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化(共12篇)
学习文化 篇1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一大潮流, 也是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讯技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的普及, 互联网的兴起, 使整个地球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 不仅传统经济活动走向全球化, 而且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也明显的全球化。与此相适应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等各方面也己跨出原来的地域界限, 呈全球化特征。
企业文化是当代西方企业管理的主题。西方的企业文化理论无论从企业精神的提炼还是企业价值观的选择, 从英雄人物的树立与典礼仪式的开展, 从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文化网络的传播, 都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需要我们认真进行学习、研究、吸收和借鉴。
美国企业中推行的严密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他们认为, 如果一个企业要保持长胜不败、经久不衰, 就必须具有适应形势发展的战略目标, 并使之分解、转化为可操作的实施计划;具有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既稳定、严密, 又灵活多变的组织结构;具有确保实现战略目标, 维持良好组织状态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企业目标的成功实现。
重视法律、契约, 信守合同是美国管理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美国人认为, 如果没有正当的法律过程, 借以对事实的公正、客观和无情评价而做出判断, 就不可能有正义。处于法治氛围中的美国企业形成的与职工的关系, 就是由合同契约形式来确定的。在雇佣机制方面, 奉行契约原则, 对职工实行聘任制。在职工受聘时期, 企业要履行自己的职责, 做好自己承担的工作。在合同之外, 双方概不承担相互责任。企业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化分工原则设置工作岗位, 每个岗位都规定出极明确的工作范围、内容和任务, 不存在无人负责、工作重叠或人浮于事的现象, 因而具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合同或契约一经签订, 就具有法律效力, 不管情况发生什么变化, 一切都得按原订合同办事。
美国企业文化中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开拓创新的精神、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及信守合同的经营思想, 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财富。
个人主义是美国管理哲学的核心。在美国企业中强调的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前途的主人, 鼓励雇员具有个人奋斗、敢于冒险、不断创新、出人头地的向上精神。所以个人主义常常以能力主义为基础, 以权威主义为表现。美国的管理哲学强调个人奋斗, 强调在“个人自由”、“机会均等”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能力的发挥。美国公司不仅鼓励职工发挥个人能力, 对职工的绩效评估坚持能力主义原则。公司职工承认差别价值, 职工的考核和晋升, 依靠其工作行为结果与能力水平。能力主义既拒绝以身世、资历、年龄和工龄作为晋升参照, 也反对把学历、文凭作为晋升的凭证, 从而能够较好地保持晋升的客观性公正性, 促使人们去努力提高和发挥自己的能力。
英雄是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表现, 他们为职工提供了仿效的实际榜样, 许多美国企业把创业者, 以及对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推崇为英雄, 经营成功的大企业大都具有这样的一些英雄, 例如福特汽车公司的缔造者亨利福特、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标准石油公司的创始人约翰.洛克菲勒、IBM公司的总裁托马斯.沃森等。在盛行个人能力主义、提倡个人奋斗的环境中, 美国企业对英雄的推崇, 必然造成权威主义, 即领导人都喜欢运用权力影响而形成职工对其崇敬、顺从、畏惧的心理, 努力在职工中树立自己的英雄形象。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企业文化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其长处和短处都直接影响到着企业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特点。我们在吸收和借鉴外来企业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时, 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出发, 弃其糟粕, 取其精华, 在显示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的整合与创新。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中, 我们要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认为中国传统企业文化一无是处, 西方一切都是值得照搬抄袭, 不加分析, 不辨良莠, 直接把西方的模式全盘端来;二是盲目自大, 总认为中国传统企业文化是最好的, 无需向西方先进国家企业的经营管理理论和经验学习, 抱残守缺, 因循守旧, 这种错误倾向无法识别精华和糟粕, 对西方的模式全盘否定。在企业文化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想不断的发展与成长, 首先我们要承认企业管理的落后, 大胆引进西方的企业文化, 在鉴别之中, 吸取其优秀的成果, 引为我用;其次, 树立成功的信心和勇气, 敢于打破就的传统, 不断超越。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 充分发扬自己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优势, 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融合、纳入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在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中, 做到民族化与现代化的有机结合, 是一项极为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从美国企业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来看, 首先是美国管理学界的觉醒, 由此而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要求变革的紧迫感;随之是研究西方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 进行企业管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 深入挖掘中国优秀公司的企业文化, 把中国的成功经验和西方企业文化的精华结合起来, 促进企业管理的变革。在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的驱使下, 批判与融合地吸收我国传统企业文化和西方企业文化一切有价值的成果, 必然能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李琳.试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J].企业研究, 2000.8
[2]、姜跃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问题研究, 2004.8
[3]、曾瑞样.“全球化”发展新态势与中国战略选择[J].江汉大学学报, 2001.1
学习文化 篇2
【背景材料】
1.全国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2年3月2日日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号召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同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作出决定,授予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3月5日,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全国中小学生学雷锋“六个一”活动全面启动。广大中小学生将通过读一本书、讲一个故事了解雷锋事迹,通过开一次班会、写一篇心得感受雷锋精神,通过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开展学雷锋实践。
2、6月1日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
2011年6月11日是中国第6 个“文化遗产日”,也是这一法律出台后的首个“文化遗产日”。这部法律的出台,对于加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
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同意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这是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连续第九年成功申报世界遗产。2011年9月20日,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李桓英等260名同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5、2011年是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十周年,9月20日是第九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各地相继掀起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群众性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蓬勃开展。
6、2012年2月3日晚,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获得《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荣誉的是:“中华之光”朱光亚,“烈火金刚”刘金国,“公仆本色”杨善洲,“肝胆春秋”吴孟超“希望之翼”张平宜,“最美妈妈”吴菊萍,“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义侠巴郎”阿里木,“孝女当家”孟佩杰,“隐形翅膀”刘伟。此外,走过10年的《感动中国》活动还特别向以白方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荣誉称号的所有有爱心人事致敬。
7、2012年1月16日,“中国网事.感动2011”年度网络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举行。“棒棒哥”郑定样、“最差婆婆”陈贤妹、“拐杖老师”谭定才、“修桥大爷”艾尼亚特.斯拉木、“爱心阿姨”胡艳苹“最美乡村女医生”钟晶、“犀利收碗哥”陈文原、“守墓老兵”欧兴田、“最美妈妈”吴菊萍“白菜爸爸”石青华入选。
8、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知识链接】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2、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内容、根本任务
3.先进文化的含义、怎样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文化建设的指导思 1
想
5.“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6、中华文化的特点、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7、民族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
8、公平、正义、社会责任、亲社会行为
9、珍爱生命、生命的意义人生价值
10、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直面挫折、意志坚强
典型题例“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1、“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有什么重要的意义?(青少年学习先进模范人物有什么意义)
①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②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③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知荣辱、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5)有利于弘扬真善美,推动形成崇德尚义、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6)有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为国分忧,勇担重任,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7)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0年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共评出100多位杰出人物和群体,这些杰出人物和群体具有怎样的共同特质?
