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对联

2024-11-07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精选7篇)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 篇1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对联120副

1、上联:水底月为天上月;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2、上联:三代夏商周;下联:四诗风雅颂。

3、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4、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下联: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

5、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6、上联: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下联: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7、上联: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下联: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

8、上联:门对千根竹; 下联:家藏万卷书。

9、上联:门对千根竹短;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

10、上联:门对千根竹短无; 下联:家藏万卷书长有。

11、上联:因荷(何) 而得藕(偶),下联:有杏(幸)不须梅(媒)。

12、上联:未老思阁老;下联:无才做秀才。

13、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下联: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14、上联:一担重泥遇子路;下联:两堤夫子笑颜回。

15、上联:昨日钻狗洞偷桃,不知是谁?下联:他年步蟾宫攀桂, 必定有我。

16、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7、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梨儿腹内酸。

18、上联:三十年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道考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八十日里,乡试第一,京试第一,殿试第一,蓝袍脱下紫袍归。

19、上联:孔子生于舟(周)末;下联:光舞(武)起自汉中。

20、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开口便笑,知世间可笑之人。

21、上联:天空明月一轮满;下联:人醉春风万里明。

22、上联:天空明月三千界;下联:人醉春风十二楼。

23、上联:熟是题糕手;下联:徒夸赐菊荣。

24、上联:三径归时岁月在;下联:满城近时风雨多。

25、上联:三径归时秋菊在;下联:满城近日雨风多。

26、上联:三代之英,有志未逮;下联: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27、上联:琴几棋枰,徒倚云间随塔影;下联:鸟鸣梵语,逍遥天外步钟声。

28、上联:南檐纳日冬日暖;下联:北户迎风夏日凉。

29、上联: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下联:陶处士风流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30、上联:洛下僧分腊八粥;下联:吴中市有上元灯。

31、上联:柳枝袅袅报春意;下联:杏花团团念祖恩。

32、上联:菊花金秋傲霜;下联:梅花隆冬斗雪。

33、上联:九九芳辰,幸未遇满城风雨;下联:三三佳节,好共登附郭云山。

34、上联:金鸡报晓;下联:神犬驱邪。

35、上联:祭虎迎猫循旧例;下联:廋羊伏腊纵新谈。

36、上联:及时大放光明夜;下联:与物同游浩荡天。

37、上联:话旧他乡曾作客;下联:登高佳节倍思亲。

38、上联:画眉笔带凌云气;下联:种玉人怀用学才。

39、上联:鼓琴仙度曲;下联:种杏客传书。

40、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

41、上联:飞龙舞凤成夜市;下联:击鼓踏歌皆春声。

42、上联:山叠翠屏,峦泊紫烟,河萦碧带,瀑舞银帘,画苑溢丹青,景美毋庸大;下联:秦开蒙昧,汉凿通衢,唐派使节,清遣名臣,桑梓多贤哲,城固何须关。

43、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44、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45、上联:一片秋香世界;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46、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47、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佳节号长春。

48、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49、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50、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51、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52、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下联:一天瑞雪兆丰年。

53、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下联:春满乾坤福满堂。

54、上联: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下联: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55、上联:石墨一枝春,问山僧梅子熟未;下联:梵钟数杵晓,唤世人尘梦醒来

56、上联:经忏可超升,难道阎罗怕和尚;下联:银钱能赎罪,原来菩萨是赃官

57、上联:蓄长髯骑赤兔不过溜须拍马本事;下联:释曹公仗青龙却是两面三刀功夫

58、上联:蜂拥瑶坛,和尚拜洞房花烛;下联:蚁行禹步,道士穿九曲名珠

59、上联:我若有灵,也不至灰土处处堆,筋骨块块落;下联:汝休妄想,须知道勤俭般般有,懒惰件件无

60、上联:破除迷信:佛地天堂,养性修心,全是统治阶级欺骗鬼话;下联:保护文物:石雕木刻,包装粉点,皆属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61、上联:但愿人皆健;下联:何妨我独贫

62、上联:苍天本无知,花雨焉能解结习;下联:众生徒多事,药石岂可疗贫穷

63、上联:纵使有钱难买命;下联:须知无药可通神

64、上联:药按韩康无二价;下联:杏栽董奉有千株

65、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66、上联:天空明月一轮满;下联:人醉春风万里明。

67、上联:天空明月三千界;下联:人醉春风十二楼。

68、上联:熟是题糕手;下联:徒夸赐菊荣。

69、上联:三径归时岁月在;下联:满城近时风雨多。

70、上联:三径归时秋菊在;下联:满城近日雨风多。

71、上联:三代之英,有志未逮;下联: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72、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73、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74、上联:一片秋香世界;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75、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76、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佳节号长春。

77、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78、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79、上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下联: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80、上联:水底月如天上月;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

81、上联:椒实既热夹壳长老黑心;下联: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82、上联:鲈鱼四鳃独占松江一府;下联:螃蟹八足横行天下九州

83、上联: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下联:雪非有意他年又是自来

84、上联:晚浴池塘涌动一天星斗;下联:早登台阁挽回三代乾坤

85、上联:水中冻冰冰种雪雪上加霜;下联:空中腾雾雾成云云开见日

86、上联: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下联: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济寺

87、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南西北;下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88、上联: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海涛,大宗师从何而来;下联: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而降

89、上联: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下联: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90、上联:鲁肃遣子问路;下联:阳明笑启东窗

