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2024-06-11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精选12篇)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篇1

摘要:在音乐教学中, 合唱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提升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建议。认为教师应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多种辅助方式、巧妙的指导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

在音乐教学中, 合唱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唱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音乐兴趣的提升, 同时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而当前, 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比较低效, 难以发挥合唱教学的效果。如何提高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是当前音乐教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现状

1.教师的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合唱教学中, 需要根据声部配合的不同、音准掌握知识点的不同等, 对不同教学方法加以采用, 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 才能完成合唱教学目的。但目前很多音乐合唱教师并不够重视教学方式, 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 带领学生反复合唱某首歌曲, 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音符、节拍等音乐知识单调地灌输给学生, 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对合唱的学习兴趣, 教学效果不好。

2.学生对音乐课堂合唱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合唱教学对学生基础要求较高, 但学生音乐基础参差不齐, 而且大部分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教师未能注意到学生的理解力问题。合唱教学中, 有时学生需要反复地合唱训练一首歌曲, 而教师又不擅长引导, 只一味地赶进度, 机械式训练忽略了学生差异。导致一些学生对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畏难情绪, 对合唱学习缺乏主动性, 恶性循环, 自然较难保障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升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 兴趣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多维度教学, 以此激发学生对合唱学习的兴趣。在合唱教学伊始, 教师可进行轻松的基础训练, 为合唱做准备的同时, 放松课堂紧张氛围, 比如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时, 可采用半打哈欠或咬苹果等简单直观的方式。在练唱方式上, 可直接教授学生第二声部, 通过先入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第二声部学习的恐惧感被提前打破。 也可采用两声部歌曲进行并驾齐驱的教学, 即可将两个声部分别作为一首歌曲让学生对两个声部进行平行地学唱, 待学生分别掌握两个声部后再分声部合起来, 进行合唱教学。

2.利用多种辅助方式, 提升学生合唱学习效率

在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 学生对音准和音程的掌握往往不够准确, 教学过程常常因该困难而难以展开, 但学生在器乐的引导下却能够很快对音准和音程加以把握。如在学习《我们在一起》这首二声部合唱歌曲时, 因该歌曲在旋律方面比较简单, 教师即可让学生通过竖笛、口琴等器乐先分声部演奏旋律, 在互相聆听的基础上进行合奏, 然后要求学生在合唱中寻找合奏时的音准和音程感觉。在合唱教学中, 可指定一些学生轮流交替地对每个声部进行伴奏。当课堂教学中小乐器比较缺乏时, 也可由教师利用钢琴来对一个声部加以担任, 对合唱教学给予辅助。在这种辅助步骤的过渡教学中, 学生即可有效地掌握合唱的音准问题, 使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也可根据合唱曲目的内容对不同的角色形象加以设计, 利用分角色演唱使学生对不同声部的演唱进行学习。

3.巧用方法指导, 调动学生合唱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 是合唱学习中十分重视的, 只有各个声部之间保持协调与统一性才能完美地对一首歌进行演绎。不过在合唱的配合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一定的技巧, 引导学生对基本方法加以掌握, 并及时纠正学生训练中的错误, 促进学生合唱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合唱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暗示来指导学生进行合唱。课堂合唱教学中的暗示可以从音乐本身出发, 也可以由教师通过体态进行暗示, 教师应对暗示效应巧妙地运用,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音乐课堂合唱教学。如在学习《渴望春天》时, 教师即可采用音乐暗示, 可通过对低声部旋律的播放, 指导学生学习高声部, 让其熟悉。 教师应直面教学中存在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 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多种辅助方式、巧妙的指导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薇.论中小学合唱教学的融合艺术[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5) .

[2]李敬莲.浅析合唱教学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 .

[3]杨玮娜.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合唱教学[J].艺海, 2011 (11) .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篇2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有效途径。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独特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还是注入了新课程理念的音乐课堂教学,歌唱始终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之一。歌唱一直是音乐审美教育中最普及、最直接、最生动的艺术教学形式。歌唱是一种情感抒发的需要,这是长久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传授给孩子们的和我们教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想法。但是,现在看起来,这个观念未免把歌唱看得过于简单了。那么,在中小学音乐课中,如何改进歌唱教学来提高教学实效呢?

一、创设歌唱教学情境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要培养学生伴随老师快乐的投入到课堂的歌唱学习中,须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创设歌唱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境,唤起学生的歌唱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学习对象,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眼前的景致。创设歌曲情境,提高歌唱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运用图画展现情境。

2.利用玩具创设情境。3.设计游戏导入情境。

4.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具演示情境。

5.综合多种情境解决教学难点。

二、培养歌唱自信心和歌唱能力

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的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唱歌这一学习环节时,同学们总是有点勉强。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能获得他人的欣赏与赞美,更何况是孩子。所以,我想作为老师,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并激发其歌唱自信心。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应尽可能的减少学生的学习挫折体验,巧妙合理的运用的教学语言及体态,让学生在歌唱学习过程中,适度的满足其心理,以激发其积极的歌唱欲望。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技巧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唱歌技巧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唱歌教学过程之中。发声练习要同唱歌有机结合,要有目的地进行。唱歌时必须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正确。为了发展学生的听觉,培养独立掌握正确的音准和节奏的能力,在训练和教唱时,要适当使用乐器。齐唱要求声音整齐,统一;合唱要求各声部和谐,均衡要十分重视保护学生(特别是变声期的学生)的嗓子。歌唱时必须防止音量过大、时间过长等不良现象。这样的教学呈现给我们的是教师在教学生学习演唱歌曲的方法和规律,为其今后学习演唱和更好地欣赏声乐作品打下基础,而不仅仅是唱几首简单的歌。

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并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2、学会正确的咬字、吐字。

3、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4、引导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歌唱。

三、重视歌唱教学中的识谱环节

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识谱能力,发展听觉和记忆力,获得音乐表现手段和有关音乐语言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和表演音乐。

为了掌握一定的识谱技能,必须进行系统的乐理知识讲授和视唱听音训练。乐理知识应和视唱有机地配合。我国音乐教学中对识谱是这样要求的:小学一年级至四年级以学习简谱

为主,五年级开始可根据条件学习五线谱。音乐知识教学还要通过唱歌和欣赏,使学生获得一些音乐常识。

1、首调唱名法

字母谱起过渡辅助作用,竖写字母谱建立音高概念,字母谱和音高分开练习,降低难度

2、节奏读法

3、用手势辅助识谱教学。音阶中的每一个音都解决到主和弦,手指的上下方向标志的各音解决的方向。手势的作用,可以暗示音准、表示乐汇片断(视谱)、二声部训练,大小音程和弦,转调,变化音级和自然音级的比较等

