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篇1
摘要:教育的前进过程中, 人们都在找寻方法, 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效果。但是每科都有自己的特点, 因此, 学习策略研究, 要把握学科本质。语文能力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是人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 再获取能力的能力。语文教学的过程, 是铸造学生灵魂的过程, 教学过程本身是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 教师在教中育, 学生在育中学。所以语文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管理激励动力方法能力情境
语文教学的策略是教师多年来都在探索的问题, 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为发展奠基的基础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所以, 初一新生入学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对现有的学习基础情况作全面的了解, 要心中有数, 心中有底。必须使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有效知识, 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有效知识量。努力缩小两极分化, 使学生水平大体持平, 为提高课堂效率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二、注意课堂内外的管理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造一种力量, 让这种力量变为学生前进的动力。争取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 更要加强管理。评估方式要给学生制造成功和欢乐, 评提高, 评发展, 评进步, 给学生课堂内外都带来前进的动力。
三、主动学习的激励策略
激活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 积极开发利用动态生成的课堂资源。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 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 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因此, 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唯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 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 畅所欲言, 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 提升思考质量。
四、成才教育的动力策略
用成才教育反对升学教育, 为学生的发展铸造希望。成才的最低标准是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道理, 让著名的人物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五、对症下药的方法策略
在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注意这个问题, 并坚持不断地探索这个难题, 研究破解这个问题, 从而完成教学方法的创造过程。
六、挖掘潜能的情境教学
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推情境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利用本校本班的资源, 利用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能力, 利用学生的情感、观念, 为学生创造最佳情境和最佳场合, 一步步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境界, 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此外, 激情激趣的情感策略、综合学习的思维策略、全面发展的资源策略、学以致用的能力策略等, 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 篇2
摘要:新课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为核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而学习过程的递进和学习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突破预设之外的新的构建.这正好是高效课堂教学所要求的教学境界。下面.笔者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谈一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策略
语文课程历来都是初中阶段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意义。而且语文课程是一门独特的工具性与知识性兼具的课程,是学生学习各种科目不可替代的先修科目。
一、精心预设、虚实相生
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不过,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在预设时需要有意识地“留白”,即预先留下“空白”。“空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在语文教学中,空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讲到适可,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去化虚为实、联想思索,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这种空白艺术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的联想、想象。使语文教学实处含虚,虚处含实,形成无穷的意味、悠远的意境,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追求那种“虚灵”的“空间感型”的“妙境”。所谓教学留白的艺术乃是指将留白手法运用于教学并以此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艺术效果和水平的活动。教师有意识地留白,就是遵循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规律,在教学时留有余地,创造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通过教师所留之“白”,使学生生出“实”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探索。以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那么,该如何留白呢?其一抛砖引玉,抓重难点补“留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教材特点及学生需要,本着“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的精神,在文章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分层次、有梯度,让学生慢慢进入角色,激活他们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其二驰骋想象,利用插图想“留白”。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开拓读者的想象。”现行语文教材图文并茂,配有大量插图,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地设置留白,领悟教材内容所蕴藏的内涵,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创新能力的重要凭借。其三联想回味,利用标点填“留白”。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字粘连配合,成为文章不可缺少的细胞。标点的多样性、丰富性为文章增添了许多内涵,而省略号的使用往往会使人产生“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的感觉。因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把一个个静止的省略号变成一朵朵思维的火花。其四余音绕梁,利用结尾悟留白。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教师可以在课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与升华所学知识,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求心理。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在持续,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这是课堂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课堂知识要充分展开,让学生领略语文的魅力
语文很重要,这种重要关键在于语文具有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特殊魅力。它不仅是我们每个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科不仅是工具?学科,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文化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如果要扭转目前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就必须要让学生领会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是包罗万象的知识宝库,进而触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学习《论语》中的古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些关于孔子的历史故事来引入课堂,这样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语文中包含的历史知识,教师可以讲关于孔子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并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关于太阳高度角不同造成地球冷热不均的原理,这样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包含的天文与地理知识;学习《梦溪笔谈》中的课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沈括相关的科学发明,以此来让学生感受语文中包含的科技知识。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让学生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意学,主动去学,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率的课堂。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开展第二课堂、自编自演情景剧、参观与课堂知识有关系的实物、开展活动调动课堂气氛等等。没有任何一条方法可以模式化地告诉我们,初中语文的这堂课就得这么上,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授课的季节等等一切外在条件,不断地摸索,只要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都算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学习《背影》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同学们分组扮演小说中的角色,通过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演出,让学生体会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时心理;学习《变色龙》时也可以使用舞台情景剧,让学生感受人物内心的反差;学习《沁园春?雪》时,可以通过幻灯片展示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风光,这对于很多没有见过雪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有条件最好能带学生去类似的景点真实地参观一下,感受一下古人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3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只有懂得语法才会说明白话,会阅读明白文章,会写明白作文。语法是撑起语文庞大身躯的骨架,在初中阶段教学生语法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是完全有必要的。
