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治疗

2024-10-08

同步治疗(精选10篇)

同步治疗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在潍坊医学院青州临床学院就诊的慢性胃扭转患者的复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经潍坊医学院青州临床学院胃镜室行胃镜下复位的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67例成功复位。结论 胃扭转尤其是慢性胃扭转内镜下复位是诊断与治疗相兼顾, 复位率高, 效果好。

关键词:胃扭转,胃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潍坊医学院青州临床学院消化内科自2003年9月至2010年9月经上消化道钡透及内镜检查诊断不全性胃扭转68例, 其中男38例, 女30例。年龄19~62岁, 平均36岁。6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进食后不久上腹胀痛、嗳气、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急性胃扭转患者伴有典型的Brochardt即早期呕吐, 上腹膨胀及胃管不能插入。病史长者达15年, 短者仅2h, 所有病例均经上消化道钡透及胃镜检查确诊。其中6例为急性胃扭转, 62例为慢性胃扭转。45例患者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发现同时合并不全胃扭转;23例患者行X腹部透视及上消造影时发现。

1.2 扭转类型

根据其扭转轴的不同分两大类型。 (1) 沿长轴扭转也称绕胃纵轴旋转型或器官轴型胃扭转。即以贲门与幽门之间的联系为轴, 向上翻转, 整个胃向前向上扭转, 使胃大弯向上而胃小弯向下完全扭转。发病急骤, 呈闭袢型梗阻, 胃膨胀迅速。此型6例, 全部为急性胃扭转。 (2) 左右扭转, 也称绕胃横轴旋转型或系膜型胃扭转, 即以胃大、小弯的中点联系为轴, 向左或右扭转。多发生于胃的远端, 部分向前或向后部分扭转, 呈慢性或间歇性扭转[1]。梗阻症状不明显, 此型62例全部为慢性胃扭转。 (3) 混合型扭:转兼有上述两型的特点。

1.3 X线下表现

X线透视课间左侧膈肌抬高, 上腹部巨大阴影;急性完全性胃扭转禁止做钡透检查;慢性不全性胃扭转多在做胃相关性疾病如胃溃疡、胃炎等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时发现。钡透下可见:器官ā型:显示食管和胃交界处位置降低, 胃窦位置升高, 胃大弯上翻, 形成凸面向上的打弧形, 胃小弯形成凹面向下的弧形;黏膜相见黏膜呈螺旋状。系膜型扭转:只有扭转度数大时方可出现典型的表现。正位钡透相:见胃窦位于胃体之右侧, 幽门前区或十二指肠球和降部与胃体重叠。随扭转方向的不同, 胃窦分别在胃底之前或之后绕过[2]。

1.4 胃镜下表现

胃镜进入贲门时可见齿状线有扭曲现象, 贲门口充血、水肿、进镜有困难。可见胃腔形态奇特, 胃底移向上方, 大小弯不能辩认, 黏液湖增多, 不能窥见胃角及幽门。扭转处多有胃角样皱折形成, 黏膜多有点、斑片状充血、糜烂。假若沿长轴扭转, 胃大弯不象正常时位于视野下方, 而是位于左侧 (向前扭转) 或右侧 (向后扭转) ;胃小弯不向正常时位于视野上方, 而是位于右侧 (向前扭转) 或左侧 (向下扭转) 。若为完全扭转, 胃大弯位于上方而胃小弯位于下方。若是左右扭转, 胃体与胃窦重叠, 在顺时针方 (向右) 扭转时胃窦位于胃体之前, 若扭转度过大时, 胃窦则位于胃体左侧。67例中合并食管裂孔疝20例;慢性胃炎28例, 胃溃疡3例, 十二指肠球溃疡12例, 胃息肉1例, 胃肿瘤2例。

2 治疗方法及结果

常规胃镜检查前准备, 发现胃扭转后给一定量镇静剂, 解痉剂。胃镜进入胃腔后, 必须做到寻腔进镜, 胃内有大量潴留液时应先抽吸以利气体进入胃腔, 同时大量注气, 尽可能明确扭转的方向, 按胃扭转的相反方向轻轻旋转转动镜身或钩拉, 随着镜身的转动使扭转的胃得以复位。若能窥见胃角, 顺利进入幽门, 说明扭转胃得以复位。68例经胃镜复位成功67例, 1例2h内发生的急性胃扭转, 因患者剧烈呕吐、腹痛、进镜困难, 未能复位, 经外科手术证实为急性闭袢型完全性胃扭转。所有成功后患者均给予原发病的治疗, 及全胃肠道动力剂, 必要时上腹部放压沙袋或捆扎腹带, 以防短期内再次扭转。

3 讨论

胃的异常转动称为胃扭转, 较少见, 因此对此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故临床上往往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经内镜诊断慢性不全胃扭转确切可靠, 通常不再需要上消化道钡透检查即可确诊[3], 且在做普通胃镜检查时即可明确扭转的诊断, 同步进行扭转复位的治疗, 可谓一举两得。其扭转最重要的诱因是胃的下垂, 即胃的支持韧带有异常松弛, 只有胃体特别长, 韧带特别松弛时才有可能发生扭转。最常见的胃部病变为:食管裂孔疝、葫芦胃、消化性溃疡、胃周围粘连及胃动力障碍等;而暴饮暴食是急性胃扭转的主要原因。此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发病率据报道在0.2%左右[4]。胃扭转诊断以往主要靠X线钡餐检查确诊, 随着消化内镜的普及, 内镜下诊断胃扭转机会增多, 尤其是慢性胃扭转, 因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常在胃镜检查时被无意发现。国内外文献报道, 内镜复位成功率在80%~90%, 较单纯内科保守治疗及X线钡透下手法复位成功率要高。多数病例可以免除手术复位[5]。由于本病直接影响胃黏膜血液循环, 故容易并发慢性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 本病例中合并慢性病68例。患者多表现为胃肠道动力异常, 故提示胃肠道动力学紊乱是发生胃扭转的主要原因。而胃周韧带过分松弛, 胃及周围器官的病变, 消化道内分泌功能的紊乱, 均会产生不规则蠕动而发生胃扭转[6]。

胃扭转内镜复位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已明确有扭转的患者先做腹透或钡透, 以明确扭转的形态。 (2) 术前给一定量镇静剂或解痉剂, 以使患者安静, 肌肉松弛, 以便于复位成功。 (3) 进镜时一定要寻腔进镜, 按扭转的相反方向轻轻转动镜身。 (4) 复位后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实践证明用内镜进行胃扭转复位, 诊断与治疗相兼顾, 是诊断胃扭转, 尤其对慢性胃扭转,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郑芝田.胃肠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353-354.

[2]刘赓平, 李松年.腹部放射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77.

[3]周府伯, 卢振国.经内镜诊治慢性不全胃扭转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4, 4 (4) :4.

[4]张庆祥.胃扭转误诊冠心病1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7 (7) :435.

[5]高河元.用内镜行胃肠道套叠扭转复位[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7, 2 (1) :31.

[6]高河元.消化内镜治疗术[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193-210.

