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乐园

2024-08-27

数学乐园(通用12篇)

数学乐园 篇1

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基本的组织形式, 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各种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 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 借助各种教学手段,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数学课堂高效精彩。高效数学课堂的内涵是丰富的, 它涉及了生命的交融、心灵的对接、情感的沟通、思维的共振、智慧的分享、人格的赏识、价值的共建、品质的提升。通俗地讲, 评价一堂数学课是否高效, 就要看其能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认知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尊重学生的个性, 营造自主探究的氛围,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学习知识,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自由表达, 放飞个性的乐园;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 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领悟学习数学的方法,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师生和谐共处, 尊重学生个性, 让学生乐学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育家卢梭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和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一个教师高高在上, 学生总是谨小慎微地看着教师的脸色讲话, 学生的个性会在揣测中逐渐消磨, 思维在禁锢中逐渐僵化, 灵性在拘束中逐渐消失。每位教师也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深知学生非常渴望教师的关注、鼓励、赏识。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 一个眼神, 一个动作可能会直接传达到学生心灵深处, 影响他 (她) 的一生。因此, 教师要平等地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成功的机会,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认知风格有不同, 学习习惯和方式有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偏爱的、较稳定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比如, 有的学生学习时喜欢独立思考, 有的学生却喜欢与人交流中寻找灵感;有的学生喜欢按一定的程序学习, 有的学生却总想寻求“捷径”……因此, 在数学课上, 教师不要强求一律, 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但要注意顺势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引导学生对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反思和小结。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断改进学习策略, 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感。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多元参与的互动评价模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 使他们在教师和学生一次次的中肯评价中, 互相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鼓励中使他们互相有进步的感觉;使学生从互动评价中, 发现自我,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一次评价, 都是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呈现, 使师生、生生在高效互动中增进了解, 形成积极、友好的评价关系, 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 学生才会更加活跃思维, 才敢于大胆地想, 大胆地讲, 大胆地去探索发现, 才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 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情感因素、心理因素等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 唤起一部分处于“浅睡”状态的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空和机会, 构建高效的数学乐园。

二、善于创设情境,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想学

熟悉的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 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因此, 教师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 强化感性认识, 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数学的理解。例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时, 这样进行引入:“进入教室后, 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答:“找排数和一排上的座位数。”然后, 教师组织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 请学生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 在此基础上补充坐标, 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这样引入, 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达到对直角坐标系新知识的建构。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在数学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 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 想身边的事情, 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如教师可用数学知识去说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如屋顶人字架做成三角形、汽车保护拦成平行四边形、车轮成圆形等等, 用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圆的旋转不变性, 还有打台球的角度用到对称, 聚光镜用到焦点等等。

生活情境的设计必须要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考, 给学生呈现一种数学智力的挑战, 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让学生想学。

三、重视学习过程, 在体验中思考, 让学生爱学

要想取得学生和教师的双赢就要关注数学思维的展示过程、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与学生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

让学生在“做”中体验, 在“做”中感悟是“做”数学的目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需要学生有很高的心理参与和智力参与, 而不是教师简单的解释和示范。”因此, 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数学情境, 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 再现知识的探索过程, 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情境中去, 并以此为基础, 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主动内化知识, 建构知识体系的目的。例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引入时, 教师通过剪纸活动可以直接、简明地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教师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 拼在一起就可以拼出一个平角, 形象地证明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四、指导学习方法, 促进思维转换, 让学生会学

笛卡尔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方法体系”, 拥有自己的“工具箱”, 进而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问题,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比如读题,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符号标记、批注感悟、思维导图等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们可以把猜想验证调整的过程, 把还原法、归纳法、极端思考法、类化转化法等方法教给学生, 以培养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这些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就具备了学习能力, 就会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教师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习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的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的指导, 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 能力的提高。教师要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化。好的方法, 往往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给学生展示的舞台;把实践带进课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了解和探究自然的科学方法;把鼓励带进课堂, 鼓励学生善思多问,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创新, 提倡民主和谐, 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把竞争带进课堂, 提倡互助、合作学习, 使课堂更加和谐。数学教师就得想尽办法让枯燥的数学有趣起来, 让抽象的数学形象起来, 让深奥的数学浅显起来, 让机械的数学练习生动起来, 让怕数学的学生自信起来, 让怕数学教师的学生喜欢起你来, 这样你的课堂教学一定是高效的, 而且数学课堂一定会变成学生的数学乐园。

(责编高伟)

数学乐园 篇2

吉花小学 赵容

教学内容:数学乐园 教学目标:

1、①进一步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及计算,区分基数、序数的含义,加深对本单元所学的比多(少)知识的理解。

②让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整理的方法,渗透统计思想。

3、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用数学、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活动,感受身边的数学。教学准备:课件、苹果算式、小动物图片、迷宫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数学乐园里做游戏,(课件:数学乐园全景图)夷,大门怎么没开?(课件演示:小朋友们,别着急,数学乐园也不是人人能进去,它只欢迎聪明爱动脑的孩子!看!你们要想办法走出这个数字迷宫才能进入数学乐园!)课件

二、活动:迷宫

1、大家仔细看看,迷宫上都有什么?(数字)都有哪些数字?你观察得真仔细。除了数字,还有什么?(箭头)

2、你们知道箭头是干什么用的?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谁知道怎样才能走出迷宫呢?

师:对。只有按照从1到9的顺序,才能走出迷宫如果不按顺序,就会被困在迷宫里,在你的桌面上也有一个迷宫图,自己用水彩笔画一画,看谁能走出迷宫。学生自己走迷宫。

学生汇报。

3、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条路,真了不起。不管怎么走,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1到9的顺序走的。其实,还有还有很多条路线可以走出去,课下,咱们再找找,看谁找到的路线多。(出示课件:数学乐园欢迎你!)。

师:好了,现在我们赶快到乐园里去吧。(课件出示许多小动物)

三、第一关:对口令

师:乐园里真热闹,小动物都来欢迎我们了?你们认识他们吗?都是谁?小动物们在这里设下了三个难关,只要我们闯过去,就可以去胜利岛,那里会有一个意外的小惊喜。敢挑站吗?我们大家集中精神去闯第一关。(课件,第一关,开火车,说组成。)看谁得又对又响亮,说对了就过关。

你们看大屏幕,我知道1和7组成8,谁还知道几和几组成8(学生汇报)师:刚才,我发现他说的时候有规律,谁发现了?

