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难题论文

2024-08-22

企业难题论文(共12篇)

企业难题论文 篇1

2005年12月20日,美国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日子一团糟》。当我们还沉浸在“美国人已经被‘中国制造’征服了”的自我乐观的情绪中时,“中国制造”却被我们自己鼓捣得乱七八糟,无论是“问题牛奶”、“问题奶糖”、“问题皮鞋”、“问题轮胎”,还是当下的“金融危机”,已经使不少的美国人开始对“中国制造”釜底抽薪,他们悄无声息地把购买“中国制造”转移到购买“越南制造”、“印度制造”、“马亚西亚制造”,无论是服装、鞋子、玩具,还是食品等日用生活用品,“中国制造”在美国的超市中已逐渐减少,而这种减少也并没让美国人的日子变得一团糟。2008年10月31日是美国的“万圣节”,超市中的各种彩灯和礼品已不再是“中国制造”独霸天下的局面,连美国的百姓也认为:“中国制造”过去拥有的优势已经丧失,取而代之的是“越南制造”、“印度制造”。

世界市场的动向应当让我们明白,受此影响的主要是我国的中小企业,确切地讲,是小企业。随着近年来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已明显感到日子不好过。珠三角、山东半岛、长三角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就佐证了这一切,尤以浙江省温州、义乌周边的中小企业日子更让人揪心。报载,广东珠三角一带就有3.6万家中小企业倒闭。

面对此困境,很多中小企业苦于缺少支撑下去的保障资金,有不少中小企业即使市场对其产品需求不减,因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也只得无奈地眼睁睁看着赚钱的机会从身边滑过。也有些中小企业大着胆子向地下钱庄借钱,可地下钱庄的借款利率是22%,谁能负担得起呢?一笔生意下来,利润率都到不了22%,这不是“明知是当也得上”吗?因向地下钱庄借贷而将企业最终抵押给人家的事并不少见。不少热衷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希望政府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怎奈中小企业的市场变数太大,造成的贷款损失常令银行措手不及,这也就从渠道上切断了自己的融资之路。加之中小企业贷款数额有限、贷款期限较短,往往都是为了解燃眉之急,所以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也吊不起银行的胃口,使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血液”不流通了,自然无法再生存。

良医有两种:一种是自己能把病人治好的人,一种是明知自己治不好病人,但能把病人介绍给治得好他的病的医生。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说到底不能单指望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和权力机关对其生存环境的改变,毕竟中小企业同样生存在经济发展的大市场环境中,靠自身的能力融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才是最明智的做法。就像良医,得知道病人的病,更得有治好病人疾患的方法。那么,如何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呢?

1. 中小企业自救

有机体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消极的,它适应了环境,从而幸存下来,是有机体与环境互相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发展的多元化,给中小企业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中小企业能否在这种多元条件下发展,是它们如何适应这种发展环境的问题。就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老话题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向政府争取支持,而是自己如何想办法自救的问题。

资料介绍,在西班牙的每个城市中都有中小企业担保协会,担保协会采取自由加入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急需资金时帮其解难。本着“洋为中用”的原则,我们也完全可以采取西班牙的这种做法。在一个地区或一个行业内,成立中小企业担保协会,协会会员必须出资30万元(或多或少由协会自定),将资金集中到担保协会;协会只设常务办公人员一到两人,每家会员每年要交一定数额的会费(数额可由担保协会与会员商议决定),用会费支持常务办公人员的办公开销。具体业务的批准权力交给协会常务会议,可由三到五家企业负责人组成。遇有会员申请资金,由常务会议讨论批准其可否用资、用资数额、还款时间和拖欠的处罚办法等。当然,在担保协会成立时,协会章程就应当对会员单位的权利、义务有明确的规定。会员资格应三年为一期,三年期满后,可据情况申请延期或退出。如遇到贷款企业集中而资金发放趋紧时,可由担保协会出面向会员单位再筹资,由担保协会向银行贷款,以解决资金一时紧张的困难。

由于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一般不大,且大都是应急之需,所以担保协会应是中小企业破解融资难题的好形式。浙江省是我国中小企业较集中的地区,也是遇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较典型的地区。近几年,他们就成功演绎了中小企业的自救范例。某市一家毛衣厂接到一批生产订单,因其生产任务已排得较满,资金周转一时遇到困难,急需150万元为新订单生产购买原材料。他们找到中小企业担保协会,前后只用了三天时间,贷款申请就批准了,一个月后他们的150万元贷款就如期归还了。当地不少中小企业已形成了“有难题找协会”的习惯。到目前为止,该市的中小企业担保协会还未遇到一起拖欠贷款的事,如期还款也成了中小企业自己感悟到的责任。

古代的秤是十六两的,十六两是有来头的:前七颗星代表北斗星,后六颗星代表南斗星,剩下的三颗星为“福禄寿”,说明少给人一两就少“福”,少给人二两就少“福和禄”,少给人三两就“福禄寿”全没了,可见当时的商人为守诚信如何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中小企业在向担保协会贷款后如期还款,其实就是用诚信在证明自己有资格继续做一名会员,向会员证明自己是一家可以让大家放心的企业。当诚信已经成了一种“稀缺”资源时,担保协会能正常运营的关键因素就是会员单位的诚信。

2. 借助银行的力量

河北省一家生产轴承的小企业急需一笔数额并不大的资金采购原材料,因数额较小,又没有愿意为其担保的企业,所以贷款申请在银行遭拒。到周围的小企业借款,又被以各种借口搪塞,希望客户能帮一把儿,客户的回答挺甘脆:“你干不了我们就找别人。”结果到手的订单因资金问题而拱手让给了别人。现实让这家企业的负责人猛醒,他找到市里的相关部门,由政府出面帮助,很快成立了中小企业协会。协会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银行和中小企业的代表召集到一起,商讨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资金支持问题,且很快达成协议:由当地的中行、工行、农行、交行等几家银行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生产所需的贷款,各银行每月贷款数额不超过50万元,可贷给一家企业,也可贷给几家企业,贷款期限一般以5个月为限,由中小企业协会为其担保。银行提供贷款前,由银行和中小企业协会联合对贷款企业进行评估,评估后再确认贷款申请可否成立。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几家银行都开辟了绿色通道,缩短评估时间。对有还款信誉的企业,二次贷款时可以免评估。其实,到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本来就不能拘泥于一种模式,各地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方式。浙江的中小企业担保协会是浙江的选择,因为那里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往往一个镇就有几百家。河北应当选择河北的模式,一个镇没几家中小企业,想互相担保都做不到。由市里的中小企业协会出面求得银行的帮助,就是选择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还是那家轴承企业,一笔40万元的贷款只需半个月就能到账。由于能及时得到银行的帮助,几年下来,这家企业有了自己的积蓄,已经有一年多没申请过贷款了。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如何筹措资金其实有个知恩图报的道德因素。即使有人可以帮你贷款,也不能光靠贷款“过日子”。中小企业中“难兄难弟”不少,自己渡过了难关应当多考虑更需要资金的企业,就像那家轴承厂,当都能顾及大家时,难题其实就不难了。破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真的有诚信因素在其中。

3. 依靠集团公司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本的细分化,应当说眼下很难找到一件商品完全由一家企业完成全部生产。据资料透露,一只中性水笔才一元钱左右,也需要4~6家小企业的协作,就不用说更大、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了。一家自行车厂就有40多家为其产品配套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按总厂的产品图纸为其生产配套件,生产中所需资金都由小企业自己解决,总厂只按合同价格和数量收购小企业提供的配套件。如遇总厂任务调整、配套厂资金遇到困难时,由总厂向银行申请贷款,批准后再由总厂将贷款转给配套厂,配套厂得到贷款的条件就是与总厂签订一份资产抵押合同,到期如拖欠贷款,总厂可按双方签订的抵押合同兑现。虽说这种解决贷款的方式涉及的面较窄,仅限于与总厂有业务往来的配套企业,但是只要这种方式能得到众多企业集团的认可,无疑会为众多的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资金问题,这岂不也是一条可以肯定的路嘛。

在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遇到资金难题是普遍现象,既然是普遍现象,就应当为破解这个难题积极探索出路。只希望政府出台相关办法不是明智的选择,能为自身发展“筑”出一条路来才是上策,毕竟政府的一纸政策不会适宜所有的中小企业。理智地自救才是出路所在。