同步治疗 篇2

【关键词】同步放化疗;中晚期宫颈癌;多西他赛

【中图分类号】R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206-01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中晚期治疗效果差,5年生存率仅为40%~50%。近年来,综合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化疗药物不断地问世,同步放化疗明显改善宫颈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肿瘤的局部控制率,降低远处转移率。我们对45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实施同步放化疗,并与单纯放疗的患者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临床资料

2007年2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90例中、晚期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45例和单纯放疗组45例,年龄32~71岁,中位年龄55.3岁。按FIGO(1994)临床分期标准,同步放化疗组:IIB21例,III期18例,ⅣA6例;单纯放疗组:II B19例,II20例,IVA6例。病理类型:鳞癌76例,腺癌9例,腺鳞癌5例。临床分型宫颈病变以结节型为主,占48%,菜花型28%,溃疡型24%。所有病人入院进行常规检查,无心、肝、肾功能异常,两组临床资料相近,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体外照射加腔内放射治疗,采用6MV直线加速器外照射,常规设野,先予全盆腔体外照射DT30~34Gy,2Gy/次,每周5次,后改盆腔四野外照射,DT20~22Gy,2Gy/次,腔内放射采用钴60后装机,6Gy/次,共5次,A点剂量30Gy,B点剂量lOGy,7~8周完成。放疗期间配合阴道冲洗[1]。同步化疗组在放疗前每周日加用多西他赛40 m g静滴,连续6周,化疗前做过敏预处理,并同时应用止吐、保肝药物。

1.3 疗效评定

采用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CR+PR为有效。

1.4 化疗毒性标准

依据WHO急性、亚急性不良反应分为:0度(无反应),I度(轻度反应),II度(中度可耐受),III度(中度不可耐受),Ⅳ度(有严重并发症)[2]。

1.5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随访和疗效

所有病例自放化疗结束后随防24~36个月,随访率为100%。两组患者肿瘤消退情况,同步放化疗组:CR 13例、PR28例、SD4例,有效率为91.1%,3年生存率为82.2%(37/45)。单纯放疗组:CR 8例、PR20例、SD12例、PD 5例,有效率为62.2%,3年生存率为51.1%(23/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

放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两组反应都较轻(均为1~2度),其他反应有尿急、尿频、腹痛、腹泻,无血尿、便血等,经积极治疗和对症处理后均恢复。

3 讨论

根治性放疗是中、晚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尽管放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改进,但中、晚期宫颈癌患者的存活率并无明显提高,总5年生存率仍在50%左右。治疗失败的注意原因是局部未控或复发、肿瘤远处转移和及淋巴结转移,可能由于肿瘤体积大、有较多乏氧细胞对放疗不敏感、宫旁浸润对局部放疗不敏感、放疗不能控制照射野己外的亚浸润灶有关。化疗在宫颈癌治疗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肯定,合理的药物选择,科学的化疗方案,是提高宫颈癌疗效并降低毒性的主要因素[3]。

多西他赛作为一种新型化疗药物而受到重视,它是一种新的抗微管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缩小肿瘤体积、改善肿瘤组织的乏氧状态,抑制肿瘤细胞对放射损伤的修复,增加放射线对乏氧细胞的敏感,起到放疗增敏作用,同时放疗后可使更多的G0期细胞进入细胞周期,使肿瘤细胞同步化;放化疗作用于细胞周期的不同时期,起互补作用。本研究可以看出小剂量多西他赛的放疗增敏有其优越性,明显减少了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同步放化疗组有效率91.1%,3年生存率82.2%,单纯放疗组有效率62.2%,3年生存率51.1%,同步放化疗组的有效率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单纯放疗组,不良反应两组无明显差异,且在对症处理后均可耐受。因此,我们认为,小剂量多西他赛同步放化疗方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是有效且安全的,应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沈李伟,等.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0,(11):1877.

[2] 单莺.小剂量紫杉醇联合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3(34):161-162.

同步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门诊和住院治疗的高龄食管癌患者53例, 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根据治疗模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同步组 (调强放射治疗同步替吉奥组, 25例) 和对照组 (单纯调强放射治疗组, 28例) 。同步组男21例, 女4例;年龄65~79岁, 中位年龄69岁;ECOG评分1~3分;鳞癌22例, 腺癌3例;病变部位:胸段22例, 颈段3例;肿瘤最长径:1.0~6.3 cm, 中位值3.5 cm;TNM分期:Ⅱ期12例, Ⅲ期13例。对照组男23例, 女5例;年龄65~82岁, 中位年龄68岁;ECOG评分1~3分;鳞癌24例, 腺癌4例;病变部位:胸段25例, 颈段3例;肿瘤最长径:1.5~6.1 cm, 中位值3.3 cm;TNM分期:Ⅱ期16例, Ⅲ期12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情况、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同步组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同步替吉奥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调强放射治疗。

1.2.1 调强放射治疗方法

在Neu Viz Dual螺旋CT模拟定位机诊断床上放置体部定位板, 胸段食管癌患者脱去上衣后仰卧其上, 双手交叉置于头顶 (颈段食管癌患者脱去上衣后仰卧其上, 双手置于身体两侧) 。采用热塑膜固定体位, 确定体表标记点。在患者平静呼吸状态下用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50~100 ml碘伏醇后直接行增强扫描, 扫描范围包括下咽、食管和全胃, 扫描层厚为5.0 mm。扫描后CT图像经由网络传至飞利浦Pinnacle3计划系统中。勾画靶区 (靶区包括原发肿瘤病灶和淋巴引流区) 和危及器官, 采用5f-IMRT技术设计物理计划, 评价DVH符合要求 (Dmax脊髓≤45 Gy, Dmax胃≤52 Gy, Dmax小肠≤45 Gy, V20肝脏≤20%) 后使用德国PTW验证系统进行调强计划剂量验证, 验证结果满意即通过计划。经EPID位置验证无误后, 使用瑞典医科达Precise直线加速器为患者进行调强放射治疗。放疗限定:6MV-X/90%~95%PTV/DT 56~66 Gy, 分割剂量:2 Gy, 1次/d, 每周5次。

1.2.2 同步化疗方法

放疗第1天即开始同步口服替吉奥胶囊 (江苏恒瑞公司生产) , 早晚餐后分别服用40 mg, 直至放疗最后一天。

1.3 副反应观察及疗效评价指标

观察对照组和同步组患者治疗期间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期间给予胃复安、磷酸铝凝胶等药物口服以减轻患者胃肠道反应, 必要时给予七叶皂甙钠注射液静滴以减轻局部水肿, 如患者出现血液学毒性反应需给予对症处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时临床症状以及颈胸部CT图像扫描结果依据RECIST标准进行实体瘤疗效;记录两组患者12个月随访期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1年总生存率。

1.4 随访

全部病例均需随访12个月或截止于患者死亡之日, 从治疗结束后开始计算随访时间、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情况

53例全部随访, 其中46例随访达到12个月, 7例因患者死亡随访未达12个月。

2.2 副反应

同步组较对照组的副反应略高,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两组均未出现Ⅱ级以上放射性食管炎和放射性肺炎、食管气管瘘、消化道穿孔以及大出血等严重副反应。

2.3 近期疗效

两组患者吞咽困难、咽食疼痛及胸部不适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颈胸部CT图像扫描后依据RECIST标准进行实体瘤疗效评价显示, 同步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4.00%和5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3) , 见表2。

2.4 生存情况

随访截止到2014年11月。同步组和对照组患者12个月随访期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84个月和9.36个月, 差异统计学意义 (P=0.044) , 见图1;同步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8.0%和8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5) , 见图2。

3 讨论

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 大部分患者明确诊断时已属中晚期, 同期放化疗是无法手术或为了保护器官功能而拒绝手术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1]。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态势正在加剧, 老年食管癌患者不断增加, 老年患者在身体机能、耐受力、免疫状态上常低于年轻患者, 且常合并内科基础疾病, 不能接受手术和耐受高强度的同步化疗方案, 但目前关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放化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未充分报道, 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价尚不统一[2,3,4]。

随着技术的进步, 调强放射治疗已经取代传统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成为应用最为普遍的放射治疗技术。所谓调强放射治疗是一种全新的三维适形放疗技术, 它融合了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和精确适形治疗, 利用物理补偿器、多叶光栅等工具, 调节射线的强度, 相对于三维适形放疗和普通放疗技术, 调强放疗能够使高剂量分布与肿瘤的形状一致, 既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器官, 又提高了肿瘤靶区的剂量, 显著地改善了放疗疗效[5]。替吉奥作为5-氟尿嘧啶的衍生药物, 抗癌活性更强, 同时药物中的吉美嘧啶成分能够阻滞氟尿嘧啶活化物的降解, 抗癌作用强, 同时药物中奥替拉西钾能够对胃肠黏膜形成良好保护, 对消化道刺激较小, 安全性高[6]。替吉奥用药途径简单, 患者依从性好, 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替吉奥与放疗同步的联合应用既可做到局部控制和全身治疗相结合, 又可作为放疗增敏剂提高食管癌的放疗效果。

