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养殖(共7篇)
集约化养殖 篇1
摘要:青虾, 学名日本沼虾, 是淡水水域中适应性强, 分布广、食性杂、生长快, 繁殖力强的高蛋白经济虾类。青虾具有皮薄肉嫩, 味道鲜美的特性。以前以野生为主,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展了人工养殖。近年来, 沛县利用标准鱼池进行集约化养殖, 取得较好效益和成效。实践证明集约化养殖青虾, 是一种养殖周期短, 产量高, 效益好的养殖方式, 也是充分利用开发荒塘及鱼池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青虾,集约化,效益,水生植物
1 虾池建设
1) 虾池面积为2~5个/667m2大小为宜, 形状为长方形, 东西方向, 池坡比为1:2.5~1:3, 池深1.2m左右, 底泥10cm左右。水源充足、自流灌溉, 水质清新, 无污染, 水体ph值7.0~8.0, 溶氧量4.8mg/L以上。
2) 虾池清整:3月上旬干塘20天左右, 清除部分淤泥, 维修池岸, 堵塞洞穴等。
3) 虾池消毒:在虾苗投放10天前进行消毒。经常采用干池和带水消毒两种方法。干池消毒每667m2用生石灰100kg, 化水后立即全池泼洒。带水消毒为池塘水深1m, 用生石灰200kg/667m2, 化水后立即全池泼洒, 杀灭各种病原体和有害水生生物。
4) 放水与施基肥:虾池清整消毒10天后灌注新水, 灌排水是进排水口用双层80目筛绢过滤。第一次灌水60~80cm。在虾苗下塘前7天, 每施经发酵的人粪尿或猪粪200~400kg/667m2。
5) 栽种水生植物:池中栽种水生植物既可以为青虾提供栖息场所, 又可为青虾提供部分植物性饲料。一般栽种品种为空心菜、水浮莲、轮叶黑藻等浮水植物或沉水植物。栽种水生植物布置为条形, 1m宽, 与池埂平行, 用竹杆固定, 形成水草带。栽种面积约占鱼池面积的20%~30%。
2 苗种放养
虾苗投放:虾苗放养前, 要进行试水, 试水的虾苗安全后, 才可大规模投放, 通常放苗时间在4月中下旬。放养越冬虾苗, 规格1 500~2 000尾/kg, 放养密度为3~4万尾/667m2。如果密度过大, 会导致上市规格小, 产量低;密度过小, 又会使水体利用率低, 效益不高。放养的虾苗要规格整齐, 大小一致, 肢体完整, 健康无病。为充分利用水体, 每667m2池塘可投放规格10尾/kg的花白鲢鱼种300尾。
3 饲养管理
1) 饲料来源:青虾为杂食性, 饲料食谱广。饲料原料主要有米糠、麦、豆粕、鱼粉、螺蛳、小鱼、蚕粉、蚯蚓等, 饲料要求新鲜、无霉烂变质情况。
2) 饲料喂养:虾苗下塘时投喂糊状饲料, 等幼虾长到2cm以上后, 改用颗粒状饲料, 也可辅喂些鲜饲料。
按照“四看” (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色、看吃食和活动情况) “四定” (定质、定量、定时、定位) 的原则进行投喂。日投饵量为全池虾总重量的3%~5%, 在青虾饲料投喂中, 要求动物性饲料占饲料总量的30%以上。以2~3h内摄食完为好。每日投喂2次, 上午9点一次, 下午6点一次, 上午投喂量占全天总投喂量的30%, 下午占全天总投饵量的70%。饲料投喂地点以池边浅水处或池边浅水处的水草丛中为好。由于青虾有抱啃食物和边游边食的摄食特性, 所以颗粒饲料的粒径不宜过大, 一般以粒径2mm~3mm为宜。
3) 勤巡塘:坚持每天早晨巡塘检查, 检测水质, 观察青虾活动及摄食情况, 捞除残饵, 做好每天巡塘检查记录。如发现青虾跳到水草上或岸滩上则表明池中已严重缺氧, 必须及时加入新水或开机增氧, 防止浮头和死亡。
4) 施追肥:青虾池要有适当肥度, 一般保持既“肥”又“活”, 具体要求是“肥两头, 清中间”。“肥两头”是指虾苗至幼虾阶段和晚秋时节, 一般水体透明度为30cm;“清中间”是指7~9月份高温阶段, 要求水质清爽, 透明度为40cm, 防止缺氧。
5) 注新水:为防止池水老化, 在青虾养殖前期及后期少加水, 7~10天加一次, 每次加水10cm;中期多加水, 5~7天加一次, 每次注水后使池水抬升15cm, 加注水时, 要在进水口设置纱绢对进水进行过滤, 防止敌害进入。
6) 调水质:每1 5天泼洒生石灰1次, 每次使用3 0~40kg/667m2, 将生石灰加水溶化后趁热全池泼洒, 保持池水p H值在7.0~8.0之间, 以利于青虾蜕壳及生长。
7) 除敌害: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 青虾池塘内可能出现少量野生杂鱼和害虫, 要适时拉网清除, 防止争食和氧耗。同时要经常堵塞鼠洞, 捕捉螯虾等青虾的敌害。
4 捕捞上市
捕捞采取捕大上市、留小续养的措施, 每年8月份后, 每月捕捞一次, 把规格达到3g/尾以上的青虾选捕上市。年终全池捕捞进行大小分离, 大虾上市, 小虾留池, 培水越冬。捕捞方法有虾笼诱捕和大网围捕等。
5 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不投喂腐烂变质饲料, 及时消除残饵。苗种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浸洗5~8min, 彻底消毒, 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养殖中有少部分青虾发现烂鳃病和白斑病等。症状是鳃上出现黑鳃或烂鳃, 有的虾腹部肌肉出现白斑。治疗烂鳃病的方法是用强氯精0.3ppm或漂白粉1ppm全池泼洒;治疗白斑病方法是用土壤素粉2.5ppm全池泼洒。
6 小结与讨论
1) 青虾集约化养殖鱼池应以2~5个/667m2大小为宜, 水深应1.2m为好, 以便于青虾活动、觅食、晒阳、增氧及管理等。
2) 集约化青虾养殖池要有充足的水源, 以保证水质调节控制。
3) 集约化青虾池应栽种水生植物和定期泼洒生石灰, 以调节水质, 改善青虾栖息、觅食、蜕壳和防病等。
4) 集约化青虾养殖放养密度不宜过大, 否则上市规格小, 影响经济效益。
5) 集约化青虾养殖水质调节应做到“肥两头, 清中间”和“肥、活、嫩、爽”, 在投喂饲料中, 动物性饲料应占饲料总重量的30%, 并辅喂一些鲜活饲料, 以保证青虾的蜕壳生长与适时上市。
6) 青虾养殖池中套养部分花白鲢鱼种可以充分利用水体, 调节水质, 增加收入。
7) 青虾捕捞应用虾笼诱捕为好, 可以减少青虾受伤, 并可捕大留小, 随时上市销售。
参考文献
[1]丁凤琴.青虾养殖技术之二青虾集约化繁殖育苗技术[J].中国水产, 2003, (8) :40-41.
