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管控

2024-10-15

集约管控(共6篇)

集约管控 篇1

财务集约管控, 是指企业集团统一会计计量工作和财务政策, 通过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控、预算集约调控、资本集中运作以及稽核在线监控, 以增强财务管控能力, 实现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的目标。适值举国上下反“四风”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之际, 结合供电企业开展的财务集约管控工作与反“四风”研究比较发现, 财务集约管控的“节俭、约束、高效”的价值趋同与反“四风”的目标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特别是财务集约管控在预算调控、资金支付、核算反映、内控规范方面的强力支撑, 更成为反“四风”的“大杀器”。

一、预算集约调控, 从源头上反“四风”

预算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始点, 合理安排预算, 规避不合要求的资源占用, 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就体现在对资源的不合理占用。预算集约调控, 就是通过预算编制的精益化管理, 将资源合理调度, 严控非生产性支出, 抑制纯消费性费用列支渠道, 使“四风”之害从预算之始便无“立锥之地”。

1. 严格预算编制流程, 加强预算过程控制。

强化目标预控,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严格区分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 建立项目储备库, 以作业成本编制项目预算;约束消费型费用预算, 将消费性预算纳入归口职能管理, 压缩管理层级, 提升使用效果。

2. 以业务因子为媒介, 实现业财深度融合。

不断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通过业务因子的剥离和细化, 实现财务对业务预算控制的精度和细度。财务部门根据预算期的业务因子, 分解下达相关的预算细目, 业务部门建立相关业务量预测模型, 预测与之相对应的业务量, 加以修正调整, 加工汇总后, 形成业务预算, 最终实现以业务预算驱动财务预算。

二、资金支付管控, 从关键环节祛除“四风”

在实际操作中, 预算集约调控并未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四风”影响, 超标配置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用房;超规修建、装修楼堂馆所甚至于把生产性资金通过闪躲腾挪式操作变通为消费性资金的情况仍时有发生。资金支付管控, 就是要严格审核各项支出, 坚决杜绝超标超规列支内容, 同时深化财务与业务融合度, 通过职能归口化、财务前置化, 增强财务对业务前端的研判能力, 使得“四风”之害无机可乘。

1. 职能归口化。

将不同组织和岗位应承担的管理职责按照其在价值链各业务活动环节的角色, 划分为归口管理部门和业务发生单位, 打破以往的砍块管理, 让对业务更加熟悉、了解的职能部门参与到管控过程中, 为财务提供审核支持, 从根本上控制业务量的发生, 起到有效避免浪费的作用。

2. 财务前置化。

传统的财务管理, 财务属于后知后觉, 一般业务发生后, 由财务人员审核业务的合法合规性, 往往可能给企业带来无可预知的损失浪费。将财务工作前置化处理, 如将财务审核前置到合同签订前、物料需求采购提报前等等, 能起到有效管控的功效。

3. 手段多样化。

借助多种外界手段和工具, 缩短财务与业务的距离, 有效消弭业务信息可能失真带来的不利因素。比如借助G P S定位系统, 自动归集车辆行驶距离和油耗, 作为核算车辆燃费油的有效依据,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避免了因加私油、公车私用等形成的跑冒滴漏。再比如对重大工程项目列支, 通过审验关联单位账簿、凭证以及现场相关资料来核实业务发生的真伪。

三、会计集中核算, 从实务层面根绝“四风”

在财务核算方面, 通过会计政策变更, 人为调节企业收入利润、粉饰业绩、财务报告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危害直接影响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会计集中核算, 就是通过规范会计核算主体, 统一会计政策、会计科目等会计计量工具, 依借信息化, 大力提高业务集成化率, 实时生成财务报告,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抵御“四风”侵蚀。

1. 核算集成化。

一是通过取消基层单位财务核算主体, 压缩核算层级, 规避会计信息失真;二是通过统一会计计量、会计政策、会计制度, 提升会计信息集中度;三是通过营销财务一体化、项目财务一体化、费用管理核算一体化, 减少人工干预程度, 提升会计凭证集成化率。

2. 组织扁平化。

财务集中核算后, 基层单位财务人员的萎缩甚至取消, 导致财务管理的触角进一步收缩, 财务获取第一手业务信息面收窄, 导致财务信息集中与业务信息不对称, 业务信息的向上归集便显得尤为重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层级需要压缩, 管理跨度加大, 改变过去直线式管理职能机构, 实现组织的扁平化。

3. 财务转型化。

财务集中核算以后, 基层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取消, 财务人员出现冗余, 需要进行分化转型。一部分财务人员从核算向管理型转变, 主要从事基层单位原始单据的收集、初审、固定资产的管理、单位费用的预算提报、执行进度安排等更多侧重于财务管理的内容;另一部分财务人员应将精力转入财务前置化方面的工作, 以解决财务工作后知后觉的被动局面。由于对财务知识、财务政策的掌握比较熟练, 这些人员在前置化工作中, 在节约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依法规范方面更能发挥引领作用。

四、健全内控规范, 从监管层面锁住“四风”

