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效果

2024-09-17

费用—效果(精选10篇)

费用—效果 篇1

车辆运输或车辆作业是冶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财务与环境资源成本, 将货物转移到规定地点或达到某种作业目的。目前, 某些单位的车辆运输或作业的工作效率还有待于提高。因此, 控制运输成本已成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获取更多利润的重要途径。除采购物料的成本外, 运输成本比任何其他物流活动的成本所占的比重都高, 在整个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某大型冶炼分厂财务报表显示, 2013年某冶炼分厂全年运输费用占总成本费用的0. 5% 左右, 这对于一个大型分厂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下内容就是针对此冶炼分厂所进行的分析, 我们简称其为M分厂。

1 2013年车辆管理状况

M分厂隶属于某大型冶炼集团, 此集团下面控制了几十个大型分公司。为了更加有效的配置资源, 集团公司专门成立了车辆管理分公司, 为其他各分厂服务。其他各分厂如有用车需求就向集团公司运输部门申请, 采用租赁的方式按台班 ( 1辆车工作8小时为1个台班) 或工作量向车辆管理分公司结算租赁费用。起初, 集团公司内部车辆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1车辆作业不饱满。因车辆租赁的最小单位为一个台班, 部分车辆租赁一个台班可能一半时间都在闲置。2公司内部货物二次倒运费用较高。如该冶炼分厂原料车间2012年铜原料配送量为96. 6万吨, 其中, 倒运量为61. 3万吨, 占全年运输总量的38. 8% 。3公司内部管理松懈, 部分工作人员存在私自用车现象。

2 2013年年底集团公司加大车辆管理力度

为了减少车辆费用, 降低生产成本, 2013年年底, 集团公司加大了车辆管理力度, 并针对本企业的车辆管理现状采取了一些措施:

( 1) 降低某种型号车辆的结算价格;

( 2) 做好到货金属物料卸车仓位的整体规划, 尽量减少二次倒运;

(3) 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的车辆管理责任制度;

(4) 建立严格的车辆审批制度和网上签班制;

( 5) 加强和完善车辆实际使用情况的收集、记录、整理、汇总和传递工作等。

通过以上措施, 集团公司旨在通过多种手段对价格及工作量的管控, 从而达到降低车辆费用、节约成本的目的。

3制度出台后的效果检验

为了检验此项制度的车辆管理效果, 我们选取了M分厂2013年、2014年的车辆费用来进行因素分析。

2013年年底, 公司下调了车辆台班的结算价格。我们把2014年数据定义为报告期数据, 2013年数据定义为基期数据。用p°、p'分别表示基期、报告期价格, q°、q'分别表示基期、报告期结算工作量。调整前价格与调整后价格如表1所示。

根据以上数据结合各类型车辆的工作量汇总计算出以下结果:

其中: p°q°为2013年结算运输费用金额, p'q'为2014年结算金额。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

Σ p'q' - Σ p°q° = 3018894 - 4440791 = - 1421897 ( 元)

则: 报告期比基期车辆费用总额减少1421897元, 即:2014年车辆费 用结算总 额比2013年结算总 额减少1421897元。

结算总额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结算价格降低, 另一方面是由于公司加强车辆控制, 结算数量的减少而导致的。为了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分别引起多大程度的减少, 下面就对它们进行因素分析。

( 1) 首先, 我们先分析一下价格p降低所引起的结算金额的减少量。由于各种类型的车辆结算价格不同, 各类的作业数量不同, 我们就引入结算工作量q作为它的同度量因素, 由于结算工作量q为数量指标, 我们就采用报告期结算工作量q'作为同度量因素进行分析。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由于结算价格的降低, 导致车辆费用结算总额减少了158385元, 使结算总额降低了7. 88% 。

( 2) 我们再分析一下结算工作量q降低所引起的结算金额的减少量。同样, 我们就引入结算价格p°作为它的同度量因素。则:

所以, 由于结算工作量的降低, 导致车辆费用结算总额减少了1163512元, 使结算总额降低了26. 2% 。

( 3) 由以上两项可以得出:

由此, 可以得出, 由于2013年年底公司采取了一定措施, 导致车辆 结算总额 减少量为1421897元, 降低了32. 02% 。其中由于价 格降低减 少了258385元, 降低了7. 88% , 由于结算工作量减少导致结算金额减少了1163512元, 降低了26. 2% 。

显然, 2013年年底公司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其效果是明显的, 应该继续推广下去, 同时, 对公司今后的用车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化建议:

( 1) 加大网络用车管理, 尤其对接送人员或拉运简单物料的车辆、短时使用的吊车、叉车等, 公司车辆可以统一安排5 ~ 10个停放点, 采用临时用车呼叫制度。

( 2) 对大宗物料的转运, 可以考虑采用定量包干的使用模式。

( 3) 对固定时段、固定工作内容的物料转运工作, 可以仍采用驻塞轮班制度。

摘要:车辆运输或车辆作业是冶炼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整个企业成本核算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 文章通过对某大型冶炼分厂车辆管理措施出台前后的数据进行因素分析, 检验这些措施对车辆的管控效果, 以便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

关键词:车辆费用,费用控制,工作量,成本核算

费用—效果 篇2

1、营业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展览费、租赁费(不包括融资租赁费),以及为销售本公司商品而专设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折旧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的摊销等。

2、管理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劳动保险费、董事会费、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经费(在确认无形资产之前的研发支出确认为管理费用)、排污费、存货盘亏或盘盈(不包括应计入营业外支出的存货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

3、财务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净损失(有的企业如商品流通企业、保险企业进行单独核算,不包括在财务费用)、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筹资发生的其他财务费用如债券印刷费、国外借款担保费等。

费用—效果 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费用;待摊;预提;处理

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是以是否应计入本期为原则,即: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由当期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支付,都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支出,都不应该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定位为会计基础,取消了“待摊费用与预提费用”两个科目。但相关的经济业务仍然存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些待摊与预提业务呢?

一、取消前“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关系

1.两者联系

①目的相同:体现权责发生制,以受益期间来正确计算各个会计期间的费用,即“谁受益谁承担”。②结构相同:借方都是登记费用的实际支出或发生额,贷方都是登记应由各个会计期间负担的费用。还可以设置一个“待摊和预提费用”双重性质的账户,来简化核算手续。③填制会计报表:待摊费用项目是根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各自明细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填列,预提费用项目是根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各自明细账户的贷方余额合计填列。

2.两者区别

①性质不同:“待摊费用”属于资产类账户,“预提费用”属于负债类账户。②支付与受益期不同:待摊费用是发生或支付在先,摊入受益期在后,预提费用是先将费用计入受益期,支付费用在后。

二、取消“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主要原因

1.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待摊费用是企业已经发生,应由当期及以后各期负担的费用,其本质上是一种费用,是企业一经发生就已消耗的“虚资产”,不存在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问题,所以,待摊费用不符合资产定义。预提费用是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它们并不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预提费用不符合负债的定义。

2.利用“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作假账。在会计实务中,有些企业把两费作调节器,通过改变“两费”的摊销、预提期和摊销、预提额,或者将不属于“两费”的内容列入“两费”、将属于“两费”的内容不列入“两费”等手段来调节利润,取消“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可有效的限制企业调节各期利润的操纵空间。

