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课程

2024-10-15

档案课程(精选11篇)

档案课程 篇1

一、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现状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在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中是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性质理论与实践并重。本门课程发展现状涉及课程使用教材、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应用四个维度,其中课程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影响最大,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在教学中,采用以下书籍作为参考教材。1990年到2000年,《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基本绝大部分使用曹喜琛老师主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2000年后,各地档案学专业根据自身教学实际使用不同的教材,包括赵爱国老师主编由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刘耿生老师主编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韩宝华老师主编由中国人大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胡鸿杰老师主编由中国人大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档案文献编纂学》。现在档案学专业使用教材多为刘耿生主编的《档案文献编纂学》。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史略篇,讲解古代及近现代档案文献编纂发展历程,着重讲解孔子、刘向、刘歆、刘知己、赵汝愚、章学诚和陈垣等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第二个板块是方法篇,讲解档案文献编纂的各个环节,从档案文献编纂选题、档案文献查找、档案文献挑选、档案文献考订、档案文献转录点校加工、档案文献汇编内辅文的撰写,到档案文献的出版等环节细致深入地向同学讲解。第三个板块是实践篇,教学内容老师可灵活选择,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档案文献出版物案例教学,包括印刷型、音像型和数字型等档案文献出版物;二是档案文献编纂专题教学,包括回忆录、谱牒、方志的编纂;三是档案文献编纂实验课,引导学生参与档案文献编纂实践。三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因各档案学专业研究重点不同侧重点也不同。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应用指的是学生利用档案文献编纂的相关知识指导档案实践工作。本课程应用有效反馈有三个渠道,第一是学生的档案文献编纂实验课,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亲身体验档案文献编纂,形成档案文献成果,通过对学生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审核考察学生本门课程的应用情况:第二是学生毕业实习,毕业实习中学生遇到档案文献编纂工作,通过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考察学生本门课程的应用情况。第三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从事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利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因任课老师不同教学方式也各有差别,可归纳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课程教学类型是传统教学法。按照教材的逻辑框架编写教学大纲,依照教学大纲教学,以章节的形式开展教学,以章节中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思维拓展与课本外的补充,以课堂测验对每节课所学情况进行测试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学期分2—4场平时小考,一次期末总测验作为课程考核方式。这种课程教学方式的优点是学生能系统理解掌握档案文献编纂学知识,缺点是学生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创新性认识不足。教师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教学,面临如下困境:第一是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内容走,缺乏档案文献编纂的最新动态;第二是教材使用案例学生熟悉度低,学习兴趣不浓厚,如《李煦奏折》、《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上海市各界抗战后援会》等;第三是缺乏实践环节。

第二种课程教学类型是应用型教学。老师在授课中理论实践并重:对于理论教学,老师对档案文献编纂学主要内容史略篇和方法篇进行详细阐述。对于实践教学,现阶段主要采取案例教学、模拟编纂及社会实践三种方式进行。应用型教学补上了实践的短板,但在实践教学中依然面对以下难题:一是实践操作性不高。档案文献编纂的素材是档案,模拟编纂中缺乏大量的档案素材,导致模拟编纂成果的可据性降低。二是学生动手能力欠缺。编纂的转录点校加工环节是档案文献编纂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学生从事历史档案转录、档案校勘和档案标题拟写等操作难度大。

二、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再思考

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教学方式面临的困境,可从以下六个方面探索教学方式:深化理论、把握实际(时机)、就事论是、思维导引、强化意识和以小见大。

1. 深化理论。

(1)量化,即对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科资料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思考,不囿于旧有的资料或事例。教学要适当地摆脱课本的范畴,结合历史与现实的情况尽可能地搜集或发现当下档案文献编纂学的素材。这不仅可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科建设及长远发展。这样做使得书本上冷冰冰的理论体系框架以人们视化、感化、触化的形式呈现,是档案文献编纂的一种客观性的理论量化。

(2)质化,即对档案文献编纂学进行一种理论升华。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认识运动中存在着两条方向相反的道路,第一条是“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第二条是“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两条方向相反的认识道路,形成互相联结的螺旋形曲线。对于档案文献编纂课程的质化改进是在感性认识上的理性升华,后又作用于抽象的思维递进。在课本与现实中找到档案文献编纂的逻辑起点(档案元信息)。档案文献编纂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档案的内容,另一个是档案的潜在信息开发。质化性的讨论就是要在档案内容的基础上对档案潜在信息进行挖掘,这种对应是在档案元信息即档案自身内容上的一种对档案潜在信息的一对多的模式。把握档案文献编纂的规律,获得深层次的认识,从一个理论高度反观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发展模式与存续动态。这样或可更客观地学习档案文献编纂的内在逻辑规律,以便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分析能力。

2. 把握实际(时机)。

(1)现实性。学科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档案文献编纂学是属于档案管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提升,也是信息检索、档案信息化等课程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对于研究生的教学不可全搬书本式的教学,这样的一种学习是理论基础学习上的理论重叠。虽可打牢基础知识,但对于研究生的学习不具有推进式的延伸。笔者认为,把握实际的现实性是在当前实际下的一种客观分析,是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一种价值思考。档案文献编纂学是脱胎于历史记录(档案)的整理,成形于历史文献的纂修,变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的一种信息资料的汇集,把握实际使得档案文献编纂学具有一种时代性,是一种持与时俱进观点的学科思维训练。这样做能够对现实问题中的档案文献编纂现象进行是非判断锻炼。也是学科建设时代发展的实践契机。

(2)过时性。我们在对档案文献编纂进行学习的时候,不论是课本上的例子还是老师所列举的事例,都是古代先贤的编纂成果或编纂思想的重复。在课本以规范化的结构呈现于学生的时候,学生会受程式化的思维影响而缺乏自主思考的动力。过时性的思考是锻炼学生对已有价值判断的一种客观分析,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培养。就是要对成型的文本内容进行怀疑,促使其主动搜集资料与主动学习。这样的锻炼是以真实作为准绳,在客观前提下对档案文献编纂学进行的再思考。进行一种从过时性到过实性的追索,而非过时性到过失性的遗憾,以增强不可替代性,体现出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点。

3. 就事论是。

这里所谈到的事不是一件事,而是大范围、多角度的一种档案文献编纂角度的事。事来容易,论是难定。这是笔者对档案文献编纂的一种判断,档案文献编纂其实就是将碎化的信息进行科学、系统的整合以呈现给人们的一种客观史实。作为档案专业的研究生,如何在学习前人编纂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论是的锻炼,是档案文献编纂课程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对档案文献编纂课程进行就事论是的思维锻炼,应从以下两点进行努力。

(1)深研档案编纂成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档案文献编纂的一些经典成果进行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学习编纂程序以及编纂工作的流程,更要学习编纂思想。编纂思想的学习可使学生体会到前人如何将碎化信息整合而成一部部档案编纂的精品,这对于档案文献编纂思维的训练有所帮助。

(2)及时更新编纂材料。这不仅要求教师对现实生活中的档案文献编纂素材进行搜集,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学术思维角度的判断。这可对学生的理论体系结构进行思维拓展,兼收博蓄,将搜集到的资料拿来进行课堂讨论。

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后,进行就事论是的讨论可以从广度上对学生档案文献编纂的学习有一个锻炼。

4. 思维导引。

对于知识的学习应避免单线思维的路径,而应该从多线、多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针对研究生档案文献编纂学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应从学科知识借鉴的交叉学习作为思维导引的操作途径。对于档案文献编纂学这样的学科,单纯地依托课本进行学习,难免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厌倦感、疲惫感,最终也收效甚微。通过交叉学科的导引,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对于档案文献编纂学的学习可借鉴哲学、情报学、目录学、校勘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这样可潜意识地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有一个更为全面的锻炼。学科交叉建构下的专业知识不是脱离知识体系的思维乱序,而是在知识体系根基上的丰富与拓展。这样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专业知识的本源问题,进而求得对学科理论的解答。

5. 强化意识。

档案文献编纂学作为档案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属性,是在对理论知识学习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操作,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种专业意识。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方面,对于研究生应特别强调这种意识的培养。因为研究生不同于专科生与本科生,后两者是学习实际操作与工作方式,研究生的学习更多是对理论的再深化,因而这种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教学中,笔者认为要让学生进行一个被思考到自思考的过渡,不再是本科教学中老师上课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化的知识结构,而是要更进一步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自思考的前提下老师做一些辅助式的工作。这是以学生为主体基调下的教学,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从边缘向圆心的转变。

6. 以小见大。

由于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实践仍是课程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针对档案文献编纂学实践操作方面的锻炼,应从两方面加强。

(1)以例促学。例就是实际的例子,学校在开展档案文献编纂学课程的教学时应当建立完备的实验体系。例如,有相关档案文献编纂实验室或与不同领域、不同机构的档案室、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一定的实验课程,给学生以锻炼。通过一些实际的小例子反映教学当中的大问题,在这种实践与教学互相联动的模式中,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实践操作不同于本科生的实践,这里的实践重在以问题意识为先导进行实际操作的理论反思,本科的实践则是对老师所讲课本知识的一种验证式检验。

(2)以写促编。“光说不练假把式”,以写促编就是要对所学理论、所产生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的写是在对理论知识反思后,结合实践操作的过程进行的观点呈现。对档案文献编纂的学习,关键是学习一种思想,在以档案文献编纂元信息为逻辑起点基础上,如何呈现、以何种形式呈现、呈现的完整性都成为档案文献编纂学需要去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与不断挖掘的。以写促编是要锻炼一种思想,以完备编纂者的逻辑思路,因为当编纂者把某一件事、一个人、一事物、一年代所有档案编出时,实际上意味着编纂者对档案历史进行重新梳理、诠释,掌握着建构历史、改变现在以控制未来的资源。这种现状警示了文献编纂者要理智、客观。

教学方式的再思考有利于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档案文献编纂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档案学专业课程,对本门课程教学方式的探讨有利于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档案文献编纂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喜琛.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韩宝华.档案文献编纂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刘耿生.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胡鸿杰.档案文献编纂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瞿智琳.档案文献编纂学实践教学的设计与思考[J].品牌,2015(2).

