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费用差异

2024-05-17

制造费用差异(精选7篇)

制造费用差异 篇1

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两种基本思想分别是一体观和独立观。独立观是将每一个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 各中期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一体观是将每一中期视为年度会计期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会计估计、成本分配、各递延和应计项目的处理等必须考虑到全年将要发生的情况, 有关成本费用要以年度预计活动为基础, 在各个中期之间进行分配。西方国家采用的标准成本法、购料价格差异、工资率差异、数量差异, 或效率差异等计划或预期将在会计年度予以抵消的, 则在中期末应当予以递延。下文将在制造费用分配差异和固定资产核算方面论述这两种基本思想。

一、预计制造费用分配差异中期的处理

西方会计实务中对于制造费用的分配, 一般年初时预定制造费用分配率, 在实际数还未结出前就分配给各批产品, 年初预定的制造费用分配率可供全年使用。这样可以使分配给各批产品的制造费用正常化, 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就是正常成本。预计分配率的计算公式为:

预计分配率=本期制造费用估计额/本期直接人工成本估计额。

每月制造费用按照预定发生额计入“计划制造费用”, 预定额和实际发生额之间的差异, 应借记或贷记“制造费用差异”账户。当实际制造费用超过计划制造费用时, 就少分配计划制造费用, 少计部分应计入“制造费用差异”账户的借方;当实际制造费用少于计划制造费用时, 就多分配计划制造费用, 多分配部分应计入“制造费用差异”账户的贷方。对于制造费用差异, 西方国家和我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体现出编制中期报告上不同的基本思想。

(一) 西方的两种处理方法

1. 列入收益表法

例1某企业本期制造费用账户实际发生额为100 000元 (借方) , 计划分配为90 000元 (贷方) , 则该账户存在差额10 000元 (贷方) , 中期末转入制造费用差异账户 (借方) 。根据“全部由销货成本承担”法, 对上述10 000元差额从制造费用差异账户 (贷方) 转入销货成本 (借方) 。因此, 列入收益表法是将每一个期间视为独立的会计期间, 分别核算当期的销售成本和利润, 这反映了独立观的基本思想。若中期末时, 将上述差额10 000元予以递延至年末再进行处理, 则反映了一体观的基本思想。

2. 列入资产负债表

仍以例1中数据为例。中期末制造费用差异账户期末余额10 000元可计入存货项目, 或作为递延借项;若存在贷方余额, 则可计入递延贷项。无论上述余额计入何种项目, 这种处理方法将中期视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 反映出独立观的基本思想。

(二) 我国侧重于采用独立观

新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 企业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应遵循与年度财务报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原则, 应当将中期视同为一个独立的会计期间, 不仅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年度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相一致, 也包括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原则相一致。我们可以看出, 新会计准则体现了独立观的基本思想。

承例1, 中期末制造费用账户期末差异10 000元, 在新会计准则未实施之前, 10 000元的会计处理办法是将其计入资产负债表“待摊费用”;若10 000元为贷方余额, 则计入“预提费用”。无论中期末制造费用差异账户期末余额计入待摊费用还是预提费用, 其均视中期为年度会计期间的一部分, 反映了“一体观”的基本思想。

但是, 新会计准则中“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两科目均已取消, 显然, 原方法不再适用, 即使适用, 也违背了新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独立观的思想。目前, 新会计准则对于制造费用差异的处理还没有明确规定。笔者试想, 对制造费用差异的处理可参照新会计准则将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处理方法;亦可参照上述西方对此处理方法, 即将其计入销售成本, 或存货, 或递延项目。但不管如何处理, 最基本的一点是不应该违背新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所依据独立观的基本思想。

二、固定资产核算中一体观和独立观的反映

(一) 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

2000年之前, 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可以待摊, 亦可以预提。2000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取消了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的待摊和预提, 其目的是防止人为操控企业损益, 规定对于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一律费用化, 即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计入“制造费用”, 行政管理部门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计入“管理费用”, 其他部门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计入“其他业务支出”。而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为何前者企业生产车间 (部门) 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计入“制造费用”, 而后者计入“管理费用”?笔者认为这来源于“费用”概念的变革。前者是一种对象化的费用, 本质上反映一体观的基本思想;后者是一种期间化的费用, 本质上反映了独立观的基本思想。从对象化到期间化的转变, 实际上是从一体观向独立观基本思想的转变。

(二) 扩改建固定资产增值的入账

(1) 企业发生的某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能涉及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些部件, 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 应将其计入新增固定资产价值, 同时注销被替换部件的折余价值 (账面价值) 。上述处理要求将被替换部件和替换部件独立出来, 分别予以考虑和处理, 冲销原固定资产的部分价值和形成新固定资产的价值。这种将固定资产的原件和替换件独立出来的处理方法将会计期间视为一个独立的期间, 采用的会计政策、确认和计量原则与年度财务报告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法一致, 体现了“独立观”的基本思想。

(2) 2000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规定, 在建工程完工成本转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仅限于“可收回金额”;但新会计准则已取消此限制, 将在建工程的完工成本全部转入固定资产价值。例如, 按照2000年企业固定资产准则规定, 在建工程借方发生12万元, 完工后从贷方转入固定资产账户借方, 但此在建工程完工后转入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仅为11万元, 差额1万元可转入制造费用账户借方;如果按照新会计准则———固定资产要求, 应将上述12万元全部做法避免了企业中期利用可收回金额调整中期损益的可能。企业年末时, 应根据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计量, 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上述处理方法说明, 可收回金额应在年末反映, 不能用于中期, 反映了一体观的基本思想。

