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乐园

2024-10-15

学生乐园(精选11篇)

学生乐园 篇1

中学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 接近生活, 内容丰富多彩, 富有情趣的学科, 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然而, 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却将充满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 知识之学, 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 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往往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 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 但又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 (钱梦龙语) 。因此, 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 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 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 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毫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 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 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 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学生监狱 涂鸦的乐园 篇2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坐落于内卡河畔。而让这座大学名扬内外的不仅仅是它成立时间的久远,更是由于那些在世界上有着无与伦比贡献的佼佼者们,让这座大学熠熠生辉。思想家黑格尔、哲学家伽达默尔、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以及卡尔-奥托•阿佩尔、1817年发明自行车的卡尔德赖斯以及浪漫主义诗人艾兴多夫,都是属于这里的荣耀。

但是也许你不知道,海德堡大学还有一座著名的“学生监狱”(Studentenkarzer),但这里并不是想象的阴森与恐怖,反而充满了活泼与乐趣。

顺着学生监狱的指示牌往前走,不久见到一幢老楼,红色的砖墙面已经剥落,好似看得见时间的流逝。穿过底楼即见一个小天井,沿楼梯而上,转交到二楼楼梯口就已经是满壁乱涂的字画,三楼便是“监狱”。四间“监房”和一个厕所。“监房”内有旧铁床和旧桌椅,室内天花板涂抹有罪行学生利用蜡烛灰烬所作的画、社团主张、旗帜、理想以及自己的姓名和关禁闭的日期。

实际上,这所监狱是以前学校为禁闭违反校规的的学生们而建的,据说是当学生犯下错误,如在校内打架或滋事或与警方发生冲突时,通常不送警方,而由学校自行处理。 犯法的学生被送进学生监狱后,前二天只能喝水及一些面包,之后表现良好再获得食物,但关禁闭期间仍可到教室听课,一般被判坐牢的时间约为二天至二星期。

课堂:学生学习的乐园 篇3

一、兴趣:创设情境———课堂学习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学生对外界事物广泛的好奇心。满足好奇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因为有兴趣, 学生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为满足好奇心, 学生就要看、要听、要想、要问, 思维也被激活。因此, 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识字1》时, 我利用教材生动的画面, 绘声绘色地描述春天那美丽的风景, 并且和孩子们一起唱《春天里》这首歌曲, 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如此优美的气氛中, 没有哪个孩子唱着动听的歌, 看着如此优美的画面会无动于衷。这样, 孩子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他们便急于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课文中那浓浓的春意便表露无疑, 孩子们从中受到了美的感染。

二、信心:鼓励勇气———课堂学习的原内驱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必须激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活泼向上的健康心理。例如:在教学《家》这课时, 给白云、小鸟、小鱼、小熊猫、骆驼等小客人找家时, 刚开始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 我适时给予激励:“小朋友们, 你们一定能给这些小伙伴找到幸福、快乐的家。”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自我表现的机会, 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 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桃子就在头顶, 但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初跳时摘到一个小桃, 很甜;于是想摘第二个, 第三个……甚至想摘最大的那个。再跳时可能一下子够不到, 也可能摔跤, 但手中的桃子会成为他努力的动力, 不停地跳, 就会越跳越高, 越摘越多。在不断的跳摘的过程中, 便掌握了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 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 变成了学生自觉的行为。

三、怀疑:适时提问———课堂学习的实效起点

敢于怀疑, 不相信惟一正确的解释, 敢于挑战权威是创新型人才重要的人格特征。陶行知先生认为, 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 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 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优化课堂教学, 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生活经验和信念作为背景, 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教师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强加于学生。例如:我在教学《江南》这一课时, 先出示一幅图, 在学生深深地陶醉于这一幅优美、宁静的图画中时, 我便说:“小朋友们, 面对如此优美、宁静的图画, 你有什么要问老师的吗?”小朋友们有的问:这美丽的地方在哪儿呀?谁能带我们去那儿玩呀?……一下子,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生头脑中有疑问, 便能寻根问底, 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时, 允许学生发挥想象和幻想, 创设出民主、轻松、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 从而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