档案课程 篇2

一、单选题(共 6小题,每题 5 分)

1.()的色素成分是颜料。

A、蓝黑墨水

2.档案库房的高度一般为()左右。C、2.8米

3.()耐久性好,并享有“纸寿千年”的美名。D、宣纸

4.不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C、熏蒸剂灭菌

5.不居于化学杀虫法熏蒸剂范畴的是()。C、钴60-r射线

6.当相对湿度不变时,温度升高,绝对湿度会()。B增大

7.饱和湿度在不同的温度下有不同的数值,温度越高,其值()。B、越大

8.不属于档案害虫的是()。C、药材乙

9.不属于物理灭菌法的是()。C、熏蒸剂灭菌

10.()是纸张的主要化学成分。B、纤维素

11.当相对湿度不变时,温度降低,绝对温度将()。C、减少

12.()用于将档案纸张与修裱用纸粘合在一起。D、粘合剂

13.按我国档案部门有关规定,保存一般胶片的适宜温湿度为。D、14~24℃,40%~60%

14.保存光盘一般适宜的环境温湿度为()。B、14~24℃,45%~60% 15.不居于化学杀虫法熏蒸剂范畴的是()。C、钴60-r射线

16.()是我国历史档案中的主要用纸。D、手工纸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原则是()。A、适用 B、经济 C、美观

2.档案馆的库房按其保管内容,一般划分为()三种。

A、综合档案库B、专门档案库 C、资料库

3.常见字迹材料的色素成分有()三类。

A、碳黑C、颜料 D、染料

4.常用的档案复制技术包括()、计算机扫描和摄影技术等。

A、重氮型晒图技术 B、静电复印技术 C、缩微摄影技术 D、录音录像磁带复制技术 5.常见的对档案有害的气体是()。A、二氧化硫B、二氧化氮 C、氯气 D、光化学烟雾

6.档案保护技术中常见的计算机打印字迹为()。

B、针式打印字迹 C、喷墨打印字迹 D、激光打印字迹

7.()字迹的文件材料一般不用作归档。A、热感记录传真件B、红墨水 C、铅笔 8.档案保护的任务是()。

A、维护档案的完整的安全 B、最大限度地延档案的寿命 9.档案馆灾害应对体系主要包括()。

A、是综合预防B、防灾准备 C、应急响应D、灾后重建

10.档案保护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A、建设合格的库房 B、科学管理库房C、研究档案损坏原因D、研究档案损坏防治办法

11.档案馆建筑设计的原则是()。

A、适用 B、经济 C、美观

12.饱和湿度、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温度之间关系的正确表述为()。

A、温度越高,饱和湿度越大B、温度不变时,绝对湿度增大相对湿度增大

D、相对湿度不变时,温度升高,绝对湿度减少

13.()字迹的文件材料可以用作归档。B、碳素墨水D、蓝黑墨水

14.常见的对档案有害的气体是()。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氯气 D、光化学烟雾

15.档案部门所称不适宜的温湿度是指()。

A、库房内高于30°C的温度B、库房内0°C以下的温度

C、库房内高于70%的相对湿度D、库房内低于35%的相对湿度

16.()是造成影像变色的主要原因。

A、胶片片基材料B、影像冲洗过程 D、构成彩色影像的染料

17.档案保护的原则是()。

A、坚持以防为主、预防为先B、把档案的“安身”问题作为着眼点和用力点

C、认真研究“治”的技术 D、兼顾重点和一般,做到馆室藏档案并举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

“以防为主,预防为先”是档案保护工作的原则之一。对

2)

档案部门修裱用纸一般使用熟宣。错

3)

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难发生水解反应。

4)“通风”属于档案库房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措施中的“调节”措施之一。对

5)档案馆工作人员发现灾情时,应及时报警。错

6)“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对档案保护工作意义的描述。

对 7)档案馆馆长是档案馆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

对 8)档案部门把库房内高于50℃的温度称为高温。错

9)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难发生水解反应。

错 10)档案馆层顶选择外表颜色浅而光滑的构件自防水结构的坡式通风间层层顶为好。对

11)档案部门修裱用纸应使用生宣,而不宜使用熟宣。对

12)档案库房的安全保卫设备可分为门禁、防盗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等几项。对

13)档案保护是否完整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历史面貌哦完整与安全。对

14)半纤维素比纤维素更难发生水解反应。错

15)“密闭”属于档案库房温湿调节与控制措施中的“调节”措施之一。

16)“空调降温”措施是档案库房温湿度调控措施中的“控制”措施之一。

17)安装密集架档案库房的楼面均布活荷载不得少于5KN/㎡。错

18)档案馆的库房按其保管内容,一般划分为综合档案库、专门档案库和图书资料库三种。

19)档案库房的安全保卫设备可分为门禁、防盗报警、闭路电视监控等几项。对

20)档案部门修裱用纸应使用生宣,而不宜使用熟宣。

21)档案保护是否完整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历史面貌哦完整与安全。对

22)档案馆工作人员发现灾情时,应及时报警。错

23)“以防为主,预防为先”是档案保护工作的原则之一。对

24)档案部门修裱用纸一般使用熟宣。错

25)档案部门把库房内高于50℃的温度称为高温。

26)“做好档案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对档案保护工作意义的描述。对

“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篇3

[关键词] 图书馆学 档案学 精品课程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它是教育部深化教学改革,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举措。精品课程按教育层次主要分为本科精品课程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本科精品课程分为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13个学科73个专业,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分为农林牧鱼、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等20个学科86个专业。若根据课程级别划分,主要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省(市)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截至2011年6月1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已收集以上精品课程20 073门。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的示范课程,其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其中以示范性最为显著 [1]。统计分析“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不仅能让该学科专业的师生理解和认识优质的专业教学资源,教师能够在实施同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使用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学生也能方便快捷地共享优秀网上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能让更多专业人员了解“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现状,从而积极加入到共建队伍中,在更大范围内提高学科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1 “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本科)分类体系[2],“图书档案学”专业课程主要分布在学科“管理学”下(分类代码为11)的“图书档案学”专业(分类代码为1105)。截至2011年6月1日,“图书档案学”专业的本科课程共有38门精品课程[3],其中国家级15门、省级7门、校级16门,见表1。

根据高等学校精品课程(高职高专)分类体系,高职高专的相关课程主要分布在学科“公共事业大类”下(分类代码为15)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分类代码为1502)里。截至2011年6月1日,高职高专的精品课程有2门,分别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文献信息检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陈萍秀,2008年国家级课程)和《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刘文卿,2008年省级课程)。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图书档案学”专业的精品课程数量名列前茅,尤其是武汉大学拥有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共6门,显示其专业教学实力的优势相当突出,见表2。40门课程分布在全国16个省/直辖市,其中,湖北和北京是“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数量最多的省、市,这与学科领域专门人才和院校专业设置相对比较集中密不可分。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形成的演绎,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且目前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的差距比较大,所以如果积极有效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优秀教学资源,能使以上矛盾有所缓解。另一方面,随着“图书档案学”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的普及,部分专业教学内容也逐渐渗透到高职高专的教学领域,教学研究群体数量不断增加,这些因素都促使“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应该适应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学科专业的科研教学实力逐步提升。

2与“图书档案学”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建设

除“图书档案学”专业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的32门严格意义上的专业课程之外,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分类体系中的本科课程如“管理学”学科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和“公共管理类”专业,“经济学”学科下的“经济学类”专业,“工学”学科下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以及高职高专课程学科分类中的“电子信息大类”学科下的“电子信息类”等专业中都有一些与“图书档案学”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例如本科的校级精品课程:《文书学》(四川大学,杨戎,2004年)是属于“管理学”学科下的 “公共管理类”专业;高职高专的省级精品课程:《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陶进,2009年)是属于“电子信息大类”学科下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这两门课程虽然不是以上谈及的26门课程的所属专业,但是课程内容却与“图书档案学”专业课程极其相近。

