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化解难题

2024-07-14

用幽默化解难题(精选8篇)

用幽默化解难题 篇1

用幽默化解难题

威廉•D•埃利斯

在面对生活中较为激烈的冲突时,我们中有许多人因采用直截了当的回击而败下阵来,而来点幽默,也许就能使我们赢得胜利。就拿我的一位年轻朋友来说吧,他因上班迟到,收到了一份最后通牒。就在这之后不久,他又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交通堵塞。尽管萨姆以往迟到了总会有个正当的借口——家里有人得了重病——可是这次,他认定这个惯用的借口再也不会奏效了。他的上司也许正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在演练着开除他的演说词了。

上司确实如此。萨姆9点35分走进了办公室。办公室里如同更衣室一般安静,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地工作。萨姆的上司朝他走了过来。突然,萨姆强作欢笑,猛地伸出手来,说道“你好!我是萨姆•梅纳德,我现在申请在35分钟之前刚刚空出来的那份工作。疾足者能先得吗?”全屋里的人哄堂大笑。上司忍着笑,走回自己的办公室去了。萨姆运用了唯一能获胜的工具——笑声,保住了他的那份工作。

在处理我们生活中难以应付的局面时,幽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但却又常常被忽视了的手段。它可以用来解决分歧、表示道歉、说“不”、进行批评、让别人根据你的要求做事又不丢面子。对于某些工作来说,幽默是唯一能获胜的工具。它是讨论敏感话题的一种办法。在讨论太敏感的话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话,可能会引起激烈冲突。例如,许多人都认为电视喜剧演员,如今为了种族间和宗教间的相互包容所起的作用,比其他任何论坛的人都更大。

幽默通常是防止小误会升级到大问题的最佳方法。最近,我的一位邻居在妻子开车送他去机场的路上,与她发生了一点口角。上了飞机后,他感到很痛苦,知道妻子也很难过。当他妻子两小时后回到家时,接到了一个长途电话。“受话人‘Mrs.I.A.Pologize(夫人,我道歉)’,”接线员拖长声音说道,“名字的拼写为P „。”一眨眼功夫,电话线两端的人的整个一天由阴转晴。

一位思维敏捷的英国女主人举行一个正式晚宴,宴请八位贵宾,希望取得他们对一个大型慈善活动的赞助。那时英国盛行简朴,所以她派孩子们端菜送饭。她知道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当他儿子像走钢丝一样小心谨慎地端进一只很大的烤火鸡时,真的发生了一件事情。男孩很顺利地用胳膊肘推开餐厅的双开式弹簧门,但是门又反弹了回来,把鸡撞到餐厅的地板上了。

那男孩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客人们盯着自己的盘子看。女主人只是转过头来,微笑着对儿子说道:“不要紧,丹尼尔,把它捡起来,拿回厨房就是了。”——她吐字非常清楚,所以儿子会领悟她所说的意思,——“把另一只拿来。”

一个眼神,一句幽默,饭桌上令人脸红的尴尬场面很快就变成了心照不宣的乐趣了。

幽默之所以能消除敌意的对抗,其力量在于无言的承诺:“我的朋友,你让我脱身,我也让你走人。”其诀窍就是权当你的对手是心怀好意,微微一笑——适可而止。擅长此道的加拿大总督罗兰•米切纳,去视察一所公立学校时,遇到了正在罢工的维修工人设置的一条气势汹汹的纠察线。如果他从纠察线前退缩回去,就会严重损害总督府的形象;如果他越过这条线,可能一下子就会让政府陷入棘手的劳工争端问题。

他在考虑这事的时候,更多的罢工工人聚集起来,拦住了他的去路。突然,他脸上的那一点灰白胡子向两边微微一翘,像柴郡猫一样咧嘴笑道,“你们都出来看我,真是太好了!”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回响,“谢谢你们。我们可以进去了吗?”纠察线向两边分开了。当纠察队员们开始咯咯笑的时候,总督正迈着大步,轻快地踏上了学校的台阶了。

以后当你陷入有关种族问题的尴尬境地时,借鉴欧洲共同市场的外交代表们的作法。在历史进程中,几乎每一个成员国都曾遭到至少一个其它国家的入侵或背叛,所以共同市场之间的相互和谐必须不断地得到巩固。有一种方法就是对民族特征的调侃。最近,一位刚到共同市场布鲁塞尔总部的代表自我介绍说他是瑞士(无海之国)的海军部长。大家听了都笑起来了。

这位瑞士代表反嘲道,“嗨,为什么不行?意大利(无财之国)不是还有财政部长吗?” 当然,幽默通常不仅仅只是笑笑而已。当幽默以更为巧妙的形式出现时,就具有特洛依木马的特性:没人会提防它;我们接受它,只是因为它看上去有点像个小小的木制玩具。然而,它一旦进来了,就能在城市内引起改革、反叛和抵抗。例如,有人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人挡住了德军的占领,除了英勇的英国皇家空军以外,还有英国式的幽默也起了很大作用。举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这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妇女在伦敦遭轰炸期间,最后被人费力地从被炸成瓦砾的家中救了出来。当问她“你丈夫在哪儿?”时,她掸掉满头、满胳膊的砖灰,回答道,“正在利比亚打仗呢,那个胆小鬼!”