信贷助推农民集约化养殖 篇2
一、建立新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民集约化养殖
该牧业企业采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信贷”的经营管理模式, 以农户为基础对养殖业进行集约化经营即对肉牛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购买、统一防疫、统一饲料、统一销售、统一保险。
该企业现代化养牛基地包括牛舍、饲料加工车间及相关附属设施。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 企业与托管农户签定肉牛托管养殖合同, 对双方合作方式、权利、义务及利润分配予以明确规定。合作方式为农民可自行买牛, 但必须经过专业人员检查后进入托管所, 每头牛约600斤, 或由农民委托企业购买, 价格为5000元/头。截止到调查日, 企业加盟托管肉牛的农民323户, 每户托管肉牛10头。在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下, 企业按照规定的管理模式和程序对牛场进行管理、防疫及保险, 从而形成了肉牛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到利润分配集约化生产经营。
二、信贷助推农民集约化养殖
依托该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信贷”, 金融机构打破以往信贷支农服务单方管理方式, 把信贷资金运营管理纳入基地建设、农民生产和利润分配的全过程, 具体做法是:
1. 定量发放。加盟托管肉牛的农民购买10头肉牛所需资金
5万元, 金融机构对一头牛按3000元数量标准进行贷款发放, 每户贷款最高额控制在3万元以内, 其余2万元由农民自筹。
2. 双重担保。企业为每位签定托管养殖合同农民的3万元贷款予以全额担保, 同时农民所在的村委会为其出具房屋证明。
3. 全面扶持。凡自愿与企业签定托管养殖合同、自愿申请且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均可获得规定限额的贷款。
4. 集中管理。
由于进入托管所的肉牛主要由农民委托企业购买, 所以农民贷款后交由企业帐户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 并在生产周期结束后由其代偿还金融机构。
三、实现农民集约化养殖的现实意义
1. 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该企业通过养牛基地的建设和拉动, 增加了养殖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份额, 拉长了饲料、育种、屠宰等产业链条, 项目产业链的延长还可带动了运输等其它相关行业的发展。
2. 提高规模养殖比重, 降低了经营成本。
该企业建立农民与合作社之间联系紧密的专业合作体系, 发挥资源、基地、市场、技术和管理五大优势, 带动周边养殖业由传统分散生产向规模集约生产转变, 向优质、高效的饲养水平转变, 减少了饲料、人工、管理等费用支出。
3. 解决了农民致富的资金需求问题。
养殖业受市场变化、自然灾害等的影响较大, 抵御风险能力较弱, 潜在的信贷资金风险较大, 而通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信贷”发放的贷款解决了农民养牛的资金需求问题, 改善了农村金融环境。
4. 带动周边农民致富, 增加了收入。
该企业发展“订单生产”, 引领养殖标准化, 极大地调动了周边农民从事养牛生产的积极性, 农民由个体的“养殖散户”转化为向基地托管肉牛, 增加了固定收入。
四、信贷助推农民集约化养殖的思考
1. 建立多层次的信贷支持体系
(1) 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作用。养殖业具有生产成本高、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 对信贷供给充足性的要求较为明显。受信贷审批权限等多种因素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涉农贷款微乎其微, 使得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 由于历史原因, 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薄弱, 所以国有商业银行有必要加强涉农信贷产品创新, 提供适用的信贷产品, 更好满足农民集约化养殖的资金需求。
(2) 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利用自身网点多、农村情况熟悉的优势, 积极参与农民集约化养殖的生产与销售, 帮助发展养殖, 掌握经营情况, 改善借贷关系, 提高信贷质量。
2. 培育发展健康的农村担保体系
面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设立农业担保机构, 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 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纳入信用担保体系, 解决农村经济组织扩大生产资金不足问题, 为农民集约化养殖和资金有效循环创造条件。
3. 积极推进养殖保险业务的开展
(1) 根据养殖保险开展状况, 适当增加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在保险方面的投入, 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养殖业保险宣传面积, 最大限度地增加保险承保对象, 将国家惠农政策辐射到千家万户。