关于“信息学”和“信息经济学”内容的本科精品课程共6门,其中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各2门,见表4。涉及“企业信息系统”内容的本科精品课程25门,其中国家级4门、省级6门、校级9门,见表5。高职高专省级精品课程2门。在高职高专课程中有两门属“电子信息大类”学科的“电子信息”专业的相关课程,且均为省级精品课程,分别是:管理信息系统(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郑春瑛,2008年);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郭星明,2008年)。

除此之外,还有涉及“数据库的技术和应用”的课程(课程名均含关键词“数据库”),主要属“电子信息大类”学科的“计算机类”专业和“工学”学科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含本科课程4门,高职高专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包括本科课程15门,高职高专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包括本科课程18门,高职高专课程2门。

注:除了两门校级精品课程是“经济学”学科下的“经济学类”专业,其余课程均属于“管理学”学科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注:除了带*号的5门名为“管理信息系统”的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课程是“工学”学科下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外,其余课程均属于“管理学”学科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

3结论

自2003年至今,“图书档案学”专业的精品课程建设尚且不到8年,却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截至2011年6月1日,“图书档案学”专业的本科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共32门,其余相关内容的课程共94门,包括2门与“图书档案学”专业课程内容极其相近的本科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涉及“信息学”和“信息经济学”内容的本科精品课程6门,涉及“企业信息系统”内容的本科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27门,涉及“数据库的技术和应用”的本科和高职高专精品课程共59门。学科专业人员可以登陆“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或“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检索、观摩、学习和申报相关课程,使精品课程的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等特点得以进一步发挥。

研究发现,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许多教育代价,如加剧了学科或专业发展不均衡,造成弱势群体课程建设权力虚无,引发课程建设经费分配上的矛盾,有特色的精品课程难以形成等[4]。所以,在“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中,要注意克服和避免这些问题,进一步推广课程的应用范围,使更多的师生从中获益,实现精品课程建设利益最大化。总之,融合了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图书档案学”专业精品课程,其建设应该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相应层次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适用性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开展集观念、师资、内容、技术、方法、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1]。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国家精品课程•2004.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2011-06-01]. http://www.jpkcnet.com/new/.

[3]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1-06-01]. http://course.jingpinke.com/.

[4] 唐阿涛.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及代价分析[学位论文]. 苏州:苏州大学,2009.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应用研究 篇4

1 档案袋评价模式概述

国外对于档案袋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始蓬勃发展,其中不乏对这一评价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我国学界对档案袋的研究始于2000年。有学者指出,2000至2004年间国内有关档案袋设计和档案袋评价的理论研究与探讨档案袋开发和档案袋应用的实证研究数量相当,且后者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研究中。(林雯,2005)关于大学英语课堂运用档案袋评价的研究成果主要从2006年开始出现。

1.1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环节

有学者曾经指出,在科目教学中应用档案袋的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计划(学习前期)、评价(学习中期)、反思(学习后期)。每个环节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负责提供帮助和指导。(林雯,王志军)

1)“计划”阶段

“计划”阶段的任务是向授课对象传达课程目标及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要求,同时制定作业评价标准并提供学习策略及评价标准等等。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通过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教师需要在课程一开始就向学生讲明档案袋项目的起止时间、评价频率及时间安排、档案袋材料搜集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含选做和必做两部分)、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形式及其在期末总成绩中所占比例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向授课对象说明。

2)“评价”阶段

在学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将所有材料存入个人档案袋后,项目便进入“评价”阶段。评价阶段的任务是对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比读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在评价中分析和反思,逐渐培养起自我评价和自我监控的习惯和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项目实施之初,学生必然对这一新的课程模式不适应,因此教师需要为其提供评价的原则、方法和范例,并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其评价尽量客观。

3)“反思”阶段

反思包括针对某项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的反思和阶段性学习反思两种方式。本阶段,学生需要分析所学科目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目标、修改学习计划、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个别化指导,指导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在激励学习动机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指导意见。(林雯,王志军,2006)

经历上述三个主要环节之后,教师便可以对学生的课程档案袋进行整体分析和评价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学生的档案袋进行阶段性检测和分析,以便对其执行任务的质量进行监督,有效督促学生及时修正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1.2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内容

科目档案袋中的材料主要包括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要求、项目说明、评定标准等材料;还应包括学生根据课程大纲制定的学习计划,这些材料在学期初就应放入档案袋,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不时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项目开始之后,档案袋便由学生自己保存,此间学生应当将自己所完成的各项作业的佐证材料放入袋中,这些材料包括定题作业、选题作业、课外资料、学习随笔、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活动和个人学习情况的意见等。

进行档案袋评价时除了要关注档案袋中的材料数量,更要关注其质量,避免这一评价机制流于形式。教师在为学生的作业打分之前,应当先阅读学生的作业自评、作业互评,看他们是否按照要求标注出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写出了简要的评语,是否根据小组内成员的意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这些反思的意见也应作为教师评价学生科目成绩的参照点。

档案袋中还可加入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长记录袋。平时作业和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这样即使有的学生在考试中未能正常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但由于平时作业认真,总评分也可高于考试分。(郑玉琪,2011)

1.3 档案袋评价的主要方法

档案袋评价模式与传统的评价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评价模式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而档案袋模式则包括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定三部分,且以定期评定和非定期评定相结合。

学生自评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之后要对自己作业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分别记录,对自己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进行总结和分析,对自己所查证的与作业相关的材料出处及材料内容进行记录。自评部分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负责,为知识负责。

生生互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成员要集体讨论,互取长短,集思广益,讨论解决作业中的分歧部分,分享材料,然后交换作业,交互评价,评价时应同时考虑所评价对象的作业质量和自评部分的质量,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生生互评之后,学生应当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形成新的文本,放入档案袋,留作教师评定所用。教师评定时应综合考虑前两次评定的质量和意见,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全过程进行客观评价。

2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研究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拟改变传统翻译课程评价模式的单一性,将学生从被动的被评论地位推到一种主动位置,使他们既是任务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又是任务的评价者,同时还担负着评价他人任务的责任,这种角色的转换使他们从过去消极应对翻译任务、被动接受教师评价的角色转变为积极主动探求查证、参与翻译全过程的角色,更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翻译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翻译水平。

2.1 档案袋内容设计

实施项目之前,应当将提前打印好的翻译课程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要求、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的说明及要求、评定标准等材料放入教师提前准备好的档案袋中,以便教学双方不时对照计划检查落实情况。

在项目开始之后,档案袋交由学生自己保存,学生将教师每次布置的定题作业、选题作业、查阅的相关资料、翻译笔记、妙手偶得等相关材料都放入其中。其中的重点内容是作业部分,包括定题作业和自选作业。

2.1.1 定题作业

由教师根据本周授课计划规定一篇文章作为课后翻译作业,这部分内容有两个要求,要求学生先根据原文写出自己的翻译过程及译文,然后与组内同学讨论,再写出讨论意见及修改译文。

在这项任务中,请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组三到四个人。定题作业完成需要经历三个步骤:第一步:学生首先独立对原文文体以及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将自己翻译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包括原文转换为译文时所参阅的资料,如何遣词造句,翻译手法选择的理由,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解决方法等等;

第二步:是组内讨论,在这个阶段中,成员之间进行组内评议,互相评论译文中的优缺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即组内成员需要提出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第三步:组内成员将讨论过程中其他人对自己译文的建议和意见记录下来,也可以将组内其他成员较好的处理手法记录下来,并根据其他人的意见对译文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译文文本带到课堂上,作为班内同学和教师共同讨论和评定的依据。经过课堂讨论之后,学生再根据班内讨论的意见和教师的建议修改译文,形成个人译文作业定稿,放入档案袋中,作为教师最终评价的依据。

2.1.2 自选部分

内容题材和体裁不限,但是要摘录名家名译,借以体味经典,学习前辈处理翻译问题的方法。对于初学翻译的学生而言,名家名译可以起示范作用,在自己还不清楚该如何翻译的时候,揣摩他人译风、模仿其翻译手法不失为一种选择。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选择摘录内容时最好选用多译本的文章,将原文附上,这样便于将原文与译文进行对照,还可以将几个译本进行比较,将各个译本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写在笔记当中,分析必须要客观,有理有据,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对各个译文的分析做出自己的译文。这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客观思考问题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权威,形成批判性思维。

2.2 档案袋评价模式面临的问题

翻译课程档案袋的设计理念和是对翻译课程传统评价模式的强力突破,对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体验,更是一种挑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包括来自教学和学习观念转变的挑战,来自教师反馈策略缺乏的挑战,来自评价标准难以确立的挑战以及来自技术方面的挑战等等。(周明娟,2009)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也发现档案袋评价模式在翻译课程中的应用面临着一些问题。

1)学生对这一评价模式的不适应

虽然翻译课程是语言专业高年级的课程,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理念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他们仍旧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干涉和指导,因此对档案袋模式并不适应。很多学生对定题翻译作业的自评部分完成不够充分,久而久之便流于形式;对作业的互评部分完成不够中肯,很多同学碍于情面不肯切实指出问题。而选题作业部分,很多学生只一味搜集大量资料,有些甚至都没有读过,对其进行的评论也不够客观,要么捧上天,要么踩脚下,这些情况都与这一本次改革的目标相悖。

2)教师对这一评价模式的不适应

尽管在实施这一改革计划之前教师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和目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问题,如学生没有完全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任务,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教师的监督有时候难以到位;班型较大,学生人数多,教师很难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授课任务紧,教师的反馈时间不足等等,因此教师需要对改革内容及目标不断进行修正。

3 结束语

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模式是对传统翻译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模式的一种改革,正如所有教学改革项目一样,这一课改模式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评价模式对提高学生对翻译活动的热情,重新认识自己在翻译课堂中的角色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相信在不断的摸索与完善之后,这一新的评价模式会惠及更多翻译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

参考文献

[1]刘宗和.论翻译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20-450.

