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

2024-11-07

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共12篇)

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 篇1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 认知领域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尚未完整形成, 提问可以促进其认知重组, 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 对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但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下, 课堂提问却成为了一种“表演”, 教师的提问, 学生的回答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 从问题的提出方式出发。所提问题过难, 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完全不理解, 就容易形成对答案的依赖, 阻碍动脑及动手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 教师重复性的提问导致学生回答的问题也是重复的, 多跟随前面回答问题的学生, 对于非重点问题的重复提问反而会增加教学负担, 降低学习效率。”[1]问题的提出过少且零散, 学生难以串联知识点, 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存在诸多弊端。

第二,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教师在教学提问中过于追求结果, 所提问题主观化, 往往会提一些“是不是”, “对不对”的选择式的问题, 有些学生不经大脑, 直接回答, 或者提出一些思维定势性的问题, 导致学生思考问题角度狭隘, 视野变窄。此外, 有些教师不注重倾听, 著名教育家朱绍禹先生在《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强调:“听说训练的重要途径就是学会倾听”。[2]在提问上要善于倾听, 不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随意中断学生的回答, 主观的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定语与评价, 并且“教师提出一些随意性问题, 与其预设问题部分重复, 浪费学习时间又降低学习效率。”[3]避免预设过多。

二、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提问的策略研究

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主要的策略是经过精要-好懂-有用三方面的配合来完成。

第一, 问题的设计要精要。初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首要一点就是要精要, 问题短小精悍, 不可冗长繁琐。如对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课文《风筝》中, 教师可通过提问多个小问题来进行文本分析, 如作者希望弟弟放风筝吗?为什么不希望?最后弟弟放风筝了嘛?等等, 多个小问题就将《风筝》这篇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分析彻底准确。问题设计不仅要精要, 并且要循序渐进, 使每个问题之间有极强的关联性, 这样的提问艺术不仅会优化教学程序还会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 问题的设计要好懂。问题的设置在精要的前提下要通俗易懂, 在问题设计上要掌握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人文性不光指问题的设计考虑到文本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更指在问题设计时要结合学生的情感, 教师要学会因材施教, 既指要依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又指依据初中生具体情况设计问题, 因人而异, 学生回答时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会得到, 即问题设置通俗好懂, 答案要深刻有意义, 在这类问题上除了可设计一些常规性问题外, 还可设计一些非常规性问题, 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伤仲永》中我们可以提问“方仲永的职业是什么?”, 学生可以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最终明确“泯然众人也”的原因, 解决文章的重点。

第三, 问题的设计要有用。有用指问题在设计上要符合目的性原则, 教师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之后, 设置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情境之中。心理学中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 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 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提问要多以认知性问题为主, 直问直答。此外, 要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最佳时机和方式, 来设计有用的问题: (1) 导入新课时可以使用引言式提问, 如在《看云识天气》中, 教师可通过幻灯片放映“多态的云”来引学生入境。 (2) 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 “作者为什么重复这段话”, “本文真的完全赞成看云识天气是准确的嘛”。 (3) 赏析文章时要采用设置悬念式的提问, “怎样看云识天气呢?” (4) 小结时可用评述性的提问方式, “大家看幻灯片的云彩, 自觉的讲它们与文中所述所联系到一起。”教师的提问有用且有鼓动性, 《学记》中:“君子之交, 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这里的“喻”指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 不越俎代庖, 教师在提问时同样要贯彻这种观点, 教师提问不可形式化, 不可代替学生回答, 要让学生自觉的投入情境, 解决问题。

结语

新课标中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解决初中语文课堂上存在的提问环节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要以语文学科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基点, 精要、好懂、有用作为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精髓, 有助于发散学生思维, 抓住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培养问题意识, 适应社会变迁, 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春霞.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讨[J].教育期刊.2013 (3) .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

[3]任桄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策略探析[J].教育期刊.2013 (4)

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 篇2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文/张 剑

摘 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较常使用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系着整节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做到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正确设置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答题。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促使学生提升文学素养。基于初中课堂,对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作出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初中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为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台下一味地听讲,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看似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其实教学的有效性并不高。学生长期在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境下,容易养成不主动思考问题、只记不想的坏习惯,积极性随之下降,导致学习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初中语文应该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课堂提问中了解到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疑问。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并根据这些现象提出几点看法,希望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1.问题设置过多

让学生通过问题了解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并动脑解决是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但凡事都应有度。过量的提问会让教学失去意义,同时无形中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让学生只是忙于应对问题,反而没有时间去消化他们得出的答案。