(2) 以区域为单位确定政策性养殖业保险险种。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适当调整养殖险种, 创新差别化的农业保险产品, 使农业保险逐渐体现区域化、人性化的特点。在养牛较集中的地区, 政府应增加专项保险补贴, 使集约化养殖得到更多保障。
4. 加强贷款管理, 有效规避信贷风险
网箱集约化养殖斑点叉尾试验 篇3
1 试验内容
1.1 网箱设置
1.1.1 试验地点
网箱设置在骆马湖湖区中西部及西北部风浪较小区域,水深保持2.5 m以上,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丰富。为了保证网箱安全,网箱设置在网围养殖区。网围养殖区主要养殖河蟹、鳜鱼、鲢鳙等品种,网箱内养殖斑点叉尾,养殖过程中互不影响,有利于充分利用水体,减少防逃设施投入,降低了养殖的风险。
1.1.2 网箱结构设计
网箱规格为6 m×5 m×2 m和20.0 m×20.0 m×2.5 m。6 m×5 m×2 m网箱采用聚乙烯单层封闭式结构,为3×3或4×3乙烯结节网片缝制而成,网目为7#网(网目2㎝),箱架以毛竹组装而成。网箱设置为固定式,采用长竹桩打入池底,每个竹桩高出水面0.5~1.2 m,桩与桩之间用尼龙绳相连,并向网箱外端纤拉,使桩更加稳固。20.0 m×20.0 m×2.5 m网箱为敞口固定式,上口高出水面0.8~1.0 m,箱内水深为1.5~1.8 m,两箱为一组,两箱之间用毛竹搭平台,各设置一台投饵机,以便于操作和投饵机使用。2007年设置网箱11个为700m2,其中6 m×5 m×2 m网箱10个为300 m2, 20.0m×20.0 m×2.5 m网箱1个为400 m2。2008年设置网箱75个为3 360 m2,其中6 m×5 m×2 m网箱72个,为2 160 m2, 20.0 m×20.0 m×2.5 m网箱3个为1 200 m2。
1.2 鱼种放养与消毒
鱼种从宿豫区王官集渔场购进,平均规格77.5g/尾,最大规格达115 g/尾(表1)。
鱼种放入网箱前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或用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种20 min,消毒在船仓内进行,主要预防由粘细菌、水霉菌、车轮虫等引起的鱼病。
1.3 饲料选择和苗种驯饲
全期均投喂斑点叉尾颗粒料。为降低成本,选择了沉性饲料,粗蛋白含量≥30%,粒径按鱼生长规格逐渐调整。鱼种入箱3 d后开始投喂驯饲,投喂前人为地发出适度的敲击声,将鱼群诱集到水面食台附近再投喂。经2~3 d后即可养成集群摄食的习惯。每天投饲次数是影响投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般每天投喂3~4次。由于下午的水温和溶氧量均高于上午,鱼群摄食旺盛,所以下午的投饵量和投饲次数多于上午。斑点叉尾日投饵量一般控制在其饱食量的70%~80%,有利于鱼类正常生长。
1.4 网箱检查
网箱在安置前应经过仔细检查,鱼种放养后勤作检查。每天傍晚和第2天早晨将网箱四周轻轻提起,仔细察看网衣是否有破损。特别是在风浪较大的天气更应该注意巡查。
1.5 病害防治
由于箱体内鱼密度高,一旦发病极易传播蔓延,所以要强化预防工作。平时观察鱼的摄食情况,养殖期内定期用硫酸铜挂袋或漂白粉挂篓进行消毒预防。2008年夏季发生1次大范围烂鳃和肠炎病,采用二氧化氯泼洒、“止血平”及“肠炎灵”内服4~6 d,效果较理想。
2 试验结果
经过210 d养殖,总饵料系数为1.84,平均单产49.7 kg/m3。商品鱼个体均重0.98 kg(表2)。
2.1 鱼产量
两年间共起捕斑点叉尾成鱼306 045 kg。其中2007年700 m2共生产成鱼55 720 kg, 平均规格0.92 kg/尾,成活率达到93.1%,平均产量53 kg/m3。2008年生产成鱼250 325 kg, 平均规格0.98 kg/尾,成活率达到94.7%,平均49.7 kg/m3。
2.2 经济效益
两年累计实现产值316.62万元,创经济效益77.93万元。其中2007年创总产值61.75万元,创总效益14.25万元,平均产值5 881元/m3。2008年创总产值254.87万元,创总效益63.68万元,平均产值5 057元/m3。
3 小结与讨论
网箱以小规格封闭式较好,20.0 m×20.0 m×2.5m规格网箱虽然在成本和操作上有利,但是抗风险差,生产中容易被大风掀起造成损失。
集约化蛋鸡养殖饮水免疫操作方法 篇4
关键词:“H”型布局,蛋鸡,反冲,加药器
最近几年,我国畜禽养殖业进入转型期,一是小规模养殖户不断减少,由过去的小农户、散养为主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主转型;二是养殖单元规模逐渐扩大,2 000只以下的养殖户在下降,1万~5万只养殖规模在不断提升。规模场建设的速度比较快,但是规模场在全国占的总体比例相对较低,现在正在往规模化、集约化这个方向发展。集约化蛋鸡养殖设备多数为“H”型结构,4~8层高,单栋养殖规模达到4万只以上,鸡舍长度普遍在100 m以上,这给产蛋鸡的活苗免疫增加了难度。
集约化产蛋鸡群活苗免疫主要是新城疫和新支二联两种疫苗,免疫方式主要有喷雾和饮水。因劳动强度和抓鸡应激过大,一般情况下避免需要逐只抓鸡的点眼操作。喷雾免疫效果非常好,省时省力,但是存在对鸡舍环境鸡群健康和设备操作要求高及免疫反应大的缺点,尤其是鸡群呈现亚健康的状态下喷雾,很容易激发其他疾病,带来巨大损失。而饮水免疫相对节省人力、操作简单,但是存在免疫效果一般,免疫不均的缺点。作为商品蛋鸡饮水免疫能满足产蛋期间的要求,但我们需要严格操作,通过操作来弥补它的缺点。
1 免疫前准备
免疫时要提前一天通知鸡舍,不进行消毒。提前检查,并试用加药器是否正常,若有问题,及时修理。
免疫前需停水1 h以上,根据光照时间,一般早上上班开始停水,从而赶上9点多饮水量高峰时间段。免疫前把跑鸡抓净。
准备的用具有:两个塑料桶、量杯、钳子等。
2 免疫操作过程
2.1 需要计算数据
需要计算数据有疫苗用苗、稀释疫苗用水量、反冲水线时间。
