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科学(通用12篇)
引领学生科学 篇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逐渐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人身心愉悦、自觉地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这也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对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刚刚接触科学课,在课堂中出现的各种情况也许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又或者在探究过程中,常常异想天开,这个时候教师的处理方式就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就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精神做好前提准备。
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是学生的天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创造提问的环境,激励刚接触科学的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如在学习《蜗牛》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人行走是靠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脚”。再问,那蜗牛靠什么行走?这个问题应该“直观”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将带来的蜗牛分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观察蜗牛是靠什么行走?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会很好奇:蜗牛是怎么行走的呢?这时,再带着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尽可能让学生都参与提问,这样长期坚持训练,才能使学生形成敢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前提,合作探究是提高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铺垫太多,会降低问题本身的挑战性,妨碍学生独立思考,所以要变一问一答式的“小步走”为呈现主问题式的“大步走”,问题过细、过窄就缺乏思考价值,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探究。因此,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特别是对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有必要先让他们“跳一跳”,当他们实在无法摘到“果子”时,再设法帮助他们搭“脚手架”,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获得有效的探究效果。如在教授《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课时,先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容看模拟演示,学生对地球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再引导学生利用课内外大量搜集到的资料,去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成过程,然后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自己的所得。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地球的基本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开阔了视野。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时也要让他们学会合作,因为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科学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小组交流,从倾听同学发言到全班讨论、交流中,形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和课堂氛围。
四、多种方式丰富探究活动
低龄段的学生较为好动,总想通过触摸去探索周围环境。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爱动手的这一特点,巧用丰富的活动材料,让学生在活动材料的引领下,经历探究的过程。材料的选择标准应该是易操作、有趣味性,能达到完成探究的目的就可以了。如在《寻访小动物》一课的学习和探究中,组织学生在校园里的大树上、大树周围、草丛里、花坛里进行观察,要求学生用学过的观察方法科学地寻访“小动物”,不打扰小动物,同时做好记录,注意安全。丰富多彩的探究材料,为探究活动提供了载体,但由于探究活动的空间大、干扰因素多,加之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探究往往会出现“无序”的现象,但正是由于“无序”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然流露。作为教师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前除了要准备各种必要的探究材料,检查学生带的材料是否符合探究的要求、是否安全可靠之外,还要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精心备课、预做实验等方式,尽可能地做到心中有数。如在给学生上《植物》这一课时,让学生说说校园里的植物有哪些?让学生到校园里去观察不同植物的树干、树叶、树皮和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永远是《科学》课的主题,它不仅是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还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探究”必须贯穿于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在课堂教学中,安排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发展。
摘要:<正>《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逐渐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让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一、创设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引领学生科学 篇2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最重要是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注重情感投入,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孤立的两个行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没有他们的主动探索,教学任务也无法完成,课堂产出自然也会减少。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探索不仅包括对实验现象的探索和理解,还包括对该现象的研磨和持续关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兴趣、需求、愿望与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同一轨道上向前运行,教学活动的互动性、互变性促使着教师不断与学生取得共识,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验,也会对教师的劳动作出反映,提出某些要求和期盼,这就促使教师去不断充实、改变、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内容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推动、促进教师的作用,也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
二、实施激励评价,激发实验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三、借助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由于很多的实验现象变化比较细微或者需要长期的观察,给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带来了难处,这时一些多媒体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样的难题。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趋向深入性,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是提高实验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堂40分钟的科学课,是由多个实验活动—问题—实验活动组成的,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寻找北极星”一课的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通过星座软件寻找到北斗七星,再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交流各自寻找的方法,在学生对如何需找北极星的方法明确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会的方法,整节课学生学习的热情度非常高,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电教媒体应用于实验教学,不仅能摆脱实验条件的限制,提高实验的演示可见度,还能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从而达到优化实验的目的。又如在教如《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 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引领学生建构丰满的科学概念 篇3
《寻找生物的家园》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共同的家园”的首课,它总领单元,将学生的视角引入生物与环境的研究,借助剖析每一种动物必须生活在环境里这一基本事实,引导学生去发现生物对环境的依赖,揭示环境对于生物的意义。教学设计共分三个部分,一是理解生物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二是理解生物栖息地的含义;三是了解生物间存在着伙伴关系和敌对关系。而本案例正是教学设计的第二个部分。
【案例描述】
第一层次
1.同学喜欢大草原吗?(出示大草原的图片)找找看,这里都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示:
生物:马、牛、羊、树、草。非生物:水、土壤、空气、阳光。
2.这些生物为什么喜欢长期生活在这里?它们是如何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
生:草原为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空气、水、活动及栖息场所。
草原为草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鲜的空气和充足的阳光等。
小结:那么像这样能满足生物生存、生长、繁殖需求的生活环境,就是生物的栖息地。(板书:生物的栖息地)
3.你还能举一些生物和它们生活的栖息地的例子吗?
生1:蚯蚓喜欢生活在松软、潮湿、阴暗的泥土里;
生2:骆驼生活在干燥的沙漠里……
第二层次
4.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这样一类生物的生存状态(动画出示白鳍豚图片)
介绍:白鳍豚是长江中特有的一种淡水鲸类,它数量极少,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它体型优美,又被誉为“长江女神”,可是它的数量在20世纪急剧下降,科学家们指出,白鳍豚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它的消失不可能是由于自然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白鳍豚濒临灭绝呢?
生1:人类猎杀和误杀;
生2:大量污染物的排放导致水质变差;
生3:过多的人类的活动挤压和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
生4:船舶的噪音干扰了白鳍豚的声呐系统,导致被螺旋桨打死;
……
其实像这样濒临灭绝的生物还有很多,你知道我们身边哪些物种也濒临灭绝?
