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

2024-10-26

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通用12篇)

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 篇1

假期的一天,我和姐姐到儿童乐园去游玩。

啊!乐园里好玩的东西可真多。有碰碰车,跷跷板,降落伞,空中飞船等等。

这时,耳边传来一真阵"隆隆的声音,我转过头一看,原来是电动小车,小朋友正乘着它在弯弯曲曲的轨道上旅行呢!看,坐在车头上的小男孩多神气啊!

最使我感兴趣的要是电动马了。我爬上了一匹雄壮威武的电马,心里又高兴又紧张,随着一声铃响,电动马像听到号令似的,凶猛的奔腾起来,把我吓了一大跳。接着,电动马又呼地向前高跳,若不是我抱住马的脖子,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好险啊!从电动马上下来。我们有去爬了高高低低的假山,玩了有趣翘翘板,好玩的碰碰车,快活极了!

你们想玩吗?

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 篇2

关键词:形象思维,逻辑,小学作文,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小学的教学水平也提高到一个层次。具体表现为:小学教学逐渐放弃了以往填鸭式的机械教学法, 转到以“趣”、“真”“活”“实”为特色的教学上, 从书本教学逐渐转移到生活教学的轨道上, 这点特别体现在小学的作文教学上。

一、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儿童的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低级阶段, 思维定向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概括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还不具有人类的逻辑思维特征。儿童最初的思维习惯较多依赖具体的事物, 可以说, 离开具体思维和感性认识, 就不太能思考了, 这时候需要通过必要的引导, 使之转换为较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上来。

人从3岁左右开始, 在大脑良好发育的前提下, 已具备了从较低级的思维模式向较高级的思维模式转换的客观条件。这时候, 儿童开始能够把实物象征符号和实物本身联系在一起, 逐渐有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趋势。

人成长到6-7岁, 是思维从“低级的、不随意的、自然的”向“间接的、概括性的、随意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段时期也仅仅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较抽象的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这时由于儿童还不能真正地运用词的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 思维还具有“狭隘性”、“表面性”, 还不能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关系。这段时间完全要让儿童放弃形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转变是不可能的。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要逐渐开导学生逐渐走到逻辑思维方式的路线上来, 必须在发展好儿童形象思维的前提下, 因势利导发展儿童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不能操之过急, 这样才能在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正确引导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 方便课堂教学, 提升学生素质。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规律, 笔者认为, 在小学教学中, 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应该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 充分考虑到形象教学的基础上, 提升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 主要培养在创新思维能力上的提升。

二、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误区

小学生提到写作文, 出现最普遍的反映就是“没东西写”, 教师批改作文, 出现最频繁的评语是“千篇一律”。学生对作文缺乏激情,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无奈, 是小学作文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状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过于局限课本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应该太过于局限课本。这是大多数教师都容易走入的误区, 认为, 按照课本教, 不会有错。其实, 作文教学就忌讳条条框框的束缚和写作方法的机械教学。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写作的激情, 更扼杀了学生的自由思维带来的创新性。相对于小学生来说, 写作不在乎用华丽的辞藻、不在乎有相当系统的思维性, 只要合乎天性, 贴近生活的真实性便可。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观察能力, 发挥其形象思维能力, 只要求能把一件物品描述清楚, 讲述一件事情让人明白, 但前提是真实性和原创性。这一方面,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遵循了儿童思维的发展规律。

(二) 缺乏互动交流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 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填鸭式教学。基本上缺乏学生与教师的交流,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得到教师的鼓励和适当的纠正的机会很少。学生上课还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教师不太顾及到学生的感受, 处于一种盲目教学状态。

(三) 题目要求雷同

笔者认为现在的小学作文课上对作文题目的要求过死, 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限制了学生的思路, 不利于思维的充分发展。作文题目的雷同导致了学生写作内容的雷同, 这是必然趋势。学生对该题目没有一定的社会经验积累和素材, 或者不感兴趣, 就开始参照作文书, 导致雷同现象。

三、小学作文课的几点建议

(一) 提倡自由教学

思维具有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能被统一。在作文教学上, 应该多让孩子使用比喻, 这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前提。不能用课本上的框架固定了儿童思维能力的自由发挥, 多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 多学多观察。叶圣陶先生曾提出:作文教学首先强调生活的积累, 其次是精蕴的探求, 最后才是表达的技巧的精辟论断。对于小学作文教学, 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东西, 重在培养学生对写作的爱好, 而不是培养一个作家。其实, 儿童天性爱玩, 对于有趣的事, 充满好奇。这些都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必须注意之处,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可以在小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力量, 对比较抽象的字、词、句、段、思想, 尽可能引导学生依靠形象思维去理解。并配合形象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课件教学、声音教学和影像教学。在不具备自然教学条件的学校, 建议教师将大自然的声音、动物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在外表形象和声音的展示过程中, 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和对于生活知识的积累。

(二) 遵循思维规律

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是需要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儿童只有逐步从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概括性为主导的思维形式, 才是教学进一步深化的关键和主要目的。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 巧妙地加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在学生作文的实践中, 在正视学生对于事情的感性描写外, 适当引导学生组织语言和对文章结构逻辑的初步涉足, 引导学生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 对于作文的教学有进一步的重要意义。

(三) 培养创新能力

不要太过于拘泥学生作文题目, 发挥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能力, 作文的题目可以涉及一些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作文题材。语言也不要太过于拘谨,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自然生活的观察, 贴近生活, 巧妙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形象描写写作手法, 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在足够掌握经验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从而, 在作文教学中, 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 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

以上是笔者在多年教学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 能做到这些, 并达到应有的效果, 小学作文教学就算是成功的了。课程改革使我国的国民教育更上一个台阶, 但仍不能掉以轻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也应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为加快国家教育多尽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颖.从思维概念的辨析中看儿童思维的独特性[J].学前教育·幼教版, 2008.4

[2].戴斌荣.儿童思维分类实证研究综述[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8

[3].华晓芬.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J].当代教育论坛, 2008.9

[4].史淑敏.走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J].时代教育, 2008.8

游苏州乐园小学作文 篇3

步入苏州乐园,就如同走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有的房子就像国王的宫殿一样;有的房子屋顶千奇百怪。再往前走,就是两条长长的隧道,上面喷着水,进入隧道水溅一身,真凉爽!继续往前走,那就进入了一个个令人惊险不夷或令人笑声不绝或令人悠闲轻松的活动项目。

