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设计

2024-06-16

用量设计(共9篇)

用量设计 篇1

摘要:文章从机床设计的切削用量入手,介绍了机床设计时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及影响切削用量的因素。

关键词:机床设计,组合机床,切削用量

设计深孔镗床时,应从深孔镗床的切削用量及刀具分析入手,对车削镗杆、刀具进行设计,分析对零件加工质量的影响,以满足该零件的加工要求。

1 确定工序间余量

本机床的基本加工工序第一工位为粗镗,第二工位为精镗,在精镗时采用可转位刀片的微调镗刀头进行高速切削,从而保证了被加工孔的最后精度。我们以镗47-0+0..011014孔为例,因此采用了两面加工的方式(而由于其中一面只有一根轴参与切削,所以采用两面加工的方式完全能达到同轴度的要求)。

确定工序间余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1)工件经重新安装或用多工位机床加工,定位误差较大时,余量应适当加大。当工件在一次安装下半精加工时,精加工余量可小些。精镗H6~H7孔时,直径上余量一般不应超过0.4~0.5mm。

(2)粗镗时应考虑工件的冷硬层、铸造里皮和孔偏心,孔径余量一般应大于或等于6~7mm。

(3)在确定镗孔余量时,应注意余量对镗杆直径的影响。尤其是需要让刀时,加工余量和让刀量决定了镗杆直径需要削扁的程度。

粗镗孔时,应考虑工件冷硬层、铸孔偏心和铸造黑皮,直径上工序间余量一般不小于6~7mm,否则易损坏刀具。选择直径余量为6mm。

精镗孔时,本设计对Φ47和Φ70孔镗孔根据表1可查得直径上工序间余量为0.25~0.40mm,选择为0.30mm。

2 选择切削用量

确定了组合机床上完成的工艺内容后,就可以着手选择切削用量。切削用量的选择是否合理,对组合机床的加工精度、生产率、刀具耐用度、机床的布局型式及正常工作均有很大影响。

2.1 组合机床切削用量选择的特点

(1)在大多数情况下,组合机床为多轴、多刀、多面同时加工。因此,所选择的切削用量,根据经验应比一般万能机床单刀加工低30%左右。

(2)组合机床多轴主轴箱上所有刀具的每分钟进给量相同,且等于动力滑台的每分钟进给量。这个每分钟进给量(mm/min)应是适应于所有刀具的平均值。因此,同一主轴箱上的刀具主轴可设计成不同转速和每转进给量(mm/转)与其相适应,以满足不同直径工件的加工需要,即

由式(1)中:n1,n2,…,ni分别是各主轴转速,单位:转/分;f1,f2,…,fi分别是各主轴进给量,单位:毫米/转;vf是动力滑台每分钟进给量,单位毫:米/分。

2.2 确定切削用量应注意的问题

(1)尽量做到合理利用所有刀具,充分发挥其性能。由于连接于动力部件的主轴箱上同时工作的刀具种类不同且直径大小不等,因此其切削用量选择也各有特点。而同一主轴箱上的刀具每分钟进给量是相同的,要使每把刀具均有合适的切削用量是困难的。一般情况下可先按各类刀具选择较合理的主轴转速n(r/min)和每转进给量f(mm/r),然后进行适当调整,使各个刀具的每分钟进给量相同,都等于动力滑台的每分钟进给量vf。这样,各类刀具都不是按最合理的切削用量而是按一个中间切削用量工作。假如确实需要,也可按多数刀具选用一个统一的每分钟进给量,对少数刀具采用附加(增、减速)机构,使之按各自需要的合理进给量工作,以达到合理使用刀具的目的。

(2)复合刀具切削用量选择,应考虑刀具的使用寿命。进给量通常按复合刀具最小径选择,切削速度按复合刀具的最大直径选择。

(3)选择切削用量时,应注意零件生产批量的影响。生产率要求不高时,就没有必要将切削用量选择过高,以免降低刀具耐用度。对于生产率要求高的大批大量生产用组合机床,也只是提高那些耐用度低,刃磨困难,造价高的所谓“限制性”工序刀具的切削用量。组合机床通常要求切削优良的选择使刀具耐用度不低于一个工作班,最少不低于4小时。

(4)在确定镗孔切削速度时,除考虑保证加工精度、表面粗糙度、镗刀耐用度外,当镗孔主轴需要周向定位(镗杆送进、退出工件时,镗刀刀尖需处于规定方位)时,各镗轴转速应相等或成倍数。

(5)切削用量选择应有利于主轴箱设计。若能做到相邻主轴转速接近相等,则可使主轴箱传动链简单;某些刀具带导向加工,若不便冷却润滑,则应降低切削速度。

(6)选择切削用量时,还必须考虑所选动力滑台的性能。尤其是当采用液压滑台时,所选择的每分钟进给量应比一般动力滑台可实现的最小进给量大50%。否则,会由于温度和其他原因导致进给量不稳定,影响加工精度,甚至造成机床不能正常工作。

2.3 深孔镗床切削用量选择

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加工精度、工件材料工作条件、技术要求等进行分析,按照经济地满足加工要求的原则,合理地选择切削用量。一般常用表查法,参照生产现场同类工艺,通过工艺试验确定切削用量。根据生产经验,在组合机床上进行孔加工的切削用量,推荐按表1选取。

如果设计工件材料HT200和刀具材料:硬质合金,查上面分别选择合理的v(m/min)、S0(mm/r)

又dπn=1000v,然后根据校核,分别得到合适的v和S0。

所以

式中:n———刀具转速(r/min)

v———刀具切削速度(m/min)

再由 SM=S0n(2)

式中:S0———刀具每转进给量(mm/r)

SM———动力滑台每分钟进给量(mm/min)

由式(2)分别算出粗镗大、小孔、精镗大、小孔时动力滑台的每分钟进给量。

粗镗小孔时

选择v=50m/min

取n=340(r/min)

反推出v=49.88m/min

因为本机床要求加工精度较高,所以选取S0时应适当降低点

同理可以得出如表2的数据:

深孔镗床主轴箱上所有刀具的每转进给量相同,且等于动力滑台的每分钟进给量。这个每分钟进给量(mm/min)应是适应于所有刀具的一个合理的值。

参考文献

[1]龙泽荣.三标度模糊层次评判模型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3):1261-1268.

