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

2024-08-17

呼伦贝尔学院(共11篇)

呼伦贝尔学院 篇1

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 开拓进取, 呼伦贝尔学院初等教育学院从小到大, 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各项设施比较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较高的一所师范学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 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一、更新理念, 明确目标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学校明确认识到师范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然要对传统的师范教育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进行改革, 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推进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要。

初等教育学院 (原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 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于1993年重新确立办学“示范性、有特色”的改革目标。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 重新认识师范教育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师范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要想提高办学质量, 就要瞄准大方向, 并主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培养21世纪的新型小学师资。

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策略过程中, 必须突出自身优势, 才能抓住地域和民族特色, 才能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特长、深受社会欢迎的小学师资。在“示范性、有特色”改革目标的指导下, 必须坚持德育首位、突出师范性 (为人师表, 一专多能) , 注重正确处理教书与育人 (品学兼优) 、知识与能力 (知能并重)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相长) 、课内与课外 (内外结合) 、理论与实践 (学用一致) 、教学与科研 (教研共进) 六个关系,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 创建市内有地位、区内有影响的一所师范学校。

狠抓专业训练, 提高专业能力是小学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师范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深入调查研究, 取得事实依据的基础上, 注重抓好以培养师范生专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以现代的师范性教学思想为指导。现代师范性教学思想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规范教学行为,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应体现师德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性;主体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率先提高自身素质, 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等主体特性;发展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发展特长;启发性思想, 即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知识的内在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索、求知、练能;结构、过程和活动教学思想, 即教师的教学应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使他们在积极的心理活动与协调的多种感官操作和思维活动中学习、发展。

二、狠抓落实, 追求实效

确定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及训练标准。通过认真调研, 提出师范生专业能力结构的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小学教师基本能力, 主要指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第二层次是一般教育教学能力, 包括备课、上课、辅导、批改、测评能力及班队工作能力等;第三层次是学科教育教学能力, 指小学教师要一专多能, 至少要有一科教学专长及相应的多种能力;第四层次是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 包括一般的教研能力, 一定的成果推广和经验总结能力, 初步的专题研究能力等。从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 实施以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为基本载体, 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演练、活动方式、考试和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多学科、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增设专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和以教育学科为主的选修课。开设口语课、书法课、舞蹈课等专业技能必修课, 增设“语文、数学教学法专题研究”等选修课, 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拓宽教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探究小学语文、数学等教学问题。

改进课堂教学。各科教师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改革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式, 采用“教师传知与授法相结合”的师生合作教学形式, 运用重点讲授、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启发阅读、自学辅导、实验操作、角色演练等综合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演练、自动探索。如数学课开展多层次自学能力系列训练, 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编题、解题、说题”四步曲的系列练习, 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教学能力。语文课组织多渠道说话能力训练、作文能力系列训练等。

指导课外活动和各种竞赛。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组织各种类型、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和评比竞赛, 为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提供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实行开架阅览图书制度;开辟文化长廊, 传递科技信息, 展览书法、美术、作文、摄影等学习成果;举办各种讲座;支持参加校外各种竞赛等, 为学生养成各种专业能力提供条件、机会和舞台。

三、立足现实, 彰显特色

学院从1989年开始设置美术选修班, 当时的课程计划按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课, 专业课占总课时的20%~25%, 分散到每一天,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一情况, 结合学校发展“示范性、有特色”的改革目标, 从1993年开始对美术专业的几个主要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采取大胆的探索, 通过三个阶段有序进行。

1993年至1994年是教改的试验阶段。以首届美术选修班做教改试验, 把分散的美术课教学改为集中教学, 压缩与美术班教改关系不大的课程, 突出专业性强、教学效果好的课程, 由原来的占总课时的20%~25%增加到45%左右, 速描、色彩等基础课集中在每周两天连续上。

1994年至2000年是试验完善阶段。每学年选择最佳的时间段, 进“外师造化课”, 时间安排在色彩变化丰富的季节里, 具体地点选择在学生最熟悉的牧区、林区和农区, 学生作品绝大多数能够反映农牧民心声, 歌颂自己美丽家园, 洋溢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目前我们已收藏了近100幅书画作品。就此一项改革, 大大提升了办学知名度, 吸引了许多西部学生到学院进修深造。

2000年至今为完善和调整阶段。并入呼伦贝尔学院后开始招收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的学生, 学制发生了变化, 从原来的三年制变为五年制, 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时间更加充足。根据这一情况, 进一步完善了内蒙古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的“课程计划”, 突出了五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方向的专业特点。无论原四年制、三年制选修班, 还是五年制大专班, 我们都严格按国颁教学方案制订学校教学计划, 制定《五年制小教大专生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和《各科能力训练标准》, 还制定了《教师工作常规》、《教研组工作规程》、《学生学习与作业要求的规定》、《师范生见习实习条例》、《考试过程科学化规程》等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并严格组织实施。加强专业课的同时, 更加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取得了明显的改革效果, 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1.首届美术选修班毕业生创作作品展, 受到呼伦贝尔市 (盟) 美术界名人的高度关注。时任呼伦贝尔市 (盟) 美协主席叶立夫组织前来参观的社会各界人士进行点评, 对学生的创作给予肯定, 确定四位学生的四幅作品代表呼伦贝尔市 (盟) 入选中俄文化交流作品展, 1994年初在俄罗斯展出。

2.第二届美术选修班学生成绩更为显著。苏热、冯耀宗等教师指导的学生版画作品刊登在《师范生周刊》第334期上, 特设专栏“闪光台”并配有当地专家点评, 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3.第三届学生在校期间的作品, 如李世宇同学创作的水彩画作品《门》于1998年7月27日在《中国教育报》上刊登后, 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 同学们受到极大的鼓舞, 纷纷给《中国教育报》投稿, 受到《中国教育报》编辑的高度重视。1999年1月29日《中国教育报》以通栏校名的形式, 单独刊登我院学生作品, 突显了创作课 (艺术实践课) 的效果, 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1999年6月学院首届三少民族汉语授课美术班学生毕业作品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作品进行联展, 受到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4.在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 学院坚持“特色办学”理念, 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有许多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名牌大学。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刊发在国内知名报刊上。

实践证明, 发挥学院自身优势, 抓住地域和民族特色办学, 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特长的小学师资。特色办学是高校科学发展之本。

呼伦贝尔学院 篇2

音乐学院

现有教师50人(含外聘教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0人,有客座教授5人。

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有标准琴房90余间、音乐共同课多媒体教室4间、电子琴教室、器乐排练室、舞蹈排练室,多媒体音响视听教室、数码钢琴及电脑音乐教室、音乐演播厅等。有钢琴80余台,电子琴、手风琴及其它管弦乐器齐备。

教师与学生广泛参与教学科研、艺术实践等活动,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多篇论文及专著教材等在各级期刊、出版社发表和出版。教师在全国首届高等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在自治区第三届室内乐大赛中获器乐类管乐组二等奖。05年、08年两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大学生文艺展演活动,获得表演项目一等奖和二等奖。

★音乐学: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其它相关的文艺、文化工作者。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歌曲写作、复调音乐基础、艺术概论、合唱与指挥、器乐合奏、台词与表演、舞蹈与形体等课程。

