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评价

2024-11-10

集约评价(共12篇)

集约评价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传统的用地粗放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日益发展的需要, 开发区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为改善供求矛盾,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投入等方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本文结合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实际, 简述评价过程如下。

1 评价对象基本情况与评价方法

1.1 评价对象基本情况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复成立于2002年5月30日, 是以发展矿泉饮品为支柱性产业, 同时发展长白山特产业及红色旅游业的生态环保型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位于中国长白山靖宇矿泉城西南3km处, 规划总面积11.8km2。

本次评价范围为经国土资源部公告界线范围内的开发区土地, 总面积为56.50公顷, 共分两大区块。第一区块面积为24.82公顷, 四至范围为东至恶河, 南至西洋参集团鹿场, 西至鹿鸣村, 北至保安村;第二区块面积为31.68公顷, 四至范围为东至靖宇陵园, 南至恶河, 西至娃哈哈水厂, 北至新建村。

1.2 评价方法

1) 评价方法以定量评价为主, 同时结合定性分析,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整体进行评价, 并重点分析典型情况, 调查结果以统计学数据进行分析评价;

2) 用地调查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地籍调查图作为工作底图, 结合遥感影像图, 采用全野外实地调查的方式, 对基础工作底图进行实地核对, 对底图没有标注的地块进行补测与落位;

3) 程度评价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其中, 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和理想值的确定采用专家咨询法;

4) 潜力测算采用趋势分析法、目标逼近法。

2 开发区土地开发利用状况

2.1 土地利用结构情况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为56.5020公顷, 其中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3.03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3.06%;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11.77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20.83%;不可建设土地31.70公顷, 占开发区土地总面积的56.11%。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03公顷。其中, 工矿仓储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最多, 4.98公顷用于工矿仓储用地, 4.05公顷用于交通运输用地, 分别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8.22%、31.08%;剩余3.16公顷用于住宅用地, 0.84公顷划分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分别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24.25%、6.45%;无商服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未建城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1.77公顷。其中, 44.4%已建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共计5.23公顷;其他未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6.54公顷, 占未建成土地面积的55.56%。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靖宇经济开发区不可建设土地为31.70公顷, 其中31.64公顷 (占99.81%) 属于自然、生态保护区土地, 剩余0.06公顷 (占0.19%) 属于江河湖泊泄洪、滞洪区土地。

2.2 开发区土地供应情况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6.70公顷, 尚可供应土地8.10公顷, 不可供应土地31.70公顷, 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9.56%、14.34%、56.11%。

在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中, 8.05公顷 (占48.20%) 是通过划拨方式供应土地;有偿方式供应土地8.65公顷, 占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的51.80%。有偿使用土地中有偿使用且未到期土地8.65公顷, 占有偿使用土地面积的100%, 不存在有偿使用且已到期但未处置土地。

3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结果分析

3.1 土地利用集约度较高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12。其中, 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76.17、92.36、100。从靖宇经济开发区各项指标的分值来看, 指标分值都较高, 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各项目标。

3.2 土地利用状况较好

土地利用状况评价目标分值为76.17, 在三个评价目标中分值最大。其中, 三个子目标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分值分别为98.05、63.70、70.80。

3.3 用地效益结构较佳

用地效益评价目标分值为92.36%, 其中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分值92.32, 工业用地产出强度分值92.40, 指标值较高。可见用地效益状况好。

3.4 管理绩效较优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目前无到期项目用地和闲置土地, 这充分表明, 靖宇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开发区土地有偿使用率和土地招拍挂率处于较高水平, 工业用地项目都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应, 2007年以来工业项目用地的供应均按国家规定以招拍挂方式供应。从调查和测算的结果分析, 目前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评价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 可挖潜力较小。

4 评价的几点结论与措施

4.1 结论

4.1.1 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土地利用集约度综合分值为86.12%。其中, 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管理绩效目标分值分别为76.17、92.36、100, 达到了开发区规划建设的目标,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

4.1.2 开发区用地结构合理

在开发区评价范围内,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为13.03公顷。其中, 工矿仓储用地4.98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8.22%;交通运输用地4.05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31.08%;住宅用地3.16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24.25%;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0.84公顷, 占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的6.45%;无商服用地和其他城镇建设用地。这一比例关系与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规划布局总体上协调的, 各种功能用地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目前开发区在建设的和未供应拟建的全部是工矿仓储用地, 未来工矿仓储用地比例会上升, 用地结构符合经济开发区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

4.1.3 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的整体效率较高

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总建筑面积为3.11公顷, 综合容积率为0.24;工矿仓储用地上的总建筑面积为2.70公顷, 工矿仓储用地容积率为0.54;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内的建筑基底面积为2.97公顷, 综合建筑密度为22.79%;工矿仓储用地内的建筑基底、露天堆场和露天操作场面积为2.79公顷, 工矿仓储用地建筑密度为56.02%。开发区工矿仓储用地的容积率和建筑系数均符合国家规定的控制指标, 说明靖宇经济开发区在项目用地管理上, 认真执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促进项目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1.4 开发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已供应国有土地16.70公顷, 其中以有偿方式供应土地8.65公顷, 土地有偿使用率为51.80%;以划拨方式供应8.05公顷, 分别为原城镇居民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及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以招拍挂方式供应土地6.07公顷, 全部为工矿仓储用地, 占有偿供应面积的71.17%。经调查, 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供地方式符合国家政策, 2007年以来供应的工矿仓储用地全部通过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土地。截止到评价时点, 开发区范围内不存在有偿使用已到期和闲置土地。这充分表明, 靖宇经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监督管理成效显著。

4.1.5 开发区未来用地面临紧张

从开发区几年来的开发建设和用地情况来看, 开发区用地量逐年在增加, 在国土资源部公告的靖宇经济开发区界址范围内已基本完成项目空间布局。

从开发区未来发展战略来看:开发区按照“构建靖宇工业经济发展重心, 建设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定位, 及打造“三大基地”和“两大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矿泉饮品产业、现代中药科技产业、生态农特产品加工产业、现代服务业。根据开发区产业定位, 结合开发区区位特点, 开发区具体布局为:矿泉饮品产业园区、现代中药科技园区、生态农特食品加工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科技文化商务园区。靖宇经济开发区产业功能区域现已基本形成, 杭州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吴太等著名品牌企业已落户开发区 (均在公告范围之外) 因此, 从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来分析, 现国土资源部公告的用地范围无法满足开发区发无法满足开发区未来发展的需要。

4.2 土地集约利用的几点措施

4.2.1 更新用地理念, 实现土地资源科学利用

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观念, 提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当前,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为改善供求矛盾,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 通过改善经营管理、增加经济投入等方式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4.2.2 加强规划控制, 严格限定发展空间

开发区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 原先的规划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大部分开发区都在重新编制新的区域规划。在修编规划时必须统筹兼顾, 本着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 高质量建设, 高效能管理的原则, 经过系统科学严格规范的考察论证, 报省、市两级审批。规划一经批准, 就必须严格执行, 不得随意变动、更改, 必须严格禁止随意扩大开发范围的行为。

4.2.3 以产出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坚持供地与项目投入挂钩

集约高效利用土地, 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因此, 严把土地招商关至关重要, 在土地招商引资过程中, 要吸引占地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对入区企业的单位土地投资密度、投入产出率和上缴税收等, 制定科学严格合理的入园标准。对已征用而尚未开发的土地, 督促有关单位抓紧开发建设;对没有能力开发或不准备开发的土地必须收回;对征用后用作抵押的, 应以妥善处理, 坚决杜绝“征而不用, 多征少用, 征作他用”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

4.2.4 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促进集约用地

严格执行我国土地利用等相关政策规定, 充分运用地价杠杆等市场机制调控土地市场, 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同时, 建立健全土地预警机制, 防范不良行为发生, 引导和规范土地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4.2.5 建立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在目前土地有限的情况下, 必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要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 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通过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等经济手段, 做到企业效益要同土地利用效率相挂钩, 形成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相关政策。在土地利用项目中对于建筑密度、容积率、单位面积产出、利润额等方面要制定相应的集约用地标准, 对用地单位在项目完成时间期限内土地利用效率好、单位面积产出高的企业进行鼓励, 必要时可以实施奖励措施, 从而极大地调动社会全体成员积极性;对那些没有在期限内完成的项目的用地单位可以适当予以处罚, 督促其改善经营管理,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

4.2.6 强化低效土地处置, 实现存量用地效益化

要强化低效土地的处置利用, 通过利益吸引、服务促进、政策限制、氛围逼迫、处罚问责等各种经济、行政、法律措施提高用地单位积极性, 引导用地单位盘活闲置地;建立健全用地单位退出机制, 通过土地补偿等途径促进土地流转, 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 实现存量用地效益化。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 土地资源越来越紧缺, 在这种形势下,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作为一种新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土地利用观念, 提高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意识, 建立集约高效的用地模式。为了全面掌握土地利用情况, 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制定进一步的政策提供依据, 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土地整体利用情况进行评价, 并重点分析典型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对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测算。本文分析调查当地实际情况, 结合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 阐述评价过程、结论及建议。

关键词:吉林靖宇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高晋, 张萍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 2009 (7) .

[2]周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土地科学, 2011 (3) .

[3]吴启蒙, 朱志玲, 吴咏梅, 梁晓磊.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J].国土资源情报, 2012 (2) .

[4]邵晓梅, 王静.小城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8 (1) .

集约评价 篇2

怒江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集约用地已经成为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必然途径.在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怒江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进而结合怒江州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其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和措施.

