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种表现手法

2024-08-11

13种表现手法(共9篇)

13种表现手法 篇1

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表现手法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

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5.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6.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三、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歌常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主题,抒发某种感情。了解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1.比喻。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的哀愁如春天的江水滚滚滔滔,向东奔流。词人化虚为实,把愁绪刻画得让人可触可感。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感情的忠贞不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具体,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拟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条河弯弯六淌,将翠绿的农田护绕,两座山推门而入,把一片青翠送来。赋予绿水青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把静止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把思乡之请转移给水,偏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双关。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晴”表面上指天气晴朗的“晴”实指恋人情爱的“情”,谐音双关,使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给人以清新的美感。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既指春天的风,更指皇帝的恩惠。4.借代。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红”代花,以“绿”代叶,再配上“肥”、“瘦”,说成“绿肥红瘦”,意谓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虽然“依旧”,可实际上却是叶多花少了。“绿肥红瘦”,多么形象生动、传神、精练!让人浮想联翩。孟浩然《过古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泛指庄稼,代指农事。

5.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不是真的吃敌人的肉来充饥,喝敌人的血来解渴,是用夸张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发誓消灭入侵者的豪情。

6.叠字。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细针密线和种种担心,互为表里。慈母之情,系于“密密”的一针一线之中。妙用叠字,字少而意深,言重而意永。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劲吹,黄叶纷纷飘落;波翻浪滚,长江奔腾而来。“萧萧”、“滚滚”两组叠字上下相对,一写声响,一写气势,使人如闻风吹落叶瑟瑟之声,如见长江波涛翻滚之状。7.互文。《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军和战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如不懂互文,很容易误解为“将军经历千百次战斗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是说:雾气和月色笼罩着河面与河边的沙滩。8.用典。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众山小”典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脊椎不健康的13种表现 篇2

1.脚后跟常被磨得高低不平。这通常是由于你的双腿长度不等或沿着脊柱长轴形成的压力不均衡造成的。

2.不能完成舒适的深长呼吸。

3.颈部、背部的关节或更多的关节常发出爆裂的声音。这通常是由于脊椎关节被锁住或卡住造成的。

4.头或髋部不能向两侧轻松地扭动或者不能向两侧旋转相同的角度,转动的范围正逐渐缩小。

5.经常感到疲劳。这是因为不平衡的脊柱会消耗你的能量。

6.精神不能很好地集中。这是因为脊椎半脱位会影响大脑的健康。

7.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弱。这是因为脊椎半脱位可影响你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而神经内分泌系统在抵抗疾病和防止感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8.行走时,脚尖会向外展开。脚尖外展可能是你的脊椎下部或髋骨有问题,或是头颈部、颅骨基底部的压力不均衡造成的。

9.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不脱鞋,躺下,让一个人在你的脚边站著,把你的脚后跟沿着身体的方向轻轻拉直,比比两个脚后跟的位置,你会发现你的一侧腿(通常是右侧)会比另一侧腿短0.32~2.45厘米。

10.身体会出现不良的姿态。把两脚分开,让两脚与肩同宽,站立。这时你的体重应该相等地分配在两个脚掌上。否则就是你的脊椎或头、臀部不在身体的中心线上。

11.常常有头痛或颈、腰、背部和肌肉或关节软组织的疼痛。这通常是出现了脊椎半脱位的信号。

12.身体有一种持续的紧张皱缩感和压力感,尤其是在肌肉和关节中会有发紧的感觉。

13种表现手法 篇3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3.借代:用借体代本体。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而用上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可用部分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专名代泛称等,如《药》中以“花白胡子”代人物,便是以特征代本体。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要求借体与本体有相同处。借代可使表达具体形象。

