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意象的赏析

2024-08-25

古诗词中意象的赏析(精选8篇)

古诗词中意象的赏析 篇1

古诗中月的意象赏析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古诗词中意象的赏析 篇2

夫妇情笃和谐的象征古人常以琴瑟合奏, 两者的声音和谐悠扬。因此它常寄寓着美好的爱情。“琴瑟在御, 莫不静好。”《诗·郑风·女曰鸡鸣》, “妻子好合, 如鼓琴瑟。”《诗小雅·常棣》,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后来就以“琴瑟和同、琴瑟和好、琴瑟相调、琴瑟和鸣”比喻夫妻不离不弃、相谐相和。“翰林无双鸟, 剑水不分龙。谐和类琴瑟, 坚固同胶漆。” (唐代魏氏《赠外》) 如胶似漆, 可见他们爱情深挚。可惜不是想往“琴瑟和鸣”的夫妻都能和鸣一生, 所以, 古代才有了“断弦”一说。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因为陷入党争而倍受排挤, 一生都在潦倒中度过的。他的妻子王氏清贫自守, 默默地承受了很多苦楚, 为了功名与生计, 李商隐多年里一直寄人篱下做些小官, 在外久久飘零。数年间夫妻短短相聚又匆匆离别, 人生的艰辛痛苦, 唯有两心相知。各种惆怅难言的情绪纠结于心, 诗人写下了让无数文人猜测不已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那刻骨铭心的情爱尽在琴声里。

兄弟朋友情谊的见证琴还被赋予了高洁的意义, 通过琴和琴道交往成了古人对理想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寻求之道。俞伯牙遇钟子期, 有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佳话。“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诗经·小雅·鹿鸣》) 朋友相见, 情深意厚。“离堂思琴瑟, 别路绕山川。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试》) 好友即将远行, “离堂”把臂, 伤“琴瑟”之分离, 离情缠绵, 令人感慨欷歔, 友情真挚, 令人击节赞叹。李白与友人的情谊更是超凡脱俗,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山中与幽人对酌》) 话说得直率, 情表达得酣畅。既然是朋友, 当然要遥寄相思。“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 (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诗人闻风起思, 什么时候故人能够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 我当重理丝弦, 一奏绿琴, 以慰知音, 那有多么好啊!有时诗人也有知音难觅的悲怆:“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 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诗人想收复旧山河, 却遇到朝廷上下偏安一隅, 不思进取, 怎能没有英雄独弛荒野的孤寂与悲慨?

才子佳人知音的媒介琴也成为男女之间爱情的“缘牵”, 南朝宋时女诗人鲍令晖有诗叙说她爱的人曾送她一张琴, 他们之间或许也因此发生过曲折而生动的情事:客从远方来, 赠我漆鸣琴。木有相思文, 弦有离别音。终身执此调, 岁寒不改心。愿做阳春曲, 宫商长相寻。———鲍令晖, 《拟客从远方来》汉赋大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可说是“琴为媒”里最著名的一段了。司马相如以琴代言, 奏了一首《凤求凰》, 卓文君久慕司马相如之才, 遂躲在帘后偷听, 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子, 如何听不出相如琴中求偶之意。两个人由此互相爱慕、情意暗通, 并私奔回到司马相如的家乡成都。李清照闲居小院, 形单影只, 了无心绪, 只得把所有的情思倾注琴音:“小院闲窗春已深, 重帘未卷影沉沉, 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 细风吹雨弄轻阴, 梨花欲谢恐难禁。” (《浣溪纱》)

人生理想志趣的寄托古代文人抚琴奏曲往往都是孤芳自赏, 抒发己趣。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 受司马昭集团迫害处死, 临刑时还索琴, 从容弹奏了一曲他最喜爱的《广陵散》;唐朝一代文豪独孤及晚年不幸患眼疾, 却拒绝医治, 表示失明后可以使自己听琴更为专心;著名的孤寒诗人贾岛, 一生穷愁苦吟, 但始终离不开自己冻折过琴弦的一张古琴。在文人心里, 琴已经成为一种神圣的精神力量, 有高不可攀的庄严。“息交游闲业, 卧起弄书琴。” (陶渊明《和郭主簿》) “松风吹解带, 山月照弹琴。” (王维《酬张少府》“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杜甫《夜宴左氏庄》) 一张素琴, 一卷诗书, 足可悦目, 足可怡情。琴还可代表正直:怜琴为弦直, 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 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 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 不系有兴亡。 (刘一止《小斋即事》) 方直操守不变, 落得小斋独处, 无关乎国家兴亡, 诗人感慨颇深。

