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语意学(通用5篇)
产品语意学 篇1
现代产品设计在完成基本的功能表现外, 还应通过产品造型语言传播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格调等的象征意义。产品语意学的产生, 不仅顺应了产品设计的内在需求, 更满足了人们对产品新的价值与审美取向, 在产品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产品语意学的含义
产品语意学 (Product Semantics) , 是源于本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界的一种设计思潮。产品的造型符号不仅具有物理性的功能, 还包含着心理、社会、文化等的象征意义, 产品语意学正是从符号学、传播学、认知心理学等的角度, 研究产品在不同使用环境中的象征意义, 并将之运用于产品设计的实践。它着重于处理产品造型语汇与它所指涉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即如何给人以直接的内容体验和潜在的隐性象征, 借助于产品的造型来解释操作功能, 并诠释功能背后的意义。
二、产品语意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表现
产品造型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以特有的语言形态, 使产品获得自身的终极形态, 并传达出一定的精神内涵。产品语意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产品造型上。
1、使产品的造型语言具有可理解性
在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造型必须发挥语言或符号的作用, 并且使这种语言为人们所理解, 这是产品语意学最基本的原则之一。产品造型要避免语言构成的混乱, 以免造成消费者新产品认知的障碍, 从而影响对产品的选择与使用;新的产品造型应易于学习和识记, 消费者经过简单了解即可顺畅的使用产品。譬如, 各种手机、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 要充分考虑其显示屏、面板、按键以及usb接口等的的设计, 使之符合常规的使用习惯, 以满足现代消费者在频繁的电子产品更新中快捷适应新产品的需求。产品语意学还要求产品造型的各种要素, 需具有风格的统一性和语言的同调性, 以方便消费者理解和无障碍使用为宗旨。此外, 产品造型在信息传递上, 除了必要的信息之外, 还要留有一定的冗余度, 以防止产品语意在受到干扰时, 使用者一时无法辨认和理解, 尤其是各种操作的标识物以及品牌生产标志等, 更要有足够的信息冗余;产品设计语言的功能意义, 需考虑能为不同的目标消费者所理解和认可, 如各种按钮的基本型及标识应参考同类产品的通行标准, 不应为了突出产品个性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语意的理解。
2、使产品功能表现具有内在性
产品的功能表现不是凭借图解或文字说明的方式, 而是通过隐喻或象征的方式, 使人感受到产品对于人的意义, 从而展现出产品的深层次价值。如产品的造型形象或色彩语言能够引起消费者的不同联想, 棱角分明的几何造型可以令人联想到阳刚美或科技感, 曲线柔和的椭圆造型则使人联想到阴柔美或有机感;红色的产品形象能让人联想到热情、年轻与活力, 黑色的形象则使人联想到庄重、沉稳、内敛的产品个性。气质鲜明的形象有助于营造独特的产品造型, 赋予新产品独树一帜的风格, 从而避免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流于产品的同质化。如IBM公司惯以内在的“高科技”和“高价值”作为产品造型语意的追求, 营建出外型简约大气、色彩沉稳冷峻的品牌产品形象。产品造型的语意表现是发挥信息传达功能和审美效应的关键途径, 它能将物质因素转化为具有情感意蕴的符号, 使产品富有艺术感和秩序感;同时, 它还要求产品内在审美意向的兼容性, 使其在一定价值取向的表现基础上适应于不同的个性气质和欣赏品位, 进而在艺术表现上产生一定模糊度, 使产品获得更大的环境适应性。
3、使产品的造型具有视觉张力
视觉张力是人的眼睛从静态的自然物中所知觉到的内在力量, 是人的视觉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产品造型轮廓上的完形与整体形式的简洁, 是产品设计获得视觉张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产品语意获得完整表达的重要途径。产品语意学强调以当代科技水准和文化意识作为背景, 反映当代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 在产品造型上应充分体现技术的先进性, 使造型具有时代感, 以提高产品的视觉张力, 适应人们价值取向的变化及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 又要避免过分技术化的倾向, 力求外形、功能、要素的简单易识, 因为过分技术化的造型可能会造成使用者感性上的不适应。日本早期生产的录音机就出现过这种情况, 产品面板上布满各种按钮与操作杆, 技术感有余而张力不足, 让人感到茫然无措, 消费者大多望而却步。于是在后来的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以及VCD等的面板上, 就将基本操作按钮和进一步调节按钮区别开来, 调节装置的按钮更是隐蔽在盖板之后, 不仅大大提高了使用便捷度, 产品造型的视觉张力也大为改进, 产品的语意更为清晰明确, 自然提高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
三、产品语意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意义
产品语意学以全新的设计视角, 丰富了产品设计的思路, 优化着产品设计的成果。产品语意学有助于实现产品设计的符号学规范, 提高产品的认知与审美价值, 激发消费者的心理与情感共鸣, 为产品形象构建及品牌宣传提供有利契机;产品语意学也有助于提升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 塑造整体品牌形象;注重产品语意学的应用, 也有益于不断激励产品设计形式的创新, 不断吸收新的技术, 拓展更广泛的设计视野, 提高产品设计的整体水平, 帮助产品设计师更好地运用产品语意学理论来指导设计实践。
四、小结
产品设计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应充分结合产品语意学成果, 以先进科技为表征的智能文化为基础, 以一定价值取向的观念文化为导向, 以艺术作为形式创造的手段, 不仅为人类生活提供各种物质的依托, 而且应不断地致力于设计出更好的生活方式, 这也正是产品语意学的终极意义。
摘要:产品语意学强调产品语言在功能以及心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征意义, 在产品设计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从产品语意学的含义出发, 重点阐述了语意学在产品设计中的语言可理解性、传达的内在性及造型视觉张力的应用表现, 并分析了语意学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意学,产品设计,功能,象征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
[2]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
[4]刘观庆:《产品语意学初探》,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美术及设计版) , 1995 (03) 。
产品语意学 篇2
对产品语意学的识别特征及传播特征进行阐述,通过其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的创新性、学术性、指导性方面分析,结合岭南建筑文化在表现形式及传承之间的关系进行切入,从元素提取、形态分析、具体实施等阶段结合旅游纪念品设计案例分析其指导现代产品设计的方法。
关键词:
产品语意 岭南文化 建筑 产品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02-02
1 产品语意学概述
