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共4篇)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1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军
审核人:张
勇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第一课 第二框 文化 与 经济、政治
【学习目标】
1、知识: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当地文化产业和
文化消费的状况。
2、能力: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在15分钟内研读、勾划课本,梳理并记忆基础知识。
2、将预习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笔标注下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经济、政治和
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一定的 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
2.掀开历史的画卷,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
与
、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对
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的、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的、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 和。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 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
、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
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
迅速崛起,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
和
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
的国家,借助
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
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
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
和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
的重要因素。
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 ,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增强
,提高
,为
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
【自主生疑】
【课中探究】
1、文化与经济政治什么关系?
2、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
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
【知识链接】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是指经济、政治对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再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彼此渗透、相互融合,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判断:看到“决定”“反映”“反作用”等词可直接判定为相互影响;看到“文3
化生产力”“劳动者素质”“科技”“知识经济”“文化渗透”等词可直接判定为相互交融。
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因为,文化有其
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事实上,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绝对同步的,二者既有同步性的一面,也有不同步的情况。①文化的某些方面可以超越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例如,诗词歌赋、书画的发展,并非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关系。我国古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现代,却出现了许多至今罕有的大诗人、大书法家、大画家。
②文化的发展可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但到一定程度时,则会赶上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形成经济与文化相
互促进的局面。
3、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的突出表现是:物质产品中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长,许多消费品需要附着一定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而文化也通过物质产品批量复制的方式通过市场大规模传播。正是在这种经
济与文化的一体化过程中,文化产业日趋兴盛起来。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抓文化也就是抓经济,甚至
是更好地抓经济,国际经济学界就把新世纪的知识经济称之为“文化经济”。
4、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上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经济上的独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作为国家、民族独立重要基石的作用更为明显。文化是软国力,但其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
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对一个国家国民的素质及其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现在人们已
普遍使用“文化力”的概念,意在强调文化也是一种力。
【易混易错】
1.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2.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3.“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4.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等同于物质力量。()5.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3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军
审核人:张
勇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当堂训练】
1.杭州宋城旅游发展股份公司以“主题公园+文化演艺”为主营模式。公司在主题公园的营造中强调“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成为文化行业内的常青树。该公司的经营理念表明()
A.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始终同步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D.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
2.西方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他们利用自身在文化领域的霸主地位,抢占别国思想文化阵地,消解其民族文化,瓦解其民族精神。这启示我们应该()
①提高国家的向心力,消除文化间的相互渗透现象 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③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④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抵制西方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重要,表现在()
①文化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②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的交融与交锋是文化竞争的重要表现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4.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说明()
A.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会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5.“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想、官本位观念”一直是束缚我国中西部多省市发展的“三条绳索”。这体现出()
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B.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D.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经济的发展
6.在谈到大国崛起与文化复兴时,一位专家认为,“崛起”包含“复兴”,“复兴”才能“崛起”。物质丰富称之为“富”,精神丰富才称之为“强”。国家要想“富而强”,实现崛起,文化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动力。这一观点反映出()
A.综合国力竞争中经济和政治的作用在不断下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文化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7.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表明()
A.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B.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 C.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高 D.文化消费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
8.中国足球长期缺席世界杯,但中国制造却几乎从未缺席过。巴西世界杯上,几乎可以组成一个“中国制造”的阵容。巴西世界杯吉祥物“福来哥”(Fuleco),产自中国杭州。夜幕降临,街头霓虹灯闪烁,而这些灯的能源也是中国制造。中国某能源企业为比赛所在地提供27套光伏系统,同时设置了很多大型太阳能充电站来服务世界杯。可见()
A.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以经济价值为目标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经济活动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D.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9.近年来,一系列新的文化业态,如网络服务、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逐渐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加强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这表明()
A.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B.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C.文化决定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文化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10.在索契举行的第22届冬季奥运会增强了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这届冬奥会,彰显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牢固。这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B.民族凝聚力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源泉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D.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1.党的十八大强调,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三个“越来越重要”的观点。
12.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了,社会文明程度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13.某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2010年共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46期,培训人数达35746次,该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10年该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6.7亿元,同比增长54%,约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5.9%,成为该市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该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塑造品牌,形成以该市为中心,以该市城市圈和生态文化旅游圈为支撑的文化发展空间布局。2010年该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该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理论依据。
14.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围绕着文化的传播与封锁、扩张与抵制、消亡与保护等,展开着复 4
杂的较量。像美国这样的少数国家,借助于经济力量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大力进行以核心 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对其他文化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 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许 多国家以不同方式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 帜。
(1)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为什么许多国家会忧心忡忡?(2)
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应该怎么办?