古诗词中几个常见意象赏析 篇3

愁苦的流水。水因其柔顺灵动、滋养万物的秉性被世人所珍爱,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水更成了文人最钟爱的一种形象。在《道德经》中它是至善的品行;在《诗经》中它是爱情的背景;在《论语》中它是时光的倒影;而在更多的古诗词中,它则是文人骚客借以抒写无边愁绪的意象。

南唐后主李煜在其绝命词《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用比喻手法将内心之愁比作一江东流的春水,这种比喻不仅没有使人感到夸张做作,反而把无形的愁绪化作有形的流水,使读者更能清楚地感知作者的情绪,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咏愁名句。李煜,一个曾享尽人间尊崇的皇帝,在沦落成囚居异邦的阶下囚后,于夜晚登上小楼,凝望明月,前尘的种种仿佛画片一样涌现在眼前;想到故国的雕栏玉砌可能还在,而自己已失了当时的模样,不禁感慨万千,此时心中翻涌的愁绪也只有那汪洋恣肆、波涛翻滚、奔流不息的春水才足以描摹。

自李煜后,以流水作为意象来写愁绪似乎成了文人墨客之间的一种共识。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用斩不断的流水喻自己难消的不得志之愁;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以滚滚东流之水对比自己长期的羁旅之愁;唐五代韩氏《题红叶》“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用繁忙不歇的流水反衬深宫宫女岁月难遣的闲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用迢迢不断的春水喻无边无际的离愁。

寂寞的梧桐。或许是能引神鸟凤凰来栖的传说,让其有了难以接近的孤傲,抑或是“一叶落,天下皆知秋”的自然习性,使其有了萧瑟难耐的清冷,梧桐在中国的古诗词中逐渐成了寂寞的代名词,诗人词客把它作为一种意象揉进作品中,用以表现寂寞凄苦的心境。

易安居士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写道:“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词后半部分,词人通过“梧桐更兼细雨”描绘孤独没有依靠的梧桐遭到清冷的细雨吹打的景象,使读者联想到这位背负亡国之恨、丧夫之痛的瘦弱女子独立于黄昏窗前凄苦无助、哀痛欲绝的图景,从而强烈地感受到词人寂寞孤苦的情绪。

而将梧桐作为意象入词,写寂寞心绪,并非李清照独创。李煜在《相见欢》中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梧桐孤立院中来象征曾经被前呼后拥的自己在亡国后被囚禁在一隅小小的院子中无人陪伴的寂寞落魄。苏东坡在《卜算子》中写道:“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用不完满的月亮及稀疏的梧桐比喻自己因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而致被贬于荒凉蛮地的孤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诗人用梧桐落叶时的萧瑟比喻唐明皇痛失心爱的杨贵妃后的寂寞。

离别的杨柳。翻开中国的古诗词,杨柳的身影随处可见。杨柳通常被用来比喻女子的婀娜,比喻春天的勃勃生机,而更多的时候杨柳被视作离别的象征。最早将杨柳与离别联系到一起始于《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到了汉代,折杨柳以送别成了一种习俗;而唐以后,杨柳更逐渐成为古诗词中表示离别的一种意象。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人除了通过描写沉沉的暮色,凄切的蝉声来烘托气氛外,更是把象征离别的“杨柳岸”这一典型意象运用进来,从而将词人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成为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而杨柳作为离别的意象,并非总是凄苦不堪的。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诗虽是送别,却不同于以往离别诗的黯然神伤,它表现的是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因此,作者选用被朝雨滋润后青翠的杨柳作为离别的意象。

相思的明月。可能是有感于自己漂泊在外,恰似偷吃灵药飞升月宫的嫦娥;也可能是有感于月的盈阙,恰似人间的团聚离别,望月思人、望月思乡早已成为无数羁旅客的情怀,他们把那一轮皎皎的明月当作相思的意象写进自己的诗文。