[2]汪群峰,金佳佳,米传民,等.基于灰关联深度系数的评价指标客观权重极大熵配置模型[J].控制与决策,2013(2):235-240.

[3]李晓伟,陈红,马娟.基于AHP复合熵的公路建设项目TOPSIS排序模型[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2(5):958-961.

用量设计 篇2

(一)、施工供电

济南市济阳县澄波湖风景区二期亮化工程施工期间从附近架设部分临时低压供电线路至作业区,另配备2台30kw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作为办公、生活备用电源,配备2台75kw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作为施工备用电源。

(二)施工供水

1、施工用水

济南市济阳县澄波湖风景区二期亮化工程施工期间就近解决施工用水问题。另备水1辆,解决流动用水问题。

2、生活用水

项目部生活用水从附近水井就近拉水解决。

(三)场内、外交通工程

一种矿场调剖标准用量设计新方法 篇3

调剖作为注水开发油田的一项常规调整措施, 应用广泛。但是调剖效果受调剖用量的影响明显, 如果注入堵剂的量太少, 起不到堵水的作用, 而注入堵剂的量太大则造成成本上升、堵剂浪费, 甚至严重堵塞层段降低平面波及效率, 在低油价下经济可行性降低。调剖研究前人已做过大量工作, 调剖用量的设计方法也较多, 有数值模拟方法[1], 还有油藏工程方法, 有的是统一半径, 有的考虑面积系数[2], 有的考虑示踪剂优化调剖半径[3], 调剖设计用量普遍比较大, 而且能够现场简易操作实施的方法也不多, 本文结合J16块调剖实际情况, 设计了一种简易可靠的调剖用量计算新方法。

1调剖半径优化

对于调剖半径的优化, 大量的文献表明合理的调剖半径在1/5~1/3之间, 为了进一步优化调剖半径, 针对J16块实际情况建立数值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 以150 m的注采井距为例,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调剖最佳半径在30~60 m之间, 在这个区间增油效果最好, 即注采井距的1/5~2/5 (如图1) 。

2调剖用量设计

2.1调剖厚度的确定

主要通过吸水剖面测试资料以及测井解释资料, 选择渗透率高、吸水强度大的层作为调剖对象。

2.2调剖半径及方向

在矿场调剖用量设计中, 重点考虑了示踪剂资料, 通过示踪剂获得的井组各向推进速度, 可进一步优化调剖半径和方向。

公式2-1是现场调剖用量设计方法, 通过示踪剂资料进一步优化了调剖半径和方向系数, 使调剖用量更为合理, 其中设计井组内示踪剂推进速度最快的方向为最大调剖半径方向, 其它方向调剖半径与最大调剖半径成正比, 等于示踪剂推进速度的比 (见公式2-2) 。井组总的调剖用量就是各方向计算调剖用量的和 (见公式2-3) 。

式中, Q——调剖剂总注入量, m3;

Qi——某一方向调剖剂注入量, m3;

Rmax——调剖基准半径, m;

H——调剖层有效厚度, m;

Fi——调剖方向数, 取值为1;

Φ——孔隙度, %;

N——连通方向数;

Vi——示踪剂推进速度;

Vmax——最大示踪剂推进速度。

优化井组各方向调剖半径后, 就明确了井组调剖范围 (见图2) , 调剖区域与井组的平面示踪剂推进速度相一致, 更加符合井组平面的非均质性。

2.3调剖有效孔隙度

调剖剂能够进入的储层孔隙体积主要是可动流体占据的孔隙体积, 束缚水和残余油占据的孔隙体积一般情况下调剖剂很难进入, 因此在计算调剖用量时, 孔隙度需要进行修正, 只计算可动流体孔隙体积, 这样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 同时有利于减少调剖用量。

3调剖用量计算结果

通过对比几种调剖用量设计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分方向设置调剖半径可有效降低调剖设计用量, 投入也明显降低, 这为低油价下矿场优化调剖用量设计提供了一种简易可靠的计算方法 (见表1) 。

4结论

充分利用测井、吸水剖面、示踪剂测试等常规资料, 针对储层平面及纵向差异, 优化调剖厚度和平面范围, 采用简易可靠的方法计算更为合理的地下封堵空间, 充分利用调剖药剂, 有效降低投入。

该方法为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宁, 潘忠, 戚保良, 等.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调剖堵水中的应用.长江大学学报 (自科版) 理工卷, 2007.6, 4 (2) :210~212.

[2]樊文杰, 刘连福, 孙建国, 等.注聚前深度调剖井堵剂用量确定方法.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2.4, 21 (2) :59~61.

装修如何节省瓷砖用量 篇4

・  1、找设计师,选择合适规格,画排砖图。按图计算瓷砖数量,加正常施工损耗。

・  2、选择对“拼对花色”、“拼对图案”要求不高的品种,以便裁割下来的半块(或边条)能利用到其他地方。

・  3、调整平面、立面设计,避免包立管、小转角这样必须切割、容易破损、浪费瓷砖的地方。

・  4、巧妙利用腰线、其他规格面砖拼花色、地面圈边线、竖向装饰线、卫生间墙面镜面尺寸等方面设计,丰富效果的同时,避免或减少裁砖。

・  5、掌握家装“小块省砖,大块费砖”原则。结合设计效果,合理选用偏小规格。

用量设计 篇5

关键词:框架结构,传力路径,材料用量,柱距

1 前言

框架结构由于其具有空间分割灵活, 自重轻, 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同时, 由于框架结构传力途径明确, 荷载由板及梁, 由梁及柱, 最后由柱传至基础, 其传力路径的优化较为容易实现, 并且往往效果显著。因而本文以某一高层框架教学楼为模型蓝本, 以柱距与材料用量关系为研究对象, 在不影响建筑使用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柱距来调整荷载水平向的传力路径长度, 从而定量分析柱距与建材用量间的关系, 供工程师借鉴使用。