作 者:许群 谭荣建 XU Qun TAN Rong-jian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650093 刊 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KUNMING METALLURGY COLLEGE 年,卷(期): 25(3) 分类号:P964 关键词:建设用地   集约利用评价   怒江州  

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篇3

关键词:新常态土地利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评价

中图分类号:F3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2-0035-08

2014年4月,国土资源部颁发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科学评测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并为开发区扩区升级提供科学依据。《规程》指标体系虽能层次清晰地反映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经济效益和土地管理绩效等方面现状,但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无法反映开发区产业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内在联系;(2)无法反映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动态性特征,仅能反映出土地利用某一阶段的静态水平;(3)缺乏反映生态效益环境的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指标不够全面;(4) 仅关注土地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缺乏对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综合考察。同时,目前学术界关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较多地考虑土地利用结构和合理布局、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等驱动因素,却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这一宏观驱动因素很少涉及,这可能会导致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出现偏差。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特征及新常态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提出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构建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并以成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成都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为例展开实证研究,以期评价结果对新常态下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一、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为了便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土资源部《规程》从狭义层面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统一界定为:以符合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但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对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应该从广义层面来理解,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1)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强调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1,2];(2)从宏观层面出发,强调开发区内部土地与区际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4];(3)从存量土地挖潜视角出发,通过土地合理布局和用地结构优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土地投入产出率[5,6]。国内学者虽然研究视角不同,但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本达成一致意见,即:一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二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最大化;三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是挖潜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从时序特征上看,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化过程。

然而,以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却未能直观地体现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正向关联性。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未来经济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7,8]。在以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动力改变以及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为特征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原内涵无法体现新常态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新要求,即:(1)土地利用结构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特别是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不适应;(2)土地低效产出与新常态所要求的经济集约发展不协调。

因此,在我国“三期叠加”的经济发展阶段,笔者将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界定为: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机遇期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背景下,通过提高开发区生产要素质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创新土地供给制度和完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减少土地闲置与低效利用,实现在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前提下的土地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加的一种土地可持续利用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1)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背景下,通过提升劳动、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质量,有效发挥其要素替代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增量土地的投入,实现存量土地的充分挖潜;(2)在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机遇期,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等途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3)在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土地需求放缓的特殊阶段,以土地供给制度创新为驱动力,通过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减少土地闲置与低效利用。

二、新常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容

1. 指标构建思路和原则。一是指标构建思路。本文在对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指标化处理时,对土地利用管理、投入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可量化因素设计计量指标,对土地供给制度等无法用指标衡量的变量,结合评价结果提出建议。二是新常态下指标体系构建要遵循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选取要符合开发区土地利用实际情况,计算方法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2)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要紧扣新常态特征,充分反映发展水平,各层次目标构成系统有机整体。(3)重点突出原则。指标选取要具有代表性,突出主要影响因素,利于纵向和横向比较。(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设计要简明扼要,可操作性强。(5)动静结合原则。指标体系要包括静态指标、动态指标和弹性指标,要能反映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开发区可持续发展情况,且有适度的弹性。

2.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指标体系设定,以《规程》为基础,参考部分学者的指标构建方法[4,910],并紧扣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共计设定7大目标: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管理绩效、要素投入质量、产业结构状况、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市场化率和土地利用趋势,19个子目标和30个具体指标。本文设计的指标(见表1)具有集约化、科学化、高效化、系统化等特征。虽然整个评价过程会加大数据获取和计算的工作量,但能相对全面反映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具有实际意义。

三、案例佐证:来自成都经开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成都经开区创办于1990年7月,并于2000年2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开区位于成都中心城区东南方向,其主区面积927.61公顷,发展方向区面积3 770.67公顷,综合发展水平列全国132个国开区前列、西部第2位。2014年,成都经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6亿元。成都经开区聚集了如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沃尔沃等世界著名的汽车企业,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确定的以汽车整车(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因此对其展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采用从管理部门收集资料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调查表格,通过实地踏勘、座谈问卷、统计调查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料的收集工作。

(二)指标理想值确定

理想值的确定结合成都经开区发展实际和自身特征,用多种方法确定理想值[11,12]:

1.目标值法,根据成渝经济区、四川省、天府新区、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目标,结合成都经开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等确定部分指标理想值。

2.发展趋势估计法,结合成都市经济发展以及龙泉驿区产业发展状况和趋势,预估近5年的开发区发展状况,确定部分指标理想值。

3.先进经验逼近法,借鉴了新加坡、上海、武汉、重庆等国内外开发区[13,14]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经验, 确定部分指标理想值;(4)专家咨询法,选择高校、成都经开区的10余位专家咨询确定部分指标理想值。

(三)传统评价体系:《规程》指标体系评价结果

在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规程》方法计算得出成都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指标和集约度得分见表2。

从表2结果可以看出,成都经开区土地整体利用水平高。在土地利用状况方面,工业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系数等指标尚未达到规划的目标水平,导致主区土地利用状况得分要高于发展方向区。在用地效益方面,以电子电器、模具、包装、食品等产业为主的主区开发较早,而发展方向区以汽车整车、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主,投入产出强度更大,用地效益较高。在管理绩效方面,主区闲置土地占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低于发展方向区,主区管理绩效集约度更高。

(四)改进后的评价体系:新常态指标体系的运用

1.FAHP方法确定权重。模糊层次分析方法(FAHP)是把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综合起来的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15,16]。模糊层次分析法兼有判断矩阵的模糊性和计算的简洁性的特点,具有转化方便、快捷等优点。由于本文指标数较多,数据处理量大,故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可以确保计算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提高计算速度。

2. 评价结果及分析。利用FAHP方法计算出权重值,各个指标分值按照《规程》标准化处理方法,得出新常态下集约分值结果(见表3)。

表3的评价结果反映出成都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具有以下优点与不足:(1)坚持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规划为手段提高项目用地效率,引导高附加值和现代化的汽车相关配套产业向园区集聚,形成汽车产业价值链,提高园区土地经济密度和经济运转效率。(2)开发区内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用地比重偏小,产城融合度有待提高。(3)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并未成为开发区快速发展的内在动力。(4)开发区对技术驱动作用和科技创新的溢出效应关注度不够。(5)企业能耗偏大,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节能减排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6)地价对土地供求关系变化的敏感度不高,开发区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还有待提高。

(五)《规程》指标体系与新常态指标体系评价对比

对比表2、表3,按照《规程》的评价指标体系,成都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得分为96.20分,属于上等水平,而按照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成都经开区得分为74.59分,属于中等水平,这说明新常态下成都经开区土地集约利用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1.从具体指标上看:表3在表2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开发区要素投入、产业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评价,体现出新常态指标体系是《规程》指标体系的扩展和提高,同时用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指标替代了《规程》中的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指标,弱化了对开发区资本投资规模的衡量,更加注重开发区土地要素的利用质量。

2.从评价得分上看:表2中土地开发率指标得分为90.59分,而表3中土地开发率指标得分为100.00分,表3的结果高于表2,这是因为《规程》中,土地开发率只针对发展方向区进行评价,而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中,土地开发率的研究对象是主区和发展方向区,因为主区开发早,发展较成熟,故整体得分较高。表2中主区的土地供应率得分为99.62分,土地建成率得分为98.54分,而表3中土地供应率指标得分为61.95分,土地建成率指标得分为53.42分。这是因为表2中这两个指标只针对主区进行评价,而表3中对整个开发区进行评价,同时发展方向区起步较晚,土地供应和建设还没有达到规划水平,影响了整体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比两种评价结果发现,新常态评价指标具有以下特点:

1.系统性。新常态评价指标由于在《规程》基础上增设了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资源环境等指标,因此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2.时代性。新常态指标体系较好地体现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近年我国大力提倡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理念,但这在《规程》的评价体系中未能得以体现,而新常态指标体系则将其体现在新增的生态效益、能耗水平等指标上,从而能够将开发区快速发展中易被忽视的问题反映出来。

3.动态性。新常态指标体系在《规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单位人口增长消耗新增城乡建设用地量,经济增长耗地指数和建设用地扩张系数等指标,比较能够反映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动态变化特征。因此,新常态指标体系下的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度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开发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

(二)建议

从新常态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特征的成都经开区的土地利用,不能与新常态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相适应,需要在土地利用、产业升级、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要寻求突破,因此本文建议:

1.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修建多层厂房,促使开发区发展向空间扩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2.打破现有单一最高50年期土地使用权出让模式,创新土地供给模式,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业用地低效利用。

3.加快推进开发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增加科研投入,提升现有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完善土地经营管理体制,从项目准入、土地利用监管、项目建设、项目产出、环保监管等环节,完善监督考核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5.对投入-产出收益小的项目,建立项目退出激励机制,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现有开发区土地利用强度。

6.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降低碳排放水平,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注重生态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土地利用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孙伟杰,侯学平.广东省开发区土地利用模式研究[J].上海国土资源,2014(1):1922.

[2]王昆,陈银蓉.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国土资源管理,2008,25(6):22.

[3]卢新海.开发区发展与土地利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33.

[4]陈逸,黄贤金,陈志刚,等.城市化进程中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苏州高新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6):1116.

[5]潘锡辉,雷涯邻.开发区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0):3538.

[6]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8.

[7]青木昌彦.从比较经济学视角探究中国经济“新常态”[C].中日经济学家2015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6671.

[8]张军扩,余斌,吴振宇.增长阶段转换的成因、挑战和对策[J].国研论坛,2014(12):1220.

[9]翟文侠,黄贤金,张强,等.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96102.

[10]刘向东,高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0):6 2856 288.

[11]王永峰,李保莲,宋利利.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新乡高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79283.

[12]何芳,张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以上海市19个开发区为例[J].城市问题,2013(4):1621.

[13]周静,朱天明.新加坡城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经验借鉴[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1):3942.

[14]赵宏伟.中国-新加坡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以中国重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新加坡裕廊镇国际商务园区为例[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536.

[15]Mandani E H.Twenty Years of Fuzzy Control:Experiences Gained and Lessons Learned[J].Fuzzy Logic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Robert Marks,Ed.IEEE Technical Activities Board,1994:1924.

[16]肖辞源.工程模糊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80190.

[17]徐泽水.模糊互补判断矩阵排序的一种算法[J].系统工程学报,2001,16(4):311314.

[18]康钦容,唐建新,张卫中.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滑坡治理方案优化中的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10(9):98103.

