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失乐园

2024-08-14

野生动物失乐园(精选5篇)

野生动物失乐园 篇1

【学习目标】

1.从阅读中发现并体会几段相似文本的共同写法。

(1) 体会运用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方式描写鸟的外形, 是作者对鸟的整体描述, 分开叙述的句子则从鸟类的特点入手。

(2) 抓住鸟的外形特征进行描述。

(3)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更具形象。

2. 学习有序的观察和抓住事物特点具体描写的写作方式, 对鸟进行外形的描写。

3. 通过对鸟外形特点的描写, 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喜爱之情。

【学习重点】

掌握描写鸟类外形特征的方法, 学会仔细观察, 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有序观察、具体描写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

掌握“找方法、按顺序、抓特点、用比喻”的写作方法, 介绍鸟的外形特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言

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身边有许多可爱、漂亮的小动物。有了它们, 我们的世界才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对于这些可爱的动物, 我猜你一定喜欢得不得了!你想了解它们、保护它们吗?今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鸟的乐园”, 用我们的眼睛和笔把它们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二、猜猜你有多爱鸟——填填记记我能行

1. 同学们, 你能写出和“鸟”有关的成语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能写出和“鸟”有关的诗句吗?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着把它们记一记, 能做到的奖励自己相应的星星吧! )

三、考考你有多爱鸟——想想比比我能行

1. 谁能发现这三段文字在描写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2. 它们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寻找相同点: (☆☆☆☆)

1这三段文字写的都是鸟的 _____________。

2填一填, 并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 我 知 道 这 三 段 文 字 中 的 鸟 都 是 按 照_________ _ 的观察顺序写的。

4这三段文字都是运用 _________ _ 的方式来描写鸟的。请你在前面的三段文字中找出这样的句子, 并用“________”画出来。

寻找不同点: (☆☆☆☆☆)

1我发现这三段文字有不一样的地方。 (提示:可从写作方式入手)

2我还发现……

3. 我还记得这三段文字, 我会背给大家听。 (☆☆☆☆☆)

四、写写你有多爱鸟——写写评评我能行

从图中挑选一种喜欢的动物, 可以选择采用“先总后分”的方式, 也可以采用“先分后总”的方式, 然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它的样子, 用上合理的比喻, 也可以选择“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好好写一写吧!

词语超市:

鹦鹉:娇小 小巧玲珑 圆溜溜 条纹 绚丽多彩 五彩的大衣 脸谱 黑豆 忽闪忽闪 小樱桃 尖嘴机灵 可爱 漂亮

猫头鹰:褐色 白色的条纹 大爱心 圆圆的 锐利 照明灯 铜铃般 立挺 灵敏 镰刀 铁钩 威武 “ 夜猫子” “黑夜卫士”

……

选择一: _________

(先总后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二: _________

(先分后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评评你有多爱鸟——展示习作我能行

我共得 _____ 颗星:1我能用上“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方式;2我会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方式仔细观察, 并写一写;3我可以用上比喻的修辞方式;4我的描写能够突出动物的外形特征;5标点合理。

六、找找你有多爱鸟——课后加油我能行

1. 同样是写鸟, 还有其他的介绍方式, 推荐阅读文章:巴金的《鸟的天堂》、冯骥才的《珍珠鸟》和屠格涅夫的《白鸽》。★★★

2. 其实许多著名作家也喜欢小动物, 我知道国内的作家和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

国外的作家和作品:★★★★ _____________

3. 找找课外书中对动物特点描写的文章和内容,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一些好词好句吧!★★★★★

七、夸夸你有多爱鸟——我的星星摘得多

1. 这节课, 我的表现 ( ) 颗星。

2. 我也能学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了, 我会奖励自己 ( ) 颗五角星。

板书设计:

野生动物失乐园 篇2

2013.9.18郑亚男

《动物乐园》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节的教学内容,现对我的教学做如下反思:

从知识技能目标来说:主要是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以及会读写“等于号”“大于号”“小于号”,并运用这些符号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从过程与方法来说:主要是在操作中感受相等与不等关系,通过“比一比”的操作活动,体会“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认识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和多与少的关系

从情感体验来说:体验学习比较的乐趣

这节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学生并没有通过直观的操作清晰的认识“大于号”与“小于号”,在这两个符号的认识过程中存在着机械重复背诵的影子,重点是没有通过直观操作的方式或者说更严格意义上的数学方法来帮助记忆这些数学符号,而是仅仅基于对这两个数学符号的表面图像来让学生记忆,问题还在于这两个符号并没有深刻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表面图像,所以这种认识发对于学生来说根本就不起作用。失败原因是:第一,自己对这两个符号的数学来源认识不足,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直观操作和数学符号联系起来。所以说在操作中学习数学知识是目前来说最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最好的帮助记忆的和理解的方式,今后应该在操作中学习知识、记忆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学习状态来看,学生学得很不开心,学生似乎在机械的记忆这些数学符号,无论从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来看,学生都没有很好的机械这些数学符号,所以从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评价,这是一节很失败的课。

《失乐园》之婚外情新探 篇3

松原澟子与久木既是单独的生命个体, 又是社会中的人。这样的双重身份使澟子与久木既在婚外情的漩涡中乐此不疲, 同时又让他们的婚外情最终走向幻灭。

一. 作为单独的生命个体有强烈寻求快感的潜意识。

不同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欲求。弗洛伊德认为, 人的所有行为仿佛都是欲望的产物, 就是说, 是寻求快感的产物。婚外情之所以会发生, 与人无意识的自我关照有关。在婚姻家庭里, 伴侣的冷漠和温情的缺乏是对对方生命价值的忽视和否定。为了证明自身存在之魅力, 于社会中寻找异性来求得价值认同, 来获得被欣赏、喜欢、认可的快感, 重构恋爱的精神紧张状态, 以保持自身价值的永恒不变。

西方世界的创世纪神话中, 夏娃来自于男人的一根肋骨就说明女性的存在是一种非独立的, 是为了避免男性的孤独而来到人世间, 是男性的附属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社会,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大行其道, 男人们根据自己的理念去描绘社会, 按其意志建立社会的秩序, 将女性纳入他们的支配范围之内。这中间虽然也有很多日本女性纷纷走出家门, 能够在社会上独当一面, 但回到家庭, 家务劳动、相夫教子的传统事务像一张网捆住了女人的手脚。女性被禁锢在重复性和内在性中, 日复一日而又千篇一律的作为一个生育机器延续社会下一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女性毫无疑问是压抑而没有个性追求的。

在作品中, 凛子很美:

脸庞娇小玲拢, 惹人喜爱, 身材纤巧而匀称, 穿着筒裙套装, 显得稳重大方。年龄三十七岁, 看起来很年轻。[1]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貌美, 充满青春活力的女性却因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制约, 自结婚开始就完全受制于丈夫。丈夫是理性的机器, 视工作如命, 对妻子冷漠, 就导致家庭缺乏温情。再加上单调重复的传统家务劳动, 使得凛子的生命本性受到极大地压抑。出外社交也是小心翼翼, 谨守日本的女性规范, 凛子给人的印象就是“像楷书那样的规范与格调”。[2]

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 凛子有着清醒的自我意识, 她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女性生命在家庭的桎梏下慢慢枯萎。为了重获她独立生命个体的权力, 她放弃了家庭施加给她的重负, 露出她的冰肌玉肤, 摇身一变, 成为在久木面前肆意舞蹈的妖妇。她唤起久木的欲望就是击败她的丈夫和社会, 就是要证明她的生命价值。久木是没有任何权利支配她的, 因为他们的结合没有受任何礼仪和契约的约束, 而她对于他仍是一个他者, 是一个不受婚姻约束的自由的女人, 所以, 凛子要想获得自由, 注定是不忠的, 这是她为自由所能够采取的唯一形式, 也是证明她的独立生命的绝好方式。

