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共12篇)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1
在音乐教育界, 合唱教学一直备受教育专家的重视, 并且成为了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合唱的教学不仅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 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团队配合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初中在合唱教学方面, 仍然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在教学中不能明确教学的目的, 教学的内容缺乏感染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把握初中生变声期的声线状态, 因此在教学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文章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方式以提高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效果。
一、现阶段初中合唱教学的不足之处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我国教育事业得到的全面有效地发展。初中音乐教育的发展也在这一背景下面有了新的机遇, 合唱教学在音乐课中开始得到了学校的关注, 然而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 合唱教学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制约了教学的发展, 因此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引起重视并才艺一定的方式来提高合唱教学的效果。我国初中音乐的合唱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的几点问题:
(一) 合唱教学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足够重视
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主科教师和家长都无法正确认知音乐合唱教学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初中学校中, 主课教师占用音乐及其他无需参加考试的副课是时常出现的情况, 而大多数初中生的家长也认为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在主科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而在初中教学中本就没有给予更多时间的音乐教学想要开展合唱教学则更加杳无希望。
(二) 没有明确的教学和学习目的
有的学校虽然在音乐教学中开展了合唱的教学, 但却缺乏教学的目的导致学生也毫无目的的以一种玩乐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 不能认识到合唱学习在他们学习生活中所起到的缓解压力、舒缓情绪的作用。这也就导致学校虽有开始音乐的合唱教学却远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 合唱教学的内容缺乏感染力
在通常情况下, 合唱教学的内容都由教师的主观意识来决定, 很多内容都不能为学生所喜欢, 因此合唱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也就导致学生在学习时缺乏其应有的积极性。而在合唱歌曲的选择方面, 大多数教师也会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来选择, 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喜好, 甚至一些歌曲在演唱方面需要很强的技巧, 并不适合初中生的练习, 因此, 在这种压抑的状态下也很难引起学生对合唱学习的欲望。
(四) 不能有效把握学生变声期的声线状态
学生在处于初中阶段时会明显地出现生理的变化, 而变声期则是生理变化中重要的一项, 学生的声线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很多音乐教师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往往不能有效把握学生变声期的声线变化, 过于重视合唱的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圣贤的适合度, 这就使得合唱的教学显得过于形式化。
二、改变我国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方式
(一) 有效利用第二堂课宣扬音乐合唱文化
要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认识到音乐合唱教学的重要性, 就必须对音乐合唱的文化和有利作用进行充分的宣传。因此, 学校可以利用第二堂课的形式来达到对音乐合唱文化进行宣传的效果。比如, 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初一的一部分学生组成合唱团, 而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可以留意具有合唱天赋的学生,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演平台, 以此来传递合唱的文化性特点。
(二) 明确教学的目标
音乐教师在合唱的教学中应当明确教学的目标, 通过目标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音乐合唱的教学是要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并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因此, 初中的音乐教师应当以此为教学目标, 在让学生充分了解合唱学习重要性的同时, 通过合理的教材选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来有效提高音乐合唱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 挑选符合初中生兴趣特点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要求学生要作为课堂的主体。因此, 初中的音乐合唱教学应当充分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要求, 合理的选择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 以此来调动学生在课堂的学习积极性。比如音乐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所熟知的可以用于初中生合唱的电视电影主题曲, 让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进行学唱, 以此来使合唱教学更加事半功倍。
(四) 教学安排要符合学生变声期的声线变化
大多数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都会经历变声期而发生声线的变化, 因此, 音乐教师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声线变化, 以此来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比如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声带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 那么在教学安排中就可以让这些学生进行平缓的哼唱, 或者是让他们进行乐谱的学习来打好演唱基础。而其他学生就可以安排负责高音等不同音域的演唱。
三、结语
在初中的音乐教学中, 合唱教学作为能有效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的一项重要教学应当得到广泛的重视。因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目的为首要任务, 通过符合初中生性格特点的教学内容的选择, 明确教学的目标来开展教学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陈茂琛.让合唱教学散发出沁人的芬芳——谈高中音乐课中歌唱模块的合唱教学[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2, 12.
[2]缪裴言.重视并加强合唱教学——对中小学合唱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音乐教育, 2016, 02.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2
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很多,加强合唱教学是重要方式之一。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老师们往往回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在教完歌曲的主旋律之后,动情地说:“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两个声部的歌曲,好吗?”底下却传来孩子们的一片嘘声,脸上现出一阵阵的畏难情绪。于是,两个声部的教学艰难地进行着,最后草草收场。
那么,如何使合唱教学融入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呢?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一些小小的尝试。
㈠、先从简单易学的合唱歌曲入手,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节奏规整的轮唱歌曲类,孩子们在老师手势的指引下比较容易掌握。针对这样的歌曲,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当地增加合唱的难度。在教学四年级第8课“童心”这一单元中的歌曲《荡秋千》时,教师可结合孩子们荡秋千的有趣场景,在歌曲的后半段安排学生用轮唱的手法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歌曲的结尾处可安排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声部结束不整齐的问题。另外,运用分乐句哼名伴唱的方法也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合唱的基本技巧。
㈡、基础训练是合唱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基础训练做的好坏直接影响合唱效果。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对学生掌握合唱有帮助的小游戏,例如:柯尔文手势教学法。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学生的音准,对培养学生养成看教师指挥的习惯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㈢、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是合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加强平稳节奏训练,变化节奏练习等,提高学生对节奏变化的反应灵敏性,为合唱打下坚实的基础。
㈣、注意训练学生唱歌的反应灵敏度,即眼识谱(眼快于口),手划拍(统一速度),耳校音(注意每一声部的曲调),口轻唱(包括良好的发声),并且要求学生做到音准、节奏的准确以及各声部音量的均衡,不断地培养学生灵敏的反应辨别能力和对音乐敏锐的感知
㈤、必须注重音乐,恰当选择演唱辅助形式。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加入打击乐或者简单的声势律动,或加入简单的辅助性的动作,会对合唱歌曲的学习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根据歌曲的内容改编一些简单的多声部音效组合、声势组合或小组不同人物的合作也会对合唱教学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㈥、巧妙设计合唱教学,把握班级合唱教学的细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课堂上单项进行合唱学习终究会将学生引入一个死胡同。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贴近他们的生活进行合唱教学。
①、根据合唱歌曲,巧妙设计教学环节
例如《两只小象》的两个声部,教师设计成学生模仿两只小象进行对唱,从而突破了合唱难点,学习效果明显。
②、根据学生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学的加减法”
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做合唱的加减法.例如在教《洗手绢》这首歌曲的时候,巧妙运用了加法—把原本单旋律的歌曲变成了好听的二声部歌曲.同样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演唱能力做减法,在《小白船》一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巧妙运用减法,待学生学好简化谱以后,再进行原谱的学习
③、角色化的合唱学习
很多二声部歌曲的学习可以根据歌曲内容设计成不同的角色形象,让学生在扮演角色的时候学习不同声部的演唱.如《春雨濛濛地下》中的三度音程合唱设计成大雨小雨的歌等,让学生在角色中轻松学唱.④、利用乐器帮助学生学唱二声部歌曲
小学音乐课中班级合唱教学研究 篇3
【关键词】班级合唱教学 小学音乐课堂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4-0200-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概念被提出,学校教育不再以成绩论输赢,而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陶冶孩子艺术情操的重要阶段。音乐作为一种应用最广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其强大的感染力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的喜欢,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合唱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创造班级良好氛围的方法,因此开展班级合唱教学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开展合唱教学的必要性
合唱可以在多人多声部的配合下,将音乐的含义表达的更加深刻,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增强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创建和谐友好的课堂氛围。小学的音乐课堂,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把歌唱得多好,掌握多少歌唱技巧,而是要向学生普及基本的音乐知识,利用音乐教学来起到育人的作用,让学生拥有初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那个学生的思想品德。重视并加强合唱教学是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养成集体主义精神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2.合唱教学要达到的效果
在小学音乐课堂开展合唱教学之后,一是要让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兴趣,萌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激情,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体会音乐作品中传达出的情感,提高音乐欣赏水平;二是要让学生在合唱教学中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不能够以自我为中心,要做好集体的配合,融入到集体中,以集体声音的美妙为中心;三是通过童声合唱,让孩子们体会到团体合作的力量,让教学理念得以成为现实,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逐步探索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
3.合唱教学的具体方法
3.1 分阶段进行教学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重点的做到分阶段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音乐的接触较少,对于合唱这种形式更是不熟悉,因此此阶段需要做的主要是先教会学生识谱,再纠正学生的音准,先不强求“唱好”,而是让学生“唱准”,在此基础上再加强节奏和配合上的练习。对于中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演唱习惯,分设不同的声部,进行合唱、轮唱,再配合乐器进行整体联系,注意演唱中情感的表达和表情的控制。到了高年级的阶段,则更偏向于艺术体验,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纠正和自我提升能力,主动欣赏揣摩作品的内涵,强调音色、力度、节奏、快慢等多方面的配合。
3.2 注意因材施教
合唱中最怕的就是教师强制要求学生达到一定的效果,小学生年龄小,发声器官发育不完全,童声比较尖锐高亢,当然也有一些学生的声音偏低沉,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发现学生不同的声音特点,根据学生的个人特质合理的安排学生在团体中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合适的定位,愉快的参与到合唱中。在班级里,有些学生比较害羞,就鼓励这些学生先大胆的唱出声,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最终达到最好的配合效果。
3.3 进行多维教学
进行合唱教学不应该单纯的反复练习,而是应该全方位、立体化的进行多维教学。先欣赏再教学。教师选择合适的合唱曲目,一般音乐教材上的歌曲,曲调明快,简单易学,积极向上,是较好的合唱素材。在进行合唱练习前,先让学生充分欣赏体会所选择的作品,和学生探讨如果用合唱的方式,怎样才能将作品体现的更好。进行户外教学。音乐的产生必然是有感而发,尤其是很多儿歌,和自然界联系密切,让学生走出课堂,来到户外,沐浴在春光下,或者伴着夏日的微风,看着秋日的硕果,感知着冬日的白雪,学生将感受到心境宽广,自然而然的就将音乐作品更好的表现出来。
3.4 排练音乐剧
音乐剧是一个古老又现代的剧种,为了更好的展现作品的生命力,教师可以采取音乐剧的形式进行合唱教学。挑选活泼开朗,喜欢表演的同学在舞台中央进行表演,其他同学分列两旁,随着剧情的推进,合唱不同的曲目,这样增添了课堂的趣味性,又摆脱了单一曲目练习的枯燥无味,选择合适的作品来推进剧情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在表演中将曲目串联起来,配合表演、道具,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配合灯光、音效,让音乐课堂变得“高大上”,赋予作品新的活力。
3.5 班歌、校歌的合唱练习
每个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校歌,班级也应该有自己的班歌,在进行合唱教学时,首选这两首歌,一是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二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也是进行集体教育的手段。在进行班歌、校歌的合唱练习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班级间的竞争,为了班级的荣誉,学生将练习的更加认真。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课中班级合唱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开展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小学音乐教师要重视合唱教学,探索开展合唱教学的不同途径和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增强集体凝聚力,也学会做人的道理,真正起到音乐育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明珠.小学班级合唱排练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网友世界·云教育,2014,(16):230-230.