师:你听得可真仔细,(课件)他是按照顺序说的,第一排数字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第二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的,这个规律真好,你发现了吗?你能按照规律说说9的组成吗?

我们在学10的组成时,我们学了一首儿歌,还记得吗?那我们大家一起拍手说一遍。下面又要边要求了,认真听。开火车说组成,看哪列小火车能顺利过关。

师:大家的火车开得又快又响亮。恭喜大家,我们闯关成功。

四、起立游戏

1、师:让我们赶快进入第二关。(我说你做)我说什么,你做什么,做对了就过关。

师:游戏之前,咱们先报个数,这一排从前往后报数,从后往前报数。其他同学也数数自己从前面排第几,从后面排第几?

2、我们开始做游戏。看谁反应快。出示课件。

全体同学听我口令,请每一组前面的四个小朋友站起来。请每一组前面的第4个同学站起来。

3、(环节一)咦,这可奇怪了,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4,为什么起来的人不一样了呢?(学生汇报)

师:哦,你真棒,让我们明白了这么重要的一个数学问题。四个小朋友是指几个人,第四个是指几个人。

环节二)刚才老师发现,你也站起来了,你怎么又做下来了,大家看看他应该站起来吗?不应该,为什么?

4、下面我们分组活动,看看哪个组表现好,老师就让他来参加,这一组听口令,其他同学当裁判,看他们做得对不对。

请从后往前数第一个小朋友站起来回答,你前面有几个人?

请这一排左边的第2个同学学个小猫的动作。

请这一排的右边的2个同学学一声猫叫。

师:同学们可真棒。看,米奇也来为我们加油了。下面,让我们进入下一关,抢摘苹果。

五、第三关,摘苹果

师:(课件连线)大家看,树上的苹果多不多。这些苹果不能随便摘,只有算出苹果上的算式,才能对号入座,在我们的桌面上有一张答题纸,同学们可以用连线的方法,帮助小帽蓝兔。小熊、米奇摘苹果,听清要求了吗?那好,开始摘吧,看谁看谁摘得又对又快。学生活动。

师:摘完的同学请做好。大家摘对了吗?集体订正。

摘对的同学举手。同学们为小猫、米奇老鼠,小熊蓝兔抢摘了这么多苹果,真棒。我发现米奇摘了2个苹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你可真会观察,发现了这么重要的问题。我谁比谁多几个,谁比谁少两个。你呢?

师:大家不但帮小动物摘了苹果,还发现了这么多数学信息。恭喜大家顺利的通过第三关。为了奖励大家的优秀表现,米奇带我们到胜利岛上去看看他们送给咱们的一个惊喜。

六、播放神奇的数字。

同学们,动画看完了,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些画里都藏着数字呢,你发现了吗?生找

构建数学生活美好乐园 篇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研究性学习 实践思索

研究性学习理论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与传统教学之中对课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缺陷有直接关系,对课堂比较狭隘、表面的理解直接使得对课程的学习演变成对知识体系的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力求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将课程的内容演变成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实际内容,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将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凸显出来,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真正学习的过程。因此,对传统教学过程的改革,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更适宜学生的课程实施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造教师,改变教师的角色和定位

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作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讲授知识状态,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定,这种重新的角色定位能够使教师改变在课堂之中主导者的角色,使之成为辅助者、引领者,这样更符合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教师在导学过程中首先要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当学生探索到某些规律时,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进行进一步思考,从而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学习需求。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指导他们探索、发现和感受知识,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又可以让他们自主完成构建知识过程。如《认识负数》一课中,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认识负数,并利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最终学会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温度计讲授负数的知识,进而引出“负号”,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温度,零上、零度和零下之间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教师顺势指出“负号”代表负数,零上用“+”表示,零下用“-”表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提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

二、研究教材,改善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让教材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即将学生从传统的对知识学习中转变到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上,因此教师就应该改变对教材的认识,在以人为本的同时还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实际、知识水平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创设出有利于他们思考、探究的问题情境。将教材中所讲授的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组织,使之成为学生易于接受、生动有趣的研究性素材,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课堂学习。如《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从而能够感受到小数与生活的联系,最终感受到数学就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人民币中的“元”创设问题情境,超过一元的数字和不超过一元的数字表示,几角是1元的几分之几。这样生动的、贴近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教师进一步调整问题,从而让学生自主找寻规律。这样的教学既强化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分析数学问题的意识。

三、提升课堂,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

(一)创造条件促使学生自主探索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共同发展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在对知识的质疑、探索中进行学习,从而使之能够自主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他们感悟知识、创造知识。如《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大数目》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结合实际,自主观察和探索出大数目改写成万、亿做单位的小数表示,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最终用自己IDE方法实现对问题内化。首先教师利用学过的改写知识,如将7.4改写成两位小数,6厘米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导入,让学生轻松地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中。接着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从个位一直到亿位,这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书写出两个大数目,让学生进行数位的改写。这样通过练习学生既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又能够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而总结出相应的用万、亿作单位小数表示大数目的规律,将相应知识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二)将小组合作与个体探索进行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而合作研讨在研究性学习中也有其优势所在,既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又可以让优等生与学困生进行优势互补,也为所有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中凸显自己的价值。如《用列举法解决问题》一课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使用列举法,从而体会有序思考的作用,最终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23个人出去旅游,需要安排住宿,现在有若干间3人间和2人间,房间不能有空床位,如何安排这些人的住宿最省成本?”这种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研讨,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合作研究,并且通过相互的讨论与个体探索总结出正确答案。这样学生既能够在合作研讨中进行学习和表达自我的想法,又能够顺利实现对知识的构建。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习乐园 篇4