★音乐表演(蒙古族民歌演唱):本专业旨在为各级、各类文艺团体、文化单位培养和输送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民族歌唱演员和相关的文艺、文化工作者。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招生对象以蒙古族为主,以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学习演唱蒙古族民歌和本地区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歌曲,同时学习音乐表演专业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巧课。

主要课程:声乐(蒙古族民歌演唱)、钢琴与伴奏、器乐、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合唱与指挥、艺术概论(蒙文)、蒙古族文学诗歌、大学语文(汉文)、形体训练与民族民间舞蹈等。美术学院

现有教师3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一些骨干教师活跃在美术教学、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并已取得了丰硕的业绩和学术成果,累计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完成国家级、自治区级科研课题多项,师生多人次参加国家级、国际画展并获奖,出版有十余部学术专著和教材。

在强化教学质量和科研、创作的同时,充分发挥地域特点及学术优势,不断开拓进取,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进行本科层次的联合办学,并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每年选派部分学生赴俄罗斯风景写生,在互派教师、留学生以及互换展览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2010年起,成为教育部“艺星之路”赴法国、意大利、韩国免费留学项目的基地,每年选送10名美术学、艺术设计、摄影专业的学生赴上述国家著名院校学习,攻读学士或硕士学位。

★美术学:本专业旨在培养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水彩等五个专业方向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作研究能力的美术工作者,以及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美术教育科研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速写、水彩、水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技法理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美术与人文教育、摄影、设计软件、美术教育学、艺术心理学、艺术实践、创作等。

★艺术设计:本专业旨在培养环艺设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动漫设计等专业方向的,具备创新设计能力,并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和技术的艺术设计人才。能够胜任设计领域中的设计、制作、策划、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理论与实践、建筑制图、透视学、人体工程学、图形创意、世界现代设计史、室内设计原理、版式设计等。

★摄影: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传统及数码摄影专业知识、较强的摄影行业专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本专业教学注重开拓传统摄影的教学、研究领域,更注重数码摄影技术以及具备现代传播理念。本专业要求学生在熟悉传统摄影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数码图像技术。

主要课程:美术基础、基础摄影、数码摄影技巧、数码后期制作、图像设计与传播等。录取规则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考生在文化课成绩达到自治区划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后,录取时音乐类以我院的专业合格成绩进行折合,美术类以自治区统考成绩折合,按专业课成绩乘以40%与文化课成绩乘以60%之和按志愿清方式录取。

黑龙江、河北、山东、江西的美术类考生、山东的音乐类考生文化课成绩达到本省划定的本科最低控制分数线后,录取时按我院专业课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

其他省市的艺术类考生承认其专业课联考成绩,若无省市专业课联考则承认其他同层次本科院校专业课合格证。录取时按文化课成绩由高到低择优录取。

呼伦贝尔学院 篇3

巨大争议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引发的巨大争议有: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一位民谣歌手是否合适?歌词跟文学创作(或者说诗歌)的界线在哪里?在文学成就和文学影响力方面,鲍勃·迪伦与那些久负盛名的世界级作家能否比肩而立?

支持者认为评委会态度先锋,大胆突破;反对者则认为将文学奖颁给歌手,更像是评委们的一次集体“致青春”。

实际上,对诺贝尔奖而言,这并不是第一次把文学奖颁给“非文学”人士。此前有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和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去年的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一位记者。而在全世界数不尽的文学写作者中,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无疑是另一种层面的“遗失”。我们还可以列出另一份名单:列夫·托尔斯泰、易卜生、契诃夫、卡夫卡、乔伊斯、博尔赫斯、纳博科夫、卡尔维诺、普鲁斯特、伍尔夫,包括鲁迅、老舍,他们都是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但又无可争议的大师,依然在一代代写作者和阅读者心中闪耀着无法遮蔽的光芒。

作为“硬奖项”的科学类诺贝尔奖都具有亲民、接地气的一面,作为“较软”奖项的文学奖,在重视文学成就的同时,当然更会考虑作家和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于时代进步的价值和意义。恰恰是在这些方面,鲍勃·迪伦的成就,是其他提名作家难以企及的。鲍勃·迪伦获奖,可以视为诺贝尔奖对大众流行文化的承认和加冕。

解读:从诺贝尔奖的权威性看,争议引发的是关于“流行文化与高雅精英文化”“歌词创作与文学作品的界定”等观点的碰撞,并且由此反射出鲍勃·迪伦的成就以及他的音乐、词曲所引发最大限度的社会参与,这可能正是鲍勃迪伦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重大意义。

这是一种文化潮流

(来源:外滩教育)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写在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好歌也是一首好诗,诗词本就是用来吟诵歌唱的。但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不仅在此。瑞典文学院的那些大佬们,已经感受到这个世界的深刻变化,大众和精英的日常文化消费品,早已不再是传统的印刷文本,阅读早已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了。

大众与精英的阅读模式已越来越同一化,各种文本的界限日益模糊,文学或文化经典也已被消解或转化成雅俗共赏的多种“迭代”产品:流行歌曲、动漫游戏、影视形象,甚至推特、脸谱、谷歌、百度、微信、微博、公众号、直播……互联网不断将以前不登大雅之堂的个体创意或想象,通过移动终端联结成公众文化消费产品,最终消解了传统以书写文本为中心的知识构建系统。

思想、文化、创意、美感、生活及生命的意义都可以用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极具个性的方式呈现和联结,边缘随时可变成中心,特殊转眼成为主流。

解读:就像上海西外外国语学校校长所评论的:“诺奖给了歌唱,给了灵魂,给了流行”。这个时代是轻的、微的、率真和活泼的,这是时代的选择。所以阅读碎片化、娱乐化、多样化引发了大众与精英阅读模式的同一化现象的产生,那么这应该是社会进步推动的“文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决定了我们应该倡导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这是一种世界文化潮流。

呼伦贝尔学院 篇4

一、音乐学院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族音乐的成果

(一)在音乐学科与专业建设上突出民族音乐特色建设

为立足特色优势,我院设立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致力于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并于2008年被评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特色学科。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现开设的课程由三部分组成:专业核心课(声乐、中外音乐史与欣赏等);专业基础课(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专业选修课(蒙古族简史、蒙古语言与文化等)。在合唱课、钢琴课、器乐等课程的教学中纳入了呼伦贝尔地区民间音乐,拓宽教学内容,更能体现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

(二)坚持“因地制宜”编写本土教材

为使民族音乐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我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鼓励教师编写本土教材。编辑出版的教材有《彩虹·呼伦贝尔民歌创作歌曲60首》、《彩虹·呼伦贝尔集锦》、《内蒙古民族民间音乐》、《蒙古族声乐作品选》、《巴尔虎、布里亚特民歌》等。

(三)努力拓展校外民族音乐实习、实训基地规模

根据特色专业活态传承机制的特点,音乐学院与海拉尔文化活动中心、鄂温克旗乌兰牧骑、陈巴尔虎旗乌兰牧骑等文化单位签订了艺术实践基地协议,为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增长实践经验。