当生活把我们逼到绝境中时,我们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或许就是,“我们可以用笑声来解决这个问题吗?”肩负重任之人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重大问题——而且通常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C•马歇尔将军努力让当时尚未准备好的美国参加二战时,在就哪一方面最需要支持这一问题上,他遭到了最高统帅的激烈反对。马歇尔觉得我们最需要的是高度机械化的地面部队,而海军出身的罗斯福总统则认为我们主要的需要是一支强有力的海军部队,另加一支大规模的空军部队。在与总统越来越激烈的争论中,马歇尔据理力争,并开始酝酿更强有力的反驳。最后,在一次异常激烈的会议上,一贯板着脸的马歇尔挤出一丝笑容,笑着说道:“总统先生,您最好还是不要把海军说成‘我们’,把陆军说成‘他们’吧。”

罗斯福从眼镜上方审视了一下马歇尔,然后突然大笑起来。很快,他更加客观地研究了马歇尔的建议,终于采纳了加强地面部队这一方案。

有时候,幽默不仅仅能避免争论,挽回面子或者保住工作;它还能挽救生命。维克托•弗兰克尔是个精神病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囚禁在一个德国的集中营里。随着幸存的囚犯人数越来越少,囚犯的生活条件越来越恶劣,弗兰克尔和他最亲密的难友极力寻找办法来求生。在这些侮辱人格的集中营中,除了营养不良、劳累和疾病以外,因绝望而自杀是最大的杀手。

作为一个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知道幽默是人最好的求生武器之一,因为它能让人远离恐怖,即使是片刻的远离也好。于是,弗兰克尔制定了一条规则,他和他的朋友每一天必须编造一个有趣的轶事讲给对方听,特别是讲一些他们获得解放以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受到这种藐视一切的笑声的感染,其他人都被吸引住了。一名饥饿的囚犯预言说将来他可能会出席一个盛大的正式宴会。当汤被端上来时,他会打破礼节,哀求女主人说,“从最下面捞吧!”

如果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幽默能成功地运用的话,那么你我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不能用它来解决的呢?

用幽默化解难题 篇2

如何破解这一实验教学的难点呢?怎样去创新和优化实验才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 即使反应中有气体生成或参加, 测定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天平也平衡呢?

经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 通过多次的实验验证, 我采用对比设计实验的方法, 以简单的操作, 使实验过程动态化、直观化, 将课本上的“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一实验改进为如下的实验, 很好地解决了这个实验教学的难点。

一、实验方法介绍

1. 实验仪器及用品:

托盘天平 (砝码) 、软质塑料瓶、系有细线的小试管、碳酸钠粉末、稀盐酸。

2. 实验装置图及说明:

3. 实验操作:

(1) 在软质塑料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粉末, 再将塑料瓶挤扁一些。

(2) 向系有细线的小试管中倒入适量稀盐酸, 然后将其放入上述软质塑料瓶中, 拧紧瓶盖。

(3) 调节天平平衡, 将上述组合装置放在左盘上用砝码平衡。

(4) 取下塑料瓶, 将其慢慢倾倒, 使小试管中的稀盐酸与塑料瓶中的碳酸钠粉末充分接触而发生反应, 观察到冒出大量气泡, 挤扁的塑料瓶逐渐鼓起。待反应结束, 再放回天平左盘称量, 观察到天平仍然平衡, 说明生成的气体没有逸出时,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5) 再取下塑料瓶, 打开瓶盖, 观察到有气体逸出, 塑料瓶又逐渐变扁, 一会儿后再拧上瓶盖, 重新放回天平左盘称量, 发现天平失去平衡, 指针偏右, 说明当反应生成的气体逸出后, 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后剩余物的质量总和小于反应前两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该创新实验的特点及意义

1. 采用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 使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先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让学生通过软质塑料瓶反应前的“扁”到反应后的“鼓”, 以及天平仍保持平衡, 直观地看到反应中有气体生成, 但气体没有逸出时,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然后打开瓶盖使生成的气体外逸, 借助软质塑料瓶的由“鼓”再到“扁”, 以及天平失去平衡, 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若反应中生成的气体扩散到空气中, 则剩余物的质量总和一定小于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动态的实验过程设计, 直观的现象展示, 让学生不仅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有了清晰准确的理解, 而且对利用实验探究该定律的药品选择和注意事项有了全面的掌握, 尤其对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 注意应在密闭的系统中进行。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时, 应注意考虑反应中是否有气体参加或生成。

2. 该实验在创新改进中, 做到了废物的再利用, 用到的软质塑料瓶即生活中的碳酸饮料瓶, 拓展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向学生渗透了“生活化实验设计、变废为宝”的理念。

