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高效

2024-08-04

节约高效(精选5篇)

节约高效 篇1

一、农业节水的紧迫性

我国水资源整体上短缺, 而农业用水在水资源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水资源“瓶颈”问题日益显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目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状况来看, 大量的农业水资源供给是不可能实现的。出路只有一条,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是必由之路。因此, 农业节水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紧迫性。

二、重视工程措施节水, 涵养水资源

1、充分利用天然降雨

充分利用天然降雨, 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 建水窖、坑、塘、库、闸, 广积雨水

(2) 开展农业深耕蓄水, 加大入渗量

(3) 增加植被绿化面积, 减少地面蒸发的同时, 对涵养表层地下水, 调节田间小气候, 美化环境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增加蓄水工程投入, 调蓄地下水

长期以来, 我国节水农业资金不足, 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有关农业的节水工程投入不, 改善农业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 节水效果显著。

3、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 更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 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为此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 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 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加强起领导, 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 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完善其法律法规。

4、通过节水灌溉实现高效节水

节水灌溉是农业高效节水的重要措施, 其中包括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短窄畦灌、细流沟灌等。在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节约了水资源。

(1) 应用渠道防渗技术, 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27%以上。

(2) 应用管道输水灌溉, 就是以管道系统代替田间渠系, 通过低能耗的机泵和管道系统, 将低压水输入田间, 并可用末级软管直接浇地来满足作物需水要求的, 年可节水42%, 提高产量15%以上。

(3) 推广和使用喷灌技术, 年可节水30%~50%。

(4) 推广和使用微灌技术, 是利用微灌设备组成微灌系统, 将有压力的水输送到田间, 通过灌水器以微小的流量湿润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技术。其中包括滴灌、微喷灌、小管出流灌和渗灌等。

(5) 推广和使用短管畦灌, 以减少尾水损失。

(6) 推广和使用细流沟灌, 一般适用于起垄栽培的作物如地瓜、花生等, 对节水增产都具有明显的效果。

三、加强工程管理措施提高节水效率

1、合理调配水资源

近年来, 我国运用大型水利工程, 如南水北调工程, 对缺水地区, 合理调配水资源, 将水资源相对丰沛地区的水, 调往缺水地区, 实现水资源的合理供给。

2、实时监测地下水, 合理调节地下库容

有计划的开采地下水, 腾出地下库容;在利用地下水回渗补给, 增加地下水库的蓄水量, 形成地下水的良性循环。

3、严禁地下水过量超采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通过严格执行机井确权登记、开源审批、发放取水许可证等行政执法手段,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超量开采。

4、建立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根据区域性水资源特点, 建立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区, 因地制宜地采用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加快现有技术的组装配套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为节水农业重大科技工程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四、将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传统的节水农业技术有机结合, 因地制宜, 推广节水技术;

1、选用耐旱作物品种, 从根本上节约水资源

以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状况,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积极推广耐旱作物品种, 以减少作物全生育期的灌水总量, 达到节水的目的。

2、增加田间管理, 使土壤保墒, 减缓蒸发

及时划锄保墒对土地板结地块尤为必要, 不仅实现农业节水, 而且还为作物的生产发育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提高作物产量。

3、能种旱田不种水田

推广农业节水,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

5、推广使用植物抗旱剂

推广和使用“FA旱地龙”等植物抗旱剂。它能有效降低植物叶片气孔开放度, 减少奢侈蒸腾, 并为作物提供多种营养, 促进植物生长发育。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总之,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 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 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 减少无效蒸发,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节约高效 篇2

2012年10月29日

诸城,被誉为“中国龙城、舜帝故里”,是全国综合发展实力百强县(市)、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全市耕地面积183.6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162.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7亩。

近年来,诸城市围绕内涵式增长和转型跨越发展目标,按照“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作理念,深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注重挖潜节约,努力盘活存量,强化综合整治,有效破解了土地资源保障难题,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健全机制 筑牢根基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为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诸城市按照上级统一要求,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工作为契机,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搞好政策宣传,使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

组织领导是关键。诸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市委专门召开常委会议,要求各级各部门强化组织领导,层层抓好责任落实,确保实现创建目标。市政府召开专题常务