(四)在各类文化艺术活动中展示民族音乐艺术风采

在音乐学院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及各类演出活动中,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学生的表演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获得好评。2011年参加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师范大学艺术节巡回表演并受好评;2010年、2011年在“高雅音乐进校园”演出活动中,承担了满洲里中学、海一中、谢尔塔拉中学等地的巡回演出,受到一致好评。他们在完成演出任务的同时也使民族音乐得以传播,使民族音乐成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走出去”的华彩名片。

(五)积极参与各种民族音乐学术会议

2008年12月我院教师参加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2011年7月我院教师参加内蒙古艺术学院主办的“中国·内蒙古民歌艺术学术研讨会”并提交论文;2011年2月我院教师参加沈阳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第五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

(六)学生获奖情况

萨础茹拉:2010年获呼伦贝尔长调民歌比赛金奖;2010年7月获“第二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学院声乐大赛”大学生组民族组银奖。

乌云琪琪格:2009年荣获“海地区首届蒙古族业余歌手电视大奖赛”二等奖;2010年获呼伦贝尔长调民歌比赛银奖。

金马蹬组合:2010年7月获“第二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学院声乐大赛”大学生组流行唱法铜奖;2011年获“草原星”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内蒙古选拔赛决赛第二名。

二、边疆高校保护与传承本土民族音乐的策略

(一)构建研究科学歌唱技法的蒙古族与“三少民族”声乐艺术中心

我院应成立一所研究科学歌唱技法的蒙古族与“三少民族”音乐艺术中心,使之成为呼伦贝尔地区高层次民族音乐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艺术中心里,可鼓励学生以传统形式组织多种民间乐队演奏婚嫁礼仪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等,指导学生排演传统演出剧目,还可成立具有多种演唱形式的歌唱队和专门负责整理、挖掘呼伦贝尔地区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机构,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编辑出版,不仅可以保存大量珍贵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而且也会使呼伦贝尔本土民族音乐成为一种得到国家“认证”的普遍性知识。

(二)减少“舞台化”交流模式,增加国内外“学术化”互动

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学生参加的多数活动仍旧停留在“舞台化”式的交流模式,而忽略了与国内外“学术化”的互动,而且相同节目重复上演,缺乏新意。我院不但要营造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的艺术氛围,更要构造传统音乐的学术氛围。我院可与当地文化局、群众文化艺术馆合作,进行校办产业发展,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民族音乐学术中心。主要任务是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遗产与资源,挖掘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底蕴结合起来,不仅能形成我院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突出我院的办学特色,而且对研究开发地方科学文化遗产和特有资源,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三)加强课程建设,拓展学科和专业建设

为弘扬本土民族音乐,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加强课程建设迫在眉睫。呼伦贝尔地区传统民族音乐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应当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在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原有课程和专业基础上加强课程建设,拓展学科和专业建设。如开设《本土民族民间音乐赏析》,加快蒙古族呼麦、四胡、好力宝、三弦,鄂温克族诺仁卡琴(三弦拉奏琴)、奥茸琴(五弦弹拔琴)1,达斡尔族的口弦琴等传统音乐专业,并在学院内部通过课程整合,取长补短,围绕民族音乐特色,集中力量合力打造“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的学科优势”。同时也为当地所需的相关新专业在社会上开展实践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四)大力引进优秀民间艺人,保护和发展传统音乐的“活态”传承

为弘扬本土民族音乐,学院特聘请呼伦贝尔地区长调民歌传承人布里亚特、巴尔虎蒙古族歌唱家道力金、苏古尔等优秀教师。但这对于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将各地区各类型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为学生传授他们的成功经验。民间艺人是传统音乐的传承者,民间音乐通过他们口传心授的方式才能世代相传,造就传统音乐这一“活化石”。将民间大师引进课堂,是抢救、保护传统音乐的关键,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积极举措。我们青年教师有责任与大师共同为推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五)加强本土传统民族音乐各类教材的建设

在本土教材建设方面,我院教师编辑出版的民族音乐教材种类繁多,他们自觉承担挖掘与发扬民族音乐的责任。但还存在音乐分类模糊,类型单一等问题,多以民间歌曲为主,而民间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歌舞音乐教材仍存空白。应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集中力量,组织一个专业化的团队,与整理、挖掘呼伦贝尔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机构合作成立教材编委会,编写一套涵盖面广、音乐分类规范、音乐类型丰富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实用性的教材。

三、对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一)通过作品展演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展演形式可包括独唱、二重唱、四重唱和合唱等民族传统演唱形式。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们自由高歌,相互切磋交流,提高歌唱技巧,克服紧张情绪。此外还可以排练传统演出剧目,让学生感受剧中人物鲜明的个性。这些都需要以良好的声乐技能作为基础,以真切的情感作支配。同时,由于作品的风格和韵味、人物形象的表演都有较高的要求,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也十分有利。另外演出剧目的展示是在舞台上完成的,这对学生的舞台实践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对外演出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

对外演出是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直接有效方式。学院可以与当地演出服务部门、媒体、企业等合作,开展传统节日、单位庆典、主题联谊等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需求单位协作,有组织地创造、编排各类雅俗共赏、符合各单位活动主题、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民族节目,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借鉴“书院”式管理模式,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书院式管理模式致力于促进学生在认知、体魄、道德、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多维度成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和丰富的生活体验。”2在书院里,教学科研人员和专家作为学生的生活导师,关心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帮助学生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为自己进行学术规划,通过言传身教增进学生对人类知识创造的认识,启发学生思考为学为人的准则。

长期以来,蒙古族民歌演唱专业的声乐课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模式,长期固定在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制约了学生博采众长。因此,设立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可以弥补一对一授课的不足。如,由不同年级学生与导师形成关系密切、互动交流的师生社区,并建立辅导咨询、兴趣小组、名家谈艺等非正式的教育课程,学生可以将自己现阶段在学习声乐当中所产生的问题留在辅导咨询一栏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教师科研课题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考察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来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的主体能动性。通过与教师的配合,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有效设备和资源,既有利于科研创新队伍的合作,又壮大了学院的科研团队,为培养高校民族音乐科研创新人才积蓄力量。

我院应发挥地域优势,民族特色,全院各民族师生共同努力推动现代化教育的本土化,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本土民族音乐充分纳入到边疆高校的艺术教育体系中,使濒临失传的民间音乐走进校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传承,为自治区实现民族文化强区立下汗马功劳。

摘要:现代教育模式正在消减地方传统音乐的存承,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践行自治区提出的实现民族文化强区的精神,文章以边疆高校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为例,探索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在保护和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优势和途径,以体现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呼伦贝尔学院 篇5

简 讯

2012年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纪念日,也是第13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读者无不为人动容。“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学习。为弘扬雷锋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推动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根据上级团委关于开展志愿服务的工作要求,我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的以“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之义务服务图书馆活动在今日展开。

2012年3月14日下午两点半,志愿者们在图书管理员的带领下,有序进入图书馆,分别对图书馆的书籍进行搬运和整理。志愿者们齐心协力,经过四十分钟的辛勤劳动,使图书馆的书籍得到及时的更新和整理,志愿者们受到了图书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雷锋精神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志愿者们愿将雷锋精神一直继承和延续下去。

呼伦贝尔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大美呼伦贝尔 篇6

清晨出发,飞机历经一个多小时的飞行,就盘旋于海拉尔机场的上空。透过舷窗向外望去,真可谓是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地面上仿佛铺就了一层绿色的绒毯,迂回弯曲的河流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烁着一道道亮光,还有那一潭潭积蓄起来的湖水仿若玉盘般装点着草原。飞机缓缓的着陆于海拉尔的东山机场,走出机舱看到不远处候机楼上伫立着四个红色的大字——呼伦贝尔。不由得心生感叹,啊!美丽的草原,我们来了!

