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施用

2024-09-16

农药施用(精选10篇)

农药施用 篇1

施用农药是确保农作物优质高产的有效措施。但在施用农药, 防治农作物和树木病虫害时, 为了提高农药的使用效果,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选择适宜的气象条件进行施药防治, 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的重要一环。

一、温度

施用农药的适宜温度一般是20℃~30℃。对挥发性较强的农药, 在比较高的温度条件下喷洒, 效果才好。如用敌敌畏乳剂拌制毒土熏杀金龟子等害虫时, 如果选定温度较高, 风速小的天气, 施药后的效果最佳。

温度的高低能决定某些化学农药效果发挥的快慢。如使用能由植株表皮渗入, 从气孔进入叶片中的内吸性杀虫剂防治害虫时, 在喷药以后, 药剂表面如果能保持1~2小时的湿润, 药剂便能被植株吸取1/3以上。如果在晴天高温时喷药, 药液便会很快挥发, 进入植株体内的药量则会大大减少。因此, 夏天用内吸性杀虫剂治虫时, 阴天比晴天施用的效果要好, 早晨比中午施用的效果要好。

敌百虫、除虫菊等农药, 在较高的温度下施用, 有利于提高农药的挥发性和扩散性, 使农药对害虫的毒性增加, 这些农药称为正温度系数农药。相反, 有些农药, 如滴滴涕、石硫合剂等需在较低的温度条件下施用, 才能有利于发挥杀虫作用, 这些农药称为负温度系数农药。

二、湿度

湿度与农药药效也紧密相关。湿度较大时, 一般会降低药效。但对粉剂农药, 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湿度条件, 才能充分发挥杀虫效果。如叶蝉散、甲敌粉、速灭威等粉剂农药, 在早晨或傍晚, 当露水或水滴未干时施用, 粉粒能与叶面较好地粘附。加之这个时段的温度较低, 光照较弱, 药剂不易分解, 相对地延长了粉剂农药的残效期。再之, 在这个时段, 害虫活动频繁, 与农药接触的机会增多, 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三、光强 (光照强度)

强烈的光照能加速药剂的挥发与分解, 使药效期缩短。如常用农药辛硫磷, 在阳光的直射下会分解失效。因此, 用它防治害虫应选择在阴天或傍晚时用药。在强烈光照条件下用药, 农药分解加快, 容易造成用药者中毒。农作物和树木的新陈代谢旺盛, 气孔张开, 药剂容易对叶片造成药害, 一般应选择在上午7~10时或下午4时以后用药为宜。

四、风力

在喷施农药时, 粉剂、烟剂受风力、风向影响很大。在大风时, 不宜施用农药治虫防病, 这是因为:

1、刮风会把药剂吹走, 特别是粉剂, 同时, 还能加速药剂的挥发。

2、由于农作物植株枝叶受到风的影响, 相互振动和摩擦会造成药剂机械性流失。

3、喷酒的雾点或药粉易随风飘扬, 不能均匀地降落并附着在所要防治的农作物表面上。

4、风大药剂容易飘落到施药人员的身上, 增加中毒的机会。

如果急需防治, 可用乳油及可湿性粉剂, 因其受风的影响较小。

除此之外, 在防治害虫时, 还应及时收听天气预报, 注意天气变化。如施药后遇雨, 雨水能冲刷叶片上的药液, 使农药的有效浓度大大降低, 而达不到足以杀死害虫的浓度。所以, 施药后最好是1~2天内不要遇雨, 否则应当补施农药。雨后天晴, 清凉爽适, 害虫活动加剧, 抓住这一有利时期防治害虫,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花卉、瓜果施用农药有讲究 篇2

敌敌畏:敌敌畏对梅花、樱桃、桃子、杏子、榆叶梅等观赏植物有明显的药害,通常情况下可改用其他种类的杀虫剂。在杜鹃、馒头柳、猕猴桃、国槐、核桃及瓜类等植物上使用敌敌畏,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害,因此在使用敌敌畏防治这些植物的虫害时,应十分小心谨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敌百虫:敌百虫对樱花、梅花以及苹果中的“金帅”品种等均有药害。

石硫合剂:石硫合剂对桃、李、梅、梨等蔷薇科植物有药害,若在这些植物上使用石硫合剂,最好在落叶季节喷洒,切勿在生长季节或花果期使用。石硫合剂对猕猴桃、葡萄、黄瓜及豆科的花卉均有一定的药害。

