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2024-07-22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精选8篇)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篇1

《儿童乐园》课文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儿童乐园课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篇1

本节课学习的是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的基础课。这次,我大胆地改了情景的创设和练习的增设,让课堂更有趣而且让乘法的意义更容易理解。

联系生活,引出乘法。用课堂上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带4枝铅笔为入口,问孩子们:“3个小朋友一共带了多少枝铅笔呢?5个小朋友呢?全班31个小朋友呢?”让孩子再次感受到用加法计算的不便,再让孩子想想,4+4+4=12(枝)可以怎样用乘法来表示。预习了的孩子马上能说出乘法算式,接着老师追问:“4是怎么来的?3是怎么来的?”让学生能明白加法与乘法之间的关系如何转变。

有了这样的引入,教材中的情境图变成了练习,一样的让学生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解决起来也很快速,达到了练习巩固的目的。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在下面看的学生都惊呼2太多了,让学生把这些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算式变得整洁。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加法变成乘法算式的方法,同时感受到加法的不便与乘法的简便。学生通过这样的类比练习,更加明确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中,恰当的练习才能真正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篇2

这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法的初步认识。有二个知识点:一是初步认识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引入乘法,这是一条主线。二是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这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实际计算的基础。教学难点是识别相同加数,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通过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以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这一节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况下,我从生活经验出发,层层深入地逐步完成对乘法意义的体验教学过程,从学生喜爱的谜语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年龄的特点及心理需求,因此从课堂一开始孩子们就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也存在以下几个不足:学生的观察不够仔细,表述上感觉也有些欠缺;有个别学生不能列出正确的乘法算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篇3

本课教学我的优点是:

1.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理念,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意义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意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调节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习兴趣,最后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在于:

学生对练习题的掌握情况较好,正确率达到95%,但拓展练习中“1+2+3=6,3+3+3+6=15能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吗”有一半学生不会写,主要原因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不灵活、不全面,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篇2

一、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要根据教学实践、学生实际,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全面, 是否符合新教材的特点,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否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 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反思课堂情景创设

课后, 应对教学情景的创设进行回顾总结, 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引导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从该课的教学体会和学生反馈的信息, 考虑下次课的情景创设, 并及时修正教案。

三、反思课程资源的开发

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 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一本教科书、两支粉笔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本次教学是否依据课程标准, 注重联系社会的实际生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使教师、教材、学生成为课程的和谐统一体。

四、反思教法学法

课后应细心琢磨, 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 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 启发是否得当, 训练是否到位等。对于本课中的得失, 及时总结, 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写出“再教设计”, 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五、反思学生的课堂表现

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学生是否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保持较长的注意, 学生是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课堂中, 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六、反思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因人施教, 实现分层教学。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设置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对接受能力较弱的, 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下功夫,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就感。一个成功的教学, 就是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 跑得快”, 中等生“吃得好, 跑得动”, 让学习困难的“吃得了, 不掉队”。

七、反思教学中“闪光点”

“闪光点”就是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每一次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 比如:找准活动内容的切入点;巧妙新颖的课堂引入;师生互动的提问技巧以及留有悬念的教学延伸活动等, 这些“得意”之作, 将他们记录下来, 以便于以后教学中参考使用。

八、反思自己的“败笔之处”

俗话说:“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再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有疏漏失误之处, 比如教学内容安排不妥, 教学重点、难点处理不当, 某种原因造成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 草草的收场等。这些“败笔之处”, 要对其原因做深刻的分析与探究,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中吸取的教训。

九、反思“教学偶得”

再完美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可能写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句话, 更不可能100%的预见学生的思维活动、师生思维共振、情感交流的情况。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 偶发性事件产生的灵感, 是课堂丰富的素材, 是对课堂教学的完善, 这些往往是突如其来, 如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 加以重组整合, 就会转瞬即逝, 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

十、反思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要层次分明, 精选、精炼, 评价的主题是能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 能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能否发展学生思维、引导探究、迁移拓展提高学生能力。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课后作业;指导

课后的家庭作业,是对于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巩固,是促进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措施,也是培养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的重要措施。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因素,也有学校因素,以及自我的约束能力较差等,导致作业无法按时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长此以往,留守儿童面对学校的时候就会消极被动,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不想看到的结果。如何有效的给农村留守儿童布置课后作业,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进行:

一、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个性化的作业布置

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基本又都是一样的作业内容,对于作业完成的要求又都是一样的,这就导致了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始终跟不上节奏,成绩较为优异的学生又得不到长足的发展。对于留守儿童来说,更容易导致他们对于课后作业产生敷衍或者排斥的心理。

