像一辆吱吱哑哑的牛车,以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执着和自信向前迈进着,中国有无数世界之最,尤其是四大发明,足以令中世纪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群星黯然失色。(音像资料:四大发明)然而,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却落后了。

科技兴国,近百年来,有识之士始终对此孜孜以求。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中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严复等人提出“西学救国”,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不寄托着中国人的渴望和梦想。从今天我们对“李约瑟难题”的探讨中,你是否感到一种现实的紧迫感呢?

李约瑟难题解析 篇2

□文/李娜蔡青竹

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和第一章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从李约瑟著作中的表述来看, “李约瑟难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辉煌历史和领先地位

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作为一种高效的节水系统在校园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校园用水量巨大、水资源浪费严重, 该系统可达到很好节水效果;其次, 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从校园开始可以充分发挥校园自身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 促进雨水中水利用的推广, 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和行为。对于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的建设,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对于年降水量偏少、年降水量不平均的北方地区, 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应以中水处理系统为主, 雨水收集系统辅助中水处理系统运行的方式设计。该种方式可实现更好的水资源回收利, 减少初期投资, 较好地节约水资源, 控制运行成本。

2、对于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平均的南方地区, 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可以以雨水收集处理系统为主, 中水处理系统为辅的设计方式。该种方式可以降低中水的运行成本, 增加年净经济效益, 更好地利用可再生水资源, 降低静态回收期。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董伦山.浅谈保定市中水回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10.13.

[2]李春光.屋面雨水收集系统[J].净水技术,

[3]董娜等.保定市城市雨水利用的潜力与环境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1.

[4]李晓春.保定市年降水与年径流特性分析[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图如图1所示。 (图1)

(三) 校园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经济性分析。笔者根据华电二校的中水处理系统建设, 模拟了雨水收集系统的投资, 其投资为203.34万元。下面分析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的经济性, 如表2。 (表2)

由于保定市降水量少, 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的静态回收期还是较长, 达18.90年。下面笔者选取了降水量较多的浙江省浦江县为标准计算华电二校雨水收集系统在降水量增大时的经济效益。

该地全年降水为1, 457.1毫米, 全年每月降水量超过10毫米, 故每月均可雨水收集, 全年可雨水收集降水量为 (除去初雨抛弃的20%) :

雨水收集量:

W=0.9×1165.68×72062/107=7.56 (万吨)

降水量增大后, 假设中水处理量不变 (即经济性不变) , 研究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分析, 见表3。 (表3)

根据上述分析, 降水量增大使雨水收集量增大, 雨水收集系统静态回收期变短, 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静态回收期也变短, 为11.31年。因此, 根据地域特点选择合适雨水中水联合处理系统运行可以使经济效益提高, 实现高效经济运行。

四、结语

理系统

理系统

的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会没落;二是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 而未在中国 (或印度) 文明中成长。

对于第一方面, 李约瑟反复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在历史上的领先地位, 这是“李约瑟难题”提出的前提。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批判, 甚至用“在研究我国科技史中存在‘先前阔’现象”或“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来否认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历史地位。笔者认为, 对于“先前阔”批判是有必要的, 确实有利于我们端正对待历史的态度, 树立正确的科技史的研究观, 但是以存在“先前阔”来否认我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成就, 未免有些妄自菲薄。至于说到“我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则更站不住脚了, 毕竟就如技术哲学家陈昌曙、远德玉所说“到目前为止, 仅就自然辩证法学界来说, 科学和技术划分的观点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第二个方面, 也正是“李约瑟难题”备受争议而被称作伪命题的最大原因, 即李约瑟先生把“近现代科学”理解成“西方式的自然科学。”这种科学是成长在西方的、带有极深西方烙印的科学体系, 自然不可能在中国产生, 就如鸡蛋里不可能孵出小鸭来一样。那么, 李约瑟难题的这个方面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问题, 而是一个事实:即中西方科技发展走了不同的路。我们所以研究中西方科技发展为什么结出不同的果子, 就是为了在具有西方特色的“近代科学”盛行的今天, 怎样有效赶超西方科技, 改变我们“落后的局面”。但是, 这并不表示我们要用西方的标准全盘否定我国传统科技的价值。

二、解答“李约瑟难题”

(一) 中国古代科技的没落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经济方面。

我国历来以农为本, 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模式, 这种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发展中已经达到了它所能发挥的促进生产的最大作用转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以至于到了宗法社会中后期生产力的每次发展都建立在没落王朝更替的基础上, 如此破坏、重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而这正是科技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社会制度方面。

宗法社会中, 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牢固的家族制度、大一统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制度以及严酷的文化垄断制度的统治下, 秩序森严, 被统治者只能在专制统治的夹缝里喘息。这就造成了科技研究中主体的人格缺陷, 没有“自由人”自然就不会有科技发展所需的批判创新精神。

3、文化方面。

首先, “天人合一”淡化了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独立性色彩,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我国没有注重对自然界的探索, 而转向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研究上;其次, “学而优则仕”的功利观以及“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妨碍人们对科技的探索, 使知识分子远离科学。我国古代甚至当代, 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参政从政情节, 不承认或者没有认识到做学问、创造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重大价值, 更多是将其仅仅当成维护道统的手段和个人入仕的敲门砖。

