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好朋友教学反思(精选8篇)
音乐课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1
一节课下来,学生学会了演唱歌曲,也基本掌握了歌曲中的难点,教师也比以往上相似的基础乐理我系们崴桑惭У每模翁没购芑钤尽N揖醯米钪匾氖钦饨诳胃菅肀叩幕疃铀亲钍煜?/font>简单的游戏入手,并将游戏与音乐进行巧妙的沟通,在游戏中渗透基础知识的学习,这节课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将某一特定的节奏或旋律融到他们所熟悉的某一特定的动作组合之中,孩子就特别容
易接受和掌握。而且真正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掌握的,但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活、对学生、对音乐学习规律的深刻洞察力,深刻的文化素养以及较高的教育教学技巧。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情境是音乐课中“情感渗透”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使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本课设计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春天美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自发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用心去感受和体验音乐。
2、以听觉为主线,反复聆听
音乐的审美感知是通过听觉进行的,因此,“听”应作为学生音乐教育的一条主线。正如课标中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在本课学唱新歌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导入——初听——音乐记忆——学唱歌词——歌曲处理。归纳起来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用音响导入法,初听歌曲《一对好朋友》旋律,感受体验歌曲情绪;第二层,学生对歌曲旋律多次聆听、哼唱,在审美体验中记忆音乐,为后面的学唱歌词作铺垫;第三层,用多种形式学唱歌词,听唱结合,巩固记忆;第四层,感受音乐意境和歌词的意境,加深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声音表现自己对歌曲的理解。通过这四个层次,努力体现了以审美为核心,在审美体验中走进音乐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把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3、设计音乐活动,积极参与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当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成为音乐课堂的主体,自己主动地去探寻、领悟时,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地进入音乐,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音乐活动,如歌表演、打击乐器伴奏、音乐游戏等,让学生通过音乐实践体会音乐学习的乐趣。本课中,教师启发学生创编歌表演、用打击乐器伴奏,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分组合作设计了动作;选择了串铃、三角铁、沙球等乐器为歌曲伴奏。在此后的合作表演中,学生有的唱,有的跳,有的伴奏,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真正地聆听音乐、领悟音乐、享受音乐,合作能力、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高。
4、师生互动,共同体验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新课程提出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角色,投入到学习音乐的情境中。本课教学中,教师时而与学生翩翩起舞,时而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当学生取得成功时,教师也为之兴奋不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一个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这堂课也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比如,在用自己的“乐器”为歌曲伴奏时,一年级的孩子更多的是专注于手上的动作,而忽略耳边的音乐,这样容易造成节奏乱的局面,课堂的纪律也很难把握,以后要引导学生多关注音乐。
音乐课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2
一、课堂导入部分非常重要
尤其是前10分钟的导入如果能够做好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说可以把一些师生问候用音乐唱出来, 通过简短的导入然后直奔主题, 这样学生能很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知识。而导入的方式也必须引起学生的兴趣, 所以说, 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 课堂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半。
二、音乐学习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戏”