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水平的不同,在布置作业上体现不同。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布置基本的作业内容,这是要求大家都需要完成的部分,其次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差异布置不同的难度的作业,安排适合学生的作业内容。一方面是学生一种新奇的作业形式,让留守儿童在家里即使没有约束力也会主动的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能够得到弥补,让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作业可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自制能力进行单打独斗,一个人单干。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将合作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家庭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对于农村学校来讲,一个班级的学生通常彼此之间的距离是比较近的,有的可能会在同一个村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距离远近分成若干个家庭作业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共同合作,共同探索家庭作业。基本的部分可以由学生独立进行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性的问题,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作业布置大多都是以书面作业形式为主,很多的学生对于家庭作业都是草草了事,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更多的是对于作业的敷衍。家庭作业的布置不仅仅需要书面作业的支持,但这只是一个部分,还需要学生从书本中走到实践中,让学生从生护中感受知识,从生活中认识到知识的应用,相比较书面作业来说,实践作业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更为有效。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缺少了必要的约束,对于自己就会更加的放松,将无处释放的经历用在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探索和实践,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产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师对于学生作业的评价和反馈相当重要

很多的时候,教师布置完作业,学生完成作业上交之后就没有下文了,教师批改了之后直接给了学生,仅仅是指出了正确或者错误,而学生有没有修改,就没有继续的跟进了。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长期和父母分开,生活中相处最多的就是同学和教师了,而作为长者的教师就像是学生的父母一样,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当学生将作业上交了之后,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改正,而不是单纯的“对号”或者“错号”。教师的及时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可取代的鼓励,是学生对于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推动力。也许教师照顾不到每一位学生的作业反馈,但是一次作业教师可以重点关注几个人,指明学生的不足并帮助改正,下一次的作业则可以关注另外的几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教师的反馈和评价中得到帮助和提高。

总而言之,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需要用特殊的教育手段关注他们,但是不能用特殊的眼光看待他们。家庭教育部分的缺少需要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弥补,作业的形式也需要多样化的设计。总的来说,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作业的趣味性、实践性和层次性,帮助留守儿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培养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兴趣,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能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

[2]程军.农村小学语文家庭作业设计与布置探究[J].西藏教育,2014(05)

儿童乐园课后反思 篇4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者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加强学习,吐故纳新。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方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学习他人的经验和长处,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悟自己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要比照自己的教学行为,很快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弱点和缺陷,促使自己更好地实行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型。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要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要求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

2、写教学后记。教师除了课前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外,课后认真反思,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后记,纪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教学后记中我记录了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失误等。

(1)记录学生困惑,建立教学备忘录。课堂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测试等会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存在的问题仔细分析原因:是教师启发不当,还是学生思路狭窄?是我未讲清晰,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是学生马虎粗心大意?要努力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制定措施,调整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在一次一次的得失中不断提高。

(2)记录课堂动态,撰写反思日记。课堂上有时学生听得津津乐道,上到妙处,掌声如潮;有时紧皱双眉,有时无精打采、恹恹欲睡,下课时一片唉声叹气;有时课堂气氛沉闷,转眼间激起千层浪。要把课堂动态记录下来,静下心写反思,写教学反思日记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反思日记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学的不足、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灵感,还有在课堂上处理棘手问题的经验。这样有助于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提高教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通过反思,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树立平等的师生观,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学习使同学们热爱祖国语文,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培养语感,养成良好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个人反思与合作反思相结合。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师在每次的反思和认识中不断完善自己;教师合作反思是一种互动行为,是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思考等转化为集体的知识、集体的力量,有助于教师群体发展,有助于教师自觉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除关注学业成就外,还要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的发展,尤其是要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既要体现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也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评价——多了几把尺子。”

4、教学反思与教科研相结合。把教学反思与教科研结合起来,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课改精神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通过反思,要使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习,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包括合作学习的组织及学习活动,学习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配合,还要有必要的让步,要学会学习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

二、教学反思的原则

1、理论性原则。语文教师应在科学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反思,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反思的先导。

2、时效性原则。教学反思有它的时期,错过时期,反思效果会大打折扣。如上了一堂新课后,对自己刚刚完成的教学印象深刻,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坚持性原则。教学反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偶尔的教学反思收效甚微。

4、实践性原则。教学反思的素材来源于教学的实践,没有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学反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如果教学反思的结论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教学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写好教学反思的条件

想写好用好教学反思,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要有高于学科知识的更为广阔的知识储备,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本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了解语文的重要性。否则,自己囊中羞涩如何与学生交流?教师能否坚持写教育日记、写教学反思?“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我们更应身体力行。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否则,将被学生抛在后边,被社会淘汰。