一、语法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我们知道教学内容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从这三个维度中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内容中是首当其冲的,语文知识又和语文能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是语文知识?首先,它包括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同时它还包括关于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等方面知识。什么是语文能力?就其核心的一点来说就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无知必无能,你没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基础知识谈何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呢?其实,新课程标准是针对我国语文教育长期存在的一个弊端提出这样的要求的。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中学语文教学是不讲语法知识的。5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末,语法知识的教学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一段时期,语文课本被一分为二:一本为“文学课本”,主要是精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本为“汉语课本”,主要讲授汉语语法知识。结果效果并不好,语文课长期被冠以“少”“慢”“差”“费”的代表,遭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批评,甚至出现“误尽天下沧桑皆语文”的过激话语。反思这些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语法教学总是跟着语法研究的步子走,只把注意力放在语言各要素、各成分的系统分析上,这种教学虽然收到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严重脱离语言运用实际的缺点。多年的结构形式分析或静态描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言各要素、各成分的系统性,忽视语言综合运用的实践,事实上已经钻进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牛角尖。所以我们认为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不应该系统地去研究语法,也不应该淡化甚至抛弃语法,而是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去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随文点拨,学会分析
随文点拨就是把语法知识置于一定的语言背景之中,在游泳中学游泳,在语言中学语法。课堂教学毕竟有限。随文点拨要抓住重点,把握时机。课文词汇丰富,文采飞扬,便引导学生进行短语归类;课文长句较多时,可引导学生找出句子的主干,遇到典型的复句,可引导学生分析复句。如,“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在教学这段内容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辨别每一分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并划分每一分句的主干,理清四个“难道”引领的四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样纲举目张,学生便能深入理解作者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写法,深入理解作者对白杨树火热、赤诚的礼赞之情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深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从而把握文章的丰富内涵。
三、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言(口语)要周妥而没有毛病,按语言写下来的文章当然也周妥而没有毛病了。所以,锤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语法贯穿到实践当中,提高学生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注意联系学生实际
初中阶段,学生容易犯的语法错误主要有:
滥用词语。如:①他很智慧。名词一般不能作谓语。②效率提高了一半,时间却缩短了一倍。数量词滥用,减少不能用倍数。③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只要”应改为“只有”。④因为怕要下雨,所以我还是带把伞走。“因为”“所以”多余,应去掉。
搭配不当。如:①“墨黑乌云和倾盆大雨顿时从天空中倾泻下来。”“墨黑的乌云”怎么能“傾泻下来”呢?全句可改为“墨黑的乌云布满天空,倾盆大雨顿时倾泻下来。”②“内容正确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必须在“内容”之后加上“是否”两字才能与后面的谓语搭配。主语从正反两面来说,谓语也应该这样;反之亦然。
语序不合理。如:①“故宫博物院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②“我们必须认真改正并随时发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例①必须把“新出土的”调到“两千多年前”之前,“两千多年前”之后还得再加一个助词“的”。例②必须改为“我们必须随时发现并认真改正工作中出的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语法虽不是万能的,但不懂语法是万万不行的。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着人们的语言实践,使人们的语言表达更符合规律、更科学。初中生应掌握相应的语法知识,以备将来更加准确地运用语法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谭浒军.如何进行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几
点建议[J].成功(教育),2011(16):84~85
[2] 王兴太.探究初中语文语法教学的意义[J].
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11):74~75
[3] 全成凤.浅谈初三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的
必要性[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1
(4):84~85
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的策略探究 篇4
一、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一)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预习,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听课效率更高。因为,如果不进行预习,在语文教师的授课过程当中,学生就只能跟着教师的讲解思路走,对于课程当中的一些中心和重点问题,难以进行掌握。但是如果进行课前预习的话,学生会在预习的过程当中将自己难以理解的重点问题和中心问题标注出来,这样在语文教师讲解时,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去听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为主导,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只要负责听和记好笔记就可以了,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积极帮助学生进行语文预习,就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和思考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由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去探索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
(一)语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准备工作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工作。首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每一节语文课结束之后,都要为学生布置下一节课前预习任务,并要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能够监督学生积极进行课前预习工作。在语文课前预习准备工作中,语文教师主要要求学生要做到以下几步:首先要求学生要熟读文章三至五遍,先粗读,再细读,品读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使用比较好的名词佳句。其次语文教师要求学生要将无法理解的问题进行重点标注,然后第二天在课堂上进行探讨,让学生将不懂的问题反映出来,教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讲授。例如在学习初中语文课程《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大散文家、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的生活背景、人生履历以及他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其次关于文章中父爱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父亲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爱的表现的小事讲授出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资源等来更好地理解文章感情。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语文教学开展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尤其是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将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让学生不断学习,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完某一节的语文课程内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表达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难免会有一些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式的学习,不同的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肯定是不同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小组内可以将这些差异性的问题进行谈论,找到这些问题的合理解释。语文教师可以针对每个小组所表达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点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偏差,通过这种学习模式,能够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三)开展预习评价,进行高效预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开展预习评价,作为学生进行高效预习的手段。语文教师可以选择竞赛模式进行预习评价,就是在学生之间展开预习竞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说明自己的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自己预习的思路,预习的方法以及通过预习所解决的问题。其他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讲解倾听到自己使用的方法,学会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提供的不同的预习思路,进行预习方法总结和预习评价,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预习水平。
三、结论
在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之中,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帮助学生做好语文预习准备工作,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前预习时,首先要从传统的学习方法当中,吸取精华所在,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个体化差异,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法,实现预习的有效性。最后,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来考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预习。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和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与复习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事半功倍。本文阐述了初中语文预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希望能够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红明.初中语文预习教学策略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1).