(二) 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

方式差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西科技发展的走向。科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必然产生同样性质的科学, 两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科技发展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

从哲学方面看,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使中国仕人更加关注道德修养, 导致绝大部分的智力资源向伦理道德倾斜, 且“天人合一”强调浑然一体, 使学者难以对科学的专门领域做更为精细的研究。而西方则主张“主客对立”, 注重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科学价值理念方面, 中国重实用, 西方重求真。中国古代科技主要以实践经验为主, 在这种价值观念下科学知识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 系统严谨的自然科学体系也就难以形成, 理论拔高的价值需求不大。西方崇尚追求真理, 从原子论创立者德谟克利特的名言“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 不愿意获得一个波斯王位”就可以清晰地感知他们对待真理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方面, “西方科学沿着抽象、演绎、分析的方向发展, 近代科学时期又增添了实证因素, 逐渐建立起一整套逻辑严谨的自然科学体系;而我国传统科学则一直沿直观、思辨、经验、综合的方向发展, 除在中医等少数领域发展相对深入外, 大都未能具备现代科学的形态。”

三、中国科学发展的出路

(一) 正确认识科学。本文所说的科学是大科学的概念, 技术也包含其中不做区分。对于科学, 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曾试图给科学下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的精确定义, 但从没成功过。科学从来没有被统一认定为某种理论, 具有某些一成不变的模式、系统, 这也就是说西方式的自然科学体系只代表了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 从来也不是唯一正确的模式。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 近代科学革命后, 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基本上是在西方的引导下进行的, 西方科学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无不引领着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 这种趋势至今依然占主流。但科学技术从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专有产品, 即使是20世纪的科技革命同样渗透着有中国等东方科学思维的痕迹。我国传统科技对当代科技发展的价值不宜用西方标准予以全盘否定, 如何正确对待我们传统科技遗产, 使其对中国特色科技发展之路有所助益, 是我们当下要研究的问题。因此, 我国科学发展肩负着补课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全面赶超西方近代科学, 改变我们科技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我们传统思维的优势, 开创出一条传统科学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二) 中国科学的赶超之路

1、器物方面。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引进来”、“走出去”。日本近代崛起之路能给我们颇多启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促进科技发展的生产、管理方面的理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引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另外, 科技成果必须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实现生产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

2、制度方面。

宏观上创立一个自由、开放、民主、赋有生机的制度环境以利于创新氛围的培养。在具体制度方面迫切要求建立起健全的多种产权制度形式并存

提要伴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发展, 信用卡诈骗行为频频发生, 它极大地损害了信用卡的信用度, 也严重地破坏了金融秩序。本文针对单位能否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盗窃并使用信用卡的行为是否均属于信用卡诈骗罪、恶意透支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罪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罪;问题探讨;立法完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一、信用卡诈骗的构成特征

根据刑法第196条规定, 信用卡诈骗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使用伪造、作废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或者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信用卡诈骗罪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是一般主体, 即达到刑事责任年

的社会化产权制度, 在我国尤其要注重私有产权的保护, 否则, 又会重蹈古代科技的覆辙:封建主义的解体所导致的只是国家代理人角色的变更, 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并未发生丝毫变化。单一的集体所有产权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初期确实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 有效的产权结构无法出现产权制度所蕴含的巨大利益驱动就无法在科技发展中发挥作用。

3、文化方面。

首先, 要转变我国传统实用主义科技观, 弘扬科学精神。其次, 注重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科技哲学理论创新, 目前过分强调辨证思维, 使辨证思维流于形式, 科技探索的执著精神和一定的“偏执”思维不够, 毕竟“近现代科学主要还是一个注重具体分析、知识分门别类、分支学科大量独立建立的时代, 偏重于分析实证、追求科学独立的思维方式难免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痕迹, 但它却是学近代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阶段。”再次, 培养近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思维方式。在培养西方的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的同时, 注重发挥我们传统思维的优点———偏向横度思维, 习惯于融会贯通, 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 使我们在新一轮的科技大

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探讨

□文/杜兴涛

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 既公私财产的所有权、国家的信用卡管理制度;客观方面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2、冒用他人的信用卡;3、使用作废的信用卡;4、恶意透支。

二、目前我国信用卡诈骗罪司法认定中存在的问题

(一) 单位能否成为信用卡诈骗罪的

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 中国科学的创新之路。

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横断学科的兴起, 为我们传统科技思想提供了一展所长的机遇。而与此同时, 当代科学发展要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高潮要靠基础理论创新, 而基础理论创新很困难, 且在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上, 西方比我们更有优势, 我们还不如从与西方现代科技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创造我们科学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国传统科技出发。

我国传统科技成果完成了许多原始创新, 大都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许多成果被别人拿过去, 竟成了别人的“创新”了, 因为别人将之研究推广, 得到世界认同, 我们事后叫屈反而遭人指责为“先前阔”心理作祟。比如, “德国学者恩斯特·博伊姆勒写的由张荣昌编译的《中国药物简史》中高度赞扬了传播免疫思想的蒙塔古·玛丽、改进种痘技术的詹纳、推广免疫技术的巴斯德, 但对于原创于中医的种痘术的发明却并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让中医现代化成为我们医学发展的突破口, 进而带动整个科学的现代化。中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科技成果的缩影, 它犯罪主体。法律认定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现行法律并未将单位纳入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所以也就认为单位不是该罪的犯罪主体。但是, 就此问题学术界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论。

