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对策

2024-09-15

难题对策(共12篇)

难题对策 篇1

目前, 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 一些腐朽思想也乘机而入, 影响我国的分配政策, 造成分配不公, 出现了端起碗吃肉, 放下碗骂娘的怪现象。这种弱势群体的牢骚情绪, 说明了分配不公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不和谐的音符之一, 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必须把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提到议事日程。

一、劳动者期盼话语权

在计划经济时期, 国有企业的领导者与本企业职工的工资相差不大, 企业中的技术员、助理技术员的工资低于普通工人。当时, 长期不给技术人员晋职, 很多企业没有工程师, 由技术员挑大梁, 工资调整时, 重视体力劳动, 轻视脑力劳动, 出现了脑体倒挂现象, 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 十六大提出了按生产要素贡献大小, 参与分配的原则, 调动了各方面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生产力, 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提供了理论依据。摒弃单一的按劳分配原则, 允许资本参与分配, 为引进外资、壮大私人资本, 创造了条件。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那样, 大大小小的烟囱, 像雨后春笋般地在我国大地上竖立起来, 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 我们必须承认产业工人群体, 为改革开放, 富民强国, 做出了巨大牺牲。在计划经济时期, 工人们常常自豪地说:“进了工厂门, 就是国家人, 生老病死有保障。”这就是常说的铁饭碗。企业改革的第一拳, 就是打破铁饭碗, 国有企业职工由固定工变为合同工, 把其推向劳动力市场。在岗职工身后站着下岗工、农民工, 时刻感受到下岗的压力。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全包, 变为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看病由职工全报销, 家属半费, 变为职工个人只能报销部分药费, 出现了看病难;住房由福利分房变为货币购房等。改革开放是利益再分配, 就是把产业工人群体的部分利益分给了其他群体。产业工人由受人尊敬的职业沦为弱势阶层。允许资本要素参与分配, 分配权掌握在管理者手中, 普通职工没有话语权。有些企业长期不给职工升资, 奖金分配也向管理者倾斜, 使管理者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逐年扩大。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 迫切期望获得话语权。希望其代表能与管理者平等地坐在一起, 商讨本企业的分配问题, 达到劳资两利, 社会和谐。

二、工资集体协商中遇到的难题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发达国家解决劳资纠纷的成功经验, 职工代表通过企业工会或行业工会, 在与其老板平等协商时能够表达职工的增资意愿。如果经过协商未能满足预期的要求, 职工就会在工会的领导下举行罢工, 用激烈的手段争取达到预期的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产业工人与国有企业的利益是一致的, 不能采用罢工的方式去争取自身利益。需要依据我国的国情, 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由于国情不同, 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 尚有许多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 谈判代表难选。在岗职工, 怕管理者枪打出头鸟, 怕下岗, 不敢站出来替大家说话。本企业工会领导, 在本企业党委领导下, 协助管理者工作, 不便替工人说话。试点单位, 都是地方总工会派人出面与企业老板谈判, 虽然取得一些成效, 但不能持久。一是总工会人员少, 不能满足众多企业需要;二是总工会人员难以熟悉各个企业具体的情况, 说话难以打中要害, 不能说服老板, 协商效果不佳。

第二, 缺少标准, 没有政策依据。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只规定劳动要素能够参与分配, 缺少分配比例, 没有量化。背靠背评资评奖, 影响职工团结, 普升普奖, 干好干坏一个样。八级工资制, 早已突破, 工资无法向技术能手倾斜。缺少标准, 谈判时职工内部意见难以统一。

第三, 党政干预, 难以持久。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初期, 离不开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视, 试点单位都是在党政领导的干预下, 地方总工会的参与下, 才取得一定成绩。但是, 地方领导, 工作繁忙, 难以长期把注意力放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上, 致使该项工作虎头蛇尾, 半途而废。

三、解决对策

工资集体协商是企业职工获得话语权的一种形式, 企业职工期盼发声权, 为了倾听职工的呼声, 完善分配制度,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是完全必要的。但是, 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 要依据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 进行必要的改革, 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针对试点中暴露出的问题, 认真研究, 寻求解决办法。

首先, 要解决劳动方的谈判代表问题。既然地方总工会的工作人员能够代表劳动方与管理者谈判, 就应该解决总工会人员不足的问题。唯一可行的办法, 就是改革企业工会管理体制, 企业工会的领导与工作人员, 由地方总工会直接任命和领导。企业工会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由本企业负担, 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划拨。企业工会的工作人员, 熟悉本企业情况, 直属总工会领导后, 在与管理方谈判时, 就能够理直气壮地为本企业职工说话。地方总工会是地方党委的助手, 是地方党委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纽带。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意志和产业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 企业工会能更好地为职工群众服务, 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说明党对企业的领导是加强了, 不是削弱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管理者 (包括国企高管) 更关心资本增值和自身利益, 不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 是他们的理念。他们利用手中的利润分配权, 占有劳动者应得的份额。个别管理者, 甚至连事前承诺给劳动者的基本工资, 也不愿支付。每到年终, 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 都要三令五申:“不准拖欠农民工工资。”就是例证。农民工为讨薪, 出现的恶性案件, 屡见不鲜。充分说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各类企业都需要监督。只有改革工会管理体制, 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才能把党中央提出的劳动者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要求, 在企业得到落实。在建设摩天大楼时, 为了确保大楼质量, 在甲、乙方之间, 要有一个监理单位, 专职专责地对建筑质量进行监督。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厦”时, 同样需要一个监理单位。转变企业工会的职能, 使其成为地方党委与企业之间的监理单位, 以加强党对企业的领导, 更好地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 实现公平分配, 社会和谐, 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需要。只有这样, 劳动方的代表问题, 才能得到妥善解决。

其次, 要制定鼓励职工努力钻研技术的工资标准。目前, 国家没有统一的企业职工工资标准, 已经造成技工 (尤其是高级技工) 短缺, 阻碍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各级政府只提出最低工资标准, 缩小了操作新手与熟练工的工资差别、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工资差别, 挫伤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使工人不愿向技术复杂、责任重大的岗位流动。因此, 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之前, 依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 首先制定工资标准, 作为协商的依据。

第三,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需要制定实施细则。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初期, 需要得到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 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使其尽快实现制度化, 遏制分配差距继续扩大, 最终实现公平分配。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工人阶级自己的政党, 让工人群众参与企业管理, 在分配中有发言权, 在党的领导下对企业管理者, 进行监督, 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 是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需要。

四、探索分配激励机制, 实现目标协商

传统的升、奖方法, 是背靠背评资评奖, 实践证明, 不仅不能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 而且影响职工团结, 阻碍生产发展。改为普升普奖, 干好干坏一个样, 吃大锅饭, 已经造成技工短缺, 也阻碍了生产发展。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时, 同样存在这个问题。评资评奖、普升普奖, 都是向后看, 对劳动者缺少激励效应。劳动者只关心工资高低, 不关心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与数量。而管理者只关心产品质量和数量, 而不愿给职工升资。造成劳资双方对立, 成为协商难点。如果进行事前协商, 在年初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时, 同时提出职工升资应达到的条件, 把获得升资、获奖的主动权交给职工个人, 年终对号入座, 不用评议。把企业发展目标与职工获得升资的意愿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劳资两利, 促进生产发展。把这种模式称为“目标协商”。满足职工的升资意愿, 本应是激励职工生产热情的最有效方法。但是, 评资评奖、普升普奖, 不但不能激发职工生产热情, 反而造成职工不团结, 阻碍生产发展。在计划经济年代, 农民只重视工分, 不关心耕地质量, 粮食产量低, 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民由关心工分, 变为注重耕作实效, 不但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而且解放了生产力, 使2亿多农民工参与工业生产, 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借鉴农村改革经验, 采用目标升奖法, 就是把职工对升资的关注度, 转移到其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 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目标协商, 就是只讨论实现目标升奖的条件、方法, 和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事不对人, 容易使劳资双方接受, 减少协商难度, 协商阻力小, 成功率高。农村改革经验告诉我们, 改革的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 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 在企业改革中, 我们重视了管理者的积极性, 忽视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造成分配不公。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时, 采用目标协商的方法, 既理顺了企业工会监督企业管理者的职能, 又调动了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职工群众掌握了分配自主权, 就像农民掌握耕作自主权一样, 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推动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五、劳资和谐, 共创伟业

国有资产是工人阶级的共有资产, 在国有企业中, 工人阶级是资本的主人, 劳资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国企高管与普通工人都是被雇佣者, 地位相同。在国有企业中, 分配不公发生在工人阶级内部, 更应该创造条件, 让职工群众参与企业管理, 有分配话语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毕竟不同于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监督机制, 现行的企业工会管理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需要理顺。地方总工会是地方党委的助手, 企业工会直属地方总工会领导后, 不但能够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而且能够帮助党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外资企业、私人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 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 建立一支宏大的监督队伍, 维护职工权益。

国企高管与外企、私企老板不同。国企高管是国家的工作人员, 是工人阶级中的一员, 他们也是被雇佣者, 在进行利益分配时, 更看重自身的利益, 而不是资本增值。外企、私企老板认为其所属企业是私有财产, 更看重资本增值。所以, 在国有企业中, 职工群众对分配不公的意见更大, 更需要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监督。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群众参与工资集体协商, 不但能增加职工收入, 而且能限制高管们的过高收入, 落实国家政策。国企职工, 工资水平提高后, 能够起到示范作用, 带动私企职工增加工资。地方总工会主导工资集体协商, 还能够逐步解决, 垄断性行业与竞争性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 实现社会和谐, 人民满意。推广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目的, 就是为了实现公平分配, 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 解放生产力。采用目标协商, 把工人的升资意愿, 变为努力工作的动力, 推动企业发展, 把蛋糕做大, 满足资本增值和职工增资, 实现劳资和谐, 共创伟业。

总之,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解决劳资纠纷难题的有效办法。我们应承认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 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转变企业工会职能, 理顺工会管理体制是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必要条件。在党的领导下, 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 创造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难题对策 篇2

方忠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构改革共进行了四次,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朱镕基总理在职期间简机构减人员,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发展效果更佳。当前我国县级机构存在的问题是:机构臃肿,官员膨胀,冗员过多、人浮于事、财政负担重、人民负担重等等。老百姓期盼尽快开展县级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减官员,克服皇粮养闲人的弊病,把更多的新增财富用于发展生产,共同致富,改善民生,振兴中华。