也谈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篇5
目前学术界认为,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的教学。它旨在改变以往忽视学生发展,只顾单纯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呢?
一、有效的课前准备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和前提
教师唯有在上课前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文本,才能系统分析文本,准确地把握单元及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只有在充分理解教材即文本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才能对教学做出准确的把握及定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位教师的一堂历史课上得令听课者叹为观止,课后大家询问这个老师,花了多长时间备课?那位历史老师说:我是用我的一生来备这一节课,至于这节课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钟。从中可以看出这种“用一生”备的课,其实是在为一节课准备一个能向学生开放的丰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多地在功利性的备课观念下备课,课堂上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对话,而只是“假、大、空”的对话形式,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和无效。因此,钻研文本及认真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最基本要求。
(一)精心设计预习导航。在实施预习计划时不是先让学生阅读文本,而是提前设计好预习导航,学生按照预习导航有计划、有重点地预习。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避免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效性,而且还可以增强教与学的针对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把握好抓预习时间。我将预习导航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序预习等。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独立预习的能力等。
(三)注重预习检查及评价。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恰当处理好预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及时进行监测及评价,且不流于形式,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才能激励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检查及评价是预习中的重要一环,不可缺少。
(四)注重预习“焦点问题”的收集及整理。在预习时按照“预习导航”的内容,在课前及时检查和诊断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收集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有关难点、疑惑等“焦点问题”,这也是教师课前预设时的参考,便于调整课堂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既解决重点,又突破难点。
二、注重生本意识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的关键
以生为本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生本”意识欠缺,从而导致课堂低效。为何反复倡导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却效果不佳呢?关键是教师的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不能真正走入学生,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不能突出和强调生本意识。我国课程与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指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是:“教师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的积极互动上”;“教师要在教学前、中、后要进行三次反思。”可见,最好的方法首先是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突出强调生本意识,一切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三、注重学法指导是落实有效学习策略的重点
学法指导必不可少。心理研究表明,有效学习不是天生的,而是依靠一系列必要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教师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效率才会提高。目前不少学生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当受到挫折和批评时,就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出现学习畏惧或焦虑不安等心理现象。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利用学习资源,掌握有效的方法,譬如,在语文学习中如何预习、听课、讨论、提出问题、完成作业、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提高记忆和注重复习方法等,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当然,这类学习方法的指导可以通过开设针对性训练、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培训,强化让学生掌握,为提高有效学习的效率奠定基础。
强调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重要。如针对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的状况,就必须强化读书训练,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进行略读、精读、赏读、泛读、通读、跳读、写读等进行指?В?这类方法的指导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辅导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机渗透等等。
四、利用激励和兴趣的培养是落实有效学习策略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如故事、趣闻、现象等;其次是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富有激情的课堂能激起学生渴求知识、努力学习的激情,从而有效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教师要注重学习和积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落实“有效课堂”的功夫在课外,时时注意自己知识的“厚积”,处处留心,兼收并蓄,才能得心应手地做好课堂管理工作,落实好教学效果。(特级教师杨一青语)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增进其学习的效率。
利用情商激励,给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完成教学目标后要及时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如针对学生语文作业、考试等,采取分层对待,进步就给与表扬。把握激励学生的最佳时机,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内心的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
深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49-01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然而,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却常常停留在表层。为了让语文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语文阅读教学作深入探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深化语文阅读教学。
一、充分阅读,深入感悟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如默读、略读、细读等,因为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才能够在读的基础上产生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并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深入领会文本意蕴,感悟文本内涵,提高阅读能力。
在讲授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春》时,为了让学生品味文本中生动精彩的语言,感悟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笔者这样进行教学:第一,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第二,要求学生再次阅读文本,把课文里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把不理解的词语圈出来。如画出“酝酿”“喉咙”“嘹亮”“抖擞”等词语。第三,让学生抓住“春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绘出5幅图,如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有的学生这样形容春风:“春风是一双神奇的手,握着画笔,赋予万物美丽的色彩。”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雨:“春雨如冰凉的唇,轻触脸庞;春雨犹如柔细的发丝,滑过人的眉眼。”第四,让学生细细品读全文,谈谈对课文印象最为深刻的语段并说明理由。一名学生认为,课文第四段给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很灵动。教学《春》时,笔者设计以上几个教学环节,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抒情,还从文本中感受到了新生的力量及欢快的情绪,并从中掌握了一些写作技巧。
二、质疑导思,促进学生思考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所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做到学思结合,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课文《藤野先生》时,有的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东京也无非这样”句子中的“也”是个关联词,但是前面又没有句子,与谁有关联呢?经过思考,有学生说:“句子中的‘也字表达了作者悲愤的情绪。”有的学生说:“该句前面应该是有一些句子的,只是作者将其省略了而已。”有的学生说:“‘也字控诉了清朝的腐败,鲁迅在日本看到清朝留学生醉生梦死,感到很愤怒。”经过交流讨论,学生得出了问题的答案,也解决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收获了成功。其实,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往往会产生很多的想法,也会提出一些问题,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交流是否脱离主题,确保导思的有效性。
三、积累运用语言,加强语言训练
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练就说话和写作的熟练技能。”这告诉教师在教学语文时不能只教教材,而要学会用教材教,将目光放到课文以外的地方,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深化语文阅读教学。那么,如何将教材作为例子,开展语言训练呢?