在当初立法时, 排除了贷款诈骗、信用卡诈骗、有价证券诈骗三个犯罪可以由单位构成。这主要考虑到那时国有企业占

具有我们传统科技及文化的诸多特质, 同时又是我们传统科学发展比较系统的一块, 中医中包含了许多原始创新尚待我们去挖掘。目前, 叶橘泉已经开始探索中药的药理学实验问题, 朱颜已经开始了诊脉的可视化研究工作, 等等。如果我们能够解决中医的“神秘性”、结构模糊细节不清等问题, 就能够将中医发扬光大, 以期在世界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摘要:几十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李约瑟难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诸多解答, 但难求共识。本文从“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没落”和“近代科学为什么在欧洲文明中发展”两个方面, 重新解读李约瑟难题, 正确认识科学, 充分肯定我国传统科技价值, 将我国传统科技中已经完成却尚未深入挖掘研究的科技原始作为当代我国科技崛起的突破口, 试图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古代科学,近代科学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2.

[2]王忠武.“李约瑟难题”延展[J].东南学术, 2003.6.

[3]杨建强.“李约瑟难题”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溯源[J].前沿, 2009.12.

[4]曾鹰, 梁斐.“李约瑟难题”与科技的文化多元性[J].广西大学学报, 2006.3.

[5]史小宁“.李约瑟难题”的诺斯解释:一个基于产权的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论坛, 2010.7.

李约瑟难题 篇3

对于这段吊诡的历史,李约瑟的答案是:“欧洲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成立民族国家,实行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套行动,一有倶有”;“中国之经济制度,迥不同于欧洲。继封建制度之后者为亚洲之官僚制度或官僚封建制度,而不为资本主义……大商人之未尝产生,此科学之所以不发达也。”他并不认为科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缺少的不是科学,而是现代科学。

包括李约瑟在内的大多数学者都将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指向官吏专制和权力文化,“中国障碍来自国家及其严密的官僚机构”(布罗代尔语)。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魏特夫的“东方专制主义”、史华兹的“深层结构”、鲁迅的“铁屋”、柏杨的“酱缸”,说的都是一回事。黄仁宇进一步指出,土壤、风向和雨量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中国官僚体系。这里必须分清,传统官僚与现代官僚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皇权专制体制下“高度集权”的权力代表,后者是现代民主社会下劳动分工和管理专业化的结果。

如果对中国传统官僚体制再进一步探究,更多学者将矛头指向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罗素认为,中国教育造就了稳定和艺术,却不能产生精神和科学,而没有科学就没有民主。“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权力专制、学术专制是对中国科技的最大“摧残”。在一个权力社会,做官成为所有人的梦想,而科举考试是唯一的道路。正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文明在近代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科学未能发展,同中国没有订出一个更完善的逻辑系统有关”。中国传统上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就如同只有思想而没有哲学。中国自古不缺乏熟练的技术,有无数工艺精湛的手工艺人,却几乎没有研究技术原理的学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中国所谓的哲学其实是伦理和道德。随着秦始皇建立专制极权,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基本失去了思想原创动力。因此,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将董仲舒以后的2000多年称为“经学时代”,与之前百家争鸣的“子学时代”相对。杨荣国先生的《中国古代思想史》所有内容都未能超出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终清一代,读书人只能皓首穷经“代圣人立言”。正当西方启蒙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天朝却万马齐喑,文字成狱。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先进的技术,但中国的科学水平从来就没有达到过2000年前的希腊的水平。这或许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信奉实用主义,但科学的意义不在于“有用”,而是理性的需要,是思想的本能。在孔子、韩非子创立“做人”和“做官”方法的同一时代,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得、欧几里得、托勒密等一批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各自建立起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科学虽然没有使希腊免于灭亡,但没有科学,西方世界就不会兴起。就中国古代而言,虽然不乏许多造福于世界的技术成就,但这些技术从未使中国科学达到伽利略、牛顿和瓦特的水平。

一切历史最终都会指向制度本身,“李约瑟难题”也不例外。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年代的话,那么这一切得益于诸侯国之间的竞争;相对而言,秦始皇以后的中国,创造精神要逊色得多。“国家垄断了大规模的经济组织和生产,因此每当个人企业由于应用机器和发明而可能成为大规模企业时,即为国家垄断所不容。”(费正清语)另一方面,中国发达的农业产出使其人口很早就达到了现代欧洲的规模,上百万人口的城市屡见不鲜,劳动力资源的相对过剩,成为制约技术革新的重要因素。因为土地比劳力更有价值,精耕细作使机器和规模生产失去可能,并因此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吃苦耐劳的流汗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节省劳力的发明创造成为歪门邪道。不仅风车和水磨等节省劳力的机械在中国难以推广,甚至连畜力最终都被人力替代,反轮子的轿子就是典型案例。中国巨大的人口使那些早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也认为,在中国没有使用机械的必要,因为人“又多又便宜”。