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歌唱教材

五、合理使用音乐范唱

在歌唱教学中,范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老师如果能灵活的运用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歌唱自信心,让他们在歌唱学习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一般的范唱包括老师范唱和录音范唱。教师范唱首先应作到歌唱规范,如音准、节奏、音乐风格等方面应准确到位的表现,同时通过老师直观的演唱口形、演唱表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共鸣。如何使用范唱录音带来贯穿歌唱教学。俗话说“先入为主”,在进行新歌教学中,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先播放歌曲录音,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未学习歌曲前就能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知道音乐是听觉艺术,学生在聆听音乐中感受体验音乐,进而才能进一步表现音乐。在进入新歌学习后,录音带的范唱使用不可终止,应让范唱录音音乐作为一条纽带贯穿歌唱学习,让学生从范唱中体会歌曲的特点,熟悉歌曲的旋律,牢记歌曲的歌词。

六、注重活动过程的艺术化、多样化,让孩子爱上唱歌 在歌唱活动中,教孩子记忆歌词一直被大家认为是个难点。传统的单一乏味的跟唱和重复训练,只会使孩子对歌唱活动产生厌烦心理。如何让孩子在熟悉旋律的同时较快的理解和掌握歌词呢?我想,教师在设计这一过程时,应运用艺术化、多样化的方式来吸引孩子,努力把“枯燥训练”式改变为“情景陶冶”式,让孩子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如教师在范唱时,既可配以优美动听的钢琴演唱,又可声情并茂的清唱,并引导幼儿闭上眼睛安静地倾听,这样既可让幼儿非常清晰的聆听和感受到歌曲的内容和旋律,又培养了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可边出示图片边范唱;或边唱边画出能表达歌词大意的简单图画,使歌曲形象直观化,让幼儿“耳濡目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七、丰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唱歌教学过多的注重教师的教唱学习,使许多教师依赖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教学套路。学生在教师的指挥棒下失去自我发展的空间,致使唱歌教学显得呆板、枯燥、缺乏生机。在教学中运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设计,会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唱歌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多次聆听,把握歌曲特点。唱歌教学中的听包括学唱前的聆听、听教师的范唱、听同学的演唱等多个方面。每一次的聆听都有着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作用。就学唱前的聆听来说可以分层次、分步骤的反复进行,每次聆听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学生在多次的聆听中不但熟悉歌曲的旋律、感受到歌曲的情绪,同时,在聆听过程中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运用肢体语言,带动学生参与课堂。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肢体语言对唱歌教学起着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它不但能通过手势帮助学生解决歌唱中的音准问题,还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准确、有效地表情达意

八、拓展练习

在学唱的歌曲基础上创编(创编节奏符号、四部声势、创编伴奏式和声)

九、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机制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课堂实践经验中得出,当学生受到教师表扬时,他就会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唱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善于观察和发现他们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及时进行评价。当然在激励性评价运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孩子兴趣、能力、性格等各方面的差异,对一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现的孩子,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集体活动来对他们进行评价。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篇3

一、正确理解音乐的功能和音乐课设置的目的,校正认识和教学行为上的偏差

音乐是流淌在生活长河中的汩汩清泉,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它对人的素质和品格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古代以乐教化民众从而达到治天下的目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现代,音乐作为影响人精神层面的一种工具的功能定位并没有变。人们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欣赏),在浅层面获得了主观精神需要,而在深层次则客观地陶冶了情操,并使自身在潜能、个性、创造力、人格的形成等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受教者掌握音乐技能去从事音乐的职业,而更大程度上是通过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等思维和实践活动,使受教者在情趣、情感、品格、智力、思想上有一个良好的发展。这与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放在教学首位”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我认为,在“初中音乐既不是专业音乐教育,又不是升学考试科目”的轻松背景下,音乐教师把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作为教育的重点,远远要比教会学生唱歌或教给学生音乐技能更有意义、要有效。将音乐课作为可有可无的“搭头课”、把音乐课“一唱到底”地唱成“唱歌课”、将“一唱一跟随”的传统教法仍当作法宝、将音乐课上成技能课,等等,这些教学行为都是偏离了音乐课程标准的,是没有正确理解音乐功能的表现,是对音乐课设置的目的没有明确清晰认识所造成的,应加以校正。否则,提高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二、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合理调整教材或课程教学

学生喜欢音乐,大多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说起流行音乐,他们眉飞色舞,而音乐课本却被他们打入“冷宫”。为什么?不喜欢!我们不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的内容不适合青少年听,会对他们的人生观产生消极的影响。我们也不否认流行音乐只是音乐海洋中的一朵浪花,不能偏颇地一味地去追求。但流行音乐就像流行风,吹遍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回避不听或强行制止是绝不可能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采用疏导法,把流行音乐作为一个切入点,让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有选择的欣赏和传唱流行歌曲,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教材音乐的兴趣,又帮助了学生对流行音乐“择其善者而从之”,还使学生加深了对流行歌曲的认识,知道了作为学生应该选择积极向上、催人进取的歌曲。在这里,选择流行歌曲只是选用了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和途径,而作为教材或课程教学,它不可能通篇或满堂布满流行歌曲,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地调整编配。有选择地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用以激发学生,然后又合理地转入音乐学习,是每个音乐教育者都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用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音乐教学实现最佳的效果

音乐本身就具有形象性、人文性、综合性和引发人遐想的特征,而在音乐课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则会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情绪拉入到教师的轨道,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共鸣。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多样化的手段,而摒弃那些诸如“一唱一跟随”的老旧教法。

1.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学生形象而直观地体验到音乐的情感,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达到“乐学”。如介绍音乐史讲到音贝多芬,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英雄》《命运》《月光曲》等经典片段,学生在阅读大师生平风范的同时,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在学习“梨园金曲”关于京剧的唱腔、板式、脸谱、服饰、行当、文场、武场时,选择传统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现代的《智斗》及京韵大鼓《唱脸谱》的MTV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种类和音乐元素的丰富性,让学生对通俗流行与民族美声、国粹精品与地方戏曲、传统与国际元素有一个初步明晰的认识。

2.用好情境教学法

实施音乐情境教学,以音乐的魅力带动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们先朗诵起描写“汶川地震”的惨烈而悲壮的诗歌,而将《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背景音乐播放,大家听得认真,学生的眼睛都湿了,老师的鼻子也酸了。这时,老师对学生说: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背景音乐,好不好听啊?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感人的好听的歌吧!毫无疑问,这样的情境教学法,会使学生把灵魂交给音乐,让灵魂游走在音乐的学习中。又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同步展现出夕阳西下,皓月东升,江上微波涟涟,白帆点点。乐队的演奏如同正在音乐厅中现场一样,让学生们忘情地投入到民族器乐所展现的清丽优雅的意境中。