91、上联:口中含玉确如玉;下联:台下有心实无心

92、上联:日落香残 免去凡心一点;下联:炉熄火尽 务把意马牢栓

93、上联:吴下门风户户尽吹单孔箫;下联:云间胜景家家皆鼓独弦琴

94、上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下联: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95、上联:黑不是 白不是 红黄更不是 和狐狸猫狗彷佛 既非家畜 又非野兽;下联:诗也有 词也有 论语上也有 对东西南北模糊 虽是短品 却是妙文

96、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

97、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

98、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

99、上联:碧纱帐内坐佳人 烟笼芍药;下联:清水池中洗和尚 水浸葫芦

100、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下联:霜降降霜,儿女无双双足冷

101、上联:大凉山山山小,小凉山山山大;下联:不论大山小山,都是锦绣河山

102、上联:嗟叹嚎啕哽咽喉;下联:泪滴湘江流满海

103、上联: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下联: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104、上联:驱骚驶驽骜马骤;下联:植檀栽桂森木荣

105、上联:荷花茎藕蓬莲苔;下联:芙蓉芍药蕊芬芳

106、上联:湛江港清波滚滚;下联:渤海湾浊浪滔滔

107、上联:寄宿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下联:远避迷途退还莲迳返逍遥

108、上联:逢迎远近逍遥过;下联:进退连还运道通

109、上联: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下联: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110、上联:此地安能常住(此地安,能常住);下联:其人好不伤悲(其人好,不伤悲)

111、上联:门对千根竹(门对千根竹短)(门对千根竹短无);下联:家藏万卷书(家藏万卷书长)(家藏万卷书长有)

112、上联: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下联: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113、上联: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下联: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

114、上联:此木为柴山山出;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

115、上联: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下联: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

116、上联: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凤;下联: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117、上联:冬虫夏草九重皮;下联:玉叶金花一条根

118、上联:烦暑最宜淡竹叶;下联:伤寒锋妙小柴胡

119、上联: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下联: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120、上联:使君子花,朝白、午红、暮紫;下联:虞美人草,春青、夏绿、秋黄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 篇2

文化既包括人类社会活动的对象性结果, 又包括人在活动中所发挥的主观力量和才能。因此, 文化史不仅要研究文化的“外化过程”, 即创造各种物化产品, 从而改造外部世界, 使其不断“人化”的过程, 而且要研究文化的“内化过程”, 即文化的主体———人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实践中不断被塑造的过程, 还要研究外化过程与内化过程如何交相渗透, 彼此推引, 共同促进文化有机整体进步。所以, 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就是:历史运动中的文化表现和文化锻造人自身的过程。

文化史的研究内容由研究对象直接决定。因为主体———人居于文化史研究的中心位置, 所以文化史家历来格外注意主体色彩鲜明的领域:人的认知系统、艺术语言文字系统、宗教伦理系统、习俗生活方式系统, 尤为文化史家所注目;即使主体性隐而未彰的领域:科技器物系统、社会制度系统。文化史家也着力剖视潜伏其间的主体因素的创造作用, 以及那些外化了的文化形态对主体的再造功能。 (1)

中国古人相对于西方而言比较注意文化现象的记述, 历史典籍中多有关于诸子、艺文、经籍、典章、方伎、学案等文化现象的研究成果:如先秦时儒家典籍、《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吕氏春秋·不二》、《史记·论六家要旨》、《淮南子·要略》、刘向《别录》、刘歆《七略》, 二十四史尤其是其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儒林传》、《道学传》等, 南宋学者朱熹编撰的《伊洛渊源录》, 黄宗羲的《宋元学案》、《明儒学案》, 清人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等, 已经具有某一断代学术文化史的雏形, 《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类书也辑录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史素材。南宋人郑樵著有《通志》, 其精心撰集的“二十略”, 记载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涉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成为文化史素材的渊薮。

所以, 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不言自明。笔者依据近些年《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的教学, 对于古代经典文献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有如下一些体会, 供大家参考。

一、考镜源流, 语出有征

西周至春秋, 是中国文化的奠基、轴心时代。相传周公“制礼作乐”, 其模式化、规范化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宗法家族制度主要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 因而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范本。春秋战国时期, “天子失官, 学在四夷”, 士人获取了独立的身份, 在诸侯分治、群雄并起的竞争环境中, 四方游走, 宣扬己说, 以博取诸侯的青睐。这一时期,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思想文化空前活跃繁荣。西周社会是礼乐宗法社会, 宗法是家族制度、统治规范无须多言, 即便礼乐, 也不仅仅如其字面简单看作礼仪乐舞, 而有其更深层面的政治社会功能, 和宗法一样, 都是统治策略、统治规范。

《礼记·乐记》:“礼以道其志, 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2)

《礼记·乐记》:“礼节民心, 乐和民声, 政以行之, 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矣。’” (3)

所引《礼记·乐记》两段文字都清楚说明“礼乐”和“刑政”性质、作用是一致的, 都是统治策略、规范:“礼乐刑政, 其极一也, 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 则王道备矣。”

《礼记·乐记》:“乐者为同, 礼者为异。同则相亲, 异则相敬。乐胜则流, 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 礼乐之事也。礼义立, 则贵贱等矣。乐文同, 则上下和矣。好恶著, 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 爵举贤, 则政均矣。仁爱以之, 义以正之, 如此则民治行矣。” (4)