企业难题论文 篇2

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情况

技术需求名称

所属技 术领域

项目拟投入 总额(万元)

已投入经费额(万元)

计划支付技术转让(合作)费最高额(万元)

计划实施年限

具体描述所急需解决的技术创新需求(请尽可能详细)

1、项目开发背景和必要性

2、技术创新需求主要内容

3、研究开发前期基础

所需达到的技术目标 1、硬性指标(如:具体参数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

2、选择性指标(如:在可接受成本范围内的指标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条目。)

成果形式(项目完成后要求技术输出方移交的成果形式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要求)

合作方式(可多选)

委托开发□

合作开发□

技术转让□

技术咨询□

技术服务□

企业并购的文化难题 篇3

事实上,在企业进行并购整合的过程中,不论地域、国别、规模,文化融合都是企业能否整合成功的晴雨表。战略制定、资产优化、业务调整等因素固然是企业整合成功的必备要素,但是企业如果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下,无法完成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趋同与融合,重组后的企业必然会陷入效率低下的泥潭,甚至走向失败。

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了并购重组的道路。无论是同行业并购、跨行业并购,还是强势企业并购弱势企业、海外扩张吸收海外企业……中国企业也始终面临着文化融合的难题。

文化沖突的发生

《销售与管理》: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并购双方总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文化上的碰撞,并很可能引起文化上的冲突。那么请您解答一下,企业并购后出现文化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ndrew Herr:“并购”一词涵盖了多种交易。比如,中国平安宣布收购富通投资的大部分股份,这只是一桩金融交易,并不或者说很少涉及公司运作等方面,因此产生文化冲突的机会微乎其微。而其他类型的交易,如果涉及公司运作的兼并,文化冲突问题就出现了。

因此,要分析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我们要首先区别一桩交易的性质:仅仅是纯粹的金融交易,还是一家企业完全控制另一家企业的全部或者某项业务,或者是两个公司的完全合并组成一家新公司。

如果是纯粹的金融交易,如无锡制药技术公司宣布购买美国APP技术试验公司的部分业务,两个公司将会继续独立运作,只会带来很少的文化影响。如果是涉及到公司运作层面上的兼并的情形,文化冲突势必会产生,例如前面提到的微软和雅虎,两家公司都有各自的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且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大相径庭,如果微软并购雅虎,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冲突;再比如在并购中,总是有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处于强势,而且处于强势的企业文化通常属于合并活动中的收购方。收购方的企业文化变成合并后新公司的强势企业文化。如戴姆勒合并克莱斯勒,前者的企业文化相对于后者的企业文化处于强势,由此产生了无尽的冲突。

《销售与管理》:如您所说,当两家公司的交易真正涉及到公司运作层面的兼并时,文化上的碰撞和冲突便能显现出来了。那么请您谈谈,公司并购的过程都有不同的阶段,文化的冲突一般会在哪个阶段开始显现?在哪个阶段开始形成它的巨大影响?

Andrew Herr:公司并购的第一阶段是初步接触阶段,初步商谈并购是否可行。通常,两家公司要么你情我愿、愉快合作实现并购,要么一家公司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并最终演变成强制的恶意并购。

不管是上述何种情形,并购的另一个必经阶段是企业资质审查。在此阶段,企业文化冲突开始凸显。有时,甚至在此之前的初步接触阶段,文化冲突就开始显现,甚至有的企业预计并购后文化冲突将极其不可调和,干脆在一开始就拒绝谈并购,但一般而言,在资质审查阶段,两家公司就开始分享相关信息,探讨即将产生的文化冲突问题。

接下来的阶段就是谈判阶段。企业文化问题可能会影响谈判进程、改变谈判结果,或在某些方面决定着并购本身。

最后阶段就是并购实施阶段。一旦并购案得到确认,剩下的问题就是整合的问题了。整合两家企业需要2年、4年或6年,不一而足。如果并购规模大,4年整合时间已属迅速。届时,两家公司的员工在新构建的关系中一起工作。两家企业的文化冲突可能变得深刻,如果处理不好的话,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如人才流失、生产效率下降、客户流失等。

如何分析文化冲突的性质

《销售与管理》:就文化冲突本身而言,有一种说法是,有些可以被看作“功能性冲突”或者是好的文化冲突,而有些可以被看作“非功能性冲突”,或者坏的文化冲突。您对文化冲突的“好”和“坏”是怎么看的?

Andrew Herr:我不喜欢用“好的”或“坏的”这些词,因为在任何企业并购中,总有贏家和输家。赢家和输家对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看法并不一样。所以我用另外一句话来代替这个问题:不是简单地说“好的”或“坏的”企业文化冲突结果,而是公司成功并购需要何种文化融合结果。或者说是判断好的文化冲突结果还是坏的文化冲突结果其实是要看哪种文化对实现并购目标是有效的。

例如,企业实施并购一般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企业运行增效。两家公司合并后,客户群合二为一、人力资源部变二为一,公司运行更加高效,从而节约资金;第二是市场增效。公司合并后将比两家公司各自运行更有价值,两公司合并将销售更多的产品,企业发展更快,销售更多新颖的不同种类的产品。运行增效和市场增效两个方面,文化冲突的效果是不同的。你想降低成本,实现运行增效,将比你想实现扩展市场和企业快速发展时更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因此,重要的是确定并弄明白并购的不同目的,并理解何种文化才是成功实现目标的保证。

《销售与管理》:许多企业有一个文化分析和取舍的问题。对于并购案中的购买方来说,关键的一步是对被并购的企业文化进行分析,以确定哪些文化元素应该继续保持,哪些应该立即抛弃,是否需要妥协,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我的问题是,并购中,购买方决定对文化中哪些因素应该继续保持或抛弃或改进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辨别和分析这些因素呢?

Andrew Herr:实际上,大多数公司在并购前并没有用心去理解企业文化问题。他们通常在遇到问题时才对企业文化感兴趣。因此,文化分析和取舍最关键的一点是,尽早对对方企业的文化进行分析,以便在并购评审阶段,我们能够弄清将要被并购的企业的文化,弄清并购方与被并购方企业文化的不同,最后决定并购后的企业需要采取何种商业策略,采取何种企业文化才能使并购后的新企业获得成功。

在大多数兼并案例中,兼并方的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好的”,日后也通常会变成被兼并方的企业文化,因为兼并方有实力这样做。但最重要的还是企业的领导层搞清楚企业需要的是什么。例如一些企业会说“那家公司拥有我们需要的企业文化”,他们可能实际上想的是技术——也就是“他们有优秀的工程师,我们需要他们”。他们也可能在想那家公司有优秀的销售部门,“(兼并后),我们将得到优秀的销售部门。”因此,他们通常在想功用性的技术,这与文化是有区别的。

归根到底,进行文化分析和取舍的关键因素,还是判断好组织的目标是什么,以确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如何有效进行文化融合

《销售与管理》:不论是文化判断、分析、取舍,其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企业并购后双方的文化能够顺利融合,那么请您谈一下企业在并购发生后,如何保证文化融合的成功?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对企业文化融合的成败进行结果的判断?

Andrew Herr:首先当然还是需要对文化融合有足够的重视。我们见到许多公司由于不够重视并购后应对文化冲突,结果使企业的运作受到影响,生产受损,客户服务受到影响。不重视并购企业文化融合的后果就是导致并购失败,而不仅仅是文化冲突。因此,企业必须真心并花时间来处理文化冲突。

在整合文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主导原则就是前面强调过的;并购希望实现的目标,而不是一些外部标准——好的或坏的,然后才是承认冲突、管理冲突、解决冲突。

当并购结束后,有一个简单的规则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告诉你,并购是否成功:当并购2-3年后,公司的员工是否认为他们属于新公司?或他们依然认为他们来自各自的公司?