只有当孩子在音乐游戏过程中获得快乐, 才能唤起他们对音乐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 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动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各项音乐课常规、在游戏中聆听、在游戏中想象、在游戏中积极表现、在游戏中大胆创造。游戏中, 学生有个体的独立活动, 更有充分的师生、学生合作活动 (如小组合作听辨高音与低音、分角色扮演玩具兵练习走等) , 在这些合作的游戏活动中, 学生不仅学会了相关的本领, 体会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 更为重要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与人交流、与人对话, 锻炼了胆识, 增强了自信心。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中, “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到了,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达到了。这全受益于采取了“游戏、合作”的学习方式, 方式的改变也让老师教得轻松愉快, 学生学得快乐有效, 并使音乐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一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识谱、后唱歌, 通常情况下, 针对有一定识谱能力的学生使用这种教学方式, 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果是在农村, 很多同学对简谱并没有了解, 他们没有那么好的先天素质, 如果采取先识谱后唱歌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不但没有对该曲目产生兴趣, 也把课堂前15分钟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掉。对此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 以听为主。条件允许的时候还让学生和着音乐做简单的律动, 使学生对音乐有了听觉上的印象, 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感受音乐,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再通过让学生唱歌, 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歌谱中的难点, 使学生在识谱时降低难度, 让学生感觉识谱并不太难, 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加深对音乐的热爱。对于有素质的学生, 也可以让其来做带头, 教大家一起来识谱, 这样就起到了带头作用。所以说先唱歌、后识谱和先识谱、后唱歌在教学目的上并不矛盾。
四、音乐教师更要更新观念, 转变思路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必须抛弃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 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我们教师应当更新观念, 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这样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提问方式,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动脑子想出答案。例如:音乐课本经常出现的创编歌词和歌谱, 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练习机会。每当学生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词, 也显得特别兴奋。因此在音乐课上, 老师应该不断拓展更大的创作空间让学生们自主发挥。
五、教师应善于启发
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双“感知音乐的耳朵”。让学生学会欣赏, 是培养学生听觉、感受音乐的前提。过去曾片面认为, 中小学音乐课就是教一首新歌、识几个音符, 音乐欣赏不是这个年龄段所能感受的。事实证明:只要不断启发, 学生还是能够懂得欣赏音乐的。学会欣赏, 将带给学生音乐感知的快乐, 在这一点上, 教师的循循善诱尤为重要。
六、结合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音乐、舞蹈、诗歌、绘画是文学艺术范畴中的几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各有其表现特征, 但相互间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在审美意义、表现手法方面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其目的是一致的。音乐、诗歌有声无形, 而绘画、舞蹈则有形无声, 它们相互结合后的表现形式更加完美。
孩子就象一张白纸, 你给什么就留下什么。而音乐, 特别是美妙的音乐, 蕴涵着真、善、美的音乐, 有着无尽文化内涵的音乐, 从小给予孩子心灵的滋养, 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作。我爱音乐, 我爱孩子。我要做一名音乐文化的传播者, 把爱和音乐给予孩子, 只要我不断努力加强自身的音乐修养和人文修养, 总有一天, 孩子们一定会爱上音乐。
一节音乐课的教学反思 篇3
1964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我们音乐老师再熟悉不过的音乐作品。对于中国人来说,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芭蕾舞剧的意义,其中的歌曲《红色娘子军连歌》《军民团结一家亲》曾经在20世纪60年代末掀起的“普及样板戏”的热潮中广为流传。
选择这个内容是为了上一节公开课,几乎翻遍了网上所有的教案和参考资料,发现上面的教学内容无非就是关于《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学唱,《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和《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音乐欣赏。我不禁反思:单单这么几首曲子的欣赏,我们的学生就真正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了吗?真正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了吗?也就在那一刻,一个念头在脑海中闪现,我要上一堂与众不同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要让我们学生真正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构课的过程是痛苦的,面对着一大堆的教案,翻阅着一页页的教参,欣赏着整一部的舞剧,聆听着一首首的乐曲,千头万绪,让我无从下手,找不到出口,我要怎么教?我要教什么?经过两天的痛苦思考和与办公室同事的讨论,我想到了《红色娘子军》是中国的芭蕾舞剧,那么我何不从中国入手,探寻它的中国魅力呢?