三、“摊费用与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

1.待摊费用。常见的待摊费用有周转材料的摊销、预付保险费、租金、报刊费以及一次交纳数额较大的印花税等,其特点是先支付,后摊入有关的成本费用。可根据待摊费用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以某企业租用办公用房为例,假设该企业在2011年12月份向某房屋所有者租用办公用房一年,开出转账支票支付2012年全年的房屋租金1.2万元。如果2012年的房租不是在2011年末一次支付而是在2012年的每月中分月支付,那么,分别计入各自当期的损益就行了,可见,这笔租金支付本质上是具有了预付款的性质。

2011年12月份支付时:

借:预付账款 12000

贷:银行存款 12000

2012年每月(1-12月份)

借:管理费用 1000

贷:预付账款 1000

2.预提费用。常见的预提费用有预提借款利息、保险费、租金、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等,根据重要性原则,当上述费用数额较小时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若假设该企业是在2012年底,才支付全年房租,那么,在企业享有了租房的权利时,就需要计算将在年底支付的这笔房租费如何计入本期损益了。

每期计提时:

借:管理费用

贷: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到2012年底一次支付款项时:

借: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等)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等)

3.问题与思考。关于预付的保险费,假设M企业预付保险费,核算时列入“预付账款”账户,我们知道,这笔款项已付给保险公司,只有当M企业在保险期内出现理赔事项,保险公司确认时才有可能减少企业的损失;如果没有理赔事项发生,此款项只能作为费用在保险期内摊销。它能成为特定条件下比如破产时企业可以支配的一项资产吗?所以,这笔资产还是一个“虚资产”。

总之,准则对待摊、预提费用的核算内容并非完全取消,而是把一些不合理的、难以预计受益期间的待摊费用和随意提取的预提费用取消了,作为一名从事中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工作者认为,中职教材严重滞后,造成了知识的误区,应引起所有会计人的关注,建议以简单清晰为前提,按当年会计职称考试初级教材的更新速度来对待中职会计专业用书,才能为经济建设更好更快的服务,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实用型的会计技能人才。

费用—效果 篇4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障碍。为激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投入,2006年1月《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规定:“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合抵扣;不再有盈利企业和增长幅度的限制。”这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一公布即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政府实施部门还是企业,普遍认为该项政策是一项含金量高、能够真正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的政策。有媒体甚至极具“煽动性”和“诱惑力”将其解读为“企业投入研发1元钱即可获得1.5元的免税”[1]。然而,这项“被普遍认为含金量极高的”政策,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执行、落实的情况并不理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到执行主体的抵制,出现地方政府不作为、拖延执行或变相执行的情况。除少数经济发达省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些许突破外,大多数区域都遭遇“落政”瓶颈;而作为“预期中受益对象”的广大企业,对此也是反应淡漠,不少企业代表在与新闻媒体的交流中坦言“政策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却很难享受到”[1]。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好政策得不到落实”的情况,这项在公众期盼中出台的公共政策,为何会在执行过程中遭遇执行主体的抵制,如何加强政策的执行,如何更好地落实这一政策并借助这一政策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创新发展,这些问题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亟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并实证分析“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从中分析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及对策。本文的研究对有效贯彻落实该项政策,促进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是将其作为科技税收激励政策的一部分来进行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激励政策本身分析,二是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效果,三是具体的操作机制。

在税收激励政策本身分析方面,国内学者的研究颇多,研究思路基本上分为两种:一是分析我国现行科技税收政策的不足,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孙晓峰和聂枝玉,2002;张鸿,2001;毕秋丽,2004)。二是介绍和借鉴国外税收激励政策的经验,提出完善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措施和建议(曾国祥,2001)。

在税收激励政策的激励效果方面,西方学者做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大部分经验研究的结果表明,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且长期效果要优于短期效果(OECD,2002;Guellee和Van Pollelsberglie,2003;Mamuneas和Nadri,1996;Jacek Warda,1996)。由于缺乏数据,我国学者实证分析税收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的文章较少,但研究结论基本与国外学者一致(匡小平和赵松涛,2007;蒋建军,2007;夏杰长和尚铁力,2007;吴秀波,2003;朱平芳和徐伟民,2003)。

在具体的操作、管理机制方面的探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研究最为全面。2002年,OECD秘书处发表了题为“研究与发展(R&D)的税收激励——趋势与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系统总结了OECD成员国R&D税收激励政策的设计经验[2]。近几年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研究,如李登明等(2011)针对该项政策实践中出现的项目立项随意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立项管理的建议[3]。温湘云(2012)总结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会计核算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对该项政策核算管理中的细节与技巧问题[4]。吴寿仁(2009)和俞崇武(2009)就该项政策落实中的一些细节性问题进行了探讨[5,6]。宋河发等(2009)分析了技术开发费15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7]。但这些研究大多以实践工作者的工作探讨论文的形式出现,且研究方法简单,多针对该项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总体来说,国内针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研究很少,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更少,这与我国力争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极不相称。因此,本文拟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探讨我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3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为了找到影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先构建影响该项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相关主体——企业和税务部门等有关人员发放调查问卷,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实证分析我国“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现状及问题。

3.1 影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

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是通过政策的作用对象——企业的行为反应体现出来的[8]。如果企业积极申报税收优惠政策,则说明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好,如果企业不积极申报税收优惠政策,甚至不愿意申报,则说明政策实施效果不好。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只有在申报的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愿意积极申报。企业申报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收益就是企业因此而减少的企业所得税额。这项收益企业是很容易计算出来,其大小取决于税收优惠本身的激励作用;而企业申报的成本则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受到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的能力和外部税收征管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是三大类,即税收政策本身的因素、企业自身的因素和税收征管因素。据此,本文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模型和如表1所示的具体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3.2 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本文提出如下的一系列研究假设:

假设1:税收政策的明确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明确程度越高,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明确程度越低,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2: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优惠力度越大,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优惠力度越小,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3:税收政策的稳定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越稳定,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越不稳定,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4:企业的规模不同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中型企业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强,小型企业运用税收政策能力弱。

假设5: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电子、医药、生物等技术更新换代快的行业倾向于运用税收政策,其他行业企业倾向于不用。

假设6:处于不同区域的企业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处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倾向于运用税收政策,处于区外的企业倾向于不用。

假设7:企业管理层对税收政策的认知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这包括两个子假设,一是管理层越重视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管理层越不重视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不用;二是管理层越熟悉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管理层越不熟悉税收政策,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8: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越强,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越差,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9: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收政策信息传递越畅通,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收政策信息传递越不畅通,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10: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政策执行准备工作越充分,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政策执行准备工作越不充分,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11:政策执行审批程序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审批程序越清晰、简便、高效,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反之,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假设12: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对政策执行效果有正向影响。税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越好,企业越倾向于运用政策,税务人员的服务水平越差,企业越倾向于不用。

3.3 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企业是否申报并享受过税收优惠作为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衡量。其他各项影响因素的数据均来源于调查问卷。为了能全面评价各项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本文建立了两个评价模型。

3.3.1 企业规模、所处行业和区域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模型。

lnSBi=βGMlnGMi+βHYlnHYi+βGXlnGXi+τi (1)

