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步入作文乐园

2024-12-07

引领学生步入作文乐园(共3篇)

引领学生步入作文乐园 篇1

许多学生谈起写作文, 就如同谈“虎”色变, 作文给他们的感觉, 就是“作文难, 难于上青天啊”!因此, 作文教学当务之急, 就是要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怎样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呢?激发兴趣是有效办法。

一、增加兴趣, 消除恐惧感

记得我在双桥二中教77班七年级时, 第一节作文课是《童年趣事》, 我就抓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在课堂上讲起了我童年的趣事, 如夏天飞跑着捉蜻蜓, 将捉回的蜻蜓在蚊帐中放飞;捉家里的大花猫帮它剪胡子……学生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 有的还小声应和, 发出会心的微笑。这时, 我趁热打铁地说:“你们现在能不能也把你们的童年趣事讲给老师听呀?”于是, 课堂沸腾了, 学生无拘无束地讲述起他们的童年趣事来。之后, 我叫他们整理成文字, 写一篇记叙文, 题目是《童年趣事》。学生高兴地接受了任务。经批阅, 这次全班学生的作文有血有肉, 都离不开一个“趣”字。

从这一节课, 我还发现, 现在的学生, 很会说。于是以后这个班的语文课前一分钟, 我就安排学生讲话, 内容可以自选, 主动权在他们手中, 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说。其他的同学听, 简要地记, 每天写一百个字的评论、感受。说得好、写得好的学生都获得表扬。这样既激发了写作欲望, 又能积累写作素材。渐渐地, 这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了。

二、体验生活, 以小见大导作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脱离了生活, 作文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 我们应当让学生从凡人小事中体验生活的真实。组织实践活动后作文是引导学生体验真生活抒写真性情的好方法, 比如, 春天组织学生春游, 让学生亲近自然;开亲子家长会, 让学生与家长面对面, 沟通心灵……有了切身体验, 作文必会情真意切。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发现生活的美, 进而体验作文美。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人和事这得天独厚的素材资源,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写得多了, 就积累了素材, 到写作文的时候, 就不愁“炊”之“无米”了, 就会把写作文当成趣事去做。

二、重视积累, 引导模仿

我经常让学生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格言警句。例如描写人物的片段, 描写春天的语句等等, 日积月累, 学生慢慢地品味到文学的魅力, 就会产生写作文的兴趣。

到九年级, 课程紧张, 我每一节课前, 就朗读一篇中考满分作文, 并且分析文章为什么得到满分的原因, 指导学生立意、选材、构思等, 让学生模仿作文。久而久之, 学生写作的“背囊”中就会积累了一些五彩“珍珠”, 如果把这些“珍珠”用一根丝线串起来, 就成了一篇优美的作文了。

三、以个性化的作文本激发写作兴趣

取消“清一色”的作文本, 倡导学生用个性化的作文本写作文, 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做过实验, 提倡学生自己美化作文本, 比如做个精美的封面, 在作文中添加插图等, 学生的作文本个个不同, 插图风格迥异, 有的学生还为作文本取了好听的名子, 如《花季心情》等, 有的还加上了“刊首寄语”, 写得文采斐然。一个小创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

四、用赏识的目光去批改学生的作文

教师的批语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的心理, 关系着学生作文的兴趣和信心。在批改作文时, 应尽量挖掘其优点, 多肯定, 多鼓励, 少批评, 用委婉的语言指出不足之处。学生的习作只要在用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都应该肯定, 多些赞美, 激发其写作兴趣。千万别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 那会挫伤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五、激活竞争力, 你追我赶比作文

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竞争力, 缺少成功感, 班级内没有形成一比高下的局面。教师的引导是点燃学生成功意识、激活竞争活力的关键。在实践中我主要是用肯定的方式给学生信心。我把每次日记、随笔、作文中的优秀作品挑选出来, 拿到课前来读上一两篇, 并给予中肯的评价。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 小作者会眼睛一亮, 非常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 我也会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 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此外, 我还注意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 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 供全班学生学习、赏评。

