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2024-07-31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共9篇)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篇1

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中考题型:

表现手法

一、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诗歌中最基本的形象单位是意象。古诗歌习惯于借物象寄托作者的主观情思,且形成了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古诗人喜欢用柳代表送别,草代表离情,月代表怀人和思乡,雁代表思乡和漂泊,杜鹃表示感人肺腑的哀怨凄悲之情,菊代表高洁、隐逸、飘零,竹代表正直、谦虚,落叶代表悲秋、失意,柳絮代表愁绪、飘零,阑干代表思念、寂寞和离愁,落花表现生命的短暂等等。

2.托物言志、托物喻理,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二、描写手法

1.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如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前一句直接描写了空山的寂寥静谧。山“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但闻人语响”,是用有声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也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更显示了环境的沉寂。作者以动衬静,将“静”表现得很含蓄,更具韵味。

2.虚实结合。如杜甫《春夜喜雨》的前三联写的是实景,而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却是虚景,虚实结合,共同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3.对比。白居易《卖炭翁》中将卖炭翁与黄衣使者进行对比,揭露了“宫市”的罪恶。白居易《买花》中“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一束牡丹的花价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交纳的赋税。通过数量的对比揭露了官僚贵族买花竞相玩乐,挥霍无度的罪恶。

4.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5.烘托。它是通过景物描写、气氛渲染来表现某种情感、情绪的一种手法。如《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用两个“笼”字渲染出一种迷茫飘渺的气氛,从中流露出诗人迷茫苦闷的情怀,这是非常典型的烘托手法。

6.侧面描写。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着忘其犁,锄着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段话刻画了罗敷容貌之美,句句言美,而未涉一个“美”字。作者极力描写“行者”、“少年”、“耕者”这些旁观者的神态、动作,还有对“夫妻”相互“怨怒”的场景描写,使罗敷亭亭玉立于读者面前。读者虽然没有看到罗敷的庐山真面目,但是她的美已经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中,这比直接描写更具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会创造出一千个罗敷形象!这是多么神奇的艺术效果啊!

三、修辞手法

古诗中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方法

古诗歌常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主题,抒发某种感情。了解这些修辞手法,才能深入理解、把握其主题。

1.比喻。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的哀愁如春天的江水滚滚滔滔,向东奔流。词人化虚为实,把愁绪刻画得让人可触可感。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感情的忠贞不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具体,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拟人。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一条河弯弯六淌,将翠绿的农田护绕,两座山推门而入,把一片青翠送来。赋予绿水青山以人的思想感情,把静止的景物写得生动活泼,富有灵性。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把思乡之请转移给水,偏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言有尽而意无穷。

3.双关。刘禹锡《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晴”表面上指天气晴朗的“晴”实指恋人情爱的“情”,谐音双关,使感情表达得含蓄委婉,给人以清新的美感。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既指春天的风,更指皇帝的恩惠。

4.借代。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红”代花,以“绿”代叶,再配上“肥”、“瘦”,说成“绿肥红瘦”,意谓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虽然“依旧”,可实际上却是叶多花少了。“绿肥红瘦”,多么形象生动、传神、精练!让人浮想联翩。孟浩然《过古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桑麻”:泛指庄稼,代指农事。

5.夸张。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知,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不是真的吃敌人的肉来充饥,喝敌人的血来解渴,是用夸张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发誓消灭入侵者的豪情。

6.叠字。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的细针密线和种种担心,互为表里。慈母之情,系于“密密”的一针一线之中。妙用叠字,字少而意深,言重而意永。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劲吹,黄叶纷纷飘落;波翻浪滚,长江奔腾而来。“萧萧”、“滚滚”两组叠字上下相对,一写声响,一写气势,使人如闻风吹落叶瑟瑟之声,如见长江波涛翻滚之状。

7.互文。《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军和战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如不懂互文,很容易误解为“将军经历千百次战斗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是说:雾气和月色笼罩着河面与河边的沙滩。

8.用典。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众山小”典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表现手法的作用

1、情景交融:间接而含蓄,景色描写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感。

2、对比烘托: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写事物鲜明突出。

3、联想想象:想象犹如天马行空,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

4、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象征:形象生动具体,化实为虚。

6、使用叠词:增强韵律感,其强调作用。

7、托物言志:感悟抒怀,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

8、细节:真实、准确、传神。

9、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笔勾勒,真切深刻。

10、比喻:化平淡神奇,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

11、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12、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13、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 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14、对偶: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15、反问: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16、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17、双关: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蕴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或者“手法+特点(描绘的内容)+表达作用(情感)”

典型例子

练习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通过想象,用拟人的手法,把天边之月和月下身影,连同自己,化为三人,且歌且舞,表面自得其乐,实则无限孤独与凄凉。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国破”与“山河在”,“城春”与“草木深”,亦即国家破亡与山河依旧,城春之明媚与景象之荒芜,两相对照,加深了情感。另外,“国破”的颓壁残垣与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从而表现了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痛惜之感。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画面描写注意到近与远、高与低、声与色、动与静的搭配,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写思亲,从侧面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表现自己的思念之情,曲折有致。

补充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篇2

关键词:草原文化,哈萨克舞蹈,呈现形式,表现手法

0 引言

哈萨克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组成部分, 它是一个热爱音乐舞蹈的民族。哈萨克舞蹈动律性强、节奏快, 表现风格刚健有力、轻快矫捷, 舞蹈动作充分展示出草原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细节, 充满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哈萨克舞蹈动作优美, 富有极强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是我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哈萨克舞蹈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 与草原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探讨草原文化对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影响。

1 草原文化与哈萨克舞蹈艺术

草原文化是一种北方民族文化, 它是置身于中华大地北方的无数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历程里, 不断自我创新、自我完善、逐步传承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化。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也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色彩。草原文化是一种古老的生态文化, 游牧生活方式让人们选择顺应自然, 草原文化敬畏自然, 崇尚自然。草原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 主要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特性为草原文化的发展与丰富提供了活力。草原文化推崇诚信, 强调人性的朴素。哈萨克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最具草原文化特色的民族, 其舞蹈艺术更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草原文化的代表。哈萨克舞蹈艺术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 既是草原生活的高度浓缩, 也是朴素哲学思想的体现, 哈萨克舞蹈艺术拓宽了草原文化的审美观, 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草原文化具有博大厚重的特色, 为舞蹈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素材, 使哈萨克舞蹈更具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草原游牧民族在大自然的风光中耳濡目染, 富有较多的艺术细胞, 他们能歌善舞, 推动了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发展, 具有朴素纯真的特征, 彰显出勃勃生机, 充满活力。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 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草原文化中, 有一部分是以舞蹈艺术的形式传承下来的。从哈萨克舞蹈艺术中, 我们能够了解哈萨克民族独特的民族特征, 能够感受到草原上的自然风光。哈萨克舞蹈不仅仅表现出草原文化特有的情趣, 还能够体现出哈萨克的民族精神。我们通过哈萨克舞蹈, 能够了解哈萨克民族早期的精神文化活动特征。总的来说, 草原文化与哈萨克舞蹈艺术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 草原文化对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影响