在日本, 随着女性的成家, 家庭和社会在女人身上融为一体。女人对男人不再具有魔力, 不再是男人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征服的猎物了。作品中的久木55岁, 正是人生的黄金年龄, 成熟而又稳重。在其思想里, 妻子虽贤惠能干, 但婚姻后琐碎、平庸的生活让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在枯萎。与此同时, 久木“被解除了部长职务, 调到调查室这样闲适的部门来了。人事变动对久木的打击很大。”[3]

作为男性, 一个征服者, 他要靠征服女人来满足他的控制欲, 他希望通过肉体的占有来证明他的自由感。在这个时间内凛子出现了。凛子虽然已婚但是很漂亮, 是他梦想得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得不到的。九木希望能突破自我的屏障, 与女人, 与虚无幻灭, 与整体融为一体, 希望经由她去追求完美的爱情, 达到自我实现。

从温顺的妻子到渴望展示女性魅力, 在此转换过程中, 凛子是所有道德价值的载体, 也是反对这些价值的化身。凛子在婚外情中收获了男人的爱情从而唤起了她全部的生命热情。久木通过对凛子的占有, 在其身上重新发现了生活的美妙, 获得了有别于本能欲望的东西:她是一个他借以征服社会的客体, 她是他在家庭之外的观察者和评论者, 能够证实他的价值存在。事业的打击, 年纪日渐增大的恐慌, 让他在不被世人认可的婚外情中求得内心的平衡, 获得生命价值的认同。

二. 作为社会中的人有强烈的性别互换意识。

在社会中, 再纯的爱也会打上社会的印记, 婚外情更是如此。已婚的男女彼此倾心, 说到底是被对方的社会印记所吸引。譬如久木, 他原是出版社主编, 是成功的成熟男人, 他的魅力让松原凛子无可抗拒。凛子自我生命意识强烈, 深味作为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 她爱上久木, 实际上是爱上久木优越的社会性别。日本作为一个“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导致女性们强烈的自我生命意识, 渴望通过在社会上独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成功男士代表了她们原始的自我欲望满足。同理, 男人在社会上受累受苦, 渴望与女性互换角色, 于是婚外情发生了。在其中维系这些角色满足感的是————“性”。

性在人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渗透于整个生命。久木和凛子相遇在人生的岔路口上, 彼此倾心, 更深层次来讲, 是被对方的社会角色所吸引。久木在和凛子交往之前曾是公司的中枢, 虽然被降了职, 但多年的积淀已经让久木身上具有了一种成熟男人的气息:

和凛子初识时, 正是久木刚刚被公司划到线外, 调任闲职的时候, 给人一种疲惫而忧郁的感觉。[4]

凛子之所以不选择特别成功并且势头正处在强劲态势的男人做情人, 是因为凛子有女性的自卑情结。在未投入到与久木的爱情之前, 她受着社会道德的约束, 本分而规范, 端庄而高雅。她的自卑感让其厌恶成功男人的自吹自擂。在她看来, 那是对她这一性别弱者的嘲弄和讽刺, 因此, 她一方面渴望像成功男人那样在社会上风光得意, 一方面又顾忌到自身的性别角色。当她感受到久木这个曾经辉煌过的男人“疲惫而忧郁”的气息时, 她便放开了心底的顾忌, 敞开胸怀接纳这个落魄男人的心, 让失意的久木和她站在了平等的线上。她用独特的女性魅力诱惑着久木, 把她的性感尽情展现, 通过一次次的性爱, 让自己的美丽尽情绽放。在沉迷的男性肉体里, 获得了男人这一具有性别优势的强者的肉体精华、思想精华。她沉迷于性高潮的快感里, 其实是陶醉在性别互换的快感里。而这种快感在丈夫身上是不能得到的, 因为社会法律和契约已经把她约定为丈夫的附属物, 她得为他服务, 包括性。但是引诱有家室的男人, 并成功俘虏他的心, 是对她作为女性价值的肯定, 也是她充分享受性别互换的绝佳方式。

