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费用

2024-08-02

个人费用(共10篇)

个人费用 篇1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 可以扣除必要的费用, 必要的费用也就是免征点, 这部分费用不纳税, 目的是保证人们最低的生活费用, 也就是生计费用。生计扣除的目的是让纳税人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留足维持本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的收入, 而超过基本需要的收入部分均视为具有纳税能力, 可根据能力贡献一部分收入给社会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目前, 我国必要费用的扣除标准是2 000元。笔者认为, 该标准有两点不合理之处, 现分析如下:

一、不同的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不同

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是每月2 000元, 而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是, 每次收入4 000元以内的扣800元, 每次收入超过4 000元的扣20%。这显然不合理, 既然必要的扣除费用是生计费用, 对不同项目所得, 其生计费用应该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 不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 还是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均应扣除2 000元, 或者由于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是所得越多付出越多, 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扣除标准改为, 每次收入10 000元以内的扣2 000元, 每次收入超过10 000元的扣20%。股息、红利、利息这些以资本性为主的收入和偶然所得一般不是人们赖以生存的,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以不扣除生计费用。

二、生计费用重复扣除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 若一个人有几项所得, 则每项所得均扣除必要的费用后计税。若甲某有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三项所得, 计税时的必要扣除费用就是6 000元, 而乙某只有工资薪金所得, 其必要扣除费用是2 000元。由此可以看出, 甲某的生计费用和乙某的生计费用是不同的, 甲某的生计费用重复扣除, 这显然不合理。

笔者认为, 对一个人来说, 不论其有一项所得还是有多项所得, 为了避免生计费用重复扣除, 生计费用只能扣除一次。但是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 扣缴义务人在代扣代缴时, 不知该人有几项所得, 不知该项所得应不应扣除生计费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采用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具体如下:凡是有工资薪金所得的, 单位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均扣除生计费用, 毕竟工资薪金所得是人们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他所得在代扣代缴时均不扣除生计费用。有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 不论其有几项所得, 都扣除了生计费用, 没有必要自行申报。没有工资薪金所得的, 没有扣除生计费用, 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 因此生计费用可在自行申报时扣除。这样可以提高纳税人申报的主动性, 也就是说, 预缴预扣时依率征收, 申报时可得到退回的各项扣除。这样, 谁申报谁就可得到退税, 不申报者则多缴税。

通过上述办法, 费用扣除标准更符合个人所得税中生计费用扣除的目的。○

一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解决。

该文件规定:“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为载体的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 无论在会计处理上是否单独记账与核算, 均应作为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的组成部分, 其进项税额不得在销项税额中抵扣。附属设备和配套设施是指:给排水、采暖、卫生、通风、照明、通讯、煤气、消防、中央空调、电梯、电气、智能化楼宇设备和配套设施。”根据该规定, 由于中央空调和电梯属于与房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能够独立发挥作用, 因此税法将其界定为房产原值的一部分。既然属于房屋的一部分而不属于设备, 其进项税额当然不能抵扣。

二、大坝、电缆沟、烟囱、水塔等维修取得的进项税额可否抵扣

这个问题在实务中也争论过很长时间, 有人认为诸如水电厂维修大坝、电网企业维修电缆沟、火电厂维修烟囱等取得的进项税额是可以抵扣的。原因在于与房屋有关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 是因为销售房屋属于营业税应税项目, 不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但上述固定资产虽然在形式上都符合不动产的特点, 但它们不同于房屋等不动产, 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种特殊的设备, 因为有了它们, 电厂才能发电、电网才能输电, 才会有收入, 才会产生销项税额。因此, 可以认为它们是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 相关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它们都属于不动产, 所以其进项税额不能抵扣。

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议, 也随着财税[2009]113号文件的发布有了明确的答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认可了第二种观点, 认为上述固定资产属于构筑物, 符合不动产的特点, 所以

个人费用 篇2

目前所在:

天河区

年龄:

户口所在:

湛江

国籍:

中国

婚姻状况:

已婚

民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高:

168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重: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财务/审计/税务:,质量检验员/测试员:,银行柜员: 工作年限:

职称:

无职称

全职

可到职日期:

随时

月薪要求:

2000--35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广州,工作经历

广州康耐登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10-03 ~ 2010-12

公司性质:

外商独资所属行业:家具/家电/工艺品/玩具/珠宝

担任职位:

费用会计

工作描述:

熟悉使用OA、金蝶K3、ERP、OFFICE等办公软件。

工作流程:审核原始费用单据(根据费用预算标准)--审核完的单据上交上级主管签字--到审计部审核--到出纳处报销--回到费用会计进行账务处理--月末账务处理(计提工资、水电费、运输费,摊销无形资产、广告费、业务宣传费、厂房租金等)--与出纳对账(现金和银行存款)--结账--出费用报表--发送各个部门当月所发生的费用明细--装订凭证。离职原因:

个人原因

广州市天河区华通货运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8-03 ~ 2010-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担任职位:

会计

工作描述:

1、能够手工独立完成整盘账(包括小规模纳税人及一般纳税人)务处理。其中包括:原始凭证分类、填写记账凭证、编写T型帐、编写记账凭证汇总表、记账(总账、明细分类账、进销存帐)、费用核算、应收应付往来款、工资计算、财务报表、网上报税及电脑开票。

2、熟悉金蝶软件操作做账及用友财务软件,熟练使用WordExcel(包括函数)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3、负责公司电脑设备和网络的维护、公文写作、协助经理处理日常事务、并担任公司管理人员工作。

离职原因:

希望能在新的工作岗位更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广州市天河区华通货运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7-04 ~ 2008-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交通/运输/物流

担任职位:

出纳

1、对公司资金的日常管理,包括现金管理和银行业务管理等。其中包括:现金保管、日记账逐日逐笔记账、月报表、支票管理、转帐、汇票。

2、负责公司电脑设备的日常维护、公文写作、并担任公司管理人员工作。

3、负责公司各证件资料的年审。

离职原因:

升为公司会计

深圳市安居财务代理有限公司起止年月:2006-07 ~ 2007-03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服务业

担任职位:

会计员

工作描述:

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代理记账,报税及购买发票。

离职原因:

志愿者经历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获得学位:

毕业日期:

2006-07

专 业 一:

会计电算化

专 业 二: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所学专业

获得证书

证书编号

2003-09

2006-07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

会计电算化

毕业证、党员证

外语:

英语 一般

粤语水平:

优秀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

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1、接受过全方位的大学基础教育,受到良好的专业训练和能力培养,在经济管理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有较强实践和分析能力。思想积极,尊敬守法,性格开朗,生活朴素,能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能有效完成各项任务,有较强的协调能力,组织能力,集体荣誉强,有很强团队协作精神。

2、精通电脑,熟悉金蝶财务软件。

也谈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 篇3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调整提高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在我国,它是指对在我国境内有住所或无住所而在我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从我国境内取得的所得征收的一种所得税。它是所得税中一项重要的税种,在调节社会分配,进行宏观调控以及财政收入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自1980年制定《个人所得税法》以来,分别于1993年、1999年、2005年、2007年6月和2007年12月对该法进行了五次修改,其中税前扣除标准自1980年以来共调整过两次:2006年1月,从800元调整提高到1600元;2008年3月,从1600元调整提高到2000元。

今年,《个人所得税法》的修改再次提上立法机关工作日程,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标准也是其中要修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之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个税修正案(草案)》)。

不久,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及草案说明,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最后将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调整提高至3500元,并于2011年9月1日正式实施。

1.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规定,对在中国境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和在中国境内有住所而在中国境外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义务人,可以根据其平均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汇率变化情况确定附加减除费用,附加减除费用适用的范围和标准由国务院规定;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必要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2011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第600号国务院令,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中所说附加减除费用,是指每月在减除35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1300元的标准;所说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是指纳税义务人按照承包经营、承租经营合同规定分得的经营利润和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所说的减除必要费用和附加减除费用,是指按月减除3500元。

2.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名称纠正

上述条例中指出的“3500元以及1300元、3500元”就是我们所说的费用扣除标准,用税收术语说就是“免征额”,而不是“起征点”。

但在我国各类报刊和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大多都将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说成是起征点,甚至有些著名的经济学专家也将其说成是起征点。这不仅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更严重的是还可能造成实践中的滥用。因为两者的概念理解存在差异。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由于存在免征额,纳税人的计税依据就会小于其课税对象的数额,从而有利于降低其税收负担。国家对免征额部分不征税,而只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起征点是指税法规定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数额。课税对象的数额达到起征点的就要按全部数额征税,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因此,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