式中,SB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GM为企业规模,这是个三元变量,但企业为大型企业时取值为3,中型企业取值为2,小型企业取值1;HY为企业所处的行业,这是个二元变量,企业为电子、生物、医药行业时取值为1,其他为0;GX为企业所处的区域,这也是个二元变量,企业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企业时取值1,其他为0。i为企业下标,i=(1,2,Λ89),τ为误差项,β参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3.3.2 各项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模型。

lnSBi=βSPlnSPi+βFWlnFWi+βYHlnYHi+βCWlnCWi+βGLlnGLi+βWDlnWDi+βZBlnZBi+βMQlnMQi+βCDlnCDi+τi (2)

式中,SB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SP为政策审批程序,FW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YH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CW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GL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WD税收政策的稳定性,ZB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MQ税收政策的明确性,CD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i为企业下标,i=(1,2,Λ133),τ为误差项,β参数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 数据的取得与结果分析

根据表1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参考了对有关人员的访谈结果,本文设计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问卷调查的对象是企业的高管人员和财务人员,主要调查税收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及税收征管因素中的审批程序和服务水平栏目。一份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税务人员,主要调查税收征管因素中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和政策执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

4.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实际投放纸质问卷300份,其中企业200份,税务部门100份。企业的纸质问卷回收76份,回收率38%,其中有效问卷74份,其中2份因缺失值太多,判定为无效问卷,纸质问卷有效率97.37%;通过Email回收问卷13份,全部有效。两者合计,共得到有效样本89份。税务人员的纸质问卷回收36份,全部有效,回收率51.42%;通过Email回收问卷8份,全部有效。两者合计,共得到有效样本44份。考虑到问卷调查太复杂会影响到问卷的回收率,问卷调查的大多数问题的回答都采用了等级度量方法。具体如表2所示。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企业规模、行业、所处区域等基本信息的调查统计。

从所属行业来看,电子、医药、生物行业占到50%多;从企业规模来看,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从企业所处区域来看,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到50%以上。见下表3所示。

4.2.2 企业是否申报并享受过税收优惠。

在调查得到的样本中,申报过的企业数为34,占总数的38.2%,其中申报并享受到税收优惠的企业数为25,占总数的28%。未申报过的企业为55,占总数的61.8%。申报过但不成功的企业数为9,占10.1%,申报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是手续繁琐、财务核算不合格、作用不大等等。这些数字显示,我国企业申报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的积极性不高。

4.2.3 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

从对税务人员的调查问卷看,“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自上而下传递是很畅通的。对“政策文件是否在系统内逐级下发”、“是否举行会议传达政策精神”、“是否在各大媒体上公开宣传”这三个指标,选择肯定回答的占80%。其余20%为不清楚,这可能是因为被调查对象级别较低,看不到这些红头文件,也有可能是被调查者不关心该项政策所致。

4.2.4 政策执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

从对税务人员的调查问卷看,总体来看政策执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一般。“是否有明确政策执行主体”、“是否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是否对执行人员进行培训”、“是否在当地媒体上公开宣传”这四个指标的否定回答占65%,其中对“是否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的否定回答占93%。

4.2.5 政策审批程序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审批程序情况评价较低。其中各项指标的评价情况如表4。

由表4可看出,企业对政策审批程序情况很不满意,三项指标的均值都很低,未达到平均值,这说明该项政策在审批程序尚需改进。从离散系数看,审批程序高效这个指标的评价差异比较大,有些企业认为政策审批效率很高,但有些企业认为政策审批效率很低。

4.2.6 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的整体评价较低。

由表5可看出,企业对税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评价尚可,说明当前我国税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尚可。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足,企业对“及时传达最新税收政策”、“主动对税收政策的运用进行辅导”、“灵活执行税收政策”这三个指标的评价较低。另外不同区域的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的评价不同,处于高新开发区的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评价较高,而处在区外的企业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评价较低,这说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税务人员在服务园区内的企业上工作比较到位。

4.2.7 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度。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度一般。如下表6。

由表6可以看出,企业管理层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的了解情况比较差,没有达到平均值3,对此,企业有些领导的解释是税收优惠政策的运用是财务负责人的职责,其中好些管理层也是从财务负责人的汇报中才了解有这项税收优惠政策。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管理层很重视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利用,如此看来,财务负责人在企业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上的作用比较大。

4.2.8 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样本企业都设有独立的会计机构。从会计人员的素质上看,大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高,拥有中级以上职称和本科以上学历会计人员的比例较高,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较低。同时,组织规模与财务核算和分析能力及研发信息提供能力这两个指标显著相关,大型企业的财务核算能力和研发信息提供能力较强,中型企业次之,小型企业较低,有些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只知会计核算,基本没有财务分析,对研究开发信息的提供上更是空白。在专职的办税人员这个指标上,组织规模也发挥了作用,大型企业均设有专职的办税人员,中型企业有些有,有些没有,而小型企业一概没有。

4.2.9 影响企业申报积极性的最主要因素。

研究将上述税收政策因素、企业因素和税收征管因素列在调查问卷中,让调查人员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有趣的是,来自企业调查问卷的结果与来自税务调查问卷的结果有所差异。从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政策审批程序”被认为是第一因素的企业数最多,占总数的20%;“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被列为第二,占总数的18%;“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被列为第三,占总数的10%,随后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和“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分别占总数的8%和7%。从税务部门的调查问卷结果来看,“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排在第一位,占总数的40%;“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位列第二,占总数的20%;“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被列为第三,占总数的15%;随后是“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和“政策审批程序”。看来调查对象不同,选择的因素也不同,企业多选择将“政策审批程序”和“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而税务人员则倾向于“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出现这种结果也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不同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

各项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大小的统计结果如下(见表7,表8)。

4.3 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的相关数据,笔者利用SPSS14.0软件对模型1和模型2进行拟合,结果见表9、表10。

模型1检验了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和规模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的影响。表9的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申报的积极性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区域具有正相关性,而且相关性均显著,均通过了0.2的双尾检验,总的弹性系数为0.4368。企业所处的行业对企业申报具有较强大影响作用,其弹性系数为0.7505,这与研究假设5一致;企业所处的区域对企业申报具有较大影响,弹性系数为0.8463,这与研究假设6一致;企业规模没有通过检验,被剔除出回归方程,这与研究假设4不一致,说明企业的规模大小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没有影响。而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区域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有显著影响。

模型2检验了各项影响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作用。表10的回归结果显示,各项影响因素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均有影响,与研究假设1~3、7~11一致,总的影响系数为0.5040。其中各项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同。比较而言,政策审批程序、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较大,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8256、0.7680、0.6581、0.6035,0.5439;而税收政策的稳定性、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程度、税收政策的明确、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等因素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较小,其弹性系数分别为0.2461、0.3437、0.3085、0.3032。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从税收政策本身、企业及税收征管三个方面构建了影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调查并实证分析了“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的现状和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申报该项政策的积极性不高,真正能够享受到的企业比例很低。其中,政策审批程序、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税收政策的优惠力度、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企业管理层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等因素对企业申报积极性的影响较大;而税收政策的稳定性、政策执行准备工作充分程度、税收政策的明确、税收政策信息传递畅通程度等因素对企业申报的积极性影响较小。