一、“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为了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融洽的感情。学生喜爱老师, 就会对老师的课产生极大的兴趣。当然, 这也不是让老师一味地迁就学生, 而是要求我们的老师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爱严结合, 循循诱导。其次是以用课堂和课外向学生反复讲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使学生重视教学, 爱好数学, 并有决心和信心学好数学。其三是广泛利用直观教学, 发挥电教的作用,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生动有趣的实物,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其四是注意在课堂上引进竞争意识, 利用小学生自尊心强、好胜的特点, 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 活跃课堂气氛, 在各种竞赛活动结束后, 教师及时总结或适当给予学生一些奖品, 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二年级乘除法的口算后, 我们举行了一次分组竞赛, 学生为使所在的小组获得竞赛的胜利, 都认真记口诀, 纷纷争先抢答。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接着搞了一次书面口算测试, 我买了橡皮、铅笔、作业本、卡通贴画等奖品, 许多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领到奖品, 不但课堂上认真复习, 连课外和做游戏的时候也争论不休。测试后, 大部分学生都领到了奖品, 学生都很高兴, 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高了。

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性, 让学生手、脑、口并用, 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抓住手和脑、脑和口之间密切的联系, 动手可以使脑得到发展, 动口可以发展思维, 有利动手。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在二三十年代就主张“教、学、做合一”, “手和脑一块干”, “教育学都以做为中心”。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意运用这些方法, 坚持少讲多练多实践, 使手、脑、口有机结合。如在教学乘除法应用题时, 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小商品, 在课堂上让一部分学生当售货员, 另一部分当顾客, 学生在买卖活动中掌握了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大大降低了解答应用题的难度, 而且培养了学生文明待客, 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三、“拓宽”学生知识面, 积极开展课外兴趣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数学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根据小学生天性爱玩这一特点, 我有计划地在课外引导学生玩数学兴趣活动。一是猜谜活动。把小学数学的口诀、概念等编成谜语, 利用节日举行猜谜活动, 以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二是玩夺红旗或戴大红花。把许多种类不同的小计算题设计成升旗台形状, 限定时间, 看谁先计算完, 并且准确无误, 谁就夺得了红旗;一个学生夺得了红旗后, 全体学生都热烈鼓掌表示祝贺;小学生都逞强好胜, 这次夺得红旗或戴上红花, 决心下次还获胜, 而没有夺得红旗的, 争取下次戴上红花;三是讲故事、编故事。我提倡学生买一些关于数学的趣味书, 让学生把自己的数学趣味书都带到学校相互借阅, 过一段时间后, 组织学生进行讲数学故事比赛, 通过讲故事、编故事, 学生对数学运算符号的运用、由来及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四是做数学游戏。比如让学生对口诀、找朋友、当小医生等。在学完乘法口诀后, 我组织学生对口诀。一个学生说出口诀的前半部分, 另一个学生很快对出后一部分。一定时间内谁对出的多, 谁就是优胜者。有时是让学生拿一些写有部分口诀或计算题的题板, 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自己题板上的题相对应的“朋友”。我搜集了学生在平时的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集中印发给学生, 让学生当“小医生”, 看谁诊断得准, 医治得好。许多学生爱面子, 惟恐自己落后, 就虚心向别人请教。很快, 题中的错误都找出来了, 以后再遇见类似出错的情况就少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改变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 学生感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起了学好数学的热情。

数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教案 篇5

师:同学们经过这么多考验,终于顺利来到数学乐园了。等不及要参加游戏比赛了吧?

可是,比赛规定只要十个男同学,十个女同学。怎么办呢?还是考考大家,通过考验了才能参加比赛。

师:请同学们坐整齐了,听到口令作出反应,又快又对的就能参加比赛。准备好了吗?

竖着数,请从前往后第3位同学起立。

(这位学生做出正确反应,被选中来到讲台上。)

2.学生尝试发指令,继续选拔出其余比赛人员和记录员。

教师继续发口令,选择一定人数后,请学生发口令。

教师注意观察人数,挑选十名男同学,十名女同学,分为男队和女队。再挑选男、女同学各一名,作记录。

3.说明比赛规则,准备投球比赛。

数学课堂: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篇6

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自由挥洒、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的课堂,和谐愉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追求民主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的思维水平,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

片断1:教学例题后的一组练习题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周长是( )c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2

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两道题学生都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进行板书:第(1)题,答案是10和12;第(2)题,答案是9和10。

师:第(1)题的12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平移,把原图转化成一个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所以图形的周长是3×4=12(cm)。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是数出来的。

师: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

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数有时是比较可靠的。(紧接着对于出现答案10的原因予以分析)

师:第(2)题中的9,你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生3:把阴影部分看成是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生4:可以把阴影部分旋转,边长应该会大于三格的长度。

生5:可以看空白部分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阴影部分的边长,所以阴影部分的边长一定大于3cm。

师:那10是怎么来的呢?

生6: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全班学生忍俊不禁),当然,这种逃避是智慧的逃避。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转化的方法之一。

生7:还可以将阴影部分分割成边长是2cm的小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直接面对问题……(两种方法过后,还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听课教师感到奇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我的这种方法不是用转化的方法,而是用勾股定理来想的,即12+32=10。(大家恍然大悟,教师就此简单介绍勾股定理)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述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有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周长,对于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在解决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幽默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在这样一位亲切的教师面前,学生怎能不开启心智、不畅所欲言?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首先是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中,才能满足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二、开放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特见解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学生拥有了个性发展的时空,课堂就会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片断2:学习■+■+■+■

师:先观察加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用的是通分的方法)

师:你们对此满足吗?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出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思考)

生1:可以画图,用图形表示……(师欣喜不已,这就是书本中所介绍的方法)

师:好,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1-■=■。

师(意外的):这是将每个加数都拆成一个减法算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比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得更加直接,想得真好!我们就将它称之为“拆数法”吧。

生3(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

师(喜形于色):这是先借■,将原来的算式凑成整数1,然后再从1中去掉■。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借还法。

师:好,就称之为“借还法”。

……

开放的课堂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从教师提出“你们对此满足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学生顺利地学习了书本中介绍“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如果上课教师仅仅满足于此,我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灵感和质疑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恰恰会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亮点,正像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责编 杜 华)endprint

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只有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自由挥洒、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的课堂,和谐愉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追求民主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的思维水平,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

片断1:教学例题后的一组练习题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周长是( )c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2

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两道题学生都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进行板书:第(1)题,答案是10和12;第(2)题,答案是9和10。

师:第(1)题的12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平移,把原图转化成一个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所以图形的周长是3×4=12(cm)。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是数出来的。

师: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

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数有时是比较可靠的。(紧接着对于出现答案10的原因予以分析)

师:第(2)题中的9,你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生3:把阴影部分看成是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生4:可以把阴影部分旋转,边长应该会大于三格的长度。

生5:可以看空白部分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阴影部分的边长,所以阴影部分的边长一定大于3cm。

师:那10是怎么来的呢?