《礼记·乐记》:“乐由中出, 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 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 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 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 诸侯宾服, 兵革不试, 五刑不用, 百姓无患, 天子不怒, 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 明长幼之序, 以敬四海之内, 天子如此, 则礼行矣。” (5)

以上《礼记·乐记》两段文字讨论了礼、乐的不同来由、作用, 礼乐教化对于治理天下, 二者相辅相成。

《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班朝治军, 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 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6)

《礼记·曲礼上》这段文字揭示了礼实际是囊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和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庞大概念。

我们通过以上这些儒家经典文献, 可以清楚地了解道礼乐的实质就是统治策略、统治规范。儒家的这些经典文献, 从根本上揭示了礼乐的实质。

二、正本清源, 纠误批谬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建议之后, 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地位, 经学成为文化学术的主流与正统。后人论及, 皆云:“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两千年来, 几成定论。一般均以文化专制主义论之, 近来学者亦多有将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文化学术空气之消沉窒息归罪于此。在诸多论者眼中, “独尊儒术”与“罢黜百家”不仅紧密联系, 而且几乎可同一视之。“罢黜百家”首见于《汉书·武帝纪》赞语:“孝武初立, 卓然罢黜百家, 表章六经。” (7) 然而, 这只是班固的评论之辞, 无论是董仲舒或汉武帝, 都没有此极端言论。他们的“独尊儒术”, 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 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流地位, 避免因“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而妨碍汉王朝的一统纪、明法度。儒家的独尊, 并非儒学的独存。董仲舒或汉武帝的本意, 绝非是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中的生存权, 也不是要阻止其学者入仕朝廷。 (8)

《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 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 百家殊方, 指意不同, 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 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9)

“绝其道”, 乃绝其与“六艺之科孔子之术”并进之道, 非绝其生存之道。这一点, 在《汉书·艺文志》中看得更为清楚。

《汉书·艺文志》:“汉兴, 改秦之败, 大收篇籍, 广开献书之路。迄孝武世, 书缺简脱, 礼坏乐崩, 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于是建藏书之策, 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 皆充秘府。至成帝时, 以书颇散亡, 使谒者陈农求遗书于天下。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已, 向辄条其篇目, 撮其指意, 录而奏之。会向卒, 哀帝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 故有《辑略》, 有《六艺略》, 有《诸子略》, 有《诗赋略》, 有《兵书略》, 有《术数略》, 有《方技略》。今删其要, 以备篇籍。” (10)

武帝时, “建藏书之策, 置写书之官, 下及诸子传说, 皆充秘府”;成帝时,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哀帝时, “有《辑略》, 有《六艺略》, 有《诸子略》, 有《诗赋略》, 有《兵书略》, 有《术数略》, 有《方技略》”。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至今上即位, 博开艺能之路, 悉延百端之学, 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 绝伦超奇者为右, 无所阿私。” (11) 《史记·汲郑列传》:“黯学黄老之言, 治官理民, 好清静, 择丞史而任之。其治, 责大指而已, 不苛小。黯多病, 卧闺阁内不出。岁余, 东海大治。称之。上闻, 召以为主爵都尉, 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 弘大体, 不拘文法。” (12) 《汉书·张冯汲郑传》文字大体与《史记》同。这都清楚说明了汉武帝绝非是要剥夺诸子学说在社会文化中的生存权, 也不是要阻止其学者入仕朝廷。

对于“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我们通过向学生介绍《史记》、《汉书》的相关内容的直接原始材料, 确实能够使他们知晓当时历史的实际情况, 从而起到“正本清源、纠误批谬”的作用。

三、充实教学, 避免空泛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混乱、社会苦痛的时代, 但在文化上却是精神极自由、极解放, 最富于智慧、最富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主要表现在文化多元发展, 思维空前活跃, 人们从不同角度寻求和确定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士族不受制于当朝政治, 反而影响政治, 他们的文艺观与创造性不是指向现实政治与功利, 而是追求较为纯粹的精神愉悦;加之他们有优裕的物质条件和大量的自由时间用于哲学、文艺的创造与欣赏, 所以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审美受到空前的重视。魏晋时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门阀士族, 士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哲学、文艺、社会风尚。魏晋时期的社会风尚即魏晋风度, 体现了当时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 在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大量集中传神的表现。

(一) 讲究仪表姿容

《世说新语·容止》:“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 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 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13)

《世说新语·容止》:“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 道妇人遇者, 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 亦复效岳游遨,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 委顿而返。” (14)

《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 人久闻其名, 观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 体不堪劳, 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15)

(二) 讲究雅量———喜怒哀乐不形于色

《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 神气不变。索琴弹之, 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 吾靳固不与, 广陵散於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 请以为师, 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16)

《世说新语·雅量》:“郗太傅在京口, 遣门生与王丞相书, 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 任意选之。’门生归, 白郗曰:‘王家诸郎, 亦皆可嘉, 闻来觅婿, 咸自矜持。唯有一郎, 在床上坦腹卧, 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 乃是逸少, 因嫁女与焉。” (17)

《世说新语·雅量》:“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 子猷遽走避, 不遑取屐。子敬神色恬然, 徐唤左右扶凭而出, 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 (18)

(三) 讲究放达———率性而为

《世说新语·任诞》:“阮公邻家妇, 有美色, 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 阮醉, 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 伺察, 终无他意。” (19)

《世说新语·任诞》:“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吾裈中?’” (20)

《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居山阴, 夜大雪, 眠觉, 开室命酌酒, 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 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 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 造门, 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21)

