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的学习(共3篇)
文化经典的学习 篇1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 尤其是总结出的丰富的治学经验, 更是传延百世。自2010年9月起, 我校在县教工委和县教育局的倡导下, 经过多方论证, 开始了《论语》文化品牌的打造之旅。几年下来, 我校的《论语》文化品牌基本成型, 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愤悱’课堂, 因材施教”为重点、以“朝圣”读书为亮点、以“公益·感恩”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的教育发展战略, 形成了以《论语》文化为中心, 多元并举的文化格局。
一、教师品读《论语》, 内明心智
1. 通读论语全文, 感受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
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主要是: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等五个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所谓人本意识, 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 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忧患意识, 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弘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 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 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儒家重视教育, 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 而是伦理教育, 如何做人的教育, 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 孔子云:“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 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 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
2. 学习与教师修养有关的论语名句, 注重教师的精神追求
(1) “一日三省”:需有教育教学反思心。长期以来, 教育界把“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看做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的, 其实, 在当前的形势下, 对中小学教师更有启发意义。现在许多中小学提出培养“研究型教师”, 提倡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要求把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则应把这些理论和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思考, 研究。因此,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或策略, 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的知识, 而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 促使教师对自我和自己专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义”。
(2) “学无常师”:应在交往中教与学。孔子的教师素质论是全面的, 自然没有忘记怎样处理师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的关系。首先, 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 孔子提出“当仁, 不让于师”。《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学生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受益者, 也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孔子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于用孔子的话反驳孔子, 孔子也乐于接受意见, 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被看做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活动, 主体之间只有平等相待、相互学习, 才能实现双赢。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合作学习强调学科课程间的相互整合, 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 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合作的实施需要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 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
(3) “学而不厌”:要懂得“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其实, 终身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在孔子看来, 作为一个教师, 必须博古通今, 不但要了解过去, 还要知晓现实, 他称自己无非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而已。孔子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 只有人人终身学习, 才能实现其发展的连续性。
(4) “诲人不倦”:克服教师发展之职业倦怠。孔子一生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努力于他的教育事业,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的学生子贡说:“学不厌, 仁也, 诲不倦, 圣也。”“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他对学生忠与仁的精神的表现, 是作为教师的负责精神的表现。作为一个教师, 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认识到自己事业的重要性, 才会积极地献身于这一事业, 工作起来才会主动积极, 发挥潜力, 想方设法做好本职工作。
二、践行孔子文化, 外化和谐
我们启动了“朝圣”读书计划。一是通过成立教师读书会, 积极引导教师认真研读《论语》, 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二是我们将每年的10月定为学校的读书节,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并通过开展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重视读书, 认真读书。
1. 教师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
(1)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 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 多进行教学思考, 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 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 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 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轻轻地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 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为此, 我校教师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为师之道。
(2) 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提倡“仁”与“智”, 通俗地说, 就是教师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 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 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 多鼓励孩子思考, 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其次, 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 用心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多和他们谈心, 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评说自己, 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我校教师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3)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 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 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 我校教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 扶持它、呵护它, 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2.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1) 知礼。在开展礼仪教育过程中注重文化的熏陶。我们精心设计了“家庭礼节”、“学校礼仪”、“社会礼貌”三大主题的知礼教育宣传画, 分别悬挂在每一层楼上下楼梯的显眼位置。楼梯口也有温馨的文明礼貌提示语, 走廊里也悬挂了知礼教育图片, 耳濡目染地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礼仪文化。我们把常用的一些礼仪如:行队礼、谦让礼、抱歉礼、问候礼、鞠躬礼、祝贺礼、道别礼等编成动作, 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操”让学生每天和广播操一起做;举行“礼仪漫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知礼教育实效。