三、总结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 借鉴西方的制造费用分配差异中期末处理办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制造费用分配差异中期末处理办法从以前的一体观转变为独立观, 但在具体处理上未给出明确说明, 会计工作者在此可能有一定的自由度。笔者对此建议按照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去向, 将制造费用差异作相应处理;或者项目, 或其他项目。从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和扩改建固定资产增值的入账两种情况来看,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变革中的基本思想, 不仅从一体观转换为独立观, 还可以从独立观变革为一体观。这实际上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 也结合了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

摘要:中期财务报告编制的两种基本思想是一体观和独立观。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 (简称“新会计准则”) 在制造费用分配差异和固定资产大修理、扩改建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反映了两种基本思想。新会计准则中体现出将一体观变革为独立观的趋向, 但仍保留了一体观的基本思想。

关键词:一体观,独立观,制造费用差异,固定资产

参考文献

[1]吕延荣, 朱学义.中外计划制造费用分配中的中期报告之比较[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 (5) :34-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单病种住院费用差异分析 篇2

医疗费用持续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长期以来,单病种限价付费是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多省份已选择部分病种试行[1,2]。北京市自2004年起,针对医保病人开展了包括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3]、剖宫产在内的21种单病种的限额付费,有效控制了此类病种的住院费用。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对费用限额可能存在的诸多影响因素研究不足,定价标准缺少经济学实证依据,使得许多情况下服务成本高于限额,医院不得不选择规避性退出,付费方式流于形式[4],也使许多医院对单病种限价管理的执行力度受限。

卵巢良性囊肿切除术是北京市单病种限价管理病种之一[5],本文通过对本市某三甲医院近3年收治的全部病例进行研究,分析该病种的费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单病种限价付费标准与动态修订提供实证参考。

2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采集与核查

从北京市某三甲医院ODS(Operational Data Store,可操作数据存储)统计资源库中,采集了2007年1月~2009年12月出院第一诊断为卵巢良性肿瘤(ICD10=D27)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全部病例,对数据进行核查,排除转科、二次及以上手术、不合理极端值及关键指标缺项的病例。

2.2 资料归纳与整理

按照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对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单病种限价付费中的手术类别和病种类别,结合564份病例的病情状况、手术名称,对其进行病情分型和术式分类,并与北京市现行单病种限额标准进行了比较。描述住院费用的分布与构成情况。

2.3 住院费用差异分析

对不同病情分型组和术式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进行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3项不同人口学指标和5项不同诊疗指标间的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2.4 住院费用多因素分析

鉴于住院费用差异可能存在多因素混杂偏倚,进一步对其进行多因素分析。设住院费用(对数转换值)为因变量,有显著差异的病情术式和人口学指标、诊疗指标为自变量,对病情、术式、费别3个多分类变量设置亚变量。

*其他包括护理费、膳食费、出院带药费、急救交通费等

3 结果

3.1 病例采集与核查情况

共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住院的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病例691例,从医院信息系统中采集了上述病例的3项人口学信息、5项诊疗信息和9项费用明细资料。对数据进行核查,排除132例,纳入559例,纳入病例平均年龄37.25岁,最大81岁、最小4岁,已婚430例,未婚129例。

3.2 病例分类与费用描述

559份病例包括4个病情分型组和3个术式组,结果见表1。从病情分型看,单纯卵巢良性肿瘤病例最多,有415例,其余3组病例数目相当;从术式看,腹腔镜手术病例最多,有300例,开腹手术、经阴道手术病例分别有144例、115例;综合来看,单纯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治疗病例241例、占43.11%。

与北京市单病种限价标准比较表明,4个病情分型与术式组的次均费用、全麻手术费均高于限价标准,局麻手术费中只有腹腔镜手术病例高于限价标准。

从表3可知,81.03%患者(453例)费用集中在0.5~1.5万元之间,近5%的病例(23例)费用超过2.25万元;住院费用呈正偏态分布,对数转换后成正态分布。

住院费用构成中药品费最多、占3 8.6 2%,手术麻醉费其次、占17.20%,加上材料费、检验费,前四项构成约占89.68%。药费极差最大,近3万元。

3.3 住院费用差异分析

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病情分型组、术式组间住院费用存在显著性差异,两因素交互没有显著性差异。费用两两比较表明:单纯卵巢良性肿瘤病例费用最低,合并其他非妇科疾病病例费用最高,但与合并子宫平滑肌瘤病例无显著性差异;腹腔镜手术病例费用最低、开腹手术最高,结果见表5。

病例年龄集中于20~50岁,377例、占67.44%。小于20岁病例费用为0.98万元,20岁以上病例费用虽年龄增长皆有增高。各年龄组费用两两比较显示:10岁以下组费用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性差异,10~50岁间的4组病例与50岁以上的3组病例间的费用均有显著性差异,10~50岁间的4组病例之间,只有20岁组与10岁以上组、40岁组有显著性差异,50岁以上3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559份病例不同婚姻状况、费别之间住院费用存在显著差异,已婚病例费用高于未婚病例,自费病例费用高于其他费别、医保病例与其它病例的费用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7。

单因素t检验、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日、出院诊断数量间住院费用有显著性差异,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日越长,住院费用增长趋势明显,出院诊断数量各组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8。

3.4 多因素统计分析结果

选择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病情分型、术式、年龄、婚姻状况、费别、住院天数、术前住院日、麻醉方式、出院诊断数量9个指标为自变量,对住院费用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9。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解释62.99%的住院费用变异(R2=0.6299),回归方程为:L N()=8.0 4 3+0.0 5 7 X1+0.2 5 3 X2+0.005X3+0.023X4+0.107X5-0.351X61-0.333X62+0.137X71+0.147X72,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F=64.801,P=0.000,有统计学意义。