(四) 讲究言语机锋

《世说新语·言语》:“文举年十岁, 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 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 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 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 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22)

《世说新语·言语》:“钟毓、钟会少有令誉, 年十三, 魏文帝闻之, 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 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 汗不敢出。’” (23)

《世说新语·言语》:“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 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 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 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 所以不拜。’” (24)

《世说新语》:“记言则玄远冷俊, 记行则高简瑰奇。” (25) 篇幅简短却善用白描手法或借用警言隽语刻画人物, 其中透出的智慧与幽默, 令人回味无穷。介绍魏晋时期的文化, 援引这样的经典文献, 既充实了课堂内容, 又避免了泛泛而谈。

四、开阔眼界, 导读解惑

我们通过“考镜源流、语出有征”、“正本清源、纠误批谬”、“充实教学、避免空泛”三个方面的论述, 可以了解在《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选取适当的古代经典文献, 不但可以起到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 而且可以在向同学介绍、讲读这些经典文献的过程中, 加上学生自己的阅读、思考, 确实能起到开阔眼界、增强古代原始文献阅读能力、解除某些疑惑的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在《中国古代文化史》教学过程中, 对于古代经典文献在本课程教学中四个方面的作用:“考镜源流、语出有征”、“正本清源、纠误批谬”、“充实教学、避免空泛”、“开阔眼界、导读解惑”。

弘扬中国经典 传承汉字文化 篇3

也可用于记录日语等语言,

是中国、新加坡、日本的官方文字,

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中国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

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 汉字 。

中国汉字书写正在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

提笔忘字现象严重:怎么写都觉得“怪”

现场测试:常用词错误率极高

在上海语言文字刊物《咬文嚼字》编辑组公布的“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错字别字”中挑选了50个,随机选择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做了一个小测验。

“提笔就犹豫,犹豫过的,最后都错了。我自己还感觉不错呢。”一位高中老师在做完测试后,也摇头称:“现在电脑用多了,连板书都成了课件。偶尔写几个字,还要问问学生们对了没?”

在接受测试的一些高中学生中,平均每人写对的词可以达到20多个。但高三学生的正确率就会直线飙升,几乎都保持在45个以上。“天天都在练这些字,自然难不倒我们。”刚迈入高三的王同学说。

提笔忘字:好多字只知道大概轮廓

在测试中,有人说,“可以用手机查一下吗?”“不行了,有的字只记得个大概轮廓,具体到要写就写不出来了。” 在测试中发现,很多人在写字时,都是拼拼凑凑,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怎么写都觉得“怪”。好不容易确定答案了,最后还是败给了细节。

试卷作文错字标准被迫放宽

“每次批改试卷就头疼,学生的试卷错字频出不说,而且千奇百怪,错成什么样的都有。”一位高中语文老师无奈地表示,以前批改作文的标准是800字作文允许错字为5个以内,现在这个标准已经被迫放宽了。

如今不少中学生已进入提笔忘字的大军里。一位高中生告诉记者,现在课堂上老师用课件的时候多了,写板书的时候少了;平时看书基本上也就是浏览,“看着都认识,一写就忘。”很多中学老师表示,到了中学,一切以成绩为中心,很多家长和老师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唯一现实利益就是上交的考卷让老师感觉赏心悦目,多得形象分。

一些学校不重视写字教育

三段文字密密麻麻、东倒西歪地聚在一起,看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一百字的段落中,错别字就能有五六个;答题纸留出的格子足够用,可偏偏就把字写在格子外面……这些都是今年中考试卷中,学生答题中出现的不规范书写情况,阅卷老师表示,这样的试卷学生肯定要吃亏的。

有关人员指出,从大环境看,写字这一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引起重视,社会、学校和家庭都不重视,尽管各地区的教育部门很多都把写字教育纳入到课程安排里,但比起其他学科,则显得微乎其微。个别学校原本就很少的写字课还经常被占用,有的写字课变成了抄写课。

此外,电脑、网络的迅速发展,也使得用笔写字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部分老师为了方便或“赶时髦”,甚至用网络作业代替了纸笔作业。由于不重视动笔,一些学生在写字时,常常提笔忘字或张冠李戴。

弘扬汉字文化 传承华夏文明

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

关于在信息化时代如何传承好汉字文化,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从学校教育抓起,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字教学水平,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学生对汉字的掌握。

其次,抓好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工作。现在大学生毕业、评职称对外语都有硬性要求,对自己母语的掌握却没有要求。应尽快在大学本科、研究生中全面铺开汉字测试工作,并对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在汉字的掌握方面定出硬性要求;凡与语言文字有关的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应把汉字测试的成绩作为能否上岗的依据。

此外,经常组织以汉字为内容的各类活动,组织编写一批高质量的汉字普及读物,也能提高民众学汉字的兴趣,营造出学用汉字的良好社会氛围。

“提笔忘字”怎么办?专家建议推行汉字过级考试

“提笔忘字”似乎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中国人的一个新尴尬。针对这一新现象,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昨日开出了自己的“药方”。

建立汉字过级考试标准

“有很多不常用的字,我现在提起笔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怎么写。”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建设笑着说。电脑的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是,键盘代替手写,弊端也是很明显的,“提笔忘字”首当其冲。越来越多的人不仅“忘”,而且字越写越难看,特别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由于长时间在电脑上操作,他们的手写字可以用“不堪入目”来形容。