在古代中国权力社会中,基本不存在法律上的产权制度;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更关注财富分配,而不是财富的创造。对统治者来说,他并没有使民众富裕的义务;甚至,相反要“弱民”,使民穷国富,权力和资本的垄断是完全“反市场”的。布罗代尔指出,中国的帝国管制阻碍了商业统治集团的创立,只有下层商业、市镇店铺和集场能有效作业。利玛窦曾经这样记录:“官吏们作威作福到这种地步,以至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们整天都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脆弱的私有产权造成人口失控,人口过剩又使提高效率的机器失去“需要”,没有“需要”也就没有发明。

为了“弱民”,专制权力自然选择利出一孔的“农本主义”。但商人的出现打破了财富的平衡,金钱权力成了政治权力的威胁,因此历代中国统治者都极力打压商人势力,重农而抑商,以农业消解工业和商业,以“均贫”削减贫富差距。

重农抑商虽然一直都是“中国特色”,但清朝时期达到极致,而当时西方世界已经从重农走向重商,最后以国家力量发展自由贸易。康熙四十年(1710年),中国实业家几乎垄断了巴达维亚的糖业生产;84个糖厂中,中国拥有其中的79个;糖业工人也几乎全部来自中国。当荷兰殖民当局大肆屠杀中国商人时,清政府不仅坐视不救反而幸灾乐祸。清政权一方面在经济上对民间手工业实行高税收、低价收购和无偿摊派;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层层设限,严厉控制,阻止其发展。中国许多城市虽然人口并不比伦敦、巴黎少,但西方城市是工商业占主体,中国城市只是政治中心。这种城市的繁荣完全依靠官吏集团挥霍消费,基本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市民群体,更不用说有政治影响力的商会和工会。

nlc202309051517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使马戛尔尼不远万里给天朝带来了天球仪、地球仪、西瓜大炮、铜炮、各种自来火炮、西洋船模型、望远镜等29种礼物;在天朝眼中,这些只是一些粗制滥造的“贡品”和“玩好”;得知望远镜是玻璃而不是玉石制作后,天朝官吏无不鄙夷。在天朝的字典里,只有权力没有科学。

被李约瑟称为“中国狄德罗”的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百科全书,“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在崇祯十年(1637年)刊行后,《天工开物》很快就传到日本和朝鲜,形成“开物之学”;辗转又在欧洲风靡,被达尔文等人奉若圭臬;但它却在中国失传,以至于很多年后再从日本传回时,人们竟不以为是国人所著。

英国学者毕瑟姆在《官僚制》中说:“国家官僚制越是侵蚀市场,就越是成为一种经济停滞的力量。”从“焚书坑儒”到“乾嘉学派”,专制皇权不仅垄断了暴力和权力,也垄断了一切知识和技术。乾隆时代的宫廷中“充斥钟表、钟乐器、发条自鸣钟、风琴、地球仪以及各种各样的天文钟,总共有4000多件,都出自巴黎和伦敦能工巧匠之手”;皇家钟表工场雇用了近百名工人,其中包括不少欧洲技师。民间禁止一切火器,唯一的火器研发中心就设在养心殿。正如梁启超所言:“我国万事不进步,而独防民之术乃突过于先进国,此真可痛哭也。”

犹太思想家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将人类社会分为两种: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开放社会提倡理性,反对狂热与盲从;尊重个人和民众的自由权利;个人有判断是非、批判权力的权利,同时权力接受民众的批判。只有开放社会才是进步的。英年早逝的历史学家高华认为,由于中国的前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存在根本性的制度缺陷,严重阻碍了传统中现代化因素的成长;如果没有外来剌激,即使中国社会存在“资本主义萌芽”,“也无法出现资本主义,中国仍将处于前现代状态。”

美国加州大学的彭慕兰从生态研究出发,认为西方超越东方的根本原因在于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中国与英国都属于斯密型增长模式,即通过市场实现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经济增长,但在传统模式下,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均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中国一直处于糊口经济,为了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养活更多的人口,纤维(衣服)、燃料和森林(建材)都严重短缺;但西欧突然得到了大自己许多倍的美洲新大陆,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棉花、木材和谷物,西欧因此跳出了生态制约,反倒人力成为紧缺资源,提高效率和代替人的机器因此被迫出现。

但在弗兰克看来,“李约瑟难题”完全是一个伪命题。在世界经济史的宏大叙事中,全球化并不是18世纪才发生的事情,而亚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果将蒸汽机看作一场革命的话,那么火药和火器何尝不是一场革命呢?因此中国学者汪晖提出“宋朝资本主义”:欧洲还处于黑暗中世纪的10世纪,宋帝国时代的中国就已经建立了一个资本主义模式。“四大发明”中,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都出自这一时期,马克思认为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摘自上海三联书店《历史的细节:马镫、轮子和机器如何重构中国与世界》 作者:杜君立)

李约瑟难题解析 篇4

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解读李约瑟难题

科学发展的历程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总要受到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展前进.一个地域的文化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产生消极作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整体性思维方法、伦理化倾向以及不完备的逻辑体系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革命在中国的产生.