4 讨论

本文参照国内外部分病种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方法[6,7,8],系统分析了北京某三级医院收治良性卵巢肿瘤切除术的直接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影响卵巢良性肿瘤手术病人住院费用。按照各影响因素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的标准回归系数大小排序,依次为住院天数、麻醉方法、年龄、术前住院日、诊断数量,分别为0.567、0.251、0.174、0.154、0.145。因此减少病人住院时间,病情允许的前提下选择局麻手术,可以有效降低费用。

年龄是影响住院费用的因素之一,也与病情分型、术式组相关,单纯卵巢良性肿瘤病例平均年龄33.84岁,腹腔镜手术病例平均年龄31.68岁,分别在不同病情分型与术式组中最低。相应,单纯卵巢良性肿瘤病例费用在病情分型中最低,腹腔镜手术病例费用在术式组中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育龄期病人(13~45岁397人)多行腹腔镜手术,其中卵巢囊肿剥除手术病例229例,占57.68%,次均住院费用0.86万元,低于育龄期病人卵巢囊肿剥除手术次均住院费用(0.92万元,p<0.05),腹腔镜下手术具有安全、微创、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临床应用较多[9,10,11]。

*公费、减免费病人等,**T值,***F值。

*T值,**F值。

卵巢良性囊肿切除术是北京市单病种限价管理病种之一,与付费标准比较,发现559份病例与之相同的4种分组次均费用及全麻手术费均高于限价值(表2)。其中,单纯卵巢良性肿瘤开腹手术病例99例、次均费用1.23万元,比限价标准高171.11%;单纯卵巢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病例241例、次均费用0.86,比限价标准高57.41%。相比较,4种分组手术费用实际值与限价标准相差较小。可见,手术费不是次均费用高于限价标准的最大影响因素。分析住院费用构成,其中药品费最多、级差最大,近3万元,是次均费用高于限价标准的最大影响因素,其主要与预防性抗菌药物用药种类相关,本文病人治疗并未严格执行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所以用药多样,病情相同的病人药费也有差异。

5 结论

5.1 单病种限价付费是控制费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新医改实施中,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对同一疾病不同治疗费用数据的知晓意愿会逐步加强,单病种限价付费表明能够减少不必要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增加限额付费疾病种类,积极推行单病种限价付费是控制费用的有效手段之一。

5.2 单病种费用差异影响因素诸多

单病种费用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病人自身因素、诊疗因素、管理因素等;同时,制订单病种付费标准需要考虑限额的区间性或参数调整性。我国实施单病种付费,还需要加大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如:药费控制办法,筹资与保障体制的完善,付费模式与操作手段的改革,医院管理行为因素等。

5.3 本文不足之处

制订单病种费用限额标准需要依托大样本数据和经济学评价研究,基于单一医院的回顾性研究病人诊疗特征较多、相应分组较多,每组病人例数相对较少,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尚待扩大样本含量,开展前瞻性研究,控制分组因素,深入研究,以确保单病种限额标准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新华报业网.无锡对20项单病种限价收费.[EB/OL].http://ww.xhby.net/xhby/content/2007-02/12/content_1539857.htm.2007-12-02.

[2]刘永强.山东省单病种限价费用控制现况和规范化推广研究[R].山东大学.2007.5.

[3]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关于下发《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单病种付费试行办法》的通知(京医保发[2003]50号).2003-12-9

[4]杨树东,张晓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中实行单病种付费的思考[J].东南大学报.20 06,25(1):4 7-49

[5]北京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关于印发《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卵巢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单病种付费试行办法》的通知(京医保发[2005]65号).2005-9-28.

[6]Gioldasis G,Talelli P,Chroni E.eta1.In-hospital direct cost of acute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Greece.Acta[J].Neurol Scand 2008:118:268-274

[7]Saxena SK,Ng TP,Yong D.eta1.Total direct cost,length of hospital stay,institutional discharg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from rehabilitation settings in stroke patients[J].Acta Neurol Scand 2006:114:307-314

[8]Ricardo Azziz,Catherine Marin,Lalima Hoq.eta1.Health Care-Related Economic Burden of th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Life Span[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Metabolism 90(8):4650-4658.

[9]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4.

[10]MedicigogluI,zorlu CG,Trak B.et a1.1apascopic management of adnexal masses:safety and effectiveness[J].J Reprod med,2002,47(1):36-40.

借款费用会计与税法差异分析 篇3

在会计处理上,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在税务处理上, 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其他借款费用不予资本化。另外, 购置、建造活动发生非正常中断, 但如果中断是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所必需的程序, 则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 仍应予资本化。

差异分析: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会计与税法对于借款费用的范围应当是一致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 会计与税法在确认损益方面也不存在差异。

二、税法规定准予税前扣除的借款费用

《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准予扣除。企业在货币交易中, 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 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 准予扣除。

企业发行债券的条件和要求相对较为严格, 而且法律法规对发行债券的规模、利率等都进行了明确规范, 因此新税法首次明确, 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准予在税前全额扣除。需要注意的是, 计入有关资产成本的借款费用, 可在相关资产折旧、摊销或者结转成本时, 间接在税前扣除。

三、税法规定限制扣除或者不得扣除的借款费用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限制扣除或者不得扣除的借款费用主要包括: (1) 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准予扣除 (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 ; (2) 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汇兑损失, 不得在税前扣除 (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 ; (3) 应予资本化的利息和汇兑损益, 不得在发生当期直接扣除 (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 ; (4) 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如果超过税法规定的扣除标准 (例如向非金融企业借款利息支出, 超过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 应当在资本化年度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 ; (5)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 (该标准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行规定) 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税法第四十六条) 。债权性投资, 是指企业直接或者间接从关联方获得的, 需要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或者需要以其他具有支付利息性质的方式予以补偿的融资 (实施条例第一百一十九条) 。

需要说明的是, 《实施条例》重申了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税前扣除额, 受到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的限制。但是在浮动利率已经放开的情况下, 如何掌握“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是一个难题, 目前纳税人可根据当地金融企业实际执行的最高利率计算税前扣除限额。