2.1 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思维中的体现

哈萨克舞蹈体现出草原文化对自然的热爱。草原文化是一种生态型文化, 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调可持续发展, 崇尚自然、敬畏自然, 这也是哈萨克民族所遵循的自然观。哈萨克民族生长在草原, 游走在自然中, 将生命的荣耀又归于自然。大自然给哈萨克民族以无限的自然景观, 给哈萨克民族以视觉享受。哈萨克民族在自然迁徙中与草原风光相融合, 养成了灵敏的审美观与独特的舞蹈创造力。哈萨克舞蹈不仅仅通过身体动作来感知自然, 还需要通过身体动作来理解自然、读懂自然。在舞蹈过程中, 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 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哈萨克舞蹈中, 强调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 强调从大自然中寻找舞蹈素材。哈萨克民族在面对肥沃的草地、蜿蜒的河流、成群的牛羊时, 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不由地赞美自然、赞美生命, 这种崇尚自然的情感难以用语言来表述, 于是他们就有了舞蹈的冲动。于是哈萨克民族就形成了一种舞蹈思维, 习惯性地用舞蹈来宣泄内心的情感。哈萨克舞蹈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灵感, 并不是仅仅模仿自然的一些景象, 而是想要表达出自然的和谐及生命的生生不息。从哈萨克舞蹈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出, 其舞蹈思维主要是体现出生态和谐,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哈萨克舞蹈艺术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观与草原文化息息相关, 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哈萨克舞蹈作品《阿嘎加以》极具代表性, 它让我们感受到舞蹈与草原一样, 都是哈萨克民族家园的象征。通过哈萨克舞蹈欣赏, 我们能够体会到驰骋草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享受, 这也是哈萨克舞蹈思维的内涵。

2.2 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动作中的体现

草原文化注重对力量的追求, 崇尚民族英雄, 奉行英雄精神。游牧民族在生活中除了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 还需要面对恶劣的自然气候。这种严峻的生存环境, 考验着哈萨克民族驾驭自然的能力。这就需要哈萨克人调动全身力量, 以坚定的信念、勇于拼搏的斗志、睿智的头脑来应对自然的挑战, 这就需要召唤生命的野性与斗志。因此, 草原文化中经常注重宣扬奉献自我、勇于拼搏的精神, 强调对生命的热爱, 注重一种超越自我、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因此, 从哈萨克舞蹈动作中, 我们经常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哈萨克民族对力量的渴望、对生命野性的渴求、对超越自我的期盼, 这在哈萨克舞蹈作品中随处可见。例如《熊舞》暗示舞蹈者期望能够拥有熊的力量, 《天鹅舞》则暗示着舞蹈者期望能够拥有天鹅般的灵活, 《鹿舞》则暗示着舞蹈者期望能够拥有鹿一般的矫健, 《鹰舞》则暗示着哈萨克民族对强大力量的渴求, 《马舞》则暗示着哈萨克民族向往自由、渴求勇猛。从哈萨克舞蹈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哈萨克民族对力量的向往。在草原文化中, 马背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游牧民族的人民一旦骑上马背, 就有了一种不可阻挡的冲力。因此, 《马舞》极具草原文化的特色, 彰显出对力量的崇拜。在哈萨克民族, 一旦响起如马蹄声的冬不拉声, 哈萨克牧民就会不由自主地呈现出骑在马背上的姿势:双腿屈膝、身体的重心下降、上半身保持挺直。在舞蹈过程中, 舞蹈者会根据想象中马的驰骋来变化舞蹈动作, 舞蹈者之间会自行互动, 例如两个舞蹈者面对面, 前后扭动自己的肩膀、手臂, 翻转自己的手腕, 互相以充满力量的动作来炫耀自己的舞姿。当舞蹈进入高潮的时候, 舞蹈者通常会模仿出斜跨在马背上的姿势:胸膛挺直、两个肩膀扭动幅度增大, 用力地翻转自己的手腕;又或者舞蹈者仰躺在地上, 以背部为支撑点, 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以腕部的转力及双脚的交替为舞蹈动力, 在地面上做出旋转的舞蹈动作。这样充满力量美感的舞蹈会迅速感染观众, 由此可以彰显出顽强的生命力。对于哈萨克民族来说, 只要跳起马舞, 就能够想象到大草原无限的风光, 就会情不自禁地欢快起舞。从这就可以看出, 哈萨克舞蹈艺术诞生于草原文化, 诞生于马背上, 一旦脱离了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 哈萨克舞蹈艺术就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另外, 哈萨克舞蹈动作充满力量、具有张力, 重在对人性的抒发, 重在对力量的追求。

2.3 草原文化在哈萨克舞蹈意境中的体现

每一种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都受到舞蹈意境的影响, 都是舞蹈意境的外在表现形式, 而舞蹈意境又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哈萨克舞蹈也是如此。哈萨克属于游牧民族, 哈萨克民族对舞蹈艺术的起源认识不一, 有的认为是天鹅仙子创造了舞蹈艺术, 有的认为是民族英雄创造了舞蹈艺术, 还有的认为是草原生活诞生了哈萨克舞蹈艺术。虽然对舞蹈源泉的认识不一,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 舞蹈艺术都诞生于舞蹈者对什么自由的呼唤, 这也是舞蹈意境所展示的内容。舞蹈艺术能够激励、促动生命的昂扬, 能够使生命充满激情。生命需要有张有弛, 舞蹈艺术同样如此。哈萨克舞蹈伴奏的乐器冬不拉只有两根线, 却能够模仿出马儿疾驰、慢走、狂奔等不同状态的马蹄声, 能够演奏出复杂多变的节奏, 能够奏出不同的旋律。随着冬不拉的节奏响起, 哈萨克人便会情不自禁地舞蹈, 通过舞蹈姿势来彼此沟通, 通过舞蹈姿势来表达对生命自由的渴求, 通过舞蹈姿势来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哈萨克舞蹈意境无一不体现出崇尚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内涵, 这也是草原文化不断传承发展的关键之处。哈萨克舞蹈艺术对于哈萨克人来说, 不仅仅是一门舞蹈艺术, 还是一种追求和谐的标志。只有当舞蹈者拥有开放性的心态时, 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哈萨克民族是游牧民族, 不断游走的生活方式, 使牧民经常要面对陌生的生活环境, 这就养成了哈萨克民族勇于探索的民族精神。因此, 哈萨克民族养成了勇敢好胜、开拓进取的性格特征, 哈萨克民族在面对外来文化时, 都采取包容的态度。这就使得哈萨克舞蹈艺术受萨满教、伊斯兰教、穆斯林教的影响, 最近几年哈萨克舞蹈的艺术形式不断创新, 舞台表演创作手法也层出不穷, 例如双人舞、独舞、舞台剧等等。草原文化的包容性、和谐性在哈萨克舞蹈意境中都能够有所展示。不管是哈萨克游牧人们创作的民间舞蹈, 还是哈萨克现代舞蹈家创作的舞蹈表演, 从其舞蹈意境与舞蹈表现手法中, 我们都能够体会到草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价值观, 都能够体会到舞蹈家所要表达的意境。

总而言之, 草原文化博大精深, 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它为哈萨克舞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推动了哈萨克舞蹈艺术的发展。从哈萨克舞蹈思维、哈萨克舞蹈的动作及哈萨克舞蹈所蕴含的意境中, 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草原文化的气息。哈萨克舞蹈在深受草原文化感染的同时, 也以自身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个性的审美价值观念, 丰富了草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丰富了草原文化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 为草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草原文化衍生了哈萨克舞蹈艺术, 哈萨克舞蹈艺术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能够学会从草原文化的视角来欣赏哈萨克舞蹈艺术, 要能够认识到舞蹈艺术是一种文化实践。

参考文献

[1]刘鑫渝.社会学视角下的伊犁草原文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04.