[2]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84-85.

[3]宋志平.关于翻译测试的理论思考[J].中国翻译,1997(4):30-33.

[4]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50-53.

[5]胡晓姣.比读与反思:翻译笔记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6):41-44.

[6]文军,王东生,王磊.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J].中国外语,2006(6):50-54.

[7]林雯.档案袋在我国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5(4):51-55.

[8]林雯,王志军.促进元认知发展的电子档案袋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6(7):42-44.

[9]郑玉琪.档案袋评估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外国语文,2011(1):121-124.

文书档案管理课程试题 篇5

试题1:

一、单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对上文书文件材料的归档时间一般要求在翌年的()完成。A、1~2月份或6月份 B、3月份或9月份 C、6月份或12月份

2、()是机关管理与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通过它建立起文件收进运转记录,它是催办、查阅的索引和档案检索的工具。A、传阅 B、登记 C、签注

3、本单位综合性的、和以上的工作总结、报告、计划、规划、统计报表,其保管期限为()。A、永久 B、30年 C、10年

4、单份文件整理的最终“产品”是()。A、册 B、案卷 C、件 D、张

5、承办是公文处理过程中的()。A、首要环节 B、重要环节 C、中心环节 D、次要环节

6、按我国现行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定期”的年限一般是()。A、16年和50年 B、30年和10年 C、30年和15年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公文结构的必备要素有().A、标题 B、正文 C、成文日期 D、责任者

2、对于本单位收文,是以是否()为归档判断标准的。A、上级文件

B、本单位是否贯彻执行(办理)C、与本单位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文件 D、红头文件

3、广州市档案局2006年印发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的发文字号表述正确的是()。A、穗档函(2006)1号 B、穗档〔2006〕1号 C、穗档办〔2006〕1号 D、穗档字〔2006〕1号

4、凡反映本单位()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和凭证价值的材料应该列为永久保管。A、主要职能活动 B、基本历史面貌

C、在维护国家、单位和职工权益 D、所有活动

5、各单位档案部门应结合(),制定本单位的归档制度。A、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B、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C、本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关于业务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D、本单位工作职能及文件产生情况

6、公文标题由()组成。A、公文的责任者 B、公文的事由 C、公文的文种 D、公文的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跨的党务或行政会议记录本应归入其终止的归档;跨的会议文件应归入会议闭幕归档。

对错

2、采用“单件归档”的前提是必须使用国家档案局推荐的优秀档案管理软件。

对错

3、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收文与文件传阅单组成一“件”归档文件,采取“收文在前,文件传阅单在后”的方式装订较合理。

对错

4、草拟时如需引用公文,应当先引文号,后引标题。

对错

5、草稿不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均不用归档。

对错

6、本单位应归档的纸质文件材料中,有文件发文稿纸的,应与文件正本、定稿一并归档。

对错

7、本单位在修订《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可照搬照抄《广东省机关文件档案保管期限表》。

对错

8、“函”是上、下、平级机关之间都可以使用的商洽性、问答性公文,不具有指挥的作用。

对错

试题2: 1、200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对外发文的文种有()种。A、12 B、13 C、14

2、()是指需要办理的重要来文,由机关综合部门、主管业务部门提出初步的处理方案或建议,供领导人审批时参考。A、审核 B、批办 C、催办 D、拟办

3、()可不用去除文件上的金属钉。A、永久保存的文件 B、10年以下保存的文件 C、30年保存的文件

4、单份文件整理的最终“产品”是()。A、册 B、案卷 C、件 D、张

5、()是公文办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A、拟办 B、批办 C、承办 D、催办

6、不论收文还是发文,其处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都是()。A、处置办毕公文 B、分发 C、签注 D、用印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规定,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分为()两种.A、永久 B、长期 C、短期 D、定期

2、各单位档案部门应结合(),制定本单位的归档制度。A、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B、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C、本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关于业务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D、本单位工作职能及文件产生情况

3、归档就是()的文件经()交档案室保存的过程。A、办理完毕 B、正在处理 C、系统整理 D、简单整理

4、对于本单位收文,是以是否()为归档判断标准的。A、上级文件

B、本单位是否贯彻执行(办理)C、与本单位工作有直接关系的文件 D、红头文件

5、归档文件的特点是()。A、办理完毕 B、应归档 C、系统整理

D、来文机构的规格很高

6、公文结构的必备要素包括()。A、公文的标题、正文 B、发文字号、主送机关 C、成文日期 D、公文制发责任者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以我为主”,就是以本单位各项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为主。

对错

2、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收文与文件传阅单组成一“件”归档文件,采取“收文在前,文件传阅单在后”的方式装订较合理。

对错

3、办理完毕是指文件所指工作全部办理完毕.对错

4、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跨的党务或行政会议记录本应归入其终止的归档;跨的会议文件应归入会议闭幕归档。

对错

5、采用“单件归档”的前提是必须使用国家档案局推荐的优秀档案管理软件。

对错

6、编制本单位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可以照抄国家的有关规定。

对错

7、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正本与定稿组成一“件”归档文件,此“件”文件材料正确的排列顺序为:正本居首,文件处理单居二,定稿居后。

对错

8、草稿不具备正式公文的效用,均不用归档。

对错

试题3:

1、按我国现行规定,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定期”的年限一般是()。A、16年和50年 B、30年和10年 C、30年和15年

2、()是机关管理与保存文件的基本方法,通过它建立起文件收进运转记录,它是催办、查阅的索引和档案检索的工具。A、传阅 B、登记 C、签注 3、2000年发布实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的对外发文的文种有()种。A、12 B、13 C、14

4、()是公文办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A、拟办 B、批办 C、承办 D、催办

5、按我国现行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A、进馆和不进馆 B、永久、长期和短期 C、永久、定期

6、本单位综合性的、和以上的工作总结、报告、计划、规划、统计报表,其保管期限为()。A、永久 B、30年 C、10年

二、多选题(共 6 小题,每题 5 分)

1、凡反映本单位()等方面具有长远利用价值和凭证价值的材料应该列为永久保管。A、主要职能活动 B、基本历史面貌

C、在维护国家、单位和职工权益 D、所有活动

2、广州市档案局2006年印发一份文件,这份文件的发文字号表述正确的是()。A、穗档函(2006)1号 B、穗档〔2006〕1号 C、穗档办〔2006〕1号 D、穗档字〔2006〕1号

3、归档的时间一般设定为()。A、1至2月份 B、6月份 C、8月份 D、12月底

4、各单位制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表的依据是()。A、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B、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C、本行业档案部门发布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D、本单位主要职能和主要业务工作的实际

5、根据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规定,机关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分为()两种.A、永久 B、长期 C、短期 D、定期

6、各单位档案部门应结合(),制定本单位的归档制度。A、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B、本地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关于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C、本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关于业务文件归档的有关规定 D、本单位工作职能及文件产生情况

三、判断题(共 8 小题,每题 5 分)

1、采用“单件归档”的前提是必须使用国家档案局推荐的优秀档案管理软件。

对错

2、编制本单位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可以照抄国家的有关规定。

对错

3、采用单份文件整理归档方法时也要经过分类。

对错

4、本单位形成的规章制度、统计表不应属于归档的范围。

对错

5、采用单份文件整理方法整理归档文件时,收文与文件传阅单组成一“件”归档文件,采取“收文在前,文件传阅单在后”的方式装订较合理。

对错

6、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中大部分都要归档。

对错

7、办理完毕是指文件所指工作全部办理完毕.对错

档案课程 篇6

关键词:数字时代档案教学改革课程资源整合

数字时代给档案学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给档案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我们档案教育工作者以档案基础知识教学为特色,研究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对档案学影响,拓展档案教学与研究的空间,改革档案教学和整合课程资源,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

1、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是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

