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集约化经营

2024-09-13

资产集约化经营(精选5篇)

资产集约化经营 篇1

发展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 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辽宁大连市及其各区市县陆续出台补贴政策, 鼓励设施农业发展, 促使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迅猛, 并在传统的农民自建自营的基础上, 形成了村建民营、企业自营、园区专营、农民合作组织联营等多种发展模式。新模式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加速器。据统计, 目前大连市设施农业每年均以10万亩 (1亩=1/15ha) 左右的速度迅速“扩张”, 成为越来越多农民增收的保障。

在设施农业发展中, 大连市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鼓励引导大企业、农业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投资设施农业,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促进基地化建设、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并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

一是村建民营。部分有条件的乡村投资发展设施农业, 租给农民经营。建成后,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决定, 以成本价转包给当地农民使用。这种村建民营的模式, 统一了建设标准, 提高了建设档次, 有利于产业整体规划布局, 便于基础设施配套和统筹管理, 同时解决了农民散户建棚选购材料贵、建设浪费时间等困难, 为农民利用设施农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是园区专建专营。各区市县充分利用园区发展设施农业的方便条件, 打造农业设施“品牌”。如金州区向应农业园区在全国打造出“花卉品牌”之后, 去年以来新发展保护地1000亩。目前, 已经开工建设了50栋温室、50栋冷棚。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建联营。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旅顺口区和庄河市等地的合作社采取联建联营的形式发展设施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和政府的补贴政策, 也调动了部分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 纷纷到农村流转土地, 实行自建自营。据了解, 目前仅在金州区, 企业自建自用的连片温室、大棚就已发展到16处。

作为推动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大连市积极引导、全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为此, 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对设施农业小区内的果菜、食用菌日光温室每个补助5000元, 大棚每个补助1000元;对花卉日光温室每个补助1万~1.5万元, 大型联栋温室每处补助30万~50万元。去年, 大连市市级财政用于扶持设施种植业小区建设的补贴资金达到1.9亿元。各区市县也加大了扶持力度。补贴政策促进了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

安徽省电力公司的集约化经营 篇2

作为国家电网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安徽省电力公司承担着全省的电力资源合理配送和积极优化的重要责任,是安徽省电力需求的主要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电网建设、生产、经营、科研、设计和培训等业务,下辖102个基层单位,管理各类员工近7万人,服务电力客户2100多万户。全年全社会累计发电1655.07亿千瓦时,增长13.10%;全社会用电量累计1221.19亿千瓦时,增长13.29%;全省最大用电负荷1991.75万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6.46%。

安徽省电力公司在新世纪中,始终致力于确保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有序供应,合理规划满足全省的电力需求。公司致力于加速电网建设,不断优化我省电网结构,促进省内电力可持续发展。始终致力于推动省政府能源发展战略,“皖电东送”成效显著。由于安徽省电力需求和供电网络建设需求的不断增长,要求安徽省电力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有效的整合资源,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实现在现有资源基础上的管理优化和经营优化。

二、安徽省电力公司的物资集约化经营

首先,安徽省电力公司的物资集约化走机构整合的路径,实现内在物资管理模式的集约化。2002年安徽省电力公司成立,2006年8月国家电网公司召开相关会议,确立了公司总部和省级公司两级招标管理体系,地市级单位以下不得单独招标。自此,安徽省电力公司在物资管理上实现了省级统一采购招标为核心的集中物资管理模式。

在集中物资管理模式之下,安徽省电力公司自2002年以来,大力开展对于各供电公司的物流软件平台建设和整体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整合。在发展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两级的物流管理系统:地市级各供电单位自身的物流信息平台,重点在于自身物资使用、消耗、报废的基本反馈;省公司的物流管理系统,在针对性的集中计划、招标、采购的同时,对于各下属部门的物资情况进行整体调控。与相应的能量管理系统相配合,基本实现了立体的物资管理网络。

现代企业的物资管理趋势,首先要求在统筹各部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从而实现集约化管理的物质基础。安徽省电力公司将原有的物资管理中心更名为招投标管理中心,进行的集中招标和采购,适应了现代化企业物流的基本要求,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了以汇总计划、委托招标、委托配送、验收结算为流程的基本建设,除了对于基层各单位的物资总量需求消耗进行汇总管理外,还负责相应的监督检查、指导约束等职能,充分从制度层面形成了有效的物资管理设计。