六、批改多样化, 团结协作帮作文

作文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 因而他们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的及时、客观的评价, 而且学生大多还希望得到其他同学的肯定。因此, 我们不妨把作文批改作多样化处理:将教师批、同学批、个人批结合起来, 团结协作。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又可以增添作文课的趣味性。

总之, 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才能引领学生步入作文殿堂。

引领学生尽快步入科学探究之路 篇2

一、实验指导

结合教材上的实验与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育是最为常用的指导方法, 关键是从新授课的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做好这项工作。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第一单元的课题2安排了“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活动, 将这一实验适当充实、拓展, 就会成为帮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要素的典型案例。我们对这一实验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强调,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要步入科学探究之路, 就要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在冬天的清晨, 当人们呼气时, 总能看到嘴角边挂着清晰的水雾;身处嘈杂的电影院里, 总感到空气不是那么新鲜。那么, 人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也是科学探究的最关键的环节。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怎样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呢?实验、调查、辩论、研究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应用这些方法去试图解决问题之前, 需要有个猜想与假设, 这猜想是“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许多学生会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多了,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了, 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那么, 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显然, 验证它们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了。

按照课本上的方法与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上面的实验记录下相应的现象, 这个过程就是搜集证据。有了搜集的证据, 就可以确定或否定前面的假设, 同时也就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便是解释与结论, 也是探究的目的所在。

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 人们呼出的气体中确实有水蒸气, 而且比空气本身的水蒸气多了许多;人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也比空气中的多了, 但仍然含有氧气, 只是没有空气中的那么多罢了……实验完毕之后, 让学生谈谈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 听听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有什么看法, 这就是科学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

要让学生坚信, 共同学习就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运用实验进行指导,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的要素,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史实诱导

我们知道,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含着如下八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但通常在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中或遇到的实验探究问题中, 大多只涉及其中的部分要素。那么, 科学探究诸要素的意义是什么?各要素要求达到什么目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既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去体验和总结, 又可以通过分析实验探究题来体会和归纳。倘若运用结合学习科学史实的方法来感悟, 那肯定会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 开阔知识视野, 提升对科学探究各要素含义的理解。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一节的教学时, 我经常运用有关科学史实, 如《敲开原子核的大门》等, 让学生阅读、思考,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诸要素的理解, 诱导学生早日步入科学探究的轨道。

三、试题引导

新课程改革后的这几年, 各地的中考都加大了对科学探究内容的考查力度, 实验探究题成为中考试题的重要题型和一大亮点。适时运用实验探究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强化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 也是让学生尽快步入科学探究之路的重要措施。

如对于催化剂的有关探究, 我们就可以围绕催化剂概念的本质来进行设计。由于催化剂具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一变两不变”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对催化剂的探究必须注重对比方法的应用, 以此既可加深对催化剂的认识和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有如下一道科学探究的试题:

科学探究是个奇妙的过程, 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 并填写下列空白:

(1) 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 (过氧化氢溶液) 清洗伤口时, 一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了水泥地板上, 他立即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那么水泥块能否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 经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后, 进行了以下探究。

(2) 猜想:水泥块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 实验验证:

(4) 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故水泥块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 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 仅凭上述两个实验尚不能证明水泥块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她觉得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这个实验是探究_________。

实验步骤: (1) 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 (2) 完成实验二; (3) 待反应结束, 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 洗涤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

(6) 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则说明水泥块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 要证明小松的猜想, 小芳的补充实验还是不够充分, 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即探究_________。

上题的设计遵循着科学探究的要素, 从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到讨论与反思等, 紧紧结合催化剂的概念而展开, 突出考查了催化剂概念中的“一个改变” (即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和“两个不变” (即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 的本质, 同时实验一、二也具有对比的功能。题目中小芳、小华在小松证实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基础上提出需增加两个探究实验, 一是为了证实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未改变, 二是为了证实水泥块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逐步完善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强化了学生对于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引领学生步入作文乐园 篇3