作 者:乌尼日 何华青 Wu Niri He Huaqing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5 刊 名: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8(2) 分类号:G02 关键词:传统文化   “李约瑟难题”   实用理性   伦理化  

GRE填空难题解析 篇5

A. eliminated 消灭

B. reinforced 增强

C. put to rest 消除

D. intensified 增强

E. recognized 承认

F. established 建立

答案:AC

分类:直接重复

解析:when提示了近似的因果,则前后两个分句的句意为同意重复。前半句称评论家捏造了一种界限,则这种界限并不存在。故后半句艺术家解释自己作品时,这种界限同样不存在。选项AC正确。happily也提示了这种感情色彩。

翻译:在美国印第安艺术中,假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界限不过是评论家捏造的结果。而令人高兴的是,艺术家在解释他们自己的作品时,这种界限看起来消失了。

以上是关于GRE填空难题的一些解析,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一些解答难题的思路和技巧,平时自己做题也要多注意总结,从错题中吸取经验获得进步,在GRE填空部分得到满意的成绩。

GRE填空必考题型之零售业务的复苏

1. The corporation expects only _________ increases in sales next year despite a yearlong effort to revive its retailing business.

(A) unquestionable

(B) sequential

(C) modest

(D) exaggerated

(E) groundless

分析:空格填入一个形容词,修饰“销售增长(increases in sales)”,并且这是公司所“期待(expects)”的。despite 表达让步转折,所以空格要体现和“一年的努力来让零售业务复苏(a yearlong effort to revive itsretailing business)”不相匹配的结果。A 毫无疑问的;B 连续的;C 适当的,有限的;D 夸张的;E 无理由的。C 选项正确。

翻译:尽管用了一年的努力来让自己的零售业务复苏,但是这个公司仅仅期待明年在销售上能获得一定的增长。

2. The eradication of pollution is not merely a matter of ______, though the majestic beauty of nature is indeed an important consideration.

(A) economics

(B) legislation

(C) cleanliness

(D) aesthetics

(E) restoration

分析:空格填入一个名词,表示对“根除污染(The eradication of pollution)”的描述;though 表达让步转折,not 表示否定,所以空格应该体现和“大自然壮丽的美景(the majestic beauty of nature)”相同的含义。A 经济学;B 立法,法律;C 清洁;D 美学;E 恢复。D 选项正确。

翻译:尽管大自然壮丽的美景的的确确是应该重视的问题,但是污染的根除却不仅仅是一个美学问题。

扩展:本题可以扩展到环境保护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比如公共政策,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

3.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geologists have felt comfortable with the idea that geological processes, although very_________, are also _________ and so are capable of shaping the Earth, given enough time.

(A) minute...sporadic

(B) slow...steady

(C) complex...discernible

(D) unpredictable...constant

(E) ponderous...intermittent

分析:本题构成了“A and B 模式”。空格 1 应该填入一个形容词,修饰“地质作用(geological processes)”,although 表示让步转折,所以空格 1 至少体现和“能够构造地球(capable of shaping the Earth)”相反的语义,即一个负评价词。A 微小的“”时有时无的,零星的;B 缓慢的“”稳定的;C 复杂的“”可辨别的;D 不可预测的“”不变的;E 沉重的,笨重的“”间歇的。ABC 都可以候选。空格 2 填入一个形容词,也是修饰“地质作用”,所以空格 2 应该体现和空格 1 相反而不矛盾,所以应该是正评价词,并且,空格 2 后的 so表示空格 2 还要和“能够构造地球”形成因果关系。所以只有 B 选项正确。

翻译:一个多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对这个思想感到很满意,即地质作用虽然非常缓慢,但是很稳定,所有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它也有能力构造地球。

扩展:本题可以了解关于地质作用的一些知识,其中包括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比如风化,腐蚀等,以及地质作用的特点和所受到因素的影响。

GRE填空必考题型之忠诚度大考验

1. Their ________ of loyalties is first to oneself, next to kin, then to fellow tribe members, and finally to compatriots.

(A) merging

(B) hierarchy

(C) definition

(D) judgment

(E) cognizance

分析:空格填入一个名词,表示对“忠诚度(loyalties)”状态的描述,并且要体现表语部分first…next…then…finally所表达的层次结构特征。A 合并;B等级,层次;C 定义;D 判断;E 认识。B选项正确。

翻译:他们的忠诚度次序首先是自己,然后是家属,接着是伙伴部落成员,最后是自己国家的同胞。

2. The idealized paintings of nature produce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re evidence that the medieval_________natural settings had been _______ and that the outdoors now could be enjoyed without trepidation.