总用苗量=存栏×倍数(羽/只)
稀释疫苗的水量=计划饮水时间段总饮水量(控制系统可统计)÷加药器比例,也可用日饮水总量÷全天光照时间(h)×计划饮水免疫时间÷加药器比例。
反冲时间:水线开启反冲,之后到尾端流出水的时间。
2.2 操作步骤
领取疫苗,把用具和手涮洗干净,禁止用消毒液消毒。关闭水线。
用量杯量取计算所需总用水量的1/2放入桶内,取出疫苗量的1/2打开并在桶内稀释完全,倒入加药桶内。开启加药器水线,并打开下两层的反冲阀将疫苗快速打入水线中,等到反冲时间到后,关闭下两层反冲阀,开启上两层反冲阀,等到时间到后关闭上两层反冲阀,让加药器开始自然吸取剩余疫苗。
等加药桶内疫苗溶液剩余1/4时候,取所需总用水量的1/4,再配1/4的疫苗,直接加入加药桶内即可。等加药桶内疫苗溶液又剩余1/4时候重复上述步骤。
待最后加药桶内疫苗喝完后,可额外添加1~2次少量清水涮洗后继续饮用。
这样分三次将疫苗给予鸡群饮水,每次配置加饮用控制在1 h内,整个饮水过程控制在3 h内,以保证疫苗活性和最大限度让每只鸡都能喝到疫苗。
3 注意事项
夏天饮水免疫最好在早晨进行。而其他季节,多在中午;饮水器必须充足,放置均匀。饮水免疫时尽量保持鸡舍的安静,减少应激。免疫过程中检查鸡群的饮水情况,保证所有的鸡均能饮到水,反冲后触摸饮水线后端的乳头,看是否有水。
饮水免疫前后2 d内,在饮水或饲料中不应含有任何影响免疫系统和抗病毒的药物成分,以免影响免疫效果。疫苗饮水前要根据季节不同停水1.5~3 h,掌握每次配置疫苗的饮用时间,疫苗必须现配现用,并在短时间内用完,不超过2 h。
饮水免疫前后3~5 d内不能消毒,可在水中加入0.2%脱脂奶粉,提高免疫效果。配苗用的容器用塑料制品,禁止用金属制品,开启疫苗瓶要在水中进行,防止疫苗效价的损失。
集约化养殖 篇5
1 集约化养殖中氨氮的来源及危害
1.1 氨氮的来源
池塘中的氨氮 (NH3-N) 主要是在氧气不足时饵料 (饲料) 、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动物尸体等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 或者被反硝化细菌还原而生成, 在高密度养殖及淡水综合养殖的水体中, 由于使用消毒药剂, 在杀灭有害微生物的同时, 也会造成有益微生物种类及数量相应减少, 进而导致水生态失衡, 大量积累的氮素使硝化过程受阻, 形成养殖水体中氨氮含量超标。氨很容易溶解于水, 生成分子复合物NH3·H2O, 一部分解离生成铵离子 (NH4+) , 在NH3·H2O与NH4+之间建立化学平衡。
1.2 氨氮的危害
水体中的总氨包括分子氨 (NH3) 与离子铵 (NH4+) , 氨氮对水生生物的危害主要是指非离子氨的危害, 氨的毒性很强, 即使浓度很低也会抑制鱼类的生长, 一般养殖水体中离子铵允许的最高浓度为每L不超过5mg氮 (5mg N/L) , 而分子氨允许的最高浓度仅为每L0.1mg氮 (0.1mg N/L) , 但在集约化养殖中, 氨的浓度可能会达到抑制鱼类生长的程度。非离子氨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后, 对酶水解反应和膜稳定性产生明显影响, 表现出呼吸困难、不摄食、抵抗力下降、惊厥、昏迷等现象, 影响水生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与生长状况, 严重时可导致养殖生物大批死亡, 造成经济损失。
2 集约化养殖中氨氮的测定方法
水中氨氮的测定方法, 通常有纳氏试剂比色法、气相分子吸收法、苯酚-次氯酸盐 (或水杨酸-次氯酸盐) 比色法和电极法等, 就水样中氨氮测定操作的简便性和准确性而言, 应优选气相分子吸收法进行测定, 然而在我国现有技术装备经济条件下, 该方法测定受到了很大限制, 而以纳氏试剂和水杨酸-次氯酸盐进行显色反应的分光光度计比色法, 由于具有操作的便捷性、测定的灵敏性,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应用更为广泛。
2.1 纳氏试剂比色法
纳氏试剂比色法是测定地表水中氨氮的一种经典方法, 操作简单快速, 灵敏度高, 但其对显色剂的要求比较高。同时, 纳氏试剂含有毒化合物, 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实验时应谨慎使用。其原理是以游离的氨或铵离子等形式存在的氨氮与纳氏试剂反应生成黄棕色络合物, 该络合物的色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 可用目视比色和分光光度法测定, 但是由于海水中含有的大量钙、镁离子易与纳氏试剂发生反应, 导致水样浑浊而干扰测定, 因此不适于测定海水中的氨氮。实际测定中常寻找一种有效的掩蔽剂去除海水中的干扰物质, 来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海水中的氨氮。
2.2 气相分子吸收法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简便、快速的分析手段, 具有准确可靠、测定成分浓度范围宽、抗干扰性能强、不受样品颜色和混浊物的影响等特点。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 将水溶液中的离子或者分子转化为气体, 利用基态气体分子能吸收特定紫外光谱, 根据光被吸收程度计算出分子浓度, 原理符合朗伯-比尔定律。但这种方法对于仪器设备依赖较高、检测成本较高。
2.3 水杨酸-次氯酸盐比色法
水杨酸盐法灵敏度高, 稳定性好, 其原理是在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 铵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盐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 在697nm处比色测定。测试范围是使用最大试样体积为8m L时, 氨氮质量浓度可达1mg/L, 使用10mm比色皿时, 最低检出质量浓度为0.01mg/L。但是标准方法中对亚硝基铁氰化钠和次氯酸钠溶液的用量均以滴来计量, 不够精确, 另外这个实验比较耗时。