四、借款费用资本化

(一) 基本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 (注:通常指一年以上) 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与原会计制度相比,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一是准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不再局限于专门借款费用;二是资本化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固定资产, 如果相关资产 (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开发产品等存货) 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形成, 那么该资产发生的借款费用, 也应当予以资本化。

《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80号, 考虑到政策的延续性, 该项政策预计在2008年后仍将延用) 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资本化条件的, 应当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 按税法规定计算的折旧等成本费用可在税前扣除。”

差异分析:财税[2007]80号文件明确, 税法应予资本化借款费用的计算口径, 与新会计准则相同, 即税法与会计不存在差异。我们认为, 未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企业, 在计算税法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包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借款费用) 时, 可比照新会计准则的计算方法计算。

(二) 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起止时间 (以开发产品为例)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开始资本化: (1) 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 (2) 借款费用已经发生; (3) 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 如果企业已经购入土地, 尚未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其借款费用是否应当予以资本化问题, 实践中存在争议。笔者认为, 获取土地是房地产购建活动的必要程序之一, 属于“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 因此, 如果购入的土地已经明确用于特定房地产开发项目, 那么与开发产品相关的借款费用就应当开始资本化。如果该土地的使用方向尚不明确, 例如有些房地产开发企业购入土地仅仅是为了作为土地储备, 那么“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应当视为尚未开始, 此时借款费用应当计入财务费用, 待土地开发用途明确时, 才能将借款费用资本化。

《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 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开发产品是否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 开发产品实体建造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完成; (2) 开发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或者有极个别与设计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但不影响其正常销售; (3) 继续发生的在开发产品购建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如果开发产品分阶段完工, 且每部分完工产品可对外销售, 则应当停止与完工开发产品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五、汇率变动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货币性外币项目是企业持有的货币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金额的货币收取的资产或者偿付的负债, 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货币性负债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短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等。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 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 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 计入当期损益。

《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货币交易中, 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 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 准予扣除。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做好2007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08]264号) 规定:“企业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导致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汇率差额部分, 相当于公允价值变动,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7]80号) 第三条规定执行, 在未实际处置或结算时不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或结算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 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财税[2007]80号文件第三条规定:“企业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 持有期间公允价值的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在实际处置或结算时, 处置取得的价款扣除其历史成本后的差额应计入处置或结算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

差异分析: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规定与《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是不一致的, 根据高法优于低法的原则, 国税函[2008]264号文件应当视为无效, 即企业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导致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汇率差额部分, 不属于公允价值变动, 可以直接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因此, 会计与税法不存在差异。

参考文献

[1]、《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与讲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8月

[2]、《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 国务院令512号, 2007年12月

借款费用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 篇4

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 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对外币借款本金及其利息的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产生的影响金额。由于汇率的变化往往与利率的变化相联动, 它是企业外币借款所需承担的风险。因此, 因外币借款相关汇率变化所导致的汇兑差额属于借款费用的组成部分。

企业借款分为专门借款与一般借款。专门借款, 是指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顶;一般借款, 是指除专门借款以外的其他借款。

1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确认与税前扣除

在会计处理上,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 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

借款费用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开始资本化: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资产支出包括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以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或者承担带息债务形式发生的支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在资本化期间内, 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

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 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 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成本;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 如果中断是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必要的程序, 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应当继续进行。

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可从下列几个方面进行判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 (包括安装) 或者生产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或者实质上已经完成;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与设计要求、合同规定或者生产要求相符或者基本相符, 即使有极个别与设计、合同或者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 也不影响其正常使用或者销售;继续发生在所购建或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上的支出金额很少或者几乎不再发生。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需要试生产或者试运行的, 在试生产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生产出合格产品或者试运行结果表明资产能够正常运转或者营业时, 应当认为该资产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

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各部分分别完工, 且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 且为使该部分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的, 应当停止与该部分资产相关的借款费用的资本化。购建或者生产的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 但必须等到整体完工后才可使用或者可对外销售的, 应当在该资产整体完工时停止借款费用的资本化。

企业借款购建或者生产的存货中, 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 应当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予以资本化。符合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的存货主要包括企业 (房地产开发) 开发的用于对外出售的房地产开发产品、企业制造的用于对外出售的大型机械设备等。这类存货通常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建造或生产过程, 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其中"相当长时间", 是指为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所必需的时间, 通常为1年以上 (含1年) 。

在税务处理上, 根据《实施条例上》第三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企业为购置、建造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借款的, 在有关资产购置、建造期间发生的合理的借款费用, 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计入有关资产的成本, 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扣除。其他借款费用不予资本化。另外, 购置、建造活动发生非正常中断, 但如果中断是使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所必需的程序, 则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 仍应予资本化。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长期借款费用, 除购置固定资产发生的长期借款费用外, 计入开办费, 按照长期待摊费用进行税务处理。

2 借款费用的费用化确认与税前扣除

在会计处理上,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除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外, 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 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 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直至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重新开始。

在税务处理上, 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资本化的借款费用, 准予扣除。企业为购置、建造和生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经过12个月以上的建造才能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如果发生非常中断时间较长的, 其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 不予以资本化, 直接在发生当期扣除。借款费用应否资本化与借款期间长短无直接关系, 如果某纳税年度企业发生长期借款, 并且没有指定用途, 当期也没有发生购置固定资产支出, 则其借款费用全部可直接扣除。在为使资产达到其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而进行的必要准备工作中断期间可能发生的借款费用, 属于持有部分完工资产发生的费用, 可以不资本化直接扣除。在使相关资产达到其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很必要的工作实际完成时, 应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