海拉尔印象

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作为世界的四大草原之一,这里的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与此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依然延续着灿烂的草原文化。而海拉尔作为呼伦贝尔市府所在地,其名来源于穿过市区的海拉尔河。

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驶离机场的时候,迎面就看到了伫立在机场出口处的一座高高塑像,塑像是两位女性,她们就是被蒙古民族称之为“长生天的骄子”成吉思汗的妻子弘吉刺部的孛儿帖旭真和孛儿帖的母亲速坛。还有设置在市区中央的成吉思汗广场,以及道路两旁展示蒙古民族历史的雕像,图腾柱等等,这些无不在告诉着人们,海拉尔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望着眼前的场景,在这充满蒙古风情的街道上穿行,内心就会油然生出对这个马背上的民族那段辉煌历史的深深崇敬。

天上的草原

当天下午我们就从海拉尔乘车赶往有天下第一曲水之称的莫日格勒河。莫日格勒河在陈巴尔虎旗境内,河水为山泉汇聚而形成。它绵延数百里常年不竭,最后汇流于额尔古纳河。

我们乘坐的汽车行驶了几十公里后,便从宽阔的柏油公路上拐下,缓缓驶入了路旁松软的草地。司机对我们说,莫日格勒河就在草原的深处,那里是草原最美的地方之。于是车沿着牧人放牧行走时在草地上留下的车辙印痕,一路颠簸着向草原深处驶去。

行驶了十多公里后转过一个山脚,眼前立时出现了

片开阔地带,车刚停下,我们就迫不及待的从车里钻了出来,站直身便急切的放眼四望。只见漫山遍野的片葱茏,迎面涌来了白色的羊群,竟有好几百只。它们在个骑着棕色马,手中挥舞着套马杆的牧人的驱赶下,熙熙壤攘的从我们面前一轰而过,向不远处的山坳里走去。不远处一匹匹棕色的马,聚落成一片,在悠闲的吃草戏耍。还有成群的由黑白或花白毛色组成的牛群,散落在宽阔无垠的草原之上。神奇的莫日格勒河那清澈的河水在阳光映射下泛着粼粼波光,在我们的面前弯曲成一个巨大的圆环状,尔后又盘绕迂回,千回百转的逶迤而去……

“去山顶上看,更美!”司机的一句话将我们从眼前的张望中唤回。于是汽车启动起来,加大油门,向附近的一个山坡驶去,车后的草地上留下了两条清晰的车辙印痕。

“太美了!”站在山顶上,同行的友人被眼前的美景所感染,竟情不自禁的张开双臂,以拥抱草原的姿态大声的喊出来。或许此时我们只能用“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来形容眼前这绝美的景色。

登高望远,莫日格勒河的美尽收眼底。自天边潺潺流淌下来的河水清澈晶莹,仿佛她此刻就在心间缓缓流淌,一时间一种温婉便在心底蔓延开采。这天地间悠悠的流水,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碧草芳菲之间,在成群的牛羊和骏马游走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美丽。望着远处依稀可见的白色蒙古包以及那袅袅升起的炊烟,让心越发感到恬静安然。莫日格勒河就如同一条灵动的血脉,欢畅的流淌,为草原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她来自天的尽头,在茫茫碧野中蜿蜒缠绵西行,最终隐没于草原的更深处。这一幅绝美的草原画卷,它带给人们心灵的震撼无以言表,在这一刻你不得不说,这是长生天赐予这片土地的丰饶秀美,它就是天上的草原!

行走在草原之上

“美丽的风景尽在旅途中”,用这句话来形容草原之行很是贴切。离开了海拉尔,乘车行走草原,一路上你会感受到惊喜连连,绝对是不虚此行。因为,这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实实在在的说,七月,正是呼伦贝尔最美的季节。它的美,不仅有着碧绿的草原,还有着一片片波澜起伏、金黄耀眼的油菜花儿地。我虽然追逐过鹜源春天的油菜花盛开,也领略过青海门源的油菜花壮美,可是真切的看到呼伦贝尔草原这七月间盛放的油菜花时,还是被震撼了。

呼伦贝尔的油菜花是以漫山遍野,铺天盖地,片片相连,金光灿灿的景象映入你的眼帘的。她的美就如同北方民族的性情一般,充满了大气、壮阔与豪爽。行进途中常会情不自禁的要司机停下车,拿起相机留住这眼前美景。也会忘我的跑进油菜花中去嗅嗅花香,甚至会动情的匍匐在花海之中,让自己的心灵沉醉于这烂漫而迷幻的色彩里。当然,也不会忽略那些在油菜花旁养蜂的蜂农们,因为可以从他们那里买来刚刚从蜂箱里采到的蜂蜜和蜂王浆。这里的蜂蜜纯天然,无污染,而且会以很合适的价格买到,或许这也是旅途中的一份意外收获和欣喜。

沿着公路北行,车渐渐的进入丘陵和半山地地带。这也是呼伦贝尔的另外一种美,因为在公路旁,你会见到那些成片的白桦林仿若少女般娴静而近乎羞涩的伫立在道路两旁。

远远的单去,秀美的白桦树,干净安然,在湛蓝的天幕下舒展着柔柔的枝丫。洁白的树干上,错落有致的黑斑,就像点缀于秀女脸上的颗颗美人痣,显现出得当与妥帖,极具美感。漫步林中,一缕阳光从高耸的林间透了下来,地上厚厚的残枝落叶上长满了苔藓。停下来深深呼吸一下这林间清透润心的空气,不由自主的沉吟道:这一片白桦林静静站立在额尔古纳河畔,这一片白桦林默默的守望着大兴安岭,这里就是我梦中那片最纯净的土地,这里鲜活着一群天使般圣洁的精灵……

告别白桦林,车就驶入了大兴安岭腹地的根河市。根河市是大兴安岭西北麓森林中的一座小城,小城不大,也少有高大建筑。穿行于城区,给人以清爽安宁的感觉。穿过这个因河而得名的城市,我们继续向大兴安岭的深处走去,探访那神秘的原始森林。

乘坐的车不能再往前开了。于是下了车,沿着一条山路走进树木林立的原始森林,畅快的呼吸着树木和各种花草泛出的清香,漫步于林海,舒心亲近着大自然。山脚下的那条不知名的河流依山盘绕,而那河水竟然是静静的,好像就不曾流动。如一面硕大的镜子将参天的翠绿,湛蓝的天空和浮动的白云归拢到一起,倒映于河水中。浑然天成,简直就是一幅极美的油画展现于眼前。

