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费用

2024-10-20

节约费用(精选4篇)

节约费用 篇1

1 引言

唐山佳华煤化工有限公司动力分厂有8台螺杆式空压机, 负责备煤、炼焦、净化和动力4个分厂的仪表风、除尘风、动力风和二脱硫用气、制氮用气的供给, 虽然属于供辅系统, 但供气一但出现问题将影响整个公司的生产系统, 所以空压机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而空压机的维护费用更是必须支出的费用, 如何降低空压机的维护费用便成为首要问题。8台螺杆式空压机中1#、2#两台空压机为上海博莱特生产的, 3#、4#、5#、6#、7#、8#六台空压机为北京复盛生产的, 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相同, 易损备件的使用寿命略有差异。本文以北京复盛空压机为例谈一下通过对空压机建立计划检修模式和对滤芯进行改进, 来降低维护费用。

2 空压机建立计划检修模式

在空压机的日常故障处理中, 最常出现的故障是排气温度高和耗油量大, 而排气温度高产生原因中最常见的便是油过滤器滤芯堵塞, 空压机油使用超时和冷却器表面太脏或堵塞, 耗油量大产生原因中最常见的便是油细分离器滤芯破裂。其中油过滤器滤芯和油细分离器滤芯都属于空压机的易损备件, 除此之外还有空气滤清器滤芯, 空压机油都需要定期更换。

(1) 空气滤芯建议运行时间1 500 h, 且需要定期清理, 一般2~4周吹扫1次, 应使用2 kg以下的气源进行吹扫。

(2) 油滤芯建议运行3 500 h更换, 或者注油压力低于0.25MPa时, 建议更换。

(3) 油分滤芯建议运行5 000 h更换, 或者油分压差超过0.055MPa建议更换。

(4) 空压机油建议运行2 000 h进行取样分析, 根据化验结果决定是否更换。

3 空压机滤芯的改进

3.1 空压机空气滤清器滤芯的改进

空气进入系统前, 先经过空气滤清器, 所以空气滤清器滤芯质量、过滤精度、对流面积直接影响机组油系统 (包括油过滤器滤芯、油分滤芯) 、轴承、转子等机头设备的使用寿命。

空压机的滤清器将外界所有微尘、颗粒过滤掉, 是空压机的第一道保护滤芯, 为了延长空压机的其他易损备件的使用寿命, 经过查找资料和咨询厂家, 我们将6台复盛空压机原来用的过滤精度为10μm的空滤改为过滤精度为3μm的空滤。精度改变, 为了不影响对流面积, 不影响产气量, 将原来的空滤加长20 cm, 相应的安装部件均加长。投入使用后, 空压机油过滤器滤芯的使用寿命明显延长。

3.2 油过滤器滤芯的改进

油过滤器可以将空压机内部油系统中的杂质过滤掉, 来保护机组, 是空压机的第二道滤芯。内置型油滤芯的平均使用寿命在1 000 h左右。空滤进行改进后使用寿命有所提高, 但仍然存在油滤堵塞, 注油压力下降, 导致机组温度升高, 排气温度急剧升高的现象。

为了能进一步延长油滤的使用寿命, 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 借鉴其他型式油过滤器, 最后将原来的1只内置型油滤改为2只外置型油滤并联。一只内置型油滤的价格为1 660元左右, 2只外置型油滤的价格为1 440元左右, 改进后的油滤成本没有增加, 而使用寿命大大提高。现在运行机组使用油滤的使用寿命均已超过2 000 h, 最高已达到6 000 h, 仍未出现注油压力下降现象, 效果非常好。

3.3 空压机两种滤芯改进后的影响

油细分离器是将压缩空气中的残留油分离出来的装置。随着机组运行时间的增加, 油细分离器滤芯表面会有黏稠物, 使油分压差逐渐增大, 随着油分压差的增大机组的耗电量也随之增大。而且油分压差过大会造成油细分离器滤芯破损, 使压缩空气含油量高, 既损失了机组内的油, 又会造成后续设备干燥机的氧化铝、制氮机的碳分子筛由于进气含油量高而中毒。