2 方案优化的基本原则

一般而言, 结构荷载的传力路径越简捷, 结构的工作效能也就越高, 所耗费的建材也可相应减少, 因而缩减荷载的传力路径长度是节材省材最为有效的方法。

传力路径的优化应与结构力学概念相结合, 方能取得较好效果。如充分利用连续梁的受力特点, 尽量设置等开间、等进深的柱网, 减少不同跨的弯矩差异, 使各跨梁截面趋于一致, 以此充分利用材料性能。即传力路径简捷、各跨间无过大的内力差异的结构方案才是最合理的节材方案, 这也是框架结构优化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此外, 方案优化也应遵循规范设计的原则, 满足规范的设计要求, 如截面要求、轴压比要求、配筋要求[1~3]等。

在框架结构设计中, 柱距的优化对减少荷载传力路径的效果最为明显, 故本研究以柱距为调整对象, 比较不同柱距下材料用量的差异。

3 荷载传递的力学表现

一般而言, 内力流的精确传递路径是无法获取的, 但可以使用结构力学的方法将其量化。

内力的量纲为牛, 长度的量纲为米, 内力传递长度效应的量纲则应为N·m。可见, 内力传递路径效应反映为“弯矩”, 内力传递长度的增加, 导致弯矩的增大。在连续梁荷载不变的情况下, 各柱承担的总轴力不变, 而弯矩则随着柱距的增长而增大。其中, 荷载的传递遵循“就近原则”, 梁荷载将分区域就近传递至相邻柱, 其分区点为剪力为零的点。

本文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量化说明传力路径长短对内力的影响。如图1所示, 三种方案连续梁的总跨度均为12m, 仅改变其柱距, 分别为3m柱距、6m柱距及12m柱距。梁上为1N/m的均布荷载, 将其荷载以梁剪力零点为分界, 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根据荷载就近传递的原则, 各子区域荷载将传至临近的柱子。子区域荷载传递所产生的弯矩为子区域两端点弯矩的差值, 即梁端部负弯矩的绝对值与梁中部最大正弯矩之和。本文将图1中三种方案的弯矩图进行了绘制, 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大柱距的梁端和跨中弯矩均远大于小柱距的弯矩。为了更清晰地对比弯矩的差异, 本文将图2的弯矩数值进行了整理汇总, 见表1。

注:“区域弯矩”为子区域两端的端部弯矩绝对值之和;“弯矩对比”为以各方案与3m柱距方案弯矩数值之比;表中弯矩单位为N·mm。

从表1可发现, 梁段部分的总弯矩与柱距基本上成正比例形式增长, 而柱段总弯矩则与柱距呈指数形式增长, 可见荷载的二次传递 (构件与构件之间的传递) 会导致弯矩的急剧放大, 从而导致建筑用材的大量增加。故从结构力学角度进行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⑴减少结构体系总内力的最有效方法为缩减内力流在构件与构件之间传递的次数, 即简化传递形式, 减少次梁, 明晰荷载的传递。

⑵梁段的总弯矩与梁跨成正比, 缩减梁的跨度, 可成比例地减少梁段的内力值, 从而可有效节省框架梁部分的材料用量。

4 不同长度的传力路径方案的对比分析

上节结论只是从结构力学角度出发所得, 而实际工程受到结构规范、建筑需求等多方面的约束, 因而不适宜以上节结论来直接衡量柱距 (传力路径长度) 与建筑材料间的关系。

为了进一步探讨荷载路径缩减对实际工程的节材效果, 本文以某一实际工程为背景, 做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4.1 方案介绍

采用某高层框架教学楼作为研究蓝本。项目处于七度区, 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别为Ⅱ类, 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 基本风压为0.5k N/m2, 地面粗糙度类别为B类。建筑层高为3.6m, 建筑层数为8层, 总建筑高度为28.8m, 建筑宽 (X向) 59.6m, 厚 (Y向) 23.5m, 为典型的教学楼建筑尺寸。

在不影响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保持Y向柱网尺寸和梁布置形式不变, 只将X向的主要柱网分为3m、6m、9m和12m四种形式, 如图3至图6。

为减少方案对比的影响因素, 以上四种方案均采用统一的材料等级, 见表2。

采用盈建科计算软件进行抗震计算, 控制调整各指标, 使其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控制柱轴压比、梁挠度及配筋等尽量接近规范临界限值, 以提高方案间的对比性。方案A~D的整体指标见表3所示。

由表3可见, 各方案的轴压比均控制在0.71~0.74之间, 均临近限值0.75。各方案的位移角在1/1000左右, 均满足规范1/550的限值要求。本试验控制各方案的整体指标, 使其既满足规范要求, 同时又处于较小的变动范围, 从而提高材料用量的可比性。

注:Tt/T1为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的比值。

而各方案柱、梁构件的主要截面尺寸见表4, 总体上柱距越大, 构件截面越大。

4.2 上部结构材料用量对比分析

以上四种方案的上部结构材料用量变化趋势如图7和图8所示。

总体上, 从图7可以看出X向柱网越密, 混凝土用量与钢筋用量均越小。这符合传力路径越短、材料利用效率越高、建材用量越节省的规律。此外, 从图8可发现楼板的混凝土用量和钢筋用量变化均不大, 且各自的变化趋势均不变, 方案D与方案A相比, 板混凝土用量减少了2.5%, 板钢筋用量增加了1.5%。即柱网变化引起的传力路径减少, 基本上对楼板无影响。原因为各方案的楼板分割均没有改变, 而柱网变化并不影响楼板的传力, 故柱网变化对楼板无影响。

因而以下分析均不考虑楼板材料用量变化的贡献。

4.2.1 方案A与方案B的对比

从图8可发现方案A的柱混凝土用量为四种方案中的最大值, 而梁混凝土用量则为最小值。原因为方案A的柱截面受到《抗规》[2]中最小截面的限制:当框架结构为一、二、三级且超过2层时, 截面宽度不宜小于400mm。故方案A的跨度虽小, 柱数量虽多, 但截面无法再缩小, 从而导致消耗大量的混凝土。而截面的限制, 避免了柱截面尺寸的进一步缩减, 从而使得方案A的柱具有较大的承载力富余, 抗震性能优良。

