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通用12篇)
《失乐园》 篇1
在《失乐园》中, 女一号是松原凛子, 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一号是久木祥一郎, 是出版社的主编。他们偶遇于社交场合, 很快碰出激情的火花, 身陷于婚外情而无法自控, 沉迷在情欲里不能自拔。其婚外情被曝光之后, 凛子的丈夫以不与其离婚来报复妻子的背叛, 九木妻子的主动离婚又让九木始料不及, 而一封匿名信又让九木面临降职而不得不离职。这段婚外情让他们失去了家庭, 远离了朋友、同事, 只剩下两人的情爱世界, 他们疯狂地做爱, 最终在对真爱的幻灭里走向死亡, 追求爱的永生。
松原澟子与久木既是单独的生命个体, 又是社会中的人。这样的双重身份使澟子与久木既在婚外情的漩涡中乐此不疲, 同时又让他们的婚外情最终走向幻灭。
一. 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有强烈寻求快感的潜意识。
不同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欲求。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所有行为仿佛都是欲望的产物, 就是说, 是寻求快感的产物。婚外情之所以会发生, 与人无意识的自我关照有关。在婚姻家庭里, 伴侣的冷漠和温情的缺乏是对对方生命价值的忽视和否定。为了证明自身存在之魅力, 于社会中寻找异性来求得价值认同, 来获得被欣赏、喜欢、认可的快感, 重构恋爱的精神紧张状态, 以保持自身价值的永恒不变。
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神话中, 夏娃来自于男人的一根肋骨就说明女性的存在是一种非独立的, 是为了避免男性的孤独而来到人世间, 是男性的附属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社会,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大行其道, 男人们根据自己的理念去描绘社会, 按其意志建立社会的秩序, 将女性纳入他们的支配范围之内。这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日本女性纷纷走出家门, 能够在社会上独当一面, 但回到家庭, 家务劳动、相夫教子的传统事务像一张网捆住了女人的手脚。女性被禁锢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中, 日复一日而又千篇一律的作为一个生育机器延续社会下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女性毫无疑问是压抑而没有个性追求的。
在作品中, 凛子很美:
脸庞娇小玲拢, 惹人喜爱, 身材纤巧而匀称, 穿着筒裙套装, 显得稳重大方。年龄三十七岁, 看起来很年轻。[1]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貌美, 充满青春活力的女性却因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制约, 自结婚开始就完全受制于丈夫。丈夫是理性的机器, 视工作如命, 对妻子冷漠, 就导致家庭缺乏温情。再加上单调重复的传统家务劳动, 使得凛子的生命本性受到极大地压抑。出外社交也是小心翼翼, 谨守日本的女性规范, 凛子给人的印象就是“像楷书那样的规范与格调”。[2]
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 凛子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 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性生命在家庭的桎梏下慢慢枯萎。为了重获她独立生命个体的权力, 她放弃了家庭施加给她的重负, 露出她的冰肌玉肤, 摇身一变, 成为在久木面前肆意舞蹈的妖妇。她唤起久木的欲望就是击败她的丈夫和社会, 就是要证明她的生命价值。久木是没有任何权利支配她的, 因为他们的结合没有受任何礼仪和契约的约束, 而她对于他仍是一个他者, 是一个不受婚姻约束的自由的女人, 所以, 凛子要想获得自由, 注定是不忠的, 这是她为自由所能够采取的唯一形式, 也是证明她的独立生命的绝好方式。
在日本, 随着女性的成家, 家庭和社会在女人身上融为一体。女人对男人不再具有魔力, 不再是男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征服的猎物了。作品中的久木55岁, 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 成熟而又稳重。在其思想里, 妻子虽贤惠能干, 但婚姻后琐碎、平庸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与此同时, 久木“被解除了部长职务, 调到调查室这样闲适的部门来了。人事变动对久木的打击很大。”[3]
作为男性, 一个征服者, 他要靠征服女人来满足他的控制欲, 他希望通过肉体的占有来证明他的自由感。在这个时间内凛子出现了。凛子虽然已婚但是很漂亮, 是他梦想得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得不到的。九木希望能突破自我的屏障, 与女人, 与虚无幻灭, 与整体融为一体, 希望经由她去追求完美的爱情, 达到自我实现。
从温顺的妻子到渴望展示女性魅力, 在此转换过程中, 凛子是所有道德价值的载体, 也是反对这些价值的化身。凛子在婚外情中收获了男人的爱情从而唤起了她全部的生命热情。久木通过对凛子的占有, 在其身上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妙, 获得了有别于本能欲望的东西:她是一个他借以征服社会的客体, 她是他在家庭之外的观察者和评论者, 能够证实他的价值存在。事业的打击, 年纪日渐增大的恐慌, 让他在不被世人认可的婚外情中求得内心的平衡, 获得生命价值的认同。
二. 作为社会中的人有强烈的性别互换意识。
在社会中, 再纯的爱也会打上社会的印记, 婚外情更是如此。已婚的男女彼此倾心, 说到底是被对方的社会印记所吸引。譬如久木, 他原是出版社主编, 是成功的成熟男人, 他的魅力让松原凛子无可抗拒。凛子自我生命意识强烈, 深味作为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 她爱上久木, 实际上是爱上久木优越的社会性别。日本作为一个“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导致女性们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 渴望通过在社会上独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成功男士代表了她们原始的自我欲望满足。同理, 男人在社会上受累受苦, 渴望与女性互换角色, 于是婚外情发生了。在其中维系这些角色满足感的是————“性”。
性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渗透于整个生命。久木和凛子相遇在人生的岔路口上, 彼此倾心, 更深层次来讲, 是被对方的社会角色所吸引。久木在和凛子交往之前曾是公司的中枢, 虽然被降了职, 但多年的积淀已经让久木身上具有了一种成熟男人的气息:
和凛子初识时, 正是久木刚刚被公司划到线外, 调任闲职的时候, 给人一种疲惫而忧郁的感觉。[4]
凛子之所以不选择特别成功并且势头正处在强劲态势的男人做情人, 是因为凛子有女性的自卑情结。在未投入到与久木的爱情之前, 她受着社会道德的约束, 本分而规范, 端庄而高雅。她的自卑感让其厌恶成功男人的自吹自擂。在她看来, 那是对她这一性别弱者的嘲弄和讽刺, 因此, 她一方面渴望像成功男人那样在社会上风光得意, 一方面又顾忌到自身的性别角色。当她感受到久木这个曾经辉煌过的男人“疲惫而忧郁”的气息时, 她便放开了心底的顾忌, 敞开胸怀接纳这个落魄男人的心, 让失意的久木和她站在了平等的线上。她用独特的女性魅力诱惑着久木, 把她的性感尽情展现, 通过一次次的性爱, 让自己的美丽尽情绽放。在沉迷的男性肉体里, 获得了男人这一具有性别优势的强者的肉体精华、思想精华。她沉迷于性高潮的快感里, 其实是陶醉在性别互换的快感里。而这种快感在丈夫身上是不能得到的, 因为社会法律和契约已经把她约定为丈夫的附属物, 她得为他服务, 包括性。但是引诱有家室的男人, 并成功俘虏他的心, 是对她作为女性价值的肯定, 也是她充分享受性别互换的绝佳方式。
久木人到中年事业失意, 家庭又犹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他作为男人这一社会强势群体倍感冷落。他感到恐慌和无能为力, 他想寻找一个出口。婚外情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凛子是不同于妻子的一位女性, 她代表着美丽, 健康, 生命, 是日渐衰老的久木的梦。这个梦熟悉而陌生、向往而无法抵达, 他需要爱情来舒缓肉体乃至灵魂的疲惫。凛子, 作为久木发泄性欲的对象, 不单单是一个给人以快感的客体, 也是达到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状态的工具。所以久木在这种状态中超越了自我的界限, 他抱着凛子这个美丽的肉体, 陶醉于她带给他的幻灭感觉里, 在高潮的一瞬间, 抵达女性的神秘莫测里。凛子“起初是个很拘谨的, 楷书一样刻板的女人, 当她被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后, 懂得了什么是快感而沉迷其中, 进而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女人纵情享受, 最终深深耽溺于淫欲的世界不能自拔。”[5]
而被凛子的妖媚所迷住的久木, 也失去了意志力、事业和未来;他不再是一个公民, 而仅仅是一个被欲望奴役的、被割断与社会联系的、受制于那一刻的、在折磨与快感之间被动地摇摆不定的肉体。通过不停地做爱, 不停地肉体交流, 久木释放郁积在内心多年的苦闷和压抑, 置换女性角色, 享受瞬间的轻松快感, 在大汗淋漓里体味生命的双重角色。
西蒙·波娃曾说过:“性爱含有瞬息反对时间、个体反对群体的权利要求;它肯定分离, 反对沟通, 反拨一切法规;它有一种敌视社会的本原。习俗绝不会完全屈从于严厉的制度与法律;爱情总是向它们挑战。在希腊和罗马, 爱情以肉欲形式转向年轻男人或高级妓女。骑士爱既是肉欲的也是纯精神的, 它总是指向别人的妻子。”[6]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一再写到性的原因, 凛子和久木的爱情本身就是有违社会道德的, 他们的性爱是对社会道德的对抗。而男女主人公深深沉迷于性事里, 这种疯狂的行为表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中年男女婚外爱情不被认同的反抗。
久木和凛子陶醉在性别互换里不能自拔, 但这段婚外情的结局让读者始料不及, 主人公双双殉情, 在爱的极致里走向了死亡。
凛子在爱的滋养下, 美丽的外表日渐迷人, 但是这极具生命磁力的外表下, 却始终受着年老和死亡的侵蚀。女人年老色衰后就会令人生畏, 会失去性的魅力。凛子明白失去了美丽的躯体, 久木的爱也会一并失去的, 她想留住最美好的爱情, 把爱定格在她生命的最繁华之时, 所以, 她宁愿选择死亡来留住永恒。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 死并不是彻底的恐怖, 它既是终结, 也是开始——间隔在此岸痛苦世界与彼岸幸福世界之间的渡口。久木为了心爱的女人凛子, 失去了家庭、事业、朋友, 远离了社会, 在社会上他再也找不出可以证明自身价值存在的理由了。在他的意识中唯有和凛子的爱情在存活着, 他顺服着女人的死亡引力, 双方决定在爱的极致, 爱的顶点一起死去。他要留住的是证明他的价值, 要永葆爱情的永恒, 死亡是唯一的方式。
《失乐园》里一段凄美而悲凉的爱情谢幕了, 我们在徒留叹息的同时, 也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来思索现代社会的婚外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妙最让人奋不顾身的东西, 如何理性把握自己的情感, 让爱情的列车驶入正确的轨道, 值得每一个现代人的深思。
参考文献
[1][2][3][4][5][日]渡边淳一.失乐园[M].日本东京:讲谈社, 1997.第4页, 第4页, 第3页, 第12页, 第13页。
[6][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西苑出版社-2009-7-1-, 第321页。
《失乐园》 篇2
《失乐园》是渡边淳一最为经典、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作品。
这部作品讲述了事业失意的久木,偶识书法教师凛子。工作狂、毫无情调的丈夫对凛子的冷漠导致凛子精神空虚、不满自己的婚姻生活。因工作变动而失意的久木乘虚而入。无爱的家庭婚姻与难于抵御的情感诱惑,使凛子与久木陷入婚外情的漩涡。在男欢女爱中,凛子的欲望逐渐被唤醒,无法控制的长久的沉溺其中。久木的家庭爆发冷战,凛子的丈夫嫉恨难平,为了报复而不愿离婚。这段感情让久木遭到公司冷遇,以辞职告终。众叛亲离使他们对未来无法掌控的生活充满了恐惧、厌倦和无力感。他们以为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是人生中最快乐幸福的时候,是人生最美的时刻,是最满足的时候。那个时候,他们的爱情、快乐的感受达到了巅峰状态。他们要在他们爱的最深最浓的巅峰时刻长久的在一起,永不分离。他们选择了在极致的快乐的时刻快速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以极端的手段像世人展示他们是一对永不分离的恋人。
这是怎样的两个人?他们是55岁的久木和38岁的凛子。久木在出版社有着三十年编辑工作经历,收入不菲,家庭生活稳定安逸。凛子是个端庄娴雅的女子,担任书法老师。按道理说,这两个人都已过了冲动的年龄,没有被逼到生存的绝境,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疯狂的事情?