一开始我玩了“小小世界”。“小小世界”多么可爱的名字。里面的彩灯五彩缤纷。我们乘着小船,沿着弯曲的河道慢慢欣赏着,有一个小男孩的塑像,他是为了避免村庄被水淹没而牺牲的人。还有白雪公主、多啦A梦……真是丰富多彩。

接着去玩了豪华波浪,爽极了!人在高空中飞翔,风在耳边飞驰而过,吹起我的秀发。我梦想变成了一架飞机在天空中自由翱翔。

然后我踏上“空中岛”,它用巨大的手臂把我们缓缓地托在空中,放眼望去,整个乐园尽收眼底。最显眼的是一座高高的山峰,那就是“狮子山”。

接着玩的是“太空历险”,它让人惊心动魄。在一片漆黑的洞里,我乘的车突然从高的顶上掉到地下,我的心都快跳出了喉咙。不一会儿,刚稍一安定,又开始急速转弯,飞速下降,我的心跳就这样忽急忽缓,令我一直惶恐不安,直到结束。

最后玩了青蛙跳,我和同学们还在儿童乐园里尽情地玩耍、嬉戏。

小学生游东方乐园作文 篇4

久闻东方乐园景色

穿过大门,我们第二小组便向右方迈进了。玩过森林狩猎后,我们又加入了碧波荡舟的队伍中。大家坐在船上有说有笑,看着湖水,水绿得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湖面还时不时漾起微波,仿佛对着我们笑。正在这时候,一阵凉风吹过,拂出美妙动听的旋律,这旋律与湖水、船儿一同合奏,奏出了

接着,我们玩了激流探险、迷宫、摩天轮、空中跑车、环园列车。感受最深的是刚乘坐上环园列车。我们(刚坐上列车)站在环园列车的队伍中,随后便坐在列车上。就在这时,天空(便)下起了雨。细雨如丝,飘飘然然的下着,一会儿地面便(变得)湿湿的,

 

一棵棵大树贪婪地吮吸这春天的甘露,享受着春天对它们的恩惠。细雨像彩色笔一样,把绿色的叶子染得更绿了,各色的花被染得更鲜艳了,一切都笼罩在细雨中。“铃……”我回过神来,列车开始行驶,到下车时,雨已经停了。

五一节刺激乐园游小学生作文 篇5

刚到水上乐园,我和哥哥、姐姐都无比兴奋。我们看到可爱的卡通人物,看到了刺激又好玩的高空滑梯,还有那“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换好泳衣,就冲出去。因为时间还没到,有些地方还没开放,所以没有多少游客来这里玩。我和姐姐跑到了儿童区,玩了一会儿。

到了10点“高空滑滑梯”开始了。高空滑滑梯是一条又陡又长的滑梯,起点有4楼那么高哦。哥哥姐姐先滑。看着他们从那么高的地方掉下来,我都替他们捏了一把汗,我想:他们应该比我更紧张吧!轮到我了,我躺在上面,两只手放在脑袋下面,双眼紧闭,就连呼吸也快停止了。上面的.工作人员把我一推,我便滑了下来,因为滑梯上面部分成弯曲状,我的身体随着滑行的轨迹不停地旋转、扭曲着。我害怕极了,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一直默念着:怎么还不到啊?快点到啊!再不到我就得去见阎王了!突然,“噗通”一声,我感到呼吸困难,我拼命地挣扎着,感觉被人闷住了鼻子和嘴巴,不能呼吸!当我正在垂死挣扎之时,有只大手抱住了我,我可以呼吸了,舒服多了。我慢慢的睁开眼睛,发现我在爸爸的怀里,好温暖。

我正享受着,突然耳边传来甜美的声音:“尊敬的游客,再过5分钟,我们奉化水上乐园将在‘大海洋’举行冲浪。”我迫不及待地从爸爸的怀里挣脱出来,朝大海洋跑去。我来到大海洋,冲浪已经开始了。我看见好多人在这儿玩,哥哥在水深1。8米的地方玩,姐姐却在浅水岸边洗阳光。我坐在水里,大浪一次次地把我冲到沙滩上,而我却老是回到原来的地方。大浪生气了,一下来得好猛,使我沉到了水底,而且还喝好几口水。我就气呼呼地跑开了。

10点40分,“高空飞艇”开始了,我和舅舅拿上飞艇就走了上去,工作人员把飞艇放好,我坐在前面,舅舅在后面。工作人员把我一推,我们滑了下去。我双目紧闭,大声尖叫,不过已经有刚才高空滑滑梯的经历,还有舅舅就在后面,所以心里安慰了不少,一下子就到水中了。下来后还一直嚷嚷着:再来一次,再来一次……

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 篇6

一、创设情境, 激活写作话题

作文写作的激情源自对生活的热爱。因此,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中去激发其写作灵感, 提升写作热情, 从而让写作变得愉快而轻松。

1. 创设想象情境, 获取创作灵感

想象是创造力, 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方式。在作文教学中, 要让每位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 充分展开想象, 把自己想说的话和想表达的情感, 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来。如写想象作文《未来城》时, 教师就应尽量避免设置过多的限制, 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教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真诚的肯定, 使学生的想象得到升华, 写作的灵感自然被激发。此时, 再动笔, 已经是水到渠成了。

2. 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表达欲望

学生写作文时, 思路的阻塞、语言的匮乏和兴趣的缺乏, 在某种程度上是源于缺乏对生活的直接感触。在作文教学中, 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需要教师巧于创设情境, 善于启发点拨。如一次作文课, 我抱着一只“吉娃娃”走进教室, 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 很多同学都忍不住围上来逗弄小狗, 还让小狗表演打滚、作揖、钻圈等游戏。这时, 班里同学也开始纷纷谈论起自己家里的小动物如何可爱有趣, 而我巧妙地抓住契机, 板书作文题目《我喜欢的小动物》。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文话题被激活, 学生的思维被打开, 写作的欲望也就变得高涨了。

3. 创设艺术情境, 升华写作境界

音乐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能给人一种神奇而迷人的力量, 还能触及人的内心深处, 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把学生最乐于接受的音乐引入作文课堂, 不仅能创设学生写作的情境, 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指导学生写《二泉映月》的读后感时, 我就有意在课前播放《二泉映月》这首乐曲。我观察到同学们的眼睛开始湿润, 他们被音乐所感染了, 他们在听、在想、在品味、在感动, 在音乐结束的那一刻, 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 内心的情感得到调动, 写好这篇读后感也自然成了他们最大的收获。

二、观察生活, 开掘创作源泉

在作文教学中, 要教会学生用眼睛去看, 用鼻子去闻, 用双手去触摸, 用心去感受。老师要善于引领学生去观察生活, 从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提笔难、无话可说的问题。

