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2024-10-2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共12篇)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1

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现状分析

(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占国有资产比例逐年增长, 但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投入仍显相对不足。自2002年以来,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国有资产中的比重从2002年的24.11%上升到2008年的35%, 增幅十分显著。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持续呈增长趋势, 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70年的约28%上升到1990年的43%。

(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体来源日益多元化, 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的体制不完善, 执法不严格。虽然资产属国家所有, 但出资人缺位严重, 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没有人承担风险, 更谈不上有效监管, 出资人缺位使监管失控。资产占有单位在进行市场化经营时, 就有可能任意处置, 违规投资和经营。

(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分配在趋向合理, 但各行政事业单位也存在苦乐不均的现实。由于体制上的缺陷, 单位间在资产配置上苦乐不均, 形成了国有资产资源的巨大浪费。

(4)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转经营性国有资产中管理在不断强化, 但仍面临国有资产在这过程中不断流失的困境。

2 国内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有益探索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国有资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革和管理问题才被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 现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还没有找到一条普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或没有一个好的管理办法。下面以上海模式进行分析。

1997年, 上海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就开始推行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制度, 该组织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国资委———行政事业主管部门———机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产业集团, 形成三级架构。上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 就是继续推进政企分开、管办分离, 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有条件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改制, 推向市场;暂时不宜完全市场化的, 要引入市场竞争规则, 模拟市场化。

3 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经验借鉴

如何有效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这漫长的历程中, 不同国家在资产的成因、资产在该国经济中所占比例和所起作用、资产管理模式及成效等许多方面呈现出多样性。由于发达国家非经营资产管理进行早, 管理方法相对成熟, 操作性强, 而且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时代的潮流, 因此本文在介绍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经验以中西方文化下的日本和美国为例。

3.1 日本模式

在日本, 明确非经营性资产国有发展责任的法人主体有两类:一类是公法人, 包括雇员为公务员的公共团体以及雇员为非公务员的特殊法人、认可法人等;另一类则是私法人中的公益法人。

日本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 政府作用非常突出。在日本, 诸如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的主要领域, 一直都是由政府直接组织, 所需投入也几乎全部来自于财政拨款。 (2) 有完整而稳定的法律体系。在日本, 涉及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机构组织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法律体系详细而明确。

3.2 美国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一些国家普遍流行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是国家公园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公务员系统, 作为国家官僚机构的一部分。管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一般的财政预算, 而不是取得的营业收入。在许多其他国家由政府提供的服务, 在美国却由非营利组织和私人提供。覆盖的领域有:文化、艺术、娱乐、教育、研究、卫生、医院、托老院、托儿所以及其他卫生机构;社会服务, 残疾人救济、难民救济、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经济、社会和社区发展;住宅、就业和就业培训;法律服务、慈善、宗教组织、专业或行业组织, 等等。美国人民相信, 非营利组织还可以提供政府所不能提供的服务。

4 借鉴其他国家经验, 完善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4.1 全面清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明晰产权

产权问题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 产权虚置问题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产生一切问题的根源。由于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形成比较复杂, 单位分成很多类, 性质也比较复杂, 所以对其产权界定也是如此困难, 也才呈现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越加重要性。

4.2 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

作为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神圣不可侵犯, 禁上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私分、截留、破坏。这是我国立法一贯坚持的原则。这是因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归全民所有, 是全民利益的载体和源泉;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物质基础,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任何侵犯, 都会直接危害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国有资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 就是要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给予充分保护。

4.3 健全规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科学管理制度

仅从法律制度建立是远远不能完全解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问题, 还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要从工作的实际出发, 制定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又要从改革完善管理机制入手, 加强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强有力的组织管理队伍, 提高管理水平。

4.4 制定和执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考核指标

制定资产管理考核指标, 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要有资产的完整、安全性指标, 使用中的高效性指标; (2)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制定保值、部分增值指标。管理部门通过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 严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考核监督工作, 并做到赏罚分明。

4.5 严格规范和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资产

针对很大一部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是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过程中产生的,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必须重点管理, 严格监控。 (1) 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 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严格资产的报批、登记手续。 (2) 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 要按市场化运作进行, 对资产进行评估。 (3) 对闲置或多余资产对外出租、出借或投资经营等, 要按国家规定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按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阶级分别设置账目及明细账。

5 结论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的管理体制, 严格执行国家资产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 各级部门上下通力协作, 齐抓共管, 形成管理的合力, 真正把资产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高效, 更好地服务于行政事业任务, 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李忠信, 王吉发, 李树岗.国有资产管理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46-48.

[2]肖翔.国有资产管理与评估[M].上海: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8.31-34.

[3]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课题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研究[C].经济参考研究, 2009, (1) .

[4]方虹, 牛晓燕.我国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J].产权导刊, 2008, (3) .

[5]王保库.中国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8, (5) .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2

摘要: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于其非营利性的特点,长期主要依靠国家行政手段进行资产和资金的分配。由于没有良好的监管机制,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管理混乱、处置不均等许多问题,为此应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管理工具等多方面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关键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存在问题,制度建设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不投入生产经营和流通领域的,主要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的产权属于国家的资产。广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所有非营利性国有资产,即除了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外的都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既包括生产经营企业中的不以营利和资本增值为目的国有资产,如传统国有企业单位所属资产中,由于历史原因包含了大量的相对独立的乃至成建制的非经营性资产,又包括非营利性企业中的国有资产(自然垄断行业中企业的国有资产),还包括非企业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具有以下特征:配置领域的非生产性,资产取得、占有和使用的无偿性,提供服务的公益性,追求资产利用的充分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占有国有资产近半壁江山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一直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我国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仅没有将其作为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考虑并加强对其的管理,反而因管理机构撤并和管理职能转换而有所削弱。由于机构、体制、制度、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还相对薄弱,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重购轻管、产权不清、职责不明、效能低下、资产流失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相当严重。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认真研究的一项课题。现对其中几个主要问题进行阐述。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目标不明晰

国内有许多学者认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目标是“保全资产”。然而,对资产的“保全”要求还不能涵盖所有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毋庸置疑,对某些需要保持原貌的古文化遗产、自然地理资源,“保全”目标是很贴切的,但对于其他存在于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某些非经营性资产、公益性基础设施而言,仅仅以“保全”作为管理目标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应基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来确定其管理目标,基于社会公共利益价值的“保值增值”大循环是有效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适当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普遍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管理基础薄弱的现象

资产存量不清已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通病。一些单位和部门账目混乱,有账无物、有物无账、账外有账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长期不对账,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务制度不健全,有的只设“固定资产总账”,没有明细账目,账实是否相符无法核对;有的采用流水记账法,当年新增资产在购置时通过“经费支出”或“专项支出”走账,没有相应增加固定资产。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由于我国事业单位组织性质复杂,职能定位模糊,其管理就变得十分复杂。由于改革不彻底,形成了一些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界限不清,资产性质归属与性质不明的现象十分突出。大部分事业单位,既提供私人服务又提供公共服务,其资产来源既有国家投入,也有本身业务收入。

(三)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行政事业单位至今尚未建立相关管理数据库,管理集中的综合可比性较弱。对资产管理信息的收集中存在不集中、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同时,传统的管理,在信息加工和传输上手段比较落后,也存在如下弱点:一是静态数据多,动态数据少,更新频率低。二是信息在传输中衰减和丢失。三是无法做到实时在线处理。

(四)缺乏有效的资产预算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资产预算体系,大多用财务预算代替资产预算,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缺乏对单位资产状况的充分了解,在资产配置使用时不考虑原有资产存量和消耗、增值状况,导致预算安排存在一定的无目的性,资产闲置、浪费与资产的重复配置并存,降低了资产的配置效率,致使有限的财政预算资金没有得到最有效利用。

(五)基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最为薄弱

在县乡两级,国有资产流失、闲置、低效率使用现象严重。县乡两级国有资产大多数为房屋设施、设备类国有资产,其流动性较差,县乡两级行政事业单位重重购置使用,轻管理维护,在“非转经”中监管不到位,流失严重,且由于条块分割的影响,不同的占用机构或单位之间,无法进行资产的划转,也导致了不同机构和单位之间人均占用额的差别较大。此外,对资产占用随意,缺乏基本效用评价标准的问题较为突出。

(六)资产配置不合理,资产流失严重,影响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在旧的管理模式下,大量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政府各部门无偿占用,所衍生的处置、经营权被“理所当然”地用作各行政事业性单位创收的依据。为获取所谓的灰色收入,不务正业“创收”,巧立名目“增收”,经商办企业成为了一些部门单位的重要任务,不仅分散了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资源,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由于非经营性资产在部门之间分布不均,造成了部门之间收益悬殊,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发生在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购置环节,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至个别人谋取私利,一些单位常常购买质次价高的产品,基建工程造价含有水分,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对策

(一)加强政府采购制度建设,规范政府采购行为

规范政府的采购行为要求在采购中严格遵循“三公”原则,及时将政府采购的项目、程序、要求、过程和结果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严格落实采购资金、采购项目报批制度,维护决策层和监督层的审批权和知情权;严格招投标运作程序,确保评标、验收、结算相分离,购买、使用与付款相分离。严格遵守政事分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采购监督机制。

(二)合理设计市场化的付费机制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在使用中的突出问题是浪费严重,对资产的保养和维护不到位,造成资产加速老化。在资产付费环节我们可以参考国际通行做法,一种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将资产直接拨付给使用单位,事业单位无需付费就可使用。另一种做法是引入市场化的交易制度,即资产管理机构负责统一配置和购买资产后,使用单位向财政部门申请使用环节的预算资金,在预算批准后再向资产管理机构交付租金,以获得资产使用权。前一种做法适用于一些小额、零星的易耗型办公资产,后一种做法适用于房产、公务车等大型资产。

(三)建立与行政事业单位拨款制度相适应的资产责任制度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紧密结合,是改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的需要。两者的脱节是造成账外资产的主要原因,而账外资产的存在是资产流失的最大隐患。因此,国资部门应掌握财政货币资金的具体投向及所形成的资产数量,特别对机构改革中一些撤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应集中调整、合理配置,避免在机构改革中造成单位资产更大的“贫富差距”。(四)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实行使用权动态管理