好在人们早已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我国早在1956年就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迄今共建立了19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就包括我们盐城地区的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和沿海滩涂珍禽自然保护区(课件出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建立起这么多的保护区呢?
生1:保护生物的栖息地,让它们有庇护所;
生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
第三层次
5.同学们,咱们刚刚说了这么多,草原、森林、湿地等等,这样的一些大环境都可以作为很多生物的栖息地,你们想不想动手来模拟建造生物的栖息地?
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准备:小型纸盒(或鞋盒)数个,剪子,胶水,胶带,带有动物和植物图片的杂志。
学生材料准备:沙子、苔藓、贝壳、种子、玩具动物(如贝壳虫和蜘蛛)、石头、树枝、泥土、干草和叶片、有关植物和动物的图形等。
活动步骤
(1)让每组选一种课堂活动中研究过的动物栖息地做成微型立体景观,并解释微型立体景观——是指在一处自然环境下的一种微缩的、显示景致的植物和动物的景观。纸盒或鞋盒将会用来制作微型立体景观的外壳。
(2)要求每选择一处动物栖息地,告诉同学们,他们要选择在动物栖息地能找到的各种植物和动物,并决定在下面铺上哪种土壤。同学们可以从杂志上剪下图片和插图,制作背景,并使用他们发现或制作的其他物体构筑他们独特的微缩立体景观。
(3)在同学们努力行动时,教师可以在布局上给他们一些建议。鼓励孩子们把微缩动物栖息地的景观做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在每组完成创作后,让同学们在作品上贴上标签,注明所属动物栖息地的名称,并写一些简单的说明文字。
(5)做完微缩立体景观后,在教室里组织一个小型展览会。每组进行一次简单扼要的演讲,并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案例分析】
本案例为实际教学第二部分:理解生物的栖息地的含义。在教学中,我为了丰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来进行教学。
一、师生对话交流初步感知概念
在学生对生物与非生物有一定认识的基础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熟悉的大草原图片,来识别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同时在师生对话中激发学生提出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关系的探究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牛为什么生活在草地上,这个环境里的生物为什么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的科学问题。学生在解释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生物依赖环境生存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引出生物栖息地的含义,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促进了学生对“栖息地”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
二、保护珍稀物种,丰富拓展内涵
本节课在初步感知概念的同时,自然引入到我们需要关注的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上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理解概念的内涵。本节课介绍了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多数学生未曾亲眼见过珍稀动物,缺少相应的感性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觉得学习内容枯燥,不易接受。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网络优势,特别介绍了白鳍豚、扬子鳄、麋鹿、丹顶鹤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状态,引导学生走近了解这些珍稀动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亲历模型构造,体验探究乐趣
“做中学”强调“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孩子们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发展孩子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活化课堂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把生物的栖息地这一相对抽象的概念通过模拟构建生物栖息地的形式,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方案,教师只在学生认为的难点处适当点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白,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意义。
引领学生尽快步入科学探究之路 篇4
一、实验指导
结合教材上的实验与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育是最为常用的指导方法, 关键是从新授课的开始就要有意识地做好这项工作。
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第一单元的课题2安排了“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探究活动, 将这一实验适当充实、拓展, 就会成为帮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要素的典型案例。我们对这一实验的教学是这样处理的:
首先强调,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要步入科学探究之路, 就要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在冬天的清晨, 当人们呼气时, 总能看到嘴角边挂着清晰的水雾;身处嘈杂的电影院里, 总感到空气不是那么新鲜。那么, 人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也是科学探究的最关键的环节。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 怎样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呢?实验、调查、辩论、研究等就是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应用这些方法去试图解决问题之前, 需要有个猜想与假设, 这猜想是“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许多学生会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多了,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了, 呼出的气体中没有氧气了……那么, 这些假设是否正确呢?显然, 验证它们的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了。
按照课本上的方法与步骤,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上面的实验记录下相应的现象, 这个过程就是搜集证据。有了搜集的证据, 就可以确定或否定前面的假设, 同时也就由此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便是解释与结论, 也是探究的目的所在。
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 人们呼出的气体中确实有水蒸气, 而且比空气本身的水蒸气多了许多;人们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也比空气中的多了, 但仍然含有氧气, 只是没有空气中的那么多罢了……实验完毕之后, 让学生谈谈在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感受, 听听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有什么看法, 这就是科学探究中的表达与交流。
要让学生坚信, 共同学习就能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运用实验进行指导,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的要素,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史实诱导
我们知道, 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包含着如下八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但通常在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的探究活动中或遇到的实验探究问题中, 大多只涉及其中的部分要素。那么, 科学探究诸要素的意义是什么?各要素要求达到什么目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既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去体验和总结, 又可以通过分析实验探究题来体会和归纳。倘若运用结合学习科学史实的方法来感悟, 那肯定会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家的探究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 开阔知识视野, 提升对科学探究各要素含义的理解。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一节的教学时, 我经常运用有关科学史实, 如《敲开原子核的大门》等, 让学生阅读、思考, 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诸要素的理解, 诱导学生早日步入科学探究的轨道。
三、试题引导
新课程改革后的这几年, 各地的中考都加大了对科学探究内容的考查力度, 实验探究题成为中考试题的重要题型和一大亮点。适时运用实验探究题来引导和帮助学生强化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 也是让学生尽快步入科学探究之路的重要措施。
如对于催化剂的有关探究, 我们就可以围绕催化剂概念的本质来进行设计。由于催化剂具有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的“一变两不变”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对催化剂的探究必须注重对比方法的应用, 以此既可加深对催化剂的认识和理解, 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有如下一道科学探究的试题:
科学探究是个奇妙的过程, 请你一起参与实验探究, 并填写下列空白:
(1) 提出问题:小松同学用“双氧水” (过氧化氢溶液) 清洗伤口时, 一不小心将过氧化氢溶液滴到了水泥地板上, 他立即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小松联想到自己曾经用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那么水泥块能否也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呢?于是他到附近建筑工地取回一些小水泥块, 经用蒸馏水浸泡、冲洗、干燥后, 进行了以下探究。
(2) 猜想:水泥块能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3) 实验验证:
(4) 结论: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 故水泥块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5) 讨论与反思:小芳认为, 仅凭上述两个实验尚不能证明水泥块可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她觉得需要增加一个探究实验。这个实验是探究_________。