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产品语言意义的学问。其理论架构始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这一概念于1983年由美国的克里彭多夫(K.Krilppendorf)、德国的布特教授(R.Butter)明确提出,并在1984年美国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 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学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理论。突破传统设计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伯恩哈德.E.布尔德克在《产品设计:历史、理论与务实》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产品语言和产品语意的众多论述,并指出“产品语言”是设计领域的深层知识和设计的核心竞争力。
研究产品语意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理论探求产品存在的内在意义。产品语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识别特征,产品识别是多方面感性语意的交汇,通过产品所表现的语意涌现新的认知,传达给用户特有的设计感和逻辑,进而激发强烈的购买需求。二是传播特征。产品语意设计的关键问题是产品语意能否顺利传播并被相关人群接受和理解。
产品语意学和岭南建筑文化是两个基础。产品语意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通过产品语意去表现岭南文化的方式,一种用当代理论演绎传统文化的方式,岭南建筑文化提供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延续历史、把握当下、面向未来。通过对产品语意的理论的研究,在设计中拓宽思路,将社会化、生活化、艺术化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产品开发。探索出来的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岭南建筑文化产品设计方法。
2 岭南建筑文化主要形式
岭南文化是我国悠久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域来分,岭南文化大体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主要以属于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为主,这是岭南文化的主体。传统的艺术文化,粤语、粤剧、岭南书法、岭南建筑、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等都反映出岭南文化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受到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因素的影响,岭南文化逐步形成了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域文化,表现出务实、重商、开放、包容的鲜明风格和灵活求变、敢为人先的独特个性。
岭南的传统建筑代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骑楼,经中西传统文化结合而演变的岭南地区特色建筑形式,它的形成受到岭南气候和南方商业文化的影响很大,是岭南建筑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骑楼主要由顶部的女儿墙、中间的楼体、底部柱廊三部分组成。(2)西关大屋。广州荔湾一带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多为名门望族及官僚所建。多是青砖木结构,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有“三重门”之称。窗户是图案色彩缤纷的“满洲窗”。西关大屋一般为左右对称格局,厅与厅之间用天井隔开。大屋对内较通透,对外较为封闭,以廊道连接厅和房,布局细致而规整。(3)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的多层塔楼式建筑,集自我防卫、日常起居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是中国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塔楼顶部,规模宏大、品类繁多,造型别致。(4)客家围屋。围屋的外形主要为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部分也有前方后半圆形、椭圆等形状。牢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则突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围屋是富有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是中国五大特色居民建筑之一。
3 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的意义
文化常常被描述为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相关,牵涉到语言、习俗、信仰、艺术、思想以及行为的过程。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都起到相当的影响与促进作用,产品在文化的渗透下丰富与发展。文化对产品设计的各个层次与结构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产品设计始终是在文化的约束与滋养下进行和发展的。文化性能使产品的视觉识别度提高,深化产品的用户体验感受,也能使产品附加值提升。将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结合是岭南文化产品发展的新的方向之一。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创新性。对岭南建筑进行元素提炼展开研究,将产品语意学与岭南建筑文化结合,可以弥补岭南建筑文化在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应用到设计中。不仅指物理性、生理性的功能,而且也包含心理、社会、文化等被称为象征环境的方面。从产品语意学入手,以岭南建筑传统文化为基础,探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产品语意及运用。
2)学术性。从语意学的角度对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的设计思想、造型纹饰展开深入研究,深入探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中造型、图案、工艺及材料等相关理论范畴及其关系,同时针对语意学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中的运用形式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3)指导性。产品语意学通过产品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并通过产品形态上的明喻、暗喻、隐喻、联想等多种方式建立产品与社会之间的视觉联系。针对普遍存在于产品设计中的重形式轻内涵的问题,本文从语意学在岭南建筑文化元素的反映中寻找办法,用设计实践来解决问题。通过对岭南建筑文化的积极元素的提取,用于设计活动中以正能量来体现,注重积极向上的、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展现,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4 基于产品语意学的岭南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
4.1 设计定位