学习国画离不开素描、写生和临摹古画, 学习书法则要临习法帖。因此, 对初学者来说, 选帖非常重要, 范本不仅是书法入门的钥匙, 而且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它本身所体现的艺术风格有可能影响今后的创作方向, 甚至可能左右其一生的艺术格调。因此, 只有临习规范的法帖, 才能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 有了兴趣才能有追求, 有追求才能有成功。我国的书法艺术远在唐代已法度完备, 蔚为大观, 周篆、汉隶、晋行、唐楷、旭素狂草无不炉火纯青。选帖应遵循的三条基本准则:首先, 选墨迹, 书法诸要素, 笔法、墨法、结构、章法, 笔法居其首, 而笔法要从帖的入笔、收笔中去领悟, 选墨迹作范本容易学得笔法之精髓。其次, 选真迹, 由于历史的原因, 古帖中掺杂了不少摹本甚至赝品, 唯真迹才能更真实、更准确的表达作者的技法以及艺术追求, 原作的神采、气息、取势等。最后, 选佳妙之帖, 就艺术水准而言, 古代法帖亦有优劣之分。唯选佳迹, 取法乎上, 才能使初学者起步便置身于艺术颠峰。然而不知从何时起, 书界有一个不成文的律条, 那就是习书必须从唐楷入手, 进而颜真卿、欧阳询的楷书成为范本首选, 其实北朝墓志中的《张猛龙碑》、隋代的《龙藏寺碑》等都可作为范帖。学书从唐楷入手无可厚非, 把欧、颜楷视为范本也没有什么错, 但若仅限于此, 势必封闭初学者的视野, 束缚人的手脚, 对此大书法家康有为曾给予猛烈抨击, 他说:“吾闻能书者, 辄言写欧写颜, 不则言写某朝某碑。此真谬说!今天下人终身学书, 而无所就者, 此说误之矣。”我国的书法遗存简直是一座绚丽多彩的艺术宝库, 有的严整端庄, 气势恢弘;有的圆转浑厚、笔法遒劲;有的宽绰大度、形疏气连;有的秀逸矫健, 风神妍媚。遴选心仪的法帖, 必须泛览古帖, 开阔视野, 或选取某家某帖、专心致志;或专注一帖、旁涉他帖。

有论者认为“现代人的字不能学”, 笔者不能苟同, 我认为在临习古人法帖的同时, 还应重视今人的书写技巧、创作手法和审美取向, 特别要注重借鉴国展优秀作品的创作经验———因为在国展中优异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聪明才智, 还代表了我们国家这个时期书法创作的顶尖水平。迅速捕捉当今书法美学的价值取向、创作的发展趋势, 无疑会大大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创作水准, 不能包容和体现时代风貌的书法作品是不能被视为力作或精品的。

二、临帖从严

范帖选妥后, 如何临帖, 孙过庭认为:“察之者尚精, 拟之者贵似。”也就是说读帖时要精细、勤于思索, 临帖贵形似、亦步亦趋。然不少初习书者轻“读”重“临”, 匆匆摹习, 忽略了在临帖之前是应悉心“读帖”的———对范帖的诸艺术元素进行抉微钩隐的分析、研究。“读”入于眼、记于心, 能培养人的洞察力和理解能力, 还能够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鉴赏能力。“临”出于手, 显于纸, 从中学习书法技巧, 掌握书写规律。借鉴前人的书写经验, 是学书的重要环节, 应按对临、默临、意临的程序循序渐进, 逐步提升。关于对临、默临的方法和要求前人已有极其缜密的论述, 当前在临帖的过程中有两种错误倾向是值得克服的, 一是浮躁之风, 面对喧嚣的社会环境、学术氛围, 坐不下来、沉不下去, 临不了几次帖, 便匆匆进入所谓的艺术创作, 须知习书突击的手段不可取, 速成的门径也不通, 要想在书法领域有所成就, 有所作为, 就必须持之以恒, 不屈不挠, 才有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心浮气躁, 急功近利, 千方百计寻求快速成功之道, 就耐不住寂寞、经不住诱惑、守不住心性, 最终也难以如愿。二是在临习实践中有人误认为:只要有数的积累, 必定有质的飞跃, 因而忙于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的重复劳作。甚至重复着错误的方法, 而不能自拔。