巧用问题化解“难题” 篇3

[关键词] 问题 生活与哲学 思维冲突 递进式 对比式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67

生活与哲学模块围绕“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主线,从生活、实践出发,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根据笔者多年教学经验,学生刚接触哲学时,会产生“深奥、枯燥、难懂”的感觉。因此,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教师应巧妙设置问题。如孔子有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提问注意把握时机,讲要讲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时,问也要问在待“启”待“发”之际。这样不仅可以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扩充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感悟知识之美,陶冶情操,从而提升学生的素养和品位。

一、善用思维冲突设置问题,思辨中化解难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何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换言之,教师的提问应该切中学生的疑惑之处,以调动学生探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达到化“阻力”为“动力”的效果。在政治课程的学习中,学生会遇到一些貌似容易理解实难真正把握的概念和命题。教师要因势利导,主动创造认知矛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深刻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的课堂导入部分,笔者播放了一段视频“青蛙的生长过程”,接着呈现了一张图片,然后依次呈现预设的四个问题。

1.我们在小学读过一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在找妈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小蝌蚪是怎么长成青蛙的呢?谁能简单地说说?(学生回答:有外鳃、拖着长尾巴的蝌蚪,外鳃消失、先长出后肢的蝌蚪,有四肢的蝌蚪,脱掉尾巴的小青蛙。)

2.结合视频和图片,请用哲学语言描述这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学生可能回答:运动、变化、发展、有肯定又有否定……引出“辩证的否定”及其含义。)

3.外鳃和尾巴的“消失”是一种什么?(否定)后肢的“长成”是一种什么?(肯定)“消失”后的结果是什么?(青蛙的成长,引出特征一“是发展的环节”。)成蛙没有蝌蚪的外鳃和尾巴,是对蝌蚪的完全抛弃吗?(成蛙以蝌蚪的五脏六腑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引出特征二“是联系的环节”。)

4.探讨:青蛙不抛弃鳃和尾巴可以吗?青蛙不要四肢和绿色的蛙皮可以吗?(没有否定和没有肯定都是不行的,青蛙的发育符合万事万物辩证否定的道理,引出“辩证否定的实质”。)

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少了,学生的思考、质疑、讨论、争辩多了,道理也因此更加明晰,思辨中化解难点,课堂效果也因此更加显著。

二、巧设递进式问题,启思中破解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那你远不能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所以政治教师应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教师在哲学课堂上应当避免大而空的问题,要给比较宏大的哲学理论多设置几步“台阶”,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够顺利“走”下来,真正体会到哲学的韵味。

比如在教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时,学生在理解方面觉得有难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创设了三个材料情境:第一,最古老的问候语;第二,问候语的变迁;第三,网络新词入典。接着相应设置以下三个问题:1.远古人们见面为何首先关心“无它乎”?2.请说说每个年代问候语反映的时代背景。3.运用相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说明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录“剩男”“剩女”等新词。三个问题由易入难、梯度明显,思维要求层层递进。

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化的问候语,让学生首先有直观感受,进而推理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不同时代问候语的变迁,让学生明确是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选择《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的案例,让学生体会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而感悟树立正确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三、设计对比式问题,思索中解读难点

波莉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讨论并解决问题。”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给学生指明思路,启发学生自然而然深入地发现问题,富有技巧地提问。比如在教学“意识的作用”时,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一只蜜蜂想从玻璃窗户飞出去,结果撞在上面掉落下去了,一会儿它又重复同样的动作。一个人看见了,心想,蜜蜂都有如此顽强的坚持精神,我为什么不坚持下去呢。于是他坚持下来,终于获得成功。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说:成功就在于勇于坚持。另一个人也看见了蜜蜂这一举动,心想,既然这条路走不通,为什么不放弃去选择其他的路呢。于是他去找了新的工 作,并最终成功。有人问他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说:成 功就在于敢于放弃。

那么,为了获得成功,我们是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呢?

在考试中,单选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很容易让我们形成标准答案是唯一的思维方式。同样的事物,我们完全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从而得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事物,我们的思维就不会被禁锢在狭隘的范围中,而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把握,这样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全面,更正确。

现代心理学有一个重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理论,就是“换位思考”。中国人常常有“将心比心”的说法,这是人和人和谐相处的根本方法。只有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设计的方案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得到更好的实施和推行,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质疑探究环节,要加强师生交流和学生相互间交流。只有自由的思维,才能碰撞出灵魂的火花。知识应是在师生共同思辨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因此要站在学生角度,把生活与课堂知识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让学生产生思考的动力。

四、创设分角色问题,演绎中理解难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利用问题形成认知冲突,挑战学生原有的认识与理解,使其陷入“轻微的认知失调”,才能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和理解。

如在教学“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时,设置以下情境。

囚徒困境:两个共犯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交流情况。(1)如果都坦白,交出赃物,因证据确凿,两人都会被判盗窃罪,各被判刑8年;(2)只有一个嫌犯坦白,另一个抵赖,后者将以妨碍公务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将获得从轻处罚;(3)如果两个人都抵赖,则警方因为证据不足无法确定二人犯偷窃罪,但可以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各判1年。