从小说的发展脉络来看,男方只是想在闲余时间和美丽的女子喝喝茶、聊聊天、看看风景、谈情说爱,并没有预料到后来会发展到身不由已、难以控制、众叛亲离、身败名裂、双双殉情的悲惨结局。女方只是想暂时逃避无爱的婚姻生活,感受激情,享受极致的快乐。
错了,一切都错了。
错就错在他们不应该相遇,不应该相爱。一旦爱上了,就难分难舍,沦陷在情欲的沼泽地里。
错就错在他们是极其契合、和谐的一对情侣。他们能够给予对方极大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如果他们不是两情相悦,不能给予对方极致的快乐,又怎么可能越陷越深,直至一发不可收拾?
错就错在他们爱的太深、太投入、太极致、太疯狂、太肆无忌惮。他们从最初对家人、同事、亲友的有所顾忌,发展到身不由己,最后到不顾一切死也要在一起。他们临死的遗言是把他们合葬在一起。
是什么原因导致端庄娴雅的凛子一错再错?
假如凛子的丈夫不那么冷酷,不是工作狂,多关心她,那么故事会如何发展?
或许,是因为寂寞空虚、情感饥渴导致凛子逐渐陷入婚外情的漩涡里。婚外情因其新鲜、刺激,充满着浪漫的色彩,强烈吸引着凛子一步步沦陷在情感的深渊。他们幽会的场所在高档的酒店、美丽的风景区,有鲜花、美酒、美味佳肴,再加上温泉沐浴,使他们销魂蚀骨。他们以为他们达到了人生的快乐巅峰、最美的时刻,相约一起离开人世,此生再无所求。
如果凛子没有遇见久木那样的人,或许她依然做她的家庭主妇,做她的书法老师。她依然会将自己的书法作品送去参赛。她依然会过着平淡的生活。那样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味,但是宁静稳定。至少,她不会众叛亲离,不会被家人遗弃。因为偷情,她失去了婚姻,失去了家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宁静安稳的生活。她的内心充满了失落感、罪恶感,因为她是不贞洁的女人,她是被世人嘲笑、唾弃的女人,她失去了祥和宁静的精神家园。虽然她和久木在一起能够感受到极致的感官上愉悦,但是她已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和生存能力。她的世界里只有久木一个人,只有情爱。除了谈情说爱、除了用身体上快乐填补空虚的灵魂,他们无事可做。他们只想永久的快乐的在一起,不相信未来。他们想永远的占有对方。于是他们选择了在最快乐的时刻离开这个世界。
他们以为他们永远在一起,永远无法分开。他们错了。世人不可能让他们以他们想要的姿态永恒的保存下去。
他们以为是在最美的时刻离开了这个世界,给世人留下了最美好的形象。他们错了。失去生命活力的他们丑陋不堪、污浊不堪。
爱若到了极致就是毁灭。爱到了极致就会想永久的占有对方的一切,就会导致极端的行为,就会脱离正常的生活轨道、社会生活,就会成为道德沦丧、丧心病狂的人。那样的人纵然打着“爱”旗帜,与没有礼义廉耻的禽兽有何分别?
所以,请勿轻易言爱。更不要爱之深,爱到极致。爱到极致,就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既然爱,就要好好的、体面的活下去。只有好好的活着,才能爱下去。只有体面的活着,才能有尊严的爱下去。失去了尊严,就会丧心病狂,无法立足于这个世界,必然会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所以,有些时候,爱不是占有,是放手。只愿岁月静好,默默守候,默默相望,默默祝福。
青春失乐园 篇3
这个来自斯洛文尼亚的四年级后卫以还在为实现人生梦想而奋斗的年轻人的姿态,极为谦逊地回应了对他的赞美。这件事情在德拉季奇的家乡也产生了极大的轰动,他的弟弟祖兰·德拉季奇特意给他打了电话,告诉他如今斯洛文尼亚都在关注着他与火箭队的表现。“我最喜欢家乡人(在斯洛文尼亚)对这件事的反应。”德拉季奇说,“以前他们会说‘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好了打NBA的准备’,现在他们会说‘他准备好了!他可以去率领一支队伍了!’这对我很重要,因为曾经有许多人不信任我,所以我一直为此而努力,现在我向他们证明了我能做到!”德拉季奇证明了他可不是仅仅只能打上NBA,随着他每次大场面的精彩演出,他不断赢得了自进入NBA以来所渴望的广泛尊重。当时他还只是两届MVP史蒂夫·纳什身旁一个稚嫩的小学徒,而现在他在这位菲尼克斯时期的良师益友的注视下与另一个两届MVP勒布朗·詹姆斯分享周最佳球员的殊荣。“史蒂夫在我们与湖人队的比赛后给我发短信,他跟我说:‘就这么打,戈兰。’我只是简单地回了一条谢谢。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他可是最好的球员。”
关于年轻球员如何在NBA成长的问题,德拉季奇的崛起应该能对我们有所启示。你非常清楚一个作为纳什替补,在菲尼克斯太阳队打球时受挫的控球后卫,会在一个全新的环境当中成长为全联盟最为出色的年轻控卫之一,而当我们亲眼看到德拉季奇做到了这一点时,那感觉往往要比想象中更加强烈。两年前的季后赛,德拉季奇曾在对阵马刺队的系列赛中上演了近年历史上最为伟大的第四节表演之一,即便你知道那样的德拉季奇距离现在并不遥远,但他是否能够卷土重来我们不免还是要打上一个问号。一年之后,德拉季奇真的做到了这点,在他的带领下,人手紧缺的火箭队居然可以有能力打进季后赛——虽然最终仅排名西部第九,但他们曾经一度蹿升到第六位。
每一个看过德拉季奇打球的人都知道小伙子是有能力的,可是,能在NBA打球的人谁还没有两把刷子?仅仅是一桩交易而已,何以会让德拉季奇在本赛季重新焕发生机?大多数年轻球员每年都会有所进步,但他们的成长过程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初入联盟的第一个赛季,德拉季奇看起来甚至都不像是一个NBA球员。他的自信心很是脆弱,到了场上也很毛躁,这让他投丢了非常多的投篮,同时也出现了大量失误。有时,比赛的进程太快,以至于他很难跟得上节奏。可是到了第二年,德拉季奇对于NBA的防守已经有所了解,对于比赛节奏的适应也做得更好。一下子之间,他就能够有所表现了,作为板凳尖兵的他帮助太阳队拿下了很多场比赛的胜利。对于一个极度依赖自信心打球的球员而言,这样的进步着实难得。
不过德拉季奇的问题在于,当他成长为一名不错的年轻球员时,很多事情是会随之发生改变的。对手对你的研究会更加详尽,进而在场上对你的防守也会更有针对性。你的球队给了你更加重大的责任,让你跟一帮新面孔并肩作战,因为他们相信你能够应对好这一切。再者,你也难免会自鸣得意起来,但你需要继续努力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强。所有这一切造成了德拉季奇在上赛季之初的糟糕表现,各队开始注重对他左手的防守,斯塔德迈尔远走纽约,德拉季奇原本在第二阵容当中的简单角色也不得不有所调整。主教练金特里给了他更多的组织重任,对此,德拉季奇理解为是要将队友更多地融入到进攻当中,而非对他们的不足有所批评。结果,他表现得很差,这也让他刚刚建立起的脆弱自信心再度受损,太阳队之所以用他交换布鲁克斯,就是因为觉得他接下来的成长可能不会那么顺利。
没想到,来到火箭之后,德拉季奇迅速进入了状态,不过这也经历了一个过程。首先,火箭队让他担负起了一个和在太阳队时同样的替补角色,凯尔·洛里是休斯敦的先发控卫,而他只需要负责得分就行了——这样做至少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不过当洛里在三月初因为一场诡异的病毒感染缺阵之时,火箭也不得不再次让德拉季奇像在太阳队后期那样承担起了更重的职责。自从在火箭队成为先发以来,德拉季奇在执行挡拆时变得更有活力,火箭队的进攻在他的梳理之下也变得井井有条。要是没有当初在太阳队时的失败经历,他又怎么明确该在哪些方面改进提升呢?