RTOG完成的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 直接比较了同期放化疗与单一根治性放疗的疗效, 结果显示, 与单一根治性放疗比较, 联合放化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14个月、9.3个月) ;联合放化疗患者和单一根治性放疗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7%和0;接受同期放化疗患者的肿瘤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有所下降[7,8,9]。目前, 同期放化疗在欧美已成为无法手术的局限性食管癌的标准治疗模式。食管癌NCCN指南将同期化放疗作为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根治性治疗方法。同期化放疗在提高疗效的同时, 也增加了许多毒副反应[10,11]。对于机体能力已经下降的高龄食管癌患者, 如何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又尽可能少地发生副反应, 是肿瘤学医生无法回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中未出现严重的副反应, 同步组较对照组患者的副反应略高,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步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达到84.00%和5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组和对照组患者12个月随访期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84个月和9.36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组和对照组患者1年生存率分别为88.0%和85.7%,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证实:调强放射治疗同步替吉奥治疗高龄食管癌患者耐受性良好, 可显著提高疗效。

同步治疗 篇4

【关键词】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10-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的新生儿科病症,研究指出[1]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胆红素脑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致死,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针对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案,通过将患儿体内的异常抗体、致敏红细胞置换出来,从而降低体内胆红素浓度,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2]。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24例,胎龄38~42w,平均(39.4±1.6)w,日龄16h~7d,平均(3.2±1.2)d,体重2.5~4.2kg,平均(3.2±0.6)kg,所选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超过342μmol/L,经详细检查分析ABO 溶血病致病22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20例,红细胞形态异常6例,其他原因致病12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先天心脏病、畸形儿等,患儿家属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换血疗法 60例患儿经检查后确诊病情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具体治疗和护理方案如下。

1.2.1 换血前护理 环境护理:所有患儿均选择于洁净病房中实施手术,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病房的消毒,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流动,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物品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及时准备换血使用的必要工具和药品包括动静脉留置针、三通管、动脉压力延长管、储废血瓶、注射器、肝素钠、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稀释液、葡萄糖酸钙、葡萄糖注射液和血源等,检查数量和用量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患儿护理:对患儿需要加强保暖,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建立动静脉通道,放置留置针,妥善固定患儿,遵医嘱给与患儿药物和蓝光照射等辅助治疗。

1.2.2 换血治疗 上述准备完善后在心电监测下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将换血速度控制在1.5 ml/(kg·min),时间约2.5h,换血过程中及时进行补钙,一般100ml输血就补充10%葡萄糖酸钙,以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为出血通道,对侧四肢静脉为进血通道。

1.2.3 换血中护理 动静脉通道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核对血液,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及换血量调节好输血的速度,保证血量出入均衡,仔细观察穿刺位置,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抽血速度和输血速度相同,抽血过程中用肝素盐水稀释液及时冲管,预防防堵塞发生。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做好呼吸、心电监护及体温等,每隔10min进行记录,如果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准确记录换血时间、血量、用药和换血不良反应等,换血前后于同一动脉位置留样送检。

1.2.4 换血后护理 做好术后的监测,术后每隔半小时检测血压1次,各项体征稳定后变为4h1次,术后根据送检结果了解是否存在低血钙,及时予以治疗,同时定期检测胆红素水平。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治疗情况给与相应的水分和营养支持,合理喂养。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积极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60例患儿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设计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换血疗法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分析两组的数据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儿顺利完成换血治疗,平均换血时间(2.6±1.4)h,换血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本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血清胆红素是红细胞裂解释放的血红蛋白生成的一种物质,临床研究证实胆红素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及黄疸疾病间存在密切联系[3]。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病情越重,其危害性越大,胆红素脑病属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多数存活的患儿也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4-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增加或排泄减少所致,胆红素过量积聚可能造成核黄疸,也是新生儿常见症状[6]。传统的脐静脉换血途径存在一定的禁忌症,且容易出现不良并发症肠穿孔、小肠炎和肝坏死等,逐渐不适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7]。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克服了脐静脉换血的缺点,本组60例患儿经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能够缓解胆红素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不良伤害,对患儿预后有较大的改善作用[8]。通过分析发现该种治疗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①操作简便,本组的平均换血时间2.6±1.4h,无需特殊插管,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②疗效佳,患儿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均痊愈出院,静脉端血液只进不出,动脉端血液只出不进,因此管道中无不能交换的血量,换血效果更好;③安全,本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抽血、输血同步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血压波动及血流动力学的紊乱,降低了不良并发症。本次换血治疗过程中实施了全面性护理,所有患儿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均痊愈出院,家属对换血治疗也非常满意,说明了护理措施不仅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全程护理促进了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胡章雪,唐仕芳,史源,等.不同球浆比例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4):235-236.

[2] 杨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83-184.

[3] 郭江洪,林妃红.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707-709.

[4] 李炎,温伟珍.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吉林医学,2013,34(31):6472-6474.

[5] 李敏遐,候燕明,林冬云.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38(13):2616-2617.

[6] 杨金香,王秀莲,陈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6):67-68.

[7] 付朝杰.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例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88-189.

[8] 卢国琇,蓝如料,李正国,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1):1356-1358.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接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同时给与全程护理,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设计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结果:60例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平均换血时间2.6±1.4h,换血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案,全程护理促进了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10-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的新生儿科病症,研究指出[1]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胆红素脑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致死,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针对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案,通过将患儿体内的异常抗体、致敏红细胞置换出来,从而降低体内胆红素浓度,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2]。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24例,胎龄38~42w,平均(39.4±1.6)w,日龄16h~7d,平均(3.2±1.2)d,体重2.5~4.2kg,平均(3.2±0.6)kg,所选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超过342μmol/L,经详细检查分析ABO 溶血病致病22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20例,红细胞形态异常6例,其他原因致病12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先天心脏病、畸形儿等,患儿家属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换血疗法 60例患儿经检查后确诊病情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具体治疗和护理方案如下。

1.2.1 换血前护理 环境护理:所有患儿均选择于洁净病房中实施手术,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病房的消毒,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流动,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物品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及时准备换血使用的必要工具和药品包括动静脉留置针、三通管、动脉压力延长管、储废血瓶、注射器、肝素钠、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稀释液、葡萄糖酸钙、葡萄糖注射液和血源等,检查数量和用量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患儿护理:对患儿需要加强保暖,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建立动静脉通道,放置留置针,妥善固定患儿,遵医嘱给与患儿药物和蓝光照射等辅助治疗。

1.2.2 换血治疗 上述准备完善后在心电监测下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将换血速度控制在1.5 ml/(kg·min),时间约2.5h,换血过程中及时进行补钙,一般100ml输血就补充10%葡萄糖酸钙,以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为出血通道,对侧四肢静脉为进血通道。

1.2.3 换血中护理 动静脉通道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核对血液,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及换血量调节好输血的速度,保证血量出入均衡,仔细观察穿刺位置,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抽血速度和输血速度相同,抽血过程中用肝素盐水稀释液及时冲管,预防防堵塞发生。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做好呼吸、心电监护及体温等,每隔10min进行记录,如果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准确记录换血时间、血量、用药和换血不良反应等,换血前后于同一动脉位置留样送检。