(1)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2)集中诠释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真情与挚爱。(3)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
3、这些先进人物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不辞辛劳、踊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精神。③积极承担责任。④关爱他人、扶困助弱的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⑤与人为善、对社会的强烈责任心。⑥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思想品德;⑦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坚韧品格;⑧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顽强毅力;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刻苦学习、严于律己、诚实质朴的高尚品质;⑨珍爱生命。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意志坚强。
4、青少年如何化感动为行动?(或向先进人物学习)?
答:(1)以他们为榜样,树立崇高远大理想,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立志成才。(2)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服务社会,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3)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自强不息,艰苦奋斗。(4)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始终以道德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5、假如你所在学校准备开展向《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学习主题教育,请你设计几种活动形式。如:“感动校园”十佳学生评选活动、演讲比赛、板报展示、小论文比赛等。弘扬雷锋精神
1、雷锋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
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2.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3、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哪些现实意义?
(1)有利于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治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2)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3)有利于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引导人们知是非界限、明荣辱之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4)有利于凝集干部群众的意志和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学习传承雷锋精神?
学习传承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立志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学习传承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争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合格公民;学习传承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争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好学生;学习传承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争做不怕困难、积极上进的好少年;学习传承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争做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栋梁之才。((1)以雷锋为榜样。热爱生活,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提升生命价值。(3)树立崇高远大理想,把个人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立志成才等。)
建设文化强国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
(1)重要性。①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四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2)紧迫性。①国际方面: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②国内方面: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2、如何认识我国的文化现状。
(1)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①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同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②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化园中的朵奇葩,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我国还不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如: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街;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等等。
3、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
会主义文化。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应该怎样做?
国家:(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坚持改革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村镇等形式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充分挖掘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要继承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4)加强社会生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5).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青少年:要树立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自觉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积极参与社会、社区、学校村镇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身边小事做起,为文化建设增光添彩;等等。
5、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什么?
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保护文化遗产发展先进文化
1、大力保护各类文化遗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增强民族情感的纽带,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③有利于各族人民广泛汲取族文化的丰富养分,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⑤有利于发挥文化遗产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2、我们应如何保护各类文化遗产?
国家:(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执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增强公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3)立足国情,批判继承,不断创新。我们要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批判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青少年:(1)学习和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积极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3)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各类文化遗产作出贡献。在游览名胜古迹时,自觉保护文物,不随手乱涂乱画,不破坏、污损文物等。
3、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其原因有哪些?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的发展局面;③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等。
4、制作并|播出国家形象宣传片有何重要意义?
①有利于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②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③有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加快中
国向世界的步伐;④有利于展示中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形象;等等。
5、免费开放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有什么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推动让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我们应如何对待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向宗教学习建设企业文化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宗教;价值观
一、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存在很大不足
(一)企业文化建设过程往往忽视企业价值观的培养
企业价值观是一个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企业的价值观相符合,企业的制度设计必须与企业的价值观念相协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积极的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现代的管理制度的引进上,主要是学习美国的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大多数的企业对于美国管理经验的学习只学其表面,而没有学习到企业文化中价值观念,因此简单的复制难以使企业取得成功。企业的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的缺失容易使企业的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在企业成功的时候迷失自我,逐步的走向衰落。在企业面临困难的时候,整个企业内部士气低落,找不到走出困境的方法。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对于员工的企业价值观的影响,通过企业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员工对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二)信仰的缺失,造成企业员工严重的流失
著名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先生曾经说过,企业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每一个国家的企业管理都深置于国家的整体文化之中,在我国由于社会整体信仰的缺失,很多的人陷入金钱论、关系论之中。在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的时候,我们学到的大多是西方的绩效主义精神。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整体价值观,所以在社会弥漫着众多金钱的诱惑。这种社会的文化风气一定的程度上对于企业的员工造成的很大的影响,一种表现是员工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的工作来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是一味的认为收入的多少是衡量自己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在企业内部的腐败频繁的发生。社会整体风气对于企业影响的另一种表现是企业员工的大量流失,包括优秀的员工的大量流失。企业为了培养优秀的企业人才往往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代价,由于企业信仰的缺失和拜金思潮影响,员工常会受到其他企业的挖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由于市场人才自由流动的结果,但是和企业内部信仰的缺失,员工对于企业忠诚度的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二、向宗教学习企业文化建设
(一)宗教作为之中文化,有独特的优势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人类最早意识形态之一,在社会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宗教虽然有些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存在最长久的组织,而在宗教的发展过程中,它几乎很容易的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像宗教学习去建设企业的文化。