3 借款费用的计量与税前扣除标准

在会计处理上, 在资本化期间内, 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 (包括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 资本化金额, 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 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 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 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资本化期间, 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 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不包括在内。

借款存在折价或者溢价的, 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第一会计期间应摊销的折价或者溢价金额, 调整每期利息额。在资本化期间内, 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 不应当超过当期相关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在税务处理上, 根据《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 准予扣除: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规定,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性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不得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摘要:借款费用, 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借款利息, 是指企业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发生的利息、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利息, 以及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发生的带息债务所承担的利息等。

探讨制造业企业费用预算控制 篇5

一、制造业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知不足

在我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是由传统小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而来,这些企业在发展中虽然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转型升级,但在管理模式上却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延续的还是传统的财务管理办法。企业中的管理中层又大部分是在同一企业工作多年的职工,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没能紧跟市场经济变化,甚至对现行的财务法律法规都知之甚少。而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后,甚至出现帮助企业偷逃税等违规违法行为。此外,由于缺少理论知识,在工作中管理粗放,也导致费用预算控制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二)财务控制流于表面

财务控制是制造业企业预算控制的主要执行部门,财务控制主要包括完整的审批手续、职责合理分离、记录资料和资产记录等。一些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控制部门缺少执行力,导致财务信息不能直观、完整的体现制造业企业一个阶段的财务状况。当前市场环境极不稳定,部分企业的财务工作流于表面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为了提高业绩尽快处理库存,企业常常会用到不同类型的计价方法,但是受到财务控制形式的限制,财务控制往往效率低下,这都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预算管理体系不健全

制造业企业费用预算管理是由多部门合作,根据风险状况预测、市场变动等因素建立起来的一套完整的企业经营策略体系,该体系包含企业从采购到生产加工、管理、销售等各个环节。但从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来看,预算管理体系仍旧不完善。此外,企业在产品管理环节中对物流成本采取了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的存储管理问题致使倒运成本、仓储成本加大。大规模生产作业中,各制造基地生产安排和协调配送问题也导致运输成本上升。

二、制造业加强预算控制的措施

(一)形成良好的费用预算控制环境

企业预算控制赖以保证的基础是,优良的企业控制环境。改善现有制造业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十分必要。要形成良好的企业费用预算控制环境,先要形成正确积极的内部控制观念。企业管理层应不断学习,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身,实现管理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对企业预算管理工作要引起足够重视,使企业预算控制深入人心。

(二)完善费用预算控制制度

建立完善的费用预算控制制度,是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应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完善和改良企业目前执行的预算控制制度。对于新制度要坚决落实到位,严格执行。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应制定财务人员考核办法,针对财务人员出现违规操作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设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对于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给予奖励。另外,应建立轮岗制度,定期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轮换岗位。

(三)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预算体系

当前,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和挑战,企业想在竞争中存活必须能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预算体系。新背景下,企业应在生产、管理、销售及绩效考核等环节贯穿预算管理理念。在进行具体的经营生产活动时,首先对市场形势进行合理预测及科学分析,对关键风险点进行管控。并保持灵活性,对于经营活动出现的突发情况合理的进行预算调整,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四)控制物流成本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懂得降低物流成本,改变以往粗放的管理方式。以某钢结构制造企业为例,首先要提升车间周转率,建立起良好顺畅的生产作业流程,连接质量与生产检验接口,提高车间的空间利用率,避免大量半成品堆积增加仓储成本。其次,要减少过度包装,不断完善装箱方式和包装工艺,最大限度的利用包装空间。改善结构设计,包装材料尽量在盐城当地采购,以降低采购成本。另外,改变传统供应链中生产和配送独立决策的模式,在运输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对于该企业生产的各类产品及零配件的生产配送要统筹调配、优化资源,提升整个供应链水平。

三、结语

综上,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制造业获得飞速的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企业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全面落实费用预算控制体系是必要的。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完善以市场主导的预算体系,是进一步建立费用预算控制体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摘要: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席位,保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都有重要的意义。受当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经济低迷、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等因素影响,制造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危机,因此,企业必须加强预算控制。本文就目前企业预算控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制造业,预算,控制,物流成本

参考文献

[1]宋伟.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探究[J].会计师,2015,14:30-31.

[2]刘宝.制造业企业全面预算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8:142.

对企业制造费用核算处理的探微 篇6

1. 制造费用的特点

(1) 大部分制造费用都是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间接费用;

(2) 大部分制造费用与产品的生产工艺没有直接联系;

(3) 有部分制造费用是为直接生产产品而发生的, 但管理上不要求或不便于单独核算, 因而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费用、如机器设备的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和保险费, 以及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等。

2. 制造费用的项目内容

制造费用的主要项目包括: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生产用房屋及机器设备的折旧、修理费, 租赁费 (不包括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租赁费) 和保险费;车间用照明费、水电费和机物料消耗、办公费、取暖费、差旅费、运输费、劳动保护费、设计制图费、试验检验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季节性停工和生产用固定资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在产品盘亏、毁损和报废 (减盘盈) 等。

二、制造费用的归集

制造费用的归集是通过设置“制造费用”总账账户进行的, 该账户属于集合分配账户, 借方归集月份内发生的全部制造费用, 贷方反映费用的分配, 除季节性生产企业外, 月末本账户一般无余额。为了分别反映各车间或其他各生产单位制造费用的发生情况, 可在“制造费用”账户下设置“基本生产制造费用”和“辅助生产制造费用”两个二级明细账户, 并在此基础上, 分别按车间别设置制造费用明细账户, 并按费用项目设置专栏, 详细归集各项费用的发生及分配情况。如果按第一种方法在“制造费用”账户下, 设置“基本生产制造费用”和“辅助生产制造费用”两个二级明细账户, 那么, 凡属辅助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 均应在“辅助生产制造费用”二级明细账户内予以归集。

