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

2024-06-01

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共10篇)

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 篇1

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 构建学生健康人格, 还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 增长才干, 促进全面发展。铜陵市金山路小学以绿色校园建设为抓手, 全面优化校园文化, 为学校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一、绿化、美化、净化是构筑绿色 校园的前提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创造适宜的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 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1.精心设计, 合理布局, 使校园绿化、美化、净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同色彩的植物都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智能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 特别是绿色, 能净化孩子心灵, 使儿童举止行为焕发朝气, 变得温和稳定。2012年春天, 金山路小学在校园异地新建完工时, 就广邀园林、绿化等单位的专家来学校, 结合校园整体布局从校园面貌、人文环境和现代艺术环境的视点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建设。目前的金山路小学校园里花 坛形状各异, 富有童趣。花坛里的苗木、花卉参差错落, 可谓花团锦簇、绿树成荫。学生行走在花间小径, 宛如置身花园, 与绿色亲密接触, 身心愉悦。

净化是指讲文明、讲卫生, 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整齐、宁静。学校结合所在城市争创国家级卫生先进单位为工作抓手, 尤为注重于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 要求师生注重生活细节, 校园整洁卫生。目前的新校园, 先进现代的设备让人因之奋进, 宽敞明亮的教室令人耳目一新, 整洁优美的环境使人流连忘返, 校园里现代朝气与人文情怀并存共进。

2.合理安排, 满足学生的审美要求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审美需要, 对校园的美化, 还必须作精心的合理的安排。学校本着培养学生观赏自然景物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 因地制宜, 建造了近400平方米的“森林公园”。森林公园里的植物选择关注多样性, 有落叶的乔木, 还有常绿的灌木;有热带的棕榈, 也有温带松叶木;有芳香四溢的桂花和蜡梅, 也有鲜艳夺目的月季和茶花……森林公园里四季鲜花, 绿意盎然, 是孩子们课余最喜欢的去处, 或赏花, 或诵读, 其乐融融!

校园自然环境本身, 为孩子提供了极好的审美对象, 使他们产生审美知觉。学校再结合文明行为引导, 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不仅会使小学生获得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 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的外部要求, 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以人为本是构筑绿色校园的 要求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师生文化。学生和教师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享受者, 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校园文化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应重视师生的积极性的充分发挥, 把体现学校教育人文本质和培养学校的人文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1.实施人性化管理

教师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执行者。教师的精神需求是教师工作状态的真实反映。学校要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 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需求, 不但给他们提供事业上的用武之地, 而且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尤其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 家庭生活等问题, 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让每位教师既有事业上的成就, 又有体面的甜美的生活。在管理活动中, 学校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做到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推进阳光政务, 真正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

2012年秋季进驻新校园不久, 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发掘办学70年来的历史, 培育“求实创新, 和谐共进”的校园精神, 振奋教师精神, 建立职业自信。

发展“以学生为朋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给予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 主动为学生的学业成才, 健康成长, 精神成人无私奉献。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认真听取学生的反映。近年来, 学校结合城市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较多的现状, 在教师中开展了“爱心妈妈”实践,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阳光成长, 也涌现了一大批“德艺双馨”教师。

2.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学校的竞争优势, 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的持续发展, 关键在教师。我校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搭建发展平台。

(1) 创建学习型组织, 培养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学校细化各项制度, 引领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集中学习、互动研讨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个人自学、同伴学习……定期开展“学习体会交流”等活动。体现了全员学习、全程学习的 思想。同时还要求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使得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逐渐树立起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观。

(2) 优化成材环境,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和未来。迅速培养出一批爱事业、钻业务的合格教师, 是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于青年教师的指导, 学校施行导师制度。指导教师对培养对象的备课、上课、反思进行全程指导, 更以发展性评价引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评价的作用除了在价值取向上起到导向作用外, 更重要的作用还表现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给予专业引领, 即通过评价指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 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和措施, 为青年教师进行下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提供可操作性建议, 引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此外, 学校还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示范课”和“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等活动, 更为青年教师提供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三、丰富文化生活是绿色校园的 途径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能够展现学生的才艺, 张扬学生的个性。学校充分认识到活动教育的重要价值, 每学期都要举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的活动, 并努力使得各项活动制度化、常规化。为此, 学校每学年都要举办文艺汇演、读书节、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制作手抄报、两操比赛、学生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注重活动形 式的标识性或活动仪式的规范性, 用看得见的行为方式来强化看不见的教育目的, 以期能增强对学生心灵体验的震撼作用, 提升活动的教育效果。

为使活动出成效, 本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 形成教育合力的理念, 学校努力拓展活动空间, 各项活动中师生同台、家庭协力、邻里互动, 场面精彩, 气氛活跃。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展示了和谐校园创建成果, 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陶冶了学生情操, 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每一项活动都是一项综合的实践, 需要有精致的安排和精细的合作。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 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 也涵养了教师, 和谐了团队。

如今, 走进金山路小学, 依托乡村少年宫活动, 书画、体育、读书、舞蹈、棋类等兴趣小组遍布校园。各个兴趣小组都有多人次在省、市级的大赛上获得了等级奖。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伴随着动听 的歌声, 成了校园文化中一道道亮丽风景, 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个性化是构筑绿色校园的目标

“文化之于组织, 犹品性之于个人, 一个组织就像一个人一样也有其个性”, 在一定意义上说个性化是学校文化的标志。可以说, 建设学校文化, 从根本上说就是追求学校发展的个性化。

学校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个性, 才使自己充满活力, 与众不同。个性的背后蕴含着学校独特的理念和价值观, 独有的办学思路和策略, 同时还有伴随而生的独特学校活动, 令人侧目的办学成效等, 个性化可视为一个学校的特色, 是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基础教育多元化、内涵式竞争格局的日益深化, 学校个性的形成与凸显变得越来越迫切而重要。

学校文化是一种传统、一种积淀, 需要我们去理解、去发扬。金山路小学是一所具有丰厚文化积淀的老学校。由于城市发展需要, 异地新建, 2012年6月完工, 并投入使用。新校园占地近24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 设有36个教学班, 占地面积及办学规模等都为全市之最。新的校园应该有新的气象, 学校借着入驻新校园及举办70周年校庆契机, 引导全体师生大力发掘学校办学历史, 提炼学校精神;结合学校的发展历程, 组织全体师生及学生家长给学校的三栋教学楼命名, 广泛开展了校歌的征集工作, 极大地振奋了精神, 凝聚了合力。

与此同时, 学校进一步梳理办学思路, 申报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的省、市级课题, 制定了构筑绿色生态校园三年规划, 以“活力”为主题, 以“和谐”为主线, 开展生态教育, 推进“绿色”课堂实践, 力争将校园打造成为全体师生幸福的栖居地。

文化意在创造人文精神深厚、文化品位高尚的学校生活, 让全体师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芒下, 儒雅气质, 心态开放, 昂扬勃发。管理过程中, 学校进一步完善党、政、工、团等组织机构, 积极发挥组织优势, 实施凝聚力工程, 创设和谐平安校园。以人为本, 科学规划, 加强制度化人性化管理, 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以师德建设为抓手,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全面发展学生个性, 把学校办成育人环境优美, 教师队伍优秀, 学生素质优良, 办学条件一流, 教育质量上乘的现代化小学。

