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教学课件

2024-10-04

诺贝尔教学课件(通用12篇)

诺贝尔教学课件 篇1

诺贝尔教学课件

[教材简析]

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然而,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他投入的精力最多,遭受的危险最大,对人类的贡献也最为丰厚,这代表了他最伟大的成就。学习诺贝尔,尤其要学习他高尚的人格,他以渊博的知识让后世为之叹服,以毕生的不懈努力让后世敬仰,以勇敢的探索让后世折服,更以高尚的人格让后世缅怀。

本篇文章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感人的笔触叙述了这个故事,从诺贝尔奖颁发的地点和时间说起,娓娓道来,使人们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接着,文章以“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一句统领全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4、初步掌握人物小传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绝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语言材料初步了解诺贝尔的成就,感悟诺贝尔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他的名字和人类在科学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地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册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

2、今天我们就让我们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二、检查预习,了解梗概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请几位同学领读。

瑞典 斯德哥尔摩 世界性盛会

铁锤 砸石头 劈山筑路

炸死 残废 毫不气馁

实验室 爆炸 满身鲜血

逝世 遗嘱

3、你能根据上述词语,用较简洁的语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试在小组先说,再请1—2位同学在全班说一说。(诺贝尔小时候,看到工人们用铁锤砸石头,劈山筑路,想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把大山劈开。后来,他与父亲、哥哥一起研究炸药,虽然弟弟炸死,父亲残废,但他毫不气馁,最后,在实验室发生巨大爆炸,满身鲜血的诺贝尔终于成功了。诺贝尔逝世,立下遗嘱奖励后人。)

4、对于诺贝尔的成就,课文中有这样一句句子: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5、具体描写诺贝尔发明炸药的是哪几个自然段?(第3至第9自然段)。请几位同学来读这一部分,看一看诺贝尔是怎么发明炸药的。

(学生朗读课文,相机了解发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了解诺贝尔的永不满足。)

发明液的体炸药是实现理想的第一步,随后他又迈出了第二步,谁来读?

第二步的足迹看来很辉煌,是吗?

成功了,他停下脚步了吗?从哪句话看出来?看来诺贝尔又迈出了很多步。谁来读接下来的内容?

6、小结发明炸药的过程。(树立理想——发明液的体炸药——发明固体炸药——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从这个过程中大家体会到什么?(永不满足)

三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诺贝尔对科学追求的永不满足。在永不满足的奋斗中,他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怎样的代价,他究竟凭什么获得了成功?请大家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

2、师:课文中那些句子打动了你,找出来读一读。

(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3) 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4)小结:诺贝尔成功了,你觉得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试着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一说。

(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

四、结尾

1、为了科学,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但他给予人类的又何止他的生命。

2、诺贝尔的生命结束了,但他对人类的贡献永远不会结束。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大奖早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奖,(出示开头图片)谁作出杰出贡献,谁就能获得这项无上荣誉。可这位科学巨人自己呢,却认为自己不应得到任何荣誉,甚至墓碑上也没有只言片语。但这仍然不能阻止全世界的人们每年用最隆重的方式纪念他。同学们,岁月的长河会带走很多,让我们永远铭记住他——诺贝尔,记住他的杰出成就,记住他的伟大精神,记住他心底的声音: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作业

1.老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确立一个主题以个人或小组进行了研究,

大家主要研究的主题主要有:

出示:诺贝尔的一生

诺贝尔的家庭

诺贝尔的发明

诺贝尔奖学金

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教学课件 篇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诺贝尔》一文, 主要讲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 由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再到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诺贝尔始终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科学事业, 而且死后留下遗嘱, 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了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和平事业。诺贝尔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 更代表着热爱科学, 热爱人民, 执著追求, 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和他的辉煌业绩。

教学流程:

一、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1. 出示诺贝尔奖颁奖仪式的图片。

2. 师:同学们, 看了这些图片, 你想说什么?你们知道这是一次什么盛会吗? (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3.揭题:说到诺贝尔, 大家都不陌生, 谁能向大家说说你对诺贝尔的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所读材料自由表达。)

4. 那么, 课文又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诺贝尔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板书课题:诺贝尔)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1) 遇到不认识的字, 对照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 把字音读准。

(2)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 提出不懂的问题。

2. 学习生字、词。

瑞典 斯德哥尔摩 诞生 颁奖 逝世 机械 荒山野岭 铁锤 砸石头 爆炸 灰烬 残废 毫不气馁 装置 劈山筑路 隧道 怦怦直跳 英镑

(1) 指名读, 注意正音。

(2)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3) 指导书写7个生字, “锤”字, 要注意“垂”的笔顺。

3. 理清课文脉络。

(1) 诺贝尔一生中最突出的发明是什么? (炸药。)

他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呢? (引读第4自然段。)

板书:荒山野岭铁锤砸石头艰苦

①带着你的感情读一读这几个词。

②读着这些词, 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③再读第4自然段, 把你的情感表达出来。

(2) 有了这样的想法, 诺贝尔又是怎样做的? (引读第5自然段。)

(3) 然而, 液体炸药在运输中非常容易爆炸, 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诺贝尔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可是, 谁也没有想到, 为了实验, 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那是一个怎样惨痛的代价? (引读:“1864年6月3日……父亲被炸成残废”。)

板书:化为灰烬炸死残废

①读着这些词,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场面, 心情怎么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

③把你的感情融入到这段话中再读一读。

(4) 心爱的工作室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死的死, 伤的伤, 无论是谁,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都会承受不了, 但诺贝尔却毫不气馁,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引读:“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①这种固体炸药与原先的液体炸药相比, 优势在哪里?