4.夸张: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后一句使用了“缩小”的夸张。夸张要合情合理,其作用是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5.对偶:俗称“对对子”,诗歌中叫“对仗”。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8.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表 达 方 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表 现 手 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写 作 手 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关于表现手法 篇4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概念,学生经常辨析不清。我也往往被这些概念的相似相近而又常见常用弄得稀里糊涂,即使当面给学生解释了,过后细究起来自己也觉得它们之间区别太小,不易辨识。4月17日下午,我花了整整四节课时间,上网搜索资料,查阅工具书籍,甄别研究辨析,整理出了这篇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的文章,一方面是自己学习研究,理清这些语文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我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知识学习能力。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绘画有色彩明暗、线条、块面、透视、比例等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旋律、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蒙太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不同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语言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具有综合性和广普性特征。其表现手法也因此而种类繁多,叫法不一,雅俗互存,洋洋大观,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1)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文学语言艺术的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现代常用的手法如比拟、夸张、借代等等;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常常要用到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等。

(2)角度不同手法不同。人们既可以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去看,如比喻、象征、反讽、比拟、借代、孽状、夸张、反复、对偶、婉转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从语言的音律角度去看,如节奏、格律、反复、押韵等也是常见的音律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的视角去看,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映衬、直接、间接等都是常见的视角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方法角度去看,如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都是常见的描写方法;还可以从布局谋篇的顺序用度去看,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序、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都是常见的行文顺序。2.修辞手法(或修辞方法、修辞技巧)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等手段,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属于表现手法之一。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3.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语言方法和形式。表述不同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与表达方式属于同一个概念,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表达方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它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了“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常见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4.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技巧,具有提升表达方法和形式方面的技术、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表达技巧与表现技巧是同一个概念,属于积极的表达,犹如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技巧的目的在于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由此,凡是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围。

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其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其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下列五种形式。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理合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

5.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就文本阅读而言,表达效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等)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用来评价效果的,如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等。

诗歌表现手法 篇5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 ――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13种表现手法 篇6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它们的概念。

所谓表现手法,其实也称之为艺术手法,也可以叫做写作特色。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具体材料,然后精心布局,并运用相关表达方式以及运用自己擅长的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

因此研究其表现手法有何特点,可以从选材到主旨情感去考虑,也可以从结构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语言表达到主旨去考虑,也可以从选材到结构再到主旨去考虑。表现手法具体特点如下:

从选材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对比(人物对比、景物对比等)、详略、象征、典故、衬托(正衬、反衬)、烘托、欲扬先抑(先扬后抑)、托物言志、借物寓意、借古讽今等。

从结构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点题引题、开门见山、总领下文、设置悬念、伏笔、照应、铺垫、一波三折、前后呼应、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升华感情等。

从表达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等。

从语言角度去考虑有如下特点:生动、平实、凝练、清丽、豪放、婉约等。

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在语文高考卷中每年都出现。例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现代文阅读《上善若水》第13题即是: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其分值为6分。其答案为: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从以上答案看,②③两题就是从“选材”到“主旨”去审视的,①就是从“表达”去考虑的。④就是从描写去定位的。因此对照表现手法的特点,我们还可以加进很多答案。例如运用生动传神的修辞;运用一些典故;设置悬念;前呼后应;运用对比等等。

再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关于诗歌《咏素蝶诗》第12道题,其诗为: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其中第(2)小题是这样问的: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分值为5分。

其答案为:托物言志。(当然也可以说为借物喻人。)

首先我们看题目及所写的内容,它是一首咏物诗,因此我们肯定它是托物言志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的简介中了解。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选材角度,我们还可以从表达角度去审视,说是“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不能算错,或纯粹从描写角度去思考也应该正确的,如运用动作“绕”“隐”“争”“归”“飞”“依”等及其生动传神的写出素蝶的情态。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现手法”时,应该从“选材”、“结构”“表达”“语言”到“主旨”综合起来审视,这样思考才能全面,以免答题时失之偏颇。