在税法中规定起征点和免征额都是对纳税人的一种照顾,但两者照顾的侧重点显然不同,前者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后者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3.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提高

A.调整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是体现个人所得税立法精神和原则的需要

制定任何一部法律法规,目的都是为调整和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组织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是个人所得税的两大基本功能,这两大功能相互影响,并行不悖,但在不同时期又有所侧重。目前,个人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是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突出矛盾之一。

个人所得税作为政府调控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应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功能定位上,将侧重点放在调节收入分配上,强化其调节收入的功能,缓解收入分配悬殊的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现行个人所得税制规定的费用扣除标准,客观上强化了个人所得税的组织收入功能,弱化了调节收入功能,加大了个人所得税的累退性效应,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有悖于个人所得税的立法精神,应及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B.调整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从市场物价水平看,经过物价管理体制改革和市场供求体系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体、政府调节为辅助的物价形成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个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物价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个人所得税是一个与个人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紧密相关的税种,税制设计必须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特别是税前扣除标准的确定,要能充分满足个人的生计需要。

很显然,长期不变制定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将成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情况下的一种需要和必然。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3

[2]姚爱科.个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减除额[J]财会研究.2006.04

[3]全国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考试教材编写组.税法Ⅱ[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8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问题研究 篇4

2011年的个税改革将扣除数由原来的2000元提升到3500元, 目前的个税制度, 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并没有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情况, 结果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三口之家, 只有一人工作, 养活三口人, 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本已不宽裕, 但仍要缴个税。我国东西部发展状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一刀切”的扣除方法下, 发达地区的人们只有一部分的生活支出被扣除, 不发达地区的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所以, 我们应根据不同地方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扣除数做出相应的调整, 采用费用扣除机制浮动化, 区域化的形式。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存在的问题

1、费用扣除存在缺陷

我国的费用扣除具体涵盖两个部分, 一是根据生计费用采取固定数额的扣除。这一部分大体包括日常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家庭支出, 然而, 未区分各个项目。赡养支出、子女教育支出、医疗支出等各项干预税收机会公平的部分均未体现在扣除金额中。二是所得收入所带来的费用支出的扣除。广义上来说, 这类扣除的对象为:财产租赁所得、个体工商业户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承租承包经营所得等等, 然而, 却不包括:稿酬所得、劳务所得、偶然所得、薪金工资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及股息利息红利所得。我国根据不同的所得制定不同的扣除标准。比如薪金工资所得计税根据为每月扣除35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劳务报酬均按标准价格800元和20%扣除;财产转让所得的计税标准为收入总额与税费、财产原值的差;而全额征税适用于偶然所得及股息利息红利所得。我国的扣除标准没有考虑家庭的因素, 也没有考虑物价指数。个人所得税法将获得的工资薪金免征额一致设为3500元。一刀切的征管方式无法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同时也不利于税收公正的原则的实现。我国各地的工资水平不同, 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对不同的地方就有所差异, 此起征点适用于贫困落后的西部地区, 对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来说就显得过低。因为纳税人所面对的物价水平、家庭负担状况都有所差异, 获得同样的所得需支付不一样的成本

2、费用扣除不合理

费用扣除没有考虑到个人实际的税负能力。首先, 费用扣除数没有考虑地区差异。

举例说明:甲和乙两位大学毕业生, 甲毕业之后回家乡宿迁工作, 就职一家外企, 在市区租了一室一厅每月租金500元, 每月工资6000元;乙某毕业之后在上海一家公司就业, 每月6000元在浦东郊区租下一室一厅每月租金1800元。

甲乙的收入相同他们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6000-3500) ×10%-105=145元, 甲扣除每月支付的房租500元, 还剩5355元。乙某扣除税金和房租之后还剩4055元, 不算其他支出, 乙某实际所得每月已经比甲某少了1300元, 所以不考虑地区差异, 不利于税收的公平。

其次, 目前以个人为单位的个税费用扣除不能把家庭因素放入考虑的范围。举例说明, 同一个城市有马某和王某两个家庭, 马某家庭成员有妻子朱某和儿子, 一家三口, 陈某和妻子朱某每月收入各5000元, 各扣除个人所得税45元, 家庭收入9910元, 人均收入3303元;而王某家庭成员只有妻子李某, 家庭每月收入情况和马某家相近, 但是王某家人均收入为4955元, 第一个家庭马某家支出多, 人均收入反而少1651元, 不利于税收公平。所以, 费用扣除公平准则是税制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费用扣除额度不随着物价指数进行变动

物价的变动影响着居民的支出, 在我国,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没能与物价指数挂钩, 税制缺乏弹性。以197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为100, 至2012年,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为579.1。

如表1所示, 以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为定基, 至2012年,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978年的5.8倍。但是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的扣除数只从800元提升至3500元4.35倍。物价的上涨与通货膨胀, 相当于降低了费用扣除数。费用扣除数应随着物价的波动有所改变。

三、完善费用扣除的一些思路

1、细化费用扣除项目

当今, 我国没有一个完整的税前费用扣除准则, 纳税人所面临的重担未列入定额扣除的考虑范围内, 费用扣除标准应包括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费用及其他必要费用, 如:残疾人、无自主生活能力的人、老年人、重病患者的生活费用, 费用扣除的范围还应包括:投身于慈善事业的、买了房屋的、有在校学生的家庭费用支出, 我们应该要细化费用扣除项目。

2、费用扣除数实行指数化扣除标准

最近这段时间, 我国不断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这表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个人所得税制的要求不断提高,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取固定方式已经不是良策。目前, 我国的社会物价逐渐上涨,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断改变的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也会由于上涨的物价而不断抵消, 这就使得调整免征额无法改变收入分配的现状, 无法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一直不变的免征额使得纳税人的实际税负不断飙升, 因不断增长的名义收入, 使收入较低本不需要纳税的一部分人不得已而纳税, 这样无法充分发挥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所以, 为适应目前不断提高的消费品物价, 我们应指数化的调整个税的费用扣除。我们可以依靠各项费用浮升情况及它们相比于基年的指数变化对赡养扶养支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做出相应的调整, 对于费用扣除采取固定数额的形式, 我们应实行指数化调整。全国人大听证会把确定费用扣除额的标准划分为几个指标: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员工基本消费支出、各个地方纳税人收入的实际水平、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及全国员工工资薪金的平均值。为充分发挥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我们的费用扣除标准应定为全国范围内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平均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随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上涨而下降。一方面, 低收入者因为名义收入的上涨而成为纳税人, 低收入者因为承担了一定的税负, 使得其实际收入下降, 不利于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 物价上涨迫使居民降低消费性支出, 影响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间接的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对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进行指数化调整。2011年, 3500元作为个税费用扣除的新标准, 没有很好地考虑物价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这样使得扣除标准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 假如频繁的修改税法, 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建议可以对纳税人的扣除标准采用指数化管理, 依据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动的情况按年度对标准扣除额进行及时调整。在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下, 可以这样操作, 当一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幅超过3%的或者连续两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增幅超过5%时动态调整扣除标准。对于生计扣除标准可以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步变化, 对于不常发生的扣除比如捐赠支出可以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变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微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而得

3、实施地区差异化纳税

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情况是, 发达地区的居民收入一般都超过了起征点但是这些地区的居民消费也同样大大超过西部地区。我国目前的“一刀切”的费用扣除标准, 就会使物价高、消费高的地区居民的生活实际成本高于费用扣除标准, 增加了税收负担。对于物价低、消费低地区的居民, 生活的实际成本可能会低于费用扣除标准, 对于他们就不会承担个税, 这样会使得财政收入减少, 不利于居民收入的公平分配。

图1 2012年部分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

图1明显可见较发达的地区上海、北京的居民消费性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中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图中可以看出上海地区居民消费性支出是甘肃、西藏地区的两倍多, 而现行的费用扣除制度没有考虑地区消费差异, 只是单纯的通过收入的高低来决定是否纳税, 个税征收就没有真正达到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的目的。采取地方性差异化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可以使全国纳税人的税负都相应减少。

四、结论

我国个人所得税起步较晚, 虽然近几年增长的势头迅猛, 但是与发达国家还存有一段差距。我国以个人为单位, 只关注了个人的纳税能力和收入水平, 忽视了家庭成员的组成、受教育的程度、纳税人的婚姻、家庭保险状况、纳税人抚养小孩、赡养老人时所面对的家庭负担, 纳税人身上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 而却让他们拿着自己辛勤劳动所赚的钱来参与再分配, 无疑不太公平, 很难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摘要:在2011年, 我国局部改革和调整了个人所得税, 费用扣除标准从每月2000元到每月3500元。此次调整并未真正解决我国个税存在的问题。本文笔者先分析了我国费用扣除存在的问题, 根据问题提出一些解决的思路。

关键词:费用扣除,个税,改革

参考文献

[1]郭剑川.CPI波动与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指数化调整[J].商业时代, 2010, (21) :82-84.