②为此, 诺贝尔又发明了_______________。 (找出文中句子。)

③诺贝尔的这次发明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问题? (从此, 劈山筑路, 打通隧道, 开凿矿井, 再也不要用人力去一锤一锤地砸了。)

(5) 从液体炸药到固体炸药, 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艰辛的历程。 (指名学生读第5~7自然段。)

过渡:诺贝尔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他发明炸药的目的也已经达到了, 那他发明创造的脚步有没有就此停止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诺贝尔为了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 连续不断地加紧实验。)

(6)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诺贝尔的实验室, 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引读第8自然段。)

(7) 听着那震撼大地的爆炸声, 看着从实验室里涌出来的滚滚浓烟, 人们都以为诺贝尔完了, 可是, 上帝却不让他走, 就在这时, 令人惊诧的一幕发生了, 人们看到了什么? (引读第9自然段。)

(8) 诺贝尔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发明中, 他最终获得了成功。让我们再次去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①指名读第8、9两个自然段;男、女生赛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齐读。

(9) 为了发明炸药, 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过程啊!

练习说话:为了_______, 他首先发明了________, 因为_______, 他又发明了______, 又因为_________, 他最后发明了__________。

(10) 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 诺贝尔积劳成疾, 1896年, 他在意大利逝世, 为了激励更多的人献身人类的科学、文学、和平事业, 临终时, 他立下遗嘱, 遗嘱的内容是什么呢? (指名读:“把他100多项发明……成就最突出的人。”)

(11) 他设立了诺贝尔奖, 所以, “每年12月10日下午……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齐读第1自然段, 再次展现颁奖仪式的画面。)

(12) 为什么要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这个盛会呢?为什么要在12月10日下午4点半颁奖呢? (齐读第2自然段。) 在这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举行这令世人瞩目盛会, 就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

三、指导书写

1. 看课后生字表, 除了“锤”字, 还有哪些字你觉得是比较难写的?

2. 提示:“摩”要与“磨”、“魔”区分开来。

“械”右边的“戒”不要少写一竖或少写一撇。

“逝”要与“浙”区分开来。

3. 教师范写这几个字。

《诺贝尔》教学片段品评 篇3

师:诺贝尔研究炸药,从“小时候”一直到“中年”;为了研究炸药,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一研究起炸药来,他便忘记了一切……

生:(齐读)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师: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临终时立下遗嘱,把他的所有财产,一部分用于建研究所,一部分用来设立诺贝尔奖。

生1:(质疑)诺贝尔为什么不把遗产留给他的亲友呢?

生2:这说明诺贝尔把他的一切都献给了科学事业。

生1:那他至少也该留些钱给自己的子女吧!

生2:诺贝尔根本就没有子女。

生3:我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诺贝尔一生痴迷于科学,以至终生未娶。

师:我们再齐读——

生:(崇敬地齐读)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生1:假如诺贝尔有子女呢?他会把遗产留给子女吗?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大家想一想,假如诺贝尔有子女,他会把遗产留给子女吗?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之后发言)

生4:我想他会把遗产留给他的子女,而不是设立诺贝尔奖,世界上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

生5:我想他不会把钱留给自己的子女,诺贝尔不同于常人,他爱子女,更爱科学。

生6:我想他会把遗产留一些给他的子女,这样,他的子女们可以利用这些钱继续从事他的科学事业。

……

师:诺贝尔热爱科学,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没有人情味。他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伤,他仍坚持实验,实际就是在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这是对父亲,对弟弟最好的爱的表达。他曾劝诫天下的父母,要留给子女必要的教育经费,但不能给子女过多的钱,否则就是在奖励子女的懈怠,阻滞了他们的发展。他把子女受教育、子女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不同于对子女的溺爱,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关怀。他想到的是后代的发展,是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加崇敬诺贝尔,因为他——(板书:热爱人类)

生:(齐读)热爱人类。

【评析】回顾这一教学过程,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

1. 学生的质疑能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像生1,提出的三个问题,可谓打破砂锅问到底。教师如果避而不谈,则伤害了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提问,表明了他在积极思考。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在教学目标的高度,去甄别问题是否可以成为教学资源。以上过程中,生1的质疑,看似与中心无关,却又合乎情理,结合现实生活,更有教育意义。父母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爱子女——让子女受教育、求发展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从这个角度出发,诺贝尔虽然没有子女,但他更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地爱子女。教师准确地判断了问题的价值,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仅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该如何去爱子女,更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诺贝尔对人类的大爱,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2. 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层面。诺贝尔将自己的遗产用于建研究所、设立诺贝尔奖的事迹尽人皆知。如果仅知道这些,对诺贝尔的认识就比较肤浅——认为他只是不贪财,比较偏执,甚至不顾亲友,不近人情。生1的质疑实际上也是对诺贝尔认识肤浅造成的。课堂上的言论交锋,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诺贝尔的思想碰撞,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诺贝尔这么做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理智的选择。这样,诺贝尔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丰满起来,高大起来。

3.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出现“卡壳”,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留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短暂的沉默可能正在孕育着一个新的思维风暴。当生1提出“假如诺贝尔有子女呢?他会把遗产留给子女吗?”其他学生由于事出突然,思维卡壳了。这时,教师适当地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思维再度被激活,不同的观点,异彩纷呈。由于学生有了诺贝尔爱科学这一认识基础,自然会说到诺贝尔将财产献给科学事业,但也会有学生说他会把财产留给子女,这也是人之常情,但这两者并非不可兼顾。教师再及时进行小结,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情感。

《诺贝尔》教学设计 篇4

太谷县水秀乡水秀小学 杜文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3、学习抓住重点词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绝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奏响生命乐章

当我们再次写下“诺贝尔”这个名字时,心中自然会升起一种敬仰之情,首先我们先来学习诺贝尔的一句名言:我的理想为了全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回顾课文,请看大屏幕:

诺贝尔一生最突出的发明是。他最先发明了 ;接着发明了 ;最后,他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引爆装置.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还发明了。

二、精读感悟,诠释生命内涵

发明炸药的这段历程,是诺贝尔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读5到9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课文中的那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划出让你感动的词句,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交流感悟:简单的语言文字背后是感人的内容,下面我们来细细品读这些句子,同学们哪些词句让你感动?

(1)1864年6月3日,诺贝尔实验室在一声巨响中化为灰烬。诺贝尔的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诺贝尔毫不气馁。

1、这个片段中,哪个词语最令你感动?毫不气馁。(板书)什么叫毫不气馁?