灯祭课后反思 篇5

灯祭课后反思篇11、先每组同号轮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读完后学生评议,谁读得最好,谁有进步,指出改进意见。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2、把识记生字环节直接改为当堂检测,如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据音写字等。教师批阅组长,组长批阅组员。发现共性问题,当堂解决,个性问题,课下解决。

3、由于有了时间的保障,再让学生读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会少些,老师也有时间进行引导。

4、小组评价贯穿始终,让学生感悟到:只有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才能受到鼓励。集体荣誉感高的同学不仅能自己及时预习,而且还能帮助其他同学。

灯祭课后反思篇2

在这节课,我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冰灯、红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另外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但是因为年龄阅历的关系,这份看似平淡的拓展对于学生而言,可是极不好体会的。如我在问你的心情怎样时,有的学生竟然说是高兴、激动,还有的学生说是阴森恐怖的,学生内心没有达到震撼。另外,我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缺乏锤炼,比如语言应更精炼,对学生的评价应更及时,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应更紧凑,对学生理解文本应更放得开。反思整堂课,颇有意犹未尽之感,缺少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灯祭课后反思篇3

今天,参加了学区中心校五年级教研活动,并讲了《灯祭》第一课时,反思课堂教学,有成功的亮点,也有失败的遗憾。

成功之处:

1、能用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

2、面向全体学生,多给差生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提出问题,尽量由学生回答。

存在问题:

1、朗读课文环节,学生评价时只说错误,不提优点。这种做法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识记生字环节,虽然经过识词——认字——辨字形——组新词——听写这些过程,但不能使用多媒体,比较呆板,也浪费了时间。

3、由于朗读、评价、处理字词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已无时间再读课文,所以概括不出课文主要内容或概括不全面,教师也无时间指导。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 篇6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

十一假期之后,我先安排讲授了这篇自读课文,让学生找找学习的感觉,调整一下状态,。说实话,学完了这篇课文,我的收获很大,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也对尘埃有了新的认识。《假如没有灰尘》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思路清晰,说明有序,浅显易懂。它也是一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而又生动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在教学时以学生自学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适时点拨引导,。导入课题时,创设了灰尘博士参加联合国评选环保卫士,被拒之门外的情景,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灰尘博士被拒绝了,然后让学生找出灰尘博士能参加大会的证据,体会假设的说明方法,再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撼。然后,引导学生先学习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再现场举办“灰尘的作用新闻发布会”,最后,引导学生想:为什么灰尘有这么多的优点,还不能参加评选大会呢?让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 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万事万物都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到他们的缺点。

学了这篇课文,课后练笔也很有必要。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并以第一人称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到提高。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2

认识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我在本节课中始终围绕学生的活动展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活动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动手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填一填中感悟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汇报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1时让学生把6个桃分成两堆,比较不同的分法,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明确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就叫平均分,再看另外的分法,明确每份的个数不一样就不是平均分。

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来看,客观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几个几个地分),另一种是先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一个一个地分)。本课教学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来平均分物体,让学生都参与分的过程,直观看到分的结果。整节课从例2到试一试到想做做第2、3题,都是让学生操作学具,在交流过程中要突出:分什么,怎样分的,分得的结果是什么?巩固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进行平均分,熟练掌握这种平均分的方法,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为后面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3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课后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的好办法。下面谈谈个人学习《教师如何进行课后教学反思》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在进行课后教学反思时应该从教育观念、教学任务、教学能力以及学生学习行为这四方面开展,进行反思的主要内容有:

一、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较好的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

三、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住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住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住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住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地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也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其次,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做好课后教学反思,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反思。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学生,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行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一边教学一边反思,教学与反思研究相结合,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风格。二是教师要提高反思能力。要提高反思能力,应该具备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三是教师要写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四个方面进行反思。

总之, 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4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实验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兼顾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并发展学生喜欢化学、赞赏化学的个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和研究性课题。多开展一些有趣的小实验,以及家庭小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和活动形式必须更多样和多元化,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除上述之外,我觉得还可以发挥活动课和化学史教育的作用。开展课外化学实验和家庭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5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课堂上我紧紧围绕文章事情发展变化而展开教学的,即故事发生(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侯,可以依着故事情节发展来理解。所以我在完成这项内容的时侯,也可以依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几个能够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就问题。如“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初步读了课文之后能够按着一定的顺序说出来就行。接着老师再看一下学生对人物的了解是什么样的?老师可以这样问到:“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就可以从西门豹的所作所为中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一个初步和整体的把握。这也为下面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

在阅读教学中,我重视朗读训练。学生通过细细品味西门豹说的三句话,体会到了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的做法的巧妙。西门豹说的话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西门豹做法的巧妙,我安排了朗读训练,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西