1.2.4 换血后护理 做好术后的监测,术后每隔半小时检测血压1次,各项体征稳定后变为4h1次,术后根据送检结果了解是否存在低血钙,及时予以治疗,同时定期检测胆红素水平。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治疗情况给与相应的水分和营养支持,合理喂养。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积极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60例患儿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设计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换血疗法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分析两组的数据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儿顺利完成换血治疗,平均换血时间(2.6±1.4)h,换血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本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血清胆红素是红细胞裂解释放的血红蛋白生成的一种物质,临床研究证实胆红素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及黄疸疾病间存在密切联系[3]。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病情越重,其危害性越大,胆红素脑病属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多数存活的患儿也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4-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增加或排泄减少所致,胆红素过量积聚可能造成核黄疸,也是新生儿常见症状[6]。传统的脐静脉换血途径存在一定的禁忌症,且容易出现不良并发症肠穿孔、小肠炎和肝坏死等,逐渐不适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7]。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克服了脐静脉换血的缺点,本组60例患儿经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能够缓解胆红素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不良伤害,对患儿预后有较大的改善作用[8]。通过分析发现该种治疗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①操作简便,本组的平均换血时间2.6±1.4h,无需特殊插管,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②疗效佳,患儿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均痊愈出院,静脉端血液只进不出,动脉端血液只出不进,因此管道中无不能交换的血量,换血效果更好;③安全,本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抽血、输血同步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血压波动及血流动力学的紊乱,降低了不良并发症。本次换血治疗过程中实施了全面性护理,所有患儿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均痊愈出院,家属对换血治疗也非常满意,说明了护理措施不仅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全程护理促进了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胡章雪,唐仕芳,史源,等.不同球浆比例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4):235-236.

[2] 杨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83-184.

[3] 郭江洪,林妃红.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707-709.

[4] 李炎,温伟珍.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吉林医学,2013,34(31):6472-6474.

[5] 李敏遐,候燕明,林冬云.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38(13):2616-2617.

[6] 杨金香,王秀莲,陈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6):67-68.

[7] 付朝杰.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例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88-189.

[8] 卢国琇,蓝如料,李正国,等.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1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1):1356-1358.

【摘 要】 目的:探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接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同时给与全程护理,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效果,设计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结果:60例患儿顺利完成治疗,平均换血时间2.6±1.4h,换血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满意度为100%。结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案,全程护理促进了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10-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常见的新生儿科病症,研究指出[1]随着病情的加重会出现胆红素脑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致死,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目前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针对该病的常用治疗方案,通过将患儿体内的异常抗体、致敏红细胞置换出来,从而降低体内胆红素浓度,预防胆红素脑病发生[2]。本研究探讨分析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6例,女性24例,胎龄38~42w,平均(39.4±1.6)w,日龄16h~7d,平均(3.2±1.2)d,体重2.5~4.2kg,平均(3.2±0.6)kg,所选患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均超过342μmol/L,经详细检查分析ABO 溶血病致病22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20例,红细胞形态异常6例,其他原因致病12例,排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先天心脏病、畸形儿等,患儿家属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换血疗法 60例患儿经检查后确诊病情实施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具体治疗和护理方案如下。

1.2.1 换血前护理 环境护理:所有患儿均选择于洁净病房中实施手术,护理人员需要加强病房的消毒,减少不必要人员的流动,将温度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5%左右。物品准备:术前护理人员及时准备换血使用的必要工具和药品包括动静脉留置针、三通管、动脉压力延长管、储废血瓶、注射器、肝素钠、生理盐水、肝素盐水稀释液、葡萄糖酸钙、葡萄糖注射液和血源等,检查数量和用量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患儿护理:对患儿需要加强保暖,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等,建立动静脉通道,放置留置针,妥善固定患儿,遵医嘱给与患儿药物和蓝光照射等辅助治疗。

1.2.2 换血治疗 上述准备完善后在心电监测下进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将换血速度控制在1.5 ml/(kg·min),时间约2.5h,换血过程中及时进行补钙,一般100ml输血就补充10%葡萄糖酸钙,以股动脉、桡动脉或肱动脉为出血通道,对侧四肢静脉为进血通道。

1.2.3 换血中护理 动静脉通道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仔细核对血液,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及换血量调节好输血的速度,保证血量出入均衡,仔细观察穿刺位置,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性。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抽血速度和输血速度相同,抽血过程中用肝素盐水稀释液及时冲管,预防防堵塞发生。病情观察:护理人员要做好呼吸、心电监护及体温等,每隔10min进行记录,如果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处理,准确记录换血时间、血量、用药和换血不良反应等,换血前后于同一动脉位置留样送检。

1.2.4 换血后护理 做好术后的监测,术后每隔半小时检测血压1次,各项体征稳定后变为4h1次,术后根据送检结果了解是否存在低血钙,及时予以治疗,同时定期检测胆红素水平。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治疗情况给与相应的水分和营养支持,合理喂养。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积极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后60例患儿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设计问卷调查患儿家属对本次换血疗法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数据软件分析,(x±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分析两组的数据资料,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0例患儿顺利完成换血治疗,平均换血时间(2.6±1.4)h,换血后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下降,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体见表1。本次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血清胆红素是红细胞裂解释放的血红蛋白生成的一种物质,临床研究证实胆红素与肝功能受损程度及黄疸疾病间存在密切联系[3]。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病情越重,其危害性越大,胆红素脑病属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多数存活的患儿也会表现出程度不同的神经系统后遗症[4-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因胆红素增加或排泄减少所致,胆红素过量积聚可能造成核黄疸,也是新生儿常见症状[6]。传统的脐静脉换血途径存在一定的禁忌症,且容易出现不良并发症肠穿孔、小肠炎和肝坏死等,逐渐不适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7]。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克服了脐静脉换血的缺点,本组60例患儿经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后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换血能够缓解胆红素对神经系统造成的不良伤害,对患儿预后有较大的改善作用[8]。通过分析发现该种治疗方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①操作简便,本组的平均换血时间2.6±1.4h,无需特殊插管,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②疗效佳,患儿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均痊愈出院,静脉端血液只进不出,动脉端血液只出不进,因此管道中无不能交换的血量,换血效果更好;③安全,本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并发症,抽血、输血同步进行,尽可能的减少血压波动及血流动力学的紊乱,降低了不良并发症。本次换血治疗过程中实施了全面性护理,所有患儿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均痊愈出院,家属对换血治疗也非常满意,说明了护理措施不仅促进了手术顺利进行,同时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方法,简便、有效、安全,全程护理促进了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 胡章雪,唐仕芳,史源,等.不同球浆比例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8,23(4):235-236.

[2] 杨艺.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83-184.

[3] 郭江洪,林妃红.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9):707-709.

[4] 李炎,温伟珍.全自动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J].吉林医学,2013,34(31):6472-6474.

[5] 李敏遐,候燕明,林冬云.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应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预防医学,2013,38(13):2616-2617.

[6] 杨金香,王秀莲,陈苗.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16):67-68.

[7] 付朝杰.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5例疗效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88-189.