实验步骤: (1) 准确称量水泥块的质量; (2) 完成实验二; (3) 待反应结束, 将实验二试管里的物质进行过滤, 洗涤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比反应前后水泥块的质量。
(6) 分析:如果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则说明水泥块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但小华认为, 要证明小松的猜想, 小芳的补充实验还是不够充分, 需要再补充一个探究实验, 即探究_________。
上题的设计遵循着科学探究的要素, 从提出问题实验验证到讨论与反思等, 紧紧结合催化剂的概念而展开, 突出考查了催化剂概念中的“一个改变” (即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和“两个不变” (即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不发生改变) 的本质, 同时实验一、二也具有对比的功能。题目中小芳、小华在小松证实水泥块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基础上提出需增加两个探究实验, 一是为了证实水泥块反应前后质量未改变, 二是为了证实水泥块反应前后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在这种逐步完善的实验探究的过程中, 强化了学生对于催化剂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在战略引领下加快科学发展 篇5
经过不懈努力,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已经从创建之初的名不见经传,成长为我国军民结合得好、综合实力强的军工集团之一。多年来,集团公司以实施战略管理为抓手,锐意改革,攻坚克难,推动企业在科学发展中实现了新跨越。
一、以战略引领企业改革发展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集团公司狠抓以战略管理推动发展。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及时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有效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的战略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综合实力大幅增长。从昔日亏损严重的军工集团到今天的世界级企业,集团经济规模不断跃升,主要经济指标居国防科技工业前列。到2011年,集团资产总额达2480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3倍;营业收入2799亿元,是2003年的5.6倍。“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长27.49%,资产总额年均增长21%。
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在战略引领下,集团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2011年,集团公司实现利润81.8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8倍;上缴税金124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3.1倍。“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利润年均增长49.31%,上缴税金年均增长39.37%。
民生福利持续改善。集团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不渝地实施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原则。2011年,职工人均年收入4.31万元,比2003年增长了2.7倍。大力实施“退城进园、退城进郊”项目,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立帮贫扶困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坚持以“零事故”为目标。
战略地位稳步提升。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和中央直管的特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始终把特种产品放在绝对优先位置,在完成国庆60周年阅兵、亚丁湾护航、北京奥运安保等国家重特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连续4年进入世界企业500强,连续6年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2012年,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7位、制造业500强第8位。
二、实施战略管理的实践
在实施战略管理中,集团公司不断完善科学战略体系,不断充实战略实施路径,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军工特点、集团特色的战略引领发展之路。
以“保军报国、强企富民”为使命,把忠实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我们始终牢记使命,积极适应新军事变革,大力提升军工核心能力,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实现跨代跃升。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着力构建先进军工和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优势资源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特种产品、车辆、新能源、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汽车产业不断优化战略布局,稳居国内第一阵营。新能源产业高起点、高水平发展,已逐步成为集团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装备制造业正向大型化、重型化、集成化、成套化发展,输变电领域掌握了世界尖端研发制造技术。不断健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发新能源车型及新型节能发动机,引导和推动建立自主品牌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统一标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以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为着力点,通过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创新为先导,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与管理模式,努力营造敢想敢试、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2004年开始实施“科技兴企”战略,2009年集团成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成以兵器装备研究院为顶层、9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36个省部级技术中心为骨干、专业研究院所与联合研发中心为支撑、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开放型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数字兵装”建设成效显著;加大科技投入,新产品贡献率超过50%,拥有专利量超过7000件,连续多年居央企前列;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居国内第一、世界第十三位。
以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为方向,不断完善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开放心态审视自己,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提升集团的战略管控能力。设立财务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改造升级资产公司,大力开展资本运作;成立事业部和专业公司,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规范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以改革促发展,35户企业完成政策性破产,一大批社会职能项目剥离移交,清理非主业子公司462家;相继实施26个退城进郊、退城进园搬迁项目,企业面貌焕然一新。始终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与福特、铃木、标致雪铁龙、马自达等跨国公司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全球研发资源,形成了“五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出口增速明显加快。
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重点,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以“四好班子”创建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的高素质企业管理者队伍。实施院士培养推进计划,实行科技带头人与技能带头人制度,建立了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与技能人才队伍。共成功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10多名,累计17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汽车领域11人,居行业首位。重视为科技人才营造成长、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薪酬分配体系,实行高级管理人员年薪制,大幅提高科技人员工资水平,职工收入逐年稳步提高。通过实施具有集团特色的人才战略,科学发展的内驱力极大增强。
以精益管理为指导,推进企业战略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行精益管理,构建以消除浪费和降本增效为目标、以绩效持续改善为核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的精益管理体系。实施成本领先行动计划和面向成本的设计管理,成本竞争优势和企业精益管理水平不断升级。大力推进基层星级精益班组建设,着力推进精益生产和精益管理。目前,精益思想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以关注顾客、全员参与、杜绝浪费、创造价值、持续改进、追求卓越为特征的精益文化逐步形成,成为推动集团加快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坚持产品质量至上,“每一支枪、一发弹都坚决做成精品”成为集团一贯坚持的质量准则;生产优质产品,成为矢志不渝的追求。
以着力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为法宝,形成企业发展的独特战略优势。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与党建工作的有机融和,努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高度重视党组自身建设,着力提升战略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抓班子带队伍能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成员工好理解、好执行的企业语言,内化为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追求。不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积极推行“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坚持典型引路抓党建,把一大批鲜活的典型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巨大力量。坚持以制度规范权力运行,努力为企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劲足的良好氛围。