会议,研究制定创建方案,并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创建活动各项工作,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制度建设是保障。在创建活动开展过程中,诸城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暂行意见》、《盘活闲置低效利用土地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制度,明确了合理分配计划指标、科学认定闲置低效土地等工作的标准要求,保证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政策宣传是基础。充分利用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以及“4〃22”世界地球日、“6〃25”土地日等有利时机,全方位、多层面宣传创建活动的意义以及创建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为创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措施 整体推进

为切实提高创建活动的实效,诸城市围绕创建的目标要求,大力开展节地挖潜工作。通过统筹调控、挖潜盘活、综合整治等多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节地挖潜增效。

一是统筹调控。抓好土地利用规划,是统筹利用好土地资源的基础。为此,诸城市结合全市产业发展战略,根据需要对规划适时进行调整,为全市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2010年,诸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土地整治规划编制试点市,积极开展了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并将南部低丘缓坡开发利用纳入规

划,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同时,积极改进建设用地指标管理机制,将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投向民生、基础设施以及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项目,保证了全市重点项目用地。2012年3月份,诸城市建立了新的用地指标管理办法,对使用计划指标的工业项目,配套一定比例的挂钩周转指标,对优化全市土地资源配置、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2年9月底,已累计为42家用地企业落实用地指标600亩,筹集挂钩资金2000余万元。

二是聚集发展。近年来,诸城市借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发展区的重要机遇,统筹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并打破招商引资行政区划界限,引导新上项目按产业门类向园区集聚,推进“产业集群、园区集聚、用地集约”。目前,全市在对省级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又规划建设了12个重点园区,囊括了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服装纺织、高端食品、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生态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

三是挖潜盘活。搞好挖潜盘活是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手段。2011年下半年,诸城市政府组织国土、规划、经信等部门,对全市10亩以上工业用地进行了拉网式清查,并建立了动态管理台账,明确闲置低效用地现状。2012年8月,诸城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加快推进高效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全面推进盘活挖潜工作,在全市营造了高效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带动了企

业盘活挖潜的积极性。山东美晨科技公司是一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上市后,充分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公司新建厂房全部采用多层设计,均达到18米以上;车间全部使用立体货架,实际利用面积提高了2—3倍。这种“零增地”扩建,不仅没有影响企业生产,反而加速了企业进一步扩张,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亿元,利税3200万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据统计,2011年以来,全市累计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土地2000余亩。先后有50多家企业通过使用低效利用土地或原有厂房实现增资扩产,总投资20多亿元。

四是综合整治。集中整治各类土地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对城区建设用地,实行片区拆迁、组团开发,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到目前,累计完成旧城拆迁改造1.4万亩,高层楼宇主体封顶370栋。城市片区容积率由原来的0.6提高到现在的1.5。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点,纳入聚合区建设规划,申请上级列入增减挂钩项目区,统一拆旧复垦,集中安置,并高标准配套道路、供水、供气以及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不但解决了农村建房粗放式用地问题,而且推进了农村社区化发展,提高了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对农用地,积极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龙都

街道大源社区的大源生态园林是依托当地优势苗木产业发展的社区特色经济,引导社区农民流转土地4500多亩,栽植各类苗木160多万株,吸纳就地就业的社区劳动力800多名,实现了社区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双增长。推进土地整理,如位于诸城市辛兴镇和百尺河镇的诸城市省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项目总规模2万亩,投资3970万元,共平整土地42万立方米,修建田间道路8.4万米、各类沟渠8.7万米,栽植防护林10万株,整理后新增耕地600亩,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标准。2008年以来,诸城市先后承担实施县级以上土地整治项目45个,整治规模20万亩,新增耕地1.6万亩。

严格管理 注重实效

加强日常管理是推进创建活动走向深入的重要一环。诸城市着力强化日常执法和后期监管效能,并健全激励措施,调动了全市上下创建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强化执法效能。进一步完善了土地执法长效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镇街土地管理责任,公开查处、曝光重大违法案件,在全市形成了依法依规用地的良好氛围。同时,创新巡查机制,在全市构建起了市、镇、社区、自然村四级执法监察网络,对违法问题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处置。

二是加强批后监管。健全建设用地批后共同监管机制,建立保证金制度,作为办理供地手续的前置条件;强化用地合同管理,明确项目开竣工期限、投资强度等,并落实相应的违约责任;实行用地信誉档案管理,对信誉不良的用地企业,不予受理土地抵押、转让和新的用地申请。