东坡居士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在中秋之夜饮酒赏月,望着天上圆圆满满的一轮明月,想到自己不能与家人团圆,不仅心生怨懑,因此诘问月亮为何总是在人离别的时候才圆满。然而一转念,词人想到人有离合,而月亮也有圆缺,自古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也就渐渐释然了,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远隔千里,也可以共赏同一轮皎洁的明月。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用明月作为相思意象的诗词俯拾皆是。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在海上看到升起的明月便想起远在天涯的亲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在他乡,诗人望见天上的明月,便勾起了思乡之情。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写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普天之下的月亮本是一样的,但是在思乡人的眼中,故乡的月亮却是最圆的。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篇4

1.植物类2.动物类3.乐器类4.自然类5.场所类

一、植物类(比喻或象征):芳草、芭蕉、梧桐、松柏、竹子、梅花、兰花、菊花、牡丹、桃花、扬花。1.芳草

(1)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2)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离别、荒凉、思乡怀人)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3.梅花:高洁、气节、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4.松柏:象征孤直顽强、坚贞不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亭亭玉立,挺拔多姿,蒸蒸日上,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柳”的意象(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地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7.黍离:《诗经·黍离》有”彼黍离离”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过西周故都,看到故都长满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桑榆《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如王勃《滕王阁序》:“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9.菊花象征:(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象征

美女的容颜; 牡丹象征

高贵、富贵; 杨花象征

飘零、离散。

10.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11.兰(高洁,耿耿劲节、高贵)如《咏幽兰》(陈毅)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12.丁香(忧愁、高贵、高洁、脆弱、纯洁)如《浣溪沙》(李璟)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二、动物类:杜鹃、乌鸦、鸿雁、青鸟、鹧鸪/沙鸥、蟋蟀、鸣蝉、猿猴、燕、鱼

1.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秦观: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2.鸿雁、青鸟: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代指音讯。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理想,追求,思乡怀归、思亲、音信,消息)如《思乡》(岑参)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哀鸿象征流离失所的百姓,孤鸿是孤独、孤傲的象征。

3.蟋蟀:又名促织,表示惆怅。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古诗十九首: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

4.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比喻高洁的人品。咏蝉诗“三绝”

骆宾王《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5.燕子(春光的美好,惜春、离别思念亲友、时光飞逝、世事变迁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羁旅情愁,漂泊流浪)(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3)春天的象征,表示喜庆。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燕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以含蓄手法,写燕子依旧,但屋主易人,来表现昔日豪门贵族不可避免的没落命运,表面是感慨,实为辛辣的讽刺。宴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破阵子》)的孤苦凄冷和思念。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或漂泊流浪,“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6.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离愁别绪,思乡怀归。)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

如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渗入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意象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选取的意象有:尽锦衣的战士、如花的宫女、宫殿、鹧鸪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或“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前三句极写威武、胜利、荣华,最后一句只见破败荒凉。前后强烈的对比将昔盛今衰的感慨抒发得淋漓尽致。

7.子规(杜鹃、杜宇)(悲惨、凄恻、思乡怀归)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古代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8.马(漂泊思乡,奔腾,追求)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器乐类:羌笛(羌管、笛)、胡笳、琵琶、戍角

1.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有关音乐曲调

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

(1)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2)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表思念。

(3)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4)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5)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四、自然类:白云、明月、水、冰雪

1.浮云:往往与远行的游子相联系。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有时也比喻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小人。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云(游子飘泊、自由自在)

《答齐高帝诏问》(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冰雪:心志忠贞,品格高尚。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雪(心志高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3.烟雾(忧愁、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诗中借“烟雾”写友人一去前途的茫茫,“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忧虑。

4.雨(惆怅、春景、希望、生机、残酷的环境(风雨,人生的挫折)

定**(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5.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秋、西风(秋风)(惆怅、游子思归、衰败、落寞)

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成了愁的词。无论是秋瑾诗中的“秋风秋雨愁煞人”,还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都赋予秋独特的涵义。

7.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坎坷挫折。)《秋菊》(陈毅)秋菊能傲雪,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月亮(思乡盼归、思亲怀人、故国之悲)

《月夜忆舍弟》(杜甫)戌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8.夕阳(思乡怀归、时光易逝人生的短暂)