杀螟松:在高温季节使用杀螟松灭虫,对石榴有严重的药害,对十字花科的花卉也会产生较大的伤害。

波尔多液:波尔多液对在生长季节的桃、李敏感。低于倍量式时,梨、杏、柿易发生药害;高于等量式时,葡萄易发生药害。

松脂合剂:松脂合剂在夏季使用对柿子有明显药害,在春夏时节使用对柑橘有不利影响。

托布津:防治猕猴桃的病虫害时,应避免使用托布津。

石油乳剂:石油乳剂对某些桃树品种易产生药害,最好在落叶季节使用。

为了防止农药对诸多观赏植物产生药害,一是要有目的地改用其他高效无药害的农药,二是要尽量降低使用浓度,三是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喷药,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损失。另外,还要注意农药的合理混合使用。

(河南省中牟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李大刚 邮编:451450)

施用农药十忌 篇3

一忌用活水配制农药。因为活水中杂质多, 用其配药易堵塞喷雾器的喷头, 同时还会破坏药液悬浮性而产生沉淀。

二忌用井水配制农药。因为井水含矿物质较多, 特别是含钙、镁多。这些矿物质与药液混合后容易产生化学作用, 形成沉淀降低药效。

三忌任意加大水量。因为过多加水, 会使农药的浓度降低、喷洒在作物上只留下极少量的农药, 不足以将害虫杀死, 而且有些会完全失效, 丧失杀伤能力。过量加水还会造成农药的流失, 导致环境污染。因此, 在配制农药时, 要按照它们的使用浓度范围, 严格控制加水量。

四忌在风雨天或烈日下施用农药。刮风时喷施农药会使农药粉剂或药液飘散, 而雨天喷施农药, 药剂易被雨水冲刷而降低药效, 在烈日下喷施农药, 植物代谢旺盛, 叶片气孔张开, 容易发生药害, 同时易使药物挥发, 降低防治效果, 因此, 应掌握最佳施药时间, 上午9至11时, 下午3至6时为宜。

五忌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因为农药在获准生产销售之前, 都要经过严格的田间药效试验, 然后确定用药量、用药时间、施药次数等实际使用数据。因此, 按照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用量施药, 能达到防治效果, 而加大用药量不仅加大了投入, 而且还会使农作物产生药害, 增加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量, 加重环境污染。

六忌不合理的农药混用。有些农药混合施用可以增加防治效果, 减少用药量, 或达到虫、草或病、虫兼治的效果, 而且混合施用更省工, 但有些不行, 如有机磷农药中的大多数品种遇到碱性农药或碱性介质会迅速分解失效;取代脲类除草剂与磷酸脂类农药混用, 会对棉花幼苗产生严重药害;敌稗乳油与有机磷农药混用, 会使水稻不能分解敌稗而产生药害。在需要混用农药时, 一定要了解各种农药的性质、特点, 弄清是否可以混用, 请有关技术员指导后再混用最好。

七忌随意使用过期农药。农药必须在保质期内使用, 否则会造成损失。

八忌在农作物开花期喷施农药。农作物和果树的开花期和幼果期, 其组织幼嫩, 抗逆能力弱, 容易发生药害, 因而喷药时必须避开作物开花 (扬花) 期和果树幼果期。

九忌在作物采收前喷施农药。一般高效剧毒农药残留期限60天左右, 高效低毒农药残留期为15天左右。因此, 不论是粮食、蔬菜、果树, 在采收前要禁止施药, 以免粮食或食品中毒。

施用生物农药“六看一根据” 篇4

一、看天

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实际应用上生物农药从喷洒于植物到昆虫取食或接触菌体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从害虫取食到死亡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时期易受外界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温度、湿度、光照和风。温度不仅作用于生物杀虫剂孢子,而且还作用于害虫本身,从而影响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和毒性;湿度对生物杀虫剂孢子的繁殖和扩散有直接关系,湿度大,微生物孢子繁殖和扩散快,易感染和杀死害虫;阳光中的紫外线对芽孢有着致命的杀伤作用,因此在施用生物农药时应尽量避开强光,如在下午4时以后使用效果较好;风对粉剂生物农药的飘移和扩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微风下施用粉剂,作用效果最佳。

二、看地

不同地区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也不尽相同。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差异性较大,南方潮湿多雨,北方和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生物杀虫剂只有在满足其生活所需的最佳条件时才能发挥最大作用。一方面,在干旱地区要加大喷药用水量,造成高湿环境,以利于微生物孢子的存活和繁殖;另一方面,可在制剂中加入一些特定的高分子物质和增加溶液黏度的物质,如淀粉、动物骨胶、草木灰浸出液等,这样可以减缓药液的蒸发,从而提高生物农药的使用效果。