【课后巩固】
1.完成相关练习。
2.整理笔记,记背本课时主干原理知识考点。
3.自我总结反思提高。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军
审核人:张
勇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文化生活(必修三)参考答案
第二框 文化 与 经济、政治
答案
合作探究: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都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剥削制度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基础上。(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当时社会的阶
级矛盾,根本上是为了巩固剥削阶级的统治。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根本上是为人民服务。
易错易混: 1.X 2.X 3.V 4.X 5.X 11.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12.(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了社 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
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 对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 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参与文化生活、接
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13.(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经济以重大影响。该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
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市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彰 显特色、塑造品牌,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14.(1)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巨大的反作用。文化之间的合 作、融合与竞争、冲突,呈现着一种复杂的态势。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 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 行强权政治。这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着挑战,在文化 发展上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经济和政治的振兴,把文化建设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 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这 样才能在这场文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知识拓展】
1.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的影响。
(2)从文化形态上看,文化既有古今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易错点提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仅仅是指社会经济基础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所谓经济发展,也指包含科学技术在内的生产力的发展;所谓文化发展,也包括文化产业、文化设施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2.当代社会中文化表现的特点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易错点提示:经济决定文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并不是说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或物质条件差。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既要看到经济决定文化的一面,又要看到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的一面。经济决定文化,还表现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文化的形成,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经济、政治决定文化,还表现为经济、政治关系的变化赋予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特色。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这种反作用和影响并非只是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因为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发展影响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文化在国际竞争中的意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风暴,当代世界正在进行着一场悄然无声的“文化战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上是文化力的竞争。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新闻、出版、娱乐等在内的文化产业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2)文化竞争力的表现和意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①文化以其特殊的身份显示综合国力,表现在它不仅以其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和文化设施直接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形式充实了国民经济体系,而且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增进了社会财富,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一部分,还表现在文化的传播、交流、扩散所产生的影响力、辐射力以及渗透力方面。
②冷战结束后,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已越来越多地取决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背后的文化实力。这主要是因为:文化产业的兴起,使文化不仅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且也显现和构成现实的生产力,对社会经济增长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军
审核人:张
勇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交通、通讯领域的飞速发展为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交流之间的矛盾、冲突;西方发达国家在冷战后更注重用文化力量来获取国家利益、实现战略目标,把文化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资源,因而加大投入力度,以强化其文化的渗透力和扩张力;发展中国家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注重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以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文化安全,并力图在世界文化发展中争得一席之地。这样,就不能不使国际社会竞争中的文化实力较量变得异常突出和激烈。
(3)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文化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特别提示: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指的是三者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
第一,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文化发展,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发展经济离不开各种高素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必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产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效应。
第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和文化消费的丰富,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从而出现了经济和文化共同繁荣的局面。
第三,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人们只有不断地提高文化素质才能提高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同时,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第四,在世界多极化条件下,加快发展民族文化,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的客观要求。由此可见,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和进步。4.文化生产力
(1)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明确使用了“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提法。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他还经常使用“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等概念,并深人讨论过精神产品的“价值”和“交换”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有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文化产品的生产,形成物质形态的生产过程,与其他产品的生产一道,共同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因此,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文化产业的水平反映文化事业的发展程度,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为基础,没有原创性文化成果和大量的知识产权,文化产业不可能发展;同时,如果没有发达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发展就会缺乏动力、缺乏资金,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影响力也会遭到削弱。要像通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发展物质生产一样,要通过不断地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来解决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易错点提示: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文化生产力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方面。文化产业以文化事业为基础,文化事业以文化产业为支撑。
思考题
1、江泽民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
(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三者相互联系。文化与经济、政治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A级)(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这是否意味着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就会好起来?你能作出解释吗?(3)所有文化都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吗?(B级)
(B级)提示:(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2)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思考题
2、材料一 美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年前还居于第12位,现已上升到第4位,美国的影视业,已成为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在美国400家实力最强的公司中,有1/4是文化企业。 材料二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惟一超级大国,不仅掌握了经济霸权、军事霸权,而且正在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有材料显示,美国目前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产品,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80%。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益,而且到处推销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解着别国的民族文化和文化精神。这种情况不仅引起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警惕,甚至连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感到忧心忡忡。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各国文化交流和合作,并与美国流行文化顽强抗争。