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烽火城西百尺楼”这首写的是一位处于战斗空隙之中的唐军战士戍楼独坐,夕阳西下,晚风轻拂。他吹的是寄托着“伤离别”之情的《关山月》曲调。通过“夕阳”与“笛声”,表达战士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9.天地(人类的渺小 人生的短暂 心胸的广阔 情感的孤独)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纵观广阔宇宙,浩浩苍空,茫茫旷野,不由产生人生渺小、前途无望的悲伤,由此而感到自己的不遇,心中诞生了无限抑郁悲凉之感。

五、场所类:南浦、灞陵、长亭、西楼(借代)

1.西楼:西楼仅仅是一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代闺房,或指代曾经聚会之所,或指代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代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辛弃疾《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2.凭栏: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却有多种不同的意味。一凭一倚,虽是两个细小的动作,但那动态、情态和心态委实是大相径庭,很值得品味的。凭则两手抚栏,直立远视,有慷慨悲凉之态,倚则身体重心全凭栏干依托,有娇弱无力之姿,词作家正是着眼于这两个动词,把“凭栏”与“倚楼”写得几乎是风情万种,仪态万端。

或者表示怀远,或者表示凭吊,或者表示抑郁愁苦,或者表示慷慨激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

《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范仲淹《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六、时令节日类

1.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如唐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白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重阳

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故云。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如杜甫《九日》中所写: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3.寒食

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禁火三日,万户无烟,与冷清、萧条有关。如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唐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清明

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坟的日子。例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投笔:弃文从武。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长城:守边的将领。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兰:边境之敌,破楼兰:建功立业。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柳营:军营,纪律严明的军营。请缨:杀敌报国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五柳:隐者的代称

东篱:田园生活或闲适的情致。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诗词中月亮的“愁意象” 篇5

月亮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尤其在古代,以月抒情、以月言愁的诗词很多。

一、以“残月”写忧愁

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产生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仲殊《南柯子·忆旧》

3.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以“明月”写忧愁

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营造了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春啼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冯延巳《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写得淋漓尽致。

五、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六、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地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七、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在对故旧往事的执著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

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于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诗词中鸟类意象的英译 篇6

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及独特载体,鸟儿以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古诗词曲融为一体。

一、前言

鸟类意象在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博大精深、熠熠闪光,自古以来,鸟儿便被勤劳善良的中华民族赋予各种各样的意义,如人们以“喜鹊”代吉祥,以“鸳鸯”代爱情,以“乌鸦”代“孝顺”以“燕子”代春天……鸟类文化是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种类的鸟,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笔下,自然而然,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中几种典型鸟类意象的英译进行浅要分析和对比。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几种鸟类意象的英译

1、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的英译

在中国古诗词中,杜鹃鸟是个经常露脸的角色,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中国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于山野,后啼血而亡,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唐朝诗人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就引用这一典故。John A. Turner 把这句诗翻译为“The sage of his loved butterflies day-dreaming;The king that sighed his soul into a bird”。在汉语中“杜鹃”出自典故,是凄凉、哀伤的象征,然而在目的语—英语中,杜鹃此种象征意象并不存在,因此Turner采取忽略这一典故背后的隐藏意义,直接将“杜鹃”翻译为“a bird”,虽然这一译法使目的语读者一眼便能读懂,然而,却使译文过于笼统,没有准确译出诗包含的意象。这种译法,就如同把“男人”或“女人”直接翻译为“a human being”, 把具体“狗”或“熊”译为“an animal”。

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先生采取直译方法,运用“浅化”的手段把“杜鹃”浅化为“cuckoo’s cry”—“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 ”。同样是隐藏典故背后的隐身意思,许渊冲先生的译文与Turner的译文相比而言,则多了一层准确性。

C.Gaunt则在白居易《琵琶行》的英文版本中,把“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翻译为“And what the sounds my ears assil/ At dawn and eve? The doleful wail/ Of gibbons, and the hideous cry/ Of nightjars vexing constantly.”Gaunt 采用意译的方法,运用对等的概念和手段把“杜鹃啼血”这一意象形象、生动地译为“the hideous cry/ Of nightjars vexing constantly.”,这一译法不仅意思上对等,而且采用译入语所特有的文化特色让译入语读者以自己的.文化思维方式来理解此诗所蕴含的的意象和意境。

2、中国古典诗词中雁的英译

在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雁被赋予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意,也往往被古人当作信使,因此雁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就有了思念、怀乡、羁旅的意象。