[2]耿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音乐时空,2014,(15):180-181.
[3]王琼敏.小学班级合唱教学之我见[J].音乐时空,2015,(21):187.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4
犹记得自己小时侯上音乐课时的情景, 同学们都称之为“唱歌”课, 课上也以教唱歌曲为主, 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用那美妙的童声唱出一首首动听的儿歌, 是那么的无拘无束, 那么的令人陶醉。如今作为人师的我, 面对的是一批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 特别是男孩子处于变声期, 他们的歌声越来越拘谨了, 有的只敢轻声哼唱, 有的甚至不敢开口。此情此景, 让我想到了合唱这种歌唱形式, 因为合唱是全体同学一起唱, 它不会造成“独唱”那样的尴尬, 它能让只敢轻声哼唱的同学找回自信, 能让不敢开口的同学放声歌唱。
那么该如何搞好合唱教学呢?在从事音乐教学、观摩各式各样的合唱比赛及表演, 尤其是组织合唱教学以来,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借鉴优秀合唱作品和资料, 我觉得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引导, 激发兴趣, 使学生愿唱
1.通过欣赏, 激发兴趣
合唱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受学生欢迎, 如果一味地强调识谱学唱和歌曲处理, 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 首先要让学生放声高歌, 并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引吭高歌。要指导学生深刻了解教材, 准确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 要让学生多听、多欣赏, 让他们听出合唱的效果, 从而较准确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深了、透了, 对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就渐渐提高了, 自己也就逐渐愿意开口唱了。
例如, 在教学中, 一首是混声合唱《祖国颂》, 一首是童声合唱《同一首歌》, 上课时老师先由学生去聆听,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结果证实他们对作品的旋律和情感的感知是共同的, 风格不相同的作品, 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问“为什么两部作品反差这么大?”一个是宽广、从容、气势宏伟, 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与歌颂。一个是充满向往, 抒发心中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激发你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信念。歌词中没有出现一个“爱”字, 却以充满深情的口吻, 表达了人间真情——浓浓的爱。我对这两个作品进行由浅入深的讲解, 当学生对作品有所理解, 对旋律有兴趣时, 再让学生聆听、欣赏, 然后再学唱, 这时他们学习的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教起来也就事半功倍了。
在教学中, 我还经常播放一些中外优秀合唱歌曲, 如《蓝色多瑙河》、《在银色月光下》、《半个月亮爬上来》、《我和我的祖国》、《让世界充满爱》, 还有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通俗歌曲改编的合唱《明天会更好》、《天路》等。在聆听欣赏中感受到合唱的美与和声效果, 并告诉学生, 你们同样也能创造出这种美妙的声音, 激发学生把合唱唱好的愿望。
2.分析歌曲内容, 促使学生准确理解作品
在演唱每一首曲子时, 要引导学生对歌曲的内容进行简要分析。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 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例如, 在学习歌曲《友谊地久天长》时,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首电影《魂断蓝桥》的主题歌。歌词优美深情, 让人不禁与主人公一起怀念着旧日的友人, 回想着与朋友共同走过的路, 一起同甘共苦, 相互团结友爱, 心里充满着激情。整首歌曲曲调朴实、动听, 素材简练, 全曲仅五个音, 即do、re、mi、sol、la, 基本节奏为:。四个乐句逐句紧扣, 乐句上行和下行好像一问一答, 像相互道别、互诉衷肠。演唱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情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自己分析出了要用抒情、轻柔、充满向往的声音来表达出对美好友情的赞美。正因为对歌曲内容和情感的分析, 使学生正确的表现歌曲内涵, 并激发了演唱这首歌的强烈愿望。
二、反复演唱, 加强合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让学生会唱
俗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反复训练学生合唱, 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和谐美, 从而掌握作品的风格、形象, 与作品产生共鸣, 进而提高心理反应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合唱时, 注意用气息歌唱的训练、声部的训练、内心听觉的训练和一些和声的训练, 等等, 这些合唱技能的训练必须在平时课上持之以恒地坚持, 否则会功亏一篑。要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随着情感变化去调整气息, 与作品共鸣, 逐步掌握歌唱技能。这个过程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歌唱的乐趣, 而且能塑造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唱好
音乐课实施素质教育, 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歌唱中体会到学习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时空。首先是教材问题, 教师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性部分, 还可根据需要适当的选择、补充一些具备可创造余地的教材, 以确保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去学习、创造。例如, 我选了一首简单合唱曲《让世界充满爱》, 在这首合唱曲的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学会歌曲, 然后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怎么唱会更好?学生在简短的讨论之后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分领唱与合唱, 有的说领唱可以加入哼鸣, 有的说第一部分和再现部分轻声, 第二部分是热烈的激动的。有的说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衔接应该由弱变强, 第二部分与再现部分则由强变弱。然后再按声部把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合作小组, 要求每个成员共同参与。学生围绕刚才讨论的内容,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 变得积极主动, 相互协作。通过小组全体成员的相互尊重、优势互补、互相启发和默契配合, 提高了合作意识。对于经过自己的再处理, 使歌曲的意境在演唱中能很好地表达出来, 学生的兴趣就很高, 自然就唱得更好了。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 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的表现力, 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 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 受到美的熏陶。”作为音乐教师, 要让学生意识到合唱不是个人表现的舞台, 而是一个团体通力合作的结果, 合唱拒绝“个人英雄主义”。要让学生明白在集体歌唱时只能听到整体音响, 不能听到自己的声音, 这样, 才能真正把合唱唱好, 才能真正享受到合唱带给人们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 合唱是声乐艺术宝库里的一朵奇葩, 需要我们用心去体味、去探索。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将不断探索, 勇于创新, 通过合唱引导学生把握音乐的内涵, 感受和谐的美, 帮助学生喜爱音乐, 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通过合唱, 振奋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合作精神;通过合唱, 展现学生的青春和骄傲,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合唱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盛开绽放!