像宗教一样建设企业文化,要深刻的理解宗教在社会之中多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宗教在社会之中,不仅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因此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也要注意努力的让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员工的一种精神
家园。
像宗教一样建设企业文化,要学习宗教文化中的关于人性深刻理解。在宗教的的文化中,更加的强调对于自我的控制和约束,不断的进行自我的提高;在宗教文化中,对人起着重要的作用的,不再是外部的物质条件,而是文化中含有的价值观和信仰观念;在宗教文化中,通常含有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宗教中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对于引导人的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学习宗教的基本教义来建设企业文化有很多的成功的例子,例如在日本的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先生。犹太民族在商业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和他们在企业文化对于犹太教义的理解不无关系。
(二)学习宗教,把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价值观
在很多的企业中,企业文化缺乏有效的系统性,词语往往比较易读,但是缺乏深刻的理解。这样的企业文化其实是名存实亡,只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宗教能成为世界上存在最长久的组织,因为宗教的思想深入社会大众的价值观,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可以改变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文化远远的超过的它的物质载体而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因此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宗教,把企业的文化深入员工基本的价值观众。在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往往的重视的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和薪酬等制度对于员工行为的改造,往往忽视对于思想的改造。随着人们教育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知识社会已经到来,作为企业的员工也越来越重视对于自我实现的要求。因此能否让企业文化融入员工的价值观显得非常的重要。
学习文化 篇4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贯彻落实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建立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大力宣讲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传统文化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引领文化建设的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诉求[2]。
由于受到新科技时代的特性、传统教学方法的限制、地域环境条件的阻碍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不免会感到困惑。本研究以粤西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了解如下问题:是否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学习哪些传统文化?目前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怎么样?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希望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索,提出促进粤西地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可行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分类归纳法,辅之以访谈法。研究对象是包括粤西地区主要的六所高校在内的1000名学生;研究工具为根据文献资料和个别访谈而编制的《粤西高校学习传统文化的情况调查》,主要包括粤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程度、学习原因、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途径、 学习效率等;共设计17道题目,其中16道选择题 (4道多选题),1道开放题。共发放问卷1000份, 回收问卷982份,有效问卷918份;有效问卷中,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26.4%、26.0%、34.0%、 13.6%,文史类、理工类、农医类、艺术类分别占32.6%、42.5%、14.6%、10.3%。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对粤西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程度的调查发现 (见表1),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不深,多集中在“基本了解”与“了解很少”的层面, 其中不同年级、专业“了解很少”的平均值为23.6%, 证明引导大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比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数据发现,粤西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受年级、专业的影响并不大。
(二)学习传统文化的原因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这一问题(见图1),选择“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必须传承与发展”的人数最多,达74.7%,但在访谈中问到“您觉得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哪里?是否理解国家为什么一直强调学习传统文化?”绝大多数的人都表示不太清楚,只是知道很多单位都在强调传统文化很重要。此外,认为是“学校课程和考试会涉及,不得不学”的人仍有31.7%。可见,为什么要学习传统文化这一问题依然成为一部分粤西大学生的困扰。
(三)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
表2的研究结果表明,粤西大学生主要偏向于学习传统艺术、传统节日、传统文学、传统美食, 倾向于学习传统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很少;对比发现,偏向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所读专业的联系并不大,这恰恰与一般人的观点相反。但引人注意的是,选择“传统教育”的最少,艺术类大学生中偏向于学习“传统教育”的学生居然为0.0%,而访谈得知,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中长大的,由此而知,关于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重视。
(四)传统文化的课堂学习情况
表3显示,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比重最大,占52.1%,说明大部分老师比较注重引导的作用;教学环节中注重“感知、 理解教材”的教师比例最大,文本主导的地位仍然最高;大部分教师依旧倾向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语言传递为主” 高达71.8%,“以情感体验为主”的仅有30.5%。而表4显示,喜欢文本教学、 多媒体教学、情境模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分别为5.5%、19.6%、31.4%、43.5%,对比可知: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相互矛盾,改善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五)传统文化的学习方法与途径
调查数据表明,不同的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不同(见表5),喜欢通过参与“讲座报告座谈、课题项目研究、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社团机构社会活动” 的比例分别为:11.0%、17.1%、39.1%、32.8%; 当问及“目前传统文化的学习方式存在什么不足” 时,认为“比较传统单一、体验性实践性不足、吸引力不足而无法激起兴趣、其他”的比例分别为: 54.0%、68.4%、70.6%、6.0%(如图2);当今时代是网络的时代,但高达52.8%的人认为利用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一般”,仍有38.0%的人认为是 “没有效果”的,认为“效果显著”或“效果良好” 的仅占4.0%和5.1%(如图3)。由此而知,面对目前已有的学习方式与途径,部分粤西大学生依然困惑于怎样去学习传统文化这个问题。
(六)传统文化学习中的问题与氛围
研究表明,粤西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学习目的、条件、方法、氛围等方面,其中学习氛围造成的影响力最大(见表6)。 结合访谈得知,这一系列的问题已经并且越来越严重地困扰着大学生,解决其中的问题,促进粤西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迫不及待。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研究表明,大学生认为自身已有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通过课外学习获得(占65.3%),课堂学习而得相对较少(占34.7%),这反映传统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发生转变,知识获得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一方面,传统课堂教学面临挑战,优化课堂教学日趋紧迫;另一方面,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课外学习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以下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
(1)课堂教学方式未能很好地满足学习主体需求。首先,教学方式与学习主体倾向方式存在矛盾。71.8%的人认为老师在教授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是以语言传递为主的,但当问到“比较喜欢哪种教学方式”时,却有31.4%的人喜欢情景模拟教学和43.5%的人喜欢实践活动,仅有5.5%的人喜欢文本教学。其次,教师教学角色需改变。认为老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是灌输者的占11.9%,这很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实践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影响学习兴趣爱好的培养。再次,教学环节需优化。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感知、理解教材的人数最多(34.6%),而学习主体希望是“巩固、运用知识”的环节却最少( 18.6%)。最后,课程设置存在偏颇。部分学院基本没有专门学习传统文化的课程,无形中淡化了传统文化的学习。
(2)吸引力不够,无法激起兴趣。兴趣是激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原动力,64.2%的人是因为兴趣而学习传统文化,但问“认为目前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有何不足”时,最多人认为是 “吸引力不够,无法激起兴趣”,也仅有27.0%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侧重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环节的。
(3)体验性、实践性不强。富兰克林曾说:“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 我才能学会。”对于学习方式的选择,无论是课堂教学方式还是课外学习方式,倾向于体验型和实践型方式的人数占绝大多数,但觉得目前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不足在于缺乏体验性和实践性达却达68.4%。
(4)未能有效利用网络进行传统文化学习。 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M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7%,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3];同时,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 TED、网易云、慕课网等供学习使用的网络平台日渐丰富。但调查中,认为利用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一般和没有效果的总比重高达56.9%。很显然, 粤西大学生在有效借助网络平台来学习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急需提高。
(5)学习环境不够好。学习氛围是诱发学习主体参与学习的催化剂,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71.9%的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习氛围不浓厚、无法投入;至少有65.3%的人认为身边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不太浓厚;还有15.7%的人认为身边“几乎没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21.2%的人认为学习传统文化遇到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条件不充足,难以进行”。同时,社会大环境对传统文化漠视、部分地方政府缺乏具体指导,家庭教育轻视传统文化。
(二)建议
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主体亲身介入实践活动, 经过参与、经历,激发、调整、升华,促发学生在 “知、情、意、行”等诸方面的素质与潜能,让学生做到心态开放稳定,敢于突破自我,富有创造力, 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和主动掌握[4]。体验式教育模式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特质:亲历性、缄默性、反思性、情境性等[5],主要以学习为中心,以体验为基础;注重实践性,讲究学习过程;强调个体差异,重视情感反思。这可以优化课堂教学、增强学习兴趣、提高体验实践性、促使学生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学习。以下结合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圈来展开分析对策。