许渊冲先生将《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译为“But message-bearing swans can’t fly out of moonlight, Nor letter-sending fish can leap out of their place.”。他将“鸿雁”这个形象、具体的意象等化为“message- bearing swans”,译出了其隐身意和寓意,将诗中的思念之情思归之意淋漓尽致地译出来。与此译法不同的是,许渊冲在范仲淹《渔家傲》“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When autumn comes to the frontier, the scene looks drear; South-bound wild geese won’t stay/E’en for a day.”这一句中,却将同一意象“雁”处理为“south-bound wild geese”,因为“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文,是为了符合词的规律而颠倒词序的,因此许渊冲先生将其译为“south-bound wild geese”强调“south-bound”这个具体方向以及后面的“无留意”,将词人对位于遥远南方的故乡的思归之情全部译出。虽同为思乡之情,为了与诗中所描述的春、江、花、月、夜美的壮美画面相一致, 许渊冲用“message- bearing swan”这一给人美感的意象而非 “message- bearing wild goose”来译“鸿雁”。同样,将《渔家傲》中的“衡阳雁”译为“south-bound wild geese”与该词整体凄凉悲壮的基调相一致。

3、中国古典诗词中鸳鸯的英译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鸳鸯比作夫妻,赞美美好的爱情,鸳鸯因此成了中国古代爱情类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意象。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的“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被Eric Edney和Cao Dun译为“And in the foliage dwell two little birds. That mate for life, whose very name is love. They cross their bills and sing to one another/ Their soft endearments all night long till dawn,”两位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对“鸳鸯”这一文化意象的处理是将“鸳鸯”省略不译,只译其意,把“鸳鸯”转化成“that mate for life, whose very name is love.”,此种译法用心良苦,简单通俗,既避免了给目标语读者留下模糊不清的概念,又传达出“鸳鸯”的象征意义,将诗中的文化意象力译出来。

同样面对中国诗歌中“鸳鸯”这一意象,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将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译为“The clay erst frozen waxing soft now, Is pecked by swallows their nests to make; The sandy bank of the ait being warm, Along it paired mandarin ducks dozes take.”。此处译者省略“鸳鸯”浓厚的文化内涵,忽略这一意象背后的寓意,将其当成一般水鸟,将“鸳鸯”简单直译为“mandarin ducks”。亦或,杜甫此《绝句》全诗仅仅是用简单意象的叠加来突出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而并非爱情诗,所以译者只结合诗的语境,将“鸳鸯”译为“mandarin ducks”。

然而,许渊冲先生将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公!”处理为“The love-bird tiles grew chilly with hoar frost so strong, And his kingfisher quilt was cold, not shared by a mate.”此处,译者领略“鸳鸯”一词浓厚的文化内涵,将这一寓意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重要文化意象,创造性地译为能唤起译文读者相同感情的意象“love-bird”,此种译法使译文的联想和感情意义融为一体,容易使译者和译文读者达成共鸣。

三、结束语

古诗词中意象的赏析 篇7

刘若愚认为:“自然, 如同在任何其他诗中一样, 在中国诗中我们看到有许许多多的简单意象, 因为具体化而不是抽象化是诗的语言的本质。”意象在诗词中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为在诗歌中, “意象可以完成各种诗歌的功能:表现感情, 描写景色, 创造气氛, 提示言外之意”。从古到今, 从历史题材到现实题材, 无数优秀诗作都印证了一个普遍规律:“意象”是诗词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 捕捉和经营意象是诗人一项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一、具象的形神合一与抽象的单纯呐喊

如李清照著名的《声声慢》一词: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中所写的淡酒、秋风、鸿雁、黄花、桐叶、细雨, 都是眼前常见的普通景物, 又都是和愁情相关的典型意象。作者十分巧妙地将这些互不相连的意象铺写为一个凄凉惨淡的统一意境, 从中抒发了自己南渡以后, 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哀伤的情绪。词人看到或听到的每一种景物都给她增添了一层忧愁。如鸿雁的意象至少在本词中有两层意思:一是鸿雁因和词人均生长于北方, 鸿雁因天寒而南飞, 词人因国破而南下, 作者在临安看到来自沦陷区的北雁, 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二是鸿雁曾经是她和离家出仕丈夫之间的信使:如在《一剪梅》中有这样的句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而今, 丈夫已经亡故, 收信的对象已不在人世, 看到昔日为自己传递信息的鸿雁, 怎能不触景生情, 伤心落泪呢?