如果空压机的油分滤芯是新更换的, 其油分压差为0.01~0.02MPa, 而油分滤芯运行了2 000 h左右, 其油分压差为0.03~0.04MPa, 新更换油分的空压机耗电量低, 运行久的空压机耗电高。所以需要油细分离器滤芯的油分压差不要太高, 更不能破损, 更换1个油分滤芯需要8 000多元, 适当延长它的使用寿命对降低空压机维护成本非常有意义。

空压机冷却液的使用直接影响整个机组的好坏。且价格昂贵, 延长空压机冷却液的使用寿命更具意义。

空压机的空滤、油滤改进后, 不仅仅延长了油滤的使用寿命, 还延长了油细分离器滤芯、空压机冷却液的使用寿命。油细分离器滤芯和空压机冷却液在空压机滤芯改造前的使用时间平均寿命在4 000 h左右。

空压机滤芯改进后, 各机组油分滤芯现均已超过5 000 h, 未出现油分压差升高和油分破损现象, 未影响空压机用电量和后续风源的质量;空压机冷却液的使用时间也均超出5 000 h, 取样分析结果各项指标均不超标, 可以继续使用。

4 结论

我们从空压机易损备件改进前后在每年产生费用来看, 保证空气滤芯无破损可以延长油、油分、油滤的使用寿命, 保护机组内零件不受损, 且空滤的价格便宜, 空滤的更换周期固定为运行1 500 h后进行更换, 所以空滤这部分维护费用是比较固定的。通过查阅检修记录改进前每台设备每年平均更换部件次数及费用;改进后, 油滤使用寿命按3 500 h计算, 油分和冷却液按使用寿命5 000 h计算, 次数及费用, 其中每更换1次冷却液需要半桶。

改造前佳华二期空压机年维修费用为318 706.2元, 改造后佳华二期空压机年维修费用为208 143元, 通过计算空压机滤芯改进后, 设备每年预计可以节约维护费用110 563.2元。

摘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更换周期, 做好日常维护工作, 并对空压机的滤芯进行改进, 从而节约维修费用, 延长机组使用寿命。

关键词:空压机,更换周期,维护费用,使用寿命

节约费用 篇2

根据《宁静铁路公司压缩费用节约开支实施办法》的要求,在确保线路安全畅通的前提下,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做好紧缩开支的准备,工务段特制订如下措施:

一、生产料具控制

严格执行生产料具的领用制度,控制各工区的材料使用计划,延长材料使用周期,对影响生产的各种消耗物品进行系统控制和目标管理,防止各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达到合理储存、使用物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使之既保证生产的合理需要,又减少费用的开支。

二、机械然料控制

夏季是工务设备养护维修的黄金季节,为了充分利用此时段,强化安全基础、巩固设备质量,确保各项施工有序进行,须配备各种机械设备来完成各工区的生产任务,所以机械设备(如:捣固机、磨轨机、拧螺丝机、锯轨机、钻孔机、起道机、轨缝调整器等)用汽油、机油、液压油、润滑油等均为必须产生的费用。但在使用的基础上,加强供应管理,控制材料成本,要求工区必须规范各种机械的使用计划,严格执行各种然料的领用制度。

三、用电控制

工务段所有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用电制度,严禁私拉、乱接电源,宿舍内除允许使用的电脑、电视、手机充电器、台灯外,禁止其它一切使用电器的行为,如用电取暖、烧水、做饭等,违者如一经发现,没收违章物品并给予严肃处理。严格杜绝长明灯,即:宿舍、楼道、门厅、厕所,在无人情况下,各部按照管辖范围及时将照明灯关闭。

四、线路水毁费用控制

我段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线路水毁经公司技术人员现场勘查后,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输的情况下,暂停维修。

五、生产中所需的材料、工具、燃油、用电、办公等各项费用,要核算到工区,到班组,到人头。变成本的静态控制为动态控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格局,使降低成本落实到每个职工的具体行动中。从而达到合理使用物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节约费用 篇3

关键词:交易费用,节约,组织结构,演变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探讨

交易费用是一切与市场运行有关的费用, 包括搜寻交易对象、谈判签约、履行交易和监督违约行为等发生的费用。根据交易费用理论, 企业的交易费用包括市场运行时的交易费用 (通过价格机制完成交易的成本) 和企业内部交易费用 (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 两部分。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主要由科斯、威廉姆森和克莱因等人的工作构成。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一书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在科斯的基础上, 威廉姆森深化了交易费用的分析。威廉姆森在一个不完全契约框架下, 通过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3个纬度刻画交易成本, 并在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行为假设基础上, 认为应将不同的交易属性与不同的治理结构相匹配, 以节约有限理性并抑制机会主义。交易费用经济学从纵向一体化问题出发, 逐步建立了一种对市场、混合形式、企业和官僚组织的“分力的结构选择分析法”。