(1)在课堂中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美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将体验式教育作为专门的学科纳入课程计划当中,并将体验式教育的理念深入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6]。所以,尝试在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教师转换“灌输者”的身份为“引导者”或“协调者”,在教学中构建认识过程模式、参观教学模式、发现探索模式、项目教学模式、动作技能训练模式、模拟教学模式等, 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与环节。借助多媒体,把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等有效平台引进课堂学习中,创设相似情境,引发情感共鸣。例如:通过投影图画片、借助生动的文学语言和极具感染力的音乐,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书中人物或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审美的体悟,从而获得文化的熏陶、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构建;在讲述传统礼仪时,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再引导学生共同反思总结,课后指导学生实现外延应用,使体验学习产生迁移。
(2)构建体验式课外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社团机构等,在第二第三课堂中引进体验式学习方式,推进传统文化的学习。首先,学校有关部门系统指导相关机构社团,引导其结合体验式的训练方法并融入传统文化的因素开展活动;提供人力物力支持,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设计体验式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案并牵头开展。其次,各大社团机构有效借助“社团、机构周年庆”“周末读书会”“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等,开展以体验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例如汉服秀、人体彩绘、传统美食烹饪大赛、传统礼仪大比拼等活动,形成“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运用”的四阶段体验式学习圈,让学生在不断循环反复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传统文化知识。最后,借助学业考核评价和优秀奖励机制等外力,推动体验式活动的开展。
(3)开设体验式培训活动。国际上有专门的 “ 体验式教 育协会 (AEE) ”“ 培训与发 展协会 (ASTD)”“挑战性课程技术协会(ACCT)”等。其中AEE就是专门为体验式教育培训机构提供交流的平台,并从事体验教育培训的理论研究,致力于支持体验教育培训发展、理论提升以及世界范围体验式培训教育的评估[7]。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鉴此类体验式培训的经验及做法,专门设置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培训,增强学习传统文化的体验性和实践性。如,户外传统文化体验式培训、行动式学习、 传统文化的教与练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实践和体验,对传统文化进行感知与领悟,实现其内涵与外延的转换,从而正确处理具体与抽象、反思与应用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在传统文化的体验式学习过程中实现心灵的净化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习廉政文化有感 篇5
最近,学院组织了我们学习了廉政文化,我深有感触,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9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要加强党的建设化解“四个危险”。其中就强调: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态势是,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有效预防腐败的同时,不断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保持高压态势。一要加大预防腐败力度。把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改革的推动力、纠风的保障力有机结合,通过抓好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提高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治病于未发之前,消除在萌芽状态。二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把查办案件工作置于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中通盘考虑,综合分析查办案件的政治、社会和法纪效果。要特别严肃查办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尤其是发生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典型案件。通过查办案件,让社会各界普遍感受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果。三要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要以科学规律来谋划,进一步发现、认识和运用反腐倡廉建设规
律,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发展创新;以科学理论来指导,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以及现代科学理论知识,看问题、想办法、干事情;以科学制度来保障,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增强制度建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以科学方法来推进,把现代科学手段尤其是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防治腐败工作之中,着力提高科学防腐的能力和水平。
在我们的周围,就有人一直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南昌大学的石秋杰教授,在48个春秋的生命里程,13年的教书生涯。这名普通的大学女教师,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让每每回忆起她的人泪流满面。
48个春秋的生命里程,14年的抗癌之路。石秋杰,这位外表柔弱而内心坚强的知识女性,摇曳着病残之躯的微弱火光,照亮了生命的每一寸土地。
14年来,她经过三次大切除手术、几十次化疗、放疗。当上苍用疾病考验她生命的极限,她舍出血肉之躯,展示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当生命的烛光燃烧将烬,她平静而无悔地嘱咐至亲至爱的人:不要难过,让我有尊严地离去……
她用崇高诠释了师者学者的学识魅力。
14年来,每一次的治疗方案,她坚持不与自己的教学、科研工作相冲突为前提,从来没有因为治疗而耽误过给学生上课,从来没有因为病痛放松过对科学的追求。长期的化疗、放疗致使她声带嘶哑,她便带着扩音器坚持给学生讲课;就在今年3月,她还申报了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去世前的一个月,她还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直到去世前的48小时,她还在争分夺秒为她的研究生修改毕业论文……
她用完美彰显了知识女性的人格魅力。
日复一日的带病工作会给石秋杰带来什么样的压力和疼痛,我们无法想象。关于她的病情,石秋杰叮嘱爱人不要对任何人说起,包括自己的父母、女儿,她不愿给别人增添一丝麻烦和担心,甚至连医药费都不肯去报。对于苦难,她坚定地选择独自面对。14年来,她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操持家务、热爱生活,死神在这位心似阳光、志如钢铁的女性面前不得不一次次退却。
我们回望的,是一个历尽世间风霜、却只留给世人大爱、大美的背影——
渗透数学文化提高学习效率 篇6
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新课程的理念还是实际的教学需要出发,数学文化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向学生呈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背景以及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数学定理的提出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欣赏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有骨有肉”,而并不是那么枯燥无味,使他们在个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数学文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中,但是作为数学教育者,对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的熏陶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何况它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学会数学,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从数学理论中把所蕴含的思想挖掘出来,用数学思维方式、观念去观察世界,认识世界。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数的“数学人”为之付出了大量的艰辛劳动,它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而且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情况下,不少基础比较薄弱的“学困生”进入了中学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数学的发展历程出发,向他们灌输数学文化中那种不屈不挠精神,“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不服输精神,使他们健康成长。
现代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其人格的成长。因此我们在构建数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数学人文精神的渗透,向学生展示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妙题、趣题趣闻、数学发现、数学史学知识等。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均衡发展。
三、中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文化的策略
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对数学文化渗透,更多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那么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多更好的渗透数学文化教学,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1营造数学氛围、感受数学文化。通过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感受他们努力进取、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的意志。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事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家的科学精神。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在牵涉到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结论中,都在旁注中给出了简介,教师借此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去了解他们更多的情况,以此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探访历史数学名题,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在学习数列时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李政道在一次回国讲学期间,曾给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同学出了一道五猴分桃问题;介绍欧拉处理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柯克曼女生问题等。这些数学名题,由于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挖掘教材问题,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对于杨辉三角,可以适当补充相应问题,引发他们去探索。
我们也可以在教室适当位置写一些数学家的名言,让学生处在浓郁的数学氛围之中,例如:巴罗的“数学——科学不可动摇的基石,促进人类事业进步的丰富源泉”;康托尔的“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高斯的“如果别人思考数学的真理像我一样深入持久,他也会找到我的发现”等。
2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和它的内涵,而且还要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学应用教学是数学科学与数学文化的最佳结合点。课堂教学中可以把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如在“指数函数”中让学生了解“碳-12”在考古学上的应用;在概率与统计中,联系体育彩票的中奖概率去做一番研究与分析,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学会“数学的头脑去思考”。