[2]常耀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3]赵娜.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 2012.

[4]中国统计年鉴, 2011.

[5]杨斌.论确定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综合费用扣除标准的原则和方法[J].涉外税务, 2006, (1) :9-15.

[6]周全林.从税收公平角度看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全面改革[J].当代财经2010 (11) :26-35.

浅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 篇5

一、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联系

(一)账户设置的目的相同:两者都属于跨期摊提类账户,此类账户的设置目的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严格划分费用的受益期间,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成本和盈亏,换句话说就是“谁受益,谁负担费用”。

(二)账户的用途和结构相同:两者是用来核算和监督应由若干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的费用,并将这些费用摊配到各个会计期间的账户。借方登记费用的实际支出额或发生额,贷方登记应由各个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摊配数。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经常发生的核算单位,两账户可以合二为一,设置一个“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借以简化核算手续。“待摊和预提费用”账户的余额应列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差额,即以期末待摊费用大于预提费用的差额列为借方余额,而期末预提费用大于待摊费用的差额列为贷方余额。此账户余额列示于资产负债表。

(三)两者均具有流动性:两者的受益期皆在2个月以上1年以下,所以都具有流动性,待摊费用为流动资产,预提费用为流动负债;在一定条件下,预提费用可以转化为待摊费用。

(四)明细账的设置相同:两者都是按费用种类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分类的核算。

(五)审计方对两者的审计目标相同:审查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是否按权责发生制原则记入当期成本,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情况。因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科目常被企业作为调节生产经营利润的“蓄水池”,特别是实行“工效挂钩”的企业和实行利润承包企业,用调节手段达到承包目标的实现和多计提效益工资的目的。

二、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区别

(一)账户的性质不同:账户按经济内容分类中,“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因为它是先支付后分摊,占用了企业的资金。该账户借方记录企业各项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借方,表示期末某一时点企业实际拥有的资产数额。“预提费用”属于负债类账户。因为它是预先提取,该支付而尚未支付的费用,成为企业的负债。该账户的贷方记录负债的增加额,借方记录减少额,余额一般出现在贷方,反映企业在期末某一时点所承担债务的实际数额。

(二)两种费用的发生和记录受益期的时间不一致:待摊费用是发生或支付在先,摊入受益期在后即:按实际数支付,按平均数在以后受益期内分摊;预提费用是先将费用计入受益期,支付费用在后即:按平均数在受益期预提,以后按实际数支付。

(三)填制会计报表的处理原则不同。待摊费用属于费用发生后据实摊销,事先知道具体的分配标准及分配金额,实务中不会出现贷方余额,填制会计报表时不需要进行调整;而预提费用需要事前估算将要发生费用的摊销标准,事前并不知道具体的金额或标准,所以实务中经常出现多提或少提的现象,容易出现借方余额。此时,一般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但在填制会计报表时,却应将其填入“待摊费用”项目,视同待摊费用处理,实务中叫做“账表不符”。

三、核算举例

例一、假定某工业企业10月份通过银行预付第4季度保险费22600元。其中基本生产车间6900元,辅助生产车间1800元,企业行政管理部门2700元,专设的销售机构1200元。

支付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待摊费用——预付保险费12600

贷:银行存款12600

10月份该企业要编制待摊费用分配表(略),然后,根据待摊费用分配表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保险费2900

管理费用——保险费900

营业费用——保险费400

贷:待摊费用——待摊保险费4200

该企业11、12月份再做与10月份相同的会计分录即可。

例二、假定某工业企业某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采用按年度的计划修理费用分月平均预提、年末将预提修理费用与实际修理费用结平的方法。该企业该生产车间年度计划修理费用为26400元,每月平均预提2200元。该车间实际支付的修理费用为:4月份13000元,8月份14000元。修理费用均用支票支付。

企业根据年度计划编制预提费用分配表(略),其会计分录如下:

1—3月份,每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4月份支付修理费用时:

借: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13000

贷:银行存款13000

4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此时,4月末预提费用账面是借方余额4200(元)

5—7月份,每月末预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20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200

此时,7月末预提费用账面是贷方余额200(元)

8月份支付修理费用时:

借: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14000

贷:银行存款14000

此时,预提费用账借方发生额=13000+14000=27000(元)

而实际的预提数=2200×7=15400(元)

所以还应预提数额=27000-15400=11600(元)

即8-12月5个月内每月应提修理费用=11600÷5=2320(元)

8-12月份,每月计提修理费用时:

借:制造费用——修理费2320

贷:预提费用——预提修理费用2320

浅谈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 篇6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费用扣除标准

近几年来, 由于我国的物价上涨较快, 人们明显感到生活成本上升, 税负较重。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 同时明确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这一举措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调整作用到底有多大?对个人工资收入到底有多大影响?是否能达到人们所期望的作用?一时间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个人所得税是以个人 (自然人) 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对象的一种税, 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我国的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 这意味着收入越高, 适用的税率越高。这里仅就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中的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问题作一粗浅探讨。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确定、分类扣除, 根据所得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方法,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不同的应税项目的计税依据也有所不同, 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采取每月收入定额扣除的办法, 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一般而言, 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应纳税额由计税依据与税率乘积计算得出。也就是说, 计税依据和税率决定税收负担高低。费用扣除标准的大小直接影响计税依据, 进而影响税收负担, 所以, 费用扣除标准的变化影响着纳税人负担。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变化

1.在1980年以前, 我国对个人收入没有开征税种, 个人收入普遍处于低水平且收入差距小, 同时通过计划工资的方式控制个人收入差距。1980年9月所开征的个人所得税实际上是针对外国人的, 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税收主权和应有的税收收入, 从国际惯例出发, 国家及时开征了个人所得税。当时确定的费用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 这个标准在国内是无人能达到的额度。

2.我国于1993年将对外国人开征的个人所得税、对个体户开征的城市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对工薪阶层开征的个人收入调节税, 合并成一个新的税种, 即于1994年实施的、基本适用到今天的、大家广为知晓的个人所得税。我们所谈的境内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 从严格意义上讲就应该从1994年实施合并后的个人所得税开始。1994年境内个人工薪收入的月费用扣除额为800元; 2005年费用扣除额调整, 境内工薪收入月费用扣除额提高到1 600元; 2008年又提高到2 000元。

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变化对个人税收负担的影响

1. 2008年3月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调整, 在个人收入来源单一的前提下, 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下降幅度较大。例如月工薪为2 000~7 000元的收入者, 费用扣除额由1 600元提高到2 000元, 那么收入在1 601~2 000元的人就由纳税人变成非纳税人;收入在2 101~2 600的人, 其适应税率从10%下降为5%;收入在3 601~4 000元的人, 其适应税率从15%下降为10%;收入在6 601~7 000元的人, 由适应税率20%下降到15%;收入在7 000元以上的群体, 其税收负担基本没有变化。也就是说工薪收入在7 000元以下者, 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后, 其税收负担下降幅度是较大的, 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

2. 2008年3月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调整没有达到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作用, 但对调节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作用。虽然费用扣除额的调整变化使一部分中低收入者受益, 但从上例不难看出, 对于7 000元以上的高收入者来说, 所负担的个人所得税并没有变化, 所以要想通过调整费用扣除标准达到调整高收入人群的收入, 是达不到目的的。从整个纳税群体的角度看, 纳税主体或税收整体负担向高收入群体移动, 这对调节整个社会的收入差距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就高收入群体税收负担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明显下降而言, 其效率是甚微的。同时, 我们要看到, 由于中低收入群体在税收负担下降的条件下, 对推动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积极作用, 这与中央所提出的用消费促进经济的方针是一致的。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几点建议