首先,教师要作出选择,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是很多的,如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苏州园林》,文中有精彩的景观描写,作者语言运用生动准确、耐人寻味,写作思路清晰,等等。由于该文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突出文体的特点,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等说明文的写作手法。学生掌握了这个写作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当导游”,让学生运用同样的说明方法对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景点作介绍,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有感悟的基础上动笔写一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老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如清洁员、菜贩子、快递员等平凡而辛勤劳动的人,并谈谈自己的感触。有的学生写道:“每天一大早,当我走出小区门口,我总会遇到一位50多岁的清洁工阿姨。她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一顶帽子,两臂有节奏地挥动着。当我经过她身旁时,她会停下手中的动作,笑着看向我。这时,我的心里很温暖。”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再进行写作练习,有效地提高了运用语文文字的能力。
深化语文阅读教学,需要透过文本的表层挖掘文本内涵,需要利用课文进行拓展延伸,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当然,关键是要引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吃透教材文本,寻找能够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途径,真正实现深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篇7
一、以问题情境,开启对话的窗口
对话交流存在一个问和答的过程。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就是在进行一个问答的对话交流过程。或者是文本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是学生在阅读中,向文本,向作者提出问题。无论是谁提出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对话的程序。那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把这种对话提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进行沟通,尝试去回答文本所彰显出的问题,或者去提问文本,发现另一种可能性。
每个文本都有潜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促使学生继续阅读,并深入思考的源动力。而这些问题并不都是显性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揭示,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进行思考。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回答文本本身蕴含的一个问题:“你如何避免从众心理?”这个问题是文章潜在的问题,是文本对每个读者都提出的问题。我们时常把批判的焦点集中在皇帝的愚蠢之上,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那些大臣以及众多的老百姓的“心知肚明”,这是默契,其实也是盲从。文本的这个问题,让文本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也让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发。
因此,阅读文本其实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回答了文本的潜在问题,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才能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总之,学生与文本的阅读对话,是教学对话的基础和前提。这里,教师应该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寻找学生与文本“问答结构”的连接点,在教学中善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进入对话的渠道。
二、以期待视野,开启探索的窗口
所谓的“期待视野”指的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正是因为期待视野的存在,才让阅读有了探索的空间,有了探索的乐趣。如果学生能够产生一定的期待视野,那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就会将专注力集中在文本中,就会产生探索文本内涵,探索作者情感,探索自我期待的兴趣,而这也正是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个人观点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当前,许多学生把课文阅读,当作一种任务,当作一种纯粹的“接受”的过程,在阅读前没有对文本产生期待视野,这对学生理解文本,获取新知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主动的引导学生营造期待视野。
而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以身作则,通过示范教学来完成。如在《成长的烦恼》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能够让每个学生都产生期待视野,进而产生验证自我观点的探索欲望,最终形成阅读探索的动力,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小环节,让学生思考3分钟,想想自己在成长中有什么烦恼,自己又如何处理这些烦恼。当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开始进入课堂教学,将文本导入,让学生把自己所认为的“成长的烦恼”与文本的内容进行对接,寻找其中存在的异同,以及面对这些烦恼时,自己与作者的处理方法有何差异。这是较为简单的营造期待视野的教学方法。
事实上,教师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引导学生形成期待视野。比如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让教学任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知识产生一定的联系,让学生与教学任务或者与教学的内容呈现一定的审美距离,让学生产生一种想探索,想知道“真相”的期待心理。如在《口技》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会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对“口技”的认识只是在听“吹口哨”这样的概念之上,而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口技”,但是并不能反映“口技”这一民间技艺的全貌。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理解的“口技”就是“吹口哨”去思考,然后在找一段关于“口技”的录音,让学生听听真正的“口技”。在强烈的听觉冲击下,学生会对“口技”产生更多的期待,会形成一种期待视野。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始进入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在期待中自己探索“口技”的不凡之处。
三、结语
阅读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对话交流来实现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对话,让学生在课文阅读中“于无疑处生疑”,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过程中,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正真的理解文本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翟朝云.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浅析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篇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素质的培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提高初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1. 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样离不开课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设置具体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不断在锻炼中领悟口语交际的要领。
课堂以专题训练为主。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话题。教师可选取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或选取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等, 来让学生评析时事, 针砭时弊, 激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通过设置讨论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联系在一起, 从而培养他们倾听与表达的能力。如在以“劝说”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训练中, 可设计“劝说带手机来校的同学”“劝说沉迷网吧的同学”等话题让学生练习“劝说”。这个练习由于贴近学生的实际, 因而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课堂交流的气氛自然十分热烈。
调动全员参与。一堂精彩的口语课不能只是少数学生的对话表演课。教师要关注调动全体学生的情绪, 尽量把任务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 让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 可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 各小组都有自己的练习任务, 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合作完成。可先在小组内交流, 再在班上进行展示, 交流讨论, 做出评价。