2、大家能体会到诺贝尔当时的痛苦吗?诺贝尔失去很多,(实验室没有了,昂贵的器材没有了,参与的人也没有了,)

3、面对这一切,他也有悲痛、也有犹豫、但冷静下来后,他想的是——我的理想为了全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但诺贝尔什么没有丢 ?(信心没有丢,勇气没有丢,毫不气馁的精神没有丢。)

所以,遭受这一切,他——毫不气馁。

4、你能把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读出来吗?再坚定一点。一起来读一读。过渡: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读出了诺贝尔毫不气馁的精神品质?

(2)经过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到1867年的秋天,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黄色炸药。

1、这句话里你关注到哪些词?又体会到什么?(“四个年头几百次”)四个年头是多少天?算一算!(一千四百多天,时间长)

他每一天都在与什么打交道?失败、失败、再失败,他疲惫的身心经受了多少次失败?

2、看着“四个年头几百次失败”想想诺贝尔成功的时刻,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屡败屡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3、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常人难以忍受,然而,诺贝尔却坚持了下去,这就是(指板书)——毫不气馁,1867年代秋天,诺贝尔终于制造出能够安全运输的固体炸药。从“终于”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炸药发明成功的不容易。读出了发明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4、谁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从你的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诺贝尔的艰辛,也分享了他成功的喜悦。

5、后来,他又发明了雷管,从此——读。

过渡: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永无止境的。在不放弃的坚持中,他又发明了爆炸力更大的炸药。请看大屏幕,这是一个令人激动地瞬间。(3)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

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

1、我们请这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那你来读一读。

听着你的朗读,老师都感觉到很紧张。老师也很想读一读,——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反复使用两个“近了”,“近了”,什么近了?你来说。(是离炸药近了)还有?(离危险更近了)还有呢?(也可能是离成功更近了)

2、当时的场面真是()(千钧一发,惊心动魄),一起来读。

读书,不仅读文字,还要读标点,你关注到了哪个标点?一句中的三个感叹号,说明危险在一步步地逼近,所以读起来要有层次地读,读得一次比一次惊险。

3、自己来读一读。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起来读。想把两段话读好,只要耳中有声,脑中有画面就能读好。

4、这只是一瞬间,其实还有诺贝尔的一些举动也非常令你敬佩,如:亲自、双眼紧紧盯着、仍然盯着

从诺贝尔的“紧盯”中,你体会到什么?(紧张,害怕,激动)

5、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到了吗?在这电光火石的瞬间,诺贝尔的心里转过了哪些念头呢?

是的,在这样的境地里,谁都会紧张、害怕,但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是期待和憧憬。句中有一个字告诉我们——(学生答:“‘但’有转折的意思,说明诺贝尔的心中更多的不是害怕”

一个“但”字让我们知道,是更多的期待和憧憬驱走了他心头的恐惧和害怕,所以他的双眼(引读)——“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这眼神是如此的坚定不移!谁来把这一句读读!指名读,齐读。

6、轰!“巨大的爆炸声”、“滚滚浓烟”这些文字无不在告诉我们?(炸药爆炸的威力是惊人的,进行这样的研究是极其危险的,等于在死亡的边缘徘徊,)诺贝尔真是舍生忘死啊!(板书)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

人们为什么惊呼?惊呼中传达出什么?(太遗憾了,可怜,失望,惋惜)可是我们还在期待着幸运之神能再次眷顾诺贝尔,如人所愿,奇迹出现了--------请看大屏幕:

7、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诺贝尔?(欣喜若狂)他为什么这么高兴?(学生说具体点:成功了,做了很多次,成功来之不易)这一刻是值得疯狂的,因为他为之付出了太多。

8、这真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实验。让我们一起有声有色地读这两段,一起感受这惊心动魄的场面。

9、当我们回顾前文,你会发现他的理想之路是用什么铺成的?(用生命铺成的,用鲜血铺成的,是用许多惨痛的教训铺成的。)

三、设立奖项,体现生命价值

1.过渡:诺贝尔的成功也给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是他却立下了这样一份遗嘱,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0自然段。

2.是的,现在看来,诺贝尔奖的奖金并不算多,但它依然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传承了诺贝尔的一种精神和信念。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信念呢?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不被厄运打垮的信念;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3.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名字——(手指板书的课题)向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致敬!他就是—— 生齐读:诺贝尔!

四、课后作业:

1、为了表示我们对诺贝尔的敬意,课后请同学们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小传”就是简明扼要的人物传记主要写明:人物的生卒年月、国籍、身份、主要成就与贡献等。)

2、老师请同学们按自己的兴趣确立一个主题以个人或小组进行了研究,大家主要研究的主题主要有:

出示:诺贝尔的一生 诺贝尔的家庭 诺贝尔的发明

诺贝尔奖学金 诺贝尔奖获得者 诺贝尔奖获得者

我最欣赏第三个历程:发明威力最大的炸药(第8、9自然段)。因为这两个自然段重点写出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实验过程,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生(马瑛):我也欣赏这两自然段,作者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实验场景画面等写得非常形象逼真,读着读着,就好像亲临实验过程一样。

师:同学们真有慧眼!你们再读读前几个自然段,与8、9自然段比较一下,你会有新的发现?

《诺贝尔》教学设计 篇5

苏教版课标本第九册第21课《诺贝尔》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绿线内的五个只识不写,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1、两份板书。

生字词、读书要求、小黑板,课题:21诺贝尔。

学生准备:课本,习字册、《补充习题》、字典、《新补充读本》。

阅读《新补充读本》P174。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诺贝尔奖吧。关于诺贝尔奖你都知道哪些呢?(指名说)

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诺贝尔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诺贝尔》(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115页,轻声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书要求。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准字音。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该怎么办?(指名说。理解字词可以联系上下文,可以查字典,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还可以提问)

2、出示词语

瑞(ruì)典斯德哥尔摩(mó)盛(shèng)会逝(shì)世颁(bān)奖机械(xiè)

铁锤(chuí)残(cán)废毫不气馁(něi)隧(suì)道开凿(záo)砸(zá)

(1)这些词语你都能读准吗?读一读。

(2)开火读(两轮,第二轮去拼音读)。

随机正音,并理解“逝世”、“毫不气馁”,明确“锤“的笔顺。

(3)除了这些词语,在课文中你还有其他不明白的字词吗?