1.考虑多方面因素, 力求使费用扣除标准趋于合理。在个人所得税税制建设中, 费用扣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计费, 二是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有关费用。就前者来看, 第一, 允许纳税人扣除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计费目的是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 在制度规定上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第二;每年应根据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对扣除标准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并允许物价指数和生活水平偏高的地区生计费适当上浮, 做到因地而异;第三,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 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 且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 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因此, 应逐步根据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年龄大小、健康状况、赡养老人及抚养子女的多寡确定相应的扣除标准, 同时还应考虑社会各项改革所引起的个人负担费用差异, 以达到真正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 近年来各类学校的教育收费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对有子女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的纳税人, 应允许其将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费用作为特殊项目予以扣除。

2.费用扣除应具有灵活性, 力求使不同的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趋于平衡, 建议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进行征税。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项目采用“定额扣除法”来计算纳税人的生计费用, 这种费用的扣除方法比较简单, 征纳双方都易于掌握。但这种费用扣除方法对不同纳税人采取单一的费用扣除标准, 没有考虑不同纳税人之间家庭结构的差别, 从而会造成不同的纳税人之间税收负担不平衡。比如人口结构、收入水平均相同, 但收入来源不同的家庭甲和家庭乙, 按现行税法计算应交个人所得税如下:

甲家庭丈夫每月工资收入2 300元, 妻子每月工资收入1 200元, 那么这个家庭的纳税额= (2 300-2 000) ×5%=15元;乙家庭丈夫每月工资收入3 500元, 妻子失业, 无工作无收入, 则乙家庭应纳税额= (3 500-2 000) ×10%-25=125元。 从本例可以看出, 有着同样纳税能力的两个家庭却承担着不同的税收负担, 而且有时还会相差很悬殊, 这有悖于税收的公平原则。采用以家庭为纳税单位则两个家庭的纳税额相同, 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3.在适当的时机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近年来个人所得税收入的超速增长, 引发了个人所得税改革的一系列讨论, 其中, 就费用扣除问题, 在全国人大举行的关于费用扣除标准的听证会上出现许多观点, 它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确定的原则和方法, 给人以启发。有的认为应以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依据;有的认为应以发达地区职工基本消费支出为依据;有的认为应以农民工最高收入为依据;有的认为应以不同地区的纳税人的实际收入为依据等等。笔者认为确定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首先要依据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原理, 即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 也要充分吸收西方国家的经验, 但确定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要比西方发达国家考虑更多的因素。除考虑个人所得税原理外, 还要注意城乡差别、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和模式、中国现实文化下特殊社会环境和立法的习惯等等。为此, 在适当的时机实行费用扣除指数化是很必要的。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确定要考虑间接费用扣除和生计扣除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的数据是执行指数化的基础。同时还应考虑工资水平、物价水平、城乡差别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情况。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指数化是为保障纳税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充分体现税收的公平原则, 增强个人所得税的弹性。我们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特点, 每年按各种因素的变动情况调整费用扣除额,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满足国家和纳税人的共同需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8

[2].曾国祥.税收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杨崇春.有关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几个问题[J].税收研究, 2001 (9)

[4].孟红.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几点思考[J].税收研究, 2002 (11)

对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思考 篇7

(一) 分项费用扣除标准不公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所得税制, 将个人所得分成11大类, 分别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比如说工资、薪金所得, 按月纳税, 每个月的扣除标准为3500元;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税目, 按次纳税,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减除800元的费用, 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的减除20%的费用;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不能扣除任何费用。如果两个人收入相同, 但是来源不同, 他们缴纳的税额就有可能不同。例如, 甲一个月内取得总收入为4000元, 其中工薪所得3500元, 劳务报酬所得500元, 按税法规定, 甲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乙一个月内获工薪所得4000元, 总收入虽与甲相同, 但乙需交个税15元。因此, 这种分项扣除标准有失公平, 同时也为纳税人留下了避税的空间, 造成了国家的税收流失。

(二) 费用扣除标准“内低外高”, 有失公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 外籍人员、华侨及港澳台在华人员等特殊人员的费用扣除标准为4 800元, 然而我国内地公民为3 500元。例如, 甲是我国内地公民, 月工资为6000元, 当月应交个人所得税为145元, 乙为外籍人员, 月工资同样为6000元, 而他只要交36元, 每月个税相差109元。这违背了税法所倡导的公平原则。

(三) 费用扣除标准“一刀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中, 收入相同的纳税人, 纳税金额一样, 看似非常公平, 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 这种“一刀切”明显是不合理的。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 没有考虑不同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和家庭负担的差别。例如, 甲在上市公司上班, 妻子没有工作, 在家带小孩, 4位在农村的老人均没有退休工资。一个人养活7口人, 他每月万元工资扣除三险一金与个人所得税以后几乎不够养家糊口。而乙, 他的工资6000多元、妻子的工资4000多元, 加起来也是近万元, 但是由于夫妻俩的收入分开计税, 纳税较少。4位老人都有退休工资, 他们的家庭负担就很小。两相对比, 不难看出, 现行个人所得税征收机制对家庭负担沉重的纳税人不公平。第二, 没有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收入水平、基本生计支出标准等方面悬殊很大, 如果发达地区与相对落后地区费用扣除标准统一, 也有失公平。第三, 没有考虑到物价水平的高低。当物价上涨时, 生活费用增加, 费用扣除也必然应该增加。第四, 没有考虑到企事业单位的福利水平的差异。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福利往往好于企业单位, 很多事业单位过年过节都发各种各样的礼券、超市卡、购物卡等等, 而企业单位这种福利往往很少。目前这种卡券类很少纳入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 这样也造成了企事业单位员工税负的不公平。因此, 如果费用扣除额“一刀切”, 不能反映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 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的立法原则, 不利于创建和谐社会。

二、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想法

(一) 纳税单位应由个人转变成家庭。是否应当按照家庭为单位计征个人所得税, 近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同样的收入, 有的人要负担全家, 有的人不需要, 这两个人缴纳的个税就应该不一样。因此个税以家庭为单位来征收, 可以兼顾到家庭的收入和负担, 更加公平。但是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 也有一些的难题。比如, 我国目前还没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税务部门没有完善的监管机制, 个人隐性收入与家庭成员收入, 赡养、抚养人口, 家庭成员就业、教育等具体情况不好掌握;再如, 由个人转为家庭纳税, 不是由单位代扣代缴个税, 给税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健全以及民众税收法律意识的加强, 以家庭为单位缴纳个人所得税是迟早的事, 按家庭为单位申报个税也符合国际惯例。为了保证税收负担公平、合理, 不少发达国家在个人所得税申报的问题上实行的是夫妻联合申报或家庭申报。

(二) 拓宽费用扣除的内容。在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仅允许税前扣除的是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但是根据“看病难, 读书难, 买房难, 就业难”等现状这些基本费用扣除应该说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经济增长了, 工资增加了, 但是人们的生活仿佛日益艰难了。因此, 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除了扣除基本费用之外, 还应该增加其他项目, 比如缴纳的商业保险支出、支付医疗保险以外的医疗费用、家庭住房贷款利息支出、老人赡养费、教育培训费支出等。

(三) 费用扣除标准国家可以确定一个范围, 不应“一刀切”。我国采用费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扣除数都是一个固定的金额或固定的比率, 考虑到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扣除标准不应该一成不变, 建议国家税务总局可以确定一个区间范围, 各地方政府有权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当地的免征额。当地政府还可以根据每年物价变动情况、通货膨胀情况对免征额进行适当调整,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 满足国家和纳税人的共同需要。

(四) 统一内外费用扣除标准。根据税收公平原则, 不管是本国公民还是外籍人员, 在法律面前, 应该人人平等。然而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中, 费用扣除额本国公民低于外籍人员, 因此, 应该统一内外费用扣除标准, 达到真正的内外公平。

当然, 要进一步完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 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

参考文献

[1]谢琳.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2 (4)

[2]陈效.对改革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思考和建议[J].税收经济研究.2011 (1)

个人费用 篇8

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是指对取得收入而发生的各种耗费的扣除, 扣除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相关费用, 也称成本扣除, 即纳税人用于弥补与工作有关的各种开销而需要支付的费用, 这部分扣除实际上弥补纳税人的工作成本;二是指纳税人为自身生存和家庭成员生活或者说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费用, 即生计扣除, 主要是维持纳税人本人及其家庭成员最低生活费用。目前, 国际上通行的所得税扣除分五类:一是为取得所得付出的生产成本;二是个人基本扣除;三是抚养扣除;四是个人特许扣除;五是鼓励性或再分配扣除。