强调对个体的引导。口语交际是融“听”“说”“交际”于一体的教学, 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重“说”不重“听”。针对这个问题, 教师要告诉学生, “听”是口语交际的第一步。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善做“倾听者”。“听”要耐心专注, 善于抓住重点, 根据说话人的语气、表情、手势等。学会倾听也是尊重人的表现, 要求学生尊重说话者, 有礼貌地悉心倾听。总之, 训练中要把口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技巧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到位。
2.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经过口语交际训练之后, 交际能力达到何种程度还需要一定的评价反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以便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将师评、生评、自评相结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 学生在发言、朗读、表演后, 除教师进行评价外, 也可以要求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甚至自评。这既能检查学生上课的专注程度, 又有利于深化和巩固听的效果, 从而让口头表达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注重一分为二的评价。在评价时, 如果不指出缺点, 就不容易改正, 也就不容易进步, 然而一些学生怕得罪人, 不敢说实话, 所以在评价时总是只讲优点、不说缺点。对此,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优点、缺点两方面的评价, 尽量让评价变得客观、真实。
3. 口语交际训练要系统
除了课堂训练外, 还应该在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口语交际训练。比如, 利用班会课、课外活动时间等, 开展课本剧表演、即兴作文、即兴演讲等活动, 以系统丰富的训练来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定期举行班级主题演讲比赛。比如, 可以举行以“我的青春我做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由学生自己设计开场白和结束语, 自己组织整个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 不但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而且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进行课堂作文交流。把学生的优秀作文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评改, 让学生从文章主题是否紧扣题目、详略安排是否妥当、选材是否新颖等方面进行评价。这既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同学的优秀习作, 也可以让他们在交流评论的过程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 篇9
朗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 真正的朗读还应是一种艺术, 它不仅能读出语调,还能将文本的内容、 意境情感和思想传达出来。
2011年版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界天天喊着素质教育的口号,走的却依然是应试教育的老路。 绝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是急功近利,搞题海战术,抓专题,抓升学率, 认为考试不考朗读就不去学不去教不去读。语文课堂变得“ 不闻书声琅琅,但见题海汪洋”的哑巴课堂。 根据笔者在广州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平时对学校其他教师与班级的观察,对当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学校与教师对语文朗读教学不够重视; 教师缺乏系统的朗读理论指导; 语文课堂朗读时间有限。 针对当前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朗读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朗读技能培训
针对当前语文教师朗读能力普遍低下的现状, 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习朗读的相关知识, 进行朗读相关的强化训练。 学校也有责任建立相关制度, 如定期举办语文教师朗读技能比赛、交流活动, 积极开展朗读教学方面的教研活动等。 通过学校与教师重视自身朗读能力的提高,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和指导学生。 师生重视朗读能力,从而再现“ 朗朗读书声”的精彩课堂。
二、完善朗读教学理论系统
首先, 有关专家应完善语文教材中的朗读知识体系, 让教师和学生有理论可依。其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即不仅停留在对语音语调等表层的指导上, 更要教会学生在朗读中利用朗读技巧来调动情感。 如停延的处理、重音位置的确定、显示重音的方法、不同语气的表达、借助语调的抑扬顿挫增强语言的表现力等。再次,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内容和形式,注重朗读情境的创设。慎重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朗读范文, 然后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注重朗读方式方法的把握,如合理安排齐读、范读、 自读外,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对读、 分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配音朗读、 接力读、 课本剧表演读等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多姿多彩丰富多样的朗读世界中。最后,教师应完善自己的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朗读的凭借、教师的指导、朗读的内容、形式与评价等应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让朗读实践有理论可依。
三、 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有效朗读
首先,学校与教师应一改“ 讲问教学”的教学模式,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性朗读, 也要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朗读。 把朗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环节,而不是点缀。哪些篇章、段落、句子、 字词需要学生循环反复的朗读, 教师要了然于心并在课堂中做到实处去。
其次, 学校应制定合理的教学制度, 早晚读的时间应设定在30分钟左右。 早晚读的时间是有限的, 要保证在这有限时间里的朗读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巡堂和指导的工作。 适时的给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不止停留在语音方面, 更要着重于技巧与情感上的指导, 让学生避免陷入麻木的重复文本中, 以便让学生真正的对朗读产生兴趣。
第三, 把朗读作为一份家庭作业或者寒暑假作业来布置,让学生在课外时间里也能适当地去朗读一些文章, 教师应配套一些表格让学生进行朗读登记, 并采用家校联合的方式进行监督与检查, 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课外朗读系统。 这样课内与课外两手抓才能更好地落实朗读教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结
初中语文教学创设情境的策略 篇10
一、结合实际生活, 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实际生活, 生活是源头和根本, 语文同样来源于生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云的不同形态能够反映不同的天气状况, 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窗边观察云的形状, 谈谈今天的天气状况, 也可以让学生回忆天气晴朗时和刮风下雨时云的样子。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 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文章。
二、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
初中生思维活跃, 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 教师应抓住初中生的这一特点, 巧妙设计疑问,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从而促使学生长久保持注意力。如在教学《伤仲永》时, 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方仲永从小天资过人,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这篇课文, 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题:一个人不论天资有多高, 都要重视后天的学习。教师通过这篇课文向学生讲解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1.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对画面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单纯的文字。文学语言讲求画面美, 教师可以运用画面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注意,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段描写紫藤萝的语言: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 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 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 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作者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 但是学生不一定能够想象出作者描写的紫藤萝的样子, 这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紫藤萝的照片, 用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感悟作者精妙的语言。