一、机构臃肿存在的问题

当前县级机构臃肿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1、机构臃肿,官员膨胀,冗员过多,人浮于事

按照编制规定,县级党政机关机构30个左右,而实际设置60—80个。超过规定限额1倍以上。一个70—80万人口的县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在编干部职工总数1.30—1.6万人。还有临时合同工1000—2000人。虽然严重超编,但“和尚不撞钟”、“和尚没水吃”的问题非常突出。老百姓经常把某些人浮于事,职位太多,办事相互扯皮,浪费民脂民膏的政府机关讽刺成为“观音庙”和“养老院”。

官多为患,是目前中国政治体制上的一大弊端。一个县几十个县级领导干部。几百个科局级干部。在县级机关各部门的领导班子中,竟然出现了一正五副、一正八副、一正十副。甚至一正十几副等奇特现象。让人悲观是官多不理事,龙多不治水,副职臃肿易吞噬机构改革成果,皇粮养闲官危害社会公平。出现了“监管缺失”、滥用职权、长官意志、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人代法”以及各种各样的官僚主义和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买官卖官、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

2、人员严重超编,财政负担沉重

中国的行政成本高居世界第一。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中国财政收入从1132亿增长到3万亿,约28倍;同期行政管理费用则从不到50亿升至7000亿,增长达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6年已上升到24%,远远高出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美国的9.9%。2007年,我国各级官员公车私用费高达2000多亿元,几乎和2006年我国的国防开支相近。

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全国靠预算支付工资的人员为1500万人,到2008年已达5200多万人,等于25个人有一个是吃财政的,这在古今中外是绝无仅有的。

县级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其中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占了当地财政的70%-80%。中西部很多县财政不够吃饭,靠国家补贴过日子。没有钱去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从“补给财政”到“养人财政”,从“人民公仆”到“吃饭官员”,行政机构的臃肿和人浮于事已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

3、收费项目多,企业负担重,人民群众负担重

不少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任意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名目繁多,标准过高;有的随意对群众罚款,甚至乱设关卡,敲诈勒索;有的搞建设、办事业不量力而行,强制集资摊派。2002年4月4日人民网在报道“机构臃肿乱伸手 赤壁行政收费标准达2500项”新闻中称:市物价局的赵钢介绍说,到去年11月,全市51家行政事业收费单位上报收费标准2641个,其中涉及企业收费的单位有41家,收费标准多达2528个。„„乱收费的特点是:只要企业一开张,收费部门一哄而上;文件里面找依据,不管实际不实际;只收费,不执法;执法大权在握,谁不服就整谁。赤壁市副市长张斌认为,治理乱收费必须从根子治,从臃肿的行政事业机构改起。

4、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更严重

一些县级党员领导干部习惯于做表面文章,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当地县情,提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导致决策失误,劳民伤财。干部作风不民主,“肠梗阻”问题突出。“衙门”现象日益增多。对下级简单粗暴,对待客商、办事的基层干部和群众官气太浓,不易接近。

热衷形式,偏离中心。说的多、做的少,虚的多、实的少。一些好的政策、好的措施往往只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人去落实。

庞大的行政机构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庞大的行政机构还带来很多弊端:机构臃肿,官员过多,十羊九牧,官僚主义,人浮于事,经费紧张,效率低下,家长制等,它成为难以解决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形成深层次的危机。

5、会议多、文件多、检查评比多。

机关单传位多带来“五多”,使机关部门本来就多的会议、文件、应酬、督查、检查评比“雪上加霜”。一个50万人的县,每年政府部门的会议三四百个,大多数为群众斥骂的:“无所谓的会、无效果的会、无准备的会、无决议的会”的“四无”会议。县政府每年发文两百多个、领导讲话稿两三百个、工作计划、工作总告结、会议纪要、请示报告、典型材料等三四百个。各种接待两三百起(次),检查评比三四十次。“五多”牵扯了各级干部抓大事、抓落实的精力。一些干部忙于事务,调查研究的少,找群众直接听取意见少,深入困难企业、弱势单位、贫困家庭解决具体问题少。还有的干部办事拖沓,效率低下,互相推诿,回避矛盾和困难,往往问题由小拖大,矛盾由简单拖复杂。

6、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

由于机构重复设置,职能重叠、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导致部门之间互相争实权、抢利益、轻协调、推责任、避义务的问题。由于机关单位领导太多,职责交叉和重叠,增加了工作协调难度,争权力,抢资源的矛盾多,结果只能是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很多时间和精力在请示中浪费掉了。由于机构越设越多,多头管理,各政府部门千方百计设定审查、批准、发证的权限,造成冗长的办事程序和不必要的权力交叉,从而行政审批过程环节众多,手续繁琐。一般的基建项目要二三十个部门审批盖章。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纪律松弛、管理松懈,政令不畅、执行不力现象严重,不少干部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平庸慵懒、无所作为,缺乏热情、缺少感情,滥用职权、吃拿卡要,办事拖拉、效率低下。本来几分钟能办完的事情,非要拖上几天才能办好;本来一天能办完的事情,非要拖上十天半月才能办好;本来一次就能办好,非要拖上五六次八九次才能办好。

7、机构膨胀,监督检查难到位

机构臃肿,应该监督检查的部门相应增多,监督检查工作量增大。当前,对土地、税务等容易滋生腐败的权力部门的监督较多,也未监督检查到位。应该监督检查的部门,有70%的部门没有得到监督检查。潜规则障碍监督检查,有些县凡是担任局级领导职务的一律视为“脱产”干部,无需上班做业务工作。不受考勤、考核约束,由办公室记登满勤和加班,拿加班补助和奖金。

8、机构膨胀,自我服务现象严重

目前,县级副科级以上行政事业单位70—90个,若加上股级单位120—150个,超过规定数1倍多。1982年以来,我国围绕精兵简政对政府机构采取下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县级机构名减实增,即使撤了庙,也搬不动和尚,来个俺堂分家、寺里建庙、分流和尚、新招尼姑自我服务,甚至通过一些权力让社会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服务。机构臃肿。领导干部多为其服务人员就多,其要安排的人就多。

9、公款吃喝、公车私用、铺张浪费惊人

现在机关部门之间相互吃请风比较盛行,公款吃喝费用成倍增加。“公车腐败”:一是官车多,超标配车多,每辆车少则十几万,多则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二是公车私用现象严重;三是名为公车实为专车;四是车辆使用、维护费比私车不知要大多少倍。“官车”花的都是国家的钱,实质上就是老百姓的血汗钱。

机关部门增多,队伍扩大,机关用水、用电、办公用品等必然相应增加。而且部门领导的赌博、嫖娼、养情妇、洗桑拿、给上级或同僚送礼费用向单位报账的也相应增多。近几年县本级集中核算单位公务费用支出、招待费、公车使用费递增速度比财政收入递增速度高5—10个百分点。

10、机构臃肿,机关纪律更松懈

机关单位多,各单位情况不一样,组织纪律整治难度加大。机关单位多,公务人员多,上班没有事的多,违反纪律的多。机构臃肿,步调不一致,存在“部门综合征”,肿、松、梗、僵、庸、冷、卡、慢“病征”泛滥;机关纪律更松懈、工作更懒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自为政、我行我素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机构消肿的主要对策

1、实行大部委制度,精简机构,增强行政功能

新建住房建设局把建设、规划、城市管理、房地产、住房、城建设投资等行政管理职能融为一体,增强城乡建设和住房建设管理总体功能,有利消除腐败,方便群众,加快新型城化和城乡建设一体发展。新建大农业局把农业、粮食、林业、畜牧水产等融为一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富裕农民。新建大工业局把机城、煤炭、建材、轻工等建设管理融为一体,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提高县域工业竞争力。新建大交通局把交通、公路、水运等建设管理触为一体,新建大文化局、大环保局、大卫生局,尽量做到“宽职能、少机构”。

2、实行强将精兵制度,减官裁员,提高机关效能

强将,就是县级领导和县直机关负贡人要党性强、宗旨观念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科学发展观、方针政策等论理水平高,公道正派,民主作风好,具有符合领导职位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

精兵就是机关工作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品行,思想作风过硬;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

减官,就是严格控制领导职数。县政府县长1正2—3副,百万人以上的大县不能超过1正4副。局长一般1正1副,大部委局1正2副,最多不能超过1正3副;局党委、党组成员除书记、纪捡外不能视为局级领导干部。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按公务员规定执行,属于非领导职务,取消现行视为准局级领导职务的规定。

裁员,就是严格控制机关人员编制,严禁超编,严禁以工代干,严禁勤杂工不在位作他用,严禁顾用临时工做门卫、搞卫生等勤杂工作。

3、实施竞争上岗制度,精简人员,提高政府效率

机关消肿的关键在于精简机构,彻底打破机关工作人员终身制,严格按编制职位人数,实行民主评议、竞争上岗,优上劣下,特种岗位签约、聘用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制度,激发领导及工作人员积极性。

县政府正副县长上任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依照法定程序就职

县直机关(含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等部门领导竞选上任,分别由各机关单位竞选人承诺演讲,各机关单位人员评选,依法由组织任命就职。

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竞争人承诺演讲,本单位人员民主评议,择优录取,签订合同上岗。上岗期3年,下轮优胜,连续上岗。

实施兑现。对县政府和县直机关领导干部及机关工作人员每年一次总评议、评分;年终兑现领导竞选时宣誓与承诺没有兑现承诺的,要找出原因,属于自己承担主要责任的,应向上级组织和人民大众作自我批评,并对第二年的工作再次作出承诺;如果对所承诺的工作,再没有到位,或群众不满意的,或有其他严重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调离本岗位,降级、辞退、免职、开除工职,严重违法的直至追究法律责任。机关工作人员竞争上岗承诺没有兑现承诺的,同样要找出原因,作自我批评,并对第二年的工作再次作出承诺;如果对所承诺再没有执行到位,或群众不满意的耍下岗,严重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推进县级机构改革,事关县级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键在于当地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树立牢固的宗旨观念、坚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立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县级机构“瘦身”,增强执政行政总体功能,提高机关效能,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更好地服务共同富裕,改善民生,更好地服务科学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化解异地就医管理难题对策研究 篇3