通过完善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 把“四风”之害禁锢起来, 使其失去肆虐的“土壤”, 从而实现制度约束人、流程约束事、彻底隔绝“四风”之患。

1. 制度完善化。

“四风”问题解决了, 接下来就要建章立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通过制度规范、流程规范、行为规范, 形成隔绝“四风”的保护层。在财务制度建设方面, 从财务制度的完善逐步转向业财接口方面制度的建设上来, 引导财务人员从注重审核发票的真实性到注重审核业务的真实性, 从注重数据的真实性到注重数据的逻辑性。

2. 稽核程序化。

以前“四风”肆虐时, 不是因为没有好的“章”和“制”, 而是“章”和“制”被束之高阁了, 被形式主义化了, 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通过完善的在线稽核, 设立严谨的稽核程序和规则, 将规章制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内嵌化, 进行日常稽核和有效监控, 减少人为干预。

3. 监控层次化。

科学设置监控层次, 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每一单业务发生后, 专业部门监控业务内容真实性, 职能管理部门监控业务量的准确性, 财务部门监控业务量与金额的合理合规性, 审计部门监控业务全过程, 形成立体监控层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 2013.

[2]刘玉.供电公司业财融合实现路径探索[J].新智慧 (财经版) , 2014 (2) .

[3]林铭玲.建立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模式[J].发展研究, 2008 (12) .

集约管控 篇2

摘 要:近年来,烟台供电公司集体企业按照省网公司及公司财务管理新要求,将“规范、提升”作为管理工作的主线,突出财务管理的集中、统一、精益、高效,不断拓展预算集约调控、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风险在控监控等财务管理维度,完善业务流程、加强财务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加强县公司财务管理、突出财务管理创新,逐步形成“集约高效、标准统一、流程规范、监督到位”的多维一体财务管理体系,实现了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档次不断升级、财务状况保持稳健、经营业绩持续提升、资产效益协调发展。

关键词:财务管理;核算;预算;风险;资金

一、背景介绍

财务资源是集体企业的核心资源,是集体企业发展和电网发展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财务资源的集团化运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省公司提出的“三强一创”工作标准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预算、资金、风险、核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会影响和制约集体企业进一步加强管理、科学发展,因此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亟需实现新的突破。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管理意识方面,当前个别集体企业的领导仍然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的意识,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忽略管理的其他方面,“依法治企”意识淡漠,经营风险加大。

二是管理深度方面,部分集体企业片面强调管理的“宽度”,把管理目标定位为将管理措施覆盖至日常经营的方方面面,但却无意中忽视了管理“深度”的问题,导致部分领域出现“管理

真空”。

三是会计核算方面,目前各个集体企业虽然早已建立现代化的会计核算体系,但会计核算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问题,给集体企业造成一定的核算风险。

四是预算管理方面,个别集体企业预算管理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预算编制缺乏有力依据,导致预算的约束管控作用被架空,资源调控和配置能力仍有待提升。

其他方面例如内部控制机制不够完善、财务与关联企业的集成融合存在壁垒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集体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三、内涵及主要做法

深化财务管理“123456”工程,“坚持1条主线、实施2项转变、建设3项保障、提升4个意识、拓展5个维度、实现6项目标”。即将“规范、提升”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1条主线,实施财务管理由“粗放”向“精益”、由“松散”向“集约”的2项转变,做好组织、技术与安全3项保障,提升依法理财、问题整改、效益提升、管理创新4项意识,拓展预算、资金、核算、风险及县公司管理5个维度,实现财务结构坚强稳固、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财务风险可控在控、财务状况持续稳健、经营业绩持续提升、资产效益协调发展6项目标。(见图1)

(一)做好“三项保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构建紧凑高效、与财务集约化管理相适应的业务组织体系

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员、人事相宜“的原则合理配备财会工作岗位和人员,严格按照内控制度要求,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2.建立实时监控、与财务集约化管理相匹配的信息技术平台

充分利用网省公司建设的财务管控系统,建立信息安全技术平台。在日常工作中深化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加强公司内部财务稽核管理,协同构建集体企业信息系统的标准化管控体系,同时促进其全面运用推广。

3.强化管控完备、与财务集约化管理相支撑的安全保障制度

在原有集体企业财务专业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理顺核心业务管理流程,优化管理制度,为公司经营目标提供安全制度保障。深化人财物集约化管控,最高程度实现集体企业财务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精益化要求。

(二)拓展五个维度,实现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的提升

1.建立全过程精益预算管控体系,财务预算更加集约有力

建立“四级精益预算组织机构”。自上而下分别是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各业务部门、财务部,明确划分预算的编报、实施、稽核与审批权责。对预算体系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

创建全过程预算管控平台,实现跨专业数据的协同与联动。建立 “网状、立体”核心资源统筹平台,链接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各业务模块核心资源相互关联,实时获取各专业系统的数据,建成全公司集中统一的数据集市。

