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2024-05-28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精选8篇)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1

关于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报告

旅游业又被称为“无烟工业”、“朝阳产业”。它就地利用风景,提供服务产品,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创汇迅速等特点,即使是一些不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也可借此兴旺发达。旅游业在陶冶情操、传播知识、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旅游促进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在我国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我国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其他省市的旅游资源我不太了解,但作为呼伦贝尔人,我对家乡的旅游业的发展还是略知一二.在大一暑期马克思的实践学习要求下,我走出家门,联系到当地的几家旅行社,通过他们的介绍,完善了自己的对呼伦贝尔市旅游资源的认识。一,基本情况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是镶嵌在广袤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颗明珠.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观,以草原、湖泊、冰雪风光为主要的旅游景观.还可以陶醉于引人入胜的人文景观,有边境城市满洲里,东北部的嘎仙洞是鲜卑族的祖庭,等等。“美丽与发展双赢”是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项根本性长期战略。几年来,海拉尔区委、区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这一方针,坚定地选择了一条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重心的城市发展之路。2007年,区委确定了以建设“大商贸、大金融、大文化、大旅游、大教育、大医疗、大信息、大服务”为核心的“大海拉尔”建设目标,驶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在2009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海拉尔荣居中国最具综合增长竞争力城市排行榜第6位,可以说明呼伦贝尔地区的旅游业在蓬勃的发展。二,优势的旅游资源(1)草原风情独具特色 1)、草原:海拉尔区是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中心城市,一望无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是海拉尔最具优势的独特旅游资源,最适合绿色旅游城市的建设开发。2)、樟子松林:樟子松是世界珍贵树种,海拉尔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唯一一处以樟子松为主体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内有天然樟子松4600余株,园内已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展馆,全面介绍海拉尔区的种类资源及发展历史。园内还有距今几千年前北方草原细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二战时期日军地下军事工事,是一处重要的旅游景区。3)、河流:伊敏河由南向北横贯市区,水流平缓,海拉尔河位于海拉尔北部,水深流急。适合开展水上游艇,水上漂流旅游。夏季开设夏季浴场,冬季开设摩托、雪橇旅游等。4)、低山、平原:海拉尔周边低山、平原、河滩错落有致,地势多样,起伏平缓,适宜开展汽车、摩托车、自行车、骑马、滑雪、滑草等旅游项目。(2)悠久的人文历史 1)、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群。这是日本关东军为进攻苏联修筑的防御阵地。由5个主阵地和4个辅助阵地组成,以敖包山、北山阵地为主体,残存各种工事总面积10000多平方米,地下通道总长约4000余米,各类用房50多间。是国内同类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现在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呼伦贝尔市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海拉尔区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现有景点中最具观赏价值、最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2)、苏联红军烈士陵园,小孤山烈士墓。这两处景点都是为了纪念苏联红军在解放海拉尔战斗中牺牲的战士而建造的,两处景点占地面积为26,805平方米,内建有纪念塔、烈士塔、铜碑等,是海拉尔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场所。3)、东山细石器遗址、东山辽金古墓群和谢尔塔拉古墓群。这几处遗址都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旅游资源,但由于资金和技术等众多原因尚没有开发。

因为海拉尔区作为呼伦贝尔市的首府,海区政府近年来围绕建立“大海拉尔”的指导方针,开发周边城区的旅游资源, 呼伦贝尔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好的天然草原之一,她以草原的垄断性、野生动植物的珍奇性和民俗的独特性,被国家列为全国旅游二十胜景之一。呼伦贝尔大草原是国家级草原旅游重点开发区,是中国自然景观的王牌,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了海拉尔周边地区的大旅游。目前海拉尔周边地区已初步形成以草原、森林、湖泊、冰雪为自然主题和以民俗历史文化为人文主题的特色品牌。“草原明珠”呼伦湖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莫尔格勒河,九曲回环,蜿蜒如练,被作家老舍称为“天下第一曲水”。边塞名城满洲里,森林名城牙克石等都独具魅力,扎兰屯市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鲜卑旧墟石室”、“黑山头古城”、“金边壕”等众多的古迹。呼伦贝尔市正在突出特点,打造“绿色呼伦贝尔、银色呼伦贝尔、金色呼伦贝尔”的城市品牌。自然天成、得天独厚的海拉尔及周边地区是休闲、度假、吸氧、探险、消夏、猎奇、感觉冷体验、体会大自然的最好去处。现有的主要景区有展示草原民俗的呼和诺尔草原旅游景区、巴彦呼硕旅游景区、金帐汗旅游景区;展示森林风光的凤凰山庄旅游景区、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红花尔基国家森林公园、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展示历史遗迹的嘎仙洞历史遗址及鄂伦春博物馆、诺门罕战争遗址及博物馆、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展示河湖风光的莫日格勒河、呼伦湖旅游景区;展示口岸边境风光的满洲里国门、互市贸易区、额尔古纳界河;展示冰雪资源的冰雪民俗园和北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活动等。三,劣势及问题

1)由于地处东西部经济带之间,经济基础相对薄弱,重视不够,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没有得到落实,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条件有待改善。

2)房地产产业近年发展过快,缺乏整体规划,不能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协调。

3)非正式部门的发展不规范,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非正式门包括家庭旅馆,旅游纪念品小商贩,个人旅游汽车等以劳动密集和简单方法生产或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的无组织的、非正规的小型旅游经济活动单位。这些非正式部门的从业人员,大都素质低下,只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缺乏诚信,到处堆放垃圾.他们的存在一方面影响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又给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四,开发的建议

1)开发多样的旅游资源(1)打造红色教育品牌

红色旅游是近期新兴的旅游文化项目,以其拥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教育内涵而吸引着众多游客。近两年海拉尔先后建设了国家5A级战争主题公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苏炳文广场、断桥公园、和平公园等多处红色旅游景点。这些集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为一体的军事主题景区,气势磅礴、恢宏大气、深沉凝重、发人深省,得到了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随着旅游者需求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国民自我教育意识的不断提高,红色旅游必将成为海拉尔旅游的一个亮点和热点。(2)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为打造宜居生态城市,海拉尔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改善城市环境,努力实现“三山叠翠、三水环城”的宜人景观。西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内的原始森林景观,在林间栈道完工以后,更加体现出独特魅力。周边绿浪涟漪的呼伦贝尔草原、松涛万顷的大兴安岭森林、烟波浩渺的呼伦湖、贝尔湖等原生态自然风光享誉世界。海拉尔将与相关地区联手,全力打造生态旅游黄金圈,让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充分领略到原始的、纯生态的呼伦贝尔壮美风光。(3)打造银色冰雪品牌

海拉尔雪期长达四个半月,比哈尔滨、长春的雪期要长45天左右,发展冰雪运动,做热冬季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海拉尔依托东山滑雪场、伊敏河冰场,大力开展全民冰雪运动,通过建设冰雪游乐园、街头大型雪雕群等方式,形成了浓厚的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氛围,冬季旅游迅速破题并实现长足发展。目前,海拉尔正在建设冰上综合体育馆、实施东山滑雪场扩建工程,规划筹建速度滑冰馆、冰球馆,还将进一步加大冬季城市雪雕群的建设力度,增加冬季旅游景区的活动项目,在不远的将来,海拉尔必将成为冬季旅游和冰雪运动爱好者的理想胜地。(4)打造特色风情品牌

呼伦贝尔作为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目前共有40个少数民族,其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成为了呼伦贝尔最为宝贵和亟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富有民族和异域风情的城市立面、难得一见的旅游观光马车和骆驼车、中俄蒙友谊之城的文化交融、饱含多种民族元素的饮食、文化、娱乐活动,都可以让游人体会到浓郁的民族风情。特别是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工程已经全面启动,届时,国内外游客在海拉尔就可以充分领略到独具特色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和蒙古族巴尔虎、布里亚特部落的民族风情,感受千百年来北方游牧民族的厚重文化。

(5)打造古色历史品牌

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海拉尔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距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当时就已经是呼伦贝尔地区的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古城。目前,呼伦贝尔古城重建工程已经接近完工、哈克遗址文化博物馆项目也将于近日完成,结合市博物馆的开放,历史文化将成为海拉尔重要的城市标签。海拉尔将充分利用这些充满历史韵味的项目,开展体验呼伦贝尔古城原貌活动、参与哈克遗址文化挖掘活动等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体验活动,让古老史前文化、成吉思汗鞍马文化、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等元素重现,使游客在感受历史的过程中领略海拉尔的独特魅力。2)对现有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3)、加强宣传和开发

呼伦贝尔市各地的旅游资源缺乏统一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许多资源被多个部门分割,没有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管理和宣传促销,所以镇海应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加强联系,开发不同的特色旅游资源,统一对外进行宣传。

4)、做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在实地调查中,我感到,有关部门对与旅游资源虽做了一定的保护修缮工作,但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没有从长远利益的角度进行合理地维护,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建立相关政策法规,落实相关责任,使呼伦贝尔的旅游资源能够长久地保留下去。五,总结及感想

随着呼伦贝尔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不断提高,海拉尔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升温,通过彰显美丽来促进发展的道路也越走越宽。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海拉尔的旅游业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希望发现的问题及早得到地方政府的解决,更好地建设繁荣昌盛的呼伦贝尔市,以便尽早实现海拉尔和呼伦贝尔的“美丽与发展双赢”!