叶老曾说过:“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讨论、报告, 不再是一味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订正, 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 教师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当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生命经历中无法忘却的场所。到那时, 语文课堂定是学生人生道路上最灿烂、最难忘的乐章。

摘要:新课标提出教学改革后, 要变灌输式教学为主动探究式教学, 教师就要开动脑筋, 不断创设教学情境, 鼓励学生增加信心, 大胆探究学习, 做学习的主人。

田间乐园小学生作文 篇4

到了双庙油菜花观景区,我们顺着水泥路,一边走,一边观赏油菜花,只看见一片片金黄的油菜花,这里真像一片花的海洋。还有那人山人海的游客们,穿梭在油菜花丛中,有的游客在拍照,有的游客只在观赏。花丛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蜜蜂在忙忙碌碌地采蜜。这时,我选好了几处风景让爸爸给我拍照,爸爸给我拍了好多照片。我们就这样在田园里周游了一圈。

接着,我们走着走着,听见舞台那边传来了悦耳的歌唱声,然后我们走过去一看,那里正在表演节目,可精彩啦!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歌唱,还有国家级的拉二胡表演,特别是那个小丑表演,逗得人哈哈大笑。

啊!油菜花真的给田园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5

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 “船头坐三人”一段时,把课堂变舞台,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学生边朗读、边演示,通过课堂即兴表演,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当导演,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学生),调动各种因素,让舞台(课堂)充满光彩,使演员投入其中,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总理,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6

早在本世纪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 把课堂变舞台, 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 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 学生边朗读、边演示,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 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 (学生) ,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 (钱梦龙语) 。因此, 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 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 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 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 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 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 形式呆板, 缺乏情趣。我在上《死海不死》一文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 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 提炼语文知识, 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 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 便可以自学知识, 再生知识, 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 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 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 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 对教学倾注的热情, 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 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 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 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 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 毫无反应, 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 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 “文章不是无情物, 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 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 在语文课堂中, 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 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 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 仿佛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如观其景, 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 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 在上《周总理, 你在哪里》的课文朗读指导中, 我怀着对革命前辈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同诗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边、森林中寻觅亲人, 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的情景。教师入情入境, 拨动着学生感情上的心弦, 起到了使学生见诗人之所见, 思诗人之所思和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在讲授艺术性较强的课文时, 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投影、录像、多媒体等直观可感的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富有感情的语言、积极良好的情绪, 驾驭课堂的轻松自如, 点拨知识的深入浅出, 都可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好学、反应敏捷、思维活跃, 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带学生走进习作的乐园 篇7

一、进入情境,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源泉。大多数学生即使头脑中有了习作的素材, 习作时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是没有习作兴趣, 没有领略到习作的乐趣, 因为被动, 写作时没有情感的投入。因此, 我们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写作时, 要帮助学生消除恐惧感, 要“寓教于乐”, 而且要善于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激起他们非说不行和非写不行的情感, 习作时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我每次习作前都考虑好富有启发性的导语, 引导学生回忆再现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那些鲜明的事件、形象、色彩和音响, 它们像放电影似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像一幅幅图画展现在教室里。如我在指导第八册第二组习作时, 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启发谈话:“你愿意听故事吗?有些故事是真实的故事, 有些故事是根据一定的情况编出来的, 今天我们每个同学都有机会编个故事, 还要讲给别人听, 你就要成为编故事大王了,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编出非常有趣的故事来!”同学们听了个个跃跃欲试。“根据什么编呢?”我边问边出示这次的习作要求, 在指导学生审好书中的几组音响后, 鼓励学生自己想象几种音响。我让学生趴在桌子上想象, 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交流。学生习作的欲望非常强烈, 他们自己也进入了一种神秘的童话世界。