生6: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全班学生忍俊不禁),当然,这种逃避是智慧的逃避。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转化的方法之一。

生7:还可以将阴影部分分割成边长是2cm的小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直接面对问题……(两种方法过后,还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听课教师感到奇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我的这种方法不是用转化的方法,而是用勾股定理来想的,即12+32=10。(大家恍然大悟,教师就此简单介绍勾股定理)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述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有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周长,对于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在解决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幽默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在这样一位亲切的教师面前,学生怎能不开启心智、不畅所欲言?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首先是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中,才能满足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二、开放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特见解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学生拥有了个性发展的时空,课堂就会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片断2:学习■+■+■+■

师:先观察加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用的是通分的方法)

师:你们对此满足吗?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出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思考)

生1:可以画图,用图形表示……(师欣喜不已,这就是书本中所介绍的方法)

师:好,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1-■=■。

师(意外的):这是将每个加数都拆成一个减法算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比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得更加直接,想得真好!我们就将它称之为“拆数法”吧。

生3(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

师(喜形于色):这是先借■,将原来的算式凑成整数1,然后再从1中去掉■。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借还法。

师:好,就称之为“借还法”。

……

开放的课堂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从教师提出“你们对此满足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学生顺利地学习了书本中介绍“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如果上课教师仅仅满足于此,我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灵感和质疑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恰恰会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亮点,正像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责编 杜 华)endprint

课堂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成长的生命、发展的主体,只有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为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曾参加过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其中两个教学片断,与大家共同感受学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自由挥洒、个性发展的过程。

一、民主的课堂,和谐愉悦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基础。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教师教得热情高涨,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师生之间能够形成互动交流的对话平台,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丰富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所以追求民主的课堂,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不同的思维水平,与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前进、共同发展。

片断1:教学例题后的一组练习题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

周长是( )cm 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cm2

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两道题学生都出现了两种答案,于是进行板书:第(1)题,答案是10和12;第(2)题,答案是9和10。

师:第(1)题的12是怎么想的?

生1:通过平移,把原图转化成一个边长是3cm的正方形,所以图形的周长是3×4=12(cm)。

师: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2:我是数出来的。

师: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

师: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数有时是比较可靠的。(紧接着对于出现答案10的原因予以分析)

师:第(2)题中的9,你知道是怎样来的吗?

生3:把阴影部分看成是边长为3cm的正方形。

生4:可以把阴影部分旋转,边长应该会大于三格的长度。

生5:可以看空白部分的直角三角形,斜边就是阴影部分的边长,所以阴影部分的边长一定大于3cm。

师:那10是怎么来的呢?

生6:用整个正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在面对问题时选择了“逃避”(全班学生忍俊不禁),当然,这种逃避是智慧的逃避。其实,“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也是转化的方法之一。

生7:还可以将阴影部分分割成边长是2cm的小正方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

师:这位同学选择了直接面对问题……(两种方法过后,还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听课教师感到奇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8:我的这种方法不是用转化的方法,而是用勾股定理来想的,即12+32=10。(大家恍然大悟,教师就此简单介绍勾股定理)

……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上述教学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给予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营造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后,有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周长,对于这种看似比较“笨”的方法,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在解决阴影部分面积的问题时,教师幽默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在这样一位亲切的教师面前,学生怎能不开启心智、不畅所欲言?就像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把孩子当作‘孩子看待,首先是要把孩子当作‘人看待。我们要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有追求、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要懂得尊重学生,要懂得师生之间完全是一种正常的、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在民主的课堂中,才能满足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为学生自由挥洒的天地,学生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提高学习的内驱力。

二、开放的课堂,精彩纷呈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认知、经验、思考、灵感、兴趣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在这样的理念下,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是学生实践体验、理解、创造的天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独特见解的发挥,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学生拥有了个性发展的时空,课堂就会焕发出创新的活力。

片断2:学习■+■+■+■

师:先观察加数有什么样的特点,然后独立完成。(学生完成后汇报,用的是通分的方法)

师:你们对此满足吗?如果是这样一道题(出示■+■+■+■+■+■),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学生思考)

生1:可以画图,用图形表示……(师欣喜不已,这就是书本中所介绍的方法)

师:好,我们就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题。

……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1-■=■。

师(意外的):这是将每个加数都拆成一个减法算式进行计算的方法,比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得更加直接,想得真好!我们就将它称之为“拆数法”吧。

生3(迫不及待地):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1-■=■。

师(喜形于色):这是先借■,将原来的算式凑成整数1,然后再从1中去掉■。这种方法简单易懂,我们可以称之为——

生4:借还法。

师:好,就称之为“借还法”。

……

开放的课堂是心灵交流的场所,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展示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都可以自主发表自己的观点,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如在上述教学片断中,从教师提出“你们对此满足吗”这样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开始,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下,学生顺利地学习了书本中介绍“数形结合”的转化方法。如果上课教师仅仅满足于此,我想也就不会有后面的精彩了。有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或“你还有其他想法吗”,或许意外的收获就会不期而至。

“教是为了不教。”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已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它是师生对话交流、共同成长的历程。随着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学生的灵感和质疑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但这恰恰会成为整节课教学的亮点,正像布鲁姆所说的“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我们呼唤开放、真实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课堂。

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新,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