摘要:在从事音乐教学、观摩各式各样的合唱比赛及表演, 尤其是组织合唱教学以来,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借鉴优秀合唱作品和资料, 论述了要搞好合唱教学, 就应做到:合理引导, 激发兴趣, 使学生愿唱;反复演唱, 加强合唱技能的引导和训练, 让学生会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让学生唱好。
关键词:高中,合唱教学,美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2]孙雪梅.漫谈合唱教学.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5
在人类音乐发展史上,合唱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为社会各界所接受,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高雅艺术品种之一。广大中小学生从多年的合唱艺术实践中,真正感受到艺术的美、和谐的美、生活的美;感悟个人在艺术小舞台乃至社会大舞台中的角色位置;感悟个人对集体、对生活的责任,体现了艺术与人的特殊功能。
合唱的发展简史 合唱,是指一群歌唱者分成高低两个以上声部演唱同一首乐曲的歌唱表演形式。在我国各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劳动生产活动和民间日常生活中(如婚嫁、交际、节日、祭祀、民间歌舞等场合),普遍存在多声部合唱的民歌演唱。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包括汉族的二十三个民族保存和流传着具有相对稳定形态的多声部民歌。相传尧舜时代的《乐舞》常间插集体歌唱。史书记载汉代就组织过几十个人甚至一百多人的合唱队。宋元时期歌舞戏、南戏之中也安排有合唱。至清代京戏中也还留存有合唱,但规模远不如先前那么庞大。在欧洲,古希腊的悲剧,合唱歌队就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圣歌虽为单声部曲调,但已有两支歌队相互唱和或领唱与歌队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九世纪以后,合唱作品有宗教的、世俗的单首乐曲,延伸到歌剧、交响曲,并出现多种包括合唱的大型声乐套曲,合唱演唱人数也有扩大到几百人上千人的。
二十世纪我国合唱音乐,一方面随着欧洲宗教在我国各地的扩散而传播,一方面经由留洋学生引入和新式学堂的建立而推行。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新音乐的发展,群众性的合唱活动紧密结合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救亡及解放战争得以广泛地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有了更多的专业、业余的歌曲作者及合唱指挥。许多专业合唱团和业余的合唱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合唱活动进一步深入发展。随着国内外合唱团体及合唱指挥频繁交流。人们对于合唱有了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我国的合唱艺术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更加辉煌的发展高潮。例如《黄河大合唱》,从抗日战争唱到建国60年,七十多年来百唱不衰,成为中华合唱音乐的经典之作。不仅在合唱艺术方面,而且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方面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近年来,合唱艺术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合唱中来。在中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中,合唱也成为最受欢迎的项目。这几届的青歌赛增加了合唱比赛,更受关注,成为观看的亮点。也展示出我国合唱艺术的水平。
少年儿童的合唱在近三十年来更是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两年一度的中小学生艺术节合唱比赛,促进了学生合唱技艺的加强,艺术水平的提高。但是,学生合唱的训练还是应该立足于课堂教学。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主要源自于音乐课堂教学。班级合唱是学生合唱水平提高的基础。
音乐课合唱教学
音乐课的合唱教学是一种集体的声乐教学形式。它能把每个人声音的个性统一到共性之中。学生在演唱多声部合唱时,既要独立完成自己承担的声部演唱,还要与其他声部协调,对培养学生的音色感、协调感、均衡感等综合音乐能力有更重要的作用。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有一定演唱能力的学生,因此,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而不是少数演唱能力强的学生。
合唱教学的主要步骤
1、呼吸训练
正确的呼吸是合唱的基础。唱歌中的呼吸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呼吸是不太相同的。平时说话时人们气息较浅,声音传得也不会太远,但是唱歌时需要较长的气息支持,因此,歌唱时的呼吸是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基本功。
(一)、呼与吸的训练要领
姿势:身体站直,自然放松,两肩放平,双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双脚稍微分开,重心稍向前倾。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
吸气:要感觉两肋涨满,才是吸气到位。吸气时不能耸肩、挺胸,不能把气只吸到胸部,一定要感觉腰部一周都扩张了才对。教师要反复做示范,还要逐个摸一摸学生的腰腹部,帮助他们找到气息的支点。呼气: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控制,先练习缓吸缓呼,然后是急吸缓呼,最后练急吸急呼。
练习:在正确的吸气之后缓缓地呼气,并均匀地数数,先从1数到10为一口气,之后循序渐进加强训练难度,如从1数到20、30等。为检验呼气是否均匀,呼气时发出“斯”的声音,也会使学生很有兴趣。
2、发声训练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教师必须耐心而细致。为了让学生兴趣盎然的进行发声训练,可以借助笑、打喷嚏、打呵欠、吹纸条等形象夸张的训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放松喉咙,下沉喉头,打通腔体,加强腰部力量,自然轻松地寻找眉心的亮点。这种训练“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教师运用示范、动作、形象的语言等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一)作口型不出声
检查喉咙是否打开。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吸一口凉气的感觉。检查嘴巴是否打开。可以通过让学生用手指顺着左右耳垂的后面摁住,然后张开嘴,感觉这个地方能动,口腔就打开了。练习口腔打开非常重要。在练习时,要求学生笑肌提起(体会小猫在叫,胡子的两脚往上翘),眼睛亮亮的,眉毛弯弯的,头上要有顶着东西的感觉,整个面部呈微笑状态。
(二)辅助练习
(1)歌唱中的打呵欠:它有别于生活中的打呵欠。是积极的,腰围是膨胀紧张的。嘴巴要充分打开。
(2)短促有力的打呵欠:特点是急促、干脆、有爆发力,声音有震动感。
(3)保持的呵欠:全身的感觉是紧张的,声音不要太明亮,要集中,从高往低唱。可先短后长。
(4)笑声的练习
建立良好歌唱状态后,引导学生笑着动嘴巴。发断音:哈!哈!哈哈!位置要高。发声方法是获得最佳声音的基础,因此,必须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唱一些练习曲。小学生发声练习一般都要排在每节课的开头时间,不宜过长,而且要注意科学性、系统性,要少而精。
(三)统一歌唱的位置
(1)从说开始
即朗诵歌词时,要求学生用气息把每个字连起来,在高位置上说得字正腔圆,然后再在旋律上唱出来。
(2)想象远处喊人
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高位置发声的感觉,然后用气息控制,带感情地朗诵歌词,引导学生咬、吐字时想象打呵欠,使口腔如同拱起的山洞,想象鼻子放大从而使形成声音穿到头腔的通道,也是获得高位置、求得真假声结合的捷径。
(3)别的辅助方法
启发学生歌唱时睁眼扬眉,在歌唱中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进入歌唱最佳状态;启发学生用最兴奋的状态歌唱。(画笑脸来直观的表现)
(4)练习
※从弱声开始练起:首先要有饱满的气息支持,以巩固高位置的头声。如:ⅰ7 6 5 4 3 2 1-啊(呜)运用轻柔的下行音阶进行练习,不仅可以找到高位置的中、低音区,同时是克服“白声”的有效方法。通过反复训练,逐步把这种共鸣的感觉固定下来。
※哼鸣唱法:利用哼鸣容易获得比较高的位置;在哼鸣的基础上再进行各种母音的发声训练。在练声的过程中教师要切记,旋律和要训练的母音有一个要相对稳定,即:母音变化时,旋律不变,旋律变化时,母音不变。
常用的发声练习:
1=C 4/4 12 32 1-‖
嗯
此条练习要求气息均匀,共鸣位置高而统一。进行半音向上的练习,唱至1=G时改唱“呜”。
2.1=C 1 2 3 ︱ 3 4 5 ︱5 6 5 4 ︱3 2 1-‖
Miyi ya miyi ya miyi yaha haha ha
此条要求唱得连跳结合,miyi要把嘴撅起来唱,帮助更好地找到位置,ya要唱得短促,弹跳。
3.1=C 1234 5 0 ︱5671 2 0︱ 2176 5 0 ︱5432 1 0‖
Mi ma mi ma mi ma mi ma
此条要求速度一致,音与音之间要有颗粒感、灵活、活泼。声音由小变大,要非常流畅。唱这种音阶上行时,要按花腔的技术去做,首先教师的示范要正确无误。
4.1=C 13 0 35 0„„
此条练习要求,由小声开始渐渐变大,并把其憋住;第二个音要唱得有弹性、轻巧、集中。
5.1=C 1 3 5 3 1 Ma
要求唱得连贯、饱满。气息深而均匀。
6.1=C 1 3 5 1 7 5 4 2 1---要求:让声音徐缓而出,犹如小溪流水流畅自如,不要有任何强弱变化,尽可能发出柔和的声音。
7.1=C 1 1.7 7.6 6.5 5.4 4.3 3.2 2.1 1.要求每句的重音都要夸张的歌唱;每句的呼吸都要短促、积极;咬字不能松,要绷紧,要有爆发力;教师要多次示范,学生需反复训练,逐渐达到要求。
3、音准训练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依靠音乐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对比变化,形成的音乐想象,并通过听觉器官来感受的一种艺术。其中音准是音乐表现的基础,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准确的音高,音乐是无法正确表达乐意的。歌唱的音准,多声部的配合能力,敏锐的听觉训练等都和音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班级合唱教学中,如何引导孩子们唱准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教师在学生演唱时,唯恐学生唱不准,总是用钢琴等乐器帮助。其实,这些乐器的介入就像拐杖一样,一旦用上,就有了依赖心理。如果去掉了拐杖,学生就会出现问题。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建立内心听觉是第一位的。要发展内心听觉,首先要使学生明确音程就是两个音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远近之分,那两个音之间的距离是怎么表示的呢?很早以前就有人使用唱名台阶,用视觉帮助学生建立内心听觉。视觉的直观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准确地听辨和演唱。所以,先唱好旋律音程是音准的基础。唱好音阶则是基础的基础。
练习曲: 1、1 2 1-| 2 3 2 – |3 4 3 –| 4 5 4 –| 5 6 5 –| 6 7 6 –| 1 7 – |1 2 1-||
2、以此类推,再作三度、四度、五度„„的练习。
●对于音程,仅仅在概念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音程的感觉和掌握必须通过大量的歌唱、听觉训练来建立。
●音程的训练往往又是枯燥、单调的,因此,必须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变化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接受。
●不管是演唱或是聆听,随时都要强调学生对音程的想象。尽可能少用、不用乐器伴奏。
●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用手势表示音高的距离,帮助学生借助视觉感受音程的大小、唱准音调。
●为帮助学生唱好音准,向大家介绍一下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1870年英国音乐教育家约翰.柯尔文首创的。后来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对他进行了发展,成为流行世界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他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和不同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例如do的位置大致和腰腹平行,re的手势微微向上倾斜,mi在“胃”的位置,fa在演唱时不能偏高,感觉是向mi靠拢,所以他的手势是向下的,sol是中间音,像一根支柱一样稳定,la是标准音,轻轻地向上吸着唱,xi要唱得高一些,帮助我们轻松地找到高音do’,高音do’的位置大致不超过头顶。