而表达手法,也就是表达方式,是作者在选取材料后,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而采用与之相应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种手法,例如写记叙文,就应该运用记叙为主,适当加上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议论文,就应该运用议论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抒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价值观。说明文,就应该运用说明为主,适当加上记叙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而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就应该运用描写为主,适当运用记叙、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就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而言,要掌握的相关概念,才能区分它们各自特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的一种方法。

我们要掌握以下记叙相关特点: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记叙顺序:顺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3.线索: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感情的变化;人事景物的特点。

4.人称:第一人称(作用:第一真实,第二可以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人称(作用:行文更加自由)

二、描写。描写是把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我们要掌握以下描写相关特点:

1.人物描写。①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②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作用:烘托或反衬正面人物形象);

2.描写景物。①方法:抓住特征;运用顺序(空间、时间);运用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想象与联想;②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三、抒情。抒情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的一种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抒情相关特点:

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

四、议论。议论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的一种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我们要掌握以下议论相关特点:

①论据:事实论据(史实、科学数据)、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警句);②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④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五、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一种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我们要掌握以下说明相关特点:

①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作用:使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②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③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因此,当我们看到“表达手法”时,应该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个角度综合起来考虑,这样思考才能准确无误,以免答题中忙中出错甚至南辕北辙了。

所谓修辞,就是在遣词造句中,运用特色鲜明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它的特点就是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针、互文、比拟、通感等。

由于我们对修辞比较熟悉,因此我就简要罗列一下常用的几种,并简要说说其特点和作用: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写生动,蕴含丰富。

诗歌表现手法 篇7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抒写的是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以及别后的深深思念之情。而开头三句描写的却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这种以春色之美转出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情境之间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灵。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无独有偶,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中,选取了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场景,即车如流水和马似游龙,形象地渲染出了上苑车马的喧闹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花月正春风”一句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春意融融,游人如织,赏花玩月,兴致勃勃。这是一年中游上苑的最好时节,也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一个“正”字联缀起“花月”和“春风”,更突出了景之浓丽、情之强烈。这时候,全词却戛然而止,意味着作者所沉醉的欢乐达到高潮之际,梦突然醒了。可以想见诗人醒来后的无限悲痛、凄凉,照应开头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产生一种回肠荡气的效果。

诗经表现手法 篇8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作用:使读者感受更加深切。

分类:时间对比、空间对比、性质对比。

关键词:唯/惟。(关键词)

常见对比方式:时间:古今

空间:内外(前后)

性质:优劣

<例子>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重点(两首诗对比例子详细分析)

3.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

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重 ,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的这首《过华清宫》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以上是对两首诗歌详细的分析~小伙伴们要从里面总结答题的方式哦~下面就是标准答案啦~

【答案】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总结一下,

对比手法在答题中是怎么应用呢?

方法:

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古诗表现手法三题 篇9

古典诗词的省略、跳跃不只是一种语法现象,从更深的层次上说,诗句之中、诗句之间的省略和跳跃往往会使诗词的词语及章句间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形成一种简约凝炼之美、含蓄深沉之美,因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省略与跳跃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省略,多指诗句中一些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一些起连接作用的成分的省略,有时甚至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省略。由于省略,诗句中的语法成分也就具有了一种关系的不确定性,读者在欣赏诗词时对语法、语义关系的理解也就更加自由灵活,从而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留下了广大的空间。一般来讲,诗词对语言的简洁性要求越高,省略的成分就越多,诗句的语义兼容性也就越大,给读者提供的想象与解读空间就越无穷。如: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句中的“香雾”与“云鬟”、“清辉”与“玉臂”之间究竟省略了什么成分,就成为我们理解这两句诗的关键。是“香雾(使)云鬟湿,清辉(使)玉臂寒”呢?还是“香雾(与)云鬟湿,清辉(与)玉臂寒”呢?抑或是“云鬟(似)香雾湿,玉臂(似)清辉寒”呢?——这只有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或突出客体的“物”,或突出主客并重的“境”,或突出主体的“情”,可根据诗歌的具体语境作出最佳的选择。再如: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这句诗从逻辑意义上至少应有两种解释:因竹喧而知浣女归,因莲动而知渔舟下;因浣女归而竹喧,因渔舟下而莲动。前一种更灵动,后一种更客观。