问题设置过多,难度就相应降低,大多只是知识性问题或是一眼就能在书本上得到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设置对学生的思考能力没有太大帮助,学生只需熟读课文就能轻易找到答案,只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并不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教学内容。

2.流于形式,忽视回答

在学生回答教师提问时,教师应该注意倾听。这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有效方法,教师在倾听过程中适当鼓励,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发散思维。如果学生一开始回答教师就没有注意倾听,学生可能会因紧张忘掉想好的回答,匆忙结束作答。教师在倾听的同时还应面带笑容,适时引导学生,让教学效果更佳。

二、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愿意去思考问题。这就引出了问题设置中的趣味性原则。初中生刚刚进入青春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烈的探究欲望,课堂提问的趣味性要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住学生。正所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了,学生才愿意主动去思考、去探究。

2.有效性原则

学生的认知能力受个人水平、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一个班级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将问题设置为既能让学生不会觉得太难,又能达到主动思考的效果。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讨论,设计出有深度、综合性、启发性的问题,注重提问的有效性,在唤起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还能扩展其思维能力。

3.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遵从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不要将问题浪费在无关紧要的知识点上。问题的设计要经过认真的思考与规划,保证每个问题都科学合理,紧扣主题。在提问时要把握好提问的重点与方向,有针对性地提问,这样学生才能发挥积极性,从思考中获取知识。

三、课堂提问优化的主要方面

1.优化提问结构

语文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应严密符合逻辑,让学生一听到题目就知道问题的意思,知道思考的方向。如,在教授《孔乙己》这篇文章时,可以一开始就提问“孔乙己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学生当然知道内有玄机。这就迫使学生读懂文章,了解到孔乙己没有自己名字的`深刻性。

2.优化提问情境

所谓优化情境,指的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环境中解决问题,创设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针对学生自身水平的差异,创设不同的情境,例如,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要以认知性问题为主,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对于思维较活跃的学生可以提出发散性问题。

3.优化提问策略

提问时应把握好时机,用正确的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具体来讲,教师提问时应注意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含蓄处”这四个方面,选准时机,巧设疑问。

4.优化引导技巧

好的问题只是成功的垫脚石,要想使问题更有效用,还应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道设计巧妙的题目,在实际授课中却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教师是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或是“启而不当,引不得法”。在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后,一定要注意为学生的思考铺路架桥,予以疏导,让学生不会觉得问题难度太高而放弃思考。

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1.适时提问

教师要选用适当时机,突出问题,激励学生思考。语文这门学科不同于数理化,它的学习过程较为平和,无需太大的思维跳跃。因此教师提问应当把握好时间,在讲到相应的知识点时适时提出疑问,切勿延后。

2.深入提问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控制问题难度,难易结合,不能总是用直接回答的形式,这样对拓宽学生思维没有太大帮助。在设置问题时,应变“直问”为“曲问”,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教师在提问时要以课本为纲,在学生的答案上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思维一步步深入,达到教学目的。

3.层次提问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计问题,由简到易,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发展纵向思维。这种提问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紧跟老师步伐,由课文表面进入文章中心思想,了解文章内涵,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4.多角度设问

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设置问题过程中应注意多角度提问来增加问题深度。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新的问题,或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什么新的知识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主动性。

5.注意提问视角

现在的教学倡导用“平视”的方式来提问,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层面上,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环境,共同学习。在提问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是这样吗?”“有可能吗?”“接下来呢?”这种语句,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接下去的答案。教师站在平等的视角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会感到紧张,能够在放松的状态下从容应对,更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不应生硬地做出规范。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教学有帮助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应该在提问过程中及时地做出相应调整。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都有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与时间去体会文章,深入了解作者意图。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切实朝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国。试论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与设计规律[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02)。

[2]吕巧燕。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15)。

[3]杜磊。让课堂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J]。文理导航:上旬,(12)。

[4]黄潮兴。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教师,2011(12)。

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57-02

在课堂提问是老师和学生互动最好的方法和最佳途径。无论是老师的提问还是学生的提问都可以让学生心活跃在课堂上,想问题,想答案,更着老师的节奏,进而提高上课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提出问题。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提问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但并是提问得越多越好。有时候问题提多了,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教学效果反而起到不好的影响。老师要掌握提问的程度,使得学生更喜欢学习。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提问现状