回顾这7天左右的调查过程,我从课题确定、明确调查研究方向、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到进行分组调查、实地考察、分析数据、总结成果一路走到现在,着实不易,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挫折,也经历了失败和艰辛。但经过努力,我克服了这些因素,比较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课题活动,丰富了自己对家乡的了解和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

本次课题活动由于我较多地采用了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通过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我学到了在课堂里学不到的知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我社会调查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特别是锻炼了我们的勇气,磨练了我的意志,增强了我与人交际的经验,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使我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改变了我原来的学习观念

家乡的美景有很多很多,人们都说“最美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乡!”我觉得这话说得很对,因为家乡的每一山每一水都充斥着我们的一分最珍贵的情感,这份情感是最美的!或许我的家乡的旅游没有发展起来,但是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的感情是不会退减的,不管我以后走到哪,看到了多美的景色,我都不会忘记自己家乡的美景。我觉得这应该也是一个旅游者必备的品质吧!我也希望自己以后能为家乡的旅游业建设出一份力。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点选择与分布

选择国家级固定监测点 (满洲里市) 、自治区级固定监测点 (新巴尔虎右旗) 、两个流动监测点 (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 开展鼠疫监测, 监测面积64580km2。

1.2 方法

按总面积的0.5%抽样调查, 血清学检验和病原学培养方法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要求进行。

2 动物监测

2.1 蒙古旱獭密度监测

路线法:在陈巴尔虎旗白音哈达苏木可监测区域内选择不同生境, 采用路线法监测, 一条长3000m, 宽100m, 见獭3只, 一条长2000m, 宽100m, 见獭2只, 密度为0.10/hm2。样方法:按监测地区总面积的0.5%抽样, 调查面积42hm2, 捕获蒙古旱獭8只, 平均密度为0.19只/hm2。

2.2 达乌尔黄鼠密度监测

按监测区内不同生境的0.5%比例抽样, 以单公顷样方为单位进行了调查, 共抽样调查269hm2, 样方间距大于200m, 布夹2008盘, 捕获各类鼠共203只, 平均鼠密度0.75只/hm2。

2.3 逐日捕鼠法监测

在监测工作中除进行样方法监测以外, 与其邻近的周边可监测范围内采用逐日捕鼠法监测, 共捕获各种鼠类517只, 其中达乌尔黄鼠516只、长爪沙鼠1只。

2.4 5m夹线法监测

在监测区内选择不同生境, 不同地点, 采用5m夹线法监测夜行鼠种类, 共布夹5800盘, 捕获各种夜行鼠71只, 捕鼠率1.22%。

2.5 达乌尔黄鼠鼠龄调查

满洲里国家固定监测点及新巴尔虎右旗自治区级固定监测点全年共观察达乌尔黄鼠399只, 其中1龄鼠20只, 2龄鼠187只, 3龄鼠129只, 4龄鼠29只, 幼年鼠34只。

2.6 达乌尔黄鼠繁殖调查

共观察雌性黄鼠204只, 其中受孕鼠数24只, 胎鼠总数为187只, 受孕率11.76%, 平均胎仔数7.79。有妊娠斑鼠数74只, 妊娠斑数950个, 有斑率76.96%, 平均斑数6.05。

3 媒介监测

3.1 体蚤调查

对捕获的蒙古旱獭8只进行梳蚤, 未获得蚤;对捕获的687只达乌尔黄鼠进行梳蚤, 其中带蚤鼠199只, 获蚤676只, 染蚤率为28.97%, 蚤指数为0.98。

3.2 蚤分类调查

对所获的鼠体蚤共791只蚤进行分类鉴定, 其中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672只, 蚤指数0.85;光亮额蚤24只, 蚤指数0.03;角尖眼蚤指名亚种34只, 蚤指数0.04;多刺细蚤1只, 蚤指数0.0013;二齿新蚤37只, 蚤指数0.05;谢氏山蚤9只, 蚤指数0.01;近代新蚤东方亚种9只, 蚤指数0.01。

3.3 洞干蚤调查

共探黄鼠洞353个, 获蚤3只, 均为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染蚤洞干3个, 洞干染蚤率0.85, 蚤指数0.01。

4 实验室检测

4.1 病原学检验

对捕获的791只各种鼠类进行细菌学培养, 通过细菌学培养、实验观察挑选可疑菌落进行显微镜检查、纯培养、噬菌体裂解等系列实验, 结果全部阴性, 未检出鼠疫菌。

4.2 血清学检验

对获得的共计646份血清进行血清学检验, 其中蒙古旱獭血清8份, 达乌尔黄鼠血清591份, 长爪沙鼠血清24份, 五趾跳鼠13份, 黑线毛足鼠10份。检出阳性血清3份, 其中满洲里国家级固定监测点检出2份, 均为达乌尔黄鼠血清。

5 人间监测

人间鼠疫监测是鼠疫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鼠疫健康教育共覆盖36070人, 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了自我防护意识, 使各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群众真正做到“三不”、“三报”所要求的内容。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防治鼠疫的作用, 健全疫情报告制度。在鼠疫流行季节, 密切注视疑似病人,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防止发生漏诊、误诊、转诊现象。

6 讨论

由于呼伦贝尔地区从2004年至2012年连续检验出鼠疫阳性血清材料, 因此加大了逐日捕鼠法的工作量, 把监测范围延伸至满洲里与东、西旗的交界处, 从而证明该疫源地仍然存在鼠疫菌保存机制[1], 今后应加大调查范围进一步了解该疫源地鼠疫细菌的保存机理, 防治人间鼠疫发生[2,3]。

参考文献

[1]浦清江, 张春华, 吕景生, 等.1950~2009年中国鼠疫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0, 25 (6) :431-434.

[2]张贵, 段天一, 刘振才, 等.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小型啮齿动物的分布[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0, 25 (4) :270-271.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3

呼伦贝尔市是内蒙古乃至全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可以说,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呼伦贝尔市是以资源开发为主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逐步形成了以森林采伐、煤炭采掘、土地屯垦、逐水草养牧为主的资源依赖型经济,成为典型的“资源立市”型城市。长期的资源开发,使呼伦贝尔市形成为资源型城市,多数城市及城镇或“以林为主”,“以林建城”、“以林兴城”,或“以煤为主”,“以煤建城”、“以煤兴城”,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资源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格局。我们所调研的几个旗市是比较典型的资源型旗市,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森林资源型城市:即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扎兰屯市;二是煤炭资源型城市:满洲里市、鄂温克旗。

按国务院东北办对资源型城市界定的4个定量评价指标和6种特定情况的定性分析,并将1995年、2000年、2003年、2006年4个年份确定为样本年,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扎兰屯市、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旗均符合4条定量评价指标,应纳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范围。

二、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近几年,这些旗市乃至呼伦贝尔全市,由于森林资源萎缩和国家实施“天保工程”的双重压力,加之,煤炭、有色等矿产资源开采成本增加以及运输瓶颈制约,生产方式落后、技术含量低等因素,已使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滞,财政自给率下降,失业人口增加,低保人口比重高,民生艰难,全市面临着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新发展,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一)森林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森林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据调查,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后,截至目前,森林资源已经实现了长大于消。与1997年相比,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8154.6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增长了6468.27万立方米,森林面积增长8.9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69.95%上升到75.68%,比5年前提高了5.73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由638,255,081立方米增长到665,108,715立方米,增加26,853,674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增长了7.79万公顷,人工活立木总蓄积增长了342.8万立方米,年度采伐量由1998年的500万立方米逐年下降到现在的229万立方米,在实现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的同时,野生动物物种数量大幅增加,林区森林生态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加强,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林木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内蒙古大兴安岭森工集团和森林资源型旗市为自主实现经济转型进行了积极努力,建立了一些新型的林木深加工企业。

3、替代性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势头看好。非林非木产业发展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提出到“十一五”期末,非林非木产业产值达到84.6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210%。目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已经基本形成以人造板、浆纸、集装箱底板等产品为主的工业经济新格局,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旅游产业方兴未艾。牙克石市凤凰山滑雪场项目:建立了凤凰山北欧风情园及冰雪旅游区项目总投资13830万元,已建成3条索道、7条滑雪索道、16栋别墅、1个滑雪中心,可同时接待200人住宿,500人用餐,索道每小时运载500人,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正在修建能同时容纳400人的会展中心。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项目:该项目于2005年初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提出,并成立了由自治区政府牵头的“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规划”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总体开发建设规划》,项目总体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为10年,以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为总目标,以跨越大兴安岭、跨越大草原、跨越大森林、跨越大湿地、跨越温泉冰雪、跨越冬夏时空的“六越之旅”为总体特色,以建立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等“六大中心”为标志性旅游产品,5年后实现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为设计规模,打造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区。

5、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异军突起。冶金建材、绿色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年产30万吨的绰尔铁矿、得尔布尔万年青铜矿、二道河子铅锌矿开采项目和总投资5亿元的金属冶炼厂项目正在建设中。

(二)煤炭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状况

1.接续产业情况

灵东矿项目:总投资15亿元,由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2007年5月已正式开工建设。

产业升级项目:已被列为国家产业升级项目的灵泉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工程总投资16746万元,累计已完成投资9064万元,该项目计划2007年全部竣工投产。铁北矿年产300万吨扩能改造项目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

坑口电站项目:扎煤公司与深能源合资建设的2×20万KW达赉湖热电厂,正在国家审批过程中。

大雁集团雁南矿二期工程:计划2007年开工建设120万吨生产矿,使雁南矿达到设计的300万吨产量,并计划争取开工建设大雁西部区设计能力年产600万吨的扎尼河露天矿(该井田煤质较好,埋层浅,适合露天开采)。

大雁能源重化工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规划的主要项目有:大雁180万吨甲醇转120万吨二甲醚、配套2×10万千瓦电厂煤化工项目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厂、配套2个600万吨矿井煤电一体化项目。

2.替代产业进展情况

扎煤集团全煤矸石空心砖厂项目:已投入1000余万元扩建全煤矸石空心砖厂三期工程,现已达到年产1亿块标砖规模。根据市场需求,2007年再建设煤矸石空心砖生产线2条,项目完成后,可年生产全煤矸石空心砖达到2亿块。并拟逐步启动年产5万立方米陶粒和5万立方米轻质陶粒砌块以及年产2000万块清水砖项目。项目启动后,将解决呼伦贝尔地区建筑市场对空心砖的需求,彻底消除因实心砖生产取土对土地和草原的破坏,减少因煤矸石、电厂灰渣的堆放对草原的占用和污染,对于废物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扎煤露天矿原采区旅游项目正在规划中。大雁集团的替代产业主要是马铃薯产业和建材产业,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档次。