以调整升级为抓手,在战略转型中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调整发展方式,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着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战略产品、盈利产品和特色优势产品。调整科技创新体系,围绕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重点攻关,加快实现由分散科研向集智攻关转变、由仿研跟踪向自主创新转变。全面打造制度化、标准化、流程化的管理体系,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跃升。创新营销模式,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市场协调发展转变。坚持精干高效、运行有序,压缩管理层级,优化员工队伍。调整分配机制,实施全员绩效管理,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
三、实施战略引领需要遵循的原则
总结集团公司实施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切感到:战略管理能力决定企业命脉。正确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关乎企业的兴衰成败。其中把握“五个根本”至关重要。
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谋划战略的根本前提。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掌握先进理论,不断更新观念,才能确保战略谋划的前瞻性,确保战略的科学性、指导性、权威性;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善于打破常规和积习,才能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企业快速崛起。
始终把立足全球化竞争作为制定战略的根本取向。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特征更加突显。企业是全球化竞争的主体,世界范围的竞争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只有立足全球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制定发展战略,既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又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始终把中央的大政方针作为完善战略的根本遵循。在实施战略管理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善于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落实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每一环节。要始终依托国家战略制定企业战略,自觉把企业战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自觉服从、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利益,牢牢把握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
始终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战略实施的根本目的。推动科学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基本保证,是抓住机遇,赢得挑战的关键。必须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与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落实于企业战略之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下苦功,推动企业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的跨越。
始终把强化执行力作为战略实施的根本保障。战略决定命运,执行决定成败。在战略实施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大力提倡攻坚克难、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和高昂的斗志,把提升和锻造执行力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功,使坚强的执行力成为推动企业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实验教学引领学生开启科学之门 篇6
关键词 实验教学;物理;科学素养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有物理、处处有物理,实验教学正是淋漓尽致地反应了物理的这一特点。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分析、判断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物理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实验教学,从方式方法上改革实验教学,从评价的角度强化实验教学。通过实验,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形成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形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1 演示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效果,要做到精
心选择
教材中每个演示实验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而说明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演示实验可以有好几个,但教师不必一一演示,而要根据教材要求及设备条件精心选择。例如,为使学生建立大气压的概念,可选择用“厚纸片顶住一杯水”的演示实验,不必将马德堡半球、针筒抽水等演示实验都端到学生面前,以致罗列了许多现象而忘却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不知其所以然,反而达不到建立大气压这一物理概念的目的。
2 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特别是后边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物理实验活动中,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单一、被动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必须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问题性、探索性和应用性。让学生成为实验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实验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和示范者,特别关注学生亲身的感悟与体验。基于不同的学生对象和不同的实验环境,可以选择各种形式,各有侧重,又互不割断。例如演示水的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把事先准备好的小鱼放到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上部加热使水沸腾时,鱼却在管底没有什么异样。学生感到十分惊奇,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演示实验时,吸收少数学生参加演示实验,为做学生实验培养了一批骨干。这样在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十分认真,收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不用教师讲,他们自己就想去探究答案。此时开始实验学习,就能让学生更主动地获取知识。
因此,在演示实验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
3 做演示实验时要注意分析实验,以达到最佳的
效果
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做演示,再作分析。例如,进行电功率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做演示,将“220V,25W”“220V,60W”的两只灯泡分别串联和并联后接入220 V的电源上,观察它们能否正常发光?在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往往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在讲授浮力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形状不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相同吗?铁皮放在水里,它一定会沉入水底吗?同一物体分别放在水里、煤油里,它露在液面上的体积相同吗?等等。要求学生利用自制的学具在课外活动中分小组进行实验,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兴趣很高,增添了积极进行实验的信心。
在学完了这一章以后,教师还进一步提出:浮力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有哪些?一公斤的水能浮起二公斤的物体吗?装在船里的石头,卸一部分在水池子里,水面会上升吗?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或自己动手回答问题。这样,通过课内、课外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有机联系,学生既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会运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演示实验的过程,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
过程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轻知识、重方法;轻结论、重过程”,更应当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重视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这节课时,考虑到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却难以真正掌握,为了使教学更加形象具体,教师可以这样演示该实验:将开着的灯光当太阳,让一个学生举着小球当月亮,另一个学生站着不动以头当地球。然后让举着小球的学生在灯泡与那个学生之间转,当灯光、小球与那个学生的头在同一直线上时,另一个学生说他看不见“太阳”。其他学生也从阴影中看到了这一点。这个时候学生的兴趣高涨,教师把握住机会适时地进行提问:那么当太阳、月亮和地球也在一条直线时,我们地球上的人会看到什么现象呢?这样学生就能真正掌握月食知识,感到学习是一种轻松、充满乐趣的事,从而对物理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实验教学的整体功能,突出构成整体的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搞好整体改革,物理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建构思考问题要有整体观念,从整体出发又以整体为归宿的思维方式。其次,摒弃传统的质量观,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的,代替过去只强调智育发展,围绕“两考”(高考、中考)转的质量观。在改革实验中,教师始终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师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索的过程。整个教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自觉动手、动脑。
在整体改革实验中,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作、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声烈.X.25互联网络实验教学参考模型设计[J/OL].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2):103-104,176.