2.运用声音创设情境
声音能够有效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将声音与文字结合, 能够创设良好的情境。比如教师在执教《口技》这篇课文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一段口技表演,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口技这门高超的技艺, 真正体会文章中口技人营造出的氛围, 进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综合运用各种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展示图片或者声音, 它还能够把文字、声音、画面、视频等融为一体。如讲解《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教师就可以综合运用图片、声音、视频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 就是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和他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那么他的音乐最能够代表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放几首贝多芬的音乐, 引导学生从音乐中感受他的魅力。文章中有一部分内容是贝多芬与客人会面时, 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形, 教师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贝多芬表演时的视频, 引导学生体会他对音乐的态度, 从多个角度理解文章中展现的贝多芬的个性。
四、运用表演, 创设情境
初中生的古汉语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 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表演的方式学习课文, 增加课堂的活力。如在执教《惠子相梁》时, 可以将文章改编成课本剧, 设计好人物的台词和动作, 在课堂上找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惠施和庄子, 进行生动的表演。运用表演的方式,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 与传统的教师一句一句翻译的教学方式相比, 这种教学方式更加活泼有趣, 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运用故事, 创设情境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是从某些名著中截取的, 对于这些课文, 教师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比如《香菱学诗》这篇课文就选自《红楼梦》, 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 不妨给学生讲一讲《红楼梦》中其他人物的一些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这样做不仅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
六、采用竞争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许多研究表明,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适当地加入一些竞争活动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要求熟练背诵的古诗词, 教师可以举办古诗词背诵比赛, 小组之间比、班级之间比, 奖励那些成绩好的学生, 鼓励那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学生一般都有不服输的心理和强烈的荣誉感, 教师营造竞争的气氛, 能够防止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疲劳, 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思考 篇11
研究开展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要有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对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既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也要有个性化的见解。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的研究开展谈几点思考。
一、学生——阅读的主体
阅读教学过程是阅读实践的过程,谁进行阅读实践?谁是阅读的主体?这是阅读教学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语文课堂阅读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进行的阅读实践,而传统的阅读教学却忽略了这一点,通常是以演讲的方式把教师作为中心,或采用谈话的方法“请君人瓮”、“牵着学生鼻子走”,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阅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接经验,来重构文本的具体化形态。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不同阅读主体之间由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导致对同一文本的心理活动、解决状态会不同,甚至差别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首先要确定“学生必须成为阅读的主体”这一观念。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第一,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首先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问,这有利于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展开,加深理解和体验,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阅读的时间、方式以学生管理、选择为主,辅之以教师有意识的阅读指导,不能因为完成教学内容而压缩学生阅读时间。其次,学生是阅读的实践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在文本言语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架起桥梁,让学生能借助自己积累的相似经验去解读文本内容。而不能越俎代庖。
第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进行自主探究阅读。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既是对文本的同构解读,更是带有批判性的异构解读。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有效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
二、三维目标——阅读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何在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中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在不断的转化和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呢?
首先,要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贯穿落实到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的各个阶段、学段或时段,结合时代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要,适应现代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更为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网络或系统”的特点,让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其次,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实施策略,选择恰当的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情境、诱发认知冲突、丰富内心体验、鼓励个性化交流,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合理的教学策略、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当的教育契机,能使三维目标得以有效落实。
再次,评价三维目标的达成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教学评价对促进学生主体意识有重要作用。对“知识与能力”可以量化评价,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可以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来判断目标达成的程度。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心理访谈”,强化学生在阅读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
三、多元解读——体现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初中语文主体阅读教学倡导“多元解读”。怎样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语文素养呢?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一方面要建构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另一方面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倾听,分辨对错,分辨认知水平的高低,觉察出见解的独到与新颖善于捕捉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对文本内涵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多元解读”不等于“多元价值观”“多元标准”,如果不进行正确引导,脱离文本原本的意义,就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混乱,也会使教学陷入混乱无次序状态。在教学中,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赖莉.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2008,02:35-36.