应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调剂制度,对一些长期闲置不用和超标准占用的资产及出租、出借的固定资产,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调剂,实行两层次委托管理。一是将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整体转制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和国资部门共同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由财政和国资部门共同委托资产管理公司统一经营。二是把日常管理事务委托给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主管部门监督职责。

(五)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制度

产权界定的基本原则是“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其方法具体包括:一是原始投资主体界定法,即根据国家财政拨款的有关账目和原始凭证,清查子单位开办之日起至清查时点止期间内国家投入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应界定为国有资产;二是资产增值界定法,对国家拨款形成资产增值的应界定为国有资产;三是以单位名义接受捐赠、捐献的资产也应界定为国有资产。

(六)建立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退出制度

退出制度包括两项重要内容:一是资产处置制度。资产处置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用的国有资产的报废,有偿调出和变卖。无论以哪种方式处置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都必须要以相应的制度为依据,严格履行报批手续。二是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制度。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必须经过评估审批和登记,未经法定程序不得自行转换。

参考文献:

石化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研究 篇3

一、石化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资产的调用缺乏科学性

石化企业的非经营性项目在成本核算和施工进程中,资产的调用缺乏科学性。由于这些石化企业的财务机构没有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一些评估工作,使得一些项目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资金调用十分混乱,从而影响了非经营性项目的正常运作。另外,由于资金的调用缺乏科学性,在项目的运作过程中很多内部人员会钻资资金调用混乱的空子来谋取私利。

(二)资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石化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由于没有得到企业和社会的重视,使得它的管理基础一直相对薄弱。在管理技术上,企业没有积极进行调整和改革,导致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存在着及其严重的死账、呆账、账实不一的现象。另外,企业在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结构,使得资产管理中的相关政策和规定都得不到落实,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总得来说,石化企业的资产管理目前還不够完善,对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制约作用。

(三)资产审计工作没有落实

资产的审计工作对资产的正常和规范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石化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审计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由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没有得到石化企业的足够关注,导致企业在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上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财务机构,因此相关的审计工作也没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展开。在这样的现状下,很多的内部人员就利于资产审计工作不扎实的情况来挪用或私吞相关的财产,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二、完善石化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科学合理地展开项目评估,降低资产调用的盲目性

针对目前石化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调用不科学的情况,企业应该积极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项目评估工作,从而降低资产调用的盲目性。一方面,企业要建立严格的成本核算程序,对项目的具体材料和技术资料的采购和引进应该进行完善的造价工作,这样才能保障资金的准确调用。企业应该对具体的非经营性项目展开科学的评估工作,比如说,武汉的中油大酒店的建设就是非经营性项目,在其建造过程中,中油集团通过严格的科学评估程序,合理地调用了非经营性资金,保障了该项目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石化企业应该考虑一些非经营性项目建设的实在性,这样才能够保障资产调用最大程度地服务于社会。比如说,一些石化企业为企业的员工建设学校,这样就体现了非经营性资产调用的合理性。

(二)改进资产管理机制,形成一个系统的资产管理结构

石化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和基础还存在缺陷。为帮助石化企业形成一个系统的资产管理结构,企业应该积极改进资产管理机制。首先,要强化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认识。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明确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主体和相关责任的落实,通过对资产管理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积极进行非经营资产管理结构的改革。其次,整合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力量。在管理进程中,具体的工作人员要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对管理中出现的分歧和矛盾要及时进行合作讨论,并形成一致的解决方案共识。企业通过采取相关措施来串联起一些非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的协作力量,从而提升整个管理的效率。最后,企业应该加强资产管理基础的建设。在日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财会人员要严格做好资产的流动、调用和入库记录,同时建立相关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数据库,通过提高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基础,来提升整个资产管理水平。石化企业只有积极改进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制,才能够想成一个系统的资产管理结构。

(三)强化资产审计工作,防止出现内部人员的违规操作

资产审计工作应该是石化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企业应该强化资产审计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在非经营向资产管理上形成一个科学的监管和核算体系。财会人员在审计工作时,要严格依照科学的审计程序来进行,将日常的财会记录进行一个全面的审核。针对其中出现的一些资金去性不明或者记录不全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及时与相关财务人员进行核对工作,以此来防止出现非经营性资产在管理过程中出现死账、呆账或账实不一的情况。另外,审计人员对一些内部人员出现的资金违规行为要及时向企业的财务领导机构反映,不能够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这样就能保障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公正性。为了防止石化企业的内部人员在非经营性资金管理上出现违规操作,强化资产审计工作意义重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石化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缺陷,为了更好地进行资产管理,企业应该科学合理地展开项目评估,改进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强化资产审计工作,以此来帮助石化企业形成一个健全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戴大双,辛公华,辛功君.论我国石油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01.

[2]刘北林,陈娜.闭环供应链双源库存控制策略模型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1.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4

一般来说,效能强调最佳化、最大化,资产的效能评价即科学判断资产是否实现了科学投入获取最大效益,通俗的说,资产购置的值不值,主要包括买得值、用的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涉及到管理、制度、信息化、常规工作等方方面面,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有利于节约资源、体现国有资产管理意义、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目标, 为资产科学配置提供有效依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帮助。

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远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量,且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因此,结合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研究,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等所配置的相应必要资产。

2、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直接带来货币收益、创造经济价值,具有纯消耗性的特点,但因其为社会、个人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3、不以盈利为目标

一个“非”字就决定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标,该部分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物质保障。

4、国家拨款购置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拨款购置,一部分为无偿使用资产,一部分为有偿使用资产,有偿使用资产收费标准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不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规模和数量应有“度”, 其的采购和配置具有计划性,需进行周密的购前论证、使用监管、合理处置,且因为其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创造价值,具有纯消耗性,其资产管理被重视、效能评价被关注。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原则

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需要而配置的各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是高校开展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层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因而高校运转离不开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高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为资产购前论证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据,为财务预算分配提供参考,使高校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从而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不能局限在该部分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纯粹的货币收益来评价资产是否“物有所值”,应将资产的购置、维护、维修等投入与资产所创造的服务价值联系起来,如果该部分资产促进了高校相关事业的发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目标,则该部分资产充分发挥了利用效能,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价应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 该部分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效能,对其评价应是负面的、 消极的。

三、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

1、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运转

(1)强调全程化监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存量实物监管上,分别核对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只是开展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这种静态的资产监管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强调过程管理的动态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逐渐深入被提倡和推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资产购置前的论证、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配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资产管理成效。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对资产实物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产价值的管理不容忽视。比如校园土地及所属建筑物等的经济价值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对这类资产价值进行再评估,用最新、最科学的数据统计校园资产值。在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产利用的成本意识,在高校,对于公共使用的国有资产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使用维护,更不在意资产可能存在的产值效益,只有改变这种资产管理理念,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变机械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实现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率,发挥资产服务的最高水平。

(3)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类资产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标准,与此同时,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根据资产特点和使用实际,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使用要求、处置流程和规范等是进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次,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管理,还需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 管理办法需适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 重视资产的更新换代,使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可操作性。

(4)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所趋,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资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整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遗漏, 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国有资产分配、购置、处置决策,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目前各个地区、高校都在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所有省属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在系统中完整的分类体现,资产购置、处置申请均在系统中通过“发起新流程”来分步操作,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不同范围的管理、审批权限,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无纸化办公,并且各类资产信息报表也按照系统中统一格式导出,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确保了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2、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规章的制定与完善

(1)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开展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陆续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资产配置标准、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使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标准等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本地区及地区所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2)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监督管理贯穿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 从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到资产处置都离不开监管机制。资产配置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采购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可以确保采购工作的公开、 公平、公正、透明;明确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可以避免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有利于做好资产使用的合理调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理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能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各职能部门保管和使用,通过加强与资产具体使用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监督各职能部门的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增强其自觉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明确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职责和范围等,能够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设计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建立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分类明确、数量准确的基础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实行全程化监管、 改变管理思路、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 加强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等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外,资产账的管理、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应管理、资产基础业务管理(如: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依据。

综上所述,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主要内容有:包含管理体制、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建设;规范管理行为、管理依据,提高管理力度的规章制度建设;反映管理细节、管理效率的日常业务管理情况;体现管理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情况;体现管理精确程度的资产账目管理。

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作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据和标准(见表1)。

摘要:随着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推广和深入,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作为证明资产利用效果的主要依据被提出和重视。高校作为公益型事业单位拥有大量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用于满足教学、科研、学生服务、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其各项事业发展离不开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这一物质保障,探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旨在帮助高校科学配置资产、提升资产使用效率、合理分配调拨资产、规范资产处置流程等,为高校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借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5

一、摘要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气象事业发展。气象后勤工作作为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十一五”期间,气象后勤工作紧密围绕气象事业发展的中心工作,提供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保障与服务,实现气象后勤工作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对气象事业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对气象部门的投入不断加大,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的总量也不断上升,这些国有资产有力的保障了气象事业不断发展。气象后勤部门作为气象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部门,在如何管理好这些国有资产,维护好气象部门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发挥资产的最大潜能,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气象后勤部门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

(一)气象后勤部门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种类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气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涵盖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大类。气象后勤部门除了管理本部门的国有资产外,还对气象部门公共部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管理、保障和服务功能。所以相对于其他业务单位而言,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种类多,管理难度大。1.经营性国有资产

气象后勤部门的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围绕房产资源展开,如房屋出租、广告阵地招租、招待所或宾馆酒店经营等。近几年来,为了弥补事业费的不足,气象部门通过有关程序,将一些房产资源进行开发转入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

2.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包括业务、办公等各类房产、各类办公用设备设施、职工食堂设备设施、医疗器材以及车辆等。围绕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后勤部门行使了财务管理、房产管理、物资管理及其他行政事务管理;提供办公用房,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维护、安装和建设服务;开展了保卫、绿化、保洁、供水、供电、供暖、水电暖维修等保障工作。

(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

气象后勤部门按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气象部门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已经有近三十年历史经验,主要以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业务分布在不同业务单位。后勤部门不是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主要部门,但在大的环境背景下,其管理模式还是较为成熟的。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实行三层管理模式,建立了局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本运营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三个层次的管理框架。