用童话引领儿童走进数学乐园 篇7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抽象的逻辑思维和严谨的解题思路使数学变得枯燥乏味, 这种“冰冷的美丽”让孩子感到毫无乐趣, “学数学”被很多孩子认为是最无趣的事情。如何让孩子会学、乐学、善学, 这是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我尝试将数学与童话这一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结合起来, 结果怎样呢?当枯燥乏味的数学遇上五彩斑斓的童话, 作为一种严谨的思维训练, 数学演绎出了它独有的精彩;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让枯燥的数字变成了具有某种意义的快乐精灵, 平凡的数学知识变得光彩照人,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儿童的记忆, 使儿童在轻松和快乐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通过对本校一年级207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 207名学生中有只有27名学生非常喜欢数学, 95名学生喜欢数学, 85名学生不喜欢数学;而207名学生中有201名学生非常喜欢童话, 6名学生喜欢童话, 无一人不喜欢童话;95%以上的学生非常喜欢数学老师能运用做游戏或讲故事来上课, 老师在数学课上讲童话故事, 学生能很认真地听。

调查说明, 童话走进数学课堂可以更好地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个性心理学》表明:孩子“读书兴趣发展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 (4~6岁) 为绘画期, 第二阶段 (6~8岁) 为传说期, 第三阶段 (8~10岁) 为童话期, 第四阶段 (10~15岁) 为故事期, 第五阶段 (15~17岁) 为文学期, 第六阶段 (17岁后) 为思想期。”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第二和第三阶段, 童话传说无疑是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用它来巧妙地包装课堂中的学习素材, 无疑能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并消化。

面对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的低年级学生, 教师只有在课刚开始的五分钟抓住学生的思想, 才能有效开展后续的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始创设童话情境, 会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 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1) 多媒体出示小猪、小兔盖房子的动画课件。

师:小朋友们爱听故事吗?谁能根据我们看到的动画片, 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呢?

(2) 讲故事。

生:小兔子的房子被大雨冲倒了, 要重新盖房子, 小猪来帮忙。小兔搬砖, 小猪扛木头, 它们终于盖好了新房子!

师: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在盖房子?

生:从房子上面的兔子头像知道的。

生:小兔还给小猪准备了好吃的呢!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水中的小鱼也在为它们加油呢!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 小猪、小兔互相帮助, 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

师 (小结) :刚才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把观察到的讲成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动画片你能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吗?下面我们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在这个案例中, 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童话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学习,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主题图意义的基础上, “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说一说”, 逐渐转入正题, 给人自然有度、水到渠成之感。

实践表明,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对童话入迷。《白雪公主》、《小红帽》等故事伴随着他们长大, 阅读童话故事能使孩子从中懂得许多道理。例如, 在学习“8的认识”时, 教师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 让学生装扮“白雪公主和小矮人”, 从而引出“8”, 还可不断变换“白雪公主”的位置, 让学生区分“8”和“第8”的不同含义。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 胆量也得到了锻炼。

除了利用已有的童话创设情境, 还可以教师自己编。如“10的认识”可这样创境导入:在数学王国里, 数字“9”总是认为自己最大, 常常欺负比它小的数字, 特别是“0”, “0”非常伤心, 这时“1”站出来和“0”手拉手组成“10” (板书10) ,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认识这个新朋友“10”, 这样不仅使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生活化, 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 又渗透着思想教育, 一举数得。

华应龙老师在《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一文中指出, 我们的教学要成功, 不但要传授知识, 而且要启迪智慧, 更要点化生命。数学童话, 为数学穿上了一件美丽的外衣, 努力为孩子们打造一个飘满数字音符和充满人生智慧的数学王国, 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益。

创设童话情境可以短时间内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是很难长时间维持下去。这时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用数学童话故事串联整个数学课堂?实践证明, 用数学童话故事串联整个课堂, 让学生走进已经熟悉的数学童话故事里, 用故事演绎数学知识, 故事结束了, 学生对数学知识也理解了。例如在教学《认识角》时, 我就采用了创设数学童话的方式来授课。

在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时, 我告诉孩子们:“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了。在很久很久以前, 数学家为了研究角的方便, 给角的每个部分都取了好听的名字, 你们想不想知道?”在辨认角时, 我说:“角王国来了几个冒牌货, 你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角, 哪些不是角吗?”在找生活中的角时, 我说:“我们都生活在角的王国里, 你能在我们周围找一找哪儿有角吗?”在找图形中的角时, 我对孩子们说:“角很顽皮, 它不仅隐藏在我们的周围, 它更喜欢隐藏在一些图形里, 你们想把它找出来吗?”在比较角的大小时, 我鼓励孩子们说:“其实在很久以前, 数学家就发现了这个方法, 并给它命名, 叫重叠法。你们太了不起了。”在游戏小结时, 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说:“老师课前特地编了一首儿歌《角》, 你们想听听吗?”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想。”接着我有感情的朗诵:“角儿角儿真奇妙, 有的大来有的小。一个顶点两条边, 比比画画就知道。”

在总结延伸时, 我是这样进行总结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角的世界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生活中奇妙的角吧。 (电脑配乐播放图片) 冬天来了, 大雪纷飞, 角减轻了厚厚的积雪给房屋的压力, 未来的天空中有了角, 运动员可以操纵滑翔机自由地在太空里翱翔, 先栽种的小树有了角可以帮助它茁壮的成长, 在学校的操场上, 在社区的橱窗上, 在我们每天学习的教室里, 角每天都在默默地陪伴着我们。在赛场上, 角除了带给我们力与美的震撼, 同时它也带给我们骄傲与自豪,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中国队夺得的一枚枚金牌让世界又一次记住了中国, 记住了北京。同学们,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角, 其实关于角还有更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学习, 下节课老师将再次带领同学们走进角的世界, 共同地去探索角的更多的奥秘!”