[2]刘雪林,龚镇雄.一本颇有参考价值的新书:推荐《物理实验研究》[J/OL].物理实验,1995(1):38.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
引领学生科学 篇7
一、有效的科学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它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 观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课堂观察环节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的或者盲目的观察, 这样的观察肯定起不到任何作用, 只是徒劳地浪费时间而已, 更别说教师想在观察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了。没有明确的目的, 会让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漏掉。小学科学中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的活动过程。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以其感知水平为基础的, 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 任何观察过程都包含观察对象和观察主体, 又是在自然状态中、不加任何条件进行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观察还是一个过程, 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观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观察活动的参与。从科学角度来说, 观察也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 作为探究方法的观察, 就是科学观察, 那就要在理论的指导下, 通过感觉器官、各种仪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和描述研究对象, 获得科学事实或感性材料的过程。科学观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获取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 最初阶段的观察是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 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地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 可以使学生与观察对象直接联系, 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 这是一种很容易轻松地学习运用的探究科学的方法, 掌握有效的科学观察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泉, 只有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 才能让观察具有有效性。小学科学课所涉及内容都是学生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对象, 学生对他们的认识、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就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所以在每个观察活动的开始,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观察, 应该在观察的开始让每个小组讨论观察步骤、观察重点, 汇报后教师可以再次强调观察的重点, 巧用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带着目的或者兴趣去观察时, 他们才会认真、仔细地把要观察的内容看清楚, 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的能力
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 也是最基础的探究科学的方法之一, 但是, 有效的科学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必须要经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科学的训练。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教师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学生只有通过观察, 认识了事物, 才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 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技能的培养, 掌握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小学生的观察是没有规律、漫无目的的,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引导, 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低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 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 看到哪里, 就是哪里。他们的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 排除干扰能力较差, 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 观察的错误较多。根据这种情况, 我们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有效引导, 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 让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观察对象, 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对于稍高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自主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观察目的明确, 学生观察时就能分清主次、先后, 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在培养学生有目的的科学观察时, 要先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科学观察的方法有很多, 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1) 观察要有序、全面, 可以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等等。 (2) 明确观察的主次, 明确出观察的重点。 (3) 要明确观察的类型, 运用多种感官, 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 (4) 借助科学仪器时,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 规范操作。
观察是描述的基础, 描述是观察的呈现。科学观察不要停留在观察活动的本身, 更要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概括、整理。观察的同时, 要求学生客观、真实地记录, 记录可以采用画图、图表等形式, 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更认真、细致, 观察结果更真实,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结果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还要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持之以恒的观察,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 对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一点比观察本身的收获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此, 观察不能只从静态的角度进行, 还要从动态的角度, 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观察, 才能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这就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持之以恒地观察才能做到。
用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引领科学之路 篇8
一、变预设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开放科学探究时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的全部细节。 因此真正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 真正高效率的教学活动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总是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回答自己想要的或与课本上相同的答案, 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不允许学生“出格”。 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教师在实施教学预案时,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偏离教学预设时,教师应当灵活应变,促使课堂活动亮点生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科学探究活动不是一个机械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教师决不能固守预测,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一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方案采用弹性化、板块式教学设计,能使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充满生命活力。
二、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驾驭者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合作、和谐的氛围,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主人的权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生通过自行探究,真正享受到学习主人的权力。
1.鼓 励学生观察 、实验操作 、大胆猜想 、验证 ,经历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注重的是调动学生学习思维的活跃性,积极开动脑筋,猜想参与正是一个最佳的思维锻炼场所。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参与,自由动手做实验或者小组合作做实验,提炼出表面现象,在汇报时教师大胆让学生说,大胆让学生猜测,从而把表面现象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再经过多次试验检验,得出结论。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
2.正确处理探究中学生自主与老师指导的关系 。
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探究?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应就学生“最近发展区 ”进行引导 。 不过 ,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很难。 因为科学课程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其知识融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我们不可能用几张表格或问几个问题就能知道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这些知识很大一部分是学生课外学到的。 在科学课中应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说, 从中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站好起点,把握好教师重点指导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指导,何时介入,何时传授相应的准备性知识,有助于教学活动顺利展开。
3.给学生亲历探究和开展反思的机会 , 引导学习者自主建构。