传统的档案管理,是以档案实体为对象进行管理的。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档案领域内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使档案工作从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的方向转变。档案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工作的发展必将走上信息化、数字化的道路。当今的档案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

1.1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指利用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高速扫描技术等技术手段,将纸质文件、声像文件等传统介质的文件和已归档保存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助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加工和整理,以及档案信息的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档案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1.2学习和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未来电子文件管理将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电子文件是以代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系统存取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输的文件。由于电子文件具有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系统依赖性以及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等不同于纸质档案的特点。因此,电子文件的鉴定、归档、整理、利用问题,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问题,电子文件的安全问题,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电子文件的管理。需要我们学习有关管理电子文件的知识,尽快掌握电子文件管理的规律,

1.3加强档案网站建设。数字档案馆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基础之上的,利用数字化手段,以综合档案信息资源处理为核心,构建“高速宽带通信网络为技术设施的超大规模、分布式数字信息体系。”数字档案馆是通过馆藏档案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接收,整合各种档案信息资源,建立各级各类档案数据库,建立一个多层次、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数据库,并通过档案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

档案网站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步骤,它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实施公共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在我国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档案馆,都已建立了网站,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利用网络提供信息服务。据调查,全国档案部门拥有微型计算机26000多台,网络服务器1500个。网上档案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这种连接提供服务的。

1.4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在数字化条件下,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它们具有非人工识读性、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以及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性等特征。这就使得电子文件和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档案工作者将面临许多尴尬和种种困难。如: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遭到人们的质疑、面对完好无损的载体和软硬件设备却无法读出电子文件的内容、数据库中的电子文件信息由于遭受计算机病毒破坏而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或损坏。为此,当务之急就应加强对电子文件信息的保护,保障电子文件信息的内容安全,防止电子文件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存取性。

鉴于数字时代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新知识,改革档案教学内容,在课程资源上做出调整和整合,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驾驭这些尴尬和困难的能力,

2、整合和调整档案课程资源是档案学科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档案管理的传统方法逐渐被现代信息技术所替代,数字化、网络化使档案工作的重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电子载体的应用使某些传统的基础理论产生动摇,信息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图、情、档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我们原来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档案教育必须顺应潮流,及时整合和调整教学内容。

2.1档案学课程整合和调整的思路,数字时代的档案学科面临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频繁渗透,促使档案学要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研究领域,不断地吸收和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档案学要走一条理论与技术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国内与国外相借鉴的道路,围绕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以电子文件的管理以及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中心。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

我国档案学科的性质与任务已决定了它应注重应用方面的研究,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档案学教育不能再像传统的档案学教育那样囿于基础知识范围内,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内的应用,对档案工作、档案馆和档案人员产生了重大影响,要求档案工作者应用信息管理的新技术,解决档案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轻视基础理论研究在数字时代档案学研究中的地位,因为它可以揭示档案工作的本质和规律,指导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的开展。

传统档案的管理与实践理论是数字时代档案管理的基石。也是数字时代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用传统档案理论来维持档案理论的生存,用它一代一代地延续这一文化,可以说如果没有传统档案理论这种类似遗传因子的东西沟通逝去和活着的一代,档案理论就只能始终处于一种原始状态”。可见,数字时代的档案学理论是在传统档案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要在档案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就必须从传统的档案研究中汲取营养,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2.2遵循档案教学的有关规律和规定。档案教学计划的制订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基于不同的发展目标和专业定位,各校都制定了有关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定,如基础课程的设置必须涵盖档案学科的主干课程,适应档案事业的发展。课程体系充分体现档案学的知识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设置必须符合档案教育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当前的档案教学,口径越来越宽,专业的界限逐渐淡化,基础不断加厚,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减少了他们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逆差效应”,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档案专门人才。

2.3优化档案专业课程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学科知识向着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档案学也不例外。它已经从原来的历史学门类调整到管理学门类下,而且趋向“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原有档案学专业划分过细,培养的人才专业口径较窄,综合能力较弱,已不能适应学科专业结构的变化。为此,应按照“宽口径、新内涵”的思路,对原有的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系统优化,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必然引起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调整课程时应注意淘汰那些脱离实际和内容陈旧的课程,增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能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型课程,逐步拓宽专业知识,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其重点应放在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上。针对“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调整档案学的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专、全和新几个方面。即保持原有的专业骨干课程、增设现代化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3、档案课程资源的整合

数字时代档案学科的发展,使档案学专业由文科式的教学模式向应用型、管理学科模式转变,加强档案应用型人才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技能的培养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

3.1档案课程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首先,档案教育缺少创新的理念,评判一个大学生优秀与否,主要标准是什么?这是始终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大问题。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是以考试成绩优劣来评判一个学生,这是传统观念在教育领域内的集中反映。用这种标准衡量学生,容易将学生仅有的那么一点思想火花也被浇灭,给一些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甚至使其失去学习的自信,毫无疑问,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在学习上积极进取,同时,也要大力倡导综合素质的提高。高等学校应当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成才的环境,让学生有“个性”发挥的天地。

高等学校的教育要为每个学生展示自我创造机会,即尽最大可能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教育工作者要把握时代的脉搏,重新审视时代发展的态势,重新规划学校的发展和改革,不再满足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现象,不再满足于简单地为提高学生读书成绩而制定某些措施,要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有全面的认识,体现教育理念的提升,

其次,档案教学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的,培养的学生在国外一流大学还是很受欢迎的。但是,也不能否认,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的大学生在世界性大赛上,取得高等级的创新成果、原创性重大成果的人数相对较少,这同我们基础教育方法的单一有关。

从教育的层面上来讲,我们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形成偏重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属于一种传承式教学。学生的好奇心和广泛兴趣却在无形中被压抑了。具体的表现是:教学手段单一,以课堂讲述为主。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作为大学教育,要完全改变这种偏重记忆、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革基础教育中单向教育的方式。法国巴黎高师的校长说:高等学校的任务就是发挥学生的天才。大学,无论其规模大小,最重要的就在于有没有让学生才能得以发挥的环境和空间。规模再大,缺少了学生发挥才能的环境和空间,创造型人才是培养不出来的。

当前,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趋向一体化发展,作为一个学科大类,它们的学科基础知识的交叉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学不能再一味地强调本学科的基础课程,一味地要求“姓档”。而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变化。档案的基础教学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吸收图书情报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要挖掘、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意识。档案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激发学生与学习兴趣有关的因素,包括思想的、社会的、政治的等方面的因素。

目前,我们所实施的“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追求综合素质,都是为了基础教学的改革,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应当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同时,还应赋予“厚基础、宽口径”新的涵义,对专业知识结构进行系统优化。

第三,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不足。实践教学是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们的档案学科的教学资源不够丰富,教学内容从概念到理论,所以,课程通融性也比较差,与基础课之间,缺少有机的内在联系。档案学课程资源,可以拓展的空间有限。美国高等教育专家认为:本科教育应是一种整体与均衡的完整教育,本科教育除了要培养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培养学生宽广的人生视野、思辨与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主张以整体知识观来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保持本科课程体系中各知识系统之间的本质联系,美国高校大多数的课程都设有实践训练。

据统计,从1900年到1979年,世界上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一共获得了214个诺贝尔奖,其中有166个是通过创新实验突破的,占77.6%。英国著名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在110年中共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见,实践教学活动,对创新人才培养多么重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借鉴别国的经验来改革我们的教学,打破旧的实践教学框框,坚决改革那种徒有虚名的无效的实践,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基本技能训练,发挥他们每个人的创新潜能。让创新意识的火花成为日后创新的成果。

3.2档案学科课程模块的构建。基于档案学专业自身的特点。档案学科课程模块的构建,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研究构建其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的体系,不仅要培养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档案管理和信息服务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适应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为此,档案学科课程作以下方面的整合和调整。

在教学内容方面,不断更新知识、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同步跟进档案实践需要,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学科内涵;在课程结构方面,体现知识性、实践性和拓展性,满足专业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新型的课程结构。它们的具体内容:一是基础知识板块课程,如档案学概论、档案管理学、电子文件管理、中国档案史、档案法规学、档案保护技术学等。二是人文知识板块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中外文化史、中外名著选读、公共关系学、交往与礼仪等。三是专业实践板块课程,如文献信息检索、政务信息系统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动态网页设计等。四是专业拓展板块课程,如机关文件管理、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基础、电子商务概论等。这四个板块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能力和技能培养为主线,把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为一个整体,多层次、全方位地整合课程资源,促进了各门学科知识的融通。

档案课程 篇7

1 从总体构架来看, 都体现“三部曲”

这是概论课程的特点和特色, 这也是本课程的使命所决定的, 它要解决档案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档案工作者实践及其他知识背景读者的使用需要, 因此“大而全”, 体现在教材内容架构是严重“趋同”, 基本上这些概论是以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学为研究对象的, 也就是说, 作为档案专业的入门课, 从我们第一次接触档案学课程开始, 就已经进入了以档案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阶段, 并且把档案学研究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