当费用发生时, 借记“制造费用——辅助生产制造费用”账户, 贷记有关资产类账户。当费用分配时, 借记“辅助生产成本”账户, 贷记“制造费用——辅助生产制造费用”账户。“制造费用”账户在作出上述期末结转之后, 其借方余额属于基本生产制造费用。因此, 平时基本生产制造费用发生时, 已经作出借记“制造费用——基本生产制造费用”账户, 贷记有关账户的记录。在这种情况下, 凡属基本生产制造费用均按基本生产车间别, 分别计入有关三级明细账户, 用以归集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如果按第二种方法, “制造费用”总账账户之下, 不设立“辅助生产制造费用”二级明细账户, 那么, “制造费用”总账账户只反映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可在“制造费用”总账账户之下, 按基本生产车间别设置二级明细账户即可, 用以归集本车间制造费用。至于辅助车间发生的制造费用, 可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这样, “制造费用”总账账户及其所属二级明细账户, 均反映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

正确归集制造费用, 应注意分清以下几种费用界限: (1) 正确区分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 (2) 正确区分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的界限; (3) 正确区分不同月份制造费用的界限; (4) 正确区分不同生产单位发生的费用界限; (5) 正确区分不同明细项目的制造费用界限。

三、制造费用的分配

通过“制造费用”账户归集的制造费用, 月未必须按一定的分配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 按各成本计算对象受益的比例进行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是否合理、正确, 对保证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分配制造费用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分配标准。

1. 选择分配标准的原则

(1) 选择分配标准应具有“共有性”, 所谓分配标准的共有性, 是指分配标准应是各分配对象所共有的因素。

(2) 分配标准应能体现“比例性”, 所谓分配标准的比例性, 是指分配标准与制造费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3) 分配标准应具备可取性和可计量性, 所谓分配标准的可取性和可计量性, 是指分配标准的资料应该是比较容易取得的, 并且是可以进行客观计量的, 最好是现存的统计资料或会汁资料。

(4) 分配标准应具有相对稳定性, 由于选择的分配标准不同, 分配的结果也不会相同。因此, 为了便于对各期成本进行比较分析, 分配标准不应经常变动, 应该保持相对稳定。

2.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主要有: (1) 按生产工人工资分配; (2) 按生产工人工时分配; (3) 按机器工时分配; (4) 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分配; (5) 按直接成本分配; (6) 按产品产量分配; (7) 按产品产值分配。

(1) 按生产工人工资分配。这是按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由于工资费用分配表中有着现成的生产工人工资的资料, 因而采用这一分配法, 陔算工作较简便。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生产相同数量而耗用的工资费用相差不多的产品, 否则会影响分配的合理性。

(2) 按生产工人工时分配。这种方法是以各产品所消耗的生产工人的实际工时数作为分配标准, 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生产工人的工时资料可从产量工时原始记录中取得, 如果产品的工时定额比较准确, 制造费用也可按生产工人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

(3) 按机器工时分配。这种方法是按各产品所耗机器工时数的比例来分配制造费用, 由于机器的大小和工作效率不尽相同, 因此有些制造费用与机器工时的“比例性”较差, 选择此方法时应慎重考虑。

(4) 按耗用原材料的数量或成本分配。这种方法是以各产品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或成本作为分配标准, 在一般的企业中, 制造费用与直接材料的数量或成本的依存关系并不是很密切, 所以采用这种分配方法的较少。

(5) 按直接成本分配。这种方法是以各产品所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工人工资以及应提取的福利费之和作为分配标准。采用这种分配方法似乎既考虑了直接材料成本因素, 也考虑了直接工资因素以及其他成本项目的因素, 几方都已兼顾, 而实际上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工资成本以及其他成本项目成本对制造费用影响的程度并不—致, 所以分配结果的客观性较差, 一般较少采用。

(6) 按产品产量分配。这种方法是以产品产量作为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 由于产品产量的资料容易取得, 因而采用这一分配方法核算工作较简便,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生产工序和所耗用的工时都差不多的产品。

(7) 按产品产值分配。这种方法是以产品产值作为分配标准来分配制造费用。由于产品产值的资料也容易取得, 因而采用这一分配方法, 核算工作也比较简便;而且比“按产品产量分配”更具有优越性, 因为在同一个企业内所生产的产品, 其生产工序和所耗的工时都不一定相同, 有些产品工序较多, 耗用的人力和工时也较多, 其售价也较高;有些产品工序较少, 耗用的人力和工时也较少, 其售价也较低。如果按产量来分配制造费用, 有可能出现.工序较多、售价较高的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较少 (因为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少) ;而工序较少、售价较低的产品却分配的制造费用较多, 有可能出现分配的制造费用远大于产品售价的现象 (因为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多) , 从而影响成本的正确计算。因此, 采用按产品产值分配制造费用, 能克服按产品产量分配制造费用的不足, 从而使制造费用分配得更加合理。

总之, 不论采用哪一种分配方法, 都应根据分配计算的结果, 编制制造费用分配表, 根据分配表进行制造费用分配的总分类核算和明细核算。

摘要:企业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发展 (或提供产品、劳务等) 而发生的应当计入产品成本, 但却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间接生产费用。由于“制造费用”核算时涉及的账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因此在会计处理中不容易把握。本文从制造费用的特征入手, 阐述了制造费用的实质, 并就其具体核算涉及的归集及分配转出环节加以探讨。

关键词:企业成本,制造费用,核算处理,方法要点

参考文献

[1]白石.工业企业制造费用核算的探讨[J].商业会计, 2010-10-20.

[2]耿慧敏, 张红.我国制造费用分配改革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3-12-25.