实施预算编制“三步走”、预算调整“两部制”及预算执行“两纳入”。规范完善预算编制、上报、审批机制。实现“自下而上的修正”、“自上而下的调整”。将预算审计纳入公司稽核工作的重点,进行不定期地追踪、稽核、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将预算分析纳入公司经营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各职能部室和责任单位的作用,预算分析常态运行。

2.创新资金集约管理模式,实现资金管控更加集中高效

建立重大事项分级签批与大额资金事前审批制度。将集体企业所有业务纳入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控,实施负责人分级签批制度;建立大额资金事前签批制度,按照“统一预算、分级支付”的原则,明确分级支付的项目和限额,实行大额资金平台集中支付。

加强资金支付过程管控,确保资金支付可控、在控。建立资金支付管控系统,将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并与造价中心的工程管控系统等各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有效挂接,从中提取足够的信息支撑,为资金的支付提供有效的依据,做到资金支付的可控、在控。

创新银企合作关系,开展银企合作共赢发展。选取3家长期战略合作银行,通过沟通谈判,签订各项合作协议,防范金融风险;利用资金规模优势,发挥资金协同效应,通过平台层面综合授信,提高贷款效率;开展流动资金贷款授信,有效压降资金存量,有效克服“存贷双高”,最大限度的降低资金成本。

3.推行风险在线监控,实现财务风险可控、在控

建立风险监督常态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在线稽核。构建“分业务稽核、分单位稽核”的稽核管理制度,每年由平台层面根据年度稽核工作计划和内部控制评价安排组织进行。借助一体化的信息平台,通过在系统中设置稽核取数关系及问题标准判断,对各单位的业务信息实施自动过滤、网上查证、在线分析、定期通报稽核情况及有关结果,并根据在线稽核情况制定现场稽核方案。

建立多部门财经综合检查与整改制度,强化主题实践活动。定期组织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联合组织对集体企业经营管理情况综合大检查;积极开展整改落实情况“回头看”活动,建立 “三个一”问题整改机制;针对“工作短板”,每年确定一个改进和提升主题全方位改进和优化经营管理工作。

建立财务风险作业指南,实现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转变。建立“双向干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将所有财务风险的管理责任都落实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明确了财务风险管理职责,并为财务风险的实时有效监控提供了依据。

4.建立标准化财务核算体系,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准确

加强核算标准化建设。建立施工单位标准结算流程,实现工作标准、信息质量、业务处理、管理要求上的“四个统一”;制定原始凭证规范要求及业务报销指南;全面梳理制定集体企业原始凭证规范,切实发挥会计核算业务的财务监督作用。

深化财务凭证分析功能。建立一体化、常态运行的凭证分析体系,扩大凭证分析的广度,强化凭证分析的深度,加强凭证分析的管理力度。多维度建立财务原始凭证的立体化分析功能体系,深化提升集体企业财务报告质量。

丰富财务报表管理职能。淡化报表时间概念,借助报表“一键式”生成技术,随时生成跨期报表、阶段报表、实时报表,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建立市公司预审及市、县联责制度,全面提升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5.实施“市县一体化”财务管理,实现资源市县共享

建立市县一体化财务管控模式。改变传统“市县分离”的集体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将县公司财务管理纳入公司财务管理的“大盘子”,实现市县公司财务管理“同部署、同考核、同标准、同提升”,复制市公司成熟的管理经验应用到县公司,进而实现县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提速”、“提效”。

对县公司重大事项实行严格监管。市公司财务、审计、法律等相关部门依据“三重一大”相关规定组织会审,常态运行财经综合检查与整改情况“回头看”。市公司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定期组织县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综合大检查,下达稽核意见书限期整改,切实增强依法治企意识。

实施市县公司财务资源共享。将预算调整、呆坏帐核销、资产处置等行为纳入重大事项管控范围。定期组织县公司经营管理情况综合大检查,突出“会计核算规范程度”、“重大事项审批后续管理”、“财经综合检查整改落实”等重点,下达稽核意见书限期整改,切实增强依法治企意识。

四、实施的效果

(一)实现了强素质、增效益、提水平的企业管理目标

2014年,集体企业实现收入、利润大幅增长,非生产性支出明显降低,预算偏差率控制在5%以内,集体企业财务状况持续稳健。通过开展银行账户整合,压缩银行账户、提高资金归集度、周转率。积极开展税收筹划,成立“财税政策研究小组”,及时搜集最新的财税政策动态,形成专刊予以下发传达最新财税资讯、分析面临的财税风险。

(二)实现了分层级、控过程、见实效的财务管理目标

通过成功应用多维财务管理方式,市、县公司财务管理职能分配更加合理,市公司发挥地域优势与资源优势加强自身管理,注重县公司的政策解释、指标分解与落实、各类工作的催办与考核。县公司则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经营前端业务的管理与监督,注重过程控制和指标细化,其财务精益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实现了提技能、重道德、强素质的队伍管理目标

积极开展财务业务技能比赛,有力增强了财务人员创先争优的意识,财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对宏观政策的把握能力不断提升;鼓励财务人员参加各种学历及职称考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实现了公司与员工工作业绩共同提升、共同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莫晓明,电力财务管理市县一体化实践.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3(18).