马铃薯产业:呼伦贝尔鹤声薯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是大雁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注册资金1500万元,固定资产8527万元,主要从事脱毒种薯培育和马铃薯深加工。现建有组培扩繁中心1600平方米,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试管薯500万粒;有网棚130栋,年产微型薯1500万粒;现引进和培育的有鲜食、炸条炸片、淀粉加工三大系列20多个马铃薯品种,年产脱毒种薯4万吨,鲜薯及加工用马铃薯6万吨;2004年建成1座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淀粉加工厂,今年计划生产精淀粉8000吨。脱毒种薯已注册 “大雁合兴”牌商标,产品已销往全国10余个省区及东南亚地区、蒙古和俄罗斯;鲜薯和马铃薯精淀粉已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企业拟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合作组建中国马铃薯种薯集团。

建材产业:目前公司建有煤矸石砖厂一座,设计能力为3000万块标砖/年,同时还有新型轻质环保墙板、聚苯板、塑钢窗、彩钢瓦、墙体涂料等产品。2006年生产煤矸石空心砖1400万块、煤矸石标砖560万块、粘土标砖880万块、塑钢窗8000平方米、彩钢瓦4万平方米、聚苯7000立方米,在满足本地区需要同时,实现外销煤矸石空心砖400万块。同时,今年新引进了膨胀聚苯板薄抹灰外墙保温系统粘接干粉料生产线和年产3万平方米粉煤灰混凝土路面砖生产工艺,已生产出了产品。

三、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性制约矛盾突出,缺乏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目前,呼伦贝尔市的几个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严重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问题,境域内大企业的体制仍然是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导致企业机构臃肿,冗员负担沉重;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与地方管理两条线,互不隶属,企地各自为政,发展无序,社会事业重复建设问题比较严重,致使企业与地方形不成合力,不利于区域内经济资源整合,制约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解决好体制性的障碍。彻底解决体制、机制这一全局性根本性矛盾,积极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的主体,是解决企业活力、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资源型旗市发展障碍的根本途径。

(二)经济结构单一,后续发展乏力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上严重依赖资源开采、加工,资源产业“一业独大”,产业链条较短,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二是经济成分单一,国有经济比重依然偏大,非公有制、民营经济规模偏小,国企改革还远没有到位,经济发展缺乏活力,难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三)企业社会负担沉重

目前,大企业同时兼有生产经营和社会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双重职能的问题解决缓慢,企业仍承担着后勤服务、城管、环卫、排污、防洪、公安、消防、医疗、卫生防疫、民用供电、民用供暖、民用供水等社会职能。森工集团支付各类社会性费用达4.6亿元。扎赉诺尔矿区、大雁煤业集团两个企业此项支出1.2亿多元,沉重的社会负担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

森工集团现有职工21万人,失业率73.1%。全林区享受低保人员日渐增多。其中应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有10万人,已经纳入“低保”的有8.5万,至今未纳入的有1.8万人,占应纳入总人数的17.5%。扎煤公司在岗职工最多时达3.5万人,目前仍有1.3万名退休职工实行自治区统筹,平均月收入671元(相当一批井下工作30余年的老工人只有500元)。

此外,下岗失业人员技能普遍单一,地方吸纳就业能力较弱,就业和再就业面临极大困难。

(五)职工收入水平低,生活质量差,社会矛盾积聚,不稳定因素增多

据调查林区的职工收入水平赶不上农村;居住条件赶不上农村;没有耕地,生活成本高于农村;生存压力也明显高于农民。

2003年森工集团从业人员年均工资6199元,比全市从业人员年均工资低3760元;2005年森工集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733元,比呼伦贝尔市在岗职工平均低6238。林业机关人员月均工资500元左右,林场等一线职工月均工资300元左右。林区有退休职工6.4万人,加上职工家属、遗属、一次性安置人员,总计10余万人,生活都十分困难。

据2004年市政协在走访11个林业局、22个林场,调查100户家庭中,温饱线以上的有39户(月人均收入200元), 达不到温饱线的有61户。

相当多的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并且呈现出贫困集聚和代际传递等特点,造成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大幅增加。职工生活水准普遍很低,至少有一半职工一家数口、甚至几代人住在只有十几平米、一卧一厨的破旧平房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老矿工仍然住在日伪时期建造的、四壁透风、冬冷夏热的石头工棚里,其中相当一部分危房的墙体已经倾斜、开裂。绝大多数人家里除了一台小小的电视机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和一件像样的家具。长期的收入低、就业难,导致地区不稳定现象时有发生,使涉企业的信访总量居高不下。现在上访大部分都是反映收入低、住房条件差、无钱就医、子女无钱上学和要求安置子女就业等生活困难方面的问题,给社会稳定造成很大的压力。部分群众认为如果不闹点事,不采取一些极端行为,问题就没人管。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倾向,希望引起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六)棚户区改造问题突出,居民居住条件亟待改善

林区现有板夹泥住房4万多户(包括山上林场1.6万户),占林区总户数的40%,面积164万平方米,近13万人居住其中。这些住房大部分建于林区开发初期,平均使用都在30年以上,绝大部分都已经成为危房,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矿区, 扎赉诺尔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5729户,建筑面积290500平方米;大雁矿区现有棚户区居民15367户,建筑面积695760平方米。按房屋结构和破损程度划分,其中砖木结构10190户、489120平方米,土坯结构4051户、145836平方米,危房1126户、60804平方米。群众的居住差、行路难、吃水难、入厕难十分普遍,居民生活质量低下。

(七)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尚未建立起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呼伦贝尔市资源开发走的是重生产轻生活、重产业轻城市、重经济轻生态的发展过程,长期积累形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一是资源开采产生大量的矸石、垃圾,其堆放结果,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地表生态的破坏。二是资源开采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土地利用功能的丧失或破坏。扎煤公司、大雁集团矿区采煤沉陷区总面积45.22平方公里,沉陷区内很多房屋和公共设施被破坏,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资源开采过程中对植被、地表水、地下水有不同程度破坏,生态破坏较为严重,采煤沉陷区治理不到位。四是林区“以木取暖、以煤代木”没有解决。据调查,目前居住在林区的25万户,80万人口加上机关单位,每年需烧材约烧掉木材资源300多立方米,大于国家在2004年天保工程下达的年木材限采量。

(八)资源型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基本建设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过多

1、公路交通建设严重滞后。2005年底,林区公路总里程1.5万公里,路网密度仅为1.46米/公顷。由于林区公路建设标准较低,95%以上的公路路面为沙石路面,85%以上的桥涵为木质桥涵,通行能力较差,每年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养护维修。为保护沙石路面,只能采取“晴天通行,雨天禁行”的办法,严重制约了林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给排水建设落后。资源型旗市大多数居民不能享有安全饮水。牙克石市自来水供水需求管网长度为46公里。现已建成22公里,还需要扩建24公里管网,资金总缺口3006.53万元。根河市区用水人口为2.85万人,现供水3,300户,用水普及率为36%。许多地区排水设施趋于空白,没有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大量污水未经处理排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使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质量。鄂伦春自治旗自来水供水普及率仅19.26%。林区饮用未达标水人数占林业总人口的88%,饮用深水井人数仅占林业总人口的18%,由于饮用不洁水源,导致林区肝炎、痢疾等传染性疾病及胃肠、心脑血管、肿瘤等疾病高发。大雁矿区水源能力不足,水质差,急需建新水源。

3、污染严重,环境保护难度大。主要反映在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牙克石市:污水处理厂于2004年开工建设,设计规模为3.4万吨/日处理,总投资为9,980万元。现已完成投资5035万元,资金缺口4560万元。计划新增配套管网24.85公里,总投资4149.66万元。鄂伦春自治旗目前仅阿里河镇招商引资建成了一座污水氧化塘,污水处理率仅为26%。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几乎为零。

四、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加入振兴东北战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议市委、市政府与自治区相对应,尽快成立呼伦贝尔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研究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对接问题。强化振东办的联络、协调、规划职能,研究制定呼伦贝尔市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政策对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国家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机遇难得,时间紧迫,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该尽快设立“资源型城市转型办公室”,具体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长远的目标和远景规划。

(二)各资源型旗市党委、政府、企业要提高对地区和企业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03]11号)精神,把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作为“十一五”工作重点之一。

抓紧研究制定经济转型近期发展规划,有步骤地推进转型工作,从发展替代性产业,解决民生问题,完善城市综合功能等方面入手,规划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途径,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落实好各项再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实现“四个转型”:

一是以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实现体制机制转型。大力推进政企分开,林权制度、国企产权制度等重大改革,带动其他各项改革,活化、优化企业内部机制,加快发展民营经济。

二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由单一经济向复合经济转型,重点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

三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向生态园林城市转型。坚持经济转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现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实行税收、资本配套等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大财团、大企业,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投资办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产业转型。搞好对俄蒙经贸合作,支持鼓励更多企业、林业职工、农民到俄罗斯、蒙古从事森林采伐、农业和矿产开发。

(三)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强化企地联合,协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企地条块分割,职能重叠,各自为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各种矛盾交织状态。森林资源型城市行政区内绝大部分资源权隶属于林业、农垦、铁路等驻在单位,地方经济建设可用资源比较有限,在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林区畜牧业、林区矿业等接续产业发展过程中因占用林地(主要是占用森工集团的林业用地)手续繁杂,工程进度缓慢,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林区居民的社会保障、生活设施等切身利益。因此,应建立地方和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机制,真正实现企地联手促进整个地区的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应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实施多元化产业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选择接续产业,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局面

呼伦贝尔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东北区域经济圈,为此,一是促进呼伦贝尔市经济与东北区域经济的融合,利用辖区内各种条件,发展有利于高水平利用本市资源的接续产业,有选择地发展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和有地方资源基础的重工业,如煤电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建材工业等。

二是本着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剥离社会职能、扩展发展空间的原则,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有实力的资源开发企业实施异地开发战略,在国际上和国内其它资源富集地区寻求发展机会,转移部分过剩的生产能力,减轻企业对本地资源的依赖。

三是鼓励本地资源型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发展非资源型产业。

四是促进产业间和企业间的联合发展,延长资源开发、加工的产业链,为资源型城市提供综合发展能力。

(五)进行重点项目扶持,促进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推动新型接续替代产业壮大发展