4、合唱训练
在正确的呼吸、科学的发声、较好的音准基础上,我们再来谈合唱的训练。合唱不同于独唱,它创造的是集体艺术、集体的音响。不论它有多少演员,他们的演唱都是围绕表现一个主题,即创造一个共同的艺术形象,描绘同一幅景色,烘托同样的气氛,抒发同一种情感来进行的。因此,从合唱这一特征出发,无论对他的音色、力度、速度还是表现,都提出了特殊要求,那就是“统一”。有了统一的音色、统一的力度、统一的速度和统一的表现,才能创造共同的音乐主题和艺术形象。
(1)统一音色的训练:
要做到音色的统一,首先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声音方法上统一起来。比如:声音位置靠前还是靠后,是高还是低,真假声的比例,气息的深浅,这些指标直接影响到音色的质量。而学生们完成这些指标的系数就关系到合唱整体音色的统一。然而,班级中学生的歌唱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也不能像训练独唱演员那样一个一个地训练,这就需要在训练时充分调动每位学生“耳朵”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用听觉辨别声音,继而用耳朵引路,寻找和尝试所需要的音色。俗称知道“向别人靠”。每个班级总有那么一些孩子对指挥的意图领会较快,掌握发声方法较好。在进行声音训练时,教师可多让这些孩子范唱,使较好的声音在其它孩子的听觉中加深印象。逐步使大家的声音往好的音色靠拢,来达到集体音色的和谐统一。
(2)速度、力度统一的训练
合唱中,速度、力度的统一,是完成歌曲表现的重要保证,是合唱效果的关键。不可想象,一首合唱歌曲在演唱时,各个声部的速度不一致,力度上强弱不整齐,节奏拍不到位,音不唱足,这种“自由式”的合唱,又如何谈得上对歌曲的表现呢?特别是在力度上,两个声部一定要相互倾听,做到声部均衡。如果力度不统一,声音就会不集中,造成线条不清晰,还容易造成声部错位,主次颠倒。这样的演唱,怎能表现出歌曲的意境呢?这里要提示教师的是:
A指挥的手势要清楚、准确、肯定;
B指导孩子看懂指挥图示,理解指挥的手势意图;
C让孩子们把握好演唱中各种力度的分寸。指挥要多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训练,并用快速的变换手势,训练学生的反映和应变能力。(从强-弱-很强-很弱的练习)。
D要训练学生带着“耳朵”唱歌,要求学生歌唱时,不但要听自己的声音,还要听大家的声音,以便相互配合,唱好表现好作品。
(3)表情统一的训练:
表情的统一,是与演唱时速度、力度、节奏的统一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可以说,没有速度、力度、节奏的统一,就没有演唱时表情的统一。有了表情的统一,速度、力度、节奏的统一也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演唱时,如果孩子们个个都充满着自豪感,好像都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队列之中,歌声也就在速度、力度、节奏、情绪、表情等方面统一起来了。这首歌的演唱也就必然成功。
表情统一的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一方面,加强孩子们的乐感培养。多听赏优秀的合唱录音或视频资料,如有条件,到剧场去听更好。
B其次,让每个孩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帮助他们在演唱中随着指挥的动作进入角色,投入到歌曲的情境中来。
C再有,在少数或个别孩子乐感较差、表演跟不上的情况下,多关注启发他们,适时给予个别辅导。使其跟上班集体。
浅谈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 篇6
关键词:合唱;思考;音乐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因此,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有许多的合唱歌曲,这些歌曲的题材广泛,风格各异,其中还有很多深受学生喜欢的儿童合唱歌曲。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宝贵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有的只教唱一个声部,把合唱改成了齐唱,有的干脆不教了。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教师对合唱教学缺乏认识,教学环境的限制……但主要的还是教师对合唱教学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长期以来形成了恶性循环,使教师和学生对合唱产生了畏惧感,最终导致放弃。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音乐教师应该重视合唱教学,坚守“音乐课”这块空地,普及合唱艺术,从而让学生在合唱教学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合作能力等,对此我以班级为单位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开展了合唱教学的研究。
一、兴趣培养
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会制约学生对合唱的兴趣,各种影视、广播等音乐媒体,流行音乐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听到的都是通俗歌曲,少儿歌曲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优秀的合唱歌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怎能喜欢合唱呢?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地唱好每一个音符,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兴趣入手,对同一首歌进行合唱与独唱的对比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合唱带来的巨大感染力。还向学生介绍优秀的中外合唱作品,如《黄河大合唱》《蓝色多瑙河》等等。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感受合唱的魅力。
我还经常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简单的合唱训练,例如,拿到一首可听性、可唱性较强的歌曲,我通常从节奏入手,过渡到分声部视唱旋律,从简单的轮唱再到两个声部的演唱,循序渐进,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我在实践中反复摸索,对一些简单的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改编成合唱歌曲让学生来唱。
二、注重方法
前年参加了宁波国际童声合唱节,观看了他们的现场排练,使我对合唱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抬头、挺胸、收腹,造成了学生紧张的状态,而他们的教学中老师特别强调的就是学会放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本没有强调他们抬头、挺胸、收腹,反而让他们跟随来势做各种姿态有趣的动作,如“挎部扭一扭”“脖子扭一扭”调动了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放松中激起了对合唱的兴趣。所以在音乐课堂中我也经常使用这一招,使学生学习得以放松,为唱歌做准备。
在合唱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呼吸习惯的培养,我会把孩子们带到特定的想象意境中:“一天,爸爸、妈妈带着同学们去逛公园,看公园多美呀,那花,那草,那树,同学们的眼睛都来不及看,突然,同学们看到了一位小时候最要好的,但是有二三年时间没见面了且天天想念的好朋友,那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同学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指导学生用惊讶、惊喜的表情(无声的“ha”,自然、放松、张开,以口腔吸气为主,口鼻同时进行的快吸动作)进行表现,每次从意境引入着手进行惊喜、惊讶表情训练,把它熟练成一种无意识的习以为常的吸气动作,指导孩子们在歌唱时运用这种惊讶、惊喜的歌唱激情,而不是纯粹的吸气动作。
培养孩子们合唱听觉习惯,也是提高合唱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听音、听节奏、听旋律等步骤加强听觉训练,建立合唱听觉习惯。训练开始,我指导学生从要求自己怎么唱的关注点转移到集中听自己歌唱的声音上来。接着进行二个声部的和声音程训练,唱前先明确两个声音合在一起的音响效果,再找到自己的音高,通过琴声给予的和声音响效果,一边唱、一边听,一边调整合唱音响效果。
在教学中,合唱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它像孩子们走过的成长道路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我们音乐老师耐心地进行训练。
三、辅助形式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最基本的艺术功能就是表现情感,表现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但是音乐又是比较抽象的,具有想象空间,能够表现最复杂、最深刻、最细微的内心世界,这些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现的。
传统的合唱形式以唱为主,不能充分表现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因此我们必须在音乐作品的内容中加入恰当的舞蹈、打击乐。在日常的班级合唱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加入打击乐或者简单的律动,对合唱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在教唱二声部歌曲《小白船》时,先让学生分声部用竖笛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然后要求他们把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转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过程中,每个声部指定几个同学伴奏,轮流交替进行。通过这样有步骤的过渡,合唱的音准问题大都比较好地得到解决。
四、教学细节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课堂上如果单项进行合唱学习终究会将学生引入一个死胡同,我们的合唱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生活出发进行教学。
1.根据合唱歌曲,设计教学环节
好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步步渗透,把双声部的教学设计成不同的情境。二年级《同坐小竹排》中,可以在歌曲前加入两个声部的训练,设计成学生模仿壮族的对唱“小——妹——”“小——弟——”。
2.根据学生实际的演唱能力适当进行“合唱教学的加减法”
3.合唱教学时,发挥音准好的小老师的特长
一个教学班里,总有音准特别好的学生,同样,也有特别不好的,而大多数是居中的,要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我是这样做的。例如,在教唱五年级某一课时,第二部分的合唱虽只有一个乐句,但集体唱还是出不来效果,这时学生们自发地选出6个小老师,请他们为大家表演合唱,同学们终于能够听到纯净的和声,教室里可安静了,接下来大家就在小老师的带领下分成两个声部认真练唱。最终的结果还是不准!但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听觉的积极的训练。
五、自身修养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养高了,处理歌曲才会得心应手。反之,教师自身修养不高,对合唱不感兴趣,则会影响合唱教学的展开。关于这一点,我们音乐老师应多向专家请教,可以多听音乐会,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和合唱修养。
香港的著名童声合唱教育家、指挥家唐少伟先生曾经说过:“搞好童声合唱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是加强学校普通班级的合唱教学……”合唱教育应该从孩子抓起,只有从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以合唱的基本学习和训练,真正普及合唱艺术,才能够使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得到整体性的提高,继而推动学生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 浙江省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音乐课合唱教学有效性探究 篇7