1.学生自主性差。学生在上语文课之前没有课前预习,而在课堂上,由于教学任务的要求,老师没有多余的时间给学生预习,老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效果就很明显——一问三不知。这是课堂就变成了老师给学生灌知识的地方。这种课堂上课效率最差,效果也不会好到哪去?比如,在上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请同学们讲一下课文的大致内容,然而,点了好几个学生都结结巴巴的,回答的都是学生临场阅读的内容,只是文章的一小部分内容。但是老师因为教学进度的原因,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做预习。很显然,因为学生自主性差,没有做必要的课前预习,所以课堂上的上课效果就难以避免的差。因此,老师或是学校因当采取一些相关的策略,改善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

2.提问方法存在问题。在上语文课的时候,教师把握提问的时候也十分关键的。适当的时候提出恰当的问题,会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上,课堂的学习氛围也会越来越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将越好。但是有些老师提问方法不当,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对学习不认真。如,在上《在山的那边》时,教师一股脑将问题全部提出来,“从时间,事情,心理,方式四个角度来个概况这篇诗歌的两部分的内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这种是想感情是怎样表达不出来的?谈谈你对这篇诗歌的看法,等等”学生一看,第一感觉就是自己不会,所以学生也不会自己去认真思考。那么,这些提问就起不到它因起得效果。同时也没有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变差,学生也不会主动去思考,主动想问题,因为老师已经把所有问题提完,自己没有问题可提了。那么,提问也没有达到他应该的效果。

3.老师处理答案的方式死板。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来回答,一旦回答有些错误,教师马上打断他,说出正确答案;有时候学生的回答有错误,他也不等学生回答完,就对学生说着说那的,也不引导一下学生,使得答案正确。例如在上《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教师问学生这篇文章中斑羚陷入怎样的处境?课文中有一个词很形象的写出了斑羚的处境请将其找出来?然后点了一位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只回答了斑羚陷入绝境,而不知道那个词在哪?老师见他半天支支吾吾的就直接将答案说出来“陷入绝境,进退维谷,前面是无法逾越的悬崖”这种行为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学生没有表达完整自己的观点,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他们也就失去了自己思考的动力,想着反正老师会给出真确的答案,自己何必动脑筋了?教师的这些行为往往使学生消极地对待教学。如果确实是问题太难,教师应该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留给学生课后思考。如果问题简单,可以引导学生回答,这样提问才会起到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策略及其运用

1.营造学习氛围、点燃自主学习的激情。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里,教师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同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想问题,想问题的答案,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也可以有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这样学生的自主性高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也会做得更好。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对老师的提问也不会一问三不知,至少能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也不会引起尴尬的局面。老师提出问题,让尽可能多得同学回答,让同学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而然的被调动起来了。在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即使自主性较差,也会跟着大多数同学一起,完成课前预习。

2.改善老师们的教学方法,注重提问策略。在课堂上提问时,教师提问的时间把握得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认真备课,体会文章中作者所说,所想。才可以在提问时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使学生直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旨意,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如,在讲《孔乙己》时可以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①小说是怎样表现了举人打折孔乙己双腿这一情节的?②小说是怎样通过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这样提问恰到好处,准确地把握住了作者写作的动机,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文中描写孔乙己肖像的句子,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学生通过揣摩对孔乙己外貌的描写,就能了解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顿三餐没有着落,穷得“将要讨饭了”。再加上他的“又脏又破”长衫,直接表现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底下,进而为下文刻画孔乙己这个小人物的性格埋下伏笔。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把握了作者的写作动机,提问策略就能起到效果。

3.注重答案的多元化。在上课时,教师不应当只局限于一种答案,应当让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思想,说完自己的答案,然后再做评论或是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答案。就像学生只回答了“陷人绝境”,老师可以再问一句,后面的一句了这些不也是描写斑羚的处境吗?这样学生,就很明白自己答案不完全,同时也知道完整的答案。学生也会进一步思考,自己为什么没有回答完全,激发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学生也更愿意去回答。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一门科学,提问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激发自己的思维,使用得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他需要教师根据课文重难点和学生特点以及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合适的时机以合适的方法提出合适的问题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篇4

1. 缺乏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语文课堂提出的问题, 应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把握课文的风格体裁, 使学生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过于重视提问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很多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没有启发性, 学生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可以解答。例如, 教师常常在课堂上提问:课文的作者是谁?文章主要写哪几个人物?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些问题设置比较简单, 问题之间也缺乏关联性, 不需要学生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直接回答,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2. 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