在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平台上,省公司和下属基层单位的两级系统联网可以有效的实现双向的信息交流和管理调配,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发电供电的能量管理系统的结合,实现了对于物资使用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和系统性运算,保证了物资管理在使用、库存、报废等具体应用环节的科学化。通过两级联网和双系统联动,有效的实现了物流管理的可持续性,在CRM、ERP系统的进一步辅助下,保证了物资利用率的提升,进一步为物资管理的系统工程建设实现优化,并形成对于相关人为因素的物料浪费的有效抑制,保证了公司整体的成本控制。

对于安徽省电力公司的物资集约化的未来,公司坚持走推进统一平台的建设,实现有效的资源管理整合。重点在于现有的集中采购平台完善和现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统一两个方面。在各级平台和系统进一步整合的基础上推进物资集约化发展。

三、安徽省电力公司的财务集约化经营

安徽省电力公司着重从工程竣工决算管理、财务集约化信息系统建设和相关评审三方面入手,实现财务的集约化经营。

2010年4月其,安徽省电力公司拟定了《工程竣工决算跟踪监控管理办法》,从公司自身大量的电网电力建设工程出发,以提高编制竣工决算的时效和质量为目标,这一目标直接影响财务集约化管理水平。管理办法实质明确各环节管理责任部门、职责分工及时间节点要求,滚动监控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和确认在建工程成本,以保证竣工决算完成率达100%。

在这一过程中,各部门管理职责明晰。财务资产部负责提交工程竣工决算跟踪监控报告。发展策划部负责提供电网年度计划、月度建设规模报表。基建部负责提供项目开工、竣工投运信息。物资管理部和物流服务中心确保物资到货后3日内收发完毕,确保物资收发货、入账及时准确。生产技术部重点跟踪监控设备台账。审计部负责工程竣工决算审计。经济法律部负责从ERP系统内出具相关数据。

而财务集约化信息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安徽省电力公司的ERP系统建设。E安徽省电力公司以价值链和生产配送管理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融合多元的管理需求,着重在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下,打造一体化的财务集约化平台。在营财一体化、营配一体化、设备资产一体化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营销和财务三大管理重点的集约化统一。自2008年安徽省电力公司正式启动ERP系统以来,极大的促进了财务管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实现了财务集约化的信息化普及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 安徽省电力公司对于财务集约化的经营和管理,定期组织相关的会议,对于创新成果和集约成就进行统一评审和交流。在评审过程中,重点在于以财务管控系统作为预算编制平台,强化资本性预算管理,积极探索项目储备库建设,做实项目预算,实现财务预算与业务计划的有机融合。对于创新成果的有效评审,对于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有效交流和推广,进一步的推动了公司财务集约化的系统性,从而有效的完善了公司的集约化经营。

资产集约化经营 篇3

节水灌溉是实现水的高效利用, 以同样的耗水量实现产能的最大化。这在我们这个目前依然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农业灌溉粗放型的状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1 农业水利灌溉的大概现状

1.1 灌区水源缺乏保障, 当代农村很多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荒废状态。

由于历史原因, 灌溉渠标准偏低, 工程不配套, 农村承包户经营规模小, 基础设施投入少, 加之长期以来的管理体制的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 群众和当地管理者缺乏工程保护意识导致渠道常年失修, 淤积、滑塌严重;更有甚者, 有些田间水渠由于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 农户甚至将秸秆直接倾倒其中, 造成基础灌溉的瘫痪。现在农村还绝大部分采用的是原始的机井抽水喷灌或引水漫灌, 或者从沟河中直接抽水喷灌。遇到旱季, 因水源供应紧张对农作物的产出造成不利影响。

1.2 传统灌溉方式效率低下, 水资源浪费严重。

如斗渠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不足0.4, 每667平方灌区要用水高达320方, 水分生产率仅为每立方0.25kg。喷灌效率更是少的可怜, 尤其到了夏天, 地表蒸腾作用的大大加强, 水分来不及浸透地表达到根系就有相当一部分被蒸发走。造成农业成本增大, 灌溉效益低下。