同步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患者均经内窥镜进行活检, 病理学确诊为晚期食管癌者, 男17例, 女10例, 年龄在40~65岁, 平均年龄51岁。Karnofaky的评分≥61分, 预计可生存3个月以上, 其原发灶和转移灶都可测量, 能进行客观的部效诊断, 在治疗前肝肾功能与血常规都显正常水平, 27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BNP 15例, PBF 12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的BNP方案, DDP顺铂30mg/m2 iv gtt dl~3, BLM盐酸博莱霉素为10mg/m2 iv gtt d1~8, NVB盖诺为25mg/m2 iv gtt d1~8;PBF的方案为, DDP30mg/m2 iv gtt d1~3, BLM 10mg/m2 iv gtt d1、d8, 5-FU氟尿嘧啶500mg/m2 iv gtt d1、5。以上两个方案为21~28d为1个周期, 过程要连续2个周期, 在化疗的过程中要做好止呕的处理, 要进行升白细胞的部疗, 所有患者均进行锁骨下的静脉穿刺的置管术, 来预防可能会发生静脉炎。

1.3 评价标准

WHO的统一评分标准为, 疗效完成缓解为CR, 部分溶解为PR, 没有变化的为NC, 在进展中的为PD, CR+PR是有效率 (RR) 。其中毒副反应就按着WHO抗癌药物的毒性反应来进行分度标准的评价。

2 结果

近期疗效在BNP组CR 1例, PR 8例, NC 5例, PD 1例, RR是61.2%;PBF组CR 0例, PR 5例, NC 4例, PD 3例, RR是37.5%。主要的毒性反应表现在消化道反应和骨髓抑制, 会伴有腹泻, 肝功能损害和脱发。白细胞Ⅲ~Ⅳ减少BNP组是42.0%, PBF组为22.2%;血小板和血红蛋白下降为Ⅰ~Ⅱ度, 其中BNP组分别是45.6%、35.5%, PBF组分别是22.6%、27.1%, 恶心、呕吐BNP组的发生率为72.2%, PBF组为68.6%。

3 讨论

我国为世界上食管癌的病死率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食管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总病死率的第4位。食管癌早期症状不明显, 自然病程比较长, 80%左右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局部晚期或是已转移并失去了进行根治手术的机会, 若不及时治疗, 在中位的生存期仅为6个月左右, 食管癌为消化道肿瘤中在预后最差的肿瘤之一, 在早期就可出现远处脏器和淋巴结的转移, 在粘膜以下者, 有40%也会出现转移, 其发生率要比胃癌和直肠癌高出10%。在治疗方案的最佳选择上一直存在争论, 在手术治疗外放射化疗也为其方法之一, 在术前或术后, 放射治疗都可改善整体的局控率, 但还不能改善总体生存, 单纯的辅助化疗方法也不能改善生存率, 在目前多采用由手术, 放疗和化疗组成的多学科的治疗方法, 联合方式主要包括, 单纯的同步放化疗, 术前同步放化疗和手术加同步放化疗。

铂类为用于胃肠道及食管肿瘤的主要药物之一, 用方案DDP为基础治疗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率是25%~55%[2]。林英城等[3]报道PBF方案在食管癌的治疗中有效率为44.8%。本组采用BNP效果要优于PBF, 有显著差异。白细胞减少用支持疗法后很快恢复, 没有发生死亡和感染的相关病例, 毒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较轻微, 而且不高。

目前, 同步化疗的药物加入到放疗中有比较欣喜的效果发生, 最佳的挽救时机和手术模式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当复发和残留的肿瘤发现在局限于粘膜下时, 采用内镜内行切除是一种有效并安全的挽救性治疗, 同步化疗有较好的局控率。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骨髓的功能, 并同时用升血药物来配合化疗的完成[4], 共同提高治疗的效果, 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同步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吉林省肿瘤医院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进行联合同步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27例, 对其结果的比较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 本组采用BNP效果要优于PBF, 有显著差异。白细胞减少用支持疗法后很快恢复, 没有发生死亡和感染的相关病例。

关键词:同步化疗,方案,晚期食管癌,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1]汪晓洁.BNP与PBF方案治疗晚期食道癌的疗效对比观察[J].云南医药, 30 (3) :325-326.

[2]杨柳青, 钱军, 秦叔逵等.洛铂联合醛氢叶酸、氟尿嘧啶治疗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研究[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11 (12) :897.

[3]林雯, 林英城, 林懿等.治疗晚期食道癌四种化疗方案的疗效分析[J].肿瘤防治杂志, 2005, 12 (1) :71.

同步治疗 篇6

1 FP方案同步放疗

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FP方案同步放疗已成为治疗食管癌的最常用方案。NCCN指南推荐FP方案为同步放疗的首选方案。北美、日本等国家也把FP方案同步放疗已成为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案[1]。日本大阪学者Yamamoto等[2]比较了同步放化疗与食管癌切除术治疗临床I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在入组的170例临床I期食管鳞癌患者中, 54例为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 116例接受食管癌切除术治疗。手术组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4%和85.5%, CRT组1年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1%和88.7%。虽然局部复发率CRT组显著高于手术组 (P<0.0001) , 但多为粘膜内癌, 经内镜治疗后痊愈, 对总生存率并未产生影响。因此作者认为, 对临床I期食管癌CRT治疗在总体生存率方面可以与食管癌切除术治疗相媲美, 为那些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食管癌切除术的可行替代方案。

JCOG 9906试验是Kato K等[3]学者进行的FP方案同步放疗治疗Ⅱ-Ⅲ期 (T1N1M0 or T2-3N0-1M0) 食管鳞癌的有效性及毒性的研究。实验结果显示62.2%患者达CR。中位生存时间为29个月, 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4.7%和36.8%。3和4级急性毒性包括食管炎17%, 恶心17%, 低钾血症13%, 中性粒细胞减少12%。3和4级晚期毒性包括13%食管炎, 16%心包积液和9%胸腔积液, 4%放射性肺炎。Ikeda等[4]使用FP方案同步放疗有效改善了IVB期食管癌吞咽困难症状。可见, CRT治疗在有效率及生存率方面的良好表现确可成为Ⅱ~Ⅲ期食管癌的有效选择, 但其产生的毒副作用也不容忽视, 因此如何进一步减少其毒性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 同步放化疗治疗食管癌疗效对生存率的影响到了瓶颈阶段。Hurmuzlu等[5]回顾性分析高剂量CRT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 结果其副作用相应增加, 而总生存率与既往报道低剂量CRT方案相比并没有提高。Yasumas等[6]将视线放在FP短期输液和长期输液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研究。短期为A组:顺铂70mg/m2, d1, 5-Fu700mg/m2 d1~5;长期为B组:顺铂7mg/m2, d1~10, 5-Fu 250mg/m2d1~14。同步给以60GY放疗, 7周完成。结果见表1。

作者认为短期和长期顺铂联合5-Fu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疗效并无明显差别, 提高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

FP方案的胃肠道毒性和肾毒性有时会导致患者不能耐受, 而影响治疗效果。于是众多学者将实验转移向改变化疗方案上, 以期达到理想结果。近年来, 多种新药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 有效性也得到证实, 其中不乏优于FP的方案, 这为食管癌同步放化疗提供了新的化疗方案的选择。

2 紫杉醇类同步放疗

宋金丽等[7]进行TP方案同步联合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研究。结果显示70%达到CR;l、2、3年生存率分别为73.3%、30%、20%。1年局部控制率为80%;3年局部控制率为70%。倪新初等[8]比较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与5-Fu联合奈达铂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结果TP和FN组有效率分别为87.0%和56.5%;两组一年生存率分别为63.5%和56.8%;两组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无明显差别。但是在毒副作用方面, 除了白细胞下降TP组高于FN组外, 血小板降低、恶心呕吐及食管炎的发生率, FN组均高于TP组。结果认为紫杉醇脂质体联合顺铂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疗效确切, 不良反应可耐受, 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研究。

Kubo等[9]研究多西他赛单药同步放疗治疗晚期食管癌。结果总有效率达87.5%。中位生存时间13.3个月, 疾病进展时间6.6个月。并且没有3或4级不良反应发生。Li等[10]用多西他赛联合顺铂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癌, 总有效率达98.3%, CR率71.1%。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2.6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36.7%。毒副反应少, 可耐受。国内陈斯泽等[11]进行了DC与FP同步放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比较。结果, 两组总缓解率RR分别为87.5%和79.1%;3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个月和23个月, 近期和远期疗效均无统计学意义。DC组与PF组的放射性食管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49) , DC组毒副反应相对较轻, 而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此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 可能是导致近期和远期疗效无明显差别。虽然实验并没有得出有意义的结果, 但相信随着样本含量的增大, 随访时间的延长, DC方案仍不失为治疗食管癌的选择。其给药方法、给药剂量值得进一步研究。