二、抓住契机, 及时习作

作文离不开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处处做个有心人, 教会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思想和情感, 触及写作灵感。有时候, 我们不一定要求学生写成一篇完整的习作, 可只写一个片断, 这样学生会渐渐养成随时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习惯, 让学生感到习作和说话一样, 不说不愉快, 不写不痛快。如遇天气突变、偶发事件和好人好事等, 我根据情况改变教学计划, 课堂上马上让学生写。冬天里的一个早晨, 学生顶着大雪走进教室, 我让学生以《今天雪真大》为题或自拟题目写下来。又如本次世界杯中国和哥斯达黎加队比赛时, 学校组织全校学生通过双控系统观看了本次比赛, 比赛完后, 中国队“战败”, 学生很伤心, 这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让学生畅所欲言, 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第二天,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又将自己的作文进行了交流, 通过这件事, 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兴趣盎然, 并享受到了作文成功的喜悦。

三、自主拟题, 鼓励创新表达

为了培养学生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伸张自己的个性, 现在的习作一般都要求自主拟题, 教师应放胆、鼓励学生写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文章。每次上作文课, 在审题确定写作内容时, 我尽量不让学生先交流, 更不让学生读例文, 总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确定好自己的写作内容后再自己口头说一说, 然后和同学们交流。教师在指导时, 要注重鼓励学生:“怎样想才能与别人不一样?”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探索和讨论, 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想、所做、所爱与所获。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等就不会觉得是完成习作任务, 学生会情绪饱满,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有话可说, 非常乐意完成自己的习作。

四、注重实践, 提供展示的舞台

美术课堂:学生体验美的乐园 篇8

体验学习, 就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 注重美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引导学生身临其境, 通过亲身实践, 体验、感受美术课程的丰富和微妙, 并产生独特的领悟和认识, 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实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体验教学应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而美术课程是学习的客体, 则是固定的、静止的, 被动的。开展体验学习, 就要使固定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 注入体验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 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为开放的, 具有趣味的, 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体验教学应注重学生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其中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 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发展美术实践能力。我们应创设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 从而获得感知认识, 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童年的手印”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在揉、搓、捏、摔、拍、印的过程中通过触觉和视觉体验, 体验到泥土的可塑性;通过鼻子对泥土的嗅觉体验, 闻到了泥土的清香气味;通过玩泥游戏—拍压泥板—发现印痕—压印手印—即兴表达体验泥板的变化、美感和趣味。

三、体验教学应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 按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 视听情景体验, 活动参与体验, 实践创造体验, 情感审美体验, 成功挫折体验, 评价交流体验等等。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和切入点, 主动做出灵活的变通、调整, 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与活动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获得学习的兴趣。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9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 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 “真理”的传播者, 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 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 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 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 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 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能博闻强记, 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语文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 不给语文课注入新的活力, 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 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 不但不把它当成负担, 而且会废寝忘食, 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 兴趣是推动人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有了兴趣, 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欲望驱使下, 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 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