(A) fear of...exorcised

(B) concerns about...regained

(C) affection for...surmounted

(D) disinterest in...alleviated

(E) enthusiasm for...confronted

分析:空格 1 填入一个名词+介词的结构,表示“中世纪(medieval)”人们对“自然环境(natrual settings)”的态度,空格 2 填入一个动词,表示空格 1 所承受的动作。Now 和 medieval 构成了时间对比关系,其中 now不是指“现在”而是指“那个时候”,也就是 18 世纪;without 表示否定。所以,空格 1 应该体现 “恐惧(trepidation)”的同义概念,而空格 2 则应该体现一个负动作,和“享受(enjoyed)”相对;或者空格 1体现和“恐惧”相反的含义,空格填入一个正动作。A 害怕,畏惧“”驱赶,驱逐;B 关心“”夺取,夺回;C 爱,“”克服,打破;D 冷漠“”缓解,减轻;E 狂热“”面对,面临。A 选项正确。

翻译:18 世纪理想的风景写生证明了中世纪人们对大自然的恐惧已经消除,那时候人们已经可以毫不害怕地享受户外景色。

扩展:本题可以扩展中世纪人们对于大自然的认知状况和态度,以及宗教对于人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从而了解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艺术的发展状况。

3. Art _________ science,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artist must also be a scientist; an artist uses the fruits of science but need not _________ the theories from which they derive.

(A) precedes...anticipate

(B) incorporates...understand

(C) transcends...abandon

(D) imitates...repudiate

(E) resembles...contest

分析:空格 1 填入一个动词,表示“艺术(Art)”和“科学(science)”之间的关系;分号表示前后复指,空格 1 应该和“使用(uses)”对应。空格 2 填入一个动词,表示“艺术家(artist)”对“理论(theories)”做的动作,应该体现“艺术家不需要成为科学家(that does not mean that the artist must also be a scientist)”的含义,所以空格 2 要填入“科学家应该对理论作的动作”。A 领先于“”期望;B 整合,融为一体“”理解;C 超越“”放弃;D 模仿“”否定,拒绝接受;E 类似“”竞争。B 选项正确。

翻译:艺术和科学是融为一体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家也必须是科学家;一个艺术家使用科学的成果,但是不需要理解带来这些成果的理论。

李约瑟难题解析 篇6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

众所周知,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强大的生命力, 其他文明古国如古埃及、巴比伦、玛雅、古希腊、古罗马等等不是湮灭了, 就是转移了, 只有中华文化浩浩荡荡绵延几千年而不绝, 这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那么怎么界定中国传统文化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

从字面含义上说, 所谓传统文化, 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所积淀起来并且渗透于民族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 世世代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活力的东西。 (2) 我所理解的传统文化既是历史性的文化也是民族性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植根于中华大地, 经过千百年积淀起来的长期流传的观念形态的文化。从时间跨度上说,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 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侵蚀与冲击下, 放生了解体与蜕变。中国人只是在西方的枪炮恐惧下, 口服而心不服地、不得已地学习西方文化, 尽管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有深有浅, 但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始终潜伏在中国人的心坎里, 而形成不易抹去的阴影。著名学者金耀基在他的《从传统到现代》一书中写到:“最可撼的, 还是许多西方人执着他们的文化优越感, 他们不懂的中国人, 也不了解中国文化 (中国人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初民的神秘鬼神崇拜者, 中国文化在他们眼中只是瓜皮小帽、旗袍、水烟袋以及两千年的专制政体加几百年的缠足习俗, ……) , 他们自高自大, 总以为别的过度的人不能产生像他们那种高度文化, 因此总喜欢把别的民族看做落后民族, 把别的文化看做已经僵死了的或原始状态。” (3) 从此可以看出西方人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些表面现象, 而没有了解其实质内容。而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有哪些内容呢?总结各家的学说, 取其大者, 我将其做个简略的论述。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一) 天人合一

天人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对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厚的影响, 几乎所有的思想家们都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过自己的意见, 其他方面的主张也与这些意见有密切关系。

“天人合一”论是最早由庄子提出, 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它的最主要含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和谐统一的, 而不是对立或分裂的。故包涵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人与自然是相统一的整体;第二层是指“天道”, 天是人伦道德的本源, 人伦道德出于天道。 (4) 诚然, 中国古代研究天人关系很少从自然科学的角度上来谈论, 大都是在伦理道德上来谈论;“天道即是人道, 天命即是性命。” (5) 这种伦理性的天人关系传统与中国文化传统中缺乏科学精神有很大关系。因为当人们以伦理的眼光来观察自然的话, 就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样按照自然本来面目客观地认识自然规律, 也就无法实现科学知识的积累和进步。中国古代一些知识分子对自然的一些认识成果也不是用来进一步探索自然规律, 而是用来看风水、制造烟花爆竹、观察天象等等。也正是这一点, 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有一种“可学的人道主义“, 即从不把科学研究与人伦的目的分开。所以我们认为, 伦理性的”天人合一“从观念上阻塞了发展自然科学的道路。

(二) 知行合一

知行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常讨论的一个问题, 今天经常将其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但是, 学者石中英指出:古代所谓的“知”与“行”并非指我们今天科学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 而是专门指道德规范与道德行为。“知”为“道德之知”, “行”为“道德之行”, “知行关系”即是“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 (6) “知”与“行”在先后问题上, 一般认为知先行。在轻重问题上, 一般认为知轻行重, 但古人很是强调知行统一, 知不离行, 行不离知。