一、广西异地就医基本情况分析

(一)异地就医人员分布与特性

截至2013年底,广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462.53万人。异地就医备案登记人数8.82万人,占参保人数的1.89%;其中,异地安置退休人员1.84万人,占退休参保人数的1.34%。异地就医人员中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占比为6∶4。广西异地就医人群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域,点多、面广,但相对集中。在自治区外主要分布于广东(以广州和深圳市较为集中)、北京、上海、湖南、江苏等省市;在自治区内以南宁、柳州、桂林和梧州市居多。

异地就医主要分四种情形:一是异地安置及养老型。退休后跟随子女居住,或参加广西支边建设,退休后回原籍居住的退休职工。在广西区内选择南宁、柳州、桂林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占多数;在广西区外选择广东、上海、北京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占多数。这部分人员对参保地与就医地两地医保政策容易进行比较,但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没有特殊要求,以服从养老为前提,对解决垫付和跑腿的要求强烈。二是异地工作型。近几年随着城镇化加速,流动人口增加,这部分异地就医人员也将随之增加。广西目前有600多万流动人口,受限于目前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及属地化管理的现状,衍生出异地就医的难题。三是因工作需要临时出差,或短期探亲、旅游等突发疾病异地就医型。四是因参保地医疗条件所限需转诊就医型。这部分人员,一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较高,通常首选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资源集中的特大城市,由于个人花费较大,对报销的要求较高。

(二)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分析

2013年广西异地就医医疗费用9.07亿元,占当期职工医保总费用支出的9.14%,异地就医30.04万人次。据统计,近年来,异地就医医疗费用逐年上涨,从发生费用的结构分析,异地就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高于在职人员;从就医类型分析,住院费用是异地就医医疗费用支出的大项,且就医人均门诊、人均住院及人均门诊慢性病费用均高于城镇职工医保总体的人均数值。

表1 2013年广西异地就医分类情况

[按人员

类别分\&总计(万人)\&6.15\&100%\&在职\&2.47\&40.16%\&退休 \&3.68\&59.84%\&按就医

类别分\&总计(万人次)\&30.04\&100.00%\&普通门急诊\&11.22\&37.35%\&门诊大病\&11.53\&38.38%\&住院\&7.29\&24.27%\&按异地

类型分\&总计(万人)\&5.19\&100%\&异地安置退休人员 \&1.84\&35.45%\&异地工作\&0.65\&12.52%\&异地转诊\&1.73\&33.33%\&异地急诊\&0.97\&18.69%\&]

表2 2013年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分布情况(单位:亿元)

[\&费用

合计\&门诊\&门诊

大病\&\&住院\&\&统筹\&统筹\&支付\&支付比例\&支付\&支付比例\&全区合计\&9.07\&0.15\&0.3 \&0.22 \&73.33%\&8.62 \&5.66 \&65.66%\&在职\&3.53\&0.04 \&0.1 \&0.07 \&70%\&3.40 \&2.15 \&63.24%\&退休\&5.54\&0.11 \&0.2 \&0.15 \&75%\&5.22 \&3.51 \&67.24%\&]

注:不包含自费费用。

二、异地就医管理现状

(一)国内异地就医管理现状

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参保人员对异地就医的诉求日益增加,异地就医管理工作越显重要,各地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异地就医实际问题。截至2013年底,全国大部分省份在经办机构内部设立异地就医业务处室,有27个省启动了省内异地就医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其中,全省联网结算的有15个省;部分省(市)通过“点对点”委托结算、设立异地定点医疗机构、设立异地办事机构和联网结算等方式解决了部分地区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跑腿”和“垫付”问题。

(二)广西异地就医管理的实践

广西异地就医管理工作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各地通过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探索区域协作和改进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等,在推进异地就医管理工作上取得明显实效。

1.异地就医办理流程。为了方便群众,广西各级医保经办机构逐步规范和简化异地就医办理手续,在办理程序上,一般要经过申请备案、异地就医管理、费用审核、费用结算等几个环节。

2.异地医疗费用结算。根据各地异地就医政策规定、信息系统应用及经办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目前,有三种结算方式:一是报账式。即参保人员在异地发生的医疗费用先由本人自行垫付,再回到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按规定报销。在信息系统建设还不尽完善的情况下,这种方式是异地就医结算的主要方式。二是点对点即时结算式。即通过信息系统联网,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与就医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联网,就医地定点机构直接将异地就医信息传输至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信息确认、审核及待遇计算。目前,百色、河池、钦州等市与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医科大一附院等异地定点医院实现了联网即时结算。这种方式简便易实现,但实现即时结算的地域范围和定点机构受限。三是平台对平台即时结算式。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就医地定点机构通过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将异地就医信息传输至参保地医保信息系统,由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信息确认、审核及待遇计算。目前,南宁、柳州、玉林等市及自治区本级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种方式克服了点对点式的技术缺陷,有利于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范围的扩大及全面推进,但对信息系统及网络的要求较高。

nlc202309042023

3.异地就医管理。一是实行异地就医定点管理。统一规范全区异地就医定点机构范围并予以公布,由参保地经办机构进行选择确认后,委托就医地医保经办机构对异地就医行为、医疗费用审核结算等进行管理。二是协议管理。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与异地医保经办机构订立委托协议,委托就医地医保经办机构将异地就医管理纳入当地医保管理。三是委托异地成建制单位代管。针对少数外派单位,如工程施工单位等人员结构变动大,流动性强的特点,采用单位代管异地就诊关系、就诊费用报销等。

三、异地就医管理服务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异地就医管理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不统一,待遇差异大。由于医疗保险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地政策不同,筹资水平、待遇水平、财政补贴等存在差异,就医地医疗机构难以按照参保地的医保政策提供相应的医保服务,超出参保地医保政策支付规定范围的,最终由参保人员支付,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实际费用负担一般高于参保地。

2.医疗费用报销难。目前,广西大部分地区未实现异地就医信息系统直接结算,异地就医发生的医疗费用仍采取先由参保人员现金垫付后回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报销的方式,这对异地安置的退休老人及异地工作的人员来说,垫付现金和办理报销过程都增加了参保人员的额外负担。其次,对异地就医医疗费用审核,参保地医保经办机构必须对照当地医保政策,特别是对照药品、诊疗、医疗服务设施目录及收费标准,对所有发生费用一一对照审核,工作量大,导致报销周期长。

3.医疗费用监管难。参保人员在异地就医常被当地医院视为自费病人,由于缺乏当地医保管理机构的监管,特别是跨省异地就医,监管更是鞭长莫及,参保人员易受到不规范医疗行为的损害,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4.违规医疗费用核实查处难。少数人钻异地就医管理的空子,采取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等手段,甚至串通异地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伪造病史资料,虚报医疗费用,谋取私利,且手段隐蔽,医保经办机构难以核查。同时,因缺乏相应的惩处规章,难以约束违规行为,无疑对医保基金安全形成隐患。

5.经办机构管理的压力大。各地经办机构一方面承担不断扩面及日益增加的经办业务量,另一方面,又面临人员编制不足,超负荷工作的状态。面对日益增长的异地就医的需求,显得力不从心,由此造成管理上的缺位及医保基金管理的风险。

(二)异地就医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政策难统一。尽管各地医保政策的基础是国务院44号文件,但各地仍需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本地政策,各地政策差异较大。差异归纳为:一是门诊医疗的保障方式不同;二是医保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统筹报销比例不同;三是药品、诊疗、服务设施目录不同;四是医疗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不同;五是异地就医支付标准不同等,在这种情况下,再强大的计算机联网系统为其支撑,也难以满足如此复杂的医保费用结算要求。

2.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过低。过去以县为统筹单位,从这个县到那个县都是异地转移,这种状况催生了大量的异地就医需求。目前广西已基本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市所辖县区都执行同样的医保政策及报销结算程序,这样大大减少了异地就医的现象,解决了60%的异地就医问题。但市与市之间、跨省就医之间仍存在异地就医的问题。

3.医改未同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医保制度改革未能同步,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医保“供方”与“需方”监管不到位,难以为异地就医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信息系统建设滞后。目前,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标准,各地医疗保险信息系统都是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自行开发,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形成了异地就医最大的技术壁垒。统筹区域间医保信息网络不联通,相关的信息和数据资源无法共享,参保人员的医保信息只能保存在其参保地的数据信息库中,当发生异地就医行为时给结算带来困难,也成为制约监管的瓶颈。

5.经办职能定位不清,监管手段落后。国家没有就经办机构的设置作统一规定,缺乏统一、规范的职能定位,各地医保经办部门对异地就医管理职能设置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广西未成立异地就医结算中心,很多市县无专人负责异地就医工作,医疗审核专业人员少,异地就医实地稽核难,没有相应的协管机制,对异地就医过度医疗行为无法处罚等都造成异地就医监督管理的缺失。

四、化解广西异地就医管理服务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站在改善民生的高度,理清解决异地就医问题的基本思路

1.高度重视异地就医管理服务问题。异地就医问题是建立城乡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过程中一个关乎民生的现实问题,是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障可持续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为解决异地就医管理与服务问题指明了方向。科学解决异地就医问题,为异地就医参保人员提供一个管理有序、宽严有度、待遇适宜、结算便捷的异地就医环境,是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体现。因此,各级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异地就医管理与服务工作,理清思路,在异地就医管理中更多体现为民服务的理念,在具体措施上要有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的考虑。

2.确定重点解决的异地就医人群和难点问题。从异地就医管理与服务的实践看,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及流动性人口是异地就医的主要人群,也是客观形成的异地就医,因此,异地就医解决的重点人群是异地居住的退休人员及劳动力跨域流动的人员,包括农民工群体。

异地居住退休人员的异地就医问题,源于区域差异和个人负担能力。从长远看,要根本解决,需要打破省市县间区域结算的界限,这需要强大的政策和信息技术支持。近期目标,先解决其“垫付”和“跑腿”问题,今后可考虑通过创新管理,建立基金和财政支持机制,逐步实现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医保管理的本地化,医保权益的同城化。劳动力跨域流动的人员,特别是农民工,作为流动性最强的群体重点是解决其医保关系问题,可将劳动力跨域流动人员纳入务工地或居住地的参保范围,实现刷卡就医。同时,注意解决在流动就业中的“断保”与“接续”问题,防止重复参保现象。