门豹说的三句话的理解,试着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西门豹的话外之话,话外之意。然后,请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来读一读,大家来评一评,再采用多种形式读一读,以更好地体会西门豹的言外之意。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6

由于本课教学资料是线的认识,小学四年级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理解起来有必须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它们的特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我是这样预设以下情节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火车的轨道是怎样的?斑马线是怎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我们从日常生活体验数学知识,如从三个图形中归纳总结出直线、射线和线段,学生从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的事例到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并且贴合学生发展的认知体系。这样的情景设计即完成了衔接了新课资料,培养了学生的的学习数学的进取性。

2、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在小组合作前,我先是让同学们看到直线、射线、线段以及结合图上,说一说三种线的特点(独立思考3分钟),用自我的话说你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让学生敞开心扉,对三种线的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再经过小组合作相互理解、相互促进、达成共识。完全在学生开放的情景模式下展开。有的教学搞小组合作在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是不完美的,是不以不一样学生发展为基础的。假如说在小组合作前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这往往是优等生的专利,而后进生只能是跟着走路没思考。在小组合作4分后时我也和同学们互相交流说一说,逐步引导从端点、长度、与直线的关系中说一说。学生完全开放学习后要适当的引导是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轻负高质是现代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我们不能脱离这个目标。

3、实践活动、体会规律。

让学生动手操作,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从学生自我玩中体会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从学生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贴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料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资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的有滋有味,发挥了学生自我应有的个性特点。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7

今天我听了科学教材分析,很有收获。老师将教材分析得很细,还说到科学实验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教师应知应会的知识资料,使我查到自己科学知识上的缺漏及教学上的缺憾。下面我总结如下:

1、例如我在教《折形状》一课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时曾指导生实验“用一张A4复印纸托起一块红砖”,但是没强调那么详细的操作要求。如:

(1)红砖离桌面15厘米以上;

(2)放书本时,要对准纸筒中心轻拿轻放;

(3)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

(4)纸筒的缝隙要用胶带黏牢固,不能留缝。然而指导教材分析的老师都指点了。使我豁然开朗。

2、再入我在教(课本P23)在“研究三座桥的承受力大小差异”时:只是教师简单演示了一下没让生亲自操作,听培训老师一讲我懂得了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操作或教师演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桥的`承重能力;还知道了实验注意事项:

①做桥面的硬纸板长不小于20厘米,宽不小于7厘米;

②做拱桥时,要把一张纸板做成拱形,放在平板桥下面,并粘牢;

③建斜拉桥时,要把两条等长的粗线分别系在四根筷子上,再把粗线分别粘在厚纸板中央;

④桥墩间的距离要一样,把同样的重物放在桥的中央;

⑤桥梁的承重力应是塌了时的重物数减去1。

总之,这次听教材培训收获颇丰,以后我定要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个优秀的科学教师。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8

通过教学,完成了预定教学目标,自己在教学过程有两点收获:

(1)在听读中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待老师把课文讲完了,有的学生还不会读课文,甚至不知道课文究竟写些什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寻根到底就是学生课文听少了,读少了。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多听、多读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进行听读训练,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听和读的过程中,收到了很好的听读效果,深刻感悟文章的内容。

(2)在教学中,凭借教材,引导语言实践活动。要抓住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以课文空间为“实践活动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地翱翔。课文中,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这就为孩子大大开辟了创新的空间,学生也乐意插上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想象。这不仅给教学增添了“乐学”的气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思维。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9

第二单元的第一首歌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日歌》,如何上好这一单元?该从何入手?

教学之前我仔细研读教材,找准切入点。从表面看,这一单元是教唱有关生日方面的歌曲(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域),其实,它包含了对祖国、对亲人赤诚的爱,很有教育意义。于是,我从即将到来的国庆说起,讲释祖国妈妈的生日的由来,欣赏《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曲(教师现场唱),鼓励同学们用优美,深情的歌声演唱《生日歌》,将我们对祖国妈妈的情感表达出来(着重在处理大家都会唱的歌曲,要求声音整齐、和谐,力度适中)。

这一课时我还安排了欣赏和创造。从祖国妈妈延伸到我们自己的妈妈。请同学们谈谈妈妈对你的爱、关心、教育等,再说说自己对妈妈的感激与心里话,气氛非常热烈,有些小事令我很受感动。我们师生一起安静的倾听女声独唱《生日》,一起感受歌声中浓浓的亲情。随即我布置学生按照书中的要求做一张心愿卡送给家人(考虑到有些学生父母的生日已过,而且我想让学生学习感恩,不仅仅对自己的父母,所以扩大了范围),自己设计,写上想对家人说的话,下节课一起评比。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0