1. 捕捉精彩瞬间, 在偶然中作文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此, 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 捕捉生活中的镜头,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用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 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这样, 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生活中有数不尽的新鲜事, 不仅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还能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良好习惯。

2. 开展各类活动, 积累写作素材

经常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 学生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 得心应手。如为了让学生写好《运动会》这篇作文, 我就有目的地让他们在写作前参加运功会, 并要求他们重点观察其中的一两项比赛, 并提示他们在观察时要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 有了明确的目标, 学生在观察时便会有的放矢, 充满兴趣, 而在写作文时也自然就会由感而发, 有话可说。实践证明, 学生先在活动中有所积累、有所感受, 再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加工整理, 习作之门就自然打开, 这种状态下的习作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感、言之有情。

3. 注重生活体验, 激发创作热情

普列姆昌德曾说过:“作家应该十分注意观察自然景色和各种事件。清晨阵阵微风拂起的涟漪会发出什么样的闪光?天空像什么样子?有什么变化?只有仔细地观察过这些景色的人, 才能成功地描绘出这些景色。”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 去体验春天暖日“二月初惊见草芽”的惊喜、夏天雨后“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清新、秋天风起“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惆怅、冬天雪霁“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学生们有了观察和体验, 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 丰富多彩了。

三、交流互动, 张扬个性

“成功的欢乐, 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可让学生挑起重担, 让学生充当小老师, 通过“生生交流”来相互修改作文, 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进来, 帮助他们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树立写作的信心。例如, 每次作文后, 我都先为他们批改, 然后发到学生手里, 让他们相互修改, 集体欣赏。琅琅的读书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交替出现, 学生们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营造出和谐的作文教学氛围,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游锦江乐园小学四年级优秀作文 篇7

首先,我们来到了激流勇进。只见等侯的人群排得像一条长龙。终于轮到我们了,我已经兴奋不已。不等皮艇挺稳,我就急不可待的跳进去了。皮艇载着我们缓慢地行驶在水道里。不知不觉就上了高坡,忽然船头往下一沉,整个皮艇速度飞快地向下冲去,溅起了好大好大的水花,把我们的衣服都给弄湿了。下一个项目是溶洞飞车,也是排了好长的队,排在最后的我就像热锅上的蚂蚁焦急的等待着。等到坐上车子,我的心里就只剩下激动了,工作人员检查完保险带,车子在启动的铃声中唰的一下就冲进了溶洞。溶洞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轨道,车子在轨道上飞驰,巨大的离心力把车子里的人们甩的东倒西歪的,还好有保鲜带,否则人都要被甩出去了。两圈一转眼就结束了,我感到还没过瘾呢。

其实我最感兴趣的是豪华空中飞舞。排队时我很兴奋地看着机器上的人在空中转来转去,大声地尖叫,心想有那么可怕吗?可是真的轮到我时,就开始感到紧张了。“叮铃铃”机器开始启动了,我感到整个人被颠倒了过来,心里一阵害怕,赶紧把眼睛闭起来,双手紧紧地抓着把手不放。机器越转越快,我的身体被颠来倒去,一会头朝天,一会头朝地……转的我头晕眼花,感觉好刺激啊。

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 篇8

星期六,我们全家老老小小一块儿去香港玩,心情好激动啊。

怀着兴奋的心情,我们到了酒店。把行李一放,我和弟弟就闹着要到迪士尼玩。妈妈说:“放心吧!宝贝们,咱们休息一会就出发。”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香港迪士尼游乐园,在我的眼里,这里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我对这个游乐园充满了好奇,到底有多好玩呢?

我们先去坐高空小火车,绕着迪士尼游览了一圈。可能是我太兴奋了,不知不觉就到了终点站。之后,我和弟弟玩了开汽车,汽车的速度很快,我沿着轨道走了一圈又一圈,特别的开心。我们还坐了小船,在小船上观赏风景。更令我惊讶的是,我看到了树上居然有一座大房子,我赶紧跑过去,心想:这也太牛了!假如我是设计师,我能设计出来吗?

迪士尼的游乐项目还真多,我们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还一块去看电影,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居然还有水喷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让每个学生游到语言的海洋中 篇9

由放牧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许多时候, 我们是不是经常将一篇课文刻意加工成“添加剂”超标的“饲料”, “草一把”“水一口”地精心喂给孩子们“吃”?我们是否可以尝试着让孩子们自己走向草儿肥美的草地, 吃着“冬虫夏草”, 喝着“天然矿泉”, 自主选择、自由驰骋、自在生长?我们是否可以尊重人的内在自然, 发展学生学习语言的天性, 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 发挥学习的潜能?

一、种种乱象与众多大师的诸多良方

然而, 理想很丰满, 现实总是很骨感。要建立语文生本课堂, 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成人化的唯美主义:公开课上, 舍不得教师自己的精彩, 追求想当然的完美课堂;虚高化的深度解读:文本深入解读之后, 教师舍不得众多独到的发现, 总希望一股脑儿全端给学生, 却忘记了深入浅出;僵硬化的全盘预设:教师舍不得预设时环环紧扣的流畅, 教学时按部就班地“走”教案, 唯恐节外生枝;浮泛化的人文灌输:一有机会, 教师就不忘来一通大道理, 常常让语文课有品德课的嫌疑;边缘化的言语实践:正因为语文课堂上有了太多的舍不得, 真正的言语实践却被严重地边缘化, 成了点缀。

面对语文课堂的种种乱象, 大师们开出了诸多良方。孔子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汪潮教授提出了“让学观”, 倡导“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前浙江省小语会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沈大安先生提出, 小学语文还姓“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先生撰文《60年守望:让小学语文成为真正的“儿童语文”》《“化教为学”, 语文课堂的“习得”之道》;等等。良方各有不同, 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两个关键词:学本, 语文。在众多良方中, 笔者感受最深的是汪潮教授提出的“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

二、一句良方与语文教学的核心“四问”

笔者发现, “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这样一句话, 已经将指向语文教学的核心“四问”蕴涵其中。

(一) 第一问:把学生带向哪里?———学什么?