(1)从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B级)
(2)你购买和消费过哪些文化产品?这些产品是由什么行业生产或创作的?(B级)
(3)你能否举出其他方面的事例,说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C级)
提示:(1)反映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材料一中美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反映,材料二中美国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反映出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
(2)书籍、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看电影、电视或商业性演出等。这些产品是由出版业、音像业、影视业和文艺演出业等文化产业生产或创作的。
(3)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人们不断提高文化素质,这既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
思考题3、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嫦娥一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我国的探月工程正式6 启动。(C从文化与综合国力关系的角度思考,我国“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为什么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示: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级)
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空间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示,“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练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中有经济,可以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而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据此回答1~2题。1A.文化中有经济,可以壮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这说明()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唯一动力 B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四川省射洪县太和中学
高二《文化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导学案
主备人:杨
军
审核人:张
勇
日期:2017.7.1
教学主任签字:
[答案] C [解析] 该题强调的是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C.文化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D.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答案] B
2A.经济中有了文化,更能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这说明C[.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B()
D.实现了文化的繁荣就能实现经济的繁荣.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答案 解析] B ] 文化增强经济的吸引力,强调文化对经济的影响,B符合题意。A、C、D三项观点错误。3.2011年1月4日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获得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师昌绪、王振义颁奖。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因为()AB.知识和科技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D.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文化软实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解析] B
] 本题考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的原因,科技属于文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可以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经济的发展,B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错误,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用是双重的。D项说法错误,综合国力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
4.2011年1月9日,2011年山西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在霍州启动,该活动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之所以要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因为()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和水平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④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④ [解析答案] ] C 本题以时政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解答时注意题干中的“因为”,①③符合题意。②中“直接管理国家事务”表达错误;④“只要”“就能”说法夸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
5.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全世界范围来看,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其产值约占到GDP(国内生产总值)的1/5。这说明()①文化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 ②文化成为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各国政治分歧逐渐消失,文化竞争越来越激烈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C ] 材料表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①③表述错误,②④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6.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第六届陕西十大孝子颁奖典礼于2011年10月5号当晚在陕西广播电视台家庭生活频道播出。本次颁奖典礼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陕西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弘扬孝道的盛会。这说明()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优秀文化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
解析] A、D与材料无关,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C错误。7.在经济发展中,网络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网络游戏、网络影视、网络歌曲,电子邮件等网络文化消费日益增多。这一事实体现了()
A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B[[答案.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D.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建设的精神支撑
D解析] A
] 网络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了文化消费,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A符合题意。B观点错误,C8.与材料无关。“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我国的迅速发展,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实践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和动力,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崭新内容。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②文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文化决定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象征
④文化反作用于政治,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③ D[答案解析] A
.①②④ ] 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力量,①②正确。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③的说法是错误的。④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9.(2011·山东潍坊一模)为了给中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国际环境,我们必须向世界说明中国,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这表明()A C.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B.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基础性作用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 [答案解析] D
] 我们之所以要花大力气向世界介绍中华文化是因为文化对政治、经济能产生重大影响,D应选。
二、非选择题
10.2011年7月,上海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盛会——第十四届游泳世锦赛。上海要让四方来客在宏大的国际机场感受到上海人的热情,在比赛场馆感受到上海人的真挚喝彩,在繁华的社区街道和公共场所感受到上海人的文明风范。媒体称赞,上海游泳世锦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形象、上海印象,给我们留下了丰厚遗产。
请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游泳世锦赛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游泳世锦赛的举办,弘扬文明、竞争、拼搏等精神,能够激励国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奋发图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举办游泳世锦赛,将大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同时游泳世锦赛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契机,能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举办游泳世锦赛,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上海印象,能够大大激发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2
一、单项选择题
材料:2017年10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民法总则》正式实施,其规定:见义勇为者在救人时受到伤害,可以得到补偿。据此回答第1~2题。1.见义勇为是()
①关心社会的行为 ②谦让他人的行为 ③帮助他人的行为 ④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2.材料中《民法总则》的规定有利于()①鼓励人们帮助他人 ②丰富人们的知识
③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 ④调动人们主动奉献社会的积极性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我们的大部分知识和信仰都是别人创造的,由别人传授给我们的……”对此正确的理解是()A.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 B.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C.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 D.社会的发展需要个人作出各种牺牲 4.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人都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每个人都必须依靠他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生存。因此,我们应有()