久木人到中年事业失意, 家庭又犹如一潭死水毫无波澜, 他作为男人这一社会强势群体倍感冷落。他感到恐慌和无能为力, 他想寻找一个出口。婚外情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凛子是不同于妻子的一位女性, 她代表着美丽, 健康, 生命, 是日渐衰老的久木的梦。这个梦熟悉而陌生、向往而无法抵达, 他需要爱情来舒缓肉体乃至灵魂的疲惫。凛子, 作为久木发泄性欲的对象, 不单单是一个给人以快感的客体, 也是达到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状态的工具。所以久木在这种状态中超越了自我的界限, 他抱着凛子这个美丽的肉体, 陶醉于她带给他的幻灭感觉里, 在高潮的一瞬间, 抵达女性的神秘莫测里。凛子“起初是个很拘谨的, 楷书一样刻板的女人, 当她被从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后, 懂得了什么是快感而沉迷其中, 进而蜕变为一个成熟的女人纵情享受, 最终深深耽溺于淫欲的世界不能自拔。”[5]

而被凛子的妖媚所迷住的久木, 也失去了意志力、事业和未来;他不再是一个公民, 而仅仅是一个被欲望奴役的、被割断与社会联系的、受制于那一刻的、在折磨与快感之间被动地摇摆不定的肉体。通过不停地做爱, 不停地肉体交流, 久木释放郁积在内心多年的苦闷和压抑, 置换女性角色, 享受瞬间的轻松快感, 在大汗淋漓里体味生命的双重角色。

西蒙·波娃曾说过:“性爱含有瞬息反对时间、个体反对群体的权利要求;它肯定分离, 反对沟通, 反拨一切法规;它有一种敌视社会的本原。习俗绝不会完全屈从于严厉的制度与法律;爱情总是向它们挑战。在希腊和罗马, 爱情以肉欲形式转向年轻男人或高级妓女。骑士爱既是肉欲的也是纯精神的, 它总是指向别人的妻子。”[6]这也是为什么作者一再写到性的原因, 凛子和久木的爱情本身就是有违社会道德的, 他们的性爱是对社会道德的对抗。而男女主人公深深沉迷于性事里, 这种疯狂的行为表达了他们对当代社会中年男女婚外爱情不被认同的反抗。

久木和凛子陶醉在性别互换里不能自拔, 但这段婚外情的结局让读者始料不及, 主人公双双殉情, 在爱的极致里走向了死亡。

凛子在爱的滋养下, 美丽的外表日渐迷人, 但是这极具生命磁力的外表下, 却始终受着年老和死亡的侵蚀。女人年老色衰后就会令人生畏, 会失去性的魅力。凛子明白失去了美丽的躯体, 久木的爱也会一并失去的, 她想留住最美好的爱情, 把爱定格在她生命的最繁华之时, 所以, 她宁愿选择死亡来留住永恒。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 死并不是彻底的恐怖, 它既是终结, 也是开始——间隔在此岸痛苦世界与彼岸幸福世界之间的渡口。久木为了心爱的女人凛子, 失去了家庭、事业、朋友, 远离了社会, 在社会上他再也找不出可以证明自身价值存在的理由了。在他的意识中唯有和凛子的爱情在存活着, 他顺服着女人的死亡引力, 双方决定在爱的极致, 爱的顶点一起死去。他要留住的是证明他的价值, 要永葆爱情的永恒, 死亡是唯一的方式。

《失乐园》里一段凄美而悲凉的爱情谢幕了, 我们在徒留叹息的同时, 也不得不以理性的头脑来思索现代社会的婚外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妙最让人奋不顾身的东西, 如何理性把握自己的情感, 让爱情的列车驶入正确的轨道, 值得每一个现代人的深思。