美国并购融合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世界电信(WorldCom)。该公司在融合被并购的企业方面做得非常糟糕。世界电信随着企业的发展共购买了20-30家公司。但世界电信公司的员工在并购某公司3-4年年后依然说“我屬于某某公司”,其实,这个“某某公司”早就在3年前就被世界电信并购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检验标准。因为融合需要很长的时间,花3-4年来真正实现企业融合是很普遍的现象。一旦过了3-4年,新公司的员工不应再谈他原来来自哪家公司,他们应该说现在属于哪家公司。但你可以发现,许多公司在并购后并没有达到这个阶段。

有意思的是,这次我来中国的途中就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我乘坐的是美国联合航空的航班。美国联合航空在20年前左右收购了泛美航空太平洋分公司。一名空姐在和我聊天吋告诉我她来自泛美航空,虽然她当时穿着联合航空公司的服装,但她依然认为自己是泛美航空的员工。这是公司并购后文化融合失败的一个典型例子,也反映了文化融合的难度是如何之大。如果融合不成功,很长一段时间后,人们会一致认为自己属于并购前的公司,而不是现在的并购后的公司。

《销售与管理》:在跨国并购中,比如,中国公司进入世界市场收购国外企业,被收购的企业似乎都有自己较强的传统和价值观,他们的员工较为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您对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Andrew Herr:牵涉到跨国并购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到国家(区域)文化和王作文化的区别。例如,如果你研究美国煤矿企业的时候,你会发现,美国煤矿企业文化与中国煤矿企业文化极其相似。这是因为,两国煤矿企业的王作环境是非常相似的。当然,两国有民族文化差异,但从王作文化的角度看,他们是非常相似的。与此相关的问题是企业文化认同问题。“这是家中国公司么?”“还是家日本公司?”“还是家跨国公司?”这个问题一般由董事会来给出答案,也就是说,不同国家公司或者不同董事会的做法都是不同的。

因此,文化融合的关键发生在管理层面。如果你的高级管理层无法实现国际化,那么你的公司依然不是国际性公司。这意味着,大多数公司将会说“我们是某国公司”,这种公司的国家认同将对公司的文化本质产生影响。一家德国汽车公司是一家德国人的公司,与一家日本汽车公司是不同的。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两家公司运行的文化环境不同。很少有公司真正建立起国际团队——即使那些具有大量国际业务的公司也是一样。

例如日本运行跨国公司已经有相当长的时期。一般而言,日本人认为日本的跨国公司是属于日本的。很少有例外。如果我担任一家日本跨国公司美国分公司的负责人,我有机会进一步升迁么?对大多数日本跨国公司而言,答案是否定的。在日本跨国公司里,美国人很难升到最高职位,最多只能任美国分公司的负责人。

我的建议是,一开始就考虑全局,注意并购中的国家文化、地区文化和跨国文化极其重要。我们见到过许多在这方面表现很好的企业。我记得丰田的例子。当时,丰田非常认真看待美国汽车市场,并派了50名丰田工程师到美国家庭生活两年,只为更好了解美国汽车市场。后来,这些人成为了丰田公司在美国的市场顾问。这就体现了一种认同。因为日本消费者与美国消费者对汽车的特征与性能需求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丰田在美国市场非常成功的原因。

再如肯德基在中国的许多策略是本土化策略。因此,你的企业与当地文化传统、地区文化或国家文化相协调非常关键,这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我对中国企业的建议是,最后才进行涉及运作的并购。因为这是最难做的,你先需要处理产品品味、顾客需求、价格或价格战方面的地区和国家文化差异,工作制度、福利制度等等方面的问题,这样才能让企业在融合后期遇到的麻烦最少。

《销售与管理》: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有些被兼并的企业认为自己遭到了兼并企业的“文化入侵”。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感受呢?有没有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Andrew Herr:我认为,就企业文化层面而言,没有办法。在一桩并购案中,主要存在收购方和被收购方,收购方的文化将非常可能占主导,而并购后有人欢喜有人忧,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说,收购方可以决定哪部分文化需要进一步发扬或放弃或改进。但他们同时要认识到哪些问题即将发生并加以应对。对于被收购的企业的文化,帮助他们的最好方式是:改变管理层,改变交流方式,改变规则制定方式等等。

我举个例子,有许多公司由于兼并而出现重大转折。例如,一些习惯了以运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的员工可能对以网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难以适应。因为前者以制度为中心,以顾客为本,定位清晰。后者以自我为导向,强调自主性。这是相当基本的工作方法。那些适应并在以运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中成长的员工在转变为网络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中通常会变得郁郁寡欢。最好的方法是预料到这一点并帮助他们要么适应新的企业文化,或者帮助他们理解新文化不会去适应他们,而只能自己适应新文化。除此别无它法。

其实,有一些方法可以在并购发生前尽力消除文化冲突的影响。

首先企业要在考察对一家公司的并购时,问自己:有能力并购么?更重要的是,有能力融合它么?清醒的预判意味着企业能够在遇到问题时从容应对或者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其次,采取渐进的方式培养收购的能力。首先以购买所有权或少数持股的方式来并购,比如购买30%的股权。这意味着,他们介入这些公司的业务,但并不参与运作,也不融合,仅仅是金融交易,

再有就是实施非运行性收购。我举一个煤矿或电力企业的例子。如果你有一家煤矿企业,并想再买一家,你可以不去融合那家企业的运作——因为你没有能力那样做。这样你有两家煤矿,但并不将它们融合,两家依然分开。另外一个例子是无锡制药科技公司,他们只是购买一个公司,并不进行融合,仅有很小的运行增效,大部分是市场增效。不必进行深度的融合。

《销售与管理》:请您总结一下,对于成功的企业并购,有哪些实现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因素?

Andrew Herr:我认为,首先应从高层人手,因为公司的大多数人通常会模仿他们的领导层的行为方式。管理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使并购后的企业高级管理层和衷共济、协同工作。

收购方企业的人员会成为新企业的高管。这也可以反过来告诉你哪家公司是收购方。在许多情况下,高管由谁出任也会依据公认的管理技能或能力,但也会向员王释放清晰的信息:哪家公司将主导并购后的新企业。所以,我经常关注并购后企业高管队伍的组成。我坚决反对新企业应该启用收购方企业所有现存高管的定势看法。因为这将向新企业的员工释放不良信号。

何时组建新的管理队伍并启动他们一起工作非常关键(通常是1到2个月)。并购之后,管理团队需要迅速组建,3个月已属太久。他们需要眾到一起,考虑如何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及时做到这些,两家公司的员工也就无法聚到一起。一并工作。管理队伍越早进入工作状态,员工就越早增加对团队的认同。

这就是在最基层的示蒞效应。如果我看到我的管理团队以团队的姿态开展工作,我也就会以团队的精神与周边的人合作。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最高层的管理队伍作为一个团队来工作,这不仅是一种补偿,而且影响到员工的行为和并购的成效,还会影响员工的合同、补偿等等。因为这将向员工释放一个信息,即公司运作如何。如果他们无法迅速认同,那么他们就无法一起协同工作。他们看他们的领导如何做,如何评估,这对成功并购非常重要。

此外,在大多数收购过程中,被并购企业的员工会放下工作,用所有的时间来讨论并购对他们自身的影响。我可能有点夸大,但这肯定会成为公司最大的话题。我的建议是: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实话实说。在许多情况下,你可能不知道将发生什么,你可以组建高级管理团队,让他们来判断即将发生什么。如果你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那就如实告诉员工你不知道;如果你知道,那也如实告诉他们。我这样说是因为,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可信性对并购后公司的成长极其重要。

供电企业劳动纠纷难题分析 篇4

一、在供电企业中劳动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1. 政策衔接和政策保证不足是出现劳动纠纷的最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供电企业职工身份具有多重性的特性,这样就会导致在职工身份体制改革中出现许多历史性遗留问题。在地方反复出现所谓“农电工”的劳动纠纷,其根本上就是在多重身份上进行体制改革中产生的“负产品”。劳务派遣的人员、外聘的人员、一些公司人员的借用等因素就会导致不同身份的员工混用的现象出现,同时也出现了福利待遇、医疗、保险、养老、同岗不同酬等一系列与劳动关系紧密相连的问题集中显现。

2. 务工人员的法律维权意识增加和供电企业内制度的规范与调整之间的不对称是致使劳动纠纷频繁出现的重要原因

新《劳动合同法》的出现与实施,使劳动人员的维权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在逐渐加强。但是与此同时,供电企业内还有诸多的规章制度并没有及时的更改,这就导致了供电企业与劳动人员在解决和处理劳动争论的过程中根本信息不对称,进而产生了劳动纠纷问题。