在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过于追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解答合乎教师的期望, 当学生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有偏差时, 教师就会使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结果。这种提问方式使学生陷入不断的听课做笔记的活动模式中。教师提问后给学生留下较少的思考时间, 学生甚至会参照参考书来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慢慢丧失了回答课程提问的兴趣, 学生也不会在课堂答题中得到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

3. 问题缺乏层次性。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 教师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提问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也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踊跃答题。但是, 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能力的层次, 不注意问题的顺序性, 提问的具体指向性不明确, 问题的大小也较为随意。例如, 教师常常会先问学生这篇文章讲了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然后问学生具体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描写了哪些景物, 文章中哪句话的哪个字用得好, 这些问题往往没有从小到大的逻辑顺序, 也没照顾到学生的思维习惯, 使学生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原则

1.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课堂提问的对象是全体学生, 应当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应当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个性设问, 即使同一个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广度上让所有学生回答。首先, 第一层次的问题以简单的判断性回答为主, 主要锻炼学生对的判断力和课文感知力, 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即可。第二层次以描述性问题为主, 主要体现学生的形象思维。第三层次以分析型问题为主, 为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些问题有一定逻辑思维性。随着问题难度的加深, 需要学生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语言组织能力。回答这些问题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会促进学生进行课堂思维, 可以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探索问题答案中来。

2.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给予学生积极的侧面引导, 使学生在大胆的怀疑与假设中,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能在触类旁通中, 获得新的语文知识。首先, 教师将较难的大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小问题, 其次, 在小问题中隐藏着知识的难点与重点, 给学生以更加形象的思维范例。第三, 在多次的反复练习中, 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难点的关键。第四, 最后使学生总结出较大问题的答案。因此, 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能有效钻研教材, 能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能积极地创新语文问题, 能使课堂提问变得更加巧妙, 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3.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的提问要有明确的意图, 首先, 要针对提升学生的某项能力来提问。例如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或定义, 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脉络, 了解文章写作特点, 或是巩固练习等。其次,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 问题的难度要相对适中, 不能太难或太深, 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智力水平, 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不能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逆反心理, 不能使提问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策略

提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促进其学习语文有重要作用。采用有效的策略来进行设问, 可以使问题更符合学生的口味, 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有效策略———

1. 抓住课堂提问时机。

不同的学生会对语文课程的不同内容感兴趣, 可能是课堂中的一句话, 也可能是一段生动的描写, 更可能是英雄的人物形象, 还有可能是教师对课文精彩的分析。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语文课堂内容的不同兴趣点, 有效的创设学生理解、愿意参与、能在回答中获得成就感的问题。因此, 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吃透教材,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 大胆创设学生能有效把握又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 从而为学生的回答铺好道路。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中为学生设置有效的情境, 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 使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 去回答某些问题, 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

2. 有效避免直接提问。

初中语文的提问教学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教学;设疑提问;教学策略

阅读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试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占有较大比例。毫不夸张地说,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教师应善于对阅读文章巧妙设置疑问,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以便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具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具有针对性地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孔雀东南飞》是初中语文十分重要的篇目,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入文章深处,结合文章内容巧妙设置疑问,向学生进行提问: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的爱如此深厚,为什么他们的命运却是那么的悲惨,以死来证明自己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方式值得提倡吗?他们死的是否有价值?学生也被主人公凄惨的爱情命运所动容,陷入了思考。在回答问题之前,学生需要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深入分析,了解这两个人的性格特点,从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避免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古代的做法。由于当时的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完全按照礼教来要求人们的言行,婚姻都由有父母做主,孩子本身并没有自主选择爱人、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权利。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他们自由的爱情观念得不到社会主流思想的认可,只有通过死来进行反抗,实现自己的爱情自由。尽管这样向学生进行解释,但是学生仍然有各种疑问,有学生向教师提问:难道他们不能选择私奔吗,或者是组织爱情自由观一致的人们进行共同抗争,为什么非要通过死这么极端的方式来证明呢?针对学生这种疑问,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鼓励学生继续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发现当时他们两个根本没有选择,死是证明自己爱情、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从而更加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性,对其吃人本质有更深刻的感悟。通过针对性的设置疑问,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引发了学生思考,大大改善了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疑问设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多媒体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性,对问题进行巧妙设置。例如,以《散步》这篇文章为例,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事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曲目,然后在课堂导入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我爱我家》这首音乐,放松和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为课文讲解定下浓厚的感情基调。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自行阅读,然后将生词、复杂难懂的句子以及存在困惑和不解的地方进行标注,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课文写作背景和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在全面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对文章进行再次阅读,并且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阅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对课文主旨和中心情感进行概括总结,明确文章的写作风格和语言特点。通过多次阅读和分析,了解到长辈与晚辈之间的互相关心,浓浓的家庭情怀使学生获得了新的体验和感悟,感受到家的温暖,懂得双方身上的责任。在阅读教学尾声,教师可以继续向学生播放舒缓的乐曲,使学生在柔和的音乐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情感得以再次升华,为了维护亲情做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问题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问题进行设置切忌过于死板、形式化,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境进行灵活提问,使问题更加具有趣味性和发散性,帮助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问题思考中有所收获。例如,在讲解《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哪些地方可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回答这个问题,不必拘泥于某一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探索 篇6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明确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做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如何进行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 篇7