关于这一问, 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词作出了回答:

关键词一:语言

小学语文姓“语”, 带着学生学语言。汪潮教授在《对“语文味”的深度思考》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阐述:“纵观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 关于语文教学本质的讨论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有文学性、思想性、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等说法。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 它们各自支撑着语文教学的某一个属性。但是, 从理论上讲, ‘本质’有两个评判标准, 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 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二是‘本质’只有一个。据此, 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应是言语性, 即掌握语言的教学活动。就是说,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学习、积累、训练、感悟和提升。这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所在。语文教学要努力构建一个以语文素养为主轴, 以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为两翼的新的课程体系。通俗地讲, 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 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 听、说、读、写、书 (写字) 十个方面。”

关键词二:语言的海洋

把学生带向“语言的海洋”。“语言的海洋”应该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 给学生一个语言的海洋。即给学生一个语言学习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在语言的海洋中受到浸润和熏陶。第二层意思是, 让学生积累起一个语言的海洋。语文之道还是积累之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强调了积累与表达的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 强调了积累对气质的影响;“读诗使人灵秀”, 说的是积累对智力、人格的改变。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博观才能够约取, 众多的语文大师无一不是从语言的海洋中成长起来的。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 是种子的语文, 是经典的语文。童年是积累的黄金时期, 小学语文一定要帮孩子们练好人生文化的童子功。

(二) 第二问:让学生干什么?———怎么学?

关于这一问, 这句话也给出了明确答案:“把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 言下之意———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婴儿是在与父母的牙牙学语中学会说话的, 学生是在听话中学会听话、阅读中学会阅读、作文中学会作文的。那么, 语文教育应该———让儿童去做, 即让儿童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

如何进行有效的言语实践呢?可以从三方面去努力:

1.语言习得从“识记”走向“体验”。

语言的习得和积累, 应该从单一的识记走向体验,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本语言的独到之处及其独特效果, 进而激发学习、积累语言的兴趣, 提高言语习得的效果。例如学习《燕子》的第1自然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这段话有两大特点:一是用上了分总段式, 二是抓住了几处突出燕子特点的关键部位来描写。教学时, 可以分两步走:先读一读, 了解本段的分总写法, 之后让学生运用分总写法来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结果, 我们会发现, 许多学生分总结构是有了, 可是写的小动物大家都猜不出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呢?这时, 让学生带着疑问再读课文, 想一想, 这段话为什么只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 而不写别的, 对照一下自己写的, 想想问题出在哪里。有了这样的阅读体验, 学生马上就明白了:原来, 介绍动物、人物, 不一定面面俱到, 但是一定要抓住最能够体现其特点的方面来写。

2.内容理解从“问题”走向“运用”。

教师设置一个个问题, 让学生不断地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得出结论, 这种指向内容理解而非文本语言的阅读教学, 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我们可以依据文本特点, 通过语言转述、重组、改换等方式, 巧妙地把学生从“千万次的问”中解脱出来, 从而活学活用, 体味语言的情趣。

例如《爬山虎的脚》的第3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 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 现在弯曲了,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 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我们可以设计四个层次的语言练习: (1) 勾画关键词句。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和细丝变化的词语。 (2) 一边动手演一演, 一边自述:我的脚…… (3) 改换比较, 体会用词的准确。 (4) 借助板书当堂背诵。这样的语言训练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又巧妙地进行了语言的转换训练, 同时通过比较和背诵, 促进了学生对这些准确精当的词句的积累和内化。

3.读写结合从“操练”走向“言说”。

现在, 许多教师已经逐渐开始重视读写结合。但是, 许多时候却忽略了学生的言说需求, 使读写结合变成了一种低效的语言“操练”。

成功的读写结合, 应该让学生借助合适的言语形式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真实需要, 在自由言说中获得语言和情感的和谐共振。低年级的读写结合以语言形式的模仿为主, 在规范的基础上表达出真实情感;中高年级应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 强调个体言说思维的独特性。

如特级教师盛新凤在《半截蜡烛》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德国佬走后, 心有余悸的一家人会说些什么呢?这样的读写结合, 激起了学生过把编剧瘾的内在言说欲望, 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同时, 又是一次对剧本中“舞台说明”等特殊语言形式的运用。

再如, 笔者在《最后一分钟》教学中, 让学生写一写:在你的眼里, 最后一分钟又是什么?将自己看到的或欢腾或寂静的画面转化成诗歌的语言。这是对这首诗中最有规律、最显著的一 种诗歌言 语方式———“最后一分钟, 是什么”的迁移运用, 同时又是学生独特体验的自我言说。

(三) 第三问:把谁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主体是谁?

这一问, 这句话中也有两个关键词作出了回答。关键词一是“学生”, 关键词二是“每个学生”, 即关注每个个体的成长。

2011年版课标前言中有一段话:“语文课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在这段话中, “学生”一词出现了四次, “基础”一词出现了三次。三个“基础”直指“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警示我们不可忘记学生的学习实际、成长需求和生命发展。如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呢?

1.立足儿童本位———从儿童中来。

正所谓“以学设教”“顺学而导”。教师的所有预设要从学生的学情实际出发, 了解儿童的学习需求, 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学情, 随时调整“预设”, 真正做到因学设教, 顺学而导。以下是《大瀑布的葬礼》的两种导入, 你会选择哪一种?

导入一:

师: (饱含深情地叙述, 同时播放课件)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在巴西与阿根廷两国交界处的巴拉那河上, 它异常雄伟壮观。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 滔滔不绝, 一泻千里, 万马奔腾, 气势磅礴。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精雕细琢的杰作。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第一大瀑布, 不愧是巴西人民的骄傲。

可是多少年过去了, 它逐渐枯竭。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亲自为瀑布主持葬礼。今天, 我们来学习《大瀑布的葬礼》这篇课文。

导入二:

师: (板书“大瀑布”) 你见过吗?

师: (继续板书“葬礼”) 那葬礼呢?你见过哪些葬礼?

生:葬礼一般是人去世了举行的仪式。

生:我参加过我外婆的葬礼, 每个人都在哭, 我也哭了很久。

师:课文中是为“大瀑布”举行“葬礼”, 而且是一位总统亲自主持, 当这两个词语同时出现在一起时, 你想说什么?

生:真是太神奇了。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相信许多教师一定都会选择第二种。可见, 多数的教师都已经认识到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根据学生的起点、学生的需求、学生学习的规律, 来确定教师如何去教, 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为准绳, 使教更好地服务于学。

2.立足儿童本位———让儿童善问。

孔子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学问学问, 是学“问”, 非学“答”。教师要努力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乐问”, 进而“善问”。

如《最后一分钟》这首诗歌, 语言凝练, 诗意含蓄跳跃, 许多问语、句子都很难懂。这个时候, 我们就应该放手,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且敢问。但是, 学生的问题有大有小, 有的浮于皮毛, 有的稀奇古怪。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使学生从“会问”到“善问”。这一课, 笔者曾经尝试, 如果让学生随便提问, 可以提一黑板的问题。所以, 在后来的教学中, 笔者就想办法, 以几组反义词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们进行问题的聚焦:为什么这“最后一分钟”是午夜又是清晨?“最后一分钟”既然是欢腾的, 又何来寂静?既然说“最后一分钟”是痛苦的, 又何来欢乐?