3.用好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效果。在组织学习《茉莉花》一课时,教师可先准备好一些茉莉花茶叶让学生现场泡一壶茶,从茶水中观察认识茉莉的花型花色,通过嗅觉感受茉莉花宜人的芳香,通过品茗来体验茉莉花茶的清新爽口。这种贴近生活的轻松愉悦的体验融入对音乐的感受中,会自然调动起学习的愿望,使他们的行为变得自觉起来,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四、实施好“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综合教育,搭建学生和谐发展的平台

综合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向,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理念。音乐综合教育,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音乐,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参与音乐的学习过程,达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的目的,使学生向完整化方向发展。搞好音乐课的综合教育,我们要把音乐学科中不同教学领域综合起来,如视唱、乐理、演唱、演奏、欣赏与音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搞好音乐与姊妹艺术的综合,如音乐与诗歌、舞蹈、戏剧、美术、建筑、影视等的联系;甚至还要把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如音乐与文学、历史、地理、民族、民俗、宗教、哲学等。当然,音乐课综合教育要“以音乐为本”,要力戒走入丢弃音乐而搞“拼盘课”的误区,也要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教学所需的综合性资源。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篇4

一、将情境引入课堂,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歌唱

古人云:“志不强者, 则知不达。”良好的情感体验是掌握知识的关键, 人的情感体验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音乐课也不例外, 情为境生, 境为情设。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情境, 通过情境引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传递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感应, 使学生有感情地表达歌曲信息, 从而达到从内心愿意歌唱、喜欢歌唱的目的。如湘教版歌曲《茉莉花》,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用纯真、甜美的声音有表情地背唱江苏民歌《茉莉花》。新课伊始我以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茉莉花》的视频引出课题, 我告诉孩子们这首江苏民歌曾伴随我国歌唱家宋祖英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 以优美动听、婉转缠绵的旋律征服了外国人民的心。同时这首歌曲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 从而激起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课中我播放了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小女孩陈天佳站在大红灯笼上演唱《茉莉花》的视频, 孩子们在对奥运会的震撼感受到这首江南民歌给我们带来的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小天佳动情地唱了起来。此境此情带给学生的一定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

二、把游戏引入课堂, 在互动中感悟歌曲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歌唱教学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就是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 在游戏中亲身体验歌曲的语言、节奏、旋律, 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歌曲。如在教学《幸福拍手歌》歌曲教学中, 我把本节歌曲教学所要掌握的重点节奏写在黑板上, 学生根据节奏创作歌词, 第一位创作成功的同学扮演火车驾驶员, 假如幸福的话就要把火车开到下一站, 另一位同学要主动配合接着进行创作。游戏反复进行, 同学们相互配合, 边表演边回答:拍拍肩、揪揪耳朵、跺跺脚、拍拍胸……整节课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 把歌曲所要表现的节奏、形象, 表演得活灵活现, 展示得更是酣畅淋漓, 歌曲演唱轻松惬意, 生动活泼。在游戏中孩子们懂得了幸福无时不在、无外不在, 这样不仅巩固了其音乐知识, 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又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歌唱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音乐、用歌声自主表达歌曲的艺术形象, 尽情展示和演绎歌曲的情感和风格。在歌曲学习中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处理歌曲应是歌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将游戏和音乐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在游戏体验中用音乐手段来表现歌曲的风格。

三、技巧引入课堂, 在训练中唱准歌

歌唱是一门艺术,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歌唱技巧, 学生才能将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来。小学歌唱教学主要以学唱为主, 不太侧重于学生乐理知识的教学。但一些基础的歌唱基本技能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如正确的歌唱姿势与呼吸方法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歌唱时要有好的姿势, 身体要自然直立, 端正, 双目向前平视, 挺胸收腹, 精力要集中, 精神要饱满, 表情要自然。歌唱姿势不正确势必影响歌唱时的呼吸和发声器官的机能, 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加强技能的指导, 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的指导。如乐谱中的音符、强弱关系、升降记号及快、慢节奏的把握等。掌握一定乐谱知识, 有助于孩子很好地表现歌曲的意境。低年级歌唱教学侧重于教师的指导, 训练学生正确地换气, 初步感知歌曲的强弱, 能用自然音, 按照节奏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中高年级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正确的呼吸方法, 科学地发声和准确地咬字等, 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选择唱法, 着重进行音色的指导, 逐步让学生学会从本能的唱逐步转向艺术歌唱, 学会表现歌曲的情感。

四、把朗读引入课堂, 让学生唱好歌

浅谈中小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5

摘 要:真正实施有效教学,还需要教师们积极研究和探讨,只有我们有效思考、有效设计、有效组织,才能使音乐课堂教学更扎实,更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

关键词:小学音乐;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049-01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也逐渐成为目前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翻阅资料得知音乐课的有效教学是指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能够获得音乐的感知体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有效率的获得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师设计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那么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将如何实现,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思考:

一、正确的教学理念是音乐课实施有效教学的依据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音乐课堂教学最大的变化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们通过学习理解,明确了音乐课的性质是审美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1、在音乐教学内容中体现审美教育。在教材的音乐作品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音乐文化知识和丰富的音乐情感,是值得师生共同去发现和挖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挖掘这些审美因素,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渗透审美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音乐实践活动渗透审美教育,如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美,来增强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实现审美教育。

3、在音乐教学的情境中融入审美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良好的音乐情境和艺术氛围,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产生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音乐的美感。

二、优选的教学方法是音乐课实施有效教学的手段

课堂教学方法作为音乐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好坏。选择正确、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常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1、音乐教学情境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为一切知识的引入和情感体验以及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音乐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感受音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2、精确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兴奋剂。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精确的提问是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兴奋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发展的实际,设计有价值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可以加强学生的音乐实践性和创造性。

如:初中音乐课《鳟鱼钢琴五重奏》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乐曲由什么乐器演奏?乐曲分为几个乐段?每段音乐的主奏乐器是什么?想象发生了怎样的情节?在第一个问题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聆听乐曲,向学生介绍乐曲所运用的乐器,并引导通过聆听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以及各种乐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在后几个问题上,教师更多的是依靠反复聆听乐曲;依靠对作品主题的熟悉、对作品曲式结构的分析、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历史等介绍,层层叠加解决这些问题。从本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的问题难易适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思考,也体现音乐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音乐实践活动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回味剂。音乐课堂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进行音乐学习训练的基本方式。学生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才能获得对音乐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学习音乐的信心,掌握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