三是严格考核奖惩。诸城市委市政府将依法依规、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对各镇街科学发展考核,并将盘活挖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出台了《鼓励科学发展暂行办法》,鼓励企业挖潜改造。对设备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予税收政策扶持。对翻建厂房由单层改多层或利用闲置低效土地进行扩建,经认定年内每新增2000平方米厂房的,给予法人代表一次性奖励0.5万元,充分调动了企业节约集约用地的积极性。

节约高效 篇3

PoE指在现有的以太网Cat.5布线基础架构不做改动的情况下, 在为一些基于IP的终端 (如IP电话机、无线局域网接入点AP、网络摄像机等) 传输数据信号的同时, 还能为此类设备提供直流供电的技术。2003年6月, IEEE正式发布了802.3af的PoE以太网供电标准, 它明确规定了远程系统中的电力检测和控制事项, 并对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通过以太网电缆向IP电话、安全系统以及无线LAN接入点等设备供电的方式进行了规定。

Po E供电

PoE技术解决了过去一台网络设备至少需要一根电源线和一根网线的问题, 能够借助一根网线同时提供网络接入和电力供应, 在极大地简化了网络部署的同时, 进一步扩展了网络设备的部署范围。包括思科在内的众多业内供应商认为, PoE技术的重要性在于, 随着智能设备逐渐向网络边缘迁移, PoE将是这类设备获取电力供应最为简单经济的途径。

据国内主流网络设备商烽火网络的技术人员介绍, 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 一个完整的PoE系统包括供电端设备 (PSE) 和受电端设备 (PD) 两部分。

其中, PSE设备是为以太网客户端设备供电的设备, 同时也是整个PoE以太网供电过程的管理者。而PD设备是接受供电的PSE负载, 即PoE系统的客户端设备, 如IP电话、网络安全摄像机、AP、掌上电脑 (PDA) 或移动电话充电器等许多其他以太网设备。

Po E以太网的场景应用

PoE技术由于其易安装、易管理、简便、安全、稳定、可扩展和利旧原则, 在家庭应用、无线建网、安全防护、建筑物管理、零售、娱乐和RFID等领域, 都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在2009年国际通信展上, 烽火网络就对外展出了支持Po E的交换机F-engine S3928-PAF (如图所示) 。据了解, 该交换机主要定位于AP、IPPhone、IPCamera的接入等应用场景。除具备传统以太网交换机的优势外, 该交换机支持IEEE802.3af线路供电标准和IEEE802.3at线路供电标准, 可以对超过15.4W功率的网络设备进行供电;本身已集成了数据传输和供电的功能, 可直接下接PD设备;其远端可以是各种对功率要求不大的基于IP、符合802.3af标准、802.3at草案的终端设备;可达到全线速转发, 支持PoE、QINQ、VLAN, 具有强大的ACL、组播和QoS等功能, 可提供形象直观、功能强大的图形界面网管系统。

节约高效 篇4

1 综合利用

1.1 作饲料或饲料添加剂

经调查,现在药厂的提取方法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水提法),所以中药材经提取后药渣中还留下丰富的营养物质及部分的活性物质。但经提取得到的剩余活性物质不再适合直接作为人的内服药使用,但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药渣作为养殖用的饲料添加剂,这不但可以提供多种营养成分,还可以起到防病治病,提高禽畜类的免疫水平等作用,起到一般饲料添加剂不具备的综合功效。治疗消化系统的中药[1], 如黄连、木香、吴茱萸以及保肺滋肾的良药五味子等,提取后的残渣还留存疗效,能够预防和治疗鱼类的肠胃病、烂鳃病等病症。把烘干药渣打成粉,同鱼饲料按1:4 的比例拌匀,撒到鱼塘里, 连续喂7天,其效果和抗生素相当,明显优于敌百虫等化学药品, 使500 g 鱼苗成活率由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85%以上。李桂平等[3]将南宫市制药厂的大青叶、板蓝根药渣经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错位饲料进行饲养小鸡试验。试验表明:碱化处理、氨化处理的板蓝根、大青叶药渣作为饲料能够提高小鸡的体重,并有预防小鸡流感的作用。对于营养成分的研究得出:氨解反应破坏脂键形成铵盐, 成为牛、羊瘤胃内微生物的氮源。氨化处理后, 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100%~150%,纤维素含量降低10%, 有机物消化率提高20%以上,因此可以作为牛、羊反刍家畜良好的粗饲料。