(4)没问题了,老师就要考考大家。请同学们合上语文书,打开《补充习题》,独立完成第46页1、2部分。

(5)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3、请同学们美美地放声朗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

1、该展示一下你们的读书成果了。谁愿意读?听的同学请一边听,一边想,看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集体交流。

追问: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一内容的?

随机板书:(3~9)发明炸药。

3、和同桌一起朗读第1、2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随机提问:授奖仪式举行的时间、地点各是什么?依据是什么?

板书:(1~2)授奖仪式。

4、每年的同一时间,在同一地点,都要举行世界性的盛会,这足以看出诺贝尔在世人心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人们十分崇敬诺贝尔,为什么能让世人如此重视呢?

请读一读第10自然段,从中找找答案。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好这一自然段。

5、总结:今天我们初读了课文,大体了解诺贝尔是怎样一个人。他最为突出的成就就是发明了炸药。那么诺贝尔为什么要发明炸药?在发明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面对失败,别人是怎么说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下一课我们接着学习。

四.作业布置

最后,请同学们把语文书翻到118页,完成书本上的描红。

《诺贝尔》的课堂教学反思 篇6

《诺贝尔》的课堂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紧紧扣住了“坚持不懈、不屈不挠”这个主题。课文主要介绍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 表现了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教学时,我主要抓住了一个问题:“在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中,哪些事例最让你感动?”。引导 学生抓住第二部分的重点语句,感悟诺贝尔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了“读—— 品——说——读”,走进了文本所设的情景中,读读、划划、批批、注注,一个个感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 面前,一个鲜活的、毫不气馁的诺贝尔走进了学生的视野,走进了他们的心灵。 但在本课中,感觉不足的是学生品读不够深入。在词句的品读上,有些没有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 学生说得较少,说得浅,缺少亮点。

诺贝尔教学课件 篇7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数据导向,问题导向,政策导向

1 引言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 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共同分享这一奖项。瑞典皇家科学院于当天发表的声明中指出, 这三位经济学家凭借在“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方面的贡献, 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 包括“为什么存在很多职位空缺的同时, 仍有很多人失业”, 三人构建的经济模型还有助于理解“经济政策和规章制度如何影响失业率、职位空缺和工资”等问题。

当前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正在成为发达经济体的一大“顽疾”, 全球遭遇着“无就业复苏”的严峻挑战, 消费疲软, 复苏失去了重要的增长引擎。彼特·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三位劳动力市场研究学者的获奖凸显了决策者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经济政策影响就业市场”的急切与纠结。这对今后的劳动经济学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

2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特点

2.1 数据导向性

首先, 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均具有深厚的计量经济学背景。今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戴蒙得曾任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主席, 198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皮萨里德斯曾师从于数理经济学家森嶋通夫, 1973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莫滕森1965年获亚历山大——亨德森奖, 1979年成为美国计量经济学会会员, 2000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2005年获IZA劳动经济学奖。三位经济学家既是劳动经济学家, 又是计量经济学家, 在计量经济学领域均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其次, 诺贝尔经济学奖成果主要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近些年来, 在主流经济学研究中, 微观经济计量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并且已经成为应用经济学的主要分析工具。劳动经济学研究也不例外, 它已经越来越离不开数据, 甚至用数据说话成了劳动经济学的特长。两者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经济学和微观经济计量学的发展。今年诺贝尔奖成果也是用微观计量方法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2.2 问题导向性

三位经济学家之所以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 主要原因之一是其研究成果很好地解释了美国的失业问题。而失业问题也正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2000年, 美国失业率为4%, 但是工作岗位空缺率也达到了4%。在此后十年中, 美国的失业率在快速增加, 而空缺率则在降低。据美国劳工部10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 今年9月份美国失业率已经跃居9.6%的高位。且根据彭博的预测, 直至2011年失业率至少都会维持在9%的水平。如何解释这些失业现象?今年的获奖者的研究就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是价格和劳动者质量有何作用。其次, 政府干预政策能否使市场更为有效地运作。

三位经济学家的获奖成果“搜寻摩擦理论”不仅适用于劳动市场, 还适用于房地产等其他多类市场, 有助于研究家庭经济、地区经济、公共经济等课题。皮萨里德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他之所以对“工作搜寻与匹配”这一领域感兴趣, 是因为当时欧洲失业率在上升, 他希望可以做一些事情, 为社会作点贡献。皮萨里德斯还表示, 因为当时刚开始研究的时候欧洲的失业率就已经开始上升了, 如果政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 失业率将可能会进一步升高, 而此时经济学家对此却缺乏难以提出有效的理论来应对这一现象。所以他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将会影响到政府的政策, 从而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意义。于是他们就致力于开发一个新的理论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 而这个新的模型现在确实收到了效果”。 莫滕森也表示, 在找工作过程中, 一个有效的政策是完全可以帮助失业者实现就业的, “我们应该制定一些政策来确保这些失业者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 而且他们自己也能够通过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失业率。”

2.3 政策导向性

三位获奖者不仅首创了“就业指导成本”的概念, 而且提出了一系列通过政策削减这一成本的方案。对于深陷“无就业复苏”的英美等国经济来说, 这些方案无疑是指导英美等国政府降低高失业率的一剂良方。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经济造成的冲击, 各国政府都采取了大规模的刺激政策, 但高失业率和高额的政府财政赤字正压得它们喘不过气来。三位经济学家的理论框架却试图说服人们相信, 高失业率并不可怕, 且高失业率不应该靠花钱增加福利来解决, 甚至福利越好就业率越低。这种实证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缓解英美等国政府在财政和失业问题上面临的巨大压力, 也有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上述问题的经济政策。由此可见, 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实在是“实务的胜利”。

当前劳动经济学教学中忽略的另一个环节就是政策导向性。政策导向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即如何把劳动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制定政策的实践中去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在中国, 政策法规的出台往往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根据经济学的理论制定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劳动政策就显得至关重要。而现行的教材内容缺乏对中国自身劳动力市场及劳动政策的分析, 多是对主流劳动经济学理论的介绍, 多是对国外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介绍, 这对学生来说很多是陌生的。