3发现“数学美”。“数学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数学中的美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统一美、奇异美。美学教育的价值可以陶冶情操,而且还能引导人积极向上,献身科学,还有利于改善思维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中的美。如,简洁美在数字符号、运算符号等数学符号上,对称美在几何图形中存在着大量的例子,有点对称、线对称、面对称,球形既是点对称的,又是线对称的,还是面对称的;统一美在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上,而数学中的奇异美则是吸引着人们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赏数学的重要原因。当然数学中的美的例子有很多,为此教师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对一些问题用发现的眼光去与学生共同追求和探索,体会数学中的美,陶冶情操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提高学习的效率。
语言学习与文化对比 篇7
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 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 (陆国强, 1983年) 。因此, 词汇的学习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开始。但是, 大多数人认为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 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 同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 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 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 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 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 英语中green with envy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 英语中说Paul was in blue mood;Paul (保尔) 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 还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 green (绿) 和blue (蓝) 都不是指颜色, 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 green这个词有“ (脸色) 变绿”的意思, 但green with envy是个固定词组, 不过表示“十分妒忌”而已。blue这个词与mood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 表示“沮丧的”、“忧郁的”, 例2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 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 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 在学习一门语言时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
文化culture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 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 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邓炎昌, 刘润清1989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 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 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 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 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 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 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 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 北温带, 海洋性气候, 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 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 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 (老人学不了新东西) 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as 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 特别是在英美, 人们信奉基督教, 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 也有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 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意义深远, 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 如Achilles’heel (唯一致命弱点) 、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 、Penelope’s web (永远完不成的工作) 、a Pandora’s box (潘多拉之盒棗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 等。
三、浅析文化差异现象的根源
1、概念意义的差异
概念意义即词汇的基本意义。它是客观事物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和概括。
(1) 两种语言中反映各自社会特色的词语, 存在着对应空间。如西方饮食中的sandwich, hamburger, salad, 中国人既未看过, 更未吃过, 只好音译为“三明治”、“汉堡包”、“色拉”, 美国人生活中特有的drugstore, 汉语中还没有一个词语能贴切地表达其内涵, 也只能以注释性的文字说明它是“出售药物、糖果、饮料及其他日用杂品的店铺”。同样, 汉语里的一些词, 如“天干”、“地支”、“楷书”、“普通话”、“太极拳”等, 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应词。
(2) 一些字面意思对应的词语, 其实际意义和感情色彩并不对应。表面看来, 汉语的“朋友”、“友谊”和英语的friend, friendship很对应, 但实际上, 中国人交朋友重在感情上的交流, 真诚的友谊应达到相互信任、荣辱与共。而西方的friend, 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爱、能在一起愉快地生活的人, friendship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此可见, 英语的friend, friendship与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在词汇内涵上是貌合神离的。再如, 英语of course的字面意义相当于汉语的“当然”、“自然”, 但of course常用来表示对方所说的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如果有人征求你的意见和看法, 你用of course回答, 则含有“那还用问”、“连这些也不知道”的意味, 给人以不礼貌的感觉。因此, of course在英语中是需要慎重使用的词, 而中国人说“当然”、“自然”则无所顾忌。
(3) 有时, 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中, 英汉词语之间只有一部分对应, 它们在意义概括的范围上有广狭之分。如要表达“用体力负运东西”这一动作, 英美人只用一个carry, 而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大概由于体力劳动特别繁重, 需要经常变换劳作方式, 则使用“带、扛、挑、提、荷、挎”这一串形态表述各异的动词, 且每个词都有其习惯搭配, 如“挑水”、“挎包”、“荷锄头”……真是细密之极。又如, 说到“结婚”, 英美人用marry, 而中国人则往往用“嫁”、“娶”两个词, 以强调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最典型的莫过于称谓词, 众所周知, 英语中的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 uncle, aunt, cousin三个词涵盖了汉语中叔、伯、姑、舅以及堂 (表) 兄弟姐妹等十多种关系;grandfather既是亲属称谓 (“祖父”, “外祖父”, “祖先”) , 又是社会称谓 (“老太爷”) ;在日常的人称表达中, 英美人you就是you, I就是I, 不像中国人那样, 除了“你 (们) ”、“我”之外, 还用什么“本人”、“卑人”、“您”、“足下”之类的敬语谦词。这些都反映了中西方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习俗和价值观。
2、联想意义的差异
词汇的联想意义是人们在概括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之后, 通过联系、类比等手段, 赋予词汇一定的象征意义。联想意义是词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之中。
正如上文所述, 英汉颜色词, 从物理学角度讲是没有区别的, 但在语言交流中, 它们却各具不同的联想意义, 此时的颜色不再是自然色彩, 而是象征色彩。比如, 黄色 (yellow) 在中国文化里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和色情淫秽, 人们常说“黄袍加身”、“黄色书刊”、“黄色录像”等等, 但在美国, yellow没有这种特定的内涵, 人们常用蓝色 (blue) 来指代色情 (如a blue movie) 。再如, 绿色 (green) 在汉语中象征春天、新生的希望, 但一提到它, 英美人却会由此想到嫉妒 (green eyed) 与缺乏经验 (green hand) 。
动物与人朝夕相处, 动物词语的运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牛马分别是中西方人民生产劳动的好帮手, 中国人用“气壮如牛”、“像老黄牛一样工作”来比喻强健和辛勤, 英国人表达同样的意思时则说“as strong as a horse”, “work like a horse”;狗 (dog) 在西方是大众的宠物和忠实的朋友, 于是便有a lucky dog (幸运儿) , top dog (身居要职的人) 一类的褒义词组, 但在中国, 人们总觉得狗肮脏龌龊, 常常用“走狗”、“狗胆包天”、“狼心狗肺”这些话骂人。龙 (dragon) 在汉语中是吉祥高贵的化身, “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颜大怒”等成语家喻户晓, 但它在英语中却代表着凶猛邪恶, a dragon of woman的意思就是“凶悍的女人”, 水产业在英伦三岛占有重要位置, 以致英国人常用fish (鱼) 来表示各色各样的人, 如big fish (大人物) , poor fish (穷光蛋) , a strange fish (怪人) 等等, 相比之下, “鱼”在汉语中却显得平淡无奇。“老鼠”在汉语中是“人人喊打”的东西, 在西方, 自从Mickey Mouse (米老鼠) 问世之后, mouse (老鼠) 便成了大众, 特别是孩子们的宠物。
不同的地域文化, 也影响着词汇的联想意义。中国人常说“不到黄河心不死”, 英国人常说“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 “黄河”和Rome在这里都指代目的地, 不同的地理名词表达相同的涵义, 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地处西伯利亚东南太平洋以西, 东风和煦, 西风凛冽, 中国人分别用“东风”、“西风”来象征生机温情和衰败凄凉, 留下了诸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和“古道西风瘦马”的佳句。英国则恰恰相反, 来自欧亚大陆的东风寒气袭人, 从大西洋刮来的西风带来了春天, 于是便有了雪莱的《西风颂》 (Ode to the west wind) 这样的千古篇:“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啊, 西风, 假如冬天已经来临, 春天还会远吗?)
3、组合意义的差异
词汇的组合意义指的是若干单词构成词组或句子后的意义。“一般说来, 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和句子方面, 意义相等的少, 比较多的是意义相当, 绝大部分则是既不相等、又不相当。” (范存忠《翻译漫谈》) 英语国家不仅在物质生活、社会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与华夏民族有诸多差异, 而且在语言表达方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千百年的文化沉淀, 产生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委婉语、习语和成语。因此,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有些英语单词, 在组合成词组或句子之后, 其实际意义与原来的字面意思相差甚远, 学习者如果只凭单词表义去“望文生义”, 必然会错误百出。以下从四个方面略举数例并作必要的分析。
1) 、反映英语国家民俗风情和社会生活的词组:
tea shop【误】茶叶店【正】茶馆;小吃店
【分析】英国人有下午三时至六时饮茶的习惯, 除喝茶外, 还用牛奶、咖啡、鱼肉、冷盘等。
roadside business【误】路边店【正】汽车饭店;汽车旅馆;汽车影院
【分析】roadside business是专为长途汽车司乘人员提供服务的行业, 其位置未必在路边。
American Dream【误】美国梦【正】美国的生活方式, 美国人的自由民主观念。
【分析】由来己久的American Dream不仅表现了当年美国人民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更多地用来指代现代美国的社会形态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2) 、受表达方式的影响, 组合意义与单词表示迥然不同的词组或句子:
The air today is nice and clean.【误】今天的空气很好, 而且清新。【正】今天的空气很清新。
【分析】英语中, good/nice/fine and接形容词或副词, 在口语中常表示“非常……”之意。
Aren’t you beautiful!【误】你太不漂亮了!【正】你太漂亮了!
【分析】否定形式的感叹句通常表示语气十分强烈的肯定意思。
John has worked here since he was in the school.【误】约翰到学校以后, 一直在这里工作。
【正】约翰离开学校以来, 一直在这里工作。
【分析】since接的时间状语从句, 如果其谓语是延续性动词, 该谓语动词表示否定意义。
We can’t be too careful.【误】我们不可能太仔细。【正】我们越仔细越好。
【分析】can’t be too意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 “越……越好”, 类似的句型还有not too...to (do) , never too...to (do) (决不……能……) 。
Mrs.Brown couldn’t feel better, though she was not a little fat.