3. 通过法律来处理劳动纠纷比较繁琐与复杂,致使了劳动人员解决劳动纠纷问题大多数选择信访渠道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规定中,劳动纠纷的解决与处理程序常常需要产生纠纷的当事人在诉讼、仲裁的过程中付诸大量的精神与物力[1]。这样就导致了有一些纠纷当事人怕麻烦而不选择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却选择信访。还有一些当事人根本不相信法律,放弃诉讼与仲裁的正规途径,选择通过一层又一层的上访,企图达到解决、处理劳动纠纷的目的。

二、在供电企业中劳动纠纷具体的变现形式

1. 原先的农电体制变革后所遗留的问题形成了劳动纠纷

20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实行了农电体制改革。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县一级电力经管部门各自改制成了省一级的电力公司,由县一级的供电企业控股,乡镇一级的电管站改革成为了县一级供电部门所属的营业所或供电所,其所有的人、财、物归入县一级的供电企业集中管理。但是,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县一级供电企业的用工形式、劳动关系比较复杂,同时基础管理的相对落后,矛盾、问题比较突出,所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众多,从而导致了劳动纠纷频频发生。

2. 外部聘用人员带来的劳动纠纷

近些年来,供电企业的工作任务一直在增加,有一些供电企业直接采取了招聘外部人员的做法,或者通过劳务派遣这个途径来引进工作人员,从而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当中去[2]。从短期的利益看来,招聘来的外聘员工的确为供电企业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但是从长期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同时也带来了劳动纠纷的隐患,并且对于外聘人员来说,如果实施同工不同酬的制度,其就会纷纷要求改善工作待遇与提高福利,进而产生了劳动纠纷的问题。

3. 将要退休和内部退休的职工所引起的劳动纠纷

将要退休和内部退休的职工引起的劳动纠纷表现在工龄、年龄的计算和福利待遇这方面。因为将要退休和内部退休的职工在社保和医疗这方面开支花费比较大,并且他们也同时面对着社会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就导致了一部分人提出改善这方面福利待遇的问题频频发生。

4. 供电企业在职员工的子女对就业的需求而产生的劳动纠纷

供电企业是国家持有的企业,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实行了对在职员工子女就业进行优惠的政策,这种观念和想法根深蒂固。现在还有一些员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国家的供电企业中去工作。但是供电企业现在实行的是竞争体质,对那些内部员工孩子的报名、考试、面试、录用不会再有特殊照顾,整个行业的门槛较高,比较难以进入,这就使那些希望自己子女进入供电企业的希望破灭,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时,就会引发职工的上访或来信。

三、预防和最大化解决纠纷

1. 构想和创建完善的保障体系与制度

为了能有效的预防劳动纠纷的产生,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对的管理经营制度。供电企业所制定的制度一定要具备完备性,从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规范。例如某地某公司招聘王某为其公司工作,双方签订期限3年的劳动合同。1年后,该公司单方面的解除了和王某之间的劳动合同。王某在通过劳动仲裁后,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法院认为,该公司未提前30日和以书面形式告知王某,直接解除了与王某之间的劳动关系,违反了合同法的规定,应向王某支付经济补偿金和赔偿金。

2. 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

加强对领导阶层与管理阶层人员的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培训,必须签订合法的劳动合同。例如某地的某企业招用工人,双方在签订的合同中规定,每天要加班5小时。一段时间后,职工们要求不要再加班。但是,企业方以有合同规定为由,要职工们缴纳违约金。职工们将企业方告上了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委认为,《劳动法》中规定,每日加班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该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规定每天加班5小时,显然是违法的。仲裁委最后裁决:该企业与职工们签订的合同无效。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产生的劳动纠纷大部分是供电企业的内部矛盾,所以供电企业应当积极的化解、主动的去解决纠纷、合理化的疏导劳动人员的情绪问题、构建合理合法的相关制度,减轻供电企业快速发展的后顾之虑,努力地构建一个和谐、稳定发展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小宁.新形势下“协作组织”模式化解信访劳动纠纷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11):178-179.

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解析 篇5

进些年,尽管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总量保持快速增长,但是小微企业融资依旧是个难题,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并未让这种情况得到有效缓解。投融天下(tourongtianxia.com)分析师认为,想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从调整理念入手,有针对性地修正相关政策。

深入依靠市场机制

实践表明,依靠行政命令让银行加大小微信贷投入,不仅效果不佳,而且可能带来银行行为扭曲的后患。今后应转变思路,更多地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商业银行主动提供服务。

第一,逐步淡化“两个不低于”要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道理相同,信贷市场也是分层次的,不同规模的银行面对的客户群本就不同。小微企业的先天不足导致小微 信贷风险偏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某大银行反映,近两年新增不良贷款中80%来自中小企业。因此,不宜强行要求大银行去做小微信贷业务。今后即便有大银行 转向发展中小业务,也应该是市场竞争和商业银行自主选择的结果。

第二,引导民间资本设立中小型信贷机构。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大中型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贷模式是不同的。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大银行经营小微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经营成本和风险管理成本。而小银行在利用“软信息”方面更有优势。今后应在设立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方面进一步放松管制,支持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小微信贷领域。

第三,在统一小微企业 信贷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支持政策。近年来银监会多次出台鼓励小微企业贷款的信贷政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中小微企业统计标准不统一的情况下,政策 效果很可能会打折扣。同时现有政策措施仍然比较模糊,监管部门自由裁量权偏大。对此应进一步明确统计标准,细化政策,提高政策引导的效果。

第四,更好地使用财政资金引导银行增加小微贷款。实践证明,财政贴息对商业银行的引导作用远大于行政命令。鉴于目前财政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等问题突出,应进一步强化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整合财政资金更多地用于贷款贴息。

第五,转变发展债券市场理念。国际经验证明,债券市场对小微企业融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作用并非体现在小微企业直接发债,而是通过使大型企业更多地进 入债券市场来提高小微企业银行贷款的可得性。因此,未来债券市场的发展重点,不应再绞尽脑汁地搞小微企业入市的“金融创新”,而是要提高债券市场的规范性 和市场化程度,使优秀的大中型企业能够更为便捷地通过债券市场融资,避免这类企业挤占小微企业的信贷市场。

以制度环境为切入点

投融天下分析师认为,更重要的是:从制度环境入手,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能就融资论融资,而要从全局的高度,统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大力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如此才能使更多企业成为银行的客户。

第一,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行政位阶。目前中小企业管理职能部门仅为工信部内部的司局级机构,不仅行政位阶偏低,职能也偏窄。在下一步机构改革中,应借鉴国外经验,设置相对独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征信体系、支持信用评级行业发展、建立小微企业信贷统计系统等措施改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环境。

第三,由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对现有各类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进行梳理,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计划。

第四,强化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对小微企业在财务制度管理、人员培训、市场开拓、融资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为小微企业提升自身素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建立新型信用担保机制

同国外不同,我国在担保模式上采用了商业性担保为主的做法,导致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担保公司大量出现。尽管这类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小微企业资金可得性问题,却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贷款成本,使银行放松了信贷管理。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篇6

一、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迫切性。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中小企业的户数、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和职工人数,分别占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98.6%、56.6%、38.9%和71.8%。中小企业不仅是各级财政的重要来源,也是大企业改革的重要依托,同时在保持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出口创汇,吸纳就业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除了具有其他企业共有的特点和弱点外,由于其发展迅速,数量庞大,所有制结构多样化,加上企业管理粗放,体制滞后等因素,使资金短缺的矛盾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区的37个大类行业的企业问卷调查情况表明,经营状况处于“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在回答其“停产半停产”的主要原因时,有76.3%的企业,把“资金周转困难”列为首要原因,另有16%的企业将其列为第二位的原因,两者相加,比例已高达92.6%。而那些经营状况处于正常或基本正常的企业,在回答企业目前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时,把贷款难,资金不足列为前三位的企业占82.7%。据我们对我市市属10家具有代表性的各类中小企业调查研究显示,因为资金短缺,使生产开工率仅达60%,生产能力达满负荷时资金缺口近1亿元。另外,在这10家企业目前现有的1、2亿外借资金中,通过信用社、民间借贷等需付出较高费用而取得的占70%以上。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筹资难问题,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普遍性问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结构的调整、技术工艺的创新等,都有赖于资金问题的合理解决,这是企业和经济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如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不但影响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势必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成因

中小企业资金的来源、补充和管理机制,与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虽有所区别,但综合分析,其短缺的成因既有很多共性,也有其个性,受国家政策、国内外社会环境、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等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