旅游纪念品蕴含着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符合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商品。针对岭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建筑造型元素,搭配以实用性、纪念性,刚好迎合了当代旅游者的购买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经过传播、传承,促进和保护了岭南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就是对岭南建筑元素的再设计,将岭南建筑的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抽象的主体文化赋予到具体的纪念品上,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展现出来。文化与设计的结合有助于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满足产品功能需求的同时,更有助于唤起消费者的认同感,进而形成产品的品牌个性。
nlc202309030103
岭南建筑文化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主要是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骑楼、碉楼、西关大屋、客家围龙屋的造型语意进行优化提取再设计,以文具中常见的组合—书签、笔、笔套、笔记本四件套作为设计的载体,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呈现出来,赋予岭南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和造型,激发购买欲望,同时可以让旅游者“睹物恩情”,勾起旅游者美好的旅行记忆。
4.2 设计元素的提取
基于对岭南建筑的研究及归纳分类,提取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元素进行深一步的设计分析。元素提取见表1.
图1分别室骑楼、碉楼、围龙屋、西关大屋的建筑原形的抽象元素提取方案。骑楼建筑保留了顶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墙体结构及底部的柱廊,以为元素提取、优化得到如图平面造型,形式贴切又保留特色。碉楼的特点是顶部各种结构复杂的碉堡造型,下部楼层较多但风格统一,通过提取简化顶部结构,得出碉楼造型。围龙屋最大的特色是“圆”,通过围屋层将房子全都“保护”起来。通过保留这一特点,简化得到造型。西关大屋的“三重门”是最明显的特征代表,通过保留门的“木趟栊”结构,以最简单明了的图形表达出来。
4.3 旅游纪念品设计
考虑材料不易损坏,又兼顾美观实用,选择金属材料作为书签的材质。通过电镀整体添加一层抗氧化层,以防褪色。抛光以得到光滑表面,使其具有光泽。书签可用于标记或装饰笔记本,笔记本有多种款式,或搭配笔套,满足用户的各种不同需求。如图2。笔套和笔记本是皮革材质,通过手工缝制,融入岭南建筑个造型元素,笔袋展示效果图如图3,笔记本展示效果图如图4。笔袋及笔记本都有多种不同造型和规格大小可选择,更多地满足使用者的不同喜好和用途。岭南传统色彩以中国传统的色彩体系为主色系,但在建筑装饰等方面融合了西方的绘画风格和色彩,突出色彩绚丽。书签、笔袋、笔记本的设计用色借鉴了明亮、绚丽的暖色系。
4.4 设计分析
基于产品语意的岭南旅游纪念品在设计过程中,—方面思考建筑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的内在联系,对建筑文化的特点要提取准确,另—方面还需结合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原则,深入研究建筑造型的艺术效果、工艺技术的可行性等方面,再结合旅游者的用户调查等因素,明确了建筑与岭南文化旅游纪念品结合的可行性,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也应该在产品开发时受到重视。通过对文化对象的各种文化因素的重新思考和审视,获取有价值的设计元素并融入到设计之中,创造出适于社会和满足消费者文化与审美需求的产品,如图4。
5 结语
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脉相承,通过岭南建筑文化的特质获取设计元素并诠释其文化传承价值,适当地将这些设计元素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当代设计中展开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创造出独具特色地域文化的产品,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产品语意学 篇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这一概念, 是新时代设计师对于为生命设计所作出的思考和探索。而目前, 对于产品设计的研究, 主要是从产品的色彩、形态、人因、材料、结构等方面着手, 形成了产品语意学、设计心理学、设计社会学等研究领域。本文将从产品语意学角度, 对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进行初步的探析。
1 关于产品的语意
1.1 产品语意学的定义
1984年, 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 (IDSA) 明确了产品语意学 (Product Semantics) 的定义:研究人造物体在使用环境中的象征特性, 并将其知识应用于工业设计上。构筑于语言符号系统之上的产品语意学理论架构, 将产品的象征特性由物理、生理功能方面, 延伸至社会、文化、心理界面等方面, 赋予产品以文化内涵和设计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可以说, 产品语意学是一门融合了设计艺术学、产品工程学、现代传播学、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等的综合学科。
1.2 产品设计中语意的表达
产品语意学原理是筑基于符号学理论系统之上的, 因而产品设计中对产品语意的表达正是通过一系列特有的产品符号来实现的。这些产品符号在产品中的具体表现, 可以是产品的形态、色彩、结构、材质等视觉观感, 或是音感、手感、震感等听觉和触觉观感, 亦可以是透过这些外在的客观感知表现所构造出的内在的主观感知和精神感知。
每一个产品都有着设计师所赋予其的特定语意, 产品的语意之于产品犹如灵魂之于生命。而由产品符号形态的不同, 产品的语意可以分为外延语意和内涵语意两大类别。
2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外延语意表现
在市场经济的商品市场环境中, 就已有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类产品来看, 其语意表现从产品外延方面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如图1所示。
2.1 功能语意
功能, 是衡量产品价值的一个主要指标。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因其使用目的的特殊性, 使得在设计中, 产品的功能性语意表达必须直接、明确、到位。确保在使用产品时, 使用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产品的功能信息以及掌握实现产品功能的使用方式, 以期达到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最好、最有效的安全救助的使用目的。
2.2 结构语意
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 产品的机械式结构不断被压缩、替换, 产品结构设计进入“黑箱”时代。产品的结构形式不断在变, 相应地, 产品的结构语意形态也在变。为生命而设计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 在其结构上采用的是经过了无数考验的成熟的结构技术以及现代科技水平下的最新技术支撑, 其所传达出的产品结构语意是明确而坚定的。
2.3 人因语意