初中语文教学整体设计的策略 篇12
追究原因, 语文教学所受伤害的主要原因是语文学习的效率太低, 这效率的低下根本原因又是源于语文教学的无序, 没有章法可以依循, 缺少相对系统的全局性的思考、周密的计划造成的。因此, 有效的教学设计需提上日程。
一、差异设计策略
(一) 因地区差异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 文化底蕴丰厚, 民俗风土人情各异。虽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培养的全体学生都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和要求, 语文教材不分农村、城市, 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所以, 教学设计应当依据东西部、城乡间的地区差异有的放矢, 因地制宜。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和城市, 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 见闻广博, 教学设计要更多样, 更新颖, 更能体现时代性、国际性。要将知识与能力巧妙统一, 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 更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情操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重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等人文核心及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视开发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及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 提高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培养并拥有“平民意识”、懂得“弱势群体关怀”, 拥有关心普通人、关心大众的感情和爱心, 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或农村地区, 因受条件限制, 在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 教学设计要充分注意地域特色, 力图通过挖掘文本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可结合当地的风情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综合活动, 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 加强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和人类进步文化的融合。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更注重有效利用文本, 使学生扎实掌握、熟记必要的语文知识, 如文句中别字的辨认改正、修辞方法的识辨、说明方法的理解、文言课文常识、文言实词的理解等, 并带领学生逐步走向生活, 把书本所学知识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 继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才有可能最终将知识转换成能力。
(二) 因个体差异制宜。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每个人是各不相同的, 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个性差异引起学生的智能结构差异。“个性差异既是教育的结果, 也是教育的一个条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设计只有承认差异、重视差异, 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结构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才能使全体学生各种智能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得以充分发展。”[1]加德纳充分肯定了个人的智力优势, 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 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 我们的学校里再也没有‘差生’的存在, 只有各有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的人才。而且,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2]学生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优化, 自主精神和关注中心就是兴趣产生的源泉。
“新课程理念语文教学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特征, 要求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 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3]《语文课程标准》中设立的不同级别的可选要求, 为“差异教学”开展提供了目标依据。要将课程标准的不同目标落实到差异教学中, 离不开分层教学与分步指导。
1. 客观分层
依据生源状况, 学校现在多是客观地将一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其学习水平和素质发展的层次, 按班级分成不同级别的实验班和普通班, 归入不同的“层”中。那么教师教学时应据班级实情, 做到心中有数, 合理设计教学, 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不同班级, 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步骤、教学切入口都应有所变化。另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采用相适宜的教育方法, 实现层次性教学, 使教与学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所有学生的主体作用”。[4]
2. 分步指导
虽分有实验班和普通班, 但班级中的学生还是存有个体差异。所以, 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 教师要注意通过实施教学兼顾所有学生的水平, 对班内层次不尽相同的学生分步指导。无论是课堂教学设计还是课上指导学生学习, 争取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和回答问题的机会, 这样, 教学设计时就细化了目标的梯度、降低了台阶、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进步与超越的愉悦。“差异教学不仅强调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要通过教学使每个学生获得自身潜能的最充分发展, 即因人而异, 达到差异性的发展目标。”[5]
(三) 因学年差异制宜。
从初一年级来看, 以语文教学大纲为蓝本, 将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从语文中去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又从生活中去体会语文的重要性及语文的魅力。同时, 以教材为例, 将语文教学扩展到广阔的空间去, 进行“大语文”教学, 这一时期除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勤于使用工具书解答基础语文知识外, 更重要的一点是语言的积累。初二年级是语文教学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运用与语言交际能力, 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将初一年级所积累的语文知识动用于实际。二年级下学期到三年级上学期, 主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文体知识及特点, 比如学习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在让学生不受这些知识点及体裁的限制, 让他们有话可说的同时还要培养其严密的思维能力, 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同时还要使其表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初三年级下学期则着重对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及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会学生品味语言和多角度思考文学中渗透的作者观、主张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三学年教学各有侧重点, 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学年差异制宜。
二、梯度设计策略
(一) 强调连贯, 由浅入深。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学上的启示之一就是儿童的认知活动是“有规律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6]同样, 初中语文整体教学设计上也要体现一种连贯梯度, 是随年级、学年不同而呈现出来的梯度。
语文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初中生们一般求知欲十分旺盛, 好奇心强, 兴趣广泛, 思想活跃, 想象奇特而丰富, 对一些深奥神秘的现象也希望了解一二。因而教学目标就应有层次, “从宏观层面讲, 有年段目标、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直至课时目标等不同的层次, 所以在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时, 从确定课时目标开始, 教师首先要把握住宏观的层次, 以便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从微观层面看, 设计课时目标的层次更具有操作价值,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组织起一种定向、有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层次应从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低到高, 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水平的角度来考虑。”[7]
(二) 步步落实, 拾级而上。
宋代教育家朱熹在其论著《朱子读书法》中具体说明了学者成才必须遵循知识本身的规律。他认为:“学者观书, 病在只要向前, 不肯退步看。愈向前, 愈看得不分晓。不若退步, 却看得审。”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有时还要频频回顾, 以暂时的退步求得扎实的学问。