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并正确的运用数学童话, 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巩固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学习习惯教育, 在实践中了解数学的价值, 使学生建立起学数学的信心, 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 尽情享受数学这份丰盛的大餐。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了儿童的记忆, 使儿童在轻松和快乐中获得了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8

远程教育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拓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而数学知识又为学生的生活提炼了经验。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 这些情景或材料多数是对真实或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在常规的教学中,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 利用多种表现形式, 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 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 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 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再现了一段生活场景:两个小朋友在广场上放风筝, 其中一个小朋友嘟嘟说:“我的风筝飞得比你的高。”另一个小朋友不服气说:“那我的风筝还比你的大呢!”嘟嘟不认输说:“我的风筝飞得高, 所以显得小, 不信咱们比一比。”两个好朋友出现了矛盾, 请同学来帮帮他们吧!同学们通过课件拖动两个风筝比大小, 发现无论怎样重叠两个风筝也比不出大小, 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如果能直接算出三角形风筝的大小就好了。老师适时的引出课题:我们先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再来帮他们好吗?通过远程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场景、逼真的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 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 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二、强大的操作性探求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形成的过程, 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 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运用远程媒体资源结合多媒体, 首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利用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平移转化成长方形) , 学生受到启发和思考: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面积计算的某种图形, 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运用课件上复制、旋转、翻转、剪切、移动等操作功能, 实际动手操作、实验, 看看是不是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面积计算的某种图形, 再观察、思考,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分别与这个图形的各部分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那锐角三角形呢?钝角三角形呢?……通过多媒体操作, 同学们的演示, 让学生体会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具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 积极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 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丰富资源开阔视野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 我请同学们运用远程媒体资源搜寻各种有关三角形的建筑、物体。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所获得的信息, 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埃及的金字塔, 它的每一个面都是三角形, 它的雄伟, 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金字塔的一个面 (即三角形) 的面积, 再次感受金字塔的雄伟, 同时也了解到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伟大。在这一环节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而学生面临的纷繁的计算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让学生适时的使用计算器, 利用其方便、快捷的优势, 把学生从极其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去探索和研究。

数学乐园 篇9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 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 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下面是我校几位高一数学老师上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 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同学们,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 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A老师微笑问道。

悬念式:A老师一上讲台, 就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 将这个数乘5减7, 再把结果乘2加14”。稍作停顿, “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 “A老师, 你会算命吧。”“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 你也会算了”。“老师, 快说快说”。

贴近生活式:让单一的课堂回归生活, 绝不应该停留在一句口号上。B老师上《打折销售》一课的开场白是:“同学们, 每到换季的时候, 我们逛商场看得最多的字眼就是……”,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打折!“好,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打折销售》”。

教学实践表明, 创设新奇、和谐、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去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 学生带着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和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 能够愉快地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活动中来。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作用。

二、在传授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为学生构建“兴趣乐园”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或实物模型, 结合生产、生活、科学实验等形式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大胆尝试, 鼓励学生创新, 激活学生的创造心向。

在讲解椭圆的定义时先给学生介绍概念的要点: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 (大于|F1F2|) 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 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焦距。

然后问:为何要在平面内?定长有条件限制吗?

课件展示:体会椭圆上动点到两顶点的距离之和 (常数) 大于两顶点之间距离。

再问:当2a=|F1F2|时, 动点M的轨迹是线段F1 F2;

当2a<|F1F2|时, 动点M无轨迹。

这样, 学生在自由自在的创造空间中, 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更感受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与无穷乐趣。

三、在高效率的复习课中, 为学生构建“兴趣乐园”

复习课是众多老师认为最难上的课, 如何把复习课上得和新授课一样动感与鲜活进行了一些尝试, 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1. 以美激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数学美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奇异、简洁, 图形及其相互关系的对称、相似, 理论体系的和谐统一, 公式、法则的简约严谨等方面。

2. 以乐生情。

数学教学中应创设给学生带来愉悦和快乐的情境, 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主要方法有:一是设疑, 以疑生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巧设疑难和悬念。二是发现。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发现的欲望、创造的欲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巧设“发现”的情境, 以满足学生“求新”的欲望, 使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 以培养其探索能力。三是竞争。学生人人都不甘落后,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竞争的氛围, 以满足学生“求胜”的欲望。使课堂洋溢着旺盛的活力。

比如, 甲乙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 每次射靶的成绩如图所示:

(1) 请填写下表:

(2) 根据你所学的统计学知识, 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3) (1) (48) 甲、乙平均数相同, S甲2

(2) (48) 甲、乙平均数相同, 甲的中位数<乙的中位数, ∴乙的成绩比甲好些;

(3) (48) 甲、乙平均数相同, 命中9环以上的次数甲比乙少, ∴乙的成绩比甲好些;

(4) 甲的成绩在平均数上下波动;而乙处于上升势头, 从第4次以后就没有出现比甲少的情况发生, 所以认为乙比甲更有潜力。

此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够全面, 引导学生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去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怎样把较为枯燥的复习课上得生动而丰富多彩, 正如赞可夫曾指出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四、在课后延伸中, 为学生构建“兴趣乐园”

促进学生终身持续发展是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为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调查和推断社会现象。在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中, 我带领同学们研究的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勘探、测量等技术中, 解三角形是一种极为普遍的应用工具, 可以避免很多误差较大或技术难度大的测量。例如:测山的高度时, 若从山顶钻个洞一直钻到水平面, 再用刻度尺去量洞的长度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用解三角形就可快速准确地计算出山的高度。如果你认为这对中学生来说有点不太现实, 还可以通过解三角形解决许多平时的问题, 假如你只有一把刻度尺, 你想过如何测出教室的高度或者自己的身高以及测水平距离吗?这还得求助解三角形。

问题提出:测楼房的高度

在室内测量柜子高度的实验室成功的, 这激发起了我们极大的激情, 我们决定挑战一下自己——测量教学楼的高度。

我们从楼顶放下一条垂线测量了一下线的长度约为17.5米。正当我们踌躇满志, 将要进行测角时, 一个新的题又出现了——地面倾斜。试想一下, 如果地面与水平面倾斜, 哪怕很小的一个角度都会产生惊人的误差。经过讨论我们组员找来了一个很矮的凳子, 上面放上方体饮料瓶 (灌上水, 但不可过满) , 若地面倾斜, 则瓶内气泡就会向瓶的一端跑去。实验中确实出现了地面倾斜角, 但我们用废纸将倾斜面垫平, 使气泡不在向两端滑走。