书法艺术美仑美奂, 但在临习过程中却十分单调、枯燥而又乏味, 但可以采取“比对”的方法:即从“对临”到“默临”的全过程。把自己临写的较满意的字幅, 注上临写日期, 张挂起来,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对。所谓横向比对, 就是把临写的字幅与范帖进行对照, 最大限度的靠近原帖, 从基本的用笔特点到结构方法尽量把握原帖的规律和特点, 并烂记于心, 一旦发现与范帖有差异的地方, 立即逐个纠正, 直到满意时为止。所谓纵向比对, 既把前后两个时日所临写的字幅进行对照、总结。有对比才能有提高, 有对比才能有升华, 有进步才能有信心。跨过一座座山, 越过一道道坎, 个中乐趣局外之人是体悟不到的。

习书虽无捷径, 却有弯路和误区, 一旦误入歧途, 演成痼疾, 则难以移易。因此只有进行严格的书法临习, 坚持心摹手追, 步步悟入, 曲尽法度, 才能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纸笔从精

据传舒同少时家贫, 无力购置纸笔, 只好用扫帚沾石灰水在簟席上反复习字, 类以的例子还可举出不少, 这种刻苦习书的精神应受到后人的尊重。今天的学书条件比之古人优越多了。为了提高习书效果, 应选择精笔良纸, 那是因为秃笔糙纸无论下多大功夫也练不出书法的神采气韵来, 反倒浪费时日。

初习书法者往往不知道选什么样的毛笔为宜。古代书家习惯于用狼毫、兔毫, 唐以后的书家习惯于用兼毫, “邓石如专用羊毫, 神完气足, 浑古绝伦”。当代多数书家喜欢羊毫, 特别是长锋羊毫, 还有的书家甚至用鸡毫创作, 书家用笔有越来越软的趋势, 大抵是因为笃信“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缘故吧。书法界有“书不择笔”的说法, 我认为此说不妥, 一件书法作品的成功与否, 与笔和纸有直接关系, 选笔除圆、齐、尖、健外, 还应该锋颖修短合度, 翰毫软硬得宜, 笔肚大小相当, 笔杆长短粗细适中。选笔大一点总比小一点好, 因为用大点的笔写较小的字还可以;相反, 用较小的笔写较大的字, 笔根触纸或侧笔横刷, 便会力不从心, “心笔相违”。临写法帖, 应选用易于表达其风格特点的毛笔, 有意用长锋羊毫从事书法创作的书法爱好者, 待腕力相适, 手脑协调后再改用羊毫也不为迟。

毛边纸、宣纸是书画专用纸。临书最好用毛边纸, 由于它质地柔润、吸水力强, 易于笔力磨练, 既经济又适用。少儿临书少不了“九宫格”“米字格”“井字格”等, 结合年轻人的生理、心理状况, 习楷书时把纸折成长方块, 习行书时, 把纸折成长条形便也可以了。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作书的“器”是笔、墨、纸、砚等工具和材料, 在临书过程中应广泛试用各地各种制式的笔和纸, 掌握其特点, 熟悉其性能, 以期提高驾驭“器”的能力, 使“器”为我所用。

学慎始习, 功在初化, 习书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到选帖从优、临帖从严、纸笔从精、起点从高。经过系统的、规范的、不懈地修习, 对民族艺术的理解必定会有一个新的飞跃, 对陶冶情操, 提高精神文明程度, 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必定会产生显著的效果, 书法水平定会有很快的提升。

摘要:学慎始习, 功在初化, 习书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养成良好的习惯。当下, 书法学习低龄化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所以学习书法的开头路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到选帖从优、临帖从严、姿势从难、纸笔从精。

关键词:修习书法,选帖,临帖,纸笔选择

参考文献

[1][唐]张彦远.崔尔平选编.法书要录.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

[2]刘勰.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 2000.

[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上海书画出版社, 1983.

上一篇:基层疾控实验室下一篇:创伤性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