[2]毅松.草原文化对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和作用——弘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 提升内蒙古文化软实力系列论文之二.论草原文化 (第七辑) , 2010.

[3]铁梅.一切荣誉归于大地母亲——观大型哈萨克民族歌舞诗《阿嘎加依》[N].新疆日报, 2010-5-20.

[4]何金玲.传承草原文化优秀传统重视区域文化当代价值——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综述[J].实践, 2005, 09.

古诗中的三种特殊表现手法 篇3

落笔对方显深情

对写法也叫主客移位,即撇开自己不写,而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表面上是写对方,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衬自己。这样写既曲折有致,富有意境;又具体充实,富有深度。这种手法常用在思亲怀乡诗中,委婉含蓄地抒发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的怀远或思归之情。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

在家家户户欢度除夕的时候,诗人却独居客舍,远离亲人。面对寒灯,诗人油然而生孤寂凄然之情。按常理,诗人应该尽情地一吐自己的思亲情怀,可诗人笔锋一转,撇开自己,却从对面写来。“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之所以“愈有意味”,就是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婉曲含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以境衬人见品性

以境衬人,即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限制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决定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描写,可以起到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的作用。

澧水桥西小路斜,日高犹未到君家。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雍陶《访城西友人别墅》)

诗人没有采用访友诗的常规写法,浓墨重彩地渲染抵达友人居处后的见闻和好友相逢时的情景,而是写到踏进友人村庄后就戛然而止。但我们从三、四句门巷相似而又枳花满村的环境和朴素划一、洋溢着闲野情趣的画面中可看出友人及其别墅的投影,也不难想象到这位友人恬静自适的高雅情怀。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孔尚任《[折桂令]问秦淮》)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子。

先抑(扬)后扬(抑)起波澜

先抑后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再褒扬,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先扬后抑与此相反。抑扬的使用可使诗歌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赵希璐《次萧冰崖梅花韵》)

诗中三、四句提出牡丹与梅花熟早熟迟的设问,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才能受到人们的青睐。诗歌先抑后扬,赞美了梅花凌寒自开、孤傲高洁的品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诗歌先写少妇“不知愁”,在明媚的春日里,精心打扮后登上翠楼。当看到大路旁翠绿的杨柳,想起了离别的丈夫,才说到“悔”。诗歌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都是這样的典型例子。

[作者单位:河北辛集中学]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篇4

发布者:刘正远 发布时间: 31/10/2011 PM 5:56:39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3、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4、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5、象征:

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6、夸张:

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7、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

二 古诗词的表现手法 篇5

《考试大纲》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即表现手法。历来诗言志词抒情,都讲究含蓄蕴藉,常要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来表情达意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化用典故、妙用修辞等

1.借景抒情。作为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在诗词里最为普遍。如2008年山东卷:

画堂春 秦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景能被借来抒情,因为二者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某种一致性。何种景抒何种情,何种情必得何种景来抒,在古诗词中,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通篇写景,无一句抒情,可是读了分明感到一种欢愉明快之情。为什么?因为全诗所写之景“黄鹂”“翠柳”“自鹭”“青天”无一不是明丽之景。该诗巧妙地传达了杜甫历经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得以安居的欣喜,这首诗是以乐景写乐的经典之作

再看秦观这首《画堂春》,上阕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均是残春景象,自然表现的是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显然是以哀景写哀。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别家出征,生死难料,显然是哀事,却以乐景相衬、此之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却以大雪纷飞之哀景写终战归家之乐事,则是以哀景写乐倍增其乐。像这种以哀景写乐、乐景写哀的例子,其他的诗词里也有,鉴赏时应注意。

2.以动写静。以动写静也是诗词里常用的手法,最典型的应属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花落,尤其在夜间本不易察觉,却因人的闲静而被觉察;“月出惊山鸟”,月出竟然惊动了山鸟,足见山之寂静到了何等地步!例如2008年全国卷I: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这两个字是“拳”和“退”用“拳”表现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动作,用“退”表现鸿鸟空中飞行的状态,显然都是以动写静,从而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十分别致、生动。

以动写静,属于一种反衬。写动是手段,表现静才是目的。其实连以动写静也是手段,传达一种意绪、一种境界才是最终目的。答题时,不能仅止于分析以动写静,还要顾及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3.虚实相生。实有限,虚则无限。可是,太虚了,很可能成了漫无边际、无病呻吟的作秀;太实了,又会缺少灵动之气。只有虚实相生,才能寓无限于有限,既充实又空灵。例如,2008年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

(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显然是实写;其中隐含的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自然是虚写。后两句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属于实写;寄托其中的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是虚写。

由上例可以看出,掌握虚实相生的手法,需要了解何谓实何谓虚:在古诗词中,通常写出来的是实,蕴涵其中的则是虚;记叙、描写是实,议论、抒情是虚;已知的是实,未知的是虚。

4.化用典故。欣赏古代诗词.绕不开用典。用典,关系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影响到作品题旨。因此,很多时候,准确理解典故就成了欣赏全诗的关键。例如,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此诗颔联以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题干限定是“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且是“自况”。只有境遇相同才能自况,再联系学过的《屈原列传》和《琵琶行》,结合两句诗的文字,即可断定是屈原和白居易。

用典既有明暗之分,还有正反之别。明用,即直接点出人或事;暗用则是假定读者通晓,用不着指明。正用,即典故意思和作者的意思一致。前面提到的无论明用或暗用,均为正用。反用比较少,就是典故意思同作者的意思正好相反。

通常写景抒情尤其以写景为主的诗词,不用典,用典多是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或有话不便明说,或受字数限制等。还有,高考选用的占代诗词用典不会多,即使有,也多出自学过的教材,所以熟练背诵教材中的占诗词,极为重要。成语中包含相当多的典故。熟知一些成语故事,对解答用典题也十分有利。

5.妙用修辞,也是诗词作者的“常规武器”。例如,2008年全国卷Ⅱ: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本题对“网”字进行赏析,须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来思考。一要理清作者是怎样想象和比喻的,二是产生什么效果,这样答案就有了: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联想到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解答这类题,应抓住两点:一是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二是有何表达效果。诗词里使用修辞格的表现手法,受格律的限制,有时难免和一般文体里的表现手法不同,要注意识别。【热身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1)诗中使用了互文修辞方法的是哪两句?请简要说明。

答: 是五、六两句。“今春意”和“昨夜情”互文对举,共同写“少妇”与“良人”。

(2)第七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加以说明。

答:借代。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此句用以借指军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刘长卿:性格傲岸.两遭贬谪,官终随州刺史。

(1)

五、六两句是怎样化实为虚的?