此外, 梁跨的减小, 使得方案A的X向梁截面可进一步缩小, 且尚未低于规范最小限值, 故方案A的梁钢筋用量及混凝土用量均为四方案中的最小值。

结合图7和图8分析可发现, 从3m柱跨至6m柱跨, 梁混凝土用量的增加基本上可与柱混凝土用量的减少相抵消。方案A、B的混凝土用量基本保持不变, 而方案B梁钢筋用量增长较多, 从而导致方案B的用钢总量增长了3.5%。若将其材料用量换算为材料成本, 从表6中数据可看出, 上部结构成本仅增长了2%。可见, 6m及以下柱距的结构方案, 柱距的进一步缩减, 并不能起到有效的省材效果。

此外, 应注意到, 柱距的减少, 必然导致梁柱节点的增加。若从施工难度角度考虑, 方案A的大量梁柱节点将会大幅提高施工控制及管理难度。因而6m柱距以下的方案, 不建议再对其柱距进行缩减。

4.2.2 方案B与方案C的对比

方案C与方案B相比柱数量虽有所减少, 但截面尺寸却有较大的增长, 从而导致总混凝土用量增长4%, 其增幅不大。但柱钢筋用量则有较大增长, 增长幅度达到10%。

相比柱构件, 梁构件耗材的增长更为明显, 混凝土用量增长了8%, 钢筋用量增长16%。因而柱跨从6m增长到9m时, 耗材的增加主要来自梁构件部分。

从第2节中可知, 柱端弯矩的增长与柱距的增长呈指数形式增长, 而梁段部分的弯矩仅与柱距成正比例形式增长。但本模型计算发现, 对柱距的增长最为敏感的却是框架梁部分的材料用量。这说明随柱弯矩的增长所导致的柱偏拉效应所需的耗材增长量远不及梁段弯矩增长所需的用量。

此外, 从图8可发现框架梁钢筋及混凝土用量的增长均在9m跨度时存在一个斜率的突变。9m以下时, 梁钢筋的增长速率为每米0.75kg/m2, 混凝土增长速率为每米19.3m3;9m以上时, 梁钢筋的增长速率则降为每米0.16 kg/m2, 混凝土增长速率则增长为每米96.3m3。

经研究发现, 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为9m跨度以下的梁主要为承载力控制, 而9m跨度以上的梁, 主要为挠度和裂缝控制。而承载力的提高最有效的方法为提高钢筋用量, 故9m以下的框架梁钢筋用量增长斜率较大, 而混凝土用量增长斜率较小。

可见, 实际工程中, 6~9m柱距应着重承载力部分的优化, 此时对用钢量进行优化, 效果将较为显著。

4.2.3 方案C与方案D的对比

从图7可发现方案D相比方案C, 总混凝土用量有较大增长, 增长幅度达14%, 而总钢筋用量增长不大, 增长幅度不到3%。

结合图8进行分析, 可发现方案D、C中柱构件的钢筋及混凝土用量基本持平, 其主要变化在梁构件。方案D与C相比, 梁钢筋用量增长4%, 梁混凝土用量增长达37%。导致梁混凝土增长较大, 而钢筋用量增长较少的原因主要为12m跨度的梁主要为挠度和裂缝控制, 此时需要提高构件刚度而非承载力。而截面刚度主要由截面尺寸决定, 故相比承载力控制的9m柱距方案, 12m柱距方案的梁截面尺寸有较大的增长, 从而表现为混凝土用量的增长斜率变大, 而钢筋增长的斜率变小。

可见9m柱距以上方案的优化, 应着重于控制梁截面, 寻找有效的梁刚度提高或减轻自重方法应为此时的重点。

4.3 基础部分材料用量对比分析

各方案基础形式均采用柱下扩展基础。其耗材及成本统计见表5所示。混凝土用量单位“m3”;钢筋用量单位为“吨”;价格单位为“万元”;钢材价格3230元/吨, 混凝土价格381元/m3。

由于方案A、B柱跨较小, 为满足承台截面要求, 多采用多柱独立基础。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基础部分材料用量变化规律基本上与上部结构变化规律相一致:柱跨越小, 传力路径越短, 所需要的材料用量越少。由于基础部分受到的规范[4]约束更为明显, 故不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4.4 总材料用量及成本对比分析

对各方案上部结构及基础部分的材料用量进行汇总, 其统计出材料成本如表6所示。

从表6可发现材料成本的增长趋势与柱距的增长基本一致, 柱距越大, 传力路径越长, 结构总内力值越大, 材料成本越高。

但同时也可看出, 材料成本价格的增长并不与柱距成正比, 而是呈现二次项增长趋势, 该现象的出现有如下原因。

其一, 传力路径增长所产生内力增量, 对不同受力形式的构件, 其材料用量的增长需求并不一致。如, 梁受弯承载力增长所需的材料用量要高于柱偏压承载力增长所需的用量。

其二, 结构构件的设计既要满足承载力需求, 也要满足正常使用的要求, 故不能仅从内力大小角度出发去衡量结构体系的材料成本。

其三, 由于建筑规范的设计限制, 满足规范要求的设计方案均会受到规范条文的制约, 故并不能完全反映传力路径 (内力改变) 对材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5 结论

⑴传力路径长度对框架结构的材料用量影响巨大, 本文案例中12m柱距方案的总材料成本是3m柱距方案的1.3倍。说明缩减框架梁段部分的传力路径长度, 可起到显著的成本优化作用。

⑵6m以下的柱跨, 其总材料用量差别不大。但从施工难易程度及正常使用角度考虑, 宜避免过多的梁柱节点及过小的截面尺寸, 故不宜对6m以下的柱距再进行缩减。

⑶柱网尺寸在6~9m内的方案, 构件设计主要为承载力控制, 材料成本增长主要由梁钢筋贡献, 故此区间跨度的方案宜将优化力度着重于承载力控制上, 减少框架梁的用钢量, 可起到显著的效果。