1.2 制备活性炭

孙伟等[4]研究以中药渣代替木质原料用磷酸法制备活性炭,摸索出制备的最佳工艺(浸渍浓度25%、活化温度400 ℃、浸渍时间48 h、活化时间30 min、浸渍比1:3),通过对碘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这一表征活性炭吸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进行测量,在优化组合条件下制备活性炭,测定其吸附性能为:碘值613.6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212.5 mg/g,活性炭产率为41.36%。以《木质净水用活性炭》(GB/T 13803.2-1999)为例,本实验制得的活性炭碘值低于上述标准活性炭二级品(900 mg/g)指标,但亚甲基蓝吸附值远超过上述标准活性炭一级品(135 mg/g)指标。但谭显东等[5]以中药渣为原料,通过氯化锌法制得了碘值>900 mg/g的活性炭;张建等[6]以中药渣为原料,通过磷酸法结合蒸汽法制得了比表面积达936.174 m2/g的活性炭。上述实验均以中药渣为原料,通过一定的活化方法制得了活性炭,且在某些性能指标上达到或超过了工业应用的要求,因此中药渣是一种制备活性炭的优良基材。

1.3 用于造纸原料

植物纤维含量高的资源是制浆造纸工业的理想原料,近年随着我国制浆造纸工业的飞速发展,浆纸产量不断提高,对造纸原材料的需求也不断加大。调研造纸工业原料结构的现状可知[7,8],目前造纸生产的主要原料是木浆,木材的使用达90%以上,如竹浆、蔗渣浆和草浆等非木材原料则在10%以下,这无疑为我国原就已贫乏的森林资源再添沉重的负担。因此,发掘新的制浆造纸原材料,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及环境生态的维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高植物纤维含量的中药渣废料是制浆造纸工业的潜在原料,将两者结合不仅能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制浆原料紧张的局面,还可以减轻环境的负担,保护森林资源,意义重大。日本一公司以中药为原料制造再生纸,其价格与同等产品相比便宜10%,而且因为是以中药渣为原料具有绝缘,抗菌效果,这既解决了环境问题,又节约了经费。袁琳[9]等以中药香茶菜药渣为原料,参考《制浆造纸分析与检测》[10]研究用于造纸业的可行性及最佳工艺条件。其药渣[11]平均纤维长度0.68 mm,长宽比44.5,壁腔比0.38,从纤维形态看是一种可利用的制浆造纸原料。结果表明,① 蒸煮后的药渣平均纤维长度0.68 mm,长宽比44.5,壁腔比0.38;② 碱-蒽醌法最佳工艺条件:用碱量22%,保温时间120 min,AQ 用量0.07%,最高温度160 ℃,此条件下浆得率35.40%;③ D/CFpD 漂白较佳工艺条件:总用氯量为10%(D/C、D 段用氯量比7:3),Ep段H2O2用量1.1%,浆白度76.8%ISO,所得浆料适用于制备纸浆及纸浆模塑产品此研究对发掘及利用更多废弃植物纤维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此实验从制浆造纸角度挖掘了废弃天然植物纤维资源的利用价值,并对利用中药渣纤维资源进行制浆进行了研究。所获得的浆料还可以作为纸浆模塑产品(包括装饰墙板,草坪板,可降解花盆等)的原料。制浆造纸工业中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纤维三大素中的纤维素,整个制浆造纸过程即是最大化地保留纤维素及除去木质素。但植物纤维中的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如半纤维素水解物生物转化生产木糖醇,木质素在高分子材料中用于橡胶补强剂、黏合剂等,这些纤维成分同样可以被进一步利用。

1.4 培养食用菌

食用菌产业目前使用的棉籽壳原料,农药残留较高,同时棉籽壳中含有对男性生殖健康有影响的棉多酚化学成分,因此食用菌的品质受到影响。而中药渣[12]中含有许多可供微生物生长用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汞、铅、镉、砷等有害元素含量极微,符合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控制标准,可用于栽培食用菌。陈合等[13]采用固体发酵技术,利用“香菊”中药渣(药渣含水量适宜,性质均一,稳定,无杂物,而且富含纤维素、木质素成分,适于灵芝菌的培养, 其化学组成为水9.3%,pH 6.7, 粗蛋白0.97%,粗纤维65.6%,可溶性碳水化合物26.7%,重金属极微)栽培灵芝菌,并检测了生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甜芝子实体中灵芝三萜含量为1.13%,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灵芝菌质多糖、灵芝酸三萜、蛋白质等);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毒副作用小。吴育萍等[12]就使用肾宝药渣代替部分棉籽壳进行平菇菌株栽培试验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发现,药渣的营养成分对平菇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药渣所占培养料的比例控制在1/2~1/3为宜。