三、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科学性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传统音乐教育的特点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于注重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以及音乐兴趣爱好的培养。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发生了偏颇,把精力过多的放在创设意境、活动氛围上,教学中降低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导致当前中小学音乐教育又出现了新的失衡现象。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错误的观念,完善音乐知识与技能教学的方法。

首先,要处理好“审美教育”与“双基教育”的关系。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但音乐教学是建立在音乐学科基础上的,而音乐知识技能作为音乐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特征,音乐教学是离不开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过份舍弃音乐技能的音乐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其次,要处理好教学任务和学习方式的关系。课标明确指出“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的渗透在音乐艺术的体验之中。”因此,我们要正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在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同时,还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四、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是音乐课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随着新课改革的稳步推进,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在音乐教学领域中已逐渐被广泛地运用。由于它具有“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特点,使音乐学科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容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审美体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初中音乐欣赏课《游击队歌》,由于歌曲的时代与学生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对音乐的理解及表现音乐情感上有一定差距,这时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抗日游击战士开展游击战的画面,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抗日战士的形象,如何表现抗日战士生活情景等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浅谈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 篇6

[关键词]有效教学 备课 课堂实践体验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改革后,教师们都想方设法去更好地实施,但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中学音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创造力都有所提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情趣,又能陶冶其情操,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当前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形式教学、强制教学,造成这种低效教学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因地制宜地选择教材内容,充分备课;二是在课堂中不能使学生身动结合心动去感受、创造音乐,没有进行创新教学;三是课后没有进行反思总结教学。因此,必须迅速扭转音乐教学中大量存在的低效教学的不利局面,大力提倡并实践音乐的有效教学。

我认为,为实践中学音乐课的有效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音乐课的备课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认识到“教”和“学”的方法的重要性。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师(教法),更要备学生(学法)。在备教法之前教师对所教的学生的学习层次、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学习方式、所教内容的难易程度、可以使用的教学资源,都要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教师才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只有这样才可以把音乐教学的目标有效地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

能否上一节有效课,教材的内容有决定性的因素。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的差异。如果教师一味地按照教材、教参去授课,照本宣科,那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将不尽如人意。比如人音版第三单元的《梨园金曲》,此单元要学习的是京剧。在北方,只要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学得津津有味,甚至自己去找资料拓展,不亦乐乎。而在南方,由于风土人情、人文历史的差异,学生对京剧的了解甚少,不懂得怎么样去感受和欣赏京剧,教学难度和效果显而易见。如果硬是生搬硬套,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会削弱学生对音乐课的激情,使其产生厌恶情绪。因此,教师们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于南方的学生可以考虑采用流行结合京剧的方式进行授课(比如以介绍百事可乐举办的京戏大赛等来引入课题),学唱的部分可以调到欣赏课的教学内容上,适当地引导学生去尝试和接受,同时可以插入粤剧的内容,让学生去分析京剧与粤剧的异同。

课堂内容的设置不可墨守成规,可通过普查的方式去掌握学生内心的动态,设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增进他们对音乐课的兴趣。例如在沿海地区,针对学生热爱港台流行歌曲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些内容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流行歌的教学内容。比如《学生歌》、《强》都是很好的教材。学生热情高涨,学起来分外积极,课堂效果十分好。适当增加课外的内容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开阔学生视野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此外,课件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既能使学生从感官上直接体验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内容产生兴趣。只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导他们去思考,鼓励他们积极讨论问题,就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创设情景,提高教学手段,需要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机、录像机、VCD机等多媒体教学工具,将音乐中的图像、内容、节奏等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他们的眼、耳、手等多种器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二、注重学生在实践中身心的体验及创造

新音乐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全部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这里的参与是指学生全方位、全身心的参与。既要有身体四肢——“身动”的参与,又要有心灵、思维——“心动”的参与。

音乐活动是最生动活泼、最富有生命力的创造性活动。它需要活动主体精神与肉体、心理与生理的全方位参与。新课程标准推出后,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有些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的“身动”的参与,表面上热闹,而实际教学效果甚微。音乐课很大程度上是那种“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只有当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活动时与音乐容为一体,亲自、主动去探寻、领悟、体验,才有可能对音乐真正理解和把握。因此,在音乐课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身动”与“心动”的一起参与。

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样感情之后同工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音调所能表达出这种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可见,人的内心情感是需要内在表达的。音乐则以动作、声音等可见、可听的动态形式承担了人类情感表达的重任。因此对于天性好动的中学生来说,音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身体动作参与。例如,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身动”的机会。包括动口、动手、动脚、动体态,让学生参与创造,将自己所获得的审美体验充分表达出来。但“身动”的参与必须是在“心动”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身体动作是内心体验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时学生的“身动”是自觉的,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体参与。

音乐教学强调蹦蹦跳跳,敲敲打打,交流讨论,即兴表演这些“身动”的参与,但在某些情况下,更需要浮想联翩,心潮澎湃这类心灵震颤的“心动”。特别在音乐欣赏中,表面上表现为一种安静状态,但内心却在剧烈地震颤,被音乐所描绘的情景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与音乐完全融为一体。这样表面上的“静”,深层是“动”——没有游离音乐外的喧闹嘈杂,更没有哗众取宠的虚假表演,唯有音乐浸润心灵的陶然沉醉……这样的“心动”才是音乐中高层次的动。

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创造,中学生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通过模仿,以有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师要注意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

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变“教书匠”为教学设计师、“指导者”、“合作伙伴”,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人际环境。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说不。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

三、课后的教学反思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只顾课堂气氛的热闹,却缺乏了学生心动的体验。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要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关注到每一为学生,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在创作中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捕捉下来,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能为教研积累第一手素材,又能够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新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一种压力,同时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对于如何上一节有效课,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尽相同,不同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教法。但只有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全新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经常在实践中进行反思、研究、改进,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尹红.音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浅谈 篇7

一、充分备课

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提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而教材是教学资源中非常重要的。要想提高音乐课的有效性, 教师就必须研究文本并充分理解、整合教学目标,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确定教学的重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考虑哪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会构成挑战, 并针对性地设计策略以便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挖掘训练要素, 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将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相结合, 突出鲜明、具体的特点, 遵循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差异, 分层次、分类型、分程度进行备课。真正吃透教材, 充分掌握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学生需要掌握, 才能更好地将教材内容完整地诠释给学生, 让学生对课堂的学习内容有全面的掌握并很好地吸收, 所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是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