身体摇晃着跨过一座铁索桥,一列“森林小火车”静静的停靠在半山坡上小站前的铁轨上。站在大山深处的这个小小车站的站台上,手抚因斑驳而显现沧桑的机车,望着两道窄窄的铁轨蜿蜒的伸向密林深处,想象着这列火车在那些逝去的岁月里曾经的过往:当车厢里坐满了伐木工人后,它一声鸣笛,徐徐驶动,开往大山深处。尔后,一声鸣笛,它又会载满整齐的原木昂扬驶采。那一刻我仿佛听到耳边回响起伐木工人那响亮的呼喊——顺山倒了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大山的深处,茂密的原始森林中,至今仍然居住着一支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采的,靠打猖和放养驯鹿为生活的神秘部落——敖鲁古雅鄂温克族。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藏于林海雪原之中,在零下40多度的极端条件下生存,坚守着最原始的狩猎方式,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他们与驯鹿为伴,今时今日这个部落仅剩二百余人,一干多头驯鹿。因为他们也是亚洲至今唯一驯养驯鹿的民族,因此也被称为“使鹿部落”。当我带着探寻的目光走入这个被称为原始部落的敖鲁古雅乡,躬身钻进用桦树皮围成的圆锥型的房屋——“撮罗子”,嗅着在火塘之上已经煮沸的奶茶泛出的清香,真的是对鄂温克人充满敬意。他们说,他们还是喜欢住在这样的传统屋子里,因为夜晚在“撮罗子”里能够看到星星和月亮,与大自然同栖共眠。

走出“撮罗子”,迎面跑来温顺的驯鹿,他们喜欢与人亲近。靠近它伸手抚摸滑顺的皮毛,内心里为这个令人崇敬的“使鹿民族”祈福着:愿他们的未来更加美好!鄂温克人的历史是行走在游猎生活中,文化是书写在驯鹿皮上的。不知道鄂温克人幸运地拥有了兴安岭,还是兴安岭幸运的拥有了鄂温克人,毕竟,是鄂温克人,驯鹿和兴安岭共同完美和见证了北中国的一段历史。

难忘恩和

在领略了额尔古纳的风情,游览了被称为“亚洲第一湿地”的额尔古纳湿地之后,我们一路风尘来到了恩和。

恩和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一个边境小镇,是中国唯一的俄罗斯族民族乡,它地处额尔古纳市西北部,西部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边境线长约75公里。据说恩和乡有总人口2400人,其中俄罗斯族占80%。这些具有俄罗斯血统的村民,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和流落于此,定居下来。

漫步于小镇,你可以看到镇上的房屋都是具有俄罗斯风情的“木刻楞”,那是用原木交锗叠建起来的房屋。门窗边框也用彩色漆绘起来。透过用木栅栏围起来的院墙,你可以看到那俄式风情无处不在,整洁的院落,漂亮的窗帘,在窗台前整整齐齐摆放着的各种花卉。院落的深处还有放置杂物的储物间,屋前的马厩里毛色很亮的马匹在安闲的吃草。在街上你可以看到远处东正教的教堂金色的圆顶在阳光下闪烁出耀眼的光,也随处可以听到那些有着欧洲面孔的村民说着一口地道的中国东北话。此外列巴房(俄式面包房),铁匠房等等,无一不显示出这里是独具魅力的风情小镇。踱步于小镇之外,放眼是一片翠绿,一条很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镇缓缓流淌。不远处的白桦林,大片油菜花以及远处环抱过来的山。散落的羊群,闲在的马,卧于草甸上的牛……。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嘈杂,一切的一切都安宁舒缓,惬意温馨,真如世外桃源般让人流连。

远在海拉尔工作的朋友们特地赶到恩和与我们相聚,十个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前。一杯清香的奶茶,沁人心脾。尽情的品尝着鲜嫩的手抓肉、鹿肉,俄罗斯红肠以及草原特有的野韭菜等等。标有65度字样的蒙古烈酒被瓶瓶打开,依蒙古的风俗那是“下马三杯酒”,不喝也得喝。不容推辞,忐忑着一饮而尽。杯盏交错间一阵阵畅快淋漓的笑声洋溢在屋内。其间我所敬重的那位蒙古族大哥苏日勒,以他很具磁性的声音即席朗诵了他的诗作《追寻》,达斡尔族的鄂女士一曲《呼伦贝尔大草原》更是带动起在座的每一个人热情的参与。此时不分蒙古族、满族、达斡尔族、汉族;也不在乎自己是北京人、东北人还是呼伦贝尔人。每个人都被真挚和热烈的情感所感染,尽情的唱着,跳着。此刻这间俄罗斯风情的小屋里,已经成为多民族共同欢乐的海洋,忘我间真的就想醉倒于这浓郁的蒙古风情之中。

五日的行程已结束,回程的航班就要起飞了,我依靠在舷窗,眷恋的望着机场候机楼上“呼伦贝尔”四个清晰的大字,耳边又一次回响起那首深情歌:“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喜爱我的思恋……”

呼伦贝尔学院 篇7

一、抓好蒙汉双语教学,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 (以下简称呼院) 立足学院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 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 鼓励少数民族教师使用蒙文蒙语进行教学、科研、交流, 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努力传承民族文化, 培养输送“蒙汉兼通”的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 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呼院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功能, 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目前, 蒙语授课学生有1800多人, 约占在校生的16%, 分布在以蒙古语言文学学院为主的12个院系中, 学科专业涵盖了文、史、理、工、法、教育、艺术等七大学科门类;学院大力加强了蒙语授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有本科专业16个, 专科专业5个;蒙语授课学生采取了低年级的基础课程以蒙语授课为主, 汉语授课为辅, 高年级的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现以汉语授课为主的双语授课方法, 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能够适应从蒙语授课过渡为蒙汉双语授课的模式, 提高了学生汉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学院面向全院蒙语授课学生, 开设了大学蒙古语文、蒙文书法鉴赏等公共课程和蒙语演讲、蒙文书法、民族民间舞蹈等技能训练课程, 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蒙汉兼通”和在民族地区工作的能力。

呼院升本以来不断的强化蒙语教学管理工作, 组建了学院级蒙语授课教学督导组, 教务处增设了蒙语教学管理科, 制定了《呼伦贝尔学院蒙语授课教学管理规程 (试行) 》和《蒙语教学质量标准》, 统一了认识, 明确了目标要求。同时, 学院执行蒙语授课学生学费减免20%, 蒙语授课教师课时津贴高10%等倾斜政策和鼓励措施, 激发了少数民族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 参加汉语普通话测试都能够达到三甲或二乙以上的水平, 顺利拿到普通话等级证书。2007~2011年的五届毕业生中, 蒙语授课毕业生1860人, 其中本科生1338人, 由于毕业生“蒙汉兼通”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深受民族地区用人单位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赞誉。2010年6月,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国际母语日活动”开幕式上, 呼院作了以《加强蒙汉双语教学, 努力传承民族文化》为题的典型发言, 介绍呼院蒙汉双语教学经验, 受到高度评价。呼院培养输送的少数民族人才, 已成为自治区民族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重要力量, 对祖国边疆安定、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高校的竞争, 归根结底是文化力的竞争, 大学文化是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根本动因。基于这样的认识, 学院精心培育以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为品牌的校园文化, 以艺术节、运动会、风采展演、文艺演出、高雅艺术、摄影展、美术展、书法展和各类竞赛为载体, 凸显具有地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大学文化。如学生歌手“金马镫组合”的音乐表演、学生蒙古族长调歌曲演唱、蒙语演讲、蒙文书法和民族民间舞蹈等方面的音乐表演, 对弘扬高雅艺术, 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动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呼院把呼伦贝尔地区民族民间广场舞提升为公共艺术课, 正式纳入公共艺术技能课程, 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课, 为2学分。如今, 民族民间广场舞已成为呼伦贝尔学院校园文化的品牌传承项目, 人人会跳民族民间广场舞, 已成为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近十多年来, 特别是2003年呼伦贝尔学院晋升本科院校以来, 以推广普及民族民间广场舞为载体, 训练学生公共艺术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共建和谐校园, 使学好民族民间广场舞成为一项集德育、美育、体育于一体的常态活动, 民族民间广场舞的训练、比赛、表演等活动贯穿于每届学生四年的校园生活, 潜移默化的教育培养学生, 树立热爱呼伦贝尔, 建设呼伦贝尔的思想感情。