6月中旬,大新教办组织听课组来我校听课,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认真备课,我安排的是二年级语文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上完这一课后我有许多感想,周校长也给我做了详细的点评。下面是我个人的反思:

本课教学我采用变序法进行教学。先学习课文的最后一段,让学生了解张衡由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那么,他小时侯是怎样数星星的呢?再学习前面的课文,抓住张衡认真耐心的词句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课件,演示星空图,让学生直观感知星空的美丽,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助于学生的感情朗读。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主导线索清晰明了

整个课堂教学用两个问题进行贯穿:数星星的孩子是谁?小时候的他是怎样一个人?所有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主线索展开,一气呵成。

2、寓教于乐,注重语文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训练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知识在训练中巩固。能力在训练中形成,思维在训练中发展,习惯在训练中培养,情感在训练中陶冶。在教学时,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组织课堂教学。如教学张衡怎样数星星这几个动词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仰、指、数”等几个动词后,没有“纸上谈兵”讲意思,而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自己做做、自己数数。这样,有动有静,动静搭配,既使学生学得快乐,又通过训练代替了教师的千言万语。

还有设计了一个小练笔环节,你想对张衡说点什么,写下来。学生都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课不足之处:

1、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读的次数太少,应给让学生反复的读,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张衡对星星的感兴趣。

2、课件运用上没有做到及时,在一个环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北极星是什么?北斗七星又是什么样子的?它怎么样绕着北极星转的,为什么我们的祖先把它分成一组一组的。我没有用课件给学生讲解,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感兴趣还是不够明显。

总之,教学有得有失,记住成功,今后力争完美。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1

《赶海》是一篇婉转动人、带有浓浓童趣、童真的课文。全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趣”字来展开,重点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捉大虾”等场景来展开的。语句读来妙趣横生,情景交融,留有回味的地方很多。

二、做得比较好的方面:

1、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一直立足于本课的“趣”,设计了多个环节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因此,本节课的优点是课堂气氛和谐,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敢说、敢读、敢演,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2、把学生带入情境。一开始上课,我首先播放了《赶海的小姑娘》这首歌曲,欢快的旋律萦绕在课堂里,立即让学生们的思绪插上了翅膀,她们想到了美丽的大海,想到了在海边捉贝壳的情形,于是也“闹”着赶快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3、抓住赶海“趣”字,再现赶海的快乐。文中描写了追浪花、摸海星、抓螃蟹、捏大虾几件事,我便采用让学生读读、想想、演演、再读读的方式去再现课文的情境。如有个孩子在做完“摸”的动作后,读“摸海星”这段时,读得特别慢,我笑着问他:为什么这样读?并通过对比读,更能体会那一声摸到海星后“嘿”的惊喜了!在理解“抓螃蟹”、“捉大虾”重点部分时,除了读之外,还加上了生动的表演,其实孩子们在表演中已理解了文本,通过不同的表演让孩子们体会文中“威风的大虾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的句子,学生们在兴致勃勃中对动词“捏”的准确使用更心领神会了。

三、做得不足的方面:

1、教学时重视了各种形式的读,但品词品句部分做得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品词品句”的方法。使学生学以致用。

2、引导学生说趣做得不够。课文后面有一题是“说说在你童年的记忆里,发生过哪些趣事?”本来打算在课中最后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打开想象的闸门, 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口头练说,课外与课内有机结合——说说自己童年的趣事?然后再把它放在课后进行小练笔,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些。但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后面时间较紧,因此,我最后就把这个环节省略了。

3、课文中有许多动词用得非常好,例如:“抓”“摸”“捏”等,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然后结合写作,让学生懂得以后在写作中可以通过使用动词这种形式把文章写得更具体、更生动有趣。

4、我的教学语言虽然生动有趣,但是有时口语太多,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

不过这节课还是有许多收获,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不也是进步吗?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2

这节课的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同学们并没有经过自身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倘若教师此时便以为同学对于地球自转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教材编排到这里,地球自转还没有直接证据出现,因此我们并不能枉下结论,而是依照人类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动身,一步步让小朋友经历这个探究历史,层层揭开地球自转之迷。另一方面,这局部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际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却非易事。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我先上完了时间单元,同学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资料问题以和同学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既然如此,教材上说实验已经证明摆具有坚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在我们的同学先前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估计和我们情况类似的可能还不少,所以这局部资料的问题如何解决可能需要有一个具体说明,并能在工具箱中配置。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同学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我自身做的也是挺失败的,同学几乎都是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个人觉得这个结论在研究摆的过程中就可以稍微加以总结,让同学有一个前提认识。旋转下面圆盘,观察摆角度的变化,我做了近20实验,都毫无例外发生了一些编转,最后我也只能在基本不变的字眼上下工夫,近乎强迫同学接受这个概念。教参上提到: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同学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我觉得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摆锤、摆线多长才比较合适,并且最好在中小学能够比较方便找到这样的资料。