不过这远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想要彻底完成蜕变,德拉季奇就必须经历一段暂时的低潮期。德里克·罗斯贵为联盟的MVP新宠,可是我们似乎忘了他在去年上半段表现是多么糟糕;上赛季,约翰·沃尔克服伤病和球队糟糕阵容的束缚,打出了一个漂亮的新秀赛季。可是到第二个赛季之后,他非但没有取得爆发,还在试图搞清楚如何帮助球队的时候表现极不稳定。德拉季奇会不会像罗斯和沃尔一样成长起来?这要视他从自身缺点的成长情况而定。所以,挫折这东西既是自然的,又是必需的。在通往成名的道路上荆棘密布,德拉季奇已经通过了重重考验。
如果用一个词总结火箭本赛季的表现,那就是平民化。球队没有一名叫得响的大牌球员,但他们够积极、够聪明、够团队、知道怎么打球。斯科拉的背身和策应、马丁的游弋骗分、李+巴丁格+帕森斯的偷袭,惟一缺的就是海耶斯与巴蒂尔的防守了。不过,得到的东西要比失去的重要得多。乔丹·希尔被交易,曾经的防守强人坎比到来,他和戴勒姆波特在内线支起了一道密不透风的墙。过去两个赛季,火箭内线只靠海耶斯支撑,如今鸟枪换炮,两个2.11米的巨人往内线一站,火箭立刻成为全联盟防守三分最好的队伍之一。本赛季,对手在火箭身上的三分命中率只有32%而已,联盟第二。而两位中锋的存在,让火箭不仅仅依靠小快灵的反击,阵地战也打得有模有样。进攻端,洛里被赋予重任,去年新练出的三分继续威风八面,突破分球和寻找空切依然犀利,俨然就是个小号的贾森·基德。而在他受伤的那个月,德拉季奇接过了洛里的进攻火炬,各种高难度进球就像家常便饭,快速反攻简直就是控卫版的吉诺比利。这样的表现也让火箭跌进了幸福的烦恼——洛里复出后,他和德拉季奇都很难取舍,而这样的烦恼或许在下赛季更加让火箭头疼。
两人虽然风格不同,但他们都是那种篮球智商高、懂得怎么打球、胜利第一的纯控卫。主教练麦克海尔自己也承认,火箭没有科比那样的队员,但有两个控卫就是他的秘密武器。所以在增加了高大内线和防守强度的同时,双控卫在进攻端运筹帷幄,再加上斯科拉、帕森斯、巴丁格们的灵巧技术和走位,火箭虽缺明星,但人多势众,攻守平衡,因此才成为众人眼中那块难啃的骨头。麦克海尔本赛季最大的功绩,是对火箭灵魂的改造。过去两年,火箭的打球态度依然坚韧,但起伏很大,经常赢得诡异,输得泄气。而本赛季的火箭,多了点德州式的匪气,同时也拥有更强的信心。
麦克海尔不算名帅,单论战术,比克斯塔夫等助教对他助益甚多,但他秉承了凯尔特人的傲骨,在接手火箭之初就定下了基调:阿德尔曼的体系大致保留,在保证流畅进攻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强调防守的重要性,要多抢防守篮板。而且,他敢于使用球员,于是钱德勒·帕森斯一个二轮秀被抬上了首发,并且成为众人眼中的高帅富。莫雷在过去两年对球队连番大换血,导致如今的火箭以年轻人当道,而斯科拉、坎比、戴勒姆波特这些老将则是认真打球的劳模,洛里、德拉季奇们都是替补出身的半草根,麦克海尔很清晰地把握住了球队的情绪:积极且有血性。他每场比赛都会强调:“我们是一帮好球员组成的球队”、“重要的不在于你发挥得多好,而在于你让队友发挥多好”。没有明星球员的好处就在这儿:当你把口号喊出去,自有球员肯践行,于是赢起球来顺理成章。
浅析《失乐园》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篇4
《失乐园》气势宏伟, 反衬出革命时代的英国。它有两条线索:亚当、夏娃失去地上乐园;撒旦反抗上帝, 战败失去天上乐园, 两条线索的交叉点是撒旦引诱亚当、夏娃犯罪的情节。在弥尔顿看来, 神话传说与历史一样, 都表现时代精神, 且这个时代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 和历史上一切变革时代都有相通之处, 撒旦失去天上乐园是必然, 亚当、夏娃失去地上乐园也是必然, 诗中对亚当、夏娃的堕落与被逐出天堂的叙述又体现了诗人在精神上有着与人文主义者血脉相通之处。
西欧文艺复兴时期主张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伦理思潮, 主张一切为了人的利益, 反对中世纪崇拜神、贬低人的思想, 提倡人的尊严和价值, 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 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反对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等级制度, 憎恶中世纪的禁欲主义道德。归纳来看, 包含三个元素, 即人性, 主要精神就是尊重人, 尤其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 以科学的意义来说, 人是有思想有头脑的, 能够思考真理, 追求真理;超越性, 以宗教的意义来说, 人是有灵魂的, 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从某方面而言, 它叙述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 不因前路迷茫而退却, 追求真理、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 (1)
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在作品中多处体现, 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诗人赞同亚当、夏娃对上帝的背叛, 争取独立自由的权利, 因为独立自由是比依赖更为幸福的, 人类独立自由了, 才能真正认识自身的价值, 才谈得上具备真正可靠的信念、爱情、美德。
上帝虽然创造了人类, 但他只希望人类永远处于被奴役、听使唤的愚昧状态。作为人类始祖的亚当和夏娃, 为了获得智慧, 探索生命的奥秘, 他们决意背叛上帝。对于这种胆敢违抗上帝的禁令, 不惜牺牲“天堂幸福”的斗争精神, 诗人是竭力表彰的。
在弥尔顿以前, 人们历来都把亚当、夏娃偷食禁果的事件, 视为道德堕落的标志, 当作人类不幸的渊源。由于他们不听凭上帝的旨意, 盲目追求知识, 沉溺于爱情生活, 因而被逐出乐园, 从此使人类蒙受男耕女织、劳累不堪的苦难。如果单从情节着眼, 《失乐园》中也不乏这类描述, 但这只是弥尔顿作为一个清教徒按照传统认识特地这样说的, 它并非是诗篇的真实含意。 (2)
在弥尔顿看来, 偷食禁果, 并不是人类始祖干下的蠢事, 相反, 它正表明了人类的觉醒, 这是突破禁区、挣脱精神枷锁的前所未有的壮举。人类因此而失去的只是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 而获得的将是真正幸福的未来世界。像这样一种颇为深邃的思想含义, 已大大地冲破了《圣经》传说的框架, 绝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宗教观念来衡量和解释。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到, 上帝在天国第一次与圣子的谈话中预言:
……人, 不听话,
不忠实, 败坏他的节操, 触犯
那位天上至高无上的至尊,
妄想当神明, 于是丧失一切, (3)
撒旦 (在乐园偷听到亚当和夏娃间的谈话后) 也在思忖着一系列的问题:
……知识遭禁锢?
很可疑, 没道理!何以他们的上帝
这也妒忌?难道是求知有罪?
难道这就是死亡?难道他们
只盲目遵守?难道那就是幸福,
竟是他们顺从、信仰的明证? (4)
撒旦的心理活动间接地反映出上帝代表的统治阶级对人类的压迫和禁锢, 以及人类对独立自由、获得知识和智慧、追求幸福的渴望。
再看夏娃面对撒旦诱惑时的思忖:
你效能神奇, 无疑果子中最上品,
虽然不许人触摸, 却值得羡慕,
长久克制着没尝尝, 初试之下
就叫哑巴开了腔, 教天生不会
讲话的舌头竟把你大加赞扬。
他虽然禁止使用你, 并没向我们
隐瞒对你的赞扬, 把你叫做
知识树, 不但能知善而且能识恶,
却禁止我们尝一尝, 可他的禁令
反将你举荐, 因为这就暗示出
你传输的善以及我们的需要;
因为善而不知当然等于无,
有而不知与无也全然一样。
那末率直说, 他禁止的岂不是求知么?
禁止我们善, 禁止我们变聪明!
这样的禁令没约束力。若死亡拿身后的
羁绊来约束我们, 那我们内在的
自由有什么好处呢?一旦我们
吃这美妙的果子, 就注定要死亡!
那蛇怎么是死了呢?他吃了, 还活着,
能懂事, 能说话, 能推理, 还能辨识,
他以前却没有理性。难道死亡
单为我们而发明?还是这智慧的
粮食竟不给我们, 却留给兽类?
它看来为的兽类;但先吃的那一位却不妒忌, 高高兴兴得来了
意外的好处, 无可怀疑是报喜人,
对人友善, 决不是欺骗诡谲。
我还怕什么?对善恶茫无所知,
我怎么能知道该害怕上帝还是
死亡, 该害怕律法还是惩罚?
这里长着疗百病的良药, 这神圣的
果子, 看来悦目, 逗人去品尝,
论效能使人变聪明:那末为什么
不让伸手摘来吃, 同时补身心? (5)
虽然亚当、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幸福, 但是无知无识。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欲望, 他们便不会得到智慧和知识, 永远只能是上帝的傀儡, 永远不可能是独立的人类。夏娃为了追求知识和理性, 十分愤慨上帝那无稽的禁令, 渴望品尝这“智慧的粮食”, 情愿吃下果实后面对“死亡、律法、上帝的惩罚”, 甘愿“丧失一切”。这些思想都反映出人类始祖反抗专制、打破枷锁、追求自由和真知的自觉和决心。诗人用自己的笔为亚当和夏娃创造了一个世界, 为自由平等的取得作出了最有力的呐喊, 人类在进步, 社会在发展, 天上乐园的失去正意味着地上乐园的开始。
二、对人生和爱情积极肯定。
诗人肯定人生, 歌颂自然, 面向现实, 赞美理想, 在他笔下亚当和夏娃是两个完美的人类始祖的形象:
那亚当, 是所有后代人间, 都莫如他良善,
那夏娃, 则于诸女之中最美艳。 (6)
弥尔顿先把亚当和夏娃在一起表述一番, 然后用特殊的缩小画面的手法把他们个别地加以描绘;起先是写整个伊甸园, 后来写小草地, 然后写到人, 最后分别写到亚当和夏娃。亚当是英勇、智慧和刚毅的化身, 这些品质和人的魄力结合在一起, 这种魄力使他的谈吐举止充满了崇高精神。和亚当并列在一起的, 还有夏娃优美卓绝的形象。弥尔顿对夏娃的抽象品质 (贞洁、美丽、善良、温柔) 备加赞扬之后, 同时也勾勒出她的活泼富有特性的外貌。诗人歌颂亚当和夏娃, 对这对夫妇的家庭幸福作了诗意的描写:他俩互相关怀, 体贴温存;真挚而又纯洁;感情融洽, 亲密无间;分担劳动, 同甘共苦。弥尔顿固执地把他俩的关系称为“由上天主持的”婚姻, 从这种意义上讲长诗有着一定的清教倾向。
他们生活在伊甸园中,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诗人充分运用他的想象, 对伊甸园的自然景色作了动人的描绘:
那些儿花簇花团, 并不是人工所建,
却是自然的恩典,
溥施在山颠, 谷里, 原间,
有的在朝阳初煦的开旷原田,
有的在密丛掩翳的日中荫茜。
如是, 这地境, 成一片多方面的快乐田园景:
林则有珍树吐出树脂树液, 馥郁芳馨;
或又有果实, 其皮色似金,
亮晶晶悬挂枝头爱煞人……
林之隙, 则间以绿野或平畴,
上有徐徐啮嫩草的羊与牛,
或则见, 棕榈矗起的高丘。……
春之空气, 播散着田野山林的馥郁芬芳,
而使那微颤的叶子谐和入韵;
同时万物的潘神, 与美惠、时间携手舞墫墫,
领导得青春生意, 永驻长存。 (7)
诗人强调这幅良辰美景, 完全是自然的恩赐, 诗人对自然的歌颂就是面向现实, 面向人生, 其中也包含着诗人对美的生活的理想。亚当和夏娃的住房也充满生机蓬勃的兴旺景象:
那卧房之顶, 覆蔽密层层,
乃桂树与番榴结成之荫,
中杂以更高之树, 叶香而韧,
其两侧, 则以莨菪与芳香矮木编为墙壁色苍青;
覆有各色的鸢尾, 玫瑰, 茉莉, 在树隙之间秀挺,
成一种细工雕嵌, 精妙难名;
脚之下, 则有紫堇, 番红, 海仙诸品, 嵌绣为茵,
比极贵重的彩石铺成, 煊煌尤胜。 (8)
在这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乐园里, 主人公并不只是陶醉于生活的美好, 他们渴望知识, 极力去理解生命的秘密。他们明知道吃了智慧果, 会遭到惩罚, 会在天堂死去, 但他们最终还是以牺牲“天堂的幸福”的代价吃了。
诗人肯定亚当、夏娃的真挚的爱情生活。在描述这对男女居住天国乐园时, 诗人给我们展现了幅幅恋人相爱的美好图画。亚当侍立在睡熟了的夏娃身旁, 悄语温存:
醒来罢, 我的佳偶, 我的美人, 我的最新发现品;
你是天上最好最终的赐赠,
你是我常新不厌的欢欣!
……
倘不因看你, 更看何人?
你便是自然之欲愿所存,
见你在, 万物欢欣,
都为你的美貌娇容所吸引,
魂销目注不思停。 (9)
这无异于文艺复兴时期诗歌中对爱情的赞美。亚当和夏娃生死不渝, 患难与共。亚当本不愿吃禁果, 但他为了和夏娃共命运, 甘愿吃了, 他把天命和生死均置之度外。
偷食了禁果后, 在已经铸成的大错面前, 两人虽然不免像后世夫妇一样曾相互埋怨, 但接着亚当便迅速坚强起来, 学会了面对现实, 学会了承担责任, 而对于夏娃, 亚当所在之处便是天堂, 她对亚当的满腔挚爱如同后世善良妇女一样执着而现实, 两人因着这挫折变得成熟。
三、诗人赞同亚当、夏娃倡导的以苦为乐、热爱劳动、以劳动谋生存的品质。
诗人认为亚当、夏娃两个形象是在艰难道路上追求最完美生活形式的一切人们的象征、化身, 亚当、夏娃渴望知识, 夏娃为了理解生命的秘密, 决定牺牲天堂的幸福。被赶后他们过着困难的生活, 亚当却并不把被赶看作不幸:
我要劳动养活自己,
这将有什么损害呢?