答:说从早到晚同“我”做伴的只有猴子,和“我”领略江上风光烟雾的只有柳树,这样具体的描写,就是实;通过“同”和“共”两动词透露出诗人生活的单调寂寞,这就是化实为虚。

(2)“已似长沙傅”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典故是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以贾谊自喻,表达了诗人失意的落寞情怀。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园公:时南宋风雨飘摇,金兵连陷青州、徐州,席卷江北,高宗逃往杭州此时作者避乱岳州,借郡守后园暂住,自号“园公”

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二月巴陵春寒未尽,日日有风,料峭刺骨,只见庭院中一株海棠,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这海棠有别于松竹梅菊,不仅有清高之操,且有美艳之姿。诗人目睹时艰,孤贞自守,借海棠寄寓自己的情感,风骨雅致兼具,堪称此类诗的上乘之作。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从军乐。

请分析开头六句写景的特点

答:开头六句写傍晚泊船情景,以动写静。雨停曰“收”,“征帆”则“夜落”,“蓼烟”与“苇风”,一则“疏淡”,一则“萧索”,时间、地点、景物都显得无比凄清寂静,烘托出作者无限凄凉的心境。5.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野兴之三

马致远

天之美禄谁不喜?偏则说刘伶醉,毕卓缚瓮边,李白沉江底,则不如寻个稳便处闲坐地。

这首散曲一共用了几个典故,表达了什么主题?试简要说明。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篇6

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一语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列锦、叠词等。

一、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唐代诗人刘禹锡《望洞庭》)

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二、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唐代诗人李清照《如梦令》)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四、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如: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代诗人李白《秋浦歌》)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五、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代诗人杜甫《登高》)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篇7

哈代是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 《德伯家的苔丝》一书就体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又带有点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苔丝》中所要表现的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中哈代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来表现人与自然这种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人类应该遵守大自然的法则来繁衍生息, 如果破坏了大自然的原有规则, 那么人类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付出一定的代价。小说中是从以下两方面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的:

一、苔丝和动物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乡村女孩, 苔丝的周围不少的就是家畜, 因此她与这些牲畜之间有着一种紧密的联系。作者这样描写是为了用苔丝与动物之间的这种关系来说明小说的主题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小说中苔丝家的牲口之死就暗示着苔丝将会有厄运降临。因为在当时, 对于生活在乡村的他们来说拥有一匹马就相当于拥有了一辆车, 拥有了交通工具, 是他们维持生计的重要所在。不幸的是, 苔丝的马死了, 她开始害怕、无助、失望, 因为她深知这匹马对于整个家庭的重要性。于是, 她决定补偿家里。这也就意味着她的厄运开始了。她决定顺从父母的意愿去拜访那个所谓的贵族亲戚。

小说中这匹马就象征着大自然, 而苔丝就象征着人类。无论苔丝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最终的结果都是这匹马死了, 她的大意导致了这个活物的死亡。也就是说人类伤害了自然, 所以她就应该承受自然给她所带来的恶果。所以说, 人类不要轻易破坏自然的存在, 践踏了自然, 也就伤害了自己。

二、两个男主人公亚力克和安吉尔与苔丝之间的关系

小说中出现了两位男主人公:亚力克和安吉尔, 他们都是非常的爱苔丝的, 但是他们的爱却是以不同方式伤害了苔丝。是他们给苔丝带来了悲惨的命运。亚力克是一个浪荡的贵族公子, 他被苔丝的美貌纯洁所吸引, 所以他强奸了苔丝, 这就是苔丝厄运的起因。虽然, 小说中后来亚力克试图补偿苔丝, 因为他真的爱苔丝, 但是他当初的冲动的行为使一个纯洁少女不再冰清玉洁, 承受了生孩之痛, 死孩之苦等, 遭到了人们的冷嘲热讽。另一位男主人公, 安吉尔, 就是苔丝的至爱, 他虽然很爱很爱苔丝, 但是当他知道苔丝不是纯洁之身时, 他竟然离家出走, 抛弃了苔丝, 剩下她一个人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 却仍然坚定地等着他的归来。想想男人是多么的自私, 多么的冲动。尽管苔丝不再是纯洁之身, 但是她也是被强迫的, 她也是受害者, 不应该将这些罪恶嫁祸于一个无知的小女人身上。尽管, 这两位男主人公都深爱着苔丝, 但是却都给苔丝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可想而知, 最终这两个男人也都没有好的下场。

小说中作者使用者两个男主人公来象征人类, 运用纯洁无知的苔丝来象征大自然。这两个男人深深地伤害了苔丝, 也就是说人类给大自然带来了破坏, 没有接受大自然的发展, 所以说人类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就像最终这两个男人一样, 都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一个死去了, 另一个抑郁悔恨的生活着。这就告诉人们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要遵守自然法则, 破坏了自然规律就是在伤害人类自己。

摘要:这是一部享誉世界的经典名著, 描写的是一个维多利亚时期的纯洁的女子被玷污的性道德问题。作者托马斯.哈代把一个失身的女子写成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 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 为女性伸张正义, 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小说中的苔丝就是这种龌龊的发人深省的性道德的牺牲品, 让人为之怜悯。

现代文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篇8

对比: 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或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衬托: 包括正衬和反衬。为了突出主要事物,使其形象鲜明,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象征: 借助某个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个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感,使文章立意高远、深刻含蓄。

抑扬: 包括先抑后扬和先扬后抑。在抑扬中形成反差,突出中心。

渲染: 对人物的外貌、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铺陈,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本质,加深主题。

托物言志: 通过描绘事物来表现作者的志向和意愿,具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的特点。

借景抒情: 把想要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景物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相结合,或把现实生活与回忆、想象相结合,凸显人物的性格或事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 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对一个点或局部进行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从而突出中心。

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与之相关的事物;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形象。联想与想象经常一起使用,使形象更生动丰满,文章内容更丰富、更有表现力。

【修辞手法】

比喻: 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化、具体化。

比拟: 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启发读者的想象,使文章更生动。

夸张: 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性质、特征,用以强调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排比: 强化语势、气氛,加强文章的节奏感,使文章更有条理,表达作者情感之强烈。

反复: 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可以有效强调某个意思或表达某种情感。

【结构手法】

悬念: 先不揭开谜底,以引起下文,引发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的心理。

伏笔: 预先暗示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然后在相宜之处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古诗中表现手法及作用 篇9

摘要:公益广告是一种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向公众传播与公益有关的信息并提出建议或主张的广告形式。本文从思想性、艺术性、审美特征三个层面对公益广告的创作加以探讨。虽然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已经摆脱了物质贫穷的我们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自然生态的失衡、伦理道德的沦丧等,但并未改变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文化取向。人们需要的是一种软性和亲切的沟通方式,一种心灵的感动。因此,为了唤起人们的公共意识,更加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公益广告事业的支持,特别是平面公益广告。平面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其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那么在复杂的多层次人员构成的社会公众中,平面公益广告如何更具有说服力?在实际操作中,真实的生活素材、生活的深层意义、创意的表达以及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这四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公益广告 思想性 艺术性 生活素材 生活意义 创意 心灵共鸣