⑷柱网尺寸在9m以上时, 框架梁设计将会由承载力控制转为挠度控制或裂缝控制, 此时宜将优化重点放在提高梁刚度或减轻梁自重上。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GB50011-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3]JGJ3 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用量设计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在医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全日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不包括专升本);②正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撰写工作;③愿意接受本次调查者。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及内容

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调查工具为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专家咨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对量表相关问题的评定,包括对量表选择标准的认知及使用情况等共15个条目,内部一致性信度 Cronbach’s α系数为0.98。每个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非常肯定5分,较肯定4分,一般3分,基本否定2分,否定1分。第二部分包括一般资料、对量表的种类选择、量表使用的范围及选用量表时存在的问题等,采用多选和开放性问题。向调查对象说明研究目的及答题方法后,采用不记名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97%。调查对象中男生21人,女生76人;年龄22.98岁±1.04岁。

1.2.2 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护理本科生对量表相关问题的评分(见表1)

2.2 护理本科生关于量表的定性评定 护理本科生选择量表主要用于评估病人、护生、临床护士。护理本科生选择量表的种类主要有各种普适性和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焦虑、抑郁等心理量表,压力与应对及社会支持相关量表,护生职业态度、职业防护等与职业相关的量表以及其他自己设计的量表。护理本科生参与外文量表翻译和量表设计的机会都非常少,70.2%的本科护生从未翻译过量表,82.5%的本科护生从未参与过量表设计。在被调查的对象中,79.4%的护理本科生期望每份量表条目数量少于30条;81.5%的护理本科生期望完成1份量表评定的时间不超过15 min。护理本科生在选用量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相关知识、不能正确获取量表、一次调查使用量表数目不明确、对回收量表有效性的判断不足等。

3 讨论

本科护理教育作为一个起步较晚的新兴专业,它的迅速发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2]。虽然也有一些学者对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进行相关研究,但很少有学者专门关注护理本科生使用量表的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本科生对科研量表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低。

3.1 护理本科生掌握的量表选择标准不全面

大部分护理本科生能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国际公认、信效度良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量表;但对于量表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是否涵盖研究的全部内容、能否测出微小差异等方面的认识则比较茫然。量表的选择直接影响评定的质量,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合评定对象的、具有良好信效度的、符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操作简单、易于理解的、结果分析简捷和有效、能涵盖所要研究的全部内容的评定量表[3]。

3.2 护理本科生参与量表翻译和设计的机会和次数少

由于护理本科生本身的学历和专业限制,再加上护理本科生外语能力有限。护理本科生参与量表翻译和量表设计的机会和次数都非常少。提示学校教学应补充护理本科生在这方面存在的不足,护理本科生应积极提高外语能力,共同寻找和创造量表翻译和量表设计的机会。

3.3 护理本科生对量表使用过程的把握不足

虽然国外量表很多,但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于实践的。量表对于健康结果的测量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极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4]。量表的发展和完善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长期的、反复和严谨的过程[5]。因此,在使用量表时,有必要就所选择量表的理论基础、内容以及测量学特征进行全面的学习和检验,对量表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结果解释进行反复训练,以达到熟悉量表特点与存在问题并熟练掌握所使用量表的评定方法,能较准确地分析解释评定结果的目的[3]。正式使用量表前应有预试验,进行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本调查结果显示,使用量表前对量表的信度与效度进行说明的得分仅为0.85分±1.28分,而正式使用量表前对量表进行预试验为0.96分±1.22分。这可能与护理本科生缺乏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有关。提示学校和护理教育者应加大统计学知识学习和评定量表操作技能培训的力度,有计划地组织不同层面和特色的学习交流活动,为护理本科生提供信息和资料。

3.4 护理本科生对回收量表有效性的认识缺陷

刘加林等[6]认为,在收集的量表中,若条目缺失比例占10%以上时,则应将该量表作为无效量表处理;若研究对象中无效量表所占的比例超过25%,则表明整个数据资料的质量较差。然而,本调查研究发现知道此两项内容的护理本科生仅为27.8%和44.3%。

3.5 量表条目数量及完成时间是影响量表应用的重要因素

提高调查对象的依从性是护理科研中量表评定成功与否的前提。在达到研究目的的前提下,应该选择那些简短、有效的量表或量表的组合。刘加林等[6]认为,量表一般设置在30个条目左右,测试平均时间控制在15 min~20 min内,则比较合适。这与本研究调查结果基本相同。调查中很多护理本科生反映多余的量表和问题条目不仅会延长完成时间,降低调查对象依从性,而且将带来多重比较和数据缺失问题。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护理本科生在科研过程中为了片面追求依从性,选用的量表都比较单一并且量表数量也限制在1个或2个。量表的选择应多元化,必要时采用2种及2种以上量表联合应用,取长补短,才能更有效地评价研究对象[7]。

4 小结

护理本科生使用量表的能力有待提高,应加强护理本科生量表使用能力的培养,将量表的发展趋势、研究热点、科研量表选择方法、量表信效度检测方法、结果统计等知识列入护理本科生的教材中,为护理本科生将来在护理科研中正确使用量表奠定基础。护理本科生自身也应加强专业能力的学习,积极补充科研量表应用的相关知识,努力提高量表使用能力。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仅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量表使用能力的具体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摘要:[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使用量表的情况。[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97名护理;本科生论文设计时使用量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对科研量表的选择和使用等问题得分较低。[结论]学校应加强护理本科生护理科研素质的培养力度,提高护理本科生选择和使用量表的能力。

关键词: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量表

参考文献

[1]刘明.护理研究测量工具的发展与心理测验学特征测定[J].护理研究,2002,16(11):672-673.

[2]范宇莹,赵士斌,郭盈.护理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10,24(5A):1151-1153.

[3]冯怡,薛筷明,倪淑红.护理人员使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1,16(6):333-335.