【误】虽然布朗太太一点也不胖, 但不可能感觉得更好。【正】虽然布朗太太很胖, 但她的感觉好极了。
【分析】否定词加比较级, 有时表示肯定, 这里couldn’t feel better意为“感觉好极了”。little前有a, the, not a, no等时, 也是表肯定意义。类似的词组如no less than (一样, 不亚于) , none the less (仍然) , nothing less than (完全是) 。
3) 、某些表示粗俗或有所忌讳事物的委婉语:
African American【误】非洲美国人【正】美国黑人
【分析】随着黑人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 African American已逐渐用来取代Negro, Black, Color American等词。
senior citizen【误】高级公民【正】老年人
wash one’s hands【误】洗手【正】上厕所
4) 、一些习惯用语和成语:
a busy body【误】忙人【正】爱管闲事的人
a black sheep【误】一头黑羊【正】害群之马
pull sb’s leg【误】拖后腿【正】开玩笑
eat one’s words【误】自食其言【正】收回前言, 改正错话
四、结束语
词是语句的基本结构单位,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是在英语学习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词汇表面意义, 而且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 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1989《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2]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3]王德春、孙汝建、姚远:1995《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学习与西方文化 篇8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活动中,人们由于受美国的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的影响,只强调句法,强调语法层面上的正确性,很少有人顾及在实际情景中语言使用的适宜性,即跨文化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人们忽视了从词义到语用,从文化知识到有效交际等问题。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仅有外语语言知识,不具备外语语言能力,更不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偏离了外语教学的目标,失去了学习外语的意义。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显而易见,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固然重要,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它能使语言知识得以实际运用,决定着跨文化交际的成效。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的结晶,更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文化涵盖着承载其内涵的语言,同时制约着语言形式,并不断地将自身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如果没有语言,文化就将无法传承;如果没有文化,语言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 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换言之,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语言能力;既有交际能力,又有沟通效果的外语专门人才。要达到这一理想的目标,就要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西方文化知识的关系,使学生在学好、熟练掌握遣词造句、基本语法的同时,洞悉西方文化的精髓,了解西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构成其人文文化的主要内容。因此,外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语音、词汇及语法等纯语言知识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传授文化知识内涵。学习外语的过程,同时也是目的语文化知识习得的过程。只有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也才能学以致用,得体地、有效地完成涉外工作任务。
2.“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及其区别
2.1“语言错误”是在交际时出现了语法方面的不合适或者使用了和标准英语有距离的句子结构或语篇行为。
语言错误的出现大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交际者受自身的语言水平所限制,交际时出现了种种语法错误,如措词问题、词序问题、句型问题、时态问题,等等;第二是交际者在交际时由于心理等因素,如紧张、害羞、遗忘等所出现的语无伦次的语法错误;第三是交际者在交际时由于母语的干扰或者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出现的一系列语法错误。以上几种语言错误在交际时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交际的质量和效果,但往往不会引起交际对方的反感而使得交际能够得以持续。
2.2“文化错误”是在交际时交际的一方使用了“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觉得不合适或者不能接受的语言或行为”。
文化错误的出现也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交际者自身目的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不了解西方文化的基本内涵,用自己母语文化知识的习惯无知地触犯了交际对方的隐私或者禁忌的范畴。第二是在交际时交际一方因粗心大意而忽视了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说了或者做出了对方难以接受的语言或行为。第三是交际一方明了对方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因种族歧视而故意说了或者做了触犯交际对方的隐私或者禁忌的范畴。无论什么样的文化错误,都会严重影响交际双方的情绪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严重冲突,发生大规模群殴,甚至发生战争。
2.3“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的本质区别。
在交际过程中,语言错误是可以得到交际对方的原谅的。因为从本质上来讲,语言错误只是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技能欠妥或者表达上的不适宜,而交际一方的当事人并无任何恶意。因此,语言错误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交际的效果,但绝对不会引起交际对方的反感而终止交际。相反,文化错误要比语言错误让人更加难以接受,因为交际对方有时会误认为另一方存在主观上的故意,他可能认为你是在有意侮辱,或者故意歧视他的民族或他本人,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融入语言知识的传授中,使两者有机地结合,使语言知识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文化背景知识的习得过程。
3.“文化错误”的类型及应对措施
3.1“文化错误”大体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宜的。比如称谓上的错误,与外国人打招呼或告别的错误,等等。第二类是文化习俗方面不可接受的错误。比如常常给别人不适当的建议或者以“自贬”来表示谦虚的行为。第三类是不同价值观的冲突问题。比如不同文化的“隐私”和禁忌的范畴的不同:在中国,人们常谈的话题,而在西方国家可能就是隐讳莫及的隐私。第四类是学生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片面性。他们常常以点带面,把西方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归纳成西方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些文化错误应该首先在态度上认真对待,这样才能有效纠正。
3.2 应对措施。
第一,加强学生对表面上明显的文化特征的识别。比如开车左右舵的区分。第二,通过比较的手段发现两种文化的迥异之处。比如中国的传统疗法“刮痧”在西方引起的强烈反应。第三,通过分析后可以接受的东西。比如有一澳籍越南年轻男子因贩毒于2005年在新加坡被处以绞刑。在运尸飞机抵达墨尔本机场的当天,有数千人在机场点亮蜡烛迎候(其中有其家人,朋友,但大部分是陌生人),他们的痛苦怜悯之情令人难以想象,就连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霍华德也前往教堂吊唁之事,若不经分析中国人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第四,学生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感受对方的文化。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文化习得也一样。学生应时时处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感受其文化内涵、领会其文化精髓,如此才能真正理解、融入其文化之中。
结语
尽管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教学理念,但我们还应该反复强调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润滑作用。如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更好地把文化知识的习得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获,成为既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又有渊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的高级外语专门人才,是外语教育者仍然要面对的一个挑战。
摘要:本文在“语言与社会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作为社会和文化成员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环境”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下, 重点探讨从语言系统进而到语言的功能, 从纯语言形式进而到在实际情景中使用语言形式的文化知识的引入, 旨在改变外语教学中只重视语言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不重视文化知识渗透的错误倾向, 从而使外语教学更好、更快、更科学地高效发展。
关键词:外语学习,西方文化,关系,区别
参考文献
[1]Andrew D.Cohen.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2]Peter Stockwell.Sociolinguistics[M].The Taylor&Francis Group, London, 200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需求 篇9