三、看虫

害虫是生物农药作用的对象,对于不同类型及特性的害虫,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也不同。害虫一生有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各个发育阶段对生物杀虫剂的抵抗力不同,因此了解害虫所处的发育阶段,对防治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菜青虫一生可分为卵、幼虫、蛹、蛾四种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期有卵壳保护,蛹期有蛹体保护,老龄幼虫又有较厚的蜡质层保护,而成虫有翅可飞行。因此,只有选择低龄幼虫期施药,才能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效果,从而达到“治小,治早,治了”的要求。另外,还要根据害虫取食特点使用不同类型的生物杀虫剂,如BT对防治鳞翅目害虫效果很好,喷洒后分布于植物表面,可使害虫取食或触药死亡,但对刺吸汁液的害虫(如螨类)无效,而阿维菌素却对螨虫作用效果非常好。

四、看机械

生物农药在实际应用中,大多数喷洒系统效率都很低,通常是由上而下直接对作物施用,致使大量农药都聚集在作物最上面的叶子上,其他农药则损失在土壤里,特别是雾滴较大时,损失就更大。同时由于生物农药生产成本高,因而应优化用药技术。使用高性能喷洒机械势在必行,如采用弥雾法喷洒,与扇形空气喷口配套的液压喷嘴喷出的雾滴小而均匀,可使喷雾潜在飘流物减少,并使较小液滴喷射至预期靶标叶,从而提高生物农药的防效,降低生产成本。

五、看剂型

生物农药的防治效果往往与剂型和使用技术密切相关。因此,使用时要根据防治对象、气象条件和使用时期,正确选择适当的剂型,才能达到最大防治效果。例如:粉剂可借助空气浮力和风力分散于较大范围,从而同害虫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对于食叶量很大的害虫如菜青虫可采用将可湿性粉剂加水配成悬浮液的方法喷雾,效果较好,而采用喷粉法效果就差些。胶囊剂不但有较长的防效,而且能保护其中的病原体不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可用于大棚撒施。

六、看品种

在生物农药的实际利用中,不少人对生物农药的性质还不十分了解,误认为生物杀虫剂可杀灭一切害虫,因而便不加选择地购买使用,这样不但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增加生产成本,增加防治难度,而且还会延误防治时期。实际上,生物杀虫剂的专一性很强,杀虫谱不广,如苏云金杆菌(BT)对防治鳞翅目幼虫有效,而对同翅目的叶蝉就没有致命性,而且苏云金杆菌的不同品系对几种重要害虫的防效也存在着差异。因此,应针对不同靶标害虫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生物农药品种。

七、根据害虫的迁飞特性防治

农药施用的气象条件 篇5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药效的稳定性,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 较高的气温会增强药剂的渗透力, 加快毒杀速度, 有利于提高药效;但气温超过一定范围后, 药效反而会降低。一般来说, 当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 其效果比气温在20℃以下的天气条件下使用效果要好;但当气温超过35℃时, 由于高温会促进药物分解而降低药效的持久性, 同时在喷施药液时, 喷出的雾滴水分在高温下也易挥发, 导致局部药液浓度加大, 加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 故易引起药害发生, 且易引起人身中毒事故。因此, 在晴天施药, 最好选择在上午11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进行, 避免在中午高温条件下施药。

二、选择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农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药剂型的影响上。对大多数乳剂农药而言, 由于湿度大, 会相对降低其浓度, 加大药液流失, 从而降低药效;但对有的撒施粉剂农药则有利于药粉与作物茎叶的粘附, 能提高药效。通常粉剂农药宜在晨昏植株露水未干时进行喷撒, 以利药粉粘附在叶片上而不被风抖落;喷雾宜选晴天无露水时进行, 以免稀释药液, 降低药效;喷粉、喷雾后遇到降水, 常会冲失药剂或冲淡浓度, 需要重新喷药。空气潮湿会使药剂挥发能力减弱;土壤的干湿, 对药效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较湿的土壤能更好地吸附杀虫剂, 增加药物与虫体接触机会, 从而提高防效。

三、避免降水天气用药

下雨天喷施农药, 药剂易被雨水冲刷而流失, 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无效。为了延长药效期, 最好选择晴天或雨过天晴时喷施农药。但如果雨季正逢害虫防治适期, 不能过多推延喷药时间的情况下, 也可采取以下措施, 提高防效。