关键词: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在音乐教学中, 合唱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唱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提升, 同时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当前,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比较低效, 难以发挥合唱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是当前音乐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
1.教师的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合唱教学中, 需要根据声部配合的不同、音准掌握知识点的不同等, 对不同教学方法加以采用, 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 才能完成合唱教学目的。但目前很多音乐合唱教师并不够重视教学方式, 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带领学生反复合唱某首歌曲, 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音符、节拍等音乐知识单调地灌输给学生, 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对合唱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好。
2.学生对音乐课堂合唱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合唱教学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 但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而且大部分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理解力问题。合唱教学中, 有时学生需要反复地合唱训练一首歌曲, 而教师又不擅长引导, 只一味地赶进度, 机械式训练忽略了学生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对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畏难情绪, 对合唱学习缺乏主动性, 恶性循环, 自然较难保障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多维度教学, 以此激发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在合唱教学伊始, 教师可进行轻松的基础训练, 为合唱做准备的同时, 放松课堂紧张氛围, 比如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时, 可采用半打哈欠或咬苹果等简单直观的方式。在练唱方式上, 可直接教授学生第二声部, 通过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第二声部学习的恐惧感被提前打破。 也可采用两声部歌曲进行并驾齐驱的教学, 即可将两个声部分别作为一首歌曲让学生对两个声部进行平行地学唱, 待学生分别掌握两个声部后再分声部合起来, 进行合唱教学。
2.利用多种辅助方式, 提升学生合唱学习效率
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 学生对音准和音程的掌握往往不够准确, 教学过程常常因该困难而难以展开, 但学生在器乐的引导下却能够很快对音准和音程加以把握。如在学习《我们在一起》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时, 因该歌曲在旋律方面比较简单, 教师即可让学生通过竖笛、口琴等器乐先分声部演奏旋律, 在互相聆听的基础上进行合奏, 然后要求学生在合唱中寻找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在合唱教学中, 可指定一些学生轮流交替地对每个声部进行伴奏。当课堂教学中小乐器比较缺乏时, 也可由教师利用钢琴来对一个声部加以担任, 对合唱教学给予辅助。在这种辅助步骤的过渡教学中, 学生即可有效地掌握合唱的音准问题, 使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也可根据合唱曲目的内容对不同的角色形象加以设计, 利用分角色演唱使学生对不同声部的演唱进行学习。
3.巧用方法指导, 调动学生合唱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 是合唱学习中十分重视的, 只有各个声部之间保持协调与统一性才能完美地对一首歌进行演绎。不过在合唱的配合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一定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基本方法加以掌握, 并及时纠正学生训练中的错误, 促进学生合唱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暗示来指导学生进行合唱。课堂合唱教学中的暗示可以从音乐本身出发, 也可以由教师通过体态进行暗示, 教师应对暗示效应巧妙地运用,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如在学习《渴望春天》时, 教师即可采用音乐暗示, 可通过对低声部旋律的播放, 指导学生学习高声部, 让其熟悉。 教师应直面教学中存在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多种辅助方式、巧妙的指导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薇.论中小学合唱教学的融合艺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5) .
[2]李敬莲.浅析合唱教学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 .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8
一、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合唱基本功
合唱教学是异于独唱的,我们曾经认为学生在独唱与合唱学习中,前者是弱于后者的,因为一个人的演唱更容易被别人所注意。而事实上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种不能忽视的现象,即很多学生在独唱中很投入,但到了合唱中却似乎困难重重。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原因有二:一是有学生认为合唱中体现不出自己的基本功,故难免滥竽充数;二是确实是不会合唱,尤其是当自己的节奏与整体不符时,容易影响学生的合唱心理。由此来看,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合唱应当具有的态度,因此我们下一步的教学重心就应当是对学生进行合唱的指导。
小学生毕竟是天真的,合唱这样的集体行为往往需要音乐教师进行更多的细节指导,同时还不能忽视合唱兴趣的激发。一般来说,合唱教学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歌曲入手,先让学生在较低难度的情境中掌握合唱的基本功。如在“旋转红黄蓝”(苏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用欢快的声音演唱《大风车》,用歌声表达自己童年的欢乐情绪,在学生独唱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演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全程关注学生,看他们在演唱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尤其是小组内同学协调合唱时会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自主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尤其是在声部结束不齐这一现象上,教师要给予关注。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释放出学生的自主配合的能力,又可以发现问题解决的重点。到了全体学生合唱时,笔者先让学生降低音量或采用哼唱的方式,注重自己的演唱与他人协调。有了这样的经验基础,在后面的合唱训练中就可以规避相当一部分常见的问题。笔者以为,这样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唱基本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注重技巧,提高合唱教学有效度
合唱教学是有技巧的,这些技巧也是与音乐教学的基本功密切相关的。笔者曾经尝试运用柯尔文手势教学法来指导学生的合唱教学,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坦率地说,对小学生实施柯尔文手势教学法也是有一定的挑战的,因为小学生的音乐学习时间较少,且难成系统性。再加上音乐教学在实际的小学教育中难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是否有必要采取这种专业的、系统的方式来教会学生合唱,确实是摆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不过笔者认为,如果只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那我们将永远不可能给学生真正完整的音乐教育,说不定还会荒废自己的教学技能,所以最后决定了尝试。
柯尔文手势教学法是借助于七种不同的手势和在身体前面高低不同的位置,来表现七个不同唱名的方法。这种通过将直接的音乐要求转换成间接的身体动作的方法,可以将学生的听觉要求转换成视觉要求,其对学生的音乐直觉与反应能力是具有一定的要求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熟悉不同的柯尔文手势,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一种良好对应关系。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跟学生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在观察教师手势的过程中唱出相应的音符。这个过程一般来说首先是分解的,后来是综合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日常教学的细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柯尔文手势,可以通过手形的变化和手势的高低来帮助学生学习音阶,可以在示唱时辅以手势,也可以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时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势。尤其要提醒的是,应当提醒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自己也去模仿用柯尔文手势进行表示,这样一边自己表示,一边观察老师的表示,如果其中出现不一致时,这样的不一致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掌握趋向熟练。
三、注重设计,实现合唱教学高效益
教学设计往往是产生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学设计往往更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音乐教学的评价往往不在学校的量化考核之内,因而音乐课常常成为随心所欲的课;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小学生的组织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缜密的教学设计来作为学习行为有效发生的保证。
对于合唱教学而言,教学组织的形式是多样的。二人合唱中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特点,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去突破合唱难点,如在“友邻多佳音”单元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我的小花园》这首曲子来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歌曲的内涵,在内涵感受中确定合唱的概念。
对于教学设计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我们注意到有研究者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就是通过乐器去帮学生把握在合唱中需要的乐感。这一方式在笔者的实践中也是有效的,因为在学生的合唱过程中,其注意力分配是可以在自己演唱和听乐器中完成的,但如果在学生合唱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提醒,那效果就很差。因此,通过乐器进行合唱乐感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总之,作为教学预设的一种体现,教学设计在合唱教学中能起到提高合唱效益的作用,故教学之前必先优化教学设计。