(三)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文章中有“圣有所生, 王有所成, 皆源于一 (道) 。此即’内圣外王之道”。圣人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孔子把尧、舜、禹称作圣人, 所以又叫做“圣王”。王是政治理想, 圣是内在的品格, 内圣才能成为贤明的君王。到底何谓圣人呢?古代学者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及。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圣人人格是孟子, 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道:“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孟子认为, 只有讲仁义才能为圣王, 才能得天下。到后来的宋明理学, 圣人人格就成为更加不可动摇的的人格理想,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显而易见, 圣人作为儒家理想人格有其超越尘世的神秘性, 这是同宇宙本体合一的绝对自由的人格, 已经达到了无情、无欲、无我的境界, 只有这样的境界才能把君子和圣王结合起来, 形成“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伴而生的。同时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熔炉中铸造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内核, 中国传统教育更是以儒教文化为主体, 从教育组织到教育内容和方法, 无不渗透着儒家的文化。也就是说, 中国传统教育就是以传承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笔者根据以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一) “天人合一”价值取向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与西方教育学的价值取向不同, 中国传统教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伦理道德, 轻科学技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对传统教育的负面意义, 最主要表现在阻碍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阻碍了中国人的科学理论性的发展。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固然使他们难以摆脱宗教和宇宙论的纠缠, 但是,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以主客体分离为前提, 形成了客观的冷静的态度, 以及科学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它强调概念的明晰、逻辑的严密, 形成了科学发展所必须的逻辑技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则常常把自然拟人化, 把宇宙伦理化, 结果在教育中常常导致以对伦理道德的认识来涵盖对自然的认知, 以对伦理道德的实践代替宇宙自然究竟之理的探讨。总之思维方式上客观的理性态度不足。反映到教育过程中, 就是对自然科学的理解通常只满足事实而非的象征性表达, 这种知识的传承方式虽含有一种深厚的意蕴, 但缺乏现代科学在形式上的明晰、逻辑的严密和确定的概念。道德教育不能化约为科学方法, 它很大程度上要诉诸非理性的道德说教, 如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习俗的训练等等。将科学教育被道德教育所代替, 理论理性被道德操行所淹没, 这确实是一个极大地历史性缺失。

(二) “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对传统教育的影响

从认识论上来说, “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对中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影响。孔子是最早提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孔子主张对学生要“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 就是要求教师注意学生的日常行为、个人经历以及意愿志向等个性特点, 然后因势利导, 养成学生的德性。因为“知行合一”的认知模式是极上提供了一个教育思想的预设:所谓“知“, 是在实践中知, 就是“行”着可以操作的“知”;而所谓“行”, 是恪守德行之知兵将其具体化的道德实践。 (7) 所以, 如果超越学生的材质而强求一律, 就不可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

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虽然在在中国古代早已提出, 但很少真正实施, 但进步的教育家很重视这个原则。它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今天仍有重要意义。它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符合人的多元智力理论。因材施教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培养出各种人才, 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多元结构的需要。

(三) “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

中国哲学“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贯彻到古代教育中, 就使中国传统教育具有了强烈的政治性, 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这就造成了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的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 即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在“内圣外王”的思想指引下, 一个人的德性外化为人生理想, 即通过跻身官场, 来实现“兼济天下”的目标。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如“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些观念一直鼓舞着中国知识分子扛起国家民族的兴亡大业。但是, “内圣外王”的官本位教育, 很难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更不能培养出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知识分子, 那是因为现代知识分子不是以直接参与政治的方式, 而是以劳动者的身份来为现代化国家做贡献。

总之, 在官本位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塑造出来的知识分子, 往往将他们的命运寄托在日后做官上面, 不可能有现代人那样不受社会角色变迁而影响独立人格。

四、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还应该说明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还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中国的文学艺术、科技发明都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也不仅限与儒家, 还应包括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各派思想, 但由于笔者学识尚浅不能把所有的思想都论述到。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思想大多是先秦时期已形成, 几千年以来也有变化, 有发展, 也有倒退, 但万变不离其宗, 直到现代, 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处处可见。

参考文献

[1]刘大椿, 吴向红.文化苦旅:中国科学文化兴起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

[2]石岩.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及实现途径[J].上冻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1, 28 (4) :122-125.

[3]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200.

[4]丁钢.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中国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6.

[5]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272.

[6]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279.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若干思考 篇7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封建专制传统文化伦理科学归纳演绎

