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乐园

2024-11-29

精神乐园(通用6篇)

精神乐园 篇1

在班级管理中,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中枢, 是整个班级成员生命精神的集中反映, 彰显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从实施高效课堂以来, 我们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做了如下探索。

一、拟定班名、班歌、班训, 建设班级听觉文化

(一) 班名

班名、班歌、班训是班级的听觉文化, 集中反映了班级的风貌。学校通常是按照年级、班级给班级命名, 如七年级 (1) 班 (2) 班, 这样的班级名称缺乏个性和风采。班主任应该通过班会给班级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既显示学生精神, 又代表班级特色, 如“爱心班”“和谐班”“文明班”等。

(二) 班歌

班歌也是班级特色的显著表现, 集中体现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审美观念和理想追求。班歌可以请音乐教师作曲, 语文教师作词;也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曲谱, 由学生自己填词;也可以把学生熟悉的、能表达学生心声的现成歌曲作为班歌, 如《我的未来不是梦》《蜗牛》等。

(三) 班训

班训是班级精神文化的体现, 是班级学生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拟定班训要在分析班级现状, 确定班级共同目标的基础上, 由班级全体成员民主商讨确定。在实施高效课堂的今天, 我们可以确定“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合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合作”等班训。

二、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彰显学生生命活力

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 他们都有理想, 有抱负, 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要下放权力, 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 体现班级的精神文化。

(一) 小组管理

在高效课堂建设中, 我们将班级分成4-6组, 每组4-6人, 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 以小组为载体, 构建班级管理的新体制。全班设常务班长1名, 各小组组长组成班委会。实行小组轮流管理制度, 每星期安排一组, 由组长担任执行班长, 并根据学生能力、特长将班级中学习、纪律、卫生、文体等各方面的工作分配给各小组成员。按照政教处和班级工作计划组织班级活动, 做好检查、评估、记录工作, 周末做出班级整体评价, 第二周开班会课时由组长及组员向全班学生汇报上周工作情况, 并对上周工作提出整改意见。每组第二周值周时可以根据组员表现, 轮换组内角色, 形成人人参与班级管理的新体制。

(二) 创办班报

创建一份班级周报, 拟好报名。如《苗圃》《丫丫》等, 体现班级是每一个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生在教师的哺育下茁壮成长。周报可以设计校园新闻、班级新闻、优秀组员、优秀组长、凡人哲语、学生佳作、交流园地等常规栏目。每周由值周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记录班级学生的表现, 并分工协作, 安排版面, 编辑报纸。每周一份, 第二周星期一张贴在学习园地, 第三周取下装入班级成长记录袋。

(三) 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为了促进班级成长, 形成鲜明的班级精神文化,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可以使用班级成长记录袋, 记录班级成长过程。学生是班级成长记录袋的主人, 我们可以让学生拟定成长记录袋的名称, 如“2017届七年级 (1) 班成长记录袋”, 当然也可以根据班级特色确定个性化的名称。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成长记录袋的封面, 确定主题, 收集内容。记录袋内容一般包括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静态资料包括班级计划、班规、班约、班级考核细则等, 动态资料包括班级周报、活动总结、班级和个人受到表扬和批评情况、班级考试成绩、小组周评、月评、学期评价结果等。记录成长记录袋, 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有序进行。记录袋记录班级成长的过程, 反映学生取得的进步, 并通过学生反思,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形成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

三、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生本教育”教育理念。我们实施师生互动自主合作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的发展, 重塑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建高效课堂文化。

(一) 教室物质文化建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 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 班级要精心设计布置教室环境, 要求体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学生自行设计的班名、班号、班徽张贴在教室门口;学校在教室安装三块黑板:正面、后面、左侧面。教室左侧黑板是小组文化建设基地, 张贴班级分组一览表:组名、组号、组员、组训, 日评价表、周评价表、优秀小组、组员光荣榜等, 黑板上面是小组合作方面的口号。教室后面的黑板是学习园地, 张贴学生学习心得、手抄报、学生作品、名人名言、每日一读等, 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其左侧是图书角, 右侧是学生阅览书架。正面黑板上面是班风、学风。通过积极营造课堂改革气氛, 体现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将班级建成学生的生命场。