参考文献

[1][2][3][4][5][日]渡边淳一.失乐园[M].日本东京:讲谈社, 1997.第4页, 第4页, 第3页, 第12页, 第13页。

《动物乐园》小班教案 篇4

一、活动目标

1.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丰富的想象力。

2.通过创造性的讲述,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认识5种以上的小动物,并且叫出她的名字。

4.初步的学会说5种小动物的全名,模仿小动物做动作。

5.学会“早上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二、活动准备:

(一)准备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及各种动物名称字卡。

(二)环境准备事先布置好动物园场地。

三、活动方法想象法、激发法、重组法。

四、活动过程

(导入:宝贝们,真高兴今天又见到你们了,宝贝们早上好!你们和我问好的声音要是在大一点的话,我就带你们去参观动物园。(教案 ) 好不好?)

1.参加游戏的幼儿分别为动物园的游客,扮演游客的幼儿必须在动物园门口“购买”一张门票(小鸡的图片)。

2.游客手拿动物入场券入园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参观自己熟悉的动物(如:小鸟、狮子、大象、猴子、鸭子、老虎、梅花鹿等)作为人场券。

按顺序参观它们的居住处并找出相应的名称卡片,看谁找得又快又多又准。

3.玩“看谁猜得对”。请找到动物字卡的幼儿做动作,让其他幼儿猜,给猜中的幼儿一定奖赏。

五:中间休息:(我们在游乐园里玩了一大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一会我们再和身边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一起在参观一次把手中的小动物送回家。)

六、游戏:

1:《玩小动物模仿秀》

大象:伸出大象的鼻子,模仿大象走路。

鸭子:伸出鸭子的翅膀,模仿鸭子。

老虎:练习幼儿的手足爬。

小鸟:模仿小鸟飞飞,翅膀张开、脚尖着地的做动作。

2:参见《小动物的运动会》

七:各领域渗透:

了解各种动物吃什么和生活习性及动物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

八、家庭中渗透:

野生动物失乐园 篇5

一、互文性

克里斯蒂娃曾如此阐释过文本间的互动作用, “任何文本都像是一副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 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纳与转化, 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它符号相关联, 任何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 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文学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创造性’, 所有文本都是‘互为文本的’。”

互文性在文本中主要是通过引语、典故、原型、抄袭、模仿、反讽、改写以及序、跋、注释的附属部分, 甚至标题、副标题和封面、插图等体现出来, 也可以表现在重复、交叉、循环、排比、扩展等结构方式上。已有文本再现于现文本, 形成文本的互相指涉, 彼此间建立起密切的关联意义。文本不再是封闭的, 而是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未完成性, 与前文本交流呼应, 依据语言互相依存的本质建立起指涉关系, 在与前人的交流中, 生成新的意义。

二、玛丽﹒雪莱的《失乐园》

小说《弗兰肯斯坦》是以《失乐园》为框架的。玛丽·雪莱颠覆并讽刺性地对比了《失乐园》与《弗兰肯斯坦》中的人物的生存环境。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弗兰肯斯坦》是对《失乐园》的浪漫主义解读, 是对《失乐园》的戏仿。桑德拉·吉尔泊特曾说《弗兰肯斯坦》讲述的是一个地狱般的故事, 把天堂戏仿成地狱, 把天堂的创造恐怖地模仿成地狱的创造, 把天堂男性世界怪诞地模仿成可怕的女性世界。当然这种近乎离题的戏仿结果却回到并强化了原文可怖的现实, 因为通过戏仿《失乐园》, 戏仿原本可能是很隐秘的事情, 玛丽·雪莱也许是有意要颠覆米尔顿, 她似乎也是说《失乐园》的核心故事即是夏娃偷吃智慧之树上的果实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正如《失乐园》一样, 《弗兰肯斯坦》这一文本的情感指涉意义比较模糊。那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 即使在作为怪物的关键性文本的《失乐园》成为《弗兰肯斯坦》中一确切事实之前, 小说的文学结构已使我们有心理准备把弥尔顿的反应父权制的史诗作为一复杂暗指体系的研究问题与框架。