王建设表示,汉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承载的内涵是深沉而久远的,对“忘字”现象不能漠然置之。针对“提笔忘字”,应及早推出汉字过级考试,建立考试国家标准,让人们特别是文字工作者对汉字“不能忘,不敢忘”。

汉字教育从娃娃抓起

“文字,从握笔手写,到电脑键盘输入,是一大进步。正如信息从纸媒的传播,到网络的传播,是一大飞跃。这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时代进步。”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毛翰认为,不用过分惧怕因为电脑用多了而导致“提笔忘字”,毕竟文字语言是“用”出来,只要经常使用就不会遗忘。因此,人们真正应该注意和大力倡导的是汉字的规范使用和历史传承。国务院日前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其中收录了“闫”等226个简化字,“皙、喆、淼”等45个异体字也调整为规范字,这样的统一规范有利于缓解提笔忘字、混淆字形的现象。

毛翰指出,从更深层次来讲,汉字里不仅有形与义,还有历史与文化,包含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不仅仅是教导他们如何书写汉字,还应将汉字所承载的文化积淀一同授予他们。

感受汉字魅力 传承中华文明

汉字的力量

近几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被人们议论得很火热。这些日子的持续关注,使笔者觉得有必要说说“汉字”这个看似简单的话题。

汉字是文明的足迹。一些人认为,汉字之所以叫“汉字”,是因为它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这个说法不准确,取名“汉字”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汉朝对中国文字的贡献。

甲骨文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它与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古印度哈拉巴文字一样,在各自的环境中独立诞生,但传承3000年以上的唯有汉字。但甲骨文还不一定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能只是汉字的童年。

汉字是中国故事的目录。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有多少个汉字就有多少个故事。浏览词典、泛舟辞海、徜徉碑林,千姿百态和意趣横生的汉字让你沉迷其中。万物皆入字,一字一幅画,世界上能将日月星辰、风霜雨雪、山林川流、人物鸟兽、天时地理、农技工具、纲常伦理形象成字的,唯有我泱泱中国;因为字形的特立独行和仪态万千,而使书写方法成为书法理论的,唯有我谦谦中国。

字有繁简神采、开合气势,由篆而隶,由隶而楷,从纵向取势到横向取势,再到翩然灵动,汉字翻卷腾挪着历史的风云;音有平仄神韵、词腔曼妙,青灯寒帐,沐浴焚香,吟咏诵读,那抑扬顿挫一波三折,流变切换着时光的幻影。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到如今,帝王将相、工农仕商们创造的中国故事,尽在字串字排字堆字库之中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画卷。汉字让岁月留影,人们才能捧文读字,翻阅那5000年的中华长卷,凝视盘古、女娲、伏羲、炎帝、黄帝,一直到尧、舜、禹等一尊尊丰碑;才能回放那开天辟地、化生万物、抟土造人、炼石补天,鞭草识药、移山填海、射日奔月、造字画卦、养蚕治水、钻木取火的一幕幕图景。

汉字力若千钧,我们才能在品读博大精深、蔚为大观的儒释道法诸子百家的经典中掂量思想之重,才能拂却殷墟、长城、颐和园、故宫、秦俑、赵州桥以及布达拉宫、高句丽王城的尘埃光影掂量文化之重,才能在领赏仰韶彩陶、良渚玉器、大足石刻、马王堆玉帛、曾侯乙编钟和莫高窟壁画时掂量历史之重。

汉字的音形意韵,让我们在绕梁余音中一展纸笔恣意挥洒、在书院楼阁中潜心品读修身养性,让我们凭风远眺,看那秋水长天一色中,《山海经》《论语》《清明上河图》《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排成的文化经典们帆影如阵,老庄孔孟列成的文化纤夫们背影如弓。

汉字是中国精神的凝练。中国人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捉笔写字,练习的是书法,打造的却是性格与魂魄。汉字的间架结构紧而不拘,繁而不赘,宽而不松,方正圆润,启承呼应,勾连之间敛气凝神聚魂。横平竖直的浑厚刚劲,蚕头燕尾的生动潇洒,有包裹四海之气象、驰骋古今之豪迈。黑白相对、虚实相衬、动静相宜、庄谐相映,饱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那端庄、厚重与质朴,那灵秀、洒脱与率性,铸成独特的东方思维和中国性格。

文字的坚挺反映出文明的刚强,端庄方正的汉字在风霜雨雪中形不销、神不散,浴火淬打,百炼成钢,走出中华文明顽强坚韧的特质和葳蕤芳菲的仪态。强大的汉字系统和丰富的汉语表意,构成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语言基于文字,音可以不同,但意一定相通,多彩的方言因统一的语意而和谐共处,不致因歧义而分裂。

相同的语言文字把相同的人群凝聚在一起,相通的语言文字把不同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汉字尚在,心就不分,一方汉字,成为天下中华儿女的心与根。中华文明不曾断裂的内因之一,正在于这汉字的力量。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每一个汉字都是劳动的产物,是古代中国人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描摹。一部汉语词典,就是一个海量信息光盘,贮存着中华文明丰富而神秘的密码,遗传着文化精神坚固而完整的信息。正是因了汉字,我们才能解读到先祖的生存环境和生命形态,才能探析中华文明的内核。正是有了汉字的聚合力、传承力,中华民族才对外有战斗力、对内有凝聚力,迸发出泼辣辣的生命力。