既然我们的资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同学考虑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同学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资料和操作上(他们自身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介绍傅科摆时,读到摆锤重量、摆线长度,同学们才真正意识到,要让实验胜利,我们还需要不时改进实验装备和资料。傅科摆的原理在同学理解摆摆动时方向具有不变的特征基础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比较全面的向同学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同学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最后,通过让同学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方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同学回顾我们的猜测和假设,同学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存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同学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发生的,让同学心中仍旧充溢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坚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同学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3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认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吗?

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4

《日月潭》描绘了中国台湾风景区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宝岛台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作者首先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中午、雨天的不同风光。本文文质兼美,五个短小的自然段生动和谐地展现了日月潭的迷人风姿。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情境促读,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景之美、文之美的品味,激起学生对日月潭及中国台湾宝岛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的朗读能力、说话能力和积累能力方面,做得不够,应当要让孩子多读多说,主动让孩子探究,创设情境、熏染、范读,各个方面去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读文捕捉信息的能力,体现出“读、说、背”的培养;强化本课四字词语方面,也应该要让孩子在朗读中、说话中去不断地巩固积累,这是知识的获得,力求一课一得。

低年级孩子写字与识字都很重要,我重点讲了“环绕”和“茂盛”这两个个词语,并分别让孩子们提醒会与哪些字混淆,孩子们的反应比较积极。写字中我作为老师感到惭愧的是粉笔字写的不是很美观,应该多去练练字。过渡语和体态语言的运用得加强。俗话说:上好一节课容易,但要上好每一节课很难。我们应关注细节,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备,多思,多学。

总之,教学技能非一日之功,得靠平时的修炼,一如既往的去做,才会日渐提升。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应多学习相关教育教学的文章,虚心求教,多听听别人怎么上课,多反思自己的每一次教学行为。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15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二要反思教学活动是否“沟通”和“合作”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教学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失败的教学。教学,是集约化、高密度和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成功的教学过程,应该形成多种多样的、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境和沟通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便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是只有教学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jiao往发生的“假教学”。

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个个精雕细琢,教学手段中的“电媒”、“声媒”、“光媒”一个不能少;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这种“好课”似乎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满堂电”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对这些“内伤”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思、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五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教学的宝贵资料,以资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七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伪探究”

《答谢中书书》课后反思 篇7

于是, 我就让学生去读这篇文言文, 虽说这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文, 可要让学生体会其间的味道却有点难, 那就必须要让学生走进文本, 就要教学生会思考问题, 因此, 我就让学生提出疑问。课前收集了学生的疑问, 并进行汇总分类。学生的问题如下:

1.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是什么?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是一封应答谢中书的信, 为什么写的全是景物?

我用PPT的形式在上课前进行呈现, 并且指出前三个问题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 那是老师对学生的提问, 而第四个才是自己看了文章后的疑问, 因此就确定第四个问题为本节课的主问题。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整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我还偷偷地观察了一下, 发现提出这个问题的学生, 那表情是多么的愉悦, 其他学生是多么的羡慕。此时, 我确信了我的策略是对的。

首先, 我从文言文的角度确定其教学内容。文言, 是以先秦汉语为基础形成的一种古代汉语书面语。而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语法上, 因此, 学习文言文, 前提是学习文言。于是, 我就设计了两个教学步骤来实现这个教学目标。

一.读。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重点解决“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朗读节奏。我预测到前部分都是四字句, 两字一停顿, 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的, 而后两句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很难把握, 在课堂上我就反复要求学生朗读这两句, 在朗读中学生就较快地掌握了这两句的朗读节奏, 同时, 也很快地明白了这两句话的意思。所以, 我认为“生本”语文课堂就必须从学情出发, 这样的课堂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译。先让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及句子的翻译。不懂的举手提问, 老师帮助解决。过了几分钟, 学生的声音渐渐停了下来。我就采用开小火车的方式让学生来翻译句子, 并要求指出重点字词的意思。这个环节很快就结束了。

这样学生对课文已有了一定的理解, 可是表层的。学习文言文, 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 即所言志, 所载道。那“所言志, 所载道”就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词处。所以, 我就决定在写景的文字中深入地挖掘, 把学生带入其间。

我提问:“陶弘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 那是说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 可听了大家的翻译, 你感觉到这是‘人间天堂’的美景了吗?”