威廉姆森提出, 出于节约交易费用的理性, 有效率的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考虑:资产专用性原则、外部性原则和等级分解原则。

(一) 资产专用性原则

威廉姆森尤其强调了资产的专用性在经济组织中的重要性。这一原则要求越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资产, 就越是要用内部组织的协调 (命令) 去取代市场机制的协调 (用市场机制协调需付出更多的监督和履行合约的费用) 。其隐含的意义为, 对已有企业而言, 为减少交易费用、提高效率应将组织内原有的专用性低的资产转移到市场中去, 仅存留交易效率较高、市场难以做到, 即便做到而成本太高的交易。

(二) 外部性原则

此原则要求将外部性 (交易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 尽量内部化, 使产销一体化, 降低外部性, 节约交易费用。而且, 外部性在企业内同样存在, 因此将组织内某些不易监督的交易外部化, 以达到减少外部性的目的, 同样也是外部性原则所要求的。如传统科层组织内部对监督费用很高、难度很大的事情设立某种机制 (实为市场机制) 让行为者自己监督自己, 这种契约的安排远比组织内的直接支配 (命令) 更为有效。

(三) 等级分解原则

此原则指组织内部结构安排能够克服各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具体而言, 是将组织中的决策权和相应的责任进行分解, 并落实到每一个便于操作的基层单位, 以进一步节约费用。

二、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及其与节约交易费用的关系

企业组织结构反映了企业组织中的正式活动关系、职位和权利关系以及信息流通关系。组织结构是否有效的最终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尽量寻求组织内交易费用的节约, 以达到组织内管理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的目的。新古典企业理论只谈企业在生产函数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公共政策理论则反对损害竞争, 损害市场的行为。因此它们都忽视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特征, 或干脆就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形式是无足轻重的。然而, 交易成本经济学却认识到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重要性, 认为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每个阶段都留有节约交易成本的烙印, 不同组织形式的出现也都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

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 无论是从简单组织形态到机械组织形态, 还是从机械组织形态到有机组织形态, 其演变的动力都是一致的。从组织内部来看, 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 即避免决策失误, 减少消耗和成本, 提高组织效率;从组织外部看, 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 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自身开拓生存的空间,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企业组织结构演变的类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把握企业组织变革的脉络, 可以把企业组织形态归结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

1、简单组织形态。这是企业组织的初期形式, 包括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组织。这种企业组织规模小, 经营复杂程度低, 没有中间管理层。最高管理层 (企业所有者个人或群体) 直接指挥企业员工进行生产活动。

2、机械组织形态。这是随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而产生的现代工商企业组织。它是以韦伯所倡导的官僚组织形态为特征的, 即科层制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官僚组织两个基本特征, 即高度规则化与结构层级化。韦伯称官僚制的纯技术的优势超过任何其他的 (统治) 形式, 它能够“精确、迅速、明确、精通档案、持续性、保密、统一性、严格的服从、减少摩擦、节约物资费用和人力”。

3、有机组织形态。在经济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和知识化的推动下, 企业组织形式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其总方向是:消除官僚结构的弊端, 围绕增加灵活性, 提高组织价值增值能力和组织效率, 通过重新整合组织要素, 使企业组织向非层级制发展———企业组织呈现出结构的扁平化、柔性化 (弹性化) 、网络化和机构的小型化;同时, 立足于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出现了学习型组织;着眼于整合外部资源, 以提高竞争力和应变能力, 形成了虚拟组织。这些新出现的扁平组织、柔性组织、网络化组织、分力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和虚拟组织等立足于适应环境的高度复杂性和变动性, 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基础, 既以组织成员的全面发展为前提, 又极大地促进了组织成员的发展。与传统组织形式相比, 具有简洁的结构和水平的层次;更强调能力的重要性, 人员和机构配置的精干;组织成员与客户建立密切的关系, 拥有较多的权力;组织运作快捷高效等。