接下来在对舞剧的概念解释中,我又犯愁了,教参中的解释是:舞剧又叫芭蕾。正确吗?经过一番求证和查找资料,为了避免原则性的错误,更贴近于《红色娘子军》的本身,最后我把课题正式确定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有了这样一个课题,此后的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题材、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音乐、舞蹈这五个方面让学生体会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通过对故事的讲述,让学生知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题材是以中国的革命历史作为创作依托的。通过《娘子军操练舞》等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欣赏,让学生了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舞台布景、服装化妆、道具、舞蹈上的中国魅力。接着通过《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欣赏让学生在体会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的同时,分析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音乐方面的中国魅力。丰富的音响资料,视频中舞蹈演员高超的芭蕾技巧,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在惊叹的同时,快乐地感受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的审美情感虽然略显稚嫩,但已经显露了追求美的倪端,这正是需要扶持和引导的地方。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在获得音乐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让一种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是教师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每一位老师都会根据一定的目标要求,选择适当的内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找准教学“切入点”在教学设计时是尤为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总的设计思路或框架,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同时在教学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知识水平,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激发创造性思维等等。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
教学中的“切入点”犹如化妆师化妆时关键的一笔,犹如美术家构图时的最佳角度。找不准它,我们的教学将无法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无法进入学生的心灵。找准教学切入点,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教学切入点尽可能地要小,具有针对性。刚刚开始确定《红色娘子军》作为教学内容的时候,是介绍舞剧概念还是介绍芭蕾舞剧,使我一下子犯难了。最后选择介绍芭蕾舞剧这个概念,最终的原因是缩小知识点,使概念的指向性更明确,更具有针对性。
2.教学切入点的选择要直指作品最具特色的方面。作为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从1964年演到今天,创下了近3000场久演不衰的艺术神话,它在芭蕾舞台上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的形象,将芭蕾的精华与中国的气派融为一体。因此,我以“感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为整堂课的切入点,结合芭蕾舞剧的概念,抓住舞蹈、音乐这两大要素展开教学,师生共同探究、体验作品的“洋为中用”之美。
整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序幕加六幕组成,为了突出中国特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选取了《娘子军操练舞》《黎族少女舞》《赤卫队员五寸刀舞》《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相亲慰问红军》《红色娘子军连歌》这几首具有中国特的舞蹈和音乐。在整个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安排上,我时刻围绕着让学生感受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这个切入点,由听故事——看舞蹈中的道具、服装、舞台布景——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聆听舞蹈中的音乐——演唱主题曲,由浅到深,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同时每个环节之间又有着相互的联系,如:欣赏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这个环节中,在让学生欣赏舞蹈的同时,我还请学生关注舞蹈中的音乐,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舞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压抑恐怖的黎族少女音乐,活泼欢快的女战士音乐,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下一个环节关于舞剧的音乐的聆听和体验。
我力求通过挖掘舞剧中最具有表现力的舞蹈、音乐要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
二、充分把握教学内容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一桶水”这句话曾在教育界流行一时,在新课程标准下,这句话又有了新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随时“添水”“换水”,及时地对自己的一桶水更换更有营养价值的“优质矿泉水”和“活水”。