Abstract:Evaluating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can provide evidence to land sustainable use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 Based on Development Zon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Procedures (trial implementation 2014) and integrated “New Normal” economy characteristics, the thesis managed to build a development zone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system under “New Normal” background. Using Development Zone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Evaluation Procedures (trial implementation 2014) and “New Normal” development zone land intensive use evaluation system, the thesis exerted 2 evaluations on the land intensive use degree of Chengdu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original procedures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New Normal” economy, but the improved “New Normal” evaluation system can fully and comprehensively reflect the tendency of land intensive use under background of “New Normal”; (2) Under “New Normal”, there are some faults in land use, resources factor input qual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ement in Chengdu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ence, Chengdu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needs to improve land intensive use degree and accelerate its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江华县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篇4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正南边陲、湘桂粤三省 (区) 结合部, 地处东经111°25'~112°09', 北纬24°10'~25°10'之间。东北接蓝山县;东南邻广东省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西抵江永县, 北枕道县、宁远县。境内山、丘、岗、平地貌类型齐全, 以山地为主, 占69.1%, 平地占7.2%, 地势由东向西倾斜, 境内有3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 南连广西的萌渚岭山系的姑婆山马塘顶, 海拔1787.3米, 东接广东的大龙山, 海拔1577米, 横卧东北面的九嶷山系的黄龙山, 海拔1823.9米, 三峰呈三足鼎立之势。众多支脉纵横交错贯穿全县, 由南向北延伸的姑婆山、八仙界、勾挂岭、天子岭一线群山脉脊, 天然地将境内分为东西两部分 (俗称岭东、岭西) , 岭东属大山区, 岭西地势低平, 岗丘大部分在海拔400米以下。全县土地总面积3216.03平方公里, 2005年全县总人口461989人, 非农人口50824人, 非农化率12.3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775元, 三次产业的产值比例为35.06:18.93:46.01, 呈“三、一、二”的结构。

在充分考虑到资料可收集性问题之后, 结合江华县的区域特点, 最终确定以下指标, 见表1。

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根据专家意见和实际值, 并参考其它城镇的有关资料, 对前面的22个评价因子建立五级, 进一步确定出每个级别的范围, 另外, 对于一些定性的指标, 也利用一些数据处理方法和经验进行定量化。为的是把不同量纲的指标统一起来, 并能够相互比较, 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但对于分别只有单一极大值或者极小值的情况, 则Cij^分别取其极大值或极小值。即Cij大或Cij小。

以建设用地率C4的标准化的过程来说明Cij^、、Wij的含义:根据我国城镇土地利用的状况以及国家有关城镇用地标准, 归纳多数城镇建设用地的占地现状, 在评价指标中的结构潜力因子的下限取60%, 目前国内的城镇工业用地率很少超过90%的, 所以该潜力因子的上限选取90%。最终确定了潜力评价的建设用地率指标, 把土地结构潜力因子划分为5个级别, 分别是:<60%, 60%~70%, 70%~80%, >90%这里Cij^分别是:60, 65, 75, 90, 对应的是:

然后利用公式 (1) 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得到潜力标准化值Wij分别是:7.8755, 7.2634, 6.3581, 5.5932, 5.3725, 其它指标按同样的方法标准化。对于级别越高指标值越大的情况, 则首先令

然后再求对应的Cij^和最后再标准化。

根据前面公式计算各个影响因子的5个级别对应的标准化值, 然后分别进行加权计算, 最后得到各个级别的潜力值和潜力值域范围以及江华县对应的土地潜力值 (表2) 。

三、评价结果

集约评价 篇5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发布人:王玮 发布时间:2010-04-27

新华网山东频道4月27日电(王玮)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的要求,部署开展山东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4月21至22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在济南召开全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工作部署培训会。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庆坤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张庆坤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2008年以来山东省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他说,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是保持成果现势性和科学性的需要,是开展开发区日常用地管理工作的需要。

张庆坤强调,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开发区依法依规、集约高效用地,各单位要不断加强对研究成果的运用,尤其要加大措施,切实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和监管工作。一是要规范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管理,二是切实加强房地产用地开发利用监管,三是扎实开展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工作。他要求全省各单位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抓住重点,加强领导,强化审核。要严格落实共同责任,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切实规范房地产用地秩序,确保房地产用地的法规和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促进全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聊城市国土资源局和青岛市国土资源局先后作典型发言。山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作为全省技术承担单位,进行了具体的更新技术要点、成果要求的讲解,并现场答疑。全省17个地市、140个县市区及172个开发区近400人参加了培训。

集约评价 篇6

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特尔斐法

【作者简介】沈亚明(1980—)男,汉族,湖南怀化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工业园区。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们面临着既要保障国家提出的18亿亩耕地红线,又要保障建设用地的难题。因此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了当前势在必行的举措。作为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的重点区域,工业园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成为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的推动器和科技创新基地[1]。然而,由于存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用地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使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土地浪费与低效利用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探讨和研究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问题和解决途径,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根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采用特尔斐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集约度综合分值法对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指导园区土地利用管理基础信息建设,园区扩区升级、动态监控及有关政策制定提供依据[2]。

1.研究区概况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位于重庆市城市规划建设主城区外围11个组团之一的长生桥镇境内(隶属长生组团),是重庆市主城区的拓展区。是重庆市跨世纪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南北两翼、并驾齐驱”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工业园区,也是重庆市南岸区现代化产业基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园区于2002年12月设立,是重庆市政府首批批准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之一。园区启动区面积为2km2。2003年经重庆市批准,重庆茶园工业园区进行了第一次扩区,拓展区规划面积2km2。本文的研究范围为经国家审核批准的四至范围,面积实测为4.0233km2。

经过7年的开发建设,截止到本次评价工作的评价时点2009年12月31日,除不可建设土地外,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开发土地面积359.94公顷,土地开发率达到92.15%;已供应国有建设用地341.33公顷,土地供应率达到94.83%;已建成城镇建设用地面积300.33公顷,土地建成率达87.99%。目前入驻企业74家,已建成投产企业55家,一批知名企业,如国虹科技、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长江电工、雅戈尔相继落户园区。2009年重庆茶园工业园区总收入达到229.21亿元,企业固定资产历年累计投资额达到164.68亿元,园区已经成为重庆市重要的以机械装备制造和消费类电子电器制造为主的特色工业产业园区,并把现代加工制造业作为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的主攻方向,继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使之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产业支撑。

2.数据来源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地块为单位,共调查了四至范围内191个地块用地单位名称、地籍编号、坐落、土地面积(不含代征地)、用途、供地方式、供地时间、有偿使用出让年限、出让方式等地块信息。调查时点为2009年12月31日,数据主要来源于重庆市南岸区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局、重庆茶园工业园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并完成了对基础数据的整理和建库。在此基础上遵循综合性、主导性、政策导向性、可操作性、因地制宜、点面结合的原则,从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三个方面取13个指标,建立包括目标、子目标和指标三个层子的指标体系(见表1)。

3.评价方法与过程

A.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次评价采用特尔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对评价目标、子目标、指标的权重进行多轮专家打分,并按公式(1)计算权重值[2]:

(1)

式中:——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权重;

——专家j对于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打分;

——专家总数。

本次评价指标权重确定邀请了相关管理部门、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5位相关领域专家打分确定。专家研究方向包括土地规划和管理、区域经济等,专家平均年龄41岁,其中教授4名,研究员1人,副教授2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1人,其余为工程师或管理人员。经2轮打分汇总整理后,求取相应的平均值,得到各评价指标权重值(见表1)。

表1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权重表

B.指标理想值得确定

评价指标的理想值是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判的标准,指标理想值的确定是技术方案中的一个关键,也是一个难点。理想值确定的不合理,将会影响整个评价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就不能准确反映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也就失去了开发区评价目的和意义[3][4]。由于各开发区发展背景、现状条件的迥异,地区传统文化、思想意识的差别,以及政府决策倾向、发展重点的不同,决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的标准目前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这要求我们在确定理想值时,要从自身特点和区位条件考虑,同时还要考虑到开发区自身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综合确定理想值[3][5]。本文主要是以目标值法、专家咨询法、发展趋势估计法、经验借鉴法等多种方法,和国家、重庆市等权威部门的一系列技术标准、文件、规定中所罗列的与园区用地评价指标的数据口径一致的相关内容以及园区的相关规划为参考,来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理想值(见表2)。

C.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评价指标标准化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以指标实现度分值进行度量,按公式(2)计算:

(2)

式中:——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实现度分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现状值;

——i目标j子目标k指标的理想值。

评价指标实现度分值应在0~100.00%之间,当大于100.00%时,该项指标的实现度分值记为100.00%。按公式(2)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得出表2。

4.评价结果分析

经过计算,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度总分值为91.07分(见表3),总体来看,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通过对各目标层計算所得的分值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状态。

从目标层来看,土地利用状况目标层分值为94.02分,用地效益目标层分值为88.42分,管理绩效目标层分值为88.48分,目标实现较好。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在建企业于09年建成投产,使得园区土地开发程度提高和用地结构进一步改善;另大部分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用地效益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我们还因看到3个目标层分值均小于100.00分,说明它们都还有一定的提高空间,其中土地利用状况目标层提高空间较小,管理绩效和用地效益目标层提高的空间较大。

具体从子目标层来看,园区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达到了100分,用地结构状况达到了99.67分,表明这两项指标实现较好,园区土地有偿使用市场化程度高,用地结构合理,符合园区规划要求;土地利用监管绩效的分值则只达到76.00分,这主要是由于有闲置土地因情况特殊,未进行回收处理,导致闲置土地处置率仅为50%,说明要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力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

表3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度综合分值计算过程表

5.对策和建议

通过结果分析,我们知道重庆茶园工业园区在集约利用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为了使园区能更好的发展,笔者遵循“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节约集约”的原则,对园区进一步提高集约利用水平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A.采用内涵式挖潜方式,提高工业用地强度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的建设是相对比较成熟的,土地开发率达到了92.15%,土地供应率达到94.83%,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掘应主要采取内涵挖潜的方式。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制定优惠政策,指导企业做好现有用地的规划调整,挤地发展。积极推广应用多层标准厂房,对建造多层标准厂房的企业,给予相应的配套费优惠;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原有的生产、辅助、公用工程等设施和场地,扩大生产规模,盘活存量土地用于企业发展;依法转让或出租闲置厂房,实施厂房加层、改造老厂、内部整理和余缺调剂,引进先进设备,节约生产空间等,将存量变增量,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扶持区内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单位土地投入产出强度

扶持园区内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在现有土地投入的基础上实现投入强度和产出强度增加,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引导企业做好产品结构调整节地精用。动员企业做好技改项目,积极探索“零土地技改”,鼓励企业用先进的生产设备替换旧设备,原地提升科技含量,用更少的土地换取更大的产出,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用地问题[6]。并出台优惠政策,对设备投资额金额较大的的工业技改项目实行奖励,简化审批程序。

C.采用外延式挖潜方式,利用市场配置,优化利用土地资源

重庆茶园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程度还有一定的挖掘空间(土地开发率为92.15%,土地建成率为82.52%),还有尚可供应土地面积49.26公顷,其中尚可供应工矿仓储用地面积28.92公顷。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快土地开发和建设速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企业的建成投产,并稳步提高园区的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另一反面,在招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通过全面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全面落实工业用地、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提高土地的市场化配置比例,显化土地价值,增加财政收入。在土地招标拍挂过程中,除了以土地价格做为基準外,要把土地规划使用面积、土地投入产出强度和产业的科技含量也做为其竞争的标准,目的是让其在最可能小的土地使用面积内的土地产出强度最大化。