(2) 交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 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孩子们知道,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 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 甚至引你走上邪路。通过诵读《论语》活动, 孩子们不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交朋友。
(3) 孝悌。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 “孝”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孝悌之道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打下了万古常新的基石,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诵读《论语》活动, 孩子们充分认识到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爱故乡、爱祖国的重要性, 并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
(4) 感恩。为了学生更有效地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以“公益·感恩”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按照年级序列和孩子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 实施阶梯式的德育工作。集中开展了集校本课程开发、德育活动设计、校外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构建工作。通过开展访问、演讲、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思想之精深, 内容之渊博, 很难一言蔽之,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读、细读、精读。虽然, 我校的《论语》文化已见雏形, 但仅仅是冰山一角,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论语》文化的研究力度,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打造实验小学的《论语》文化特色品牌而不懈努力。
摘要:实施《论语》文化教育发展战略, 教师品读《论语》, 感受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教师修养有关的论语名句, 注重教师的精神追求, 并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 从而引导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关键词:论语,文化,儒学精神,践行,仁义思想
文化经典的学习 篇2
弟子规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同学、对老师、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文化经典的学习 篇3
一、独特的语言特征, 赏析歇后语的美
1.修辞美———语言生动, 形象俏皮
歇后语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概括起来为比喻、双关、拟人、夸张、借代、对比、析字七大类, 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能更精炼、明白、准确地传情达意,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
2.含蓄美———表意委婉, 迂回曲折
“含蓄”是文学作品追求的艺术境界, 也是文学创作追求的审美目标。古人有云:“文贵远, 远必含蓄。”含蓄被公认为汉语表达的较高境界。歇后语深得含蓄委婉之妙, 含而不露。在语言活动中, 或前后都说, 或只说出前半段, 不说后半段, 而要听者通过审美联想活动, 从前半段中“悟”出后半段的意蕴所在。
3.凝练美———简洁明快, 词约意丰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高度凝练, 简洁明快, 用字大都保持在五六个字以内, 很少有超过十个字的。歇后语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谜面, 隐藏后面谜底部分, 这种特殊的结构形式会造成一种突出的戏剧效果, 不但强化了说话人对语义的了解, 而且引出一种美妙的意境。
4.韵律美———讲究节奏, 音韵和谐
在节奏上,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 并不工整, 不像成语那样整齐。前一部分有四字格的、五字格的、六七字格的, 后一部分多为两字格、三字格或四字格, 读起来前后呼应, 自然流畅。在音律上:汉字有阴、阳、上、去四种不同的音调, 在歇后语中, 四种音调参差组合, 平仄相间, 犹如古诗词一样讲究音律, 朗读起来有异乎寻常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既易诵易记, 又富有音乐的韵律美。
语言学习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 学会积累并运用歇后语对于发展小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思维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从歇后语学习和实践中可以较好地发展个性、品德和社会性, 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 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接受潜移默化的传统文化教育。
二、组织丰富的活动, 活学巧用歇后语
1.教师进行歇后语随堂教学
即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在进行教材所编入的歇后语教学的基础上, 由教师引入课外歇后语资源。小学生对歇后语这种鲜活的语言形式是非常喜爱的, 教师应有选择, 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积累歇后语, 学习、理解、鉴赏和应用歇后语。
2.学生自主收集, 积累歇后语
引导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深入生活, 收集歇后语, 可以采用三种收集方式: (1) 个人访问。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充分挖掘社会关系网, 随时随地向身边的人征收歇后语, 如长辈、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等。 (2) 小组采访。学生自发组成采访小组, 以小记者身份主动接触周围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物、知识分子等, 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歇后语。 (3) 到文化馆、图书馆查阅书籍、上网下载等方式拓宽各种渠道, 收集各种歇后语。
3.开展歇后语趣味活动
可以采取各种活动形式, 如歇后语主题班会, 办歇后语手抄报, 歇后语黑板报等。这类活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和趣味性。我们应在正确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小学生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将歇后语的积累和学习融入到班级生活的点点滴滴。这样, 既可以缓解歇后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缺失, 又可以使学生在开展歇后语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走入社会, 进行人际交往, 养成合作品质, 融入集体并认识应用社会资源, 同时也认识和了解自己, 树立人生理想, 积极进取。
4.在习作中巧妙运用歇后语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 可是不少学生从中年级到高年级写一件事、写一个人, 总是那些写熟的事、写腻烦的人, 所产生的感受要么是很肤浅, 要么是片面的, 习作训练和学习做人收效不甚理想。特别是进入了高年级,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立意能力、布局谋篇能力、言辞能力, 它要求学生能稳妥地遣词造句, 修饰润色, 书写成文。我们在训练学生写作时, 鼓励学生选择恰当的时机, 将收集到的民间歇后语运用到作文当中去, 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表达更形象具体。实践证明, 合理运用歇后语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言辞能力。
总之, 我们如能在平时引导学生积累、学习、交流, 并在作文中借鉴运用歇后语, 经常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那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将产生良好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蓉.小学语文教学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2]唐作藩.中国语言文字学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3]王岩.论汉语俗语的审美功能及其语用意义[J].汉字文化, 2007 (6) .
[4]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5.
【文化经典的学习】推荐阅读:
文化经典教学的意义07-11
大众传媒对高雅经典文化的传播08-22
经典文化10-28
王修智---齐鲁文化的经典著作07.105-23
福建高考文化经典试题的演变及对策研究09-20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11-18
红色经典文化稿件07-26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11-07
传统文化经典12-03
经典文化研读教案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