学生默默地摇头。

我就顺势提问:“那陶弘景为什么说这里是‘人间天堂’呢?你能抓住景物来描述一下你从文字中看到的画面吗?”

不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起手来。

学生甲:“我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看到了一种山水映衬之美。高高的山峰高插入云, 那是一种阳刚的美, 而流水清澈见底, 那是一种温柔的美, 山的刚和水的柔, 使陶弘景陶醉其间, 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一个学生的回答点燃了全体学生, 学生的眼睛此时都清澈透亮了。

学生乙:“我看到了色彩搭配之美, 你看那石壁五色交辉, 色彩斑斓, 和着青色的高山、蓝天、白云、变化不断的清流 (那流水随着倒影的不同而变化着) , 那是纯净的色彩, 在这样的环境里, 不得不让人感受到那江南山水的清新脱俗。那不是人间天堂吗?”

学生丙:“我感受到了一种动静生命之美, 你看那‘夕日’静静地躲在山头, 余辉染红了山头, 那浮躁的心此时就会变得宁静安详, 还有那清晨雾气散后, 猿猴、林鸟的此起彼伏的叫声, 那是一种生命的蓬勃。”

……

此时, 学生已经完全进入陶弘景所描述的意境中了, 我顺势告诉学生, 这是深入翻译法, 让学生明白文言文中‘所言志, 所载道’处一定要展开自己的联想, 深入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同时, 也就解决了学生提出的第四个问题了。

我暗暗高兴, 我想我完全可以带学生去体会陶弘景在文中的“所言志, 所载道”了, 我就提问:“你在这里读出了陶弘景的什么了呢?”我多么期待着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沉醉于山水之乐。可事与愿违, 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我读出了谢中书是请陶弘景出山做官的。”这个答非所问,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附和。这不是我的教学设计呀!再说关于谢中书给陶弘景写信的内容是没有记载的, 这从何考证呢?我就如实告诉学生, 这个问题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也想到过, 就查不到这方面的资料, 那我们怎么办呢?跟学生商量, 我们能不能从书中去找。这时, 所有学生的眼神都集中到书中去了。马上有一个男生举起了手, 说:“找到了, 课文注释里说‘谢中书曾任中书鸿胪 (掌朝廷机密文书) ’, 那就说明谢中书是梁武帝的左膀右臂, 梁武帝很信任他, 而你给我们的资料里讲到梁武帝曾请陶弘景出山为官, 那一定是受梁武帝所托请他出山了。”

那我就追问:“那为什么不直接说呢?”

沉默了几秒后, 有一女生站起来说:“老师, 你不是刚说过了吗, 古人喜欢‘写诗作文’来交流的吗?你看‘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说明谢中书肯定也是用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梁武帝请陶弘景出山的时候不是问‘岭上有何物’吗?”

学生的思维全打开了,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鲜活起来了。

我又追问:“陶弘景是怎样告诉谢中书不愿出山为官的呢?”

学生一:“陶弘景是委婉地告诉谢中书, 我是一个沉醉于山水之乐的人, 我是不愿为官的。”

我顺势把陶弘景沉迷山水的描述在PPT上呈现:

“他游遍了各个名山, 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 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 吟咏诗文, 久久徘徊, 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 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 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这样, 把陶弘景对山水痴迷的形象进一步强化, 再读课文体会。

不一会, 学生又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觉得自己能够和谢灵运一样感到得意, 他是不屑于做官的。”

又一学生说:“老师, 我读出了陶弘景对当时人沉迷名利的惋惜, 你看‘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爱莲说》里的‘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 陶弘景是不屑于官场的。”

这样, 陶弘景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存活了, 这节课上我只是在旁边轻轻地引导和点拨, 让学生不断地在文中寻求自己想需要的。

课后我不禁反思:

课堂的改革是必须, 我们曾经的语文课堂教学, 老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 总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进行, 漠视了学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遏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 扼杀了学生的思考、表达、创新的欲望, 也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与热情, 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课堂道具。我想我们的每节语文课, 都应该是没有桎梏和约束的, 应是直率、坦诚地碰撞和争论, 是自我生命自然地绽放和自由精神淋漓地舒展。

如今我们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前给学生一份所谓的预习案, 让学生在课前完成, 然后在课内展示, 期待达到“自主、合作、探究”。试想, 教师一人编写的预习案, 能代表学生的想法吗?他们在完成你的预习案时, 不是桎梏了他们的思想了吗?这还是自主吗?在这个教辅材料满天飞的年代里, 学生还会有思考的习惯吗?有人说过:“当一个人进行思考时, 他因此而存在。”所以, 不会思考的人是悲哀的。但课前要预习这是必须的, 那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预习, 比如通过阅读, 提出自己在课堂上想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疑惑, 这样教师根据‘学情’进行二次备课, 根据教材内容正确地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所以, 教师在备课时务必要思考的三个问题是:

(一) 学生的思考点在哪里?