3 诺贝尔经济学奖对劳动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首先, 注重数据分析, 培养学生的实证理念。

通过分析当前几本主流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坎贝尔·R·麦克南, 斯坦利·L·布鲁, 大卫·A·麦克菲逊, 《当代劳动经济学》 (第七版) ;伊兰伯格, 史密斯, 《现代劳动经济学》;陆铭, 《劳动经济学——当代经济体制的视角》;蔡昉等, 《劳动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现实》;鲍哈斯, 《劳动经济学》) , 这些教材都有一个特点:大量运用数据和实证方法引导学生解决和分析问题。尤其是鲍哈斯更是详细介绍了实证分析中各种常见的计量方法, 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案例分析。当前随着金保工程的逐步完善, 大量的劳动力市场决策需要运用到统计数据和各种计量方法, 因此对学生数据导向性的训练尤为重要。

第二, 注重问题分析,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务观念。

戴蒙得等三位经济学家在研究失业问题的时候, 发现劳动市场上存在着高失业率和高空缺率并存的现象, 在经过更加深入的研究之后, 提出了“搜寻摩擦理论”, 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 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买者和卖者只有在经历一番耗时而又代价高昂的搜寻后, 交易才会发生。而这可能会导致供求出现无效率匹配或根本无法匹配的市场结局。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干预可能会提高市场效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搜寻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失业产生的原因, 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这个例子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理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次, 更应该去关注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当前, 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上, 也广泛存在着失业问题、就业歧视、收入差距扩大以及劳动力流动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研究也都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课题。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领域, 研究其背后产生的原因以及思考与此对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学生理解劳动经济学的理论是很有帮助的。这样问题导向性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

第三, 注重政策分析, 培养学生的政策理解力。

2006年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菲尔普斯, 也是由于他在就业理论上的突出贡献。从那时起, 全球已经开始关注就业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 最近的联合国的发展报告指出全球已经面临着新的危机, 而新的危机什么, 就是新一轮的就业危机。对就业危机来讲, 在中国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乃民生之本, 就业问题包括怎么应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的问题, 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非常重要的不稳定的因素。从中国的情况来看, 面临的问题是非常多的, 失业问题、收入差距、贫富不均, 高学历和低学历者就业问题。低学历或低技能者面临的问题更多, 生存压力更大。可以说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将越来越规范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

劳动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当代劳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 其重点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及就业水平的决定机制, 并能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诸如最低工资法, 劳动市场歧视, 劳动力流动, 人力资本投资, 工会的经济影响等等现代劳动经济问题。因此, 奠定良好的劳动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及培养劳动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对于劳动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卡赫克, 安德烈.齐尔贝尔博格著, 沈文恺译, 劳动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曾湘泉主编.劳动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卢昌崇, 高良谋.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7.

盛典“诺贝尔” 篇8

对每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12月10日,是个很神圣的日子。1901年的这一天,瑞典国王阳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1901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奖)——发现x射线;荷兰的范特霍夫化学奖)——发现化学动力定律和渗透压强;德国的贝林(医学奖),他在血清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和平奖获得者有两位:瑞士的杜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国际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法国国际仲裁协会。

从此,每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奖的颁发就成了世人瞩目的盛典。

可敬的诺贝尔

12月10日,也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

诺贝尔,瑞典人,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毕生研制炸药,硕果累累,获得了大量的专利权,积累了巨额财富。

诺贝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亿万富翁,但是他与许多富豪截然不同,一贯轻视金钱。当母亲去世时,他将母亲留给他的遗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作为永久纪念。他说:“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解决个人的生活就够用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的祸害。有儿女的人,父母只要留给他们教育费用就行了,如果给予除教育费用以外的多余财产,那就是错误的,’那就是鼓励懒惰,会不利于培养下一代的独立生活能力,影响他们发挥聪明才干。”

基于这样的思想,诺贝尔不顾其他人的劝阻和反对,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中对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诺贝尔奖不仅仅表明了这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冠军的标志,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豪杰献身于科学事业。同时,它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交流。

谁是那个获奖者?

A.评奖基准

诺贝尔遗嘱和诺贝尔基金会章程:

在物理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或发明之人士;作出最重要化学发现或改进之人士;在生理学或医学领域里作出最重要发现之人士(其他略)。

B.评奖机构

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生理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颁发;文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国会五人委员会颁发。

C.提名和评选程序

除和平奖外,诺贝尔奖候选者都必须是个人,必须有书面形式发表的成果。每项奖金至多只可由三名得主分享;文学奖至多两人分享。

D.颁奖公告

各颁奖机构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诺贝尔奖得主。颁奖时只公布最后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

传奇的获奖者

最有性格的拒绝者—特斯拉

特斯拉是美国物理学家和发明家。他出生于克罗地亚,赴美“发展时曾在爱迪生手下工作,因为屡屡受到压制而离开。

特斯拉最突出的贡献是研制了交流电系统并促进了交流电的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他又不断遭到推广直流电的爱迪生的强烈反对和阻挠。为了打破爱迪生的技术垄断,特斯拉专门制作了一个“特斯拉线圈”。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用这种装置使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点亮灯,甚至还熔化了电线,使在场的记者惊讶得目瞪口呆,取得了极大的宣传效果。特斯拉的胜利,加速了交流电的推广使用。他一生共取得112项专利。

由于和爱迪生积怨太深,当知道自己将与爱迪生一起分享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时,特斯拉表示不接受授奖。最后该年物理学奖便转发给了瑞典物理学家达伦。

合作性研究者的典范——巴丁

巴丁(1908~1991)美国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在同一领域内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39年巴丁进入贝尔实验室。巴丁在固体量子理论上有扎实的基础,善于用理论结构解释和协调实验数据及其现象;而实验室的肖克莱擅长用几何图像说明物理现象。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家在固体理论上取长补短,适应了半导体研究对理论的全面需要,而老专家布拉顿在半导体实验上的成果由于巴丁在理论解释上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1956年巴丁三人分享了物理奖。