接下来创设分角色问题:如果你是嫌疑犯之一,你认为最可能的情况是什么?(学生兴趣被激发,议论纷纷)

学生1:我认为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因为这样对双方最有利。

学生2:理论上是这样,但事实上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发生。因为如果我选择了抵赖,对方却选择了坦白,那么我就要被判10年,这对我太不利了。

学生3:我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是第一种情况,这样对双方都比较公平。

教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的选择会影响他人,他人的选择也会影响到“我”。这时最佳选择就是在考虑“我”时,也要考虑他人和社会,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这是做人的“底线”。如果以更高标准来要求,就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这样创设分角色问题,让学生在“我”与“他”,“坦白”与“抵赖”的矛盾中思考,既有效地理解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这一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破解难题促转变化解矛盾促和谐 篇4

----阿图什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验材料

阿图什市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从决策、措施、机制和责任四个环节把握主动,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的联动衔接、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实现了“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就在哪里调解”,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

一、建立体系,创新模式,规范流程,较好整治了矛盾调处秩序。一是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五大联动机制。即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重大矛盾纠纷联动工作机制;跟踪回访机制,初步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运转。二是基层建立了“三调两会一报告”工作机制。“三调”即在村级进行人民内部调解;通过乡级政法综治中心进行行政调解;通过乡政府出面进行调解。“两会”即矛盾纠纷(信访)专题党政联席会和矛盾纠纷(信访)专题党委会。“一报告”即矛盾纠纷(信访)专题报告。针对一些矛盾纠纷比较复杂,涉及范围广,涉及到法律法规答疑解惑以及涉法涉诉等,依靠基层力量难以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转交,力求为当事人双方找到合法解决的渠道。三是农村基层创新了“三纵三横”调解模式,“三纵”即通过在乡政法综治中心和村政法综治工作站分别设立信访问题接待处,实现了市、乡、村三级网络纵向贯通,畅通了信访渠道,构建了立体调解体系,1大大方便了群众诉求。“三横”即通过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实现了调解工作的横向联动,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通过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受理的信访问题实行统一受理、统一登记、统一疏理、归口办理并实施“五步”工作法即:第一步村级人民调解,先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努力调解在最基层;第二步中心行政调解,当事人对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满意的,由村委会给当事人开据《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信访)联调介绍信》到乡政法综治中心,乡政法综治中心在接到村委会的介绍信两个工作日以内报中心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乡党政一把手)批示,再由中心按照案件性质和疑难程度进行分流调处或协调办理;第三步乡信访联席会议解决,当事人对中心办理不满意的,由中心提请乡信访联系会议解决;第四步乡党委会研究解决,当事人对乡信访联系会议研究解决仍不满意的,由信访联系会议办公室提交乡党委研究解决;第五步司法调解,当事人对乡党委会研究解决还不满意的,由当事人到相关司法机关申诉。对重大矛盾纠纷、疑难信访问题相关部门或各级可提前介入,否则见不到介绍信等材料层层不予受理,有效地规范了信访秩序,预防了越级上访。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明确任务,较好地促进了工作职责落实。从社会矛盾的预防、排查、受理、接访、下访、调解、分流、联调、领导包案、督办到群体性事件的处臵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有章可循。一是建立了日报告、周例会、月研判和日常排查、集中排查、领导大接访、干部大下访等工作长效运行机制;二是实行领导联合接访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按照分级对口的原则,包案到

领导,将党政“一把手”推向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健全了首问负责和责任查究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在册,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限时化解,使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力推动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三、狠抓排查,注重预防,积极化解,较好地实现了矛盾调处有序。我们在工作中,变被动调解、等案上门为主动出击、注重预防,突出抓早、抓小、抓苗头,坚持开展“五项排查”活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早发现。一是日常排查,平稳时期每周排查,敏感时期每天排查;二是集中排查,每月定期开展集中排查,做到不留死角和盲点;三是重点排查,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对重点单位、重点地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开展全面排查;四是下访排查,按照“四包”机制,每季度组织包乡(村)、街道(社区)、学校、清真寺领导和包户干部深入联系点,变上访为下访,开展大下访活动,全面排查化解;五是滚动排查,对一些可能滋事的重点人员,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热点问题,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突出矛盾逐村组、社区、单位滚动排查,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始发阶段。早预防。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建立了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一些涉及征地拆迁、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建设项目在实施前,组织开展稳定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和有无风险实行四级评估:即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和无风险,多渠道、多途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赋予群众知情权和表达权,对大多数群众满意无风险的快办,大多数群众不理解有风险或风险较小的缓办,大多数群众不满意风险很大的坚决不办,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重大社会矛盾纠纷、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发生。早化解。结合“三项工作机制”组织小队维稳干部、基层人民调解员、驻村集中整治队员、包户干部及时逐户、逐村开展拉网式排查化解。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联防队员等基层各群防群治力量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调处。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能解决的当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登记在案上报,逐级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及时化解,确保将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一线。