(二) 企业组织结构演变与节约交易费用之间的关系

1、机械组织形态的交易费用节约。现代组织理论通过对组织权变因素的限定, 设计了一系列结构和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组织结构, 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矩阵制事业部制等是这种组织设计理论的产物。这些组织结构都假定, 通过明确组织内部人事权责结构, 能够实现组织比市场更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在过去市场比较稳定的情况下, 这些组织设计的确取得了相当的效果。为使企业内部管理费用更加节约, 降低组织内部摩擦, 管理者总是尽量建立良好的秩序, 降低组织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

2、有机组织形态的交易费用节约。相对于传统的科层组织和市场组织而言, 有机组织形态优势十分明显。如网络组织结构, 没有科层组织内部等级森严的制度, 成员间具有平等性和协调合作的多样性, 减少了一体化带来的成本, 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协作, 且拥有科层制下资源配置的优势。同时它减少了市场交易中带来的成本, 降低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但它又具备了市场的灵活性, 组织协调机制多样化, 采用柔性化的管理方式。它是一种同时具备企业与市场优势又基本克服了其缺点的组织制度。具体来说, 有机组织形态主要从以下方面节约了交易费用:首先, 降低了组织内部的管理费用。将内部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简单化, 这样, 组织内决策层离市场较近, 从而降低决策成本;通过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沟通技术, 可以实现组织内纵横两个方向的信息沟通成本的节约。组织内成员的流动使组织处于流动状态, 从而带来了组织内部沟通成本的节约。其次, 降低了组织外部的交易费用。通过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设计, 组织不仅节约了寻找市场信息的成本和与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的成本, 而且节约了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契约成本。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也拉近了组织与最终顾客的距离, 从而降低了组织与最终顾客的沟通成本。通信、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 使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 也促进了虚拟组织和网络组织的发展。最后, 降低了组织的机会损失。由于管理者的时间、知识、精力等都是企业的稀缺资源, 如果管理者将精力分散于企业的各个方面, 就有不能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的管理、革新、改进所带来的机会成本。业务外包或虚拟组织就能减少这种机会成本。此外, 有机形态组织结构具有与市场的零距离, 具有应对环境变化的柔性, 因而能较早发现顾客需求的变化, 从而较早做出决策以求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 原来刚性组织产生的机会损失在柔性组织中可以得到降低。

三、对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认识

企业组织及其结构是企业功能和企业绩效的组织保证, 不断改革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 使其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 这也是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途径。

(一) 我国部分国企组织结构变革滞后的主要表现

1、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未能按市场经济要求实现高效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要求部门精干、层次精简、管理幅度科学、信息传输快速、明确的岗位职责与跨岗位、跨部门协调机制的有机结合以及健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组织性能。但我国相当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划分行政级别、机构部门设置类似行政机关、部分承担政府或社会应承担的职能、机构臃肿、层次过多、职责不清和冗员充斥等“机构病”, 造成企业信息迟滞、决策不明、奖罚不清和运转失灵的不良状况。其后果是, 企业难以以市场为导向, 对市场信息反应能力差, 企业运转成本过高, 决策缺乏明确取向。

2、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结构与现代市场经济不适应。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滞后, 我国大部分国企仍沿用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结构。它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生产组织, 适于产品比较单一、市场环境稳定的企业及企业生存环境。其缺点是决策集中导致信息传输慢, 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较差, 内部缺乏有机的协调, 员工缺乏决策权和独立利益体现, 主动性和创造性较差。与现代生产组织的体制、运行方式不适应, 与多样化、快速化的市场特征不适应。

3、以资源优化配置为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 具有科学、高效、开放型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集团还为数不多。

(二) 国有企业组织结构变革滞后的深层原因

1、以政企分开为核心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最终完成是企业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改革滞后的首要原因。

2、部分企业管理者对信息时代的生产组织方式没有清醒的认识, 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观念和知识。

3、企业家“动力结构”不健全, 企业管理者薪酬同企业绩效没有紧密“挂钩”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改造升级滞后的另一原因。

(三) 对策建议

1、国企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改造应以“政企分开“为前提, 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整体改革相配套。以法人财产权为特征的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制度。实现政企分开, 首先就要理清政府与企业的财产关系,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混沌不清的状态, 使财产边界明晰化, 这也是产权明晰的重要内容。实行政企分开, 一方面有利于明确企业的产权关系, 从而形成有效的产权约束机制;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 形成新型的政企关系。