1955年,已经离开贝尔实验室的巴丁转向超导研究。库珀和巴丁的研究生施里弗加入研究组。1957年3人完成了全新的揭示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现在人们习惯用3位作者姓氏的第一个字母,称之为BCS理论。1972年,巴丁三人共同获得物理奖。

在访问中科院时,巴丁曾半开玩笑地谈到获得诺贝尔奖应该具备的三个条件:第一是努力;第二是机遇;第三是合作精神。他,都具备了,而且也代表了现在研究的潮流。

诺贝尔奖并不完美

二战前,犹太女科学家梅特纳在德国领导的一个小组在核能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由于纳粹的迫害,她不得不中断研究,离开德国,转到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到瑞典之后,她仍设法与小组联系,指导小组的研究。没想到,就在她离开德国半年后,她原来所在的小组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她的后继者、小组负责人哈恩教授因此而获得了194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在领奖时,哈恩竟对梅特纳只字不提。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揭晓之后就遭到了广泛的质疑。罗马尼亚科学家愤愤不平地指出,早在1 986年,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格奥尔基·本加教授就已经发现了构成细胞膜水通道的膜蛋白,其成果发表在《欧洲细胞生物学》杂志上,而两名化学奖得主之一的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则是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发现膜蛋白。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也有人说诺贝尔奖是充满遗憾和争议的大奖。

对台戏——“幽默诺贝尔奖”

“幽默诺贝尔奖”于1991年在美国创立,由幽默科学杂志《不可思议研究年报》提供赞助,宗旨是“表彰那些不能也不应该被重复的科学研究”,让人们“先是大笑,然后开始思考”。

这项奖分生物、物理、公共卫生等十项,有些获奖项目简直可笑之极,有些则又让人钦佩。例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巴克·维默发明了一种能消除臭屁的“轻松内裤”,其核心技术是活性炭过滤器。由此他获得了生物学奖。再如,美国的两位教授解释了啄木鸟不得脑震荡的奥妙,从而摘取生物学奖。 还有些提名项目也很有趣,比如一位法国生物学家证明,水具有“记忆”。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种“诺贝尔奖”,真是庄重不足,妙趣有余。

数字诺贝尔奖

★第一位经济学奖得主

1969年12月10日,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发,由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和荷兰经济学家廷伯根共同分享。

★四人两次获诺贝尔奖

波兰裔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因发现放射性物质和发现并提炼出镭和钋而荣获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因发明世界上第一支晶体管和提出超导微观理论分获1956年和1972年物理奖。

美国化学家鲍林:因为将量子力学应用于化学领域并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荣获1954年的化学奖,1962年获和平奖。

英国生物化学家桑格:因发现胰岛素分子结构和确定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及结构而分获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

★获诺贝尔奖的夫妇

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和玛丽·居里夫妇:1903年物理奖得主。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一居里夫妇:1935年化学奖得主。

柯里夫妇:1947年生理或医学奖得主。

★获诺贝尔奖的父子

布拉格父子:共同荣获1915年物理奖①。

奥伊勒父子:先后荣获1929年和1970年生理或医学奖②。

西格巴恩父子:先后荣获1924年和1981年物理奖③。

玻尔父子:先后荣获1922年和1975年物理奖④。

科恩伯格父子:先后荣获1959年生理或医学奖和2006年化学奖⑤。

汤姆逊父子:先后荣获1906年和1937年物理奖⑥。

★兄弟获奖者

1969年简·廷伯根获经济学奖,1973年尼可拉斯·廷伯根获生理或医学奖。

★获奖中年龄最大者和最小者

2007年经济奖得主赫尔维茨90岁,1915年劳伦斯·布拉格于25岁时获物理奖。

★获诺贝尔奖科学奖的女性

居里夫人是女性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

此外获得物理奖的还有德国的迈耶、法国的伊伦·约里奥一居里和英国的霍奇金。

获得生理或医学奖的有美国的柯里夫人、雅洛、麦克林托克、埃利昂、巴克,意大利的莱维一蒙塔尔契尼以及德国的尼斯莱因一福尔哈德。

★未领奖者

1939年,希特勒德国强迫库恩和布泰南特放弃领取化学奖,强迫多马克放弃生理或医学奖。1958年前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被迫“自愿拒绝接受”文学奖。1964年的萨特和1969年贝克特均拒绝文学奖。1973年越南的黎德寿拒绝与基辛格一道领取和平奖。

★来自东方的获奖者

文学奖:印度的泰戈尔、以色列的阿格农、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埃及的马哈福兹。

物理奖:印度的拉曼,日本的汤川秀树、朝永振一郎、江崎岭于奈和小柴昌俊,巴基斯坦的萨拉姆。

诺贝尔(苏教版五年级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重点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课型 新授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学生交流。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教师小结

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计 发明炸药

诺贝尔

设立诺贝尔奖

《诺贝尔》案例 篇10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表现他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吧。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都会为获得此奖而自豪。诺贝尔奖从何而来?为何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诺贝尔》一课。(出示幻灯片)

二、自由读文,了解梗概

1、诺贝尔奖是怎样来的?

2、诺贝尔在哪些方面有过成就,最著名的成就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掌握要点

(一)按下列提示给课文分段

1、简介诺贝尔奖的有关情况(1——2自然段)

2、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辛历程(3——9自然段)

3、诺贝尔临终前的遗嘱(10自然段)

(二)说说文章主要内容

四、读悟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出示幻灯片)

2、诺贝尔奖有什么特殊性?(1)时间不变(2)地点不变(3)规模宏大

3、你从诺贝尔奖的特殊性体会道什么?

(诺贝尔在世人心目中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人们十分崇敬诺贝尔)

4、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一段

5、读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诺贝尔有什么巨大成就令全世界瞩目?)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二、读悟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用横线画出能代表这一段意思的句子。(诺贝尔一生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过许多发明,而他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

2、读完这段文章,你认为诺贝尔研究炸药经历了哪几个过程?(出示幻灯片)

(1)自幼立志研究炸药,与父兄合作,研制“诺贝尔炸药油”。

(2)亲人伤亡,诺贝尔毫不气馁,数百次的失败后,终于发明固体炸药和雷管。

(3)用生命发明爆炸力更大的炸药。3.读完这段文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那么,在诺贝尔历经历的这几个过程中,你认为哪个过程最能打动你?找出其中的有关语句,说说理由。

(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研读、品味和体会)

5、指名朗读诺贝尔研制炸药的过程。(出示幻灯片)

6、你能否用成语或四字词语说一说感动的原因?(志向高远、百折不挠、持之以恒、舍生忘死等)

三、读悟课文第三段

1、默读课文第三段,想一想:这段共写了哪两层意思?