对于产品语意的表达李乐山教授曾指出, 在产品语意表达中应当显示出物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层面布局及方向的含义以及操作方向的提示。好的产品设计, 不仅需要考虑到产品集体细节操作的独立性, 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产品操作界面的整体性、操作情境的融合性。
2.4 形态、色彩语意
形态和色彩, 两者都是通过丰富多样的视觉符号语言来进行审美创造的。形态作为产品功能的外在表现, 其构成大多以功能特性为先决条件, 强调的是理性观感。而色彩所呈现的则是更具有感染力的感性观感。同时, 色彩作为一种设计符号, 在拥有视觉形象性之外还具有文化特性, 体现出一些特有的民族、区域的历史文化特征。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 在造型上多采用简洁、明快的设计风格, 注重与周围使用空间的融合性, 以及产品本身的独立性和易用性。
2.5 经济语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物质功能化产品已不再满足于人们对精神、心理功能的追求。而符号式消费理念的出现, 正是设计中产品精神功能符号意象的经济语意表现。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设计的宗旨是为生命而设计, 为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感性交流和互动, 满足了人们维护生命存在的精神功能需求, 构建出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的经济语意模式。
2.6 环境语意
产品的环境特性, 既包括了产品对自然、生态等物理环境的友好性和融入性, 也涵盖了对社会、文化等人文环境的回应性和融合性。产品物理环境语意表现主要是通过产品的材质来实现的, 对产品人文环境语意更多的也是通过材质与形态、色彩的语意融合和叠加来表达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中, 产品的材质获取更加尊崇绿色、环保的宗旨, 多使用天然无污染的、可再生的或者是可再利用的等低能源损耗材料。其设计亦走出了大工业化时代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框架, 表达了一种人类与环境和谐长存的环境语意。
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内涵语意浅析
3.1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警示意义
日常生活中, 人们所使用着的各类物品无不在传达着其特有的信息。这些语意信息, 有的很明显, 有的则很含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出现, 是出自于对生命关怀的思考和对生命安全的尊重。其所表达的不仅是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而且更要在危难发生之时,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挽救生命。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所尊崇的是对危难的应对功能语意, 同时, 也向人们传达出时刻保持对危难的警惕、对生命安全的关注的警示语意。若是生活中的一些产品, 在使用者使用的过程中, 不断地发出对危难的警示语意信息则可以形成更好的危难防范意识,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难的发生和对生命的威胁。在这一点上,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很好地构建出了警示这一语意模式。
3.2 文化符号特征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中的体现
文化符号的建立, 是基于文化对象与其所具有的特定功能间有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之上的。设计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因为对人类生活具有了一定的作用, 从而拥有了其特定的社会物质功能和社会价值。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作为一类特殊的社会物质创造物, 其存在的目的是为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灾害对人们的伤害和救助生命安全, 这是其在社会生活层面中所具有特定的功能作用。功能与价值是对应的,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功能特制决定了其相对特殊的社会文化价值特征, 以及特有的文化特征语意符号。文化符号形态会随着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 但符号中所表达的文化情感很多却是共通的。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中的文化符号表现出的特征形态具有多样性、差异性的特点, 但是, 在不同的文化符号特征形态中对人文关怀、生态关注的表达却是具有同一性的内涵特征, 所折射出的社会关爱的文化价值观在其本质上是趋向于一致的。
3.3 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语意中的社会责任意识
“历史的设计是设计的历史。”设计与社会之间拥有着相互促进、同步传承的紧密联系。设计是为满足存在于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的需要而存在的, 设计的社会归属性, 决定了设计的社会功能语意。工业革命以后, 产品制造进入到了规模化、制式化的时代, 过分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淡化了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语意的表达, 对社会存在的意识和思考也更多地被漠视。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是为生命而设计, 是为于紧急地危难时刻能救助更多的生命而设计, 亦是为人类社会生活的安全、稳定、和谐而设计。设计师在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中传达出的是对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与思索, 通过一系列的产品, 践行着作为一个设计师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责任。
4 结语
本文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产品语意学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中运用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设计师进行设计之前, 应当首先深入理解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需要反映的各方面的语意所指, 这样才能使所设计出的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有的放矢, 也便于人们透过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的造型语言理解产品的功能, 使用方式, 情感所属以及心理内涵等各方面的内在语意。
为生命而设计, 既是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的出发点, 同时也是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所要达到的终点。随着社会的进步, 随着对产品语意学理论体系及至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语意理论体系的研究的不断深入, 随着理论之于实践的不断探索, 必定可以让防灾减灾与安全救助产品设计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二版.