(一) 个税扣除标准的改革历程

我国个人所得税规定的免征额, 实际上是把国外的成本扣除和生计扣除合二为一, 采取这种简化的制度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我国较低的税收征管水平。但随着我国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这种费用扣除方式需要改革, 建立新的费用扣除标准应是改革趋势。从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沿革来看, 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 我国于1980年开征个人所得税, 当时确定的费用扣除标准为800元, 主要以在华工作的外国人为征收对象。

第二, 1986年9月, 国务院发布了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 将我国公民个人收入纳入征税范围。条例规定, 将个人各项收入合并为综合收入, 综合收入的费用扣除分为四档, 最低为400元, 最高为460元。

第三, 1993年10月,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 按照规定, 所有中国居民和所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非居民, 均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对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定额扣除800元。

(二) 我国个税费用扣除制度现状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类个人所得税制, 即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分类征收各个清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取分项定额扣除与定率扣除法相结合的方法, 对纳税人不同性质的所得分别进行扣除。按照现行规定, 对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 我国允许从每月的收入中扣除费用2000元。对于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外籍人员、外籍专家, 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以及财政部确定的其他人员等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每月在减除2000元的基础上, 再附加减除费用2800元。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可以扣除的费用为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扣除费用为每月800元。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的扣除费用实行定额和定率相结合的扣除方法, 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 定额扣除800元;每次收入在4000元 (含4000元) 以上的, 定率扣除20%。财产转让所得的扣除费用为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利息、股息、红利、偶然所得不扣除任何费用, 以每次取得收入为计税所得。

除标准费用扣除外,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还规定了社会保险、福利费、捐赠以及职务相关支出方面的扣除标准。在社会保险支出扣除方面, 规定单位为个人缴付和个人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 从纳税义务人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同时, 单位和个人分别在不超过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12%的幅度内, 其实际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允许在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单位和职工个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月平均工资不得超过职工工作地所在设区城市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

二、我国现行个税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税制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采用的分类所得税制在一定程度上适合我国的国情, 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未能充分体现立法精神。

我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节居民之间的个人收入分配状况, 防止由于收入分配悬殊而出现贫富分化, 因此,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承担着重要的社会政治职能。而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是分类所得课税模式, 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征税标准和方法, 造成了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往往不纳税或少纳税, 而所得来源少、综合收入低的纳税人却要多纳税的现实局面, 没有充分体现出个税的立法精神。

2. 宏观调控能力弱。

由于分类所得税制是对不同的来源收入采用差别税率进行征税, 所以导致了我国目前采用的分类所得税制很难在物价水平出现波动时发挥对经济稳定实现调节的作用。即使现在按2000元的费用扣除标准计算,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主体仍然是工薪阶层。缺乏弹性的免征额使得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不明显, 起不到应有的宏观调控效力。

(二) 费用扣除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没有充分考虑纳税人经济负担的差异性。

现行的费用扣除标准规定还是过于简单, 仍存在较大不足。纳税人的个体差异是相当大的, 其家庭状况千差万别。子女教育费用的差别、婚姻状况产生的费用差别以及赡养老人的多寡所带来的费用差别都是影响纳税人家庭费用开支各异的重要因素。而个人所得税法没有根据纳税人的这些具体情况扣除为取得收入所支付的必要费用及生计费用, 有失税负公平。

2. 没有充分考虑居民收入的地区不平衡性。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因此, 不同地区的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也自然存在显著差别, 这种差别要求在设计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时将居民收支水平的地区不平衡性问题考虑进去, 此外, 居民在医疗、保险、住房等方面也承担着不同程度的支付。因此进行费用扣除时也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但现实是并没有根据不同的地区居民收支水平差异确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

3. 没有充分考虑物价波动对纳税能力的影响。

在出现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期问, 居民维持基本生计的费用开支也随着增加。这需要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也随之做出相应指数化调整。而现实是费用扣除没有充分考虑到物价波动因素, 对物价波动的敏感性过低, 从而导致费用扣除缺乏足够的科学合理性。

三、个税扣除标准的国际比较

(一) 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第一, 经营费用的扣除:通常是纳税人在交易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 为了取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例如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资本利亏扣除、搬迁费、赔偿雇员的经营费用等。

第二, 个人费用类扣除:指税法允许个人把某些私人费用和其他一些非个人费用进行扣除, 主要用于弥补家庭的生活费用支出。个人费用类扣除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标准扣除, 另一种是分项扣除, 纳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调整。其中标准扣除是一个定额, 不要求每个纳税人列出每一项个人费用;标准扣除因纳税申报状态不同而不同, 如已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 则可再增加年扣除额950美元或1900美元;未婚纳税人若超过65岁或双目失明, 则可增加年扣除额1200美元或2400美元, 同时每年根据通货膨胀指数和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做出调整以实现自动消除通货膨胀对实际应纳税额的影响。

(二) 日本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目前, 日本个人所得税主要的税前扣除项目有:雇佣所得扣除, 社会保险捐赠扣除、养老金扣除、退休所得扣除和老人扣除等等, 总数多达2O多项。此外还有免税项目如基本免税额、配偶免税额、配偶专项免税额、赡养人口免税额 (适用于16岁至22岁的赡养人口) 。家庭负担人口越多, 享受的免税扣除额越多, 个税免征额越高。此外还有残疾人扣除、老年扣除、寡妇 (夫) 扣除、勤工学生扣除、突发事件的扣除、杂项扣除、医疗费扣除、社会保险费扣除和捐赠扣除等。日本个税制度详尽的优惠与照顾, 不仅体现了税制的公平合理, 且让人们了解到税制人性化的一面, 消除人们对税收的抗拒心理。

(三) 英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

英国的个税扣除内容包括费用扣除和生计费扣除两类。其中, 费用扣除是指扣除与取得的收入有关的一些费用支出, 这些费用必须是为了完成经营活动而支出的, 如差旅费、广告费、教师购买书籍支出等。生计费扣除主要包括单身个人扣除、已婚夫妇扣除、妻子勤劳扣除、单身及夫妇老年人扣除、额外人口扣除、寡妇丧居扣除、赡养亲属扣除、管家扣除、儿女服侍扣除及盲人扣除。具体扣除额依每年的通货膨胀率而不断调整。

(四) 各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的相同点

综上, 目前世界各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都有费用扣除规定, 就其性质来看, 一般可分为个人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等三类。

个人免税扣除作用是补偿劳动者的基本消耗, 这是实现劳动者简单再生产的必要费用扣除。个人免税扣除一般适用于所有纳税人, 不管是富人还是一般收入者, 都有一个按照人头规定的固定扣除额。一些国家对老人、残疾人和外国人还有附加扣除的规定。例如, 美国的个人免征额为3000美元。在此基础上, 单身个人还可以获得4700美元的基本扣除额, 65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和外国居民还可以获得附加扣除。英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 不超过65岁的个人标准扣除额为6692美元, 65至75岁老人的扣除额为8845美元, 超过75岁的老人扣除额为9237美元。还有一些国家规定, 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 个人扣除逐步减少。例如, 阿根廷规定, 个人免税扣除额随着个人所得的增加而按照一定的比例减少, 收入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即取消个人免税扣除。

成本费用扣除作用是补偿个人为了取得收入所得而花费的成本或者代价。例如, 交通费用、培训费用、医疗费用、保险费用、贷款利息和投资亏损等, 都可以视为取得所得而花费的成本或者代价。多数国家规定这些费用可以扣除, 但对某些开支限定了扣除数额或者比例, 超过的部分不允许扣除。例如, 德国规定, 交通费最多只能扣除1180美元;泰国规定人寿保险最多只能扣除216美元。

四、我国个税费用扣除标准重构展望

一是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方面。横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 其税收负担应当相同;纵向公平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 其税收负担应当有所不同。我国目前在个税费用扣除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违反税收公平的情况, 对提高税法的公信力、增强公民的纳税意识都是不利的。

二是调节收入差距原则。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目的是为了调节过高收入保护中低收入者以缩小贫富差距。目前我国贫富差距有日益增大的趋势, 这就更要求税收这一强有力的经济杠杆发挥它应有的调节作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确定必须以面向高收入者而保障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为宗旨。