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空的头脑来到教室的, 他们对许多问题已有自己的探究,形成了初步看法,但这些看法中有些不够全面、深刻,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例如: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学生会认为重的物体先落地; 衣服保暖是因为衣服能产生热量……仅仅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常常半信半疑,甚至想不通,只有通过进一步亲身探究, 让他们亲自发现自己已有经验与新发现的现象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 才会心悦诚服地审视并修正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是“顺应”与“同化”两方面统一的过程,这种构建不可能由他人代替,是学习者自主构建的过程。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探究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
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 让学生体验到有所收获的喜悦和兴奋。 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东西,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当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难免会走弯路,甚至最终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于教师直接解释,但学生仍从这一亲历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 明白科学研究的不容易、科学道路的不平坦……
5.在探究过程中 ,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培养 。
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是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产生体验,获得感悟。 这些体验和感悟有些是小学生当场感受到,并且有所表示的;也有些是小学生当时并没有感受到,而是作为一种潜在体验和感悟,暂时积存在他们的心中,随着学习进程不断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产生顿悟并显示出来。
三、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催化剂”
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和智力表现,因此,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展示学习结果,而且要展示学习过程,教师评价时要指出学生回答中包含着的智力价值及采取何种学习方法。尽量给予学生客观、真实、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你的思维很独特,能具体说说你的想法吗? ”“你倾听得真仔细,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这一类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尊重,觉得老师确实在认真听取自己的发言,学生也会学老师那样,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 另一方面会使学生认为自己思维的确“很独特”,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评价应是为了使学生更深入探究,养成自主探究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乐趣。 评价既可以巩固探究成绩,又可以检验探究效果。新的科学课程教材编写的练习内容,练习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科学方面的图画,实验记录,调查报告,活动结果,也可以是学生的各类小制作、小论文等。 为强化探究结果我通过引导,让学生个人观察或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完成练习内容,对他们的探究结果或用适当文字加以点评, 或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于他们的探究活动的关注,促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追问、反问实现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例如:“是吗? 你是怎么发现的? ”“你是怎样想的? 这真是你观察发现的吗? ”等等,追问不仅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求证意识的有效方法,而且促进自我评价、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
在加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正日益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学科教学亟待需要的一种更好的、更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方式。
摘要:《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的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本文从变预设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开放科学探究时空;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驾驭者;让课堂教学评价成为动态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催化剂”等方面论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方式。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和谐发展 篇9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科学发展观总的含义是“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方面来说, 大学生承担着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 而学校就是育人成才的摇篮。只有把人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有意义。就教育本身而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为大学生追求自我和谐发展提供了宏观指导和理论依据, 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科学发展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 除此之外, 高校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维护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实质
大学生的和谐发展是指在大学生发展过程中, 各方面平衡发展, 和谐发展。
1.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的“人格和谐”。
人格和谐体现个体内部心理各因素健康积极、完整平衡, 并能组织好个体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等外在关系的稳定的行为倾向, 和谐人格既是健全统一的心理人格, 又是完美相谐的道德人格, 是理想的最佳人格。但是, 当代大学生存在或大或小的人格缺失问题, 人格不和谐发展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的愚蠢行为, 这些行为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所以在胡锦涛主席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同时, 高校要以此为基础努力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
2.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的“学习和谐”。
学习仍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 使大学生在当今有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时代环境下, 继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 学到真正过硬的本领。除此之外,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3.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生活和谐”。
大学生生活和谐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氛围和谐的大学校园, 这样大学生才能追求一种规律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高校应大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环境, 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积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努力使大学生生活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三、如何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和谐发展
1.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和氛围,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人格, 重视师生间的平等交流,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和谐发展。
2.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建立和完善和谐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体系。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 应联合家庭社会, 为学生和谐发展服务, 只有三者高度统一, 才能最终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 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 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分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 我们应紧跟这一思想认清现状, 这样就不会因为事情不够理想导致心理无法承受, 使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和谐的音符。高校应用科学发展观引导大学生分清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使大学生能够健康和谐发展。
4. 校园文化活动的社会化是实现大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校园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并可以完善自我的生活方式, 也是决定社会环境的基础。自我完善必须依赖于社会所提供的条件和实践的机会, 大学生是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中体会到的各种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中不断完善自我的。高校应积极为大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 使校园文化生活真正达到社会化, 使大学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到提升, 在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 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也是党赢得青年、培养青年的重要途径, 更是大学生自身健康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校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只有各方面健康发展, 大学生们才能以积极地心态面对各种挑战, 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群体。
摘要:在当代大学生存在很多不和谐因素的前提下, 大学生的和谐发展问题成为了高校教育者不断思考的重中之重, 所以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也成为了中国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冠艺.以科学发展观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
[2]戴家芳.高校根本的目标追求:大学生和谐人格培育
[3]卢霞辉.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 2008, (7) .