几千年来,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文字书写着各自的辉煌与落寞,即使不断地改写甚至刻意篡毁前朝他国历史,也从未想到刨断自己共同的根。中国历史乃“百国之和”,千流同源、万木同根,这个“源”和“根”就是文字。汉字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还吸收了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比方说,巴蜀文字、契丹文字等虽然没能沿用,但对汉字的形、音、义的形成提供了参考,为汉字的传播提供了空间和路桥,成为解读中华民族大家庭历史的切片。融合、继承、创造、发展,是汉字的历史,更是中华文化共同的旅程。

中华文化长河源远流长、浩浩汤汤,汉字是河中的浪、水中的波,是长河上悠扬的船夫曲、高扬的云中帆。汉字是国家的根、民族的魂,字字相连、句句相扣,筑起中华文化的共同体。人民是语言文字的主人,汉字如阵,华语如鼓,中华文化前行的方队一路尘土飞扬,正书写新的史记。

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对联 篇4

1、孔子

(1)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2)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2、孟子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世心同切孔颜。

3、屈原

(1)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

(2)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

(3)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4)万顷重湖悲去国;一江千古属斯人。

4、项羽

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半碎霸图空。

5、项羽、勾践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6、荆柯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7、司马迁

(1)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2)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8、苏武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9、王昭君

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10、诸葛亮

(1)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

(3)伯仲之间见伊吕;先生有道出羲皇。

(4)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5)功在朝迁,原不分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11、陶渊明

(1)醉眠多似陶彭泽;句法参同李翰林。

(2)质而绮,真而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12、李白

(1)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4)长安市上酒家眠,醉后敢将天子傲;采石矶头明月好,当年犹说谪仙归。

(5)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6)神仙诗酒空千古,明达江天贮一楼。

(7)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13、杜甫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歌咏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4)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5)舟系洞庭,世上疮痍空有泪;魂归洛水,人间改换已无诗。

14、白居易

(1)风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匀留江山别离情。

(2)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

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15、苏洵父子等

(1)一门三父子;峨眉共比高。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3)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司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其源。

16、范仲淹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17、沈括

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

括囊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18、辛弃疾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9、李清照

(1)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花。

(3)载酒江湖,人比黄花瘦;校碑栏槛,梦随玉笛飞。

20、文天祥

(1)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法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21、岳飞

(1)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果如公言,宋室可至南渡;

罪名莫须有,忠冢栖霞山,长留人愿,国魂几时北来。

(2)万里留长城,南渡朝庭从此小;一抔留古墓,西湖烟水到今香。

(3)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得一片丹心。

22、史可法

(1)数点梅花亡国恨;二分明月故臣心。

(2)万点梅花,尽是孤臣泪;一抔故土,还留胜衣冠。

(3)死含瑶草千秋恨,魂傍梅花万古香。

23、蒲松龄

(1)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24、孙中山

(1)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2)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事。

25、鲁迅

(1)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

(2)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26、韩愈

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

27、苏轼

公是孤臣,明月扁舟留句去; 我为过客,空江一曲向谁弹。

28、于谦

(1)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

竭肱股之力,继之以死,独留表白在人间。

(2)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

29、陆游

选做题:中国文化经典教案 篇5

【考题示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得修养》演讲中,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做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4 分)

答案:“慎独”是一种内外俱善的修养,注重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符合道德的规范。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就是“慎独”的体现。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5分)

答案: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当代人们如果能够“慎独”,严于律己,就能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归纳总结:

设题特点

1、材料特点:传统文化概念和思想、文白夹杂、短小浅易文言、已译古文

2、提问特点:理解(重古:古人之诠释,古代之内涵)

探究(重今:今人之看法,今世之用途)

1.材料上,文字较长,两三百字左右;围绕已学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织。

2.题目上,总分值9分左右;往往设置两道小题,呈梯度;第1小题可能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2小题极可能为探究题,或发掘经典深层意蕴,或联系实例诠释经典内涵,或对经典作个性化、创意性解读等等。

【知识集锦】

1、重要概念和思想:

礼、刚健、柔静、爱人、崇德、和与同、仁、中庸、无为、境界、主敬、童心说、儒道互补、春秋之义、格物致知、天理人欲、修齐治平、经世致用……

2、主要人物:孔子

老子

庄子

孟子

朱熹

李贽

顾炎武

王国维

【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者存在明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

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示例: “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就出仕表现自己的才能,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就隐藏自己的才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这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2分)(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5分)示例:“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明确观点)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比如我们的学习,我们既要锲而不舍地顽强拼搏,又要顺其自然,只要尽力就无怨无悔。(阐述理由)因此,“儒道互补”的理念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能更好地指导我们迎接人生的挑战(做出结论)

2、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4分)答案:人的生理正常需要范围内的“人欲”是值得肯定的,(1分)除此之外的人欲都是违背了“天理”;(1分)人应该注重“天理”,抵制“人欲”。(2分)

(2)请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5分)答案:【观点】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欲望,追求卓越;另一方面在追求满足个人的欲望的同时,又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偏废。(2分)【例子】如在体育竞赛中,运动员志在摘金夺银,这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和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又如,虽然人类为了谋生存、求发展,必须利用自然,但是如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放纵欲望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9分)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是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潘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3分)

示例: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答出 任意三点即可)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6分)示例:“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心忧天下”的传统;“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4分)如魏源一心为国,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2分,举谭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课堂总结:

浅谈对联英译中文化空白词的处理 篇6

一、文化移植

所谓移植, 是将某一事物从它所在的位置植入另一位置。文化移植就是将原语信息, 不加转化而直接译入目的语。比如鲁迅名句: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Fierce-browed and with the presence of mind,

I defy 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Head-bowed, just like a willing ox,

I’m a good servant of people.