开启“善问”之门后, 教师又应该怎么做呢?是抑?是答?是导?笔者认为, 教师的“善导”功夫很重要。例如, 在《最后一分钟》教学中, 学生提出问题后, 笔者就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查找资料、同桌讨论、反复诵读等。

3.立足儿童本位———到儿童中去。

立足儿童本位, 可以从教师的位置变化开始。教师“走”下去, 到学生中间去, 边学边导, 聆听他们真实的声音。同时, 让学生“站”起来, 以学评导, 评价由学生的成长说了算。

(四) 第四问:方式是什么?———怎么去?

关于这一问, “把每个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这句话给出的关键词是“把”“投”。笔者认为, 可以将其改为“让每个学生 游到语言 的海洋中”。

“把每个学生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 “把学生”“投入海洋”, 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师生关系中, “师”更强势, 更多的是教师的主观意愿。而“让每个学生 游到语言 的海洋中”, 一个“让”字、一个“游”字能更充分地体现“让学”的学本理念, 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主观能动性。教师该怎么让?学生又该怎么游呢?

1. 在内容分析上不作为, 在言语实践上要作为。

如在《除三害》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 笔者分两大板块, 第一板块是“借助地图, 自学互学”, 第二板块是“方法迁移, 拓展阅读”。学生的言语实践是这节课的主线。整节课基本上是学生的自学和互学, 读出收获, 读出问题, 读出道理, 发现故事的神奇之处, 发现语言的独特之处。我们可以发现, 故事内容、情节上的一些问题,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和互学来解决。

在言语实践上,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呢?一是引导学习语言形式。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 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笔者在《除三害》这一课的教学时, 在民间故事学习地图第三站———“美文园”中, 问题的设计就指向于对排比、对仗等语言形式的发现和理解。二是引导学习语言运用。民间故事是指导学生复述的良好载体。如教学《除三害》这一课时, 笔者把四字词语的积累和故事的复述结合在一起, 既给复述故事提供了一定的台阶, 又为四字词语的理解、内化、运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2. 在琐碎提问上不作为, 在话题设计上要作为。

话题设计的理想境界应该是实现学路、文脉、教路、情感线四者的高度统一。如笔者在《最后一分钟》的教学中没有琐碎的提问, 教学就围绕三组词语展开, “欢腾———寂静、痛苦———欢乐、 午夜———清晨”。这三组相互矛盾的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诗里, 是这首诗歌一种非常独特的语言现象, 分别出现在前后三个小节中, 并且贯穿始终。这也是此首诗歌的言语秘妙所在。课中, 我让学生在读中发现这一言语的秘妙, 并且以此为载体, 提炼深入研读课文的话题, 实现了从琐碎提问向线索引领的转身。

3. 在无度解读上不作为, 在价值引领上要作为。

如在《除三害》教学中, 对于民间故事揭示的道理, 笔者没有大做文章, 而是把着力点指向“浪子回头金不换”“迷途知返, 回头是岸”“亡羊补牢, 为时不晚”等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 进行适度的价值引领。同时, 及时地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一篇文章带动对一类文章的阅读, 让学生游到语言的海洋中。

三、核心“四问”中的教育次第与矛盾化解

眼界决定境界, 目标决定行为。当我们清楚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四问”, 当我们真正明了核心“四问”中所蕴涵的教育次第时, 一切矛盾皆可以随之化解:“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生后师”“先学后导”;“多练少讲”“少些分析, 多些实践”……

游儿童乐园作文 篇10

买好票,映入眼帘的就是“空中飞人”,我和杨怿坐上了双人座位。机器启动了,虽然没有大城市那样的“空中飞人”刺激、好玩,但是还是感到而有些儿新奇。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太空漫步”这一项目。我一开始十分的起劲,踩起来一点儿也不累,可是呢?当到了一半的.地方时,头上便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

我还玩了许许多多的项目,但最为刺激的就是“攀岩”了。在宣传单上看看,不难,真正攀上去呢,真的是很不容易啊!我系好安全带,妈妈用手牢牢地抓着 绳子,我攀上一阶,妈妈就拉上一阶,攀了三次之后,都是攀到一半就就“咚咚咚”的滑下来了。最后一次了,我看见一个比我还小的女孩子在爸爸的鼓励下就攀到 顶上去了,我觉得很难为情,就一定要攀到最顶上去。于是,便抓紧绳子,一步一步的鼓起勇气去攀爬,终于,我攀上了最顶上,力气也用光了,但心中有说不出的 喜悦。这些小小的磨难使我明白了:凡事都不能半途而废。这又让我想起了语文书上的一句话“不管遇到多少磨难,不管历经多少挫折,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中华民 族精神。”

游珍珠乐园作文 篇11

珍珠乐园,真是镶嵌在广东省南部的一颗明珠!

珍珠乐园在珠海市沿海地带,她,就是我们这次秋游的目的地。

刚进入珍珠乐园,就看到一口小喷泉,走到那里,喷泉溅起的水花直扑我们火热的脸庞,舒服极了。照完了相,我和我的组员——何基浚、肖建东、黄润杰、陈伟杰、刘家和、杨伟钧疯玩去喽!

我们自西顺着小路来到了“小世界”。一进入“小世界”这间小鬼屋,就看到一具狮身人面像,走过漆黑的黑路,头上突然有个北极熊张着血盆大口,伸出尖锐的爪子,凶相毕露,记得肖建东经过时还拿一个塑料瓶子打了它,真好玩!顺着漆黑的路,来到一个拐弯处,周围是恐怖的鸟叫声和一些世界遗产。再走过一座桥,一座火山隧道,“小世界”的行程就结束了。“小世界”里的设备精致,同时也让人有种恐惧感,“小世界”,也让人看到了世界奇妙——印度泰姬陵、狮身人面像、北极熊和凯旋门,感受世界的奥妙!