引领学生科学 篇10
一、突显前概念, 让心灵之花盛开
小学生的前概念往往具有广泛性、隐蔽性、差异性等, 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出现怎样的前概念, 很难想出来。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 做个有心人, 多注意收集学生的各种前概念, 对这些前概念进行梳理归类, 那么在真正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从容地应对学生的差异表现了。
1. 问卷调查———客观全面地突显前概念
教材中有很多表达学生前概念的“云朵” (学生活动中言语的收集) , 堪称代表性的前概念。而问卷调查就是收集前概念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2. 课堂提问———直观有效地突显前概念
一个概念的认知, 往往与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相关联。以“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某些因素有关”这一科学概念为例, 从学生回答的情况来看, 确实说明学生在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之前, 对影响浮力的因素已有了许多前概念, 包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而且有些是教师根本没想到的。
3. 动用“储蓄”———简洁明快地突显前概念
作为一线的科学教师,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 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发散不开去, 觉得无从回答, 这时候, 教师可以借用以往的经验, 动用“前概念”的储蓄, 能够很有效地让学生的思维马上进入角色, 客观地放大思维。科学教材里面收集了很多学生的“前概念”, 分别以对话框 (云朵图) 、气泡图、箭头图等来展示, 这些图形几乎集中了前概念的典范。
就学生的前概念而言, 有的是正确的, 有的则是错误的, 它蓄积有极大的教学能量, 是学生确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前概念的机会, 让学生的前概念得以充分展现。通过对前概念的充分展现, 可以让教师洞察到学生在知识结构甚至是思维上的缺陷, 使教师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物质上都有了充分的准备, 为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
二、扰乱前概念, 让思维之花盛开
美国学者纳斯伯姆和诺威克曾提出过“矛盾事件”的方法:先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树动形成风”;接着让学生尝试解释一个矛盾事件, 引起概念冲突———“自然界中谁来摇动树”;最后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认知调整, 建立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新的概念模型——“树会生长, 但不足以自行摇动产生风”。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矛盾中去引发思维的冲突, 去思考事情的前因后果, 然后运用事实来纠正错误的前概念。
1. 用前概念“解释”新问题———水尝无华, 相荡乃成涟漪
小学生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 对于自己感觉相冲突的现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 一旦所接触的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产生了矛盾, 就能很快激发出探求知识的欲望, 从而让思维之花盛开, 让求知之门大开。如像食盐一样在水中, 过了一会儿, 肉眼看不见了, 这一现象叫溶解。而像沙子一样在水中无论过多久, 沙子颗粒都没有变化, 这一现象就是不溶解。那么像面粉一样的呢, 是溶解还是不溶解?有的学生认为, 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 因为面粉和沙子一样还可以看见;而有的学生则认为面粉在水中更像食盐, 因为在水中的面粉跟原来的面粉看起来是不一样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既像沙子又像食盐;还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既不像沙子又不像食盐。此时学生遇到了与原有经验不一致的观点, 这种不一致导致了认知冲突的产生, 思维也随着扩散, 课堂上的精彩也跟随着呈现在大家眼前。
2. 从别人的前概念中激发灵感———如丝小节层层乱, 大弦小弦错杂弹
每一个小学生具有的前概念各不相同, 各有各的特点, 对于同一现象, 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主要缘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对一种现象在不同的情境下, 同一个学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 而同一现象, 不同的学生的理解也会相差很大等。鲸鱼是不是鱼?在学生阐述理由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火花无处不在。在众说纷纭中, 我们逐渐可以理出什么是鱼, 鱼具备什么特点等的科学概念。“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教师只有捕捉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灵感, 延伸学生的创意, 才能让“大珠小珠”都“落玉盘”。
3. 提供反例激化认知矛盾———石本无火, 对击始发灵光
在与他人、与社会文化的交往中, 个体会遇到与原有经验不一致的观点, 这种不一致也会导致认知冲突的产生。由于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前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 人不愿忍受认知冲突所造成的压力, 从而感觉到有改变认知结构的需要, 所以会试图调整新、旧经验, 解决冲突以建立新的平衡, 因此利用引发认知冲突的方法来促进前概念的转变, 诱发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如西瓜重10斤, 西瓜的“重量”是10斤, 也就是5千克, 但教材说重量的单位是牛顿, 牛顿与千克到底是不是孪生姐妹, 究竟怎样的表达符合科学的范畴?由此矛盾产生, 会激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正视, 吸收前概念的精华, 摒弃其糟粕, 从而激发科学概念的火花。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思维在这里闪耀出亮丽的光芒。
三、修正前概念, 让科学概念开花结果
当学生的思路被教师引入矛盾之中时, 因为前概念引发的认知冲突, 导致思维的高度活跃, 学生就会急于寻求答案, 但是受知识水平、思维方式、心理素质等因素影响, 不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个供学生思考的阶梯, 运用准确的方法, 引导学生逐步完成对科学概念的修正。“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不劈开“禅房花木”, 怎么能领会曲径通幽的奥妙呢?
1. 用平面镜成像原理来修正前概念
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和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彼此能否形成“像和物”呢?由于前概念是学生大脑中业已成形的模式, 且在长期的生活经验累积中又强化了这些观念, 加之学生的思维又具有自我中心性, 因此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是极其顽固的, 教师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感觉的错误, 明白错误的前概念不是科学概念的像, 才能消除错误的前概念, 否则任何讲授都是苍白无力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提供一面镜子, 让学生走出矛盾与焦虑, 确定科学概念。
2. 在论辩中修正前概念
有争论才会有进步,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将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前概念, 理解、巩固、深化科学概念有力的措施。例如, 短路、断路与通路的电路概念时, 运用论辩的方法, 通过画图等手段, 把简单电路中碰到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 让学生自己加以分析、比较, 争论这三对容易混淆的概念, 明确概念的界限、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终于使学生构建了三个概念的清晰轮廓。
3. 用实验修正前概念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 可以提供生动的实验过程、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 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经验型, 需要感性经验支持。其一般过程为: (1) 发现前概念; (2) 确认前概念的对与错; (3) 通过新颖的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兴趣, 去除错误的前概念, 确认科学概念, 拓展、拓深科学概念。例:观察物体加热发生的变化;认识燃烧条件之一———燃点。
师:加热吸管会发生什么现象?生:会燃烧。
师:加热粉丝呢?生:会烧焦并会冒烟。
师: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现象?老师把这杯茶一直加热, 你们认为会发生什么现象?
———从学生回答与反馈中发现, 学生知道物质会燃烧, 但不知道什么是燃点, 不知道物体温度要达到燃点才会燃烧。
问:老师有一张纸条和一根木条, 给它们同时加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学生回答与反馈中发现前概念存在错误, 把物体温度要达到燃点才会燃烧, 理解成物体加热足够时间才会燃烧。
引导学生实验:比较湿透的木条和与干燥的木条燃烧的快慢。并问:为什么同样的木条, 同样的时间, 没有同时燃烧起来?学生观察后说说自己的想法。———从比较中知道, 使物体燃烧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燃点而不是时间, 从而修正前概念。
再问:说说为什么纸条比木条会先燃烧呢?———从实验现象激发思维, 发展科学概念:不同物体燃点不同。
师问:我们把木条切开成两块, 一大一小, 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给它们同时加热哪根木条先燃烧?为什么小木条先燃烧呢?