1. 在农药中加入适量的黏附剂和辅助剂。如洗衣粉、木薯粉浆水等, 以增加农药的黏附力。

2. 选用内吸性强的农药。

如乐果、杀虫双、稻瘟净等, 此类药施药后4小时无雨, 则有80%以上农药有效成分被作物吸收;4小时以后再下雨则对药效影响不大。

3. 选择速效性农药 (如速灭威) 。在喷药后短时间内就产

4. 选择粉剂农药。

尤其是在大雾、露水重的情况下, 喷施粉剂农药最为有利。特别是可湿性粉剂, 能溶解于露水而加快毒杀速度。

5. 选择超低容量喷雾器喷药。由于浓度高, 雾滴细, 易被作物吸收, 可减少流失。

四、巧借风力

喷药宜选择无风天气, 有风会给操作带来麻烦, 很难保证药物喷撒到需要的部位。如果施用剧毒性农药, 更应注意风向及风速的变化, 以免产生药害, 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大风能促进药剂的挥发和散失, 造成药剂浪费, 同时易导致药液四处乱飞, 增加空气污染, 导致人畜农药中毒。因此, 大风天气时不宜喷施, 以静风或微风条件下施药较好。在一天的早晨或傍晚,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 气层静稳, 是喷药的最佳时机。同时, 还可利用风向喷施农药, 操作人员应顺风前行或背风倒退, 这样才使药剂准确地喷洒到位, 且对人体安全。

五、合理利用光照

强烈的光照能加快药剂的挥发与分解, 使药效期缩短且在强光下, 作物新陈代谢旺盛, 气孔张开, 农药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 甚至烧伤叶片, 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 在炎热的中午不宜施用农药。另外很多昆虫, 如地老虎、稻苞虫、卷叶螟幼虫等都有昼伏夜出的特性, 只有当它们处于采食状态时, 才有受药的可能性, 故强光照下不利于喷施防治此类害虫的农药, 宜选择在阴天或晴天傍晚施药。

总之, 影响农田施药效果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病虫的生理特性和农药的理化特性方面。施药时除要做到“对症、适时、恰当、安全”外, 还要考虑天气与施药之间的关系, 根据各类药剂和防治器械的性能, 决定合适的施药方式。

参考文献

农药的科学施用方法 篇6

1 喷雾法

利用喷雾器械将药液均匀地喷洒到生物及其寄生植物体上的施药方法[1]。喷雾法的优点在于药液分散均匀、残效性长、耐雨水冲刷、药效高。常用的有常量喷雾、低容量喷雾和超低容量喷雾3种。常量喷雾器比较适用于除草剂, 如触杀性杀虫剂、保护性杀菌剂以及用土壤处理法施用的除草剂, 一般施药量为450~1 500 kg/hm2, 这种方法药液流失多、强度大、工效低;低容量喷雾为飘移性喷雾, 适宜于喷洒内吸性药剂, 具有省工、省时、工效高等优点, 施药液量7.5~450.0 L/hm2;超低容量喷雾喷药液7.5 L/hm2, 也为飘移性喷雾或弥雾法喷雾, 这种方法适合于大面积防治暴发性病虫害时使用。选择喷雾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要求的作业速度、防治对象、防治区域和防治面积等[2]。

2 喷粉法

此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均匀地将农药喷洒到寄主或防治对象的表面或活动场所, 有利于大面积喷洒, 工效高, 不受水源的限制;缺点是容易受到风力和气流的影响, 使药液飘浮损失, 易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风力大于1 m/s时就不宜使用这种方法, 时机选择在清晨露水未干时最为合适。近年来这种方法使用在大棚的病虫害防治, 喷药后能够使药粉在大棚中均匀扩散, 不受天气影响, 一般在喷药后闭棚2 h左右。

3 种苗处理法

3.1 拌种法

有2种方法:干拌和湿拌, 将种子按一定比例与药剂混合[3], 使种子表面形成一层药膜, 可以抑制或杀死种子表面所携带的病菌。此外, 用内吸性强的药剂拌种可以控制一些病虫的发生和危害。

3.2 浸种法

事先配好一定浓度的药剂, 将种子浸渍在其中一定时间后再捞出晾干的方法称为浸种法。

3.3 闷种法

这是一种特殊的方法, 将药剂配成药液均匀地喷洒在种子上, 之后闷堆一定时间, 再进行播种的方法。采用内吸性和熏蒸性强的药剂, 通过熏蒸、内吸方法将种子内的病菌杀死, 同时对苗期的病虫害有抑制作用。

3.4 浸苗法

将作物的插条、苗木或细苗沾上一定浓度的药液, 以杀死苗木内的害虫或病菌的一种方法。

3.5 包衣法

对种子用包衣剂进行处理, 包衣剂有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成膜剂及助剂等, 有多种功能如防虫、防病、促进作物生长等。

4 土壤处理法

在土壤耕作层或土表将药剂施入, 从而可以防治杂草、病虫等有害生物的一种施药方法。按施药范围或方式分为沟施、撒施、穴施、浇施和根区施药等。土壤处理一般选用触杀剂、内吸剂或熏蒸剂等。