任何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知识体系, 即知识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语文教学而言, 教师应该按照教材的体系,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从听、说、读、写到语、修、逻、文。每教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 要使学生真正有所得。如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点、疑点, 教师切不可随之而过, 应该为学生穿针引线、铺路架桥, 让其切实地掌握新的知识, 并想方设法使其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知识。
(三) 张弛有度, 注重能力。
“教学内容的梯度性, 并不是指将内容分成几个截然不同的层次, 而是在学生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之间搭一个台阶, 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 帮助并促使学生把问题的理解进一步引向深入。”[8]初中阶段的学习, 初一是适应期, 初二是缓冲期, 初三是激战期。所以, 初一时的教学设计应是小步轻迈, 让学生逐步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此阶段教学应该放慢教学脚步, 适当降低要求, 让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 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 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对于学生的发言, 都应尽量持有充分肯定意见。初二是缓冲期, 这个时期学生开始出现分化, 教学设计更要关注各个层面, 促进全面提高;教学时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仍要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 在不断肯定与鼓励中,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初三是激战期, 语文学科面临着其他学科的强烈“排挤”, 这时候, 更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适度拓展、加深, 巧妙强调重点, 教学设计更讲求高效。越是到了教学的后期, 教学设计越应张弛有度, 加强方法指导, 技能等能力提升训练, 一方面利于学生沉着应对中考, 另一方面力图能最终实现初中阶段语文的教学终极目标。
三、宏观整合设计策略
(一) 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 教师可以合理调整教学顺序, 将作品内部内容进行创意整合, 以教学说明文为例, 八年级上册编入了两个主题单元:第三单元 (含《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 和第四单元 (含《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 。总体说来, 两单元文体与主题结合, 大致有“一般说明文”与“科技说明文”的区别, 前后两单元充分体现了一种“递进”——第三单元在兼顾主题的同时侧重于从文体知识的角度进行学习, 而第四单元在兼顾说明文特点的同时侧重于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学习。但由于师生的时间和精力的限制, 我们可以这样做:先按顺序教学较为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和《苏州园林》;然后教学文艺性的小品文《桥之美》、《说“屏”》和随感式小品文《你一定会听见的》, 使学生在一番比较中, 发现前后两者在体式和语言风格上的明显差异;最后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这几篇科技说明文, 这样虽打乱了原来教材中的排列顺序, 但无疑对学生来说既识别和把握了文章的共性, 又明晰了其各有的特色。实践证明, 这一做法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
(二) 精当取舍教材内容。
为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可在不影响教材完整性的前提下适当补充或取舍。如对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必要的作品进行背景介绍, 为拓展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同题课外文章进行对比阅读, 包括播放一些易于整体理解文章大意并深入探究文本的音像资料等, 这些都是有益的补充。而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教师认为某个单元的阅读篇章内容适用, 但阅读理解练习题设计得不合理或不适合自己的学生, 就可以用自己设计的练习题替换原有的练习题;如果教师认为某部分的语言不够规范或缺乏真实性, 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选用其他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材料取而代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 对教材中不太合适的内容或活动进行替换。
在教材中, 教学活动的难度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教师认为某个活动太难, 就可以扩展活动的步骤, 增加几个准备性或提示性的步骤, 从而降低活动难度。如果活动太容易, 教师可以对原有的活动进行延伸, 比如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或辩论、增加词汇训练、进行写作训练等等。
如今的初中语文教材, 在编排上对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 按教材上课问题不大。但是由于教学目的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 课文的难点、重点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同样要有创新意识, 灵活取舍。如像鲁迅的《故乡》、茅盾的《白扬礼赞》等课文, 按“教参”规定的教时很难讲透, 可适当增加课时;而有的课文短小、浅显, 可压缩课时。对课后练习与教案也要灵活取舍。
(三) 学科之间内容整合。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跳出学科看教学, 跳出教材用教材。在设计中注重教材自身资源的开发性使用;其次, 在设计中注重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与配合。针对一些涉及其他学科的课文, 教师可在师生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通过与其他课程知识的整合, 来突破难点、重点, 使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观潮》一文描绘了每年阴历八月钱塘江潮最盛时雄伟壮观的气势, 也描绘了弄潮儿在风口浪尖上的精彩表演及水军演习时的宏大场面。钱塘江之所以形成如此壮观的景象, 是因为有特殊的地理形势, 这牵涉到天文、地理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去搜集地理方面的知识, 上课时可以设计用一组问题, 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有关钱塘江和钱塘江潮的知识。这样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教学时, 若能时常抓住语文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点, 巧妙运用其他课程的知识为语文教学服务, 那么, 这样的课文教学一定是开放而又有活力的。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发生频率非常高的活动, 它本就是为了落实教学目标, 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 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 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所以, 教学设计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 要使新课程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先做好整体教学设计, 才能进一步做好单元和课堂教学设计, 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楼利洪.关注个体差异, 促进均衡发展[J].教育教学研究, 2007 (44) .
[2]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3∕08.
[3]陈斌.语文教学设计要体现出四性[J].文学教育, 2009 (2) .
[4]许红旗.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J].教育导刊, 2007 (6) .
[5]郭清娟.教师差异教学观初探.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008/04.
[6]王力理.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
[7]潘克勤.聚焦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J].语文教学通讯, 2005 (4) .
【初中语文的教学策略】推荐阅读:
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的探究07-26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7-11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策略10-22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指南05-10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作业07-31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专题08-08
提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论文08-26
初中语文的预习策略10-01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论文08-15
初中语文复习策略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