(二) 小组文化建设

高效课堂基本的学习形式是小组, 小组文化是高效课堂文化的特色。在班主任引导下, 班级成立学习小组, 做到科学合理, 分工明确。小组自行设计组名、组号、组训、组规, 甚至组徽、组歌等, 集中体现小组奋斗目标, 彰显小组精神面貌和个性色彩。

(三) 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展示都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课前, 小组长检查小组成员预习情况, 向教师反馈信息。课堂上由小组长主持展开问题讨论, 展示也是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本组合作探究的成果, 有情景表演、演讲、演示、辩论等,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学会了倾听, 学会了表达, 而且增强了团队意识, 提高了竞争能力, 健全了人格。课堂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 采取捆绑式评价, 构建组间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了小组及成员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班级风貌。

四、全班宣读誓词, 培养班级精神文化

全班宣誓有两项内容。一项是参加学校组织的“两操两宣誓活动”, 每天早操、课间操后做好《认真做好每一天》《班级八荣八耻》宣誓活动。另一项是利用每天早自习前几分钟时间举手宣读班训, 分组宣读小组口号, 让学生在宣誓中反思自己每天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规范自己的行为, 逐步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摘要:实施高效课堂, 对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拟定班名、班歌、班训, 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实施新课堂教学模式, 在全班宣读誓词等策略, 可以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共筑学生精神乐园。

关键词:班级精神文化,精神乐园

参考文献

[1]陈婉芳.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约束能力[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 (5) .

[2]左海忠.高效课堂下的班主任工作[J].新课程:下, 2015 (2) .

精神乐园 篇2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逐步建立

与企业经营水平相适应的养老、医疗、扶困等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实现企业和谐发展,建设美好精神家园,是全体皖北煤电集团员工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早在2002年,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的管理层就提出了构造“安居乐业、融洽祥和、知书达理、生机勃勃”的企业文明氛围。尽管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正在一步步地向它靠近。

随着皖煤事业做大做强,集团绝大多数员工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基于历史的、外在的原因,目前,在集团内仍然有少数员工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就在我们畅享创业成果的时候,他们却仍然在经受着生活的种种磨砺和坎坷。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企业内部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首先就是要在皖煤大家庭里消灭贫穷,消灭困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通过发展企业的生产力、通过持续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来不断增强建设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通过提升企业的管理和队伍建设水平来不断加强建设和谐企业的政治保障;通过锻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企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在皖北煤电集团来说,就是要围绕“共同创造共享未来”的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构建和谐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再造新皖北。

一、“和谐”及“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内涵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人与自然之间还要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和谐企业是一个理想的政治境界。一个完美的企业结构,它应该是:没有思想的束缚,只有制度的约束;没有特权的骄横,只有平等的自由;没有轻蔑的歧视,只有互助与关爱。那么如何将和谐构建在企业之中?笔者以为,和谐企业的构建,这是一个全局性的大目标,它需要有根本观念转变和与之配套的体制和机制的构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首先尊重每个员工的人格尊严和自由,而作为企业的员工,也应换位思考,站在大局的角度去理解企业大政方针实施的必要性,只有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换来企业的领导者与员工的和谐相处,如鱼水相连。因此,要构建和谐企业,不仅要承认整个企业的分层化和多元化,还要允许各阶层发出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观点和利益诉求,更要相互倾听和理解这些不同的声音。

二、构建“和谐皖北”的必要性

对我们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来说,它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是人口也比较多,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改革改制进程中引发的各类矛盾难以避免,历史遗留问题错综复杂,其中涉及职工利益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影响矿区稳定的事件也有时发生。今天的社会与过去不同了,执政者与人民群众之间,各个社会群体之间,不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矛盾,完全应该而且能够通过沟通、协调、调解以至行政、法律等文明的方式来解决。通过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扶贫济困的风气,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形成讲诚信、重责任、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风尚。所以说构建“和谐皖北”是我们皖煤人所向往和提倡的,也是执政者(各级领导、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体现。那我们又如何构建“和谐皖北”呢?