四、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确保了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近两年来,我们以民生建设年为统领,以效能建设为抓手,综合运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实施“信访积案攻坚年”活动,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排查信访积案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一是创建巡回法庭工作室,由法院牵头负责,在全市村居(社区)挂牌设立巡回法庭工作室,向群众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开联系电话,巡回法官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确定重点工作,走访联系群众、了解社区民意,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简易纠纷、指导民事调解、进行普法宣传、案例讲解、协助办理立案手续、协助解决信访问题,为困难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二是创建“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负责,依托

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立了9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实调解员419人,农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切实做到了村村有调解组织、小队(单位)有调解信息员,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调解网络,叫响“有纠纷去调解,有上访找司法”的工作理念。通过采取有效调解措施,达到了“三个明显减少、两个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三个明显减少”即民转刑案件减少;重大群体性事件减少;群众上访事件减少;“两个明显提高”即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预防和化解纠纷的实际能力有所提高。三是扎实开展“信访事项办结、积案化解攻坚年”活动,采取“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方法,扎实推进积案化解信访事项办结工作。将重大信访、重访全部纳入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千方百计予以化解,防止重大信访、重访演变为信访积案,有效防止了因信访案件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发生。2010年至2011年8月,人民调解领域共排查矛盾纠纷8005件,成功调解8001件,调成率为99.95%;行政调解领域共排查受理信访问题81件,解决64件,办结率为80%;司法调解领域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903件,成功调解1142件,调成率达60%,切实将一批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将一批信访问题解决在了当地,有效地预防了矛盾激化和越级上访。

阿图什市综治办

用幽默化解难题 篇5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21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和创造性的工具。它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思维空间,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它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对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用信息技术化解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1、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自主驾驭的广阔空间。但教师知识结构并不能满足需要。各种教师参考书也不能提供必要的信息。这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与当前中学英语课本及其相关练习和阅读材料相比,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已经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和整理相关课题的资料作为教材课题的拓展学习资源。再以初中英语新教材Go for it九年级第九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为例,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发明的历史。还要求学生写写bicycle, binoculars, abacus, camera的历史。教师在这方面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提供给学生,怎么办?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得要足够的知识。教师也可以以幻灯片形式,也可以在学校主页上建立链接给学生以信息;还可以由教师把经过认真筛选的相关网址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方式的学习使教学信息得到极大扩充,知识范围广泛拓展,课堂结构更趋开放。同时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思路更加开阔,利于创造力的培养。传统教学中‘课本就是世界,而今世界成为课本’,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选取。这是信息技术给了教师和学生很大的便利。

2.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们以前教英语,一本书,一支粉笔再加上自己的滔滔不绝。要不就是配上录音磁带以点缀。这些对学生来说以没有任何刺激和兴趣可言。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课堂融展示式、操练式、主动参与式、探究式与交互式教学模式于一体,融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于课程整合中,学生自行选择研究课题,自行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自愿组合,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分析并综合运用信息,共同完成探究过程。这种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带动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学生自己已有知识和资料储备不能满足学生和新教材的要求。网络和信息技术无疑能够解决以上问题。

二.用信息技术化解学生问题,为学生搭建多方平台

1.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学习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发展。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过去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单一式、僵化的。教学通常在课堂中进行,课堂教学显得单调枯燥,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缺少双向的沟通,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信息能对学习的情境进行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使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融合,创设出丰富多彩,活泼融洽的教学情境,把生活的实景搬上课堂,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形成乐学、爱学、会学,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能利用局域网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增加了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会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究钻研的过程。信息技术给了学生探究的平台和路径,真正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统一,从而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了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网络技术的协助下,通过百度或者谷歌(GOOGLE)引擎搜索,都可以得到不同的答案。也可以通过“BBS”论坛,QQ, 博客等交流,学生可以尽情表达个人观点,展示个人风采,突出个性优势,完成有效的探究学习。

用幽默化解难题 篇6

2007年11月24日,阳新县纪委在该县韦源口镇召开了纪检监察听证会,化解了一件历时信访人连续两年上访、缠访的复杂、疑难信访问题。

纪检监察信访听证是该县一项创新工作,主要是为及时化解部分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复杂、疑难信访问题,搭建有效平台。其主要做法是:

1、保证听证会代表的构成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改变以往纪委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参加的只有纪委工作人员的做法, 主动邀请信访双方当事人、调查组成员、有关部门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部分群众代表参加,对纪委调查组的工作进行监督、评议使信访问题得到全面、公正的处理,避免主观片面性。

2、保证听证会组织形式的公开性。改变以往纪委办案封闭的操作程序,通过公开辩论、质证的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保障广大党员干部的知情权、申辩权,消除信访当事人与调查组之间的误解。