第一层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目前按照管理职能,区局计划财务处,负责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产权界定,国有资产的统计、审核。通过对上海等局的调研,主要采取主要采取的做法是: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挂靠局计划财务处来行使上述管理权限。总体上都是要求各单位:定期上报财务报表,以了解国有资产的运营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年进行定期盘查及统计工作,对于报废及新增的固定资产,在经部门领导批准后,还要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登记。

第二层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部门

根据气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特点,房屋出租等固定资产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部门职能由后勤服务中心管理运行。

第三层次:国有资产经营实体

为了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运用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通用形式,依法建立了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如上海的气象招待所、宁夏气象局招待所、江西的蓝天酒店、上海的申空广告有限公司等。这些经营单位在气象后勤运营管理部门指导下,以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两层管理模式,局计划财务部门按照规定对国有资产配置、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等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后勤部门负责本单位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的具体管理。

(三)国有资产运营状况分析

气象后勤的管理体制不断发展变革,经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气象后勤逐步向社会化、市场化的方向过渡。体现在气象 后勤国有资产的运行机制上,由原来的全面、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向社会化、市场化方向转变;由后勤服务的福利型向有偿型转变;由部门所有制向多种形式所有制转变。

规范管理、制度建设已经在气象后勤部门发挥国有资产效益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如对气象后勤部门的固定资产均已纳入信息化系统管理,做到统一规范、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物尽其用。对固定资产组织资产清查、产权界定、资产评估、产权纠纷调处、清产核资、统计汇总及日常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固定资产调拨、转让、报损、报废和非经营性固定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做到固定资产权属清晰,安全完整。固定资产从采购、验收、领用、使用、保管、维护到报废核销等各个环节都建立了完整的制度和流程,并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

从财务管理模式来看全国气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其经营收入已全部纳入本单位预算管理或全额上缴,当事业经费不足时,以预算的形式向上级申请给予补充。根据对气象后勤部门调研情况来看,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占本部门总收入的比例基本都在10%-40%之间,只有少数省份的国有资产经营收入占本部门总收入比例较高,达到70%左右。

可以看出,气象后勤部门对国有资产的类型进行了分类管理。经营性资产的经营管理主要是依托存量房产资源成立经营实体开展宾招服务、门面房出租、户外广告阵地对外出租等经营性行为,对这类资产以市场化机制来运作,力争经济效益最大化;非经营性资产的管 理主要是朝社会化方向发展,以专业化、科学化、成本核算为指导思想开展服务外包、有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管理模式。从调查反馈信息分析得到:气象后勤部门经营性资产的收入主要是房屋出租,64%的省有房屋出租,33%的省经营宾馆,25%的省实行部分服务有偿收费,大部分省份都对公共部位的管理开展了或多或少的外包服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产管理意识比较薄弱。

整体来说气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比较严重。气象后勤部门的资产一般由国家拨款或划拨形成,对资产的效益没有硬性的评估机制,使得资产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资产管理没有保值增值的意识,更没有对资产的效益发挥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资产管理“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形成资产配置、使用、调剂的管理机制,资产无法发挥最大效用。

2.资产账实不符现象比较普遍。

气象后勤部门的账实不符现象主要体现在固定资产的管理上,有的是由于机构调整、机构合并没有对资产进行及时调拨、划转;有的是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履行报废核销手续;有的是由于和气象业务特性息息相关,很多资产采购跟项目挂钩,资产由业务单位使用,但财务上由后勤部门管理,这类资产由于项目验收程序或者后期管理上不到位,没有及时划转给业务单位。这些都造成了气象后勤部门资产有账无实的现象。3.公车管理难度越来越大。

据有关统计,公车运营维护费用在“三公”消费中占较大比例。气象部门也不例外,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气象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气象专家和业务人员的交流往来也越来越多,公车使用的频率也相应大幅增加。于是,不断增加的用车需求与车辆维持费用要求压缩的这对矛盾便越来越突出,以至成为车辆管理部门需要面对的管理难题。

4.资产管理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

气象后勤部门还处在自己办后勤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监督、维修维护、绿化、保洁、保卫、交通车辆到会场服务、业务办公大楼物业管理等一包俱全,虽然已经有部分保障服务以外包形式走向社会,但在充分利用市场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降低服务成本方面做得还不够。

5.经营性资产企业化运作能力还不强。

虽然气象后勤部门已经成立了独立的经营实体或企业开展经营性国有资产,但其企业化运作能力较差,在制度建设、资本运营、成本控制、收益分配、利润上缴、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效益最大化方面距离现代企业管理还有一些差距。

三、气象后勤部门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资产的管理模式初探 气象后勤部门如何管理好国有资产,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其管理模式目前处在研究探讨阶段。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既有共同的国有资产属性,又有各自不同的使用及价值属性,因此在管 理中既要针对其共性,又要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别对待、分类管理。

(一)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各级管理部门的作用

气象部门对国有资产实行中国气象局领导下按照隶属关系分级管理的制度。各级计划财务部门按照规定权限对国有资产配置、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资产处置等事项进行审批(审核)或备案。各单位(含后勤部门)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及时将资产变动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对本单位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的具体管理;此外,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的批复办理产权变动、注销和进行账务处理。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各级管理部门,应在自己的权责范围内切实发挥作用,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效益最大化,有力促进气象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遵循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原则

1.国有资产使用应遵循权属清晰、安全完整、控制风险和注重绩效的原则,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

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权属应当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存在纠纷的资产不得用于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要定期对自用和出租、出借的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借出资金进行清查,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对本单位对外投资和出租、出借资产实行专项管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对外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和出租、出借取得的租金、利息等要全部纳入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鼓励实行国有资产共享共用,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2.国有资产的处置应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处置。

国有资产处置事项的批复,以及按规定处置国有资产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的文件,是本单位资产配置预算项目的参考依据。应当依据其办理产权变动和进行账务处理。账务处理按照现行事业单位财务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三)执行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规定

为规范和加强后勤部门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防止国有资产及经营收益流失,在遵循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原则的基础上,要严格执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严格遵守从购买使用到报废核销的各项流程,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后勤部门的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具有相同的资产属性,即同为国有资产。因此,后勤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应注意以下环节:

1.建立完善实物资产的定期清查制度。本着实物量和价值量并重的原则,每年对实物资产进行清查。完善资产管理账表及有关资料,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并对资产丢失、毁损等情况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对资产清理的常态化管理制度。对于确实找不到实物的账目,要进行书面说明,按规定程序进行核销;对由于机构调整、人员调动带来的资产变动,指定专人限定期限跟踪办理划拨手续;对项目采购的资产,账在后勤部门,实物在业务单位的情况,采用会议纪要、双方书面确认等书面记录作为资产划转的依据,使这类资产尽快转移到业务单位。2.完善资产使用的管理流程。要建立健全资产的验收、领用、使用、保管和维护等管理流程,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评。对实物购置、接受捐赠、无偿划拨等方式获得的资产应及时办理验收入库手续;自建资产应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竣工财务决算,按要求办理资产移交、产权登记;此外,还要根据财务部门的相关要求对资产的相关凭证或文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建立资产领用交回制度。资产领用应经主管领导批准,资产出库应及时办理出库手续。办公家具、微机(包括台式和便携式)、相机、摄像机、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话机等资产要落实到使用人,其中多人共同使用同一资产的要指定一名使用代表人。配备或领用以上资产,应当由资产使用人或使用代表人对配备和领用的资产品牌、规格、型号、数量进行核对后签收。使用人员离职或其他原因需要交回配备和领用的以上资产,应当及时交回,并且由实物资产管理部门对交回的资产进行核对后签收。

3.严格遵守国有资产处置的规定程序。资产处置方式包括无偿调拨(划转)、对外捐赠、出售、转让、置换、报废报损、货币性资产损失核销等。处置范围包括闲置资产,报废、淘汰资产,产权转移的资产,盘亏、呆账及非正常损失的资产,以及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处置的其他资产。

拟处置的国有资产必须保证权属清晰。权属关系不明确或者存在权属纠纷的资产,须待权属界定明确后再予以处置;被设置为担保物的国有资产处置,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 和国物权法》等法律的有关规定。

此外,资产处置还应根据规定权限,并按照单位申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单位审批、评估备案与核准以及公开处置的程序进行办理。

(四)根据国有资产特性实行差异化管理

后勤部门管理的国有资产根据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进行了分类管理,同时对非经营性资产又按保障类与服务类进行划分,具体在实际工作中对这些资产实行区别化对待,差异化管理。

1.以优化配置为前提,推动物业类资产管理的社会化进程。物业管理社会化有其优势:一是物业社会化可以利用承包企业拥有的集约资源和管理效率降低物业类资产的经费投入。因为承包企业通过承揽大量专项服务业务,通过规模经营来实现比单个物业管理企业经营高得多的经营效率,因而能够以优质低价的服务为业主提供服务。二是物业社会化可以降低管理中的人员成本。如物业管理通过外包不会再陷入各种具体的纠纷中,哪个员工工作不到位、服务不到位,产生了问题,就由物业公司按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处理,甚至更换,不会发生顾及“关系”情面、人员只能进不能出的尴尬情况,规避了“养闲散人员”的风险,从而降低了人员成本。三是物业社会化可以集约化的使用人才。从各省局后勤部门的人员结构看,职工老龄化程度都非常严重,高学历人员非常缺乏。而从目前各省局的人才政策看,为后勤部门引进事业编制的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的难度又非常大。而将物业对外发包,日常工作中只需配备少数人员监管即可,从而解决了人员缺乏的矛盾。物业管理社会化是一种趋势,但要注意处理好相关问题: 一是物业类资产管理的社会化要经历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能为社会化而社会化,不能无端地打乱原有的工作秩序或制造工作矛盾,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情况择机进行改革,并在推进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使后勤部门真正从“办后勤”向“管后勤”转变。如上海局后勤中心根据事业编专业人员引进困难、现有在编人员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的情况,结合智能化的新业务大楼启用,准备将原来外包给多个小公司的保安、保洁、绿化以及聘劳务工保障的给排水、供配电、工程维修等项目外包给一家具有综合实力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资产配置便可以得到优化;将分别由保卫科、综合科、保障科等多个科室行使的物业管理职能集中于一个科室,对物业外包公司进行监督管理,人员配置便也可以得到优化。经调研,物业整体外包后,不仅能有效解决后勤在编专业管理人员少的问题,还能大力提升全局的物业专业化管理水平;经测算,物业整体外包后,因为实行了集约化、专业化管理,还能大大降低管理成本和物耗成本。随着智能化新业务楼的即将启用,上海气象局后勤中心的物业社会化改革方案也正在深入推进之中。