3 FOLFOX方案同步放疗

FOLFOX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晚期食管癌、大肠癌及胃癌, 并取得肯定疗效[12]。Conroy等[13]将FOLFOX同步放疗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 并与FP方案同步放疗作比较。A组为FOLFOX同步放疗方案, B组为FP同步放疗方案, 两组给以总量50GY的相同放疗。结果显示见表2。

国内沈冬[14]也应用FOLFOX同步放疗方案治疗食管癌, 与Conroy T不同的是, 对照组设立为FOLFOX单纯化疗组。结果同步组有效率 (RR) 为80.0%, 其中CR32.5%;对照组RR为54.3%, CR17.1%。两组1、2和3年生存率见图1。

毒副反应方面同步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高达100.0%。主要表现为I、II度, 对症治疗后症状均可缓解。由此可见, FOLFOX同步放疗方案治疗食管癌的良好疗效及对生存期的积极影响, 可作为治疗食管癌的选择之一, 有着良好的研究前景。但其毒副作用有待减低, 是日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 奈达铂同步放疗

有实验证实含铂方案治疗食管癌疗效优于不含铂方案[15]。顺铂是用于食管癌治疗的最常用铂剂。但顺铂的胃肠道和肾脏的毒性有时会导致治疗中断, 尤其是在体弱或老年患者。Osawa等[16]进行前瞻性研究, 每日低剂量奈达铂加5-fu持续滴注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癌。给以奈达铂10mg/body/day, 5-FU500mg/body/day, d1~5, 8~13, 15~19和22~26;同步给以总量50.4~66Gy放疗。结果60.6%患者达到CR, 30.3%患者达PR, 总有效率为90.9%。3或4级毒性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占75.8%, 血小板减少24.2%, 贫血9.1%, 食管炎的36.4%;晚期3~4级心脏毒性6.1%。1、2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3.9%, 76.0%和58.8%。Kubo等[17]也进行了奈达铂加5-FU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癌的研究。结果RR率71%。毒副反应轻微, 经治疗后均可耐受, 并无治疗相关死亡。另有实验[18,19]也证实了奈达铂治疗食管癌疗效与顺铂相当, 毒副反应小于顺铂。可以看出, 奈达铂替代顺铂同步放疗治疗食管鳞癌, 能减轻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及肾毒性, 使治疗顺利进行, 并能保持疗效, 值得进一步研究。

5 氟尿嘧啶类同步放疗

5-Fu的半衰期短, 通常使用化疗泵连续静脉给药, 但容易出现静脉炎或栓塞, 因此口服5-Fu前体药物常被应用于临床。Cho等[20]研究同步放化疗中采取S-1联合DDP方案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癌。结果缓解率74.1%, 原发灶完全缓解率18.5%, 76%吞咽困难缓解, 在Ⅱ~Ⅲ期食管癌, 中位无进展生存 (10.6±0.6) 个月, 中位生存 (23.0±5.1) 个月, Ⅳ期食管癌中位无进展生存 (5.4±1.6) 个月, 中位生存 (11.6±1.6) 个月。国内佐志刚等[21]研究单药替吉奥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 取得了89.29%的有效率, CR率达64.29%。并且毒性反应轻微。

Lee等[22]进行卡培他滨+顺铂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的研究。结果其CR66.7%。PR33.3%。3或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仅发生2例, 没有治疗相关死亡。总生存率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0.7%和54.4%。Koo等[23]的实验也证明了卡培他滨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的良好效果。可见, 卡培他滨+顺铂同步放疗治疗食管癌缓解率高, 毒副作用小, 前景良好。

6 其他

Watkins等[24]应放疗+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53例晚期食管癌患者, 50例患者完成全程放疗, 35例患者完成4周期治疗, 结果13例患者出现3级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减少, 12例患者发生食管炎, 但没有治疗相关死亡。中位生存时间24.5个月, 2年生存率为40%。作者认为伊立替康联合顺铂同步放疗疗效肯定。国内高飞等[25]研究放疗同期IP方案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也取得了不错疗效, 缓解率达91.4%, 1、2年OS分别为72.6%和54.5%;1、2年PFS分别为69.8%和44.2%。

国内李志琳等[26]应用长春瑞滨同步放疗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结果完全缓解率 (CR) 为73.3%;1年和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7%和54.1%。1年和3年无疾病生存率分别为73.8%和23.5%;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6.9%、33.5%和13.5%。

7 小结

同步化放疗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目前的研究仍未能突破食管癌治疗的疗效瓶颈, 无论是改变放疗技术、调整放疗剂量虽使疗效有一定提高, 但仍未达到理解的效果;改变化疗方案的研究虽部分证实疗效优于FP方案同步放疗, 但在改善生存率, 延长生存期方面仍无明显进展。目前进行的实验研究以小样本居多, 缺少大宗随机临床试验。既往研究显示食管癌的放射敏感性及化疗敏感性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由此看来, 如何选择不同的个体, 从众多方案中选择适合的化疗方案, 给以适合的放疗技术及剂量的联合治疗策略是进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同步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3 年 1 月~ 2009 年 12 月,共 67 例在我院 NICU 病房住院,全部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1],其中男 53 例,女 14 例,足月儿 42 例,早产儿 25 例,入院时年龄 0.5h~ 26d,体重 1200 ~4100g,其中换血组 23 例,换血 1 次的 22 例,换血 2 次的 1 例,共 24例次,非换血组 44 例,除换血组同时合并中度或中度以上黄疸外,两组患儿在性别、日龄、体重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相同。

1.2 换血方法

1.2.1 血源

采用 1~3 天的枸橼酸抗凝血,其中 17 例次为同型全血,7例次为浓缩红细胞加血浆,换血量为 150~180ml。

1.2.2 换血通道

本组病例采用外周动静脉或脐静脉加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术。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出血通道为外周动脉,入血通道为外周静脉。对于原发病重,全身状况差,外周动脉穿刺难度大的患儿采用脐静脉加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术,其出血通道为脐静脉,入血通道为外周静脉。

1.2.3 换血步骤

(1)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患儿置于远红外线保暖床上,用 22~24 号留置针穿刺外周动脉,穿刺成功后取出针芯接上三通接头,一端接肝素盐水作管道抗凝,于排血不通畅时应用,另一端接一次性注射器回抽作出血通道。用 22~24 号留置针穿刺外周静脉,穿刺成功后取出针芯接上三通接头,一接口连输血器和血源,另一接口接一个一次性注射器每次推注 10~30ml 全血,或按浓缩红细胞:血浆为 2:1 交替缓慢推注入患儿体内,与出血同步。每 100ml 血配 10%葡萄糖酸钙 1~1.5ml,在换血过程中匀速静脉滴入。 (2) 脐静脉加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术:脐部常规消毒铺布后,用一条长约 25~30cm的硅胶管插入脐静脉,深度约 5~7cm 即有血液流出,让血液缓慢均匀滴出,用两个量杯交替测量。换入步骤与外周静脉同步换血术相同。换血时间 1~2h。换血过程监测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经皮血氧饱和度等。换血前后采血行血常规、生化、C 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C3 、C4 及血细菌培养等检查。

1.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 t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4例次换血全部成功。患儿在换血过程及换血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2.1 换血前后血细菌培养变化 换血前血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 4 例,粪肠球菌 5 例,表皮葡萄球菌 2 例,溶血葡萄球菌 1 例,腐生葡萄球菌 1 例,阴性 10 例。换血后血细菌培养均阴性。

2.2 换血组与非换血组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比较 见表 1、表 2

2.3 换血组与非换血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换血组平均住院天数(11.09±5.97),非换血组平均住院天数(15.48±13.98),t=3.10,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