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那就是让他们在音乐课中感受到快乐。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课堂中我通过讲故事、猜谜语以及游戏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节课中, 我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讲, 让他们多表演、多参与、多评价, 在节奏中歌词中进行编创活动, 让学生互评。将知识渗透在活动中, 激发他们的动力, 这样, 学生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轻松。要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大胆创新, 允许学生有许多不同的答案, 课堂气氛自然活跃。用猜谜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注意力以讲故事来引发他们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表演各民族的舞蹈, 来感受各民族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一节课下来, 他们既完成了教学任务, 也对音乐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学x x x∣x x x∣x x x∣x x x‖节奏时, 我让学生做“火车进站”节奏游戏, 要求集体拍出正确的节奏。方法是做几张卡片, 由两人一组拿着作为火车站, 另外由5至8人一列, 搭成火车状。四二拍的音乐开始, “火车”自由跑动, 跑到“火车站”前集体按音乐节拍拍“火车站”卡片上的节奏。如果全体拍对, “火车站”卡片高举过头, 让“火车”进站, 游戏继续开始。如果拍错或拍得不整齐, “火车站”卡片放下, 表示不能进站, 搭火车的第一人退到最后。从游戏活动中, 学生不仅学会了节奏, 感受了兴趣, 还真正做到了动手、动口、动脑。这时学生会笑脸常挂、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嘴常开,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电教媒体图文并茂, 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 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 复杂的音乐知识简单化, 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 给学生提供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合理利用电教媒体能把音乐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学生在中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 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 当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绩时, 作为教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新课程的实施, 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 带来了新挑战, 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

四、运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语言, 深入浅出地讲解、传授新知识

这不但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也会加深学生的记忆。如把附点音符中的附点比做某某音符带了个“小弟弟”, “小弟弟”乘车要买半票 (当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买整票) 。这样, 把附点的时值总是等于前面音符时值的二分之一 (一半) , 而与半票是整票价格的一半有机地联系起来。这就较好地克服了学生把附点的时值固定当做半拍的错误概念了。把顿音号比喻成啄食的鸡嘴:顿音号, 像鸡嘴, 应该唱得短又脆;把重音号比喻成箭头:重音号, 像箭头, 时间唱足音饱满;把延长号比喻成眼睛上面加眉毛;把连音号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桥;把渐强号比喻成喇叭, 左边小来右边大;把渐弱号比喻成宝剑右边小来左边大;把休止符比作“某某同学没赶上车”, 要给他留座位 (即空出与音符相应的时值) 。也可以将一些音乐符号组成“鸟”, 让学生辨认。上述方法, 既交待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 又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引他们对知识概念的理解。

五、注重个性发展, 鼓励音乐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现与突破, 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和发展。音乐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创造性的特征, 为鼓励音乐创造这一理念的贯彻提供了可能性。小组合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协作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改善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的效率, 而且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创造精神。如在《小雨沙沙》的节奏教学中, 就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几个人在一起自由练习出示在黑板上的难点节奏。开始时, 学生有的打正确, 有的打错。但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各抒己见, 组内的同学就会相互纠正并练习, 学会正确的打法。等到教师提问个别学生时, 一般都能准确地打出节奏。有的学生可能存在着一些小的节奏错误, 但加上教师示范点拨, 然后再次分组练习, 第二次学生反馈给教师的节奏都是正确的了。它比起先教师教后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显得更灵活, 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学生主体贯穿于节奏教学之中, 有利于个性充分发展, 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论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篇8

1.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和学习兴趣。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用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那首著名诗篇。再如欣赏“音乐与诗歌”中《阳关三叠》时,我让学生在了解了诗中伤感绝望的离乡之愁后,从已学过的古诗中寻找和这首诗情绪相反的诗句,这种做法很新鲜,学生们的参与热情也就很高,连许多平时上课不很积极的学生都在搜肠刮肚地思考,当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被找到后,学生的成就感和兴趣陡然提升。

2. 教师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音乐,而且由于音乐与其它艺术及学科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又成了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知识的课,当然,音乐还是主要的。在上高中音乐欣赏课时要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了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由于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作品时,尤其要注意作品的旋律性。有时还要选择些课本之外的作品,也可以结合课本要求给学生欣赏流行音乐,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学生的欣赏视野。甚至还可以选用一些有特色的地方音乐进行课堂教学。另外,要学好音乐欣赏,还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地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音像、图片、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 ,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音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可见,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处于平等地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老师问学生,而少有学生问老师,如此一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抑制,他们只会墨守成规。只有把自己融入学生中,做学生的朋友,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激起学生的心灵火花。对一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如果只是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听,那么学生的审美体验与情感目标的培养,将是微乎其微的。如果废除这种教师的一家之言的作法,则会是另一番天地,合作教学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由于教师的一家之言给学生带来的对问题不求甚解的态度。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分依赖教师,在合作教学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氛围,大力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加强,思想得到了解放,更好地使学生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时,我让学生自己寻找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的背景材料,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背景知识,先在课前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记下在欣赏过程中还不能完会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之处。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就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很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并谈了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如有的同学了解到越剧中有关于梁祝的剧目,民间有关于梁祝的民歌,甚至有同学还演唱了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音乐创作的通俗歌曲。同时大家还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讨论,同学们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又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欣赏时我不时地穿插讲解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大家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 更新评价方法,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篇9

一、情境激趣, 实现课堂有效性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 只要对某个事物有兴趣, 就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使学习不致于成为沉重的负担。但兴趣不是天生的, 它是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结果。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特定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这种情境,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如苏少版六年级上册歌曲《红河谷》。在导入歌曲时我用手风琴拉奏了一小段探戈音乐, 激发了学生学习美国布鲁斯音乐的热情, 这种独特的在Ⅲ级音和Ⅻ级音上降低半音的音调、速度缓慢的“哀伤音乐”就被称为“布鲁斯”, 也叫“蓝调”, 学生有了兴趣这位好老师, 学习起来歌曲就投入多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 课堂上教师要是能用生动的形式将所要学的知识技能装扮起来, 制造轻松的氛围, 创设富有情趣的音乐情境, 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带着浓郁的求知欲走进课堂。

二、情境激发想象, 实现课堂有效性

由于音乐的抽象性, 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可以自由展开想象的翅膀, 随着音乐旋律的变化起伏, 脑海里的情境可以不断变幻。如果在一种刻板、枯燥的环境下, 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无法充分发挥。教师需用生动的语言和画面营造一个与音乐相关连的意境, 从而引导学生去想象。

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歌曲《乡间的小路》。在学习歌曲时我运用绘画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过这个幽静、美丽的小路后, 直接播放这段音乐。通过制造一种神秘的情境, 引发学生欣赏音乐, 用心感受音乐所描绘的意境。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和情绪的变化, 紧紧扣住了学生的心弦, 将学生的无穷想象创造性地发挥得淋漓尽致。有个学生听了音乐后, 这样描述:在一个乡间的小路上, 有位妈妈正在寻找她那走失的孩子。在陡峭的小道上, 一不小心就会摔下去, 可妈妈坚信自己会找到自己的孩子, 还是勇往直前。终于, 她穿过了小道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树林里, 那里……接着, 妈妈在树林里的小木屋里累得睡着了, 她梦见了自己与孩子团聚了。我终于相信了, 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惊人的, 无穷的想象蕴含了无尽的创造。正如新大纲中指出:“作为教师要能根据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为学生创设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