一年来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 较好地厚实了学校发展内涵,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成功申报了“乡村少年宫”建设项目, 其中的摄影和田径填补了我市同类项目建设中的空白, 获得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名教师的优质课获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多名教师的教研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获奖, 一名教师因其先进事迹入列区师德宣讲报告团;十余名学生在省、市级的读书征文、书信、演讲以及科技创新等比赛中获奖。

当然, 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 不断完善发展。我校将进一步推进“构筑绿色生态校园文化”实践, 营造浓郁的生态文化,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给学生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校园也必将成为温馨的花园, 和谐的乐园!■

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 篇2

绿园区正阳小学

孙桂荣

坚持环保过程教育

创建校园绿色文化

---------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

孙桂荣

我所工作的单位是吉林省长春市绿园区正阳小学,它坐落在长春市万福街1号,现有25个教学班,1380余名学生,123名教职工,几年来,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在求特色,创品牌,加快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开展环境教育确定为学校工作的一个光点和亮点不断地加以拓展、彰显和推进。学校先后被评为“长春市花园式学校示范校” “长春市校园文化示范校”、“吉林省科技教育示范校”、国家级表彰的“绿色学校”。

我校之所以把环境教育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工作重点,最初应该说源于三个意识,一是危机意识,主要面临全世界范围内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产生深刻的忧患。二是责任意识,主要是对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省、市、区环保部门和教育部门关于保护环境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三是使命意识,就是环境保护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从教育工作者自身抓起。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在省、市、区环保局、区教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我们逐步把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日程,逐步形成了比较集中、比较系统的想法和构想,可以概括为一个领先、两个观点,五个观念和一个定位。

一个领先,即意识领先;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成为我们正阳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二个观点;生本主义观点,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协调合作观点:全校上下,各学科协同 配合全方位推进。

五个观念,即开展环境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观、环境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环境资源价值观和热爱、保护环境的伦理道德观。

一个定位,就是立足学校,面向家庭,辐射社会,加强大众的、爱心的、道德的、非功利的环境教育,创建艺术的、人文特色的校园绿色文化。二者归结为一点,就是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使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外现为可见的、可感的校内外绿色环境,内化为自觉、自主的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

基上述的认识和基本构想,我们确定了学校的环境教育的主题是:环境熏陶、课程渗透、师生互动、特色辐射。把工作重心放在校园环境、教育科研和社区实践三个方面,具体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创建校园绿色环境,为提高学生环境素质提供物质保证。

我们正阳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学,经费并不充裕,自93年以来,我们就本着“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围绕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先后翻新了围墙壁画,搞了雕塑景点,修建了操场,解决了二次扬尘现象。校园内栽种了十余种珍贵树种,可绿化地种植草坪1300多平方米,校园内处处绿树成荫,四季花开不绝,配以不同的小动物模型,令人仿佛置身于 美丽的大自然中。同时我们又利用教学楼后、校园南墙里侧两块空间,建立了让孩子们热衷参与的生态游戏区,以“人与自然”为主题,设立了“蜘蛛上网”、“壁虎攀行”、“无声隧道”、“兽笼鸟笼”、“风力飞船”、等游戏设施,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游戏中,领悟其中蕴含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刻的环保理念,寓教于乐。此外我们还绘制了“共享自然”大型壁画,设立了分类垃圾箱,班班成立了绿色回收站,并将回收的废品所得资金用于班级、学校、社区的环境建设中。今年,我们又建立了无土栽培实验区,采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植物栽培,我们用无土栽培技术栽种的九月菊,到现在依然是花开正艳。加上错落有致的造型设计,使其真正成为一道集科学、环保于一身的走廊绿色风景。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教育资源,无一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积极开展环境教育科研活动,指导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可持续发展,将人口、环境、资源、灾害和发展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新世纪小学环境教育的方向。要把环境教育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必须以教育科研为指导。今年我校建立了“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小学环境教育的研究”这一省级课题,同时遵循教育规律,加强了环境教育科研的力度,坚持“以环境教育和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改之路。

1、编写了一套立足于本校实际的环境教育读本。学校从自身角度出发,努力发掘学校的潜在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2、是实施课堂渗透教学,要求各学科教师参照教育部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所有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和要求摘选、集中、再挖掘,做到所任学科含环保内容的课程有渗透计划,有教案,在教学时注重发现环境教育因素,有机地适时地加以整合,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环境教育。如教学《蛇与庄稼》一课,老师利用电脑动画课件,形象地再现了蛇、田鼠、庄稼之间的关系,以及猫、土蜂、苜蓿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破坏生态环境带来的灾害。在劳技课上,老师让学生用毛线球编织生态网,引导学生认识每个人都是生态网络中的结点,任何一个人破坏了这个结,对整个网络以至对整个自然界都能带来灾难性影响,从而强化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相互依存、共荣共生的道理。通过这些课程渗透,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生动,富有感染力的环保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情结,为顺利开展其他方面的环境教育工作奠定了非常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

3、从学科环境教育渗透走向研究性学习。

环境教育内容不仅需要环境专业工作者、教育教学专家、各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和彰显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人格,我们提倡渗于课内、寓于课外,通过多种方法让环境教育从学科课堂渗透走向具有更多开放性、问题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和层次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几年来,我们先后推出了“一棵树的生态价值”、“爱护我们的朋友”、“我心目中理想的绿色校园设计”、“沙尘暴离我多远”、“还绿地碧水蓝 天-----垃圾污染考察”等课题,使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得到增强,心灵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收到了预期的环保教育效果。

