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表现手法

2024-11-05

对比表现手法(精选12篇)

对比表现手法 篇1

摘要: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简·奥斯丁的文学创作有着相当大的艺术魅力。文章将以小说《理智与情感》为基本载体,对其作者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进行探讨,尤其是《理智与情感》中对比表现手法的运用。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对比表现手法,人物性格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在浪漫主义进入繁荣昌盛时期英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名叫简·奥斯丁,她的小说以英国中产阶级的平日生活为背景,以当时乡间略为体面人家的爱情婚姻为题材。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 “在所有伟大的作家里,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抓住的。”[1]她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写作视角深受大家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语认为: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 莎士比亚) 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2]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 “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3]赞赏奥斯丁的作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以小说 《理智与情感》为例从对比表现手法来探讨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

1 小说 《理智与情感》 作品情节介绍

在小说 《理智与情感》中,代表 “理智”的姐姐埃莉诺有一位一见倾心的恋人名叫爱德华。他们两人相见如故,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爱德华却瞒着埃莉诺四年前与一个叫露西的女子订了婚。这无疑让埃莉诺伤透了心,但埃莉诺在面对露西时依然保持理智的态度并答应为她保守此秘密。她一直把自己的情感压在心里,虽然备受煎熬却还是承担家庭重任。与爱德华的感情一波三折,好在爱德华为人正直,做人颇有原则性,所以没有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最终两人幸福的走在了一起。而另一边代表 “情感”的妹妹玛丽安在一次闹脾气外出散步时意外摔倒,却遇见了令她怦然心动的男子威洛比。由于他为人大方、心细,又与玛丽安年龄相仿,与他相处一段时间后,认定威洛比就是她的白马王子。可事与愿违,威洛比为了遵循长辈们的意愿并成功继承大量的财产,抛弃了玛丽安。从此为情所困的玛丽安开始一蹶不振,郁郁寡欢,病魔缠身。最后,在她姐姐埃莉诺和被她称作“老得可以做我的爸爸”和 “老单身汉”[4]的布兰顿上校的用心照顾和劝导下才慢慢康复。玛丽安也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慢慢变得理智,拿姐姐埃莉诺做榜样,吸取教训,理智地看待恋爱和婚姻。最终被正直、品德高尚的布兰登上校感动,嫁与他为妻。

2 人物性格的对比

2. 1 姐姐埃莉诺

是家里的长女,长女如母,是个稳重、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从她对爱德华的感情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坚定信念、情感细腻的人。虽然在得知恋人爱德华已有未婚妻时悲痛欲绝,但她还是表现出优于常人的冷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姑娘。在面对恋人的背叛以及生活的挫折时,她勇于直面人生,不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把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料理得井然有序。埃莉诺是旧制度的守护者,处事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识大体,顾大局,但又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她是个明事理的凡人,作者奥斯丁在创作的时候也有意偏爱她,是作者笔下 “理想的女性”[5],理智的姐姐或多或少有一些作者的影子在里面,所以她最终也得到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2. 2 妹妹玛丽安

玛丽安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与姐姐埃莉诺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姐姐埃莉诺是现实主义人物的代表,妹妹玛丽安则是浪漫主义人物的代表。她富有想象力,有活力,追求完美的爱情,同时也多愁善感。敢想敢做,主动追求爱情。她无法理解姐姐埃莉诺面对感情和生活失意时如此平静的态度,当她意外遇见了 “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当即陷入热恋之中,全身心的投入,私定终生。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送掉性命。沉痛的教训,在姐姐和布兰顿上校的悉心照顾下,使她终于变得强大起来,最后嫁给了一直倾心于她而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显然,作者通过这般对照描写,说明了一个道理: 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受到理智的制约。

以上通过姐姐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性格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丰富,奥斯丁最显著的表现手法在此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上的互补性,他们相处时既互相抵触又相互依存,在依存中互相影响,在抵触中又相互转化。此外,作者选择对比方式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有另一个原因: 她小说的主题都是二元对立的,如金钱与感情、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她的人物塑造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对比就是发现彼此之间的相类相异之处,然后,取长补短,最终,使之趋于平衡。[6]

3 结论

简·奥斯丁是一位伟大的讽刺艺术大师,此外对比也是她作品中一大特色。作为简·奥斯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其中她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也是她小说的魅力所在。在她的小说中,对比是她人物塑造的表现形式,不仅是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上,而且已经融入到了整部作品的构思设想之中,它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直接载体,也成为她小说的标志之一。

本篇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作者通过人物的前后经历和命运的反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通过对妹妹玛丽安、露西和威洛比等反面人物的刻画,揭露出了作者奥斯丁对人性虚伪的嘲讽,凸显了正面人物道德品质的可贵; 另一方面,作者奥斯丁通过言语反讽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自私虚荣与冷漠无情,也对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一些庸俗可笑的现象的嘲讽。但是,奥斯丁的讽刺是温和的,她讽刺上流社会,并不是对其失去了信心,而是相信制度本身有自愈的能力; 那她嘲讽的那些可笑的人,最后也显示了他们的可爱之处。总之,对比是奥斯丁小说中一大艺术特色,它帮助她刻画人物的性格,整合人物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面,爱尔兰评价家弗兰克 · 奥康瑙尔把她称为“英国文学最伟大的技巧巨匠之一,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7]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40-70.

[2]陈嘉,宋文林.大学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25-428.

[3]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36.

[4]王海东.从《理智与情感》中欣赏奥斯汀的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3).

[5]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3.

[6]叶禾.“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情感》女主人公性格分析[J].人文高地,2013(7).

[7]林文琛.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的内外结构[J].外国文学评论,1988(9).

对比表现手法 篇2

中文名称:表现手法

别名:艺术特色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

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目录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不同文体

具体手法

·诗歌手法

情感表达

议论文体

叙事线索

展开

表达技巧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倒叙插叙对比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 大手笔 层递 深化主旨 以小见大 点面结合 主次 远近通感 白描 绘声绘色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一篇文章,不管作者选择什么样的表达技巧,都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分析语言、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意图和情感,必须认识表达技巧的作用。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

3、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不同文体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的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体的表现技巧: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古诗词的表现技巧:赋比兴、用典、衬托、对比、渲染、托物言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欲扬先抑、联想、想像、语序倒置

具体手法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以乐衬哀,渲染,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设置悬念,点面结合,开门见山,伏笔 ,照应开篇,点题,首尾呼应,讽刺.