出了“小世界”向北走,来到了真正的鬼屋——妖怪屋。我还记得妖怪屋是这样的:妖怪屋漆黑一片,一进去就有个鬼关在笼子里,继续向前走,就有个木乃伊从一个棺材里走出来,对面有两三个鬼,在向我们打招呼。一边走,两边都会突然亮起来,然后亮起来的地方就是鬼的地方。我觉得最恐怖的是砍头的`情景,一个人跪在那里,我们经过时,一把刀落下来,砍掉了他的头,他的头被砍后就向外伸,那个情景是多么恐怖啊!但是,却锻炼了人的胆量。所以,“狂玩小世界,狂玩妖怪屋”成了我们小组说得最多的话。

当然,最“饱眼福”的肯定是摩天轮了,因为它能饱览珠海市的无限风光。

摩天轮里很闷热,闷得我们的小脸红扑扑的。我和黄润杰、陈伟杰、刘家和为一组,坐在同一个舱内。何基浚、杨伟钧和肖建东为一组,坐在一个舱内。在舱里,我们有说有笑,又吃零食,又聊班里的八卦事情,当然也不忘观赏外面的美景,在上面,整个珍珠乐园尽收眼底,也看到了肥沃的土地、农田,无垠的大海,车水马龙的大马路。到最高处时,仿佛已经冲破云霄,来到了美丽的天庭,观赏着凡间秀丽宜人的风光……

十五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地上,那种感觉就像是天庭中的神仙来到凡间。我就是英俊潇洒的二郎神,通过摩天轮的帮助来到了繁荣美丽的珠海……

游儿童乐园小学生作文 篇12

“儿童化”课堂是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化,是将新课标教育理念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以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课堂。而本文所呈现的“儿童化”课堂操作策略,指的是站在儿童本位的立场,从儿童的角度营造课堂氛围、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作业、开展课堂评价等一切方法。

一、儿童化教学设计之策略

教学设计是课堂的发展蓝本,关系到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虽说生成与预设会有不同,但是我们仍不可因此而轻视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儿童化”的设计,我们在写字、写作、阅读等多种课堂样式中,形成如下策略:

1. 设计情境,让课堂充满童趣

“童心课堂”需要创设一个儿童喜欢、熟悉的教学情境。在情境的创设上,努力体现童趣。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充分理解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常有的儿童化教学情境有故事法、问题法、展示法、小品法、抢答法等。另外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学生座位的摆放、媒体的使用、教学材料的选择等,也可尝试着进行儿童化学习情境创设的实践和探索。如一位教师设计“单人旁和双人旁”教学时,设计了念写字的儿歌,把学生带入写字的情境之中,又设计了谜语把单人旁和双人旁引入课堂,还设计了比赛写“信”“优”“伏”等字的过程,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2. 设计戏剧表演,让学生兴致盎然

儿童爱动,教学要扬其天性。在课堂实践中,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能让儿童“动手动脚”的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还能有效激活儿童潜在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唱唱、画画、演演、说说是儿童喜爱的活动。在儿童化的语文课堂上,可结合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快快乐乐动动脑,开开心心动动手,欢欢喜喜动动口,使他们在轻松、和谐、愉快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如一位教师教学《纸船和风筝》,在学习了课文之后,设计了让学生分别饰演小熊和小松鼠开展对话的朗读训练,开展人物心理的体会活动,学生朗读得非常投入,很有感情,心理体会也很到位。

3. 设计游戏,让学生动手动脑

游戏是儿童的主要工作。有人这么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变成一种游戏。确实,低年级儿童对游戏无比挚爱,许多知识预设在游戏中完成,效果或许会超越想象。引导儿童学习识字时,我们常常会运用“摘苹果”“夺红旗”“走迷宫”等游戏,学习效果相当显著。如一位教师的“玩转童谣”,一开始设计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一边念儿歌,“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打荞麦……”一边进行活动,学生参与兴趣高涨。

4. 设计体验,让学生学会品味

人的言语表现的需要是言语生命的欲求,人最本质的符号是语言文字。儿童当然也不例外,儿童以直观形象、直观图景等感性学习来学习语言文字,以语言文字来表现心中的直观图景,儿童的语言表现基本借助感性的、直观的形象和视像。因此,教师应该仔细品读教材,开掘寻找易为儿童感性把握的言语信息,特别是那些形象的文眼,具有视像意义的字眼,让能够与感性学习联系起来的意象进入儿童的视野。如笔者教学《草原》时,对“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中的“绣”这一具有形象、感性的言语信息的创造性开发便是一例。笔者是这样设计的:(1)读读这句话,哪个字眼给你特别的感觉?(2)“绣”可不可以换成别的字眼?(3)在什么上面才可以绣?怎么绣?(4)绣上去的白花给你怎么样的感觉?这样的教学过程之后,再让学生观看羊群在草原上移动的视频,问:你觉得置身在这草原上想干什么?想说什么?这样一步步的感性学习过程,儿童终于感受到了“绣”字的魅力:草原就像碧绿的地毯,柔软而舒服,羊群在作家的眼中成了一块变化的图案……学生理解到位,体验真切。

二、儿童化课堂评价之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一种团结、协作、进取、自强的精神,既能正确评价他人,也能正确评价自己。

儿童化的评价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体现对儿童的赏识。但对于原则性的错误,教师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指出。我们提倡积极的评价,防止消极评价;我们要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儿童化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贴近儿童的语言,是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语言习惯和接受水平的规范口语。

1. 呵护———评价的真情所在

对儿童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他们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他们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儿童学习的努力程度,是他们情感态度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不论是显性的学习结果,还是隐性的学习状态,都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如一位教师教学《小蝌蚪找妈妈》的片段:

师: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我们来谈谈对青蛙的了解。

生1:青蛙的肉很好吃。

师:哦,你吃过青蛙肉?

生1:我吃过,爸爸说青蛙会捉蚊子,吃了它,蚊子就怕我,不敢来咬我了。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

生2:你吃了青蛙,不可能变成青蛙,蚊子怎么会不咬你?

生3: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它能捉很多的害虫,要保护它,怎么能吃它呢?

生4:如果我们把青蛙全吃了,那地里的庄稼不就被害虫吃光了?我们吃什么?