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环境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几年来,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环境素质。组织教师环境教育能力提高的培训,着重增强教师的环境意识和挖掘教材与环境教育结合点的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多方邀请环保专家来校指导。每年都要请有关环保专家到我校对老师授课,在传授环保科普知识过程中突出强调自然、人口、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和环境对人们生活及身心健康的影响,增强了教师对区域环境现状、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和紧迫感,使教师逐步克服了单纯的教学观点,认识到自己担负着教书育人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环保育人,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因素的责任和义务。此外每年我们都要组织领导、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培训班。通过培训更新了知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三、深入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环境教育,只局限于校园、课堂是不够的,要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还要靠学生的变向实践。几年来,我们把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确定为环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和发展点,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做实做好。几年来,我们先后对南湖公园湖水造成鱼虾大量死亡实例进行水污染考察,到净月潭监督植被生长和湖水保护情况;承担了七所红领巾文明楼院的清洁工作,成立了43个社区服务小队,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号召居民都来为环境保护做力所能及之事;二OOO年我们率先在长春市发起了“新世纪环保小卫士特别行动”,针对废旧电池的危害,开展了“还地球一片绿色,给废旧电池找家”活动,并在社区5处指定地点放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几年来共收集废旧电池3万多节,省市各大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二OO一年世界地球日,结合长春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我们又率先在长春市发起了“以纸换树,为春城增绿”活动,号召学生把用过的书本、废旧报纸收集起来,换钱买树苗,栽在了区政府门前我们认养的六块绿地上,并作为正阳小学红领巾看护园,常年为小树浇水、管护,和小树一起成长。这次活动在春城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带动了全市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积极投身到植树活动中,并使“以纸换树”活动成为2002年我市特色活动。2003年我们又召开了“倡导绿色,天天环保”誓师大会,全体同学从身边小事做起,天天坚持环保,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圆珠笔,低年级的小同学使用环保铅笔,并能做到纸的两面使用等等,全校师生不论走到哪里,只要有一块废纸也要把它送到自己班的绿色回收箱里。此外我们班班都建立了绿色回收站,用回收废品所得的资金,建立了环保书屋,并用于学校、班级的绿色文化建设中。如每班每个窗台上都有一道绿色窗帘(吊兰即绿色氧吧)。通过活动,学生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争当“环保小卫士”蔚然成风。近两年,我校把环境教育逐步从学校推广到社区、家庭,以“营造绿色家庭”为主题在学生中、家长中广泛宣传环境教育,学生们根据实际状况撰写了调查报告交提出倡议营造绿色家庭共创和谐社会。我校是吉林省首批科技教育示范校。几年来,我们始终认为,教育学生从小学习科学技术,掌握科学技术,就应该教育学生始终关注科学技术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还注重将环境教育与科技活动相结合。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搞好课外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成立了标本制作小组、气象小组、天文小组、种植小组、饲养小组、太阳能小组、科技作品创作小组等。如科技作品创作小组的学生们,用回收来的废旧物品(易拉罐、饮料瓶等),先后制作了几百件科技作品。如草坪上的捡纸器、多功能撮子(为了防止风吹跑纸屑,上有一个盖,中间有一个隔,把垃圾分类装好)、自动控水器(水加满后能自动停止的装置)。

自二000年我校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以来,在省、市、区各个环保部门,教育部门的领导、支持下,我们又投资建立了环境教育室、环境宣传廊、多媒体工作室,使学校的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二00二年四月,我校的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在吉林省绿色学校校长培训班上作了汇报,受到了省、市领导及兄弟学校的好评。同年七月,结合创建绿色学校工作又代表吉林省接受了十一省记者团天津记者团的采访二00二年我校又加入了联合国计划署开发的‘图们江战略行动计划’。两年来,我校先后有一百多名学生在各级环保活动、竞赛中获奖;二00一年在吉林省 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大赛中,我校教师的教案、班队会方案有32人获奖;二00二年我校在全国环境教育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教师制作的课件《只有一个地球》在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00三年、二00四年环境教育活动曾先后四十多次在全国、省、市各大新闻媒体报道。二00五年四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校举办了“让地球妈妈小起来”的主题活动;二00六年的世界环境日我校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世界环境日活动,同学们还制作了“营造绿色家庭”的调查报告并提出环保倡议。二00七年的环境教育活动我们不但继承了以往的特色,还带领学生们走进了社区进行宣传;今年的世界环境日我们结合国家关于要取消“白色塑料袋,提倡使用布袋”的号召,带领广大家长及学生亲手制作了布袋,并把它送给社区的居民们,这次活动得到了〈〈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广大媒体的争先报道。

绿色教育催生全新校园文化 篇3

关键词:绿色教育 优秀文化 优质环境 丰富活动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课程文化等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也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优秀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对师生起着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的作用,有利于师生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我校把重点放在特色文化建设上。特色学校建设要有品牌化的管理,要有品牌校长和名优教师,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既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的需要。

“绿色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它完全是从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成才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充满创造、充满智慧、充满挑战的,是回归教育核心与本质的教育,正如绿色教育的核心词“象征生命 寓意健康 代表希望 昭示发展”一样。绿色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新的教育,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是一种孕育新人、催生教育新理念、培植崭新思想的教育,它通过特色化办学和实践研究,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学校的校训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它既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学校走向特色发展的道路,更催生了全新的校园文化。

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它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学校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阵地,必须加强先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教育引导师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特点、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学校全校师生在先进办学思想的指引下,落实教育改革,努力构建和谐发展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培养合格的小学生,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言,“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清新、整洁、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学校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积极美化绿化校园,为师生创造了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跨进大门是整齐的校舍,平展的硬面化操场,环绕操场的绿树红花为校园平添了许多生机。雕塑、标语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催人奋进,让每个跨进校园的人都深受鼓舞。走进教学楼,走廊两侧的墙壁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一、二楼“快乐国学诵读”展板,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使学生在古诗描绘的优美意境中穿行,在《弟子规》的耳濡目染中感受古老的师道尊严的气息和现代的和谐氛围;在《三字经》中了解了世界万物,通晓了圣人之礼。学校正是依托这些文化背景,打造墨香校园,将“书画润心气质如华”的文化理念融入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涵养师生德性,润育师生品行。三楼的新中国发展历程展让学生在了解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四楼的“绿色教育”展板使学生生动地了解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工作目标,感受学校的发展历程。五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五十忌语成为全体教师的行动指南。楼梯转角的推普宣传画让孩子们潜移默化地了解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的重要性;消防知识宣传画更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校园环境,启迪智慧,催人奋进,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徜徉,每处景物,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和熏陶学生,激起全校师生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丰富的校园活动是和谐校园的载体

全面发展的学生不应该是埋在书本习题堆里的,他们应该享受童年的快乐。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少先队组织是学生的心灵家园。学校以少先队为依托,成立了红领巾电视台,创办了校报《绿苑》,成立了红领巾救助中心。孩子们通过采访、编辑、主持、录制等活动体验了一项崭新的工作,使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学校借助校园电视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和礼仪教育,把养成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放在礼仪教育的探索实践上,编写《礼仪宝典》教程,使礼仪教育从“散点式、应急性、被动型”走向:常态化、序列化、系统性,并以此为载体推进礼仪教育的探索路径向纵深拓展。同时让学生通过校园互联网了解学校最新发展,为孩子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搭建舞台。在四十多期的校报上,经常能够看到学生们稚嫩而充满活力的文章,一篇篇都透着墨香,谁能说他们将来不能成为文学家呢?学校的红领巾救助中心历时11年时间,累计捐款2万5千多元,救助贫困生1600多人次,成为传递着全校师生爱心、传递正能量的平台。

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更使孩子们在玩耍的同时增进了了解,融洽了关系:一分钟军姿像模像样;一分钟踏步走整齐划一。骑马舞跳出了七彩童年;五颜六色的毽球跳动着年轻的活力;拉成三角形的皮筋跳出了天真与稚气;长绳飞舞,舞出了青春的气息。“蛇形走”更是锦上添花,一改原来在操场站立等待回教室的苦闷,化静为动,壮观有序。努力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健康体魄、特长发展的统一,即科学、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绿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催生了全新的校园文化。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无私奉献、善导乐教的教师;热爱学习、健康成长的学生成为校园文化的主色。如今,校园文化已经升华为一种全方位塑造教育的生命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中央东路小学已经成为充满思想、底气和智慧的校园,人的观念、品味、学识……也都在逐步升华,校园文化也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一路进取和成长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郭清平,陈中华.“锦水”深流 润物无声[J].中国德育,2013,(13):44-47.