二是物业管理项目对外发包一定要严格规范操作,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招投标。招标前要到参与竞标的物业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物业公司的资质状况、实力水平以及现有物业管理项目的实际管理能力,选择真正具有综合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合作;

三是物业管理项目外包后一定要严格管理。物业资产管理不是一包了之,要根据合同约定内容进行严格监管,对安全制度落实、图纸 资料归档、水电使用审批、应急方案演练等要严格把关,对管理目标的考核一定要具体、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对不能按认真履行合同标准要求的,取消下一期合同竞标资格。如深圳市气象局在刚进行物业外包时也遇到了不能完全满足要求的物业公司,但通过认真选聘,严格管理,现在也已从物业管理社会化中获益。

2.以公车治理为契机,探索解决公务车辆的管理难题。当前,从国家大的宏观背景看,党政机关“三公”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要求公开党政机关“三公”经费呼声日高,党和政府治理“三公”问题已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公车改革已拉开序幕。6月份,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全国气象系统开始了公车专项治理工作,各省市(区、市)气象局也在按计划按要求进行专项清理整治。作为承担车辆管理的后勤部门,在按要求做好车辆重新核定等各项治理工作的同时,还应深入探索并不断加强对公车维护、使用的各项管理。

(1)按规定购买保险,用制度为车辆资产提供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规定,以及按照中国气象局发文要求,选择规定的保险公司为长期合作方,为所有车辆办理交强险和商业保险,为车辆资产安全提供保障。

(2)按规定维修保养,用制度提高车辆的使用价值。一是建立车辆维修保养档案,实行一车一账,制定维修、保养、年检计划,精打细算,随时跟踪监控;二是选择具有专业资质的修理 厂洽谈合作,签定修理合同,降低成本,提高保障效率;三是选拔责任心强、懂维修的同志组成车辆故障鉴定小组,当驾驶员提出修车申请时,进行故障初检,确认需要送修的,再安排送往定点修理厂检查、维修;四是质量监督,通过驾驶员现场监督、接车时仔细试车验收等方式,确保车辆维修保养的质量。通过规范的车辆维修保养制度,使车辆延长了使用年限,从而提高了资产的使用价值。

(3)按规定程序审批,用制度为车辆使用严格把关。一是明确局机关各职能处室的用车权限和后勤部门的车辆管理职能,做到既分工协作,又权责清晰;二是明确车辆使用范围和申请省(市)内、外用车程序以及车辆派遣审批权限;三是规定车队队长、驾驶员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定期进行考核,严防公车私用。

(4)按要求整顿治理,把握时机推动公务车辆改革。公务用车问题是各级都十分关心的突出问题,公务用车在管理和使用上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必须通过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加以解决。目前,我们应首先在中国气象局和省局公车治理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认真做好公车治理清查的前期工作;其次结合实际工作深入研究,借鉴和探索并根据时机推动公车管理改革:一是探索取消公务用车。按公务人员的职务、级别以现金形式每月发放交通费用补贴,超支不补,节余归己;或是将补贴费用由部门单位集中管理,个人在限额内凭票报销费用,超支不补,节余转入下使用或按一定比例奖励个人。二是探索暂时保留部门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换购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组建公车出租公司,保障部门单位的公 务用车需要,按企业模式运营管理,向公务人员按职务、级别和工作需要发放公车券,超额自负。

3.借鉴“楼宇经济”模式,打造气象后勤资产经营品牌。任何资产经营要具有生命力都必须有其核心竞争力,打造自身的品牌,气象后勤部门的国有资产也不例外。适应市场要求,在梳理现有的资源和产品的基础上,分析市场现况、趋势和企业现实,聚焦到最可能成功且有发展潜力的一个主导产品上。气象后勤部门的经营性资产主要是房产资源,在开发存量房产资源方面可以遵循“楼宇经济”的发展模式。

1.实现市场化运作。详细了解不同地段营业房的经营情况和租金情况,根据地段和房屋现状对租赁房屋的租金进行合理调整。使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遵循市场规律,随行就市,避免了租金定价与市场实际情况的脱节,改变国有资产经营不善的状况,实现其保值增值目标。

2.根据气象业务的特点和优势,瞄准特定群体,如围绕气象业务服务的设备供应商,软件供应商,以及和气象服务高敏感行业等,通过引入他们承租气象部门的房屋资源,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气象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建设气象产业园区模式向有关部门争取税收优惠政策更好的服务于入驻企业,从而打造气象后勤资产服务的品牌企业。

4.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抓手,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无论是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企业化经营还是闲置非经营性国有资 产的市场化运作,都应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机制进行经营管理。

一是要按照《公司法》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对具有一定规模、且条件成熟的企业,要逐步推进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建立并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对已经建立规范董事会的企业,要推行由董事会选聘、考核、奖惩高级管理人员,授权董事会行使重大经营决策等出资人的部分职权,尽快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有效运行和制衡机制。对规模较小或条件还不成熟的企业,也要实现事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用考核机制对企业实施调节和管理,真正让企业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是要探索建立市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负责人的选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规定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建立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依照有关规定,确定所出资独资企业中负责人的薪酬,并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对该负责人的奖惩等。此外,还可逐步采取面向社会招聘职业经营管理者的模式,对企业管理者实行契约化管理。

三是要推进人事、用工、分配等制度改革,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

四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成本核算,依法进行收益分配。对经营 性国有资产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例如,企业的房租、水电、人员工资等都由其在自身的经营收入中弥补,使成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成本,从而督促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者严格按照市场化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创造效益的能力。另外,考虑到实际情况,一部分经营资金也直接从成本中补充到最急需的部门,有力地支持了气象事业的发展。

在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上,首先按规定向国家缴纳各种税收,然后进行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两种法定公积金的提取,最后再根据股权所占比例进行分配。“两金”的提取在维护了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完整的同时,也为企业后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证,使企业得以再投资,不断发展壮大气象产业。

五是要培育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腾飞的翅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贯彻执行的保障,它主要从三方面决定企业的命运:一是顾客忠诚度的高低和忠诚顾客群体的大小;二是员工忠诚度的高低和员工忠诚群体的大小;三是品牌影响度的高低和大小。企业文化是一种适应时代管理需要而产生的企业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因此,企业经营者应积极倡导并带头培育独特的适合自身的企业文化。

五、结论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6

关键词:新形势;新时期;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管理体制

国有资本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主导作用。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加入WTO后,国有资产面对着外国资本进入中国的冲击,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发展,民营的私有资本也对国有资产造成了一定的发展压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国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出现各种弊端和不足,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所以,要保证国有资产在新形势新时期下能够健康发展,必须改善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

一、当前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模式的目标

1.分化职能,明确权责

党的十六大以后,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的职能就分开了,逐步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国有资产的管理机构不能实行政府职能,政府机构不能作为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身份履行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职责。按照政资分离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我国建立起新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和监督体系。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形成科学产权关系,对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了明确的界定,不仅要从经营管理上实现政企分开,而且要从产权上实现所有者的职能与经营者职能分离的制度。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虚伪的问题。

2.分级管理,出资人分层履行职责

为改变以往国家所有的经营管理体制,十六大以后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明确提出要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履行职责,实现分级管理。在市级及其以上的政府建立国资委,管理本级的国有资产,充分调动中央和当地的积极性。但是,出资人分层履行职责不表示对国有资产的分层所有,更不是国资委完全行使国有资产的产权。

3.三级委托代理

目前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改革中,“国资委——资产运营公司——企业”的三级层次国有资产经营运行方式是可行的。

我国的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中,政府与市场之间有一个过渡节点,节点之上由政府管理,节点之下是由市场运行。这个过渡节点对于政府,属于行政关系;对于企业,是经济关系。这个节点关系到国有资产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就在这个节点的位置。它的存在避免了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它的管理形态从产权制逐渐发展为股权制,建立国有资产经济管理公司的盈利目标导向,是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中的内在要求。

4.从资产经营转化到资本经营

建立监理机制对国资委进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整个管理资本经营管理由于“逆向选择”,国家作为出资人可能会处于弱势位置。所有以司法人治理结构来构建我国国有资本的治理机构是很有效的办法。如下图所示,国有资本是全国人民所有的,就像集团公司的资本属于全体股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国有资本的所有权相当于集团公司代表全体股东对企业的所有权。国务院就如同集团公司的董事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就像集团公司经理层对国有资本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审计署相当于监事会,都是独立负责审计并进行监督。我国国有资本监管者的国资委,其实就是集团公司的董事会。

二、实现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1.调整国有资产经营战略布局

(1)国有资本有序退出

国有资本要在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继续加强控制力,加大资本投入。资本来源包括国家财政投入和现存的国有资本调整。前者的变动比较小,后者的可变性较大,所以战略性调整在企业层面就是要将国有资本从规模小,投资小,适应非国有资本经营的行业领域中退出,例如,农林渔业,轻纺工业和普通加制造业等。

(2)实现资本集中

实现战略性调整,不仅在在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上推动所有制结构的优化升级,还有促进国有资本的流动性。那么从宏观上看,国有资产经营战略布局应该将资本集中。从当今的世界来看,各种的国有资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具有控制性和基础性的优势产业,例如国防、环保、铁路、通信、金融、医药、航空、 科技等部分。因此,根据当前我国的政治经济现状,应把国有资本集中在以下行业和领域中:一是航天、造币、军事、国防、油矿等关系国家安全的工业部门,二是运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公益事业等项目;三是电力、技术设备、高新科技等行业。