1.3 农业节水灌溉中的综合技术应用重视度不高。

在我国目前的农业节水灌溉中, 往往只是重视单项节水技术的应用, 例如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滴管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 但没有进行灵活的使用, 形成综合性的技术, 提升节水的能力和增产的效果;在水肥综合管理过程中, 没有根据作物的施肥时间, 合理安排灌溉, 造成肥料吸收效果的下降, 也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 灌溉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 农业节水灌溉制度不够完善, 存在一些盲目进行节水灌溉、擅自改变节水模式的问题, 造成了一些节水灌溉的工程利用效率不高, 水资源浪费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 在管理制度方面, 没有建成严格科学的节水组织监管结构, 没有对节水灌溉进行严密的控制管理,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 目前我国及世界范围内采取的有效实现节水灌溉的主要形式

目前, 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主要有渠道防渗、滴灌、薄膜灌溉等形式, 而滴灌应用更为广泛。

2.1 滴灌 (drip irrigation) 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

它是目前干旱缺水地区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 同时可以结合施肥, 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灌溉, 在干旱缺水的地方也可用于大田作物灌溉。其不足之处是滴头易结垢和堵塞, 因此应对水源进行严格的过滤处理。目前此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当属以色列。以色列地表水分布很不均匀, 80%集中于北部地区, 但是全国65%的耕地却在南部。其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并大力推广滴管技术, 历经近半个世纪发展, 其滴灌节水技术已然成为世界典范。如果这个技术被推广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 这将对我国的农业的良性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渠道防渗 (seepage control of canal) 是减少渠道输水渗漏损失的工程措施。

不仅能节约灌溉用水, 而且能降低地下水位, 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防止渠道的冲淤和坍塌, 加快流速提高输水能力, 减小渠道断面和建筑物尺寸;节省占地, 减少工程费用和维修管理费用等。渠道防渗方法可分两类: (1) 改变原渠床土壤渗透性能, 分为物理机械法和化学法。前者是通过减少土壤空隙达到减少渗漏的目的;后者是掺入化学材料以改善渠床土壤的透水性。 (2) 设置防渗层, 即进行渠道衬砌, 可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塑料薄膜、砌石等材料衬砌于渠床中。采用这种防渗措施后, 渠道渗漏损失可以有效减少50%~90%。混凝土衬砌是一种较普遍的渠道防渗形式, 防渗防冲效果好、耐久, 但缺点是投资较大。这在我国较为常见, 同时渠道防渗是农业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日益受到重视。

2.3 薄膜灌溉 (Membrane irrigation) 是一种将塑料薄膜覆于垄沟底部, 引入的水通过地膜时候从其上面所开的小孔渗入到作物的根系处进行灌溉的方式。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少渗漏和蒸发, 节水效果十分显著。在此基础上不需要后期的设备投入, 并且还能对土壤起到增温保墒之作用。尤其在缺水地区, 可以将滴灌管置于塑料薄膜下面, 或者通过毛管进行滴灌, 这种灌溉方式叫做膜下灌溉。这种灌溉方式既具有滴灌的优点, 同时又具有地膜覆盖的长处, 节水效果最为明显。这种技术在新疆地区率先推广, 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3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由于土地灌溉技术水平不高, 往往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且灌溉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农业开发扶持农业力度的加大, 农业开发项目区已经成为基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很主要途径。

3.1 缓解我国农业用水紧张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 气候复杂, 极端天气时有发生。每逢旱季,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或大或小。同时很多省份仍然长期面临缺水危机, 比如西北地区以及西南部分地区, 总是处于长期缺水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唯有推广节水理念和技术, 尤其是农业节水灌溉, 这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3.2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经济的腾飞, 工业用水不断增加, 而供水量是及其有限的, 这将直接制约经济的向前推进。实现农业水利灌溉的节水技术的推广将实现农业用水在区域用水比重的大幅下降。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能有效避免土壤盐渍化, 减少地下水的过渡开采,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实行集约化经营,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 农田趋于无脊、不排水。提高土地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实现统一种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等。在降低农业用水的同时, 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的水平, 有利于推动我国农田建设工作,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 并且区域分布不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 经济向前发展, 社会不断进步, 农业节水灌溉是的推广应用更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要加快步伐, 改善现在面临的粗放结构问题, 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化农田水利节水技术的改革和推广, 走出一条灌溉节水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但是全国的农业水利灌溉却是普遍呈现粗放型模式,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亟待不断发展和推广。在农田水利灌溉中采取系统科学的综合节水措施, 以减少水分流失, 提高农作物对水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具有重要重大历史意义。

关键词:粗放型,农业灌溉,节水灌溉,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刘新江.农业灌溉中存在的问题[M].科学杂志出版社, 2004.