3、保证听证会程序的公平性。将纪委调查处理信访问题的原则方法、与听证主题、调查情况公开。通过程序设计保证听证过程中信访双方当事人申辩和举证的自由,使信访双方当事人通过辩论强调与阐释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能够与调查组之间真心诚意的谈问题、分析问题。

4、保证听证会结果的公正性。改变过去处理信访问题由纪委一家确定的做法,变为公开评议。对信访问题的认定由各界代表组成的合议小组,依据有效证据和相关法律法规作出中恳的判断,确保了信访双方的民主权利、合法权益。

化解商品房限购的法律难题 篇7

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已经越来越严重。投机性资本的疯狂涌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白热化。房价在炒家资本的轮番攻击下如脱缰野马不可控制, 一次次的突破社会大众的承受能力。受此影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明显。面对市场的非理性, 政府出台了限购令政策。该政策的颁布能够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防止房价上涨过快。然而, 由于相关法律的不健全, 使得限购令政策既无法律依据, 又同现行法律相违背。限购令面临极其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政府出于宏观调控以及为民谋利的政策需求, 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限购令政策;另一方面依法行政的原则又需要政府废除同现行法律相抵触的限购令。那么, 如何去化解限购令面临的法律难题, 消除这一政策的纠结之处, 使这一政策继续发挥其功效呢?本文在揭示限购令面临的法律困境的基础上, 试图探寻破解该些难题的法律途径。

二、限购令面临的法律难题

依法行政是任何一个法治政府所必须坚持的最基本原则, 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根本性要求。这一原则要求行政权的存在和运行都必须依据法律, 符合法律要求, 而不能与法律发生抵触和冲突[1]。然而, 限购令自出台至今, 备受指责。

1. 限购令的实施并无法律依据。

翻遍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 没有任何法律文件对限购令予以明文规定, 限购令于法无据[2]。牵强附会的看, 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30条中关于价格总水平调控手段的规定与限购有异曲同工之处, 该条规定, 当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显著上涨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部分价格采取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实行提价申报制度和调价备案制度等干预措施。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采取前款规定的干预措施, 应当报国务院备案。限价与限购有着本质的区别, 前者是对价格的直接调整, 后者是对需求的控制。因此, 从整个条文字面的意思来看, 并未提及限购, 限购的法律依据仍然不存在。

2. 限购令违反物权登记制度。

中国《物权法》第10条规定,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 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从该条我们可以看出, 对物权的“统一登记制度、登记范围和机构”只能由法律和行政法规予以规定, 而作为政府政策的限购令却明文规定对不符合条件购房者不予办理产权登记, 明显与物权法相抵触。另外, 《物权法》第12条规定登记机构在登记过程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 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 (2) 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 (3) 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 (4)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除此上述四项要求之外, 并未规定登记机构必须按照政府政策履行登记职责。

3. 限购令无权对民事基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予以规定。

《中国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条规定, 民事基本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房屋限购令涉及不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交易, 这都是属于民事基本制度的内容[3]。作为地方政府政策的限购令显然无权限制公民购买房屋, 政策的效力级次不符合《立法法》的规定。

限购令既遭到了来自学者公正立场上的批判, 又遭到既得利益者别有用心的指责。表面上限购令的存废是其合法性的争议问题, 实质上, 其存废是利益博弈的过程。来自法律的批判, 将限购令推到风口浪尖。然而, 限购令的合法性问题最根本的是由立法的缺陷所导致的。要解决限购令面临的法律难题, 最根本的是完善立法, 将限购令纳入《价格法》体系中, 将这一政策上升为法律。

三、破解难题的法律途径

1. 限购令符合《价格法》的立法目的, 能够弥补立法的缺陷。

一条最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告诉我们:供过于求时, 价格会下降;供不应求时, 价格会上涨。在中国, 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准入制度以及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商品房的供给在长时期内是趋于稳定并且是稀缺的, 而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 城市化进程加快, 需求是巨大的。若此时投机性需求推波助澜, 而有效性需求不足, 则必然导致供不应求, 房价上涨。防止房价不合理上涨, 很重要一点就是控制投机性需求, 而控制投机性需求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限购。限购令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 直接影响着需求量, 但最终目的是为了控制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虽未直接调节价格, 却间接影响着价格, 配置着稀缺的资源。《价格法》第1条明确规定其立法目的是:为了规范价格行为, 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 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耶林认为:法律是人类意志的产物, 也是社会的产物, 有其一定目的, 故法律亦可视为目的之产物[4]。限购令同样能和价格调控方法一样, 达到与价格调控相同的目的, 即规范价格行为, 配置资源, 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既然需求影响着价格, 而价格又是《价格法》所明文规定的调控物价的方法, 那么对需求的调控方法也应写入《价格法》。然而, 由于立法者对基本经济规律的忽视, 限购并未纳入《价格法》的调控体系之中, 导致了目前限购令面临的尴尬局面。为了弥补法律的不足, 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限购应该写入《价格法》。