2.对国有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1)实现资产的真实化和产权人格化

资产的真实是国有企业实现制度创新,进行制度改革的前提。对企业的资产要全面准确地评估,保证资产真实性。资产不真实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产权人格化是保证国有企业在评估后的企业所有权落实到个人,实现个人对国有资产负债。建立股权保护和激励约束制度,从制度上解决政资不分离的问题。

(2)实现股东多元化

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东多元化的公司后,虽然股份大多是还是国有公司所有,但是没有单位能够对企业进行担负控制,只能通过董事会共同参与企业的决策,政府部门不能单独干预企业,从而实现了政企分离。

(3)规范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

规范国有产权的转让市场体系主要内容有:第一,国有企业产权的出让必须是国家授权的部门或国有企事业单位。第二,交易程序的规范。评估工作由取得资格的机构依法进行,不受政府干预。第三,规范股份制改造的国有股份改造。第四,产权交易机构的要规范,不但要具备法人组织条件,还要有专业技术条件和高素质的人员。

3.加快股份制改造,采用法人治理模式

(1)建立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

产权的结构和公司的治理效果有密切关系。公司可以通过改善股权或者产权结构来实现公司治理绩效改善。在国有企业中谁代表国家实施股东的权利并不重要,而且现实中国家的股份越多,员工对企业资产的增值关心程度越少,所以要完善法人治理体制,通过管理层形成监督,从而增加企业的绩效。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中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基础上,还有增加法人在国有企业的股份比重,以形成有效的监督,进而完善法人治理。

(2)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完善法人治理

经理对于企业和企业的治理结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理没有物质资本,但是却拥有管理和经营人力资本的权利。高层经理要受到董事会,商品市场,市场竞争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约束。建立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从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是经理职权的要求。首先,建立外部董事来强化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约束。我国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企业经理受内部和政府组织的双重控制,所以要切断经理和政府的联系,建立董事会对经理进行约束。其次,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从而形成人力资本的有效选择。对经理人进行市场培养,通过市场竞争来识别经理的人力资本比政府行政评价更加科学,也更符合市场需要。再次,完善市场的竞争机制。完善资本市场,保证管理层的决策向有利的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兼并市场。股份分散的公司,兼并市场可以使监督机制发挥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作用,达到对经理集体行为形成约束。最后,要完善社会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对目前国有企業存在的信息失真状况进行及时了解并披露,从而实现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3)建立内部激励机制,完善法人治理

仅有监督和约束而缺乏足够的激励,不能实现高效的公司法人治理。所以,要想取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对高层经理和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激励。首先是物质激励机制。借鉴外国经验对经理人实现基本工资和奖励制度外,还可以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在改革经理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制度后探索股权激励。第二是精神激励制度。这是调动经营者积极性的主要手段。所以在企业重组中,实行集中资产向优秀的经营者转变,激发其事业心和奋斗精神。

4.完善其他配套环节的改革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政府长期存在的问题包括机构重叠,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所以,行政管理改革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对政府的管理机构进行科学调整并对行业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合理地界定。

(2)财政部门的体制改革

财政部门的改革是为了理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改革中的产权关系和管理体系。财政部门对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职责在于加强所有权的管理,分配和管理建设性资金。所以当前,财政部门的改革重点工作是对预算制度的改进,建立政府,国有资产经营和社会保障等相关的预算制度,并按照市场要求把管理资金纳入预算内,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使竞争机制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企业的破产、兼并和产权转让带来的各种风险对员工有很大影响,加上社会很多不可抗力因素,客观上要求建立起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化和专业化可以分离企业的社会职能,从而减轻企业负担,全面生产和经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险机制,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最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条件,也为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吕慎杰:广东海洋大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系统设计及制度创新[D].广东海洋大学,2010.

[2]常 淳:浅谈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87-88.

[3]林玉秀:浅议国企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及遏制对策[J].新财经(理论版),2011,(5):137,139.

[4]赵明方:做优做强国有资产的了思路——以乌鲁木齐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发展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0,(4):91-92.

[5]王建勋 高 旭:国家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的问题及策略[J].中国经贸,2010,(10):33.

[6]马新江: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国有资产的市场化经营——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初探[J].经济师,2010,(2):42-43.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7

(一) 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 对高校非经营资产加强宏观监管的必然选择。自2006年始, 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36号令) 、《财政部关于〈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通知》 (财教[2009]495号) 等监管法规, 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国家对高校拨款和宏观指导缺乏绩效支撑。因此, 导入绩效评价机制, 将高校非经营资产置于国家宏观指导和监督之下成为国家宏观监管的必然选择。

(2) 提升高校非经营资产使用效率、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非经营资产配置和使用的粗放管理使大批资产闲置。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 提升高校非经营资产利用效率就是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同时, 高校资产的公共产权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相关部门通过行政管理手段来行使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权, 从而失去对产权主体的激励约束。因而, 构建准确可靠的指标体系对高校非经营资产进行评价成为调动产权所有者主动性、创造性, 最大限度发挥资产使用效率的内在要求。

(3) 满足投资主体多元化需求、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深入, 高校资金来源形成由政府、个人、社会和金融机构多元投资格局。多元投资主体必然要求高校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决策所需信息;同时, 高校的产业特性决定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利为手段, 而建立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就是高校以盈利为手段, 通过国有资产的高效运营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二) 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 绩效评价四特性:评价主体多样。评价主体既包括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外部评价, 又涉及上级主管部门和专职机构的内部评价;评价导向多角度。即多视角、多层次绩效指标才能综合评价高校非经营资产真实绩效水平;评价内容系统。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体系应整合财务和非财务指标, 全面客观反映其社会、经济贡献;评价方法综合。指标体系应同时设计定性和定量指标以满足各级指标、各性质指标的相互比较。

(2) 绩效评价四难点:资产可计量性和效益。高校非经营资产本质上是一种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但对其非货币性收益 (效益) 评估比较困难;收付实现制和绩效评价真实性。高校现行收付实现制易导致资产账面价与真实价值不相符, 对这些不相符资产的价值计量一直是绩效评价难点;构成复杂与评价指标统一。高校非经营资产来源渠道复杂多样、种类用途各异无疑给构建统一的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带来困难;与高效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比较, 现有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研究文献相当匮乏。

二、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 构建原则

主要包括: (1) 凸显资产、预算、财务管理三结合。高效非经营资产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 指标设计应凸显资产、预算、财务管理三结合以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2) 系统全面中突出主导性。在系统设计多层次评价指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高校非经营资产不同绩效基础上, 所设计指标应能对高校资产使用起到一定主导作用; (3) 定量定性指标相整合。指标设计应以考核资产价值指标为主, 同时对非价值指标进行辅助考核; (4) 激励约束。在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指标来激发管理者工作潜能的同时应将绩效评价约束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 (5) 易操作。指标设计应定义明确、分类界限清楚便于评价人员理解和填报。

(二) 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在上述构建原则引导下, 可从资产管理绩效、预算管理绩效、财务管理绩效、社会贡献绩效四维度设计高校非经营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三、高校非经营国有资产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应用

(一) 效度、信度检验和指标无量纲化主要包括:

(1) 指标效度、信度检验。指标效度可通过计算“内容效度比 (Content Validity Ratio, CVR) ”来衡量。CVR=+1, 表示所有评价者认为指标项目准确性较好。计算公式为:指标信度可通过计算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来衡量。一般而言, 当指标相互独立、内部结构良好、关系一致时具备较高可靠性。计算公式为:

(2) 定性指标定量化。可借助凯勒 (Kelly) 个人结构理论中格栅获取法量化非经营资产定性指标变量。

(3) 定量指标无量纲化。可借助标准变换法将正向指标 (指标值越大越好) 、逆向指标 (指标值越小越好) 、中性指标 (指标值越趋向于某一数值越好) 无量纲化, 统一变换到[0, 1]范围内。具体而言:正向指标可通过公式: (Xi-Xmin) / (Xmax-Xmin) 无量纲化;逆向指标可通过公式: (Xmax-Xi) / (Xmax-Xmin) 无量纲化;中性指标可通过公式:|Xi-X觶i|/max{Xmax-X觶i, X觶i-Xmin}无量纲化。

(二) 层次分析法 (A H P) 对指标体系权重的测定具体为:

(1)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表1中, 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四目标分别用Al, A2, A3, A4表示;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十三层面, 分别用Bl, B2, ……B13表示;非经营资产综合绩效评价具体指标用Cijt表示 (i, j, t=1, 2, ……6) 。以aij表示Bi与Bj对目标层影响比, A—B表示准则层B对目标层A的判断矩阵, 采用1-9标度法可得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B:

A-B={aij}n×n, 其中:aij>0, aij=1/aij (i≠j) aii=1 (i, j=1, 2, 3, 4, 5, 6)

求解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及对应特征向量W, 经归一化后可得B中相应元素相对于A的重要性排序指标权重。

(2) 按照判断矩阵A—B构造方法, 同理可分别构造B-C判断矩阵, 进而求出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特征向量, 最终求得各指标权重。

(3) 一致性检验。对判断矩阵A-B、B-C, 首先计算一致性指标:CI= (λmax-n) / (n-1) ;然后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I/RI;若CR<0.10, 则判断矩阵A-B、B-C满足一致性检验。

(三) 模糊综合评价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已确定。因而,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思想, 当Xik表示第nk年、第i个指标实际评价值时, 第k年该部门的综合评价值为

参考文献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8

一、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定位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企业的一种类型, 拥有着企业所具有的特质, 同时, 作为一种特殊产物, 其也拥有着特殊性。因此, 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定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一个公司, 它的存在同样要遵循相关法律, 履行相关义务, 并且以不断实现盈利、壮大自身力量为目的。其次,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是一个政策性的工具, 其出现是国家相关部门为了调节国家经济和实现国家相关目的而设立的, 其存在具有很大的社会性。因此,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既具有一般公司的属性同时也具有自己特殊属性。

二、评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相关指标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经营效率的好坏受到各方面的密切关注。因此, 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如何正确的评价研究国有资产的经营效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笔者认为, 正确评价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需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济效率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生产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市场影响力、发展能力和贡献能力七个方面。