一.概述

(一)平面公益广告的内涵

公益可以理解为公众的利益。根据广告的定义,公益广告是广告主对有助于公众利益的观念所做之任何方式、付款的、非人员性的陈述与推广。公益广告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所服务的,旨在以倡导或警示等方式传播某种公益观念,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非商业性广告。

公益广告是社会性广告的一种,主要是指不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直接目的,为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广告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公益广告所涉及到的服务领域和影响范围越来越广阔,在社会公益事业、文明进步、道德风尚培养等很多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公益广告是一种向社会的呼吁,最终目的是要促使人们改变观念,行动起来,达到既定的公益目的。因此任何公益广告都是从一定的公益目的出发,通过一定的资源投入,付诸实施,使目标人群接触 广告作品,并产生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由此带动目标人群产生观念变化,并且采取实际行动。

要想达到理想的广告效果,引起目标人群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共鸣、同情和响应,就要探析公益广告怎样诉求的问题,也就是广告诉求的策略问题。策略,就是计策、谋略和技巧。笔者试用广告学本 科阶段所学到的知识,结合日常工作生活经验,对公益广告诉求策略作一粗浅探析。

(二)平面公益广告的特点

1、宣传性

2、思想性

3、艺术性(表现的象征手法,平面载体的局限与优势)

4、公益性(传达社会公众道德等)

(三)平面公益广告的目的

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环境污染、滥砍树木、随手扔垃圾、不讲诚信、酒后驾车、带用毒品等现象)或产生一些重大的有意义的活动和事件,而政府与一些社会公益组织为了呼吁公众对某一问题引起注意,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关注,抵制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工具应运而生,其目的在于增进公众对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其对壁垒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其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或溶解,向公众传播一种健康社会的公益观念,或对公众进行教育引导,一遍提高公众素质,达到规范大众行为的目的。

(四)平面公益广告的特性

重义轻利;创意第一、成本第二;拥有最广大的受众面;有最丰富的创作题材;情感诉求为主;社会精英和明星积极响应和参与。二.平面公益广告的的创作

(一)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原则与特点

1、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原则

公益广告的创作,既要遵循一般广告的创作原则,又要体现公益广告的个性原则。公益广告创作的个性原则包括以下几方面。(1)思想政治性原则

公益广告推销的是观念。观念属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性原则是第一要旨。

思想政治性原则还要求公益广告的品位高雅。就是说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起来,融思想性于艺术性之中。第43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上,有一个反种族歧视的广告,画面是四个大脑,前三个大小相同,最后一个明显小于前三个,文字说明依次是非洲人、欧洲人、亚洲人和种族主义者的(均标在相应大脑下)。让受众自己去思考、去体会。独特创意令人叫绝。(2)倡导性原则 公益广告向公众推销观念或行为准则,应以倡导方式进行。传受双方应是平等的交流。摆出教育者的架势,居高临下,以教训人的口气说话,是万万要不得的。这并不是说公益广告不能对不良行为和不良风气发言。公益广告的倡导性原则要求我们采取以正面宣传为主,提醒规劝为辅的方式,与公众进行平等的交流。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是很多的,如“珍惜暑假时光”、“您的家人盼望您安全归来”、“保护水资源”、“孩子,不要加入烟民的行列”等。(3)情感性原则

人的态度,是扎根于情感之中的。如能让观念依附在较易被感知的情感成分上,就会引起人的共鸣,更何况东方民族尤重感情。如福建电视台播出的一则“两岸情依依,骨肉盼团圆”的广告,成功地将祖国统一的观念诉之于情。

2、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特点

(1)图文并用,主题形象直观,浅显易懂

平面公益广告的受众是社会上不同阶层和文化程度的普通民众,广告制作过程讲求图、文、字体、颜色的合理搭配,主题突出,浅显易懂。为了在喧嚣的信息海洋中吸引观众的眼球,必须在广告画面上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图形可简洁单纯,可富于动感,可夸张变形,使用多种技巧使主题形象直观。

公益广告的正文往往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表达,既有图形又有文字。图形瞬间吸引受众,文字有深化主题的作用。创意图形加上简洁的正文,整个广告的思想主题便丰满凸显出来。重庆市第二届公益广告大赛金奖作品《中国雄起》,在黑色的背景下突出两排高举的拳头,黑暗尽头是曙光,图案下面配有显赫的标题——中国雄起,还有解释的文字:“2008年5月12日„„多难兴邦„„众志成城,共渡难关”,强烈突出了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主题。(2)情感诉求为主,或温情感染,或恐怖警示

广告创意的诉求方式大致分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两种形式,公益广告多使用情感诉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能让思想观念依附在易被感知的情感之上,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成功的公益广告往往直指心灵,使受众内心产生触动。

倡导希望工程、关爱弱势群体等爱心题材的公益广告多使用温情感染的手法,以温馨、温暖的画面和文字表达主题。2008年的抗震救灾、奥运会题材的公益广告都是使用温情诉求,从正面引导思想观念。

公益广告在“反对干什么”的主题中,通常采用恐惧诉求手法,向人们展示不良行为引起的恶性后果,进行规劝与批评。运用适度恐怖,效果立竿见影,使警示教化效果倍增。

第二届“责任中国”全国公益广告大赛金鼎奖作品《警惕含激素食品之男孩篇、女孩篇》,画面上小男孩长出胡子,小女孩乳房隆起,反映出市场上含激素食品泛滥对少年儿童产生的严重危害——造成儿童性早熟等后果。画面中两个孩子哀怨、无奈的眼神仿佛在控诉激素食品的制造者、销售者以及众多无知的父母,起到了显著的恐怖效果。(3)善用修辞手法,多用表现技巧,强化传播效果

平面公益广告在创作过程中善于运用比喻、对比、夸张、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以及联想、象征、留白、偶像魅力、形象解构、字体、民族地域文化、幽默诙谐等表现技巧,使公益广告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公益广告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广告主题,一般具有深沉的美感和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一种高品位的智慧美。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海报金奖作品《手拉手》,以许多个黄、黑、白三种肤色的青年手拉手环绕在一起跳舞的形式,突出表达了“青春、团结和友谊”的主题。

许多公益广告用夸张、怪诞的图形引起受众的注意,表达深刻的主题。2007年公益广告创意大赛金奖作品《直立行走》致力于表现由于自然生态失衡,沙化面积加大,水资源污染严重,青蛙只能选择直立行走的生存方式,告诉大家应该保护自然生态,关注环境变迁。

总之,公益广告要不断开掘优秀的创意,创意是公益广告的灵魂。所有的视觉元素都是为作品的主题服务的,公益广告传递的不仅仅是漂亮的画面,更是爱和责任的主题,要把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起来。公益广告在创意时,应避免直白说教或过于抽象含蓄,文字要朴实有分寸感,让公众看后真正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传播思想和观念的目的。