诗歌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借代

2、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双关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双关又分为两种:

1、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总结

无论是比拟还是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和联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事法 由于文章的内容是通过“我”传达给读者,表示文章中所写的都是叙述人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或者就是叙述者本人的亲身经历,使读者得到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第一人称,由于叙述人是当事人,所以叙述的人与事,只能是“我”活动范围内的人物和事件。活动范围以外的人物和事情就不能写进去。第一人称的作用:①是事件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人物 ,也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体现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第二人称叙事法 第二人称常用于书信,一般记叙文中很少通篇采用,但在叙述过程中,像是作者直接与读者对话,便于直接抒情,在文章的某个局部,转变为第二人称。好处:增强文章情感,便于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三人称叙事法 用第三人称叙事,叙述人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也不受生理、心理的限制,可以直接把文章中的人和事展现在读者面前,能自由灵活地反映社会生活。但第三人称叙事又往往不如第一人称叙事那么亲切自然。好处:使文章客观真实,更使人信服。

顺叙法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就会容易出现罗列现象,犯平铺直叙的毛病,像一本流水帐,使人读了索然无味。

倒叙法

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的眉目不清。

插叙法

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补叙法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有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

分叙法

分叙的作用是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分叙可以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几件事情进行交叉地叙述。采用分叙时要根据文章内容和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确立叙述的线索,还要交代清楚每一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

详叙法

表现手法有乾坤 篇3

先抄录今年浙江卷相关的诗歌题。

钱粛《未展芭蕉》:“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这里,命题者使用的是“表现手法”,如《课程标准》的表述,而不是《考试说明》中的“表达技巧”。检录一下浙江省近几年相关的命题,都是使用“表现手法”,如2011年“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而2012年福建卷“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使用的是“表达技巧”。我们无意也无力区分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差异,甚至也认同它们的异形同义。但我们还是认为,既然异形同义,《考试说明》为什么不袭用《课程标准》中的表述?既然《考试说明》另用“表达技巧”的表述,那么高考命题又为什么是“表现手法”?这种无谓的兜圈,我们宁愿把它解读为无意的疏忽,而不是刻意的为难。

然后,再来研究“表现手法”的内涵。一般的解释,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从现代写作学角度,它的上一级单位是表达方式,即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就古代诗歌而言,它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那么我们对表现手法的关注,自然就是研究描写的手法和抒情的手法。关于抒情的手法,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咏物寓情、咏物言志、直抒胸臆、融情于事等等分类。至于描写的手法,更是有不同分类标准,且说法纷繁,诸如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对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不一而足。而各种修辞格,则是表现手法中的下一级单位。比如借景抒情,比如正面描写,在其抒情和描写中,就可以使用到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格。

如果可以按照这样的理解来审视表现手法,那么要解答浙江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就要煞费苦心了。从抒情手法来看,钱诗是托物言志,元诗是借景抒情,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寄寓于芭蕉和海棠的描写中。从描写手法而言,两首诗歌都正面描写了各自吟咏的物象,但在各自的描写中,又各得其妙。

钱诗首句“冷烛无烟绿蜡干”,借助比喻,从外形上描摹未展芭蕉的形状,像一支没有点燃的绿色蜡烛。“冷烛”,蜡烛本无冷热感,但诗人通过“移觉”,把诗人对芭蕉的感受,描述成芭蕉对自己生命特征的感受。次句“芳心犹卷怯春寒 ”,描写未展芭蕉的神情。诗人用比拟的方式,把未展的芭蕉拟作少女,于是,一个“怯” 字,描摹出未展芭蕉如同娇怯羞涩的少女,神情毕现,使人叫绝。第三句“一缄书札藏何事”,用设问的辞格,走进芭蕉的内心深处,而“一缄书札”和未展芭蕉,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细想来,古人的书札大抵是筒卷的,这与未展芭蕉又何其相似。结句“会被东风暗拆看”,是说未展芭蕉的未来,即一旦东风吹来,它就会慢慢绽放,正如少女那密封的情书会被调皮的小伙子暗暗拆开偷看一样。而其中的“东风”居然会“拆看”,自当是比拟。而相对于前三句描写眼前的芭蕉,是实写;结句则是想象芭蕉的明天,是虚写。两相结合,虚实相生。

元诗首句“枝间新绿一重重”,运用白描的手法,表现出海棠积蓄着蓬勃的生机。次句以重重新绿为背景,聚焦于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本是花少花小不显眼,却说“藏”,比拟手法的运用,使海棠内敛不张扬的品格顿现。如此的海棠,本就足以使人称道,诗人还要忠告“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为什么呢?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很快就会凋零,为此,诗人宁愿红蕾深藏。也许,诗人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嬉闹,只是一种浅薄的表现。诗人能够与海棠对话,是因为在此已经把花拟作人,“芳心”一语双关,既是海棠,又是儿辈。而“桃李闹春风”,又和海棠的“藏”自成对比,诗人希望儿辈牢记的一番苦心,内敛低调也罢,矜持高洁也罢,自然呈现于笔端。

梳理上述的分析,就表现手法而言,就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相生、比喻、移觉、比拟、设问、白描、双关、对比等等。

再来看看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话题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如果只从表现手法看,命题者完全无意区分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并且仅仅列举了一些修辞格。对于修辞之外的诸如虚实相生、白描等等,完全无视;而且即便是修辞格的列举,也是不完全的。当然,这仅仅是参考答案,阅卷过程还可能再作补充,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命题者对于表现手法的思量是欠稳妥的。