一、课堂提问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设计所提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2)系统性原则。提问应从整体考虑,使其成为一个问题之间彼此有着内在联系的系统,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步步提高,不能杂乱无章。(3)启发性原则。提问应富有启发性,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4)趣味性原则。所提问题应新颖生动、富有情趣,可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不能枯燥无味。(5)民主性原则。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程度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应让全班学生都参与讨论。

二、课堂提问的要求

(1)问在课题处。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要引导学生从课题人手层层地深入挖掘。(2)问在忽略处。有些词语往往不被学生注意,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3)问在矛盾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4)问在重复处。作者运用重复修辞方法,以强调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此处设问,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内涵。(5)问在疑难处。当学生学习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应善于点拨诱导。(6)问在空白处。作者有些情节不作细微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可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空白,引导学生走进文章“心灵”,领会思想感情。(7)抓住重、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教学目的是围绕课文重点而制定的。所提问题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8)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要防止浅、玄、碎、杂,避免过分简单、深奥、琐碎和杂乱。(9)富有思考性,要新奇、巧妙、有趣。让学生的精神处于亢奋状态,把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10)要有科学性,问题要正确、有层次坡度、合情合理。由具体到抽象,有层次、有坡度、有台阶,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三、课堂提问的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运用探究 篇8

一、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展开主动的智力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善于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认知行为与活跃的思维状态, 进而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而在课堂导入环节能否引发学生的关注,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至关重要。

这也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运用提问艺术, 以问题来引入新知, 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发学生的好奇, 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 实现学生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引导学生展开快乐的认知活动。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 我首先让学生就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谈一谈什么是新装?这一问题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 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 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一个小问题就将学生的兴趣点激发起来, 学生展开自由而充分的交流, 注意力更加集中。

二、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机械灌输, 要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性教学, 让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构建。而问题正是诱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力。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提问艺术, 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例如, 在学习《春》这一课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展开探究性阅读:文中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共有几幅画面?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又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这样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以引领学生对文章展开详细的阅读, 让学生将阅读与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在阅读中思考, 在思考中阅读, 进而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体会到文章语言的清新与优美, 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以问题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点, 而难点则是基于学生自身基础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的知识点。不管是重点还是难点, 有效突出与突破, 加深学生的理解, 都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可以在知识的重难点巧妙设问, 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探究, 以达到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 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就需要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 理清知识脉落, 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

教师还要更加深入而全面地了解学生, 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水平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样教师才能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确立教学难点, 进而展开更加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时教师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立不同的难点, 开展分层教学, 这样才能将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起来, 使各层次学生都展开独立的思考与积极的探究, 进而实现原有基础的最大进步。

四、以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其认知是一个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对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 具有深刻的含义, 但这些并不是直接浮于文字表面, 并不是学生可以通过文字直接获取的, 而是需要学生展开深入的思考, 这样才能透过文字表面达到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而学生受自身生活阅历与基础知识的限制, 在理解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处于困惑之中, 阻碍着学生的探究。此时如果告诉学生答案, 那么就是机械灌输式教学, 学生之前的探究也付之东流。

此时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 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 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来展开思考与思维, 从而使学生顺利展开探究。为此在学生思维受阻时, 教师要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发学生的智力, 启迪学生的思维, 以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来展开自主探究, 成为探究的主人, 在探究中得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五、以问题延伸学生认知空间

课堂小结在整个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起着重要作用。小结可以是对本节知识点的概括性总结, 也可以延伸课外, 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宽广的空间, 成为活动的新起点。为此,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也要善于运用提问, 以问题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 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 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如在学习《春》这一课时, 在教学结束时,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课前所提出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理顺脉落。《春》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展开。其中绘春是重点, 包括春草图、春花图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 、春风图 (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怀) 、春雨图、迎春图。从而通过问题来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同时再让学生来思考, 春天生机勃勃, 令人向往, 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所钟情, 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 你们可以与家长或是与同学一起来收集与阅读更多与春有关的文章, 并写下你的心得与体会。这样的小结立足于文本, 延伸于课外, 引导学生展开拓展性阅读, 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 增长学生的见闻, 更加利于学生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等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石荣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 2013 (36) .