综上所述,合唱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音乐教学中要通过有技巧地培养基础,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摘要: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注重基础,培养学生合唱基本功;注重技巧,提高合唱教学有效度;注重设计,实现合唱教学高效益,通过有技巧的培养,达到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目的。
浅谈初中音乐合唱教学 篇9
在初中的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主要受众是以青少年为主的初中生,初中生的合唱技术水平上跟专业的合唱团相差很大、对于合唱的态度相差也很大。因此,套用合唱团的训练方法在实际的合唱教学中是行不通的。立足现实,初中课堂上的合唱教学必须在激发学生的歌唱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并且教学内容的难度要相应下调。
二、调查实践研究结果
本人近年来在对本市近初中音乐教师的采访中发现,现在初中音乐教学所用的音乐教材对于合唱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拿初中教材为例,《雪绒花》《彩云追月》《我和你》《一二三四歌》《红河谷》这几首合唱教材的难度很大,另外还有一些合唱曲目难度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在合唱《一二三四歌》中,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调整气息并很好的应用于高声部的演唱上为难,在整体演唱上也经常地遇到学生们在如何把握演唱的跳跃感与吐字的清晰度方面的问题。再看,歌曲《红河谷》中的“大地等人们来将他开垦”这句歌词,很多老师就表示,这首歌的情绪是饱含情感的,但是要求在合唱中要做到尽量用假声演唱,这就给合唱造成了难度,因为不是专业歌手的学生很慢结合吐字、气息,做到有控制而连贯地演唱,所以我们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看到增强学生们的演唱水平就要在教学中做到行之有效的教学训练,下文将着重阐述。
三、合唱教学方法
(一)气息训练
能够成功地控制歌唱时呼吸系统的气息流动,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是最基础的能力。没有气息,歌唱也就无从谈起。气息的控制能力也直接决定了声乐表演者的技术水平。在长期的探索中,我们国家形成了很多诸如“嗅花”、“呵欠”、“大吃一惊”等众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气息控制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擅长方向和实际水平合理选取气息训练方法教授学生。但是,无论教师选用的是哪种方法,其核心目的都是使学生体会到真正科学的发声方法都是由气息带出来的。在此,笔者推荐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得到了实践肯定的气息控制方法:第一步、身体挺直,发出类似于“ho”、“hu”的声音,在发声的同时,感受腹部肌肉的运动,找出其支撑点。第二步、模拟打呵欠的样子,感受不同方式打呵欠对气量的影响。第三步、挑选一个旋律较为简单、节奏较为缓慢的、适用于初学者的歌曲,带领学生进行长短句练习。气息的训练是歌唱艺术的开始。
(二)高位置声音练习
直声唱法是当今主流的歌唱方法,其是没声唱法的一个分支,也较为适合初学者使用。在初中的实际教学中,直声唱法的使用可以为教师的教授节约更多的精力。在这个唱法的原则下,教师则要根据自己的擅长方向和实际水平对学生进行成体系的歌唱教学。直声唱法的发声位置相当高,但是,较高的发声位置并不会显得虚浮,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直声唱法是有气息支撑的。其训练方法也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喉咙放松状态下的鼻咽壁发声方式。这种方法可以采用以下训练方式:首先、在打呵欠练习的基础上,延长发音,并将单纯的“hu”改为“hu-o-a-e-i”的发音练习。熟练掌握这种方法时,可以用“i”和“e”两种母音进行高音联系。母音联系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养成歌唱时的高位置发音的习惯。另外,不仅如此,在高位置发音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中低音发声的培养。其主要运用开喉和叹气的方法,加强学生“u”“o”两种母音的实际联系。不仅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应该采用较为夸张的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对于直声唱法的兴趣,加强他们的技术水平培养。当学生对于歌唱的气息控制有了初步的改善之后,“哼鸣”法就可以主要用于教授学生掌握气息和高位置歌唱配合的歌唱方法。
(三)多声部练习
多声部训练是合唱训练中的精华部分,但是,也相应是其中最难的部分。多声部的训练最能体现学生的合唱水平,是整个学生合唱团的个人技术水平、协作能力的整体表现。其对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是极为有效的,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合唱训练的意义之所在。多声部训练通常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用渐难的方式逐步加强对学生合唱水平的培养。从最基础的听辨单音、单旋律到难度较大的二部旋律、模唱,多声部的训练在于让学生有了一定的音准基础之后,在多声部的音程概念上有进一步的把握。毫无疑问,这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教师应该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要通过较为夸张的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上述概念。要开展学生的声乐比赛,通过竞赛的形式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式:首先、寻找旋律基本相同的两首儿歌,将其视为两个声部,教授学生,培养其合唱的感觉,引导其对于二部长音和节奏根音旋律的把握。但是,教师最应该声明的一点就是,学生在演唱自己的声部时,必须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从而培养学生的音程意识。这样,学生的合唱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
重视合唱教学提高音乐素养 篇10
在合唱教学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和让学生如何进行准确的歌唱。这两个方面都和听觉感受力创造性地运用及对音乐的分析不可分割,它们应该完美地统一于对音乐的表现和理解之中。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合唱教学,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让学生掌握合唱技能,值得音乐教师深入研究和实践。多年来,笔者十分关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并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寻求扎实有效的合唱教学方法。下面针对节奏感的培养和如何进行准确的合唱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
一、培养节奏感
节奏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节奏感不但是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的基础,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反应能力、记忆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节奏感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感知节拍和节奏。节奏训练可以利用节奏卡片认知节奏符号,节奏读法在柯达伊教学体系中采用的是ta、titi、 lililili,切分音念sincopa,通过不断地强化使学生熟练掌握节奏的读法、记法和写法。在七年级上册的歌曲《希望与你同行》教唱过程中,我选择让学生左手打恒拍唱节奏、左脚点恒拍手打节奏唱节奏、左脚点恒拍手打节奏默念节奏、 分组打不同小节的节奏等不同方式进行节奏训练。通过调动学生身体的律动,使学生体验并逐渐建立稳定的节拍感。这种训练方式可以防止学生常出现歌唱赶拍子、拖拍子、节奏不稳等问题。
2. 配合固定节奏型的多声部练习。 当学生分别用两个声部击打恒拍与节奏时就具有了多声部的元素。为歌曲设计简单的固定节奏型伴随歌唱、朗读, 是学生最喜欢的节奏活动之一。在练习时可借鉴杯子歌的节奏、奥尔夫的声势律动,再加上一部分学生打恒拍口唱歌曲旋律、教师用打击乐器轻击恒拍,就形成了多声部的效果。
3. 休止拍节奏。休止是节奏流动中的一个因素,有时表示静默、休止,有时表示呼吸、停顿,有时表示音乐的果断、 有力,有时表现的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等。教师在带领学生做节奏短句的练习时,可以巧妙地运用手势、声势、动作等代替休止符的节拍。
4. 节奏卡农。采用的方式是教师击鼓、学生拍手,使音色有区别。教师敲击两拍后学生做卡农模仿。这时学生既要模仿教师已拍击过的节奏,又要记住教师和自己相对比的新的部分;既要使自己的声部独立稳定,又要对别人的声部倾听、配合,锻炼了节奏记忆和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5. 丰富节奏练习形式,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尝试新的节奏型的学习和逐渐有难度的节奏练习是教学的升华。例如,可进行变换重音练习、采用节奏问答句练习、即兴创作练习、节奏接龙游戏、节奏训练正向反向同时进行练习等。
二、培养学生准确歌唱的能力
1. 气息训练生活化、发声练习形象化、歌曲处理人性化。教师要让声音训练成为音乐课的常态,并创新各种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轻松愉悦地掌握歌唱的方法,让学生每次都能兴趣盎然。如,在气息训练中,我让学生思考:进隧道时汽车尾气排放该如何用声音表示?或让学生尝试闭着气从教室前门进、绕教室一周再从后门出,感受气息的持久性和控制力。类似这样的方法还有:闻花香、吹气球、连续不间断地数数比赛等,都能有效解决学生在歌唱呼吸时常出现的气息浅、短、不会控制等问题。再如,为增强声音的力量感, 我让学生蹲马步冲拳发出短促有力的 “哈”,让学生声音的张力、爆发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又如,在进行歌曲教唱前让学生朗诵歌词而非说话,让学生体会朗诵与说话的不同,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并作出情感上强弱的变化处理。诸如这样的练习要常有常变常新,才能使学生有持久的兴趣。
2. 培养学生敏锐的和声听觉。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把引导学生参与听觉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之中,即要培养学生敏锐的和声听觉,这是唱好合唱的关键。在歌唱教学中,简单二声部的练习从开始就可以进入。教师可先采用两个音级的先后出现形式,使学生更容易听辨清楚和控制各自声部的音准。例如, 全体学生按照教师的科尔文手势唱出一个持续音,教师在这个持续音上哼唱出另一个音高,形成二声部。二声部片段练习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两个声部同时发出的声响上,持续地使每个音唱饱满,注意力集中在相互的声音调整上,达到共同的和谐。在学生唱熟了高声部旋律后,教师弹奏低声部的旋律进行伴奏,让学生在唱高声部的同时聆听与之和谐进行的低声部旋律,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声部和声的协调,帮助学生建立敏锐的立体和声听觉。也可以先练习低声部,方法同上。通过反复练习,反复体验,最后达到驾轻就熟地歌唱多声部歌曲。
3. 运用卡农形式进行声部创编。卡农形式的歌唱是使相同的旋律在不同时间出现、在不同声部上重复,有助于学生在多声部中感知和熟悉和弦的音响和和声的进行,是发展多声部歌唱的最好的准备。它既是几个声部横向间的重复,又因为纵向的结合而产生了变化和新的意义。例如,可把课本中一些旋律性较强的歌唱 《希望与你同行》、 《欢乐的啦啦歌》 等作品改编成二声部的轮唱。因为旋律相同,容易把握声部,学生就能更多关注合唱声音的和谐与均衡,保持各声部的独立和清晰, 不受另一声部的干扰,为不同旋律两声部合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通过不同反向练习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准确表现音乐要素的能力。反向练习,运用对比,能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辨别能力。例如, 三和弦反向练习;老师唱强、学生唱弱; (力度辨别)老师唱连音,学生唱断音; (线条辨别)老师唱明亮声音、学生唱暗淡的声音;(音色辨别) 老师靠前唱,学生靠后唱;(发声位置辨别) 反和声练习,等等这些练习学生非常喜欢,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模仿练习,对比完成力度、音色、声音位置、声音线条的变化, 有效地提高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掌控能力和表现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准确歌唱能力有很大帮助。