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 篇4

手绘海报是大、专院校校园中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主要有手写、打印两种。内容各异、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计其数、大小不一等特点张贴于校园内的海报,一般是为了介绍和宣传电影、戏剧、比赛、文艺演出等各部门,各社团活动安排的通知。具体介绍活动的主办单位、时间、地点等内容。也不乏个别学生的失物与招领启事。又因为海报本身名目繁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颜色鲜艳,五彩斑斓;尤其,排版自由,不拘一格,可令人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有着与广告、报纸等媒介更为快捷、省钱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信息通道;也是大、专院校校园必不可少的一种宣传媒介。

1.1 校园与海报

海报,又称之为广告招贴,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张贴于耀眼的公共场所的一种艺术宣传形式。它向人们通报某种信息的视觉及其传达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介。

(1)内涵:校园海报是专门传达学校各类活动信息的媒介,向学生传递学校各部门或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的信息。诸如讲座、竞赛、展览等等。而这些活动都可以通过海报这种形式来传递信息,扩大影响。因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学术气氛浓厚的场所,所以各种活动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也非常频繁,尤其,校园海报承载学校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外延:校园海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形象窗口,更是宣传学校,介绍学校,反映学校政治、文化、学习、生活,彰显学校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办学水平综合体现。学校又是人群密集,来自社会各界密切关注,信息流通最快的地方。因此,校园海报的敏感性又强于任何其他地方的媒介。

1.2 手绘海报

手绘海报:是单位或个人,为举办某种大型活动而制作的大型的有色彩、有人物型像、有文字叙述的宣传广告。常见于各个社团、个人等学术报告、展览及演出等。

1.3 数字化海报

随着数字设备与技术在校园海报中应用频率与范围逐渐扩大,使得“数字化”海报正逐渐普及起来,其影响力和渗透范围日益扩大,大有取代手绘海报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清晰,而传统手绘海报似乎已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显然,“数字化”海报比手绘海报,无论从创作时间还是从创作流程上看,都完全具备比手绘海报生存的必要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我国数字化海报与手绘海报已具有明显的共生性与共时性特征。浓厚的商业氛围,一方面催生了纯粹的大批量易复制的快餐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催化而成的,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成熟。“数字化海报”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毫无疑问,完美无缺地解决了高科技、大众化、人们追求时尚的问题。但是,在完全解决人们追求数字海报的独特性、个性化时,显得有一些不尽完美、力不从心,大众化所追求的,尽可能多的受众人群和尽可能大的传播面,恰恰是个性化追求所不愿意提及的,因为大众的追逐意味着个性的丧失。

2 校园海报的现状

2.1 校园手绘海报的“幼稚化”

出现在校园内的大部分海报还是“孩子气”,缺乏艺术性。校园海报“幼稚化”的出现,一是来自外界的影响。受卡通画的影响,卡通来自东洋文化。卡通画面其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含蓄的情景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卡通人物是(下转第215页)(上接第194页)用来美化海报版面的,因为它具有活泼、轻松抢眼特点。如果画面设计得好,会更有利于抓住观众的眼球,促使信息的发布。

2.2 美术基础的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的美术根底都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美术课上打下的基础。因为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高中都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绘画来提高自身的艺术层次;进入大学,各个高校都会开设与美术相关的课程或选修课程(美术设计,美术欣赏,艺术造型)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学生们都是把精力集中放在本专业课上,所以,非专业的学生有美术爱好或特长的,虽选了美术欣赏、美术设计、等选修课,获得了相关专业的学分,然而,效果不佳。因此出现在大学校院内的海报,其绘制水平与中、小学生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校园内手绘海报乃至各种各样的宣传启示,都应加强管理,不停地巡视,发现有不规范、未经许可,或随意张贴于校园内的各种启示、海报,及时发现要及时清除,千万别因管理不到位而对学校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印象。同时,管理部门对各种海报、启示应制定相应的规则、格式,对达不到一定要求,不规范、书法较差的海报、启示,则应禁止张贴。

2.3 手绘海报的不可替代性

手绘海报,是大学生们彰显个性、表现活力、追求完美、挥洒青春、书写理想,寄托追求的真实写照。手绘海报承载着无数人文、历史、社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校园手绘海报不只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独特的校园真实生活的写照。作为校园文化的体现,手写、手绘海报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不是印刷品或电子公告所能代替的。

总之,校园内的各种海报、启示,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办学品位与档次。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作为反映校园文化的各种海报、启示理所当然地应列入加强管理议事日程,应引起教育当局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校园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简单的某一学校的现状,而是全社会对高文化品位的期盼、需求,以及现存校园文化的萎缩,而亟待提高的社会现象。呼唤校园文化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步。

3 对策

无论手绘海报还是“数字化”海报,都是承载校园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媒介。它是校园文化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单位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呼唤更具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手绘海报,数字化海报涌入校园的同时,也呼唤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1)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应是积极地引导和制定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使其日至完善和提高;(2)指定特定地点;(3)对各种海报、广告、和启示的内容、格式要有明确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和格式,不准张贴,禁止在校园内随意张贴内容不清,格式、书写不合要求的各种启示和广告;(4)对一些不按要求制作的手绘海报和启示的,一旦发现,不仅令其清除,还要酌情罚款。确保校园文化成为张扬正气,高扬主旋律,真正实现纯洁教书育人的阵地。

摘要:本文通过校园手绘海报现状的利弊分析,对引导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师生经神,文明及政治文明建设,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积淀校园文化底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手绘海报,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探究论文 篇5

在互联网+背景影响下,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已从传统单一文化逐渐呈现出文化的多样式传播。由于,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广泛,使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在建设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个别网站平台传播的负能量信息,使得一些大学生沉迷于一些色情、暴力、迷信的垃圾信息中,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影响。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意义在于,高校内创建“绿色”的互联网与校园环境,为学生们创造身心健康、言行文明、心态积极向上的绿色文化氛围。同时,师生共同维护这种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大学生在绿色校园文化中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三观”,已抵制外界传播的各种不良思想。

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 篇6

一、“绿色文化”特色校园活动规划的原则

1. 主题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要符合学校特色文化的需求,体现办学特色,同时要讲求活动教育的渗透性。不能够大杂烩似的,觉得别人的好,就马上拿来,或许“山寨”活动也能达至某些教育目标,但“万国”牌活动恰恰淹没了自身的特色。像我校“绿色行动指引”中的活动设置就表现了鲜明的主题特征,紧紧围绕“环保”“环境”展开,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2. 系统性原则

活动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初一初二的学生心理、活动力、承受力等都有所不同,那么在活动的设置上就要注意梯度性,同时又为下一阶段做好过渡,这样就会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和连贯性特点。活动教育不是一两次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综合起来的系统性螺旋上升的特点,就会达成至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系列教育目标,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年更上一层楼提供积累。