生产能力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 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强有利于企业获取经济效益。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盈利能力大小反映了企业经营是否合理。偿债能力体现了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以及企业的经营能力, 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资产管理能力体现着企业运用资产赚取利润的能力。市场影响力是一个公司在这个市场上所拥有的口碑, 其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 市场影响力对于公司的长期盈利具有重要的作用。发展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潜在能力, 对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大影响。贡献能力体现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创造的价值, 同时也是企业实力的一种反映, 企业贡献能力越高,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就越好。

只有准确的把握了以上几点, 才能够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

2.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社会效率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的社会效率主要表现在创新能力、劳资关系和谐程度、政策负担状况和外部性四个方面。

创新能力体现了企业的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发展潜力。劳资关系和谐程度反映了劳动者受尊重的程度, 以及企业受拥护的程度。政策负担状况是企业所承受的相关政策大小, 企业在盈利的同时还应该要注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外部性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时, 如果只是一味的考虑经济效率的提高, 而没有注意社会效率, 就会产生很大的负外部效益, 比如企业经济的增加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的。

因此, 我们在考虑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时候不能够只考虑经济效率, 还要考虑相关的社会效率, 只有这样, 才能够对其经营效率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影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相关因素

一个公司的经营效率好坏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 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国内企业正面临着多方抉择。但具体而言, 影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相关因素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家的相关政策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成立之初起就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其公有制的性质决定着其必须具有特殊的使命。因此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还承担着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实施的义务。因此为了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实施, 其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营业策略, 从而影响着自己的经营效率。

2. 经济环境的影响

除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外, 整个经济环境的运行情况也会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产生重大的影响。当整个经济环境良好的时候, 就有利于其发展, 反之, 则不利于其发展。

3. 管理者相关素质

一个管理者只有拥有足够的领导魅力, 才能够团结员工, 带动经营效率的提高。同时, 也只有拥有足够丰富的知识, 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 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 管理者在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

4. 企业内部环境

一个企业的经营效率不仅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企业自身环境的影响。当企业形成一种互帮互助, 团结友爱, 积极向上的氛围的时候, 企业的经营效率就会有着很大的提高。相反, 当一个企业里面充满着各种权欲斗争, 奖罚不公, 员工们互相勾心斗角的时候, 将会严重影响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因此, 环境的好坏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四、对当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评价

评价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对其经济效率的考察, 还应考察其非经济实现目标, 即从社会整体经济角度下来进行研究。这是由我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特殊属性所决定的。

1. 我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济效率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一批规模大, 技术先进, 管理先进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一些进入了世界500强, 其产品在世界上也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并且,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还注重自身的创新研究, 许多公司已经真正的实现了独立自主, 自主创新。这些都是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济效率提高的表现, 但是, 仍然还有一些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思想还根深蒂固, 发展方式依旧沿袭传统模式, 经济增长以粗放型为主。在发展的同时破坏了环境,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 我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社会效率

我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我国经济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率。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为社会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 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同时,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还配合国家, 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做出经营, 有利于国家对社会经济做出调节, 为经济稳定做出贡献。但是,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在经营的同时也占用了较多的社会资源, 存在较大的负外部性。总之, 虽然我国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是, 其总体经营效率还是较为理想的。

五、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意义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重要的任务, 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公有资本, 其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有利于国家进行经济调节,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稳定。

2. 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具有很大的社会性和公益性, 其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扩大就业, 增加人民收入, 同时, 其效率的提高还对稳定物价, 带动科技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 有利于促进资产重组, 提高企业整体竞争水平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壮大公司的力量, 同时, 对不良企业进行资产重组, 既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通过资产重组, 壮大了企业的力量, 提高了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六、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的相关建议

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不能仅依靠市场竞争来提高效率, 还需要政府的相关支持。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够具备处理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能力, 完成公司的特殊使命。因此, 笔者认为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经营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由于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 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 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得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依法管理。

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加大对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财政支持力度, 促进其规模的壮大, 增强市场竞争力, 提高经营效率。

3. 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要注重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4. 构建完善的资产监管体系

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起步不久, 缺乏相关监督体系, 给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因此, 需要构建完善的资产监管体系, 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 促进经营效率的提高。

七、结语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9

1 铁路行业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前进的时代,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道路, 它起到的是一种连接枢纽的作用, 它是任何国家的实现高度发展态势的必要保障条件。而铁路是一个国家非常关键设施, 不仅对于促进经济前进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同时它本身的网络化优点可以起到沟通整体范围的功效, 可以实现各个地区的资源共享, 互通有无。最近几年, 铁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不仅规模不断的增大, 而且运输力也得到了十分显著地提升;改革不断深化, 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经过几次提速改革之后, 目前服务品质得到完善;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 运输经营实现扭亏为盈;而且不断的融入先进的科技, 各种装置性能也得到了非常好的改善。

2 常见的资产流失的方式

固定资产折旧速度过快。我们这里提到的这项折旧具体的有两类, 一类是可见的耗损现象, 也就是现存的装置因为长久地使用, 在性质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另一类是不可见的耗损现象, 具体的是说装置在性能上虽然可以继续的运行, 不过因为各项先进的技术的发生, 并且随着道路运输规定的改变, 以前的装置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的发展。此类折旧最为显著地一个体现层面就是速度的提升上, 因为速度提高和我们开展新建有一定的不同, 它是指对目前的线路装置进行的技艺革新等活动, 而且结合新型的快速的运输工具。目前, 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壮大, 国家加大投资, 铁路的建设脚步正在不断的提升, 铁路提速的空间会被不断地拓宽。提速本身对国家产生的意义是非常关键的, 不过对于铁路单位来讲, 他们面对的是因此来带来的资产流失现象发生。

运输效率与运价差别待遇。全力以赴确保重点物资运输。像是煤炭以及石油等的一些关键意义的材料的供应, 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广大群众的利益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而铁路在确保这些材料物资的运送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应该将国家利益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来看待, 以此来保证关键的物资能够得到有效地运送。2005年以来, 铁路在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运输能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 对重点物资实行“计划优先安排、运力优先配置、限制口优先放行”, 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重点物质中的非国有部分也享受了优先, 造成了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根据《铁路货物运价规则》, 不同运输产品对应不同的运价号, 不同的运价号是对运输对象运价的差别待遇, 比如说国家为了促进或方便某一产业的发展以及特殊货物的运输, 可以低于正常运价进行运输。价格差别待遇在铁路行业表现得尤其突出, 国家为了扶持农、林、牧的发展, 保障国计民生的物质进行运输时, 通常对这些部门的产品给予优惠。在“非典“消毒物品等关系到国家应急重要物品的运输时, 甚至进行零运费运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进行特殊产品运输的业主一大部分是私人企业或个人, 国家在这些产品的运输上给予运价差别待遇, 国家的损失是非公有经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一部分国有资产在向非公有资产转化, 从而使得国有资产在这一经营方式中流失。

铁路运输补贴。铁路运输补贴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不同运输企业之间有较大的成本差异。执行统一运价, 背离实际运输成本, 部分运输企业实际在享受其他企业运输收入的补贴。补贴虽然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方面:例如资本补贴可扩充服务至新线或偏远线路;亏损补贴可以维持效益较差路线的运营。

3 导致隐形流失的要素分析

3.1 单位不能合理的掌控机会成本

所谓的机会成本具体的是指将一项资源放到某一个行业的某项用途中, 要放弃到放到别的用途里能够获取到的效益。当资源非常匮乏, 而且人们对其开展选择的时候, 这项成本就会出现。

由于机会成本一般不能用汇集成本直接进行代替, 是一种概念上的代价。在运输经济分析中有两个相对实用的机会成本衡量方法, 即利用隐含成本和影子价格的概念。在运输业主或运输企业自己拥有固定运输设施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 从事运输时并不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和租金。这部分支出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发生, 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机会成本, 因为建设或购置这些财产是具有资金价值的, 如果投资在其他领域可以获得利润, 因此计算隐含成本是把握运输企业使用自由财产机会成本的一个替代方法。影子价格主要应用在投入使用的生产要素账面成本与这些要素显示在市场上的价格有差别的情况下。由于固定运输设施常常规模巨大, 因此新的固定设施往往会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发生很大改变, 这就造成相对于其他一些产业, 运输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能显得不那么平缓和有规则。

3.2 无法合理的区分联合成本问题

由于运输业范围经济现象的普遍存在, 也就同时产生出联合成本 (joint cost) 及共同成本 (common cost) 的问题。在国外的一些思想中, 它的产生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即联合产品出现, 这种产品具体的是指两类产品在一种不可更改的状态下出现发生的。如运输经济学中返程回空的例子:独立运煤铁路如大秦铁路定位为运煤专线, 因为不存在别的产品, 所以装满获取的车辆从大同返回秦皇岛, 将货物卸下之后以空车的形式回程, 煤炭是其关键的产品, 不过没有货物的情况下它必须要回到原处才可以开始再次的活动, 并且它的往返比例是相对固定的, 所以返程回空的列车就成了满载煤炭列车的联合产品。对于联合运输回空列车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增加的运输成本实际上是铁路国有资产流失。

4 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

铁路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贡献着非常积极地力量, 其国有资产发生的各种形式的流失问题, 使得社会存在显著地贫富距离, 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出现一些别的不利现象, 不但会导致私有化的发生, 同时还使得腐败现象滋生蔓延。该行业中的这项流失和我们一般意义上讲的国有单位的流失问题有一些区别, 因为它本身在社会的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十分关键, 所以他的流失比较的特殊。目前这项流失问题已然成为了当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所以必须要尽快的根据形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本人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 认为按照如下的一些措施可以达到预期的功效。如实评估铁路国有资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经营制度;推进主辅分离。按政企分开的要求, 使企业承担的政府职能回归政府。此外, 也应对国有资产的运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规范运作行为, 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庄莲娇.谈谈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2) .[1]庄莲娇.谈谈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5 (2) .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10