2、企业构建新的管理组织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应以建立科学的信息结构为纲, 形成信息主导型企业。

3、强化激励机制, 硬化约束机制。国有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不仅要从机制设计方面形成对经理阶层足够强度的有效激励, 而且也必须使企业员工的收入报酬与其工作努力程度和经营绩效相关, 使个人“偷懒”的成本和劳动损失内部化。通过硬性的制度规定, 促使企业全体员工为增进自身利益而充分发挥其潜能, 提高工作努力程度, 从根本上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德) 柯武刚, 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商务印书馆, 2000.

[2]、 (美) R·科斯.企业的本质[M].三联书店, 1994.

[3]、 (美) 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商务印书馆, 2004.

节约费用 篇4

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一些企业 (1) 基于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竞争力) 的考虑, 以一个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 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 并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 把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联结在一起, 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联合体, 这就是企业集团 (毛蕴诗等, 2000年) 。长期以来, 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破解如下问题:既然有了企业, 为什么还会出现企业集团 (即企业集团成因是什么) ?企业集团是如何成为成员企业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的帕累托改进的?用交易费用 (2) 经济学解释企业集团的成因, 已经先后有很多学者 (Leff, 1978;Goto, 1982;徐金发, 1992;胡雄飞, 1995) 做过尝试, 尽管这些解释为企业集团的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某些依据, 但他们的解释并不能说是专属性的, 相关分析没有超出单一企业理论的框架, 因为他们的研究同时也适合于分析核心企业完全兼并成员企业重组成较大规模企业的情况, 因而是不充分的。此外,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当企业集团共用品牌时, 成员企业的专用性资产总和起到了强化品牌信用担保的作用, 也即强化了品牌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功能, 使成员企业更容易在 (现货) 市场上取得信赖, 从而完成终产品的交易———这个终产品市场上交易费用的节约被以往研究者忽略了, 因而他们的研究是不完善的。本文认为, 企业集团与企业一样, 其产生的动因的确是为了获取交易费用的节约, 但与以往的相关研究相比, 试图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进展:其一, 分析企业间一体化能够引起成员企业在终产品市场上交易费用节约的机理和原因;其二, 通过一体化动因下对成员企业产权交易份额的分析, 解释一体化动因下为什么两个企业没有合并为单一企业, 而是采取了企业集团的一体化形式, 解除理论界长期以来无法回答企业集团与单一企业形成动因完全一样的困扰。

1交易费用节约与企业间的一体化倾向

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 本文把现货市场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3) 。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仅生产产品, 而且还生产要素。一个有竞争优势的汽车企业产出的不仅是合格质量的汽车, 还产出先进的管理知识, 领先的制造技术, 丰富的信息资源、有较高市场价值的品牌, 以及可投入再生产的资金 (资本) 等。当两个企业间有过多的要素交易时, 与单一企业产生之初一样, 过高的要素交易费用促使二者产生了一体化的倾向。企业间成立一体化组织形式至少可以在如下两个方面节约交易费用:

其一是与单一企业功能一样, 企业间一体化组织是替代现货市场中的要素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间在现货市场上直接进行要素交易的成本是很高的,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要素本身直接定价的困难 (Cheung, 1983) , 比如具有横向关系的小企业向大企业购买管理咨询服务, 这种服务的外部性很难避免大企业的道德风险 (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培育出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 , 还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 很难确定该服务对小企业的产出在边际上到底能够做出多大的贡献, 从而很难基于价值给它定价, 这时事后的利益分配可能就会比事前的频频计较、讨价还价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可能是锁定效应使企业的专用性投资退出交易变得困难, 存在一定的退出成本 (Williamson, 1975, 1979, 1980) , 比如纵向关系中, 一轮胎厂为一汽车厂生产轮胎, 由于轮胎具有专用性, 当轮胎厂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以后, 很难保证汽车厂把资产专用性租金攫为己有的机会主义行为 (4) , 在这种情况下, 建立一个一体化组织, 使外部交易内部化就能够节约大量的交易费用。必须指出的是, 一个长期的重复博弈的外部契约或许可以限制企业双方进行要素交易时的机会主义行为, 却难以排除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要素定价成本, 如前述的横向关系例子中, 先进的管理技术给小企业带来的价值与外部市场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个被高质量替代品充斥的、低迷的、近于淘汰的行业, 再先进的管理技术也没有用, 把市场各种可能的情况写进契约要么是客观上不可能, 要么是成本相当之高———契约是不完备的, 这时一系列内部契约的联结———企业间一体化既可以享受到外部长期契约的好处, 从而限制成员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又可以弥补外部长期契约的不足, 摆脱事前市场不确定性引致的要素定价的困难。