三、依托地缘优势, 开展教学科研活动

呼伦贝尔地区拥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14个民族乡。生活在这里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至今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并焕发着勃勃生机, 他们以其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使五彩呼伦贝尔的人文景观变得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 他们谱写的壮丽篇章令当今呼伦贝尔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呼院依托地理环境的独特和民族特色的浓郁, 邀请诸多的国内外专家教授, 举办社会名家讲坛, 促进了交流与合作, 神圣的呼伦贝尔为呼院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教育教学活动, 走特色办学道路, 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

呼院现有蒙语授课教师124人, 占专任教师的18%, 其中教授27人、博士8人, 其中, 90%以上的教师能够熟练的进行蒙汉双语教学;呼院蒙语授课教师, 在呼伦贝尔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方面, 蒙、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各民族教师团结协作, 优势互补,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在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研究, 以及“三少”民族民俗、历史、文化研究、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与民族艺术等方面享有盛誉。近年来, 蒙语授课教师发表蒙文核心期刊论文50多篇, 正式出版蒙文教材18部, 其中, 高校蒙文通用教材14部, 已列项编写高校通用蒙文教材5部, 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有《蒙兀人》、《古代巴尔虎部族》、《巴尔虎蒙古史》等10多部学术专著, 创作草原蒙语歌曲400多首, 其中60首被选入呼伦贝尔草原蒙语创作歌选, “牧民的幸福”和“月夜”等歌曲, 广泛传唱于国内外。

科研成果显著, 近三年, 蒙语授课教师获准主持国家级社科资助项目6项。分别为:中俄蒙哈穆尼堪鄂温克传统文化比较研究;达斡尔族乌钦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中世纪蒙古文佛教文献综合研究;鄂温克语与蒙古语语音及语法范畴比较研究;蒙古草原古代游牧民族豁脱文化研究;18~20世纪初北部蒙古地区土地利用方式与游牧经济等6项。

呼院蒙语授课教师队伍,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人提高了认识, 形成了“抓好蒙汉双语教学, 传承蒙古民族文化”的思想意识, 激发了对学习使用蒙文蒙语的积极性, 对传承民族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责任感。学生的蒙语演讲、蒙文书法、蒙文撰写的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报告成绩和质量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近年来, 唱蒙古民歌和草原歌曲、跳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研究民俗、了解掌握地方志的人更多了;蒙古族民俗和草原风情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更多了;热爱草原一草一木的人更多了。

摘要: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 积极招收蒙语授课学生, 加强蒙汉双语教学、科研, 努力传承蒙古民族文化, 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输送少数民族应用型人才。

呼伦贝尔学院 篇8

旅游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行业能力和较丰富的行业知识与经验以景区、酒店、旅行社等行业为对象的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对学生将来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多年来, 国内高校对实习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往往是有计划无实作, 有实践无标准。呼伦贝尔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始于多年前, 目前已形成了较为稳定涵盖本科四年, 由计划、动员、考察、调研, 到总结报告的完整课程操作模式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新常态下的旅游人才培养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也应当做出创新和调整。

2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实践课程教学活动候鸟化。

尽管已经开辟多条专业考察黄金线路, 但学校与旅游目的地的联系也是暂时的、单向的, 始终未能形成与景区、酒店、旅行社、旅游咨询行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难免会发生信息不畅的问题,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2.2 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简单化。

目前的实习课程缺乏对学生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单凭实习考勤和调研报告来测评学生实习效果显然是片面的, 并且考核与激励脱节, 使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缺少动力源泉。

2.3 实践课程角色定位模糊化。

操作中发现, 存在学生实习主体游客化和教师教学管理保姆化的问题。实习指导教师的导游和领队身份过于显著, “导师”定位失准, 指导内容缺乏实战性、灵活性和启发性,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综上所述, 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习教学环节尚存在有历史无积累、有实践无理论、有指导无规范、有考核无反馈、有总结无评价、有制度无衔接等问题。为保持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课程的特色和生命力, 该教学环节急需总结、创新和再实践, 从而在规范、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监控下持续健康发展。

3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的思路

3.1 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标准体系。

贯彻学校本科专业实习标准体系, 同时突出学院的培养特色, 不仅制订学生的实习规范标准, 而且制订专业指导教师评价标准与实施办法:不仅考虑教学活动的规范标准, 也制定实习计划和效果评价标准:不仅体现教师、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约束性规定, 也要通过工作量或奖励的形式对劳动和学习给予肯定。

3.2 实现实习实践教学的多样化与系统化。

将旅游野外实习、行业实习、自主实习过程模块化, 充分发挥向导式实习与自导式实习各自的优势, 结合智慧旅游, 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实习过程中, 通过小组学习、角色扮演、实地调研、问题启发、案例分析、项目研究与策划等多种形式, 丰富考察内容, 培养学生认识旅游现象、分析旅游特征、总结旅游规律、解决旅游问题的综合能力。

3.3 创立“产、学、研、教”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平衡景区、酒店、旅行社、学校管理部门、学校教学单位、专业教师和学生等利益相关者的地位与诉求, 突出学科优势, 以服务地方和企业为宗旨, 以成就学生为目标, 将产、学、研、教有机结合,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教学研互补的实习实作基地系统。

3.4 逐步形成实践课程评价多元化考评体系。

教学中重视提高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 社会组织与协调能力, 科研的团队工作能力, 户外及独立生活能力, 以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学生参与实习线路和内容的设计与评价, 既有微观的旅游企业本身的调查内容考评, 也有中观的行业发展认识评价, 以及宏观的社会与生态环境认知考评。

校内实训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 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训环境, 提高自身行业实践水平,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建设完善校内实训基地, 使学生拥有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场所。旅游院校可以适当引进合作企业, 完善实验实训条件, 突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验教学功能、社会培训功能、职业资格鉴定功能、专业技能比赛功能和科研创新功能, 打造仿真教学环境, 建立理念先进、构思新颖、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旅游实训基地。

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验教学的重要途径。旅游院校不仅应通过协作关系, 与校外企业和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关系, 还应该主动出击, 建立相应的合作办学关系, 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数量与质量。学校可以利用自身优势, 配合企业进行技术培训、管理策划、开发规划等工作;校外企业还可以接纳学生进行实习, 同时为教师挂职锻炼、了解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提供有利条件。

总之, 旅游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应以学生行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 在硬件设施上, 加大投资, 多做有益工作, 提升实验实训条件与环境, 在软件设施上, 注重教学水平提升与教师自身能力培养, 完善相应实验教学考核机制。此外, 还应该注重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创新实验教学手段。重新建构理论课程与实验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结构, 建立起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

摘要:目前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虽然走出教室但尚未真正走进企业和学生心里。“产、学、研、教”四位一体的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及评价标准, 增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与认同感。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苏志平.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构想与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 (12) :396—397.