对于“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曾有一位官员评价为“国家以100至120亿元的减免税收为代价获得采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准确信息,促进和教育企业规范研发管理,其投入产出效用是不可低估的,比使用二次分配更有效率”[5]。可见“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是一项对政府和企业来说互惠互利的政策。但为什么会出现企业申报不积极的情况,从该研究对企业和税务人员调查的结果看,政策审批程序、政策执行人员的服务水平、具体的实施细则和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这几个因素对这项政策执行的影响最大,由此,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明确政策的执行流程与程序。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操作流程不统一是造成“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考虑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政策执行指南,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流程。

(2)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激励与监督机制。针对税务人员服务不细致、不作为等情况,可以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务员绩效评价机制,完善对公务员的责任追究制度等措施来激励和监督其行为。

(3)建立政策的宣传培训机制。针对企业和税务人员对“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过程中理解上的差异及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上的问题,可考虑开展政策专题培训来公开宣传。可由科技部门联合税务部门,组织科技和工业部门的干部开展政策专题培训;组织地方各自所属的科技型企业进行政策专题培训,向企业讲解政策要点、操作实务、如何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记账等知识。

(4)建立研发项目的专家会商机制。研发项目的认定是“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执行中的难点。税法规定,“研究开发费税前扣除”申请的审批权限在当地主管税务部门,但是由于没有标准,税务部门往往不承认企业自立的研发项目,而对于中小研发企业来说,研发往往是通过自立研发项目来进行的。对此,可考虑建立专家会商机制,建立发改委、税务、财政和科技部门的会商机制和评审专家组,政府立项项目由主管部门审查并出具意见,企业自立项目由专家组审查并出具意见,当地主管税务部门审批执行,科技、发改委、经贸部门监督落实,从而从源头上保证所确立项目的“创新性”,同时避免税务部门因对研发活动的不熟悉而引发的税企矛盾以及对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的保护[3]。

参考文献

[1]俞崇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细则出台的背后与现实[J].华东科技,2009(1):22-23

[2]OECD.Science Technology Industry[J].Tax Incentives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Trends and Issues,Paris,2003:203

[3]李登明,张珍珍,陈颖颖.完善“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J].税务研究,2011(4):72-75

[4]温湘云.关于研究开发费税前加计扣除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商业会计,2012(1):52-54

[5]吴寿仁.三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J].华东科技,2009(1):26-28

[6]俞崇武,黄晓蕾.这么优惠的政策如何才能“落地”?—热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落实问题[J].华东科技,2009(1):41-42

[7]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技术开发费150%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落实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12):1822-1827

鉴定费用是否属于诉讼费用呢? 篇5

唐 山

(宜兴市南方法律服务所)

最近,本人代理的案件中涉及到个比较有趣的程序性问题,那就是“鉴定费用是否属于诉讼费用?”,进而是“鉴定费用由谁负担?”

笔者的观点是:鉴定费用属于诉讼费用之一,它首先由负有举证义务方预交,最后由败诉方负担。具体理由如下:

一、鉴定费用肯定属于诉讼费用之一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第二章诉讼费用交纳范围”把属于诉讼费用范畴的内容,一一作出了明确的列举式的规定。同时,《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还把诉讼费用分成二类:一类是当事人应当直接向人民法院交纳的诉讼费用,即第六条所规定的“案件受理费”、“申请费”和“证人等人员出庭发生的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和误工补贴”;另一类是当事人不直接向人民法院交纳的诉讼费用,如第十二条所规定的“因鉴定等发生的费用”。既然“鉴定费用”列在《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中,尤其是把“鉴定费用”规定在“第二章诉讼费用交纳范围”中,那么“鉴定费用”肯定属于诉讼费用之一的!

二、鉴定费用由谁负担 这个问题应当分成二个子问题,即“鉴定费用先由谁负担预付责任?”和“鉴定费用后由谁负担终付责任?”

⒈鉴定费用先由谁负担预付责任 根据《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二条关于“诉讼过程中因鉴定等发生的依法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费用,人民法院根据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决定由当事人直接支付给有关机构或者单位”的规定,鉴定费用应当依照举证责任的分配,来确定鉴定费用先由谁负担预付责任。

费用—效果 篇6

1 住院费用控制管理方式

总额预付控制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辅以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是指根据按人头付费方式的理论,统计上年度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和补偿比例,预算本年度住院人次和次均补偿费用,结合新农合基金统筹能力、参合人口、物价增长和临床实际等因素,确定预付总额及次均住院费用限额标准。预付总额当年结余则次年继续使用,超支则从次年预付总额中扣减并按比例进行处罚;次均住院费用实行“每月考核,超标扣减,年底核算,年度平衡”的方法,根据医疗单位控制效果进行处罚。总额预付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与各级医疗机构协商,纳入新农合服务合同,目的是通过合同制约,引导医疗机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纠正医生不良“用药”习惯,控制次均住院费用在规定限额标准以内,力求基金实际支出总额不超出预付总额标准,以此来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8年和2009年民乐县新农合统计报表。

2.2 方法

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县、乡医院分类,对2008年、2009年参合农民(正常分娩除外)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和基金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运用EXCEL进行整理和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住院率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住院率下降了1.03个百分点,县级医院上升0.04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医院无变化,见表1。

3.2 次均住院费用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增长了7.25个百比点,县级医院下降了5.94个百比点,县级以上医院增长了0.30个百比点,见表2。

3.3 实际补偿比例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实际补偿比例增长了1.2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下降了0.1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医院无变化,见表3。

3.4 基金使用率

2009年与2008年比较,卫生院基金使用率下降3.8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下降2.50个百分点,县级以上医院无变化,见表4。

4 讨论

4.1 因地制宜,探索简便有效的支付方式和管理模式

各地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程度不一,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必须在明确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支付方式和管理模式[1]。我县2009年实行总额预付控制和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混合支付方式,辅以次均住院费用限额控制,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和基金使用率同比下降,有效地遏制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保证了基金运行安全。

4.2 总额预付控制能有效地遏制卫生院住院率的不合理增长

住院率不合理增长的原因有3个方面:一是补偿制度不合理;二是患者自利驱动;三是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医方诱导住院。2008年7月甘肃省、市新农合政策统一调整,乡级起付线100元,补偿比由60.00%调整为80.00%;县级起付线300元,补偿比由50.00%调整为70.00%。患者在卫生院住院(补偿)治疗自付费用明显低于门诊(不补偿)输液治疗,医方通过诱导住院和延长住院天数等过度医疗获取不正当利益,部分患者亦“小病大养”获取不合理利益,医患双方利益趋同,致使卫生院将门诊输液治疗患者滥收住院,导致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1—3月份住院率异常增长。患者在县级医院住院(补偿)治疗自付费用明显高于门诊(不补偿)输液治疗,医方有诱导住院治疗的意向,而患者愿意门诊治疗,医患双方利益不能趋同,县级医院将门诊治疗患者滥收住院受限,住院率合理增长,见表5和图1。

2009年4月,我们采取总额预付控制,有效地遏制了住院率不合理增长。卫生院住院人次逐月下降,比2008年减少1 776人次,下降了19.20%。县级医院住院人次增长200人,增长了3.00%,见图1。