[4]李轩,孙利华.国外通用量表比较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6(6):373-375.

[5]蒋艳,沈宁,严燕,等.护理本科生毕业实习临床实践行为表现自评量表的研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38-640.

[6]刘加林,钟涛,梁传余,等.生存质量量表选择的策略[J].四川医学,2006,27(7):675-676.

浅谈选定中药用量 篇7

1 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活性成分、质地、选定用量

1.1 中药用量与药性的关系

因为中药属性有温凉寒热之气, 辛甘酸苦咸淡之味, 升降浮沉, 厚薄阴阳, 药力的大小有所不同, 所以药物的用量也有有不同。根据药力大小, 力大而峻者用量应较小, 力小而缓者用量应重一些。如十枣汤中甘遂性烈, 用量不到半钱就可以, 而大枣性缓, 用量需在10枚左右。

1.2 有毒中药剂量的选择

中药虽然来源于大自然, 但有些中药会带有毒性, 它既有治疗病情的作用, 但也可能会致病。药物毒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药物所具有的偏性, 即毒, 狭义即是它的副作用, 用药时应当充分考虑。所以在使用毒药 (包括烈性中药) 必须从小剂量开始,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变化。如果身体恢复正常, 即可停止用药。如未见好转便可增加剂量, 以达到恢复为度。

1.3 中药剂型与用量的关系[1]

中药煎剂剂量以剂型而论, 汤剂中的药物成分损失较重, 所以使用量应重些;药丸中药物成分的损失相对很小, 所以用量应较轻。如理中丸和人参汤, 双方组分含量相同, 前者为细末, 炼制为蜜丸, 治疗胃寒, 腹部, 腹部疼痛, 自利不渴;后者是汤剂, 治中上二焦虚寒之胸痹;前者虚寒较轻, 病情较缓, 使用丸剂治疗;后虚寒者重, 病情较急, 取汤可快速治愈。细辛过钱, 用单味;根不过钱, 用全草, 入煎剂可过钱。

1.4 中药活性成分与用量的关系

某些中药活性成分和剂量有直接关系, 所以大小的剂量产生不同的功效。甘草等1-5g调和药性, 5~15g益气养心, 但长期使用 (无论大剂量还是小剂量) , 可导致胸闷, 水肿, 低血钾和其他不良反应。即使使用药物相同的功能, 也可能是由于药物的目的不同, 使用不同的剂量, 刚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如牵牛子, 少量通便, 用量过多则导致泻水。

2 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选择用量

《内经》曰:“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春暖夏热, 四季正常气候变化规律秋凉冬交替变换,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随四季气候而变化, 中医对人的生理和病理学和自然气候结合研究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并作为临床药物处方的基本依据, 同样的症状, 在不同的季节, 会选用不同性能不同剂量的药物[2]。同样是风寒, 在寒冷的季节, 要用重剂才能有效;反之, 夏天天气热, 容易出汗, 在使用解表发汗药时, 用量应适当小一些, 敛汗药及寒凉药用量则应适当稍大。冬季使用清热泻火冷药用量要小, 温度和药物剂量要大, 用寒远寒, 用热远热”即此理也。

3 根据药物剂量特殊种源选择

如黄连, 四川, 洪雅, 雅安峨眉皆生产, 其中是最著名的是峨眉, 有川连、雅连之称, 以厚, 坚实, 断面红色和黄色为最佳。砂仁产在广东省东山, 蟠龙山, 金花坑等, 一般称为“蟠龙正春砂”, 冠于其他砂仁之上, 属于高品质品, 以饱满, 个大, 味十足者为佳。这些草药是“道地药材”, 称为上品药, 遵循“质优量小, 质次量大”的原则。

4 用量与疾病本身的关系

药物使用和疾病本身的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冉雪峰医案》中云“:凡大病须用大药, 药量得当力愈大而功愈伟。”一般病情较轻的患者, 用量不宜过多;一般在治疗严重的急性疾病或热性病时, 剂量往往偏重;在治疗或热象不明显或不太严重的疾病时, 剂量往往较少。如果病情较轻而用药量过大, 反伤元气, 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反之病情较重而用药量过少, 则不能达到其恢复的效果。同时, 药物剂量需随治疗情况发生变化。如果患者由重到轻, 可根据恢复情况减少药物剂量;如患者病情加重, 可根据病情情况适当增加药物剂量。

5 用量与患者体质、年龄的关系

每个人的身体不同, 身体有强壮和虚弱, 年老和年轻, 男性和女性等区别;每个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程度有差异, 所以用药剂量也应区别。

6 用量与配伍的关系

药物剂量是鉴定药力的, 药物处方的组成都是相同的, 但如果用量不同, 其效果也会不同, 因此功效, 主治也有差异。如“厚朴三物汤”, “厚朴大黄汤”, “小承气汤”均由枳实, 厚朴, 大黄组成。虽然药味一样, 但由于不同的剂量效应是不同的, 治疗疾病也不同, 这是中药处方的特殊规律。此外, 一般处方中都有主要药物, 主要药物往往重用。如“小柴胡汤”中的柴胡用量高于其他辅助药物剂量, 六味地黄丸治疗肾阴虚, 熟地之量最大[3]。药物单一的使用, 应使用重剂量;复方配伍, 剂量宜轻;汤剂量应重, 丸散用量宜轻。总之, 根据病症而定, 根据药物而定, 综上所述, 中医临床治疗剂量对疗效, 有决定性的影响, 使用剂量多少, 应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正确把握医学和疾病, 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下, 指导立方选药, 发挥药量之妙。

摘要:中医临床处方, 用药量的大小是取得疗效的秘诀之一。岳美中指出:“用量的大小要因人因病而定, 以适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宜”。应根据病情的需要、患者的体质、药物的性质、药物的质地、季节的变化、不同的地域等因素选定中药用量, 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中药,中药用量,选定用量

参考文献

[1]高晓山.中药药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106-107.