2.4 电极法
电极法测定氨氮的电极最常用的是氨气敏电极。氨气敏电极是一个复合电极, 以p H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 银—氯化银电极作参比电极。电极法具有不需对水样预处理和测量范围宽的特点, 相关研究表明该方法用于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准确度及精密度良好。
3 集约化养殖水环境氨氮水平调控技术
3.1 利用微藻调控
微藻也称单细胞藻类, 目前用来降氨氮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微藻可以吸收水体内过剩的氨氮形成并形成优势群体, 并能抑制有害藻类生长, 对氨氮吸收效果最好的微藻是螺旋藻、小球藻、栅藻、颤藻, 栅列藻等, 尤以小球藻的降氮能力最强。微藻又能产生水体生物赖以需求的氧气, 据报道, 水体中的溶氧80%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 可减少水体因缺氧而形成的恶臭气味, 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抑制和减轻氨氮鱼类的毒害作用, 提高鱼类食欲和饲料利用率, 促进鱼类生长发育。同时微藻蛋白质含量都在50%以上, 藻粉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14%, 也是鱼类的天然优良生物饵料。因此微藻的生长不仅可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又有增氧、增饵、肥水的作用。
3.2 利用微生态制剂调控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理论指导下采用已知的有益微生物, 经培养、复壮、发酵、包装、干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对人和动物有益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目前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微生态制剂由于采用单一微生物菌种, 控制水体有害菌的含量和净化水质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 使用中效果并不理想, 而由多类微生物组成的复合微生态制剂则很好地起到降低氨氮、净化水体、改善水生态的作用, 并且由于水体中有害菌处于被抑制状态, 鱼类病虫害发生几率也大幅降低, 提高养殖生物成活率和养殖的收益, 因而复合微生态制剂逐渐成为微生态制剂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刘淇 (2001) 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使用复合型活性生物净水剂, 氨氮含量平均比对照组降低33.10%;白维东等 (2002) 报道在成鱼养殖池中施用EM活性微生物水产专用肥, 氨氮含量比对照池降低54%;阎斌伦 (2001) 在中华绒螯蟹育苗中使用复合型活菌生物净水剂, 结果水中氨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39.44%。众多研究表明, 当向水体添加微生态制剂, 可以大幅降低水体的氨氮含量, 进而改良水质。
3.3 利用藻菌联合调控
藻菌联合调控是利用藻类和微生态制剂的有益菌两类生物之间在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处理集约化养殖水环境的一种生态系统。藻类植物利用水中的NH4+等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 合成自身细胞物质并释放出O2, 好氧细菌则利用水中O2进行呼吸作用, 分解、转化水体有机污染物, 陈海敏探索了光合细菌和小球藻联合处理调控养殖水体水质情况, 试验结果表明, 光合细菌和小球藻能很好地去除水体的氮、磷, 尤其对铵氮的去除效果最好, 而且菌藻联合处理有利于养殖废水的重新利用。因此利用藻菌联合调控水体, 不仅能降低水体氨氮, 又能保持水体透明度, 给予鱼类优良天然饵料, 这也是以后集约化养殖的主要方向。
摘要:浅析了养殖水体氨氮积累的来源及危害, 综述了目前测定养殖水体中氨氮的常见方法, 并提出了一些降低水体氨氮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养殖水环境,氨氮,水体调控
参考文献
[1]宋协法, 宋伟华, 田树川, 等, 集约化养殖水处理系统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2 (1) :35-39.
[2]张进凤, 李瑞伟, 刘杰凤, 淡水养殖水体氨氮积累危害及生物控制的研究现状[J].河北渔业, 2009, (6) :41-44.
[3]蔡继晗, 沈奇宇, 郑向勇, 氨氮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危害及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9 (2) :167-172.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76-282.
[5]王洋, 朱旭, 微污染水氨氮测定方法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2, (4) :117-119.
[6]刘林斌, 水中氨氮测定方法比较[J].广州化工, 2011, 39 (10) :110-111.