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 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 自主意识增强, 他们自尊、自信, 需要尊重, 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 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 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我在上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考虑到初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童年玩耍的环境有深刻印象, 对生活充满美好幻想的特点, 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我先引导学生以《我心中的乐园》为题, 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心中的乐园有现实的美景, 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鲁迅先生描写的儿时的乐园———百草园。让学生通过分析生动、具体的描写, 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 奇妙可爱的动物透出的欢乐天真的稚气。体会描写中准确的形容、生动的修辞和清晰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儿童时代轻松自由, 充满情趣的百草园生活, 与三味书屋单调陈腐、枯燥无味的读书生活作对比, 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 揭露私塾残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这一深刻主题。进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 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鲁迅先生的文章在初中课本中选入了7篇, 都是重点讲读课文, 主题深刻、语言精炼、篇幅较长, 如果按照教学常规的串讲模式, 面面俱到地罗列知识, 学生会不胜其烦, 影响教学效果。这堂课的设计,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内容的趣味性, 又完成了语文教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双基”训练。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我在上《笑的武器———浅谈华君武“动物”漫画》一文时, 让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中自己喜爱的漫画, 并在黑板上描绘出来。其中《今天我请客》画的是一位中学生把同学带到公厕前说:“我爷爷在这守门。”道出受困于请客之风的学生的无奈。并由此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生活现象。《请求》画的是一群身背与自己身体同等体积书包的中小学生在一所减肥中心前排队请求给书包减肥, 道出学生对学习负担过重的强烈抗议。学生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 领会到幽默浪漫的情趣。通过赏析漫画, 培养关心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上《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在书籍形式的演变发展中领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我引进了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有关知识。在上《语言的实际应用》时, 我设计了一组模拟招聘, 并穿插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应聘《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时的出色答辩。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有限的时空, 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 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 举一反三地融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好材料。早在本世纪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 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 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 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语文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我在上《核舟记》中“船头坐三人”一段时, 把课堂变舞台, 让全班同学以课本、桌椅为道具, 同桌互相协作表演佛印及“苏黄共阅一手卷”的动作神态, 学生边朗读、边演示, 通过课堂即兴表演, 学生在角色转换中理解古文语言, 古文背诵这一教学难点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完成了。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要转换角色, 充当导演, 让学生充当演员。通过教学活动设置剧情, 科学、合理地利用演员 (学生) , 调动各种因素, 让舞台 (课堂) 充满光彩, 使演员投入其中, 乐在其中。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让学生在识字乐园里翱翔 篇10

关键词:识字 乐园

新大纲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识字教学中,若让学生被动地死记硬背,机械地抄写,不仅会使他们学得乏味,更不能使他们形成能力。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不断改进识字方法,努力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识字氛围,让学生在识字乐园里翱翔。

一、生活中积累识字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上来,就要接触大量的生字,会觉得困难,因此,我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识字。具体方法是:每个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漂亮、精致的识字袋,再在袋子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如在报章或其他读物看到自己认识的字,就把它剪下来放在识字袋里,如遇到不能剪的就圈起来请爸爸妈妈把它写在白纸上,再放进识字袋里,然后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比比看谁认识的字多。此外,学生在外出时,看到一些招牌、商品上有自己认识的字,可请家长作评委,看看自己是否读准了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更感觉到了识字的趣味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互听互查,主动识字

以前,我让学生自学生字,要求他们记住读音,认清字形,再想想怎么组词,学生往往读一遍后就无事可做,问他们都说学完了,可检查起来效果却不理想。这样的学习方法并没有引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低段学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易发觉自己的错误,却特别善于发现别人的错误。于是,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第一,让学生当小老师。如这个生字读什么音,同座的同学互相检查发音有没有错误,结果发现学生还真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老师。第二,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记生字的办法多。这样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一个个都学得非常认真。

三、乐中识字,培养能力

快乐的教学情境,能使学习生动活泼,唤起学生的學习兴趣,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记住字形,理解字义,又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顺口溜识字法。顺口溜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结构,分析部件或笔画的特点,然后变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的一种识字方法。这种方法幽默风趣、朗朗上口,深受学生的喜爱,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学习和识记汉字的浓厚兴趣。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只要稍做示范,学生就能编出很好的顺口溜。如“园”字:四面围墙没有门,二个儿子坐中间;“美”字:一个王大姐,头上扎着一对小辫辫。这一句句生动形象的顺口溜,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的出色表现,教师应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这样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2.故事中识字。刚开始识字时,许多学生很容易漏写笔画或乱加笔画而造成错字,还有些学生很容易混淆字音字形相似的字。针对这些情况,我就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如“啄”字,学生经常忘写一点,我便告诉学生:“啄木鸟”是森林里的医生,每次给树治病,它能把害虫捉出来,“啄”上面的一点就是它捉的虫子,可不能掉!再如,瓣、辫、辩这三字的字形相似,学生很容易混淆,我便告诉学生:他们是三兄弟,老大是很喜欢吃瓜,小伙伴叫它“瓣”;老二梳着两个长辫子,用漂亮的丝线扎起来,小伙伴叫它“小辫子”;老三有张会说话的嘴,谁也说不过它,小伙伴叫它“小小辩论家”,这样学生能够牢固掌握易错的字。