医疗成本核算难题和对策探讨 篇4

目前, 我国医院都是实行按医疗项目收费制度, 同时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逐步实施, 开展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和病种成本核算, 加强医疗项目和病种的成本管理, 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从成本核算内容来分, 主要由七大类构成:

(1) 劳务费:包括职工的工资收入、奖金及各种福利、补贴;

(2) 公务费:包括办公费、差旅费、邮电费、公杂费等;

(3) 卫生业务费:维护医院正常业务所消耗的费用, 包括水、电、煤、油及设备维护费等;

(4) 卫生材料费:包括化学及生物制剂、敷料、感光材料等;

(5) 低值易耗品损耗费;

(6) 固定资产折旧及大修理基金提成:包括房屋、设备、家具、被服等各种固定资产;

(7) 其他费用。从成本范围来分, 成本核算主要包括:①医院总成本核算;②科室成本核算;③医疗业务成本核算, 包含医疗项目成本核算 (挂号、床位、诊察、手术、治疗、分娩、输血、输氧、各种化验、各种检验及设备的成本核算) 、病种成本核算、以门诊部和住院部为核算对象的综合成本核算、以诊次成本或床日成本为主的单位成本核算等;④标准成本核算;⑤药品制剂成本核算;⑥药品销售成本核算。

2 医疗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1) 缺乏统一医院成本核算理论和方法。医院会计制度没有对成本核算做出具体规定, 没有完整的成本核算科目及报表体系, 不能满足全成本核算的要求;多数医院参照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 单独制定自己的成本核算制度, 各个医院成本开支范围大小不一, 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也不统一, 有的用完全成本核算, 有的用不完全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的折旧计提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 成本核算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之间的不匹配现象在所难免。

(2) 对医院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还很不够。由于历史原因, 医院按照服务成本收费、国家补偿不足、医院“等、靠、要”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扭转, 投入不计成本, 产出不计效益, 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不强, 医院管理者和职工对医院成本核算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有的职工片面认为医院成本核算仅仅是事后计算奖金的方法, 有的认为只是财务部门自己的事情。特别是当触及到科室部门和个人利益时, 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推进就更为艰难。

(3) 医院的成本核算数据不实, 信息失真多年来医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采用事业单位管理模式, 实行差额预算, 经营上少有压力、疏于管理、资产家底不清、情况不明、账、卡、物不符, 这就使得科室固定成本计算数据不真实。

(4) 医院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 大多数医院成本信息管理系统在医院信息系统中没有完整的功能, 数据的采集没有和其他系统形成良好的接口, 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相当数量医院的所有数据都需要手工处理, 严重影响了数据的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 致使医院成本核算的信息化程度低下。

3 医院经营的成本核算对策

(1) 树立全院职工成本的观念和降低成本的意识, 是成本管理的关键。要去除原来在计划体制下那种不讲成本效益的老思想, 需要转变观念, 不仅在医院管理者中, 更要在全体职工中树立成本效益的思想观念。将成本细化到岗位、量化到人, 做到岗位有标准, 事事有考核, 形成一个堵漏、挖潜、节支环环相扣、相互促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开源节流, 增收节支, 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经营管理机制;唯有这样, 才能为医院、为个人创造出更高的收益, 提高医院竞争力。

(2) 完善各种原始记录, 健全医院内部各种材料物资的收、发、领、退及盘存制度。积极进行成本分析与考核, 摸索成本变动规律。对各种材料物资都要认真计量.并认真填写材料物资流转凭证, 严格办理收、发、领、退及盘存制度。对消耗大的水、电、气等低值易耗品, 要坚持开展成本分析, 认识和掌握成本变动规律, 不断校正成本核算误差, 修改完善核算办法, 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

(3) 成本核算应用软件逐步开发与应用, 成本测算的信息化将成为必然。完成成本核算软件与财务数据链接, 实现数据自动录入, 目前已经有些医院开始与软件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医院成本核算软件, 将医院成本核算软件与医院HIS系统实现链接, HIS系统的财务数据可以直接导入核算软件中, 将HIS系统中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收入、支出项目通过一定的步骤分配到每个科室, 这样科室收支核算结余的合计数就能与医院财务报表收支结余数完全一致, 提高了成本核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4) 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医院管理需要大批专业基础扎实, 又具有一定医学知识、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卫生经济管理人才。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 专业技术高的成本核算专职队伍.是搞好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医院应多渠道引进和培训人才, 提高医院成本核算队伍的整体业务素养。

摘要:医院成本核算只是医院加强医院经营管理的一个方法, 主要是为了控制医院运行成本, 提高有限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归集了我国近年来医疗成本核算内容及其存在的问题, 并对医院经营的成本核算对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医疗成本内容,难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卢继青, 杜文娟.医院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4) .

招商引资工作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篇5

一是如何推动环境建设由热情周到细致服务等表层向公正公平透明廉洁高效等深层次深化。虽然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等表层次的环境建设能赢得客商的好感,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衙门作风”、办事程序繁琐、效率低下,部门利益至上、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问题。

二是如何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有效破解土地要素“瓶颈”。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工业园建设用地,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土地也同样成为稀缺资源,难以满足客商对土地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由于在园区开发初期存在急于求成等短期行为,所引进的项目中,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幅射作用大的龙头型企业偏少,不仅不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而且占用了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对园区后期招商引资工作增添了难度。

三是如何在发展市场经济中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招商引资工作。以政府行为招商为主,采用行政措施,分任务、压担子,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特别是部分单位并未拧成一股绳,出现了“互挖墙脚”的现象,招商引资工作还没有形成规范有序、共同推进的局面。

四是如何在大开放中有效整合区域优势借助外部优势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很多地方在招商引资中,往往孤立地突出自身的优势,而忽略了区域整体的优势在推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解决上述难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1、大力优化投资环境,以优良的环境吸引客商。招商引资的竞争,不再是政策优惠的竞争,而是环境的竞争。我们不断强化“环境”意识,坚持“硬环境”不行“软环境”补,按照“安全、诚信、高效、敬商”环境建设理念。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常作换位思考,真正把客商的合理要求当作我们的工作目标,把客商满意当作我们的成绩,赢得了客商的普遍认同。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特别是充分发挥了行政服务中心、经营性土地交易中心、工程招投标中心、政府采购中心在优化环境中的作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坚持阳光操作,规范了办事程序,减少了审批环节。严肃认真持久地开展了行风评议和“百家企业评机关”、部门公开承诺活动,推动了部门服务意识的转变、机关作风的转变和服务效率的提高。三是兑现承诺,树立诚信政府形象。确立了“普惠制”办事原则,制定了招商引资奖励政策,并严格兑现。四是重权整治“三乱”行为,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一律从严从重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2、全力打造招商引资平台,着力形成投资的“洼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必须把重点放在搭建招商平台上,建好工业园。在规划上,我们经过认真分析承接机遇,南昌、九江中心城市的产业走势,产业基础等有利因素,明确提出了构建“纺织、服装、电子工业园”的发展定位。在开发上,严格按照工业园区建设用地的审批规定,实行小块起步,滚动开发,推动了园区的有序开发;加大了园区水、电、路、绿化等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着力为项目入园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制定了园区工业企业建设规范,对入园项目在开工、投产以及单位面积建筑容积率等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着力提高园区土地的利用率。在项目入园上,严格执行入园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严重污染环境、消耗资源、效率低下的项目进入园区,使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3、借壳孵化,在实施“国退民进”中引进民资。我们把国有企业改制工作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依托国企的资源、市场、品牌等优势招商引资,借助外资推动国企改制进程。县水泥厂改制后,引进江西三环水泥有限公司投资2.4亿元,新上12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县棉纺织厂改制为鑫城纺织有限公司后,扩大规模2.5万锭,使企业生产规模达5万纱锭;氟化总厂改制后,嘉华公司新上万吨氢氟酸项目,年可新增产值11000万元,新增利税1000万元。

4、抓住机遇,有选择地承接长珠闽三地的转移产业。我们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最有可能承接的产业就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按照这一思路,主动“走出去”,到长珠闽等重点地域广泛交结朋友、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活动。目前已承接长珠闽三地的纺织、服装、建材等转移产业项目65个。

5、依托配套南昌、九江两个中心城市招商引资。我县处于南昌、九江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圈内,两个中心城市的发展为我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目前已引进配套九江汽车工业、配套南昌白色家电工业的电子、配件企业17家。

难题对策 篇6

笔者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学校从事教师培训工作,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真实问题难发现。校本教研强调研究真实问题,即学校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具体问题。没有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校本教研就不能算是真正的校本教研。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农村中小学校一些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反思能力有待提升,很难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中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甚少。虽说网络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资金短缺、投入偏少等因素的影响,造成许多农村中小学上网条件较差,或不具备网络条件;再就是一些学校领导思想不开放,因担心教师“不务正业”,硬性规定上班时间不准教师上网,教师与新理念、新认识相距甚远,当然无法引发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所在。二是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校人员编制不足,教师的工作量与城区学校教师相比都偏高,教学任务繁重。以我区为例,我区是一个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大区,有小学111所(不含教学点)、初中36所、普通高中6所、职业高中2所。在这些学校中,除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城区的4所小学、5所初中教师编制相对充足外,其余中小学校教师编制都比较紧缺。据我们调查,在26个小学教学点中,有11个教学点教师人数不足8人,教师多学科兼课现象成为一种常态,再加上其他班务、校务工作,农村教师真可以说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根本没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

二是全员参与难实现。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只有教师全员参与并不断提高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才能够达到校本教研的目的。然而,在现实的农村校本教研活动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意识、习惯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许多学校的教研活动在组织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活动的计划性差,在正式活动前,不进行周密的布置安排,也不给教师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以至于出现研讨课不知上的什么课、主题研讨活动不知主题是什么等现象。校本教研就很难做到全员参与,更别说教师间的互动了,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的互动阶段都是无话可说的。再加上互动研讨时民主气氛不浓,要么是校长、分管副校长讲话大家听,要么就是主讲人一讲到底。此外,由于农村学校教师大多跨学科兼课,教研活动也以文科组、理科组、技能科组进行,在活动规模、具体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参与人数过多、时间过短等不合理现象,老师参与教研活动就好像是完成一项任务。

三是激励措施难兑现。像其他的学校工作一样,校本教研也需要管理激励,以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但现实中,许多农村学校受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有些校长本身科研能力不强,更别说带领全体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了。有些学校为了鼓励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可到了学期结束时,又由于经费问题难于兑现,这也影响了部分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上述难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农村中小学校办学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呢?我们在工作中尝试着采取了以下四种应对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调研会诊——发现问题机制