[7]臧平安,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简介[J].光谱仪器与分析, 2000, (1) :1-4.
[8]农业部《新编渔药手册》编撰委员会.新编渔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368-389.
集约化养殖 篇6
1 试验条件
1.1 养殖池条件
养殖池分为苗种标粗培养池和成鱼养殖池, 苗种标粗培养为室内椭圆形水泥池, 单池面积16 m2, 深1.2 m, 体积19 m3, 共40个池, 溢、排水管设在池的中心位置。成鱼养殖池为规格6 m×5 m×1.5 m的长方型水泥池, 共60个池。养殖池内均安装循环流水板和水面集污器, 按0.5个/m2安装充气石, 由罗茨鼓风机供氧, 池面覆盖聚乙烯尼龙网, 以防鱼受惊吓跳出水池。
1.2 水源与水质
养殖用水直接从海区海边潮下带附近沙层5 m深处埋置6英寸水管用抽水机提水, 然后经砂滤池过滤处理再自流入养殖池, 整个养殖过程均采用流水充气的方式来进行。养殖用水理化指标如表1。
1.3 苗种来源
橙点石斑鱼苗种来源于海南凌水和广西北部湾天然野生苗种, 规格为全长2.0~3.0 cm, 共10万尾。
2 试验方法
2.1 苗种驯养
苗种运回按大小不同规格放入养殖池, 苗种入池后应进行药浴, 用5 mg/L的聚维酮碘 (含有效碘10%) +2 mg/L的日本上野黄药, 连续药浴3~5 d, 每日1次, 每次2~3 h。苗种入池后的前3 d以蒙古裸腹、藻钩虾、糠虾和毛虾等活鲜饵料为饵, 以后每天投喂新鲜小杂鱼、虾鱼糜3~4次, 并逐渐转化为投喂石斑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
2.2 苗种放养密度
橙点石斑鱼具有较强的集群性, 有在低耗氧或饱食后常聚集于排水管和池底四周的生活习性, 可以适宜高密度养殖。一般全长2.0~3.0 cm的苗种, 放养密度为1 500~2 000尾/m3;全长3.0~5.0 cm放养1 000~1 200尾/m3;全长6~10 cm放养密度为300~500尾/m3;全长10~15 cm放养200~300尾/m2;15~20 cm放养100~200尾/m3;250~500 g/尾, 放养密度为30~60尾/m3;500 g/尾以上, 放养密度为15~30尾/m3。为促进鱼体的生长, 养殖过程中要根据鱼体的大小及时筛选分养。
3 日常管理
3.1 投饲数量
养殖过程中饲料的投喂量的掌控至关重要, 每天饲料的日投喂次数及日投喂量要根据鱼体的大小, 鱼群应激反应情况, 季节天气的变化情况, 水质情况而定, 灵活掌握。一般全长2~10 cm的苗种, 日投饲3~4次, 人工配合饲料投饲量为鱼体重的 (2%~4%) /d, 软颗粒饲料为4%~6%, 冰鲜小杂鱼, 为鱼体重的8%~12%;全长10 cm以上的苗, 日投饲2~3次, 人工配合饲料为鱼体重的1%~3%, 软颗粒饲料为4%~6%, 冰鲜小杂鱼为鱼体重的6%~8%。在水温超过32℃或低于18℃时鱼摄食量下降, 应适当减少投饲次数和投饲量, 记录每天每池的投饲量。
3.2 水质调控
水泥池集约化养鱼因池中鱼的密度很高, 必须保持24 h不间断长流水对流状态, 流量控制在3~5个循环/d, 及时处理水面污垢。在每次投饵完毕半小时后进行快速换水, 边排边清刷池壁池底, 将水位降低至40~50 cm左右, 对流1~2 h待水质清新后, 再重新注入新水。由于采用中央漏斗形排污方式, 鱼的排泄物和残饵基本上都能通过大换水而排出池外。每天测量水温、p H值、DO和盐度, 做好记录。
3.3 苗种的筛选分养
橙点石斑鱼苗种不像其他石斑鱼苗种那样具有很强的互残现象。因此, 苗种的筛选分养可根据鱼群的个体生长情况而定, 2~10 cm苗种7~10 d分筛一次。10 cm以上苗种30~40 d分筛一次, 因橙点石斑鱼生性较为胆小、性情急躁, 在筛选分养等操作过程中及易造成鱼体因乱撞而受伤, 尤其是在高温季节, 应尽量减少苗种的筛选分养和倒池等操作, 以免造成损失。
3.4 定期测试鱼的生长情况
20~30 d随机从各养殖池中取鱼30尾, 分别测其全长, 体长, 称其体重并做好记录, 根据鱼的生长情况, 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管理。
4 养殖结果
橙点石斑鱼不同阶段死亡情况见表2, 不同阶段 (规格) 苗种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对比见表3。
从2007年4月27日开始至2008年12月30日, 经20个月养殖, 橙点石斑鱼苗种从2.0~3.0 cm (平均2.6 cm) 生长至0.5~0.75 kg, 平均0.65 kg。鱼数量从10万尾减至7.26万尾, 成活率为72.6%, 总投饲料量73 616.4 kg (不包括冰鲜小杂鱼) , 饲料系数为1.56。2008年10月开始出售至2009年1月8日橙点石斑鱼全部出售完毕, 平均售价120元/kg, 总产值为47 190 kg×120元=566.28万元, 生产成本为202万元, 产出比为1∶2.8, 见表4。
万元
5 讨论
5.1 苗种驯养与标粗期间的管理
在橙点石斑鱼水泥池集约化养殖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2~15 cm苗种的驯养与标粗阶段, 尤其是2~6 cm这一时段。天然野生苗种在捕捞和长途运输过程中, 极易造成鱼体受伤。因此, 在苗种入池后采取药浴和投喂药饵, 投喂活鲜饵料很有必要, 以增强苗种的驯食和体质强化。定期筛选分池, 把瘦弱和黑身个体集中放养, 加强饲料的营养和投喂。在标粗过程中必要时可投喂一些小杂鱼、小杂虾等活鲜饵料。以刺激鱼的食欲, 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