D.严格执行项目准入供地标准,在管理上严格控制土地供应

严格执行项目供地标准,严格控制企业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投资规模,对投资强度低于园区要求的项目原则上不供地,确实具有发展前景科技含量高创税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推荐进标准厂房;明确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的项目,不得建造单层厂房。出台项目用地集约利用的相关规定,要求用地单位就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行政办公及社会服务设施用地等做出承诺;对尚有存量、闲置土地的企业,暂不审批新的用地。严格控制绿地率。

E.加强监管,健全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管理机制

要根据国土资源部《工业用地控制指标》中的用地标准,对已供应未建成土地的投入强度、土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指标进行有效监管,并严格进行竣工验收,以确保园区出让后的土地能按国家和规划标准进行建设,有效促进园区内土地的集约利用。对闲置土地园区应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程序,强化造成土地闲置的法律责任、处置闲置土地的强制措施,明确执法主体,以实现用地行为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有效提高管理绩效。

[1]许振国,葛京凤,梁彦庆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测算研究——以河北省石家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2]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S]北京: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2010

[3]施飞鸿,倪贵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确定的探讨——以福清市江阴开发区为例[J]台湾农业探索.2010.03

[4]师秀峰,奥民的力根,冯志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02

[5]郑泽庆,黄贤金,钟太洋等.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

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篇7

总的来说,土地利用问题就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增长需求与限制土地利用有效供给的生态、经济和社会诸要素间存在的矛盾关系[1]。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保存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耕地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水平为发展中国家中等高速增长型,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一定程度上的代价性耕地资源减少,但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减少,从1980-1996年的年均减少35×104hm2[2]发展到1997-2007年的年均减少75×104hm2。既然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要保障粮食安全的国家目标,必须提高耕地的集约利用水平。通过对耕地实施集约利用,挖掘现有耕地的利用潜力,加大耕地的投入,提高耕地质量,使之在现有耕地面积或较少的耕地面积的基础上能够提供更多的粮食,以缓解我国紧张的人粮关系。因此,耕地集约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结合现阶段耕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在提出集约用地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一个多指标的评价体系,为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耕地和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3,4]。

1 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是相对粗放式土地利用而言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用地的研究。他认为,农地集约利用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5]。

马克思认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地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片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相对而言,农用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要素,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努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的土地利用方式。其标志是加大单位面积上劳动、资金和技术等的投入,土地生产者从而得到较高的产量和收益[6]。

耕地集约利用是基于区域耕地资源科学配置和优化的前提,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合理地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适宜且结构协调),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潜力,从而在耕地利用上走内涵挖潜和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7]。

2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目标、功能和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2.1 评价目标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通过构建不同区域性和尺度性的指标体系,反映评价区域范围土地集约用地程度,评价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集约用地情况,以及不同分区范围或不同土地利用功能的集约程度。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目标是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多指标的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反映如何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落实科学土地资源观。同时,实行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提高耕地的质量,增强土地的适宜度。通过耕地集约评价挖掘现有耕地的利用潜力,实现不同区域在环境和时间相异的情况下形成合理的、适度的耕地利用集约度,从而达到提高粮食产量、保护耕地和可持续利用耕地的目的。

2.2 评价功能

耕地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因子出发,从影响耕地的主要因素分析入手,既反映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又反映耕地质量水平,达到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反映耕地利用情况[8]。

2.3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3.1 科学性与前瞻性原则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用来指导生产实践的,制定的指标要能够科学地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综合体现体系的合理性。同时,要有预见性和指导性,要与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目标和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未来主导方面相一致[3]。

2.3.2 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耕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系统概念,建立指标体系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系统功能,入选指标本身应构成相应系统,反映耕地集约利用从投入到产出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既覆盖全面又不重复[8]。整个评价体系分为多个层次,下一层次综合反映上一个层次的集约化程度。这样逐层次是反向综合的关系,依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形成一个较强结构层次和顺序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2.3.3 现势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体系应反映时间演变特征的指标,与当前土地利用技术相适应。选取的评价因子要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数据来源渠道,应能在相关权威机关提供的资料或通过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直接获取可量化的数据,便于操作,减少随意性。

2.3.4 资源环境适宜性原则

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既不能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而制定“拔苗助长”的标准和政策,也不能人为地降低标准,导致耕地粗放利用。既要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因此,在制定具体的集约利用指标体系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发展规律[3]。

3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3.1 耕地集约利用动力因素

3.1.1 自然地理条件

土地资源是一自然综合体,其性质取决于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地质和地貌等自然要素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加上这些自然要素本身的时间演化和空间分异,致使作为土地资源复杂属性的土地质量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因此,反映土地质量的土地适宜性、限制性及其时空分异,是影响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水平高低的前提条件,而不遵循其适宜性和限制性特点的集约利用也必定不能获得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对于耕地,其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最终影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

3.1.2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区域差异影响着土地集约利用,主要包括区域的人口、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和文化习俗等。这些因素决定着区域的人地关系、农业投入、农业技术革新及耕作习惯等。耕地集约利用就是要增加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单产水平,同时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促使农民向精细化耕作方式转变,提高耕地的效益。

3.1.3 政策影响

政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耕地的集约利用,尤其是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和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以耕地为例,目前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因素既包括农地制度、农业经营组织和经营方式等微观方面的问题,也有农业投入、农产品价格、流通和工农关系等宏观政策方面的问题。自1986年《土地管理法》、1999年《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2004粮食直补和2006年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国家地方政策实施以来,政府加大对农用地的保护,增加耕地投入,以此推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

3.2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方案

考虑到指标可操作性和易定量化, 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除考虑耕地利用强度和投入状况外,还侧重考虑耕地利用的生产效益。为此,评价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选用10个指标因子来构建其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4 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4.1 原始数据的获取与指标值的计算

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重庆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提供的信息与数据资源,对评价区域进行全面调查计算各项指标值,并建立重庆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库。

4.2 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

指标层数据是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基础,为使数据间具有可比性,需要消除单位和量纲,统一各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数量级差异,对原始数据采用极值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

undefined

式中 —标准化后某指标的值;

Xij—处理前某指标的值;

Ximax—处理前同系列指标的最大值;

Ximin—处理前同系列指标的最小值。

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耕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多因子综合评价的过程,针对各评价指标对上一层指标影响程度的差异,采用A.L.Saaty的1-9标度法,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计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值,并通过一致性检验(CR<0.1)。据此,得到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指标的权重值,如表2所示。

4.4 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计算

利用标准化后的各评价指标分值及其相应权重,在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耕地集约利用总体评价,计算耕地集约利用水平。

式中 Fi—各准则层分值;

F目标—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

—指标层各指标的标准化值;

Wij—指标层各指标的权重;

Wi—各准则层的权重。

5 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5.1 重庆都市圈概况

重庆都市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巴南区和渝北区共9个区,幅员面积为5479.30km2,是重庆市的经济核心区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其发展对周边城市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由于渝中区没有耕地资源,本文都市区耕地总面积实际上是8个区的耕地总面积(渝中区除外)。

5.2 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评价

通过对2003-2007年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数值标准化计算, 得到标准化值,结合指标值的权重(如表2所示),通过加权求和方法得到2003-2007年重庆市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强度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投入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效益指数及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如表3所示。

用同样的方法对2007年重庆都市圈各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计算,得到2007年重庆都市圈各区耕地集约利用强度指数、耕地集约利用投入指数和耕地集约利用效益指数及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如表4所示。

5.3 评价结果

对于重庆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各评价指标没有可供参考的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所以选取全国类似用地平均水平作为评价依据,并通过专家咨询的方式最终确定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评价标准,如表5所示。

总体上,重庆市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由表4可知,2003-2007年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均值为0.51,说明耕地处于低度利用状态,但每年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差异较大。2003年,集约利用综合指数仅为0.21,为粗放利用。从2003年开始,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由2003年的粗放利用发展到2007年的适度利用。5年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增长0.54,年均增长0.11,年增长率52%,但仍未达到集约利用的标准,可见都市圈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处于持续稳定发展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7年都市圈各区集约利用水平差异很大,集约利用综合指数最大的是大渡口区,为0.87,达到集约利用水平,高出都市圈集约利用综合指数0.12;南岸区排名第2,为0.63,为适度利用;江北区与九龙坡区为0.43和0.35,为低度利用;沙坪坝区、北碚区和渝北区的集约利用综合指数较为接近,分别为0.26,0.23和0.28,均处于粗放利用状态;巴南区最小为0.17,为严重粗放利用。

5.3.1 从耕地集约利用强度来看

2003-2007年间,利用强度指数从0.47增长到0.88,年均增长27%,其增长率小于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增长率,说明耕地集约利用强度的提高对提升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并不大。由图1可见,2007年耕地集约利用强度指数骤然下降,主要是2007年重庆市发生了50年不遇的涝灾,导致耕地复种指数下降。

5.3.2 从耕地集约利用投入来看

都市区耕地集约利用投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5年内增长了0.64,年均增长率为85%,其增长率远远大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指数的增长率。由此可见,耕地集约利用投入是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虽然重庆2006、2007年遭受旱涝等自然灾害,但由于加大对耕地集约利用的投入,保证了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快速持续的提高。

5.3.3 从耕地集约利用效益来看

2003-2007年,耕地集约利用效益指数从0.24提升到0.88,年均增长44%,大大低于耕地集约利用投入指数的增长速度,说明都市区目前还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

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的严重干旱致使当年重庆市颗粒无收,粮食产量降到直辖以来的最低水平,造成耕地集约利用效益的低下。因此,要改善耕地条件,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耕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效益。

从以上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过程和结果可见,集约利用强度的提高并不是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导因素,加大耕地投入能极大地促进耕地集约化经营,对耕地的投入并不是单纯的资金投入,要结合土地整理工程,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作主体的科技水平,增施有机肥,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注重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益,使耕地的产投比达到最优状态。

6 结论与建议

1) 通过建立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都市圈2003-2007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较好地反映了都市圈耕地集约的实际情况。评价结果显示,都市圈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良好发展的态势,但耕地利用强度、投入水平和产出效益对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率存在差异。

2) 今后,重庆都市圈应加大耕地的投入,合理安排投入资金、技术和劳力的投入量;转变农业经营理念,实行耕地结构调整,通过对耕地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配置调整,加快耕地流转和产业化的形成;结合主体功能区划,对不同功能区制定不同的耕地保护政策和空间管制规则;开展土地整理或其他整治工程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效益;做好灾害预警机制,提高耕地防灾抗灾的能力,保证耕地持续稳定的集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彦随,陈百明.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3):324-330.