(2)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过程 1.主题的来源。公益广告的创作要准确把握所表现主题的特点,深刻揭示事实的本质,让表现的主题一目了然。有时创作的灵感也许来自你翻阅的一幅资料图片,这种创作做起来就相对简单一些,因为这张图片已经触发到了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接下来的就是撰写一句或一段能概括主题的精辟语言。也许你的灵感是来自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比如我在阅读报纸时,根据一则报道--春节将至,许多民工没有及时领到他们工作一年所应得的报酬--创作了《诚信》系列广告:不管是个人、企业、国家都要讲诚信。以上两种方式带有偶然性。最为普遍的一种是先选好所要表现的主题,再设计制作。不管是公益广告还是商业广告,这都是常用的方式,许多大的广告公司常采用这一模式。2.撰写文案。

广告文案拒绝平庸。文案写作也不是纯粹的文字工作,文案撰稿人更不是纯粹的文字工作者。他不仅需要有严谨的思维、开阔的知识面、娴熟的写作技巧以及能驾驭各种文体和多种语言风格的能力,还需要丰富的创造力。广告文案的优劣完全取决于文案撰稿人专业素质的高低。一个好的文案应该是:

一、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广告是多学科交叉的一门社会学科。专业的广告人士不仅有深厚的广告学知识,还对社会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了解。

二、熟悉广告表现手段,善于驾驭文字。文案虽然只是广告的一部分,但不了解与广告的协调性是很难创作出富有表现力的文案的,公益广告的作用也就无法达到。由于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我们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外,可以与文字功底较好的同事一起讨论,斟酌提炼。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3.制作。

公益广告的制作与其他平面广告没有太大区别。制作过程中讲求图、文、字体、颜色的合理搭配,突出重点。公益广告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这主要根据表达的题材决定。制作精良的公益广告,能使人们把接受公益广告的过程当做欣赏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人们除了思想意识得到了熏陶之外,还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艺术性越强,就越具有感染力,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能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4.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A.收集资料要全面。多收集一些优秀的广告作品。创意人员日常积累很重要,因为自身的体验得来的资料会更丰富、直观、有效。B.准确把握所要表达的主题。要写什么样的文案,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采用什么样的策略,以什么样的风格来传达信息,都要把握好。C.公益广告的创作过程必然经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过程,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灰心,思考看似进入一个“停滞”阶段,此时有必要放松自己,寻求新鲜事物刺激一下想象力。不要以为灵感是突然迸发,其实是层层积累的过程。D.有灵感并不必然带来好的作品,需要经过检验才能落实于文字。一个好的公益广告,会使公益广告的警示教化效果倍增。看创意好的公益广告是一种艺术享受。

(三)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及特征 1平面公益广告的设计(1)设计理念

不带枷锁的公益广告创意,为生态环境保护赢得共鸣公益广告需要创意,是因为我们在要求公众对于社会观念、环境问题的参与时,需要找到一个与情感交流的切入点。如果创意没有震撼力,公众就会对公益信息熟视无睹,从而无法产生共鸣,达不到广告益公的效果。1.用普通人的心情去交流

创意时怀着普通人的心情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广告的受众是千万大众,他们需要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在创作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主题公益广告时,要将创作者也置人其中。举一个例子,正如一则环保公益广告,广告语是“多给世界留点绿”。画面中绿色的毛衣平面铺开,就像无边的绿色草原大地,使人心旷神怡。以交流的心情告诉受众,是继续编织还是一意拆卸都在你一念之间,希望你能多留点绿给世界。

2.用警醒的视听效果去震撼

当生态环境已恶化到了质变的紧要关头,是要所有受众警醒和积极行动的时候。有效的震撼刺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面公益海报中的“梅花”和“螺丝帽”看似甚远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所启发的联想是梅花鲜活的花朵被钢筋螺丝帽所取代,突出了环保主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把商标的条形码用树木来替换,如果以每年、每月、每日极快地速度被出售,我们赖以生存森林树木将快速地减少,我们更加直观地看见树种消亡状况严峻性。(二)环保公益广告的构思

构思作为公益广告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思阶段主要侧重两个方面:首先是选择表现角度,其次是表现形式。在创作中,构成公益广告的元素有两个:文字和视觉形象,视觉形象则包括了形象与色彩。公益广告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如漫画、摄影、文字等。下面简要谈一下。

(2)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中设计语言的合理运用

设计语言在平面公益广告设计中的运用,是体现设计风格特征的重要方面。如何运用设计语言是每个设计师殚精竭虑的追求,设计语言中感性与理性、求新思维的变换、不同设计理念创造等都是体现平面公益广告丰富多彩风格的不可忽视的有效途径。1.感性与理性设计语言的组合

感性是个人的直观认知,理性是通过分析的认知。作为平面公益广告设计的表现因素,感性设计语言是相对于理性设计语言而言。因为直观更容易得到人们的理解,亲切柔和的广告设计语言、自然流畅的广告风格、诚恳的广告诉求、不断地撞击人们的感情,在生活日益提高的今天,感性广告诉求更是蓬勃的发展。理性主义设计是科学性、逻辑性和实验性设计的代名词。理性设计语言是指展示商品特性、用途、使用方法等事实性信息让消费者形成一定的品牌态度。2.打破同质化的设计思维模式

设计的“同质化”是指设计的理念、设计形式、设计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如果平面公益广告创意表现的元素雷同、单调,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摆脱习惯性思维,没有摆脱思维的定式,所创作的作品就会缺乏新意。而一幅好的平面公益广告,会给人美好的意识享受。(3)色彩功能的特性

色彩首先吸引人们的注意,往往占据着整个公益广告视觉冲击的大部分甚至整个画面。一些出色的公益广告的整体色调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一则广告画面的三分之一分割线形成了黑红两色的背景,自然的将画面一分为二,上部以红色为背景,纯净清新的空气之中活生生的鸟,而下部充满危险和死亡的黑色背景下,是白骨。整幅画面颜色凝重,这个大块的黑色使人压抑。这个便是色彩视觉的作用。

公益广告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不只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更多的是肩负着明确社会公益文化信息的宜传载体。它所传达的信息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动向。生态环境问题任重而道远。环境的不断变化为它的保护者公益广告提出新的要求。公益广告只有在和具体环境间题相结合的时候才能真正唤醒大众的环保意识,才能起到积极益公的目的。

2、平面公益广告设计风格特征 平面广告风格往往因为不同内容题材而有所差异,平面公益广告从题材上分,可分为社会文明类、政治政策类、健康类。公益广告广泛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题材之广泛,凡涉及公众关心的各类社会话题,都成为公益广告传播的主题内容并展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特征。

1)文化主题。传统文化在公益招贴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中国传统艺术图案体现了人们对吉祥幸福的向往,反映了至善至美的本质,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比如,牡丹象征着富贵,松鹤象征着长寿,五个蝙蝠代表着“五福”。这些特征与文化公益类招贴广告所寻求的表现十分近似,它的吉祥意味同样适用于现代设计,适用于现代人的设计意念。