一、基本情况

云梦县直有”非转经”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36户, 主要以门面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广告收入的形式经营。出租出借门面25659.63平方米, 413间, 年经营收入476.9万元, 占全县应入库非税收入的4.3%, 出租出借年限只有50%是一年一签, 并进行对外公开招租, 另有一半的行政事业单位门面出租出借年限一次5年、10年、20年。

云梦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已办理土地证的23家, 占全部户数的22%, 已办理房产证的44家, 占全部户数43%。属于挂靠性质的单位2家, 云梦县教育勤办公司、云梦广电银河旅行社。云梦县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收入已纳入替代财源, 主要用于发放职工工资、津补贴, 弥补财政拨款不足。有些全额自收自支单位, 如云梦宾馆每年实际收入约160万, 发放工资140万元, 各种费用50万元, 每年实际入不敷出。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账务管理混乱, 管理混乱

(1) 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其一, 普遍存在已报废、报损、出售的固定资产继续反映在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账上, 既未报财政及主管部门审批, 也未从固定资产账上核销, 单位领导及财会人员认为, 如报财政审批手续复杂, 请评估所评估又要交评估费, 使已报废的资产额外增加了一笔支出。加上领导任期的短期行为, 不如把这部分资产就挂在账上, 反正与个人没有多大关系。其二, 低值易耗品列入固定资产核算, 原因主要是财会人员业务不熟, 对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区别及标准不清楚。新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 一般设备价值在500元以上, 专用设备价值在800元以上, 使用期限均在一年以上, 才作为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其三,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 行政事业单位绝大多数宿舍楼都按房改政策出售给个人, 但由于上级财政部门没有明确下发文件核销, 这部分房屋建筑物至今都挂在各单位固定资产账上。

(2) 账外资产大量存在。一是由于工程迟迟不进行决算, 导致竣工多年的房屋建筑物未纳入固定资产管理。如林业局、畜牧局新办公大楼等;二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未入账。如有些上级单位接受捐赠的小汽车、电脑、空调等固定资产多未入账, 形成大量账外资产。

2. 固定资产隐性流失日益严重

大量的资产在对外招租承包中, 未经竟价投标, 而是由单位个别人主观定价说了算。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时, 只见使用, 不见收益, 使资产在经营过程中得不到补偿。一些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收益被用于单位的福利、招待或小金库。部分单位兴办的实体用的是国有资产, 但缺乏有效的管理, 不进行成本核算, 单位得不到回报, 有的还反过来包亏, 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3. 资产购置、处置随意性大

有的单位外购的固定资产不在批准的购置计划内办理, 属于专项控制的资产, 未履行报批手续。如:有的单位将八、九成新的办公桌椅和木质门窗丢弃, 代之以铝合金门窗和“老板桌”、“老板椅”, 不能很好的利用闲置资产, 造成国有财产损失。一些单位对固定资产长期不进行账实核对, 致使个人成为产权的拥有者。

4.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不经审批

根据省政府233号令的规定, 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性都必须报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审批, 但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非经营性资产转入经营时不经审批, 其收入不如实上账, 不按规定提取占用费和折旧费, 致使国有资产在营运中得不到补偿, 实现保值增值。以上问题的存在,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制约手段不力。因资产管理的法规未引起领导重视, 原来对造成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没用相应的制约及追究措施。或处罚追究不力, 致使单位领导对资产管理不重视, 资产损失不在乎。

(2) 现行财政管理由于分管体制问题造成财政支出管理、资产管理、会计管理脱节, 致使单位只重购置, 不重管理, 只求拥有, 不求效益, 只反映支出, 不反映存量, 只想要钱, 不想开源。

(3) 财会人员素质差。资产管理是财会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资产的核算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资产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财会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业务素质低, 有些单位会计连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对前任会计的账务不闻不问, 只求把自己在任期间的账目登记清楚了事, 这样就造成工作上的脱节, 影响固定资产的管理。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建议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财政部《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5号)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财政部令第36号) , 全面启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改革, 结合实际, 特提出如下建议。

1. 明晰产权, 招标竞价

一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出租出借、投资、参股、合作等形式管理的各类出租门面、房产, 要按招标程序确定承租人。二是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 实行集中管理。由县政府授权财政部门分期分批统一接收, 今后行政事业单位不再拥有不动产产权。三是对行政事业单位交通工具、办公设备等资产, 实行动态管理。四是统一收益, 收支分享, 对经营性资产实现的各项收入, 以及固定资产处置之后的所得收益, 在上交相关税费之后, 一律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由财政部门统一安排使用。

借鉴宜都产权管理创新的经验。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一级产权”的原则, 出台《云梦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登记管理实施细则》, 规定凡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 应按规定向财政局申办《云梦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权证》。县财政局按县政府要求, 会同监察、国土、房管等部门开展产权清理, 根据县政府授权, 统一印制并颁发资产占有使用权证, 将各单位资产数量及价值形式据实填入证内。产权明晰后, 县资产管理将更加透明, 权益更加规范。杜绝过去那种“谁占有、谁处理、谁收益”的顽症。

2. 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根据财政部“两令”的原则和要求及省、市有关规定, 尽快尽早出台资产管理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办法, 主要包括资产配置办法、资产调剂制度等, 并强势推进监督制度的实施。一要严肃查处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重大案件, 并进行通报。二要强化资产报告监督制度, 可在人大审议财政预算、决算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 增加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三要结合政务公开, 建立和实施政府资产信息公开制度。四要建立和实施财政与工商、税务、建设、房管、国土、编办行政事业资产业务联办制度。创新以资产的属性类别为区分的分类管理机制, 应区别行政资产、事业资产、经营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实行分类管理的治理机制。行政资产由于产权和单位特征非常明显, 管理模式相对简易, 即建立一套完整的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监督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较为复杂, 管理模式必须根据事业单位的具体分类属性, 进行分类管理。

3. 搞好网络建设

要按湖北省财政厅要求, 将单位清产核资结果整体转入动态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库, 将逐步对资产购置计划、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及资产处置、产权变更、产权处检等资产管理事项在网上申报、审批, 实现网上动态管理。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资产配置目录及标准, 实现资产管理公开化, 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依据。

4. 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专利资产评估经营不易 篇11

“只要有评估资质的机构都可以从事专利评估的工作,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业务的放开使得随意评估现象时有发生。”——这是江苏五星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全对目前我国专利评估现状的整体印象。 困境 资产评估并不是一门“容易”的生意。在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过程中,对技术如何定价是困扰技术转移的一个障碍。我国在专利等无形资产评估方面的实践仅仅只有20几年,从事了18年专利资产评估工作的黄忠全几乎是与江苏五星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原江苏省无形资产评估事务所)一起“摸爬滚打”过来的,“我刚开始在省科技管理部门从事科技政策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在领导的指示下亲自带领一帮人来到实践的一线,主要从事于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是专利和专有技术转化过程中的资产价值评估工作。在实践中我切身体会到,国内、国际现有的评估理论和实践,都没有能够真正解决专利的内在价值认识问题。”黄忠全如是说。 对于评估机构从事专利价值评估工作,长久以来存在着诟病,由于只要获得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的评估机构都可以从事专利资产评估的业务,而大量评估机构是从会计师事务所转化或分化过来的,由于这些机构原先的从业专长和特点,在评估工作中往往着重于对企业的财务分析或者说主要着重于对专利资产的“定量”分析,而对专利价值“定性”方面的分析往往受自身专业思维及知识结构的限制。然而“定性”工作如果做得不完善,“定量”必然就存在问题。 目前,专利价值评估在全国甚至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衡量指标,在实际操作中,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含金量”无疑显得格外重要。原因在于,发明人出于对研发成果的偏爱,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地描述其发明成果,而投资人因为无法判断其发明成果的前景往往会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通常第三方做出专利价值分析报告的权威性才能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出路 对于长期与“高精尖”企业打交道的评估机构,其整体执业水平和发展趋势也得到了业内的重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成立了由国家专利管理部门领导参加的无形资产评估指导委员会,同时围绕专利及无形资产评估也做了大量工作,出台了无形资产评估准则和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利资产评估的有序发展。“虽然专利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提出了评估师应该对专利资产的法律因素、技术因素、经济因素等进行分析,但以往评估师在实践方面的工作显然做得不够。一套完整的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出台更是我们翘首以盼的。”黄忠全说出了他心中多年的殷切盼望。 可喜的是,江苏省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江苏五星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成为省内第一批“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试点单位。说起这次试点工作,黄忠全列出了长足的计划和目标,“围绕着专利价值分析体系,我们公司已经做了一些前期的学习和准备工作。一是接受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的委托,对近年江苏省确定的‘知识产权战略’项目部分实施单位完成的有关发明专利进行了相应的价值分析和评估工作;二是接受镇江市知识产权局的委托,对镇江市的部分企业进行专利资产价值评估和分析,为镇江企业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参考。” “专利价值分析体系”这项具有开创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试点工作,对于江苏五星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无疑是一次机遇。 挑战 对于“专利价值分析体系”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工作,机遇来到的同时也伴随着对评估机构在实践操作、公司制度以及商业运营方面提出了挑战。 基于“专利价值分析体系”是对所关注专利技术的法律状态、技术水平、经济价值进行科学评估与分析,在实际操作中黄忠全也说出了存在的困难,“因为专利技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创新的构思、实验室的成果、中试成果或者是关键零部件结构、关键工艺或配方甚至是创意等等,其先进性、创造性、成熟度、稳定性、生命周期等分析都是很复杂的,尤其是技术分析这部分,所以在专利价值分析体系中,对法律、技术、市场三项分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实还存在很大的难度系数。” 在面临技术挑战的同时,“专利价值分析体系”对现有的制度也提出了挑战,如何明晰“专利价值分析体系”与现有专利资产评估制度之间的差异,避免认知以及运用的混淆,黄忠全和他的团队结合以往专利资产评估的实践和经验,将这两套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区分以及借鉴,“专利资产评估和专利价值分析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不同的工作内容。相对来说专利资产评估工作偏于微观,主要着眼于资产本身,更多的是在‘一定的经营条件’下专利可实现的经济价值,着重于对专利实施的作用环境条件进行分析,不同的作用环境条件,其资产价值量不一样。而专利价值分析则是站在相对宏观的角度,从法律、技术、经济等方面考虑得更全面些。专利价值分析通过检索报告和多专家打分法及层次分析法对专利的法律价值度、技术价值度、经济价值度进行综合判断得出专利的价值度,无论是从专业性角度还是最大限度减少主观随意性角度对专利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 生意,必然以盈利为宗旨。然而“专利价值分析体系”在评估公司运营方面也提出了挑战,成本、顾客接受程度等因素也是黄忠全必须考虑的,“专利价值分析体系实施后,往往需要通过聘请的专家及检索机构的帮助,才能在此套体系的基础上给出一个专利价值度分值,能较好得对专利的内在价值进行分析和测度。但该项工作实施后,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企业的委托成本将有所增加。” 用专利价值分析将专利运营和转化更好地联系起来,使投资人可以根据专利价值分析报告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有利于市场双方对专利价值进行合理判断并形成对价及合作基础,这是江苏五星资产评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全给公司现阶段的定位。不过黄忠全要考虑的不止这些,通过这次试点,如何更好地发挥专利价值分析在专利资产评估工作中的“前置”作用,为更加科学合理衡量专利的内在价值积累经验,并为“专利价值分析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做好充足的准备。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篇12