[2]王永,关于加强电网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管理的思考.经济研究导刊,2012(20).

[3]郭亚玲,市县一体化核算财务管理探讨.经营管理者,2012(19).

[4]彭国敏,关于电力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探讨.中国总会计师,2009(7).

[5]王学亮等,电网企业预算管理创新研究.电力技术经济,2008(4).

集约管控在电力企业预算中的应用 篇3

一、集约预算管控的概述

(一) 集约预算管控的内涵。集约预算管控是指在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 要以增强企业预算的调控能力、执行能力以及提高企业预算的科学化、精益化为主要预算管理目标, 并以信息化为主要管理依托, 对企业集团的投资、经营以及财务活动进行精准预测以及科学控制, 强化企业预算编制依据、规范, 并监督企业预算执行过程, 从而有效保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总体战略目标顺利实现以及各项资源优化配置的财务管理过程。集约预算管控是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化、规范化调控的集权式财务预算管理模式, 是一种集中、高效、精细的财务预算管理方式。

(二) 集约预算管控的重要意义。在电力企业中实施财务预算集约化管控对于防范风险、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如下:1.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率。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 实施预算集约化管控, 有利于财务管理部门及管理人员对企业内部资金进行统一调配,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 从而在有效保障企业运营资金需求的前提下, 促进企业资金存量以及贷款余额的合理比例规划, 降低企业资金成本以及风险, 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率。2.有利于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的有效调控。实施企业预算集约管控, 对于增强电力企业内部组织协作关系以及财务业务协同能力、优化预算编审流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电力企业预算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依托信息平台, 促进企业内部资金、业务以及信息的统一, 从而改变以往电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状态, 提高企业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的调控能力, 提升企业内部组织的工作效率。3.有利于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企业未来经营目标。财务预算管控是企业管控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企业在对财务预算实施集约化管控过程中, 遵循集权与分权的合理配置原则, 可以有效提高企业预算管理以及绩效管理水平, 从而健全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机制, 增强资本性预算与经营性预算协同性, 为合理规划和有效控制企业未来经营目标提供坚实的财务基础。

二、电力企业中集约预算管控的应用

(一) 采用两上两下财务预算编制流程。采用两上两下的财务预算编制流程是集约预算管控在电力企业应用的重要体现。就我国以往电力企业预算编制而言, 通常是自上而下或者是自下而上进行预算编制, 上下级之间不仅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 且缺乏预算编制的统一性, 致使上级管理部门对下级部门缺乏相应调控力。而通过两上两下财务预算编制流程的应用, 则改进了我国电力企业传统财务预算编制流程, 有利于电力企业上级对下级调控能力的增强, 实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

(二) 建立集约化的预算管控组织体系。在电力企业集约预算管控过程中, 组织结构体系的建立是以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为主要依据, 重在打破传统预算组织体系职能的原有界限, 以增强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能力。电力企业集约预算管控组织体系主要包括:一是预算管理委员会, 是整个预算管理组织的核心,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出年度预算控制指标, 并确定预算管理的重点。二是预算管理办公室, 是企业预算管理组织体系的常设办事机构, 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为企业集约化预算管控提供专业技能的保障和支持。三是预算执行机构, 其是各级预算管理工作执行的主体, 具有一定的行使权利, 并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三) 注重现金流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在电力企业集约化预算管控过程中, 要深化企业现金流预算精益化管理, 提高企业现金流预算精细度, 具体表现为:一是要建立统一的企业现金流预算编制流程。二是要完善企业现金流量表编制, 将各项现金支出细化到日, 提高企业现金流量表预算编制精确率。三是根据现金流预算编制, 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和监督, 并及时纠正和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四) 重视企业部门间的协调, 树立起全面预算管理理念。集约管控在电力企业预算中的应用并不是单纯的财务预算管理, 而是涉及多方位主体、多维内容的全过程监控管理工程。因此, 在电力企业财务预算集约化管控过程中, 要建立完整的企业价值链, 积极引导企业各部门进行业务预算编制, 将集约化预算指标从企业顶层逐级落实到基层责任主体;此外, 在企业财务预算集约化管控过程中, 既要关注企业日常经营活动, 亦要重视对重大采购等业务的预算编制, 综合企业预算编制的财务预算以及业务预算。