我们将我区的农村学校按区域位置分成四个教学协作片,每学期在开学后第一个月内,由协作片牵头,组织片内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调研团队,对区域内各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现场调研。除每次把调研情况与学校当场交流外,更重要的是在调研结束后,调研组成员集中精力对调研情况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出各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片内学科带头人定期到问题相关学校进行指导。同时各学校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利用平时的教研活动时间,发动教师围绕主问题来反思分析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加以改进。各学校在开学初还收集整理教师发现的问题,最终确定本校一个学期或学年校本教研要研究的问题。

调研会诊的实质是用问题来引发教师的思维活动,其目的是引领教师从“不疑”转向“有疑”。调研会诊的主问题激活了教师的思维,让教师们从“熟视无睹”变为“熟视有睹”,从“只顾拉车”变为也要“抬头看路”。实践证明,这种机制有利于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和提高反思能力,受到他们的欢迎。

随机确定——人人参与机制

针对“全员参与难落实”的问题,我们在教研活动的具体组织上放弃了原来的事前指定主讲人的做法。在每一次教研活动前一周左右,将具体活动主题、程序及要求等向参与教师讲明白、讲周全,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围绕主题、要求作准备,用抽签方式确定本次校本教研的主讲人。这样,每位教师在每次活动中都承担着任务,更好地发挥了任务的驱动作用,从而保证了互动交流的实效。

在实行这种机制时,我们还注意了两点:一是活动时间上给予保证,二是强调校长、分管副校长及其他校级领导,要以校本教研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活动,民主、平等地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确保参与教师有话“能”说,提高同伴互助的效果。

开设论坛——激励推进机制

除了物质激励外,精神激励更能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做法是定期开设论坛讲座,让一线的教师展示自己的校本教研成果和风采。通过总结宣传他们的先进经验,展示、推广他们的科研成果,扩大成功者的先驱效应,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给予特殊的奖励,如在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优先,授予“科研标兵”荣誉称号,等等。通过骨干教师的现身说法等途径,让其他教师不甘示弱,感到校本科研既可望又可及,产生跃跃欲试的紧迫感,从而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

优化整合——联合帮扶机制

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农村中小学受师资条件、校本资源等限制,仅凭一校的力量很难正常开展校本教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以优化整合为策略,采用联合帮扶的方式,以“相邻为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宗旨,组建了帮扶式教研联合体。

帮扶式教研联合体,其着眼点在于充分发挥区域内优势学校的作用,实现以强带弱的目的。例如,我区的四个教学协作片,以协作片内学校的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校的薄弱学科,协作片内的学校由于距离较近,教师之间的互动相对比较容易,片域内学校能有效实行资源共享互通有无。我区的渠南协作片内的车桥初级中学,依据高效课堂的要求,在实验了两年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六步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协作片内的其他成员校纷纷进行移植,共用该校编写的“六步导学案”,做到教学成果共享,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六步导学案”进行补充和完善。这种整合资源、联合帮扶的方式,使每所学校都能正常开展基本的校本教研活动,落实了“相邻为伴、資源共享”的宗旨。

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中,有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我们还将深入到基层一线学校,沿着学习、调研、思考、实践、总结的路子继续走下去,为共同提高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水平,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

解决小学生习作难题的对策 篇7

一、指导学生丰富素材积累

1. 指导学生观察, 融入生活,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很多学生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 不留心观察, 对自己熟悉的事物也常常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罗曼·罗兰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正是缺少善于发现的眼睛。所以,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别样的事物、别样的美, 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的习惯,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 教会学生感受, 做个情感丰富的人。

情感是生活的积淀, 是文章的灵魂。学生的习作之所以干巴巴的, 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情感。教师要教学生学会感受, 充盈学生的感受, 让他们做个有情人,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写出灵动的、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文字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 在读中悟, 在读中感, 体会作者的情感流露, 并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长此以往, 学生的感受就会丰富起来, 写起文章来也肯定是得心应手。

3. 引导学生阅读, 做个腹有诗书的人。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较好地道出了读与写的关系。教师要重视学生阅读量的积累, 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给学生尽可能多的阅读时间, 鼓励学生多读书。课外采用自由阅读和集体阅读相结合的方式。所谓自由阅读, 就是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 让学生到图书馆选取读物自由阅读。而集体阅读则是根据教学需要, 有计划、有目的地选取阅读材料, 在规定时间里集体阅读。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大, 学到的知识就越来越多, 写起习作来也就会厚积薄发。

二、指导学生学会组织与表达

1. 阅读课上读写结合。

苏教版教材有一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安排小练笔, 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等。如, 在《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后, 安排了写四十年后的谢恩情景;在《广玉兰》课后, 安排学生写一种花的特点;学完王冕的《墨梅》, 要求学生写一写梅花赞。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练习机会, 扎扎实实地指导学生写好这些小练笔。

2. 让习作与口语交际牵手。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个练习的后面都有口语交际训练, 我们可以把口语交际课视为习作教学的补充。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表达的情境,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 让学生通过习作来抒发情感, 表达思想。例如,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3》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时, 可先让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表达对三国人物的爱与憎, 然后再让他们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3. 及时表扬, 让学生有成就感。

基层科普工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篇8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科普的概念的定义是不同的, 周孟璞认为“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是指以通俗化、大众化和公众乐于参与的方式, 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道德、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1]在科普的内容上, 卞毓麟归纳为三个方面:“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意义 (功能) ”。[2]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申振钰先生认为:“无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战争时期的解放区以及新中国建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科普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科学大众化”的含义, 也远非只是科学知识的传播。从新文化运动时期, 科普就不单纯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它包含着救国, 反对愚昧、盲从, 抨击反动政治, 提倡革新等诸多方面。[3]而英国著名科学家贝纳则认为, 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同等重要, 有助于公众了解科学所起的作用, 了解科学对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基层科普即面向基层群众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在中国, 通常的基层单位包括农村社区和城镇社区, 换言之, 在当前的语境下, 农村社区科普和城镇社区科普构成了基层科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 科学传播 (包括基层科学技术传播) 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即中国特殊的国情造成的, 而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科普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由政府, 企业, 社会团体, 学校, 非政府组织 (NGO) , 其他民间组织等构成,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深入发展, 科普主体也在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但是目前政府在科学技术传播中仍然占有主导地位, 其他社会力量有待动员起来, 共同参与这项大的社会工程。

科普的需求客体, 即科普的普及对象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社会的所有成员都是科普的普及对象:城镇居民、农民、农民、青少年等。现在社会急遽变化,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了步伐。身处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 任何人都必须不断学习, 不断充电, 提倡终身学习, 只有这样, 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2 基层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1 社会力量对基层科技传播的注入资金过少

“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 科普经费应该有三方面的投入, 政府投入、基金会投入、企业投入。我国几乎没有后两者, 科普投入的机制还没有多元化, 正常化。”[4]而我国在科普方面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 这不足以支撑科普事业发展, 并且在我国一些基层地区的人均科普经费甚至达不到0.5元/人。笔者曾经对位于河南东部的袁村寺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田野调查了解到, 资金不足是制约当地科普宣传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地农机协的工作人员对我们说:“就现在的科普而言, 特别是农村科普, 资金短缺是个问题, 我们常常想搞些活动, 但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仪器、设施等。缺乏融资的必要渠道, 经常让我们犯愁。”科普经费筹集额构成 (2006—2010年) 单位:亿元

来源:中国科技部全国科普统计

具体表现在:

第一, 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国《中国科协统计年鉴 (2002) 》数据, 2002年各级科协科普经费为4.09亿元, 人均科普经费仅为0.3元。而2002年各级科协科普经费的支出高达5.94亿元, 不足部分只能依靠科协事业收入来补充。这种投入现状使一些地方科协科技传播基础设施、经常性科技传播活动、科普创作和宣传、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等科技传播工作无法得到开展。

根据2003年中国公民素养调查的主要结果, 我国绝大多数公众在过去的一年里没有参观过科技馆, 与2001年相比, 没有大的变化。大约68.5%的农村公众和40.4%的城市公众反映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科技馆。公众不到科技传播场馆设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科技馆和植物园。

第二, 科技传播投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长期以来, 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基本上完全依靠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 虽然有个别企业和个人投资科技馆建设和运营、捐赠科技传播事业, 但是在整个科技传播投入中的比例仍然很低。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技传播投入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第三, 融资渠道不通畅。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文化的限制, 再加上民间资金有限, 社会捐款、基金很少、公益性科技传播的资金筹集融资十分困难。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加大国家投入科技传播的比例权重。充分发挥公共财政支持科技传播的基础作用, 政府继续加大科技传播投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调整和提高科技传播经费占科技经费的比例, 使科普经费的投入达到合理的水平。

第二, 建立、健全科技传播的投资体制。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英国议会建立的国家彩票基金会支持科技传播的运行方式, 通过发行科技传播彩票, 聚集科技传播资金, 建立科技传播彩票基金会, 支持我国公益性科技传播设施建设、弱势地区开展科技传播项目。与此同时, 鼓励企业对科技传播的投入与捐赠。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科技传播事业当中来, 促进该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成长。

2.2 基层科技传播的人才的积极性和潜能尚待发掘

我国只有少数综合性大学开设了科技传播相关专业, 还没有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的科技传播专门人才。现有从事科技传播或科普人员, 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 无论是组织管理还是传播能力都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 科普志愿者队伍规模较小且不稳定, 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加大基层科技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定时进行相关的培训, 同时有必要在综合性大学开始科普相关的专业, 培养高端的科普传播专业人才。

第二, 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科普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服务广大农村地区。

开展大学生村官兼任科普员队伍建设工作, 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大学生村官加入科普员队伍, 有利于发挥他们有知识、眼界宽、信息灵的自身优势, 及时把最新的科技信息与科技成果传递到农村, 完善农村普设施, 培育科普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 实施科技项目;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第三, 针对不同基层科普组织的需求, 培养不同方向的科技人才。

农村科普需要农业及产业经济知识方向的人才, 社区科普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则需求法律、技术及相关专业的科技人才等等。着力培养具有针对性的科技人才是我国基层科普工作的重点。