更需要指出的是,“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这样的问题指向,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两首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前所述,纷繁复杂,学生究竟要列举到什么份上,才算圆满,谁都没底。其次,“分析”一词指向不明。是以具体的诗句例证表现手法叫分析,还是如参考答案所示,还要进一步分析诗句的情感倾向?如果是后者,其实已经脱离了“分析”二字在题目中的特定含义。而且对于第一首诗歌的情感倾向,命题者也知之寥寥,只能以“美好情感”了之。命题者命题时,工具书在旁,尚且如此,那么要求试场上的学生,在对诗人的人生履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揣摩诗歌的情感,那真是刻意为难。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近几年各地有关诗歌手法的命题。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2011年福建卷】

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2011年浙江卷】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010年全国卷1】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2010年安徽卷】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2010年山东卷】

如果纯粹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指认,那么2011年的浙江卷、福建卷和2010年的安徽卷最为明确。浙江卷、福建卷明确指向诗歌中某些具体的诗句,而且它们都以描写见长,学生自然就容易穷尽诗句全部的表现手法。安徽卷“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也考虑到诗歌手法的纷纭和学生的试场实际。2010年的山东卷第一问,“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整体”一词的限制,让学生避开只言片语,而立足于诗歌的整体表现手法。

如果真正要考查学生如何把表现手法“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那么2010年的山东卷最为妥帖,它要求学生“简要分析”“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题目有两个问题构成,首先是整体上运用的手法是什么,然后是表达的感情是什么。两个问题回答了,就是“分析”。而2011年的浙江卷和福建卷,相形之下,问题就显得模糊。至于2010年的全国卷1,“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两个问题虽然各自都明确之至,但这样的设问顺序,完全没有逻辑可言。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篇4

表现手法也称为表现方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表达效果, 感染读者的手段或方法, 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二、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关系

区别———表现手法是用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的手法。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手法, 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而修辞手法则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 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 但它如果间隔使用, 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显, 也可视为表现手法;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有时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手法等。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 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三、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表达方式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 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表现手法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方法。

四、表现手法分类

表现手法包括写人、记事、咏物、抒情、议论、结构安排等的手法。

如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白描、动静结合、多角度、移步换景、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借古讽今、顺叙、倒叙、抒情、插叙、借人自比、赋、比、兴、虚实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对比、映衬、联想、想象、似褒实贬、曲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先抑后扬、重章复唱、铺垫、伏笔、照应等。

五、鉴赏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首先指出运用什么技巧;然后举例分析;最后点明在表达思想感情、结构安排和审美效果等方面的作用。

【例1】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 (李珣)

烟漠漠, 雨凄凄, 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 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

(1)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 前三句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3) “思乡处, 潮退水平春色暮”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 (1) 表达离愁别恨 (或思乡之愁) 。

(2) 借景抒情, 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思乡之情。

(3) “潮退了、春深了、思乡而不得归期”, 景色描写为思乡涂抹了凄迷的色彩。

【例2】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然烟笼十里堤。

(1)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感伤时事的情绪, 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为什么?

答: (1) 六朝繁华如梦远逝, 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朝代兴亡, 却依旧逢春早发、欣欣向荣, 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 同意。诗人身处晚唐, 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 诗人凭吊台城六朝遗迹, 自然联想到唐王朝的命运, 怀古伤今。

【例3】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马 (其五)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络脑:一种贵重的鞍具, 借指马受重用。

何当:怎么能够

(1) 简要说说前后两联的关系。

(2) 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答: (1) 首联写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正是英雄用武之地, 为骑马勇士登场铺垫。

(2) 借写马, 表现作者热切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不遇于时的感慨。

练习:

1. 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简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答: (1) 衬托, 以冰雪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

(2) 对比, 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 显示梅的高洁守志。 (3) 托物言志, 借梅花的形态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 读下面的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简要赏析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

对比表现手法 篇5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辨析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4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5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等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关于表现手法:

古诗表现手法三题 篇6

古典诗词的省略、跳跃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诗句之中、诗句之间的省略和跳跃往往会使诗词的词语及章句间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形成一种简约凝炼之美、含蓄深沉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省略与跳跃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省略,多指诗句中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一些起连接作用的成分的省略,有时甚至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省略。由于省略,诗句中的语法成分也就具有了一种关系的不确定性,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对语法、语义关系的理解也就更加自由灵活,从而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留下了广大的空间。一般来讲,诗词对语言的简洁性要求越高,省略的成分就越多,诗句的语义兼容性也就越大,给读者提供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就越无穷。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句中的“香雾”与“云鬟”、“清辉”与“玉臂”之间究竟省略了什么成分,就成为我们理解这两句诗的关键。是“香雾(使)云鬟湿,清辉(使)玉臂寒”呢?还是“香雾(与)云鬟湿,清辉(与)玉臂寒”呢?抑或是“云鬟(似)香雾湿,玉臂(似)清辉寒”呢?——这只有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或突出客体的“物”,或突出主客并重的“境”,或突出主体的“情”,可根据诗歌的具体语境作出最佳的选择。再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这句诗从逻辑意义上至少应有两种解释:因竹喧而知浣女归,因莲动而知渔舟下;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前一种更灵动,后一种更客观。

诗句间的省略、转换也造就了诗词的跳跃美感。可以延绵转换时空。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古今,幽邃空廓,唯“我”一人而已。从诗词句式的层面看,省略与跳跃直接造成了诗词的简约凝练之美,更成就了诗词的深沉含蓄之美。这可能就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特殊追求。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空间的往复对照,时间的回环跳跃,于平淡中隐寓着一种对幸福遥望的深情,渊深蕴藉,回味无穷。

反衬

一般将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反衬就是借助反面衬体的描述来突出表现、强化本体,使之更鲜明感人。反衬的手法,在《诗经·采薇》中就已用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清王夫之就总结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就古典诗词而言,反衬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方式:

其一,景物与情感的衬托。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如借春景写喜色,借秋色诉离愁,而反衬则选取相反的物象。如李商隐《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春花、明月的美好越发衬托出无酒无人的烦恼。而王翰的《凉州词》既写了景与情的相融,又写了情与景的相异,极富层次变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醇香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诗人的豪兴,三者是一致的,同时也暗示出诗人意欲一醉方休;但声声凄厉的琵琶、萧萧呜叫的战马都在催促着诗人去征战。诗人的豪迈与战争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诗人的万丈豪情。三、四句则更进一层,豪饮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诗人的内心却是极为沉重压抑的,君不见古人征战几人回啊!强作欢颜的乐观开朗与难以压制的内心苦痛才是更深一层的对立,表面豪情万丈,内心已悲苦至极。

其二,情感号情感的反衬。这类反衬主要是指诗词中人物情感的比较、衬托,如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醉与醒、主人公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甚至是主人公的情感与“物”的情感的比较与衬托。如吴文英的《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梦境与现实,曾经的甜蜜约会、温柔情深与今之孤苦无依、清冷凄凉都形成相融又相异的对比,而梦醒来后的伤感与怀人不得见的愁思,自然又比往日更进一层,故而才有“东风临夜冷于秋”的感慨。

其三,结构相异反衬。如静与动、声与寂、抑与扬等。结句的相异反衬,一反前意,语出惊人。如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慕暮!

此词在结语前的诸句,似乎都是在写已被人说过的俗套的东西,见不出有多少新意;可是其结句,则语出惊人,反传统之意而行,不再凄凄苦苦,离恨别愁,极为新颖别致。

色彩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招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旬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

曙),似电影镜头的切换,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镜头的转换中了。

[习题]

一、阅读白居易《花非花》,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张籍《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回答问题。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路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①与心同。

[注]①《庄子·列御寇》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诗中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衬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杜牧的《齐安郡后池绝句》,分析其中的色彩描写。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本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二、诗中山水一片荒凉肃杀,诗人借以表现现实危难。表面上似乎在说自己无所牵挂,听任自然,实际上诗人借庄子语来表示自己虽非饱食的庸人,但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也觉得十分无奈。

明辨古诗歌的表现手法 篇7

一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物的描写与叙述, 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在解相关题目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 明确所托之物。托, 就是寄托的意思;物, 就是客观的事实。 (2) 了解自然界中某物自身的具有特征。 (3) 领悟所言之志。言, 是表达的意思;志是志向, 志愿、思想、哲理、情感等等。表达的某种志向或情感, 大多数是带有人格化色彩的。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被称为寓情于景,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 是否情景交融, 是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解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 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 (2) 在景物中体会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

三烘托渲染

烘托渲染, 用衬托与夸张的艺术手法, 突出主题。渲染烘托合起来说, 这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 而只说明两种表现手法往往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尤其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中, 往往先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景物, 塑造意境, 再通过景物 (意境) 来烘托人物的情感。解题时,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以周围的景物烘托渲染中心事物, 即以次景来衬托主体。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萎篙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全诗以“春江鸭戏”为中心景物, 其他的景物为陪衬, 从各个角度众星捧月似地烘托渲染了画面的主体, 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江鸭戏图”。 (2) 以周围的环境气氛烘托渲染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全诗正是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 描写了诗人在雨夜等候、客人却未如期而至的焦虑心情, 写景寄情, 情景交融。

四以动写静,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 两者相互映衬, 构成一种情趣。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这两句词动中寓静;杜甫的《绝句》“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

五虚实结合

虚写, 不是写眼前的实景, 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此手法的运用意在以虚衬实或者借虚写实。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雕栏玉砌”和“故国”皆为回忆中的景物, 是虚景。“朱颜改”在此可理解为现实的生活图景, 李煜在此以其过去美好的生活和如今凋谢的容颜相比较, 衬托出今日生活之凄凉, 表现出对故国浓郁的怀恋之情。

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是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情怀。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 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是间接抒情。

七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者对立的条件, 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事物, 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事物, 称为反衬。

八以小见大

诗歌往往能通过典型和象征手法, 并借助人们的生活经验, 达到言近旨远、以小见情、以小见德、以小见理的效果。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这里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

九修辞手法

平时注意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答题时要先辨别出来, 再联系具体的语句作答。

总之, 古诗歌在中考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而古诗歌方面的表现手法有很多种, 只要我们掌握其中的规律, 认真揣摩, 就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蕴藏在诗歌中的含义。

参考文献

看公益广告学表现手法 篇8

一、对话的运用

对话是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表现形式, 公益广告以对话的方式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的和谐关系, 使人感到温暖、亲切。

公益广告文案:天色已晚, 姑娘下班回家, 和同事道别后便走在通往回家的漆黑小巷, 看见路边摆小摊的老人, 停下来主动送上关切的问候:

姑娘:“大爷, 这么晚了, 您还不回家”

老人:“就回家了。”

老人举起暗淡的灯为姑娘照明。 (旁白)

“平安, 有时就像一盏灯。”

姑娘:“谢谢您, 大爷!”

老人:“都回来了。”

(广告口号) “平安中国, 和谐为本。”

二、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拟人化公益广告从人的角度出发, 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 从而给人以生动、真实、亲切的感觉。这样的公益广告理性色彩淡化了, 而人情味浓了, 亲和力强了, 读者的兴趣被激活了, 更容易接受广告内容。

比如, “我是一只小小鸟, 总是想飞飞不高”, 呼吁人们不要捕杀鸟类, 让鸟儿能在高高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我也有生命, 请你脚下留‘青’” (保护花草广告词) , 提醒人们小草和人一样有生命, 委婉地劝告人们爱护花草。

三、借用法的运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许多经典诗词、古话、谚语流传至今, 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公益广告词经常沿用、化用古诗词、警句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如“但愿人长久, 热血注心田” (义务献血广告) 就是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诗句。

有的则直接引用原来的诗句来表达另一方面的意思。如:“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是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 把它用作阅览室的广告语, 婉转地提示人们不要大声地喧哗, 巧妙的借用, 善意的劝告, 走在这里的人能愉快地接受, 自觉地遵守。

四、散文化语言的运用

故事类节目的表现手法 篇9

一、故事类节目的类型

为便于梳理和研究分析, 笔者将故事类电视栏目按不同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型:

以故事讲述的主体来分, 有名人故事、准名人故事、百姓故事和边缘人物故事。

以关注的题材分, 有以重庆卫视《拍案说法》为代表的法制故事,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代表的财富故事, 以湖南电视台《真情》为代表的情感故事, 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为代表的探秘故事。

以表现形式分, 有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的演播室访谈式, 中央电视台《讲述》的口述体式, 重庆卫视《雾都夜话》的电视剧式, 湖南卫视《变形计》的真人秀式, 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的“主持人讲述+短片”式, 以及大部分栏目所采取的人物专题类形式。

按节目功能来分, 有利用名人示范效应的励志类, 满足人们好奇心理和窥视欲的猎奇类, 具有情感安抚作用的情感类, 满足求知引发智慧的启迪类。

二、故事类节目的低俗化倾向

讲故事只是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一种手法和技巧, 而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过度强调和“开发”节目的故事性, 势必走向低俗化。目前, 有些栏目片面追求收视率, 已出现低俗化倾向:

1. 歌功颂德型

把栏目内容当成摇钱树, 为赞助企业树碑立传, 任由故事主人公去吹嘘。

2. 故弄玄虚型

频频关注怪病、特异功能、奇特的自然现象等题材, 还常常利用怪异音效和视觉特技, 将本来很容易说清的事情描绘得悬乎其悬、神秘莫测。科学的探索成了“伪科学”的温床。

3. 胡编乱造型

为制造悬念, 现场制假, 故事虚构, 情节捏造, 将故事人物的话断章取义。

4. 娱乐搞笑型

以八卦搞笑的方式讲出来的故事, 观众往往会一笑了之。

5. 题材边缘型

经常关注凶杀暴力、色情、同性恋、吸毒、艾滋病等边缘化题材, 或者打擦边球。

三、故事类节目发展探析

媒体是个过滤器和放大器, 主流媒体应该体现主流价值观。片面追求节目收视率, 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通过雅俗共赏的高品质内容积累的影响力, 才是栏目得以长期发展的支撑与动力。

1. 提升技术含量, 控制质量标准

电视栏目作为一种工业化流水线作业的产品, 通过摸索与实验, 制定出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技术标准。

以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为例, 其通过两年多的探索, 总结、提炼出了一套技术标准。栏目宣传词从整体上指明了节目的诉求——“看个门道, 寻个说道, 听个味道, 讲故事当然要讲个筋道。说不尽的财富故事, 品不完的人生百味”。节目故事人物的选取标准为“命运要有大落差, 即曲折的人生经历;健康的财富观;善于表达”。节目的开头以人物命运的最大拐点为故事的切入点。节目对人物故事展开的操作标准为, 故事人物在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事给他印象最深, 就从这一点着手, 再往前、往后延伸, 从而打开人物的内心世界。它讲述的是人物故事的“横断面”、“断代史”, 而不是流水账式的“编年史”。故事的表述方式为“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在节目制作流程和日常管理方面也总结出了一系列技术标准。

2. 挖掘人物新矿, 形成故事源头

从故事的挖掘来讲, 许多被媒体多次报道与访谈过的名人已是过度开发的贫矿, 他们在不同的栏目重复说着相同的故事。《财富故事会》选择的故事人物, 都是在某个区域或领域具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准名人”, 他们的故事矿藏被大众媒体挖掘得少, 还是一座座丰厚的新矿。从营销传播角度讲, 最高明的方式就是制造值得其他媒体不断去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新闻源。《财富故事会》从“准名人”身上挖掘出来的个性化财富故事, 完全有可能成为其他媒体跟踪、转载与引用的故事源头。

3. 丰富表现手法, 增强故事“磁性”

在表达方式上, 故事类节目尝试以下方法:

多维法则。可向电视剧学习编辑剪辑技巧, 变单一线索叙述方式为两三条线索叙述方式, 不同人物的故事交叉进行, 即主人公的故事讲到矛盾冲突处, 戛然而止, 留下悬念, 开始讲另外关联人物的故事, 等此人故事发展至一定冲突程度, 又回过头来接着讲主人公的事态进展。如此剪辑, 节目节奏会明显加快。

湖南台的《真情》是典型的情感故事类节目。

国内的故事类电视节目剪辑得太“干净”和太合乎逻辑, 主人公讲话连一句磕巴和停顿的“瑕疵”都没有;节目制作人员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凡事交代得清清楚楚, 一点不漏, 故事情节跳跃性不够, 导致节奏拖沓。

质疑法则。节目从疑问开始, 这样容易与受众在接受新信息时的逆向思维合上拍。然后, 主持人再带领受众随着人物故事的纵深发展一步步探索事情的真相。主持人在讲故事时要给受众以现在进行时态的感觉, 这样容易将受众的心锁住。

反差法则。如湖南卫视《变形计》, 将贫困山区孩子与富裕都市孩子互换生活空间, 把人物放到具有巨大反差的环境里, 故事冲突性会加大。

原生态法则。在镜头面前, 人都会下意识去掩盖弱点, 展示优点, 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往往是经过自我意识过滤了的人物。如果能捕捉到人物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将大大增强节目故事的感染力。

故事类节目还有很多表现技巧, 如:借鉴章回体小说、评书等形式;特殊音效的适宜运用与视觉的间隔刺激, 打破观众的收视疲劳;系列故事节目集约播出, 产生捆绑效应, 形成话题共振, 等等。

4. 通过活动, 提升栏目综合影响力

节目质量达到一定的稳定水准时, 栏目可以腾出一部分精力, 举办活动提升自身的影响力, 节目活动化, 活动节目化。《财富故事会》将电视节目和线下活动视作栏目的两翼, 2006年八九月份该栏目推出的“财富新观念”电视活动由三大块组成:一是“财富手拉手”的帮扶行动, 鼓励强势企业带动弱势群体共同创造财富;二是与一家专业的调查公司合作, 举行“财富新观念调查活动”, 把很多人对财富新认识的调查数据向社会公布;三是在2006年12月发布首批农民工的财富观调查。《财富故事会》线下活动对节目收视的拉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财富新概念”活动开始之前, 节目平均收视率只有0.16, 到2007年第一季度“财富新观念”活动之后, 节