语言是一种工具, 又是一种文化, 包含了民族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单词中有“文化”的内涵, 玫瑰花在汉语文化里被诠释为“带刺的美人”, 如探春;在西方文化里rose是爱情的象征, 被比作rose的女孩子一定是活泼奔放、热情可爱的, 且不会带“刺”。色彩也包含了文化的意蕴, 比如翻译名家Hawks把《红楼梦》中的“怡红院”意译为“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 “红”变为“绿”却让英语国家人更能体会到宝玉的勃勃生机。数字中有文化, 13就是西方基督信徒心理上的“结” (因为耶稣死在13日) , 而中国人忌讳4 (因为谐音是“死”) 。另外, 汉英两种语言文学在句法、遣词造句、成语典故的运用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差异, 如此等等。因此语言学习中有强烈的“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文化需求”的手段是多样的。学生可以把英语课程当成“索引”:自己按图索骥, 去阅读相关的书籍, 积累英语文化的相关素养。学英语, 也应该适当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和政治体制的相关信息, 读一读欧美的历史书和政治书都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书中、英文版本的都可, 因为按照知识“匹配”的原则, 以后在接触到相关问题的时候, 就会有比较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英语文化知识的汲取过程中, 有三大块是不可或缺的: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故事和莎士比亚作品。西方文化源于古希腊罗马, 相关的神话故事反映的不仅是古代的社会风情, 更包含了西方文化观念的众多“原型”, 比如后来被弗洛伊德演绎为“恋母情结”的俄狄浦斯悲剧等。《圣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这是世界上发行最广泛的书, 英语世界来自《圣经》的箴言和典故很多, 而部分意象如Noah′s Ark (诺亚方舟) 、Garden of Eden (伊甸园) 等已被全球人共享。莎士比亚影响非常深远, 其戏剧和诗歌中的句子、人名、故事都渗透到英语语言中, 像to be or not to be (Hamlet面临重大抉择时说的独白) 、Shylock (夏洛克) 、Romeo and Juliet (《罗密欧与朱丽叶》) 等已深入人心。英语学习者要一下子把握以上三大块的内容可能会感觉困难, 初学者可以从一些“普及本”开始知识的累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英汉对照版本国内有很多, 选择其一即可;美国人房龙 (Hendrik Van Loon) 的《漫话圣经》 (The Story of the Bible) 文字简洁, 故事生动, 英文版的难度不高;英国名作家查尔斯·兰姆和姐姐玛丽·兰姆 (Charles&Mary Lamb) 合著的《莎士比亚故事集》 (Tales from Shakespeare) 改写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名篇, 读本简易但通篇闪烁着莎士比亚智慧的光芒, 几个世纪以来广为读者喜爱。
在吸收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补充非常必要, 出入中外, 熔铸古今, 徜徉于语言文史诸学科之间才能成就大器。老一辈学者大多学兼中外:国学大师如王国维、胡适、陈寅恪等都是外语的高手, 而外语专家如吴宓、许国璋等在国学上也有深厚的根基, 钱钟书学西文出身最终成为国学之泰斗, 朱生豪本来学的是中文却以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而令人高山仰止;专治汉语而出身外语者不乏其人, 如王力、吕叔湘等。在英语学习中, 我们不妨读一些中国古代典籍的英译本。从文化角度看, 翻译是不同文化交流、会通与融合的关键,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 读书是一件乐事, 名篇而有佳译, 读起来更是一件双重的乐事。译介中国文化方面成绩突出的海外翻译家有不少, 比如Arthur Waley, David Hawkes, James Legge, Ezra Pound, Burton Watson, Stephen Owen, Cyril Birch, A.C.Graham, Kenneth Rexroth, David Pollard, Victor Maird, Bernard Carlgren, Goran Malmquist, Torbjorn Loden, 刘若愚、柳无忌、叶嘉莹、叶维廉、孙康宜、余宝莲等。国内致力于中国文化向外译介的大家也有许多, 像杨宪益夫妇、傅雷、杨绛、英若诚等人在翻译艺术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关于学习习惯养成的文化思考 篇10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的习惯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1) 学生自信心习惯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要找到他的优势, 给他指出方向, 让他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后才能扬起风帆, 乘风破浪, 到达理想的彼岸。注意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优点, 并以此作为切入口,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 安排学习内容, 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 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诸如打游戏机、赌钱、早恋、过多地读课外书籍和过多地看电视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 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 (3)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 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能力。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是学生比较高级的修养, 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通过认真思考, 学生可以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 找出所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把散落的知识点连接成有机的整体, 从总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它还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 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 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 还能够死书活读, 激发灵感, 从而有所发现, 有所发明, 有所创造。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只有依靠高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才能保证学习的高效和成功。我们不单是要记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用知识, 要提高自己的素质, 增强自己的能力, 这样才会对我们的习惯的培养有益。 (1) 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制订并严格执行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克服惰性和倦怠, 尤其是当它配合一个自我奖励制度时会更加有效, 如果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计划, 那么学习便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压力, 而且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 确保不会浪费时间, 帮助自己对先前的学习做一个评价, 清楚地知道哪些事等着做, 哪些时间做其他该做的事。 (2)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一般是指在老师讲课以前, 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 做到初步理解, 做好上课的准备。首先, 预习是对自己自学能力的锻炼。老师不可能教给你全部的知识, 很多的知识都是靠自己自学得到的, 这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其次, 通过自己预习得到的要比通过上课听老师讲得到的印象深刻得多。要看课本, 看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例题, 对这部分内容要做到理解。万变不离其宗, 后面的任何变化都离不开这个课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的随堂练习。如果预习的过程中有不懂的地方, 要在书上做好记号, 上课时就要着重听这部分内容。
加强学习,创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篇11
一、破事后作为之习
我们运输二大队现有员工148人,管理运行车辆128台,下设四个基层中队,承担着采油厂14个基层生产单位的运输保障任务。2011年5月大队整合组建之初,大队领导班子就针对驾驶员群体安全风险多、精神压力大等实际,把工作重点放在不断完善安全载体的活动创新上,在深度强化员工家属的第二道安全防线作用发挥中,力争在促进单位与员工家属的密切合作中共同营造交通安全氛围。经过深入思考,我们把抓住员工家属思想、亲情构筑安全港湾作为事关稳定的根本因素,通过“三联”工作机制,相继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载体活动。强化责任联保。按照“有感领导、直线责任、属地管理”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行交通HSE管理体系,鼓励基层中队相继开展系列特色活动。“同种车辆互换检查”、“我当一天执行队长”、“四小家文化”、“人人都是安全监督员”等特色活动,规范了岗位行为,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抓好风险联防。结合工作岗位实际,以HSE体系推进为主线,将风险排查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去抓。采取了“全员安全心理大调查、领导干部管理手记、多媒体安全教育大讲堂、‘六小素质提升、驾嫂协会联谊”等多项活动举措,关注驾驶员安全压力及情绪管理,为交通安全和谐稳定助力。突出文化联动。根据大队服务区域特点,策划提出了安全“方圆”文化,并以此为引领,以“交通专项整治”活动、“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应急消防演练等活动为平台,通过长廊文化、车场文化、车厢文化等载体宣传,推动大队安全工作上水平。
二、破上下沟通之碍
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用对方法才有效率,做对事情才有效果。建立工作效率的核心是组织上下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强,取得的工作效果才强,工作中的矛盾才越少,产生的共鸣才越大。“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我们宣传思想工作多年来提出榜样带头的响亮口号。而一级带动一级、一级影响一级、一级呼应一级,更是实现上下有效沟通,取得有效成果的必然需求。
厂党委在形成宣传思想工作思路时,首先会到基层征求意见,听取大家的思考建议,之后再去精心梳理形成新的指导性工作思路,而在新思路的贯彻落实中,才会与大家的思想达成一致,才会在基层得到落实。同样基层党总支在制订宣传思想工作方案时,也一样要遵循由下而上的需求调查,同时结合岗位特点实际,结合具体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这样才能使工作计划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反之,上级组织的要求与基层组织的工作实际不吻合、与干部群众的需求不合拍,那么上下沟通的障碍就会影响了宣传思想工作计划的推进,而成了空思想、空计划、空效果。如今年初厂党委在工作部署中提出的“美言·美行·美德”“三美”活动倡议及“感动高升人物”的先进评选与宣传,既拉近了人们之间情感道德的熏陶交流,又符合了当下人们思想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厂党委提出贯穿全年的“党群工作质量年”活动部署,更是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引领,同样也是既有具体指导方向,又给基层党组织更多拓展工作思维的空间,让大家能够更轻松的思考力求突出更多的本质岗位特点的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思路。
在基层的两年多工作实践中,也深深的懂得:与班子的适时沟通方能达成方向的一致,与基层组织的适时沟通方可求得工作的有效落实,与党员群众的适时沟通才得以实现工作计划落实的效果。大队修改完善的“三考促三基” 规范化标准操作考核细则,既将厂相关部门的定向考核内容涵盖其中,又有符合本单位岗位需求的基本工作标准,同时又尽最大努力在资料完善的情况下尽力减负,既有融合又有创新。大队年度工作报告的思路形成,既有基层民主调研的意见汇总,又有班子共同议事的决策,更有职工代表智慧的结晶,这样多重的沟通形成的思路方案才会在基层阵地得以落实。针对驾驶员岗位特殊性因素制约带来的干部员工亚健康状态的普遍现状,大队工会精心设计了“车辙杯”系列运动项目,因人而宜地由兴趣而选择参加不同项目的健康锻炼,既让大家在空余时间多了份健康体验,又给大家创造了交流的空间,用别样的轻松方式将宣传思想工作做在了每一个角落,而打破了枯燥的“说、教、听”单一模式,让宣传思想工作更多了一份特殊的魅力!