2)教育主题。平面公益广告的情感定位中需要有同情与悲情传达,人都有同情弱者的倾向,对于他人的不幸遭遇会产生某种“同病相连”的感叹,如引发同情的刺激源(人或物)与自己具有某些相类似之处,那么,这种由同情引发的情感还能被放大,这种方法在教育主题的平面公益广告中被广泛运用,例如:沙滩上的稚嫩的小手用石块垒出“想上学” 的平面公益广告

3)环保丰题。环保主题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重视,在平面公益广告中有众多的与此相关的主题,“联想”和“拟人化”是这类广告运用的典型手法。例如,奶牛抗议因生态环境的恶劣导致的断奶,看似好笑的拟人化的形象,但寓意深刻。4)和平主题。设计帅用自己的语言劝说和感化发动战争的人放下屠 化T戈为玉帛,共同创建和平的世界。在设计方面,反战土题平面公益广告中多采用幽默、隐喻表现手法。(图3)把两个枪管变肜为“心”形,诙谐幽默地暗寓我们需要用爱心来化解战争。五.平面公益广告的分类

公益广告的主要作用有两个,一是传播社会文明,弘扬道德风尚;二是企业通过它树立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巩固自己的品牌形象。(1)广告发布者:公益广告从广告发布者来分,可分为三种:1.发布的媒体直接制作发布的公益广告,如报纸、杂志等。2.社会专门机构发布的公益广告,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分别发布过“保护文化遗产”、“儿童有受教育权利”等公益广告。3.企业单位发布制作的公益广告。

(2)广告载体:从广告载体来看,可分为媒体公益广告,如电视、报纸等和户外公益广告。

(3)题材:从题材上分,可分为六类:1.政治政策类,如建国50周年、科技兴国和法制建设等;2.节日类,如“五一”、“植树节”等;3.社会文明类,如保护环境、关心残疾人等;4.健康类,如反吸烟等;5.社会焦点类,如下岗、打假、希望工程等;6.历史文化类,如文物保护等

六.平面公益广告的诉求策略

(1)诉求定位策略——有的放矢、准确定位。公益广告要想达到理想的诉求效果,首先要搞清楚想“说什么”,要“对谁说”,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要对公益广告的宣传主题有一个明确认识,并对目标人群、传播媒体准确定位,做好诉求定位工作。既然是探析诉求策略,那么别走错道,就是上策。

1.公益广告诉求的主题定位。

主题定位是对广告所要说明和传播的基本观念的清晰认识。公益广告的主题大范畴不外乎人、社会和自然,在各个领域内细分,又可以分为公益事业、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环境保护、交通安全、弱势群体保护等等,不同的广告主题所要达到的广告目的截然不同,因此要根据具体的广告主题来谋划诉求策略。例如公益事业、社会公德等类型的广告主题,面向社会大众,在诉求形式上多采取感性诉求,在情感流露中打动人心;职业道德、计划生育等类型的广告主题,更多的就要“以理服人”,在诉求形式上可以采取理性诉求,晓之以理,打动人心。

2.公益广告诉求的目标人群定位。

公益广告的主题不同,广告诉求的目标人群也会有差别,对不同人群的侧重点就会有所不同,因此,公益广告要对目标人群有准确的定位。特别是职业道德、禁烟、禁毒、禁酒后驾车、计划生育等类型的公益广告,目标是部分类型的部分人群。有句俗话叫“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这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真实心态,在这类公益广告中,只有将矛头直指诉求对象,指到目标人群“鼻子尖上”,才能“直达 病灶”,达到理想效果。即便是作为面向整个社会呼吁的公益广告,也并不意味着广告诉求的目标人群是笼统的“全民性”的,有计划地集中针对某一部分相关者,会使广告更为深入有效,例如旨在引导少年儿童正确成长的公益广告,也可以集中针对家长来做,先对家长产生效果,由家长来间 接引导少年儿童,达到广告目的。3.公益广告诉求的传播媒体定位。

从公益广告的诉求传播方式上区分,可以是诉诸视觉、诉诸听觉,或者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相对应的传播媒体诉诸视觉的是平面广告媒体,诉诸听觉的是广播媒体,同时诉诸视听的是电视媒体以及网络等新兴的多媒体。平面广告媒体直观、震撼,可以做警示类的广告诉求;广播、电视类媒体情真意切、感染力强,可以做情感类的广告诉求。此外,不同媒体所覆盖的人群范围不同,可以根据公益广告的主题和目标人群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体。

(2)观念诉求策略——立足情感、引发共鸣。

广告诉求可以分为观念和形式两个方面。笔者认为,观念诉求是内在的,是从内容、观念或指导思想出发,引导受众;形式诉求是外在的,是从广告的表现形式和传达方法出发,依靠外在的感染力影响受众。商品广告观念诉求往往瞄准的是消费观念的引导,形式诉求则是从商品本身出发寻找表现形式。公益广告诉求可以采取观念诉求的策略,也可以是形式诉求的策略。但观念诉求和形式诉求经常是融合一体的,观念诉求是形式诉求的思想和灵魂,形式诉求依托观念诉求成为其外在表现,形式诉求的表现优劣促进或制约观念诉求的实际体现。例如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出发的观念诉求策略,其外在表现形 式也应该是抒情、叙事一类的表现手法,以此来传达这种亲情。

我们由内而外,先简要探析观念诉求。公益广告能否达到理想的诉求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广告在受众内心所引起的震撼效果。而要想打动受众的内心,就需要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入手,拿真心换真心,具体策略上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或者爱情出发,切入主题,达到诉求效果;也可以从人们的责任感出发,或者从人们的正义感出发等等,切入主题,依托情感力量,去感染和打动受众。公益广告的观念诉求策略,就是要寻找目标人群心中的情感敏感点,找准这心灵深处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轻轻戳上一把,霎那间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把诉求观念依附在较易被感知的情感成分上,就容易引起人的共鸣,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名为《邻里关系》的公益广告,主题是倡导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广告依托小女孩在停电后不怕误会、急人所需,为新邻居送蜡烛的故事,把广大听众的善良之心作为观念诉求的立足点,“屋里亮了,心里也亮了”,让听众深深感动于小女孩的善良,从而意识到广告主题所倡导的观 念。

诉求观念是观念诉求的具体化依托。在公益广告诉求观念的确立方面,要使其能够被目标人群所接受,这个观念就应该符合受众的长远利益或心理需求,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因此,只有针对受众的关注点去进行引导,才能产生良好的广告效果。从实际情况看,被社会大众所广泛认可的公益广告,必然在情感诉求上与大多数人的情感需求基本相符,因此,公益广告诉求观念要把握好受众的脉搏,比如在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在悲痛中团结一致、众志成城,CCTV的一系列赈灾公益广告就从广大人民的关切心情出发,符合了人民的情感。

只有沟通,才有交往;只有交心,才能知心。好的公益广告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就是因为它在诉求上做到了与受众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产生共鸣。在观念诉求的实现通道上,要就要注意与受众的情感沟通。公益广告诉求与受众之间应该成为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通过沟通交流实现对受众自身情感的唤醒,引导人们 感同身受的思考,从而达到诉求效果。(3)形式诉求策略——不拘一格、巧妙传达。