[2]朱会义,李秀彬,辛良杰.现阶段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07-915.

[3]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20(3):24-30.

[4]Gonzalez-insuasti MS,Martorell C,Caballero J.Factors thatinfluence the intensity of non-agricultural management ofplant resources[J].Agroforestry Systems,2008,74(1):1-15.

[5]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85-93.

[6]董秀茹,王秋兵,石水莲.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土壤通报,2008,39(2):209-213.

[7]李瑞华,陈秋计,樊良新,等.省域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8):8958-8960.

[8]张世文,马素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6-6579.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篇8

我国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土地集约利用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土地集约利用研究集中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研究者多从定性角度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界定[1,2,3],个别学者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展开了初步探讨[4]。此外,部分学者意识到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不应只注重建设用地,农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研究逐渐成为重要研究对象[5,6]。由此,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直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焦点,但至今未确定统一的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公认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并鲜有学者针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系统性研究。

土地评价方法是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中心环节和薄弱环节,合理选择和科学应用评价方法对评价结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多种土地利用类型,基于不同评价尺度,应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概括和研究,并对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2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只有深刻理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内涵,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念[7]。追踪溯源,土地集约利用概念最早出自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林坚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农书《齐民要术》中的相关内容就已涉及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7]。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水平和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部分学者立足于具体评价对象和评价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农用地集约利用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2.1 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我国学者对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在引用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地集约评价的实践工作对其内涵认识比较一致,即农用地的集约利用(主要是耕地的集约利用)是指基于区域农用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在有限的农用地利用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与质量并重),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用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其利用潜力。在研究实践中,农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有学者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基于区域农用地资源科学配置和结构优化的前提,在有限的耕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相关生产要素投入(数量适宜且结构协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利用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挖掘耕地利用潜力,从而在耕地利用上走内涵挖潜和持续发展的道路[9]。

2.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主要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焦点,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亦存在着分歧。综合早先学者的研究[10,11,12,13,14,15,16,17,18,19,20],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定义为:以相关法规、政策、规划为导向和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在城市土地空间布局合理和利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环境综合效益。随着众多学者对研究的不断深入,村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成为一个新兴领域,一些学者对村镇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仅仅是集成了土集约利用的概念,并未针对村镇建设用地的特点进行深入的解释[21]。另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空间层次,针对不同评价对象,结合评价实践,对城市用地集约利用功能分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开发区用地)赋予一定的内涵,但尚未进行具体的解释和深入的研究。

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3.1 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农用地集约利用对我国保障粮食安全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长期以来,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仅涉及农用地集约利用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方面[22],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在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整体评价的研究中,王蒲吉等认为,在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时应以定量计算为主,提出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模型来评价农用地节约集约水平[23];许月卿等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24];高永生等运用改进熵值法与多目标综合评价法相结合,阐述了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过程[25];连季婷等通过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对各因素标准化值加权求和,得到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分值[26]。

目前,对农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耕地。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的研究中,张世文等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27];邵晓梅等分别采用综合评价法和神经网络两种方法、四级评价标准对耕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28];曹银贵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对该区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并利用ArcGIS 9.2软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空间化以后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更为准确直观的评价结果[29]。

3.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城市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综合已有成果[30,31,32,33,34],从空间尺度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划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宏观尺度是以整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为评价对象,强调城市综合效益;中观尺度是以城市功能分区(包括开发区)、用地类型等为评价单元,强调用地功能和结构的合理性;微观尺度则是以单块宗地为评价对象,强调单块土地上的投入产出效益。

本文针对用地类型基于上述评价尺度(空间尺度)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进行分类研究:(1)宏观尺度。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情况评价的研究中,学者大多采用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如宋戈、刘灵辉等分别采用模糊层次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宏观层面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35,36];王伟华、周飞等在将各指标数据标准化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因子的权数,再将各因子得分进行加权综合,得出样本的综合得分,从而得到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结果[37,38];王绍艳等以武汉市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汉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了定量化评价[39];吴忠思等以荣昌县为例,采用多因素评价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其城镇土地进行总体评价,定量反应土地集约利用现状与趋势[40];王铁成等以无锡市为例,采用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城市建设用地节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41];宋成舜等通过专家打分法,依据评价的指数、分指数、分指数指标对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指标权重进行确定,获取了西宁市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度值[42];许群等在分析怒江州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怒江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进行了评价[43]。随着各学科的交叉与发展,一些学者在以上常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如应用RS与GIS的技术方法、BP网络模型、理想点法(TOPSIS)以及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如尹君等以石家庄为例,在以RS为主结合调查获取所有指标信息的基础上,应用综合评价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44];李永浮等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分析技术、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对北京、上海等18个大城市市辖区的土地集约性进行了综合评价,较好地揭示了行政区划调整对大城市集约度的动态性影响[45];常胜等以湖北省鄂州市为例,通过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城市土地集约评价[46];谢菲采用TOPSIS法对宜春市各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并通过分析各县市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挖掘各县市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部潜力[47]。杨驰等应用GIS数据管理与可视化表达基数、变异系数权重确定法、改进的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对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进行综合评价[48]。(2)中观尺度基于中观尺度的评价主要是针对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和开发区用地节约利用评价,且集中在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特尔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基于GIS的空间模型。谢敏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别对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3种用地类型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实证分析[49];白云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婺源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50];刘庆青等以广东省某开发区为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51],从而验证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李谦等以江苏南部某市中心城区为试验区,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其集约利用水平加以评价[52],证明了其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王力等在建立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定量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53];江立武等以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构建GIS空间模型对其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应用GIS空间模型评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深入解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54],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或评价结果动态更新的一种新技术。(3)微观尺度。目前学者对宗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微观尺度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一方面由于国外人少地多,决定了土地集约利用迫切性不强,从国外可借鉴的经验较少。另一方面,国内对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起步阶段较晚,研究集中在对概念和内涵的分析和界定以及对宏观尺度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对微观尺度的探究不多。郑新奇等以济南市城区为例,采用理想值修正模型,在每个功能区内选择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宗地,通过实地调查,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17];冯长春等着眼于微观尺度,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了每一个评价单元(宗地)的潜力值,在对北京市东城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老城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评价方法[55];刘爱等运用综合评价法针对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典型宗地,测算出各类型宗地的土地利用集约度[56]。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我国目前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围绕着建设用地中的城市用地展开[57,58],关于农村居民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理模式,整理潜力测算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等方面[59,60,61,62,63,64,65]。因此,对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者对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程度评价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佟香宁以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对该镇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66];陈曦炜等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运用SPSS软件对各农村居民点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进行分析,并使用Arc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空间上的表达[67];石诗源等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分值,并采用SPSS分析软件绘制了江苏省65个地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分值的分布频率图,对各不同地域单元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68];江文亚等在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指标体系,利用特尔菲法及综合指数模型法等计算了其集约利用程度和集约利用潜力[21];张清军[69]等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并用层次分析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权重,对河北省省域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测度,划分出了集约利用水平等级。

总体比较来看,我国学者从不同的空间层次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相对全面,但偏重于宏观和中观尺度的评价研究。一些学者借鉴国外的经验,并结合区域土地节约评价实践,提出了符合评价客体客观实际的评价方法。另一部分学者则立足于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的实际,初步探讨了我国村镇建设用地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选用的评价方法较科学合理。还有一些学者对已用评价模型和方法进行了修证,并综合选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得出更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发展。尽管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的评价方法比较多元,但学者们在选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时还需要进行对比研究和慎重考虑。

4 各常用方法对比分析

通过对各学者实证研究的分析发现,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虽然不同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研究方法,但各种研究方法都具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本文进行了总结,见表1。

5 趋势与展望

通过综合分析,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会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完善,并朝着全定量化的方向发展。随着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会更加准确把握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以选取更合理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应用,因此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会更加客观。(2)RS和GIS技术逐步渗透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领域,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在RS技术中,应用LiDAR可更加便捷地获取数字地形模型和三维城市模型,从而获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信息。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技术辅助下,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城市总体规划图的空间叠加,计算每一叠加图斑的潜力值,并评估每一宗地的经济潜力值。(3)软件和模型会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中得到更广泛应用。Delphi 7.0软件应用使土地集约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客观智能,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在评价方法技术上的成熟应用,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4)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逐步由单一向多元融合方向发展。多种方法的融合和综合应用形成了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应用更加成熟。

摘要: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和评价尺度,应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梳理了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着重探讨了各种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和不同评价尺度的实践应用,归纳各种评价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玉溪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篇9

1 玉溪市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1) 土地资源有限, 人均占有量少。2010年全市总人口214.55万人, 土地总面积1494534公顷, 耕地260143公顷, 建设用地面积55212公顷, 人均占有土地0.69公顷, 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121公顷, 人均占有建设用地面积0.026公顷。

(2) 耕地减少过速, 人地矛盾突出。随着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 全市每年有大批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同时, 退耕还林、灾毁、农业结构调整也加大了耕地减少的数量。从1997年到2005年期间, 玉溪市耕地面积由225569公顷降到213013公顷, 净减耕地12556公顷。近几年玉溪市加强耕地保护力度, 积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提高耕地质量。使得耕地数量从2007年212261公顷增加到2010年253705公顷。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各产业部门对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尤其城镇、农村居民点建设占用的多是坝区的良田好地, 加剧了耕地的减少状况, 也增加了补充耕地难度。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3) 土地开发强度大, 已利用土地比例高。由于地形地貌因素影响, 玉溪境内山地多, 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平地少, 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而土地的开垦程度已较高, 2005年玉溪市土地利用率87.31%, 2010年达92.41%。

(4) 未利用土地少且难以利用,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2009年其他土地面积为51322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3.43%。牧草地中其他草地 (荒草地) 的面积为132214公顷, 仅占其他土地面积的8.85%。可见, 玉溪市其他土地中荒草地面积不多, 而其他土地中其他部分的土地在现有条件下难以开发利用, 土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确定

(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土地利用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体系, 建设用地是否集约利用体现的是经济系统、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等多方面效益的均衡。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已有成果中, 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方法有专家咨询法、目标导向法、使用频率法等, 这些方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遵循系统性、主导性、实用性、可对比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从土地利用强度、增长耗地、用地弹性和管理绩效四个方面建立玉溪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见下表) 。