就“三部曲”来说, 包括档案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分为三个部分, 完全涵盖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实践等基本问题。首先, 从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三个方面去总体布局档案专业的基础入门课, 这给概论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便利, 体现学科的高度统一性, 这也是该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次, 从这一整体出发, 细分相关的内容并加以深化, 分成若干章节来展开, 分别就档案学研究、档案以及档案工作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化和细化, 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 符合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规律。

在开展概论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以时序展开不同版本相对应的部分, 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档案学研究和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档案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争议问题及难点, 从档案、档案工作以及档案学这三个相对独立而又密不可分的方面展开去把握, 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档案观, 为日后参与档案学研究或具体档案工作实践奠定基础。

2 从知识体系上来看, 体现认知规律

在几本概论中, 围绕知识体系布局, 都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总到分一般的认知和逻辑规律,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形成牢固的档案思维, 并为档案观和档案意识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养分。

在遵从三部分总体布局的基础上, 从人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习惯角度出发, 第一部分, 对基本概念、内涵、特点、功能、作用及价值等作比较分析, 从纵向和横向归纳、抽象它们的迭代演进脉络;第二部分, 基本是以档案工作的内涵和外延来展开, 尤其是档案工作内部和外部环境, 像组织、制度、标准、体制等方面铺陈开来;最后一个部分基本上都是围绕档案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来展开的, 包括学科属性、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基本理论问题及研究趋势等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迁移法, 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系部的学习。对档案定义的描述, 像赵越著的概论中没有直接在章节的一开始就说出, 而是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 对‘档案’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 由低到高,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逐步形成了关于档案的概念。”接着从时间、地域及社会经济发展等不同的角度分别叙述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档案定义, 最后归纳出档案的一般定义。采用这种教课思路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符合人们的认识档案这一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 在比较和发展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所述的概论中, 都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对档案学理论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基本概念和知识结构都作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在总体上从对档案定义的来源及其档案的本质属性等一系列档案基本问题的阐述, 从概论知识体系的安排来看, 前一部分是后续档案工作、档案事业以及档案学研究章节的展开的基础和前提, 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是档案这一客体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产生和延续, 体现人们对这一客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管理过程, 而档案学研究则是对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理论探讨和论述。

鉴于这种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知识体系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 要贴近学生认知知识的实际, 抓住档案专业学生 (尤其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其他相关专业入门者) 的知识准备和好奇心特点, 侧重案例教学, 寓教于乐、生动有趣, 起到概论作为入门课程应具有的功能和特点, 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 提供必要兴趣培养和专业熏陶。

3 从内在动力来看, 由封闭走向开放

档案现象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现象, 从其产生开始至今, 是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原始记录为其本质的, 是一种社会活动“副产品”和“镜子”, 其有用价值和具体作用就驱使人们去保管和利用。在概论中, 无时无刻不传递和表现档案现象的内在矛盾:即保管和利用、开放和保密的矛盾, 这一矛盾也促使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这对矛盾, 也可以从内在驱动力上来分析, 从古至今这种管理和利用的范围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从远古时的“神权”到近代的“君权”, 再到现在的“民权”, 无不反应出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的产生发展的曲折历程, 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清楚的看出, 档案学研究发展的轨迹和趋势―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必须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基于这样的一种走向开放的发展趋势和主旋律, 在教授概论课程中, 必须强调和深化一个“变”字, 让学生深切体味这种内在驱动带来的变化是十分巨大和强烈的。在概论中, 基本上都有对我国档案学产生的叙述, 从我国古代文书档案工作发达的状况以及近现代文件档案工作、再到外国档案学对我国的影响, 可以粗略的看到我国档案学发展的轨迹。在古今中外的档案学学术思想和档案工作实践的基础上, 我国的档案学研究始终延着一条上升的曲线向前发展, 在保持自身特色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充分吸纳相关学科尤其是管理学、信息学和现代计算机技术学科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 丰富和发展我国档案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概论中, 都有本学科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要延续档案现象和内在规律研究源流, 让学生从多角度、全过程、动态化的视角去学习和心悦诚服地接受新知识。

在内驱力的作用下, 使得概论课程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担负着理论与实践创新及其传播的重要功能, 在教授概论课程中, 要善于借鉴相关专业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在比较分析中学习新知识, 尤其是专业核心知识和基础理论。使得学生能够在学科内驱力的作用下, 把握整体和重要部分, 围绕变化和开放去思考问题, 从而将基本理念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4 从外部驱动来看, 善于收纳融合

在概论中, 时刻都体现出外部的因素对档案这一事物的影响和作用, 这也体现出概论对外部作用的反应是正确的和及时的。因此, 对于概论课的教学要与时俱进,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作为“原始记录性”的档案不断修正和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要在不断的变化中获得新活力。透过不同时段的概论, 可以看到它的深刻的历史轨迹, 当然, 要坚持发展变革的观点, 不断从中获取新动力。像在概论中, 它不仅要大篇幅地对传统的以纸质作为载体的档案加以介绍和学习, 同时也要对新型的载体档案作以介绍和分析, 如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电子文件管理信息系统等, 要不就给学生一种很不全面的感觉, 不象是概论。同时, 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 使学生对档案、档案工作和档案学研究问题更加疑惑, 是不是类似出现新型载体的事物是不是档案研究者和工作者漠不关心?抑或是新理论在档案学领域水土不服?诸如此类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要始终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并在这种动态调整中去找寻档案工作、档案学研究的新鲜事例, 以增强说服力和代表性, 避免学生学习知识出现“口是心非”现象。

其实, 对于概论的教学而言, 面临着大量的更新旧知识, 收纳融合新理论、新技术的繁重任务, 要求课程教授者能时刻以积极创新的姿态去对待挑战, 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 把自己打造成为多面手, 对档案学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有独到的见解, 在教学实践中, 能点拨思考问题路径和激发产生新思维, 像“新来源理论”、“后现代理论”及“档案云存储”等概念, 使得概论课程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和学术活力, 不断围绕档案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和概念来教授概论, 是档案学科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也是引导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现实需要。档案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学科, 其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 可以这样说, 没有相关学科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推动和启迪, 档案学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将是很难的, 这也会体现在概论课程的建设上。正因为如此, 在教授概论过程中, 要高屋建瓴, 从全面把握档案学学科发展的趋势的角度去理解和教授概论, 并把那些鲜活因素加入进来, 使得概论课程的教与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切实发挥概论课程的基础、入门和引领作用。

摘要:随着高校档案学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档案学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都呈现出新特点, 在内涵深化和外延拓展上呈现出多样化的新格局。档案学专业的基础课和入门课—档案学概论为例, 以不同时段具有代表性的档案学概论教材为依据, 梳理档案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以此为依据, 展开对档案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发展,档案学,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2]赵越.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

[3]冯惠玲, 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档案课程 篇8

班级档案是班级从建立到毕业的过程中, 班集体和同学个人在从事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但在构建班级档案的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班级辅导员或班干大多缺乏档案专业知识, 档案管理难以科学化。因此, 将构建班级档案作为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一项实践教学来实施, 既有利于加强学生应用能力, 又有助于在探索中规范班级档案的管理。

一、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实践教学主要方法

由于高职学生的培养方式和就业去向特点, 高职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课程一直在往应用性方面发展。

1. 现场集中教学。

除了常规的课堂实例教学, 任课老师大多将学生带到档案馆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办公室现场参观, 了解文书处理流程、档案操作流程, 以增强学生对档案管理知识的直观认识。

2. 模拟情境教学。

现诸多高职院校文秘专业都建立了综合实训室, 引进了多功能的办公软件系统, 以对学生进行模拟教学。通过软件操作, 让学生模拟操作档案管理的全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任务驱动教学。

根据档案工作过程和行业规范, 将档案管理的各项目细化成具体的任务。任课老师指导学生围绕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档案管理基本知识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二、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实践环节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但由于缺乏真实的情境与实在的操作, 往往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档案管理技能。

1. 项目任务虚拟化。

当前, 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大多采用虚拟企业和现实场景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模拟情境材料和企业信息进行练习。但由于教师水平、场地限制等问题, 实践教学往往形式化、简单化, 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

2. 实习实训简单化。

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档案教学过程中的很多实习实训项目无法进行。如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档案馆等实习实训基地的专业化要求有较大差距, 很难真正参与实际工作, 所谓的实习多局限于观摩。若依托学校综合档案室或相关办公室实习, 由于规模较小, 难以一次容纳太多学生, 频繁更替实习学生会给工作人员带来诸多不便, 因此学生在实习中承担的多为办公室事务, 而非真正的档案管理实务, 不利于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

3. 实践环节被动式。

学生无论是在校外实训基地或是校内办公室实践, 大多都按照既定的模式来操作, 这样的实践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加之档案管理课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 对于整个专业的学习来说, 实践时间短, 实践不连贯, 无法深入了解档案管理的全过程。