1、投资先天不足

投资主体在企业筹建期,往往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而忽视生产运营期的投资,把大部分资金都用于购置设备、场地和兴建厂房,当企业建成投产时,却缺少流动资金,没有足够能力购买原材料、支付职工工资等。或是仅有少量流动资金,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使大量的固定生产投资没有足够合理的生产流动资金相匹配,无法把效用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生产处于“打打停停”“停停打打”的状态中。这是由于投资先天不足,或是投资结构比例失调所造成的。

2、资金流失

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经营性亏损,使生产流动资金被亏损所消耗掉。

3、资金贬值

由于物价上涨,使企业以同量的资金却不能购买和储备与原来同量的原材料,造成资金贬值。

4、资金呆滞

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产品,由于管理、技术或质量等问题,出现长期积压,不能及时流动周转。或是设备、厂房、土地等长期闲置,利用率低,由此形成资金的呆滞。

5、三角赊欠

受企业信誉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企业之间互相拖欠,造成三角债。使销售货款沉淀,长期收不回来。

6、资金周转减缓

受产品销售、存货、和结算资金呆滞的影响,使资金周转速度减缓,资金的使用频率降低。

7、增量需求

为了设备技术更新和产品换代,需要新的资金投入。或者为扩大生产规模,取得更高的效益,需追加增量资金来满足增量生产的需求。

8、管理粗放

由于缺少专业管理人才,或是监管制度不健全,使企业本已紧缺的资金,出现跑、冒、滴、漏、积压挪用、损失浪费、投资失误等问题。

三、融资环境

中小企业不仅仅是资金严重短缺,同时还处在社会融资环境较紧的双重困境中。首先表现在金融体制的改革,使金融业按商业化运作,在重视自己的收益和风险的同时,使技术含量低、规模小、风险大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其次,由于金融业宏观监控趋紧,严格控制企业多头开户,多头贷款,使中小企业失去多层次,多渠道筹资的可能性;第三,国家为打造我国的企业“航母”,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在股票上市、评级授信、贷款利率等方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发展的融资信贷政策,使中小企业失去了按国家优惠政策筹资的机会。第四,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金融部门在放贷时容易产生惜贷、慎贷甚至恐贷现象。即企业对自己本身的信誉、担保条件、项目的风险与收益、还款能力等,比贷款者知道得更详细、更具体。如果金融部门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不当,或是个别企业不给予配合,有意隐瞒真像,就会招致信贷风险,最终使金融部门采取“逆向选择”,产生“惜贷”心理,对认不准的项目,宁可不贷也不承担风险,从而加大了企业筹资的难度。第五,因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基础薄弱,加之评估上市或发行等筹资成本较高,抵押担保能力有限,很少能够利用债券、股票等形式在社会上筹资。

四、资金短缺的缓解对策

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和筹资难,是一个多年积累的综合性问题,仅靠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或一个政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由政府、企业、金融和行业管理部门,齐抓共管,长期努力,方能奏效。

1、政府及其行业管理部门,应给予中小企业以平等的国民待遇,或者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与支持金融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撑。协调各方利益和关系,为各类中小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2、通过有效方法,消除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放贷时的“逆向选择”倾向,从而解决金融部门“惜贷”和有效规避信贷风险问题。为此,首先应建立信用体系的法制保障系统,建立健全多方面,多层次的法律制度,把企业信用的评价、发布、激励和失范惩戒等,全部纳入法制轨道。另外,要建立包括经贸、财政、税务、工商、统计、法院、公安、金融、海关等部门在内的,具有权威性、公正性、严肃性的信用评价体系,定期对企业信用进行综合评价。

3、中小企业应通过大力培养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企业管理,堵塞漏洞,增收节支,加速资金周转,使该收的收入提前收,计划支出的款项,不支或少支。从而增加资金积累和强化造血机能。另外,要树立坚实的诚实可信形象,为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的信用基础。

五、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最佳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方法,并灵活多样。其最终目的,是把别人的钱借来自己用,把明天的钱拿到今天用,把死钱变成活钱用,该花的钱少花或不花。具体方法为:

1、抵押借款

企业将自身所拥有的机器设备、厂房、土地等资产,经评估和确权,并经土地、工商、交通、运输管理等部门登记后,抵押给金融部门,以此取得借款。

2、质押借款。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之对策 篇7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困扰, 其中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后, 中小企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融资更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所有困难中最难以克服的困难。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组调查数据, 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 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形成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企业难以获得运营和发展资金。因此说, 中小企业要想走出生死一线, 必须要得到方方面面的巨大支持。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鼓励作用,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一)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为使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某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而给予的财政援助。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在对中小企业财政补贴的过程中, 主要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出口生产补贴两方面力度较大, 但没有启动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方面的补贴。如果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加以尝试, 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并作为中小企业的一项普惠政策, 那么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会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从资金上援助了企业, 给予企业融资的支持;另一方面, 还能大大缓解目前高校就业的压力, 并且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会使中小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 税收优惠

中小企业在同一市场环境下同大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 是市场的弱者, 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有利于其资金积累和快速成长。税收优惠作为一种普惠政策, 有利于中小企业因少交税而增加企业自有资金, 提高企业负债能力, 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投资人创办企业的积极性。

(三) 政府直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我国目前各地政府设立一些政府风险基金, 但限于我国中小企业证券市场的不发达而活力略显不足, 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 加大政府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应与中小企业板块证券市场统筹来构建。只有建立发达的中小企业证券市场, 才可能出现规模较大的政府风险投资基金, 以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并以此作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四) 贷款援助

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有:贷款担保, 贷款贴息, 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在各国政府提供对中小企业贷款中, 有些是提供期限较长的贷款, 如美国政府贷款的偿还期达25年;有些是提供低息贷款, 如日本对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利息2-3个百分点的长期优惠贷款。通过政府的直接帮助, 使中小企业度过初创、技改等难关。此外, 对于条件较好的、符合中小企业板块上市条件的, 政府应通过鼓励政策, 让中小企业直接到资本市场融资。

二、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善信贷管理运作机制, 特别是授权授信方式, 适当下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 降低对基层银行的贷款限制, 制定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倡导商业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 积极、有效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除了信贷支持, 还要利用银行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 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对中小企业推广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信用开证, 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同时, 建立社会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 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 突出实地检查, 实事求是地评出中小企业的等级。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信用记录及发展前景等主要指标, 综合评出信用等级, 作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决策和重点扶持的依据。

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还要转变观念, 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可以尝试在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 集中办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二是在信贷授权提升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贷款品种适度调整各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 特别是下放对低风险贷款和优质客户的审批, 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三是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来开发金融产品, 如可对中小企业开办票据贴现业务等, 拓宽其融资渠道。

三、中小企业自身应致力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人才缺乏、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劳动生产率低、规模经济效益差以及信誉度下降、财务资料不健全等问题。为此, 中小企业不应一味地抱怨贷款难, 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练好内功上。要进行产权改革, 由自由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 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合法经营, 规范管理,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为顾客提供一流服务, 讲信誉, 重质量。实施战略管理, 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 重长远利益, 轻短期利益。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从自己的传统产品中开发出特有的新产品, 把小产品搞成特色品牌, 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经营者素质和决策水平, 不断组织培训、学习, 提高知识水平, 并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靠拢, 努力建成一个公正、透明、可信和负责的治理结构, 从而加大企业的社会影响。

四、发展风险投资

对于高科技企业, 由于风险高, 靠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已不可能, 因为这样的企业失败的概率过高, 而银行仅靠几个百分点的利息收入是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甚至盈利的。因此, 应引入风险投资, 以取得企业的一定股权, 等公司股票上市, 用风险投资套现获取高额回报。但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口大、退出机制不健全等特点, 因此, 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五、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

诚信经营、严守信用是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根本途径。为此, 政府应积极通过立法手段尽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促进企业提高信用水平。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在提高企业信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客观上推动了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 相当一批有规模效益的中小企业得到市场的认可, 但就整体而言, 中小企业信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固有的原因, 同时也有来自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方面的因素。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既要符合市场的规则, 同时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并以解决此问题入手, 促进企业整体经营环境和经营水平的升级, 使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到今天已成推动我国家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世界金融风暴爆发蔓延以来, 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所以,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这个难题, 企业、政府、金融界等方面要积极参与探索, 逐步构建多层次长效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俞建国, 吴晓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张朝元, 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篇8