目收视率已经提升到了0.23。《财富故事会》已放眼全球, 2007年8月开始实施海外财富之旅。栏目计划每周推出一档关注海外财富的节目, 先启动的是非洲、俄罗斯、东欧财富之旅, 接下来还将视线延伸到南美。

《财富故事会》立足于电视, 但不囿于电视。栏目已与网络、报刊、移动电视、手机电视等形成了广泛共赢的合作。

浅析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 篇10

关键词:纪实摄影,叙事题材,表现手法,技巧

纪实摄影通过摄影技术的辅助支持下因摄影对象来源于现实素材, 反映现实的一种摄影艺术。纪实摄影被称为“现实主义”风格的艺术形式。这些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是艺术地记录现实生活, 生动的向人们叙述着图片发生的事情, 诉说着人们身边的历史, 具有很好记录与保存历史的价值。纪实摄影只有把摄影当作艺术殿堂里的“伟大创作”的人经常会把平凡的人间影像视为纪录。这些带有叙事性的纪实摄影作品很好的表达了摄影主题, 引起社会民众的关注, 激发大家对纪实摄影作品反映的问题的讨论, 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发展。

一、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目前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合理的定义, 只是有很多共识。“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摄影家对现实世界所做的形象描述, 旨在传达某些观众所理解的重要事情, 以作评价。” (出自:孙涛的《纪实摄影》) 一般而言, 纪实摄影的照片多是一系列及有主题的, 用作记录时间, 记录当时的社会, 也可以用文字作辅助, 形容时间人物地点。纪实摄影需要让人欣赏和了解拍摄当时的环境、气氛、人物及摄影师的感觉, 可以带出故事。纪实摄影是通过“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根据现实生活的原貌, 创造典型的艺术形象反映生活的一种摄影。

从纪实摄影发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沉载来看, 纪实摄影可以记录对环境的关怀, 对人性的追求, 对生命的尊重……摄影家通过摄影机器记录那些“不关注 (或关注不大”或者边缘事情 (或问题) , 凭借着影像的力量, 对人世间的不公、黑暗、动乱……进行记录、表述与传播, 激发人们对这些事情 (或问题) 关注。通过影像作品, 他们达到宣传鼓动, 进而促进社会变革, 最终使摄影成为参与改造社会的工具。

因为纪实摄影作品能很好地反映社会事件, 可以记录并传达某种信息, 所以纪实摄影还具有叙事功能。过去纪实摄影多应用在历史角度上, 现代的纪实摄影演变为记录现实社会情况, 关键在于拍摄者的角度。那么纪实摄影具有什么叙事题材呢?

二、纪实摄影的叙事题材

纪实为“记录现实”的摄影手法, 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影像, 感觉真实不造作是其重点。纪实摄影不仅仅是客观记录, 而是带有鲜明的社会目的。它不光记录事件的表层而且记录了事件的时代意义, 因此它的社会价值还表现在它的强烈现实性上。因此, 纪实摄影具有以下一些题材:

(一) 重大事件拍摄, 记录历史性事件

重大事件一般指国际国家大事, 如国庆大典、人大会议召开、人造卫星发射等以及自然灾害, 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这些事件通过摄影机真实记录当时的事情, 配上一些时间、地点以及必要的文字介绍, 作为历史发展的一页而停留在人们记忆中。

(二) 马路街头、商场等抓拍, 记录社会人们生活现状

对于社会大众平民普通事件, 那些民生问题, 也是很好的纪实摄影题材, 例如, 即将拆迁的老房子, 某商场开业大促销, 市民买彩票中头奖, 考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 下岗职工领到政府补贴, 某河流被污染……这些题材事件很好的反映百姓周围的生活, 诉说着昨天发生的故事, 演绎着今天的事情, 这些图片是历史变迁最好的见证。

(三) 商务出差、旅行等拍摄的照片, 记录旅程

对于那些商务出差、旅行的人们, 在这些旅途中所发生的事情, 用摄影机记录下来, 也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题材。这些纪实作品对个人成长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人生经验阅历, 是个人成长的印记。

纪实摄影是人类认识自身, 是一种深情关怀的精神和人文内涵的人类平等的对话和交流。我们要抓住别人从未涉猎的领域或题材, 做到与众不同的视角构图意识。

三、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

纪实摄影作为社会的见证者, 从一开始就为人类的自身尊严、存在、人性的回归作出不懈的努力。因此, 纪实摄影的手法可以是严肃的, 轻松的, 有趣的, 生活化的……这就要取决于你的视角。作为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 我国有56个民族, 因此纪实摄影的表现要符合我国国情, 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纪实摄影的表现手法需要体现地域性、民俗性、人文性特点。接下来, 笔者将通过笔者的三篇拙作来分析纪实摄影表现手法。

笔者曾选定了以地域性、人文性的民俗“怀梆”作为纪实摄影艺术创作的切入点, 拍摄记录了宋寨村怀梆剧团六十年兴盛不衰的事件。怀梆作为河南省古老的稀有地方剧种, 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唱腔、道白、伴奏、身段和特技表演等均具有粗犷、奔放、豪迈、激越的特点, 在其流行区域内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在河南沁阳, 每年春节期间, 许多村子都要请临近村的怀梆剧团来村里唱戏。那些年, 农村文化生活匮乏, 过春节看大戏的场面特别红火。宋寨村怀梆剧团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乡村剧团, 怀梆戏影响着村民们, 村民们喜欢怀梆戏, 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能像演员一样吼上几声。该剧团有许多夫妻、母女、叔侄关系的演员;6名村干部中, 有5名在剧团中担任角色。为了创作这一民俗纪实题材, 笔者曾多次跟随剧团拍摄采访, 与剧团演员交朋友, 拍摄了大量演员的生活照和剧照, 最后从一大堆素材中精选出来了7幅照片, 用不同场景、不同手法和拍摄技巧, 来表现宋寨怀梆戏的精神、宋寨怀梆人的执著。作为地方稀有剧种的传承, 一组题为《宋寨“老怀梆”一唱六十年》的图片在焦作日报的发表, 不但鼓舞了宋寨村怀梆剧团的组织者和演职员, 也对当地民间怀梆艺术团体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来, 这组照片与笔者的另一组图片《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一起, 分别获得2012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摄影作品一等奖。