5 毒饵法

用花生饼、豆饼等食物加入有胃毒作用的农药拌匀而成, 一般在晚上施用, 毒饵法对防治地老虎效果良好。毒饵分为药剂和引诱剂[4], 药剂还有2类, 即化学药剂和昆虫生长调节剂。

6 撒施法

这是一种工效高、防效好、无污染、目标性强的施药方法, 将药直接撒施入植物特定部位、水面或田间地头, 药剂可以是可湿性粉剂、粉剂或液体。

7 注射法

这种方法为了防治天牛等蛀干害虫, 将药剂打入注射器, 然后直接注入植物体内的施药方法, 注射后用泥或棉花堵孔。

8 熏蒸法

这种方法针对挥发性强的农药或常温下有效成分为气体的农药, 通过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气体从而杀灭病虫害的施药方法, 如用百菌清烟剂防治温棚病害或磷化铝熏蒸仓库害虫。

9 泼浇法

将药剂稀释成一定浓度, 然后均匀地泼浇到田间作物上的一种施药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使用药液较多, 平均为6 000~7 500 kg/hm2。

1 0 涂抹法

这种方法如用腐必清杀菌剂涂抹病斑可以用来防治苹果腐烂病, 具有内吸性的除草剂乳油配成5%~10%浓度, 直接涂抹在杂草的茎叶上可除草, 即将药液制成制剂, 涂抹在植物的特定部位防治病虫害的一种方法。

摘要:选择合适的施药方法是病虫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10种病虫害防治方法, 如喷雾法、喷粉法、种苗处理法、毒饵法、撒施法、土壤处理法、熏蒸法、注射法、涂抹法和泼浇法, 供广大植保人员参考。

关键词:农药,施用方法,病虫害防治

参考文献

[1]胡蓉.植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2) :147.

[2]祁力钧, 傅泽田.影响农药施药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8, 3 (2) :80-84.

[3]唐建.农药剂型与施用方法[J].技术与市场, 2010, 17 (4) :118-119.

提高农药施用效果的方法 篇7

一、选用正确的施药方法

1. 增加病虫对农药雾粒的接受机会

农药雾粒好比一颗颗子弹, 病虫好比靶子。如果用100颗子弹去打100个病虫, 结果是约有37%的病虫中1弹, 26%的病虫中2弹以上 (过量用药) , 还有37%的病虫根本就不中弹, 这显然达不到防治的目的, 这种情况下, 即使加大药液的浓度, 也因有40%左右的病虫接触不到农药而降低防治效果。要提高防治效果, 只有尽可能的增加子弹数量, 也就是增加农药雾粒的数量。当理论接受机会达到8:1 (用800颗子弹打100个靶子) 时, 几乎100%的靶子都能中两弹以上。因此, 施用农药可行的原理是人为的造就高的接受机会, 让病虫在接受机会的保证下被动的接受农药, 从而达到致死剂量。增加农药雾粒数的方法:一是通过增大药液的喷施量来增加雾粒数, 在没有改换喷雾方式之前, 一块地喷4桶药比3桶效果好, 喷更多的药液效果会更好, 但这种立法不能无限增加雾粒数, 达到一定的药量时便很难增加了;二是通过细化大的雾粒来增加雾粒数。一个大雾滴, 当直径缩小到原来的一半时, 雾粒数就会增加8倍。即相同的药量, 雾滴越小, 雾粒数越多, 病虫接受农药的机会越高。烟剂的效果好, 就是因为烟粒 (直径5微米) 非常细小。而目前广泛的手动喷雾器产生的雾粒非常粗大。

2. 增大农药覆盖面积

让农药形成的药膜尽可能覆盖作物整个表面, 是农药施用技术的核心目标。雾粒越细, 覆盖面积越大。

3. 增大农药雾粒对植株冠层的穿透能力

细小的雾粒横向飘移能力强, 进而能绕开遮蔽物与病虫接触。需要防治的病虫常常隐藏在叶背, 缝隙, 心叶, 叶脉间, 植物叶表的毛, 刺等微细结构也能为病虫提供遮蔽, 想真正地把药液喷洒到害虫身上, 则必然要使喷雾器产生雾粒, 而不能是雾滴。

4. 增大作物持药量

大的雾滴下降速度快, 当接触到植株叶面时会像乒乓球一样发生弹跳, 跳过叶片落到地面, 只有小的雾粒能在叶面平衡着落, 从而加大植株冠层的持药量。大的雾滴在叶面上不能稳定附着, 一有风吹草动又落到地面, 小的雾粒才能平稳地附着于叶面, 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样, 也只有小的雾粒才能使叶片背面多着药。资料显示, 施用的农药真正作用到防治病虫上的只有百万分之几, 能被作物株冠层截留、发挥潜在效果的不足1%, 而99%以上的农药进入土壤, 成为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