再如菊花这一经典意象, 也在李清照的词中反复出现。作者似乎对菊花别具一种爱好, 她喜欢以菊自喻:“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 当年黄花虽瘦, 尚在西风中摇曳生姿, 而今黄花却已满地堆积, 凋零枯萎, 憔悴不堪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作者将自己比作残菊, 形象地表现其不幸的身世变化, 反映了她在旅居生活中的孤独郁闷心情。

再如细雨, 在古诗词中更是常用意象。柳永有“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八声甘州》) 用飘飘洒洒的潇潇细雨, 比喻游子的万千愁绪。而李清照也是以梧桐细雨来比自己南渡后的愁苦心态。

如果抽去了这些自然意象, 这首词便会失去动人的效果。如法国诗人克洛岱却把它改写成了下面这样抽象的呐喊:

“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

原词中所有的自然意象均被抹去, 而只用抽象的概念来抒情。这也许会受到法国读者的喜爱, 但对于中国诗人来说, 只有渗透在具体意象中的感情, 才是真实可感的。可见, 缺失了自然意象的诗歌是无法被中国读者接受的。

二、意象运用的比喻性与意象运用的自然性

即使同是运用意象, 中、西方诗人之间也会呈现出方式上的差别。如: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所译李煜《相见欢》中的“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一番滋味在心头”。词中“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被译成“是离愁, 像一片湿叶紧贴在我心头”。

再如:20世纪意象派诗人弗莱契的《失望》:失望挂在我衣衫破烂的折皱中:/它挂在我的脚步上, /像雾落在樱花里, /悲伤在我心中/一年年, 就像红叶埋在雪底。

可见, 无论是紧贴在心头的“湿叶”, 还是“悲伤”的“红叶”均是经典的“残叶意象”的延伸, 更是比喻性的意象派诗句。

将以上这些西方诗歌再与中国古诗对比一下, 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为例。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这一句“镜”字是一个隐喻性的时间意象。正如, 李白曾有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离人对镜, 是否发现容颜憔损, 甚至两鬓斑白呢?可叹的是, 春华易老, 韶光不再。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则以流水意象映衬岁月的流逝。

因此, 尽管西方诗人与东方诗人都使用了景物意象, 但给人们带来的感觉却迥然不同:西方诗人是在抒发个人的感受, 在抒发时仅仅借用了自然景象来作比喻, 意象的工具性较明显;而东方诗人却是在描写目下之所见, 但在所见中却自然蕴含着某种人生的象征意义, 抒发的是自然性的、和谐的天人关系。

三、意象表现的凝炼性与丰富性

语言的高度凝炼简约是形成意象并置与叠加必不可少的艺术手法。在中国古诗词中, 语言可以凝炼到不用或极少用虚词, 仅仅只是名词的罗列就可以创造出幽远的意境。如王维诗:“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 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天净沙·秋思》)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体现了古汉语语法灵活、词性限制少这一特点。中国古诗词往往避免主客关系过分明确, 经常省略有助于逻辑推理的连接词以及明确语法关系的介词。这种省略关联词的方法不仅不影响诗词意义及情感的表达, 反而增加了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而这种凝炼性与丰富性是并不矛盾的。因为就所有意象围绕所要表现的事物中心而言, 它们可以说是凝炼的;但就围绕所要表现的意境而组合起来的诸多意象而言, 它们又可以说是丰富的。

英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在此方面就是一个成功的模仿者。如他的《曹植》一诗:“花瓣落在泉水里, 橙黄色的玫瑰叶子, 那赭色染在石块上。”

在这首诗中, 庞德以玫瑰花瓣比曹植, 而“泉水”又令人想到曹植的无辜:“橙黄色”暗示出花叶的枯萎和凋零, 也与曹植被迫害而死相联。“石”的意象在许多的民族中都蕴涵着顽强永存之意。读过这首诗, 我们感到曹植的人生后期虽遭迫害, 但精神不死,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诗歌和辞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这首诗中, 庞德亦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一连串的意象之中。诗中没有“死”“同情”“永存”等字眼, 然而对曹植的同情和对曹植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的咏叹却无处不在。