1.5 中药渣用于废水处理

罗鸿[14]利用中药渣作絮凝剂,处理造纸废水,与无机絮凝剂、有机絮凝剂进行对照比较,发现自制中药渣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并且作为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的中药渣制备简单,对造纸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韦平英等[15]利用板蓝根药渣对低浓度含铅废水进行处理,结果发现板蓝根药渣能快速吸附大量的铅,对低浓度的铅溶液吸附率更高,吸附速度更快。

1.6 中药渣制备乙醇

燃料乙醇作为能源,是生物质能中最主要的能源之一,也是最现实的液体燃料用品之一。目前乙醇生产的主要原料是糖质和淀粉,利用木质纤维素生物质生产乙醇,研究以纤维素类资源为原料代替粮食进行酒精发酵,不仅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还可缓解能源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纤维素降解生产燃料乙醇形成一个新型的能源资源产业链,具有十分广阔的生产前景。

木质纤维素制备乙醇工艺木质纤维素原料发酵法制备乙醇工艺流程可分成4步:①预处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去除阻碍糖化和发酵的物质;②用酸或酶水解聚合物成单糖;③用发酵菌发酵六碳糖和五碳糖成乙醇;④蒸馏脱水获得乙醇。

季文波等[16]对含纤维原料利用蒸汽爆破方法进行预处理后,采用连续补料方法和一次性补料方法进行酶解过程中补料,以纤维素转化率进行对比评估,实验结果表明:在含纤维原料生产乙醇的生产过程中,酶解过程采用一次性加酶连续补料的方法,反应体系更稳定,有效地提高了物料的纤维素转化率及乙醇得率,同时降低物料对搅拌器的要求,大大缩短了酶解时间,具备工业化放大的优势。木质纤维生物转化乙醇是个动态发展、不断完善的技术,基本策略[17]是生物的(如工程菌和纤维素酶)和工艺的(如预处理,综合利用,和系统集成)优化并举,而纤维素酶活性的提高是关键。优质高产抗逆C5/C6共发酵工程菌和产酶工程菌的开发所取得的进展,根据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所推荐SSCF Model进行概念性改进,提出了并行糖化共发酵生产模型。

1.7 中药渣催化热解制取生物油

王攀等[18]利用热重分析仪(TGA)对丹参药渣热解性进行研 Coat-Redfern积分法计算了其热解动力参数(活化能36.0 kJ/mol),并考察了热解温度对气体、液体、固体产物的影响(723 K液体产物生物油最高,为39%),此项试验为植物类中药渣资源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2 结论与展望

节约高效 篇5

关键词:小麦,栽培技术,产量,经济效益,祁连山区

通过对新老栽培技术措施的综合研究, 对综合技术措施及各单项技术措施进行产量和效益的核算, 分析提出“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品种更新和干耧湿锄”等主要低成本、高效益的小麦丰产栽培新技术[1,2], 为该区春小麦的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金昌市永昌县, 属河西沿祁连山冷凉灌区, 海拔1 900 m, 全年平均温度6.5℃, 年降雨量210 mm左右, 年蒸发量1 700 mm左右, 无霜期140 d。该地前茬作物为春小麦, 入秋放水泡地, 随之适墒老犁耕翻打耱2次, 隆冬再石磙镇压保墒;春播前结合抖地施土粪75 t/hm2, 随后耱平压实。供试小麦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老品种为2014、新品种为宁春4号。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8个处理, 分别为统一新技术 (A) ;老技术+统一品种 (B) ;老技术+统一施肥 (C) ;老技术+统一化学除草 (D) ;老技术+统一种植密度 (E) ;老技术+田间干耧湿锄 (F) ;当地新技术 (G) ;以老技术作对照 (CK) 。随机排列, 3次重复, 共24小区。新技术采用手锄开沟溜籽为15行区, 行距为20 cm, 其他处理采用老犁开沟溜籽为12行区, 行距25cm, 小区四周筑埂。小区计产面积统一新技术为14.3 m2其他处理为13.75 m2。