生:木条大小不同, 燃点仍相同, 粗木条迟燃烧是由于粗木条受热面积大, 要达到燃点的时间长。———从实验现象引发的冲突中进一步拓展拓深科学概念, 确定物体形状大小与燃烧的关系, 进一步巩固与加深理解“燃点”。
引领学生科学 篇11
实验探究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实验探究→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心准备、精心指导才能完成。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是提出问题的关键,学生在某种情境中才能提出问题。例如,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摆的研究》一课,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摆锤的轻重不同、摆绳的长短不同的摆。要求各小组记录在15秒钟摆所摆动的次数。之后教师将每小组汇报的次数分别板演在黑板的一侧,当学生看到不同的数据便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里摆所摆动的次数会有快有慢呢?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呢?
又如,六年级下册《铁生锈了》一课,教师准备了露在木板外一般的生锈铁钉,课堂上铁钉从木板上起下来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便提出了:为什么钉在木板里面的部分没生锈,而露在外面的部分却生锈了呢?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二、根据问题,大量假设
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提出,引导相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观察,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
就前面提出的问题一,“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小组的摆,学生不难发现摆锤有轻有重、摆绳有长有短。这时教师让每小组实验员拉起摆,让学生观察,学生又发现摆幅有大有小。根据这三方面学生作出了假设: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轻重有关,可能与摆绳长短有关,也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问题二,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学生观察铁钉后作出了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也可能与水有关。
三、精心准备,合作探究
小学科学的实验,单凭上级下拨的实验仪器是不够的,有很多实验工具需要教师提前收集、加工、制作才能完成。
针对摆的研究教师准备好轻重不同的摆锤、长短不同的摆绳等。又如六年级上册《神奇的小电动机》一课,需要教师提前收集学生玩坏的小赛车的小电动机;《电磁铁》一课,教师需提前将大铁钉放大火中烧红,再慢慢晾凉,这样才能符合电磁铁的基本性质,很多都需要教师课余和班后来完成。
学生的实验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如,计时员、记录员、实验员、观察员等,总之,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实验探究。
四、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整理信息是在实验探究中完成的。信息是得出结论的有效数据。在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中,小组通过对摆锤的轻重、摆绳的长短、摆幅的大小三种情况整理的数据得出了: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长,摆速慢,摆绳短,摆速快。
在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的探究中,小组准备了三个盘子、三枚铁钉、水、菜油。把其中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一半放入水盘中,第三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盘里。几天后观察发现,空盘里铁钉有点生锈,一半在水中的铁钉锈多了,菜油盘里的铁钉没有生锈,由此得出了结论: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
总之,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会大大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欲望。激发了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科学的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 吉林省桦甸市北台子中心校)
引领学生科学 篇12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 扎扎实实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 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树立人本理念, 一是要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二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性, 把共同性和个体差异性有机结合, 将每一个大学生视为教育和培养的目标,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注学生本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应该认识到, 坚持以人为本, 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新时期高校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是高校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树立整体教育理念
所谓整体教育亦即全面教育, 从宏观层面上讲就是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统一。从微观层面上讲, 就是要求高校广大教职工全员参与育人、全程参与育人, 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落实到高校活动的全过程, 让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随时随地都能得到适时、得当、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熏陶, 增强教育效果。换句话说, 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把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到育人机制之中, 真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育人格局。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教育理念, 一是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古人曰“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只传授知识, 不教学生怎样做人, 就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传授知识只是育人的一部分, 而不是全部。每个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真正履行好教师的职责, 才能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二是要求学校管理者强化育人意识。无论是管理制度的设计, 还是各种管理的活动, 都要充满对学生的热爱和人文关怀, 要寓教育管理于师生的交往之中, 经常交流思想, 促进相互信任, 增进师生感情, 以管理者的道德人格, 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三是要求学校工勤人员强化服务意识, 增强责任观念, 提倡文明服务, 用勤劳、朴实、文明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
三、树立和谐的教育理念
和谐发展是时代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和谐理念, 是推动大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题中之意, 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出了参照的标准。树立和谐教育理念, 一是要用和谐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当代大学生在深刻变化的时代中所承受的学业、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带来的各种矛盾, 保持大学生健康发展的态势;二是要在大学生中认真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四、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政策,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也要注入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可持续发展战略包括发展的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公平性四个原则。其中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原生的、基本的含义, 即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 要以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当代发展战略的前提。长期以来, 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价值和适应性, 不是导致大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就是忙于思考与处理现实问题, 而缺乏前瞻性思考, 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滞后状态,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可持续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功能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相统一、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价值和超越性价值。也就是说, 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继承历史的扬弃性、与时俱进的发展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 通过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以及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自我优化的良性循环性, 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摘要: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只有正确的思想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 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多元文化并存、追求社会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取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是前提。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本为核心, 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面系统地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才能做到局部效果与全局效果的统一, 眼前效果与长远效果的统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政治工作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
[2].孙其昂, 黄世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3].冯国羊.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读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4
【引领学生科学】推荐阅读:
引领学生快乐作文07-14
引领学生自主阅读06-13
引领学生自我教育08-30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10-05
引领学生走出写作困境07-17
引领学生享受语文之美05-10
引领学生走向课外阅读05-23
引领学生开展有效探究08-14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08-28
引领学生数学地思考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