[2]周维, 黄凤.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浅析[M].黑龙江出版社, 2006.

资产集约化经营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一、集约化经营的概述

(一)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含义

集约化经营,在农业方面是指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则是指商业银行为提高经济效益,通过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优化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银行业务的科技含量和整体质量,增强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与能力,实施优质服务,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特征

第一,把提高效益作为准则和目标。应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银行需要评估自身服务区域、服务对象、业务种类等方面的效益,而资源的配置更是以评估结果为依据,为此,商业银行中效益的高低可以作为集约化经营的评价标准。

第二,注重对银行内在潜力的挖掘。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并不是一味地对银行机构的营业网点进行外延与扩张,而是希望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扩大再生产。银行想要扩大机构与业务的规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需求,就应该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换句话说,银行效益的增加程度应该不小于规模的扩大程度。

二、加强商业银行集约化经营的几点建议

(一)立足实际,选择合理的集约化经营模式

银行在推进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业务经营的基础情况和发展情况、运营体制的特点以及资金调动能力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具体地,针对那些业务基础比较好且资金的管理情况良好的银行,可以自上而下地对其进行集约化经营,在总部建立一个业务总中心;

(二)改革业务流程,实现科学的集约化经营

作为财政的蓄水池,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产生并且长期对其进行服务的,在很多时候承担的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因此,其业务流程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存在繁复、落后等问题。对此,商业银行应该对业务流程进行改革,对各个环节进行辨识、分解、评估,然后删除、压缩、整合或者外包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按照自然的方式重新组合各个部门的生产要素,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以提高集约化经营效果。

(三)加强电子化建设,合理定位票据中心与分支结构

第一,商业银行在实施集约化经营后,增大了票据的经营品种与规模,提高了业务系统的要求,对此,商业银行应该改进目前的记账系统,动态地监测、跟踪和管理银行每笔票据业务的基本要素、风险情况等情况.第二,商业银行支行网点的分布比较广、辐射面比较宽,因此,即使实施集约化经营,商业银行仍需要营销票据,业务总中心则需要承担对票据业务的统一规划和统筹管理职能,还应做好后台操作、控制风险以及创新产品的工作。商业银行分支和票据中心这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同时应处理好集约化经营与服务效率、银行分支和票据中心之间的利益这两组关系。首先,票据业务的竞争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与银行的工作效率有关,而集约化经营耗费了从分支机构到票据中心的时间,对此,应在控制票据中心风险的基础上,简化业务程序与环节,以缩短业务处理时间,促进业务处理效率的提高。其次,为调动起银行分支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拓展业务,票据中心可以以高比例或者全部返还营销的直贴业务利润;最后,商业银行在考核票据中心的经营成果时,还应充分考虑整个银行的总收益,以避免出现银行分支与票据中心争利的局面。对此,要保证制度的合理性,以协调两者关系,提高银行的整体效益。

(四)优化要素配置,提高集约化经营的回报

集约化经营的重心不仅在于把经营要素投入到效益高的区域、网点以及服务手段等,還包括通过集中调整和重新组合经营要素的方式来提高人均和总效益。经济发达地区是要素配置的重点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是要素配置的难点地区,因此,想要对优化调整资源、要素的配置,就应该通过整合银行机构来进行。

第一,实行集中管理,对经营要素在一定的授权范围实行统一管理。具体地,通过统一规划和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合理地对网点进行布局,以促进固定资产投入效益的提高;通过集中、统一地调配车辆、计算机等固定资产,最有效地利用资源;通过统一管理信贷项目,在整个银行的一定范围内择优选中新资源的投入;通过统一管理一定层次的人员,实现人员的适当流动,给予员工一定的压力,以增强员工的紧迫感,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第二,统一标准,使经营要素从低效率、低效益向高效率、高效益的区域流动,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对银行机构进行创造性地整合