3. 全面性原则

从规模上说,可分为大型活动、中型活动、小型活动和个体活动,但在具体开展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参与对象往往不够广泛,更多的同学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参与,而不是真正参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群体教育活动,就要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活动,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上面下功夫,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投入到不同的活动中去,从而发挥活动教育功能。

4. 地域性原则

特色活动的开展,要不断地挖掘校内校外周边资源,就地取材,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灵上的认同和亲近,累积起来的成果也更能强化自身的特色。同时,作为一间有历史渊源的老校,之所以选择自己的特色,一定是建立在沉淀传承之上,并不断挖掘、归纳和创新。

二、“绿色文化”校园活动设计的内容

1. 浅层次“绿色文化”知识型活动

此类活动以普及相关知识为主,参与面要广泛,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强化“绿色文化”特色,夯实文化活动的群众基础。例如,我校就开展了围绕“绿色文化”如下的师生性全员参与的活动。

“绿色名言警句”的撰写,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评选优秀警句制作牌匾悬挂在校园的走廊、楼梯,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集册成书,便以永久保存。

环保知识全员赛,以笔试展开,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全校型的竞答对抗赛,既普及知识又增强影响力,还可以展现选手的舞台风采。

强力推行垃圾分类活动,以班为单位定期定点投放,做好相关登记以备未来表彰,同时在各班选拔有创意的“环保回收创意展”,突出资源循环功能。

环保(专家)讲座,可以请外来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也可以在校内培育有兴趣的教师、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

2. 中层次“绿色文化”竞争型活动

此类活动属于精英赛性质,既能强化绿色环保等相关知识,又能展示参与学生风采,提高影响力,而且还能够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进而代表学校参加上一级别的各类竞赛活动,从而在外树立和强化学校特色形象。我校中层次“绿色文化”竞争型活动主要开展了如下的活动。

环保讲演比赛,各班选拔有兴趣又有才华的学生参与,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相关指导,从而发挥榜样学生的综合作用。

艺术节系列活动。年末的“文艺汇演”要求加入学校特色题材型的节目内容,指定“摄影、书法活动”的主题,要围绕学校特色文化展开。

3. 深层次“绿色文化”探究型活动

深层次“绿色文化”探究型活动类似于挑战赛性质,参与面不适合全员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狭隘,在全校范围看要有一定规模,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一定能展现出本校明显的“绿色文化”特色。

组织教师编写与“盆景培育”相关的校本教材《盆景与花卉种植与管理手册》。同时学校设立一个专门培育基地,学生按事先的安排进行盆景的培育工作,成品用来布置校园环境,比如校道、走廊、舞台等。并围绕盆景作品开发出新的系列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

组织学生撰写参与绿色文化活动的感悟作品。学生根据参与相关活动的切身经历,用文字形成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悟,以备形成档案材料,从而积累学校特色文化底蕴。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绿色教师,学校采用“请、送、搭;传、帮、带”等方法,遵循“一视同仁,量才使用”,“创造竞争环境,促人进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则,既看条件,又看变化和发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评价,又作终结性评价,以实现绿色教师应具备的目标。

4. 打造“一一五中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景观

建设“绿心轨迹”。

主要在进入校门右则建设,以木雕和浮雕相结合,展现我校发展和建设经历,办学理念、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标识。

建设“绿色长廊”。

主要在主校道右侧建设一系列浮雕,结合学校文化发展和绿色文化氛围为主,配以校道左侧种植的一排十几株绿树,通过自然美和人文美,给人一种和谐之绿的美感。

建设“绿色公园”。

主要在校道拐角、运动场周边及教学楼周边,建设以“绿”文化为主体的假山、喷泉、小公园、绿草地等,使人感觉进入的不仅是一所学习知识的学校,更是一座让人心旷神怡、清新优美的公园。

三、“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的挖掘

校园文化活动要讲究传承与创新,根据地域特性原则,不断挖掘新的特色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日积月累,推陈出新。我校根据地域特点的特殊性,开展各类校外的“绿色文化”拓展活动。例如,我校地处白云区太和镇,是城郊物流中心,校园周边有几十间大大小小的物流或货运中心,校门前的广州大道北有川流不息的各类型外来大货车,这必定产生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那么,组织一支学生队伍来探究“本地空气污染状况与大货车污染”的联系,就显得有价值。又如,我校教师宿舍旁有一个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设立的“地下水监测点”,学校旁的“和龙水库”等,我们根据这些资源招收学生组成有自身特色的“地下水质监测”和“预防水资源污染”学生研究队伍并以此展开相关的“绿色文化”活动。

此外,我们可以联系校外相关单位,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学校的“环保义工”队,在社区加强环保宣传,同时参加一些有益的环境清洁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校“绿色文化”特色打造,更有利于社区的宣传。

四、实施“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的效果、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系列特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到“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更自觉地践行“环保行为”。我们相信,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绿色文化”校园氛围会更加浓厚,“尚绿”精神不断彰显,“绿色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生提供无穷的正能量。

育人思路理清之后,“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我校正在不断地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1. “绿色文化”活动课程的现实需要与指导老师短缺的矛盾。创建“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素质教育的范畴,而绝大部分“文化科目”教学的教师对活动特色尤其是“绿色文化”的研究仍较为浅显,必然产生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此,我们采取“构建骨干、分类推进”的策略,逐步解决指导教师的需求,最终达到教师全员参与。

2. “绿色文化”师生实施活动课的新旧观念的矛盾。“绿色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分化出部分时间投入到活动和研究中去,这势必引发课堂学习与活动参与的时间上的矛盾,在起始阶段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或者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而会受到一些学生家长的质疑和阻碍,所以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分配要拿捏到位,才能两不误。

谈校园绿色文化的塑造 篇7

1 校园绿色文化的定位

对吉林市第十八中学进行校园绿化规划时, 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校园绿地是学校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环境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学质量, 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 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二是以绿地规划校园文化为主脉, 校园自然环境为依托, 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塑造一个校园环境突出、生态效益良好、面向21世纪的园林式校园。三是校园作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 设计时要突出校园特色美, 满足学校的使用要求, 营造舒适温馨多层次的交往、学习、游憩的校园活动空间。四是寓教于景, 在校园环境中, 创造优美的园林景观, 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改造自然, 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同时在景观及内涵上力求体现奋发上进的主题, 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 校园绿化的景观设计

为创造校园绿色文化气氛, 校园内有几处进行了重点美化, 着意于校门入口处小游园的环境设计和入口主路的设计, 对2栋教学楼和实验综合楼围合成的半封闭空间, 也作为全校重点绿化地段。景观设计以“以人为本, 抒发自然、回归自然”为原则;改造原有植物景观, 形成乔木、种类、花卉、草坪几个层次, 使其稀疏有致、生动高雅, 原有生长良好、树形高大完整者留, 反之挖掉。