[2]王书万.设计符号应用解析[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3月第一版.
[3]皮永生.产品语意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6月第一版.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5]章利国.现代设计社会学[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6]李乐山.产品符号学的设计思想[J].装饰, 2002, 第四期.
[7]聂桂平, 陈虹, 成振波.产品语意与产品形态[J].东华大学学报, 2005, 第四期.
产品语意学 篇4
关键词:语意学 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019-01
公共设施设计是一种新型的环境产品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并融和了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设计,是工业设计的一部分,公共环境设施是城市的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1]对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从而满足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生活需求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而在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引入语意学的概念是为了让人们在公共环境中感到愉悦、缓解城市压力、感受自然。公共设施是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方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具有重要意义。
1 语意学概述
产品语意学(Product Semantics)是20世纪80年代工业设计界兴起的一种设计思潮,它是研究产品语言的意义的学问,其形成于1950年德国乌尔姆造型大学的“符号运用研究”,被正式提出是在1984年美国的克劳斯·克里彭多夫(Klaus Krippendorff)和德国的雷恩哈特·布特(Reinhart Butter)教授在他们合作的《Product Semantics:Exploring the Symbolic Qualities of Form》一文中。并在同年美国克兰布鲁艺术学院(Cranbrook Academy)由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IDSA)所举办的“产品语意研讨会”中予以定义: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形态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以及如何应用在工业设计上的学问。它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入人机工程学的简单做法,扩宽了人机工程学的范畴,突破了传统人机工程学仅对人物理及生理机能的考虑,将设计因素深入至人的心理、精神因素。[2]
2 产品形态语意简析
“形态”是一种语言符号,是语意学中的一项基本元素,“形态语言”是一种产品与人的思想交流媒介。在语意设计活动中包含设计者、设计物、使用者三方面。为了使设计意图、表达信息能畅通无阻地被使用者了解并接受,不造成误读、误解,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对产品的形态语言的使用情境进行分析,称为形态的语境分析。[3]产品形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达,产品形态语意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等造型符号进行编译从而传达出产品的功能和结构特征。
公共设施是将它自身的造型要素包括尺寸、外形、结构、色彩、材质等作为载体来传达各种信息的语言或符号,经过一些设计加工营造出与周围环境融洽的氛围,并带给大众轻松、愉悦、趣味、警醒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某种心理体验,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带给用户亲切感,从而建立起一定的设施形态。
3 基于语意学的公共设施设计
3.1 影响因素
功能造型
功能造型要素是公共设施通过语意设计传达给人的第一感觉,包含形态(结构)、色彩、材质、纹理等。功能造型要素是通过人的视觉、触觉等感官系统传达我们容易感受到的意象,进而满足大众的基本功能需求。
公共设施的设计还应在充分了解地区特色、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将二者融合到具体设施的设计中,如果景观中出现与当地文脉极不协调的设计也背离了语意设计的初衷。
3.2 设计原则
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和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它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如设计者的艺术水平、文化修养、风格倾向等,又有大众对公共设施的性质、内容、风格的要求等。它还涉及到其他客观因素,如公共设施所处空间环境的地域条件,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等,以及可供选用材料和可操作技术条件及经济因素等。经过研究将设计原则归纳为以下三点。
(1)功能实用性原则
以人为中心是公共设施功能实用性原则的直接体现,只有充分考虑到“人”这一基本元素,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人们使用的公共设施,好的公共设施不仅提供给人们各种活动的基本需求,同时引导人们趋向合理、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对空间环境的整体塑造起到一定的点缀作用。
(2)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在公共设施设计中,通过对设施的形态、色彩、材质等赋予其相关属性,才能满足人们不同的心理需求,如私密性、舒适性、安全性等,例如在城市主题广场内设计休息座椅时,只单纯考虑基本功能,是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的,必须同时考虑设施所处环境对人在休息时的心理影响。只有充分考虑到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设计出与空间环境互相适应的高品质的公共设施。
(3)与环境结合原则
整个空间环境中公共设施是其中一项组成要素,作为个体的公共设施与整体空间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统一又独立,环境设施在造型、材质和色彩等要素的设计上都应该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尽量体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设计公共设施时,既要了解社会需要与社会条件的关系,认识社会成员对公共设施的合理需求,以及在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性,又要分析空间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考虑公共设施放置在空间环境中的效果,因地制宜,确立整体的环境观。[5]
4 结语
产品语意学对公共设施设计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设计前的调研、用户分析、设计执行等各个环节,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能一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通过对公共设施设计的语意学方法研究,相信能为公共设施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文凯.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2]陈浩,高筠.语意的传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余建荣,郝晓芳.产品形态语意中情感因素的分析[J].商业文化,2011(6).