制造费用差异 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成本支出,控制措施

成本费用投入作为制造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主要阶段, 在企业资金价值增值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在制造企业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的影响下, 制造企业只有具备显著性成本费用管理优势, 才能够获得较大的市场占有率, 并在同类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从而提升企业现金流、投资回报率。

一、制造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必要性分析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制造企业成本费用在最近几年呈现出逐渐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企业间的“价格战”使得产品销售价格却逐渐下降, 企业要想在这种市场发展环境中获得较为显著的竞争优势, 就要不断提升自我成本控制能力, 从而实现增效的目的, 这也是制造性企业不断提升自我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一) 大多数制造企业产品生产工艺较为成熟、品种比较固定,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投入的资金量相对较大, 对企业产品成本变动造成影响的因素较多。[2]成本支出作为企业资金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具有成本优势的制造性企业, 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可持续发展。当其成本实现控制之后, 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就能够得到提升, 让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加, 在规模效应的背景下, 企业利润能力也会得到增加, 这有助于提升制造企业的资金流动速度和规模, 从而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 降低产品成本也是提升制造性企业盈利能力的一个主要手段, 所谓的产品成本是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总耗费量, 也是产品市场价值的主要构成要素, 是对产品价格进行制定所需要参考的一个依据。产品价格一定时, 其成本越低就表明利润空间越大, 从而盈利水平也就越高。[3]所以, 产品成本作为制造性企业发展和运行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因素, 必须要得到控制。

(三) 成本费用控制作为制造性企业现金流得到提升的主要途径, 而企业现金流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筹资支出、项目投资等, 成本费用支出属于企业现金流支出的主要构成, 占据重大的比例, 也属于经常性支出范畴之内。因此, 要能够控制好成本费用支出, 这也是提升企业现金流量的一个主要途径。

二、制造性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特点分析

(一) 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影响

战略成本控制表示企业从战略高度来对战略性成本信息的分析以及提供进行利用, 从而保证企业能够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 建立成本持续降低的发展环境, 这也是制造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企业要能够站在战略成本的角度来设计生产工艺流程, 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能够对产品品质、原材料、单耗等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结合成本效益原则来对生产工艺流程进行设计, 从而将产品成本优势看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的主要途径。

(二) 原辅助材料用量相对较大

制造性企业不同费用发生额相对较大, 原辅助材料消耗将会对产品成本产生直接的影响。[10]制造性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原辅助材料, 其装卸劳务用工相对较多、计提折旧费用相对较大、修理费用开支较多, 这些因素都让制造企业费用发生额逐渐增加。

(三) 生产工艺控制点相对较多

制造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较为复杂, 在进行连续生产时, 所有工序作为生产工艺的实际控制点都需要统计半成品消耗, 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则是通过分步结转法开展成本计算, 产品成本计算过程相对复杂。

三、制造性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主要环节

(一) 对成本费用权限加以明确

要想做好制造企业生产成本控制工作, 就要能够对成本费用实际支出权限加以明确, 也就是各个部门能够支出的费用类型。一般而言, 公司的制度或者章程能够对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 包括生产部门的制造费用、生产费用;销售部门的广告费用、销售费用等。这些费用大多是通过授权来实现, 在公司规章制度中都设立了关于成本费用额度以及审批程序的相关规定。[8]针对一些额外成本费用支出, 包括例行性维修之外出现的突发性抢修支出, 这些成本费用支出若没有在先前进行规定, 则需要通过管理部门的审批。总而言之, 需要结合制造性企业不同部门的业务性质来对其成本费用支出权限进行规定。

(二) 记录成本费用开支

成本费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对费用开支的记录,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有关部门更加准确、全面地了解成本费用开支状况。这些成本费用开支记录除了包括财务部门的会计账簿之外, 还包括领料单、成本统计表、差旅费等。这些成本费用会计记录需要通过相应的会计处理程序来完成, 并将这些分散、零星的成本费用支出通过分配、归集之后, 体现为产品成本, 也是对这种产品成本所具有的集中反映。[9]其他领料单、成本统计表则是成本费用会计核算的基础所在, 也是对成本费用进行分析的主要依据, 企业要能够结合这些明细支出来对产品的实际构成进行了解, 并对成本费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 控制成本费用预算

成本费用预算作为当前成本控制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 利用成本费用预算形成的编制成果, 就能够保证企业全面了解成本费用开支, 从而协助企业对成本费用支出的资金进行安排。成本预算也是企业开展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 在实际预算编制阶段也需要吸收各个部门的广泛参与, 并了解企业所制定的发展战略、不同部门的发展规划, 从而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 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引导全员共同参与, 对控制成本费用进行具体落实, 保证将成本费用预算控制顺利实施。而且, 预算控制还要能够达到相应的弹性要求, 也就是在公司章程规定范围之内制定一条满足成本费用预算、可以调整的政策, 并将成本费用预算执行状况归纳到企业绩效考核的内容之内, 保证不同部门都能够有效、积极地执行成本费用控制预算策略。

四、目前我国制造性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成本费用控制观念与方法较为落后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环境, 成本含义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成本观念范畴, 企业需要能够学会使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剖现阶段的成本费用观念。当前, 制造性企业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开始不断提升, 产品成本除了和制造成本息息相关之外, 还和产品设计开发成本、机会成本、使用成本存在种种关联, 若制造企业依然沿用陈旧的成本观念来对现阶段产品实际成本进行计算, 可能会导致产品成本估算结果低于实际水平, 从而导致决策工作出现失误。[4]例如制造性企业的广告, 在当前信息时代环境下, 广告宣传的作用十分重要, 若依然沿用陈旧过时的成本观念, 不能够重视其作用, 则可能导致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效果不明显。当前, 很多制造企业成本费用控制选择的方法都较为落后, 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其进行创新, 从而导致成本控制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一般选择的都是较为传统的控制模式, 大多是通过成本考核方式得以实现。[6]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影响下, 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方法要能够满足新时期环境发展的需求, 不能够片面地追求人力资源层面的人工成本控制效果。在实际成本控制层面没有重视到长期利益, 导致制造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企业在对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成本标准进行制定时, 要能够不断更新自我成本观念, 不可盲目保守, 从而制定出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的成本费用标准。