2.3 基层科普实际调研工作有待深入

社会需求是科技传播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高层的管理者对社会需求的研究非常滞后。有的地方的基层科普工作人员, 虽然能够根据经验进行一些群众需要的科普工作, 但缺乏理论指导, 往往停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阶段。这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传播的开展。

作为基层科普工作者, 首先要弄明白基层群众需要什么样的科普, 有的地方为了搞好面子工程, 拼命地跟风、效仿。造成的结果是, 他们所提倡的科普项目没有创意, 更没有地方特色。最终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科普宣传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 没有惠及所在社区的民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 依据深入群众的调查结果设定科普选题。

2.4 网络信息资源监督不严, “伪科普”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 最近几年, 随着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 中国网民、手机网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 当人们打开一些网站, 也会发现信息有许多随意打出的并不科学的“科学知识”。由于监督不严, 没有一个严格的筛选和监督标准, 致使这些“伪科学”泛滥成灾。2011年日本核危机期间, 由于据传食盐可以防核辐射, 中国各地均出现了民众疯狂抢购食盐的浪潮[5], 2012年由于受世界末日论的影响, 许多人相信2012年12月21日后世界要连黑3天, 一些城市出现了抢购蜡烛的现象[6]。在网络上, 类似的伪科学信息, 伪科学段子大量存在, 比如“‘1口鱿鱼相当于40口肥肉’、‘吃一包泡面需肝脏解毒32天’、‘若要人不死, 肠中须无屎’等。”[7]

为此, 应该建立相关的监管机制, 由具体部门予以负责, 伪科普信息坚决拒之门外;建立权威的科普信息发布网站, 严格筛选标准, 传播有利于公众日常生活的科普知识。在这方面, 可以借鉴科学松鼠会的做法, 建立更多的类似的科普信息传播网站, 使广大公众在常识中学习实用的科普知识。

2.5 基层科普受众的自发性不强

基层科普受众自发性不强的主要表现, 一是科普活动参与率低, 二是科普活动主要由政府组织和领导, 自发性组织科普活动率低。例如我国目前社区居民从不参加科普活动的占71.0%, 每月参加1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占17.4%, 每月参加2~3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占9.1%, 每月参加4次以上社区科普活动的仅占2.5%。另外, 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基层受众对科普活动普遍缺乏积极性。

基层科普受众的自发性不强是目前我国基层科普工作遇到的又一重要问题。在这一点上, 国外政府采取的是一种科普工作“外包”的方式, 即政府并不直接干预科普工作, 而是将这一职能交由专业社会组织来完成。我国也不乏一些非经济社会组织在义务地进行基层科普工作, 同时也有一些基金会为科普工作添砖加瓦, 但是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和规范化。

摘要:基层科普工作是面向基层群众开展的科普工作。基层科普工作存在以下问题:社会力量对基层科技传播注入资金少;基层科技传播人才的积极性和潜能没有发挥出来;基层科普实际调研工作有待加强和深入;网络信息资源监督不严, “伪科普”泛滥;基层科普受众自发性不强。建议政府必须继续加大科技传播投入, 建立健全科技传播投资体制和捐赠项目;加大基层科技人员素质的相关培训, 培养高端科普专业人才;加强调研工作, 依据实际需要设定科普选题;建立权威的科普信息发布网站, 使公众轻松学习实用科普知识。

关键词:基层科普工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孟璞.科普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15-122.

[2]卞毓麟.“科学宣传”六议[J].科学, 1995 (1) :23-26.

[3]申振钰.中国科普历史考察[J].科普研究, 2003 (2) :19.

[4]孙燕燕, 王夕.科普经费为不够花?[N].[2011-3-15].http://bkb.ynet.com/3.1/1103/14/5616888.html.

[5]The guardian.Chinese panic-buy salt over Japan nuclear threat[N].Retrieved 12/11/12 World Wide Web.http://www.guardian.co.uk/world/2011/mar/17/chinesepanic-buy-salt-japan.

[6]华西都市报.四川双流传21日”连黑三天”市民抢蜡烛[N].Retrieved 12/11/12 World Wide Web,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2-12/06/c_113927167.htm.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策探究 篇9

(一) 中小企业的融资来源

融资是指企业融入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一种经济活动。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 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是指企业从其他经济体获得资金并将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 可以分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指企业不通过中介机构直接从资本市场融入资金的过程。间接融资是指由金融中介机构如银行充当媒介实现资金由供应者 (储蓄者) 向需求者 (融资企业) 转移的融资方式。第二,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创办过程中, 创办人投入经营的自有资金、留存收益以及向企业内部员工的集资等。目前, 这种融资渠道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二)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1、需求层次。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层次可分为三类:首先是生存需求, 属基本需求;其次是成长需求, 用于企业扩张;再次是投资需求, 用于追求高层次收益。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处于第一、二层, 属较低层次, 具有数量少、期限短和次数频繁等特点。

2、影响融资需求的因素。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取决于企业领导人价值取向、企业规模、行业、资本结构以及经营模式等。 (1) 如果企业领导人具有强劲的冒险精神, 会安排较高的负债比率, 融资需求就会旺盛。 (2) 企业规模越大, 融资能力越强。企业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 融资需求会逐步走向多样化。 (3) 行业资本有机构成有时会形成行业壁垒, 对进入该行业的企业融资需求产生影响。对资本密集型的行业来讲, 其资本要求起点高, 对金融产品的质量也比较高;劳动密集型行业则相对要求较低。 (4) 为形成合

1、中小企业贷款总量占商业银行贷款总额比例偏低。从中国人民银行2000年4月12日公布的当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资料来看, 当年3月底, 全国共发放短期贷款65456.07亿元, 其中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593.24亿元, 仅占0.9%。据统计, 2005年,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只占全国贷款总额的2%-3%。中小企业所占贷款份额与其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吸纳就业和税收上缴等方面所做的贡献极不相称。

2、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中外源资金占比小。据国际金融公司 (IFC, 1999) 在中国北京、成都、顺德、温州等地开展的一项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表明, 我国民营企业不论处在哪个发展阶段, 其融资来源都严重依赖于内部融资。而在《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发布的《2005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也显示, 目前中小企业首选的筹资方式中, 利用企业积累的自有资金占比48.41%、通过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规模占比38.89%, 其他形式筹资占比不足13%, 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融资仅占2.38%。这说了明我国中小企业多把内源融资作为首选的融资方式, 而银行贷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外源性融资运用得太少。

3、外源资金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比大。

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中98.7%来自银行贷款。处于创立期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外部融资所占的比重很小;在外部融资中, 债务融资占比大, 主要其是银行贷款。究其原因, 资本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 将许多中小企业挡在资本市场门外。

二、资金需求与供给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 企业自有投入不足, 盈利少导致留存积累少

1、中小企业的内源性融资主要是创

立人投入、向职工集资和向关系人借贷等。根据广东民营企业融资调查问卷以及温州的实证研究, 截2004年末, 企业通过内源融资方式在绝大部份中小企业中处于首位。然而, 从总体上看,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在内源融资方面, 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2、许多中小企业规模小, 产品科技含量低, 经营管理水平不高, 效益低, 不能盈利甚至亏损, 留存积累少。

(二)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尚待检验, 资信状况有待进一步积累, 导致外源负债乏力

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手段主要是银行贷款。根据调查, 中小企业融资供应98.7%来自银行贷款, 直接融资只占1.3%。中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 原因主要有:中小企业规模小, 产品的市场变化快, 经营风险较大, 经营效益不确定性高, 承担风险的能力又较弱;中小企业一般缺乏抵押或担保;中小企业经管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比较低, 致使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还贷能力缺乏评估依据, 且辨识成本高;中小企业没有积累足够高的信用度。

(三) 中小企业版 (创业版) 只能解决

部分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对解决其他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的作用有限

2004年5月中小企业版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启动, 为中小企业创造了直接融资方式, 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但这只能解决部分高风险、高回报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问题。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环境仍将保持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丰富的特点, 大量的非高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上市必须的门槛要求, 不能在中小企业版上市融到资金。

(四) 政府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多元化银行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制度尚待进一步提高, 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等。

三、缓解融资供需矛盾的对策建议

融资状况的改善, 需要从中小企业提升自身实力以及政府政策引导等方面入手。中小企业要着重于强身健体, 这是标本兼治的办法;政府要着重于从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小资本市场等入手,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

(一) 中小企业的主攻方向

1、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不断提高资金收益。

只有当投资方取得的资金收益超过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时, 投资方才愿意将更多的资金投放给企业, 企业才有可能获取更多的资金来源。而盈利能力的提高, 又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因此, 中小企业必须立足现实,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夯实实现良性融资需求的基础。

2、着眼长远, 培育良好的融资信誉, 为扩大长期融资规模奠定基础。

完善财务制度, 提高信息可信度和透明度;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确保到财务数据真实、可靠, 消除信息不对称给银行和投资者带来的风险。中小企业要抓好企业自身管理, 优质运作投资项目, 实现项目的超预期收益, 与融资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长期融资的实现程度是中小企业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之一。

3、选择符合发展阶段特征的的融资策略, 促进自身的稳步发展。

在创业初期, 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财务风险更需防范。因此, 创业期企业的融资策略选择首先是关注经营风险, 尽量降低财务风险。从种类上看, 企业可以选择股权资金、创业基金、天使投资以及抵押贷款等方式进行融资, 为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4、同步管理融资活动与投资活动, 契合资金供需节拍。

投资与融资需要同时筹划、同步运作, 实现融资资金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投放服务于投资项目,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5、将融入资金数量控制在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项目的最低水平。

中小企业融资目的首先是避免因资金短缺而影响维持基本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同时又要避免在宽松融资环境下的过量融资, 形成资金沉淀。优化资本结构、最大限度地降低资金成本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目标。

6、培养风险意识, 控制融资风险。

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和资本结构, 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水平范围内, 是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必须根据自我发展的实际, 进行恰当适时的融资, 防止投资冲动。如果超负荷借贷, 可能会导致财务状况失控, 以致回天无力, 企业轰然倒塌。

7、加大重整力度。

民营企业应积极借兼并或联营、合资等方式, 借力借势, 以缓解决其自身的资金困难。

(二) 政府政策引导

1、设立政策导向型金融机构和商业性中小金融机构。

由于中小金融机构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在信息收集、风险分散等方面的相对优势, 中小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国家可以建立一些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1) 发展政策性融资机构, 利用财政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债务融资服务, 填补了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政策性限制留下的业务空白。 (2) 发展与中小企业相匹配的中小商业银行。