2、讨论交流。

(1)用整个生命发明炸药。(2)设立诺贝尔奖。

3、为什么说“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出示幻灯片)

(1)研究的时间之长。:从“小时侯”一直研究到“中年”。(2)为了研究炸药,他多次冒着生命的危险。(3)一研究起炸药来,他便忘记了一切。

4、从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一事,你了解到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希望后人沿着他走的道路继续前进,希望科学事业后继有人,发展更快)

5、播放课件诺贝尔遗嘱

当看到这儿的时候,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你的感触写在诺贝尔的画像周围。

古今中外有许多像诺贝尔一样为了人类的幸福而默默奉献的人。(出示幻灯片)

四、激励探索,升华情感

同学们,为了人类的幸福,诺贝尔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如果我们也能像诺贝尔那样,志向高远,锲而不舍,相信在你们当中也会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作业:(出示幻灯片)

板书设计

诺贝尔的“礼物” 篇11

1873年诺贝尔迁居法国,很快就在当地开办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当时,诺贝尔忙于自己的发明,他十分信任自己的朋友威尔,时常会将公司的一些事情委托给他处理。有一次,诺贝尔需要和客户签一份重要的合同,可是他的实验正做到最关键的时刻,只好又一次让威尔代替自己出席,没想到在谈判的最后关头,一心求胜的威尔表现得过于冲动,导致这次合作没能成功,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威尔以为诺贝尔一定会责备自己,没想到他却什么也没说。过了几天,诺贝尔听说威尔过生日,就特意邀请他到自己的家里来。威尔接到邀请很高兴,他兴冲冲地来到诺贝尔的住处,猜想着他会为自己准备什么样的生日大餐。不料,诺贝尔只字不提庆祝生日的事情,只是陪着他聊天。当时,外面下着大雨,威尔又冷又饿,诺贝尔连一杯热茶也没有准备,却一直聊了好几个小时,这才站起身来和威尔道别。

威尔饥肠辘辘地往回走,他心里非常生气,认为诺贝尔在耍弄自己,甚至已经做好了从公司辞职的打算。不料,当威尔推开家门时,却发现客厅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礼物,从美酒到咖啡,都是他所喜欢的东西。妻子告诉威尔,他刚刚从家里离开,诺贝尔就派人送来了这些礼物。威尔转怒为喜之余,忽然明白了诺贝尔如此送礼的良苦用心。

(摘自《中国花卉报》)

【素材解读】

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急躁,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懂得沉得住气,因为只有保持冷静,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这番道理才是诺贝尔送给威尔真正的“礼物”,可以让他受益终生。

【适用话题】

冷静;特殊的礼物;人生智慧……

留在“诺贝尔城”的记忆 篇12

那年,我有幸参观了这座“诺贝尔城”最具代表性的一厅、一馆、一宫: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瓦萨沉船博物馆、瑞典王宫。在我看来,那是漫步这座城市的必到之处、必览之物和必游之地,因为由此让我体验到了渗透在斯德哥尔摩原汁原味的瑞典传统风貌和民族气息。

必到之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斯德哥尔摩是我们北欧之行的中间站,连日里,我一直陶醉在北欧冬季特别宁静的美景中。那天,乘车进入国王岛时,天空下起了鹅毛大雪。忽然,风雪中一座褐红色的城堡式建筑矗立眼前,引得大家一阵唏嘘。我知道,向往已久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到了。此时此刻,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由白雪皑皑的建筑与周边银装素裹的绿树和相邻处雪花飘落的湖面构成的北欧冬天里童话般的图景。

市政厅这座始建于1911年的建筑濒临梅拉伦湖,由瑞典著名的建筑师拉格纳尔·奥斯特伯格设计,是北欧风格最显著的现代建筑之一,也是最具有斯德哥尔摩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的确,从外形看,市政厅颇具特点:雄浑挺拔、新颖别致、高低错落、虚实相谐,在绿顶红墙的外观下,建筑物一端耸立着一座高过百米,并带有3个金色皇冠的尖塔,据说这是瑞典、丹麦、挪威三国当年组成联盟的象征。

当我走进市政厅正门,穿过一个多拱组成的意大利式长廊,立即被这享誉盛名的“蓝厅”所吸引,这是一个有净空近40米高的“露天广场”,带窗的屋顶犹如一艘倒扣着的大船龙骨,仿佛时刻都在提醒着在此议事的议员们不要忘记了瑞典的历史与传统。而作为游客,伫立在能容纳上千人的空旷“蓝厅”里,看着通往“金厅”的扶梯旁那神圣的讲台和特大的风琴,很自然地联想到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日那一天,这里曾无数次华灯齐放,高朋满厅地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和盛大庆祝晚宴。

随着人流,走上扶梯,在不经意间便来到了四壁辉煌的“金厅”。相比“蓝厅”,其特色在于装饰的富丽堂皇与壁画的深邃内涵。在明亮的灯光辉映下,踱步在这纵深约25米的金色大厅里,只觉得从头顶到脚底都被壁画图案包围着,格外辉煌壮丽。据解说,这些壁画图案是用1800多万块一厘米见方的镀金、彩色马赛克镶嵌而成的。其中那一幅象征梅拉伦湖与波罗的海结合而诞生斯德哥尔摩的镶嵌壁画,特别引人注目,令人驻足:壁画中间端坐着传说中的守护神梅拉伦女王,她鬓发飞扬、神态俊逸,左手执权杖,右手擎王冠,怀拥斯德哥尔摩,两边是向她致礼的东西方使者,气势恢宏,维妙维肖,寓意深刻。在这幅历史画卷前,拥挤的游人争先恐后地排队留影。只有我静候一旁,想象着诺贝尔颁奖舞会的盛况,又不时抓住人流分散与聚集的片刻间隙,拍了几张镜无他人的满意实景,留下了与诺贝尔奖有关的永久的记忆。