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现有已开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使之做大做强。建议国家充分发挥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政策,加大对林区、矿区现已形成,但仍然处在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资金扶持,对林产工业、山野菜、食用菌培植产业、特色种养殖业、旅游业、林区矿业、尾矿、废矿开发产业等经济转型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或无偿注入资本金,提高资源型城市地区“造血”功能,培育出走困境、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建议加大项目支持,对属于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发展接续产业且列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的产业、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增即退政策;对新办企业和改制企业实行减免所得税政策,所减少的地方税收比例部分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六)把劳动就业、城市功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摆到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的位置

1、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应该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选择项目和组织项目建设时,要优先考虑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同时引导下岗职工转变就业观念,并加强对下岗职工的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就业服务,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一人就业。

2、通过采取优化资源产业体系、扩展新兴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培育创新环境和能力等措施,创造充分的就业环境。积极完善城市的综合功能,变单纯的“工矿城市”为功能健全的城市,大力发展城市服务业。

3、应该将资源型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作为重点工程,争取国家给予政策和项目支持。大力改善矿区和矿城生态环境,加强土地复垦、废弃物处理、开采塌陷区、矿区环境恢复等工作,加大对矿山废渣、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还需要对城市的水环境和大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七)林区以生态扶贫移民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林区居民生活取暖烧材成为当前对森林资源的最大浪费和对生态的最大破坏。因此,从既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又提高林区职工生活水平的角度考虑,建议国家恢复“以煤代木”补贴,通过以上级财政补贴为主,森工企业补贴为辅的方式,适当提高补贴标准,解决以煤代木的问题。或由呼伦贝尔市政府出面协调,从本区域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向煤炭价格昂贵的林区调度平价取暖用煤,解决林区居民“取暖贵”的问题。

同时,由于实施“天保工程”后,森工企业采伐量大量减少,产生大量富余人员。目前,除大批职工买断身份进入社会求生存外,还有大量职工下岗,仅根河市境内国有林场就已由46个撤销23个,减少了一半,林业在岗职工人数由5.6万人减少到2.6万人,下岗3万人。而滞留在林区的无业职工多数从事与林业有关的种植、养殖以及山野菜、野生浆果采摘等野外施工、作业活动,容易引发火灾,且居民区距森林较近,家火极易蔓延为山火,对森林防火构成巨大威胁。建议国家应制定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和扶贫开发政策,同时应逐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有计划地将林区人口向中心城市迁移,既可以减轻人口对森林生态环境和资源消耗的压力,又可以解决林区居民生活贫困的问题。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4

—2011年3月25日在呼伦贝尔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张利平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美丽与发展双赢战略,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开创了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我们以“五区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32亿元,年均增长16.1%。财政总收入完成124.6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93.22亿元,年均增长24.7%;地方财政总支出达到207.9亿元,年均增长2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3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市粮食产量突破百亿斤,跨入全国20个百亿斤产粮大市行列;牧业牲畜存栏达到1610万头只。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白音哈达草原景区、蒙古之源•蒙兀室韦和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等景区建设,旅游航线由4条增加到28条,年进出港旅客增长4.7倍,旅游总收入达到143亿元,增长3.1倍;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122亿美元,口岸进出境货运量达到2632万吨,正式开通了呼伦贝尔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了长足发展,银行存款总量年均增长26.8%,达到762.3亿元,贷款额度年均增长34.7%,达到430.5亿元。我市先后获得“CCTV2006--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国际旅游名城”、“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注重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引进了国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神华、中国黄金、江苏雨润、瑞士雀巢、云南驰宏、东方希望等40多家国内外知名大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67户增加到427户;初步构建了煤炭、电力、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石油和有色金属等十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开始成长,风力发电、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项目扎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50.1%。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27.5:30.5:42.0调整为19.6:42.1:38.3,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4%,工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3.9%提高到36.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强化改革举措,着力破解体制机制的制约。呼伦贝尔电网整体划归国家电网,大雁、宝日希勒、扎赉诺尔三大煤业公司成功实现重组,森工、铁路、农垦、地方林业6局等企业剥离办社会和主辅分离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全市流转土地710万亩,流转草场900万亩,各类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844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和浦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入驻我市,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推开。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以岗位管理和聘用制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中俄东段划界和中蒙两个口岸联检楼建设顺利完成,满洲里被国家列为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主动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五年累计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6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2倍;实际利用外资4.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4.2倍,要素流入势头和经济外向度不断增强。

发展条件明显改善。把生态作为最大的基础设施来抓,五年累计投入资金17.37亿元,实施了天保工程、重点公益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扎实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始启动,累计退耕542.6万亩、退牧25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增加了9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51.25%;特别是近两年,实施了大规模沙区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投资3.1亿元,治理沙地210万亩。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均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五年累计投入115亿元,实施了市政道路、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1026个;投资315亿元,房屋建设总面积达到197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510万平方米,全市城镇化率达到了67.5%;启动实施了市中心城新区、满洲里新区、阿荣旗新区建设,市中心城新区市直机关业务用房、市体育馆、哈萨尔斜拉桥、满洲里新国门、呼伦贝尔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投入使用。公路建设五年累计完成投资193.7亿元,新建公路9250公里,开工建设了绥满国道主干线阿荣旗-博克图-牙克石段高速公路和海拉尔-阿木古郎-杜拉尔桥一级公路;完成了海拉尔机场路和北出口景观大道建设;实现了所有乡镇(苏木)通油路、行政村(嘎查)通公路的目标。铁路五年累计完成投资53.4亿元,建设总里程431公里,两伊铁路竣工通车,滨洲铁路复线全线贯通,开工建设了阿荣旗-扎兰屯地方铁路。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和机场跑道扩建、满洲里新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呼伦贝尔-辽宁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全面竣工,电力外送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勘查开发成效显著,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基本完成。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发挥作用,尼尔基水库全面建成,红花尔基水库建成蓄水发电,呼伦湖水资源配置及水环境治理工程生态效益初显;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扎实推进,解决了53.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市中心城区给水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以“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为统领,全面加大改善民生力度,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7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重点实施了4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和41项公共公益工程,解决了就医就学、住房出行、用水用电、生态环境等一大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明显增强。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57元,五年增加662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95元,五年增加3093元。投资10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669万平方米,惠及12万户家庭,全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以内。健全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待遇逐年提高,全市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2.8万人、30.99万人、130.09万人、20.48万人和22.08万人。开创性地实施了新农保试点工作,参保人数达到18.23万人。新农合参保人数达63.2万人,参合率97.3%。城市低保月均补助达到231元,农村牧区低保年均补助水平提高了11.3%。残疾人事业长足发展,对弱势群众的扶助力度全面加大。光荣院、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等爱心家园项目相继投入使用。扶贫开发成效明显,累计解决了62.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自治区帮扶鄂伦春旗和莫旗工作扎实推进,累计投入11.9亿元,实施项目460个,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30项科技成果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技创业服务中心项目稳步推进。财政用于教育支出98.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质量显著提高,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市职业技术学院、市特教中心和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建成投入使用。倾力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天骄•成吉思汗》等五张文化名片进一步提升了地区影响力,各类博物馆达到37个。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有效防控了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市蒙医医院和市结核病院住院楼建成投入使用,市精神卫生中心开工建设。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又有新进展。人才队伍建设和智力引进工作取得实效。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8%和93.9%。全市行政村(嘎查)通信网络覆盖率超过90%。双拥工作成效显著,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粮食、供销、质监、物价、信息化、人防、体育、气象、地震、老龄、残联、邮政、工商联、档案史志、红十字会、妇女儿童和对外联络等工作都有新进展。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议案7件,意见、批评和建议738件,政协委员提案983件。重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深入开展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扎实开展“三抓一建”活动,有效解决了机关干部思想、作风和纪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法制意识,加强审计监督和普法教育,行政执法和公正司法水平逐步提高。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继续巩固。全面开展“平安呼伦贝尔”创建活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完善。深入开展基层矛盾排查化解活动,大信访、大调解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市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得以巩固。建立健全政风行风评议制度,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以会促创,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承办了全区第三届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开展了两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博大、至诚、和美、共赢”的城市精神深入人心。满洲里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就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为呼伦贝尔建设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志们,向关心和支持呼伦贝尔的朋友们,向驻市军警部队指战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矛盾与不足:我市欠发达这个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财政收支困难,发展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政策、环境约束强化,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难度加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历史欠帐多,交通网络、电力外送和农田水利设施等瓶颈急需破解;改善民生任务繁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压力加大;地区发展不够协调,有的地区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培育和经济转型任务艰巨;长期积累下来的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历史形成的国企改革等遗留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仍需加强;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和执行能力有待进一步转变和加强。这些,需要通过我们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根据市委二届十六次全委会议精神,“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不足这个主要矛盾,以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为主旋律,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以加强“五区”建设为重要支撑,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为持续动力,全力做大经济总量,大力优化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继续保持经济社会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建设幸福的呼伦贝尔。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7%和15%,到2015年,以上指标均实现翻番增长。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达到自治区要求,生态市建设内容基本完成。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下。

中央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分析我市“十二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应该说有机遇、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抢抓发展机遇,突出发展重点,明确发展任务,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任务,将呼伦贝尔打造成为国家大型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沿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边疆民族和谐幸福家园。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美丽与发展并重。生态良好是呼伦贝尔的最大优势、最大资源,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把生态建设与保护放在优先地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用最小的开发节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坚持做大总量与结构调整并重。我市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具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优势和做大做强的条件。“十二五”时期必须把做大经济总量作为首要任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林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提升资源型产业层次,着力在农畜产品加工转化上寻求突破,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构建合理的经济结构,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并重。我们所做的一切,目的都是为全市各族人民谋福祉。在努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要同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具体工作安排上,要拿出更多财力、物力和精力,用于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尤其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推进共享繁荣。