四、传统联想下意象的拟人化与人格象征

以杜甫诗歌为例, 吉川幸次郎曾谈到, 杜甫的诗歌具有“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背后的东西”的特点, “根据仔细观察而捕捉到的物象, 不只是被单纯的歌颂, 而是使人感到其中孕育着某些比喻或象征”。这其实就已经指出了杜甫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性问题。

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的“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春望》诗“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都在说明了触及隐藏在描写对象背后的东西的特点, 即:月亮并不是单纯作为美丽的东西被吟咏, 而是将永久地放射出美丽的光辉的月亮和总是得不到幸福的人们进行对比来歌;而花也本不会流泪, 鸟也不会惊心, 但是被诗人赋予了拟人化的色彩, 便更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说明中国诗词中所歌咏的花鸟风月往往是具有象征性的。

在中国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中, 最引人注目的, 大概要算是人格象征意义了, 这在世界其他诗歌中亦属罕见。所谓人格象征意义, 便是在原本与人类和人性没有关系的意象中, 赋予人性和人格的含义, 使之成为一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人格象征意义与“拟人化”并不完全相同。“拟人化”仅仅是把本来不具备的人的一些动作和感情的事物赋予了人格化;而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却会形成一种传统, 以至于当熟悉这种传统的人们看到和运用这些意象时, 都不能不顾及其人格象征意义。

中国诗歌中这种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非常之多, 比较典型的如梅、兰、竹、菊等植物意象。由于各自的某种特性被作了人格联想, 因而在中国诗歌中, 成了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如:梅, 迎寒早开, 被诗人看作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兰, 因其往往生得比较偏僻, 而被诗人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竹, 以其潇洒之姿, 被看作是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菊, 则以其耐寒迟谢, 而被诗人看作是高洁人品的象征。

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 诗人们也力求在象征技法的创新上都有所突破。如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在这里“丁香结”是用来比喻“愁心”的, 近代诗人戴望舒甚至将它翻出了新意, 创作了《雨巷》, 使得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形象得以永恒。他巧妙地将无生命之景“丁香结”化作了有生命的“姑娘”, 让人读了不禁产生无尽联想。

正是这种象征的创新, 使中国诗歌的意象表现超越了个人性与暂时性, 而获得了普遍性与永久性的效果。这也正体现出中国诗人的智慧, 他们不是抽象地空洞地谈论人格与节操, 而是用自然意象来象征, 在具体可感的事物当中, 融入抽象难言的人生哲理, 使得这些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意象, 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慰藉, 鼓舞着他们去忍受不幸与痛苦, 战胜困难与压迫。

摘要:在古诗词创作中, 意象运用的水平直接决定了整首诗或词的艺术高度。意象之所以如此重要, 是因为在诗词中, 意象可以完成各种诗歌的功能:表现感情, 描写景色, 创造气氛, 提示言外之意。文章例举了一些中外作品中常用的诗词意象, 阐述了常用意象的表现方法, 分析了古诗词意象的精妙运用。

关键词:古诗词,意象,表现

参考文献

[1]邵毅平.诗歌智慧的水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韩作荣.诗歌讲稿[M].北京:昆仑出版社, 2007.

[3]权宇.试析日本象征主义抒情诗的诗美范畴和审美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 2008 (12) .

古诗词中“鸿雁”意象的审美内涵 篇8

“夜闻归雁生乡思”

鸿雁作为一种意象,其候鸟的特点,让它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渲染和烘托思乡怀亲之情、羁旅漂泊之感的重任。古人认为,雁候鸟,春北飞,秋南飞,因在北方产卵,故北飞雁称归雁。春已归来,东风“熏梅染柳”,大雁开始北归。目睹北归雁,游子怎不心动,禽鸟尚知回故土,人又何以堪?张渭“自恨不如湘浦雁,春来即是北归时”(《别韦郎中》),卢照邻“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昭君怨》),均表现了对雁能随着节序南飞北还的羡慕,由此而生人不如雁之感叹。辛弃疾北望中原,“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汉宫春·立春日》),这一“怕”字饱含了词人忧国怀乡的多少辛酸感伤!欧阳修被贬到峡州夷陵县做县令时,“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戏答元稹》),宋之问旅宿淮阳亭,见“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旅宿淮阳亭口号》)而引动归思。像这种借鸿雁来抒发思乡怀归之情的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可谓俯拾皆是。雁寄托了漂泊在外的客子重返故乡的无限期望。