5.2 注重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石斑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营养丰富均衡, 能够很好的满足橙点石斑鱼不同生长阶段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要。且人工配合饲料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高温消毒, 与传统的投喂鱼糜相比, 使用人工配合饲料能够大大降低有害细菌和寄生虫由饵料带入养殖池的可能, 有效地减少病害的发生。同时, 也减少了对水质的污染。在养殖试验过程中发现, 投喂冰鲜饵料的鱼群经常出现饱食过量或不摄食, 摄食很不正常, 且经常出现黑身个体和肠道疾病及白点病等病害。而投喂石斑鱼专用人工配合饲料却很少出现这样的现象。
5.3 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橙点石斑鱼水泥池集约化养殖需要有充足的水源和良好的水质环境, 水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的生长速度, 成活率和产量。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根据鱼体的大小, 体质的强弱来调节水流循环的交换流量和流速。每日定时投饲, 按时排水, 清除养殖池内残饵, 死鱼, 粪便及池底污物, 确保水质洁净, 创造良好的水环境是关键。
5.4 橙点石斑鱼的发展前景
集约化养殖 篇7
关键词:日光温室大棚,革胡子鲶,集约化,无公害,养殖技术
丰县地处江苏西北高亢地区, 水域面积小, 水资源相对贫乏, 渔业生产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为更好地促进该县渔业的发展, 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拓宽渔业生产空间。为此, 对该区域闲置的蔬菜大棚进行合理规划, 开展温室大棚革胡子鲶无公害养殖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 经过试验, 已发展成为在日光温室大棚内建池育种、多茬养殖及室外坑塘养殖相结合的多种生产模式。在养殖技术上, 已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宜该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技术, 建立标准化程度较高、集约化程度较强的革胡子鲶无公害养殖示范小区。
1 养殖技术
1.1 养殖大棚的建造
为实现高效水产养殖, 采用日光温室大棚集约化养鱼这一特定生产模式, 首先应优选出造价低、结构合理、增保温效果好、使用性强的渔业温室大棚。养殖大棚设施主要由日光温室大棚、养殖池及加温设备等组成。日光温室大棚应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土壤适宜的地方建设, 东西走向, 大棚面积根据地块大小而定, 一般为666.67 m2左右, 用钢材、水泥预制件或毛竹作支柱和拱架, 然后覆盖薄膜密封压实, 留有通风门窗, 最好是双层薄膜覆盖。养殖池为混砖结构, 池深1.8~2.0 m, 地下0.8~1.0 m, 地上1.0 m左右, 池壁厚25 cm, 池壁垂直, 池底向一端倾斜, 两短边向中央倾斜, 环池建有进排水渠, 并设有拦鱼栅。一般大棚实际养殖池面积450 m2, 每棚建设养殖池6~8个, 每个养殖池面积60~70 m2, 同时配备1 t规格的加温锅炉1台, 并配套1眼对口井作为水源。
1.2 革胡子鲶人工繁殖
选择体格健壮、无伤、体色鲜艳、活动正常、2龄以上的个体作为亲鱼[1], 雌雄分池饲养。共选育500组亲本, 雌雄比例1∶1, 10月当池塘水温降至18℃时, 将选好的亲鱼捕捞消毒后放入棚内水泥池培育, 放养密度为15~20 kg/m2。在越冬保种期间, 加强日常管理, 保证亲鱼的性腺发育。采用温流水越冬, 水温保持在18~20℃, 用温度控制器自动调节锅炉排出的水温, 不超过25℃。若密度较大, 可安装增氧机1台, 确保水质良好, 溶氧充足[2]。越冬饲料为营养丰富的精料, 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 每日1~2次, 投饲应定时、定位、定质、定量。越冬期间派专人管理, 经常观察亲鱼摄食活动情况, 做好防病工作,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产前亲鱼应强化培育, 投喂配合饲料, 辅以新鲜的动物性饵料,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7%, 每日2次。5月中旬, 选择腹部膨大而柔软、卵巢轮廓明显、有弹性、生殖孔稍充血、轻轻挤压腹部有时可见成熟碧绿色卵粒溢出的雌鱼以及生殖突呈浅红色或泄殖孔呈红色的雄鱼进进催产。催产药物使用PG和HCG, 雌鱼的催产剂量为HCG 1 500~2 000IU/kg·体重+PG 2~3 mg/kg·体重) , 雄鱼的催产剂量为雌鱼催产剂量的50%。采取一次性腹腔注射的方法, 剂量为2mL/kg·体重。催产水温25℃左右, 催产时间为中午, 第2天凌晨产卵, 效应时间为18 h左右, 经催产注射的亲鱼按1∶1的雌雄比例立即放入催产池, 施养密度为2~3对/m2, 并放入洗净、消毒的棕片作鱼巢, 让其自然产卵受精, 当粘附受精卵较多时, 将鱼巢移入孵化池进行孵化。人工孵化在水泥池中进行流水孵化, 水深保持在1 m, 水温26~30℃, 将卵巢均匀悬挂于水泥池中, 放置密度为3万~5万粒/m2, 避免阳光直射鱼卵, 21~24 h后受精卵即可孵化出鱼苗, 出苗后即取出卵巢, 鱼苗孵出2 d后开始摄食, 3~4 d后卵黄吸收消失, 鱼苗平游摄食时, 即转入苗种培育。
1.3 革胡子鲶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采用水泥池, 面积60~75 m2, 在鱼苗入池前1周, 对鱼池进行彻底消毒, 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全池泼洒, 浸泡5~7 d。鱼苗入池前, 用3%食盐水浸泡10~15 min, 然后放入培育池, 鱼苗放养密度为4 000~5 000尾/m2, 水深0.6~0.9 m。放苗时应注意3点:一是在水花鱼苗卵黄囊基本消失、鱼体呈黑色、能正常平游时及时下池, 放苗时间宜选择中午;二是同一鱼苗池必须放同批孵化的鱼苗[3];三是放苗前务必注意水质与水温, 水温保持在20~25℃, 要求温差不超过2.5℃, 确保水质清新, 溶解氧在4~5 mg/L以上。