懒惰下去怕会更糟。 (10)
亚当和夏娃有进取的思想, 也有勤劳质朴的作风, 他们养成了劳动的习惯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们偷食禁果后, 上帝决意用日夜操劳之苦, 惩罚他们, 罚他们男耕女织, 驱逐到人间过苦日子, 他们并不后悔和害怕。虽然亚当、夏娃“他们手挽手, 以踯躅而缓慢的步履, 通过伊甸园走向孤寂的征途”, 他们却认为, 勤劳操作, 耕耘纺织, 是人类生存的本份, 产生幸福的源泉, 唯有坐享其成, 懒惰成习, 那才是人类不幸的灾难。
诗人在这里赞美了以劳动求生存的人生观。人可以用劳动自救, 并不依赖于上天的恩赐。这和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亚当、夏娃提倡的这种以苦为乐、以劳动谋生存的处世观点, 体现出一种崭新的思想境界, 完全符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清教徒倡导的勤俭、务实的社会风尚。
终于, 人类之源踏上了自由之途, 从不识不知的采野果过活的自然生活进入生产劳动的历史进程, 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从此, 亚当和夏娃不再是伊甸园那美丽囚牢中的戴枷者, 他们开始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力, 开始用自己劳作的双手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
《失乐园》反映了诗人生活的17世纪英国, 也饱含人文主义思想。撒旦失去天上乐园和亚当失去地上乐园正是弥尔顿认为的人间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严峻时代反映, 亦是自己生活的时代。《失乐园》还体现了弥尔顿个人的坚强意志、虔诚信仰和对真理追求的执著。但在清教徒的弥尔顿和作为革命家的弥尔顿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作为一个虔诚的清教徒, 他不能不依照《圣经》故事, 贬斥撒旦, 批评惋惜亚当和夏娃;但是, 当他在具体刻画这些人物形象时, 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宗教偏见, 谴责上帝的专制统治, 赞赏撒旦和亚当、夏娃的反抗精神, 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这种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中, 诗人的革命热情战胜了他的宗教狂热, 是伟大的历史性的社会政治运动, 推动着诗人去寻求对宗教题材的重大变革。正如恩格斯在论述这个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的特点时所说的那样:“他的宗教曾经是他用来战胜国王和贵族的旗帜。”诗人所感欣慰的, 并不是《圣经》故事本身, 而是渗透在其中的革命和人文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原因, 才使《失乐园》成了取材于宗教, 又能突破传统的宗教观念, 处处充满着政治激情和时代气息的伟大诗篇。
总之, 文艺作品创作属意识范畴, 是意识的反映, 受客观社会环境的限制, 文艺的创作者时刻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 自古以来的文学家只反映了他们那个社会里最有权威的意识, 即支配阶级意识。弥尔顿以其作品独到地诠释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弥尔顿正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晚期, 生活在封建制度的衰亡期, 生活在资产阶级逐步壮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 生活在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绝裂, 但又不很彻底绝裂的时期, 正是有这些特殊的客观社会环境, 他的创作中才映射出人文主义思想光芒以及对革命真理的执著、崇高的信念, 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经受革命洗礼和考验, 而革命又是宗教改革与政治斗争交织进行, 弥尔顿既是个虔诚的清教徒, 又是个爱国的革命志士, 这样清教思想和革命热忱也便相互渗透交织于他的作品之中。至此可见, 弥尔顿是其时代的写照, 其作品是其所理解和认识的那个时代精神的反映和折射, 当时欧洲的两大思潮, 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他身上汇合起来了, 而他以弥尔顿式的创作解说着那个时代。
参考文献
[1]Conrad, Peter.The Everyman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London:J.M.Bent&Son Ltd, 1985.
[2]蒂里亚德等著.殷宝书选编.弥尔顿评论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2.
[3]何其莘, 张剑, 侯毅凌编.英国文学选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刘国屏, 于心文主编.世界文学名著导读.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1996.
[5]王佐良.英国诗史.北京:译林出版社, 1997.
[6]王佐良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史.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 1996.
[7]温祖荫主编.世界百家文学名著鉴赏.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3.
[8]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第一册) .北京:外语教学及研究出版社, 1998.
[9]杨周翰.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10]朱维之选译.弥尔顿诗选.
渡边淳一与《失乐园》 篇5
摘要:渡边淳一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由医生转职文学的他更关注人们的内心,善于描摹人物形象和内心活动,并将其与文化社会背景相融合。《失乐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长篇小说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美得意识结合起来,并结识了当时日本社会的现状。
关键词:渡边淳一失乐园社会伦理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是不久前才看的一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情节给了我很深的触动。有人说《失乐园》是一部重口味的小说,但我想,也许这本书正是对现实最直白的描绘。
渡边淳一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日本“爱情大师”。渡边淳一出生于北海道,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随后任母校整形外科讲师。在做了十年的外科医生以后,才转而从事专业的文学创作工作。以公主有五十余部长篇小说及多部散文、随笔集,是当今日本文坛的文学大家。渡边淳一可能受到原职的影响,早期的作品多以医疗题材为中心,后来才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类的小说。他特别是以其医学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深入男性女性内心本质的、丰富多爱的恋爱小说,而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渡边作为日本现代浪漫小说的著名作家,至今为止仍然活跃于文坛,目前已经出版的作品有一百三十多部。
因为学医的经历,使他善于刻画命运坎坷的人们的生活,以及对生命哲学和死亡的美感的描述,描绘的大多精致细腻,被称作“医学小说”。知道他五十岁以后,才开始在作品中涉及到爱情、性、婚外情等。渡边淳一认为,从医学的角度看到的是人的熔体方面的东西;而从创作的角度,看到的是人的最本质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这两者都是需要关注的。他的作品中,角度都不尽相同,但是基本都涉及到了许多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观察,尤其是对心理活动方面,比如他比较著名的作品:《死亡化妆》和《失乐园》。
《失乐园》是一部长篇小说,是渡边淳一的代表作之一。1997年刚刚出版问世,就连续4次再版印刷,行销数量超过了百万册。这部小说以中年人的感情线索为主题,揭露了深藏在中年人内心的感情世界,暴露了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平凡的家庭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感情和精神的危机。在小说中,女主人公凛子,是一位具有典雅气质的书法教师,她的丈夫是一家医院的主任医师。在别人的眼中,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但事实上,他们的夫妻关系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状态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凛子在宴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的久木祥一郎,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不久,两人的地下恋情被揭露于世。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指责和家庭的破裂,是两人倍感无助。最终,两人在“爱”和“社会伦理”的矛盾中,双双喝下毒药自尽而亡。
他在《失乐园》中,用全新的视角,描述了情爱的享受与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的矛盾冲突。《失乐园》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在日本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而且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引起了一股有关“失乐园”热潮。在西方影视论坛是这样评论《失乐园》的:“故事情节表面看是凄迷、悲凉的男女恋情,但实质上,顺应了当时日本社会的思潮。”而在中国,普遍认为《失乐园》的价值在于,它试图“回归生活的原貌,回到人类的原点”。
在《失乐园》中,渡边淳一也想著名作家川端康城一样,喜欢吧日本的悲、哀、美得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同样善于在传统与现代、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建立一个中和的存在。这部小说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渡边把日本的传统文化与美得意识,融合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自然背景的协调中,并顺应衬托人物内心,尤其是女性形象。例如在《失乐园》中,渡边淳一通过仔细的描述形容女主人公凛子的形象,把当时故事背景下的日本的季节和审美融入到凛子所穿的和服中。在新年的时候,久木祥一郎和林子在一家饭店见面,当时凛子所穿的是梅花图案的白色和服。传统服饰简洁大方的样式和鲜艳的梅花图案,表达了凛子喜悦的心情和冬日特有的景致。
而《失乐园》另一个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所蕴含的深远意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观和道德观,中国人的守礼、法国人的浪漫、英国人的绅士。对于日本来说,少有对性的禁忌,在这方面的道德观念比较宽松,了解他们的审美观的倾向和道德观念,有助于理解渡边淳一的观点。渡边淳一自己曾经说过:“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作品是用理论或者是道德上的东西无法表述清楚的,但是又具有现实性的情感小说。”《失乐园》是对现实的人性的关怀,渡边希望通过这部小说使人们的视野能够更加开阔,能接受更多的形式和不同的价值观。
《失乐园》这部作品,解释了理智与感性的冲突。主人公凛子和久木,可以说是追求爱情自由的感性代表。而凛子的母亲、丈夫、以及久木的妻子,代表着天然的道德批判。久木认为:“已经结婚二十年的夫妻,哪能说离婚就离婚呢,当然如果两个人的有心在一起的话,也没有办不到的事儿。”在这句话中隐含着久木对这种婚外恋很执着,甚至愿意为了爱情放弃二十年的婚姻;却又担心离婚会导致社会伦理道德的指责的矛盾心理。在这部书中,比起凛子,可以说久木更加理智一些,每次都会小心翼翼的与凛子约见,总是担心婚外情的事情暴露。而凛子作为女人却更感性一些,在得知自己的丈夫写了检举信之后,不顾一切的与丈夫离婚。一时的冲动,使得整部书以“至福”作为结尾。而在《失乐园》中,“至福”,指的是男女主人公为了维护和维持彼此恋情,选择共赴黄泉的结局。
从感情的角度来看,男女主角的选择,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表现。可是站在理性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又在爱情的理想和家庭的责任的矛盾中,让作为旁观者的读者们不禁想到,在面对生活、道德、爱情等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抉择才能解决矛盾冲突呢?