怪物曾苦苦追问到底自己是谁、是什么及来自哪里。它的疑问思索都充满了弥尔顿《失乐园》的色彩。如玛丽·雪莱, 沃尔顿, 维克多及怪物都企图在一个堕落的世界中理解自己的存在, 同时想努力看清早已堕落的世界的本质。与亚当不一样的是, 所有这三者都似乎不是从伊甸园而是从人世间堕落, 像罪恶, 撒旦及夏娃一样直接堕落至地狱。读者也可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这两个普罗米修斯式的僭越者—沃尔顿和维克多极为相似。沃尔顿曾称维克多为堕落天使, 实际上他们都可称作为堕落天使。

事实上, 如玛丽·雪莱在《弗兰肯斯坦》中插入了多个微型故事一样, 沃尔顿的故事本身是《失乐园》中讲述的起源神话的另一个版本。前往南极的航途中, 他写给姐姐的家书中充满野心。像撒旦一样, 至少从某种程度上, 沃尔顿似乎是僭越了地狱冰冷的疆界, 企图回归天国, 并把南极想象成“永远光明的地方”。这与弥尔顿的天国似的“光明之源”极为相似。如撒旦 (和夏娃) 的报复一样, 他的报负也打破了父亲的禁令, 因为他的父亲临终前“禁止他从事海上的职业生涯”。而且, 甚至沃尔顿遇到弗兰肯斯坦和怪物那冷得似地狱般的地方也是弥尔顿式的。沃尔顿所讲述的自己的经历, 不仅说明了他的抱负与撒旦的类似, 而且也与他的女作家的类似。谈及他的童年时, 他提醒他的姐姐说因为诗歌可使他的“灵魂进入天国”, 于是他成为了诗人且有一年是活在自己创造的天堂里;他又说到自己的失败并提醒姐姐说她很了解这一点。当然, 如在《弗兰肯斯坦》的引语中所承认的那样, 玛丽·雪莱的童年也是在文学的幻想中度过的。因此, 用弥尔顿的《失乐园》来观照沃尔顿的诗人生涯失败的故事, 他的故事其实是帮助玛丽·雪莱审视自我的幻想之一, 是女性从一个艺术﹑言语及自由的失乐园堕落到性﹑沉默和猥亵的生产的地狱的故事。

沃尔顿和他的新朋友弗兰肯斯坦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一样, 他们都是孤儿。当然, 《弗兰肯斯坦》中所有的主次要人物都是孤儿。不难发现, 家族史, 尤其是孤儿的家族史令玛丽·雪莱极为着迷。只要有可能, 她就会在叙述中插入孤儿的故事。这表明, 通过讲述成为孤乞儿的孩子的苦难故事, 她也是复述堕落的故事, 重叙被驱逐出天堂进入地狱的故事。像玛丽·雪莱没有母亲一样, 毕竟弥尔顿的亚当和夏娃是由严厉但慈祥的父亲—上帝所养育, 后来却被其遗弃 (这正像玛丽·雪莱由于和雪莱私奔而被父亲遗弃一样) 。卡罗林·波弗特的父亲死后她成为孤乞儿;因为父亲被关进澳大利亚监狱, 伊莉莎白也成为孤乞儿, 尽管弗兰肯斯坦的父亲解救了她们, 早期与父亲的疏离预示着她们级她们家庭未来的残酷命运;后来, 失去母亲的萨菲和失去父亲的贾丝廷也重复着类似的命运而沦为孤乞儿。

除了她们都是孤乞儿以外, 一种共同的罪恶感也把贾丝廷, 菲力克斯和伊莉莎白关联起来, 这样的罪恶感也最后把弗兰肯斯坦, 沃尔顿和怪物关联起来了。共同参与孩子威廉的谋杀也是弗兰肯斯坦家族主要成员所犯下的原罪的另一关键组成部分。此外, 这些人物的相似性—相同的异化, 同样的罪恶感和孤乞儿身份—暗示着他们之间累赘的关系, 就如故意放置的镜子之间的唯我关系。这种可怖的唯我主义感觉体现的是小说中明显地乱伦关系, 因为小说中讲述的婚姻或浪漫传奇都存在这种乱伦关系。