2. 符合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

将限购上升为法律使得限购令有法可依。同时, 也可以彻底消除与现有的《物权法》以及《立法法》的冲突。若限购上升为法律, 则限购令有权对物权登记制度作出特别规定。对于《物权法》第12条规定的登记机构在登记过程中应履行的职责, 我们可以把限购令看成是该条第4款,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避免了与该条的冲突。再来分析与《立法法》是否还会存在矛盾。限购令上升为法律, 则有权对涉及不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交易的基本民事制度加以规定。这样, 既发挥了限购令的功效, 又坚持了依法行政。

3. 从社会法学的角度来分析, 将限购上升为法律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

功利主义代表人物边沁认为, 立法的根本目

的在于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立法时必须以国民全体的快乐为基础[5]。限购令是符合社会公众的最大快乐并能促进社会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政策。第一, 限购能够抑制房价上涨过快,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7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 与6月份相比, 上述城市中新建商品房住宅 (不含保障性住房) 价格环比停涨城市达31个, 其中下降的城市为14个, 持平的17个[6]。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出现三年来首次集体停涨, 房价调控成效初现。第二, 打击投机资本, 回归房屋的居住属性。据统计, 中国约30%~40%的购房者是出于投资动机购房的。能够进一步说明房地产过度投机的是高空置率, 就高档住宅而言, 上海空置率为16.7%, 北京为25%, 深圳为33.3%。在推出限购令政策后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截至2011年3月7日, 在全国7个重点城市中, 除深圳之外, 其他城市在限购后一周, 住宅成交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杭州下降73.79%, 成都下降59.68%, 天津下降56.08%, 北京下降50.23%, 广州下降37.39%[6]。限购政策挤出了众多投机性需求, 为房屋回归其居住性属性创造了条件。第三, 有利于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据2011年1月6日《人民日报》提供的数据, 从2000年开始, 中国基尼系数就超过了0.4的警戒线, 现已接近0.5, 城镇居民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和最低的10%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约10倍[7]。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人们形成了对房地产的过度追捧。富有者肆无忌惮的投资于房地产, 从持续上涨的房价中获益, 贫困者倾其所有, 只为了寻找一份安身之所, 造成富有者日益富有, 贫困者日益贫困。因此, 必须限制少数人对社会资源的过度占有和无度消费, 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

综上, 商品房限购政策具有积极的作用, 其面临的法律难题归根结底是由立法的缺陷导致的, 不能因此而否认限购令的功效。当然, 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并不是仅仅依靠限购令这一制度就能完全解决的, 还需要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以及从增加商品房供给入手, 再配之以税收的调控。这样一整套措施的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让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当然, 在目前增量调控不到位, 政府无法摆脱土地财政的模式下, 限购是一种成效显著的方法。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却可以立竿见影的堵住无孔不入的投机资本[8], 控制价格的非理性上涨。

参考文献

[1]应松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32.

[2]郑少华.“限购令”的法律解释[J].法学, 2011, (4) :42.

[3]王思锋, 彭兴庭.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政府规制——兼评“房屋限购令”的合法性[J].西北大学学报, 2011, (5) :151.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04.

[5]吕世伦.西方法律思想潮源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37—140.

[6]吴浩天.浅谈中国房地产市场出台限购令后的变化[J].科教新时代, 2011, (8) :80.

[7]魏孔义.中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思考[J].理论学习, 2011, (7) :17-18.

社区银行化解排队难题 篇8

银行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排队现象?显然,是因为客户需要办理的柜台业务大大超出了银行的应对能力。在这些柜台业务中,除了股市上涨带动的基金购买以外,绝大部分是小额存取和各种代收代付业务。排队说明,这些业务的数量超出了现有银行网点的工作能力。那么,银行为什么不顾自己的工作能力,承接这么多业务呢?

首先,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处于垄断地位,必须承担起社会性的服务职能。

其次,过去,这些国有商业银行无须受利润最大化约束,所以,他们在内部管理中,也就会实行利润指标以外的替代激励办法,比如以简单的数量是否增长为考核标准。于是,就出现了不考虑工作能力,一味扩展业务数量现象,如主动为公众大量办理银行卡、大量承接各种代收代付业务。这种超出工作能力的业务量,已经造成了银行网点的应接不暇,在股市上涨、基金业务大增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排队现象。

也就是说,排队现象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固有的一些制度性弊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由于垄断造成的市场竞争缺乏,银行管理者不得不借助于替代性的激励手段,而这些激励手段往往是扭曲的,结果出现了超出银行工作能力、违背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尴尬局面。