(2) 指数权重的确定。在评价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时, 各指标的权重大小直接反映了该指标对衡量土地集约水平的相对重要程度, 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的结果。合理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客观反映它在综合评价中的重要性, 就会直接提高最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玉溪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各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特尔斐法。特尔斐法是一个使专家集体在各个成员互不沟通的情况下对某一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达成一致看法的方法,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评价方案中进行加权时的权重确定, 是政策制定、规划指标确定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Wi为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权重;Eij为专家j对于第i个目标、子目标或指标的打分;n为专家总数。实施要求: (a) 参与打分的专家应熟悉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 总数为10~40人; (b) 打分应根据评价工作背景材料和有关说明, 在不相互协商的情况下独立进行; (c) 从第二轮起, 打分必须参考上一轮打分结果进行; (d) 打分一般进行2~3轮; (e) 判断矩阵必须通过一致性检验。通过对专家所有表格统计整理后, 得到玉溪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权重值 (见下表) 。

3 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及分等定级

(1) 评价指标标准化采用理想值比例推算法。以指标实现度分值进行度量, 按此公式计算:。式中:Si0为第i项分指数指标标准化值的初始值;ai为第i项分指数指标理想值;ti为第i项分指数指标实际值。根据有关指标或对应理想值的特征差异, 需要对指标标准化的初始值进行处理, 确定各项分指数指标标准化值Si, 对于正相关指标, Si=Si0;对于反相关指标, Si=1/Si0。Si应在0~1。Si值越大, 区域用地状况可能越佳。

(2)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采用综合指数法, 进行加权求和。综合指数法是指在确定一套合理的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对各项经济效益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 计算出经济效益综合值, 用以综合评价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即将一组相同或不同指数值通过统计学处理, 使不同计量单位、性质的指标值标准化, 最后转化成一个综合指数, 以准确地评价工作的综合水平。综合指数值越大, 工作质量越好, 指标多少不限。常用的是加法合成模型, 公式如下:

式中:P集约度是第i个评价单元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值;αi是评价因素层各评价因素的权重;βi为评价因素得分;xij是第i个评价单元在第j项指标上的标准化值;αij是第i个评价单元在j项指标上的权重。根据以上模型计算得到玉溪市建设用地集约度分值 (见图1) 。

(3) 等级划分。玉溪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采用数轴法进行集约利用值的区段划分, 采用总分频率法和实际情况进行了检核, 并确定了等级, 将集约度≥0.7定为一级类, 0.7>集约度≥0.4定为二级类, 集约度<0.4定为三级类。一级类包括澄江县和通海县;二级类包括红塔区、华宁县、峨山县、新平县和元江县;三级类包括江川县和易门县 (见图2) 。

4 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调查研究, 针对玉溪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 制定节约集约用地指标控制标准。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技术标准,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为基础, 全面掌握全市城乡土地利用水平。制订各规划用途用地定额标准与规范, 严格按照控制标准审核用地项目。 (2) 推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机制, 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考核, 完善考核体系, 奖励超额完成节约集约用地目标的用地行为。采用年度弹性控制各县 (区) 用地指标, 实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下达与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3) 深化行政改革, 保障节约集约用地。深化征地制度改革, 完善用地指标项目管理机制, 统一规划、逐一分配全市用地指标, 实行分期供地。改革现行土地行政管理体制和土地审批制度。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 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市场体系。 (4)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利用建设用地扩展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积极推行节地型城、镇、村更新改造。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 发挥规划对用地总量和方向的调控。严格执行建设用地预审制度和验收制度, 加大对土地利用违约责任的追究力度。 (5) 积极稳妥开展“三项整治”工作。坚持“先行试点, 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加快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空心村、工矿、砖瓦窑废弃地整治等“三项整治”工作推进力度, 通过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等方式, 适度调整撤并布局分散的自然村落, 合理开发利用腾退宅基地、村内废弃地和闲置地, 改造旧村, 建设新居, 形成居住相对集中、产业集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

参考文献

[1]刘黎明.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2.

[2]吴次芳, 叶艳妹.土地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5:74-105.

[3]何晓丹.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杭州:浙江大学, 2006.

[4]李杭江, 蒋菁, 沈雅.长沙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 :53-54.

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篇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两类。前者主要研究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后者对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如冯双生(1)、杨帆(2)等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进行定性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从空间尺度上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评价(3)(4)(5)。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整体评价研究,已有研究大多采用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6)(7)(8)(9)(10)。本文基于宏观尺度对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通过选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晋城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晋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5′~113°37′,北纬35°12′~36°00′,是山西通往中原地区的门户。全市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地貌以中低山地丘陵为主。其中丘陵面积577.9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 平方公里。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700 米。晋城市辖1 个市辖区、4 个县,代管1 个县级市。即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和高平市,总面积9490 平方公里,占山西省总面积的6%。全市常住总人口为230.1 万人。2013 年全市生产总值1031.8 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 亿元,增长1.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2%;第二产业增加值644.4 亿元,增长10.8%,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4%;第三产业增加值344.2 亿元,增长7.3%,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4%。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7.7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1 亿元。

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1),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15%~30%,晋城市的工业用地面积比例从2006 年的20.9%到2013 年的17.3%变化稳定。生活居住用地及公共设施用地数量较大,从2006 年的37.9%下降到2013年的35.4%,与国家标准规定的25%~40%的最高标准接近,表明居住用地量偏高。与此同时,其它用地从2006 年的13.2%上升到2013 年的19.1%(见表1)。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的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现有文献(12)关于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种:“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和“集约—高效—协调”指标体系。借鉴“投入—产出”和“经济—社会—生态”指标体系。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土地利用特点提出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11 个评价指标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详见表2)。

2.评价方法的确定。与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相比,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更具有客观性(9),因此,本文选择运用此方法对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赋值法,另外一种是主观赋值法。本文采用的是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指标数据的信息熵值。熵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2)确定指标权重。权重公式如下:

其中,Gj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Gj=1-Ej

(3)计算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的具体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Yi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也称为集约度;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值的权重。

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公式中,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取值范围为Yi∈[0,1],当Yi接近0时,说明城市土地利用水平较低,属于土地粗放利用;当Yi接近1时,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虽然是衡量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并不是越高越好,城市土地利用形式过于粗放会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然而城市土地利用过于集约,也可能会导致生活舒适度的降低,因此,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应保持在适当范围内。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大多数Yi(0,0.4),集约度在0~0.4之间波动。因此,将集约度划分为以下五个等级(13)(见表3)。

三、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利用2006—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层面考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域变化特征,重点关注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投入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二是利用近年晋城市下属各县市的数据,从微观层面对不同县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不同县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横向比较。

1.数据来源。本文各指标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晋城统计年鉴》及山西统计局网站。

2.晋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根据表2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搜集数据并计算得出对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通过整理资料得到表4数据。

(1)投入情况。

从图1看出,2006—2008年晋城市的城市土地投入水平较低,从2009年开始有较快增长,增长主要源于政策的支持,2008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及其他投入来扶持经济。从表4得出,地均固定资产投入由2006年的39321万元/km2增长到2013年的221614万元/km2,增长率为464%;地均财政支出从2006年的9369万元/km2增长到2013年的41614万元/km2,增长率为344%;地均用电总量从2006年的16626万千瓦时/km2增长到2013年的45185万千瓦时/km2,增长率为172%;从图1得出,土地的总投入水平从2006年的5743逐年增长到2013年的27001,增长率达到370%。结合以上数据和图1中各指标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晋城市城市土地投入情况增长较快,其中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增长最快。地均财政支出增长仅次于地均固定资产投入,地均用电总量增长最慢。由此可见,投入水平的增长对于总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有很大贡献。

(2)经济效益。

从图2看出,晋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投出产出的经济效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地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地均财政收入和地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各指标走向与经济效益基本一致。由表4得出,地均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85355万元/km2增长到2013年的261499万元/km2,增长率为206%;地均财政收入从2006年的18856万元/km2增长到2013年的59074万元/km2,增长率为213%;地均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6年的22638万元/km2增长到2013年的78598万元/km2,增长率为247%;从图2得出总的经济效益从2006年的11778增长到2013年的37066,增长率达到215%。从数据可以得出三项指标对于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都有较大贡献,地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高于总的经济效益,表明居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既拉动了经济,也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3)社会效益。从图3可以看出,晋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的各个指标变化不一,整体呈增长趋势,但也存在特例。由表4得出人口密度由2006年的5.28增加到2013年的6.09,增长率为15%。人口密度在2009年和2010年增长趋势较明显,这是城市化进程推进的结果,2008年以后政府在政策方面有所支持,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较大,城市人口的增多提高了城市的人口密度。之后人口密度的降低不是因为城市人口的降低,而是由于城市建设面积的增长,城市规模的增长导致人口密度相对降低。人均居住面积从2006年的28.5m2增长到2013年的33.4m2,增长率为17%。从图3可以看出人均居住面积从2006年到2013年有稳定增长,人均居住面积的增长表明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总容积率从2006年的5.04降低到2013年的2.27,降低了55%。总容积率在2008年和2009年有小幅增长之后逐渐下降,城市化初期,中心城区的繁荣提高城市中心区域土地的容积率,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地价高以及城市规划的原因,开始转向城郊发展,出现外延粗放式发展的现象。如此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了,但是容积率却降低了。总的社会效益由2006年的3.39增长到2013年的3.67,增长率达到8%。从图3可以看出总的社会效益总体有增长,但是增幅不大,总体水平还较低。2010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有明显降低,主要源于总容积率的降低,2011年又有所增长,是因Á为人均居住面积的较快增长。

(4)生态效益。由图4可以看出,晋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总体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013年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人均绿地面积从2006年的11.3增长到2013年的15.5,增长率达到37%(表4)。2008年之前全国都在为奥运会做准备,各个城市都在努力改善环境,大力开展绿化工作,晋城市也不例外,因此人均绿地面积在2008年有大幅增长。根据晋城统计年鉴,人均绿地面积从2008年后一直保持在15.5,并不表明晋城市的绿化状况没有改进,由于晋城市的城市人口逐年增加,人均绿地面积虽然没有增加,但表明晋城市的绿化水平依然有所提高,是一个环境舒适的宜居城市。地均环保投资由2006年的15.61万元/km2,增长到2013年的19.25万元/km2,增长率为23%。由于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2006和2007年的环保投资水平较高,环境得到改善后2008—2011年投资水平有所下降。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2和2013年的环保投资水平大幅增长。晋城市城市土地利用总的生态效益由2006年的2.58增长到2013年的3.36,增长率达到34%。人均绿地面积增长速度高于总的生态效益,可以看出人均绿地面积的增长对于总的生态效益贡献较大。总的生态效益的走向与地均环保投资趋势基本一致。从近几年来看,晋城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还是呈上升趋势,晋城市的生态环境历年来有很大改善。