长期以来, 由于融资方式的单一性, 我国的多数中小企业都将融资诉求投向银行, 然而,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光靠银行不行。因为银行主要看资产的有效性, 看企业过往的业绩, 是看昨天, 而科技型企业具有轻固定资产、重无形资产的特点, 多以知识产权作抵押进行融资, 这种融资方式很难为大多数银行所接受。因此, 对这种“明天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 传统银行贷款已经很难全面满足其发展需求。而股权基金、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 是看企业的成长性, 是看明天。这种价值观的不同, 正好形成互补。在以“科技金融”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上, 来自商业银行、私募股权基金等金融机构, 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科技型企业的浓厚兴趣。有专家预言, 未来, 科技领域已成为各类金融机构竞相追逐的目标,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也将迎来多元化时代。

在日前揭牌成立的浦发银行天津科技支行, 与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不同, 专利权投融资服务中心、创业投资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律师事务所等众多机构纷纷入驻。作为科技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全新平台, 科技支行旨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另外, 近年来,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市场发展迅猛, 是另一只关注科技企业的金融力量。投资科技型企业是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必然选择。对银行来说, 其投资的很多传统产业企业, 如果进入成本不压缩, 上市了也会出现重大亏损。与此同时, 市场给银行一个新的机遇, 那就是高科技、高成长的企业, 这些科技型企业将会成为股权投资基金竞相追逐的必然选择。

理性看待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篇9

一、如何看待中小企业融资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都比较普遍。据报道,英国小企业联盟在2002年的调查显示,46%的小企业对银行支持感到满意,35%的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可得性感到满意,对信贷成本表示满意的小企业只有13%,对利率满意的小企业只有7%。不言而喻,中小企业的融资条件明显劣于大型企业。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世界银行抽样调查数据表明,虽然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率高于发展中国家7个百分点,但其平均水平依然低于25%。因此,即便是在金融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其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比较齐全,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中小企业融资难。

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规模和比例。温家宝总理强调,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商业银行要按照政府政策导向,积极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支持中小企业走出经济发展困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0.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9万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9.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659亿元,同比增长25.9%。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比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末分别高3.7个、2.5个和0.6个百分点。因此,在今年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总量再次加强。

中小企业难以获得信贷资金取决于多种叠加因素。在现代信贷资源配置中,无论货币政策松紧,都存在小型企业不如中型企业获得多,中型企业不如大型企业获得多的情况。客观地讲,在当前的经济运行情况下,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与困难,其中包括企业税费比较重、原材料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比较快、中小企业自身素质比较低,创新能力不强和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支持不足等问题。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老问题,这个问题有三方面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自身因素

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普遍表现为技术装备落后,发展潜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产品升级和市场拓展,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中小企业大都资金实力较弱,自身抵押能力有限,一般很难达到银行所要求的抵押或担保条件,获得贷款的机会因此大大减低。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管理相对不规范,财务制度相对不健全,不能充分反映企业资产运营状况,也难以通过审核财务来评价资信,使得银行难以对其大量信用放款。

金融体系原因

从融资渠道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资本市场没有真正建立,资本市场结构单一,交易品种过于稀少,使得大量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无法利用资本市场以适合自己的方式筹措资金,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从金融机构设置看,缺少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商业银行。目前虽然逐步在农村建立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但是由于受种种条件、规模、数量的限制,很难满足中小企业发展和融资的需要。从金融政策看,近年来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国家虽然颁布了一些新的政策,如要求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总行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人民银行总行颁布了向中小企业倾斜的信贷政策等,但是还未形成完整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致使中小企业的融资和贷款仍然困难。从银行信贷管理方面看,贷款出现风险时强调对贷款签批人的责任追究,往往导致对贷款发放慎之又慎,也间接影响了金融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放贷。

外部环境原因

从法律法规角度看,尽管《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施行,但该法仅构建了支持中小企业的基本框架,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没有切实、具体的政策,更多的只是对金融机构的鼓励措施,缺乏配套的法律如《中小企业担保法》、《中小企业投资法》等。此外,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不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数量较多但实际开展业务的相对较少,担保能力有限,担保资金规模偏小,风险准备金不足,担保放大倍数较低,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许多需要贷款的中小企业因没有合适的担保而不能贷款。从政府支持政策来说,我国已建立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支持政策,但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仍然需支付较高额度的固定资产登记、评估等费用,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是一个长期性的复杂问题,要有效解决既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更需要金融体系的努力,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以构建长效机制,实现共赢。

引导中小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中小企业自身要不懈努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加强内部管理适应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下力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应变能力,不断提升资质与管理水平;同时,在实现企业稳步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转型升级之路,适应结构优化要求,跃升到更高级的产业与产品上,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也有助于获得外部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还要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增强资本运作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信用水平,创造满足融资需求的良好条件。此外,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发展阶段的特点,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寻求贷款、担保、股权融资、集资、典当等多种形式的融资,多渠道合理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金。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引导加强金融组织创新,推进政策性银行建设,发展社区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鼓励创办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完善与中小企业规模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多层次银行体系。从金融机构自身看,要深入实际确实了解中小企业的实际困难,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金融服务,及时审核发放符合条件的贷款,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确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小型产业项目得到资金支持。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短、小、急、频”的特点, 不断创新信贷服务品种, 不断简化贷款手续, 采取差别化服务的信贷措施, 建立新形势下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机制, 包括建立对信贷人员的激励机制、尽责的免责机制和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 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构建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难在信用不足,因此首先要完善、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因为担保是企业增信的一个重要手段。针对担保体系存在的问题,建议建立起风险补偿机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提升放大倍数,扩大担保规模,从而能在有效范围内降低门槛,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创造有利条件。此外,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从产业发展的高度,指导中小企业对现有生产能力进行产业升级,提高区域产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协调性,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推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四、商业银行可为中小企业提供延伸支持

在整个银行业中,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是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企业需求在变,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应顺势而为,因势而变。商业银行在准确把握中小企业“傍大”、“调优”、“抱团”、“提速”等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金融创新,实现金融服务从产品到流程的对接,给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注入生机和活力。事实上,银行所能提供的服务并非仅限于贷款,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一样需要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要。这些产品和服务包括更有效地管理付款和现金流、最大化闲置资本收益、保护企业免受各种风险的影响。换言之,银行可为中小企业提供从薪酬支付、收款、往来账、借记卡到跨境银行业务、投资、外汇和金融衍生品等各个方面的服务。

通过加深和拓宽与中小企业客户的关系,银行可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同时,银行还可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例如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来提供供应链融资,从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部分中小企业均是大型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是供应链的重要环节,银行采用创新方案为整个供应链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是利用现有客户关系快速发展新客户的全新方式——向优质企业客户了解其的经销商和供应商,找出为所有企业 (包括中小企业) 提供融资服务的方式和突破口,实现“保持存量,新添增量”。

企业难题论文 篇10

然而,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资金紧缺。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12.5万亿元, 其中发放给个体私营企业4221亿元, 乡镇企业贷款1.16万亿元, 其和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3%。更有数据显示, 规模以上小企业的80%, 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和微型企业的95%以上得拿不到银行贷款。

从2002年6月通过《中小企业促进法》到今年1月, 中国银监会发出《关于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 要求各大银行要专门设立中小企业的贷款机构, 国家已从多个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但中小企业贷款难仍没得到有效解决。

1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可从中小企业内部、金融机构内部和市场宏观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中小企业自身

首先, 我国中小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 管理不规范, 财务制度缺失, 造成与金融机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次, 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信息收集难度大, 且跟踪性差, 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需要进行成本极高的信息收集。再次,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 其用地、厂房、设备多为租用, 资产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和存货, 难以满足金融机构所规定的抵押品要求。最后,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倒闭率高、信用风险大, 违约率明显高于大型企业。

1.2 银行机构内部

首先, 银行机构管理结构与中小企业需求结构错位。中小企业集中在乡镇, 而银行审批权集中省级及以上, 造成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支行无权放贷, 有放贷权的总行却因信息不对称不敢放贷。其次, 银行过于追求无坏账、无死账, 奖惩机制严重不合理, 造成信贷工作人员“多贷不如少贷”的放贷潜规则。“重罚轻赏”的风险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发展。再次, 银行贷款程序不符合中小企业需求。中小企业贷款具有贷款频率高、单项贷款需求量少、资金需求急等特点, 商业银行冗长的审批程序与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背道而驰, 使得许多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望而却步。