生1:哦,原来如此,不能吃青蛙的。

教师没有直接批评孩子,而是在不断引导中,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

2. 引导———评价的目标指向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喜欢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儿童,对儿童耳提面命,根本不去考虑儿童的心情与感受。事实上,作为不成熟、待发展的儿童,所思所想是不会一下子与标准答案一致的,很难直接触及问题的本质,因此他们认识不清、表述不清、词不达意是正常现象。随机评价要站在儿童的位置,要考虑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状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做出有针对性的有差异性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听写词语,其中几名发展水平不一的学生被请上讲台板书。听写结束后,大家对照课文找错误,一名学生把“户”写成了“尸”,把“鸟”写成了“乌”。教师没有批评这名学生,而是笑着对大家说:“今天的听写完成得很好,有的同学写错了自己就能发现。有趣的是这些写错的字,它还是一个字,你们看‘一户人家’的‘户’,少写一点就是‘尸’,死尸的‘尸’,这个点就像人的脑袋一样,少了脑袋能活吗?不就成死尸了?再看这个‘鸟’字,少了一点,就不是鸟了,这一点就像是鸟儿的眼睛,鸟儿没有了眼睛,不是就乌黑一片了吗?小朋友,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有趣!”明明是写错了两个字,可教师即时生成,十分风趣地讲了有关汉字的知识,这就使课堂不仅不显得枯燥乏味,而且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地激发了儿童识字的兴趣,调动了他们学文识字的积极性。

3. 无痕———评价的至高境界

语文课堂充满了师生互动的生命交流,课堂教学意外随时会产生,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偶然失误,教师要扮演的决不是警察的角色,而是让儿童在教学中无痕地认识错误,同时感受到关怀,感受到爱,从而自觉地求真、向善。如一位教师执教的一堂写字课上,学生将“优”“伏”在黑板上事先画好的格子里写得又宽又大,格子被塞得满满的。教师说:“王天淇啊,你的字该减减肥了。”教室里响起一阵轻松的笑声,王天淇也在笑声里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并及时纠正过来。课堂上的“小插曲”被及时并在不伤和气的情况下化解了。教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幽默的语言下自己领会到了错误之处。

三、儿童化教学资源运用之策略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摒弃唯教科书才是教学内容这种传统的、狭窄的课程观。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理性使用教材,大胆选择教材,把极具童心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课外资源引入课堂,尤其是要拓展乡土的、时尚的教学内容,以迎合儿童的心理,使之乐学、爱学、能学。同时,对儿童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也可作适当的删减。

1. 教学引入的儿童化拓展,使课堂开端变得美丽动人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开始是否吸引儿童,关乎课堂的成败。因此教师要考虑课堂一开始呈现的内容如何激发儿童的兴趣,如何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引入学生喜爱的谜语、儿歌、小游戏等内容,进行一些与儿童阅读、活动相关的拓展,为儿童打开兴趣之门。如何夏寿老师执教《鲤鱼报恩型民间故事》教学研究课的引入:

师:初次见面,我先来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上虞的何老师,去过上虞吗?没关系,我给大家带来一份上虞特产。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童谣: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打荞麦。噼噼啪,噼噼啪,噼啪噼啪噼噼啪。)

(师用上虞方言念一遍)

师:知道这份上虞特产是什么吗?

生:上虞方言。

师:大家不要小看方言,其实方言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特产。其他的东西号称是特产,其实不一定。比方,我们上虞自称葡萄是特产,但你们这里有没有产葡萄?可是我们那里老百姓讲上虞方言,你们这里也讲上虞方言吗?所以,方言才是真正的当地特产。

师:这首童谣还可以传递友情,作为我们的课间操游戏呢。

(师生合作表演游戏)

师:这是用我们上虞方言念的童谣,请你用浦江方言念念这首浦江的童谣。(出示:斗鸡鸡,斗虫虫,虫虫飞,斗蝴蝶,蝴蝶嘟啊嘟啊飞。)

师:唱完了童谣说故事。大家喜欢听故事吧。有一类故事,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老百姓自己编的、口头讲的,这类故事叫民间故事。大家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我们一起来回忆几个,好不好?

这一过程中,教师抓住儿童喜欢儿歌的心理,也利用了儿歌这一可读可玩的文体特点,让儿童在读儿歌、念儿歌、玩儿歌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课堂的乐趣,活跃了氛围,从而为课堂的成功写下了重要一笔。

2. 教学意外的儿童化拓展,使错误资源成为亮丽环节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有些教学资源我们可以在课前预设,但更多灵动的资源根本无法预测。面对富有价值的生成资源,教师不应死守预设的教学流程不能自拔,而应独具慧眼,即时捕捉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并进行儿童化处理,从而真正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如一位教师执教童话体作文《循果问因写童话》一课,在指导学生编写时,出现了这样一个场面:

师:其实,我们知道,这个好听的故事,是想象带来的结果。对同一个事物,每个人的想象都可以是不相同的。这个童话用了这种想象来解释为什么兔子有三瓣嘴、猴子有红屁股、马要站着睡。你能不能运用你的想象,挑其中一个动物的特点,比如兔子为什么有三瓣嘴,或者猴子为什么有红屁股,或者马为什么站着睡,来编编童话呢?

生1:以前的兔子非常调皮,老是爱捉弄其他小动物。有一天,兔子玩得太高兴了,不小心摔了一跤,被石头磕成了三瓣嘴,其他的小动物不敢去扶它,因为怕它来欺负它们。所以,兔子变成了三瓣嘴。

师:编得怎么样?

生:好。

师:好在什么地方?新奇吗?

生:兔子被石头磕了,别的动物不帮兔子,所以变成了三瓣嘴。

师:合理吗?

生:兔子因为捉弄人,所以别人不帮它,很合理。

师:有意思吗?

生:原来兔子也会那么狡猾,狡猾的人没有好下场。兔子因为捉弄人,所以别人也不帮它,受到了惩罚。

师:对的,这就是故事的意思了。不过,老师有一个建议,或许这个童话会更有意思。如果兔子是在帮助朋友的过程中不小心变成了三瓣嘴,那是不是比原来的故事更有意思了呢,你能不能这样来编?

生:能,我这样编:兔子有一个好朋友是小公鸡。有一天,狡猾的小老鼠跟小公鸡玩,它想捉弄小公鸡,把一颗小石子扔向小公鸡。小兔子看到了石头要砸到小公鸡了,就推开了小公鸡,结果石头砸到了小兔子的嘴上,变成了三瓣嘴。

师:怎么样?这样编是不是比刚才更有意思了呢?怪不得小老鼠白天不敢出门,只会晚上偷偷地出来,原来它是做了坏事。

教师对出现的问题不慌不忙,转而把问题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解决,纠正了价值观的偏向,保护了学生的自信。