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

提问环节是师生互动的渠道, 同时也是检测学生们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教师应注重教学提问, 设计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提问方式,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开拓学生的启发性思维。

一、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创新的必要性

1.促进师生交流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环节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 师生在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和情感的交流, 这时最能有效实现师生互动的方式就是进行课堂提问。好的问题像是一条纽带, 将师生间认识和情感联系起来。

2.学生注意力集中

初中课堂一节课45 分钟, 研究表明, 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听讲的时间不超过25 分钟, 而且教师在讲授新课时, 通常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座位上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 最终会分散精力做其他的事情。这时, 恰当的进行提问能够保证教学工作的高效顺畅进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适应不了当今的教学课堂, 那种“教师一味讲, 学生一味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个提倡素质教育的社会, 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 而且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有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 教师进行提问, 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的想象空间是五彩斑斓的, 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瞬间打开学生思想的阀门, 使他们思潮翻滚, 奔涌向前, 不断产生新的想法, 有利于发展学生各种思维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内容过于空洞

由于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不知道怎样正确的提出问题, 为了探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就会频繁的向学生们提问题, 很容易使学生厌烦, 而且学生仅仅是为了认真回答这些问题, 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整节课就变成了不断的提问和整合答案的过程。

2.问答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都是简单的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模式。但有时老师在讲授新课时, 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也会有他们不理解的地方, 但老师没有给学生机会对其进行提问, 缺乏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自己问自己答这三种形式, 这将会是以后提问设计创新发展的一个方面。

3.提问的人选具有倾向性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 为了节约时间, 同时保证课堂的顺利进行, 往往是选择成绩中等偏上的同学进行回答, 导致提问时的人选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教师这样做, 会严重伤害那些成绩差的同学, 他们可能会觉得反正老师也不会让我回答问题, 所以我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从而可能对上学产生厌烦的情绪,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策略

1.提出理解性、难度适宜的问题

课堂提问时, 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 其次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 来确定最终提问的问题。理解性的问题, 既可以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问题, 使两者达到有机的统一。既可以培养学生,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 问题的设置不可过难或过于简单, 问题太易, 学生提不起兴趣, 浪费课堂的时间;问题太过于难, 学生先开始可能还会想进行探索, 但难度太大, 学生探索后无成果就会放弃, 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败。有经验的教师会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合点, 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 既有助于原有知识的巩固, 又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探索热情。丰富提问的形式在一节课中, 发挥课堂提问功能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协同活动过程, 师生双方是提问的主体, 也是客体。要发展4 种提问的方式:师问生答、师答生问、学生互问互答、学生自问自答。教师通过提问可以将问题装进学生的脑袋里面, 不仅要让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 同时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对其进行质疑, 然后进行解决, 这才是当前素质教育想要培养的。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孜孜不倦的育人精神, 当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时, 教师应该有不怕问倒的精神, 要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 决不能因为自己回答不出而恼羞成怒, 责怪学生。实际上, 学生如果能够问出教师也无法解释的问题时, 这正是当代教育成功的所在。我们应鼓励引导学生对其学习方法和结果提出质疑:我这种方法真的是最好的吗?有没有更便捷的方法呢?为什么在探索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学生通过对自我的提问, 不仅巩固提高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而且能够更好的发展自我评价和良好的反思能力, 养成自律的习惯。

2.提问对象的合理分配

既然我们将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 那么我们在挑选同学回答问题时, 为达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应该支持那些低等生, 他们如果回答的错误很严重的话, 可以在课下对其进行单独辅导, 但他们也可能会提出些新的思路供大家研究探讨;鼓励尝试回答问题的同学, 这些学生可能由于性格腼腆, 不愿意在课堂回答问题, 担心回答错误时尴尬, 但要尝试叫他们回答问题, 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重视那些优等生, 毕竟学校的发展还是要靠那些成绩好的同学, 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 他们对教学进程会有很大的帮助。