渡边淳一在《失乐园》中所描绘的,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男女婚外情这个简单的情节,书中不只涉及了传统方式的爱情,还蕴含着社会道德伦理观和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强调和追求个性的自由,呼吁护卫人们注意哪些被忽视的,已经接近边缘的感情,暗示了人们传统感性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以及深刻的社会现状和文化内涵。
失乐园.原平浮雕 篇6
火车碾过了平行的铁道线,轰隆隆的声音从高处倾泻,就像震怒的雷霆,酝酿着暴雨。此时,我刚刚走在一座大桥下,熟悉的大桥,熟悉的雷霆,一切都是熟悉的。
几十年过去了,总有些什么留下来,长久地存储在记忆里。重要的是,原来在大脑沟中绘制了 遍又一遍的图像,被各种不同颜料浸染过的形状,它的精确的尺度、不规则的面积以及不同材质塑造的立体,不可能被任何拥有某种化学配方的药水涂改或消解,我的家多从来就是记忆中的那一幅图画,它不是画在纸上的,也不是画在地上的,它已经是刻在我的灵魂里了,一个大大的。令我疼痛的烙印,一句驱除不掉的魔咒,一张烧不成灰烬的记事片——上面密写了我的序曲,它奠定了一部交响乐的基调。
这是我的出生地:山西原平市庄头村。它被隐藏在一片高高的土崖下,从车辆稀少的通往县城的二级公路上,看不到它的踪迹,只有一片公墓,波浪一样涌起的坟堆,飘在空中被气流越卷越高的纸钱和残余纸灰,能够推测出这里必定存在一个村庄。我的祖父,祖母。父亲和年轻的弟弟就埋葬在这里。乡村公墓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它的规模变得比从前大得多,过去的土坟已经荒草丛生,新添的坟墓已经告别了昔日朴素的土堆,用青砖砌筑成一个个像蒙古包一样的圆形建筑,高高的墓碑,加上了屋顶样漂亮的顶部……这一切,是从何时开始的?从哪里引进了这样的外形?它们或许从富裕的遥远的沿海地区传,人,或者从大城市的墓园获得依据,因为金钱的原因,城市和曾经被认为的蛮夷之地,已经成为生活的榜样,由此,乡村的人们对生与死,重新有了自己的理解。墓地里有几个人,正在将方巨大的石碑立起来,一把雪亮的铁锹扔在一旁,反射着阳光,使得几个人的影子沉没在刺眼的光芒中。二级公路的岔路口,新铺设的窄窄一条沥青路面,仍然透露出骨子里的贫穷,只有一座刚刚建起的高大门楼显示着一个村庄幻觉般的虚荣。据说,这是一些在外面工作的人们凑钱修筑的,上面粗糙的水泥抹痕还清晰可见,就像农民手上厚厚的老茧一样。旁边是个兵站,我们曾经穿越恐怖的墓地小路,来到这里看电影。为了在心理上克服恐惧,几个小朋友一起,边走边大声唱歌。我们晃动着手电筒,一条圆柱型的光,不断扫过坟墓,墓顶的野草在风中发出咝咝嘶的响声,就像有人轻轻吹口哨。这时,前面的一个人会跑起来,后面的也跟着跑,一直来到兵站的门前。门前的哨兵会厉声喝问:什么人?我仇气喘吁吁地说:看电影的。这样我们就进入到宽阔的兵站, 片空地上,一片白白的银幕被风吹得摇晃起来,一束愤怒的光从一个沙沙作响的机器射了出去,喷射到银幕上,整个世界变得热闹起来……那时的兵站多么神秘,我们在平时不可能进入,威武的哨兵持枪总是将我们拦住。这么一个地方,一个大大的正方形,被长长的墙围了起来,一座高高的哨塔矗立于一角。我们能够看到对列火车开到里面,列车的车厢上蒙着灰色的帆布,将一切秘密遮挡得严严实实。我的内心对此充满了好奇,几次到兵站看电影,总是胆怯地东张西望,但看到的是一片朦胧的黑影,一些类似于工厂车间地建筑物,一些纵横交错的铁路线……军队放电影的时机几乎每次都选在月光晦暗的夜晚,以增强其神秘感。1970年代,传说北方将要与某国发生战争,村庄旁边的铁路线上的火车常常在半夜通过,轰隆隆的声响总是将入睡的人们惊醒,兵站更是一片繁忙,身着军装的解放军战士不停在四周巡逻。
现在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了,兵站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 个炼焦厂,浓浓的黑烟从熊熊烈火的顶端升上天空,比春节的旺火要大得多,到了夜晚,它将衬庄旁边的天空像烙铁一样烧红了,乡间的夜晚不再一片漆黑。公路的另一侧,建起了许多平房,村民们在经营饭店和商店,期待着过路的汽车停下来,来自城里的有钱人吃饭、消费。实际上,他们简陋的设施根本不符合有钱人的标准,生意清冷,只有村庄里的人们偶然来此大快朵颐,饭桌上盘旋着几只觅食的苍蝇。
沿着简陋的通向村庄的沥青路,看到周围仍是一片荒凉。春天刚刚将田野唤醒,麻雀從和它们颜色差不多的土地上飞起,众多的鸟类大多绝迹了,只剩下它们了,麻雀和它们浑身覆盖的土地的颜料一样顽强,度过了一个个严冬,来到现在。它们在土地里搜寻着什么?这是一个谜。接着,曾经的谷地,矗立起一座糠荃厂,围墙里堆满了各种生产原料,以及奇形怪状的化工设备,弯曲的管道,复杂的机器,代表着工业时代资本膨胀的理想。显然,现在还不是生产的最好季节,
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工厂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它还没有从冬眠中苏醒。看来它比大自然中生灵迟钝。
在这座工厂的背后,有着长长的故事,讲述了资本与人作战的浴血传奇。村庄的人们曾经聚集在一起,抵制糠荃厂的生产。他们发现,糠荃厂的机器噪音干扰了自己的睡眠,更重要的是,它高高的烟囱释放出一种发酸的废气,很多人感到身体不适, 个冬天,十几个老人突然死去了。村子里的病人也多了起来。村民中一些有知识的人们,认为糠荃厂的工业污染损害了人们的健康,便发起了集体抗争。然而,这座工厂有着神秘复杂的背景,当农民们涌向工厂试图阻止生产的时候,厂主雇佣的保安人员开始驱赶人群,一场冲突开始了, 些村民因此受伤。深夜,警察翻越农家院墙,从天而降,将熟睡的一些村民逮捕,押解到县城的看守所。抵抗的火焰从此熄灭。一边是运转的机器,一边是寂静的村庄,它们在人世的生活中平行地等待时间的裁决,就像它们之间的铁路双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远方,它们好像在天边交叉了、重合了。
越过铁道线,走下一个长坡,突然,我的村庄出现在面前。两排土墙组合的街道,缓缓展开。破旧的屋顶从土墙的上部露了出来,陈年野生的茅草不断地出现在土墙上,它们的种植归功于飞行的野鸟。其中也有很少的新瓦房,显出了孤独的光芒。广场上,当年拆毁庙宇来修建的戏台,还立在那儿,它两边的墙壁上还依稀现出文化革命时代的红色标语。那个年代,这是张贴大字报的主要场所,它的四周曾经被大字报完全覆盖,上面不时出现些重要领导人的名字,并伴之以一个个红色的x,在我们的小学作业本上,老师用这样的符号表示错误。大字报上同样的红色符号好像更加严厉一些。当年严厉的、严肃的红色游戏,仿佛还没有从舞台上消散。每到什么节日,村民们搭起彩台,将这个舞台的面积扩展一倍以上,以便使样板戏的英雄形象得以施展身手,盘旋飞舞。这样的时候,会有一个失掉了双腿的老头儿,双腿残余部分裹上了厚厚的轮胎皮,缓慢地移动到场边,点亮盏马灯,开始叫卖瓜籽儿和糖果。据说,他年轻时做买卖,在大雪纷飞的路途上冻掉了双腿。
转过一个弯,我出生的院落以个高高的街门暗示了它的存在。三个百头台阶将它推向高处。我的童年时代,一直认为这三个台阶很高,因为每次火车即将来临的时候,我都好奇地站在门口,将目光投向远处两座房屋之间敞开的一个豁口。一会儿,火车如约而至,它吐着浓烟和雾气,不知驶向何处。它是力量、速度和远方的象征。但是,现在的台阶似乎已经变矮了,它的尺度萎缩了,是它所坐落的这片土
地沉陷了?我进入到荒凉的小院,三间老房已经有点儿倾斜,它建于什么年代,已经不可知。我只是知道,我的祖父的上一辈肯定在此居住。院里的水井已经干涸,用来提水的辘轳还立在井上,俯视看深深的黑暗。一棵高大的杏树,在房屋前降下浓重的影子。这是我童年时代亲手栽植的。
一次,我带着弟弟到田野挖野菜。我们在田垄上发现了两棵小小的树,看起来它们比草还要柔弱,只是它的叶片暴露了自己作为一棵树的面孔。我用铁铲将这棵小草一样的杏树根部画上了一个圆圈,生怕它在最后一刻逃之天天。然后,将四周的土壤轻轻松动,将它从土地中挖了出来。土地的隐私被触动了。一棵树木的婴儿就这样从中脱生。它的下面带着细细的根须,就像水中的虾。所不同的是,在主根上仍然携带者两片杏核,它是怎样从如此坚硬的胎盘中脱颖而出?我们试图找到包裹于硬壳中杏仁,需要用石头将其砸开,就像海狸砸开贝壳那样。可是,柔软的植物胚胎竟然用最小的钥匙打开了沉重的门!它们的奥秘全部隐藏于两片杏壳之间——里面小小的心脏,发动了惊心动魄的越狱逃亡,走向了属于生命本身的自由成长。
我把它移植到我的房屋前,小心翼翼地为它浇水和施肥,使它得到最充分的营料,然后看着它熬过了一个大雪覆盖的冬天。从此,它开始一点点成长。我总是担心它长不大。事实上,它伴随我一起长高,它的树枝渐渐膨胀起来,像降落伞一样随风张开。现在,它已经很高了,粗壮的树枝几乎盖住了半个房顶和半个院子,即使在最炎热夏天,它的树影仍然笼罩着一片阴凉。在父亲去世不久,我在遥远的省城居然梦到了清晰的一幕:父亲坐在杏树下的一把椅子上,旁边放着一壶酒,面露微笑。我吃惊地看着父亲,他好像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好像他所说的一切,都在他的微笑里。多少年来,我几乎没有出现过如此真确的梦境,让差不多相信,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存在另一个世界。有时,这两个世界分开了,又一个时候,它们重合了、汇聚了、失去了界线:宛如庄周的蝴蝶。
街道两侧,不断看到一些年轻力壮的青年,穿着时髦的服裝,坐在一旁抽烟。他们无所事事的神情以及空洞呆板的目光,游移不定地在面对自己吐出的烟雾,陷入迷茫。他们的父亲和母亲正在地里干活儿,正是春播的时节,在过去的日子里,这些宝贵的时刻一直被视为黄金。村庄的一条土路向东直通滹沱河畔。春播时节,田野上干活的人并不很多,远远看去,好像只有几个人,动作缓慢,悠然自在,符合农耕时代的特点。让我们想到遥远的《击壤歌》,从无法考证的年代飘来。用于灌溉农田的、从地下深处汲取来的水,漫到了道路上,浇田的人拄着铁锹,像陶渊明一样散漫地望着天上的云彩。
《失乐园》 篇7
关键词:《失乐园》,撒旦,形象,复杂性
弥尔顿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政论家、思想家。 他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青年时代就对封建思想、教会腐败表现出厌恶、痛恨,后来投身于革命,并撰写政论文章。 王权复辟后弥尔顿受到监禁,但他不屈服,仍坚持革命立场。 释放后在双目失明,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三大诗作《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失乐园》是弥尔顿最伟大的诗作,其故事取材于《圣经》,描述了骄矜自满的撒旦纠集一部分天使反抗上帝,战败后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受苦,于是他设计复仇,潜入上帝创造的伊甸园,引诱人类偷食禁果,致使人类被赶出伊甸园而沉沦的故事。这篇诗作将撒旦、亚当、夏娃刻画的惟妙惟肖,深刻地表达出了主题。自该诗作出版以来,人们对撒旦形象的解读存在很大不同。我国评论界大都把他看作是一个反抗者、一个英雄,结合弥尔顿的经历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这是对弥尔顿本意的曲解。弥尔顿塑造的撒旦始终是以反面的形象出现的。经过层层分析,我们可以看清诗人笔下的撒旦是魔鬼的化身、是引诱人类犯罪的元凶。本文从弥尔顿的创作目的和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撒旦形象。