地方性中小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地方性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和地方性风险投资公司。可考虑建立民间互助合作组织、地区性的信用保证协会等民间互助合作组织和基层合作制金融组织, 还可将我国各类信用社改造定位为面向地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制金融组织。这些民间互助合作组织的会员相互之间的信用状况比较熟悉, 既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 极大地方便了中小企业融资。

2、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担保可以分担风险、加强相关各方的互相监督, 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应建立多层次, 多结构, 多种所有制并行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 (1) 设立具有不同功能的担保主体。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担保体系, 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担保机构, 实行市场化公开运作,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商业性担保公司, 按公司法要求组建, 实行商业化运作,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互助性担保机构, 由中小企业自愿组成, 发挥联保互保作用, 不以盈利为目的。 (2) 可吸收多种渠道的资金作为来源。政策性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于政府, 同时辅以地方财政、企业、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债券, 吸收闲散资金;社会捐赠。 (3) 对担保实行法人化管理、市场化运作, 避免行政干预。 (4) 完善担保体系风险分担机制。比如建立风险补偿资金。

3、发展全国性和区域性中小资本市场。

(1) 完善二板市场, 鼓励中小企业按股份制企业要求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 通过二板市场的上市解决融资问题。建立企业短期债券市场, 以政府担保等形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大力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承兑汇票市场, 并简化办理手续。 (2) 发展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地方性证券交易市场则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灵活的筹资手段。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达不到主板及二板市场的上市标准, 这部分企业的资金问题可以通过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方式使其得到融资支持, 把低层次资本市场作为培育中小企业发展的摇蓝。 (3) 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目前可考虑建立两种基金形式, 一种是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以政府参与为特征, 具有政策性和优惠性;另一是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 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 (4) 吸收创业风险基金投资。

允许设立支持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允许合格的、有经验的创业投资经理通过募集私人资本成立小企业投资公司, 鼓励投资于合格的中小企业。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和保护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为避免金融风险、规范管理, 应引导建立一批实力雄厚、运作规范、专业的投资基金组织, 统一管理分散的民间资金, 作为政府投资的有效补充, 政府还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民间资本的监管力度。鼓励民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 健全其治理结构。

4、激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融资。

一是对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二是建立完善的资信评估、项目评估等中介机构, 降低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成本;三是引导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审核机制, 简化授信审查内容。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由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博弈而成。只有三者在博弈中达成新高层次的均衡, 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进而不断催生、助推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文章通过对中小企业自身特质、银行经营模式以及政府政策效能等方面的分析, 揭示了中小企业资金供需矛盾形成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实际, 从中小企业、政府等角度出发, 提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对策

参考文献

[1]、杨令芝, 周艳.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与创新[J].特区经济, 2007 (4)

[2]、李恩强.中小企业融资五难[J].中国经济导刊, 2003 (01)

[3]、周峰.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J].南方金融, 2007 (4)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之对策 篇10

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受到一些制约因素的困扰, 其中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蔓延后, 中小企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群体。融资更成为中小企业面临的所有困难中最难以克服的困难。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组调查数据, 目前中小企业在金融风暴冲击下40%已经倒闭, 另外还有40%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形成这个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 企业难以获得运营和发展资金。因此说, 中小企业要想走出生死一线, 必须要得到方方面面的巨大支持。

一、充分发挥政府引导鼓励作用, 帮助中小企业走出融资困境

(一)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为使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某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而给予的财政援助。目前, 我国各级政府在对中小企业财政补贴的过程中, 主要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出口生产补贴两方面力度较大, 但没有启动对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方面的补贴。如果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加以尝试, 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政策并作为中小企业的一项普惠政策, 那么在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 引导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会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政府从资金上援助了企业, 给予企业融资的支持;另一方面, 还能大大缓解目前高校就业的压力, 并且由于高素质人才的加入, 会使中小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 税收优惠

中小企业在同一市场环境下同大企业竞争时处于劣势, 是市场的弱者, 给予中小企业税收优惠有利于其资金积累和快速成长。税收优惠作为一种普惠政策, 有利于中小企业因少交税而增加企业自有资金, 提高企业负债能力, 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投资人创办企业的积极性。

(三) 政府直接设立风险投资基金

我国目前各地政府设立一些政府风险基金, 但限于我国中小企业证券市场的不发达而活力略显不足, 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因此, 加大政府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应与中小企业板块证券市场统筹来构建。只有建立发达的中小企业证券市场, 才可能出现规模较大的政府风险投资基金, 以促进高科技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并以此作为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四) 贷款援助

政府帮助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主要方式有:贷款担保, 贷款贴息, 政府直接的优惠贷款等。在各国政府提供对中小企业贷款中, 有些是提供期限较长的贷款, 如美国政府贷款的偿还期达25年;有些是提供低息贷款, 如日本对中小企业提供低于市场利息2-3个百分点的长期优惠贷款。通过政府的直接帮助, 使中小企业度过初创、技改等难关。此外, 对于条件较好的、符合中小企业板块上市条件的, 政府应通过鼓励政策, 让中小企业直接到资本市场融资。

二、建立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体系

国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改善信贷管理运作机制, 特别是授权授信方式, 适当下放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审批权, 降低对基层银行的贷款限制, 制定简捷高效的贷款管理程序。倡导商业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信贷部, 积极、有效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业务。除了信贷支持, 还要利用银行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 在结算、汇兑及财务管理、咨询、评估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对中小企业推广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信用开证, 办理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业务, 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同时, 建立社会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办法, 减少对企业报表的过分依赖, 突出实地检查, 实事求是地评出中小企业的等级。并根据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风险保障能力、经营状况、偿债能力、信用记录及发展前景等主要指标, 综合评出信用等级, 作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决策和重点扶持的依据。

除此之外, 商业银行还要转变观念, 重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一是可以尝试在比较大的商业银行内部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 集中办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 探索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二是在信贷授权提升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的贷款品种适度调整各级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权限, 特别是下放对低风险贷款和优质客户的审批, 简化审批环节, 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效率;三是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特点来开发金融产品, 如可对中小企业开办票据贴现业务等, 拓宽其融资渠道。

三、中小企业自身应致力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着人才缺乏、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劳动生产率低、规模经济效益差以及信誉度下降、财务资料不健全等问题。为此, 中小企业不应一味地抱怨贷款难, 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练好内功上。要进行产权改革, 由自由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 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 合法经营, 规范管理, 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为顾客提供一流服务, 讲信誉, 重质量。实施战略管理, 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 重长远利益, 轻短期利益。大力开展技术创新, 从自己的传统产品中开发出特有的新产品, 把小产品搞成特色品牌, 千方百计地提高企业科技水平,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经营者素质和决策水平, 不断组织培训、学习, 提高知识水平, 并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同时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靠拢, 努力建成一个公正、透明、可信和负责的治理结构, 从而加大企业的社会影响。

四、发展风险投资

对于高科技企业, 由于风险高, 靠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已不可能, 因为这样的企业失败的概率过高, 而银行仅靠几个百分点的利息收入是无法做到盈亏平衡, 甚至盈利的。因此, 应引入风险投资, 以取得企业的一定股权, 等公司股票上市, 用风险投资套现获取高额回报。但我国风险投资公司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资金缺口大、退出机制不健全等特点, 因此, 应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完善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 培养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

五、提高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

诚信经营、严守信用是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的根本途径。为此, 政府应积极通过立法手段尽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促进企业提高信用水平。近几年来, 我国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在提高企业信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客观上推动了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 相当一批有规模效益的中小企业得到市场的认可, 但就整体而言, 中小企业信用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 中小企业融资难有其固有的原因, 同时也有来自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等方面的因素。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既要符合市场的规则, 同时政府应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并以解决此问题入手, 促进企业整体经营环境和经营水平的升级, 使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到今天已成推动我国家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一直困扰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尤其是世界金融风暴爆发蔓延以来, 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瓶颈。所以,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通这个难题, 企业、政府、金融界等方面要积极参与探索, 逐步构建多层次长效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对策

参考文献

[1]俞建国, 吴晓华.中国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2.

[2]张朝元, 梁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浅谈解决网络政治参与难题的对策 篇11

关键词: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网上舆论

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提高我国公民的网络素质

网络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另一方面是应用网络,发展网络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加强信息基础建设。政府要根据统筹规划、集中管理、联合建设的原则,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为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其次要大力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对信息弱势群体采取倾斜和辅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使公民了解网络的基本发展情况、体系构架和工作原理,从而使广大民众在信息社会中有发言权,积极参与和监督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二、加快电子政务建设

政府是社会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的占有者,各级政府掌握着80%以上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虽然我国从1999年就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但是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资源数量调查结果,在网站内容更新方面,有些政府网站的内容更新周期在半年以上。同时,政府网站的交互性服务水平普遍较低,“投诉、举报、信访”、“表格下载”、“民意调查、意见征集”是政府网站提供最多的三项交互性服务,也只有不到1/3的政府网站提供。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着手,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真正在政府与社会及民众之间架起一座畅通的“电子桥梁”。我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领导重视身体力行。(2)数字鸿沟,设法填平。方法有两个:一是在人员培训上投入力量普及应用,二是加快电子社区的建设,为广大公众提供廉价、便捷的上网平台。(3)统筹规划,立体施工。信息化建设涉及面广、投入大,因此要考虑全面,做好规划。但是,做好规划只是成功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实施中的“立体观”。实践证明,有些步骤是可以并行或先行的,如文档数字化和素质技能培训可以先行,应用软件可在硬件未到位前,请开发单位在模拟环境下先期开发。这样交叉安排立体作业可大大缩短工期和提前烘托信息化氛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由简到繁,渐进而动。搞信息化建设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的做法应该是由简到繁,先从基础性工作做起,步子稳妥,工作扎实,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三、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空间

净化网络信息空间就必须对网络内容进行监控和过滤。目前对信息进行过滤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路由过滤法”,即在路由器上设立有害信息源的IP地址的否决开关,所有来自这些地址的信息就会全部被过滤,不能流入。第二种方法是关键词过滤法,即用专门的软件在服务器上形成一个过滤开关,它维持一个由被认为有问题的词所组成的词库。所有通过这个网关的内容都会与词库中的词相比较,一旦发现满足条件的内容,就进行过滤,使无害信息顺利通过网关。另外还要加强网络安全和保密建设,防止一些不良企图的组织和分子盗取有关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