(二) 成本管理与控制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制造企业成本费用降低涉及到制造企业各方面的工作。因此, 成本费用控制除了要求企业高层管理者积极参与之外, 也离不开其他成员的努力, 财务部门只是作为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一个主要部门, 企业一般将成本费用内部控制归结为财务部门, 这就从根本上缩小了成本费用的控制范围, 从而降低成本费用控制范围, 导致成本费用控制效果受到影响。[5]若一线制造工人员没有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则可能导致管理阶层和员工出现分歧, 导致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因此, 成本费用控制要求企业内部管理阶层和员工能够协调积极配合, 实现全员参与的局面。

(三) 成本费用“重核算轻管理”

成本控制属于综合性的一项管理活动, 要保证成本控制各项措施能够得以落实, 就要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组织管理、会计核算等不同阶段进行, 全员、全过程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单一财务部门很难获得显著地效果, 会计部门来开展成本费用控制将会增加其工作量, 导致财务部门的日常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因为财务部门权限可能让企业制定的成本措施难以顺利实施, 让成本费用内部控制效果与前期设定的存在偏差。对制造性企业而言, 成本费用的控制重在管理, 特别是对人的管理。首先要能够做好人才发展工作;其次要能够保证供应链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使很多制造性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层面都能够建立相应的人员激励政策, 从而减少人工成本的支出;或者在同供应商开展协商之后来降低原料成本。[7]但是, 这些方法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材料成本降低的目的。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 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成本控制模式达不到成本控制现代成本管理的要求。因此, 现代制造性企业必须要能够实现供应商、人员、企业的三位一体, 通过共赢来达到显著的成本控制目的, 从根本上降低企业可持续发展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

五、加强我国制造性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 做好研发费用控制

我国现阶段的制造性企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 在制造技术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的影响下, 制造产品研发所用的成本比例开始提升, 所以, 做好研发成本控制工作对于制造性企业内部成本控制有着直接性的影响。[11]企业在研发新的产品过程中, 首先要能够对产品设计工作进行全面有效的讨论, 并对其可行性进行辩论, 避免在产品设计定稿之后进行各种不必要的修改, 从而缩短新产品上市所用的时间, 还能够降低产品设计过程中各种重复、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支出;其次, 要能够将产品设计建立在科学有效的市场调查工作至上, 不可进行任何形式的闭门造车, 从根本上提升产品的市场适应能力, 降低出现浪费现象的可能性。[12]而且, 不可野蛮机械地要求产品研发部门每次都能够设计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新产品, 只要保证研发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市场调查即可。

(二) 控制材料成本

制造性企业材料种类相对较多, 并且材料价格相对较高, 材料成本占总成本中占据较大的比例。企业在实际生产时不断寻找能够减少材料成本的手段和方法, 制定出满足材料成本控制要求的规章制度。包括生产部门要能够按照定额标准来对材料进行领取, 减少少领、多领或者冒领现象的出现, 还要减少各种材料浪费现象, 并且将材料成本控制责任划分到所有员工身上, 将所有人的绩效都将材料成本控制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 达到材料成本控制目标的要求。

(三) 控制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人力资源成本在制造企业成本中占据较为重要的比值, 所有制造性企业都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提升人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率。首先, 要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在让他们明白企业发展与其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同时, 企业管理和领导阶层还要能够选择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引导员工树立相应的主人翁意识, 并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将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不出现任何浪费现象。在员工群体内做好成本控制宣传工作, 让他们能够明确成本控制的主要作用。其次, 建立并完善人力资源成本控制制度。[13]制造企业要能够和员工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 明确员工的薪酬构成、成本控制和薪酬之间的关系, 并利用有效的薪酬激励方法来保证员工能够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对成本费用控制手段进行落实, 对成本费用控制方法进行创新。包括一线员工能够通过计件工资制度将废品生产率、次品生产率当成标准计算的主要参考因素。

(四) 做好成本预算工作

成本控制的核心工作就是成本预算, 任何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预算的控制工作都将难以顺利进行。制造性企业要利用预算紧密结合的方式来提升成本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成本预算过程中要能够将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缺陷和优势来对成本预算指标进行指定, 并对所有出现费用的环节进行控制。在产品设计过程中, 财务部门需要积极参与到成本费用支出预先控制过程中。[14]材料采购环境营造时, 要能够结合市场需求以及供应商来构建有效、长期的采购协议, 从而对材料成本进行优化, 给供应商提供相应的支持。

(五) 遵守内部控制工作原则

首先保证企业成本和费用控制达到全面性的要求, 制造性企业产品生产包括决策、完成决策等多个不同的业务和环节;重要性原则, 其成本和费用控制要能够遵守有的放矢的要求, 明确重点和次要因素;制衡性原则, 对于企业成本与费用控制要求有关部门以及职责、流程、治理机构通过协调来构成一个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工作体系, 还要不断提升运营效率;还要能够满足适应性要求, 制造性企业成本和费用控制要能够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特点、风险水平加以适应, 结合相关变化做出调整;最后, 控制成本效益, 要能够对预期效益、实施成本进行均衡, 从而保证成本费用达到相应的控制效果目的。

六、结论

【制造费用差异】推荐阅读: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08-27

有效费用07-16

旅游费用05-10

费用控制06-02

诉讼费用06-04

费用支出06-04

电力费用06-05

病种费用06-08

信息费用06-08

年度费用06-08

上一篇:酒店与旅游管理专业下一篇:当代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