3 讨论

随着产科和NICU的发展, 围产期保健水平不断提高, 新生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 而出生体重越轻, 胎龄越小, 免疫功能发育越不完善, 败血症发病率越高,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率高达164‰, 整体发病率并没有随医学发展而下降。尽管高效的抗生素的出现及医学发展迅速, 但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率仍高达13~50%[2]。资料显示: (1) 换血后血细菌培养均阴性, 病原菌部分清除。 (2) 两组治愈率、好转率、病死率差异虽无显著意义 (P>0.05) , 但换血组病死率低于非换血组, 换血组治愈率及好转率均高于非换血组。换血组平均住院天数较非换血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P<0.01) , 有非常显著意义。通过临床观察亦发现换血后患儿临床症状病情明显好转, 尿量增加, 周围皮肤循环明显改善。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症状不明显,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甚, 若治疗不及时, 病情易恶化, 甚至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休克, 最终死亡。新生儿败血症临床治疗主要为抗菌治疗和支持治疗。换血疗法起到净化血液、免疫疗法、纠正异常凝血和贫血、消除DIC潜在危险;换入成人红细胞以增加氧气的释放和提高抗氧化的能力。文献亦有报道换血疗法对新生儿血症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3]。目前尚无确切的新生儿败血症换血治疗指征, 亦缺乏有一定的规模的临床对照观察。本组资料显示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受损时, 出现死亡病例, 并随着脏器功能受损数目的增加, 病死率也明显增加, 因而我们认为, 对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结合对其脏器功能的评价, 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功能受损时应予积极换血治疗。本组资料患儿换血过程及换血后无明显不良反应, 治愈率、好转率提高, 病死率下降, 平均住院天数缩短, 结果显示新生儿败血症的换血疗法安全, 疗效确切, 尤其是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操作简便, 适于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会.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 (2003昆明) [J].中华儿科杂志, 2003, 12 (41) :897-899.

[2]沈晓明, 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23.

同步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40例, 年龄26~70岁, 平均 (56.8±2.3) 岁。均为宫颈癌ⅡB~ⅢB期;经病理学检查为子宫颈鳞癌;胸透或胸片、血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大便常规均正常, 卡氏评分≥70分。排除脑血管、心血管等严重合并症。随机按A组14例、B组14例、C组12例划分, 各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放疗均应用体外照射与腔内后装照射结合的方式。具体体外照射实施步骤:体外照射双侧界真骨盆外1cm, 下界闭孔下缘, 上界第5腰椎上缘, 长方形照射野, 且相关四角挡铅, 为2.0Gy/d剂量, 5次/d。大野照射完成30Gy后, 转换为中间挡铅模式, 取20Gy/20F, 总量在B点为50Gy。避免体外照射在腔内后装照射当天进行。腔内后装照射:第4周始, 1次/周腔内照射, 宫腔管A点6.0Gy/次, 共用7次。同时联合化疗治疗, 具体方案为:A组:采用5-Fu联合DDP化疗, 5-Fu 750mg/m2D1~5, D29~33, DDP40mg/m2D1~2, 亚叶酸钙200mg/m2+D29~31。B组:采用每日静脉滴注DDP化疗, DDP剂量为8mg/m2, 5d/周, 静滴, 共用5周。C组:采用DDP 30mg/m2静滴, 1次/周, 连续应用5周。化疗结束1h后完成体外放疗操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1个月后, A组肿瘤完全清除率为78.6%, B组为92.9%, C组为100.0%, 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清除率略高于B组。对患者行平均5年的随访, A组生存率为28.6%, B组为35.7%, C组为50.0%, B、C组分别同A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B、C合并比较生存率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Ⅲ-Ⅳ度急性放射性肠炎率为21.4%, B组为7.1%, C组为8.3%, B组和C组分别同A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研究显示, 患者宫颈癌确诊时, 多已为中晚期, 已丧失最佳的手术时机, 采用放疗方案单独应用, 远期存活率呈较低水平, 与同步化疗联合协同应用, 可使预后明显改善[2]。宫颈癌的治疗中, 采用同步放化疗虽可显著提高效果, 但同单纯应用放疗方案的患者比较, 明显增加了急性毒性反应, 对肿瘤化疗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限制[3]。故部分学者采用同步放化疗取最小剂量应用的方案, 以使毒性作用减轻, 促使预后改善[4]。每天DDP静脉滴注及每周DDP静脉滴注的作用, 使急性放射性肠炎减轻的同时, 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 提高了临床效果[5]。对于A组方案, 放疗增敏时间相对有限, 主要用于清除远期微转移灶和亚临床病灶, 每日或每周主要将化疗血药浓度保持, 起到放疗增敏和放化疗协助作用的效果, 使肿瘤局部控率提高, 对患者的生命期限加以延长[5,6]。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1个月, A组肿瘤完全清除率为78.6%, B组为92.9%, C组为100%, B、C组均高于A组, C组清除率略高于B组。对患者行平均5年的随访, A组生存率为28.6%, B组为35.7%, C组为50%。A组Ⅲ-Ⅳ度急性放射性肠炎率为21.4%, B组为7.1%, C组为8.3%, 每DDP静脉滴注药物剂量相对较小, 故更具安全性。

综上所述, 宫颈癌采用每DDP静脉滴注与常规放疗同步治疗, 可显著改善预后, 提高远期生存率, 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采用不同化疗方案同步放疗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40例, 随机分为A组14例、B组14例、C组12例, A组采用5-氟尿嘧啶联合顺铂 (DDP) 化疗, B组采用每日静脉滴注DDP化疗, C组采用每周静脉滴注DDP化疗。回顾3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1个月后, A组肿瘤完全清除率为78.6%, B组为92.9%, C组为100.0%, 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C组清除率略高于B组。对患者行平均5年的随访, A组生存率为28.6%, B组为35.7%, C组为50.0%, B、C组分别同A组比较, 无明显差异, B、C合并比较生存率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Ⅲ-Ⅳ度急性放射性肠炎率为21.4%, B组为7.1%, C组为8.3%, B组和C组分别同A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宫颈癌采用每周顺铂静脉滴注与常规放疗同步治疗, 可显著改善预后, 提高远期生存率, 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药物疗法, 联合,宫颈肿瘤,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月, 候良宝, 陈红.放化疗同步治疗晚期宫颈癌83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6, 13:172-174.

[2] Mitra D, Ghosh B, Kar A, et al.Role of chemoradiotherapy in advanced carcinoma cervix[J].J Indian Med Assoc, 2006 (104) :432-436.

[3] 曾四元, 李隆玉, 舒宽勇.同步放化疗和单纯放疗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的疗效比较[J].癌症, 2008 (27) :942-946.

[4] 段蔚伯, 余子豪, 徐国镇, 等.肿瘤放射治疗学[M].4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8:1350-1372.

[5] 焦士兰, 刘月仙, 何传泰, 等.Langerhans细胞、T-淋巴细胞浸润与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J].肿瘤研究与临床, 1998, 10 (2) :97-100.