5. 尽可能长地保持药膜浸润时间

农药喷施到叶面上, 在药物展着剂的作用下将含药水膜进一步展开需要时间。内吸、内渗性农药也需要时间。所以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药膜不干, 是取得良好防效的必要条件。

6. 病虫对农药粒径的选择性

植株和病虫表面的毛、刺、突等微细结构, 是粘着农药雾粒的主要部位。这些毛、刺、突等极其微小, 只能稳定黏着住农药的雾粒, 而不能粘着喷出的农药走街串巷滴。所以手动喷雾器不如机动喷雾又不及油、烟 (气) 雾剂效果好, 就是说施药方式分散性能越好, 产生的雾粒越多也越细, 效果也就越好。值得注意的是, 除草剂的喷雾雾粒不能过细。

二、选择合适的喷雾器具

1. 手动喷雾器

手动工农16型喷雾器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持有量最大、使用最多的药设备, 药箱的安全容积为16升。喷雾时, 经加压的水流在喷头的蜗室中切向旋转, 冲出喷孔, 形成水膜并碎裂成雾粒。工作时水的压力越大, 形成的水膜越薄, 雾粒就越细, 所以喷药时要打足压力。喷片上喷孔的大小对水膜的厚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喷孔越小形成的水膜越薄, 雾粒也越细, 防治效果也就越好。受机械构造的限制, 手动喷雾器产生的雾粒较粗大, 绝大部分雾粒不能被作物或防治对象捕获而落到地面, 防治效果相对差。在实际使用时, 大多数农民都错误地选用大孔径喷片, 因为大孔径喷片喷雾进出水量大、射程远, 喷到作物上时“哗哗”有声, 很快就能达到滴哒嘀达的效果, 认为这样就打好、打透了。有的嫌喷孔过小, 用铁钉将喷孔钻大, 还有的喷雾器使用多少年, 喷片一直没更换过。出现扩大、失圆、拉毛, 药效降低非常严重, 因此在累计使用时间超过24小时后, 就应主动更换, 最好使用0.7毫米孔径的不锈钢喷片。

2. 机动弥雾喷雾

动力为5.9千瓦 (8马力) 的汽油机, 药箱有效容积16升。风机产生强大气流输送到出风口, 药液在喉管部被气流分散成雾滴并被高压气流吹胀后破裂成雾粒, 直径60~170微米, 每亩喷1.5~2箱药液, 绝大部分雾粒能被作物的防治对象捕获, 所以防治效果高于手动喷雾器。因为雾粒很细, 药物沉降到叶面上需要一定时间, 所以喷药后叶片不会马上湿润。喷雾时需计算好步幅和行进速度, 超低容量喷雾也如此。这种喷雾方法因用水少, 送风距离远, 喷幅宽, 工效高。

3. 超低容量喷雾

动力为电池, 药瓶容积为1.6升。药液滴到转速为每分钟6000~7000转的齿盘上, 被告离心力拉成极薄的药膜, 从齿盘甩出成极细的液丝, 直径为15~75微米的占80%。这种喷药方法会使雾粒更细, 沉降到叶面上需更长时间, 约为5分钟。在大田使用时会因风速过大而飘移产生沉积不均匀, 高温时也会因雾粒过于细小在下落的过程中水分蒸发太快而变为尘埃逸失, 但在温室、大棚或者常温、风速不大的大田使用效果好, 喷施的药物几乎全部被作物和防治对象捕获, 而地面上很少。喷雾时应尽量压低喷雾的高度, 每亩喷雾量4~5瓶。

4. 油 (水) 气雾机及烟剂

浅谈农药正确施用方法 篇8

1、对症用药。

农药的品种很多, 特征、特性不同, 不同农药有不同的防治范围, 农作物的病、草、鼠的种类也很多, 且各地差异较大。因此应针对防治对象的种类和特点, 选择最适合的农药品种和剂型, 要仔细阅读农药产品标准, 明确其防治对象, 对作物的安全性, 作物的收获安全间隔期及对家畜、有益昆虫和环境的安全性等。例如:一般杀虫剂不能防病, 杀菌剂不能防病, 杀菌剂不能治虫。

杀虫双对三化螟、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虫螟有很好防效, 对大螟的药效差;杀虫剂三环唑对福痘病有效, 对白叶枯无效。同一虫害, 由于生育期不同, 对药剂的敏感也不同, 有时差几倍, 甚至几十倍。