1.3 市场宏观环境

首先, 受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波动趋势, 企业经营风险大, 商业银行为保证自己的经营安全, 用减小信贷规模来避免呆账、坏账的产生。[1]其次, 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善。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 不仅中小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银行放贷也多有忧虑。再次, 政府引导性政策不足。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但政府的偏向性与歧视性造成了中小企业发展的严重不均。政府并没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政策, 从银行和企业两个不同角度, 同时推动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 促进其快速发展。最后, 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也是制约中小企业贷款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滞后, 使得中小企业难以依靠信用取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2 如何改进中小企业的管理工作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级别较低, 政策不统一、扶持力度小、监管能力弱, 不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2.1 协助立法部门,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首先是促进其融资的法律法规。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缺陷, 在贷款环节易受歧视、利益得不到保障, 国家应该从物权归属、信贷公平、信用担保等方面建立相应法律, 以增加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赋予其公平信贷权利、促进信用担保体系的建立, 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其次是保证金融机构放贷安全的法律, 以保证金融机构放贷安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应协助立法部门建立财务监管、信用管理等法规, 对故意拖欠贷款等行为追究责任。只有保证放贷安全, 才能从根本上加大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

2.2 对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进行监管

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作为服务机构, 其目的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监管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完善其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 消除其贷款劣势。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监管方式可参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 不需要对中小企业提交的相关材料进行审核, 只需检查其是否将所有重要信息提交完毕, 并向其确认真实性。若将来发现提交的信息不真实或故意遗漏, 将对企业及其负责人追究法律责任。一旦确认信息齐全, 便允许其融资, 但并不对中小企业将来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承担连带责任。

资料审核与评价工作应交由金融机构完成, 金融机构应委托专业的信用评价机构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 决定是否对其发放贷款。

如此操作有以下几大优势:其一, 相关资料的登记备案, 可以促进中小企业完善其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 减小信息不对称。其二, 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的寻租行为减小操作风险。其三, 利用银行自身专业技术对中小企业进行评估可以降低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的人力成本。

2.3 为中小企业争取政策支持

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应该站在最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角度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便利。

如上文所讲,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是我国企业的最重要组成。单个中小企业力量小、影响微弱, 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对其需求进行整合, 并代表其利益向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财政拨款等。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不仅是中小企业的监管部门, 更是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 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4 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咨询与培训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稳定性差, 缺少长期规划。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该针对中小企业需要, 联系相关行业或领域专家对中小企业管理层进行培训, 帮助其完成现代企业转型, 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高经营能力。

同时,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也应该给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 对中小企业所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帮助其解决疑难问题。

2.5 为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牵线搭桥

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应随时收集并更新市场上的融资信息, 掌握各金融机构的可放贷资金状况。在中小企业需要贷款时, 向其提供相关信息, 增加贷款申请的成功率。

在商业银行需要增加放贷额、放贷供给过剩时, 也能及时向商业银行提供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 降低双方的信息收集成本。

2.6 协助中小企业建立贷款担保联盟

虽然单个的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 但群体性的联合贷款可以明显降低贷款风险。将同一地区、相关行业、相同背景、实力相近的几个到十几个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 建立担保同盟。其中任何一家企业需要贷款, 其他企业则其担保, 互相帮助, 互相督促, 有效降低故意拖欠贷款、有钱不还等道德风险。中小企业管理局可作为联系平台。其通过收集的相关信息, 将相关企业联系在一起, 增加其信用等级, 帮助其解决贷款问题。

2.7 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 并实行商业化运作

中小企业信贷担保机构作为政府服务机构, 以扶持中小企业成长、促进中小企业取得贷款为职责, 受中小企业管理部门监督, 其担保费用相比于一般商业担保机构低, 担保条件也可相对宽松。其担保资金与机构费用主要来自于财政拨款及对中小企业担保基金的管理运作。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只具有引导建立作用, 在其成立后, 不得对其所选择的担保对象进行行政干涉, 担保机构需自己对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进行审核、判断。如此可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寻租行为与人情担保。

参考文献

[1]邓齐荣, 罗志.企业流动资金短缺与银行“惜贷”的原因分析——衡阳个案[J].金融经济, 2009 (2) .

破解企业发展的人才难题 篇11

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和成因

调查发现,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着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认识上存在四个误区。一是“学历就是能力”。以学历论能力,以学历看水平,晋职晋级比学历,薪酬待遇重学历。似乎学历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限制了一大批学历不高,但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本职岗位上出类拔萃、成绩优异的人才的成长。二是“精英才是人才”。过分夸大了精英人物的带头作用,但却忽视了众多实用型、操作型人才尽职尽责、出色完成实际工作的巨大作用,影响了积极向上、努力成才的一批优秀员工的积极性。三是“论资排辈就是规则”。在选人上论资历,用人上排先后,影响了很多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施展作为。四是“领导就是伯乐”。靠领导发现人才,凭感觉使用干部,缩小了选用范围,使不少优秀人才不能及时被发现和使用。

人才数量与现实需要不匹配。一是总体人才数量与实现全年生产经营目标不匹配。今年,公司确定的新签合同额目标比去年翻了一番还要多,所要完成的营业额几乎是去年的一倍半,而公司现各类技术人才仅比去年增加了7.2%。公司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二是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与科学管理目标不匹配。调查发现,在专业管理人才中,现场安全工程师、质量工程师和物资设备管理人员短缺面达51.2%,导致现场基础管理薄弱,效益流失。三是各类操作人才数量与现场管理需要不匹配。在各类高技能人才中,有能力独立承当和带班作业的线路工、桥梁张拉工、起重工、架子工、试验工、轨道车司机、电焊工、机械装配工严重短缺,哪急那用,捉襟见肘。

人才结构不尽完善。 表现出“三多三少”:一是专业技术“单打一”的多,项目管理人才少。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只局限于搞测量、看图纸、算数据,对自身专业以外的现场管理一筹莫展。现场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优秀的项目经理人才极其短缺。二是事务性的“杂家”多,专业拔尖的“专家”型人才少。三是实践经验不足的“生手”多,成熟的、独挡一面的工程技术骨干少。

吸纳人才待遇优势不突出。从薪酬标准、安家费上看,企业的标准比大工程局稍低。从企业性质看,大学生就业首选设计院、甲方单位和大的工程局,对我们吸引人才形成一定的制约。

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用科学发展观对照分析,究其根源,主要有四方面原因:

用人思想不解放。公司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用人标准和选人途径。但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用人思想却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表现在遇到需要彻底冲破旧体制影响时,心存顾虑,总是在新旧用人体制产生剧烈冲撞的时候妥协和让步,在用人上胆子不大,步子不快,裹足不前,步履蹒跚。

用人机制不活。随着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公司在选人、用人、培养人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用人机制仍然存在单一、呆板、固化等问题。因此,或浅尝辄止,流于形式;或固守框框,因循守旧;或狭隘保守,固步自封。缺乏制度的灵活性和机制的协调性。

对人才关心不够。由于施工任务繁重,管理难度加大,现场人员抽不开等客观原因,造成“鞭打快牛”、“能者多劳”,无法抽调关键岗位人才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技术培训或送学深造,影响了人才的成长、提升和发展。对青年人才成长缺乏量身订做的职业生涯设计,目标不明确,途径不清晰。没有从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处处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少、引导少,人才有失落感,导致事业心差,团队意识不强,不能与企业和衷共济、荣辱与共,影响了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人才成长发展环境不优。没有形成企业上下共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比如:在精神激励方面,各类人才的经营业绩、工作成绩和奉献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的普遍认可与称赞;在物质激励方面,对各类人才的奖励和待遇与其所付出的辛劳不尽对等;在政策激励方面,缺乏可以激励大批人才脱颖而出的必要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坚持新的用人导向,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有为有位。一要树立德才兼备德为先的人才观。 坚持品行为本,用靠得住的人,引导干部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坚持责任为重,用敢负责的人,引导干部忠诚企业、顾全大局、 锐意进取、敢想敢干。坚持务实为要,用肯实干的人,引导干部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甘于奉献。坚持民意为上,用口碑好的人,引导干部严以律己,清正廉洁,对企业负责,为职工办实事。二要树立市场导向重价值的人才观。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用市场标准选人,用市场待遇吸引人,用市场方式激励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吸纳、培养和使用公司急需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上下功夫 。三要树立持续发掘潜能的人才观。 千方百计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人人作贡献,个个都成才,为企业发展作贡献 。四是树立不拘一格用所长的人才观。 在人才的选择使用上,不能求全责备,要看主流,看根本,不能把率真敢为当作难以驾驭,不能把合理要求当作境界不高,更不能把敢想敢干的人当作不够稳重,不敢委以重任。