三、情境激发审美能力, 实现课堂有效性

审美能力的提高需要美好的意境。教师要是能创设适合音乐教育的美的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歌唱、欣赏、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 学生就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妙和力量。

如苏少版五年级下册欣赏内容丁善德的钢琴曲《捉迷藏》。仅仅通过一二遍的反复欣赏很难让学生听懂乐曲中表现出的意境, 我就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营造一个情境。教学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做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玩过一阵后, 我让学生说说捉迷藏的心情如何, 学生会说很兴奋、很愉快, 但当自己快被抓住的时候又很紧张。于是我又让学生在《捉迷藏》的钢琴乐曲声中来做这个游戏, 并要求学生根据音乐的描绘来做游戏, 学生在游戏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音响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和表情的感受与分析, 获得了感知音乐美和表现音乐美的能力。

四、情境联系生活, 实现课堂有效性

理想的课堂是学生思维放飞的课堂, 要想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 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才能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求知,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授六年级歌曲《手拉手, 地球村》时, 就可以联系北京奥运会, 在那激荡万千中国人的开幕式画面中欣赏奥运会会歌《我和你》, 激发学生无限的爱国热情, 从而了解历届奥运会优秀的音乐作品, 当然重点在于欣赏《手拉手, 地球村》, 由此把生活与教材结合起来。再如在欣赏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前, 可以请一位同学在《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声中朗诵《黄河颂》以引出作品, 熟悉的知识可以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 很好地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 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根本目的, 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作为音乐教师, 要发挥引导作用, 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可表现因素, 善用情境教学, 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想象和思考, 不断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提高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总之, 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教师遵循音乐作品的意境,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思维, 在思维中体验, 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音乐感知, 由音乐作品的感性认识到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 从而摆脱低效、无效、负效的教学,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摘要:情境教学, 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创的一种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和听课激情的一个场景, 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 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适当的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机条件。

关键词:情境教学,音乐课堂,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篇10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

关于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问题的探讨, 一直在音乐教育领域中不断的深化和拓宽。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成熟的, 很多的活动都受到身边大人的影响, 而在小学生生活圈子中最亲近的便是自己的家长和学校的老师, 尤其是自己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所以要有效地在小学中开展好音乐教学工作, 是离不开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的。到底应该怎么样才可以真正有利于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和发展呢?本人将从音乐教师、班主任以及学生家长三个维度展开分析讨论。

一、优化音乐课堂教学

小学音乐教师, 作为开展音乐教学的核心人物, 其自身的个人魅力和音乐素质程度, 直接影响小学生对待音乐课的态度, 这也就直接涉及到课堂教学能否成功和有效的问题。小学生是否可以真正接受音乐知识, 不单单取决于音乐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否丰富、精彩, 还受到小学生内心渴望和诉求的影响。这便要求音乐教师, 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树立一个多才多艺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学生, 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人气, 以此提升自己的亲和度, 那么上课才能够如鱼得水般自在圆满。

(一) 音乐教师的课堂自信展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我们都有过将某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树立为偶像和奋斗目标, 以其为首是瞻的心理历程。这样的偶像心理在学生, 尤其是小学生期间更是多见。因而, 音乐教师必须自我督促, 在音乐课堂上随时自信的展现自己的才能。首先, 严格要求自己进行音乐相关知识的扩充和专业技能的修炼。只有当教师自己拥有了一桶水的知识, 才能让尚未装满自己知识水库的学生们有所获、有所得, 进而改变关于音乐纯粹娱乐, 并无知识性可言的观念看法;其次, 不断地深入学习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 充实心理学知识。要学会观察和抓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并结合和课程标准预设的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高效教学;第三, 多吸取其他科目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方法、手段, 以此提升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吸收课堂知识学习。

只要音乐教师日常生活中就随时有意识的对自己展开严格训练, 相信每个音乐教师都能够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自信地大放异彩, 这样, 音乐教师自身的魅力可以先入为主的让小学生对音乐课堂带有一定期待, 而后在课堂上时而对小学生展开激励教学的攻势, 相信小学生自然就会慢慢的习惯并喜欢上音乐课堂。

(二) 适当运用激励教学法

所谓的激励教学就是以各种形式给于小学生心理上的鼓励, 激发他们认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渴望。在形式上来说, 可分为两种:语言激励法和竞争激励法。

1. 语言激励法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 语言激励法主要通过语言来鼓励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激励他们主动、自觉的吸收课堂知识点。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要怀抱着一种赞赏和喜爱的心态, 让小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老师是真心在表扬自己, 而不是一种习惯性动作。

语言的方式, 可以将其划分为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两种, 所以开展语言激励法的方式亦可划分为:口头语言激励。直接以赞美的言语表扬学生的表现, 就是在课堂中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肯定, 当孩子们遇见难题是给予安慰和鼓励。如:刚学习一首新歌曲时, 学生基本准确的演唱完歌曲之后, 可以直接以开心而自豪的口吻告诉学生:“你们唱的真棒。”, 当某个学生答题时遇到卡带, 那你也不妨说一句“没关系, 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是非常勇敢的表现”等等。肢体语言激励。以肢体动作, 例如常用的鼓掌、竖起大拇指等, 或者纯粹以期许和鼓励的眼神给学生以示意。需要强调的是, 在同一节音乐课中不要过多的运用表扬, 而是当学生真的做到了某个课程进行环节中所要求的要点, 才给于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因为, 时而出现的表扬和激励会让孩子们对其习以为常, 继而失去了激励的真正意义。

2. 竞争激励法

竞争激励法, 主要是抓住小学生好胜心强、持久性差的特点, 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个人或小组之间的比赛, 从而有效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即:音乐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 帮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其竞争活动形式尽量要丰富多彩。如:开展情境表演比赛、歌唱比赛, 或者是各种音乐小知识抢答的比赛等。

(三) 注重视听觉体验和探索

音乐课堂有效性的主要体现, 是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否有所提升。这要求音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视听觉体验和感受。

1. 重视听觉培养和情感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其学习的基础, 也是整个审美体验的基础。因此, 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其目的是在听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精细、敏锐的感悟力, 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反之,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 若缺乏音乐美感的体验和感受, 仅凭单纯文本式的说教是违背音乐教学的教学核心目标的, 同时也影响了音乐教育功能的发挥。所以, 在音乐教学设计初期就要考虑到音乐的重要性, 并尽可能的让学生多多用耳朵去体验音乐本体。