三、构建班级档案在档案管理实践教学中的作用

班级从建立到毕业的过程中, 会形成一系列的班级档案。构建班级档案在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中, 可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1. 构建班级档案可以使档案管理实践贯穿大学生涯。

班级档案是班级建设和个人成长的历史记录, 构建班级档案可以按学期或学年来对班级材料进行归档, 班级档案的管理则成为一项日常工作, 从而把通常只有一个学期的档案管理课的实践部分延伸到了整个大学三年, 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连贯地进行档案操作, 从根本上提升技能。

2. 构建班级档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班级档案既包含了班级信息, 如学生管理部门日常检查内容和有关考核信息, 有关教学质量的考评、考试、测试、验等科目信息等;还包含了学生个人信息, 如与学生成长相关的操行、劳动纪律等, 可以说其与学生个人及班集体都息息相关。学生有责任也有义务来维护班级的荣誉, 这更容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级档案管理工作, 有效地实现学用结合。

3. 构建班级档案可以实现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实践。

档案管理课程按照秘书文档管理能力要求, 大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工作项目: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档案检索、档案提供利用、档案数字化管理等。从大一开课起, 老师指导学生从班级档案收集入手, 引导学生在未来三年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做好各项档案管理环节的工作。班级档案可以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组织引领课程内容, 有利于学生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四、构建班级档案在档案管理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将档案管理课按照秘书文档管理能力要求, 分解成档案收集、档案整理、档案保管、档案检索、档案提供利用、档案数字化管理六个工作项目来开展实践教学。任课老师要与班级辅导员做好沟通, 自新生入学组建班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 让学生认识到构建班级档案不仅仅是档案管理课程的实践需要, 还是文秘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 更是保管班级集体和个人大学信息的重要工作。

1. 档案收集。

从大一开课起, 任课老师与辅导员要作为班级档案的总责任人进行宏观指导。首先, 建立班级档案归档工作制度, 凡是记载和反映班级的主要活动, 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都应归档。同时, 指导班干组成档案工作小组, 根据工作职责分别负责对应的档案, 发动全班学生踊跃参与提供素材。班长负责班级自然状况档案;副班长负责学生个体信息档案;团支书负责党团籍档案、思想品德教育档案;组织委员负责党团活动档案;纪检委员负责收集班风学风档案;学习委员负责收集学籍档案;宣传委员负责收集活动照片、录像、宣传报道材料等;生活委员负责收集班费以及班费收支档案等, 诸如此类。另外, 可考虑由负责不同类别档案的班干带领一个工作小组, 使班上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 这样既使班级档案工作有条不紊, 又使学生收集和管理档案的能力得到培养。

2. 档案整理。

任课老师可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学校的档案保管期限表, 再结合班级实际情况, 确定班级档案分类方法。在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 组织小组成员按照班级档案分类方法, 对接收的档案材料认真进行检查、分类、鉴定, 发现不符合归档要求的及时改正。为了实践的连贯性, 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可采取每个月归档一次的制度。

3. 档案保管。

在文秘综合实训室里开辟一个区域, 作为班级档案库房, 配备相关的专业档案装具, 如档案盒、归档章、打码机、温湿度计、装订机、棉线等, 安装专业档案管理软件, 为学生提供正式的档案保管条件。每个班级要准备一定数量的档案盒, 盒内要有归档材料目录并及时填写, 并在档案盒的背签上标注归档内容。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班级档案的保管和日常维护工作, 保证档案材料安全。组织学生每学期末检查清点档案材料数量, 认真进行整理。

4. 档案检索。

讲授档案检索理论知识后, 组织学生按小组制作相对应的档案目录、索引、指南等检索工具;同时, 指导学生将保存在电脑里的档案信息做好归类, 进行自动化检索的练习和使用。

5. 档案提供利用。

班级档案在评比、奖助学金的发放、争创优秀班集体等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班级档案, 一些评比结果都有据可循, 能有效地避免因评比而引起误会和矛盾。此外, 在一些系部、学校的迎检工作中, 班级档案都会成为迎检材料中不可或缺的支撑材料, 因此, 老师要指导学生建立相关的档案借阅制度, 便捷、安全地向相关单位提供原始档案材料。同时, 还可以指导学生对档案材料进行加工, 利用班级档案做好年度班级大事记、文件汇编、档案展览等。

6. 档案数字化管理。

班级档案作为班集体和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记录, 有着很丰富的价值。为确保毕业后仍可以发挥班级档案的作用,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建立班级博客、班级网站等途径来实现班级档案的数字化, 安排人员定期维护, 保证班级档案的完整性、可读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实现档案的共享、沟通和交流。

与此同时, 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通过档案管理课程构建了规范的班级档案, 掌握了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后, 可以安排该专业学生指导其他专业班级进一步构建和规范班级档案, 通过具体的实践, 从根本上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从而更好地参与校内外实习实训。

参考文献

[1]赵展春.高职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实务》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 .

[2]许立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档案管理课程改革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0 (6) .

[3]向玉琴.浅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档案管理技能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16) .

[4]郭学玲.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班级档案管理工作——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1 (6) .

档案课程 篇9

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及专业需求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 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文件中心;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研究生思想已经成熟, 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学习目标明确, 除了个别预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 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即时就业。就档案学专业硕士而言, 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 考取公务员

近年来, 高校毕业生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最为稳妥的就业机会, 公务员录取范围广,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均可依条件选择报考单位, 对于档案专业的学生来说, 可选择国家级、省级档案行政机构, 各级政府机关、党政机构、检察机关、司法机关, 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 也可报考个别机构文职类公职人员。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考取相关档案管理岗位不失为上乘选择。档案管理方向公务员, 除了应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 必须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 严守党和国家各项机密, 并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尤其是《宪法》、《档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条文, 严于律己, 克己奉公。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 因此, 公务礼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也是档案学专业学生必须通晓的课程。

(二) 考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 目前尚无全国、全省、市统一招考的形式, 事业单位考试由用人单位委托各省、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考试、录用等相关事宜。事业单位具备立档单位的条件, 因此, 大部分事业单位设有管理档案的组织部门或文书部门, 各单位根据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计划,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除了报考要求硕士学历的服务机构, 更多的去向选择为高校档案馆及研究机构。此类毕业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基本功, 而且要通晓文书学、秘书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 高校档案馆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 能独立承担一定量的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 提升高校档案馆及科研机构在档案专业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三) 应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相关部门

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应聘企业的人数并不多, 且基于营利的目的, 企业档案人员多归办公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管理, 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文件中心、数据处理部门等。对于应聘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学生而言, 要全面掌握日常办公、人力资源、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 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 并且能够适应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 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 将潜力发挥至最高点。换言之, 企业更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工作人员, 或是经验颇多、根基稳定的人员, 这些硬件要求成为阻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谋发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业的学生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思想, 为自己规划一份长远的计划书, 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以免遭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打击。

二、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迄今为止, 我国已有 28 所大学设立了档案专业硕士点。我国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呈现区域广、院系设置多样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体系化等特点, 各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虽有所不同, 但均是朝着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方向发展。下表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表: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 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 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 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 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 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 “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 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 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1]。

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 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 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 公共政治4分, 必修课21分, 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 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 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 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 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 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 引导档案学硕士, 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 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 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

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 以专业理论课为先, 分方向选修课为主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 。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 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 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

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 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 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 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 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 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三、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有学者明确指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方式方法, 提出档案学教育应在探索中前进, 在调整中提高、在实践中协调的原则。并指出, 应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立“以独立为本, 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 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2]。笔者认为, 根据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 并非将原有课程体系推翻, 而是更好地将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 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 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 反之, 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 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 因此, 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 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 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 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 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 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 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 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 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 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 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 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 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 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 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 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 均为档案学专业课, 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 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 40 学分, 其中至少24 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 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 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 学分, 共计 12 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 共76 学分”[3]。可以看出, 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 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 而且门类多样, 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 扩大选修课的范围, 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 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 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 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 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重课堂、轻就业, 理论与实践脱节, 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 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 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 显得手足无措, 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 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 占8-12学分, 从开设的课程来看, 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 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 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 提交实习报告, 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 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 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 没有实践经历, 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 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 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 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 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

同时, 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 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 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 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 笔者认为, 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 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 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

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 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 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 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 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 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 因此, 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 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 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任越, 倪丽娟.对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J].档案学研究, 2006, (2) :38-41.

[2]陈忠海, 陈洁.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档案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J].档案学通讯, 2011, (5) :45-48.