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出发,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有资产不应涉足或很少涉足竞争性领域, 这是由于国有企业由于其科层结构过于复杂和终极委托者难以退出竞争导致治理效率相对较差, 另一方面的原因便是政府无法彻底解决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冲突的矛盾。所以从长期来看, 我国的国有企业逐步退出竞争领域是最有效率的选择。但是, 在实证的角度出发, 由于我国在竞争领域已经存在大量的国有资产, 考虑到改革的成本和收益, 为保证社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在竞争性领域仍有必要较长时间的存在、有进有退。甚至于在短期来看, 一些竞争性国有资产以保值增值为目标也有其合理性, 但是应该注意, 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不应该凌驾于整体经济的效率和公平之上, 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应该损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在现实中, 竞争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

实际上, 我们国家对于竞争性国有资产的政策目的与上文实证角度出发进行的分析是一致的。我国国有资产的改革主要集中于两条主线, 一条线便是国有企业的进退问题, 另一条便是国有企业的治理问题, 具体而言便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过程。1999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作出《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从战略上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重要方针, 即国有企业“有进有退, 有所为有所不为”。“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2006年底, 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 把2010年明确为国企重组大限。根据国资委的构想, 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 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十七大报告对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进一步指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 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 引入竞争机制, 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根据国家的文件, 可以将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政策目的概述如下:一是国有经济需要对一些行业进行控制, 并保持绝对控制力。二是国家对于需要控制的行业之外的行业应该逐步退出。三是对于需要绝对控制的垄断行业国家需要引入竞争机制, 并加强监管, 实现效益的提高。四是国家应该加强对提供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类国有资产的投资。虽然这离国有资产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最终目的还比较远, 但是相对于以前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大范围的布局还是有着很大的进步的, 也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

虽然国家提出了这些政策目标, 但是现实中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革是否按照这一目标前进, 或者说现行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革是否实现了这一目标, 特别是近期被广泛关注的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 似乎说明国有经营性资产的改革已经背离了一开始的国家政策。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上去了解, 不能因为短期内国有企业盈利的增加和民营企业的亏损便断定“国进民退”。改革的进展向来是各种利益主体博弈的而结果, 中间出现反复的现象也不可避免, 为了判断我国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改革是否有成效, 是否朝着公共财政的要求的方向前进, 我们需要从现实的角度进行考察。

二、分析框架及指标选取说明

根据笔者掌握的材料, 中央从1999年开始提出国有资产应该有进有退, 并将2010年作为国有企业重组的大限。我们可以将这一时期理解为国有资产改革的一个重要时期, 并且该时期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上。为了验证在第一部分提出的国有资产改革目标是否实现, 本文将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分析。一、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是否逐渐降低;二、国有资产是否退出了或者正在退出不需要重点控制竞争行业;三、国有资产是否对提供公共品和准公共品或者外部性较强的商品的行业进行了更多的投入;四、需要重点控制的行业国家的控制力是否引入了竞争, 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是否提高。本文将主要通过比较总产值及总规模的大小及各自的比例的变化来说明问题。考虑到我国1999年开始提出国有资产有进有退, 并将2010年作为国有企业重组的大限, 因此数据选取的时间跨度为1999年至2010年。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 在实际衡量时将根据数据具体的数据来说明问题。

三、实证分析

(一) 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的变化

国有企业占了国有经营性资产的绝大多数份额, 通过观察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的变化能够衡量出我国的国有资产改革是否逐步, 如果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地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朝着逐步退出的方向努力。由于不易获得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 加之我国经济体系中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远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所以在这里以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及所占份额来说明问题。

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 一方面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的总产值从1999年至2010年是逐年增加的, 可以从总体上大概判断出我国国有工业企业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 使得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逐年增加。另一方面, 国有及控股工业总产值所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又是逐年的降低的, 从1999年48.9%降到2010年的26.6%, 这说明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的发展整体上来说并没有侵蚀其他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发展的空间, 反而是为其他所有制的工业企业的发展腾出了越来越多的空间来发展的。从这个角度出发, 从1999年至2010年,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国退民进”的, 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当然并不排除我国非工业企业的产值中国有资本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导致“国进民退”, 在学者提“国进民退”时往往是以国家垄断的行业为例子, 如石油、煤炭等等, 这些行业绝大多数都是工业企业, 而除了金融和通信之外的服务业则大多数为其他所有制的企业进行经营, 更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而第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在2010年只有3.9%, 可以忽略其所有制结构的影响。另一个不能排除的因素是尽管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但是其资产规模占社会总资产规模的比重可能是逐年上升的, 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极差而导致其占有较多的资源的同时却生产出了较少的产品。这一疑问是有一定理由的, 因为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存在着效率损失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我们将在下文验证, 随着改革的深入, 国有企业的效益也是逐渐的提高的。所以说从工业产出的角度来看, 我国国有资产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退出的, 这一点来说, 是达到了国有资产改革的目标或者说是逐渐地接近国有资产改革的目标的。

(二) 国有资产是否退出了一般竞争行业

根据国有资产改革的思路, 国有资产应该逐步的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 但是一般竞争领域的范围是什么至今还莫衷一是, 并且即使是竞争领域国有资产是否要全部的退出也是存在争议的。另一方面, 根据国资委的构想, 国有经济应对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绝对控制力, 包括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七大行业, 也就是说这些领域国有资本应该在较长时间内占有较大的优势地位。对于一些民营资本容易进入的轻工业领域, 国有资本是应该逐步的退出的, 交由市场去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在此, 本文选择印刷业等行业工业总产值、木材等制品加工业总产值、服装等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烟草制品业工业总产值、食品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占的比重来检验国有资本是否逐步退出一般竞争领域。

由图三可以看出, 所选取的5个行业中, 有四个行业国有及控股企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是逐年的降低的, 这说明国有资产改革中国有资产是逐步在退出竞争领域。但是对于烟草业来说却是个例外, 国有资产对于烟草业的控制始终是接近于100%的水平, 这也说明国家可能出于某一目的而不放开本来能够实行市场竞争的领域, 当然国家也可能是处于一种家长关怀主义的考虑。

(三) 国有资产对于应该加大投入的领域是否加大投入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 国家的职责是提供公共产品, 因此对于能够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政府是应该加大国有资产的投入的, 这也是我国国有资产改革中的一个目标。另外, 对于能够产生外部性的产品, 如废物的利用等领域政府也应该加大投入, 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由于在实际中对于生产公共品的企业的数据比较难获得, 并且公共品的提供和生产是不同的概念, 所以本文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来衡量国有资产对公共品生产领域的投资是否合理, 使用市政公用事业、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邮电通信业中的国有企业资产总额的增长率与G D P增长率进行比较来说明政府对于提供公共品及外溢性较大的产品的投入是否合适。

由图四可以看出, 提供公共品的企业中国有资产的资产数的增长率从2003年至2008年基本上是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即使有些项目有些年份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但是低的水平也不是特别多, 总的来说对于提供具有公共品性质和具有外溢性特征的产品行业的企业国有资产还是逐渐地增多的, 从这一点来说国有资产改革实现了所提目标中的“有进有退”的“进”的目标。

(四)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目标及效益水平

国有资产改革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便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对于这一目标本文认为在一定时期内有其合理性, 不能因为国有资产需要推出大部分竞争领域就将国有资产贱卖掉, 改革最好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 否则会出现较大的成本, 具体到国有资产改革也是一样。由于作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作为低效率的代名词, 甚至成为了国家的包袱, 这显然不是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所应该有的状态, 因此, 不管是为了现阶段的保护全体人民的财产和将来的国有资产逐步退出竞争领域的目标出发, 都需要将国有企业治理好。在这方面我国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来进行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具体效果如何还需要采用实际的数据来分析。

从图五可以看出, 我国国有企业总体来说还是盈利的, 并且总而而言效益是越来越好的。通过图六可以看出, 我国工业企业中国有及控股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大多数年份还是高于工业企业的社会平均的成本费用利润率的, 这说明对于工业企业而言, 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高于社会的平均经营水平的。表明我国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项任务做的是越来越好的, 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的。

四、结论

通过第三部分的实证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国有资产在1999年至2010年期间的改革目标是在逐步完成的。一、国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的比例是逐步降低的, 说明国有资本是在逐步的退出的, 特别是对于一般竞争领域, 国有资本所占的份额也是在逐步的减少的, 从整体上来说不存在所谓的“国进民退”现象。二、国有资本对于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以及具有较大正外部性的物品的提供的投入也是比较充分的, 这说明国有资产改革实现了“有所为”, 逐步加大对市场失灵领域的调整, 向着公共财政要求的方向前进。三、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工作的开展亦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国有企业已经扭亏为盈并且经营效率表现不俗。总的来说我国国有资产的改革是朝着政策制定的目标前进, 是与公共财政所要求方向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毛程连.《财政学整合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毛程连.国有资产管理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辣椒西瓜套种技术下一篇:角位置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