我们做完这些步骤并记录下实验数据后, 有一种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的感觉, 可是当我们把一系列数据通过算式算出后, 令我们大跌眼镜, 误差远远超出了所能接受的范围, 我们不甘心, 又做了一次, 可是误差还是这么大。这时组员和老师都有些疑惑, 甚至失望, 到底是一个什么神秘的数据, 竟会导致如此大的误差?不会是凳子高度, 地面倾斜角也已避免……, 这时我们将所测角度不经意一改, 情况突然必生变化:将角度减小0.1°, 误差马上减小到规定的范围之内, 这时我们也想到了出现这0.1°的原因, 就是前面已经提到的那个轴心与圆心之间1cm的差距。这种系统误差经过我们的仔细分析, 认为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又进行了多次实验, 证明了正是那1cm的差距, 导致了0.1°的误差。如果我们不考虑这仅仅0.1°的误差, 就可能会导致东方明珠电视塔比实际高50多米, 看来科学需要严谨!

我让学生每日摘抄两个典型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热情, 从而进一步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通过大家的通力协作, “成功数学”的理念在我校已经巍然成风,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日俱增, 学校的数学均分优于其他学校的同轨年级。构建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成功的乐趣, 必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正在开展一个研究性课题研究, 像米卢搞“快乐足球”一样, 我们一起来搞“快乐数学, 成功数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得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自主的、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基于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 我努力把“传统的课堂”变为学生“兴趣乐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课堂,兴趣乐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数学乐园 篇10

一、创造自己的“开场白”, 先声夺人

1. 用精妙的艺术语言吸引学生。

课始, 学生的魂儿还未收住, 这时教师可采用精妙的语言吸引学生, 以致先声夺人。比如, 学生的课间活动结束, 陆续走进教室, 他们心神未定, 教师讲故事, 让学生参与故事, 学生也就马上进入了课堂角色, 并开始学习。数学采用各种形式化的语言符号筑起自己的“王国”, 凭借无懈可击的逻辑证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数学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 把枯燥的内容变得脉脉含情, 把艰深的原理变得“平易近人”, 把习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教师可以吸取主持人、动画片、相声、小品的一些语言艺术, 巧妙地运用语音、语调、节奏、韵律等, 创造一种语境, 使教学语言磁石般地吸引学生。

2. 用宽广的学科知识吸引学生。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应具有宽广的学科知识, 要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唤起学生对它的钟情。教师的知识面越开阔, 课堂上回旋的余地就越大, 联系到那一方面的知识时就能做到信手拈来, 左右逢源, 让学生激动、喜悦、赞叹, 并由衷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比如, 六年级第十二册有关于“整数和小数”的总复习, 我就从“手指记数”、“划痕记数”、“垒石记数”谈起, 叙述了人们如何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一步一步发明了数, 现在人们又是如何创造了“数字时代”。学生在数学的百花园内心旷神怡而流连忘返。学生感知到数学是“宝库”, 藏有无数的财富;感知到数学是“艺术”, 可以享受形式美、对称美、方法美;感知到数学是“故事”, 高斯、阿基米德、祖冲之, 故事的情节让人回味无穷, 遐想连翩;感知到数学是“历史”。总之, 教师要用自己的渊博, 去感染学生也迷恋着多姿多彩的数学。

二、形成学生的内在需求, 欲罢不能

学生有所需求, 便对某事物产生注意, 并想实现这个需求。如果把“学习”作为诱因, 引发学生的内在需求, 将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1. 创设情境, 引发自主探究的需求。

学生主动学习, 肯定来自于内部需求;如果没有这个需求, 学生不会无缘无故地进行主体参与。因此, 我们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自主探究变成学生的一种需求。可以运用谈话的方式,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 不断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强烈的认知冲突又激起学生的思维振荡, 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探索、渴望解决问题的心理倾向, 从而为后续学习在知识、思维、情感等方面蓄积了良好的准备态势。另外, 波利亚“在这里推荐了一个小小的门道:让学生主动地为问题 (以后他们必须要去求解的) 的明确表述贡献一份力量”。假如学生们在问题的提出过程中自己起过作用, 则以后在学习中就必然会显得更加主动积极。

2. 因势利导, 动态生成学习需求。

如果教师授课时, 学生不参与教学, 而对其他方面内容或事物发生兴趣, 怎么办?教师应视情况而定, 可以改变既定计划, 对他们现时要求作出满足, 然后因势利导, 动态生成教学内容。比如, 今年“甲型H1N1”流行, 教室内的学生议论纷纷, 显得恐慌。我放下教学内容不理, 加入到学生的议论中去。慢慢地, 我提出:如果发明了防流感的疫苗就好了。学生也这样认为。我接着说:“如果一支疫苗5元钱, 全世界50亿人口, 能卖多少钱?”学生计算。“如果一支疫苗能赢利0.2元, 总共能挣多少钱?”学生计算。这时学生不再恐慌, 因为有了疫苗, 并且挣了这么多钱!我继续说:“赚了这么多钱, 如果全是1元的钞票, 放在这个教室里能盛下吗?学生探究, 积极地解决问题……这节课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 并增加了热爱科学、保卫人类、善于经营等多种生成性目标,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习惯性注意, 事半功倍

习惯性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 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果数学教学也能培养学生的习惯性注意, 可谓事半而功倍。我认为可从环境布置、学习内容、享受成功等方面做工作, 辅助学生养成习惯性注意。

1. 创造良好的教室学习环境。

数学课堂学习基本是在教室里举行, 教室应空气精新, 光线适度, 温度与湿度合宜, 尽量避免嘈杂的闹声。学生在此环境中容易精力集中, 专心致志于学习。时间久了, 学生一踏进教室, 心绪就马上安静下来;坐到自己的座位上, 动笔写作业、看书、听讲的念头油然而生, 学习数学的有意注意逐渐转变成习惯性注意。

2. 享受成功, 引发兴趣。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探究的乐园 篇11

一、让数学课堂点燃学生的创造激情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弗氏认为: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的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所以我们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数学教育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来进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创造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对学生来讲思维是新颖的,而对人类来讲是已知的,这种创造性活动称为类创造。数学教学就要不断让学生经历类创造的过程。

【案例】角的度量

1.给出问题。 师出示角1 和 角2 ,让生猜一猜:哪个角大?(生猜)

2.验证大小。

(1)提供活动角,生上台演示比较。

(2)提供一些10°小角,让生借助10°小角比较。(一组板演,其余组小组活动。)

(3)集体交流:怎么比的?在摆小角时要注意些什么?