三、如何构建“和谐皖北”

构建“和谐皖北”涉及方方面面,要当作一项伟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来抓。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实现皖煤集团和谐的根本之道。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是科学发展观题中应有之义。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构建“和谐皖北”的关键,最广泛地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一个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构建“和谐皖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组织主办班报 共建精神乐园 篇3

一、开辟班级管理专栏,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为了鼓励全班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勤奋学习,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我班制订了《三好学生评估细则》,从参加各项集体活动、爱护公共财物家庭表现、社会表现、考试成绩、其它嘉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量化评估,每月进行一次综合评估,评出三好学生,并将评估结果公布于“班级管理”专栏,一学期结束,将每月评估结果汇总,并评出本期三好学生。这样,每月的考评可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各项表现及好坏差距,学期评比也不再单纯凭印象和考试成绩。这一措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和自己的荣誉是联系在一起的,极大地激发学生遵规守纪、拼搏进取的积极性。在我班迟到的学生只须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就可回位(班干部据此登记),但没有一个学生不怕因此而影响自己的考评分,迟到的现象很少。平时不按时完成作业的现象也很少。为了鼓励差生,我在“其它嘉奖”栏中设立了学习进步奖,让差生也有“评优评先”的机会,使差生感到自己也有“奔头”。

二、汇聚知识趣闻,拓展知识,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为了丰富班报内容,我在班报中开辟了“知识趣闻”栏目,收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故事趣闻。例如:和语文教学有关的文字的故事《一个“还”字引起的官司》《多写一撇两军败北》,修辞故事《哪个最高》《这个婆娘不是人》,写作故事《无字信》《震慑群魔的半副对联》,作家故事《刘禹锡与陋室铭》《苏东坡改诗》《找骂作家》等;与英语教学有关的有《英文诗歌欣赏》《英美人的体态语言》等;与数学有关的有《乘法公式的变形策略》等。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趣闻,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满足了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学习的兴趣。

三、展示学生作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班报能给学生提供展示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平台。在班报中,除了刊登学生写作的新闻、通讯外,我还专门设置了“优秀习作选”专栏。刊登学生作文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品尝发表作品收获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长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作为一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办报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第一,学生乐于参与。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为了得到老现、同学、家长的赞许,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很多同学积极撰稿。撰稿投稿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内在追求。只要能入选,有的同学将一篇文稿修改、重写两三遍也乐此不疲。其次,班报以身边的人和事为描写、评论对象,内容切合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学生爱读。有一个学生写过一篇题为《“星”辉洒满我的心》的文章(“星”指班报“晨星”),文章描写读报的感受是:“每当新的一期班报打印出来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从老师的手中接过新报,迫不及待地观看起来。有的人在那里查看自己的考评成绩,有的在那里品味同学的习作,有的在那里欣赏精彩的趣闻——班报成了大家照看自己行动的镜子,成为老师授予先进同学的旗帜,成为大家交流思想、交流写作经验的平台,成为照耀我们心扉的一颗闪亮的明星。”第三,班报帮助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它用正确的舆论教育人、鼓舞人、鞭策人,培养了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班风,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成为治班的好帮手。总之,班报成为了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

精神乐园 篇4

第一,整合资源,完善基层文化阵地设施网络。全面实施文化设施达标升级工程,实现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面对经济欠发达、资源不充足的实际,着力做好整合资源文章,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法,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例如:利用原市委办公楼改造建设美术馆,通过国有资产划拨建成文昌和龙腾两街道综合文化站,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现有设施,加强跨部门统筹协调,建成大关、青草两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先后建成洪桥等9个农民文化乐园,128个行政村和社区建有农民文化广场。