总额预付对医疗费用有高度的控制力,医疗机构有意扩大病人数是无效的,因此,能有效地遏制住院率不合理增长。但定点医疗机构为了防范基金超支,也可能会有不合理的减少支出的行为,如阻碍病人住院治疗等。因此,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医疗服务,控制住院率合理增长。

4.3 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能有效地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和延长住院天数等,与医院的管理方式及医生的“不良用药”习惯相关。2009年实行限额管理后,医疗单位通过缩短住院天数和降低日均费用来控制费用增长。县级医院次均住院天数比2008年下降0.29天,卫生院下降1.04天。县级医院日均住院费用下降9元,卫生院增加7元。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能引导医疗机构改革管理方式,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见图2、图3。

目前,新农合试点地区采用住院单病种付费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是单病种定额付费标准的确定需要翔实的信息作为基础[2],在卫生信息系统尚不发达的地区开展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因为目前合作医疗管理者在技术上很难实现比较准确的测算病种支付费用标准,而病种支付费用标准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医疗机构的成本补偿、医疗服务提供者行为的激励以及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3]。我县根据本县实际,用次均住院费用限额替代单病种付费方式,对医疗机构进行宏观控制,人性化和合同化双重管理,引导和监管医疗机构对临床科室进行量化管理,做到既要满足患者医疗需求,又要降低次均住院费用,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努力实现医疗机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4.4 总额预付控制使实际补偿比相对下降

实际补偿比是补偿费用同医疗总费用的比值,与起付线、规定补偿比和自费药品比例等相关,反映住院患者的受益程度,能够从医疗费用负担上引导部分患者就近合理就医,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2008年乡、县两级实际补偿比例上半年分别为50.00%、44.00%,下半年至2009年1—3月份分别上升为68.00%、54.00%(7月份规定补偿比乡级由60.00%提高为80.00%,县级由50.00%提高为70.00%)。2009年4月实行总额预付控制后,实际补偿比逐月下降,乡级从68.00%降为60.00%,县级从54.00%降为44.00%,见图4。

医疗机构在住院统筹基金充足的条件下(没有实行总额预付),实际补偿比在恒定范围(图4),力争患者最大受益,从而对病员进行“价格竞争”;在住院统筹基金限额的条件下(实行总额预付),医院为了保证基金运行安全,会降低实际补偿比来弥补基金超支,只求患者公平受益。因此,在现阶段,受地域条件的影响,住院率、疾病谱有所不同;受县域经济条件的限制,就医能力各异。制定补偿比政策时,要根据各地统筹基金承受能力,科学测算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后“因地制宜”制订,不能“全省统一规定”补偿比,致使“县级统筹能力”下降,影响新农合实际运行效果。在住院统筹基金充足,补偿比科学合理的前提下,要严格控制自费比例,保证参合患者最大受益,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实际补偿比下降。

4.5 控制医疗费用合理增长是基金运行安全的根本保证

基金使用率是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和实际补偿比的综合反映。2009年基金使用率比2008年下降6.30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卫生院住院率下降1.03个百分点,基金使用率下降3.80个百分点;县级医院次均住院费用下降139元,基金使用率下降2.50个百分点,见表6。

总额预付控制下的按项目付费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能有效地遏制住院率和次均住院费用不合理增长,降低基金使用用用率。而基金使用率反映基金运行安全和有效使用的程度。

4.6 住院病人就医流向合理是医疗费用合理增长的基础

基层医院住院人次多而基金使用相对较低,住院病人合理就医能从总体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因此,提高县域医疗水平,引导农民就近就医,合理控制病人流向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措施之一。见图5。

目前,一些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较低,严重影响参合农民就近获得费用低廉且能够保证一定质量的医疗服务,致使部分农民转外治疗,不但增加了农民的就医负担,并且导致医疗费用增长。因此,应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服务提供能力,重点是提高低提供能力者的服务能力,使医疗服务提供体系整体得到发展[3],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摘要:目的 研究民乐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控制效果,规范医疗服务,保证基金运行安全。方法 对民乐县县内医疗机构2008年、2009年住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民乐县2009年实行住院费用总额预付和次均住院费用限额管理后,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控制有效,实际补偿比相对降低。结论 适宜的费用控制方式能引导医疗机构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控制住院率和遏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但在实际运行中需要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并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控制效果

参考文献

[1]刘谦.积极开展支付方式改革,整体推进农村卫生工作[EB/OL].(2010-01-21)[2010-02-01].http://www.moh.gov.cn.

[2]徐凌忠,张凯.从支付方式演变看我国实行CP-DRG的可行性[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8):501-503.

费用—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目标人群均来自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未出现并发症者,共计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男女比例为1.17∶1.00,年龄45~75岁,平均(60.75±8.45)岁。随机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男28例,女22例,男女比例为1.27∶1.00,患者平均年龄为(60.34±8.70)岁;B组,男26例,女24例,男女比例为1.08∶1.00,平均年龄为(61.16±8.2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合并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1.2 方法

本研究所选取患者均于入组前进行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空腹胰岛素、肝功能等检查,并对其身高、体重、既往糖尿病治疗史及用药情况进行调查。A组50例,给予混人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进行治疗,其中混人胰岛素为诺和诺德(美国)公司生产,商品名:诺和灵30R笔芯,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00040;阿卡波糖为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中国北京生产,商品名:拜糖平,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9990205。B组50例,给予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其中二甲双胍为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4070。所有入组患者均随访1年,随访期间每2周检查血糖1次,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按照患者全年血糖控制情况,社区医生对入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3 药物费用-效果分析

药物经济学费用包括治疗、检查、给药及时间等成本费用[2]。本研究两组患者的治疗方案均为口服给药,检查等接受治疗的费用均一致,故只需要计算药物的费用。诺和诺德价格:63.4元;阿卡波糖片(拜糖平)价格:66.2元;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价格:8.44元。

评价药物经济学的方法之一为费用-效果分析,目的是使费用与治疗效果平衡,即通过分析寻找达到某一治疗效果时费用最低治疗方案,在费用与效果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点。费用-效果分析注重防治措施的社会效果。最佳费用-效果方案不一定就是最低费用方案。分析比较不同的治疗方案时,有的方案虽然治疗费用高但是治疗效果相对好。此方案效果与费用成正比。此时的每一个效果的增加除以相应的增加的费用即增加费用-效果比(△C/△E),这个比值越低,表明每一个效果单位的增加所追加的费用就越低,则此方案实际意义就越大[3]。

1.4 疗效评估

疗效评估参考WHO的判断标准,主要根据空腹及餐后2 h血糖值判断,将评估效果分为理想、良好、差共三个等级,理想、良好合计为总有效。理想:空腹血糖<6.1 mmol/L,餐后2 h血糖<8.0 mmol/L;良好: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差: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0.0 mmol/L[4];尿糖、血脂、C肽、糖化血糖蛋白质等指标可作为参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进行录入,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的比较

采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治疗方案的总体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种治疗方案费用的比较

对两种治疗方案成本进行比较,计算△C/△E。结果显示,B组的治疗费用为235.48元,明显低于A组的389.10元,B组的增加费用-效果比为-25.60,优于A组。见表3。