(突出:小角边要与角1、角2的边重合,顶点也要重合)

(4)看出谁大了吗?怎么看?

(生:角2用了 4个小角,角1用了3个小角。所以角2大。)

3.激发合并10°小角的需要:

(1)师:用小角量跟用活动角比,有何好处?(更加精确)

(2)师:我们能不能发明一种方法,既保留用小角比的精确的优点,又改进操作麻烦的缺点,让这些小角用起来方便些呢?(把小角拼起来)

4.引出18等分的半圆工具。(课件演示拼成半圆的过程。)

……

老师将《角的度量》的教学,别出心裁地改编成创制量角器的创造之旅。不但将传统教学中“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难”化解于无形,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如何“用教材教”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范例。这说明将学习苦行变成激情四射的创造之旅,不但可能而且是大有可为的。这样的课堂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度量角的知识,更享受了数学的奇妙、创造的欢愉和生命的美好。

二、让数学课堂带领学生在文化中穿行

数学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给予我们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人类的思考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增进人的本质力量。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只在于数学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可是长期以来,数学教学过于关注知识、重结论,甚至有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学习语言、图表、符号表示的学科,忽视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部分学生在努力学习数学的同时,逐渐地厌烦、冷漠数学,而且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厚,厌倦的程度也在加剧。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总体目标”部分提出,要引导學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等等,如此种种无不洋溢着数学文化的魅力。如果能充分地利用数学文化,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培养独立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具体做法:一是真正发挥数学教材的文化特性。新教材注重体现数学文化的价值,从一年级开始就以生动有趣、易于阅读的形式,以“你知道吗?”为题,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的知识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呈现,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时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数学新教材的文化特性,让学生切实领会到数学的文化价值,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数学这个“美丽动人的王后”。二是注意凸显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其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文化不应从数学之外去寻找。数学最内在的文化特性应该是数学本身,应该反映数学的个性,体现数学的思维魅力。如果数学课堂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思维的快乐,并且因为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个体的本质力量也得到了体现,那么,数学的文化张力也就真正得到了彰显。

数学是让人“惊奇”的(爱因斯坦语),数学是充满魅力的,数学是“思维的磨刀石”,数学是人类的文化,能将这一切照亮的是我们高效优质的数学教育,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我们的学生享受“深度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

多元化教学带领学生畅游数学乐园 篇12

一、数学故事拓展学生的思维 视野

爱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历史事件或著名数学家的轶事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充分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

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 这是小学数学里常见的题型。教师在教学时, 往往让学生采用“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 然后再根据超出或缺少的脚来算出鸡和兔具体的数目。这样的解题思路虽然正确, 但却容易让学生越绕越糊涂。其实鸡兔同笼问题早在1500多年的《孙子算经》中就有记载,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趣题之一。书中是这样记载的:“今有雉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雉兔各几何?”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现有鸡和兔一同关在笼子里, 从上面数有35个头, 从下面数有94只脚, 请问笼子里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书中还提供了一种叫“砍足法”的解题思路, 大致是这样的:假如砍去鸡和兔一半的脚, 那么鸡变成独脚鸡, 兔变成了双脚兔, 这样鸡和兔脚的总数就变成了47只;这时候, 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 那么脚的数量就比头多1, 所以脚的总数与头的总数之差就是兔子的数量, 也就是47-35=12 (只) , 由此也就能得出鸡的总数是35-12= 23 (只) 了。这种解法既奇特又新颖, 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呼有趣, 甚至还突发奇想, 创造出了更奇特的解法——“抬脚法”。即所有的鸡和兔全部先抬起一只脚, 那么就只能看到94-35=59 (只) 脚站在地上, 再让鸡和兔抬起一只脚, 这时脚的数量是59-35=24 (只) 脚, 此时鸡已经躺在地上了, 剩下的都是兔子的两只脚站着, 那么兔子的数量即可算出是12只, 鸡也就是23只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数学故事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还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在多样化的解题思路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二、数学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 体验

数学不仅仅是在课本上, 其实在生活中, 数学的身影也无处不在。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多展开一些数学实践活动, 如去银行了解年息是什么, 调查统计班级同学的兴趣爱好有哪些, 了解家庭中每月的开销是多少, 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还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之后, 教师结合学校“跳蚤市场”的活动, 让学生参与购物的过程。每个学生准备钱或物若干, 在“跳蚤市场”中进行交易,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自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欲望, 还能让学生知道钱物来之不易。与此同时, 把数学的知识在活动中进行了巩固, 让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生对此乐此不疲。

又如, 以租车问题为例, 师生一共400人要去春游, 大车可坐40人, 小车可坐30人, 有哪些租车的方案?怎样租车最划算?这是一个综合性、开放性很强的生活实践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 来共同研究租车的方案, 然后再一起交流。学生们充分发挥了创造性, 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方案, 教师把大家的方案以表格的形式展现出来, 最后让学生一起从中选择最省钱、最合算的租车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们既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又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

三、数学游戏巩固学生的运算 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一直是重点内容, 所以教师常常以题海战术的形式,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计算练习。这样, 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会逐渐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所以,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运用数学游戏的形式, 让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不仅收获快乐, 而且运算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明显的提升。

如教师在学生学习完四则运算后, 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一起玩24点的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 每次抽出四张扑克牌, 看谁先凑成24。例如教师出示:3、5、8、7, 引导学生运用四则运算的方法得出3+8= 12, 7-5=2, 12×2=24。在这个游戏中, 学生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算法, 在巩固运算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当然, 教师为了降低难度,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的方式, 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比赛中, 不仅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 还能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上一篇:物联网产业园区下一篇:集约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