弥尔顿作为一个清教徒,一直认为上帝是公平、正义的化身,是绝不允许对上帝不敬的。十七世纪的英国由于长期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人们认为反抗上帝是很难接受的,这对诗人的创作带来了很大影响。弥尔顿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认为不管是天使还是人类都应遵循理性的原则,所以他不让撒旦超越上帝的控制。《失乐园》是弥尔顿创作思想的体现。史诗的开篇不久撒旦就向众魔宣布“行善绝不是我们的任务,作恶才是我们唯一的乐事”1,这是诗人对撒旦形象的界定,是帮助读者理解撒旦形象的。撒旦对抗上帝,要摆脱上帝和法律的约束,想拥有绝对的自由,在反抗失败之后仍不思悔改,不惜长途跋涉,化身为蛇引诱人类偷食禁果, 给人类留下灾难。撒旦的行为对一个虔诚的清教徒来说,是不可忍受的,同时在请教思想中是禁止亵渎神灵的,但撒旦多次违背弥尔顿的信仰。他咒骂上帝,在弥尔顿心中,撒旦是阴暗的代名词,是魔鬼的化身。另外,撒旦还是罪与死的根源,撒旦从头部生下女儿“罪恶”,“罪恶”美如天仙,撒旦受欲望的引诱,尽然与自己的女儿乱伦生下一个可怕的儿子“死”,“死”生下后便强奸了自己的母亲,“罪恶”生下一群怪物,时刻受怪物的折磨,这违背伦理道德行为遭到世人的唾弃,更不用说严守禁欲思想的弥尔顿了。后来“罪恶” 和“死”建造了从地域通往人间的路,从此人间便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撒旦造成的。撒旦引诱人类偷吃禁果后,得意洋洋地回到地狱炫耀,但他们都变成了蛇, 虽然他们眼前有挂着禁果的树,但吃到的都是苦果,只能永远忍受饥渴。弥尔顿安排恶魔的悲惨结局,是他认为他们罪有应得的体现。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具有复杂性。撒旦原本是一个大天使,具有魁伟的仪态、坚强的意志,善于谋略、敢于冒险。 他在史诗的前两卷中表现出叛逆者的英雄气概,即使在叛逆失败被打入地狱后,他还保留着王者之风。但当史诗从地狱转向伊甸园后,撒旦的英雄气概消失了,从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变成了偷偷摸摸、引诱人类的懦夫。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撒旦的真正堕落不是对上帝的对抗,而是对人类的毁灭。上帝并没有因为撒旦的背叛毁灭撒旦,而是采取了严重的惩罚措施。撒旦毁灭人类的罪恶计划得逞后,他变得越来越丑恶, 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变成了一条令人讨厌的蛇。撒旦的堕落是必然的,这是受弥尔顿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诗人把人看做是高尚的、自由的精灵。撒旦在反抗失败后,把人类作为报复的工具,因此撒旦成为自己罪恶的奴隶。
虽然撒旦不是弥尔顿称颂的英雄,但从撒旦身上,我们能看到撒旦形象有着时代和诗人的影子。诗人怀着满腔的热情参加革命,王权复辟后对他来说是一场灾难,粉碎了弥尔顿多年的革命理想,虽然存活下来,但内心极为痛苦,只能通过文字来宣泄。尽管撒旦身上有着英雄的气质,但我们绝不能说撒旦是一个英雄,他永远是一个恶魔。弥尔顿借助撒旦之口将自己心中的不满、郁闷倾吐出来。同时史诗中也说 “啊,人们真可耻,判了罪的众魔却能紧紧团结一致,可是人们,却互相憎恨、敌对、自相纷争”2,这是弥尔顿对革命所发的感慨,革命后内部阵营分裂,给敌人可乘之机,导致革命的失败。
我们也可以从史诗中的上帝视角来分析撒旦形象。弥尔顿作为清教徒痛恨教会的腐朽,但并不是要否定上帝,而是希望教会能回归纯洁。弥尔顿笔下的上帝是仁慈和权威的代表,他是天地万事万物的创造者,他为亚当和夏娃提供了一切美好的东西,使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但同时也赋予了人类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什么上帝要给人自由选择的权利呢, 这是因为上帝赋予人类自由意志,但人类一旦犯错则要自己承担后果,充分体现了上帝的公正。这说明了上帝是仁慈的, 不是复辟王权暴政者的代表,作为反抗上帝的撒旦,也不是英雄的代表,而是罪恶的根源。
总之,《失乐园》中的撒旦进行了几次变身,如老虎、 狮子、蛇等,这些动物本身都隐含着一定的感情色彩。狮子、 老虎是凶残的代表,蛇是狡猾的代表。撒旦最后变身为蛇, 以诱惑者的身份出现,引诱无辜的人类走向罪恶,怎么能说撒旦是英雄呢?弥尔顿笔下的撒旦形象之所以众说纷纭,主要是因为撒旦的形象引发了人们情感的共鸣。撒旦在反抗的过程中身上也有着一些高贵的东西,如顽强、高傲,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导着人们的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巴特认为“作者死了”,他认为文本没有唯一的界定,只有在对文本不断的解读中,才能不断地丰富文本。《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具有蓬勃的艺术生命力,就是因为他形象的复杂性,满足了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从而使撒旦形象更为丰满。
参考文献
[1]弥尔顿.失乐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齐军.试析《失乐园》中撒旦的艺术形象[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
《失乐园》 篇8
1. 弥尔顿与其爱情观
约翰·弥尔顿1608年12月9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父亲爱好文学, 受其影响, 弥尔顿从小喜爱读书, 尤其喜爱文学。1625年16岁时入剑桥大学, 并开始写诗, 1632年取得硕士学位。因目睹当时国教日趋反动, 他放弃了当教会牧师的念头, 闭门攻读文学6年, 一心想写出能传世的伟大诗篇。在这段时期弥尔顿写作了《酒神之假面舞会》等一些作品。1660年, 王朝复辟, 弥尔顿被捕入狱, 不久又被释放。从此他专心写诗, 为实现伟大的文学抱负而艰苦努力。在亲友的协助下, 共写出3首长诗:《失乐园》 (1667) , 《复乐园》 (1671) 和《力士参孙》 (1671) 。1674年11月8日卒于伦敦。
弥尔顿一生追求纯洁的爱情, 对爱情充满热情和期待:
“跟你谈心, 我把时光全忘了, /忘了季节, 和季节的变化, /也想不起了;清晨的气息最甜, 多甜啊, /……/露珠闪闪;还是阵雨过后的泥土香, /那黄昏, 温存, 让人感恩;静悄悄黑夜, /她的夜鸟;以及月光下的散步, /或是那闪烁的星光, 如果没有了你, /不会是甜的、是美的。” (《夏娃的爱情》)
由此可以看出, 弥尔顿渴望纯粹的爱情, 这种纯粹的爱情体现出他对婚姻和爱情的理解:忠贞、患难与共、不离不弃是幸福婚姻和甜蜜爱情的基础。这一点在《失乐园》里亚当和夏娃的婚姻爱情生活的描写中有所体现。
面对夏娃, 充满阳刚之气, 自控能力特强的亚当也表现出了其独特的温柔, 他对夏娃说:“你是这一切快乐的唯一分享者, 你自己本身就是比一切都可爱的。”他在得知夏娃被撒旦引诱, 偷食伊甸园里的禁果时, 也毫不犹豫地食下禁果, 心甘情愿陪夏娃一同受罚。从此, 亚当和夏娃的平静生活被打破。“只管带我走吧, /我不会拖延的;与你同行, /等于同住此地;无你而住此地, /身虽无奈而心仍前行……”他们受到了上帝的惩罚, 但他们依然坚持纯粹的爱情。
2.《失乐园》中恶魔的意象
《失乐园》中, 撒旦的形象具体而又可信。初看起来, 撒旦与上帝为敌, 诡计多端, 是诗歌中罪恶的化身。但是, 渐渐地, 读者便发现撒旦其实是在追求自由, 怀疑上帝的统治, 对上帝的权威提出挑战。撒旦认为自己个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是一切行动的支配者, 因此在撒旦这一形象中, 我们可以看到人本主义的影子。这里的恶魔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渡边淳一与《失乐园》
1. 渡边淳一其人
渡边淳一, 1933年生于日本北海道, 毕业于札幌医科大学, 从事文学创作之前, 是一位有博士学位的外科医生。1950年起, 渡边淳一经常在一本同人杂志上发表作品, 1965年, 他以第一人称写就心理分析小说《化妆》, 获“新潮同人杂志奖”;1969年, 另一部小说《光与影》为他赢得“直木文学奖”;渡边淳一在写作方面, 表现了非凡的天赋和丰厚的创作实力, 在日本拥有广泛而持久的读者。日本媒体称他是“‘中间文学’第一人”、“日本现代情爱文学大家”等等, 所有的关注或评价, 赞誉或争议, 其实皆归因于他创作的一系列表现中年人情感纠葛的长篇小说。
所谓“中间文学”, 是日本文学中的独特品种, 指介于晦涩的纯文学和浅直的俗文学之间的文学形态。1995年9月1日开始, 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长篇连载小说《失乐园》, 描写不伦中的纯爱, 引起巨大反响, 并相继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 在日本掀起了“失乐园”热。渡边淳一关注人内心深处的本能和愿望, 那些无法用知性、理性的方式去处理的情感。他所叙述的很多事情和心理现象在现实的社会里很有普遍性, 作品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
2.《失乐园》中恶魔的意象
端庄贤惠的医学教授之妻凛子与某出版社主编久木在一次社交场合邂逅相识。工作狂的丈夫对凛子的冷漠, 因工作变动而失意的久本与妻子不冷不热的麻木关系。无爱的家庭婚姻与难于抵御的情感诱惑, 使凛子与久木陷入“婚外情”的漩涡。精神共鸣和感官的欢悦体验, 爱的辉煌和极致使他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意义。亲人的疏离与世人的白眼使他们秘密同居———偷食“禁果”的人被逐出乐园。为了返回乐园, 永久地生活在乐园里, 他们选择了去徇情。爱、性、死构成了渡边淳一笔下《失乐园》的全部元素, 这是一部梦幻与现实、灵与肉、欢悦与痛楚相互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
渡边淳一把爱情当做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 追寻绝对的、完全纯粹的爱。渡边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希望描写那样一种纯粹的东西, 并没有人将他们逼上绝路, 爱情的双方是为了将巅峰的爱情永久地保留下来而选择死亡的, 这种死亡不是悲壮的, 双方看到了人生的虚无, 因此单纯为了爱, 而平静地相拥着选择了死亡。因此, 可以说, 这里的所谓“恶魔”的意象, 即指男女之间那种纯粹的爱。
三、成年人的“纯爱”
1. 两部《失乐园》中恶魔意象
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恶魔撒旦其实是追求自由的形象, 认为自己个人是“衡量万物的标准”, 是一切行动的支配者。撒旦忠实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具有初步的人本主义思想。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中导致男女主人公背叛家庭、背离传统伦理道德, 为追求纯粹之爱的永恒而走向死亡的“恶魔”实质上是忠实于自我, 追求纯粹的爱。在这里, 我们可以看出, 两篇同名小说中“恶魔”意象具有本质共通之处, 即表面都是背叛的恶, 但实质都是追求自由、真爱的人本主义之光。
2.《爱的流刑地》中的“纯爱”
《爱的流刑地》中, 人过中年的村尾菊治是一名过气作家, 他的爱情小说曾经风靡全国, 并因此被誉为恋爱小说的掌门人。但此后经年, 菊治鲜有作品问世。在这个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时代, 菊治很快被读者遗忘。
某日, 菊治到京都收集素材, 经出版社编辑介绍, 他结识了自己的忠实书迷入江冬香。已是三个孩子母亲的冬香, 从中学时代便迷恋菊治的小说。曾经怀着狂野梦想的她如今贤淑温良, 与上班族丈夫和孩子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冬香的出现令菊治心有所动, 他一面重新投入创作, 一面频繁和这个有夫之妇幽会。每一次欢愉, 都给菊治以新的灵感, 而冬香则从中体味到难以名状的自由和极乐。原本普普通通的不伦之恋, 随着对原欲追求的不断加深, 他们逐渐走向危险的边缘……
那么, 到底什么是“成年人的纯爱”呢?对此, 渡边淳一语出惊人:“不伦之恋才是真正的纯爱!”真正的爱绝对需要灵与肉的完全统一。向来被世俗视为不伦之恋的婚外恋情正因为是没有未来的苦恋, 才使得双方饱受灵欲的痛苦折磨, 徘徊在情感与理智的边缘, 进退两难。“这种苦恋没有婚姻带来的太深重的权利和义务, 一切只是因为彼此相爱, 碰巧对方又已经结婚罢了。这种被社会所不容的苦恋才是真正的成人之纯爱。”
当今社会处于新旧文化冲突, 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 离婚率逐年上升, 中年危机加重, 第三者插足等社会问题屡见不鲜, 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问题。正如渡边自己所说的一样, 自己并非鼓励人们发生婚外恋, 也不是故意为不伦之恋唱赞歌。只是希望现代人在看待感情问题时, 能够忠实于自己最单纯的欲求, 并给予男女间情感以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研究他人的情感历程, 能为我们处理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以期为实现家庭稳固, 社会安定, 同时又尊重个人自由的良好愿望贡献一缕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杨周翰, 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加帆车—十七世纪英国作家与知识的涉猎[J].国外文学, 1981 (04) .