3.游戏中识字。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实践,我发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当做一些游戏是个好方法,它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掌握字形,并能有效地防止生字回生。在教学生字时,教师可让学生做“开小火车”“猜字谜”等游戏;在复习巩固生字时,教师可让学生做“送信”“叫号”“找朋友”等游戏,这样就能使整个课堂气氛融洽而又活泼,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

四、媒体助教,形象识字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它可以达到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给学生的感官以多重刺激,使之耳目一新,兴趣盎然,从而使原本枯燥的识字教学显得具体形象。

如在教学“瓜”字的音、形、义时,我制作了这样一组动画:欢快的音乐声响起,在一块碧绿的瓜地旁,农民伯伯搭起了瓜棚。正在这时候,一只西瓜骨碌碌地滚到瓜棚边。然后出示田字格,书写瓜字,再通过引导观察,学生很容易发现,瓜字的一点就像那只刚滚过来的西瓜,其他笔画像搭起的瓜棚,这样,学生不仅认清了字形,理解了字义,而且瓜字的一点也不会漏写了。

总之,低年级识字数量大,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生字,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手段,让他们乐于学习,大胆创新。

(责编 张翼翔)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篇11

远程教育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和文字等多媒体信息的特点, 网上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拓展学生的思维, 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 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优势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 寓于生活, 用于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 而数学知识又为学生的生活提炼了经验。在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情景和材料, 这些情景或材料多数是对真实或生活情景的一种模拟。在常规的教学中, 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作及呈现。而远程教育手段能够创设集图、文、声、色及网络交互于一体, 利用多种表现形式, 多样、生动、有趣地模拟和呈现实际生活情景, 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联系, 从而丰富数学教学的内容, 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 我先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再现了一段生活场景:两个小朋友在广场上放风筝, 其中一个小朋友嘟嘟说:“我的风筝飞得比你的高。”另一个小朋友不服气说:“那我的风筝还比你的大呢!”嘟嘟不认输说:“我的风筝飞得高, 所以显得小, 不信咱们比一比。”两个好朋友出现了矛盾, 请同学来帮帮他们吧!同学们通过课件拖动两个风筝比大小, 发现无论怎样重叠两个风筝也比不出大小, 这可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如果能直接算出三角形风筝的大小就好了。老师适时的引出课题:我们先来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再来帮他们好吗?通过远程教育资源, 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场景、逼真的形象、色彩鲜明的画面, 配以悠扬悦耳的音乐, 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 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新知的活动中。

二、强大的操作性探求新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 而且还要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展示新知形成的过程, 不仅能辅助教师的教, 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 运用远程媒体资源结合多媒体, 首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利用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剪拼、平移转化成长方形) , 学生受到启发和思考:我们能不能把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面积计算的某种图形, 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运用课件上复制、旋转、翻转、剪切、移动等操作功能, 实际动手操作、实验, 看看是不是能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面积计算的某种图形, 再观察、思考,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分别与这个图形的各部分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那锐角三角形呢?钝角三角形呢?……通过多媒体操作, 同学们的演示, 让学生体会任何一个三角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具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 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 积极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 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供丰富资源开阔视野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求。”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 我请同学们运用远程媒体资源搜寻各种有关三角形的建筑、物体。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描述所获得的信息, 并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埃及的金字塔, 它的每一个面都是三角形, 它的雄伟, 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金字塔的一个面 (即三角形) 的面积, 再次感受金字塔的雄伟, 同时也了解到古埃及劳动人民的勤劳与伟大。在这一环节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三角形的计算公式, 而学生面临的纷繁的计算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让学生适时的使用计算器, 利用其方便、快捷的优势, 把学生从极其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 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去探索和研究。

上一篇:不同收入水平下一篇:临床路径模块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