构建新的用人机制,形成引人、用人、育人、考核、激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格局。一要建立人才引进新机制。形成品牌引所需、重金引高端、灵活引急需、智慧引稀缺的全方位、多渠道、广门路引进人才的新局面 。二要建立人才使用新机制。形成唯才是举、用其所长、专业互补、梯次配备、和谐共进的人才使用新格局 。三要建立人才培养新机制。形成关心人才、呵护人才、培植人才、提升人才培养新办法 。四要建立人才考核新机制。形成重口碑、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人才评价考核新办法 。五要建立人才激励新机制。小贡献小奖励,大贡献大奖励,形成奖罚并重、拉开档次、鼓励先进、有功必奖的人才激励新办法。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放眼项目和施工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扩大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真正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实行公司人才资源的统一整合,统一调配,综合使用,优化配置,真正使优秀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搭建新的用人平台,为管理急需的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可能、创造机会。针对人才所具有的实现价值、能力提升、全面发展、不断进取的特性,要取特长、按专业、分层次,放心大胆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可能、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他们在公司的各个领域、各个岗位建功立业、锻炼成长。对那些有能力没学历、渴望成才的人要用其所能,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对那些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要注重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给他们提供适当交流、交叉锻炼的平台,让他们快速成长。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营造新的用人环境,努力建设一支企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各级领导要带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努力创造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浓厚氛围,打造和谐进取的优秀人才团队。首先,要加强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关、苦乐荣辱关,以企业的不断发展作为自己实现价值、个人成长、奉献社会的奋斗目标。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的业务技能建设,对技能操作人才要注重现场应知应会的学习、领会掌握和应用,对各专业技术人才要注重对所从事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市政城轨、地铁施工等技术规范、标准要求的熟练应用。对拔尖人才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不断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品德教育和塑造。 总之,要通过不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保障。

我们还要充分认识到有较强技术装备水平和施工组织能力的协作队伍是我们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与优秀的外协队伍结成巩固的利益同盟,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企业实习生聘用难题及对策分析 篇12

通过聘用实习生, 企业与其未来的人力资源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然而, 很多企业在颇费周折地尝试实习生项目之后, 纷纷抱怨“实习生, 想说爱你不容易”, 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可以反映一些企业的苦衷。

一、实习生聘用案例

案例一:A公司是一家管理咨询企业, 在网上发布广告, 招聘了1名管理类研究生小张作为助理咨询师, 并为其指定了一名导师。导师发现, 小张在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 不能脱离理论束缚, 常用大篇幅阐述各派学术观点, 洋洋洒洒数十页, 却没有对客户提出一条对症下药的解决路径。导师多次跟小张提出意见, 不料小张反唇相讥过去的报告“深度不够”, 导师气愤地找到总经理, 要求换人。

案例二:C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了女大学生王敏做兼职的培训助理。刚来的头两个月, 王敏闹了不少笑话——不是填错了报销单据, 就是做培训记录时丢三落四。为了让王敏快速适应工作, 培训主管没少下功夫——教她使用办公设备、了解公司礼仪、熟悉工作流程等。半年之后, 王敏俨然成为主管的得力助手, C公司决定将王敏正式录用时, 王敏却提出辞职, 原因是有一家更有实力的企业给她发了录用通知。

二、企业聘用实习生过程中难题分析

上述案例只是企业聘用实习生的一个缩影, 聘用过程主要存在难题有:

1. 选拔难

从提出需求到发布广告再到测评录用, 在实习生招聘每个环节, 企业的重视度都不如对待员工招聘。现阶段招聘实习生主要通过网络, 由此引发的突出问题是针对性差, 而且实习生和企业之间签订的是双方实习协议, 培养人才的学校没有起到有效的举荐作用。一方面, 大多数企业没有精力财力对应聘实习生进行充分面试, 另一方面, 企业怀着“反正是实习生, 先试用再说”的心态也使一些不胜任者进入实习岗位。

2. 使用难

首先, 实习生的职业化程度较低, 进入企业后不能马上适应新环境, 难免犯一些不职业、理论不能联系实际的错误。其次, 由于实习期短, 实习难以融入企业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容易滋生“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的心理。再次, 目前的实习生大多是“80后”一代, 从小家庭环境较好, 强调个性,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3. 培养难

很多使用过实习生的单位发现, 花了很多成本对实习生进行培训, 要么是效果不好, 要么就是“为他人做嫁衣”, 这一批实习生刚培养得可以初步胜任岗位, 实习生就因为各种原因离开, 只好再培养下一批, 企业不得不把自身置于“培养——流失——再培养”的恶性循环里。

4. 留用难

考核合格的实习生是否在企业留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考研/考博结果、其他单位面试情况、自身想法的改变等, 因此, 实习生中可以留任的比例难以确定。

三、解决实习生聘用难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实习生选、用、育、留方面存在的难题, 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做法, 提出对策如下:

1. 做好实习生需求分析, 科学安排招聘程序

在招聘工作前, 人力资源部门要与人员需求部门进行充分沟通, 并结合企业发展要求, 制定实习生招聘计划, 对每个具体岗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确定实习岗位名称、岗位职责、人员数量, 以及任职资格, 防止盲目招聘。GE招聘实习生与正式员工的程序基本相同, 每个环节都是一丝不苟:一般是三轮面试。首先组织同一批提出申请的学生进行一个集体讨论;然后, 人力资源部人员会与学生进行单独面试, 考察学生的个人素质, 听听他个人对职业发展的考虑等;最后, 如果有适合的职位空缺, 会安排实习生与部门经理进行一次面谈。

2. 与高校建立长期互动关系

有着较为完善的实习计划的大公司, 例如微软、三星等, 常年与高校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其中不乏各类实习生项目。通过这些合作, 供需双方的信息得到交流, 一定程度消除了信息壁垒;另外, 学校在培养人才时更加具有针对性, 而通过学校推荐、选拔的实习生, 不仅在实习过程中得到学校的支持, 而且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实习岗位。

3. 实习生培养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体现在:第一, 培训内容既要与实习生的所学专业有承接性, 又要突出实践性, 让实习生感觉亲切的同时又耳目一新。第二, 培训内容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实习生掌握培训内容后, 在本企业工作将会得心应手, 而到其他企业效用就会大打折扣, 这样的培训有利于保留优秀实习生。第三, 帮助实习生“职业化”, 即在合适的场合下表现出合适的行为, 职业化的目的是个人发展, 实习生必然会对教他职业道德、职场礼仪、处事方式的公司情有独钟。

4. 对实习生实施适当的心理辅导

实习生年龄偏小、心理很不成熟, 作为管理者在严格执行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实施适当的心理辅导。例如, 对实习生逐步灌输企业理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 帮助其融入企业文化氛围;因人施教, 辅导其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指导其处理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对其取得的成绩要及时的肯定;当其遭遇挫折时, 要进行适当的鼓励……总之, 通过各种心理辅导, 让实习生尽快适应岗位, 按照企业发展需要的方向成长。

5. 将实习生计划当作长期的系统工程

如果说几年企业招募实习生还仅出于临时业务的需要, 那么现在他们大都以此作为早期发现人才, 以及培养人才的机会, 实习生项目的功能已经由满足临时需求向选拔、培养、储备人才等转变。2006年, 用友软件推出“用友之旅”校园人才培养计划, 针对用友企业自身人才需求, 面向全国的在校大学生, 每年提供百余个实习职位。该计划从“用兵”过度为“养兵”, 使实习生在用友大环境下成长为最具行业技能优势, 与用友合作最默契的优秀人才。

摘要:聘用实习生已经成为企业选拔、培养人才的一种主要手段, 本文通过案例导入, 分析了企业聘用实习生过程中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 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

上一篇:幸福的传递下一篇:数控技术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