3.把握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时机。时机恰当, 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机不当, 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浪费课堂的时间。一般课堂提问主要有上节课内容的复习、本节课的预习以及讲授新课时重难点解答的提问, 还可以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去联系生活实际的提问, 这些问题提问的及时, 能够优化课堂结构, 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4.及时做出评价

当学生做出他们的回答时,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评价。对那些成绩较好的同学, 当他们回答正确后, 对他们不要有太多褒奖的词汇, 只需说“正确、回答很好”就好, 以免他们骄傲自负;对于尝试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的学生, 老师应对其进行激励:“你的回答是正确的、以后要多多发言、你做得挺棒的”;当学生自信的回答错误时, 应该先对学生的自信给予表扬, 然后再慢慢分析答案错误的原因, 并对其说:“你的勇敢是值得鼓励的, 下次继续努力。学生不自信的回答错误时, 应该再重新问一遍学生的答案, 若它依然答错, 说明他没有深刻理解这个问题, 教师可以对其进行知识上的引导, 让学生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并激励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以前学到的知识, 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当前素质教育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正在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课堂提问设计的创新方式正贯穿在实际课堂的方方面面。优化提问的设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断巩固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质疑的态度, 要对课本上的东西产生怀疑, 俗话说“一切新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否定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牛顿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抱有怀疑的态度, 不断进行创新。对教学提问进行创新, 节约课堂时间,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方式, 提高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 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东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有效提问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2]高秀民.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4, 10:72-73.

[3]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 2003, 14:4-7.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篇10

一、提问要围绕教学目标

一切教学目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教学要求展开的,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的过程中,要以教学重点、难点为依据,同时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设置一些更加具有特定性和启发性的问题,这样就会一方面考察了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吸收和理解的情况,另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于教学重点的印象。

如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的时候,两个孩子进行的辩论,连孔夫子都无法分辨出孰是孰非,因此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文章想要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哪个孩子的观点正确,而是要让我们明白对待同一事物、同一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所得出的结论也会有差异。除非是数学的固定得数,不然很多事情都不存在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因此,在这篇文章设计问题的时候,授课教师要把文章所表达的这层深意即教学重点包括进来,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又如在讲解小说《故乡》时,学生们大都会对“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理解得不够透彻,为此,在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设计一系列由简到难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进而实现对这句话中的“路”的引申含义即“希望”的理解和体会。

二、提问要准确把握层次

语文教材是按照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学生层次标准设计的,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于是,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也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特点,带有一定的层次性。一方面,要兼顾学生之间知识水平的层次差异,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全班学生的接受情况,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设计一些与具体答案相关的问题,而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则要设计一些需要深入分析思考的问题,以满足这些学生的求知需求;另一方面,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说,要设计出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领会,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较强的话题式问题,让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展开联想,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进行探究。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综合运用,让学生能够从难易得当、层次清晰的问题中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例如,在讲解《生命的舞蹈》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残疾人有初步认识,教师可以随着文章的深入逐渐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提出:“作者起初关注残疾人和小女孩时产生的感情是怎么样的?之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学生只要熟读课文就会在文章中找到答案,而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笔者再提出:“‘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里边的红舞鞋象征着什么?”“你能说一说‘生命的舞蹈’的含义吗?”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就需要通过自己对文章进行分析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才能总结出答案。这样,随着对文章的深入学习,自身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三、提问要充满挑战与创新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它具有语言的丰富特性,这也就决定了语文学科的大多数问题的回答是多方面的,同一思想可以用多种表达形式表现,反之,同样的表达方式也可以代表不一样的思想内涵。对于课文来说,学生从多方面理解文章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思维创新。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问题的挑战性与创新性,尽量设置一些不需要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合理想象,广泛作答。

例如,在学习古文、古诗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地认识诗人的写作经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创作者生活朝代、诗人性格以及与创作者的故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去搜索资料,自行分析整理。这样,让学生在学好古文的同时也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因此我们可以说,充满挑战和创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与文章的思想达成共鸣。

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技巧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096-01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关键作用。这里的“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有人认为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所有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其价值远远不在于形式上的热闹。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提问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敢问、多问。教师既要给出学生“自己说话”的自由和“说自己话”的权利,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时时处处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第二要旁敲侧击,善于启发。在整体把握全篇的基础上,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巧设问题,吸引学生。第三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一个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第四要适时设问,随机应变。设问的目的在于解决疑难,而不是把学生问倒,更不是作为花絮点缀课堂,创设“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否适时发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容易造成课堂冷场;过晚发问,学生勿需思考就能对答如流,使问题成为“瞎子戴眼镜,多余的圈圈”,毫无所值。此外,还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的难度,切入的角度,提问的方式,以把握知识要点,训练重点和教学进程。下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几种方式,以供参考。

一、抓住关键词发问

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家里行问,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实在的思维品质,教师应注意抓住关键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4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迂回设问

就是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学习《孔乙己》,主题的提示有一点难度,教师提问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关注程度和思索的深度,请看下列:

(1)作者通过人物的塑造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造成孔乙已悲惨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孔乙已的悲剧是孔乙已一手造成的”,这种说法对吗?