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务必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保持经济良好发展势头,“十二五”期间必须在投资、项目和调整结构方面狠下功夫。一要狠抓投资。投资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深入研究落实好国家近期密集出台和将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争取上级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资金流入。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支持本市民间资本投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二要狠抓项目建设。既要抓立市的大项目,又要抓配套的中小项目;既要抓对经济支撑能力强的项目,又要抓吸纳就业的劳动密集型项目;既要抓已落地的项目建设,又要抓新项目的储备和谋划,努力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三要狠抓结构调整。坚持在增量中调整结构、在转型中优化升级,依托大企业,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促进资源型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集中打造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工业园区,构筑结构优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全力推进农牧林业现代化建设,以增产、增效、增收、增绿为目标,构建以粮、油、豆、薯、乳、肉、草等农畜产品为主的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以打造国际原生态多民俗旅游胜地和联通俄蒙、对接东北的区域物流中心为目标,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大力改善发展条件。一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以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实施“集中收缩”战略,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聚。坚持“面上保护”原则,以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组织实施天保二期等各类重点生态工程。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开展大规模的治沙行动。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大力发展低碳、循环和绿色经济,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充分发挥碳汇优势,把我市打造成国家重要的森林草原碳汇基地。二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铁路、公路和航空综合交通运输网建设,加快推进快速铁路客运通道前期、铁路煤运通道、出口高速公路、旗市通一级公路、支线通勤机场群建设,提高市内公路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构建连通俄蒙、畅通周边、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提高承载工业经济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农网改造、电网主网架建设和电源外送通道、化工产品输送管道建设,解决外送通道制约瓶颈。加强农田水利和大型水利枢纽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基本解决农牧林区安全饮水问题。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化城市。三要加快城镇化进程。着力做大做强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旗城关镇和重点镇。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统筹推进工业园区与城镇建设,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牧区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牧区覆盖,做大中心城镇,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功能。

(三)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支持森工、农垦等国有大企业深化改革,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企业集团。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使用权流转制度。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加强执行管理。加快社会事业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二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东部盟市合作,积极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吸引先进地区生产要素向我市流动。三要扩大对外开放。支持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将呼伦贝尔整体纳入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打造口岸合作平台,建立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新机制,努力提高开放水平。(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劳动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容量。落实国家增资政策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确保贫困农牧民稳定增收。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确保完成廉租住房、公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和游牧民族定居工程等建设任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投入体系,加强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教育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以上,巩固“普九”成果,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以农村牧区为重点加强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市。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支持蒙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和全民身体素质。

(五)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坚决制止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健全社会矛盾排查化解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和各种犯罪活动,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各民族团结。支持国防、边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发展良好的军政军民关系,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全面完成自治区下达的节能减排等约束性指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重点抓好8项工作:

(一)以项目和园区建设为载体,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实施市级工业重点项目88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40亿元,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一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以构筑大企业、大产业、大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煤炭、电力、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和有色金属等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各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推动大唐谢尔塔拉年产700万吨露天矿、国网能源鄂温克2×60万千瓦电力、驰宏矿业20万吨铅锌冶炼、云天化年产50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福润莫旗年加工150万头生猪等项目达产达效;确保华电2×600万吨褐煤多联产、呼兴电网升级改造、华能牙克石2×20万千瓦热电、雨润阿荣旗年加工10万头肉牛、雀巢额尔古纳综合扩能改造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呼伦贝尔—山东 800千伏特高压外送通道工程和巴彦哈达、五一牧场等煤田开发列入国家“十二五”专项规划并尽早开工;抓好有色金属探矿权整合工作,制定倾斜政策,鼓励有色金属探采矿权向大型冶炼加工企业流转,实现采选冶加一体化。二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发酵和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推进华能、大唐、国华、国网、龙源等风电项目和东方电气风力发电机组组装、鸿洋药业生物制药基地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华通海拉尔4000台高低压配电柜5000千米电线电缆、天地公司年产1000台高低压配电柜1万吨空铝绞线项目落地。加快锦化机6000吨压力容器、牙克石北方药业系列抗生素原药和阜丰扎兰屯氨基酸生产基地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三要继续强化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总体规划,推进园区整合,明确各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核心产业和项目的引进培育力度,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和产业延伸,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加工,形成大中小项目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四要全面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单位GDP能耗控制在自治区下达的指标任务以内,加大主要污染物减排力度,开展重点污染源治理,积极淘汰落后产能。

(二)以农牧林业丰收和农畜林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繁荣农牧林区经济。高度重视“三农三牧三林”工作。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10%,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亿斤以上,牧业牲畜头数稳定在1600万头只以上。一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杨旗山水库和尼尔基下游灌区项目,争取扎罗木得水利枢纽和扎敦水利枢纽项目立项。全力推进晓奇水利枢纽、毕拉河水利枢纽、诺敏灌区和晓奇灌区前期工作进程。完成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安全饮水建设任务。抓好防汛和抗旱工作。实施好百亿斤粮食水利项目和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全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5万亩,新增牧区饲草料地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二要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把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作为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大力扶持具有区域带动作用的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将一产的初级原料尽快向二产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增值。乳品以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档次为重点,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肉类以牛羊肉、猪肉加工为重点,大力提高肉类精深加工水平,积极发展以冷鲜肉为主的系列产品,加大对畜禽内脏及毛、骨、血等附加产品的综合开发,发展生化制药,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粮油以玉米、大豆等加工为重点,加大加工转化力度,实现转化增值,提高粮油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马铃薯要大力发展各种不同工业用途的变性淀粉及衍生物产品,提高加工转化率。三要扎实推进新农牧林区建设。围绕优化农牧林业结构和提升产业水平,全力扩展新农牧林区建设试点样板村(嘎查),培育主导产业。加大农牧林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公益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农牧林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村容整洁美化”工程,改善居住环境。四要多渠道提高农牧民收入。全面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惠牧政策,实现政策增收;鼓励农牧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发展高回报的设施农牧业,实现科技增收;加强农牧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培训,鼓励农民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实现就业创业增收。

(三)以旅游业为核心,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一要推进旅游产业升级。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157万人次,增长18%;旅游业总收入完成172亿元,增长20%。继续抓好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园、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规划建设,确保白音哈达草原景区投入运营。全力做好敖鲁古雅使鹿部落景区、达斡尔民族园、东北抗联英雄纪念园等景区的续建工程,积极推进鄂温克风情园、扎兰屯昂勒滑雪小镇等新项目建设进程,着力提升莫尔道嘎、红花尔基、柴河景区等级。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面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努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整顿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冬季旅游市场开发为重点,借助媒体平台和利用我市特色节庆活动,重点针对俄蒙、东北、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客源市场,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协作。二要加快物流业发展。重点发展口岸国际物流带、滨州干线物流带和岭东、岭西物流区,全力抓好扎兰屯大乾粮食物流中心、海拉尔国安物流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牙克石综合物流产业园、阿荣旗岭东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的规划和报批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三要加快商业及市场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商业圈的培育建设,强化服务功能;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城镇农贸市场建设有关政策和资金,推进全市各类市场升级改造。四要推动金融业发展。加快招商银行、盛京银行等域外金融机构入驻工作,推动内蒙古银行和包商银行向旗市延伸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优化金融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拓宽信贷领域、增加信贷投放。强化信用担保体系、诚信体系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融资平台。

(四)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抓好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必须要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态建设要组织实施好天保二期、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公益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今年完成100万亩沙区综合治理任务,并对上两年建设成果进行巩固。认真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森林采伐量控制在130万立方米左右。继续加大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力度,全面加强城市绿化。落实好国家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做好草原生态保护。编制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统筹协调林地的保护与利用。公路争取完成投资70亿元,力争阿荣旗―博克图―牙克石高速公路、海拉尔―阿木古郎―杜拉尔一级公路一幅建成通车,争取新林北―扎兰屯高速公路、根河―拉布大林、金界壕―大兴、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阿木古郎一级公路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海拉尔—拉布大林、那吉屯—尼尔基、阿里河—加格达奇一级公路、黑山头—室韦边防口岸公路及其他县乡路网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实施通村油路工程。铁路重点加快推进阿荣旗—扎兰屯地方铁路建设,全面完成海拉尔火车站改造工程,加快海拉尔—黑山头、阿荣旗—讷河等铁路前期工作。继续加大扎兰屯、根河等五个民航支线和通勤机场前期工作力度,完成呼伦贝尔海拉尔机场停机坪扩建工程。

(五)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为突破口,加快城镇化进程。一要抓好城市规划。全面抓好《呼伦贝尔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中心城详细规划的编制及设市城市、城关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二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呼伦贝尔中心城区建设步伐,按照承载60万人口的规模,统筹抓好海拉尔区、鄂温克旗巴彦托海镇和陈巴尔虎旗宝日希勒镇发展。进一步完善中心城新区管理体制,加大企业区域总部和生活基地建设。全面启动中心城新区河东部分建设,高标准建设好2.2平方公里中心文化区。继续推动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旗市所在地城关镇建设。三要加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给排水、供热供气、城镇道路、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四要着力推进移民扩镇工程。按自愿、依法、有序的原则,稳妥地推进农牧民和林区群众向城镇转移,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农牧民工和林区群众在城镇的就业和住房等问题。五要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保障性住房7万套37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廉租房6364套30万平方米、公租房2200套13.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5.5万套290万平方米。

(六)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为方向,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一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积极争取将我市整体列入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进一步完善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流转。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年底前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大力推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加快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继续支持森工、农垦等国有大企业推进改革。二要全面扩大开放。加强与俄蒙的经贸往来和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人文交流,支持满洲里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带动全市口岸经济全面发展。积极争取将呼伦贝尔整体纳入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并将绥满开放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推进《中俄合作纲要》的实施,加强与俄蒙在矿产资源开发、木材加工、农业生产等领域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推进俄罗斯诺永达拉果铅锌矿、别列佐夫铁矿和蒙古国乌兰铅锌矿等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扩大进口资源落地加工规模。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完成28亿美元,增长20%;口岸过货量达到3000万吨,增长7%。三要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与东北三省联合与协作,健全地市、旗县和部门、行业间的协调协作机制,推进吉林天富城市燃气、辽宁沈煤大型煤电基地、与黑龙江省联动发展煤化工等项目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主动承接东北、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尽快构筑大范围配置资源的开放格局。全年引进市外(国内)资金558亿元。四要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非公经济围绕优势特色产业搞延伸,围绕重点项目搞协作,围绕大型基地搞配套。把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与引进外阜企业同谋划、同部署、同扶持,提升本土企业发展竞争力。积极做好本土企业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