[2]马有度.中医精华浅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用量设计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点为超大集团公司仙游基地, 海拔高度596 m, 年均气温17.8℃。前作为西葫芦。地力中上一致, 砂壤土, 排灌方便[2,3]。经超大集团土壤取样检测:试验地土壤p H值5.4, 含有机质1.77%、碱解氮138 mg/kg、有效磷139 mg/kg、速效钾105 mg/kg、交换性钙544 mg/kg、交换性镁58 mg/kg、有效锌13.9 mg/kg、有效硼0.2 mg/kg。

1.2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为美国Beauregard甘薯品种;供试肥料有:超大有机无机复混肥 (8∶5∶7) 、尿素、三元复合肥 (15∶15∶15) 硫酸钾、钙镁磷肥硼砂、盐藻土等。

1.3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简比法, 设4个处理, 具体施肥方案见表1, 其中处理1、2、3、4、CK的N∶P∶K比例分别为7∶5∶16、15∶5∶16、12∶5∶19、12∶5∶16、12∶5.5∶16.5。各处理和CK的小区面积分别为400、400、418、426、438 m2。垄宽1 m、垄高40 cm, 株距20 cm, 种植密度45 450株/hm2。

1.4试验过程

试验地于2012年7月2日扦插, 7月26日施夹边肥, 12月11日采收。全生育期163 d。

(kg/hm2)

1.5试验调查与统计

在各小区中随机抽取三垄中相同方位的一段, 处理1、2、3、4和CK的验收面积分别为46.46、49.32、48.00、67.64、46.74 m2。采收后分别装筐编号, 然后在超大公司仙游基地进行自动清洗、烘干薯表水分、分级 (欧盟标准) 、电子过磅, 计算产量, 并统计其经济效益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上部生长情况

茎叶生长存在明显差异。茎叶封垄时间与CK相比, 处理1迟8 d, 处理2早2 d, 其他相差不大。处理2茎叶于栽后80 d开始出现徒长迹象, 收成前茎叶明显过旺, 表明氮素营养过剩。

2.2 鲜薯总产量

试验处理1、2、3、4鲜薯总产量分别为44 016.4、44 079.5、61 000.0、66 292.1 kg/hm2, 与CK (52 075.3 kg/hm2) 相比, 处理1、2分别减产15.48%、15.35%, 处理3、4分别增产17.14%、27.30% (表2) 。

2.3 出口薯产量与比例

处理1、2、3、4、CK符合出口标准的产量分别为20 878.17、19 140.31、26 354.17、33 900.06、13 863.93 kg/hm2。处理1、2、3、4、CK大中小薯产量在5个级别中的比例如下:大薯50.62%、38.67%、41.58%、46.58%、42.13%;中薯39.59%、47.25%、44.74%、42.35%、43.52%;小薯9.79%、14.09%、13.68%、11.08%、14.35% (表2) 。处理1、2、3、4、CK的大中薯率分别为90.21%、85.92%、86.32%、88.93%、85.65%。

2.4 经济效益

若按超大集团出口薯收购价1.4元/kg, 出口次品薯按泉州市场即时平均实际售价0.9元/kg计算, 处理1、2、3、4的总产值分别为50 053.81、49 241.69、68 077.08、76 612.95元/hm2, CK为53 799.74元/hm2, 处理1、2分别较CK产值下降6.96%、8.47%, 处理3、4分别较CK增收26.54%、42.40%;处理1、2、3、4的生产总成本 (田租按6 000元/hm2计) 分别为29 565、30 270、30 177、33 162元/hm2, CK为29 925元/hm2;处理1、2、3、4的纯收入分别为20 488.81、18 971.69、37 900.08、43 450.95元/hm2, CK为23 874.74元/hm2, 与CK相比, 处理1、2分别减收3 385.93、4 903.05元/hm2, 减幅分别为14.18%、20.54%;处理3、4分别增收14 025.34、19 576.21元/hm2, 增幅分别为58.75%、82.00%。

注:出口合格品分1~5级, 分别为85~160、160~315、315~470、470~620、620~800 g, 且无斑点、无畸形的薯块;<85 g和>800 g均为次品薯。其中1级为小薯, 2级为中薯, 3、4、5级为大薯。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该试验中氮肥施用量不同、磷和钾施用量大部分相等或相近的情况下, N∶P∶K比例为7∶5∶16的处理鲜薯产量最低, 减收幅度较大。究其原因为氮肥使用量明显太少, 封垄时间迟、地上部生长不良是影响其产量的主因;N∶P∶K比例为15∶5∶16的处理由于氮肥施用过量, 造成徒长, 所以鲜薯产量较低, 效益较差[4,5,6]。说明美国Beauregard甘薯品种在地力中等的情况下, 氮肥施用量>105 kg/hm2, 但不超过180 kg/hm2为宜。试验地土壤中交换性镁含量仅为58mg/kg, 交换性钙含量也只有544 mg/kg。因此, N∶P∶K为12∶516的处理施盐藻土和钙镁磷肥, 补足了钙、镁等元素, 所以增产、增收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王钊, 刘明慧, 高文川, 等.陕西关中地区甘薯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农业科技通讯, 2013 (8) :209-210.

[2]姚建武.甘薯的氮肥效应及适土栽培试验[J].广东农业科学, 2000 (6) :33-34.

[3]张真, 徐进.施氮量对迷你型甘薯产量及商品率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 2007 (3) :306-308.

[4]赵丰玲.优质甘薯品种鲁薯8号的特性与推广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 2005.

[5]董晓霞, 孙泽强, 张立明, 等.山东省主要土壤类型甘薯肥料利用率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10 (11) :51-54.