目前,全市建有文博图美四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220个基层服务点、15个综合文化站、15个公共电子阅览室,15个文化站全部单独设置,面积达标,其中有4个面积达1000平米以上,8个500平米以上,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桐城文化博物馆是全省三个国字号博物馆之一,图书馆、文化馆均为一级馆,7个镇综合文化站被评为一级站。实现全市所有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全覆盖,80%的村社区设立文化活动室。这些文化阵地设施成为了当地老百姓享受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第二,优化服务,提升基层文化供给能力。坚持阵地服务、流动服务、数字服务、针对性服务相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项目,努力实现“文化活动人人参与、文化产品送到身边、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文化成果人人共享”。近三年共组织开展文化下基层进社区、“送戏进万村”、“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帮扶”等活动近万场次,直接惠及群众超过200万人次。广泛开展流动服务,建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15个镇街道文广站图书室为分馆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服务体系,年接待各类读者29.7万人次。建成桐城派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出一批接地气、起点高、亮点多、正能量的文艺作品。。新编大型黄梅戏《胭脂湖》《桐城六尺巷》等多次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惊天一兰》闪亮登场国家大剧院,歌曲《六尺巷》等作品地域特色浓厚,为百姓广为传唱。成功举办中国桐城文化节等,扩大了桐城影响力和美誉度。全市文艺调演、桐城歌演唱会、文都讲坛、严凤英戏迷俱乐部和百姓大舞台等文化品牌深受群众喜爱。

与文化品牌创建相呼应的是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各镇街道文化站纷纷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展示农村文化建设“魅力”。大关镇“枫叶红”剧社常年巡回演出,青草镇“花戏楼”演出活动远近闻名,金神镇的广场舞蹈阵势浩大,范岗樟枫桂花节万人空巷,吕亭采茶节游人如织,王圩灯会、三合龙舟赛、杨头狮子灯精彩纷呈,全市文化活动常年不断,文艺团队、文艺协会、黄梅戏戏迷活动异常活跃,广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蓬勃开展。“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姹紫嫣红。

第三,突出重点,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一是加强制度设计。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桐城市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基本内容和量化指标的规定》《桐城市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反馈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了基层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实现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强化了管理措施,提高了运行效率。二是加强队伍建设。15个镇街道按照辖区人口分成大、中、小三类,分别给予文化站8名、5名、3名以上人员编制并全部配备到位。此外,对全市219个村、社区全部配置1名专职或2名以上兼职文化管理员。同时,加强培训、轮训,不断提升文化干部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努力构建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文化人才保障机制。三是加大经费投入。财政对公共场馆免费开放经费和村文化建设补助配套足额到位,保证文化场馆运转正常、活动常态;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民营文化类馆舍和农民文化乐园建设项目以及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奖补,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服务。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文化队伍培训和对村文化管理员进行财补。各镇街道也加大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保障重大文化活动开展和各项文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四是强化指导督查。将文化建设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对文化民生工程加强业务培训,强化督查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目前,我市文化站三权虽然在镇街道,但在文化站建设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当地党委政府都及时与文化部门沟通、征求意见、形成合力。五是坚持典型引路。大力倡导综合文化站在“综合”上下功夫,利用现有设施广泛开展工、青、妇、党建、老干部、关爱留守儿童、镇志编修等工作,做到“一个阵地、用途多样,一套人马、一专多能”,避免了机构重叠、建设重复、投入分散的弊端。及时总结大关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洪桥村农民文化乐园在“整合资源,凸显综合文化服务功能”方面的做法,探索基层文化设施“建管用”体制机制,在全市推广,因地制宜的组织开展综合文化站提标升级、农民文化乐园和农民文化广场建设,使之成为传播知识、推广技术、交流信息、教化熏陶、技能培训和文体娱乐的有效载体,打造农民精神文化乐园。