(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努力推动幸福呼伦贝尔建设。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和困难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工作,城镇新增就业达到3.15万人,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7.5万人。认真抓好国家和自治区兴边富民重点县各项工作,积极配合自治区有关厅局,做好对鄂伦春旗和莫旗的帮扶工作。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和产业化扶贫等工程,解决11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督促企业构建合理公正的分配制度,落实最低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扩大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参保人数达到25万人。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养老等困难群体补助标准,同步提高各类弱势群体生活水平。加强物价监管,维护市场秩序,防止通货膨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民族教育和校外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全部免除用蒙语授课的高中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教科书费,三年内全部实现高中免费教育。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扩大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在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扶持蒙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继续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加强科普宣传和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构建优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苏木乡镇综合文化站等五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打造呼伦贝尔五张文化名片,积极推进呼伦贝尔艺术馆和图书馆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成立市民族演艺集团。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人才开发利用,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好“三支一扶”等选拔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计划,做好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和农牧林区人才资源开发等工作,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全面抓好广播影视工作,启动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任务。切实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重视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全面做好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建设与管理,高质量按期完成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积极做好老龄工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统筹抓好统计、审计、国土、气象、地震、质监、档案史志和外事侨务等工作。

今年继续为群众办10件实事:一是建设1024户老年公寓,逐步探索解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问题;二是关爱老年人,对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教育与体检,惠及20.2万人;三是实施草原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项目,集中进行牧业四旗饲草料储备和破雪开路机械购置,增强草原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四是增加民族教育发展投入,安排民族教育发展专项基金300万元,改善民族教育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五是实施市本级广播林区覆盖工程,使市广播电台汉语广播节目覆盖到所有林业旗市,惠及40万人;六是实施农村牧区安全饮水工程,投资1.14亿元,解决10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七是启动呼伦贝尔平安城市及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为进一步打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八是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项目,改善3000户农牧民居住条件,惠及近万人;九是实施农业生产保险补贴项目,促进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民稳定增收;十是加大对呼伦贝尔学院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顺利实现本科验收。继续实施好市精神卫生中心、海拉尔火车站改造及站前环境整治、艺术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展览馆等23个跨公共公益工程,力争尽快投入使用。

(八)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着力点,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社会管理与创新和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继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力办好首届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增强社会诚信。继续抓好双拥模范城创建工作,着力提升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做好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加强社会管理与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和谐,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预防和处置各种自然灾害及城镇、森林草原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格落实维稳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积极做好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确保社会稳定。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一要努力建设高效政府,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大力简化办事程序,精简和规范审批事项,高度重视和加强行政审批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逐步推行网上审批、全程办事代理和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切实提高政府工作效能。二要努力建设阳光政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项目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加快完善电子政务系统,畅通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渠道,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使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三要努力建设法制政府,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始终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严格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和职责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从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切实解决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促进公正执法。四要努力建设廉洁政府,全面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切实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各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记使命,廉洁从政,以身作则,带动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5

才英浩,陈 芳

(齐齐哈尔市委党校,黑龙江齐齐哈尔 1治理发愣功06;齐齐哈尔市实验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 1治理发愣功06)

摘要:青少年犯罪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对齐齐哈尔市青少年犯罪基本情况的调查为基础,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的进行分析,以期探求到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对策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进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案件特点

全市0至14岁周岁幼儿、儿童共有684802人,14-28周岁青少年共有1143293人。2008年至2010年,违法犯罪人数分别为2 526人、2 607人、2 809人,其中14岁至18岁青少年为192人、165人、1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6%、6.3%、4.81%,18岁至25岁青少年为417人、537人、57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51%、20.6%、20.47%。从犯罪性质看,盗窃、抢劫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抢劫犯罪;此外,故意伤害犯罪人数众多,聚众斗殴和强奸犯罪增长较快,一些青少年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不良角色做案手法,呈一时“英雄”之气,无所顾忌,以致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酗酒滋事、依仗人多屡屡作案。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拉拢腐蚀社会闲散青少年,成立帮派或团伙。从犯罪年龄段看,逐渐趋向青年化,且犯罪后果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青少年当中,18岁以下的人数正在逐年减少。三年来,全市已发生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中,18岁以下青少年犯罪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6%、30.73%、20.48%,有的青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人化、成熟化,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后果严重。从犯罪身份看,无业青年占有相当比例。他们绝大多数人法律意识不强,由于无正当职业,终日游荡社会,把上网、看录像、打台球、玩游戏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久而久之,养成好逸恶劳的恶习,潜移默化地形成犯罪意识,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不足。

(一)学校教育存在误区

一是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部分学校和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对于行为规范较差的学生关注较少,甚至采取放任、放弃的态度,导致“差生”失去了进取心,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导致一些学生的厌学、辍学流落到社会上,形成不良群体。二是学校法制教育效果不佳。(调查报告 )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多采取“填鸭式”教学,缺乏灵活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教育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存在“一锅煮”、“一律化”现象,好的学生“吃不了”,差的学生“吃不饱”,形成了“少数人有病,大多数人跟着吃药”的局面。有的学校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只是流于形式,导致法制教育在课程、师资等方面的不到充分的保障,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

(二)家庭教育存在缺陷

一是缺乏必要的家庭管教,有的家长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给予子女足够的关怀,往往只从物质上满足他们的需求,却没有从精神上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指导,要么对其过于溺爱、袒护,要么对其不闻不问、听之任之,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心理发展扭曲,形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的家长奉行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不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和需求,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以打骂的方式惩罚教育子女,而尚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人对这种管教方式十分反感,结果导致家长和子女之间无法沟通情感,并逐渐形成了粗暴、好斗、残忍的性格,将暴力手段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为实施犯罪埋下了诱因。

(三)社会环境存在不良影响

一是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各种西方腐化的“泊来品”蜂涌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判断能力较差的青少年人具有很大腐蚀作用。二是影视文化的不良影响。大量影视片中宣扬的“帮会”文化,刺激着黑社会的繁衍与扩展,对青少年人的犯罪起着直接的教唆作用。那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的黑风恶浪,给未成年人以极坏的影响。三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虽有校园附近不得设网吧和营业性娱乐场所的规定,但这个规定对于沉迷于其中的青少年来说基本没有约束作用。网吧、动漫城、影吧的部分业主唯利是图,吸引青少年出入其中,以致染上不良习气。

(四)防范机制存在薄弱环节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6

呼政发[2005]16号

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呼伦贝尔草原保护建设的决定

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驻呼伦贝尔市有关单位: 呼伦贝尔草原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做好现阶段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促进草原生态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做如下决定。

一、我市草原保护建设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一)提高我市草原保护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草原之一,也是我国迄今保护相对完好的一块天然草地,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不仅对呼伦贝尔自身的气候调节、水分涵养、防沙固沙、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作用,而且成为保障嫩江水系、额尔古纳水系汛期安全的根本,是根治松辽流域洪涝灾害的生命线,更重要的是构筑形成了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屏障。呼伦贝尔草原作为世界草地资源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地,备受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草原也是牧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少数民族的重要聚居区,在促进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目前,全市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已达到5974.28万亩,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3.23%,且“三化”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近及年,国家对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建设予以高度关注,投入有所增加,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呼伦贝尔草原面积大,历史欠账多,高原建设速度赶不上草原退化速度,草原生态“局部改善,总体退化”的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我们必须从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全面认识草原的生态、经济、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使命感,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草原生态安全;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护基本草原;像建设林业生态一样建设草原,切实加强呼伦贝尔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

(二)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保护优先、重点建设的原则,正确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制止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草原的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草原保护与建设并举,实现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项结合,有效遏制草原生态恶化趋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主要目标是使退化草原植被盖度逐年有所恢复;建设重点草原生态功能区,使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草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以控制不平衡利用草原造成区域性的超载、季节性超载和人为破坏草原为重点,强化草原执法监督,提高草原管理能力;基本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趋势,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生态系统,使草原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实现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草原生态环境保障。

二、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对草原保护、建设的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草原保护、建设和利用的组织领导,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并负责实施,将草原面积、等级、植被构成、生产能力等列入年度考核目标,分解下达,责任到人,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

各级人民政府要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加强草原建设项目申报工作,争取国家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进而加大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力度。

(二)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为保护草原资源,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促进畜牧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稳定草原面积,提高草原质量,我市实行基本草原保护制度。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基本草原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下列草原应当划为基本草场,实施严格的管理、保护:一是重要的放牧场;二是割草地(打草场);三是用于畜牧业生产的人工草地、退耕还草地、改良草地、围封草地、饲料地、草种基地;四是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具有特殊作用的草原;五是作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草原;六是草原科研、教学试验基地。

呼伦贝尔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应会同其他有关部门编制全市基本草原保护规划,经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审定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各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根据市政府的基本草原保护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本草原保护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基本草原保护规划需要变更、调整的,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基本草原保护规划应当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相衔接。已划区定界保护的基本草原,由旗市区人民政府设立保护标志,予以公告,并建立档案。非牧业建设经批准征占基本草原的,除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原所有者和使用者支付各项费用外,还必须缴纳基本草原建设补偿费,基本草原建设补偿费由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收取,并上缴同级财政列收列支,必须专项用于被占用地区或单位基本草原的保护、建设及用于扶持基本草原使用者使用优良牧草种子改良和建设基本草原。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否则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基本草原建设补偿费收取标准按《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基本草原监督检查制度,每二年组织草原、国土资源及其他有关部门对基本草原保护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检查结果报呼伦贝尔市政府。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基本草原保护、管理的力度,要向保护基本农田和森林那样,采取强有利的措施,坚决制止破坏基本草原和随意征占用基本草原的行为。

(三)加快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在下列地区建立草原自然保护: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二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区;三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经济科研价值的草原。今后要有计划建立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羊草草原自然保护区、珍稀牧草自然保护区。