(五) 建立起完善的预算考评体系, 注重预算执行的过程控制。预算考评机制的建立是电力企业集约预算管控各项措施得到切实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 在电力企业预算集约化管控过程中, 为保障预算能够按质按量完成, 要制定出完善的企业预算考评体系:一是将各部门的预算管理职责纳入预算考评体系, 使其负责对企业业务的总体预算计划进行分解, 并对下级部门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将预算目标执行情况与其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二是将企业预算体系运行情况纳入考评体系中, 根据预算编制及时性和质量、反馈分析及时性和质量以及调整及时性和质量等相关评价指标进行考核。三是将企业预算完成情况纳入考评体系中, 为保证企业预算顺利完成, 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 电力企业要根据上年预算完成情况、预算与执行的实际差异等, 编制严格的细化预算表, 将预算责任、指标、费用等各方面进行细化, 分解到各管理层及个人。其次, 要加强对财务预算表执行的控制力度, 及时纠正或者是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第三, 要建立起完善的监督体系, 由电力企业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内审部门共同完成, 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审核。第四, 基层预算人员可提前收集报销凭据发票作为下月预算依据, 这样既能掌握准确数据又能保证预算数的完整实施, 使预算的执行过程得到更好的全面控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支持、智能电网的建设等, 我国电力企业将步入新型发展阶段,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 应对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 就必须将集约化的预算管控应用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 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庆海.加快推进企业集约化财务管理工作——以电网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 2011 (12) .

集约管控 篇4

在财务集约化的大环境下, 资源合理配置, 提升资源利用率等是现代电力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在科研项目的规范中, 正确地运用项目费用, 能够有效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同时帮助企业实现后期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下面将对财务集约化背景下的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 财务集约化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在财务集约化环境下, 项目的立项阶段中, 科研部门需要根据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来组织项目立项, 使公司的科研项目一直能符合企业的发展规划。而在项目实施阶段, 招标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从原本传统的竞争性谈判招标转换成为了公开式的挂网招标。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招标使整个招标工作变得更加具体、公开化, 同时也使企业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更加透明。此外, 公开挂网招标工作有效地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真正的实现了资源集约化。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在项目承担部门的详细分析报告下, 使得科研部门对项目的掌握情况更加明确, 能进行实时监督, 保证了实施过程中的科研项目管控。在后期的验收阶段中通过项目承担部门所提交的验收报告来进行审核, 保证了项目的全面性, 为验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 集约化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管理预算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那么将会导致项目的实施中出现偏差。但在现实中, 由于项目类型不同, 所以预算的调整要求上也有所不同。而国家电网的中部管理项目中, 预算是不可进行调整的, 这就造成了在项目执行中的预算出现过大的偏差, 最终直接对后期项目的执行造成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后期资金得不到补充的话, 也无法再申请项目经费追加, 这也就直接限制了项目的开展, 导致项目研究最终无法取得成功。此外, 在现实中科研项目时处于不断变化中的, 也会造成资金与项目之间的不协调。

2.2 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核算中, 当前电力企业并没有实现所有的业务都集成化处理。除了外委支出的业务集成之外, 其他方面并没有达成业务与财务集成, 直接对财务人员的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预算管理业在财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很多的电力企业都提升了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效率, 但系统并没有实现科学项目预算流程的固化, 编制的标准化程度较低。由于科研项目的时间较长, 同时实施的进程较慢, 需要考虑将项目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我国的会计准则上对项目的研究资金和开发资金的处理上有所不同。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科研项目资金结算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导致直接影响后期科研的价值评估。

此外, 在会计资料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中内部档案管理不够先进, 多数仍采取传统的人工方式进行档案管理, 没有真正的实现电子化和信息化管理。这种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无法直接进行档案的查找, 工作的重复性也较高。如果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会要求检查原始凭证, 那么就会给工作人员造成大量的工作, 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2.3 项目后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 科研成果的数量也得到了提升。但在我国的电力公司的科研项目管理中, 仍然缺少对科研项目成果管理的规定。当前, 在项目后评估管理方面比较弱, 没有完善的可操作性标准, 造成后期的财务管理章无法正确对科研项目的成果价值进行判断和评价。对此, 仍然需要不断地完善, 强化后期的管理。

3 财务集约化下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措施

为了全面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管控, 应当在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之上来提出实现预算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全链条管理的方法, 为企业的科研项目发展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建议。下面将对财务集约化下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措施进行介绍。

3.1 完善科研项目预算责任体系

首先, 应当强化项目负责人责任制, 充分地发挥出项目承担责任部门在科研项目管控中的作用。强化项目管理的预选管理和执行责任意识, 同时应当建立起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保证预算管理与科研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 应强化各个部门的协同作用。项目承担部门主要负责的工作是项目过程管理, 应当坚决的做好项目执行质量管理工作, 保证科研项目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而财务部门主要负责各项财务工作, 应充分地发挥好财务人员监督职能。此外, 审计部门也应充分发挥好审计监督工作职能, 对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只有通过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 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管控中, 应当强化科技部门与财务资产部门的联合工作, 保证预算管理协同机制的正常运行。此外, 财务资产部门通过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情况核对, 应当及时地提出修改意见, 以此为后期的项目预算提供管理意见。

3.2 优化预算环境

预算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复杂, 范围也比较广。要想真正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就需要各个部门积极的转变预算管理的理念, 强调部门之间的统一配合和联系, 强化预算的管理意识。对此, 首先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就应当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管理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次, 应当做好项目预算管理宣传工作, 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认识到语段管理重要性, 真正的实现企业预算管理全员化。此外, 作为科研人员和企业负责人, 应当积极的强化自身预算管理知识, 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3.3 科研项目研发费用管理措施