2.1 景群划分

一是水景、桃林景群。位于校门入口处为重点美化地段, 设置喷泉水池, 水上架设彩色拱形装饰, 显示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校园文化的特殊个性, 喷泉气势磅礴, 象征着学校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景区内开辟小广场及人行步道, 精心布置铺装形式, 在步道两侧设有坐凳和宣传画廊, 刊登校园动态及学生书画作品, 将校园内原有雕塑移至此处中轴线上, 形成主景, 在轴线尽端布置一弧线面壁, 其上镌刻校史、校训, 象征沉重悠久的历史和严谨的治学作风。植物种植以京桃为主, 有桃李满天下之寓意。二是主路路旁景群。此处为校园内的主路, 比较宽阔, 为校内重点绿化、美化道路。设计将此路布置成一条迎宾路, 施绿地前低后高, 形成坡面, 以路口对称修剪整齐的流线型宽篱, 在红花绿草的映衬下跳动着曲线, 象征着中学生的青春活力。整条道路显得整齐、高雅而富于韵律, 活泼、热烈而极具感染力。三是装饰草坪景群。此处为2栋教学楼和试验综合楼围合成的半封闭空间, 绿地具备周围向其俯视的条件, 考虑以上2点, 为使空间开敞, 装饰图案缀花草坪, 采用地肤形做回纹图案, 象征校园的书卷气息。草坪中心栽植花卉, 烘托气氛, 使整个环境色彩绚现, 活跃了校园文化气氛。四是生活区绿地景群。包括2栋宿舍楼前后及食堂周围绿地, 在其中设置了多个由植物材料分隔而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在精致的铺装地面周围设有坐凳组合花坛、蘑菇亭、花架等, 其平面布局紧凑而灵活, 并以草坪为底色, 配植了大量的乔木、花灌木、花卉, 力求营造出舒适且富有层次、色彩艳丽的植被, 以满足中学生晨读、交往、休憩等多重要求, 成为人与自然的纽带, 让学生们更接近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2.2 植物景观设计

植物是创造良好的小气候环境的最直接手段, 同时也是室外空间布局和空间限定的重要元素之一。植物能在景观中充当构成要素, 形成有生命力的空间。大的落叶乔木夏日为人们提供荫凉, 冬日的树枝可接纳阳光, 乔木和灌木还有分割空间、秘密性控制、遮挡、导向等作用, 为边界区域提供隐蔽、可防卫的安全空间。植物还可作助景, 创造出切合主题的植物空间, 它比人工构筑更富于自然意味。十八中的校园绿化中采用了绿林种植, 如京桃林、成片的木绣球、玫瑰树丛等, 在重点部位栽植了流线形宽篱及有图案装饰的草坪, 用常绿树作为建筑小品的背景树, 使小品建筑在清脆草木的映衬中显得明净脱俗、生机勃勃。由于校园东侧濒临火车轨道, 故校园的外绿化生态防护为减噪防尘, 栽植极易成活的乡土树种———垂柳。校园的中心区以美化为主, 注重布置点状绿地, 创造出花树草坪景观、树林草地景观、装饰草景观, 并引进新品种以丰富植物色彩。在植物配置上做到乔、灌、花、草相结合, 常绿与落叶相结合, 速生与慢生相结合, 尽量保留原有树木, 可尽快发挥植物景观效果。

2.3 建筑小品设计

校园内的建筑小品包括小游园的园路、汀步、喷泉水池、拱形装饰管、宣传画廊、弧形面壁、雕塑、坐凳组合、花坛、蘑菇亭、花架等, 设置时注意环境与尺寸的关系, 建筑小品内的处理和色彩的运用尽量贴近学生心理。重点小品重点设计, 用标题与意境的烘托来激励学生勤奋向上, 丰富绿地内涵, 创造有新意的现代园林景观, 同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给树木挂上制作精美的识别标牌, 学生可积累植物知识, 亲近大自然, 形成校园绿化的又一特色。

3 分期实施

根据校园现状, 近期、中期可实施的有主路路旁景群、装饰草景群和生活区绿地景群, 水景、桃林景群现为家属住宅区, 待搬迁后再建, 列为远期实施目标。因此, 校园绿化工程总体上采取规划一步到位, 建设分期实施的策略, 整个规划按近、中、远逐步实施, 近期做好重点地带的绿化、美化工作, 并着眼于长远利益, 对预留地切实做好先保留、后发展的工作, 做好已建成绿地的养护管理工作, 保证整个校园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以吉林市第十八中为例, 对校园绿色文化的定位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校园内各景群的划分以及植物景观、建筑小品的设计, 并说明了校园绿化工程的分期实施策略。

关键词:校园,绿色文化,定位,景观设计,实施

参考文献

[1]颜路平, 肖焕.高校校园绿化中植物配置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7) :115-116.

[2]肖英.论校园绿化建设[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0) :29-30.

[3]陈涵子, 严志刚.高校绿化功能及设计原则[J].中国城市林业, 2009, 7 (2) :40-42.

创建绿色校园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篇8

一、绿色物质文化建设, 放飞希望

建设校园绿色环境文化, 以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富有内涵的物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为师生提供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沃土。梁平县实验小学一直把“绿色校园”环境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 精心建设校园绿色环境, 全力营造充满绿色的校园环境文化, 实现了“百鸟婉嘀花争春, 日影斑驳绿荫夏, 柚子香黄杉叶秋, 菊残腊艳不知冬”的美景。

在天竺桂的绿色渲染和水杉树铁锈红的映衬中, “船帆型校门”隐喻扬帆远航、前途似锦。“书画长廊”展示教师学生艺术风采, 特别是“梁平年画”的小桃红把书画长廊点染得分外妖娆;“名人长廊”用静立的形象、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孔子、司马迁、祖冲之、爱迪生、贝多芬等伟人的成长的历程、成功的艰辛、成就的喜悦, 激励全校师生努力奋斗, 见贤思齐;“专栏长廊”彰显绿色班级文化特色, 是绿色班级师生心灵的舒展, 是绿色班级文化创建的名片, 为班级师生提供展演场。“水杉道”春季绽绿, 冬季飞红;“夹竹桃道”花开争艳, 吸臭吐香;“茶花道”蜿蜒花间, 曲径通幽;“天竺桂道”环绕操场, 绿意泛波。绿色包围和掩映着塑胶大操场、塑胶休闲活动广场、绿草如茵的小足球场、大黄桷树下的乒乓球场、香樟树林中的羽毛球场。翠翠“竹园”、青青“桉树园”、绿绿“香樟园”、黄黄“柚香园”、红红“橘子园”、鲜绿“黄桷园”、浓绿“桂花园”随着季节变化, 演绎不同色彩。攀“铸英亭”可览梁平县城全景, 胸怀梁平, 放眼祖国;登“展望亭”可观学校全貌, 心系母校, 常怀感恩。整个校园既是师生的读书园, 又是师生的休憩园。

二、绿色精神文化建设, 快乐学习

建设校园绿色精神文化, 构建和谐人文环境, 在“绿色”教育理念指引下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使师生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获得健康主动的发展, 使学校最终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反映学校办学理念的精神文化, 对外是一面彰显办学特色的旗帜, 对内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是沉淀了学校的历史传统, 反映了学校的社会背景, 以及学校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共同愿景的一整套教育思想体系的结晶, 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因此,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1、校风建设。