(5)总体评价。由图5看出晋城市2006—201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值逐年增高,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增高,但总体还处于较低水平。2006—2013年晋城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分值在0.06~0.24范围内,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第一等级上升为第三等级,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看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在未来的希望。晋城市城市土地的投入水平从2006年的5743逐年增长到2013年的27001,增长率达到370%;经济效益从2006年的11778增长到2013年的37067,增长率达到215%;社会效益从2006年的3.39增长到2013年的3.67,增长率达到8%;生态效益从2006年的2.58增长到2013年的3.36,增长率达到30%。由此可见,投入情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个指标都处于持续提高中,从增长率来看,投入情况最大,经济效益仅次于投入情况,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增长都较缓慢。投入情况对于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做出的贡献最大,经济效益次之,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小。

3.晋城市辖区各县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晋城市辖区县市包括:沁水县、阳城县、陵川县和高平市(没有对泽州县进行研究,是因为其特殊性,泽州县位于晋城市区,只有县名没有单独的城区面积)。在对晋城市辖区县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时,仍利用表2的评价体系以及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不同县市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和比较。

从2013年的综合分值来看(见图6),沁水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阳城县次之,高平市和陵川县依次为第三位和第四位。这与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沁水县近年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成功摆脱贫困县,跻身中部百强县之列。阳城县和高平市基于资源的优势近年来经济发展稳定,然而陵川县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

沁水县在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方面排名靠后,其他方面都排在第一位。这表明沁水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需要在道路交通建设和城市绿化方面加大投入。阳城县的城市土地利用无论在投入情况还是其他方面都位列第二,一方面说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另一方面也表明还有改进的空间。高平市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几个县市之间排名靠后,高平市经济发展较快,单从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出、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来看,远居于其他县之上,之所以导致集约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建成区面积远高于其他县市,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低于其他县市,高平市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最低也是基于这个原因。高平市的城镇人口比例已达到50.1%,但是人口密度仍然较低,这表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市化方式粗放,主要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因此,高平市未来要特别关注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限制土地的无限外延发展。陵川县在投入情况、经济效益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挖掘。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利用2006—2013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宏观层面分析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时域变化特征,选取了11 个指标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结果得出其综合分值从2006 年的0.064 增长到2013 年的0.183。虽然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但近些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第二,利用2013 年晋城市辖区各县市的数据对不同县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重点关注不同县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横向比较。结果表明,沁水县的分值最高,阳城县次之,高平市和陵川县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各个县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较低。总体来看,晋城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城市结构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集约式生活 篇11

高光勃:著名美国华文电视主持人、瑜伽导师、中国素食联盟副主席。

在过往的岁月里,我曾无数次想起小林一茶的俳句:春至陋室中,无一物中万物足。

在佛法中也有与之相应的道理,它被叫作“从容中道”,经文里则叫“适得其中”。适,是洽合的意思,得是契会,中则是中道。

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在这些话中,明心见性,却总能让我回想起生命刚开始的那些时间。那是一段清风明月般的岁月,夏日的阳光总是温煦如初,照耀着我心中的热情。我的热情总是流连在家中高高的书架,以及床头那个承载无数悄悄话的芭比娃娃。除此之外,屋后的柳树是我最常去的地方,躺在树下,看天空舞台上云朵变幻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无意沉溺于过往,只是感慨岁月的流逝,令原本清纯的世界,成为如今这个繁杂的世界。有太多难以抗拒的诱惑,太多防不胜防的陷阱,太多需要处理的关系……太多成为这个世界的代名词。就连日常生活也被无意义地复杂化了。因为这种复杂,让人变得唯唯诺诺、谨谨慎慎,甚至伤痕累累。于是,在多年的战战兢兢下,我分明看到无数曾怀有生命本初美丽的人,渐渐因为复杂,丢失了坦荡,丢失了诚信,丢失了自在,也丢失了曾视为生命的自尊和本性。代替它出现的,则是一个只会抱怨,只会无奈,只会越活越累的人的形象。

这让我感到恐惧和憎恨。也是因为这些恐惧和憎恨,让我一次次想到“无一物中万物足”的感慨。物质时代春去春来,我们生活的世界因为多而惑,因为易得而不珍惜,不再是因少而懂得,也不再是因稀而贵。

当回归简单生活,被称为一种艺术的时候,也便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却也是这个时代最应回归的方向。简单的生活,也并非回到过去节衣缩食的生活,或者去过一种毫无诱惑力的生活。与之相反,简单的生活,恰恰是一种更加富裕、有趣、充实、长久而健康的生活。简单不是减少,而是精选。通过严格限制自己的需求,留意那些极为有限的物品,便是真正意义的精挑细选。这会促使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细节,无论是衣服、家具、汽车、社交、职场,都在这种精选之下而更具细节魅力,也因考究而深具美感。

集约化生活也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它的依据是只保留符合你灵魂特质的东西。在生活的每一个领域,这都将成为简单生活的艺术。而节省下来的空间,就留给我们自己的生命吧。而我,则要尽量平静地度过并不寂寥的时光,尽量从容地品尝无聊的滋味。这对于我,或许还有你,都是一个回归简单的机会。

集约式生活的12个活法

生活变得复杂容易,重新回归简单却并不容易。纷杂的事务会不断地诱惑你,而如何正确地精选生活同样是一种需要磨砺的艺术。跟随Hers精选的生活提示,你将能简化回归简约生活的道路。

关于家居

提示1:打造热情的家

即便一套简单的公寓,也应该是舒适和热情的。一个令人不快的小地方会让情绪更加纷繁混乱,一旦情绪乱起来生活也会跟着混乱起来。而舒适和热情的房间则会让情绪明朗起来,让生活在积极的主干道上快乐前行。

色彩对于热情家居有着奇妙的作用,它能够轻易而快速地左右我们的情绪,无论是热烈的、沉静的、优雅的,还是严肃的、时尚的、华丽的色彩,找到适合自己的色彩,总能够通过色彩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想法。

提示2:保持家居秩序

古代人的生活更为简约,或者说是因为生活更有秩序和更整洁。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实用价值,日常生活中的每个行为也都要深思熟虑。理性与实用,让家居保持井井有条的秩序,也不会扰乱你的身心,让你陷入过剩的陷阱当中。

随用随归位的方法,可以将生活对家居布置的破坏性降到最低,能够让家居始终保持有秩序的状态。

提示3:懂得取舍

崇尚简约家居的人,需要懂得取舍。任由欲望泛滥,无限添置物品,只能让家里成为物品堆积的库房。过多的物品,也会互相干扰,造成家居布置的混乱,更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而运用自己的智慧,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可以让合适的物品出现在合适的位置,恰到好处地表现你独特的家居风格。

学会确定重要的物品,同时也要分辨出哪些是不值得保有和摆放出来的物品和布置。有了主次之后,就更容易对家居布置进行取舍。

提示4:形成自己的风格

如果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生活便会自然而然地简约起来。形成自己风格的人,会拥有一套非常明确的系统,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自己需要的,以及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她们只保有自己需要的物品,也只进行适合自己的布置。

只与自己达成一致,而不是与各种梦想中的自我达成一致。

关于职场

提示5:别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有人聚集的地方,就容易复杂化,更何况职场这样充斥着各方利益的场所。但如果每天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工于各方利益的纠缠,只会把自己搞得很忙,却没有真正做太多事情,白白做了无用功。真正聪明的做法是,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按照自己的指标和计划,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把那些混乱的办公室政治斗争,看作身边上演的宫斗剧,认真看戏即可,切莫入戏。

提示8: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情

每天,有太多的事情会让你分心。无形中在摧毁你着眼于当下的机会。好高骛远并不能帮助你前行,艳羡他人也并不能为你圆梦,唯一能够拯救你的是非常认真地专注于自己从事的事情,这会让你远离干扰,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当你把应对无关事务的精力集中起来,专注于一件事情的时候,试想一下你能做到多倍于之前的事情。

提示6:为自我保鲜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困扰,在工作几年之后,自己会陷入事务主义当中。这是一种自我被工作消弭的状态,预示着你进入了职场半衰期。而每一个人都需要在职场中时刻为自我进行保鲜。你需要在工作中保持自我,感知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特性,让鲜活的自己主宰每一刻,这样才能保持自己长久的竞争力。

nlc202309011749

从工作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努力去塑造自我。当你将自己的个性与创意,融入每一件小事,这个世界就将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提示7:在工作中创造乐趣

有些人总是习惯于向远方寻找快乐,而聪明的人则会在身旁创造快乐。人,有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当中度过的,如果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忽略了自己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注定会拥有一个苦闷的职场经历。工作不仅仅意味着付出,更是在孕育收获,收获应有的物质报酬,也收获一份来自灵魂深处的快乐。

把工作当作一种创造性活动,你会发现工作的结果完全不同,更能从中收获一份成就感与满足感。

关于社交

提示9:懂得忘记就会感到幸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难得的不仅是对友谊和过往的记住,同样也应该是忘记。无论对于结交尚浅的朋友,还是对相知多年的朋友,忘记与包容对方的缺点与差异,才能长久相处。而忘记生活中的碎片,才会懂得珍惜,获得更为纯粹的友谊。

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多去记住对方的优点与好处,就不会刻意计较对方的瑕疵。

提示10:精简你的朋友

这是一个不缺少朋友的年代,而你需要精简你的朋友。认识即为朋友的方式让你的朋友圈子更广,但可以深交的人并不多。朋友交往如同马拉松长跑,一路淘汰,能够最终跑到终点的没有几个人。及早精简朋友的数量,可以从数不清的应酬和应付当中解脱自己,你会发现原本忙忙碌碌没有缝隙的生活,忽然之间就有了充裕的时间。

从虚与委蛇的泛泛之交中,留出充足的时间给自己和真正的朋友,享受清风明朗的友谊。

提示11:难予能予,难舍能舍

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需要帮助的时候,即便自己有困难,也应该勉力而为。为了朋友,心头难舍的也可以舍弃。这是自古至今,亘古不变的朋友相处之道,也是这两个字真正的含义。反之,你同样可以从朋友处得到相同的待遇。

当你懂得舍弃的时候,你并不是失去,而是收获了朋友的给予。

提示12:密事相语

朋友相处不仅是事务上的互相帮忙、协助,更重要的是心灵相交,尤其是能够分享自己心中的秘密。无论是情感之上的困扰,还是人生观、世界观的迷茫,朋友之间的分享能够让你放下压力,在心灵与精神上有所启发与开悟,更为清醒地找到正确的道路。