三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原则。

(一) 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

由于分类课税模式存在着很多弊端, 所以由分类所得税模式向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转换, 既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也是其他国家个税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 要完全放弃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也还不具备条件。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要求提高征管水平、健全个人收入自行申报制度、个人收入往来结算的电子化控制、报酬支付单位与银行税务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具备这些条件, 所以应采用分类综合所得税模式过渡, 将不同所得进行合理分类:对于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 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股票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可以分类对所得征税;对于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 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生产经营、承包承租、稿酬、特许权使用费、财产租赁、财产转让等项目, 宜实行综合征收。

(二) 健全费用扣除制度和家庭申报制度

结合家庭的具体情况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一种社会发展趋势, 例如美国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不仅考虑个人收入, 同时也十分重视家庭其他成员尤其是儿童数量情况。而法国的个人所得税是按家庭来征收的。因为个人所得并不仅仅用于个人消费, 而常常用于整个家庭的消费, 所以扣除费用标准时仅仅考虑个人情况是不够的, 还应考虑其他家庭成员情况。一是采取个人申报和家庭申报相结合的申报制度, 以避免纯粹以个人收入来确定纳税人纳税水平的弊端。

(三) 废止外籍人员各种税前扣除优惠政策

根据税改进程, 如果外籍人员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境内外出差补贴.探亲费、语言培训费和子女教育费等优惠政策不能立即取消, 为强化税源管理, 堵塞征管漏洞, 建议设定一个税前可扣除最高比例和最高限额, 即未超过纳税人年度工薪所得可扣除最高比例和最高限额的部分, 可以税前据实扣除;超过部分, 不可税前扣除。

摘要:近年来, 关于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改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我国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改革历程和现状出发, 从多个方面探讨了我国现行扣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并在充分对比世界主要国家的个人所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 依据改革的原则从扣除制度、项目等方面提出改革我国个人所税费用扣除标准的相关政策建议。

个人费用 篇9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OECD成员国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是个人所得税制的重要内容, 一般来说, 主要包括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三大类。这一税制要素的设置和实施能够合理确定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贯彻、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原则。目前, OECD成员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和科学, 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 非OECD成员国国家中, 有些国家同中国有相似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其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也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因此, 本文主要对OECD成员国个人所得税制中的费用扣除部分进行研究, 同时对除OECD成员国之外的其他典型国家的相关税制也进行研究, 并基于此来审视中国的立法和实践, 以期对中国个人所得税制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建议和方法。

一、OECD成员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笔者对OECD 34个成员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可以说, 各个国家的费用扣除制度尽管存在一些差异, 对某些扣除项目甚至还存在截然不同的规定, 不过, 其还是存在许多相同的做法和经验。本文在此主要从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一) 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方面

个人基本免税扣除主要是为实现劳动者简单再生产的目的, 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制定一定的标准作为劳动者的基本消耗, 以此进行补偿。个人基本免税扣除一般采用定额扣除的方法, 同时, 有些国家采用税收抵免代替一些个人性质的费用扣除, 对个人的收入, 无论高低, 都按一个固定的费用数额, 从劳务所得主要是工资薪金中进行扣除。例如, 澳大利亚6 000澳元 (2007) ;比利时6 150欧元 (2008) ;丹麦39 500丹麦克朗 (2006) ;荷兰2 074欧元 (2008) ;希腊就业所得收入为主 (即就业所得收入超过总所得的50%) 的纳税人的年所得不超过12 000欧元的部分免税;美国3 400美元 (2007年, 根据通货膨胀调整, 2008年为3 500美元, 2009年为3 650美元) 。另外, 2007年英国根据纳税人的不同年龄和配偶情况规定了不同的个人免税额, 不超过65岁的个人, 个人免税额为5 035英镑;超过65岁不满75岁的个人为7 280英镑;75岁或75岁以上的为7 420英镑。

除采用定额扣除方法, 有些国家采用了按比例进行费用扣除的定率扣除方法, 有些同时还作出限额规定。例如, 法国规定, 雇员可以享受标准扣除, 扣除比例为工资、薪金的20%, 2005年规定最多不得超过24 020欧元;德国规定雇员薪金的11%可以扣除, 最高扣除额为1 500欧元;日本规定工薪人员的工薪所得根据划分的不同档次适用自40%~5%累退扣除率, 最低扣除为65万日元;韩国对工薪所得也是适用自100%~5%的累退扣除率计算工薪所得。另外, 瑞典规定, 对所得超过30 000瑞典克朗的, 可在其超过部分的20%以内进行基本扣除, 而所得超过52 500克朗的, 就不允许进行基本扣除。

还有一些国家规定, 在扣除各项费用以后的应纳税所得额, 在一定标准以下的, 适用的税率为零, 这实际上也增加了税前扣除的数额。例如, 法国对全月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4 121欧元部分, 德国2006年对单身纳税人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7 764欧元的部分和已婚纳税人不超过15 329欧元的部分, 希腊2008年对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 500欧元的部分, 瑞士联邦2007年已婚纳税人对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26 700瑞士法郎的部分以及单身纳税人对不超过13 600瑞士法郎的部分, 适用的税率为零。

从OECD成员国的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来看, 大部分国家的扣除标准一般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线上, 其扣除后的个人所得税征税起征点与人均GDP的比例平均为17%, 这就使绝大部分劳动者要承担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尽管纳税义务人范围广泛, 但对低收入者来说, 由于其适用的税率一般为较低的税率档次, 因此其实际税负较小。同时, 税基拓宽, 税收增加, 能够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制在收入分配上的调节功能。

(二) 成本费用扣除方面

成本费用扣除主要是补偿个人为了取得所得而花费的成本或者代价, 其适用的范围比较广泛, 包括用于工作的交通费用、培训费用、购买业务读物、专业会费、医疗费用、保险费用、贷款利息和投资、经营亏损等等。从OECD成员国的立法和实践来看, 这部分扣除主要采用标准扣除、按实际发生额扣除和纳税人在二者间进行选择适用等方法。例如, 澳大利亚规定, 与个人从事经营活动、专门职业和受雇佣取得所得有关的能够证明的合理支出原则上都可以扣除。法国规定工资、薪金的10%可作为工作费用进行扣除, 或采用工作费用据实列支的方法进行扣除, 2005年的最高扣除额为13 093欧元。德国规定商务性费用最低扣除限额为每年1 044欧元, 实际支出达不到此数额的也按此限额扣除;纳税人首次职业教育或学习费用在一个公历年度内最高可扣除4 000欧元。同时, 各成员国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甚至对某些项目的规定截然相反, 例如芬兰对搬家费用规定不可减除, 而挪威对搬家费用却可以扣除。总之, OECD成员国在成本费用扣除方面的规定, 一方面保障了纳税人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纳税人在增加个人收入与合理控制成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 家庭生计扣除方面

家庭生计扣除是以家庭或夫妻联合申报作为纳税单位的重要扣除内容, 主要依据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子女抚养和教育、家庭被赡养人和慈善捐助等情况所进行的扣除, 以此来补偿家庭生活开支。从OECD成员国的税法规定来看, 家庭生计扣除一般涉及纳税人单身还是已婚、是否有抚养的子女、子女的人数、子女受教育阶段的情况、家庭教育费用支出、是否有被赡养人、被赡养人的年龄情况、是否为残疾人纳税人或者被扶养人是否为残疾人、社会保险费用、医疗费用开支情况、慈善捐助以及贷款利息等因素。同时, 主要采用标准扣除 (定额和定率扣除) 和分项扣除两种方法。例如, 西班牙对家庭生计扣除根据不同情况适用定额扣除法, 规定了个人最低扣除额以及年龄达到65岁以上、75岁以上和残疾纳税人适用不同的扣除额, 对家中有65岁以上或75岁以上须依靠纳税人扶养的老人以及25岁以下的单身后代, 都规定了不同的扣除额。法国规定对慈善机构的捐款、家庭雇佣服务员所发生的费用、学生教育费用、照料孩子的费用和离婚赡养费用可进行扣除;拥有被抚养人的家庭, 每年可扣除2 159欧元, 超过两个孩子的家庭, 可扣除4 318欧元。爱尔兰规定有残疾子女可以获得3 660欧元扣除。澳大利亚规定纳税人抚养子女的费用可以要求30%的免税额, 最高限额为每个子女每年不超过4 000澳元, 如果一个家庭的全部或大部分收入是一个人获得的, 还可享受更为优惠的免税待遇。