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而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同样也是追寻经济效益,对于那些目前没有带来效益且没有“前途”的网点机构,银行应该该裁减的裁减,该取消的取消,对此,可根据以下三点标准:第一,以分行为单位制定标准,拆并、改造或者撤销那些单产低、位置偏、无前途的营业网点,绝不手软;第二,压缩、精简那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存款总额少且没有什么发展突破的分行机构,实现精干;第三,增加经济发达地区且存款总额多的地区的银行数量。一方面,在繁华区域积极地增设营业网点;

三、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银行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遭受着国际金融机构的冲击与挑战,对此,我国银行业可以通过借鉴先进经验,加强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创新财务管理机制,提高银行集约化经营效果,以增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萍.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集中处理的利弊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25.(8):38-39

[2]陈江斌.试论我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与管理[J].中国经贸.2011.(8):24-25

资产集约化经营 篇5

【关键词】农业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存在问题和原因;工作建议

一、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在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新要求,也给信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二、客观分析在集约经营和规模化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对各类主体加强服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集约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一是相当多农民小农意识强烈,对农业集约化认知程度不高,抱着小富则安的心态,只顾眼前利益,从内心深处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参与集约化经营。二是由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带来的土地高度分散,资源配置低下而导致农村集约经营效率降低,金融机构在支持服务过程中考虑到此类贷款的风险较大,加之土地确权登记、流转等环节制度还不完善,因此不能有效满足其信贷需求。

2.政府扶持等外部因素,对农业集约化发展也有一定的制约

(1)农业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一是由于农业贷款普遍存在抵押缺失,风险大难以把控等特点,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支持的难度较大。二是政府在农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投入和政策扶持相对有限,不能充分调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难以形成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2)外部监管政策和财税扶持政策不完善,不利于调动农业贷款积极性。受客观条件的影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具有一定的政策性,承担着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但目前不良贷款、资本等监管指标均执行商业银行的监管标准;财政税收扶持政策覆盖面较低、激励力度不大,不利于调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3.由于各类经营主体受自身因素制约,难以实现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1)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从全省来看,农业规模化龙头企业总体规模不大,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而农产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不足,目前多数龙头企业的产品属初级产品,并且占较大比重,精深加工和知名品牌相对较少,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产品普遍存在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现象,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弱,行业带动能力普遍不强。

(2)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不高。虽然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较快发展,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規模小。二是合作社运作不够规范,财务制度缺失。三是合作社自身基础薄弱,经营还是停留在对农产品简单地生产和销售上,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因此,导致其经营风险较大,在无有效抵押的情况下,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

(3)家庭农场规模难以扩大。一是由于缺少相应扶持政策,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二是由于缺乏抵押担保,融资难成为扩大生产的瓶颈。如一些家庭农场想扩大规模,但却遭遇了融资难题,使得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4.农业产业自身风险特点不利于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

(1)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亟待完善。由于农业产业的稳定性差,农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信用环境建设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一些地区农户信用观念淡簿,在地震之后把小额信用贷款与政府扶贫救济款相混淆,偿债意识不强,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2)农业贷款风险制约较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大多服务于“三农”,农业产业是弱势产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这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风险较大。

三、对顺应集约经营和规模化发展趋势更好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建议

1.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搭建政银企信息交流平台和机制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定期组织涉农中小企业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其他金融机构参加的政银企座谈交流会,搭建信息平台和定期交流机制,一方面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的效能。

2.健全保障机制,构筑农业贷款风险防范屏障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贷款的“两难”,农村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符合法律规定可供抵押的财产,建议由市、县政府财政出资组建融资性担保机构,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题,为金融业分担信贷风险;同时,扩大地方财政贷款贴息范围,对贫困农户、成长型涉农企业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

3.建议进一步完善信用环境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在信用环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系统性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严厉打击逃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债务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帮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及时化解贷款风险,不断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4.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财政政策上,建议对县级机构农业贷款全部减免所得税,并扩大免征营业税的农户小额贷款的额度。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形成的不良贷款给予一定补偿;货币政策上,进一步降低对农村合作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监管政策上,监管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涉农贷款的监管政策,降低其风险权重,降低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提高对农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农服务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张时玲.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困境与出路[J].农村研究,2008(08):75-79.

[2]刘晓英,南灵. 明晰农地产权改革征地补偿[J].农村研究,2005(01):30-32.

[3] 对丹徒区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几点思考.江苏省土地学会2007年度土地学术年会会议论文. 2007

上一篇:目标教学与化学实验下一篇:医院打印机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