我习惯在备课、上课、课后问自己为什么?从而促使自己多找资料、多看书,尽量避免原则性的、专业上的错误,解决模棱两可的知识点。同时多提问、多思考,可以促使我们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添水”“换水”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上。如为了让学生知道《娘子军操练舞》的舞台背景是具有海南地域风情的,我特地去网上查找了木棉树以及它在海南人心中的地位;《黎族少女舞》欣赏时,我找了黎族的相关资料。细节决定成败,于细微处做文章,才能使我们充分地把握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更加严谨、完美,让学生信服。
三、精心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为了有效地完成一定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法,又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法,是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结合。在本节课中,我选择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视频欣赏,感受魅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本节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精心选择的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蹈,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眼球,震撼着学生的视听。
2.对比感知,体会魅力。对比是音乐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运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可以随时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突出知识的特点。为了突出音乐在芭蕾舞剧中的作用,我两次运用了对比的教学手段:第一次,通过舞蹈《黎族少女舞》和《女战士与炊事班长舞》的对比欣赏,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音乐能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由探究舞蹈的中国魅力过渡到了探究音乐的中国魅力这个环节。第二次,通过有声和无声两个版本的《乡亲慰问红军》舞蹈欣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与舞蹈的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一次次的对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3.动静结合,提高魅力。“动”和“静”的巧妙结合,会使课堂产生错落有致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和思考,又要让他们热烈地讨论和积极地参与表现,使他们在思考和讨论中掌握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感悟和体会。如《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学唱环节的安排,在演唱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音乐的中国魅力,同时学生用歌声表达的是他们对于艺术家们创造出这样一部芭蕾精品的骄傲和自豪。最后通过讨论,总结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中国魅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回顾和升华。
每一首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构思之路,是智慧的结晶。每一个音符,都历经长期的酝酿,耐人寻味。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总会巧妙地摸索出一条通向音乐深处的最佳途径。不同类型的作品,用不同的切入方式,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因音乐而宜,因教师而宜,因学生而宜,定会让我们的音乐课堂色彩纷呈。
学生感受:
807班,罗梦婷:“舞蹈是一种艺术,一种生活,一种情感的表达。欣赏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使我沉浸在舞蹈艺术的神奇圣境之中。人们络绎不绝的舞姿飞舞散开,曲折的身段手脚合并,轻步漫舞似飞燕掠水,真可称‘珠缨旋转星宿摇,花曼抖擞龙蛇动’。演员们用自己的舞姿诠释着生命的赞歌,她们用脚尖描绘着飒爽的英姿,让我们领略了足尖艺术的风采……”
804班,罗文卉:“坐在教室里欣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的心底被深深触动了。看着那足尖轻轻一踮,顺着绷直的足背往上是优雅的身姿。《红色娘子军》没有全身洁白的芭蕾舞裙,有的只是一身身充满革命气息的军装,它没有唯美的背景音乐,有的只是慷慨激昂的革命红歌,它没有芭蕾浪漫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令人敬佩的中国精神——坚贞不渝的信念。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欣赏了整部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809班,郑栋栋:“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芭蕾舞剧,第一次接触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改变了我对芭蕾舞剧的看法,它使我觉得芭蕾不再远离我们的生活,反而就在我们身边。”
810班,陆婧倩:“当一群穿着长衣长裤、戴着军帽的女战士映入你的眼帘——但她们的脚上踩着的却是‘足尖鞋’时——这样的搭配真的太史无前例了,这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让我最震撼的地方……从这节课以后,芭蕾舞剧让我想起的不单单是穿着轻盈纱裙的四小天鹅,而是那群潇洒坚韧的红色娘子军战士!”
小班音乐活动《找朋友》教学反思 篇4
1、熟悉歌曲,学唱歌曲,乐意找朋友做游戏。
2、学习邀请舞,体验游戏中邀请与被邀请的愉快。