[4]张凌浩.产品的语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香水包装设计在语意学中的衍生 篇5
一、香水的历史
香水这个词, 从拉丁文“perfumum”衍生而来, 意思是“穿透烟雾”。旧约圣经提到香水, 通常指一种香料形成, 这与拉丁文定义相符。埃及历史表明, 香精和油膏, 用于沐浴及沐浴后。它们通常储存在精致的容器里, 这在古埃及坟墓中发现了一些例证。在中东和远东的其他地区, 还有中国, 人们也早已学会运用香料的芬芳来实现对美的追求。公元前1500年, 香水的使用已日趋普遍,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奥 (Cleopatra) 就经常使用15种不同气味的香水和香油来洗澡, 甚至还用香水来浸泡她的船帆。古罗马人喜欢把香水涂在任何地方, 马的身上, 甚至造墙的砂浆中。古埃及时期, 在公共场所中不涂香水是违法的。古埃及人死后, 用香料裹尸, 使之永存 (干木乃伊) 。古希腊妇女在宗教仪式上也要撒泼香水。有人认为, 是波斯人发现了如何通过蒸馏, 从花朵中提取香精的技巧;阿拉伯人创造了一种使用香水的宗教礼仪。正是他们对于奇异香料的使用奠定了他们在接下来几个世纪的香水发展业中的重要地位。亚洲人对于香水用途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他们相信, 香水不仅使人更增美丽, 而且助人长寿。其后, 随着罗马帝国没落, 香水的发展也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方面, 德国教士发明了蒸馏技术;另一方面, 香水王国——法国从东方进口的独特香料中, 发掘其中的芳香特质。于是, 欧洲香水工艺开始进入了繁盛时期。
二、造型展现香水的魅力-材质的完美结合
法国香水瓶设计大师皮埃尔·狄能德在《香水瓶艺术》一文中说:“香水瓶的造型观念往往是通过视觉刺激来传达其形态包含的内容, 引起人们对美的认可和共鸣。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 古埃及人就发明了制作玻璃的方法。花了几个世纪的工夫, 他们发展了一种制作容器的方式:让融化的玻璃液体通过一根金属管, 并在管的另一端包上粘土泥芯。在玻璃渐渐变凉和变硬以后, 再把泥芯刮掉。
大约公元前1500年, 工艺纯熟的玻璃香水瓶已经出现了, 常见的是深蓝色不透明或者透明的瓶体, 用蓝色、白色或黄色的锯齿型彩条图案做装饰, 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拉力克风格。毫无疑问, 玻璃香水瓶在那时是相当奢侈的, 就像瓶中的液体一样。不过香水被放在容器里, 倒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早期的容器是粗糙的粘土制成的。对装在里面的珍贵的液体来说, 这种器皿显得渗透性过强。后来发展出雪花石膏、玛瑙和斑岩等材质的瓶子, 这些材料具有更多的优点, 可以保持瓶内的凉爽, 使香水更易保存。
以上提到的这些材料在希腊和罗马时代还在沿用, 但是设计上优雅了很多。古罗马的香瓶常被做成饰有飞鸟、动物和人头图案的罐子。大约在公元前50年, 叙利亚发展出了玻璃吹制艺术, 可以让玻璃在冷却之前定型, 这可是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继而又出现了把玻璃吹进一个模子的方法, 使得同一造型的瓶子可以被反复生产出来。罗马人用透明玻璃做的香瓶, 有色彩斑斓的纹饰、形态各异的造型等多样设计, 体现了高超的手工艺水平。不过当时那些东西都是相当昂贵的, 大多数人还是用做成贝壳形状的陶器来装他们的香料。中世纪, 金属和搪瓷器皿出现了。再往后直到18世纪, 中国的瓷器作为新材料被用来制作香水瓶。德国的迈森、法国的塞福勒。英国的切尔西和其他一些地方, 都相继成为瓷器生产中心, 风格简约的瓷器香料开始在时髦人家的梳妆台上出现。不过玻璃始终是制作香水瓶的优质材料。香水中的强力香油会与瓷器相互产生影响。再比方说:在瓷器上的瓶口部分设计一个密封的瓶塞是很难的, 而简单易做的瓶塞是任何大规模生产的起码要求。直到19世纪末, 香水还是放在普通的容器里面, 香水师们就在家里把香氛装进瓶子, 或者由顾客在挑选香水的同时再选择一个容器, 这样就要求商店里面有大量美丽的瓶子出售, 以满足个人的不同需要。可是当现代化的香水生产在世故化的“金字塔”模式下进行时, 就必须考虑在工厂里装瓶了。瓶子的设计目的也相应变成了吸引那些有潜在购买欲的人。
三、香水的造型语义学
香水的外观造型反映了现在的生活形态。以时尚流行来看, 近两年大多流行修长而线条简洁的服装。与此紧密相关的香水瓶身, 也以简洁修长的线条、环保材质和与建筑相关的设计, 为流行所趋的主流。当然简洁不等同于简单单调。太过简单的瓶身不容易持久, 你用完就会一丢了之。但简洁而有独特线条美感的香水瓶, 你怎么也不会舍得扔掉的, 比如古驰的嫉妒香水。夏奈尔的风度香水、雅诗·兰黛的欢沁香水等。
如何将语义学溶人设计之中, 传达信息, 需要设计师对产品的物质功能作细致研究, 对精神功能正确理解。设计师不仅仅是形式的创造者, 更重要的是信息的传送者。产品形态是满载信息的传达媒介, 设计师所赋予产品的形式因素 (如造型、色彩等) , 积淀了人类长期的经验, 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 并伴随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布劳恩公司的著名设计师拉姆斯认为产品造型的根据是技术进步和社会文化价值。许多传统物件 (如自来水笔等) 由于有长期的学习和体验, 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沿用的造型能充分解释本身的功能, 不易使人产生认知及操作上的错误。