浅谈数控刀具与切削用量 篇9

(一) 数控加工常用刀具的种类与特点

数控加工常用刀具可分为常规刀具和模块化刀具。发展模块化刀具可以减少换刀停机时间, 提高生产加工时间, 提高小批量生产的经济性;提高刀具的标准化和合理化的程度等。数控刀具的分类有多种方法。1.根据刀具结构可分为:1) 整体式;2) 镶嵌式, 采用焊接或机夹式联接, 机夹式又可分为不转位和可转位两种;3) 减震式:4) 内冷式:5) 特殊型式, 如复合式刀具等。2.根据制造刀具所用的材料可分为:1) 高速钢刀具;2) 硬质合金刀具;3) 其他材料刀具, 如立方氮化硼刀具、陶瓷刀具、金刚石刀具等。3.从切削工艺上可分为:1) 车削刀具, 如外圆、内孔、内外螺纹、车槽等多种刀具;2) 钻削刀具, 如钻头、铰刀、丝锥等;3) 镗削刀具 (分粗、精镗) ;4) 铣削刀具, 如面铣、立铣、三面刃铣等。为了适应数控机床对刀具耐用、稳定、易调、可换等的要求, 近几年机夹式可转位刀具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数量上达到整个数控刀具的30%~40%, 金属切除量占总数的80%~90%。

为了达到高效、多能、快速、经济的目的, 数控加工刀具与普通机床上所用的刀具相比, 有许多不同的要求, 主要有以下特点:1) 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 以利于编程和刀具管理;2) 强度高、刚性高、耐磨性好、精度高、抗振及热变形小;3) 互换性好, 便于快速换刀;4) 寿命高, 切削性能稳定、可靠;5) 刀具的尺寸便于调整, 以减少换刀调整时间;6) 刀具应能可靠地断屑或卷屑, 以利于切屑的排除。

(二) 数控加工刀具的选择

刀具的选择是在数控编程的人机交互状态下进行的。应根据机床的加工能力、工件材料的性能、加工工序、切削用量以及其它相关因素正确选用刀具及刀柄。刀具选择总的原则是:安装调整方便、刚性好、耐用度和精度高。

在零件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应选用大直径、长径比值小的刀具;切削薄壁、超薄壁零件的过中心铣刀端刃应有足够的向心角, 以减少刀具和切削部位的切削力。加工铝、铜等较软材料零件时应选择前角稍大一些的立铣刀, 齿数也不要超过4齿。

选取刀具时, 要使刀具的尺寸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尺寸相适应。生产中, 平面零件周边轮廓的加工, 常采用立铣刀;铣削平面时, 应选硬质合金刀片铣刀;加工凸台、凹槽时, 选高速钢立铣刀;加工毛坯表面或粗加工孔时, 可选取镶硬质合金刀片的玉米铣刀;对一些立体型面和变斜角轮廓外形的加工, 常采用球头铣刀、环形铣刀、锥形铣刀和盘形铣刀。

在进行自由曲面 (模具) 加工时, 由于球头刀具的端部切削速度为零, 因此, 为保证加工精度, 切削行距一般采用顶端密距, 故球头常用于曲面的精加工。而平头刀具在表面加工质量和切削效率方面都优于球头刀, 因此, 只要在保证不过切的前提下, 无论是曲面的粗加工还是精加工, 都应优先选择平头刀。另外, 刀具的耐用度和精度与刀具价格关系极大,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 在大多数情况下, 选择好的刀具虽然增加了刀具成本, 但由此带来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提高, 则可以使整个加工成本大大降低。

在加工中心上, 各种刀具分别装在刀库上, 按程序规定随时进行选刀和换刀动作。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刀柄, 以便使铣削、钻、扩、镗等工序用的标准刀具迅速、准确地装到机床主轴或刀库上去。编程人员应了解机床上所用刀柄的结构尺寸、调整方法以及调整范围, 以便在编程时确定刀具的径向和轴向尺寸。目前我国的加工中心采用TSG工具系统, 其刀柄有直柄 (3种规格) 和锥柄 (4种规格) 2种, 共包括16种不同用途的刀柄。

(三) 加工切削用量的确定

切削用量的大小对切削力、切削功率、刀具磨损、加工质量和加工成本均有显著影响。选择切削用量时, 就是在保证加工质量和刀具耐用度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机床性能和刀具切削性能, 使切削效率最高, 加工成本最低。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是:粗加工时, 一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 但也应考虑加工成本;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 应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 兼顾切削效率、和加工成本。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 并结合经验而定。

从刀具的耐用度出发, 切削用量的选择方法:先确定切削深度或切削宽度, 其次确定进给量或进给速度, 最后确定切削速度。具体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切削深度ap:

粗加工时, 在机床、工件和刀具刚度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一次切除粗加工全部加工余量, 以减少进给次数, 这是提高生产率的一个有效措施。为了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一般应留一定的余量进行精加工。数控机床的精加工余量可略小于普通机床。

2. 切削宽度L:

一般L与刀具直径d成正比, 与切削深度成反比。经济型数控机床的加工过程中, 一般L的取值范围为:L= (0.6~0.9) d。

3. 进给量f或进给速度vf:

应根据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刀具和工件材料来选择。f/vf的增加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低时, vF可选择得大些。在加工过程中, f/vf也可通过机床控制面板上的修调开关进行人工调整, 但是最大进给速度要受到设备刚度和进给系统性能等的限制。在轮廓加工中, 在接近拐角处适当降低进给量, 切过拐角后再逐渐升高进给:以克服由于惯性或工艺系统变形在轮廓拐角造成“超程”或“欠程式”现象。

4. 切削速度v:

适当地提高v也是提高生产率的一个措施, 但v与刀具耐用度的关系比较密切。随着v过分的增大, 刀具耐用度大幅度下降, 故v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刀具耐用度。另外, 切削速度与加工材料也有很大关系。

随着数控机床在生产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量化生产线的形成, 数控编程已经成为数控加工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数控程序的编制过程中, 要在人机交互状态下即时选择刀具和确定切削用量。因此, 编程人员必须熟悉刀具的选择方法和切削用量的确定原则, 从而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 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优点,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水平。

摘要:现代刀具显著的特点是结构的创新速度加快。随着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机械加工也开始运用数控技术, 这对刀具选择与切削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就如何确定数控加工中的刀具选择与切削用量进行了探讨。旨在更好的发挥机床性能和刀具切削性能, 使切削效率最高, 加工成本最低。

关键词:特点,数控刀具,切削用量

参考文献

[1]赵长明.数控加工工艺及设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药物危害下一篇:铁路通信光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