再如, 笔者的摄影作品《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捞纸”是河南沁阳市沿沁河一带的一种传统手工造纸工艺。这种工艺造的纸称为毛纸, 由于毛纸柔韧性、透气性强, 它的用途无处不在, 常被当作包装中草药、食品及其他日常生活用纸, 以及书写用纸。由于经济的发展, 机器制造业改变了这一传统工艺, 各色各样的纸张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毛纸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有过几百上千年的“捞纸”工艺即将消失。拍摄“捞纸”技艺一直是笔者的愿望。

2012年3月, 终于等来了一次拍摄的机会。笔者立即与当地干部取得联系, 了解到“捞纸”工艺有大小几十道工序流程, 要用仅仅几幅图片来表现出它的精髓, 必须选取具有表现力的镜头。到达拍摄现场后, 笔者没有急于拍摄, 而是先跟踪几名老艺人, 对“捞纸”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了解, 最后确定了拍摄的重点场景。“磨刀不误砍柴工”, 由于熟悉了“捞纸”工艺, 拍摄起来得心顺手, 并且拍摄的角度也十分到位, 整个流程拍摄结束后, 在相机上浏览小片就觉得十分满意。

这组照片除了在《焦作晚报》发表外, 新华社也播发了一组图片通稿, 《河南日报·农村版》也用三分之一版面进行了报道。随后, 央视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今年6月, “捞纸”技艺被公布为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并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捞纸”技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另外, 笔者的《怀梆声声》、《唢呐吹出幸福歌》、《高抬花轿迎新娘》、《“孝童”武苗苗》、《蛋雕“太极拳”》、《叶雕“太极拳”》等纪实摄影作品, 不但被新华社播发通稿, 也分别在国家、省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这些照片通过记录民族文化元素, 每幅照片都诉说着一个故事, 阐述着一种历史文化!彰显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四、纪实摄影运用一些技巧

当我们看到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不要误认为这些照片是碰巧拍出来的。其实也是考虑到当中的要诀就是捕捉和陷阱, 当然胆量也是一个重要技巧。根据笔者两篇纪实摄影采访稿件, 让我们来看看这三个技巧:

(一) 捕捉

要捕捉好照片, 先要捕捉到你的目标。例如, 在《宋寨“老怀梆”一唱六十年》作品中, 我的目标是拍摄怀梆剧团演员, 那么就不单是拍几张就走人, 而是我要一直跟着他们, 直至拍到满意的照片。我就拍摄了演员在化妆时候的画面, 突出演员后面的美丽的头饰美 (如图1) 。

(二) 陷阱

陷阱是要你耐心等待时机。看见美丽的光线, 就静待值得拍摄的事物出现;看见美丽的地方, 就等候光线更美才拍;看见蓝色的墙, 就等候穿黄色衫的路人走过。为了表现怀梆剧表演时的服装美与动作美, 我就在舞台下等待演员上来表演的机会, 他们一表演就赶紧按下摄影机 (如图2) 。

(三) 胆量

拍纪实照片不能害羞, 不要介意别人的目光, 需要有胆量。身边的人多不习惯你手上的相机, 见你举机拍摄脸上的表情会更难看。如果你正要拍摄这表情当然不要紧, 否则这时候你应该友善地作出可否拍摄的提问。在《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 笔者就先征询了“捞纸”工艺人的许可才拍摄了几张图片 (如图3) 。

五、总结

纪实摄影是摄影人要寻的根, 每一位摄影人都要认真研究、稳步发展来丰富其摄影艺术理论。摄影家们不能只拍人, 不能只拍苦难的人、只拍为生存而与自然搏斗的人、只拍平等社会里不平等有关人的一切。摄影艺术家们应深入生活, 感悟自然, 感悟人生, 感悟摄影,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使纪实摄影这一稚嫩的艺术在理论和作品表现形式上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京涛著.纪实摄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

[2]高小康著.人与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3]杨帆.即将消失的技艺——捞纸[N].焦作日报, 第02版, 2012-3-12.

[4]杨帆.宋寨“老怀梆”一唱六十年[N].焦作日报, 第02版, 2012-2-14.

[5]李萍.纪实摄影刍议[J].理论与创作, 2002 (02) .

[6]朱炯.纪实摄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1 (01) .

[7]邢江.纪实摄影的叙事特性[J].大舞台, 2010 (11) .

[5]史维涛.浅析新闻摄影与纪实摄影[J].大众文艺, 2011 (23) .

李白《蜀道难》表现手法探析 篇11

在《蜀道难》这首诗中,诗人从古老的历史,高峻的峰岭,崎岖的山路,悲凉的环境,险恶的政治形势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描画了蜀道之艰险,为我们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其中,融贯全篇的则是诗人高昂的浪漫主义的激清。在这首诗中,其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他不是漠然地观看,而是极力热情地赞叹。“上有六龙回首这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洄川。黄鹤欲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诗人从“六龙回首”之山写到“冲波逆折”之水,描绘出山势之“高”“险”,又用黄鹤不得过、猿猴愁攀援从反面衬托。不难看出,即使诗人具体地描绘,却也虚实相间,想象与夸张结合,既突出了蜀道之难,又为下文做了铺垫:面对如此险峻的大山,黄鹤、猿猴都无能为力,人又该如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诗人好似一个高明的摄像师:开始是群山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接着是一个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紧接着是一组快镜头,急流、瀑布、悬崖、转石,从眼前飞快地闪过,耳畔是瀑布冲击岩石发出的雷鸣般的声音,使人魂飞魄动、目不暇接;使人忘却了现实,跟随作者徜徉于蜀道,感受蜀道奇丽的风光,让自己的心跟着诗人的节拍一起跳动。