(四)进一步加大对草原上野生药用植物和益鸟益兽的保护力度。严禁在草原上乱挖野生药用植物和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禁止在草原上捕猎、收购、贩运鹰、雕、猫头鹰、百灵鸟、沙狐、狐狸、和鼬科等草原鼠虫害天敌。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的野生药用植物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保护、利用规划,依据规划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呼伦贝尔市对野生药用植物的采集、收购实行许可证制度。凡收购野生药用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每年3月末之前将收购地点、品种、数量、价格等报收购地所在地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经批准取得收购许可证后方可按计划收购。对无计划或超计划收购部分,按破坏草原论处,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并可以吊销其收购许可证。采集野生药用植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到采集所在地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采集许可证,在指定的时间、地点、使用准许使用的工具、按规定的采挖方法和采取保护草原植被的措施进行作业。对无证采挖和未按规定作业的,按破坏草原论处,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无证采挖、收购的野生药用植物,铁路、公路、邮政等部门不得运输,否则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在各自境内重点出入通道设置临时检查站(卡),查挡采挖、收购、贩卖野生药用植物的人员和车辆,每年草原、公安、森警等部门进行一至二次专项治理活动。

对在草原上捕猎、收购、贩运鹰、雕、猫头鹰、百灵鸟、沙狐、狐狸和鼬科等草原鼠虫天敌的,一经查处,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处罚。

(五)严禁开垦草原。各级草原监理机构要采取综合措施,彻底清理新修订《草原法》颁布前出台的各种法规和文件,从制度上、源头上堵塞开垦草原的行为。新修订《草原法》颁布实施前经批准,开垦后撂荒的草原要及时依法发放草原权属证书,确定农牧民的草原使用权。新修订《草原法》颁布实施后,对那些未经依法批准开垦草原的行为,一律以非法开垦草原进行处理。在草原上建设人工草地、饲草料地等需要改变草原原生植被的应当依据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进行,并向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实施。没有经过批准擅自改变草原原生植被的按违法开垦草原论处。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对拒不恢复植被的,由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人力代为恢复植被,所需费用由开垦草原者承担。

(六)推进划区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为恢复草原植被,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原要进行全年围栏禁牧,中度退化、沙化的草原要进行季节性围栏休牧,轻度退化的草原要进行划区轮牧。今后各旗市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围栏休牧、禁牧的力度,特别是严重沙化的地区必须实行围栏禁牧,恢复植被,消灭荒漠化。围栏禁牧要与生态移民相结合,各地要加大移民的力度,把严重沙化地区和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地区的居民尽快转移。恢复植被、恢复生态。各地要做好围栏休牧、禁牧、划区轮牧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围栏休牧、禁牧、划区轮牧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七)做好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防治的组织管理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草原鼠害、病虫害和毒害草检测预警、调查和防治工作,组织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治的办法。禁止在草原上使用剧毒、高残留以及可能导致二次中毒的农药;要加强农药的管理使用,严禁人、畜中毒。

(八)严厉打击破坏畜牧业基础设施和建设成果的违法行为。对破坏草原围栏、牲畜棚圈、青贮窖等基础设施和人工草地、饲料基地等建设成果的,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当事人停止破坏行为,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给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九)建立草原资源与生态检测预警系统。草原生态检测是草原保护的基础。呼伦贝尔市及各旗市区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自上而下的草原生态检测体系,重点做好草原面积、等级、植被构成、生产能力、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状况、土壤状况、草原生物灾害以及草原保护与建设效益等方面的检测工作,及时为本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动态检测和预警信息服务。

三、加大草原建设力度,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一)多方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方筹措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草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的原则,保护草原投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在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安排资金进行草原建设。单位和个人开办的农场转产畜牧业种植饲草料,且土地无农牧、林牧矛盾,由原使用者优先使用,谁种谁有,并可当年粮草混播、翌年退耕还草,自种植饲草料当年起5年内免征各项费用。原使用者或承包者退耕不用的土地,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可拍卖、招标种植饲草料,谁种谁有。退耕还草的土地,由旗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办理土地变更手续,草原监理部门发放草原经营权证。

(二)加大草原建设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支持草原建设,鼓励和引导农牧民采用免耕补播、撒播或飞播等不破坏草原原生植被的方式种草。

严禁开垦草原进行种植业生产,已经开垦的要有计划的退耕还草。严禁在不适合树木生长的草原区开垦草原种树(包括公路两侧)。

在草原上种植牧草或饲草料作物,要符合草原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不得在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下,坡度15度以上,土层20厘米以下无灌溉条件的地区建设旱作人工饲草料地。在草原上建立一年生饲草料基地时,为保护草原植被,防止风蚀沙化和土壤肥力下降,每块原则上不得超过500亩,不得连续种植5年以上,除第一年外,不得大量施用化肥。饲料作物与多年生牧草必须进行轮作,必须使用有机肥和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必须符合《节水灌溉规划》,并需向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灌溉申请。在有条件的地方,饲料基地应营造防护林带。违反上述规定开垦草原的按有关规定处罚,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加强饲草料种子管理。从事牧草种子生产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到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牧草种子生产许可证,持证进行生产。牧草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凡经营牧草种子的单位和个人,均需向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领取牧草种子经营许可证,凭证到旗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没有领取牧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发放营业执照。

草原生态建设用种必须经呼伦贝尔市饲料牧草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或自治区、部级牧草种子检验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否则不得使用。

(四)加强植物检疫工作。随着生态建设项目的增加,草原建设规模的加大和畜牧业的发展,各种植物产品流通数量逐年增加,流通范围逐年扩大,带来病虫害和毒草害的机率也在增加。各旗市区人民政府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健全植物检疫机构,加大投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植物检疫工作。

(五)加强草原水利工程建设。目前,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致使大面积缺水天然草原不能被充分利用,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受到影响,甚至畜牧业生产在初冬季节常受到“黑灾”的威胁。各级政府要制定草原水利工程建设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草原水利工程建设。

(六)加大沙化草原治理力度。各级政府应制定沙化草原治理规划,增加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做到防沙治沙相结合,农、牧、林、水各项工程相结合,对沙化草原进行综合治理。对对固定沙地采取休牧和禁牧等措施;对流动沙地采取禁牧和工程等措施,逐步恢复沙地植被,控制沙地蔓延。

四、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促进草业持续发展

(一)实施草畜平衡制度。实行草畜平衡是遏制草原退化、沙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科学地控制草原载畜量,以保护草原生态为前提,严格按照理论载畜量确定存栏牲畜数量。要加强宣传,增强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鼓励、引导农牧民发展饲草料生产,改良草场,提高草原生产力,改良牲畜品种,调整畜种结构,先增草,后增畜,增草要大于增畜,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农牧民收入,实现草畜平衡。呼伦贝尔市草原监理机构负责全市草畜平衡工作的组织落实和技术指导,并根据我市天然草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适宜载畜量计算办法》和《呼伦贝尔市草畜平衡工作人工中指饲草(饲料)产量计算指标》。各旗市区草原监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草畜平衡的核定和具体实施管理工作,会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每二年与草场承包经营者签订一次草畜平衡责任书。对不签订草畜平衡责任书、越界抢牧、滥牧严重破坏草场的,由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对超载牲畜的草原承包经营者,除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同时不享受草原生态建设项目补贴政策。

(二)合理利用草原。在牧区对放牧实行草原划区轮牧制度;对打草场实行轮刈制度。打草时采取四区四年轮刈制或五区五年轮刈制,至少要有一区休闲,每打草250米宽,必须保留50米的草场植被作为草籽带,以保证牧草的繁殖力。农区草原承包到户后,只准建设人工草地和围栏划区轮牧,不准自然放牧。

(三)严格规范征用占用草原的管理。在草原上进行矿藏开采和工程建设,必须依照有关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办理征用或使用草原的审批手续时,必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因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补偿;非牧业建设经批准占用基本牧场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原所有者和使用者支付补偿费外,还必须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的规定缴纳基本草牧场建设补偿费。同时,建设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还应交纳一定草原植被恢复费。草原植被恢复费专款专用,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用于草原植被恢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在草原上修建直接为草原保护和畜牧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需要使用草原的,由旗市区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者可持草原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修筑其他工程,需要将草原转为非畜牧业生产用地的,必须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为合理利用草原,保护牧民利益不受侵害,各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要全面开展清理非牧民占用草场工作。

(四)加强临时使用草原的管理。在草原上借场放牧、采集野生植物、养蜂、地质勘探、钻井、开矿、取土、采石、部队演习、修筑公路、铺设管线和建设其他地上地下工程等需要临时使用草原的,要征得草原所有权和使用权单位和个人以及草原承包经营者同意,报所在地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和作业方式进行,使用期满,使用者应当恢复草原植被。在铺设等地下工程施工中,必须将挖出的土壤分层堆放,分层回填,地表层25厘米的土壤被挖出后单独堆放,回填时再覆盖在表层,然后种草恢复植被。临时使用草原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并不得在临时使用的草原上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和构筑物。在主要景观地、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不得取土、取沙;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草原旅游景点要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管理,对没有在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的一律拆除,今后在草原上建立旅游景点,必须到呼伦贝尔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否则按破坏草原论处。

(五)加强草原流转管理工作。为科学合理利用草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草原的功能,各级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草原流转管理工作。呼伦贝尔市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监督管理工作;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指导当事人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调节处理当事人之间发生的纠纷,查处、纠正违反规定的流转行为。对流转未实行承包经营的全民所有制草原和集体所有制机动草原的、未经批准或者发包方同意擅自进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违反规定再次转包草原经营权的或不履行草原保护和建设义务导致发生流转草原等级下降的、不向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的,由旗市区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当事人进行处罚。

(六)建立草原生态评估机制。在草原上实施的各种项目、工程(包括规划、战略)都要首先进行草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草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由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批。没有草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或者草原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没有被批准的,环境部门不得通过环境审批。