——黄中习译

“千夫”即众人, “千夫指”意思是众人所指责的人, 当时指反动派。上联的意思是对待敌人、反动派要怒目而视, 无论面对多么凶恶的敌人都不能屈服。“孺子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喻称, 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人。鲁迅当时用“孺子”指代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此句表达出了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甘愿作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译者将“千夫指”直译为“a thousand pointing fingers”, 单看这个词, 目的语读者未必能理解, 联系前面动词“defy”, 便可猜出一二, 对理解整联的影响不大。“孺子牛”译为“a willing of ox”, 本人认为不是很确切。这就涉及到“牛”的文化喻义。中国古代农民用牛耕地, 牛是他们最好的帮手。因此, 牛经常被人民用来比喻踏实肯干不求回报的人。如鲁迅名言“吃进去的是草, 挤出来的是奶”就指牛的精神。而西方早期是用马耕地, 因此我们说“牛”的精神若用英语词汇来表示的话, 可译为“a willing horse”, 当然“I’m a good servant of people”这句解释可谓画龙点睛、突出主题。

也可以用加注的方法, 对含有中国文化信息的部分进行补充解释, 以便被译入语读者接受。这种译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直接而完整的将原语文化信息传输到目的语中, 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原文包含的文化信息, 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但此方法若用在篇章翻译中, 容易影响文章阅读的流畅性。导致读者不得不经常打断正常的阅读, 去看注释。而且文化移植在对联中的应用, 恐怕只限于书面的对联。若像行业联或祝福联等需要贴在门柱上的对联, 此方法就不适用了。

文化移植的方法简单而直接地译出原文, 完整地传达了中国的独特文化。虽然有时会给目的语读者带来一定的理解困难, 但只要坚持这种译法, 相信中国文化必定会尽早地融入到西方文化之中, 从而实现翻译为文化传播服务之目的。

二、文化借入

“借”顾名思义, 就是借用文化空白词的原始意义进行翻译。如果是“借”的话, 必然是从主人那里借。就是说译文所借用的原语文化只能是原语自身独有的东西, 其它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因此, 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与其相对应的词汇, 所以经常使用音译的方法。如人民币英译过去就是“Renminbi”, 缩写为“RMB”;中国功夫英译为“kung fu”;磕头英译为“kowtow”或“kotow”。这类词汇也叫外来语。对联中常出现的, 如人名地名、特殊文化词语都可以采用文化借入的方法。如《西游记》第十六回有一联:

观音院僧谋宝贝,

黑风山怪窃袈裟。

The monks of the Guanyin Monastery plot to take the treasure;

The monster of the Black Wind Mountain steals the cassock.

——W.J.F.Jenner译

“观音”是从梵文佛经中意译过来的汉语名称, 即观世音菩萨。唐朝时为避开唐太宗李世民中的“世”字, 简称为“观音”。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首位, 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 拥有信徒最多, 影响最大。译者将其音译为“Guanyin”, 有助于西方人民了解东方佛教文化, 实现了文化传输的目的。下联中的“黑风山”本是黑熊精的地盘, 是孙悟空降熊妖的地方。译文将其译为“Black Wind Mountain”, 是借译的手法, 即按照原词语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这种借译法很常用, 如超市 (supermarket) 、热线 (hot line) , 便于理解和记忆。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最简单的影响是词的‘借贷’。只要有文化借贷, 就可能把相关词也借过来。”因此, 我们可以从借词中窥见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 并通过词语借用方式来发掘沉积在一个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在汉籍英译时, 尽可能地将更多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词语借译到英语中, 使我们的文化广为流传、发扬光大。

三、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就是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 选择他们所熟知的、容易读懂的词语进行翻译替换。这就需要译者在读懂原文的前提下, 还要了解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例如《红楼梦》第十三回结尾联:

金紫万千谁治国,

裙钗一二可齐家。

Not one in ten thousand officials can rule the state;

Yet how splendidly a fair lady can run a household.

——杨宪益译

意思是那些做大官的万万千千多得很, 哪一个是能治理好国家的呢?言外之意在讽刺官员的无能;女子一两个人就能把家治理好, 其中“一二”具体指的是王熙凤和探春, 旨在褒扬她们的能干。“金紫”, 金鱼带和紫衣, 指代达官贵人。“裙钗”指裙子和头钗, 代指女子。这些指代意义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的。将“金紫”译为“officials”, “裙钗”则用“how splendidly a fair lady”来表示, 简单明了, 使译入语读者一看便能知晓其意。

文化替代的优势在于:它是在了解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理解能力的前提下发生的, 所以译文简单易懂, 读起来像他们本土的文章。缺点在于: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原语文化丢失,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达不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综上, 各种方法均有优劣。对于译者来说, 最重要的就是仔细分析对联自身所包含的语言及文化特点, 从而译出既符合原语言文化特点, 又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译文。

摘要:对联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是中国特有的, 语言和文化上完全体现中国的古今文化。因此, 在对联英译过程中,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对联中的某些词汇在英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一种语言文化中特有的词汇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文化中不存在, 就是文化空白现象。对联中文化空白词在翻译时该如何处理?大致有三种常用的方法:文化移植、文化借入、文化替代。本文举例分析了文化空白词的种处理方法, 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逐一说明。

关键词:对联英译,文化移植,文化借入,文化替代

参考文献

[1]Luo Guanzhong.Three Kingdoms[M].trans.by Robert Mos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1.