2、适时喷药。

农药施用选择在病、虫草最敏感的阶段或罪薄弱的环节进行, 过早或过晚使用影响防治效果。例如:防治水稻三化螟时, 即要狠治一年中关键的世代。又要抓住螟卵开始盛孵而蚁螟尚未钻进茎杆这一关键时期, 把蚁螟消灭在蛀入植株之前。粘虫防治, 应抓住三龄以前的幼虫期。

3、适量配药。

农药施用时, 对其使用浓度, 单位面积上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都应有严格的规定。如超过所需要的用药量、浓度和次数不仅会造成浪费, 还容易产生药害, 以至引起农药中毒, 污染坏境和加快抗药性的产生, 如果低于防治所需要的用药量、浓度和次数, 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配药时要掌握适量, 切不可随意增减。

4、合理混药。

农药的合理混用, 既能提高药效, 达到廉治的目的还能减缓抗药的生产。例如:吡虫啉混用哒螨灵既可防治大豆蚜虫、红蜘蛛, 达到蚜螨通杀的效果。

5、适法施药。

在药剂选择的基础上, 应根据农药的剂型, 理化性质以及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 选用适当的施药方法, 例如, 可湿性粉剂不作为喷粉用, 而粉剂则不可喷雾, 种衣剂不可对水喷雾等。对光敏感的辛硫磷、敌克松拌种优于喷雾;防治地下害虫宜采用毒谷、毒饵、拌种等方法, 玉米螟的防治应选用投撒颗粒或灌心叶的方法。使用胃毒性虫剂时要求喷雾的药液能充分覆盖作物;使用触杀虫剂时应将喷头对准靶标喷洒或充分覆盖作物, 使害虫活动时接触药剂死亡, 对于栖息在作物叶背的害虫应采用叶背定向喷雾法:使用内吸性杀虫剂应根据药剂内剂传导特点, 采用株顶定向喷雾法喷洒药液。

6、防止药害。

一般禾谷类作物, 棉花耐药力较强, 而桃、梨、瓜类、菜豆类、蔬菜类抗药性较差, 易发药害, 防治这类作物上的病虫害时, 对药剂选用应特别注意。此外, 就是同一类作物, 不同品种,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 对农药敏感性程度反应都不一样。

7、注意农药与天敌的关系。

在使用化学农药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 也往往杀死了天敌, 破坏了原生态系统平衡, 引起害虫大爆发。因此, 在使用农药时, 一定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 注意选择农药的剂型, 使用方法, 施药次数, 施药量和施药时间或选择有选择性的农药, 达到既防治虫害, 又能保护天敌的目的。

8、看天施药。

农药的防治效果, 常常会受到天气的影像, 刮大风、下雨、高温、高湿等气候条件下施药, 药效会受到很大影响。 (1) 刮大风不宜用药, 防治飘移。因为大风天气容易使喷洒的药粉或喷洒的雾滴、随风飘扬、不能很快降落和均匀附着在所有防治的农作物体表上, 还会造成药剂流失, 同时药剂飘移到邻近敏感作物上又易引起药害, 飘落到施药人员身上易引起农药中毒, 飘散到空气和水源中易造成坏境污染。 (2) 雨天不宜施药, 造成药液流失。雨天能直接冲刷药剂, 造成流失不仅影响防效, 还会造成河流水域污染, 引起鱼虾等水生生物中毒死亡。不同的农药品种和剂型抗雨水冲刷的能力有所不同, 一般内吸性农药, 尤其是拌种用的药剂, 受雨水的影响较小, 粉剂和可湿性粉剂最不耐雨水冲刷, 而乳油农药能在作物上形成一层油膜, 对雨水冲刷有一定抵抗力, 但也有一定的限度。

(3) 高温天气不宜施药, 以防中毒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农药选择与施用 篇9

无公害蔬菜对农药的要求除了高效、速效外,最主要的是要安全、低毒、低残留,其药剂可在自然界迅速消解(如水解、光解或微生物分解),不污染环境,还包括对天敌、授粉昆虫等少伤害,对蔬菜不产生药害。

一、适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农药

1.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对害虫具有控制特效,且是安全性极高的农药,具有高效、低毒、无残留、抗药性慢等特点。如细菌杀虫剂BT(苏云金杆菌微生物杀虫剂)、阿维菌素。参碱植物杀虫剂;真菌杀虫剂(白僵菌);昆虫病毒杀虫剂及昆虫信息素类(如性诱剂)。

2.现代概念的植物源农药。即对害虫有拒食、驱避、阻碍发育、干扰生殖等特异作用的植物提取物(如印楝素、川楝素)。

3.昆虫生长调节剂。可通过阻碍害虫脱皮,干扰发育起到控制作用,对人及高等动物无害,对天敌影响小,对环境安全,如抑太保、除虫脲、扑虱灵等已广泛应用,新品种如灭蝇胺、米满也已开始推广。