四、创建完备的法律规范,实施网络法制

要改变网络信息传递的无序状态,减少非规范性的政治参与,制定网络法律是当务之急。目前我国互联网络的法规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仍无专门的互联网管理法。已制定的有关网络安全的法规条例,多为行政法规和部门法,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因此,首先应加快网络立法的步伐,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法规,对网络资源的管理,网络内容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及义务等作出规定,使网络活动有法可依。另外,没有法律只是伤害人民对法律的期望,而有法不依伤害的则是人民对法律的信仰。从这个方面来说,严格的执法也很重要。所以,要实施网络法制,依法打击网络犯罪和利用互联网从事非法活动者,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我认为,在执法过程中,文化、电信、公安等相关管理部门要形成统一、协调的联动管理机制,避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低效率管理方式。

五、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由于网络的特点,实现政府对网络的完全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加强网络伦理建设。首先要制定合理的网络伦理规范,网络伦理的自律性可以有效地控制公民在网上的政治参与行为,使之有序地进行。比如美国的计算机协会就制定了以下伦理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⑴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⑵避免伤害他人;⑶要诚实可靠;⑷要公正并且不采取歧视性行为;⑸尊重版权和专利在内的财产权;⑹尊重知识产权;⑺尊重他人的隐私;⑻保守秘密。关于我国的网络伦理建设,我们应秉承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最终制定出符合国情,真正深入人心的伦理规范,以期引导并规范公民的网上言行,保证他们有序地参政议政。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对策探究 篇12

1) 银行贷款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首要渠道。调查数据表明, 以银行贷款作为首要融资渠道的中小企业占比达到21.9%, 其次为自有资金, 占比为6.4%。在被调查的294家有贷款的企业中, 28家企业在一家银行有贷款, 109家企业在两家银行有贷款, 157家企业在3家或3家以上银行有贷款。由此可见, 银行信贷资金仍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

2) 民间融资受到中小企业广泛关注。在其他融资方面, 中小企业民间融资较为活跃, 被调查企业中, 有79家企业进行过民间借贷, 占比为26.6%。成本方面, 有19家企业民间融资年利率为30%以上, 31家企业为20%~30%, 24家企业为15%~25%, 民间借贷利率呈现高利贷化发展趋势, 利率风险较大。

3) 中小企业贷款满意度整体偏低。被调查的企业2011年共申请贷款次数为687次, 银行满足次数为359次, 满足率为53.1%。159家企业认为“银行门槛高了, 条件多了, 可以贷到的资金少了”占比为52.3%, 68家企业认为“银行门槛没变, 但可以贷到的资金少了”占比为22.9%。

4) 金融机构放贷速度下降。在回答“企业从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 大约需要多少个工作日”时, 41.4%的企业表示2011年获得贷款的时间为“3周或3周以上”, 相比上年的放贷速度, 金融机构2011年放贷速度下降, 无法及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

2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显示, 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资金成本增加等多重因素是导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的主要因素, 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间信息不对称则加重了企业融资困难。

2.1 内部条件欠缺, 导致融资困难

1) 中小企业实力不强, 信用等级不高。在市场上除少量高科技创业企业外, 大部分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少、技术水平落后, 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抗市场波动的能力也相应比较低。因此, 经营风险较大, 信用状况较差, 导致了企业的融资面临困难。

2)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很快, 但仍给人以“差、散、乱”的印象。一方面, 中小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产品生产工艺落后、质量水平低, 形成了因资金缺乏导致经营绩效差, 从而导致融资信用差, 最终导致资金缺乏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点多面广, 涉及行业多, 多头开户现象较普遍, 金融部门难以掌握其真实情况。并且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 公司的生产、营销、财务、人事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公司发展的步伐, 致使公司不能适应市场的竞争, 难以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2 受外部环境制约, 导致融资困难

1) 银行从自身效益出发, 对中小企业惜贷。大连银行行长王劲平强调, 银行业确实存在过度集中、垄断现象, 造成了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稀缺的局面, 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其一, 在我国, 银行以在规避金融风险的前提下追求最大商业利润为经营目标, 把贷款的目标指向那些信用度很高的AA级及其以上企业。但我国目前没有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标准, 银行各自为政, 使得中小企业获得信用评估极为困难。其二, 银行为了防范并化解金融风险, 强化一级法人管理, 各银行在信贷资金管理上, 集中上收信贷审批权, 市县两级银行对中小企业项目贷款、新增流动资金贷款没有审批权限。其三, 贷款利率偏高与企业财务成本之间的矛盾。在信贷资金有限的情形下, 金融机构为保证限额控制下信贷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 普遍上调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 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有所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2)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扶持惯性,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扶持一直是大力发扬的, 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发展越来越繁盛, 政府开始关注中小企业, 虽然有一些零星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但是还没有形成支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系统而全面的政策体系。而政府仍然持续对国有企业进行大力的注资, 而且近年来政府拨出巨资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与灾后重建等领域, 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投资重点, 这显然有利于国有企业。正是由于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扶持惯性, 造成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3) 缺乏有效机制和平台, 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当前, 我国极为缺少切实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民生银行现在已经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区别了, 其他新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也由于资金、服务水平、项目有限, 迫使它也逐步走向严格, 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而且, 中小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人, 中小企业相互之间的担保常常变得有名无实。这样, 企业就很难获得融资资金。

3 化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对策

从近两年来看, 扶持中小企业是当前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上文叙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困难的原因, 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3.1 整顿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要想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 首先要从公司内部来调整,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整顿和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

1) 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 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中小企业应该增强信用意识, 提高信用程度, 切实消除各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以及恶意欠息行为的发生。要尽快建立其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管理模式, 在管理者素质上, 由经验型向知识型、开拓型转变;在企业管理上, 由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向科学的现代管理转变;在产权制度上, 由自然人产权向现代企业产权制度转变, 完善企业经济责任追究制度, 合法经营、规范管理, 尽快进入银行授信范围, 取得金融支持。

2) 加快中小企业的企业技术、产品更新步伐, 提高企业效益。在产品结构调整上, 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加快产品和技术创新步伐, 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加大企业产品的营销力度, 努力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努力达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信用等级和准入条件, 不断提高企业效益, 为融资提供强有力的资产保障。

3.2 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制度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支持制度, 其中最主要的是完善银行信贷管理办法, 强化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1) 改进贷款决策程序, 完善信贷责任管理考核机制。设立中小企业贷款呆账准备金制度, 合理确定贷款的正常损失率, 改变贷款“零风险”的过高要求。根据企业经营者的素质、风险保障能力、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发展前景等构建一套专门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和风险指标评价体系。

2) 扩展贷款营销品种, 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金融服务。对中小企业既要开展担保贷款, 也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 还可探索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权抵押、保单抵押、债券抵押、应收货款抵押、其它权益抵押等多种贷款。

3) 建立约束与激励相对称的管理机制。银行要在建立风险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上, 完善信贷激励机制, 加大对发放贷款量大且风险相对较低信贷人员的奖励, 把贷款营销、收贷收息及贷款质量与信贷人员奖惩挂钩[4]。

3.3 发展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

1) 投资与公司的创新。投资和公司创新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加强公司创新能够吸引风险投资, 而风险投资的资金注入同时能够促进公司的创新。

要想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 公司单方面的努力也是不够的, 还需要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制度改革, 给予风险投资政策上的支持。另外, 要重视培养国内高素质的风险投资人才和引进国外人才。

2) 海外风险投资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少、规模小, 而且短期内又没有大的变动, 所以充分利用海外资本显得格外重要。

海外风险资本有诸多优点, 例如性质相对稳定, 不会引起大的金融波动, 而且海外风险投资家会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观念和技术, 而不需额外支付费用。

3.4 发挥政府职能, 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优化融资环境。政府要重点出击治理逃债、废债, 对企业恶意逃废、悬空金融机构债务形成的不良贷款, 要逐户列出清单, 以便强制清收, 对赖债、逃债者加大起诉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信用行为, 要明确法律责任, 使对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可依, 堵塞目前法律防范失信的漏洞。人民法院要加大对金融诉讼案件的审判力度, 提高审判效率, 突出公正原则, 大力加强执行力度, 维护法律的权威。

2) 应切实加强监督管理。再科学再合理的计划都可能由于执行中的监督不力而失败, 因此有必要为股权激励的实施建立一套严格而且切实可行的内外部监管机制。同时, 应加大对股权激励违规违法、投机取巧行为的处罚力度, 使股权激励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接受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督。

3) 从稳定经济局面和重点保就业的方向着眼。政府应考虑把扶助中小企业发展更多地纳入政府可主导的积极财政政策的范畴, 腾出一只援手来递给中小企业, 让它们也能多沾些雨露阳光, 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4) 加快金融改革。在2014长江金融高峰论坛上,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周春生认为, 虽然民营银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被寄予厚望, 但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估计还需要漫长的时间。民营银行所重点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应当受益于金融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不能为中国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覆盖面更全面、周到的金融服务, 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这决定着他们能不能以相对合理, 相对低一点的价格获取资金, 这对中小微企业的成长, 当然也对中国经济的成长都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快制度的改革, 调整和完善间接和直接融资体系, 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和建立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另外, 中国人民银行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力度, 在激励约束、信贷额度、风险核销准备金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引导和规范,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提供制度保障。

3.5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和担保体系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和担保体系, 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不可缺少的对策。

1) 要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由政府部门牵头, 财政、企业共同出资, 积极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专门为中小企业申请贷款提供担保。可以建立商业性担保体系、互助型担保体系以及财政贴息制。

2) 要规范中介服务机构, 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市场。由政府牵头, “银、政、企”合作, 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行政管理部门, 统一行使中小企业管理职权, 并赋予其管理贷款担保、抵押物评估等融资服务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融资难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 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特别的历史背景, 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就需要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面共同努力, 借鉴外国成功经验, 并结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这一问题终将会得到一个完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万永红.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16) .

[2]季倩雯.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10) .

[3]姜玉芹.关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1) .

[4]苏亚民.周运兰论我国中小型企业融资机制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9) .

[5]朱燕.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 2010 (35) .

上一篇:宠物犬中暑诊治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评价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