2015年11月,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管理人员培训班在桐举行,来自乡镇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试点和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村的的300余名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并赴大关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吕亭镇洪桥村、范岗镇樟枫村农民文化乐园等地现场参观指导。今年四月,我市图书馆、文化馆、大关镇文化站和吕亭镇农民文化乐园有幸代表安庆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层点迎接文化部验收,验收组专家们对我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给予高度评价。

我市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上虽然做了一点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要求和先进地区,尤其是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积累不断激活的过程,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和内容,需要有一个好思路,有一支好队伍。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中,我们深深体会到:

第一,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离不开大好的文化政策和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为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政策助推文化跨越发展。正是有省厅的悉心指导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实施文化民生工程,有安庆市创建示范区反弹琵琶模式的引领和促进,有桐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配合,我市文化建设才能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第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必须坚持群众需求导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城乡的加速交融,多数群众渴望自娱自乐的文体娱乐活动。广场舞蹈遍地开花,戏迷活动遍及城乡,村村抢“老师”、队队争上台,还有一大批各个年龄层次的人“只为过一把瘾,放下生意赶文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激情格外高涨,文化成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必需品”,成了许多文艺爱好者的的孜孜追求。我们要顺势而为,善加引导,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文化工作者的追求,将群众的热情化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动力,将文化的星星之火“燎原”成漫野之势。

第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须抓好“三个结合”。一要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相结合,围绕大局、服务人民。二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农村建设与文化阵地建设互助互进的机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三要与传统文化弘扬相结合。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利用传统节日和农村文化阵地开展桐城歌演唱、黄梅戏戏迷活动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让乡土文化不断根脉,让草根艺术代代繁衍。

精神乐园 篇5

一、让教室变成动态环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良好的班级文化:教室环境整洁清爽,教室四周墙壁“会说话”,黑板报专题图文并茂,甚至窗子的周边粘贴一副副有趣的图画等富有个性化的环境设计。这些是大多数教师其实都能意识到并都在做的事情,往往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成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的班级文化经常是“死”的,即学期结束时,教室内的各项文化设施还是原来的模样,熟视无睹之下其作用从最初的新奇到最后的漠然,实效性大打折扣。

作为常年担任小学高学段班级的班主任,我也是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认识到审美疲劳的无效,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力求班级环境布置一周一个亮点,一月一种变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文化环境的设计。具体做法是周一的班会尽可能抽出20分钟时间,选择一个主题,或选择一个特色,哪怕是选择一篇文章、一首诗歌、一件工艺制作,对原有的班级环境加以改进,使教室文化环境形成动态美,让教室文化每天都有新鲜感。我发现,学生的参与过程,其实是他们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更是他们集体意识提高的过程,他们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他们汲取着文化经典素养,谈论着“美”的话题,甚至在无言的环境中得到美的滋养。可以说,多变是一种美,动态是一种特色,这样动态变化着的教室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精神乐园。

二、让制度文化互助民主,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科学、民主、健全的班级规章制度,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以及主人翁精神、民主意识的培养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则更体现了新课改理念的实质。我们在打造班级制度文化时,首先着眼于对小学生自身爱护。在班会上,我和学生一起制定制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献计献策参与班级管理,却又明确告诉学生,虽然谁都不能违反纪律,但我们倡导互助精神,我们每个人对待同学要像对待亲人、朋友一样,小组成员一一相互结对子,谁犯错误大家都帮着改。如,对在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和他结对子的学生要及时用语言、手势或者其他合适的方式加以提醒,切不可大声指责。若对方实在不能自控的话,可向老师示意,事后,小组其他学生都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和犯错学生交流沟通,最好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为了使互助精神得到真正的体现,我有时故意不去理会班级的事情,而每天都在课余时间随意地与3至5位学生交谈班级制度落实的方法和效果。在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互帮式的制度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了他们的爱心。笔者认为,制度的人性化是班级文化的一种特色。