当前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全部费用化。通常来说企业的科研项目主要分为科技、营销和节能活动等方面, 需要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科研项目越来越多, 在时间推动下, 科研项目当中的不确定性逐渐得到了控制, 研发的风险也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当前, 科研项目的目的更加明确了, 项目风险较小, 为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了更多的增长可能性。项目科研过程比较复杂, 从项目的资料收集到后期需要大量的费用支持。对此, 财务部门应当将每个阶段所产生的费用都分开管理, 并计入明确的科目当中, 保证项目费用的稳健性。但由于后期的项目研发成功率较高一些, 很有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失败的风险, 因此在后期阶段中所产生的科研费用可以及加以资本化。此外, 在科研过程中, 对研发费用的划分和成本费用的管理等, 单单只依靠财务人员是完全不够的, 仍然需要其他部门的人员来进行配合工作, 以此来合理的归集科研成本费用。

3.4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在知识经济的环境下, 科学技术渐渐发展成为了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动力。电网企业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 就一定要依托知识的发展。近年来科研成果不断的呈现在大家眼前, 电网企业也逐渐的提升了竞争力。不断增加的科技成果需要在企业的合理利用下才能发挥效用, 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对此, 企业应当积极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管理, 以此来推动科研相关的高效管理。

3.5 强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重点, 对此企业一定要加强科研部门的人才建设, 积极地培养科技与经济能力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当前社会中企业的竞争压力十分大, 要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就一定要强化技术创新, 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企业有创新型的人才。创新型人才是企业紧缺型人才, 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源, 对此, 企业一定要积极的建立起良好的环境来稳定企业原有的人才队伍, 同时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加入。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员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性质。对科研人员应当积极地进行关于市场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 使科研人员能对此有基本的了解。而对经营管理人员则应当培训一些技术方面的知识, 使经营管理人员在技术上能有基础认识, 加快二者之间的结合, 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

4 结语

本文中主要对当前财务集约化环境下的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此提出了科研管控的措施。在企业中积极的整合和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未来科研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电力企业应当强化内部的控制, 提升对风险的防范意识, 保证电力企业能在整体效益上得到根本提升。

摘要:随着国家电网公司的“三集五大”管理体系战略部署逐渐深入, 各个网省的电力企业也在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智能化电网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地发展, 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也在电网集成应用中得到了应用。要想使智能电网得到进一步发展, 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为此, 主要对财务集约化下的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进行了分析研究, 希望为我国的电力企业提供相应的帮助。

关键词:财务集约,科研项目,全链条管控

参考文献

[1]陈淑萍.配电网运行费用份额分析[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11, 04 (12) :52-55.

[2]许凤茹.地级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11, 07 (15) :50-53.

[3]王远东.内蒙古东部电网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3, 06 (20) :60-66.

[4]陈颖瑜.三明地区电网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13, 05 (12) :14-17.

[5]王建斌.我国农村电网变电站项目综合效益分析评价[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 , 2012, 09 (17) :26-28.

集约管控 篇5

遵循大型国有企业对资金集约化管控的基础模式,企业上自集团下至各分公司全面开展资金监控平台的搭建工作,可参考“基本动作必须完成、自选动作结合实际”的原则开展。通过对实时监控模块功能进行进一步开发和应用,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并降低公司的资金业务管理风险,从而为公司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对资金监控平台的搭建问题展开研究,以便更好地提升企业的资金集约化管控水平。

1 资金监控平台的搭建需求分析

1.1 满足大型国企深化资金集中管控的需求

在大型国企提出的财务集约化应用深化的内容中,资金监控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实际业务需求规划与建设实时监控平台,并且完成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制订,能够使资金实时监控平台的建设得到全面推进,从而使资金全过程控制得到加强。所以,搭建资金监控平台,不仅是为了开展企业的资金管理统一部署工作,同时也是实现资金管理流程全面梳理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能够满足企业深化资金集中管控的需求。

1.2 满足企业应对内外经济形势的需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大型国有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想要满足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需求,企业还要做好资金供给管理,从而使资产投资规模保持逐年增长。就目前来看,企业资金供给将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波动和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公司承受的融资压力在逐年增加。搭建资金监控平台,则能够实现公司资金融资的监控管理,从而缓解内外部经济发展给企业带来的压力,继而使公司拥有一定的资金保障能力。

1.3 满足企业资金管控能力提升的需求

在企业集约的统一管理下,各地区分公司首先完成一级账户管理体系的搭建,从而通过加强资金信息化建设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但就目前来看,国有企业的资金管理在内外部审计、内控评价和治企检查等环节存在着资金归集不及时和未达账处理不及时等问题,以至于给公司资金管理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碍。而搭建资金监控平台,则能够利用实时监控手段完成资金支付、资金存量和资金流量等内容的全面管理,从而有效防范资金管理风险的发生,继而使企业的资金管控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 资金监控平台搭建工作的开展方法