其二是如果企业间实现一体化, 那么相对扩大的专用性资产规模能够强化成员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信用担保功能, 进一步减弱现货市场中的产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以往的研究已经指出, 至少在纵向关系中, 资产专用性在企业间的要素交易中是不利因素, 是要素市场上机会主义的来源。事实上, 机会主义并不会因企业间的一体化而消逝。新一体化组织的机会主义行为来源于产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在产品市场上, 新一体化组织往往对自己终产品的质量更了解, 而买方 (或消费者) 则是相关信息较缺乏的一方, 即终产品市场交易中广泛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一般而言总是正相关的, 所以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市场交易中, 理性的新一体化组织总有以次充好的激励。新一体化组织在实施以次充好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取好处的同时, 它必须面对产品受到市场抵制而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如果没有专用性资产, 新一体化组织就可以变卖自己的全部资产而变换投资方向, 这样它就可以即享受到机会主义的好处, 又不受到市场的惩罚。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新一体化组织通过加总扩大了的专用性资产规模使其产品受到市场抵制后变换投资方向比一体化之前更加困难, 相对来说, 为了一次机会主义行为付出的期望惩罚成本更加高昂, 更不愿意选择机会主义行为, 因此新一体化组织相对于一体化之前来说强化了成员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信用担保功能。这种信用担保功能是以成员企业共用品牌来实现的。由于共用品牌名称, 成员企业不得不承担来自市场的连带性惩罚, 即“品牌株连”。新一体化组织加总的专用性资产越多, 退出当前市场移做它用的损失就越大, 约束其成员企业维护品牌声誉的积极性越高。现货市场上理性的购买者考虑到这一点, 就会认为规模越大的企业一体化组织越值得信赖, 越有可能提供合格品 (这里假定了规模与专用性资产总量正相关) 。企业间新一体化组织的出现减弱了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逆向选择的影响, 进一步繁荣了现货市场中的产品市场, 与产品市场具有互补的关系。

综上所述, 能够节约大量交易费用是企业间成立一体化组织的动力, 在该动力的驱使下, 企业到底选择哪种一体化形式, 是核心企业完全兼并成员企业形成新的较大的单一企业, 还是核心企业部分购买成员企业的产权形成企业集团, 还有待进一步分析说明。

2一体化动因下产权 (5) 交易的最优份额决定与企业集团的产生

交易费用的节约使企业间产生了一体化的倾向。正如上文分析所指出的, 即使企业间没有任何产权交易, 两个企业加总的专用性资产也能降低二者的产品在产品市场上的交易费用, 极端地讲, 就是一个国家内任何企业之间都存在一体化的倾向, 那么, 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整个国家的所有企业一体化为一个生产性组织的现象呢?!原因是企业间一体化本身是需要成本的, 这个成本的存在使企业间不能无限制地一体化下去。企业间一体化会产生“组织成本”, 它包括一体化组织成立时的协商成本、签约成本、成立后的运作管理成本。一体化组织成立时的协商成本、签约成本包括一体化组织成立时的双方的调研信息成本、讨价还价成本、产权交易费用等;管理成本指该一体化组织管理机构在权限内配置要素资源的成本、监督成本、代理成本等。事实上, 也正是因为一体化“组织成本”的存在, 才可能导致两个企业中的任何一个企业完全买下另一个企业的产权都不是帕累托最优的, 也即出现了一体化倾向下两个企业一体化为一个非单一企业的情况———企业集团。