同步治疗 篇9

第一,最大限度为市场主体松绑。变“部门端菜”为“群众点菜”,坚决把该放的放开,该减的减掉。我们将再砍掉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再砍掉一批投资审批核准权限、再砍掉一批审批环节、再砍掉一批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事项。近期,我们研究起草了《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条例首次把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管和服务纳入了法治化轨道,明确除了“两关系三涉及”,就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按规定核准外,企业投资项目均应实行备案制。同时,加紧制定完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用刚性制度管权限权。

第二,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按照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要求,加快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立网上并联核准和协同监管机制,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實行项目统一代码制度,并与社会信用体系对接,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第三,着力提升行政服务质量和水平。按照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把审批变成服务的要求,规范审批核准备案行为,公开审批规则和办理程序,为企业、基层、社会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行政服务。

同步治疗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的该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收治的40 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术前该院均告知患者手术风险及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术前均对患者评估无患者存在手术禁忌症。

结合研究的需要, 该院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20 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9 例, 女11 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4.27±8.42) 岁;20 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12 例, 女8 例, 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2.38±7.65) 岁。 两组患者在性别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应当使患者取仰卧位, 在此前提下行鼻导管插管全身麻醉, 继而医师结合运用德国Storz腹腔镜器械的置入, 为患者行常规气腹建立, 完善对应的胆囊动脉结扎, 后续则是需要将胆囊管显露出, 选定其中靠近胆总管侧及胆囊侧, 对患者做斜形切口, 完善此种步骤后, 插入人造影导管, 紧接着的胆总管造影则于注入造影剂后进行, 有效明确其中的胆总管结石情况, 接着的循造影导管则应当于黄斑马导丝至胆总管末端插入, 后续抽出导管, 由医师将OLympus TIF240 十二指肠镜插入导丝末端, 并确保由十二指肠插入, 紧接着将导丝用圈套器拉至体外, 继而于十二指肠乳头沿导丝逆行插入切开刀, 实施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 并于胆总管插入石球囊或石网篮循导丝, 接下来结扎胆囊管, 切除胆囊, 完善手术治疗[2,3,4]。

1.2.2 护理方法此次对于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如心理护理等内容, 对于20 例观察组患者, 该院则对其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具体如下。

(1) 术前护理。 该院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了凝血功能、血生化及血常规等测定, 于术前1 d进食易消化的少渣半流, 注意低脂饮食, 规避进食易产气不消化食物和过饱现象, 为防止急性胰腺炎的发生, 需要给予奥曲肽0.1 mg皮下肌内注射, 术前禁食禁饮12 h, 行抗生素过敏试验。 备皮范围同上腹部手术, 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就检查及手术的目的等向患者及时说明, 帮助其克服恐惧、紧张情绪, CT检查胆总管、肝内胆管有无结石等状况。

(2) 术中护理。 具体的手术操作需要肝胆外科和消化内科配合来于手术室内完成, 为便于操作, 需对应摆好手术体位, 以此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患者应当取仰卧位, 需借助患者体位、重力作用, 更便于对胰胆管各部有无病变的观察, 采取俯卧位或仰卧位促进上段胆管及左右肝胆管分支充盈, 在插十二指肠镜时先取左侧卧位, 对术中患者, 口中的咬口位置是否居中及病情进行严密观察, 及时对其脉律、血压、呼吸及心律进行有效检查, 术中引流靠防止胃管、鼻胆管来完成[5]。

(3) 术后护理。 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的护理: (1) 休息与体位: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 去枕平卧, 并于6 h后结合其病情取半坐卧位, 术后第二天无并发症及病情稳定患者即可下床活动; (2) 饮食护理术后拔除鼻胆管, 进行为期2 d的禁食, 待肠蠕动恢复, 进行肛门排气后即可嘱咐患者进食流质, 后续是半流质以及软食, 康复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有无腹痛、腹胀进行严密观察; (3) 吸氧:基于在为患者进行人工气腹时, 腹腔中会充入大量CO2气体, 可导致患者出现高碳酸血症, 所以, 需进行2~3 L/min的持续低流量吸氧, 提高氧分压, 促使CO2能迅速排出, 进行6 h的常规吸氧, 对其呼吸情况进行严密观察; (4) 鼻胆管引流 (ENBD) 护理:对所有患者术后放置鼻胆管2~5 d, 引流胆汁及胰液通过鼻胆管完成, 为防止切口堵塞, 应支撑已切开的括约肌开口, 利于对胆管炎、胰腺炎的预防, 妥善固定于患者的鼻翼及面颊部, 防止移位及滑脱, 保持引流通畅和美观清洁, 为起到引流胆汁和减压的作用, 需要患者保持低负压引流, 对负压球或负压器进行每天一次的更换, 避免挤压、抬高及注入药物, 引流管通畅的标志是胆汁引流量>300m L, 当突然中断或是<100 m L, 则应当考虑引流管阻塞与否, 需向主治医师报告处理。 此外, 应当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洗擦拭鼻腔, 保持此部位的清洁卫生, 并借助其减轻管道压迫带来的不适; (5) 对患者的导尿管护理:具体而言, 防止尿管于手术当天进行, 拔除则应当于次日晨进行, 需针对性完善尿道口清洁工作, 确保医护人员用碘伏棉签每日擦拭两次, 注意倾倒尿液的及时性, 每天更换引流袋, 并完善导管的标识工作等[6]。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血压、呼吸及脉搏等的情况外, 密切观察有无腹胀、腹痛及腹肌紧张及辅料渗出等情况, 警惕胆漏。 对平均手术时间、结石直径等进行记录分析。 该院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了自填调查, 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选项, 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 /总例数, 此外对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该院在数据的通积分析方面运用了SPSS12.0 软件,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 (%) 表示, 用 χ2检验, 组间对比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研究中, 结合后续的统计分析得出, 经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出现1 例术后出血, 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对照组患者则有术后出血患者3 例, 住院时间方面,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5.4±2.1) d, 而对照组则为 (8.4±6.2) d, 显然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 (t=2.0496, P=0.0404) , 均未发生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为95%, 而对照组为65%, 相比之下, 显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χ2=6.5333, P=0.0106) , 具体见表1。

3 讨论

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 近年来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最广泛应用的手术方式为“双镜”联合治疗, 即以腹腔镜切除胆囊, LC术前或术后ERCP取出胆总管结石, 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 尽管经临床症状、生化指标检验、超声检查等术前评估, 仍有10%~60%的病例经ERCP检查确诊胆总管结石, 意味着很大比例的病例并不能从ERCP手术获益, 但存在导致ERCP相关的出血、穿孔、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而且, ERCP胆总管取石有约4%~18% 的失败率, 与壶腹局部解剖结构及操作者熟练程度等因素相关, 并有部分病例出现术后结石残留, 需选择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等其他的手术方式。 而LC术中同步ERCP避免了反复插管, 可有效降低并发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并可避免胆总管剖开损伤等[7]。

该研究中, 经该院对20 例患者行腹腔镜内镜同步治疗, 此次研究中, 结合后续的统计分析得出, 经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出现1 例术后出血, 治疗后均痊愈出院, 对照组患者则有术后出血患者3 例, 住院时间方面, 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 (5.4±2.1) d, 而对照组则为 (8.4±6.2) d, 显然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 (P<0.05) , 均未发生并发症。 护理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为95%, 而对照组为65%, 相比之下, 显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P<0.05) 。 术后3 h经鼻胆管造影检查, 该院未发现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残留, 后均痊愈出院。 崔鸿斌, 何玉荣的研究指出[8], 治疗方面, 选择开腹胆总管探查取石或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等其他的手术方式。 而LC术中同步ERCP避免了反复插管, 可有效降低并发胰腺炎等并发症的风险, 并可避免胆总管剖开损伤, 相比与此, 该院此次研究的治理效果更好更彻底。

综上所述, 经该院研究得出, 在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中, 腹腔镜内镜同步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加之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 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腹腔镜内镜同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 。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收治的4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对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 并对比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护理后, 护理满意度方面, 观察组为95%, 而对照组为65%, 相比之下, 显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 (P<0.05) 。结论 经该院研究得出, 在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中, 腹腔镜内镜同步治疗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加之治疗过程中针对性护理干预的实施, 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应推广使用。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护理干预,腹腔镜

参考文献

[1]陆维军, 卞娟.双镜联合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29 (29) :95-96.

[2]潘玲.腹腔镜内镜联合同步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护理[J].医学信息, 2015 (8) :91-92.

[3]焦伟华, 朱霞辉, 李进男, 等.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同步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3) :31-32.

[4]谢爱贞, 刘国红, 高琴.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护理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8) :131-132.

[5]魏兰杰.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伴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1 (10) :1792-1794.

[6]张萍.三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 2013 (3) :59-60.

[7]席玉琴.预见性护理在预防胆总管结石患者ERCP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3) :240-242.

上一篇:课堂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下一篇:最佳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