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是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最主要国家之一,这是因为古代中国,无论是在文化还是科学技术领域,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拥有绝对优势,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文化与科学技术成就是及其灿烂辉煌的。但是在近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乎停滞,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近代科学技术,并没有产生于拥有如此发达的科学技术基础的中国, 自十六世纪之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已跟不上世界的脚步,每况愈下。致使中国从一个“发达”国变成一个“落后”国家。这究竟是为什么? 李约瑟提出的这些耐人寻味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直以来,文化与科学技术都是一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体。同时文化与科学技术又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文化的发展可以带来科技的进步,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反过来也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因此要分析不同国度科学发展差异的原因, 首先要从这两个地域所拥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入手,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的科学事业, 都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制约下向前发展的。古代中国,之所以拥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那是因为我国古代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成为古代科技发展的源泉,而儒家思想作为巩固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的文化信仰,其固有的开放性和保守性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文明古国,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同样拥有近代科学策源地与近代科学史科技活动中心双重美誉的意大利,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艺复兴文化思潮的涌动迭起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而众所周知,开启了工业革命,引领世界进入工业文明的英国,其连续70年成为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原因,也与英国独有的工业文明密不可分。对于后来者居上的法国,能够使其从1770-1870年连续100年成为新的世界科技活动中心的原因,正是“开启智慧,提倡理性”的启蒙运动与唯物主义哲学思维的指导。德国从法国启蒙运动中吸取精华,在文化教育上实行泛爱主义和洪堡改革,从而使其拥有了具有科学意识的人民基础,同时它积极吸取了英国工业文化的精髓, 致使其从1810- 1920年连续110 年成为世界科学活动的中心。由此可见, 科学发展与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重性,这是辩证法的普遍规律。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制约。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是极其辉煌的, 不管从科学还是从技术的角度, 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指南针火药都起源于中国,但是却在西传之后才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与近代自然科学没有成长于中国,均与中国所特有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纵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其本身就包含了一些制约自然科学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强大的君主集权和专制官僚统治,使资本主义难以发生和发展。这种封建社会发展的停滞性,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了中国上千年,在一开始其高度集权性使得国家得以统一,从而能够最大限度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去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中国古代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至上而下,逐步建立起了一套有利于封建专制制度延续下去的社会功能,残酷的封建制度扭曲了劳动人民的人性,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在封建枷锁下每个人能够战战兢兢活着就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还能谈什么逻辑思维。这对生产力的发展, 对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以及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一不产生严重的阻碍。与封建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正如台湾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所说:明朝“这种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正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把人束缚在了土地上,限制了人的视野,也限制了人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此外,为了维系农业经济这一国民经济的命脉,封建中国采取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使得商品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不可能冲破封建统治的枷锁成为国家最主要的经济形式,一贯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着商业的发展,而工业与商业是相辅相成的,从而也就不可能刺激手工业的发展。同样,商业与科技发展又密切相关,商业及商品生产不发展,就不会给生产技术的提高提供资金和原动力,社会经济也就不可能出现技术革命的大进步。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不可能促使先进社会发展思想的产生,由此也就不可能孕育先进科学技术的萌芽。此外“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经济政策与价值导向,带来了中国古代“重人事,轻科技”的文化特征。

其次在文化方面,中国古代所秉承的文化传统也是阻碍科技发展的另一大因素,主要体现为;

(一) 中國古代文化向近代文化自然转型的破产,使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丧失了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的契机

(二) 、中国传统“东方思维”方式不利于科学技术的独立发展

东方思维传承中国数千年,曾一度在科学史上为中国带来光辉与荣耀,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科技发达国家之一,在先秦时期的典籍《墨子》中就曾经记载了很多领先于世的科学技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科技大国,却在近代科学史上销声匿迹,甚至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凌辱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着实发人深省。[5]有人认为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如此局面的产生。的确统治中国数千年的整体论思想,导致了中国在近代科学史上缺乏活力与创造力,使得科学技术不能成为独立学科而发展。中国历来推崇“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这种思维方式虽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内涵就是肯定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以人伦推天道,以天道比附人伦。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为人的精神可与天地自然相同,正如《易经》中每一卦都包含天道、地道与人道,中国古代思维方式,推崇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统一的,所以受早年易经思维习惯的影响,中国古代把自然跟人归纳成同一理。而近代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倡导以人的力量改造自然,通过掌握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所以近代科学恰恰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而自然有自然界的规律,这两者是两回事,决不能和在一起。

(三) 、传统文化重演绎,轻归纳的逻辑推理方法,不利于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承,使古代科学缺乏总结

中国古代对于科学发展的态度是重实际运用,而轻理论探索,这曾一时推动了科学发展,但是却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使得科技水平难以步入新的阶段。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多数来自于经验科学,即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科学,并运用科学,但是并没有多少人有意识到所运用的科学应该形成体系,这使得中国古代科学多数只是为农耕、为统治服务而形成的工匠科学技术,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

另外, 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运用的逻辑来说,偏重于演绎法, 很少使用归纳法。在此引用杨振宁先生的观点,他和爱因斯坦一样,把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视为近代科学的源泉之一,并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缺少这个源泉:“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说理次序不注意,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实际上,中国传统中不仅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推演法,也缺少合乎逻辑的严密归纳法。杨振宁认为《易经》的“取象比类”、“观物取象”的所谓归纳法,并不能够应用于建立科学架构与建立科学理论体系。况且, 古代科学技术也是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存在的,学者们大多信奉儒家经典的孔孟之道,他们解释科学所运用的公理多数来自于儒家经典中的训诫,这不仅不利于科学伦理的建立,也更加不利于科学技术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75

[2]吴国盛.科学的历程;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何兆武,柳卸林.中国印象—世界名人论中国文化[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法)魏明德.全球化与中国[M].商务印书馆,2002:

[6]蔡方鹿.朱熹与中国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冕,女,(1988年2月6日——),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一篇:我的童年趣事小学生下一篇:酒店网络营销方案的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