在家庭生计扣除方面, OECD成员国的做法具有很强的人性化特征, 尤其是对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子女抚养和教育、家庭被赡养人和慈善捐助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能够切实反映纳税人的日常生活开支。同时, 也能督促纳税人在日常生活消费中有意识的去保存相关发票凭证, 对相关单位纳税人也能形成良好的监督和约束, 从而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税收法治的观念。

二、其他部分国家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除了OECD成员国, 其他国家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方面也有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在这里主要考察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做法。

在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方面, 巴西2006年规定, 可按照每个赡养人1 516.32雷亚尔 (约695美元) 的标准扣除, 2007年该标准提高至1 584.6雷亚尔 (约727美元) 。同时, 巴西2007年个人所得税对不超过15 764雷亚尔的部分适用税率为零, 其个人所得税征税起征点与人均GDP的比例约为128%。印度2006—2007年征收年度个人所得税对全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 000卢比的部分, 适用的税率为零, 其个人所得税征税起征点与人均GDP的比例约为279% (2006) 。俄罗斯对年所得不超过2万卢布的纳税人每月可扣除400卢布。

在成本费用扣除方面, 巴西规定对经营支出不能扣除, 但对养老金缴款、相关医疗费用支出、社会保障缴款、相关限额范围内的养老基金或养老金支出、与收入有关的诉讼费和律师费等非经营支出基本上可以抵扣。印度规定, 原则上, 纳税人发生的养老保险费、人寿保险费、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的贷款利息支出以及不属于保险范围的医药费支出等允许税前扣除, 但有限额限制。

在家庭生计扣除方面, 巴西规定赡养费支出、每年每个学生不超过2 480.66雷亚尔 (约1 138美元) 的教育支出等基本可以予以抵扣。印度规定, 残疾人或扶养残疾人的纳税人, 每年最高可以享受7.5万卢比的扣除;抵押贷款的利息也可以在15万卢比的年限额内扣除。俄罗斯规定, 年所得不超过4万卢布的纳税人, 可按每个儿童每月600卢布的标准进行税前扣除。纳税人及其子女的教育支出、医药费可以在限额内扣除, 每一项扣除额同为每人5万卢布。纳税人的慈善捐款在个人所得的25%比例以内部分可以税前扣除。

总体来看, 像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的费用扣除制度和OECD成员国的做法基本相同, 在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方面, 也都能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在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方面, 巴西、印度个人所得税征税起征点与人均GDP的比例很高;俄罗斯对所得统一实行13%的比例税率, 尽管对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标准较低, 但在家庭生计扣除方面, 其扣除标准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高的。

三、中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一) 中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不足

1. 费用扣除依据过于单一。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第6条规

定了费用扣除的多种情形, 但这些情形仅以个人所取得的收入作为费用扣除的依据, 尽管所作的扣除也根据个人所得的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按实际发生额扣除三种方法, 但总体来看仍是“一刀切”, 没有具体考虑纳税人的成本费用支出、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子女抚养和教育、家庭被赡养人和慈善捐助等情况, 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难以有效确定。这很容易造成相同收入的纳税人税负上的实质不公平, 从而有悖于个人所得税的“量能负担”原则。

2. 费用扣除方法和差别身份扣除标准有违公平原则。

与OECD成员国按年扣除不同, 中国对费用扣除主要采用按月扣除和按次扣除, 这种扣除方法也是缺乏对纳税人具体情况的考虑, 比如, 实践中纳税人某个月或某几个月取得较多收入而其他月份取得较少收入以及一年或者几年仅取得一次或几次收入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这些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相比其他总收入相同但按月取得收入者的税负要高得多, 有失公平。比如, 两人年总收入都为42 000元, 不过, 一人每月收入为工薪3 500元, 则全年不用纳税;而另一人一年中无其他收入, 只取得一次劳务报酬42 000元, 则须纳税8 080元。另外,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主要是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 但在费用扣除上中国却采取不同的标准将纳税人区分为境内中国公民和境内外籍人员、境外中国公民, 后两者适用不同于前者的费用扣除标准。这一根据不同身份给予不同扣除额的做法有违公平原则, 同时这与大多数OECD成员国对非居民纳税人不给予相关费用扣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费用扣除额的变更缺乏科学性。

中国的费用扣除额的变更主要集中在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上, 即个税起征点, 自1994年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共三次提高了起征点, 即在2006年、2008年和2011年, 工资薪金所得项目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分别为从每月800元到1 600元、从1 600元到2 000元、从2 000元到3 500元。这些修正尽管也考虑了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三方面因素, 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 中国对平均居民消费支出数缺乏科学合理的统计, 难以切实反映纳税人的日常生活开支。因此, 仅靠一个工资薪金部分的费用扣除是承载不起上述三个方面费用扣除的职能,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还是比较狭隘。目前, 中国个税起征点 (3500元/月) 与人均GDP (统计局初步预计2010年为29 748元) 的比例为141% (如果按人均GDP 10%的增速计算, 2011年的比例也将高达128%) 。而且, 起征点由每月2 000元提高到每月3 500元后, 将使中国纳税人数由约8 400万人减至约2 400万人。因此, 一味提高工资薪金所得起征点, 一方面将导致纳税人减少, 不利于增强公民意识;另一方面会弱化个人所得税的调节功能, 尤其在目前贫富两极分化不断扩大的情况下, 不利于收入分配的公平调整。另外, 费用扣除额的变更没有科学的通货膨胀调整或工资指数调整, 带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

(二) 中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的完善

1. 为避免“一刀切”所带来的实质不公平, 我们在费用扣

除上要注重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的考虑, 尤其是后者, 要具体考虑中国纳税人的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子女抚养和教育、家庭被赡养人以及医疗支出特别是大病住院治疗等特殊情况, 有效确定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 真正做到量能负担。

2. 改变现今费用扣除模式, 改按月征收、按月扣除为按年征收和扣除;

尽量实现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纳税, 或者赋予纳税人在个人和家庭申报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利;采用综合扣除与分项扣除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类所得进行必要费用扣除, 并在各类所得汇总后根据纳税人家庭负担的特殊状况给予附加费用扣除, 可采取定额、定率限额或实际发生额扣除等方法。同时, 严格贯彻公平原则, 按照居民纳税人和非居民纳税人的划分进行费用扣除, 取消现行的差别身份扣除标准, 实现扣除标准的一致。

3. 形成每年根据通货膨胀指数和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

定期调整费用扣除额的制度, 但是这种调整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修正工资薪金部分的费用扣除上, 而是要充分发挥个人基本免税扣除、成本费用扣除和家庭生计扣除三个方面的作用。同时,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税起征点的问题, 不能将降低公民税负的重任强加在提高个税起征点上, 这需要我们降低宏观税负, 尤其是降低增值税、消费税等间接税, 优化税收结构等配套措施上。

参考文献

[1]徐晔, 袁莉莉, 徐战平.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148-155.

[2]王乔, 席卫群.比较税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21-126.

[3]刘值荣.85%的人应该涨工资[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0:110-115.

[4]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编译.外国税制概览[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9:9-368.

[5]李丽辉.工薪收入4 545元以下不用缴个税[N].人民日报, 2011-07-12 (4) .