低端业务已成为大银行的包袱

公众舆论普遍要求银行在不大幅提高价格、甚至根本不提价的前提下,通过扩大服务能力来解决问题。银行表面上不能直接拒绝这种要求,但实际上,却不可能真正这样做。

如果在传统体制下,也许银行可以不顾经济效益,“跑马圈地”似地到处兴建新网点。但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陆续上市,银行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简单追求数量增长了。外部投资者的出现要求银行必须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在银行,需要排队办理的往往都是低端业务,这些业务并不能给银行带来足够的收入和赢利,甚至不足以弥补银行投入的直接成本。既然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那么,对于这些不能带来收入的业务,银行必然会控制资源的投入,从而把更多的资源留给那些可以带来收入和赢利的业务。正因此,面对严重的排队现象,银行不但不大量增加网点,在现有的网点中,还坚持为VIP客户预留窗口。公众为此严厉抨击银行,认为银行歧视中小储户,但银行这种做法本身其实无可厚非。任何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都不可能把大量资源用于不能带来收入的经营项目,更不可能为此牺牲那些可以带来收入和赢利的经营项目。

实际上,银行现在已经意识到过去一味扩大业务量带来的不利后果。为此,银行采取了收取银行卡年费、小额账户费等手段,以集中资源经营可以赢利的业务。

银行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公众舆论的广泛批评。在金融垄断的背景下,公众实际上是在要求确保自己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如果允许垄断的国有商业银行完全按照利润要求调整价格,势必会使大量低收入人群完全失去得到金融服务的机会。这种情况实际上已经发生。

大银行应分流低端客户

看起来,问题是无解的。要么让企业接受利润受损的结果,要么让低收入人群失去得到金融服务的机会。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解决办法。

可是,维持这种局面并不是无代价的。储户方面无须多说,即使对于银行来说,也危害不小。国有商业银行耗费巨资、历经多年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甚至延伸至海外的营业网络。这种巨大的营业网络如果大量用来办理小额存取、代收代付业务,当然是巨大的浪费。而且,如果银行网点终日挤满了办理小额业务的客户,还会引起那些需要办理大额业务、对营业环境要求较高的客户的不满。即使银行为这些大客户保留专用窗口,也不能彻底解决安全性、及时性、私密性等问题。这些客户会选择其他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这些客户的流失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显然后果严重,将直接造成他们的利润损失。

换句话说,严重的排队现象将造成银行客户的“负淘汰”。优质客户更倾向于离开,而留下来的正是不能给银行带来足够收入的那些客户。

可是,那些低端客户之所以被认为“低端”,是相对于全国性大型银行的高成本来说的。这些银行为了维持巨大的机构,成本高昂。而对于那些地区性、社区性银行来说,这些“低端”客户却正是合适的营业对象。实际上,在许多国家,地区银行、社区银行正是为广大公众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

说到这里,解决银行排队问题的办法就十分清楚了。解决办法就是大银行把这些低端客户的业务分割出去,交由地区性、社区性的银行办理。而大银行则集中资源办理高端业务和企业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当然,这种分割并不简单。

目前已经存在的城市银行、信用社等地区性银行数量不够,不可能承担起大银行分割出来的大量中小储户。同时,简单地放开金融垄断,允许民间创办银行,也不见得能很快产生效果。作为储户众多的储蓄银行,对银行信用和地区内的网络覆盖率要求很高。即使允许民间创办银行,这些银行短时间内也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中小储户也不会轻易把自己的钱转存到新的银行。

大银行与民营资本共同创办金融服务公司

可行的办法是由主要的大银行入股,同时按比例吸收民间资本,创办连锁性的金融服务公司。各大银行将自己的低端业务和部分营业网点移交给金融服务公司,充分利用街道、社区、机关单位的一些设施,见缝插针,开办网点,开办真正“老百姓身边的”金融服务机构。

这种做法有几个有利之处:

一、采用金融服务公司的名义,可以避免开办新银行的政策限制。而且,金融服务公司确实在很多方面不同于银行,由于只办理小额存取、代收代付、小额基金销售等业务,因此,对房产、保安、流程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都可以降低,加之民间参股经营,成本可以控制得很低。

二、由主要的大银行控股,就可以同样具有这些银行的信用,中小储户容易接受和相信。这样一来,大银行分割低端业务也更容易进行。

三、连锁性的金融服务公司贴近市民,成本较低,可以采取灵活的经营办法,将金融服务和其他服务合并办理,实行上门服务、代理服务。这样一来,排队问题自然不复存在,而且,在解决社区就业,以及提高对储户的服务质量等方面都独具优势。

四、民间资本参股可以逐渐培育民营银行的人才和经验,帮助他们积累信用和资产。

五、“老百姓身边的”金融服务公司可以在扶贫和小额贷款方面发挥大银行难以起到的作用,在积累、管理公民信用方面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最重要的好处在于,这种做法可以为破除垄断、放开金融市场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稳的实施办法。我国金融领域已经对外资银行开放,对内的金融开放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由于金融的特殊性,这种开放确实要首先考虑到平稳和可靠,开办立足于基层的金融服务公司正提供了这样一种平稳过渡的开放路径。这种办法既对现有金融机构的冲击最小,又为未来的民营银行和金融家们提供了宽广的创业空间。可以确信,在这种“老百姓身边的”金融服务机构中,必定会成长出中国新一代的民营银行和大银行家。

上一篇:棉衣节活动方案下一篇:小组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