注:“-”代表分母为0,无数据

2.4 不良反应的结果

A组出现低血糖反应2例,B组1例,均表现为心慌、心悸、饥饿、体软、手足颤抖、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增加、血压轻度升高等。给予高糖或者立即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5]。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2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6]。治疗糖尿病需要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及药物治疗,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接近目标水平时,通常会服用一些降糖药。药物种类包括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噻啶烷二酮类药物、餐时血糖调节剂、胰岛素等[7,8,9,10]。由于不同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可能为两种药物联合服用,甚至药物联合胰岛素治疗。效果与费用各有差异。

从本研究的临床观察来看,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效果均为优良。简单从费用来看,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组的治疗费用比较低,但费用最低并不意味着是最佳方案,最佳方案应为在相对于最低的费用下,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最小的方案。从药物经济学费用-效果分析来看,混人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组的成本大于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组。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且症状轻微,对患者的健康不会造成影响。

较好的血糖控制治疗方案应进行综合评价(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本研究对混人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和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两种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案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结合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得出二者间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为较为理想的社区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这一结果与大部分文献中的结果也保持一致,可对社区医生指导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锐,施亮,黎衍云.糖尿病社区防治及管理模式的设想与实施[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5):1253-1255.

[2]徐晋辉.氯沙坦与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高血压病的费用-效果分析[J].中国药业,2005,14(5):60-61.

[3]谢健.老年2型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费用-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2007,11(2):176-177.

[4]刘秀丽,靳平.行为改变与糖尿病的关系[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03-104.

[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26(8):18-19.

[6]吴红花,张俊清,郭晓蕙.已发生脑梗死及心肌梗死的2型糖尿病[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1,26(8):20-21.

[7]侯秀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不同药物治疗的疗效比较[J].当代医学,2011,17(11):135-136.

[8]黄瑞娜,吴铿.阿卡波糖对心血管疾病防治作用的研究进展[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1):74-77.

[9]李兰芬.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50例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1):1387-1388.

费用—效果 篇8

1 研究的对象

目前居住在瑞金—卢湾医联体服务区域的上海五里桥社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年龄60~80岁,享受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其行为和学习能力无明显障碍,无严重并发症。共415名患者入选,按居住地分为两组:全—专联合管理组(简称“联合组”)和常规管理组(简称“对照组”)。

2 研究的方法

2.1 联合组的管理

建立全科—专科联合的糖尿病管理团队。成员包括医联体中综合性医院的专科医师、护士、营养师,医联体辖区内的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以及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国内和国际疾病防治指南要求,由专科团队统一组织开展2次疾病控制目标以及临床路径培训,教授社区开展规范化诊疗和患者自我管理,明确用药和检查原则。

2.1.1 强化社区全科团队对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管理。

每月随访至少一次(门诊、电话、上门访视等),在社区免费提供2次血糖测定(空腹和餐后2h毛细血糖),开展血压、血脂、体重、腰臀围测定,督促健康行为(饮食、运动、吸烟、饮酒、情绪调整、关心双脚等)。

2.1.2 搭建专科—全科临床业务合作平台。

对未理想达标的病例,利用医联体已建立的电脑网络系统,每月组织全科与专科医疗团队进行视频会诊;每月组织开展1~2次患者健康教育课程,专科团队通过网络视频参与其中,与社区医疗团队和患者一起讨论和互动;视频会诊和健康教育过程在社区多个卫生点同步开放,作为社区团队临床带教和业务学习的重要内容;明确转诊原则,对难以达标的病例,由社区向专科定向转诊。

2.2 对照组的管理

社区医护人员参加1次由区疾病控制中心组织的慢性病管理岗位培训;每年1~2次,参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的糖尿病防治知识培训,执行现行上海市统一的社区糖尿病访视标准,患者延续原先就医习惯。社区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护士各自负责自己的随访患者,每季度随访1次,每季度免费测定一次血糖。要求做好血糖、血压、血脂、体重、腰臀围。鼓励患者建立饮食、运动等健康行为。面向社区居民(包括非糖尿病人群),每年开展4次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

2.3 效果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本项目管理效果主要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达标(<7.0%)与血压控制达标(血压<130/80mm Hg)以及患者降糖药物费用及管理成本比较。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中率的比较采用皮尔逊(Pearson)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本效果分析采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方法。

3 研究的结果

3.1 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415人,联合组215人;对照组200人。两组基线情况比较见表1,各项指标比较,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注:FBG为空腹血糖,PBG2h为餐后2 h血糖,SBP为收缩压,DBP为舒张压,BMI为身体质量指数,WHR为腰臀比。

3.2 管理效果

3.2.1 患者血糖、血压比较(表2)。

联合组管理后Hb A1c、SBP均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本组基线时指标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期指标比较P<0.05。

3.2.2 患者降糖药物治疗费用比较(表3)。

根据患者的降糖药物使用种类和剂量情况,统计月度降糖药物用量。每类药物均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选择临床最有代表性的常见品种作为标准药物。将每位患者实际用药的品种、剂量和费用换算成标准药物的剂量和费用。两组患者在基线时的标化降糖药物治疗费用分别是313.91元/患者/月和331.61元/患者/月元,P>0.05,组间没有差异,观察12个月后,联合组的治疗费用减少3.39元/患者/月,对照组的治疗费用增加了32.26元/患者/月,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3 成本比较(表4)。

总成本综合了劳务成本、项目劳务补贴、物耗成本3项。其中:(1)标化单位劳务成本=全体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奖金、津贴和社会保障金的总额÷一年标准工作时间÷工作人员数。即:3 251 467元÷1 992h/年÷27人=60.27元/h/人。(2)每项劳务成本=标化单位劳务成本×每项工作总耗时/年。联合组一年中用于随访的时间是645h,健康教育的时间是19h,管理耗用的时间是170h;对照组一年中用于随访的时间是133.34h,健康教育的时间是4h,管理耗用的时间是96h;以上每项工作耗时数与标化单位劳务成本的乘积得到该项目的劳务成本。(3)项目补贴:涉及随访、健教、项目管理和聘请专家指导等费用。(4)血糖测试:一年内联合组免费提供患者测血糖6 192次,对照组为960次。(5)专家指导:联合组的专家指导2次/月,一次为视频会诊,另一次为健康教育,依托于医联体工作框架下的政策支持力度,社区在专家费用的支出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惠免。(6)实际患者人均年度投入成本=患者人均年度投入粗成本+患者人均年度降糖治疗费用变化。

表4显示本项目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中社区每年每例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成本投入分别是412.14元和491.34元。联合组的社区综合干预成本投入比对照组节约79.2元/患者/年。

4 讨论及建议

本项调查基于目前上海市现行糖尿病社区管理模式基础,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全科与专科的合作,细化管理环节,标化管理规范,强化管理力度,经过12个月的随访观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5]。以Hb A1c作为评价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在终点时联合组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其实现血糖达标的人数比率较对照组提升了近10%,且其所支出的相关卫生费用低于对照组的患者。