2.1 明确平台建设目标

在搭建资金监控平台时,需要围绕财务集约化实施管控要求,确立平台的建设目标。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建设资金实时监控平台完成资金需求的准确预测,并且通过开发平台功能实现融资节奏的合理规划和资金运行情况的实施监控。在此基础上,还要实现资金安全风险的动态预测,并且加强对资金管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从而使企业的资金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2.2 加强组织与制度建设

为实现资金监控平台搭建工作的稳步推进,还要加强有关组织和制度的建设。一方面,需要成立专项工作组,然后由该组织负责协调财务部、营销部和信通部等多业务部门的工作,从而通过克服平台搭建难题,推进平台建设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常态信息沟通机制,使平台搭建过程中遭遇的问题得到及时反馈和解决。为此,有关组织必须经常进行有关问题的梳理,并且按周期进行工作进度的汇报,然后积极进行系统操作体验的反馈。此外,企业需要建立重大事项即时报告机制,从而听取总公司的指导和建议,做到一脉相承,利于集团层面的监控部署。

2.2.1 做好数据清理工作

为给平台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司需要做好数据清理工作。首先,需要建立“三级校验”机制进行银行账户属性和融资台账信息等数据的校核,以确保平台搭建基础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其次,需要实现对账户收支余额和融资业务数据的跟踪校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在校验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有数据不一致的问题,还要及时完成差异原因的分析和反馈,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实现数据差异的整改。

2.2.2 加强差异化需求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分公司的资金监控平台建设需求将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满足个性化需求,公司还要加强平台建设的差异分析。一方面,负责平台搭建的组织机构需要加强对平台搭建说明书的学习,并且根据公司的资金存量管理、银行账户、监控规则和资金收支等情况完成说明书的逐条梳理,以便通过总结得到平台取数差异;另一方面,分公司需要结合自身账户管理体系和收支管理体系的特点进行平台个性化功能的拓展设计和开发。

2.2.3 确保平台按时保质上线

在搭建资金监控平台的过程中,公司需要确保平台能够按时保质上线。具体来讲,就是加强对平台统计功能的部署,并且确保平台搭建工作的有序开展,从而在预期的时间内完成平台建设。此外,为确保平台的搭建质量,企业需要依托资金实时监控模块完成资金全链条业务数据的集成,从而完成资金存量流量、银行账户和融资等资金信息的动态展示,并且加强对资金风险隐患的实施监控,继而实现资金的全方位控制。

3 通过开发平台功能促进资金集约化管控水平的全面提升

3.1 建设一级账户管理体系

为实现资金集约化管控,企业在搭建资金监控平台时还要完成一级账户管理体系的开发。利用该体系,公司将能实现销售业务的一级管理模式的推广,并且为各项业务费用结算提供全额电子集中支付渠道。而通过完成所属分公司银行账户的逐步撤销,则能够完成扁平式和集约式的一级账户管理体系的建立,继而实现对公司银行账户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因此,开发平台的银行-业务-财务一体化集成管理模式,将能按收费渠道分类监控主营业务收费资金,继而使资金流入、流出业务监控数据质量得到保证。

3.2 实现资金收支实时监控

为加强资金收支实时监控,还要使平台的实时监控功能得到拓展。首先,需要对平台的“收费渠道分类”和“资金上缴进度查询”功能进行开发,从而实现对资金流入的监督控制。其次,需要增设“其他业务资金收入”监控功能,以便加强对财政补贴和其他业务收费等业务资金的流入监控。再者,需要完成“预算执行进度”统计功能的开发,从而在完成全额电子集中支付的基础上,通过采集现金流预算和支付单据信息完成各单位资金支出金额的统计,继而实现对资金支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此外,还要完成资金支付退票反馈功能的开发,以便利用平台完成资金支付退票情况的反馈。

3.3 加强货币存量实时监控

在对资金监控平台的功能进行开发时,需要完成银行-企业直连接口的搭建,从而建立地方银行的直联通道,并且完成银行余额的实时获取。通过设置该项功能,将能够在支付过程中完成结算账户余额的随时获取,并且避免集中支付结算带来的账户空头现象。因此,利用资金监控平台的该项功能,将能使货币资金存量分布得到实时的监督控制。

3.4 加强资金融资管理监管

对平台的融资模块进行开发,将能使融资业务各环节都能完成账务核算的触发,从而实现业务-财务融合的无缝衔接。利用系统的该项辅助管理功能,公司将能够利用智能化的ERP台账管理经验完成资金融资的实时监控,并且实现融资台账数据的准确管理。此外,利用该项功能对融资业务的还本付息全寿命周期进行监控,也能够帮助财务人员加强对未来任意期间还本付息情况的掌握,继而使融资业务管理的预见性得到加强。

3.5 强化资金业务风险监管

为加强资金业务风险监管,企业需要加强平台批量自动对账功能的开发。利用该功能,可以实现对银行对账单交易额的自动、批量匹配,从而加强对资金收支业务风险的监管。此外,还要使平台具有预警提示功能。具体来讲,就是实现资金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预警提示,从而使资金业务风险管理得到全面加强。为达成这一目标,还要确立资金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预警提示的风险控制点,从而使系统根据控制内容完成控制提示。

4 结语

做好资金监控平台的搭建工作,将能为大型国有企业深化资金集中管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使企业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因此,本文对资金监控平台搭建问题展开的探讨,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白珊珊.电力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优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

[2]林莉.集约管控在电力企业预算中的应用[J].办公室业务,2015(18).