1.3 试验实施

处理A统一新技术即采用机械条播, 播量225~300kg/hm2, 配方施肥其氮磷比为1:0.50~0.75, 磷肥全部作基肥, 氮肥基追肥各占50%, 施用小麦专用肥;CK老技术即传统播种, 常规习惯性施肥;处理B即采用老技术, 结合统一品种为宁春4号;处理C即采用老技术, 结合统一施肥;处理D即采用老技术, 统一化学除草;处理E即采用老技术, 统一播种量为337.5kg/hm2;处理F即采用老技术, 结合田间干耧湿锄;处理G即当地新技术, 应用单项技术。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由表1可知, 处理A产量达7 118.88 kg/hm2, 比CK增加2 827.97 kg/hm2, 增产65.91%;处理G位居第2, 为6 000.00kg/hm2, 比CK增加1 709.09 kg/hm2, 增产39.83%;处理C产量位居第3, 为5 578.18 kg/hm2, 比CK增加1 287.27 kg/hm2, 增产30.00%。其他处理均比CK增产, 幅度为4.24%~27.63%。

2.1.1 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处理间F值为28.12>F0.01, 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技术措施处理产量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各处理产量平均值间用最小显著差数法 (LSD法) 来进行比较。经计算得:LSD0.05=1.41, LSD0.01=1.95。处理A与其他各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处理G除与处理C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外, 与其他各处理均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这表明各技术措施的有机配合增产效果好。处理D与各单项新技术措施处理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说明除草措施的效果在本区是低于其他措施的。CK除与处理D间未达到显著水平外, 与其他各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表明综合技术措施和各单项新技术措施均有增产效果。

2.1.2 产量稳定。

经对小区平均产量方差分析知, 处理与试点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 说明各试点对处理的反映有差异。处理A产量最高, 且回归系数为0.97近于1, 具有平均稳定性。说明该技术措施在沿祁连山各地具有实用推广价值。处理G产量居第2, 回归系数为1.02,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则各地所使用的新技术是切合实际的, 但比统一新技术稍差CK产量居末, 且回归系数为1.15, 平均稳定性差, 说明产量低而不稳, 应予以淘汰。其他各单项技术措施处理在各地的产量稳定性较好。从产量分析结果看, 统一新技术产量高, 技术较稳定, 应在沿祁连山地区示范推广采用了以尽快替代产量低而不稳的老技术, 当地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地改进, 以提高该区小麦生产水平。

2.2 经济效益

2.2.1 纯收益方差分析。

由表2可知, 处理A纯收益高于其他所有处理, 较CK增收716.92元/hm2, 增加113.31%;其他新技术措施处理均比CK有不同程度的增值效应。纯收益方差分析表明, 处理间F值>F0.01, 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技术措施处理间纯收益有较大的差异。

2.2.2 多重比较。

由于本试验处理间纯收益达到极显著水平, 需作进一步的比较。用LSD法来比较, 经计算得LSD0.05=0.30, LSD0.01=0.42。处理A与其他所有处理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表明统一新技术的增值效果最好;处理D和其他各单项新技术措施相比, 增值效果较差;CK除与处理D未达到显著水平外, 与其他所有处理均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说明综合新技术和单项新技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值效应。

2.2.3 纯收益稳定性。

处理A、处理G的纯收益都较高, 但其稳定性均低于平均稳定性 (回归系数为1.12和1.17) , 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说明在正常年份它们有较大的增值潜力。其他几个处理均是稳而不高。

2.2.4 不同因素对效益影响。

用连环替代法来分析各因素对效益的影响程度, 处理A、处理G成本虽比CK增加336.0、332.5元/hm2, 但投入的增加带来了产值的增长, 且后者快于前者, 比CK盈利711.00、310.05元/hm2, 增长12.42%、48.98%, 经济效益较高。各单项新技术措施处理 (处理B除外) 成本略有增加, 但由于产值的增长均不同程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处理E、处理B和处理C分别比CK产值收益增加439.95、380.85、565.20元/hm2, 但处理E为达到合理密植的要求, 降低播量而少投39元/hm2, 处理C多投240元/hm2, 3个处理的劳动费用使产值的增长快于总投入, 因而分别获得478.95、380.35、325.20/hm2元的效益。