音乐被誉为“人类感情的速记”, 在其感悟中有情感显现。每个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感受, 因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在聆听过程中, 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悟所听音乐的情感内涵为何?小学生的词库中的词汇本就不多, 只要求他们说音乐带给他们的感受是快乐的, 还是悲伤的, 或者是纯粹像在讲一个生活小故事等等, 当小学生慢慢习惯了这种听着音乐谈感受的形式, 也就意味着慢慢的他们对这种形式也带有了一定的学习惯性。换句话说, 音乐教学至少达到了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的目的。

而且, 在参与各种音乐活动中, 学生必定是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愉悦感的, 当这样一种愉悦感经过长期的积累, 慢慢就会成为一种惯性的情感。但是要注意到的是, 音乐体验中的惯性情感的培养是以聆听感受音乐作为前提的, 所以说在音乐教学中, 音乐教师们绝不能仅仅满足于热热闹闹的流于形式的课堂, 而是要注重挖掘不仅生动活泼、气氛活跃, 而且又充斥着音乐作品的审美体验的音乐课堂。

2. 引导学生的音乐联觉

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途径之一是听赏中的想象, 它也是学生对音乐审美感知的一种再表现与再创造。音乐不同于美术, 它是无形的艺术, 看不到也摸不着, 需要学生在聆听的同时, 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 将音乐作品的形象与熟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将无形的音乐与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或符号联系起来, 凭借这联想探究性地、自主性地来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音乐旋律流动的特性为学生想象的展开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层次的差别, 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不尽相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不同时间聆听同一音乐时的心境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音乐教师应该要在音乐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额联想和想象, 并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联想, 当然要考虑到小学生生活经验的不完善, 在教学实践中, 要善于利用生动形象的故事, 或者是形象鲜明的图画展开引导, 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一座联想和想象的桥梁, 并以奖励小礼物的形式鼓励小学生积极勇敢的表达自己的音乐想象画面。

另外, 较为有效引导学生展开连线的方式还有根据教学内容, 创设一种合适的情境,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继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探究、表现和创造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班主任协助管理

在小学生眼中, 班主任是最有权利管束自己的人物, 总带有又敬又畏的心理, 对于班主任的批评或表扬更加显得重视。因此, 要让音乐课全方面的活跃起来, 也是离不开班主任的协助管理的。当然, 其他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课教师对待音乐课的态度也会对小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因此, 其他科目教师的从旁帮助也是少不了的。

(一) 以平等心态对待音乐课

语文、数学与英语等术科学习是重要的, 然而, 音乐课以音乐这一较为轻松、娱乐的媒介作为教学主题, 其体验和感悟可以从审美意识上给予学生以育人的效果。俗话说“学习音乐的孩子没有坏孩子”, 只要是喜欢音乐, 能够感受音乐美感的学生必定对待任何其他的学科学习也是认真努力的, 因此在对待音乐课的观念意识上, 班主任和其他科目教师都应该给于同样的重视。

在课程的安排设置上, 每个科目的课时量都是课表安排初期就设定好的, 音乐课也同样占有课时量, 并不能无故占用音乐课的时间, 若真有意外因素不得不以其他科目代替音乐课, 也要在学生面前给于郑重说明, 并安排补课之类的。只有这样,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才不至于会将音乐课也设置在可有可无的境地之中, 还是会认为音乐课也是重要的, 是出于意外原因才暂时被其他科目替代。

(二) 相互沟通, 促进教师间交流

每个科目的上课形式虽然不尽相同, 但是教学的大目标还是一样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 对于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方面, 各个科目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和有效手段方式。那么, 班主任便可以充当组织者和纽带, 适时组织各科目教师一起开展教学交流会, 多多沟通学生管理问题以及教学方式方法问题等, 共同促进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音乐课作为一种素质培养课程, 课时安排上一般也就一周一节课, 因此与学生的沟通和了解, 定是不如班主任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的。因此, 音乐教师便可通过教学交流会这样的形式, 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去了解学生, 并随时掌握学生动态, 从而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也可以达到因材施教。

三、强化家长的艺术培养意识

近些年来, 对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和培养的观念, 在家长群体中有所增强。而且, 家长的意识观念和言行举止, 对于孩子们的艺术培养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当家长提出要求小学生学习某一种技能, 不论是舞蹈、乐器还是书法, 即使学生自己刚开始并不很乐意, 但在慢慢的熏陶和培养之下, 也会慢慢习惯并有所坚持。学的好或者不好, 对于学习者自己的天赋虽然有一定的要求, 但学生家长的意识观念的影响明显是占上风的。例如学习某一种乐器, 如果有家长陪同学习, 并时刻督促练习, 那么孩子很明显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因而会从心理滋生出要好好学习的意识;即使中间会有遇见困难就退缩、甚至于想放弃的念头, 但只要在家长的鼓励之下, 他们很快又会恢复状态。在音乐教学上, 亦是如此。每次音乐课结束后, 音乐教师有目的性的布置一些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的小任务, 家长也予以支持和理解, 并能够帮助孩子们去完成音乐作业, 那么在小学生的脑海里, 也就会慢慢树立一种观念意识:音乐作业也是和其他作业一样需要按时完成的, 音乐课也是很重要的, 那么音乐课也应该要更加认真努力才行。

综上所述, 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探讨, 虽然主要在于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个人魅力, 但是, 班主任及其他科目教师、学生家长都占据着一定的影响。在小学学习成长过程中, 接触最多的莫过于是自己的父母和班主任。所以, 在小学生的意识观念中对于父母和班主任都保有着一种敬畏倾向, 只要当班主任或者是家长们对音乐学科有一定的期待, 那小学生们对于音乐课上的学习也会充满一份期待, 这样, 在音乐课堂上的纪律也便得到了一定的保障。如若学生是持着尊重和主动的心态上音乐课的话, 那么课堂纪律就不需要特别花时间去管理了, 音乐教师也就可以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上好音乐课, 如何让学生更加轻松而有效地学习音乐, 欣赏音乐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来。如此不断地良性循环, 要让小学中音乐课的有效性从实质上提升, 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1].陈青青《关于小学音乐教育中趣味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 (13)

[2].陈小军《小学音乐教育:问题与对策》[J].网络财富.2009 (21)

[3].方承麒《插上想象翅膀创造自由时空——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探索》[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 (01)