[3]李颖慧.集约化资金管理分析--以电力企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22).

[4]刘盛,刘韵强,邓祖群.电网企业资金集约化管控[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3(7).

[5]王学亮.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集约化管理经验及对电力企业的借鉴[J].能源技术经济,2010(11).

[6]马星.集团企业资金集约化管理研究[J].商,2015(43).

集约管控 篇6

减轻企业面临的压力, 必须要加强内部员工队伍的建设, 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供电企业需积极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 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学习, 让员工在学习中明白管理的重要性。这对于供电企业未来的发展以及增强其自身实力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现笔者阐述一下加强供电企业员工队伍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一、改进薪酬分配, 加强集约化管理

企业对员工薪酬的分配是否合理, 对员工的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合理地薪酬能够增加员工工作热情, 心情愉快地完成本职工作。供电企业要重视《基本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制定, 认真做好员工薪酬分配, 对目前的工资制度进行改革, 将员工的薪酬与其工作的情况联系在一起, 对于在工作中表现积极、认真负责、且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的员工, 企业给其一定的奖金。在保持员工基本工资不降低的前提下, 努力改进目前地薪酬分配不合理现象, 以员工个人的工作表现为基础, 弥补旧的薪酬分配制度的不足之处, 薪酬分配能够体现出员工个人在工作中技能水平、成就效果、贡献大小, 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领取的报酬与企业的总体收入、实际利润挂钩, 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比例的奖金作为员工的劳动报酬。在核定薪酬总额基数方面实行环比的方式, 年初编制工资总额预申报方案, 进行年度工资总额清算。完善工资总量决算机制,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使员工收入分配水平随着经济效益的增长不断提高。此外加强集约化管理, 需做好两点:一是由专门管理部门统一安排企业经营所需的资源, 二是统一安排企业可利用资源, 同时坚持节约的原则, 避免浪费。企业的业务流程是否科学对集约化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通常企业内部培训的内容都是生产的弱项, 将生产中的技术薄弱项目做为培训的重点, 在业务流程上也针对应急科目进行安排, 避免项目安排的无序及杂乱状态。因此在培训中要改进业务流程, 重新确定培训的内容, 并根据供电企业业务培训的要求进行调整, 确保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密。

二、实行“双导师制”以提升新员工业务能力

双导师制就是企业根据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表现与实际能力, 为他安排两名导师, 一位经验导师, 即具有多年操作经验的指导者, 一位技术导师, 即在技术方面比较优秀的指导者。经验导师在员工平时的工作中进行操作上的指导, 技术导师则利用业余时间传授给新近员工技术理论, 提升员工技术能力的高度。

另外, 要鼓励新进员工参与管理, 提升其思维能力。在培训中要注意员工综合能力的提高。在企业人员中, 每一位新企业的进员工每年至少参与一项公司项目。在这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 他们以项目经理小助理的身份接触到了项目的各个方面, 这样不但增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也锻炼了他们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

三、搞好人力资源, 做到劳动规范

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为契机, 规范企业用工管理, 健全有关用工的规定, 明确用工合同, 定期检查企业用工情况。要求企业用工事先制定计划, 将企业生产管理与企业用工计划结合在一起, 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 合理安排员工的岗位, 控制好用工人数, 使员工合理流动。落实岗位体系建设, 制定“10级”岗位序列标准, 实行岗位技能工资, 合理延伸岗位链条, 为员工职业发展建立通道。严格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关于严把人员入口关的要求, 依据“专业对口、人岗匹配”的原则, 及时调整高校毕业生招聘政策, 明确上岗条件, 严格岗位准入, 公开、公平竞聘。

四、完善培训积分管理模式

为使供电企业员工愿意参与培训, 在企业培训中, 需要采取和完善培训积分管理模式, 使员工具有长期培训的观念, 愿意长久地进行学习, 持续地参与到培训之中。在此过程中, 培训部门要仔细考虑员工的各项的需求, 科学地制定培训方案, 增添必要的培训设施, 将培训的内容与员工的成长需求联系在一起, 对在培训中技术水平提高较快的员工要及时给予奖励, 建立约束与激励共用的全新培训积分管理模式。培训中心要对每一个企业员工建立职工业务培训成长档案, 将员工参加业务培训的科目、时间、成绩、表现等各项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合理设置分值, 并且进行培训的全程跟踪, 严格打分, 将其得分情况系统总结, 作为企业员工晋升高一级技能的依据之一, 不断调动企业职工参与培训以及提高自身能力的积极性。

五、按照“三重一大”原则, 改进干部管理制度

上一篇:档案课程下一篇: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