三、要加强领导,要认真履行宣传思想工作的政治职责
开源文化视阈中的学习 篇12
关键词:开源软件,开源文化,范例理论,学习动机
开源软件 (Open source software) 是一种源代码可以任意获取的计算机软件, 这种软件的版权持有人在软件协议的规定之下保留一部分权利并允许用户学习、修改、增进提高这款软件的质量。目前开源软件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都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在教育中应用开源软件。一些人将开放源代码认为是一种哲学思想, 另一些人则把它当成一种实用主义。开源文化是人们在Internet上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知识结晶、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 是参与开源的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状态。在开源文化视阈中的学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作为知识的软件
作为软件的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性的知识, 尽管部分地是“意会知识” (tacit) , 但它们都只能是在社会性的学习、交往中形成, 都源于社会实践[1]。在技术设计的建构过程中发生着如同皮亚杰所说的顺应同化的作用。设计者沿着两个方向进行顺应和同化:技术逻辑和用户需求, 使技术上的可能和用户的需求相互融入并在设计过程中相互调整。设计者头脑中的技术蓝图对用户的需求信息既可以同化, 也可以进行顺应。但是, 当用户对产品不认可时, 是改造用户还是改变设计者的设计呢?由此设计者分为同化为主的设计者和顺应为主的设计者。技术主导型是同化为主的设计者, 而市场主导型是顺应为主的设计者。后者显然是社会构建的作用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前者也同样包含着社会建构。
美国学者斯科列莫夫斯基指出, 技术是人类的一种知识形式。“关于技术, 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人的知识和智慧与客观的手段 (软件和硬件) 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控制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的体系。”“技术是怎样做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2]。
二、范例理论
认知心理学家罗斯 (E.Rosch) 认为, 记忆中的种种概念, 是以这些概念的具体例子来表示的, 而不是以某些抽象的规则或一系列相关特征来表示的。这就是说, 概念是一组对以往遇到过的、存在记忆中的该概念的一些范例构成的。根据特拉弗斯 (Travers, 1982) 的概括, 对概念学习和教学提出几种方法[3]: (1) 有大量实在属性的概念问题, 比缺乏实在属性的概念问题更容易解决些。这意味着, 为问题解决办法提供的线索越多, 就越有可能解决问题。 (2) 为了使学生最容易习得概念, 应该并排呈现正面的和反面的例子。如果把苹果树的叶子与梨树的叶子放在一起给学生看, 比先给学生看苹果树的叶子再看梨树的叶子, 更有助于学生对果树叶子做出区分。 (3) 在有些情况下, 学生若能用手摆弄或操纵实物或模型, 比只让他们观看更容易习得概念。 (4) 如果概念是通过研究分析大量不同事例, 较彻底地习得的话, 就最有可能把它迁移到新奇的事例上去。 (5) 不应该孤立地教概念。在准备教学生学习一个新概念之前, 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该概念置于其中的框架, 如果孤立地学习概念, 将会限制学习的价值。
三、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必备条件之一, 这在理论上没有什么疑义, 但事实上, 人们往往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放在编写教材、建造校舍、聘用教师、装备教室等方面,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因素促使学生想要学习呢, 并愿意努力学习呢?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就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他认为, 人们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 至少必须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3]。
如果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放在个人所能处的社会环境来看, 就会发现随着个人需要层次的提升, 个人所影响到的领域是逐渐扩大的。一个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在个人家庭中就可以得到满足;从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以及审美的需要则需要在某个真实的或虚拟的社区中获得;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需要在更大的领域甚至是整个社会范围内才能获得。反过来看, 如果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置身于社区或者社会之中, 那么他是很难获得从属与爱、自尊和自我实现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更鼓励竞争而不是合作, 造成的结果就是排他, 进而造成“孤独”的学习者, 从而失去真正的学习动力。正因为是群体中的一员, 与他人分享一切, 所以才得到尊重, 从而成为了一个人。如果个人不从所处的人际环境来考虑学习动机, 那么多半会成为“孤独”的学习者, 最终也难以适应社会。
四、问题解决与知识建构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艾略特在其名作《岩石》中写道:“在信息中, 我们的知识哪里去了?在知识中, 我们的智慧哪去了?在生活中, 我们的生命哪里去了?”人类的认知不仅仅是信息加工, 也不仅仅是知识获得, 它更应该是基于前两者的智慧生长, 它应该是为了适应环境, 为了更好地生活, 为了生命的张扬。
问题解决是人类思维最一般的形式。从人与环境的关系上看, 问题解决是人类适应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问题解决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是加工来自环境的信息、认识世界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必须利用主体已有的知识作为基础;相反,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过程, 是丰富主体世界的过程。就像在整个信息加工心理学中对知识问题日益重视一样, 在问题解决中同样重视知识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获得知识。根据Klix (1986) 的观点, 一个问题解决者有: (1) 由概念和语义关系组成的概念知识; (2) 加工概念知识的程序性单元; (3) 确定计划的启发策略。因此, 问题解决可以解释为不同的任务背景和限制条件下, 程序性单元加工概念及其关系的这种与目标有关的联合。
然而, 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 它与知识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影响问题解决;二是问题解决是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而后者往往被忽视。从经验可以知道, 我们的很多知识都是在日常的问题解决中自己领悟或学习到的, 而学生也是在解题练习和实践中真正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说, 问题解决具有学习的性质, 学生可以在“做中学”[4]。
参考文献
[1]肖峰.哲学视阈中的技术[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72.
[2]陈文化, 等.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J].哲学研究, 2001, (8) .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4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