实践证明, 企业间的一体化过程都是在一个核心企业主导下进行的。核心企业往往是一个较大的企业, 被它一体化的对象往往是一个较小的企业 (以下简称为“对象企业”) 。企业间一体化过程对应的是核心企业的一个内部化过程。核心企业把对象企业内部化是对 (现货) 市场失效的解决方案, 主要是降低要素在现货市场的交易费用, 显然内部化程度 (一体化程度) 越大, 核心企业用权力配置对象企业要素资源的权限就越大, 所节约的要素交易费用越多;核心企业把对象企业外部化 (分立, 与“一体化”相反) 是对组织失效的解决方案, 主要是降低组织内部管理的费用 (包括监督、代理费用) , 显然外部化程度越大, 管理权限越小, 管理费用越低。对于核心企业来说, 拥有对象企业产权份额λ (0燮λ燮1) 是其与该对象企业内、外部化程度的度量, 代表着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控制力。λ越大, 说明核心企业与该对象企业内部化程度越大, 外部化程度越小, 说明核心企业对对象企业的控制力越大。令M (λ) 表示内部化所节约的交易费用, 它是一种“收益”, λ越大, 核心企业用权力而不是用价格配置企业间要素的资源的能力及范围越大, 企业间节约的要素交易费用就越多, 故M (λ) 是单调上升的。再令C (λ) 表示内部化所追加的组织成本, 包括额外追加的管理费用, 一体化组织成立时追加的协商、签约等费用等, 它是一种“成本”, λ越大, 核心企业增加的管理权限越大, 监督费用、代理成本都会相应增加, 而且协商会更困难, 签约费用更高, 故C (λ) 也是单调上升的。这里M (0) >0, C (0) >0, 前者表示组建没有产权联结的松散的一体化组织也能带来成本节约, 这个成本节约来自统一大规模的采购带来单位成本的下降、总的专用性资产在产品市场的担保功能所引致的信息成本 (一种交易费用) 的节约 (是通过品牌共享实现的) 等;后者表示即便组建没有产权联结的松散的一体化组织也需额外追加一定的组织成本。只要存在λ是[0, 1]区间上的点, 使M (λ) -C (λ) >0, 就称两个企业存在一体化的动机, 即通过一定程度上的一体化能够实现Pareto改进。当两个企业间存在一体化动机时, 利用数学的有关知识容易证明 (6) :一定存在λ0属于区间[0, 1], 使M (λ) -C (λ) 达到最大值, 并且该最大值为正值。当λ0=0时, 意味着组建没有产权联结的松散型的一体化企业集团是最优的;当λ0=1时, 意味着组建紧密的完全一体化的单一企业是最优的;当0<λ0<1时, 意味着组建带有产权联结的紧密型的一体化企业集团是最优的。注意核心企业与对象企业没有一体化动机时, 企业间的交易完全在现货市场上完成, 此时λ0=0。表1给出了企业间有、无一体化倾向条件下核心企业持有对象企业的最优产权份额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至此, 本文已经可以完全破解企业集团产生的问题了。正是因为存在大量节约成本 (既包括要素交易费用也包括终产品交易费用) 的空间使企业之间产生了一体化的动机, 伴随着企业间一体化进程的深入, 核心企业拥有成员企业产权份额的增多, 不仅只会带来交易费用节约的增加, 同时也会引起额外组织成本的增加, 通过对二者的差额函数的考察很容易发现:有时由核心企业通过产权交易完全兼并对象企业并不是最优的, 放弃一体化继续维持现货市场交易方式也不是最优的。这种情况下就产生了企业集团这种介于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 它既是对成员企业各自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帕累托改进, 同时也是对所有成员企业通过兼并形成一个单一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帕累托改进。

企业集团产生之初成员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份额决定于产权交易净收益最大化, 是核心企业防止“市场失效”与“组织失效”之间最优选择的结果, 是一种市场均衡状态。事实上, 作为一体化模式之一的企业集团组织与企业组织一样, 产生的动因只有一个, 就是降低交易费用, 并且是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去降低交易费用。

参考文献

[1]汴生.企业集团存在与发展的经济学原因[J].经济经纬, 1998 (6) :66-68.

[2]胡雄飞.企业集团与科斯的经济理论[J].社会科学战线, 1995 (3) :66-72.

[3]毛蕴诗, 李新家, 彭清华.企业集团-扩展动因、模式与案例[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0.

[4]徐金发.企业联合中的交易费用理论[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2 (3) :54-59.

上一篇:交易案例下一篇:西方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