那些分享心理秘密的朋友,她们的生活与心灵是交织在一起的。

海晨在繁华中撷取纯净

沉浸在青花瓷韵中的海晨,在繁华都市中,构建着属于自己的空间,摒弃远处的灯火阑珊,将心,于沉静中安放,守住心中那一份沉静。

海晨:“海上青花”品牌创始人暨主设计师,当代陶艺家。

海晨的海上青花品牌专卖店,在上海外滩附近的福州路。那是一座百余年老式建筑,衬着老松木青花瓷家具,满是古朴和淡然的情调,又不乏浓浓的里弄民居味道。

海晨第一次见到这座老房子,它半圆形的门洞以及闹中取静的风格,便让她喜欢上了——尽管这座房子门前的棕榈树,已经成为游客丢弃垃圾的场所,它的内部也已经是72家房客那样被分割。她忙跑去旁边的地产公司,几经周折租下了房子的一间。在将后来加上的墙体清理以后,老房子露出原本石砌的墙体。海晨还找来很多老木以及上世纪20年代初的图纸,来修复已经烂掉的拱门结构。经过一个半月的休整,海晨的海上青花专卖店便在这座百年老屋中开业了。如今,海上青花已经从20平米扩展到80平米,海晨也每年不停地在恢复和休整这座老房子。

这份闹中取静,也是海晨心中理想家居的必备特征。这大概也缘于她曾生活过的环境。她自幼在上海静安区的一座老房子长大,房子并不大,后来还陆续住进了其他人。但那时候车很少,也没有那么多嘈杂的东西,房子周围都很安静。每天放学后,她总会和小朋友们在弄堂里玩耍。小时候她也会经常回到外公外婆在苏州的老宅子。这座好几进的老宅子,离苏州观前街不远,后面便是苏州的小桥流水。回忆起那时和表兄弟姐妹一起住在那里,海晨说就如同度假一般。

2001年,海晨和父母从北京回上海定居。也是用了两年时间,寻到一处理想的老房子。此房子位于公共租界,是段祺瑞儿子段宏业遗留下来的产业。英式中世纪风格吸引了海晨,而最终良好的光照和通风,以及干燥的地板让她决定安家此处。拆了3个月,前后修复了9个月,着实将家人折腾了一番。但在海晨看来,这是完全值得的付出,因为她确信这是一处有趣且能让她静下来的住所。

在繁华都市中,寻找一处世外桃源是很难的事。超高的人口密度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唯一可以选择的便是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海晨说她有朋友自己设计了空中花园,也有朋友会选择有超大阳台的房子,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回到家里还能拥有一片安静的天地。

海晨将这份安静交付给了瓷器。从在工艺美院陶瓷艺术设计系求学,到留校成为老师,再到法国多年的游学经历,海晨成为当年那批同学中难得的还坚守陶瓷的人。更为难得的是她回到国内后,改变了自己的作品风格,从纯艺术的装置、观念艺术作品,转为设计可以日常使用的作品,也由此诞生了她的原创设计品牌——海上青花。

形于水墨的写意韵味,是青花的最可贵之处。它是青花料在瓷坯上的浓淡变化,也是艺术家酣畅淋漓的个性创作。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研习中国民窑青花中的传统工艺以及文人绘画的精髓,海晨所为的正是要把艺术变成中国人自己可以亲近的生活之美。把做艺术的心态放到生活中去,是她的事业理念,也是她的生活理念。她说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而陶瓷便是可以点缀生活的艺术之美。它也许是冷门的家具材质,但只需一两件点缀,哪怕是在角落里,就会让人看一眼过去心就能静下来。就像海晨在巴黎读书期间,曾住过的麻雀笼子房间,那是豪华大公寓的顶楼,为佣人准备的房间。房间里没有卫生间,只有12平大小。但从洗手盆到床、书桌,甚至是两个电磁炉大小的炉灶,都一应俱全。整个房间都十分温馨,让海晨晚上回到家中,都会觉得十分舒服,而透过窗户就能看到灯红酒绿的夜巴黎。

集约评价 篇12

自1999年提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以来,全国各地科研院校、专家学者就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从土地集约的概念、内涵、内容、评价模式等多方面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城镇规模迅速扩张以及建设用地需求不断上升的阶段,很多地方受到利益的驱动,不断进行土地的粗放性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但又存在浪费严重的现象[1]。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当前人地矛盾的加剧,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因此走一条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迫在眉睫。无论从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还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都决定中国只能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

2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农业领域,主要是用来探究土地产出的问题,后来被学者借鉴到城镇建设的领域,出现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比较农业领域的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范围和内涵宽广的多。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很多的学者都做过阐释和概括。有的学者从土地投入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主要是借鉴古典农业领域的土地集约利用理论,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就是通过增加投入,以获得更多的产出;有的学者则主要从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的角度看待问题[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土地集约利用不仅仅是投入产出、结构布局的问题,还应该包括土地的生态环境的问题,强调从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等方面看待土地的集约利用的问题[3]。

综合前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土地集约利用应该包含以下几点最基本的信息:结构与布局、投入与产出、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包括用系统理论去分析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土地利用不仅仅是产出效果的最大化,还应包含布局的最优化、最适当的投入、有效的生态配置及持续的利用方式;土地集约利用要考虑时间维和空间维,不同的时间节点、区域,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不一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联系起来,将城市的发展与人居的舒适度和谐统一。

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是指现期或可预见的社会经济及技术发展条件下,在城市所能利用的土地上,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增加土地利用投入,加大土地利用程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城市土地利用方式。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

基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复杂性,目前专家学者在构建评价指标时基本上都是采用多层次结构树的模型。关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大体上区域相同,主要是构建角度的问题。构建的角度是指构建指标体系从不同方面入手,关注的重点不同,理解的程度不同,构建的方向就不一致。比如有的人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侧重于经济因素,重点全部放在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等方面,忽略了土地利用的结构合理性、生态效益、可持续性的方面的内容。其实,不管从什么角度构建,不管侧重点在那里,笔者认为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有两条:一是深刻理解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二是紧密联系实际。这两条也可以理解为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重点突出。深刻理解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就是要把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透彻,要求全面具体,尽可能涵盖土地集约利用的每一个方面,综合性强;紧密联系实际就是根据区域的特点,要求突出重点。我国地域广阔,区域条件与城市发展水平千差万别,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该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求全面系统,但也要求突出重点,可操作性强。

因此,全面地理解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才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石。构建指标体系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反映结构和布局合理性的指标因子,如城市各地类的比重、在城市的分布均值度等;二是反映土地投入强度的指标因子,如地均从业人数、地均资产投入额等;三是反映土地利用强度的指标因子,如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利用率等;四是反映土地产出效率的指标,如地均GDP;五是反映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指标,如城市绿化覆盖率、三废排放处理率、居民生活舒适度;六是反映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水平的指标,如城市绿化覆盖率、GDP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弹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有侧重点的选择,或者用指标权重去调整,这样才达到了评价的效果。

4 土地集约利用理想值确定的思考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理想值又称为标准值、合理值或适宜值。合理是相对的概念,理想值也应该是一个弹性的概念。通过前面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分析,可以理解理想值与城市建设的很多方面息息相关。比如:城市发展阶段(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定位、时间节点等等,包括人的审美观点都可能对合理值的确定产生影响,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导致理想值的取定很困难[4]。

理想值的确定是评价极其重要的一环,判定标准的选择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高低,而且这个判定标准特别易于受到评价者主观思维的限制,如知识结构、个人喜好,同时还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参考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因此,指标理想值极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问题。指标合理值确定的过高,现实发展水平与本阶段的理想状态相差太远,评价结果偏低;反之亦然,都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因此,理想值确定的适当与否对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甚为关键。

(1)因地制宜的原则。不管理想值如何取值,都应该贴合实际。尽量参考国家及各省份地区制定的相关技术标准,同时结合该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

(2)不绝对的原则。一是指理想值的参考数据不是绝对的越多越好,要注意剔除粗差,尽量用有效数据测算绝对值;二是指理想值不是绝对的越高(或越低)越好,不能绝对的用极值代表理想值。如土地利用率,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极值100%最好,但是从土地利用可持续的角度,利用率100%最差。

(3)理想值原则上不应小于现状值,应该保留足够的弹性空间[5]。

但是,目前在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经常出现为了追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等级高而随意设定理想值的情况,对于同一个区域,不同的评价机构得出的结果大相径庭。其实土地集约利用就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从最终的角度,肯定是集约度越高越好;但从发展的角度,肯定是有适量的空间好。所以,本文认为,集约评价可以理解为现阶段的适宜性评价,不能绝对地看结果的高低。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城市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和主要影响因素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本文认为在设定评价指标理想值的时候,还要把握以下的原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动态的概念,具有阶段性和时间性。理想值设定不能生硬,要因时而动,合理调整。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具有地域性,理想值的确定也具有地域性,不能用相同的标准去要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理区域的城市。理想值的设定主要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原则,不同的条件明确不同的理想值[6,7]。

5 评价方法的思考

当前,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模糊综合评判法、加权平均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判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基于可拓学原理的评价方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本文认为,方法不是主要的因素,不管采用那种评价方法,一定要和已有的基础数据相结合,要根据数据情况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从某种角度看,最好能选取两种以上的评价方法,进行结果的验证与校正。

6 结语

(1)指标体系的构建既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充分理解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作出的选则,既要全面系统,又要重点突出。对于不同的区域,指标体系的设置建议可以设定强制因子、选择因子、强制因子的设置主要考虑评价结果横向的比较。

(2)为了便于评价结果的可比较性,建议全国或省按照“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在省域范围内分区域给定相关的评价指标理想值的参考值[8]。各地区可以结合本地的发展规划,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参考值+修订值”的办法确定该次评价的指标理想值。

摘要:指出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是土地管理工作研究的热点。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分析,逐步对土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建设、标准值的设定等若干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就今后的研究工作以及政府应采取的政策保证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内涵,指标体系,理想值,方法,建议

参考文献

[1]洪增林,薛惠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3):177~179.

[2]于春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7):39~41.

[3]李效顺,郭忠兴.节约与集约用地的经济学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7(1):27~29.

[4]郑泽庆,黄贤金.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8(23):93~95.

[5]国土资源部.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R].北京:国土资源部,2008.

[6]廖平凡,杨小雄.基于理想值法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264~267.

[7]李志伟,赵鲁燕,田力等.基于RS技术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石家庄市为例[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6,23(1):77~80.

上一篇:黄渤海区下一篇:分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