5. 借鉴科达伊教学体系中变化音的唱名法帮助学生学会准确歌唱。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通俗古典名曲,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交响时空》中要求将这一耳熟能详的旋律填词成为歌曲《钟声嘀嗒》。我在上学期期末曾经以这一内容设计了一节10分钟的微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介绍小步舞曲的风格特点,教会学生掌握升记号变化音的唱名和音高位置,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和风格特点进行作品演唱时的情感处理。本节课侧重针对“学习巩固升记号变化音的唱名和音高位置”这一知识点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通过课件音条叠加高度的不同,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自然音级与变化音级之间的关系,以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变化音的音高位置;通过借鉴科达伊教学体系中变化音的唱名法(将原有自然音级唱名法中的母音改为带“i”发音的唱名)、科达伊手势提示、幽默生动的歌词创编演唱等,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变化音的音准问题,提升学生演唱变化音的能力。在本微课的结尾,我还借助橡皮筋的拉伸动作,辅助演唱主题旋律“起承转合”的强弱起伏,同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体验“小步舞曲”端庄华贵、 高雅迷人的特性,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利用器乐辅助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器乐进课堂已较为普遍, 教师可巧妙利用这些器乐为合唱教学服务,解决合唱教学中的难点,使课堂变得有趣、有效、气氛活跃。有的学生由于音域的问题,模唱时高不成低不就造成音准问题,变声期的初中生尤其如此。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用乐器,例如卡祖笛、口琴、口风琴、竖笛等模奏代替模唱,既训练了听力,又消除了学生的尴尬境遇,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常使用器乐与人声合作的方法练习合唱, 对提高学生合唱的和声感、促进声部的和谐具有明显的效果。
在对学生进行歌曲二声部的训练时,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教师分声部进行伴奏时,学生的每个声部都完成得非常好。可是当学生自己进行两个声部的合唱时却乱了,这时教师帮助哪个声部,哪个声部才能成功地唱下来。对此,分析作品尤为重要。此外,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的引导很是关键! 只要教师坚持每节课有一点点相关训练,坚持不懈,学生的进步就会从量变达到质变!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11
一、调整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感受合唱乐趣
数理化是外延真理,具有鲜明的客观性,音乐属于艺术的范畴,属于内容真理,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因此,艺术范畴的音乐,其教学目标应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气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合唱乐趣以及艺术魅力的体会是初中音乐开展合唱课的意义所在,而不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侧重点。因此,教师须明确专业合唱课与合唱教学的差异所在,调整教学认知。为保证教学成效,教师要谨记二者差异,不可本末倒置。教学应注重将学生带动起来,而不是将歌曲教唱、音乐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将学生带动起来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合唱教学,如,可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或是观摩、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将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添加至教学设计中,降低教学的严肃感,为学生体会音乐魅力创造良好环境。
以《雪绒花》合唱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将柯尔文手势应用其中,以直观的手势引导学生,对演唱时旋律的连与断,情感的欢快与抒情、力度的弱与强、音高位置等产生影响。
唱名手势的特点,即以直观动作方式有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带动学生跟随教师活泼生动的肢体语言,丰富直观的面部表情走进合唱音乐氛围中。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合唱歌曲的调性进行调整,尽管以原调演唱歌曲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正在生长发育的初中生较为特殊,在变声期影响下,一些学生是难以唱出歌曲原调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及时调整演唱歌曲的调,确保学生均能参与至歌曲的合唱中,收获合唱的乐趣,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喜欢上合唱,乐于参与。
二、 分析教材内容,开展梯度进阶合唱教学
对现阶段所用的教材进行整合分析,人文线索在编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学生学习合唱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过程,以其实际能力发展为依据选择歌曲较为合理,但实际编排时却是围绕歌曲展开教学,由歌曲决定了合唱教学难度与编配,对于学生的稳步提高不利。现行教材编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数量分布不合理,合唱歌曲在不同单元中数量差异明显,对教学进度造成一定影响;其二,难度难以把握,合唱歌曲在各册中无明显的难易分布。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以学生合唱能力为依据整合教材,对其布局与排序进行重新整理,使合唱曲目难易编排呈梯度,数量分布合理,确保教学的循序渐进。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习应有明显梯度,七年级教学应采取两个乐句长度,主要学习具有较强旋律性低声部,较大音程距离的合唱,以补充式、轮唱式为主;八年级教学可向四个乐句长度扩展,合唱主要是三度叠唱;九年级教学可适当提升难度,曲目选择上较为多样,在巩固过往所学知识上进行提升。或者,选择某一合唱曲目,如《我和你》,教师可对这首歌进行改编,以难易程度不同将其分成多个版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相应的版本。总而言之,合理的合唱教学须采用梯度进阶方法,不断引导学生以自身能力为出发点向更高一阶的难度攀登,以不断升级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掌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情感审美体验
合唱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因此,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曲目,在合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在歌曲选择上首先要确保其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感,能够给予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能够通过形象思维来体会其中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歌曲有以下特点,即贴近生活、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教师可依据学生这一特点展开合唱歌曲教学,培养其合唱能力。
以《保卫黄河》为例,教学前,教师可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询问学生有没有到钱塘江观潮的经历,有没有见过那种波涛汹涌的场景。我们在听很多音乐作品时往往能感受到自己仿佛身处在音乐意境中,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音乐的美妙之处,而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歌曲也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听和唱的时候仿佛此起彼伏的浪潮就在眼前一般。接着,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优秀学生合唱作品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奇特之美,再将相关的知识向学生说明,如轮唱知识、演唱力度以及顺序等,在学习后进行初步尝试,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坚实力量,再向学生介绍歌曲相应的背景,深化主题。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学习一些时间较久的歌曲时并无明显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当下的流行歌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挑选一些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增添合唱教学的时代感,使教学与时俱进,同时,教师也可适当围绕学生所喜欢歌手的音乐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方式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帮助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唱技能的提升可以是非常快乐、值得享受的过程,而并不应该只是一项任务。以二声部训练学习为例,教师应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以能够正确把握音准为前提,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启发,在其能力基础上进行二声部合作,学习发音的基本方法,并将合唱相关规则传授给学生。以《北京欢迎你》为例,这首歌演唱者较多,其中不乏学生喜爱的歌手,教师可将其作为合唱教学材料,依据学生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如可应用欣赏与对比教学,说明影响音乐形象的具体要素及其具体作用,如速度与力度等。总而言之,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应掌握学生特点,并多样化选择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静与动,掌握不同音乐的特点与风格。
四、 进行科学训练,提升学生合唱综合素质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合唱教学的科学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维果茨基认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行程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科学的合唱训练表现在训练声部由少到多,节奏变化由简到繁,作品结构由短小简单到长而复杂,和声及调式调性由少变化到多变化等。