校风包括教风和学风, 教风是主导, 学风是主体。经学校反复酝酿, 全校师生达成共识, 提炼出“绿色校园, 放飞希望”的办学理念, 形成了“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的校训, 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整体风貌。教风“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奠基终生, 持续发展”, 注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终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学风“勤奋、守纪、养成、进取”, 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志向、学习品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活教乐学, 高效和谐, 个性张扬”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 并形成了“主体性, 研究性, 互动式, 体验式交叉进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2、管理建设。

对学校的领导, 主要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学校实施“人文管理”的理念, 采取一系列的人性化、自主化、规范化的有效办法, 用宽松的氛围善待人、用科学的制度规范人、用真挚的情感凝聚人、用不断的发展完善人、用成功的绩效激励人。治校求和谐, 和谐促发展, 努力创建“人文”校园。着力建设一支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强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学校管理中, 努力提高领导班子的教育管理、教育科研、教育创新能力;践行领导干部的人格影响力、思想辐射力、道德感召力和威信穿透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人格熏陶人、以实际的行动带动人, 形成一个理论学习好、团结协作好、廉洁自律好、工作实绩好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3、师资建设。

学校坚持从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的人本观念出发, 把各项工作的基点放在紧紧依靠和团结全体教职员工上, 注重管理的人性化、情感化、民主化, 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成功、幸福、发展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强化教师敬业爱校意识,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学习, 深入实施“树形象, 正教风, 崇师德, 铸师魂”的“师德工程”, 加强教师师德修养;二是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 大力培养名牌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鼓励教师自培自训, 提升教师专业水准;三是强化校本教研, 启动“青年教师成长学习演讲展评”活动, 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听课评课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

4、课程建设。

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 篇9

一、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环境、教育设施这些物质条件为基础, 在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 所形成的一个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承载和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因此,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建设的有效载体和外在表现。绿色校园是绿色大学文化作用于师生的有力“中介”, 通过绿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和育人作用的发挥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从而达到绿色大学的建设目的。

绿色大学的存在就是一种绿色文化的存在, 绿色校园文化不仅对绿色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绿色大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对内起到绿色文化的教育意义, 对外树立了绿色大学的品牌形象, 是绿色大学特色化的体现。只有建设好绿色校园文化, 才能使绿色大学得到极

校园文化评价

大的丰富和发展。

(二)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积淀、多元文化的激荡交融、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 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 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 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全面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绿色大学的文化是有特色的大学文化, 它由绿色大学精神文化、绿色大学物质文化, 绿色大学制度文化和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几个方面组成。绿色大学的大学文化建设核心理念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还有校园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都应该围绕着这个中心点展开。

(三)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的绿色教育意在将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渗入到科学, 人文, 技术等综合性教育和学生参与的每一个实践环节中, 使其成为学生的知识架构与行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的文化环境可以造就人、培养人、改造人,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成为大学生绿色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绿色文化建设要培育校园的绿色精神。绿色精神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的综合体现。高校应将环境建设作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以绿色校园创建为契机, 促进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提高,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形成的文化。

(四)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绿色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高校是承担高等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 新时代高等人才即是全面发展的绿色人才, 应该具备社会, 经济, 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绿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绿色教育的背景文化, 它对于培养绿色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视。校园文化的教育不是书本式的直接教育方式, 而是在一种营造的绿色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师生,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将绿色文化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它比课堂上纯粹的传教式教育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 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是培养绿色人才的客观要求。

二、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的功能

没有评价的建设, 是一种开放式的建设, 无衡量标准, 无反馈机制, 是一种不科学的建设方式。只有构建了完善的评价机制, 才能确立建设目标与衡量标准, 及时发现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极快地解决问题。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 是应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对学校建设绿色校园文化的过程和所取得成果的价值作出判断, 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好地建设绿色校园文化, 进而创建更优的绿色大学。

(一) 把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评价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通过具体可行的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引导, 可以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 并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起到导向和督促作用, 让建设工作时刻保持在实现目标的大方针下, 不断接近预定目标, 最终为实现目标。

(二) 激励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评价具有激励的功能。根据参评者的评优愿望, 评价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参评者的竞争意识, 为众多参评者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后, 运用评价机制正确的引导并强化参评者之间的竞争意识, 从而达到激励建设不断发展的目的。

(三) 促进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评价具有促进管理水平的功能。通过系统的评价活动, 可以发现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案, 从而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提供管理工作方面的保障。

(四) 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评价具有提供决策依据的功能。没有评价体系, 不知道什么标准为好, 往往都是通过一般经验或是少数决策层的意见来决定该如何建设绿色校园文化, 这样不仅建设效果不佳, 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决策失误, 发生方向性的错误。通过评价指标的具体化, 可以给予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的原则及目标

(一) 评价原则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原则是评价指标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这些原则要始终贯穿于评价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为评价工作起到导向作用。

1. 坚持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指评价工作要坚持正确导向, 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为学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具体要求做到:

(1) 在制定评价指标时, 要全面领会绿色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 认真学习绿色教育、绿色大学建设等方面的理论知识, 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出反映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指标。

(2) 在评价活动过程中, 把握好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正确引导师生参与评价活动, 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

2. 体现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评价工作中要坚持评价与指导教育结合起来, 不能为评价而评价, 也不能脱离了评价谈指导和教育, 这样效果都不会理想。只有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学校师生对于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从而达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和以评促建的目标。具体要求做到:

(1) 指导和教育要建立在充分评价的基础之上, 不应该在不了解全局的情况下空谈指导和教育。

(2) 指导和教育要明确, 具有可操作性, 且留有思考和发挥的空间, 不能是强加意志性的指挥。

3. 把握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就是指评价工作的各个环节, 包括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价活动的开展, 都要符合科学原理。具体要求做到:

(1)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设计出符合评价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 并且评价者应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

(2) 结合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 同时遵循评价活动的客观规律, 方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

(二) 确立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目标

确立评价目标是实施评价活动的重要前提, 它关系着评价指标的确定、专门评价小组的成立以及评价过程指导思想的树立等多方面环节。因此, 必须首先确立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目标方可顺利进行评价工作。

1. 建立绿色校园的精神内核

大学精神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是长期办学发展和积累下来的, 内化为学校全体师生的精神品格与文化特色。就如刘亚敏所说:“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建设绿色大学的兴起, 为大学精神的拓展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高等文化氛围的营造, 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塑造。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活动应该在引导学校建立起绿色校园的精神内核上起到积极作用。

2.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的校风、校貌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核心理念。南京师范大学李久生副教授、谢志仁教授认为绿色大学就是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融入大学的各项教育和管理活动之中, 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素养, 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新一代世界公民。然而, 可持续人才的培养不会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任务, 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将这种理念慢慢渗透到大学校园的各个方面, 形成一种特有的校风、校貌, 从而潜移默化的教化学校师生。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活动应该在树立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校风校貌上体现出良好的促进作用。

3. 强化绿色校园文化的实践

理论知识源自于实践的土壤, 而不是理论研究者闭门造车的产物, 同时理论又用于指导和强化实践。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好与否, 评价标准制定的科学不科学, 不是谁说了算, 而是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才能够得出结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指标就是用来指导和强化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在实践中, 检验指标的合理性, 不断完善, 以便更好的指导建设实践活动。