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43-01

由于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师采用的教学策略不科学,影响到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进而相应的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全面的创新教学方法,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小学音乐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一、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做一曲美妙的歌曲,那么一个巧妙的导入就如同歌曲中引人入胜的前奏。它能让学生在进入课堂后的极短时间内稳定情绪,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广阔性,使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导入,这样才能够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具体可以采用如下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一,利用讲故事、猜谜语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这种课堂导入的优势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生都非常爱听故事、猜谜语,如果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故事和谜语联系在一起,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用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激趣。例如,在教授《金孔雀轻轻跳》时,教师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简洁柔美的动作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也随着教师一起伸展肢体模仿孔雀舞的动作,感受傣家人特有的风情,从而导入新歌的教学。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了音乐。可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显著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只有愿意去学习,才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和鼓励

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和鼓励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众所周知,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而学生如果听到教师的表扬,能够激发起学习的自信心,在课堂上会更加积极的配合教师,进而也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学生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教师要耐性的倾听,在倾听之后,还应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并且委婉的提出学生的不足,学生会根据教师的指导,不断的改正自身的不足,提高演唱水平,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要的。

三、教师应优化教学语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应该不断的优化教学语言,实现语言的准确和简练。所谓准确,就是用最确切、恰当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意义。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它离不开知识性这一原则。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讲话语法不规范,就会造成词不达意、语无伦次,从而影响知识信息的有效传递。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如“节拍”与“节奏”“山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教师一定要表达准确,不能相差一个字。言之无物、似是而非的语言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所谓简练,就是在教学中用最经济的语言表达最大容量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增强知识传授的透明度。由于教材内容繁多,教师不能被点滴零碎的知识牵着鼻子走,这也讲,那也抓,而要讲其所当讲,讲在点子上,紧扣教学目的,抓点带面。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建立在教师教学语言的准确和简练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发现自身在教学语言方面的不足,并且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这样才能够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效果,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对于教师教授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提高教学的效果。另外,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只有教授学生一部分较为重要的知识,还有很多的知识教师没有时间教授,而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够对于教师没有教授的音乐知识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内在的主动性,杜绝你说我听,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的独立性。只有从这点做起才能把握现代音乐教学的实质,切实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面窄,并且很多学生胆子非常小,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之后,不敢向教师提问,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针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并且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学习音乐知识,进行歌曲的练习,当遇到学习中的困难的时候,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帮助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于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能够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3(08).

[2] 郭明.探究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3] 张梅.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1(08).

[4] 冯会.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6).

[5] 吴玲.如何创造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J].文理导航(下旬).2011(09).

音乐课有效性教学 篇12

一、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唱歌教学不仅是音乐课程教学中的最主要内容, 这也是对于学生展开音乐熏陶的一个有效过程。想要让初中音乐唱歌教学更为高效地展开, 这首先需要教师为学生们创设好的教学情境。音乐本身就是很富感染力的, 好的音乐只有在好的氛围下才能充分显现出其价值。唱歌教学也一样, 想要让大家唱得更投入、更动情, 教师很有必要给学生们创设好的歌唱情境与歌唱氛围。音乐课本中的许多教学内容与曲目都是有着较为浓厚的文化背景, 并且含有一定的艺术元素。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因素展开积极有效的挖掘, 并且对这些内容展开充分的利用。只有给学生们营造出好的教学氛围后, 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作品中, 才能够唱得更好。

“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是很美好的一个单元, 这一单元中所涵盖的曲目大多都和美丽的自然景物有关。本单元包含两首歌曲, 通过学唱这两首歌曲, 要让学生们学会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表达郊外远足的愉快心情。同时, 也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育学生增强保护大自然的责任感。在聆听《回音》这首采用双合唱队表演形式的合唱曲时, 要引导学生在音色力度上进行对比, 并运用调性、和声等手段予以渲染, 要能够通过恰当的演唱技巧反映青年人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为了给学生们创设更好的音乐氛围与教学情境, 教学前我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群学生到郊外春游的情境。大家都看得饶有兴致, 随后, 我展开了教学导入:阳春三月正是春游的好时节。同学们, 在你们以前的春游中看到哪些春天的美景, 有什么感受, 请你们用美好的语句或诗歌表达一下。大家纷纷回忆自己有过的郊游经验, 并且用美好的诗句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当学生们慢慢融入到教学情境中后, 我会给大家播放今天要学唱的曲目, 让大家感受到音乐的美好。这不仅是一个很好的教学铺垫, 这也会让学生们在好的教学情境下更好地展开歌曲学唱。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想要让唱歌教学更为高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们领会到这些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内涵, 体验到作品中所传达的价值与感情。只有当学生们真正走入到这些作品中, 并且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些曲目, 学生们在唱的时候才会更为用心, 才会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吸引学生们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有意思的背景知识, 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 促进学生们对于教学内容的认识, 这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走入这些曲目中来, 在自己唱的时候更动听。

《欧美览胜》单元在欧美的音乐宝库中撷取了几颗晶莹的民歌俗乐宝石奉献给学生, 让学生们能在欣赏各种音乐的活动中, 体会到音乐世界的博大, 并且让学生们能够感悟各具风情的民族民间音乐, 能够超越国界领略到世界音乐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中应当使学生了解近现代欧洲、北美专业音乐的发达也是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要让学生们熟悉并记住一些世界著名的欧美歌曲、乐曲, 领略其独特的魅力和绚丽的色彩, 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积淀, 增强学生了解优秀音乐文化的愿望与兴趣。在学唱这一单元的曲目时结合每一首歌曲的教学过程我都会给学生们介绍一些有意思的背景知识, 会让大家了解到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 当地民间音乐的一些特色等。这不仅是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宽, 也能够让唱歌教学更有效。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好的唱歌教学中教学模式应当是多元的。唱歌不仅仅是唱, 唱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们对于曲目乃至音乐作品后的情感与文化的体验。这些都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作为有效支撑。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让学生们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也有更多有益的收获。可以让学生们认识一些很别致传统的乐器, 也可以让大家对于民族音乐以及古典音乐有更多的了解与认识。这些不仅是对于唱歌教学的重要辅助, 也是提升唱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在学习《悠远古风》这一单元的内容时, 本单元以《悠远古风》为题, 通过演唱与感受, 要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辉煌与成就, 启迪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 增进他们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内容文化底蕴比较浓厚, 所学习的内容与学生可能有一定距离, 如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参与教学实践, 是教与学顺利展开的关键。怎样使学生从不知→知→了解→喜爱, 教师需要精心地准备, 钻研教材, 多样化课堂教学。我选用了演唱《阳关三叠》、欣赏埙独奏《怀古》、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 补充欣赏古琴曲《流水》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结合相关曲目给学生们介绍这些曲目后的文化背景, 同时, 让学生逐渐了解一些他们不认识的传统乐器。学生们都听得非常仔细, 这些教学过程也是对于歌唱教学的非常有效的辅助。

四、结语

上一篇:气囊抛光下一篇:租赁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