二、李白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中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联系的意象,构成一幅幅动人心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在《蜀道难》中,诗人从古老的历史谈起,插入五丁开山的神话:“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兵死,然后天梯石栈钩连。”诗人根据历史传说,用夸张的笔墨写出了蜀国被阻岁月之漫长和蜀道之不可逾越。接着作者又引出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不但突出了蜀道之艰难,而且为古第蜀道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在这几句诗中,诗人的思绪是游离的、漂缈的,他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潮流和神话传说,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虽没有具体写蜀道,但那天梯、石栈相互钩连,曲折、逶迤于高山之中的远影已依稀可见。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在这一小节中,诗人选取中心意象杜鹃鸟,而其他意象古林、月、山似乎都只为它服务。这一组意象都极富感情色彩,使得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带有了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表现出十分深远的意境,渲染了蜀道上空旷、苍凉、寂寥的环境氛围。再加上绝壁上倒挂的“枯松”,“冲波逆折”的回川,“扪参历井”的青泥岭,参天的古木,丛林中飞来绕去、悲鸣“不如归去”的杜鹃鸟,这一切尽管为我们描绘了蜀道的自然景象,却让我们如身临其境,意象的审美功能被充分地开发出来,在视觉上自觉地组成画面,并且这画面来自心灵层面。让我们随着满怀激情的诗人,由生活实境而转入审美情境,情绪也随之而起伏、动荡。

三、李白的诗歌夸张大胆而又易于为人们接受,想象丰富奇特而又富有个性化

在诗中,诗人一开始就发出惊叹:“噫吁嚱!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噫”“吁”“嚱”本来是三个独立的叹词,诗人把它们连在一起使用,加强惊叹的语气和感情。惊叹之余,紧接着叠用“危乎”“高哉”两个同义词语,突出蜀道之险峻。接下来,作者用一个极为通俗也极夸张的比喻——“上天”,来说明攀援蜀道的艰难程度。“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诗人无限感慨:青泥岭上的山路是多么曲折啊!走了一百步,就跟着山峦绕了那么多弯。青泥岭是多么高啊!高得似乎一伸手就能摸到星星,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只有坐下来抚胸长叹,哎呀,真令人胆颤心惊哪!“连峰去天不盈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是明显的夸张,但又不失于险怪,让人易于接受。这些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又好似置身于高山之巅。

四、回环反复、一唱三叹也是本诗的一个特点

对比手法摭谈 篇12

一.群体横向对比

在小说创作中, “群体横向对比”就是让各种人物在同一事件中集中“亮相”, 尽显各自的性格特征。作家一般只写他们“怎样做”, 人物孰好孰坏, 读者自会评说。例如《红楼梦》里“抄检大观园”片段:

风姐、王善保家的一伙气势汹汹地来到了大观园:当惯了奴才的袭人为了讨好卖乖, 主动打开箱子, “任其搜检一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晴雯却是“挽着头发, 闯进来, 豁的一声将箱子掀开, 两手提着底子, 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到, 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 搞得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聪敏多才、自尊自重的探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巧妙反击、拒绝搜查, 甚至给“作脸讨好”不肯善罢甘休的王善保家的一个巴掌。就是次要人物, 曹雪芹也根据她们的不同性格、不同处境, 让她们作出不同的反映。紫鹃是笑着解释;入画是跪下哭诉;司棋被搜出私情, 却“低头不语, 也并无惭愧之意”。其间, 凤姐的敷衍应付, 平儿的劝解调停, 惜春的胆小怕事, 周瑞家的冷眼旁观, 也是各不相同。在这一事件中, 每个人物虽表现不同, 但互相映照、彼此对比, 从而鲜明地显示了自己的个性。

二.自身纵向对比

“自身纵向对比”可以有效地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使读者能清楚地辨识其变化的轨迹。鲁迅先生的小说, 大都表现人物生平遭遇的较长历程, 不少作品甚至一直写到人物死为止。在较短的篇幅里, 要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安排人物自身的前后对比了。所以, 鲁迅的短篇小说中, 对比就成了最常用的手法。《祝福》把健康而充满活力的祥林嫂在“四大绳索”的无情摧残下变成痴愚呆滞的乞丐的过程, 通过外部形态的对比 (三次肖像描写) 非常简练地传达了出来。在《故乡》中, 闰土对“我”前后不同的称呼和神情也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天真活波的少年是怎样在时代风雨的销蚀下变成一个麻木愚钝的“木偶人”的。在孔已己还没有完全走向穷途末路的时候, 作为“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还颇有自命清高、悠然自得, 拿钱买酒, 是“排出九文大钱”。而当他被打折了腿, 蜷缩在柜台下时, 便只能“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了。从慢悠悠的“排”与抖抖瑟瑟的“摸”这一细小动作的对比中, 我们不是看到了一个迂腐而苦难的知识分子渐趋没落、凄凉悲惨的人生历程吗?

三.表里对比

所谓“表里对比”, 就是利用人物外在形态和内在本质的矛盾构成对比, 从而揭示其性格特征。表里对比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如外貌和内心的对比、语言和行动的对比等。在小说的创作中, 许多艺术家总是不但善于通过“表里不一”的对比来揭示反面人物阴险狡诈的本质特征, 而且善于通过“内外有异”的对比来刻画正面人物的独特个性。如曹雪芹不但通过“嘴甜心苦, 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 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 暗是一把刀”刻画了阴险歹毒的王熙凤形象, 在刻画林黛玉形象的时候, 也常常运用“口头不似心头”的对比来表现她的多愁善感、常以曲折方式表达感情的复杂性格。如她明明对宝玉一往情深、心如火炭, 表面上却冷若冰霜, 从来不像宝钗那样说许多体已话, 甚至还常常跟他拌嘴恼气;她明明觉得《西厢记》“辞藻警人、余香满口”, 但却怪宝玉“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欺负人;她明明与宝玉志同道合, 在反封建的道路上至死不回, 但在宝玉被打以后, 她却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从这些外冷内热、言不由衷的对比中, 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从小便失去了父母的贵族少女丰富的内心世界。

上一篇:政府审计存在的问题下一篇:引领学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