A.良好的行为习惯 B.终身学习的意识 C.亲社会意识 D.热爱祖国的精神 5.养成亲社会的行为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下列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
A.小明放假只喜欢宅在家里打游戏B.李阳把刚买的数学辅导书藏起来,不愿意借给同学 C.同学们踊跃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捐款
D.张亮的好朋友被刘平欺负了,他挺身而出,把刘平揍了一顿 6.为避免类似右图漫画中人物悲剧的发生,我们应该()①有亲社会的情感和行为
②关爱他人,热心助人
③有爱护公物的公德意识
④明辨是非,弘扬“正气”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献给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的颁奖词,支月英的事迹启示我们()
①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学会吃很多苦 ②有意义的生活在于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 ③亲近社会要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④主动关心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某中学的几位初中生发现校园周边乱设摊点,环境非常差,便通过市长热线向市长打电话,告之详情,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对此事看法正确的是()A.几位初中生多管闲事 B.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大事只是将来的事 C.初中生的任务只是学习D.几位初中生关心社会,是亲社会行为
9.2016“感动中国人物”梁益建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不仅为病人治病,还处处为病人省费用,更为贫困患者捐钱、四处化缘募捐。他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梁益建的行为()
①是想在服务社会中获得利益的体现 ②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③是亲社会行为,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④使人生价值在奉献社会中得到提升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0.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养成亲社会行为,有利于()A.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 B.我们将来顺利找到工作 C.我们提高学习成绩 D.我们建立有用的人脉 11.“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表明()A.只要出去旅游,就能掌握知识 B.爬山涉水很快乐
C.出去探险才是学生该做的 D.从实践中了解世界的奥秘,丰富我们的学识 12.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每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成长,逐渐社会化,才能()
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②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 ③真正实现由“生物的我”向“社会的我”的转变 ④失去与他人的交往机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3.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独立存在 B.个人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步 C.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D.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没有关系 14.明代学者顾宪成曾写过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告诉我们()
A.努力学习就是关爱社会 B.要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事 C.关心国家才是亲社会的表现 D.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5.下图的注释是:“要想融入集体,健康成长,应该把M翻过来。”(Me=我,We=我们)。这启示我们()
①个人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复杂的社会现象
②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③在集体中要专注于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
④学会合作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据调查,目前某市有些学校将中央台“午间半小时”新闻节目加以剪辑后让学生收看;节假日有些道德与法治老师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看报纸等途径,搜集一些国内外时事新闻,并要求学生尝试用教材知识对其进行解读。这样做有助于青少年()
①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 ②增强关心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 ③展示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和社会的爱心 ④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下图中乱丢垃圾的行为()A.是成为合格社会成员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B.是具有积极生活态度的表现 C.是缺乏良好行为习惯的表现
D.是有正确价值观念的表现
18.“成功的途径有很多,社会为我们铺路搭桥。”这句话告诉我们()
①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②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就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③社会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支持 ④在社会中生活,我们一定会成功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9.2018年7月1日,华南师范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在石牌校区主楼后厅举行。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①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有利于学生从社会中获得精神滋养 ③就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 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2017年10月18日上午,小红收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实况,认真聆听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小红关注党的十九大,体现了亲社会行为中的()A.谦让 B.分享 C.关心社会发展 D.帮助他人
21.据某研究机构调查:“59.83%的大学生在暑期很少外出或是从不外出,几乎没有任何户外活动。”大学生过于“宅化”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A.大学生是社会精英,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B.社会课堂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 C.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D.只有走向社会,才能获得成功 22.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④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3.养成亲社会行为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下列行为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的是()A.看见校园的垃圾筒倒了,主动把它扶好B.李洋同学把刚买来的数学辅导书给同学们传阅 C.同学们知道刘梅同学因家境贫穷而面临辍学时,都踊跃捐款帮助 D.张颖见别人学唱歌,她也学唱歌;过几天,见别人学跳舞,她也学跳舞
24.对于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观点。下列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有()①同学甲说:“我们现在的学习任务非常紧,参加社会实践只会影响学习。” ②同学乙说:“中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参加社会实践会让我们吃亏的。” ③同学丙说:“中学生年龄小,参加社会实践会使我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能力。” ④同学丁说:“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因材施教,开展一些对中学生有益的、适合的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5.2017年3月31日,来自安徽省阜阳市某中学七年级的800名师生,来到曲阜三孔景区参加研学活动,体验传统文化。对于研学活动,认识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学生主动了解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②研学活动就是变相的旅游,毫无价值 ③研学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能够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④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2017年3月5日,以“志愿30载花城绽放”为主题的广州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月”系列活动启动,涵盖卫生清洁、家政服务、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将陆续开展,届时“迎接《财富》论坛共创美丽花城”志愿服务工作倡议也将向广大市民参与《财富》全球论坛城市文明志愿服务发出号召。请运用“亲社会行为”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活动的认识。
27.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上述图片所示行为都属于哪种社会行为。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 篇3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课时)
第二框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
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
(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意义: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
启示(做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 课余作业
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 篇4
主备人:白德贵
审核:备课组
课型:新授课(一课时)班
级:
姓名:
组别:
时间:
等次:
(一)认清目标,明确要求
1、知识目标:
识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分析:(1)结合典型事例,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2)收集具体材料,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2、能力目标: 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升华道德境界,增强参与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对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纲领的认识,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信念,自觉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二)学习重难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三)知识准备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素质和________________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2、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立____________强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施_______________,提高教育现代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学习内容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
(2)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要建设和谐文化,怎样建设和谐文化?