合唱能力训练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如气息控制、音准与节奏把握等基础技能。气息控制训练可采取闻花香、吹乒乓球等较为有趣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再如声部均衡训练,合唱时,若学生不具备群体意识就很难将歌曲中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来。作为合作艺术,统一与和谐是合唱的关键,而声部的均衡则对合唱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须注意声部均衡训练。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听”,听声部间的均衡,听不同的声部是否被压倒了。在节奏训练方面可采用跺脚、拍手等方式,多样化训练防止盲记盲听,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五、利用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内涵
合唱教学时,教师单方面的解说较为单调,若对相关辅助手段加以利用则可丰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其内涵进行深入了解。以《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声像材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均可,利用辅助手段将音乐知识立体化。将这首歌中的“爱”凸显出来,将作者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体会其中内涵。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让世界充满爱》的创造有其意义,而多媒体资料则可立体展现其意义。实际上,虽然不少合唱歌曲创作时间较为久远,但却非常典型,有其深刻意义。为提升教学成效,应从音乐风格,演唱的情绪、形式以及速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其中情感并表达出来。
此外,若教学条件较好,各类乐器较为齐全,教师也可利用电子琴、钢琴等乐器展开听辨与模唱教学,训练学生音高、音准。通过鲜明的力度变化、情绪对比可帮助学生明确歌曲表达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与音色。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 篇12
一、调整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感受合唱乐趣
数理化是外延真理,具有鲜明的客观性,音乐属于艺术的范畴,属于内容真理,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因此,艺术范畴的音乐,其教学目标应强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气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对合唱乐趣以及艺术魅力的体会是初中音乐开展合唱课的意义所在,而不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作为侧重点。因此,教师须明确专业合唱课与合唱教学的差异所在,调整教学认知。为保证教学成效,教师要谨记二者差异,不可本末倒置。教学应注重将学生带动起来,而不是将歌曲教唱、音乐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将学生带动起来需要教师花费一定的精力与时间,教师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合唱教学,如,可听取学生反馈意见,或是观摩、交流、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将一些新鲜有趣的教学方法添加至教学设计中,降低教学的严肃感,为学生体会音乐魅力创造良好环境。
以《雪绒花》合唱教学为例,教学时,教师可将柯尔文手势应用其中,以直观的手势引导学生,对演唱时旋律的连与断,情感的欢快与抒情、力度的弱与强、音高位置等产生影响。
唱名手势的特点,即以直观动作方式有效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带动学生跟随教师活泼生动的肢体语言,丰富直观的面部表情走进合唱音乐氛围中。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对合唱歌曲的调性进行调整,尽管以原调演唱歌曲是较为理想的状态,但正在生长发育的初中生较为特殊,在变声期影响下,一些学生是难以唱出歌曲原调的。因此,教师要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及时调整演唱歌曲的调,确保学生均能参与至歌曲的合唱中,收获合唱的乐趣,体会音乐的艺术魅力,从而喜欢上合唱,乐于参与。
二、分析教材内容,开展梯度进阶合唱教学
对现阶段所用的教材进行整合分析,人文线索在编排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学生学习合唱知识并掌握相关技能是一个具有规律性的过程,以其实际能力发展为依据选择歌曲较为合理,但实际编排时却是围绕歌曲展开教学,由歌曲决定了合唱教学难度与编配,对于学生的稳步提高不利。现行教材编排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数量分布不合理,合唱歌曲在不同单元中数量差异明显,对教学进度造成一定影响;其二,难度难以把握,合唱歌曲在各册中无明显的难易分布。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以学生合唱能力为依据整合教材,对其布局与排序进行重新整理,使合唱曲目难易编排呈梯度,数量分布合理,确保教学的循序渐进。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学习应有明显梯度,七年级教学应采取两个乐句长度,主要学习具有较强旋律性低声部,较大音程距离的合唱,以补充式、轮唱式为主;八年级教学可向四个乐句长度扩展,合唱主要是三度叠唱;九年级教学可适当提升难度,曲目选择上较为多样,在巩固过往所学知识上进行提升。或者,选择某一合唱曲目,如《我和你》,教师可对这首歌进行改编,以难易程度不同将其分成多个版本,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相应的版本。总而言之,合理的合唱教学须采用梯度进阶方法,不断引导学生以自身能力为出发点向更高一阶的难度攀登,以不断升级的方式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掌握学生特点,激发学生情感审美体验
合唱教学应以学生为主,因此,应选择适合学生的曲目,在合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在歌曲选择上首先要确保其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情感,能够给予学生一种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并能够通过形象思维来体会其中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易于激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歌曲有以下特点,即贴近生活、易于为学生所理解。教师可依据学生这一特点展开合唱歌曲教学,培养其合唱能力。
以《保卫黄河》为例,教学前,教师可先与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询问学生有没有到钱塘江观潮的经历,有没有见过那种波涛汹涌的场景。我们在听很多音乐作品时往往能感受到自己仿佛身处在音乐意境中,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音乐的美妙之处,而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歌曲也有这样的神奇效果,听和唱的时候仿佛此起彼伏的浪潮就在眼前一般。接着,教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优秀学生合唱作品播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奇特之美,再将相关的知识向学生说明,如轮唱知识、演唱力度以及顺序等,在学习后进行初步尝试,感受歌曲中蕴含的坚实力量,再向学生介绍歌曲相应的背景,深化主题。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在学习一些时间较久的歌曲时并无明显兴趣,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当下的流行歌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挑选一些流行歌曲作为教学素材,增添合唱教学的时代感,使教学与时俱进,同时,教师也可适当围绕学生所喜欢歌手的音乐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方式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帮助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唱技能的提升可以是非常快乐、值得享受的过程,而并不应该只是一项任务。以二声部训练学习为例,教师应掌握学生最近发展区,以能够正确把握音准为前提,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启发,在其能力基础上进行二声部合作,学习发音的基本方法,并将合唱相关规则传授给学生。以《北京欢迎你》为例,这首歌演唱者较多,其中不乏学生喜爱的歌手,教师可将其作为合唱教学材料,依据学生能力调整教学方式。如可应用欣赏与对比教学,说明影响音乐形象的具体要素及其具体作用,如速度与力度等。总而言之,为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应掌握学生特点,并多样化选择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静与动,掌握不同音乐的特点与风格。
四、进行科学训练,提升学生合唱综合素质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合唱教学的科学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维果茨基认为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知识技能的训练和行程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科学的合唱训练表现在训练声部由少到多,节奏变化由简到繁,作品结构由短小简单到长而复杂,和声及调式调性由少变化到多变化等。
合唱能力训练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如气息控制、音准与节奏把握等基础技能。气息控制训练可采取闻花香、吹乒乓球等较为有趣的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再如声部均衡训练,合唱时,若学生不具备群体意识就很难将歌曲中丰富的表现力展现出来。作为合作艺术,统一与和谐是合唱的关键,而声部的均衡则对合唱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须注意声部均衡训练。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学会“听”,听声部间的均衡,听不同的声部是否被压倒了。在节奏训练方面可采用跺脚、拍手等方式,多样化训练防止盲记盲听,培养学生协调能力。
五、利用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内涵
合唱教学时,教师单方面的解说较为单调,若对相关辅助手段加以利用则可丰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其内涵进行深入了解。以《让世界充满爱》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将相关资料展示给学生,声像材料、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均可,利用辅助手段将音乐知识立体化。将这首歌中的“爱”凸显出来,将作者信息通过多媒体展示,结合图像视频等资料进行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体会其中内涵。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让世界充满爱》的创造有其意义,而多媒体资料则可立体展现其意义。实际上,虽然不少合唱歌曲创作时间较为久远,但却非常典型,有其深刻意义。为提升教学成效,应从音乐风格,演唱的情绪、形式以及速度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其中情感并表达出来。
此外,若教学条件较好,各类乐器较为齐全,教师也可利用电子琴、钢琴等乐器展开听辨与模唱教学,训练学生音高、音准。通过鲜明的力度变化、情绪对比可帮助学生明确歌曲表达需要什么样的情绪与音色。
【音乐课上的合唱教学】推荐阅读:
初中音乐合唱教学12-27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实例08-09
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合唱能力的培养论文09-22
音乐合唱艺术07-22
合唱音乐的发展07-21
音乐合唱课教案11-29
音乐教师合唱学习心得05-15
小学音乐校本合唱教材05-20
音乐合唱兴趣小组活动小结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