五、加大草原监理机构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提高队伍素质。草原保护与建设工作已步入新的阶段。草原监理机构是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建设草原的主要力量,面临着艰巨的工作任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鉴于目前草原监理机构薄弱,难以承担草原保护职责的实际情况,应尽快加强草原监理机构和队伍。呼伦贝尔市成立副处级草原监督管理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20人,新左旗、新右旗、陈旗、鄂温克旗、海拉尔区、额尔古纳市、牙克石市建立副科级草原监督管理局(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5人左右。以上7个旗市区所属苏木(乡镇)组建草原监督管理站,定编5—7人左右,苏木(乡镇)草原监督管理站为旗市区草原监督管理局的派出机构。同时,强化各级草原监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监理人员整体水平和执法能力,担负起维护生态环境,保护草原资源的神圣职责。

(二)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草原行政执法办案经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草原监理机构的支持力度,改善其工作条件,提高草原行政工作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有利于草原事业健康发展的原则,将草原执法、监测、信息、宣传教育等草原监理机构经费、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仪器设备购置经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统计财政预算予以保障。市、旗区两级草原监理机构设施装备投入和业务经费分别由旗市区两级财政安排。苏木(乡镇)监理机构所需经费,有地方财政负担。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齐齐哈尔市2006~2008年交通事故的资料, 所有资料由该市交警支队所辖大队按统一标准, 使用同一系统录入, 并收集相应年份的人口资料, 建立数据库。采用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方法, 并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概述

2006~2008年交通伤患者6496例, 死亡281例, 交通伤发生率为116.1/10万, 死亡率为5.09/10万, 病死率为4.39%。其中颅脑交通伤975例, 死亡214例, 病死率22.8%, 颅脑交通伤占全部交通伤的15.1%, 而其死亡患者占交通伤总死亡率的76.1%。

2.2 性别分布

颅脑交通伤中男199例, 女82例, 男女之比为2.4∶1。

2.3 年龄分布

年龄最大84岁, 最小30d, 集中分布于20~50岁, 其中30~40岁形成高峰。

2.4 时间分布

2.4.1 季度分布

将月份按季度合并, 作季度之间的两两比较, 第一季度占24.47%, 第二季度占19.93%, 第三季度占33.82%, 第四季度占21.78%。第三季度颅脑交通伤明显高于其他季度,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另三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4.2 1周内分布

把每日的数据作两两比较, 周六和周日高于平时,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4.3 1d内分布

颅脑交通伤的多发时段在10:00~12:0014:00~16:00, 19:00~21:00 3个时段, 并在凌晨0:00~1:00形成1次明显高峰。

2.5 致伤类型

按交通伤患者使用交通工具情况划分, 驾乘汽车者占24.59%, 驾驶摩托车者占30.51%, 行人占20.83%, 乘非机动车者占23.07%。

3 讨论

笔者发现, 受伤人群以男性居多, 并以中青年为主, 这些人是社会和家庭的主要劳动力, 交通暴露机会多, 易受伤害[4], 而这部分人群受到伤害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也最大, 所以应针对这类人群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执法监督和规范化管理。

齐齐哈尔市地处边陲, 经济相对欠发达。且由于季节温差明显, 所以在第三季度人们户外活动明显增多, 以摩托车为交通工具的人也相对明显增多, 这可能是第三季度颅脑交通伤明显高于另三季度的原因。周末人们外出游玩, 道路上人流车流增加, 使周末的发生率高于平时。1d内发生的高峰多与该时段交通繁忙、人群易疲劳有关, 在凌晨0:00~1:00形成明显高峰, 可能是因为目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夜生活时间延长、饮酒、疲劳等综合因素的结果。因此, 应加强夜间交通和治安的监管, 严防酒后驾车和疲劳驾驶。驾驶摩托车者、行人和乘非机动车等易受伤害的道路使用者[5]是交通事故的主要受害者, 占本组资料的72.41%。应限制摩托车的过快增长, 驾驶或乘坐摩托车者必须强制性带保护性头盔[6,7]。应落实安全带的强制性使用, 不用安全带是所有交通伤害暴露因素中最危险的[8]。

中国交通伤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 平均每天死亡300人[9]。发达国家每伤100人仅死亡1人, 发展中国家每伤20~30人就死亡1人[10], 笔者的研究与之相符。针对颅脑交通伤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 应加强交通意外伤害的防控, 增强全民的灾害意识和法制观念, 规范“人、车、路”三要素的管理, 使机动车的增长与交通设施的改善相协调, 建立交通伤患者数据库, 收集相关数据, 开展科学研究, 实施有效的干预手段, 并评价干预措施。发达国家已建立完善的外伤预防和控制中心, Nukamura等[11]报告日本已建立创伤患者的数据库, 对预防和控制创伤的发生提供技术信息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 国内分别建立了“重庆市交通事故伤数据库”, “华西重伤数据库”, “兰西铁路道路伤数据库”等, 有力的推动了我国交通伤流行病学和创伤评分的发展[12]。由于颅脑交通伤患者的特殊性, 应强化流程化、专业化救治, 使患者在“黄金时间”[4]内接受抢救, 并广泛开展流行病学监测, 降低交通伤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14.

[2]邓其峻, 单国雄.1134例颅脑交通伤特点及救治分析[J].中华创伤杂志, 2000, 16:44~45.

[3]李冰, 李宗敏, 郭建欣, 等.649例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197~199.

[4]王正国.“第15届国际意外伤害和交通医学会议”及“危险举止与交通安全国际会议”论文综述[J].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115~118.

[5]Genava.WTO.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summary[J].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13~14.

[6]Servadei F, Begliomini C, Gardini E, et al.Effect of Italy`s motoreycle helmet law on traumatic braininjuries[J].Inj Prev, 2003, 9:257~260.

[7]Chapman HR, Curran AL.Bicyle helmets-dose the dental profes-sion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their use[J].Br Dent J, 2004, 196:555~560.

[8]Hijar-Medina MC, Flores-Aldana ME, Lopez-Lopez MV.Safety bely use and severity of injuries in traffic accidents[J].Salud PublicaMax, 1996, 38:118~127.

[9]岳茂兴, 刘志国, 蔡学全, 等.道路交通伤的特点及其现场急救新概念[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1803~1805.

[10]Norton R, Hyder A, Peden M.The epidemiology of road traffic injury:what exist, gap, the role of public heath.WTO[J].Monogragh, 2001:1~16.

[11]Nakamura N, Yamaura A, Shigemori M, et al.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Japan and abroad[J].Neurol Res, 2002, 24:45~53.

呼伦贝尔市调查报告 篇8

一、对呼伦贝尔草原有效保护,实施生态移民的问题

呼伦贝尔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著名的温带半湿润型草原,也是我国迄今保护相对完好、纬度最高的天然草地,被誉为“绿色净土”和“北国碧玉”。它已成为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绿色生态屏障,是确保华北地区免受风沙侵袭安全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临近省区生态安全线的起始点。

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口增加及掠夺式经营,草原植被退化,载畜能力下降。目前,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状况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植被盖度降低10—20%,草层高度下降7—15cm,草地初级生产力下降28.84—48.19%。据统计,目前全市退化、沙化草原面积达5000多万亩,占全市可利用草地面积的42.4%,其中严重退化、沙化草地2400多万亩;天然草原生产能力也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32.5公斤/亩下降到目前的90公斤/亩。因此,重视和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刻不容缓。

保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移民是从根本上遏制呼伦贝尔草原沙化、退化的好办法。但这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呼伦贝尔市当地财政无力满足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此,建议有关部门筹措专项资金对呼伦贝尔市生态移民工作予以支持。

二、呼伦贝尔沙地治理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呼伦贝尔市自有治沙资金有限,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的2万亩的沙地治理任务与治理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沙地治理依然任重而道远。为此建议:国家在启动第二批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时,将呼伦贝尔3660万亩沙地及其周边植被的保护纳入补偿范围;或将治理呼伦贝尔沙地启动的“樟子松行动”列入“三北四期”工程,在“三北四期”工程的封育和沙地治理方面,加大对呼伦贝尔的投入,使呼伦贝尔沙地尽快得到有效治理。

三、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成立驯鹿文化保护区问题

敖鲁古雅乡的鄂温克猎民,是目前我国惟一的驯鹿饲养民族。驯鹿的饲养方式是野外放养,主要食物是苔藓和蘑菇,猎民也跟着驯鹿过着“逐藓而徙”的生活。目前,驯鹿活动范围在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内。多年来,由于驯鹿饲养回报低、猎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等原因,敖乡驯鹿种群发展缓慢,始终徘徊在800头左右。2005年,联合国下属的非政府组织“北方论坛”作出了“中国驯鹿濒临灭绝”的报告,呼吁实施抢救驯鹿行动,否则5—10年内中国驯鹿种群将灭绝。

在历史上,驯鹿驯化史和鄂温克族的民族史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精神上,猎民与驯鹿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保护驯鹿不仅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问题,也是与鄂温克民族息息相关的民族问题。另外,从生态角度看,森林中的苔藓等植物,只有驯鹿能有效利用,对苔藓群落的形成、保持具有特定的功效和作用,是森林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生物链组成部分。

保护野生动物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在东经120度12分至122度55分、北纬50度20分至52度30分根河国有林区管护区内建立驯鹿保护区,使驯鹿处于自然放养状态。同时,加大投入,为驯鹿防疫、防自然灾害提供必要的物资。

四、呼伦贝尔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

呼伦贝尔市是典型的煤炭和森林工业的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满洲里市的扎赉诺尔矿区和鄂温克旗的巴雁镇,森林资源遍布牙克石市、根河市、鄂伦春旗、额尔古纳市、阿荣旗等地。目前,满洲里市、牙克石市、根河市已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典型资源型城市,给予重点扶持。但从呼伦贝尔市整体看,其面临的城市转型问题十分迫切:林区旗市和企业已出现了主导资源枯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资源型城市矛盾积累多,下岗、失业问题凸显,生存条件差、生活困难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为此建议:将呼伦贝尔市整体纳入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范围,给予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支持。给予呼伦贝尔市享受关于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的政策,从财税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支持、就业政策、教育培训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包括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行业范围,增加煤炭开采和森工行业享受增值税转型政策。同时,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解决资源型企业剥离企业办社会和历史欠账问题;给予呼伦贝尔市享受国家关于煤矿、林区企业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政策。

上一篇:很励志的军训口号下一篇:小学作文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