[2]王晓秦.失乐园创作思想试析[J].外国文学研究, 1983 (02) .
[3]裘小龙.论失乐园和撒旦的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 1984 (01) .
[4]赵烨约翰.弥尔顿.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矛盾性[D].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2005.
[5]戚昳达.撒旦:上帝的影子[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5.
[6]崔春鹏人性的残缺和完满—论渡边淳一失乐园.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
[7]肖艳梅.论渡边淳一的情爱失乐园.东京文学, 2009, 6.
[8]王秋华.渡边淳一小说失乐园略说.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4 (3) .
[9]丁燕.重寻生命的价值——读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文教资料, 2005 (10) .
[10][日]渡边淳, 著.谭玲, 译.失乐园.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4) .
《失乐园》 篇9
弥尔顿(1608~1674)是英国文艺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领军人物,无论在文学创作、思想领域以及政治活动方面,都毫无争议的代表了这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群。尤其在文学创作领域,《失乐园》是与《荷马史诗》《神曲》并称的西方世界的三大史诗。弥尔顿的《失乐园》第一次在文学创作领域把通常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撒旦(lucifer)作为主人公来塑造,一方面,颠覆了文学创作中通常描绘正面形象的传统风格;另一方面,旗帜鲜明的融入了自身的社会理想、反抗思想以及展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而且用这样的人物形象激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共鸣,不能不说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枝奇葩。撒旦的形象来源于圣经,但是让撒旦从地狱中直冲云霄反抗上帝、反抗不公的人世并且能够屹立于人世之间为全人类所瞩目的,确是弥尔顿。撒旦反抗上帝、反抗人世的不公,正是弥尔顿生平最真实的写照,可以说撒旦便是弥尔顿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最渴望并且一直努力朝向发展的理想人物。撒旦不再是罪恶的源头,撒旦即是米尔顿的化身。
一、新历史主义视角下弥尔顿“撒旦”形象的创作思想来源与基础
新历史主义批评即文化诗学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于英美的一种注重考辨文本历史因素的批评理论流派。强调文化、历史、和其他相关因素决定了文本的意义。新历史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历史的文本化,文本的历史化。即文本是文化与历史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与阐释必须联系文本产生的文化与历史的因素。弥尔顿对“撒旦”形象创作的思想基础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弥尔顿多舛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坚定的自由意志的思想观点,而这种自由观也正是弥尔顿在创造和构建撒旦这一人物形象时的基调与前提。
一般研究认为,弥尔顿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宗教自由、家庭个人自由以及公民自由。作者特有的对于人的意志自由的自我反思与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改变。在《失乐园》中,尤其体现在“撒旦”这一人物形象的自我变迁与推动上。撒旦的早期是天堂光芒万丈的“天使长”,有着人人得以仰视的地位,无疑是自由的,但是此时的自由还是有局限的,局限于其对自身的认识,是一种受限制的自由、一种仅仅建立于“上帝”权威下的被人恩赐的自由,这一时期的撒旦正如同青年时期的弥尔顿,个人精神上的自由建立在尚未深入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漩涡中去,仅仅只是旁观,感受到的仅仅只是文艺复兴和煦温暖的阵风;随着《失乐园》情节的继续发展,撒旦由于嫉恨神之子,嫉恨上帝的“不公”而铤而走险,站在台前为了自身的自由意志,反抗天堂诸神以及上帝,被打落天堂而其同伴也都全部永堕地狱深渊。可是即使遭受如此不公的待遇,撒旦仍未放弃自己对自由意志的追寻和抗争。他发表演讲,安慰鼓励同伴,告诉他们只要努力仍可重返天堂,于是全力以赴重建魔宫。长诗写到此处,撒旦一直都是长诗所描绘的世界舞台上的主角,撒旦及其同伴正是弥尔顿以及同米尔顿一样革除社会弊病的清教徒战士的缩影,所以说弥尔顿对撒旦的描述和塑造,也是对其自身反抗精神与反抗意志的重塑。
以上所述《失乐园》史诗的前部分中,弥尔顿的自由主义思想暴露无遗,宗教抗争为的是争取宗教信仰的自由,投身革命反抗不公的社会压迫是为了追寻个人意志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是靠他人施舍而来的“伪自由”,而是思想、言论、行动等等的真正的自由,鉴于弥尔顿的人生主要历程,这也是弥尔顿在撒旦这一人物塑造上前期形象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二、“撒旦”——宗教弥尔顿
弥尔顿生活的年代正是英国宗教改革的时代,主张废除国教,建立新教的清教主义者们成为了新教运动中的主要力量。清教运动在形式上是人民对道德、纲常败坏的罗马教廷统治下的天主教的反动,但实质上又是拯救和实现了濒临破产的基督教及其教义的另一种形式上的复兴,其基本教义主张人的“原罪论”和“命定论”;思想上,清教主张自律和内省,对于清教徒而言,提倡勤俭节约,强调信徒平等,强调信仰的纯洁。诗人从小受到家庭教师托马斯·杨的教导和影响,拒绝信仰天主教、拒绝做天主教忠顺的奴仆。这些经历都影响了弥尔顿的宗教观,从而促使其成为一名具有坚定信仰的清教主义战士。从他在剑桥大学求学开始,其前期的作品,例如《快乐的人》和《幽思的人》无疑不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其作为一名清教徒的清教思想的融汇和摩擦。在英国革命爆发之际,弥尔顿毅然决然的站在极具革命精神的清教徒一边参加从教论战,发表支持清教徒革命者的小册子,如《谈谈涉及教会纪律的英国宗教改革》、《论教长政治的主教制》等小册子对清教徒的斗争呐喊鼓气,毫无疑问,弥尔顿是一名坚定地清教徒和清教徒式的革命者。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米尔顿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回顾《失乐园》中的撒旦,无论是其抗争上帝的勇气、失败后的不屈斗争包括在史诗后部的堕落,无疑不是弥尔顿对于清教徒所作所为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这也注定了米尔顿笔下的撒旦必然是一名清教徒式的叛逆者和斗争者。在撒旦与上帝的斗争中,无不映射出清教徒革命党人和王党和封建教会统治者的激烈斗争以及清教内部的分裂和斗争。撒旦的堕落,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清教徒们对自身追求的变化,对所坚守精神的变迁和由于王党复辟所带来的内部精神的迷惑和动摇。这样的撒旦,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既有清教徒大无畏抗争精神而又被自身局限和社会影响所累的一个有着清教徒烙印的宗教人物。
结语
以上从新历史主义批评和阐释——接受批评分析了《失乐园》中“撒旦”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来源、主人公撒旦身上所体现的诗人的个人理想和精神映射及诗人的宗教观等,说明弥尔顿在创作这首长诗以及这个人物时,怀有以下几点目标:第一,阐述了自身对“自由意志”的理解;第二,描绘了他理想中的世界雏形;第三,剖析了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自身的缺憾;第四,为后代留下了革命的种子和借鉴,使后人能够最终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
摘要:对弥尔顿《失乐园》中的“撒旦”形象分析历来都是评论家关注的重点。本文拟从新历史主义批评的角度分析“撒旦”形象的创作与作者和时代的关系, 并结合阐释——接受批评理论, 通过其创作的典型形象分析力图再现一个真实的弥尔顿。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弥尔顿,《失乐园》
参考文献
[1]、杜艳红《.失乐园》中撒旦形象的重新审视.青年文学家.2009年02期
[2]、赵青, 陈建平.试析《失乐园》中上帝与撒旦的形象塑造.飞天.2010年24期
[3]、赵燕, 武娜.黑暗中的斗士弥尔顿.作家.2008年12期
[4]、王凯.论《失乐园》中的清教主义思想.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5]、刘炳善.《英国文学简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儿子的乐园 篇10
趁着周末, 我和老公决定送儿子回老家。周六大清早, 我们一家三口出发了。一路上, 凉风习习, 完全没有城里的闷热感, 空气也格外清新。透过车窗朝外看, 只见原来破旧、泥泞、尘土飞扬的乡村土路全部修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 马路干净、整洁, 两旁全是垂杨柳, 枝条随风摇摆。路旁五颜六色的小花在微风中快乐地摆着手, 几只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 把这条乡间小路点缀得更加美丽。
车轮在马路上欢快的行驶着, 很快就到家了。下车了, 儿子还愣在那里, 我招呼了一声, 他才回过神来, 他说:“妈妈, 这一排排的房子一模一样, 到底哪个是奶奶家?”这下我才反应过来, 原来自从母亲把家搬到新建的“居民点”后, 儿子还没来过呢, 我赶紧领着儿子向母亲家走去。母亲听到我们的声音, 早就出来迎接了。儿子飞快地向屋内跑去, 母亲把客厅收拾的一尘不染, 家具家电都是新买的, 儿子好奇的这儿看看, 那儿瞧瞧。