3. 教学内容的儿童化拓展,使骨感知识变得丰盈饱满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课本无非是个学习语文的例子,因此,在课堂引入相关的易于被儿童接受的课外资源,不仅能拓宽儿童的知识面,而且对于深入理解课文有相当的帮助。如临歧镇小学徐慧红校长上《学会看病》一课,在体会母亲的矛盾心情时,她在出示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炼他,也是磨炼自己”后问学生:“为什么会说是磨炼自己呢?”学生回答:“因为作为母亲,儿子在磨炼的过程中,她会担心,会想到很多的问题,所以她也会痛苦。”徐老师又说:“是这样吗?在课本的第166页,也是毕淑敏写的文章,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与原来的课文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又投入到另一篇文章的阅读中。不多时便发现这篇文章同样写出了母亲的矛盾心理。徐老师又引出了第三篇文章《青虫之爱》,让学生读文章,发现相同与不同之处。短时间的大量阅读,突出一个主题,深化了儿童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到了情感的冲击。

四、儿童化课堂作业之策略

作业可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要合理选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注重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提倡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的有创意的作业设计。教师可根据需要布置调查、游戏、设计制作等实践性作业,并根据不同作业样式给定不同的时间要求。要发挥作业的激励功能,除了运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进行批改外,还应通过合适的批语来达到提醒、帮助和激励学生的目的。

1. 儿童化开放性作业,让儿童自主

开放性作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布置作业的内容开放,学生有权自主选择或师生共同讨论;二是完成作业的形式开放,跳出原有的那种白纸黑字的书写模式;三是作业结果和答案的开放,不再是单一的、刻板的;四是评价作业的方法开放,实行多样化的评价。如一位教师在研究课《玩转童谣》中这样布置学生的儿歌创作作业:

师:到现在,我们学了好多的儿歌。读了那么多儿歌,你会编儿歌吗?比如颠倒歌,或者数字歌,也可以是编一个谜语,等等。我们一起来试试。可以口头编,也可以写下来。

(生独立编儿歌)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编的是颠倒歌。“小狗睡大海,小鱼吃了蛋,鸽子洞里爬,老鼠飞上天,小鸡吃狗肉,小猫打老虎。”

2. 儿童化实践性作业,让儿童自助

实践性作业是要求学生能将课内知识转化成实际的动手动脑能力,能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陈鹤琴先生提出的“解放儿童的手和脚”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儿童的手脑并用”就是基于儿童学习的成长规律提出来的。教师在实践中必须多开发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儿童真正有所收获。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童话写作课《一碗神奇的白云粥》中,这样设计课堂作业:

师:小动物们会怎么样到达白云城堡呢?请大家大胆想一想,你可以用连环画的方法画一画小动物去白云城堡的画面,也可以用你的笔写一写他们的表现,还可以把你想的故事讲给你的朋友听。

另外,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我们还可以布置有趣的实践作业,如一、二年级识字任务艰巨,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如在学完生字后布置自编字谜、儿歌作业,指导学生制作“识字储蓄罐”“识字大转盘”“剪贴商标”等形式多样的实践作业来扩大识字量,最终让学生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

3. 儿童化趣味性作业,让儿童自乐

心理学表明,趣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而且做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大脑皮层的刺激,使其思维活跃,印象深刻。只有兴趣,才能成为学生主动做作业的不竭动力。教师设计趣味性的作业,会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如在学完《画风》一课,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设计了具有多样性、创造性、趣味性的作业:(1)画一画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和气味;(2)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3)观察周围的事物,看看春风给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4)做架纸飞机或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欢乐……你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体会到了风的存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

五、儿童化教学语言之策略

儿童化教学语言的最大特点:一是言语浅显。只要能将意思表达清楚,越简短越口语化越好,低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少使用成语等比较深奥、概括的语言。二是言语有动感。教师在表达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使用一些象声词、流行语,且尽可能使用短句,以满足学生获得语言的需要,也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三是言语富于画面感。言中有意、言中有画,尽可能让学生感到言语中有色彩。

1. 儿童化的语言要与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

对课文中的一些字、词、句、篇的理解,如果能调动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就会变得很容易。如在理解《看花灯》中的“欢”时,教师提问:“你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什么?”一名学生回答:“我从这句话里感觉到大家很快乐!”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哪个词让你感觉到大家很快乐?”学生回答:“不是词,是从‘欢’这个字感受到大家很快乐,‘欢’就是欢快的意思。”教师点评道:“你真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能从‘欢’这个字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教师继续引导:“在文中,‘欢’和哪个字组成了词语呢?”学生一齐回答:“欢腾!”“我们从‘欢’字里感受到了快乐,从‘腾’字里感受到什么呢?”学生们沉默了,教师提醒:“你们平时什么时候听到过‘腾’这个字?”一名学生思考后举手:“烧水的时候,水沸腾了的‘腾’是这个字吧?”教师表扬道:“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并随即引导:“水沸腾时是什么样子?”一名学生说:“妈妈烧水的时候我在旁边看了,水开的时候咕噜咕噜地响。”一名学生抢着说:“水面上要冒很多的泡泡。”教师继续引导:“那你们从‘欢腾’这个词感受到什么呢?”学生回答:“很快乐,很热闹。”

2. 儿童化语言要与教学情境关联在一起

根据心理学观点,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人进入某一实际情境,或接触虚拟情境,甚至在头脑中想象情境,都能激起某种体验。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联系教学情境。如一位教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一课时,一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是,教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产品,我再给你喷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教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名学生如亲历其境,有了真切的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

3. 儿童化的语言要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现在咱们每个小朋友都是勤劳的小蚂蚁。夏天可真热啊,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动不动就不停地流汗。咦,这里有好大一堆粮食,同伴们,快来呀,一起来搬粮食!

(众生积极参与)

师(模仿记者采访):“你好,勤劳的小蚂蚁,你想怎么搬粮食?

生:我想背粮食。

师(做出提粮食袋的动作):那你就将这袋粮食背回家吧。

(生做动作,师和众生帮着喊号子“嗨哟!嗨哟!”。)

师(走到另一生前采访):“你好,可爱的小蚂蚁,你想怎么搬粮食?

生:我想用车拉。(做拉车的动作)

师:一只蚂蚁的力量是不够的,你需要其他小蚂蚁的帮助吗?

(几名学生一起表演拉车,有的推,有的拉。)

师:你们累不累?

生:不累,我们很快乐。

师:小蚂蚁们,你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抬,有的推,个个满头大汗,依靠集体的力量已经将粮食搬到家了!其实我们的同学,每个都像勤劳的小蚂蚁一样,早上一来到学校,同学们有的……有的……

这一片段中,教师并没有生硬地问学生“蚂蚁用了几种方法搬粮食”,而是巧妙地采用记者采访的方法,让学生结合课文,用课文中的内容引导,通过自己做动作,加强了对蚂蚁搬粮食时的动作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上一篇:财会档案管理下一篇:亚信smp安全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