(2)怎样发展?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为什么?
1、大力发展教育(1)为什么?(2)怎样发展?
2、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立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创建
3、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4、对当代青年提出的要求
(五)学习效果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D)A.在整个社会树立新的文明风尚
B.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
C.发展“三个面向”的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文化
D.培育“四有”公民
2、“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等节目照搬国外的真人秀模式,节目同质化显示的是原创的匮乏。这说明要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必须(B)A.高度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
B.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
C.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D.坚持解放思想,坚持百花齐放
3、中国有些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外国文化产业资源,如日本版《三国演义》、美国版《花木兰》等。(C)A.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标志
B.用法律手段遏制外国的文化掠夺 C.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D.应该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近几年,我国把精神文明创建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打造一批文明示范村。深入推进“十星级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法律下乡活动,完善农村文体活动服务网络,促进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发展。据此回答4—5题:
4、我们开展上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根本目的是(C)A.培养“四有”公民
B.提高国民素质
C.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D.丰富群众生活
5、开展上
述
精
神
文
明
创
建
活
动的意
义
在(B)A.直接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B.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C.明确方向,推进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D.集聚财富,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6、当前,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但文化发展与
于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为此必须(B)
①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②切实加强精神产品生产 ③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力度
④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7、文化是我们民族之根,是我们民族之魂。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大目标,必须扎好这个“根”、守好这个“魂”。这是因为(A)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能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各项事业才会全面兴盛
③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④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广州市斥巨资复原南越王宫博物馆这一举动,遭到了51名专家学者的质疑。现在考古人员自己都说不清楚,它的“全貌谁都没见过,现在说要复原,这不是制造假古董骗人么?” 在今日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中,如果说,这种急功近利的对历史文化的“模仿风”、“复制风”的盛行带着一些主观色彩的话,那就是商业利益的冲动和功利目的。这告诉我们:(D)①在文化产业领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对立的 ②要限制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③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④要辩证地看待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A.②③ B.①③ C.①③④ D.③④ 9、2009年3月2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优先发展科学教育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战略。当今世界,科学和教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和教育质量的竞争,而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这启示我们(A)①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②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③要把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
④优先发展文化事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某村有一“风水宝地”,村民担心耕种会引来灾祸。村干部不信邪,带头承包了“风水
宝地”,不仅没有遭灾,反而获得了可观的收入。针对上述情况,当地政府应该(B)A.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C.完善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D.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二)非选择题
焦作一中高二某班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以“关注三农,感受农村文化”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同学们了解到,我们焦作一带的老辈人非常爱听自己的家乡戏——怀梆,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戏的喜爱程度就像东北人喜欢“二人转”一样。老百姓多少年流传下来一句话“担蒜卖姜,也要听听老怀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怀梆戏最流行的时候。往往是刚搭起棚子,舞台下就已经被FANS们围得水泄不通。一声梆子响,一曲怀梆腔,台下的人立马就醉了。怀梆是用怀庆府方言唱的戏,这让本地人听了倍感亲切。如今怀梆被评上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恰逢焦作市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政府宣传怀梆,保护怀梆。当戏台再次搭起的时候,艺人们惊奇的发现,台下除了有一帮子以前的铁杆戏迷外,还多了不少年轻的面孔。真可谓一曲怀梆千家醉。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参考答案》:(1)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发展农村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4)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民群众,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运筹帷幄完成知识网络体系
(六)学后反思
1、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你的收获是:
2、存在哪些问题?
【文化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推荐阅读:
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二框09-25
【师说】2015-2016高中政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课时作业11-07
七年级政治上册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第二课 第二框 享受学习教案 新人教版11-17
金版学案2017春高中政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第二课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练习06-07
《文化生活》第二课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08-13
艺术生资料(文化生活第二单元)学生版07-23
文化生活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