产品造型除表达其目的性以外, 还要透过一些符号来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 表现设计师的设计哲学, 体现特定社会的时代感和价值取向。正如法国著名贸号学家皮埃尔·杰罗所说“在很多情况下, 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 而是在寻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例如流线型风格, 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赞颂了速度和工业时代精神, 给90年代大萧条中的人民带来了希望和解脱。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 产品语义还应体现商品、经济等外围因素, 如品牌的一致性和与其他产品区别的特异性。另外, 人所具备的各种经验和知识 (如财产品的外在形式、内在功能和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了解) 都会作为理解因素渗透到对产品的认识之中。使用者的气质、年龄、性别、教育、职业等都会导致个体心理结构的差异。每个人对同一形态会产生不向的联想, 对产品的目标诉求也各不相同。设计师必须在人类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作周密细致的研究通过隐喻、暗喻、借喻、联想等多种方式向使用者传递自己的理念。
包豪斯著名设计师拜耶曾经说过, “视觉设计的作用是使
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协调
严玉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重庆400000)
摘要:当代, 雕塑已成为了构成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 它从架上逐渐地走进了环境空间之中, 如何使雕塑与环境空间相互协调, 这自然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和谐性, 首先应建立在对雕塑的空间认识基础上, 有效地把握和表现空间, 使雕塑融入到整体环境之中去, 让雕塑去顺应环境, 或是利用雕塑去干预、调整环境的不利因素, 从而使环境空间更适宜人的身心需求, 形成雕塑与环境空间的高度协调。
关键词:雕塑;环境空间;空间意识;顺向性协调;反向性协调
现今, 当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从架上进入环境空间范围时, 其性质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的研究视角不再只停留于雕塑本身, 而是转向于雕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关系。在当代环境艺术的发展中, 人们越加认识到空间意识的存在和重要性, 而环境雕塑的设立, 就必须建立在好的空间意识基础上, 才可有效地融入整体环境中去, 营造良好氛围与意境。
雕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应是建立在雕塑空间认识基础之上, 是其表现意识由雕塑向外空间的延伸与发展, 由微观向宏观的空间领域的拓展。
一、雕塑的空间意识
雕塑的形可分为两类:实体形与空间形, 实体形是指雕塑本身实在占有空间的体量, 也被称作雕塑的正空间;空间形则是指包围雕塑实体形的空间, 被称作负空间。[1]雕塑的正负空间同时存在, 且相辅相成, 虚实相生, 共同影响环境, 构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若要构成协调的空间性, 首先就要对雕塑的正负空间分隔, 各部位的组成必须构成协调秩序, 形成有序可循的规律性发展。其次就是加强方向性:雕塑外在形式感的方向性构成统一运动的秩序性, 将各对比因素依秩序的规律统一起来, 协调各构成要素。最后便是雕塑意境的渲染:就是通过雕塑的外在形式表达特定意境。雕塑的各部分构成元素都统一朝这个特定方向协调运动, 构成统一氛围和意境。
二、雕塑对环境空间的干预
环境雕塑必须依存于环境空间, 特定的环境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意境的雕塑。目前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已提高, 因此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空间的层次与意识要求也有了相应提高, 追求舒适、和谐、健康的生活环境。那么, 雕塑作为环境空间的构成元素之一, 它以主动的方式对环境进行干预、调整, 与环境构成协调关系, 对整个环境空间起着有效的优化引导作用, 人类和世界变得更加容易为人理解。产品所给予的信息与其本身的功能及使用者的愿望应是一致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 设计师的意图不能被使用者正确理解, 导致了错误的识别和操作。