必览之物:瓦萨沉船博物馆

在瑞典,曾经的海上辉煌与北欧霸主地位也给“诺贝尔城”留下了不少记忆的橱窗。瓦萨沉船博物馆及其周边的民俗、民族、军事和科学等数个博物馆都记载了瑞典历史曾经的辉煌。相比之下,瓦萨沉船博物馆是比较特别的,其特别之处就在于它以一个悲剧式的沉船故事向参观者展示了瑞典民族的勤劳与勇敢。当我们依然冒着风雪进入这座博物馆时,虽然室内外温差显著,但真正让我们感到温暖的还是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实物,听到的故事和受到的震撼,因为,这里陈列着的是全世界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一艘十七世纪舰船的残骸。

很显然,这座博物馆是为展放在这里的“瓦萨号”量身定做的,仰视“瓦萨号”犹如一座体量巨大的建筑,舰船似多层楼宇,高达20米左右,舰中间约50米高的三根桅杆特别挺拔壮观。跟着游人绕舰参观一周,但见舰身均为木质,虽已历经三百多年,经过浸蜡保护处理仍呈深褐色,局部还有明显的黄色木质补块。在舰船的头部和尾部则有众多的工艺十分精湛的雕刻图案,或是威武的斗士,或是威严的海神,或是咆哮的雄狮,形态生动、逼真。

在一尊按比例缩小了的“瓦萨号”舰船模型前,我对照了手中的一份中文介绍:“瓦萨号”原先是一艘建于1628年的三桅战舰,长约69米,最宽22米,高约20米,共五层甲板,在三、四两层甲板上原装有64门口径为200毫米的青铜大炮,现仅存3门了。当年这艘瑞典皇家战舰是在瑞典国王的亲自监工下建造的,耗资达2.25亿瑞典克朗。遗憾的是,1628年8月10日,在国王亲自主持的声势浩大的欢送仪式后,“瓦萨号”试航出海,尚未驶离斯德哥尔摩港便倾覆在人声鼎沸的欢呼声中,沉入了波罗的海,舰船上的350名军人水手虽多数逃生,却仍有数十人葬身海底,于是,不能不悲剧式地为“瓦萨号”贴上沉船的标签。直到333年后的1961年瓦萨沉船才被打捞上来,经过清除泥沙,保护处理,最终保存和展示在这座博物馆里。

像所有的博物馆一样,这里还陈列着瓦萨沉船上打捞上来的器具饰品、军服皮鞋以及青铜大炮、球状炮弹等相关实物,不过,这些实物越是精美,越是让我们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不能不为之扼腕叹息,以至于出了博物馆,大家还慨叹不已!

必游之地:瑞典王宫

在瑞典王宫,我们游览了两处,一处是老城国王岛上的王宫;另一处则是皇后岛上的王宫。

有趣的是,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时段游览这两处不同的王宫,居然还巧遇了一雪一晴“两重天”。因为从芬兰乘海轮抵达“诺贝尔城”时,天刚蒙蒙亮,按照斯德哥尔摩游览的一般路线,我们在距港口很近的一条峡湾街上居高临下,观赏了对岸倚水而建的特色建筑与纵横交错的路网街景,这座城市虽还沉寂在睡梦中,但成片的灯光如繁星点点,给了我宛若在画中的第一印象。

清晨进入皇后岛上的王宫,显得特别冷清,游客寥寥,加上这雪花纷飞的天气,我也似睡意朦胧,有些摸头不知脑,只是机械地端着相机抓拍了风雪中依然威武站岗的士兵,其中还有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待我渐渐缓过神来,才以职业的目光开始仔细观赏这座始建于16世纪,重建于17世纪,名为卓宁霍姆宫的瑞典王室私人宫殿。据说,这座城堡式的王宫建筑凝聚了瑞典著名建筑师尼克姆德斯·泰辛父子两代人20多年的心血和前仆后继的辛劳,已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目录。

这座宫廷建筑由石材砌筑,米黄色的墙体,琉璃屋顶,既融合了瑞典民族风格,又呈现了欧洲园林景观,颇有些法国凡尔赛宫的味道。它的特点除了建筑本身及其室内装潢的巴洛克式风格以外,更突出的,一是与这座宫殿融为一体的是一座独特的、至今保存完整的法式巴洛克风格花园,我们参观时它仍在维护之中;二是这座宫殿是一个城堡建筑群,还包含了异国风情的中国宫殿和宫廷剧院三位一体,打造了无与伦比的整体感,不愧为当代欧洲皇室的代表性建筑。

从王宫静悄悄的环境和亮闪闪的路灯看,瑞典国王和王室成员们斯时应该尚在梦中。于是在领队的反复提醒下,我们几个大嗓门才做到了只看不说,这看似怕惊扰了王公贵族,其实是怕破坏了城堡的和谐与宁静。

而进入老城国王岛上的王宫,则是另一番情景:已是中午时分,天气转为晴到多云;正是热闹时刻,景点人头攒动。我挤在人群中仔细地端详着,这座宫殿也是临水而建,由三面多层的楼体和一面两层的厢廊,框出了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广场一侧摆放着数门古时战炮,加上王宫卫队持枪站岗的哨兵,使王宫广场显得特别庄重、威严。

据说建成这座王宫耗时60多年,耗费了三代建筑师的心血,总共有608个房间,比大英帝国的白金汉宫还要多4间;虽然其中的很多房间已辟为各类专题博物馆的陈列展室,但至今,这里仍是当朝国王办公和接待国宾的地方,每年由瑞典国王主持的第一次议会还在此举行,让人们还能依稀感受到王室昔日的奢华与权势。

而我们这些难得到此一游的异国游人,自然不会对瑞典国王的生存方式感到新奇。感兴趣的只不过是王宫卫队传统的换岗方式。可惜来的不是时候,只目睹了皇家卫兵的华丽服饰和威严姿势,也算是一种享受吧!

上一篇:集约利用下一篇:病区基数药品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