个人费用 篇10

一、现行个人所得税生活费用扣除制度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是分类扣除模式, 国家规定了对11项来源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 以个人为单位, 针对不同的收入来源, 规定不同的费用扣除范围。

二、个人所得税生活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忽略了家庭赡养人口、抚育子女因素

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在免征额上实行3500元的统一标准, 没有考虑家庭赡养人口、抚育子女因素。不同的纳税人之间供养家庭人口不同这一个客观条件, 会导致相同收入的纳税人因供养家庭人口数不同而形成税负不公平的问题, 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不同纳税人家庭情况不一样, 所需赡养人口及抚育子女数量不一致, 不考虑家庭因素的话, 会导致相同收入的家庭税收负担不同及不同收入的家庭税收负担相同, 违背了税收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的原则。以个人为单位, 收入减去费用算出的应税所得额不能真实代表其纳税能力, 必须考虑家庭因素, 这样才能公平的反映税收负担, 促进社会公平。

(2) 费用涵盖范围不全

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范围可以归结为两类:标准扣除额3500元和实际发生的经营费用, 忽略了纳税人在日常生活有可能发生的大额支出, 如医疗费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医疗费用支出并不能全额报销, 因此, 如果纳税人当期发生大额的医疗费用支出, 势必会对纳税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涵盖范围应包含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额支出, 这样个人所得税才能更公平的反映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3) 未考虑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不同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不考虑地区差异的话, 会造成对发达城市的中低收入群体必要费用的课税, 造成税收负担的不公平。2010年上海市平均工资水平为71874元, 甘肃省平均工资水平仅为29588元, 上海市工资水平是甘肃省的2.43倍, 相差巨大。就消费水平而言, 上海市和甘肃省也相差很大, 相差了26236元。上海市的月平均工资为5989.5元, 高于3500元, 这就相当于上海市的大多数人都要进行纳税, 平均每一个人都要纳税143.95元, 低收入的居民也可能被纳入了征税行列, 不利于调节贫富差距。

(4) 未考虑通货膨胀因素

通货膨胀会对个人所得税产生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通货膨胀会导致实际免征额降低, 会使得原本不需要纳税的低收入纳税人也要进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行列。二是通货膨胀会使纳税人的名义收入增加, 进而使纳税人进入较高的税率级次, 从而产生纳税级次爬升的问题。在出现通货膨胀时, 居民维持基本生活所需要的必要开支也会增加, 如果不对免征额进行调整的话, 就会增加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违背了税收公平的原则, 所以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 应该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三、借鉴美国做法, 完善个人所得税生活费用扣除制度的建议

(1) 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法考虑了因纳税人家庭负担不同会导致纳税能力不同这一因素, 为了保持税收的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其个人所得税法从三点出发考虑家庭情况。第一点, 在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时, 可以自行选择申报身份。纳税人的申报身份有四种, 分别是已婚联合申报、已婚分别申报、单身申报和户主申报, 不同的申报身份享受的纳税待遇是不同的。2010年美国不同的纳税身份所享有的标准扣除额见表二。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 以户主身份进行申报时, 个人所得税的标准扣除额高于单身申报的标准扣除额。纳税身份不同, 除标准扣除额不一样外, 个人所得税税率也是不同的。已婚联合申报较已婚单独申报在税率上享有更多优惠。第二点, 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享有规定数额的个人宽免额。家庭人口越多, 享受的宽免额越多。2010年, 美国家庭每一成员都享有3650美元的个人宽免额, 这就相当于一个四口之家享有14600美元的免税额。第三点, 纳税人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可以享受税收抵免。税法规定对纳税人子女的抚养和65岁以上老人可以进行税收抵免, 这就直接减少了纳税人的税负。通过这三点, 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基本上真实的代表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

我国情况与美国情况有很大不同, 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我国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中, 工资、薪金收入占了绝大部分, 而工资、薪金收入基本上都采用的是代扣代缴方式, 很少采用自行申报方式。如果立刻改为自行申报方式进行纳税, 也不太现实。因此, 我国应借鉴美国做法,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制度。

(2) 增加分项扣除的可选择性

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允许纳税人对费用扣除选择是标准扣除还是分项扣除。分项扣除的内容有医疗费用、住房贷款利息支出、慈善捐赠、偶然损失、盗窃损失和其他费用。当分项扣除的总额高于标准扣除额时, 可以选择分项扣除。一般情况下选择标准扣除。进行分项扣除时需要提供支出凭证, 操作比较麻烦。

我国可以参考美国做法, 增加分项扣除的可选择性。国家可以规定分项扣除的项目及限制性条件, 允许纳税人选择是标准扣除还是分项扣除。分项扣除项目应该涵盖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项目, 如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医疗费用、教育费用及其他费用。当一些月份医疗费用或者其他费用很高时, 可以选择进行分项扣除。选择分项扣除时纳税人需要向税务局提供原始凭证, 以此保证支出的真实性。

(3) 实行幅度的费用扣除标准

美国不仅联邦具有税收立法权, 州也具有税收立法权, 每个州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 制定不同税制。个人所得税同样也有联邦个人所得税、州个人所得税和地方个人所得税。美国有50个州, 每个州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都有差异, 除阿拉斯加、佛罗里达、内华达、南达科他、得克萨斯、华盛顿和怀俄明这七州以外, 其余四十三个州都开征了不同类型的个人所得税, 其优惠措施、费用扣除、应税收入等都是不同的。美国不同的州实行不同的个人所得税, 考虑了地方的差异性, 赋予了地方税收立法权。

我国的税制结构不同于美国, 我国仅全国人民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享有对个人所得税的立法权, 地方政府无权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立法。我国可以规定发达地区在一定幅度内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具体做法是全国人大对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做出一个具体的规定, 允许地方政府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调整, 再报全国人大批准。

(4) 实行税收指数化

实行通货膨胀调整可以降低纳税人的税负, 使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趋向于一致, 避免纳税人因通货膨胀而导致税负增加, 使税负趋向于合理。美国在1973-1980年长期通货膨胀的环境下, 于1981年通过了《1981年经济复兴法案》, 规定从1985年开始对个人所得税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 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使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 以便剔除通货膨胀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美国的税收指数化主要是对个人所得税的级距、标准扣除额和个人宽免额进行指数化调整。具体调整公式为:调整后的指标=调整前的指标* (1+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的确定是以1992年为基准的, 1992年的个人宽免额为2000美元, 由于指数的调整, 到2010年为3500美元。通过税收指数化, 可以消除通货膨胀所产生的税级爬升问题, 避免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增加。

我国于2005年、2007年、2011年三次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实际上就暗含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不应该太固定, 定期需要调整。我国可参照美国税收指数化的做法, 自动的对免征额进行调整, 减少税法修改次数。但在实行税收指数化时, 最大的障碍就是通货膨胀率的确定。我国CPI的统计是基于固定篮子指数, 其篮子中的各类商品的权重分布直接决定了CPI指数的水平。而目前我国统计CPI的商品权重分布与居民生活必须消费品分布不一致, 其中居住类的消费在CPI中被严重低估, 这就代表了CPI不能够准确的代表当期居民生活费用上涨指数。所以我国在实行税收指数化时, 不能直接采用CPI指数, 应该对统计CPI的商品做出调整, 重新计算CPI, 使之能够更准确的反映居民生活费用上升情况。

四、结语

合理的费用扣除制度对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差距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完善。学习和吸收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中的合理因素, 结合我国的国情, 探讨出一套适合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 使个人所得税能够更好的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摘要:2011年7月国务院修改了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 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 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但是新的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差距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完善。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生活费用扣除制度没有考虑家庭因素、地区差异及通货膨胀因素, 允许扣除的费用范围小。针对个人所得税生活费用扣除制度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借鉴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点完善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生活费用扣除,指数化,免征额

参考文献

[1]王一涵.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经验及借鉴[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9 (6) :83-85[1]王一涵.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经验及借鉴[J].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9 (6) :83-85

[2]黄洪, 严红梅.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时政研究[J].税务研究, 2009 (3) :49-52[2]黄洪, 严红梅.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时政研究[J].税务研究, 2009 (3) :49-52

[3]方重, 梅玉华.论以税收指数化矫正个人所得税的认识误区[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4) :46-48[3]方重, 梅玉华.论以税收指数化矫正个人所得税的认识误区[J].当代经济管理, 2009 (4) :46-48

[4]乔磊.美国如何征个人所得税[J].理财周刊, 2011 (10) [4]乔磊.美国如何征个人所得税[J].理财周刊, 2011 (10)

[5]王珍.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经验及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1) :61-64[5]王珍.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制度经验及借鉴[J].地方财政研究, 2007 (1) :61-64

[6]邵培德.美国各州个人所得税简介[J].涉外税务, 1988 (4) [6]邵培德.美国各州个人所得税简介[J].涉外税务, 1988 (4)

[7]张雄.国外所得税的通货膨胀调整及我国的借鉴[J].财税与会计, 1995 (6) [7]张雄.国外所得税的通货膨胀调整及我国的借鉴[J].财税与会计, 1995 (6)

【个人费用】推荐阅读:

有效费用07-16

旅游费用05-10

费用控制06-02

诉讼费用06-04

费用支出06-04

电力费用06-05

病种费用06-08

信息费用06-08

年度费用06-08

政府费用06-21

上一篇:桃花坞年画下一篇:办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