公益广告找准了受众心灵深处最柔软、最敏感的部位,就要看这一把怎么“戳”了。好的诉求形式,要能调动起受众的胃口,要 “戳”。怎么“戳”,这就是公益广告的形式诉求策略。

1、按照广告诉求方式来分类,可以将广告分为理性诉求广告和感性诉求广告两大类。理性诉求广告即“晓之以理”,是采取理性的说服手法,有理有据地直接论证观点或看法,以正面引导为主,向目标人群清晰明了地阐述或说明善恶是非、黑白曲直。感性诉求广告就要“动之以情”,采取感性的说服方式,以人们的情绪、情感为基础,向受众诉之以情,激发受众,使之受情绪、情感的影响和支配,实现广告既定目的。一般情况下,理性诉求广告多采取真实记录或名人代言的表现形式,应用写实、对比的传达方法;感性诉求广告多采取生活场景、寓言故事、漫画卡通等的诉求形式,应用抒情、叙事、象征、暗示等的表现手法,但不论是理性诉求广告还是感性诉求广告,在诉求形式和表现手法都不是固定和单一的。公益广告多以感性诉求广告 为主,也不乏警示类的、摆事实讲道理的理性诉求方式。

2、公益广告的诉求方式要有一定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表现“体裁”,笔者简要总结常用的诉求表现形式有:

2.1、真实记录,比如平面广告的现场摄影照片、电视广告的现场摄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汶川“5.12”特大地震发生后以纪实手法拍摄和制作的各种电视广告,采取的就是真实记录的表现形式。此外,对于禁烟、禁毒、禁酒后驾车等类型的公益广告,采取真实记录的表现形式,可以让受众看到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适度恐怖,效果较好。

2.2、生活情景剧,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等主题的工艺广告多采用这种表现形式,在锅碗瓢盆日常琐事中演绎真切、感人的生活场景,用情感打动受众,这是一类较为多见的表现形式,比如CCTV的公益广告《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洗脚篇》,场景就是日常生活。

2.3、寓言故事,在风趣幽默中往往寓意深刻,发人深思。电视、广播公益广告较多采用,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新龟兔赛跑》,利用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新编,告诉人们在知识经济时代,没有文化知识是不可能赢得任何比赛和竞争的,体现了学习的重要性。2.4、漫画卡通,以漫画的手法,营造出诙谐或妙趣横生的幽默氛围,并给人以警示或忠告。平面公益广告较多采用,比如宣传禁止酒后驾驶的公益广告,在画面上曲曲折折的马路线延伸到了墙上,巧妙说明酒后驾驶要碰壁。此外,广播广告的形象化传达,也可以采用 卡通的形式,比如上文提到的《新龟兔赛跑》。

2.5、名人代言,利用名人的形象和影响力达到理想的广告效果。这个在电视、广播公益广告采用很多,比如CCTV播出的一系列“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就大量邀请名人出镜,濮存昕是 露脸较多的一个。

3、公益广告的诉求方式有了一定的表现形式,要达到理想的诉求效果,还要讲究传达的技巧,或者说表现手法,公益广告的表现手法一般要求要巧妙、含蓄、有创意。将常见的表现手法大体分类,主 要有:

3.1、抒情、叙事,往往是在叙事中抒情,抒情是创造情感的意境美,通过抒情,将情真意切的意境表现出来,升华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抒情营造的情感氛围中感染受众,达到广告目的。例如台湾的一则公益广告片《雨中的娃娃车》,为唤起社会对幼儿的安全和警示意识,将导致多名儿童遇难的车祸做为叙事背景,以一滴滴雨 水抒发着哀伤情感,既真切感人,又是一种呐喊。

3.2、象征、暗示,用两个事物抽象层次上的相似或相关,引发联想。如天鹅象征美好,天使象征纯洁。香港曾推出一幅宣传环境卫生的招贴,优美的海湾风景,天空中画了一双深邃的眼睛,暗示环境 卫生人人有责。

3.3、幽默、夸张,运用意味深长的诙谐技巧,让受众在捧腹大笑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如厦门人民广播电台的《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篇》,拿“超生游击队”在夫妻对话中玩了一把幽默,给自己孩子起名叫“日光岩”更是令人捧腹,立意高远,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外来 员工自觉计划生育的精神风貌。

3.4、比喻和比拟,这两种修辞格应用于公益广告诉求,可以含蓄而且明了地传达观念和信息。比喻手法的应用,如香港一则题为《贪污的人蚕食社会》的招贴广告,画面是一只蛀虫吞噬着一个鲜红的苹果,醒目而明了。比拟如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的《胡杨树的追问》,采用拟人手法,让胡杨树倒下时发出痛苦的询问:“一千年后,你们人类还能后退多远?”在胡杨树的询问中让人们得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5、写实、对比,写实可以展现真实感,对比可以进一步突出效果,烘托氛围,两者运用恰当,都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南方周末》的《我要读书》以强烈的对比构图将公款吃喝与无钱上学对照起来,形成了强烈的视觉震撼力。

公益广告的诉求策略,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理,没有一定的法;有一定的理是说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没有一定的法,计策、方法千变万化,不拘一格。这也正是公益广告诉求策略的精彩与迷人之处,由此成就了公益广告的无穷魅力,所以,在公益广告的诉求策略上,还 要创新永无止境。最后,用辅导老师的话作为结语吧:“手段不能使尽,永远不要 怀疑受众的智商。”

七. 案例分析(以xx等平面公益广告为例)

本公益广告展示了一个倒过来的水杯,如果人类再继续浪费水资源,2050年的杯子,它所能盛的水就只有杯底所能盛的量了。

本广告打破思维,把人们平常对杯子的惯性用法倒装,使受众心里立刻受到震动,再加上“2050年的杯子,想想将来,请节约用水”这一浅显易懂却发人深思的广告语,使整个广告给予人的不仅是一目了然,更是心底的触动。八. 结束语

平面公益广告是在平面媒介上以宣扬社会道德、呼吁关注社会性问题、规范公众行为为目的的广告形式,它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深刻的现实性.思想性。随着平面媒体和广告行业的发展,平面公益广告日益成为社会公众接受并响应公益号召、触发公益行为的重要的教育工具和信息来源。研究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和表现手法,就是要在平面广告的基础上探讨其创作和表现的特殊性,这对于增进公众和广告人对于平面公益广告的了解、促进平面公益广告的创作和推进公益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至谢]感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这四年对我的培养,这四年日子,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学校的培养让我学到了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业余爱好,同时也提升了我多方面的能力,塑造了我的人格,使我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更加信心百倍的走下去。在此次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孙胜国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的指导,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大学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们。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卢影著,《平面设计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吕刚.《传统文化在公益招贴广告设计中的延伸》 科技信息20o8年第31期

【3】于凤静《论公益广告创作的本质特征》U1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3月

【4】李亚明:《平面公益广告浅析》,《新闻前哨》,2006年第10期

上一篇:放风筝优秀的作文400字下一篇:城市环境管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