分析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药物治疗更规范。医联体模式下专科医生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9》、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06提出的相关准则制定社区糖尿病临床诊治规范、健康教育系列教程和随访管理手册,并提供培训帮助社区医务人员掌握。(2)血糖监测和患者随访更强化。a.频率为每月随访至少一次(门诊、电话、上门访视等);b.血糖监测为每月免费提供2次(一次为空腹,一次为餐后2h毛细血管血糖监测);c.指标监测包括血糖,血压、血脂、体重、腰臀围;d.健康行为督促包括饮食、运动、吸烟、饮酒、情绪调整、关心双脚。(3)健康教育更全面系统。面向随访的患者推出每月1~2次健康教育讲课,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中心提供规范一致的系列课件,讲座依托互联网与专科医师、营养师视频即时互动,保证患者不论是在瑞金医院还是在社区卫生中心,他接受到的健康教育内容基本是同质的。(4)团队合作更有效。在社区采用团队协作工作模式,不仅全科医师访视的患者可以获得用药指导,公共卫生医师和护士访视的患者一旦遇到用药疑问可以迅速在团队内找到一位全科医师为其提供药物调整指导。(5)全科—专科联系更紧密。有每月1次全科与专科网络会诊的会诊制度;有全—专绿色通道定向转诊管理不达标者的转诊制度。

总之,在医联体模式下运作的全科—专科合作的区域性管理模式,依托于规范的管理平台、高效的管理流程,在综合管理糖尿病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卫生经济效益,较好的成本效果,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服务模式加以推广。

从整个医疗体系的卫生经济成本效果分析,该项目所研究的全科与专科合作的糖尿病管理模式节约了国家的卫生资源投入,但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角度分析,其投入的患者人均年度投入粗成本是453.00元,较传统管理模式104.22元增加了348.78元,这笔增量的投入如果没有相关卫生行政部门的经济补偿,那么这一探索有效的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将无法可持续地推行,也无法可行地推广。

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疾病转归和并发症演进是长期的过程,根据国外如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试验(DCCT)、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国内如大庆实验等诸多大组长期临床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达标控制对降低患者大血管和微小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6,7]。故可以推测,本研究中有助于良好血糖控制的糖尿病管理模式亦将对降低因糖尿病所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费用具有积极意义,但这还需要开展长期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和观察。

摘要:目的 :评估医联体中的医院专科和社区全科合作开展糖尿病管理的临床效果以及费用情况,为建立更为有效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糖尿病患者415名,随机分成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研究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等指标在管理1年前后的变化。采用成本效果分析中的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以糖化血红蛋白为评估的关键指标,计算成本效果。结果 :观察12个月时,联合管理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联合管理组和对照组社区每年每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成本分别是412.14元和491.34元。结论 :在医联体工作框架下,医院专科与社区全科联合管理糖尿病的做法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可为其它慢性病管理所借鉴。

关键词:糖尿病,费用,医联体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Diabetes atlas[EB/OL].[2013-08-27].http://www.idf.org/atlasmap/atlasmap.

[2]Wild S,Roglic G,Green A,et al.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J].DiabetesCare,2004,27(5):1047-1053.

[3]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tes among menand women in China[J].N Engl J Med,2010,362:1090-1101.

[4]常向云,范玲,孙侃.糖尿病的治疗现状与糖尿病教育[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6,27(3):16-18.

[5]赵列宾,陈宇红,董斌,等.基于互联网及全科—专科合作的社区糖尿病管理模式:上海五里桥试验[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4):286-289.

[6]管庆波,郭军,赵家军.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10):101.

费用—效果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对象为在我院2012年1~12月期间住院治疗、ICD10诊断为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支气管肺癌的手术患者 (表1) , 就其平均住院日和次均费用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

1.2 研究方法

将5病种2012年临床路径组与非临床路径组患者的数据进行对比, 所有计量资料均做正态性检验, 若P<0.05, 平均住院日和次均费用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 (25分位~75分位) 表示, 路径组与非路径组的对比数据采用秩和检验的Mann-Whitney检验;若P≥0.05, 平均住院日和次均费用采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 对比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五病种患者基本信息

按照卫生部发布的临床路径入径标准, 2012年肿瘤5病种共收治2381例患者, 按照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共1575例, 完成率为66.1%, 完成率为97.3%, 达到卫生部“入径率大于50%, 完成率大于70%”的要求。

2.2 平均住院日比较

将肿瘤5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进行对比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我院目前的诊疗管理水平下, 不论是否进行临床路径管理, 均能低于卫生部发布的住院日标准。而临床路径管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均低于非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如胃癌, 非临床路径管理患者为17天, 临床路径患者住院日为15天, 降低了2天;乳腺癌非临床路径管理患者为16天, 临床路径患者住院日为14天, 降低了2天。

经正态性检验, 肿瘤5病种的住院日和次均费用数据均为偏态分布。经秩和检验, 乳腺癌和胃癌在总住院日的路径组与非路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而甲状腺癌、结肠癌和支气管肺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2.3 住院次均费用比较

将肿瘤5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患者与非临床路径管理患者的次均费用进行秩和检验, 除支气管肺癌之外, 其他4个病种均有统计学差异。5病种按照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比非临床路径管理患者在次均费用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胃癌的次均费用下降4984.17元, 结肠癌下降4139.86元, 支气管肺癌下降3187.69元, 乳腺癌下降2640.18元 (表2) 。

3 讨论

床位作为重要的卫生资源, 是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物质基础之一,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资源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床位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医院内涵式发展道路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医院总体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指标[3]。

美国兰德公司通过对许多国家的住院服务技术项目进行评估后, 得出的结论是:1/4的住院日和诊断操作是不必要的, 所提供的2/5的治疗药物不起作用。马谢民等[4]在1998年对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4个择期手术病种的适宜住院日进行研究, 得出“44.71%的住院日为非适宜住院日”的结果。由此可见, 目前非适宜住院日的现状令人担忧。临床路径将诊疗行为设置了明确的时间节点, 减少了院内无效等候时间, 规范了医疗、护理行为, 同时协调了相关科室的工作, 严格按照临床路径表单完成相应诊疗内容, 使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就医过程中, 减少或消灭了无效住院日, 缩短了住院时间。从数据分析结果上也证实了这点, 甲状腺癌、胃癌、结肠癌3个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路径组的四分位间距离散程度较非路径组明显集中, 而甲状腺癌、结肠癌、支气管肺癌的平均住院日组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 可能因为这3个病种入组率较高, 在住院时间的安排上已经比较合理, 优化的限度较低。

通过减少无效住院日、缩短平均住院日, 增加了床位周转次数, 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同时显著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甲状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的次均费用在实施临床路径均有统计学差异, 可以证明其在降低住院费用方面的作用。支气管肺癌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 但是路径组比非路径组节约3187.69元, 降幅达到5.3%。

4 结论

总之, 临床路径是在我国医疗改革的新形势下, 顺应医疗服务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随着医疗服务费用逐步走向第三方付费, 医院要提高医疗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 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就必须在质量管理方面寻找较先进的方式和模式[5]。通过实施临床路径, 无论从降低平均住院日, 还是降低医疗费用上, 均表现出其良好的优化作用。同时, 临床路径也对医院运行体制、传统习惯、服务理念等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医院管理者在推行临床路径时要勇于创新、充分论证、系统培训、合理安排, 才能充分发挥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 (试行) [Z].卫医管发[2009]99号.

[2]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Z].卫医政发[2012]65号.

[3]高士洪, 孙宏, 许凤娟, 等.某三甲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院管理, 2010, 30 (9) :14-16.