这种“误导”显然是造型设计的失败。因此产品造型语义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能够传达足够的信息, 准确地表达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也是由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所决定的。因此产品造型语义应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科学性, 能够传达足够的信息, 准确地表达内容和形式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也是由产品的功能和价值所决定的。
人与产品之间存在一种信息交流的关系, 设计师在有了设计构想之后, 首先要研究社会的经济、文化动向了解产品的性能特征, 对目标对象进行各方面 (文化层次、细识结构、经济状况等) 的分析, 然后运用自己的创造力, 将构思转化为经过实践被大众所共识的视觉符号, 从而准确诱导使用者的行为, 达到设计雕塑已不再只以被动的形式去迎合环境, 当环境空间的构成已不能适应人的身心需求时, 雕塑便以主动的姿态去干预、“破坏”它, 使其朝良好方向发展, 达到整体协调的目的。
雕塑对环境空间的调整与协调, 可以分为:顺向性协调和反向性协调。前者表现为在同一因素状态下追求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后者则表现为各对立形态和不同要素的结合、统一。
顺向性协调是雕塑的形式、意境情趣之设计符合原有环境空间的形式、氛围和意境。环境雕塑作为景观中的一部分, 不能脱离环境主题, 否则, 雕塑在这个环境中的成立性会受到质疑。[2]在进行雕塑设计之前, 应首先把握原有环境的空间性质、意境, 并给予准确定位, 使雕塑的设计顺应其空间的形式与内容, 使雕塑起到凝聚空间的协调作用。雕刻家洪世清的崇武石刻群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高度和谐的环境艺术之境界。他奉行中国的艺术原则“天趣为尚”“道法自然”, 以海滩的自然环境空间形式与意境为主, 选择一些有独特造型的天然岩石, 匠心独具地将其雕刻而成海洋动物之造型, 例如龟、鱼等, 其朴素、古拙的雕刻语言、意境与整个海滩的自然环境融合成“天造地设”的美妙景观。
反向性协调则是雕塑以其对立的形式破坏环境的不良空间条件, 达到改善环境空间的作用。当原有环境的空间条件不适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时, 就可以运用雕塑的形式主动干预、调整环境。如原有环境的空间形式过于稳定、单调, 给人一种压抑、沉闷之感, 就可以运用造型活泼、色彩明亮的雕塑进行调整, 打破原有的呆板, 改善环境氛围。美国著名雕塑家考尔德的环境雕塑作品就是经典案例, 他的作品以其亮丽的色彩、活泼的造型和运动的形式, 有效地打破了原有灰色建筑环境的沉闷, 增添了环境的亲和力, 有效地改善、协调了环境空间, 使身处其境的人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现当代, 我们对雕塑的审美要求已进一步扩大到了对整体环境的审美要求, 在进行雕塑设计时, 应主动参与对环境的改善, 从雕塑的体量比例、构成形式、材料、色彩和肌理的运用上, 对环境空间进行有效的调整, 让环境能适宜人的所需, 使雕塑与环境空间能形成整体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孙振华著, 邹建平.雕塑空间[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第21页.
[2]温洋.公共雕塑[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第67页.
的目的。以往产品在国与国之间交流往往需要冗长的使用说明, 而好的产品造型设计愚昧可通过视觉符号来简单、明确地说明产品的特征, 避免因文字和语言障碍所造成的干扰。因此, 造型符号的国际化也将是今后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趋势。
各种极富生命力和情趣的造型, 不仅更好地诠释了香水的独特魅力, 更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和情调。仿生造型的设计方法, 在题材选择上的优越性对于香水容器设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曾景祥, 肖禾.包装设计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产品语意学】推荐阅读:
文化语意10-15
语意的连贯、衔接08-25
电子产品产品责任书07-06
浅析产品瑕疵责任与产品缺陷责任05-30
产品定位报告- X X保健品产品定位05-10
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看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09-10
投资产品07-17
农资产品07-17
产品危害07-18
认证产品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