呼伦贝尔学院 篇9

一、有效实施大学英语分层次网络教学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英语网络教学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英语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呼伦贝尔学院于2006年开始陆续引进清华大学的《新时代交互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学体验英语》、北京文华在线的《朗文交互英语》等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系统, 开启了“课堂+网络”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而是更加强化了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整个课程实施的设计师, 是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的执行者, 同时也是融合成败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以课题研究为契机, 于2015年开始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实验。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历史短、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大学英语教师改变整齐划一的大学英语网络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层次, 将学生分为大学英语听说A+、大学英语听说A、大学英语听说B和大学英语听说C四个层次, 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层次制定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和考试方案, 基本上形成了“课前教师按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任务;课中教师答疑解惑、督促学生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课后针对发现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反馈”的教学模式。将网络教学的进程更加明确细致地呈现给学生, 给学生相对适中的学习自由度,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从而使管理与自由、约束与个性张扬达到平衡。通过实践,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答疑者、监督者, 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二、加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1. 充分利用和完善现有网络教学平台。

优质的教学资源是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基础, 根据学生特点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增加学生喜闻乐见的资源, 删除超出学生现有理解能力的资源, 建立本校化的学习资源库。

在现有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基础上, 与平台提供方加大合作力度, 收集并总结教师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 总结经验, 听取师生意见, 进行资源开发、功能开发、课程开发等, 建设具有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网络教学平台, 让教师成为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者, 以更好地开展大学英语网络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将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把课堂教学内容与朗文交互固有内容有机结合。面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后课时缩减的现实和学生的考级需求, 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部分内容和考级内容改编为学生自学内容, 添加到教学平台相关主题单元中。对于不适合特定学生的内容,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呈现给学生最适合的内容供学生学习, 做好学习资源的编辑者或重组者。

2. 建设泛在教学沟通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了泛在学习,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讨论来请教老师, 与同学交流。但这种沟通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满足不了教师和学生即时、有效的沟通需要。因此, 作为“创建者”, 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创建符合自己习惯和学生需求的沟通平台, 及时解决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 对于共性的问题, 可以归纳总结并制作相应课件, 及时统一发给学生。对比实验过程中, 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教师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和飞信群等, 畅通沟通渠道, 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提高自身教学工作效率, 便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教学质量与教师素质提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力所在。2007年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 要通过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完善大学英语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 可见其落脚点还是教学质量。为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各高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 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随着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普及,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 对于自身角色模糊,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无所适从, 甚至拒之千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是知识的传授者, 是能力的培养者, 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敬业精神等影响着所培养学生的质量, 而教师角色的准确定位更是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必须充当好评价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必须提高个人素养, 成为终生学习者。

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 同时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过程。作为评价者, 教师须制定严谨的成绩策略, 建立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以评估学生的网络学习情况。该策略既包含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学习过程中的测试情况和最后的网络教学期末考试情况, 也包括学生参与论坛的积极程度和学习小组评分等, 综合以上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有效监控和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

高等教育要向素质教育转型发展, 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教师职业相对于其他职业来说, 是一种“学习”的职业, 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补充和更新现有知识和技能。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现代技术应用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大学英语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校外的教师培训, 学习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 高度重视大学英语网络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课堂教学行动研究。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和信息共享, 成为与学生共勉的学习者。

四、转变学生观念,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者们对于自主学习有着不同的定义。Holec认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 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Little将自主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在自主学习中, 态度和能力是核心, 是决定自主学习的关键因素。Dickinson列举了自主学习者的基本特点: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监控自己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教学无法实现完全的自主上机教学模式, 必须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因此, 教师须转变学生观念, 加大力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要转变学生的观念,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 想学就学, 不想学就不学;每学期开设专门的自主学习能力讲座, 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指导、监督, 必要时及时给予帮助, 同时必须对其自主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充分发挥教师多面角色的功用。

五、实验效果

教师明确自身定位, 采取以上措施后, 学期末对分层网络教学实验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发放1 000份, 有效问卷916份, 调查结果见表1。

两个学期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学生的英语听说成绩对比, 见表2。

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过程, 可以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外语听说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而且呈正态增长趋势。综合研究调查问卷、访谈、测试和网络教学实际效果等多方面情况后, 可以发现, 教师明确自身定位并采取措施后, 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的全方位指导下, 其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提高, 学生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教师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新角色获得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同。但有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仍不适应网络教学, 学习成绩和能力提高程度有限。因此, 在以后网络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进一步采取措施, 加大对这些学生的指导监督力度, 进一步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年的实践研究表明,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有助于明确教师、学生和教学平台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完善;有利于教师明确角色定位, 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黄东升.试析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J].才智, 2011 (12) :152-153.

[3]马亮.提高高校网络教学质量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42-44.

呼伦贝尔学院 篇10

1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通过实习教学, 使学生掌握现代旅游景区的发展趋势和景区管理的新技术, 使学生掌握旅游景区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掌握旅游景区经营活动中的基本策略和技巧, 使学生能够胜任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1.2 情感目标

通过实习教学,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旅游景区对于呼伦贝尔旅游业、地方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接受和认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呼伦贝尔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业的热爱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

1.3 技能目标

通过实习教学, 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旅游景区管理工作的职业素养和能力, 一是学生的职业操守、团队合作、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等基本素质的培养;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1]。

2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内容

鉴于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为呼伦贝尔旅游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侧重学生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每次实习的内容由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授, 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正确性。授课结束后, 都要给学生布置相应进入旅游景区实习的内容,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 并对相应的内容提出旅游景区实习要求。针对目前呼伦贝尔旅游发展状态是旅游景区服务质量不高, 品牌建设需进一步提升。课程实习教学的内容按12课时工作量计算可设计为: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管理实习、旅游节庆策划实习、旅游景区解说管理实习和旅游景区品牌建设实习四大主题。以这四大主题串连所有理论知识点, 同时加深学生对呼伦贝尔旅游景区管理现状的进一步认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旅游景区管理能力。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环节

3.1 实习准备工作

授课教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设计实习教学的主要内容, 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熟悉旅游景区, 收集实习旅游景区相关资料, 包括旅游景区的书面信息资料、影像资料、示意图、导游词等。

3.2 实习组织工作

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在做好前期准备的基础上, 按照实习的要求以集中和分组的形式开展具体的实习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引导作用, 使每一个学生能愉快地参与实习活动, 从而实现实习教学目标[1]。

3.3 实习后续工作

授课教师在实习结束后要及时总结, 总结本次实习的体会能够及时与学生分享, 为教师和学生今后的实习工作积累经验, 以便不断改进实习方式;学生在实习结束后应完成实习报告和实习体会,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习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消化, 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旅游景区现实问题的能力。