[4]王丹, 张晓鹏, 梁万宁, 等.从肿瘤患者住院医疗行为看临床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J].中国医院, 2009, 13 (8) :58-59.

费用—效果 篇10

2008年12月, 国家印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国税发[2008]116号, 对研究开发费用的税前扣除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和注意事项;2013年2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税[2013]13号文, 对中关村、东湖、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有关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试点政策作了规定和说明;2013年9月,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财税[2013]70号文, 对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有关政策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2008年6月, 安徽省印发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具体操作办法》, 从法律法规政策依据、适用范围、审核程序及报送材料、有关要求和注意事项4个方面明确了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具体操作办法。2009年12月, 安徽省下发了《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项目审核的通知》, 对相关研究开发项目的审核程序作了进一步规定和说明。

1 政策执行与落实情况

1.1 政策执行情况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执行, 特别是新出台试点政策 (财税[2013]13号文) 的实施, 扩大了研发费用列支的范围, 进一步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税负, 增加了企业研发投入, 推进了企业自主创新, 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建立配套制度。建立了窗口申报、部门联审、多层监督、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等管理程序, 完善备案管理联动机制, 根据项目申报种类组织相应专业领域的专家, 开展企业申报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集中评审, 研究存在的问题, 指导企业按照要求编制、上报并组织专家审核加计扣除申报材料。

二是开展政策宣传。安徽省科技厅在合芜蚌试验区开办自主创新政策培训班, 利用科技活动周、“三下乡”等主题活动, 定期邀请税务、财政部门的专家开展研发项目税前加计扣除专题培训, 组织相关企业的技术负责人、财务人员学习培训, 科技、财政、税务部门针对部分重点企业上门开展辅导。

三是加强审核监管。在研发项目和研发费用审核上, 省科技厅与税务部门通力协作, 同时对于企业申报的研发项目按照技术领域来聘请专家, 开展企业申报加计扣除的研发项目集中评审, 共同会商解决。

四是开展调研评价。面向合芜蚌试验区开展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试点, 面向重点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开展政策实施效果调研与评价。

1.2 政策落实情况

本次研究面向合芜蚌试验区1 000家左右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 回收917份, 回收率超过了90%。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出, 2009-2012年获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的合芜蚌试验区企业比重在逐年增加, 由2009年的192家增加到2012年的334家, 增长了近两倍;2009-2012年加计扣除额在逐年放大, 由2009年的18.7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39.29亿元, 增长了两倍以上;2009-2012年所得税减免额在逐年增长, 由2009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2年4.24亿元, 增长超过两倍;2009-2012年所得税减免额占企业当年所得税减免额的比重基本上在三成左右, 近三年都在平稳上升。这反映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落实情况较好, 执行力度较大, 切实通过减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 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详见表1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整体执行情况。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 2009-2012年享受政策优惠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幅较大, 由2009年的134家增加到2012年的310家, 增加了两倍以上, 增幅超过了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增幅, 2009-2012年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当年享受企业数的比重, 由七成上升到九成以上;2009-2012年加计扣除额也在同比增长, 由2009年的15.93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37.35亿元, 增长超过了两倍;高新技术企业加计扣除额占享受企业加计扣除总额的比重由2009年的85%上升到2012年的95%。这反映了合芜蚌试验区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高新技术企业, 而且比重也在逐年上升, 高新技术企业也越来越重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加大落实政策执行力度, 以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详见表2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执行情况。

2 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2.1 直接作用

调查显示, 2009-2012年合芜蚌试验区企业享受政策少交所得税总额和均量都有所增长, 减税总额增幅较大, 2012年减税总额较2009年增加了一倍以上, 减税均量都在稳步增加, 2012年减税均量较2009年增加了35.75%。调查显示, 2009-2012年合芜蚌享受政策的企业数在不断增加, 近四年合芜蚌享受政策所得税减免额占企业所得税减免额的比重在80%~100%的企业占了近1/4, 比重50%~80%的企业占了被调查企业的近1/5, 比重在50%以上的企业占了四成,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加大落实政策执行力度, 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税负, 增加了利润, 体会到了政策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效果。

2.2 间接作用

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给企业、产业和地区的创新进步与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通过有效回收448家企业数据调查显示, 其中有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政策带来的主要效果体现在研发投入增加和研发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提高, 有三成左右的企业认为实施该政策加强了研发管理, 增加了研发项目, 增加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授予量。详见图1。

3 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次还针对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829份, 有效回函率达到了90%。其中认为“政策执行和落实”以及“与其他政策配套协调”方面有问题的企业有749家, 占被调查企业的90%。

从政策本身来看, 调研发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本身还存在着诸如研发领域限制过多、研发费用范围过窄、研发费用归集方法和标准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 政策的管理和监督细则较少, 多项目费用分配方法不明确, 不利于企业的操作。

从政策执行和落实来看, 调查发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在执行和落实方面还存在着政策管理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受益有限、政策宣传和服务力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企业无法享受相关政策, 降低了企业申请享受政策的积极性。

从与其他政策配套协调来看, 调查还发现,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缺乏研究开发费用具体操作细则, 与其他政策配套协调不畅, 使原本能享受的优惠没有享受, 降低了企业享受政策的力度。

4 政策建议

4.1 健全完善政策设计, 降低享受政策门槛

建议在研发项目申报与审批、研发费用归集与核算等方面放宽限制, 扩大并细化研发费用认定范围, 明确加计扣除的具体财务科目, 增加具体可操作细则, 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及产品制定更加详细的政策, 分行业制定详细研发项目, 适当扩大支持高新技术领域范围,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加计扣除力度, 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增加有利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特别优惠条款。

4.2 加大政策执行与管理, 强化落实政策力度

建议简化政策申报手续和审批流程, 加强税务部门与科技部门的沟通, 加强对企业研发项目的日常跟踪管理, 主动与企业对接与跟进, 同时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 利用多渠道强化对管理人员的培训督促, 加强对企业的研发费用归集和研发项目认定管理的培训指导, 指导企业完善加计扣除审批和备案, 增强政策的指引性和可操作性。

4.3 加强与其他政策的配套协调, 提高审核政策效率

建议加强政策配套联动, 协助符合政策的企业享受政策, 加强高新认定与科技项目加计扣除政策享受的协调, 加强企业研发费用贷款、贴息等政策协调, 加强政策实施部门和归口管理部门的协调, 协调税务部门、科技部门共同审核企业资料, 提高审核效率, 统一研发费用的归集标准, 形成推动企业政策落实的工作合力, 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 加强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以及与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的完整性。

摘要:本文对国家及安徽省出台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进行了梳理, 基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 总结了目前合芜蚌试验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情况, 并通过数据分析对政策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阐述与说明, 针对该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进一步完善该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赵彤, 范金, 周应恒.长三角地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效果评价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11 (6) :71-73.

[2]夏太寿, 皮宗平, 刘中正.江苏省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8) :97-99.

【费用—效果】推荐阅读:

费用效果分析07-01

有效费用07-16

旅游费用05-10

费用控制06-02

诉讼费用06-04

费用支出06-04

电力费用06-05

病种费用06-08

信息费用06-08

年度费用06-08

上一篇:甜玉米种植下一篇:接地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