我和母亲正拉着家常, 听见院里有人说话, 出去一看, 原来是堂哥抱着两个西瓜来了, 堂哥说:“听说你们回来了, 我给你们拿了两个我种的礼品西瓜让你们尝尝。”通过和堂哥拉家常, 我了解到, 原来堂哥通过劳务中心发放的小额无息贷款承包了村上的30个蔬菜大棚, 堂哥在里面种植蔬菜, 礼品西瓜、甜瓜等, 等到西瓜成熟, 就直接送到了城里的水果批发市场, 销路也不用愁。堂哥说, 是党的富民政策让他富了起来, 他还决定试验种植草莓等其他品种。听到堂哥的打算, 我从心底里为堂哥高兴。他代表着新时代的农民, “从苦到甜”以及“税费改革”、“新农村建设”、“农村医疗改革”等等这些惠农政策促使下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野生动物失乐园 篇11
老虎之间互相残杀、几头狮子合力杀死一头幼狮……在中国的野生动物园中,以保护动物为名而残害动物的事情一直在发生。
饿死的老虎
早在8个月之前,当举报“桂林雄森熊虎山庄”的控诉信又一次递进亚洲动物基金会时。基金会中国教育经理朱柯已经为出发做好了准备。他说:“基金会的主要工作本来是淘汰取胆黑熊。但趁现在抽得出手,基金会创办人谢罗便臣、动物福利总监大卫·尼尔和我,决定用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去几所野生动物园调查。”
几个月之后,2010年3月,沈阳森林野生动物园里的11只东北虎被曝饥饿至死。舆论愕然,不敢相信泱泱大国,喂给这种美丽濒危动物的竟是几只无肉的鸡架。没人愿意听野生动物园来讲述重重“苦衷”,骂声就快把房舍压垮。
动物园不是拿来挣钱的
“动物园,是个迫不得已的选择。”从中科院动物所毕业,至今仍在东北从事动物保护研究的唐继荣说,“能怎么办呢?动物失去了野外家园,不饲养会灭绝。如果太过稀少并且相互隔离,就找不到配偶繁殖,最终从野外消失。”
“规范的城市动物园是公益性的,应该有政府拨款和社会资助,不以盈利为目的,动物生存有基本保障。规范的动物园可以为濒危动物保留最后的种群和生存希望,帮助指导野外保护,也为整个种群补充个体。”他现在服务于WCS(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
朱柯对此前自己工作的上海市动物园不吝称赞之词:“在其他很多动物园里动物基本生存都保证不了的时候,他们的疾病防治、种群自我维持这块已经做得不错了,而且在逐年改造过去陈旧的笼舍,设法为动物提供卫生、丰富的生活环境”。但像上海的例子毕竟不多。“必须指出来,有些‘动物园’不属于规范的城市或野生动物园,只能叫‘动物饲养演出单位’。”唐继荣补充道。
私访野生动物园
朱柯一行三人走访了4家所谓“野生动物园”:桂林雄森熊虎山庄、长鹿休闲度假农庄、广州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和深圳野生动物园。“选取这几家,因为有代表性,它们的名字一次次出现在投给基金会的信上,很熟了。比如桂林的熊虎山庄,就因违法贩卖虎骨酒知名。”走进这几座动物园时,他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游人,“想看到真实的一面”。
站在桂林熊虎山庄的虎笼前,朱柯试图紧扣住口鼻,臭气却从指缝呛进鼻孔。几只绒毛小虎,滚爬在10米长、s米宽的笼中,锈迹斑斑的铁网,阻隔不了小老虎排泄物的气味。在深圳野生动物园,5只猕猴被套进了5个狭小的铁笼,笼子长15米、宽1.2米,下面是冰冷光秃的水泥地。“环境太单调了,还要挤在一起,相互干扰影响。动物会产生心理压力。”唐继荣说。
在亚洲动物基金会去年8月调查的雅安碧峰峡野生动物园,他们还看到一场“活体投食”的“表演”。猛虎一个前扑,活鸭被撕碎,沾了血迹的羽毛四散开,空气变得污浊——这一扔一扑,号称能把动物的野性给锻炼出来。
“真是开玩笑!”朱柯说,“这种方法根本不科学!”他查阅过大量外文资料,发现“将人的因素去除才是野化训练的基础”。而这些动物园是巴不得人越多越好。“国外早已经取缔了所谓‘活体投食’,2006年,我国也将其禁止了。”但事实却是,禁而不止。
拿保护动物做幌子
他们还在不同的野生动物园,找到了相似的情形。朱柯说,这种营养不良多半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如资金问题、是否配备专业兽医团队、饲养员工作态度等问题),说不上什么高深的技术性原因。
“先不谈什么是最好的菜单,也不考虑什么配搭。眼前的老虎瘦弱下来,作为管理者能不能看见?还是眼里面只有更多的兽舍和更多更多的动物?”11只虎丧命黄泉后,它们那些勉强挺下来的兄弟才终于有机会展示真正的食量——每只每顿5斤牛肉和两只白条鸡。“这里不谈福利,只谈生存。”
“动物保护只是噱头和幌子,靠动物盈利才是某些野生动物园的核心。”唐继荣说,“这些不规范的野生动物园是一种马戏团、动物魔术表演和家畜生产商的混合体,不算真正的动物园。”长鹿农庄,小猪排队登上2.5米的高台,扑通扑通往水里跳;香江野生动物园,棕熊戴着口套,用粗短的脖子转呼啦圈;桂林熊虎山庄,猕猴站到了骆驼背上;深圳野生动物园,黑熊骑着摩托高空走钢丝。“于是有了动物表演。”
大象踩人的恶趣味
朱柯不懂,看着大象在人体上动作猥琐地下脚去踩到底有什么趣味,有的也只是恶趣味。“也许因为关注,我们会在表演过程中发现另一些细节”,喧嚣声响起来,他的目光不像其他游客那样追着烟火,让他惊讶的是,老虎鼻子上的皮肤皱起,嘴巴里传出轻轻地吼声,“从动物行为学角度,这是一系列代表愤怒的符号”。
刚开始表演苦役的动物,会以最快的速度失掉它们的犬牙和爪尖。一种针对东北虎、金钱豹的截爪术,以骨钳固定长入肉垫的蹄爪甲,用钢锯从中间锯断,再拔出进入肉垫的爪勾。“本来好端端活着,突然,牙齿被锯断,爪尖被剁掉”,朱柯感慨,拔牙之后,牙肉和神经末梢会因为暴露在外,持续疼痛,牙龈、下颌骨和鼻腔等周边区域还可能因此感染。而“没有爪尖,”意昧着“没有自由。”
“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其他原因,许多黑熊患上了白内障。”他常见到,有的熊眼球呈蛋白色,一团混沌,“即便是这些生病的熊也被抓去陪游人合影。”白内障黑熊们后爪扒地,艰难找寻着平衡,像人一样站立。
受摧残的身心
肉体遭受摧残的这些动物,精神上也不完整。
“有的小朋友,看见大象拖着鼻子,围绕水池一趟一趟兜圆圈,会高兴地喊:‘大象跳舞了!’”朱柯说,“然而在野外,非洲大草原上,没有一只大象像这个样子。这不自然。”他们基金会救助的黑熊,也会频繁摇头,不论在笼内或笼外。这次调查,又记录到了鸵鸟朝后扭颈、小狗疯狂咳嗽、亚洲象啃噬栏杆等古怪现象。
对这些,唐继荣丝毫不觉意外。“当动物的笼舍面积小、环境长期单调,就会造成压力,可能引起动物不停摇头、绕圈和啃自身器官等原来没有的冗余行为,或过分重复的果板行为。”这些都是动物心理不健康、承受痛苦的外在表现。他说,正常行为发育不全、孤独、疾病防治不足、食物方面的问题也是诱因。
人造怪兽之怪现状
朱柯他们曾经同长鹿休闲度假农庄的高层有过一回交涉。该动物园领导辩说自己确实难以在短期内进行改善,因为有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已经签署的动物表演演出合同,“有的野生动物园则干脆是包给了马戏团。”野生动物园也是专门配有一些兽医的。但医术如何?“看一下他们照顾的动物就知道水平了。”
朱柯感到无语的是,为了迎合观众。一些“怪兽”不断被生造出来。比如香江野生动物世界宣称自己繁育了100多头白虎,占世界白虎总数的一半以上。“展出白虎,一是缺乏知识,二是对老虎这一物种不尊重。白虎(孟加拉虎亚种的变种)由隐性基因产生,近亲繁殖是繁育白虎后代最普遍的方法,例如,白虎父女进行繁殖。这种繁殖方式势必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免疫力缺陷、脊柱侧凸、腭裂、脑部损伤,以及最终的夭折。自虎的基因是一种不良隐性基因,它不利于白虎在野外存活。”“人们对白虎有误解,以为是某个珍稀物种,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记得,在东北为专门繁殖‘狮虎兽’,很小就让小老虎、小狮子玩在一起,以便它们将来可以繁育出‘狮虎兽’。”“狮虎兽”根本没有生育能力,伦理上也不能成立,“人太荒谬!”朱柯这样说。
坏动物园教坏小朋友
动物园研究专家Conway指出:评估动物园的标准,在于其展示环境品质,教育功能,繁殖成果研究,保育计划等业绩——而不是经济效益。
朱柯说,好多次,他心里凉飕飕的。学校组织活动,上千的小朋友,和家长老师坐在那,完全看不到动物的苦楚。“孩子们来到(野生)动物园,是要认识动物的体型、体貌和颜色,”他担心“把处于恐惧和紧张情绪之下的动物展示给人们看”的后果,一旦人虐待动物的场景形成固定认知,会误导孩子的价值观。
“动物应当得到更多。”他以亚洲动物基金会为黑熊提供的趣味性设施为例,“兽舍肯定不应该只有水泥钢筋,还应该有草坪,有树,随时可以取到饮用水……我们在轮胎、树状、架子上放蜂蜜、花生酱,来吸引熊攀爬;还把切成片的水果藏在草丛里、石头底下。我们有一个日历一样的表,比如今天该喂甘蔗了,换什么样的玩具……”朱柯期待标准出台,如笼养的狮子,多大面积、多少草坪是必需的。
快乐天地 成长乐园 篇12
除了必备的硬质、软质活动场地外,我园户外游戏场地均采用绿色的草坪和原木玩具,营造绿色、环保的游戏空间。此外,音乐演出活动广场,多材质铺装的探索小径、梅花桩、小山坡、铁索桥、喷泉、彩色迷宫墙等“景点”在游戏区错落分布,达到美观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统一,孩子们可以在优美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探索。
时尚现代的整饰设计——引导孩子自我创造
1 别具匠心、寓意丰富的装饰造型。
幼儿园一层到三层活动室的墙壁和吊顶分别采用“小苗”“花朵”和“果实”的造型,寓意着孩子在幼儿园能够健康快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成为有用之才。班级的名称也对应为“苗苗班”“朵朵班”和“果果班”。在色彩的运用上,根据不同造型选用淡绿、粉红、浅橙三种不同的色调,让孩子走进每一间教室都有不同的视觉体验。
2集开放性艺术性为一体的文化长廊。
从一楼到三楼,每层的长廊都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楼侧重文学欣赏,弧形的台阶、轻便的坐垫、不规则的桌椅、开放式的书架,为家长和孩子营造了轻松自主的亲子阅读氛围,随处可见的阅读小贴士则无声地提醒每一位读者注意阅读规则。
二楼为名画欣赏,将12幅艺术大师的作品有规则地呈现在长廊一侧的墙壁上,形成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每幅画下均有鉴赏指导,为家长指导孩子欣赏、临摹提供参考。
三楼重在音乐欣赏,创造性地将园歌的五线谱展示在墙上,有线条与音符的动感美,有平面与立体的凹凸美,更有意念中感知到的旋律美。
一楼到三楼的楼道,柔软的布艺珊瑚、绚丽的花朵、五彩的贝壳彩灯,营造出温馨、安全的心理环境。
互动开放的特色教室——引导孩子自主发现
1家政工作室。
这里有低矮的水池、厨具,洁净的调味品瓶子、儿童餐具,安全的不锈钢(或塑料)刀叉,可爱的儿童用围裙、护袖……幼儿在真实的场景中和面、榨汁、做面点等,体验生活的乐趣。
2 建构区。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不同形状、大小、材质的积木成为孩子们建筑心中美好旋律的音符,孩子们可以大胆想象,大胆尝试,将平日里看到的高楼大厦在指尖尽情演绎……
3 创意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