摘要:创建绿色大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而绿色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绿色校园文化,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对于绿色大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 本文从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评价的功能和原则与目标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绿色大学,校园文化,评价

参考文献

[1]李久生, 谢志仁.论创建“绿色大学”[J].高教管理, 2003 (3)

[2]王民.绿色大学与可持续发展教育[M].地质出版社, 2006 (5)

[3]胡中锋.教育评价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

[4]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

[5]王冀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6]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 (12)

校园内绿色环保文化 篇10

一、绿色校园文化整体规划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校园文化, 它既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部分, 又是保障绿色校园创建活动持续和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盘棋, 要从校园“硬文化”和校园“软文化”两个方面着手, 在校园建设和运营前期做好整体规划, 用绿色环境影响人, 用绿色理念熏陶人, 用绿色文化感染人。

(一)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全面响应绿色校园规划的要求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之初的整体规划立足点、政策、制度的制定均需要从全面响应《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出发, 以绿色发展的理念来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新校区在硬件建设的过程中注重绿色文化的渗透, 编制了以“水墨江南、田园绿岛、建筑学园、持续空间”为理念的总体规划方案, 并结合绿色校园建设编制了绿色交通规划、物理环境规划、能源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生态景观规划、能源监管规划、垃圾资源利用规划等7个专项规划。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以校园整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指导, 对如何贯彻绿色校园文化理念中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出系统的建设方案, 在充分利用“硬文化”环境育人的同时, 注重“软文化”的建设和推广方案的制订。

(二) 系统动态地制定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规划的制订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 既要充分调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又需要紧密贴合方针政策、学校实际和学生的需求, 不断探索并不断完善, 以此确保规划制订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二、绿色校园文化的打造

绿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是一个系统工程, 有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绿色技术的保障, 还必须通过绿色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使全体师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我们需要从环境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等多方面着手, 把绿色的理念渗透到各个环节, 使绿色校园文化“入耳”“入眼”“入心”“入行”。

(一) 硬件建设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合理利用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委托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江苏省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等单位参与绿色校园规划设计。按照绿色校园和绿色建筑相关标准, 从校园空间复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校园绿色照明等方面对校园进行系统设计, 学校所有建筑已全部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对照《绿色校园评价标准》, 学校新校区满足三星级绿色校园设计标识各项指标要求, 在硬件上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学校还充分利用绿色校园这个有利条件, 努力打造“校园大课堂”, 把绿色校园建设过程中运用的各项绿色节能技术以微景观的形式予以展示, 在校园各个区域布置了八十余块展板, 结合绿色节能设施介绍相关知识点, 例如“外遮阳系统”“光导管系统”“地板采暖管路”等, 形成“处处是课堂, 时时受熏陶”的良好氛围。同时, 组织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参观绿色校园, 把“绿色的种子”埋入学生的心里, 用绿色的环境影响每一位建院学子, 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二) 课程染绿在绿色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中的推动

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 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建设和形成的主阵地, 我们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课标时要贯穿绿色的理念, 用“绿色的营养”滋润每一门课程。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要求所有课程“染绿”, 并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绿色行为养成、绿色节能技术运用的相关内容。开设资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公共课程, 对广大学生进行绿色校园相关课程教学、培训活动。通过系统性、普及性的讲授, 让学生了解绿色校园的内容、策略、技术及成果。绿色可持续通识课程选课率达到30%以上, 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

(三) 绿色运营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支撑

学校注重绿色校园硬件规划和建设, 同时重视绿色校园软文化的打造。绿色运营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 也是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为此,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成立了绿色校园建设管理委员会和绿色后勤建设领导小组, 出台了一系列的绿色校园运行管理制度。学校所有用能设备均采用节能型设备并安装了精密计量表具, 对建筑用能进行分类和分项计量, 建设了校园能耗监管平台, 对建筑能耗进行在线监测、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和能效测评, 实现了校园建筑能耗的科学管理。通过开展节能标兵、节能宿舍、节能班级评选, 在校园内掀起绿色节能之风;通过开展人人都是绿色志愿者的宣传活动, 在校园内掀起绿色使者之潮。通过日常管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发挥了管理育人的作用。

(四) 校园活动在绿色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促进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绿色校园文化是否形成的显性内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和学生活动, 以兴趣为导师, 以活动为载体, 把绿色的理念通过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示。通过绿色讲堂、绿色节能作品展等多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理念, 提升认识高度, 并努力贯穿到终身专业实践中去。通过节能作品征集和巡回展、城建艾科杯绿色创意作品大赛、绿色饮食倡议活动、绿色维权活动以及“我为城建添点绿”的主题植树活动等项目, 推动学生绿色意识的形成;倡导“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上操场”三走工作, 组织“奔跑吧城建”、不竞速不计时的校园夜跑和时尚欢乐的荧光夜跑活动, 鼓励广大同学养成绿色、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学校承办“绿建大会校园分论坛”的契机, 成立“正能量交换站”, 促进绿色行为素养养成;以“我为城建代言, 我为绿色代言”为主题开展“我为城建代言”之美在城建校园自拍大赛、校园绿色形象大使选拔等活动, 鼓励学生成为绿色的先行者。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 促进校园文化的交流和互动, 扩大覆盖面, 提高校园文化的质量和品位。呼吁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 绿色生活、绿色学习、绿色出行, 践行低碳环保节能, 培育自己的绿色理念,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 展示青春风采, 在绿色校园建设的进程中收获属于自己的绿色人生。在学生绿色行为养成、绿色理念形成的过程中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

三、绿色校园文化的宣传

学校把绿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 构建了以“人与自然对话”为核心的校园绿色文化体系, 打造了独具特色的2公里绿色文化展示圈, 将校园本身建设成教学平台和科普平台。学院于2015年被授予“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为校内外的绿色教育提供服务。学校还将绿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路、经验与成果通过接待参观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专著等各种方式进行推广, 自学校建成至今已接待各高校、相关单位参观来访近百次。学校还积极参加了第十一届绿建大会, 并做主题交流发言, 把学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做法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宣传。第八届江苏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在常州召开, 学校作为绿色校园的分会场, 在推广绿色技术的同时, 把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成功经验广泛推广。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学习, 依托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的优质资源, 致力于打造绿色校园文化, 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并充分发挥高校的示范辐射作用, 引领绿色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最大的力量。

摘要:绿色校园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是高校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示范作用的需要, 是伴随着绿色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校园文化。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在规划、建设、运营、推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实践, 使绿色校园硬件建设与绿色校园软文化建设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 获得了成功的经验, 为常州市高校绿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借鉴和指导。结合工作实际, 以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为例, 就此谈谈自己的探索与认识。

关键词:绿色校园文化,规则,宣传

参考文献

[1]刘万里, 鞠叶新.绿色校园发展建设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14 (7) :235-239.

[2]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S1) :121-123

[3]金玉婷.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4]金玉婷.浅谈绿色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评价[J].才智, 2010 (3) :189-190

上一篇:结构模型设计下一篇:工业仪表检修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