革胡子鲶鱼苗的开口饵料可用熟蛋黄或轮虫、无节幼体和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 随着鱼体生长可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蝇蛆等天然动物性饵料和鱼肉浆、绞碎的动物下脚料或人工配合饲料,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20%, 日投喂2次, 上、下午各1次[4]。
日常管理应注意以下5个方面:一是遮阴, 避免强阳光直射;二是保持微流水, 水质达到《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NY5051—2002) 》, 保证溶氧不低于4 mg/L;三是调节水温, 使水温保持在21~25℃;四是投喂足量新鲜的饵料, 投饵时坚持“四定”, 每日3次;五是适时过筛, 分级饲养, 提高培育成活率。
1.4 革胡子鲶成鱼养殖
为提高成鱼养殖成活率, 降低生产成本, 在秋季将3~5 cm的苗种培育成12~14尾/kg的大规格鱼种, 然后放入温室大棚进行冬季养殖。鱼种放养前对水泥池进行彻底消毒, 清出池底污泥, 用10 mg/L漂白粉溶液泼洒全池及进排水渠, 用清水彻底清洗。
鱼种的放养量为150~200尾/m2, 养殖池及水源条件较好的养殖池, 可放养200尾/m2以上, 放养规格整齐, 一次放足。在放养时鱼种用3%食盐水浸泡5~10 min, 或用30~40 mg/L甲醛水溶液浸泡10~15 min。
在鱼种放养后的第2天开始投喂饲料。饲料的品种有人工配合饲料和畜禽屠宰下脚料, 投喂量应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吃食情况以及水质变化而定, 在饲养前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15%, 在饲养后期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 并适时调整投喂量, 投喂方法为每天投喂2次。投喂上坚持“四定”原则, 即定时:8:00以前以及17:00以后投喂;定位:最好把饲料投入食台内, 以便于了解摄食情况并及时清理食台;定量:每天投喂量以革胡子鲶吃饱为原则, 每次以2~3 h吃完为度;定质:确保饲料新鲜, 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因商品鱼长途运输外销, 所以在起捕前2~3 d停止投喂饲料, 同时加大池水交换量, 调节商品鱼体色, 以提高销售价格[5]。
日常管理应做好以下4个方面工作:一是水质管理, 由于养殖密度过高, 投喂量较大, 水质变化较快, 每个养殖池安装1~2台1 kW的增氧泵, 保证水体的循环及溶氧, 达到NY5051-2002水质标准。二是温度的调控管理, 冬季低温养殖季节, 要采取锅炉加温的办法, 锅炉规格为0.5 t, 用温度控制器自动调节锅炉排出的水温, 水温保持在20~25℃, 使鱼类生长能始终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在夏季养殖时, 由于气温较高, 在养殖池上方加盖遮阳网, 以防阳光曝晒, 同时适当加大池水交换量, 确保池鱼生长的适宜水温。三是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四定”, 及时清除残饵, 勤巡池观察鱼类活动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四是做好鱼病防治。做到无病先防, 有病早治, 放养前应进行鱼池消毒、鱼种药浴, 防止皮肤病的发生;7—9月容易发生肠道疾病, 每15 d用大蒜素等内服药物拌饵投喂1次。
2 效益分析
通过实践, 建立标准化程度较高、集约化程度较强的革胡子鲶无公害养殖示范小区, 可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施区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座, 成鱼产量达130 kg/m2, 每棚产量约58.5 t, 年产鱼2 925 t;按市场销售价格为6元/kg计, 成鱼产值780元/m2, 每棚产值35.10万元, 总产值1 755.00万元;饲料成本为624元/m2左右, 饵料系数为3, 每棚的饲料成本为28.08万元, 苗种成本1.50万元, 加温成本约1.00万元, 固定折旧及其他费用需0.30万元, 合计每棚总成本为30.88万元;扣除总成本, 每个日光温室大棚可获利4.22万元, 总计创利211.00万元。在丰县地区辐射发展日光温室大棚80座, 面积逾5.33 hm2, 年产商品鱼4 680 t, 实现经济效益逾330万元, 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广奇, 孙金辉, 冯洪超, 等.革胡子鲶血液指标及血细胞发生的观察[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32 (5) :20-24.
[2]王书林.无公害稻田养殖革胡子鲶技术[J].农村新技术, 2011 (8) :18.
[3]张筱树, 朱继刃, 霍新周.革胡子鲶鱼高密度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 2010 (7) :24-25.
[4]魏明伟, 何军功.利用莲池健康养殖革胡子鲶技术总结[J].河南水产, 2010 (1)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