(二) 我们要从哪里出发?

(三) 我们要去哪里?

“滚滚长江”课后反思 篇8

(一)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概况。课标还解读了源流情况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如长江的水能、航运等问题。

教材安排是在学生学习了“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的地形和气候”之后,而长江这条横贯半个中国,学生熟悉但并非真正了解的我国第一大河,它对区域经济、文化影响深远,作为专题介绍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长江,深刻理解长江开发利用中的“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与矛盾并存,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本课题在整个《中国地理》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今后学生自主学习河流作了铺垫。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也正值青春年少,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好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的特点。

(二)预设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长江水系图、地形图、干流剖面图等,说出长江的源流概况、流经的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和各段的自然特征,学会分析河流特征的基本方法。

2.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航运方面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环保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长江的开发利用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家乡精神,樹立人地协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长江的源流概况、河段特征。

教学难点: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治理保护,发展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流程

争当金牌小导游—竞聘航行小专家—我是长江小卫士。

设计意图:得力于宜昌市多年来地理活动化教学和近几年来大面积推广高效课堂成功的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自主预习、小组合作、展示的学习方式,以竞聘小导游、小专家、小卫士的形式,巧妙地把繁多的知识融在活动中,淡化了教育痕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二、目标达成

本节课通过前面三个知识块儿展开活动:学生通过读书看图、小组合作讨论、大方上台展示、画长江水系图,这一系列的活动,加强了对长江概况的认识,也懂得了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加强环保,使得人地和谐,目标达成与预设目标相吻合。

三、教学得失

1.导入——“美丽秭归,清清长江”画面音乐

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长江的欲望。

2.“长江源流”——争当金牌小导游

学生在“温馨提示”学法指导下,通过看书读图,弄清楚了长江的发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知道了长江流经了11个省市区,流经了四大地形区,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在这里将长江支流放在第二块“竞聘航行小专家”里学习,有效化解了“知识点多、识记难度大”的问题。同时,为帮学生提高记忆效果,编制了“幽默巧记——上鱼、酥两盘儿菜(青川藏云渝、鄂湘赣皖苏、上海)”,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目标。

3.“河段特征及开发利用”——竞聘航行小专家

学生通过看书读图加上熟悉了长江的主要支流,通过讨论、分析、展示,明白了长江各河段的基本特征,再通过动手画长江水系图和教师指导“谐音巧记(雅砻江的山民骑着嘉陵摩托车去武汉买乌梅和香干)”的方法,进一步巩固了概况的有关知识,效果比较好。

4.“长江的环保”——争当长江小卫士

通过前两块儿的学习,学生对长江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长江的开发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了一定感性认识,在这里让学生看视频,了解长江现状,学生从心理上已经知道长江被污染的严重事实,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怎么做”,就会水到渠成。“人地和谐发展”观念得到升华。

5.“综合检测”——长江水系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江知识已经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这里进行综合检测,教师随便点名,让学生利用长江水系图来复习相关知识。进行了一轮复习,要是进行两轮或三轮复习,就会让更多的学生再体验一遍,效果会更好,教师也就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加了解,这是“失”的一面。

总的来讲,一堂好的地理课应该做到创设情境,点燃激情,教师作为好课的幕后策划者,作为师生平等关系中的首席,其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让每位学习者身临其境,都有一种探究新知的渴望、奋力向前的冲动;教师重组教材搜集资料、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捕捉信息,或让孩子们大胆尝试,或是提取生活中的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淡化教育痕迹,这些我做得比较好。

同时我觉得我以游长江为主线,在此过程中,学生主体探究,体验过程,轻松获取知识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觉得这节课不足之处是:由于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展示能力,没能让更多的学生上台展示和分享他们获取知识的快乐。又因为课堂容量大、担心时间紧,对长江水能开发利用方面知识挖掘不够也是“失”的一面。

四、改进策略

设计可以更优化。可以增加入一个“我是长江经济规划师”的环节,让学生把自己对长江开发利用方面的美好未来设想一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长江的开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活动可以更充分。在“争当金牌小导游”这个活动中,增加一点儿“沿途可见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来添点“旅游的味道”。并鼓励更多的学生来介绍长江概况,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从图中顺利提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反馈可以更具体点儿,让学生绘图填图后交换检查一下,以发现学生是否有写错别字的现象。

上一篇:发展分级诊疗下一篇:阿富汗习俗礼仪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