4.新型抗生素类制剂。如多杀霉素对抗性蔬菜害虫具有高效速效性,但对人和高等动物非常安全,且安全间隔期短,非常适合在菜田中使用。

5.高效强选择性药剂。如氨基甲酸酯类的抗蚜威只对蚜虫表现出高效(具有触杀、胃毒、熏蒸三重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无伤害,并且残效期短,对作物和天敌安全,是生产无公害蔬菜、维护菜田生态平衡的理想药剂。

二、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农药施用

1.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或剂型。

2.适期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对病害要求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控制其发病中心,防止其蔓延发展,一旦病害大量发生和蔓延就很难防治;对虫害则要求做到“治早、治小、治了”。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适期也不一样。

3.科学用药。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能长期单一化,防止病原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利于保持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年限。蔬菜生长前期以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混用或交替使用为主,生长后期以生物农药为主。使用农药应推广低容量的喷雾法。

4.选择正确喷药点或部位。施药时要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位,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数的目的,从而减少用药。例如霜霉病的发生是由下边叶开始向上发展的,早期防治霜霉病的重点在下部叶片,可以减轻上部叶片染病。蚜虫、白粉虱等害虫栖息在幼嫩叶子的背面,因此喷药时必须均匀,喷头向上,重点喷叶背面。

5.合理混配药剂。采用混合用药方法,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但农药混配要以保持原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不增加对人畜的毒性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一般各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用;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用;酸性农药之间可混用;碱性农药不能与其他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不能同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

6.要严格按照期限执行农药安全间隔。菊酯类农药的安全间隔期5~7天,有机磷农药7~14天,杀菌剂中百菌清、代森锌、多菌灵14天以上,其余7~10天。农药混配剂执行其中残留性最大的有效成分的安全间隔。

安全、合理施用农药的具体措施 篇10

1 掌握好用药时机, 及时用药

各种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和为害时期各不相同, 因而其防治的适期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注意和观察病虫害的发生规律, 找出它的薄弱环节, “稳”、“准”、“狠”地消除病虫的危害。例如, 防治介壳虫应抓住若虫孵化活动阶段施药;对由种苗和土壤带菌的病害, 在播种或移栽前, 进行药剂拌种或浸种以及土壤消毒, 可以集中消灭侵染源;防治刺蛾一般在3龄前, 此时虫体较小, 常密集在一起, 为害较轻, 抗药力弱, 用较少的农药就可发挥较好的效果。坚决杜绝不问病虫情况, 就“定期喷药”, 有虫无虫就普治一遍的做法, 这样不仅会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重要的是病虫害防治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 对症下药

根据防治对象、药剂性能和使用方法, 选择防治效良好果、毒副作用小的农药,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事半功倍。例如:螨卵酯只对红蜘蛛类有效, 而对其它昆虫则无效;抗蚜威对桃蚜有特效, 对瓜蚜效果差;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 但对蚜虫则无效;体壁蜡层厚的害虫, 药剂不容易粘着和穿透的, 宜选用酯溶性较大的农药和乳油剂型等。因此, 必须对症选药, 避免造成无效劳动。

3 安全用药

用药时, 应严格掌握各种药剂的使用浓度和有效药量, 药量太少, 没有效果;药量过多, 植物容易发生药害甚至枯死。如敌百虫过多使用, 对食虫螨等有抑制作用。需要注意的是, 在公园游览区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的药剂, 以免游人中毒或污染环境。

4 掌握配药技术

药剂的浓度要准确无误。配制乳油剂时, 应用量筒或注射器抽取药液, 先配成10倍液, 然后再加足全量, 使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溶解得好。气温低时配制乳剂, 先使用温水, 将药瓶加温, 或用少量温水稀释后, 再用冷水稀释。稀释可湿性粉剂 (或配制毒土) 时, 应先调制成糊状, 然后再进行全量稀释。

5 施药时要细致、周到仔细

在施药时, 叶片的正反面都要着药, 力求均匀周到。如蚜虫、红蜘蛛等常在叶片的背面危害, 施药不周, 就很难保证防治效果。

6 注意气候条件

施用药剂时, 应选无风或微风天气。在气温低时, 多数有机磷制剂效果不佳。但在气温高时, 如中午时间喷药, 药效虽好, 但容易引起药害。

7 交替用药

采用药剂防治病虫害时, 如长期只使用某单一品种, 往往容易引起某些病原和害虫对它产生抗药性, 从而降低防治效果。因此, 提倡不同类型和种类的药剂合理交替使用, 以防止病原物和害虫产生抗药性。

8 合理混用农药

上一篇:全雄黄颡鱼下一篇:CFG桩复合地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