以上三问,都是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1)过于平实、直露,外开了作品的审美成分,程式化的设计,没有太多的吸引力。(2)与情节结合,学生会关注人物悲剧命运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问题的设计照顾到学习因素。(3)则从表面“责任”的追究入手,更多关注情节,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通过对作品的表象本质的分析,最终解决核心问题。

三、寻找比较因素提问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因素是很多的,仅阅读教学中就会涉及作者的比较,文体的比较,主题立意的比较,写作技巧的比较等。同是送别诗,岑参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抒发的离别情绪大不相同。通过比较足以建立起信息之间的横向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逆向设问

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面假设,刺激学生逆向思维,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来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学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逆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在骨头和龟甲上刻上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逆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的设计 篇12

一、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本身是否具有思考价值, 这非常重要。如果问题没有思考与探究的价值, 就无法激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就会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流于形式。因此, 要想真正发挥提问的最大功用, 教师首先就要考虑问题本身的价值性。

(一) 具有启发性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问题只有具有启发性, 才能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从而完成探究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学生理解困难处设计问题, 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例如, 在学习《夏感》一文时, 在课堂导入阶段,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并思考:“你眼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 同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都积极发言, 使得学生对夏天有了一个更为形象、直观的感受。在学生充分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让学生看看作者眼中的夏天是什么样的, 和我们眼中的夏天有何异同。

(二) 具有探索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 因此我们的问题也要具有探究性, 这样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 然后让学生在对文章大意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这样的问题:“皇帝并没有穿衣服, 为什么那些大人们都没有说破, 而最后由一个孩子来说破呢?”这样的问题与文章主旨相结合, 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会再次认真地阅读文本, 仔细思考, 并和同学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从而使学生达成了共识。这样的问题就非常具有探索性, 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利于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 具有开放性

传统教学中的提问只是围绕着标准答案来展开, 这样的提问方式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束缚在条条框框里, 使得学生只能循规蹈矩, 从教材中寻找所谓的标准唯一的答案。如此封闭式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套用思路, 只会机械化、程序化地解决问题, 而毫无创新可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变封闭型为开放型, 通过设计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来激活学生的思维, 发挥学生的想象, 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个性化, 在学生的标新立异与独树一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 具有层次性

初中生因先天因素与后天环境的不同, 在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思维方式与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们的教育不是将学生改造成工厂里生产的整齐零件, 而是要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问题, 以真正贯彻因材施教、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对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 科学地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 基于学生的不同基础提出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 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掌握。

二、讲究提问技巧

(一) 提问的时机

提问过于频繁, 会让学生疲于应付, 而失去了提问的作用;相反, 问题过少, 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因此, 我们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提问的频率与时机,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一节课中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探究中积极地获取知识, 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导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 但对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导入时提出问题, 可以引发学生对新知的关注,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与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知识的重点等地方设计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我们在课堂小结时总结性提问, 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同时可以对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处。

(二) 充分思考

学习的结果重要, 思考的过程更重要。但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没有给学生预留足够的阅读文本与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往往是仓促回答, 并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 是为了回答而回答, 这样的提问也就失去了教学的价值,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成为了累赘。所以, 问题提出后,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 而是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将学生思考与思维的全过程暴露出来, 这样教师才能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思维习惯等, 才能造就更多的课堂精彩, 使课堂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生成中。

(三) 必要的指导

教师不仅是问题的设计者, 也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指导者。学生受自身主观条件的限制, 他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没有教师必要的指导与鼓励, 许多学生可能会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与勇气, 会畏缩不前。相反, 如果教师给予必要的鼓励与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探究活动中的问题, 就会使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因此,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切不可以旁观者自居, 而是要与学生组成共同的学习体。当学生思维受阻、无法继续时, 教师应运用类比、比较等具有过渡性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下完成探究学习。

上一篇:产品开发流程下一篇:型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