鸿雁的南北迁徙,更易勾起迁客骚人的羁旅飘零之伤感。李白在《临江王节士歌》中道:“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 诗人以洞庭叶落、北雁南飞起兴,感叹自己的遭遇与南北飘零的鸿雁一样辛酸。杜甫更是写了一首《归雁》:“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也借归雁“伤弓流落羽”的形象诉尽自身在“安史之乱”中的漂泊之苦。

“失群寒雁声可怜”

望群雁而兴思,见孤雁而生悲,孤雁的意象自然成为诗人羁旅孤独的写照。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成“一”字或“人”字形列队飞翔。“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方干《夜会郑氏昆季林亭》)、“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黄庭坚《虚飘飘》)便是这一特征的生动写照。唐汝询曰:“雁集必有俦侣,故离别者兴思焉。”(《唐诗解》卷十七)羁旅之中的诗人往往望群雁而兴思,见孤雁而生悲。李欣《送魏万之京》中就有“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之句。北周庾信曾写过《秋夜望单飞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今暝将渠俱不眠。”一只失群的寒雁在夜半凄凄单飞,那呼唤同伴的哀鸣一声声划过夜空,传进愁情正炽、夜深无眠的词人耳中,让他不能不生出愁多魂销之叹,整首词中雁之孤影与人之孤影彼此衬托,抒发了词人不胜孤寂幽独的情怀。

孤雁的意象在很多诗中都传达了这种孤独伤感。苏轼被贬黄州,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咏孤雁:“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在这里,孤雁是吟咏的对象,更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词句字字写雁,又是字字写人,词人的哀怨凄凉、幽愤寂苦都借孤雁形象而表露无遗。

南宋爱国词人忧国怀乡,更爱以孤雁入词,传达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复国壮志难酬的孤独。张炎《解连环·孤雁》以“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表达国破家亡的失落孤寂,以孤雁“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的想象,寄托收复中原的愿望。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也有“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之句,报国无门的辛弃疾听断鸿嘹唳,顿起孤独之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在这些诗词中,形单影只的离群孤雁就是诗人自况,诗人的孤独心境就是借孤雁这一意象来表达的。

“寄书应见雁南征”

鸿雁迁徙有迹、往返有定的特点又让它成为诗人寄寓心灵、传达情感的意象。古代有雁足传书的典故。《汉书·苏武传》中载,苏武出使匈奴,被囚19年之久,后来汉朝新派的使者针对单于“苏武已死”的说辞,诡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鸿雁以传送书信的使者形象出现在诗歌中。如,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王安石《示长安君》:“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鸿雁在这里就是传书的信使。李清照在其著名的《声声慢》中叹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传书的雁儿飞过,可是丈夫已死,还捎信给谁呢?正伤心时,细看雁儿却是丈夫生前云中寄锦书的旧时相识,此时心境,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传说北雁南飞,到衡阳(今属湖南省)为止开始往北折返,衡阳被称为“雁城”,有“回雁峰”。范仲淹诗云:“衡阳雁去无留意”(《渔家傲·秋思》)。秦观被贬郴州(今属湖南省)后作《阮郎归》云:“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郴州在衡阳以南,是雁儿也不到的地方,没有信使,乡书交付给谁?真是一片孤苦无处诉啊!词句借雁足传书和衡阳回雁的传说委婉曲折地透露出词人内心难以言传的苦痛,语似平淡,含蕴深刻。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界的鸿雁只是一种单纯的客观物象,诗词中的鸿雁则已“着我之色彩”,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因此,在不同情感意念的诗人眼中,鸿雁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蕴。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也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当鸿雁的某一特征触动了诗人的某种情感意念,或者当诗人带着某种情感意念去观照鸿雁的某一特征并产生心灵撞击时,翩翩飞鸿便定格成美丽的诗篇,成为一种表示特定情趣和意味的艺术符号。经诗人反复歌咏,鸿雁已发展成一种极具典型意义的诗歌意象,并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系统,从而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

上一篇:绿色的象征小学作文800字下一篇:第一次离家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