2.3 产量构成因素和物候期的简单分析

处理A的稳粒数、稳粒重、千粒重和结实小穗均比其他处理高, 分别比CK高15.1个、0.83 g、3.4 g和3.4个。但统一新技术基本苗数和成穗数低;说明在合理植的前提下, 挖掘单株生产潜力来提高单产是有效的。处理G产量构成因素均比各单项技术和CK稍高。处理A和处理G出苗稍慢, 但出苗后生长发育稍快, 因而整个生育期不延长。

3 结论与讨论

在开展春小麦栽培技术经济效益测定试验的同时, 为验证该综合技术措施的农业生产上是否具有实际推广的应用价值, 在金昌市各示范基点进行了新老技术经济效益单对比示范。结果新技术平均产量6 190.5 kg/hm2, 比老技术平均产量4 619.25 kg/hm2增产34.02%;新技术平均纯收入958.5元/hm2, 比老技术纯收益754.35元/hm2增长27.06%。通过大面积测产调查, 其中示范区春小麦平均产量6 000kg/hm2 (当地新技术) 比前3年该地平均产量3 245.25 kg/hm2 (老技术) 增产84.89%。表明, 综合技术措施在大田生产上已初见成效, 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选用良种是增产增收的有效措施。生产实践证明, 在相同的条件下, 良种的增产幅度可达10%~30%。针对本区土壤处于氮磷均缺的特点, 采取增施氮磷化肥来提高春小麦单产的做法是正确的, 其氮磷比为1.00∶0.50~0.75, 磷肥全作基肥, 氮肥基追肥1/2, 试验证明这样可克服产量受最小养分的制约[3], 有利于提高效益。合理密植是春小麦增产的主要环节, “适群体、壮个体”是合理密植的主要标志[4]。近几年试验证明, 适当降低播量到262.5~300.0 kg/hm2, 保苗450万~525万株/hm2, 能延长叶片功能期, 提高成穗数和穗粒重, 开创了“主穗为主, 争取部分蘖成穗”夺高产的有效途径, 再加上条播, 不但改善群体间通风透光状况, 增强光合作用, 还便于中耕除草;并且降低了生产费用,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干耧湿锄与防除杂草, 可以破除土壤板结, 堵塞地表龟裂, 减少断根, 改善土壤通透性, 利于微生物的活动, 促使土壤有效养分的释放;减少棵间蒸发, 保墒增温。根除杂草, 减少土壤中水肥的消耗, 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的状况, 防止病虫害蔓延, 确保小麦生长健壮, 还能使小麦根系发育好, 入土深, 抗早和吸肥能力增强, 相对的延长幼穗分化时间, 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5,6], 且成熟落黄好, 能减轻后期不利因素对产量的影响。

通过新老技术经济效益简单对比示范, 证明各单项新技术措施的有机组合是双增 (增产、增值) 一稳的有效途径, 宜在本区推广应用。当地新技术产量第2, 纯收益居中, 并且技术有一定的稳定性, 小麦成本有所降低。目前该技术虽很接近统一新技术, 但要适当降低播量, 尽可能采用机播。各单项新技术措施, 均有一定的增产、增值效应, 其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和品种更新在综合技术措施增产、增值起主要作用, 干耧湿锄和综合防草措施可因地、因时制宜地进行。老技术产量低而不稳, 收益小, 成本高, 应予以淘汰。

参考文献

[1]郭瑞林, 王林海, 王怀苹.优质强筋小麦无公害保优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探讨[J].农技服务, 2007 (6) :15-16.

[2]陈兴武, 赵奇, 吴新元, 等.试论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J].新疆农业科学, 2007 (S1) :10-12.

[3]骆晓声, 寇长林, 马政华, 等.不同施肥制下砂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 2009 (11) :64-68.

[4]毕常锐, 白志英, 李存东, 等.种植密度对小麦石新828光合特性及产量的调控效应[J].华北农学报, 2010 (1) :165-169.

[5]刘万代, 杜沛鑫, 尹钧, 等.种植密度对超高产小麦豫麦49-198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5) :15402-15404.

上一篇:消化内科实习教学下一篇:浙江省绍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