乱伦的色彩令《弗兰肯斯坦》更为阴森, 这也与小说是以弥尔顿的《失乐园》为框架有关, 且与玛丽·雪莱之间的生活密切关联。比如, 在他们如在伊甸园中度过的快乐的童年时期, 弗兰肯斯坦和伊莉莎白像亚当和夏娃一样有着乱伦的关系。文学意义上的乱伦关系是指他们都有共同的创造者。从比喻意义上来讲他们有着乱伦关系是因为伊莉莎白自小是弗兰肯斯坦的玩伴, 她象征着天使般的灵魂的意象或者说是由弗兰肯斯坦的灵魂创造的, 就好像夏娃是亚当的肋骨创造的一样。同样, 通过暗示撒旦和夏娃的关系, 撒旦与罪恶之间的乱伦关系在弗兰肯斯坦的半睡半醒的梦中得到映照。弗兰肯斯坦用生命之工具把生命注入到怪物体内并引起颤栗的反应, 这实际上可以说是他与怪物之间的交配。对于弥尔顿, 对于玛丽·雪莱来说, 乱伦是对对自我意识的近乎狂热的唯我主义的必然隐喻。

不仅弗兰肯斯坦和他的怪物在某种意义上重演了普罗米修斯的故事, 他们都各自在不同时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有时是上帝 (弗兰肯斯坦是创造者, 怪物却是他的创造者的主人) ;有时是亚当 (弗兰肯斯坦是天真的孩子, 怪物是最原始的“创造物”) ;有时是撒旦 (弗兰肯斯坦是饱受折磨的僭越者, 怪物是复仇的恶魔) 。小说中的这些角色都是不断地重复再重复。很明显, 这种人物从一种角色至另一种角色的梦幻般的转换也许是告诉我们—玛丽·雪莱怀疑自己所写的是一部心理剧或半醒的梦。不仅如此, 故事中不确定的象征从另一角度加强了弥尔顿《失乐园》的骨骼性意义, 而玛丽·雪莱的“丑陋的孩子”也是在这种骨骼中形成的。

像弗兰肯斯坦, 即他的创造者一样, 怪物反过来扮演者亚当和夏娃的角色, 最后甚至是扮演上帝的角色。然而, 如怪物自己指出的那样, 他不适合任何一个弥尔顿《失乐园》的角色。弗兰肯斯坦的童年是伊甸园式的, 怪物的童年却是被疏离的, 无知的, 而不是被呵护的, 天真无邪的, 因此他逐渐意识到的自己的悲哀, 这无疑是颠覆性地戏仿了亚当的幸福生活。且怪物的焦虑与困惑也是亚当幸福困的困惑的另一阴暗的版本。

联系《失乐园》来阅读《弗兰肯斯坦》, 人们越来越明显地发现小说的作者是一个如此顽固的学生, 试图用她的小说来帮助自己解读《失乐园》。因此, 《弗兰肯斯坦》是对《失乐园》的戏仿。小说中, 弗兰肯斯坦, 他的怪物, 沃尔顿和许多次要人物都一次次重复着类似新圣经里的角色, 戏仿《失乐园》也就成了《弗兰肯斯坦》故事结构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参考文献

[1]Shelley, Mary Wollstonecraft.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Chicago:Chicago UP, 1982.

[2]米克·巴尔:《叙事学:叙事学导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3]郭方云:“分裂的文本虚构的权威——从《弗兰肯斯坦》看西方女性早期书写的双重策略”,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 5-12。

[4]李伟昉:“《弗兰肯斯坦》叙事艺术论”, 《外国文学研究》, 2005 (3) 70-75。

[5]刘新民:“评《弗兰肯斯坦》”, 《外国文学研究》, 2001 (1) 6。

上一篇: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下一篇:Flash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