档案课程 篇10

(一) 社会发展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2006年10月10日,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主办了第二届“中美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国际研讨会”, 就未来我国图书情报档案学教育发展变革的若干方向问题, 进行了广泛探讨。根据会议探讨内容及所达成的共识, 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了图书情报档案事业的发展环境, 信息社会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与不断发展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新的需求和挑战。

未来图书情报档案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相应地, 档案学本科教育要以奠定档案学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为目标, 主要培养档案实体管理、档案信息组织与检索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 课程体系的含义及其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和意义

课程体系可具体表述为有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各方面的总和及其相互关系。从一般定义可以看出, 课程体系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及实施方式。专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的高低。因此, 作为档案学本科教育体系的一个有机系统, 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必须经过不断的调整与改革, 以实现社会、学科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本文旨在结合如马里兰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武汉大学等国内外实施档案学教育的典型高校的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 分析指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而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善提出几点建议。

二、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目标有档案学本色弱化趋势

1998年, 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 明确规定档案学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基本职能, 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即一专多能的专门人才。但纵观近年来各高校档案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志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组织等史学、管理学、信息学等学科课程表, 以致于档案学成为多门学科的“大杂烩”的明显趋势。如:许多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调侃的一样, “我们什么都学, 但是我们其实什么都不会”, “大杂烩”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被各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分散了学习精力, 而容易造成对知识的混淆, 缺乏从档案学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 课程结构不完备, 缺乏自主选择性

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本科教育为例, 依据最新修订的《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0年修订) 》, 档案学本科教育预开设专业选修课21门、共计学分59个, 约占总要求学分的42.14%, 虽然预开设的专选课学分远远超出了培养方案要求的毕业应取得的专选课最低学分 (44个) , 但由于师资不足、选课人数未达到最低要求选课人数等原因, 许多专选课并未实际开课, 导致专业选修课“必修化”, 学生缺少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性。

(三) 课程内容偏颇, 缺乏创新性、实用性和连贯性

我国的档案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1926年的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 经过近90年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教材编写已成体系;而我国的本科档案高等教育, 学生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 所以本科阶段的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 采取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确实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 但其不可避免的一个缺陷就是大而空的“填鸭式”知识灌输钳制了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此外, 档案学在课程内容上集史学、管理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多门学科于一身, 导致档案学本科教育陷入知识量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中。一方面, 许多课程如《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受课时限制, 学习内容仅停留于浅层次的涉猎, 致使学生无法全面理解数据库思想, 无法真正将所学知识与档案工作实践相结合, 无法学以致用。

(四) 师资力量有限, 课程实施变数大、平衡性差

以武汉大学为例, 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目前共有教师10名;而对比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 还有26位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 这显示了国内外档案学教育师资力量的差异。我国档案学教育师资力量有限, 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学教师数量有限, 二是档案学教师实践经验有限。

相应地, 由于目前国内档案学专业教育的教师数量有限, 受教师身体素质、行政升职、兼任职务增多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预设课程的实施变动性大, 延期开设或者取消开设等现象时有发生, 各学期之间的课程安排也缺乏平衡性和过渡性;由于档案学教师实践经验有限, 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内容出现了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平衡。

三、如何改善

(一) 明确强化“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档案学本色的课程目标

档案学教育要想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始终处于发展状态, 必须培养具有突出档案学专业素质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此, 档案学本科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档案学思想、档案知识、档案工作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基本知识为立足点, 而不能仅仅跟随潮流、追赶时髦, 社会上时兴什么, 档案学教育就跟随增设什么课程。

根据国家教育部确立的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 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基本职能, 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信息服务、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 我国目前的档案学本科教育亟需明确强化“一专多能”型人才的档案学本色的课程目标, 增强和巩固人才培养的专业竞争力和绝对优势。

(二) 完善范围广泛、比例协调的课程结构

目前, 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已广泛涵盖了管理学、史学、信息学、档案学等多元的、广泛的学科范围, 但还需从培养有差异化、个性化的专业人才角度出发, 加大专业选修课在专业课设置中的比例, 加强特色课程的建设力度;同时, 还要协调好核心课程、技术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 在确保核心课程的中心地位的同时, 适当增加技术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时数。

(三) 更新实用性、创新性和连贯性强的课程内容

根据调研,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档案学课程设置相当简明, 课程虽然不多, 但是作为课程具体内容的专题确实可以涵盖各个方面, 同时“信息”这个重点也十分鲜明;北欧各国将文件管理归纳为档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文件管理纳入档案管理, 开设了包含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文件管理、档案登记、档案整理编目、信息检索、档案鉴定和处置等实用性技能在内的专业课程。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 我国的档案学本科课程可基于文件连续体理论, 从培养学生前沿性的实际操作技能出发, 开设一些前沿性和实操性的课程, 如泛媒体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视频、音像和非文本档案管理, 数码照片文件管理, 档案保护理科原理与应用等;还应增设实践类课程, 将教学与实践交叉进行。

(四) 平衡渐进、稳定、立体、多元化的课程实施

借鉴北欧各国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档案学教师构成, 我国可在档案学本科教育阶段适当引进外籍教师和来自档案馆、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 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 平衡教师知识结构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构成, 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为专业课课程正常实施提供基本保障。还可借鉴冰岛大学历史系与国家总档案馆联合开展档案学教育的做法, 每两年邀请一名档案馆人员到学校为档案学学生主讲一门课程。

制定渐进式的、平稳过渡的教学进度安排, 并实现授课计划公开化、透明化, 让学生知晓授课计划, 明晰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此外, SAA一项调查显示美国大量的档案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公司、个人收藏机构都参与档案学专业的实习活动。加州大学更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档案馆、图书馆、杰瑞·布鲁克海默影片档案馆、盖蒂博物馆、洛杉矶公众图书馆、法律图书馆等40个场所的实习机会。鉴于此, 我国档案学本科阶段的课程实施还要立足于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通过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实习基地, 采取模拟管理、实训等实践方式, 搭建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让同学们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事务流程模拟、操作规则掌握和灵活性应用方面的针对性训练。

摘要: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关乎档案学教育及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大局, 研究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现状及未来发展举措, 对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发展和档案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国内外开展档案学教育的马里兰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对比, 分析指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而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课程体系,档案学,本科教育

参考文献

[1]数字时代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J].图书, 情报, 知识.2007 (1) :112.

[2]任越.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体系面临的危机[J].黑龙江档案.2005 (6) :48.

[3]赵淑梅.档案学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档案学通讯.2012 (1) :53-54.

[4]朱玉媛.关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档案学教育观念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3 (3) :5.

应用文写作课程档案袋评价法初探 篇11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教学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法

笔者在承担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深感目前的教学现状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趋于实用, 文凭固然重要, 但个人的业务能力往往是更加重要。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确定性的一面, 也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因此, 在评价方式上, 由一卷定高低, 由分数定能力的评价方式, 已远远不能满足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必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使教学与评价真正融为一体, 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使教学为就业服务。

1 一般教学评价的方式

一般认为, 对学生的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制定科学的标准, 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 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 并给予价值判断。主要评价方式按功能分类, 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按评价主体分类可以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社会专家评价、社会职业技能机构评价。

目前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评价, 评价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内容处理, 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效果达成, 教学素养高低, 教育机智灵活性等等, 而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 而不是教师表演得如何, 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关注“学”才关注到问题的根本。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教学生学”。《改革纲要》也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改革评价方式势在必行。

2 档案袋评价法

结合应用文写作教学, 笔者感到在应用文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评价应以学生状态和成果为事实依据, 对学生活动做出价值判断和信息反馈。要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并在组织教学活动的展开各方面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试举档案袋评价法为例:

根据应用写作课程项目的设计原理, 学生档案袋主要成分为:

(1) 封面:对档案袋的介绍。

(2) 目录:对档案袋项目的一个介绍。

(3) 内容: (1) 反映学生学业基础的档案资料或阶段性评价成绩; (2) 学生学习行为记录, 如上课表现、朗读、角色扮演、合作学习次数等; (3) 书面作业及作品记录。高职应用写作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根据项目模块设计, 学生有许多任务成果, 如邀请函、招聘函、协议等, 应小心保存放入学习档案袋, 作为评价他们动手能力及学习态度的有效档案。 (4) 各类摘录。高职应用写作课程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支撑专业知识, 可把平时在报刊、真实的公司文件、甚至广告等一类与课程相关的信息摘录下来, 存入档案袋, 促进学生多渠道自主学习和注意积累。 (5) 自我评价。通过自我反思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点及不足, 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与调整。

(4) 总结: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自我小结。

3 档案袋评价法评价标准

教学评价标准, 是对教学活动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用的准则和尺度, 是对评价指标上的表现进行测量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3.1 职业能力等级标准

对于高职应用写作课程教学而言, 可依据职能能力等级标准评价, 如表1所示:

3.2 作品评价标准

在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中, 大部分的教学成果是应用文文种写作的文本, 根据课堂设计, 可列出以下评价标准 (见表2) 。

通过以上几种总结评价, 师生共同讨论、评判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 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 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 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采用档案袋评价法等多元化评价方法, 可以把促进和保障学生创新素质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目标, 可以用定性评价去统整和取代量化评价, 或者以定性评价为主, 量化评价作为补充。在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的评价方式中, 一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李小林.应用写作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尝试与思考.阅读与写作, 2000.6.

上一篇:百叶与建筑立面设计下一篇:集约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