三、让班级精神达成共识,铸就学生的价值理念

班级精神是班级特色文化的集中体现,班级精神文化是所有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体现着师生共同认同与维护的理念,情感,价值取向,是规范学生行为,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班歌,班徽,班树,班训,要能有效地体现出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理念、信仰、追求。班主任必须明确班级文化建设在班级以及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了解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积极效应,自觉把班级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我们的班级精神文化理念是:要做一个会爱的人。“会爱”的深层次含义不仅体现在行动上帮助他人,更重要的是要时常抱有爱的态度。为此,我用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核心是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用放大镜去放大他们的优点,恰到好处地拿他们的优点进行评价,而不是夸大其词。我时常教育学生要学会学习别人的长处,就应该先发现他人的优点,并开展了“我眼中的同学”及“同学眼中的我”作文竞赛活动,还让他们在课余时间积累爱的名言警句。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点燃学生的激情,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架起沟通的桥梁是班主任必须要做的工作。尽管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无序的,有时可能是跳跃式的,但我们用细致和耐心去加以引导,自身先树立榜样,进而稳步地推进一种理念,渐进达成共识,逐步形成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文化文化,以文化人,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因此,建设有特色班级文化,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精神乐园才是我们最大的工作魅力!

精神乐园 篇6

在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团成立汇报演出中,京剧团的队员们拿出浑身解数,既有清唱表演,又有彩唱表演,还有折子戏,台上的老干部们热情的献演,唱、念、做、打、舞演得有板有眼,两个多小时的演出让京剧戏迷们过足了戏瘾。

“一来到这里唱两嗓,与票友们交流切磋,气氛热闹而轻松,什么不开心的事情都忘了,特别享受在这里的感觉。”精神矍铄的离休老干部郑序锋,今年85岁,从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京剧队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这里学习,唱了一辈子京剧的郑老,去年在河北举办的中国国际京剧票友邀请赛获得金奖,被誉为活动中心京剧团的“资深队员”。“两年来,京剧队队友不断增加,今天正式成立为京剧团,我们这些老同志当然是更加开心,这样一来,大家就有了更好的互相学习的机会。省委省政府保证老同志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更看重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还得感谢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这样周到的安排。”

怎样让离退休老干部的文化生活更加充实,让老干部们进一步展示才艺,是贵州省老干部活动中心一直琢磨着的一件大事。凭着对文化工作的熟悉,活动中心积极探索创新服务老干部的方法和途径,主动作为,充分利用中心场地资源,拟推行“服务套餐计划”,实施“主题服务、运动服务、文化服务”三个服务套餐,实行“菜单式”服务,陆续推出“老干·红剧场”、“老干·新论坛”、“老干·主讲台”、“支部学习快车”等活动载体,提供专家讲座、在线学习、观影活动、情景模拟等学习活动,发展“庭院文化”、“长廊文化”,做到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满足老干部在学习、健身、娱乐、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需要,积极为老干部学习进步、丰富生活、展现风采搭建平台,增强省直机关老干部及其他社会面的老同志对活动中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今天京剧团的成立和演出专场,就是系列活动的一个良好开端。

“老有所乐了,争取能够做到老有所为。中心为我们这些老同志提供如此好的平台,鼓励我们办活动、办演出,通过展现自己来影响身边人,传播正能量。”64岁的退休老干部张敦佑用这样一句话,道出了他对省老干部活动中心的感谢。

据活动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以扩大资源利用、更广泛服务老干部为目标,从今年10月起,推出一批服务项目,开设一批运动项目,培育一批社团组织,将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省直机关各厅局、社会各老年群团组织,架起服务老干部、老党员的桥梁,实现中心服务的全覆盖。不断扩大中心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把老干部活动中心建设成为凝聚人心、服务社会、传承精神的“活动阵地”和“精神乐园”。

记者手记:

上一篇:加工应力下一篇:SF6封闭组合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