4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方法

4.1 实训室开放教学

随着呼伦贝尔学院旅游实训室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现代旅游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逐步应用, 尤其是模拟导游实训室、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和呼伦贝尔旅游景区光电沙盘在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利用, 通过现代多媒体录播系统对旅游景区概况、旅游景区管理等方面有了深刻认识, 为进入旅游景区实地调查做好准备, 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2 旅游景区实地教学

将学校教室的第一课堂和旅游景区的第二课堂紧密衔接, 使实习准备工作、实习组织工作和实习后续工作三者的有机结合, 这里的实习既包括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短途实习 (海拉尔西山国家森林公园实习、世界反法西斯海拉尔纪念园实习、成吉思汗广场和天骄生态园实习以及周边景区实习等) , 又包括假期的长途实习 (旅游认识实习、模拟导游实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等) , 通过授课教师的实地讲解, 聘请景区管理人员讲解使学生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亲身实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体验紧密联系起来。

4.3 3D虚拟景区网络教学

借助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训室, 授课教师依据实习教学内容和要求, 引导学生如何构建3D虚拟景区, 提供虚拟化的仿真体验旅游, 提供3D网络视频三维实景互动的旅游景区开发和管理模式[2], 使学生直接网游体验, 认识该景区的开发与管理过程;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构建一个3D虚拟景区, 自己创业经营, 发挥主观能动性, 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 让学生感悟出旅游景区管理的要点与精髓[1]。

5 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习教学考核

实习的考试方式为考核,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各个实习平均成绩为实习课成绩, 实习课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20%。考核方法主要依据实验的考勤、实习认真程度、实习报告的成绩等综合评定。实习教学考核的主体为教师和学生, 考核方式为学生自评、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三结合[2], 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实习结束后, 首先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实习情况打分,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然后采用自愿结合的方式, 以4-5人为一组, 并选出组长、副组长。在这里一定要赋予组长、副组长相应的权力, 在实习结束后对自己的组员进行相应的打分评价, 允许并要求他们带领组员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这样可以更深入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调组织能力[3]。最后授课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后实习总分。

6 结语

旅游景区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核心课程之一,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也是实习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是学生将旅游景区管理理论与地方旅游结合的一个重要过程, 也是顺利进行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的保障[4]。只有通过精心安排, 加强实习过程管理,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达到旅游景区管理实习目的, 培养出满足呼伦贝尔旅游需求的旅游景区管理人才。同时, 旅游景区管理工作内容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 旅游景区管理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会不断涌现, 因此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也就必须与时俱进, 这就需要旅游景区管理课程教学团队共同努力, 使旅游景区管理实习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更好地适应呼伦贝尔旅游景区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周武生.旅游景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6) :60-62.

[2]程程, 邓小威等.3D虚拟景区:旅游景区营销新模式[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 13 (3) :124-126.

[3]郭明珠, 王刚.高职院校多元化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建[J].出国与就业, 2012 (2) :129-130.

[4]苏洁, 王金浪.“项目教学法”在《旅游景区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旅游纵览 (行业版) , 2012 (3) :21-23.

呼伦贝尔地方冰雪游戏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72-02

打雪仗

目标:发展投掷和战斗能力。

方法:第一场雪过后,同学们成群结伴在雪地上尽情玩耍。有些同学几个人一起堆起了雪人,有些同学抓起一把雪,团成球,互相追逐对掷。团好雪球的同学追打他人,被追打的同学雀跃躲闪,场面热闹非凡……你想体验雪地嬉戏的无穷乐趣吗?那就快快穿上棉衣、戴上帽子,冲进快乐的“雪战”中吧!

【点评】:推雪人时合理使用器械,以免碰伤同学。团雪球时,不能夹杂硬物。

掷雪球时,不能击打他人的头部。

狩猎

目标:发展灵敏、速度和力量。

方法:两队人数相等,在规定的场地和时间内,双方队员各有一人身后背篮(筐),相互追逐,向对方的篮(筐)投入小皮球,投中得1分。在投球时,双方队员互相阻挡,防止投中本方篮(筐),哪一方在游戏规定时间内累计分最多便视为抓住“猎物”。

【点评】:跑出规定的场外,投进筐无效。

打跑球

目标:发展奔跑及躲闪能力,培养机智果断和诚实的品质,强化团结协作。

方法:利用小足球场,把学生等分成两队(男女可混合),跑方队分散开,打方队持小排球。游戏开始,跑方队员分散占居有利位置,打方队必须传球围打,如打到跑方队的任何一个队员或把跑方全部打出场外,则双方互换角色,再玩。其规则是:1.打方队不准拍球走,可以相互传球,击打跑方队员,要求头部以下的位置。若球在跑方周围,跑方可用脚溜球一次,但不能出界。2.打方队只要打到跑方队员的任何部位,双方队员全体调换角色(或被打中者退出场外)。3.打方队可以对跑方队进行围追堵截,但不能用手抓、拉、挡,跑方队不能跑出指定区域,否则双方全体调换角色。在规定的时间里,积分多的队为胜。

【点评】:由于跑打角色不断互换,球只能手传,游戏中的跑动即使场地有冰雪较滑也无妨,故适宜冬季活动。

抢枢

目标:发展速度与耐力,培养合作和应变能力。

方法:场地布置如图。双方队员各以12人左右为宜,五局三胜。

游戏开始前,主持人先将“枢”(用接力棒代替)藏在藏枢区内。听到哨声后,双方队员从底线同时出发,到达各自区域,其中各一名队员进入藏枢区内找“枢”,抢夺。随后,交给前锋区队友,这样“枢”在前锋区、中锋区、后卫区内依次传递并激烈争夺,最后抢到“枢”的一方队员再将“枢”递给胜利区内的队友(事先区内双方各安排一名队员),若能摆脱对手并用“枢”敲打着车轮者为胜。其规则是:1.游戏过程中不能将“枢”抛起进行传递,或返回界线传“枢”。2.不得搂抱腰以下的部位,不能做出用脚绊人等危险动作。3.禁止用“枢”击、压对方,禁止扭转对方关节。4.前锋、中锋和后卫队员不得越线传递“枢”,但可在相邻的共同区内进行争抢,越线则视为越位,即被罚下。

【点评】:“枢”是车轮子上的鞘子,缺了它就会掉轮子,无法行进。所以,非常关键。谁掌握了“枢”就有了主动权,游戏有点像“抢花炮”亦像“橄榄球”,紧张激烈,适宜在寒冷的冬天活动。

距离可根据冰场的实际灵活确定,一定要注意安全,避免相撞。

夺宝

目标:了解达翰尔民族风情及生活习惯,发展灵敏、力量和智慧,培养勇于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

方法:在空地上画一个如图示的活动场子。以球或接力棒代替宝贝。双方队员人数相等(每队队员10人)。游戏开始,双方队员可同时攻守。进攻时,队员从本门出发,过通道(宽1.5m)再进入对方大门,从藏宝区内夺得宝贝后,再返回本方,如果成功,就算获胜一局。可三战二胜制比赛。游戏中,双方队员在游戏中可采用推、拉、拽、挡等动作进行防守和进攻,若场地允许(土地或草地),可采用摔跤的动作。若踩线或越线则被淘汰出局。

上一篇: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下一篇:裂纹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