[2]Wu Cheng’en Journey to the West (Ⅰ—Ⅲ) [M].trans.by W.J.F.Jenner.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0.

[3]Tsao Hsueh-chin and Kao Ngo.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Ⅰ—Ⅲ) [M].trans.by Yang Hsienyi&Gladys Yang.Pek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

中国文化经典对联 篇7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典藏浩如烟海。校本课程的篇目选择既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适于在小学生中普及,又要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以“一斑窥全豹”,确非易事。入选小学校本课程的教材篇目遵循两大原则:一、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和人文情怀;二、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古定小学这套校本教材分上中下三册,每册供两个年级使用,上册为一、二年级读本,中册为三、四年级读本,下册为五、六年级读本。所选人篇目共170篇,包含两大类经典:一类属蒙学经典,即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如《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笠翁对韵》等;一类属国学经典,如“经、史、子、集”中“经”部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周易》;“子”部的《老子》;“集”部的《唐诗选》、《宋词选》、《历代诗歌选》、《历代美文选》,从中精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文体涵盖中国古典文学的诗、词、曲、赋、散文等。考虑到上册所选的篇目生字较多,为了便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诵读,上册52篇选文全部标注汉语拼音,中、下册则不再标注汉语拼音。

教材所选篇目及编排,能遵循小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上册,我们为低年级学生安排了古代启蒙教育读本,即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和《笠翁对韵》(节选)。所选篇目,如《弟子规》是关于少儿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的读物,它规范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应有的礼仪以及道德规范。作为蒙学的经典读物,它三字一句,两句一韵,读起来琅琅上口,如同歌谣,非常适合一年级小学生诵读。让学生在日常诵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做起,由家庭扩及到学校、社会,日积月累,反复读诵,深入内心,这样才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由三字一句的韵文组成,极易成诵,数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它用典多,知识性强,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道德和教育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博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是一部体现儒家思想的启蒙读物,其中充满了儒家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

《朱子家训》是我国古代家庭礼教文化精华,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使人通人情、明事理,是朱子教育子孙做人、做事的格言和准则;今天,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如果说前面三部蒙学经典侧重在处世之道、为人之方、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喻,教导学童如何识人辨物,成人之后如何修身养性和安身立命的话,那么《笠翁对韵》则是训练儿童做诗对句、掌握声韵格律的最佳启蒙读物。它内容广泛,按韵分编,声调和谐,音韵铿锵。我们将《笠翁对韵》选人教材,目的在于培养、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原文篇幅过长,所以仅选了前三韵入编。《笠翁对韵》是声律启蒙的读本,是初学古典诗词的好教材,其中包含完整的韵脚,相对的词性、词义,以及大量的典故和优美的景物描写,学生在诵读中可以体会汉语文辞之雅致、音韵之谐美。这些都有利于小学生培养汉语语感、增加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国学经典部分的选择,这套教材尤其强调文学经典的熏染作用。三册教材以唐诗为主体,辅以宋诗、宋词,以及数首《诗经》中的民歌和魏、晋、元、明、清的诗歌。之所以选择以唐诗为主体,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学以抒情写意为主要特征,唐诗代表了中国古诗的最高成就。所选诗歌多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名诗,如《悯农》、《清明》、《泊船瓜洲》、《出塞》、《别董大》、《山居秋暝》等。所选诗歌风格多样,或清新秀丽,或豪放浪漫,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所选之词以宋词为主,选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范仲淹、欧阳修、柳永等名家词,风格各异,基本能体现宋词的特色。除此之外,选人的古文也均为名家名篇,如《师说》、《小石潭记》、《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

国学经典是先贤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积淀,著作行文整齐而不失灵活,语言精炼准确且字字珠玑,其中多为佳句名篇,可谓“文质兼备”。本教材从国学经典中选取“经”部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周易》。其中《论语》选《学而第一》、《为政第二》、《述而第七》,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以及教材篇幅所限,仅选人《论语》这三篇,以论学习、修养、教育为主,兼论政治、教化的内容。通过学习这三篇,学生可以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基本思想理论。《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本教材仅选《梁惠王章句上》,本章采取孟子与梁惠王对话的形式,语言浅近流畅、寓意深刻,主要内容是论述孟子倡导的“仁政”、“王道”和“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从节选部分,学生可以感受到孟子的论辩方法、语言风格和思想主张。

《大学》、《中庸》为全文选人,前者作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人之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通篇围绕“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后者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道,是宇宙的本来状态,是一种高度和谐、完美的境界:不亏不盈,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可进可退,是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事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中庸》是修身之法又是治国之道,所提倡的理念对中国人的性格形成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它和《大学》都是值得全文选人的。

《诗经》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本教材选人《诗经》中15首,其中14首属于“风”,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生民》属于“雅”,是一首带有神话色彩的古老史诗,它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的历史。所人选的15首主要安排在本教材的上册和中册。

《周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根”,其中蕴蓄深邃的变化哲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本教材选人的是《周易》中的“系辞”篇,这部分是《周易》中很重要的内容,体现了思想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除此之外,本教材还从国学经典中选出“子部”的《老子》全文,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蕴含的内容深邃博大、精深玄妙,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于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去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上一篇:托福写作分类话题词汇一览下一篇:在系统支部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