诗句间的省略、转换也造就了诗词的跳跃美感。可以延绵转换时空。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

天地古今,幽邃空廓,唯“我”一人而已。从诗词句式的层面看,省略与跳跃直接造成了诗词的简约凝练之美,更成就了诗词的深沉含蓄之美。这可能就是“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特殊追求。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空间的往复对照,时间的回环跳跃,于平淡中隐寓着一种对幸福遥望的深情,渊深蕴藉,回味无穷。

反衬

一般将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反衬就是借助反面衬体的描述来突出表现、强化本体,使之更鲜明感人。反衬的手法,在《诗经·采薇》中就已用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清王夫之就总结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就古典诗词而言,反衬主要有这样几种表现方式:

其一,景物与情感的衬托。借景抒情是古典诗词的一大特色,如借春景写喜色,借秋色诉离愁,而反衬则选取相反的物象。如李商隐《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春花、明月的美好越发衬托出无酒无人的烦恼。而王翰的《凉州词》既写了景与情的相融,又写了情与景的相异,极富层次变化。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醇香的美酒,精致的酒杯,诗人的豪兴,三者是一致的,同时也暗示出诗人意欲一醉方休;但声声凄厉的琵琶、萧萧呜叫的战马都在催促着诗人去征战。诗人的豪迈与战争的肃杀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反衬出诗人的万丈豪情。三、四句则更进一层,豪饮只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诗人的内心却是极为沉重压抑的,君不见古人征战几人回啊!强作欢颜的乐观开朗与难以压制的内心苦痛才是更深一层的对立,表面豪情万丈,内心已悲苦至极。

其二,情感号情感的反衬。这类反衬主要是指诗词中人物情感的比较、衬托,如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醉与醒、主人公的情感与他人的情感、甚至是主人公的情感与“物”的情感的比较与衬托。如吴文英的《浣溪沙》: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梦境与现实,曾经的甜蜜约会、温柔情深与今之孤苦无依、清冷凄凉都形成相融又相异的对比,而梦醒来后的伤感与怀人不得见的愁思,自然又比往日更进一层,故而才有“东风临夜冷于秋”的感慨。

其三,结构相异反衬。如静与动、声与寂、抑与扬等。结句的相异反衬,一反前意,语出惊人。如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慕暮!

此词在结语前的诸句,似乎都是在写已被人说过的俗套的东西,见不出有多少新意;可是其结句,则语出惊人,反传统之意而行,不再凄凄苦苦,离恨别愁,极为新颖别致。

色彩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招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大,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上面各例是色彩的明显对比,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写一位少女:“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杏红色的上衣,多么鲜艳;再配上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有如小乌鸦的羽毛,下旬以比喻写颜色。两相映照,其人之美,宛在眼前。

诗人运用色彩的对比,还可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抒情氛围。如“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

曙),似电影镜头的切换,从秋雨中飘零的黄叶,切入寒灯下白头的客子,诗人悲苦的情怀都寄寓在色彩对比和镜头的转换中了。

[习题]

一、阅读白居易《花非花》,赏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张籍《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回答问题。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路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①与心同。

[注]①《庄子·列御寇》语:“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诗中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衬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杜牧的《齐安郡后池绝句》,分析其中的色彩描写。

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雾、春梦、朝云,这几个意象都是朦胧、飘渺的,意象之间又故意省略了衔接,显出较大的跳跃性,文字空灵,精炼,使人咀嚼不尽。“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本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以长久。

二、诗中山水一片荒凉肃杀,诗人借以表现现实危难。表面上似乎在说自己无所牵挂,听任自然,实际上诗人借庄子语来表示自己虽非饱食的庸人,但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也觉得十分无奈。

上一篇:《城南旧事》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下一篇:母校的高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