这节教学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歌曲感受到拥有朋友的快乐。于是我依据纲要中的内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环节欣赏歌曲回答问题,我先请孩子们安静的欣赏听这首歌,欣赏完并用提问的方式问孩子这首歌讲了什么?她们见到好朋友谁怎么样?儿歌的名称是什么?你在幼儿园的好朋友都有谁呢?第二环节理解歌词请孩子完整的跟老师朗读歌词。第三环节完整演唱歌曲请孩子一边根据歌词一边听着节奏唱出歌词做相应的动作。第四环节学习邀请舞,感受邀请的快乐
当我在走进活动室,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从孩子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
1、歌曲过于熟悉,孩子们的兴趣不足。
2、在动作活动太过单一。
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观察到了学习上的这种现象:
1、没有更好让孩子根据歌词做动作去找好朋友
2、没有让孩子互相参与的机会,只是在原位唱拍手。
这些现象让我知道了原来的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幼儿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被引导的。因此,我觉得原来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调整:将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与动作,更加夸张的演绎歌曲,从而引起幼儿的兴趣。
音乐课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熟悉歌曲旋律,尝试为绿草、蓝天、河水、树林匹配相应的动物形象并进行演唱。
2.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3.感受音乐节奏,乐意参与音乐游戏活动,体验游戏的快乐。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图谱(绿草、蓝天、河水、树林)标题:我们都是好朋友,每组一张小图谱,小动物图片若干(后面贴上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熟悉旋律,找出问题
1.教师清唱歌曲前四句,引导幼儿发现歌曲中的问题
师:“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歌,歌曲中有四个问题,仔细听!”(留一片绿草给谁呀,留一片蓝天给谁呀,留一片河水给谁呀,留一片树林给谁呀。)
师:“请你说一说你听到了哪些问题?”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图谱。
幼1:留一片绿草给谁呀,留一片蓝天给谁呀。
幼2:留一片河水给谁呀,留一片树林给谁呀。
评析:教师的清唱方式,能快速吸引幼儿的眼球,通过引导幼儿聆听歌曲中的问题,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图谱的出示能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2.熟悉歌曲旋律,尝试用完整的语句回答歌曲中的问题
师:“你们真棒,把我唱的四个问题都听出来了,那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师:“有一句小朋友们和我唱得不一样,仔细听。”(重点指出第三句中“河水”节奏快一点)
师:“那留一片绿草给谁呢?留一片蓝天给谁呢?留一片河水给谁呀?留一片树林给谁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歌曲中的话说一说。
幼l:留一片绿草给小猫,小猫在草地上打滚。
幼2:留一片蓝天给小鸟。
幼3:留一片河水给小鱼,小鱼喜欢在小河里游泳。
幼4:留一片树林给大象。
师小结:原来我们可以留一片绿草、蓝天、河水、树林给这么多的小动物。
评析:幼儿跟着旋律试唱歌曲时,由于第三句留一片河水给谁呀旋律有点快,幼儿唱起来显得比较困难,所以教师重点引导这一句,也为下面的环节做好相应的铺垫。由于小动物是孩子们常见的、熟悉的.所以当问及“留一片xx给谁呀”时,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整地说一说。
二、匹配歌词,尝试演唱
1.说明操作要求,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完成图谱
师:“桌子上也有一些小动物,请你们六个小朋友一组,仔细想一想,商量一下,留一片绿草给哪一个小动物?留一片蓝天给哪一个小动物,留一片河水给哪一个小动物?留一片树林给哪一个小动物?记住每个地方只能贴一个小动物哦。”
2.幼儿讨论操作,尝试看着图谱跟着旋律试着演唱歌曲
师:“贴好了以后,请你和好朋友一起看一看,跟着旋律试着把你们的图谱唱出来。”教师在幼儿操作时弹奏歌曲旋律。
评析:在第一个环节中已经有了留一片xx给哪一个小动物的经验,所以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知道该怎么做,通过让幼儿与同伴共同选出四个小动物,提高了幼儿与同伴的合作能力。
三、理解歌词,学唱歌曲
1.教师将幼儿的图谱展示出来,并提问
师:“我们先来看哪一幅呢?谁来选一选。”教师请一名幼儿来挑选。
师:“谁来说一说为什么要留一片绿草给XX,留一片蓝天给XX,留一片河水给XX,留一片树林给XX?”教师引导幼儿用(因为……所以要……)句式说一说。
幼1:因为小兔喜欢在草地上跳来跳去的,所以要留一片绿草给小兔。
幼2:因为蝴蝶喜欢子在天上飞,所以要留一片蓝天给蝴蝶。
幼3:因为河马喜欢呆在小河里,所以要留一片河水给河马。
幼4:因为松鼠喜欢在树上摘果子,所以要留一片树林给松鼠。
师:“真棒!那你们能不能把小动物们唱到歌曲中呢?”幼儿演唱,教师引导。
评析:由于提供的每个小动物都是幼儿常见的,所以对于留一片xx给xx幼儿都能说出理由,但由于中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所以要留一片Xx给xx”,从而帮助幼儿巩固歌词。
2.引出歌曲后两句,幼儿完整演唱歌曲
师:“接下来我也要唱了,仔细听,我唱的和你们唱的哪里不一样?”教师演唱最后两句——我们都是好朋友,世界变得更美妙。
幼1:你唱得比我们唱得多两句。
幼2:你唱了我们都是好朋友,世界变得更美妙。
师:“我们都是好朋友,那你们有没有好朋友啊?和边上的好朋友抱一抱,一起唱一唱(我们都是好朋友)。”教师引导幼儿学唱这两句。
师:“我们一起把这首歌曲完整地唱一唱。”
师:“这首歌曲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我们都是好朋友》,那我们和小动物是不是好朋友啊?哦,我们和小动物也是好朋友,所以世界变得更美妙。”教师边说边出示标题“我们都是好朋友”。
评析:前面的环节都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幼儿对于四句歌词都是比较熟悉,教师的完整演唱立即引起幼儿的注意,由于后两句歌词是没有图谱提示,所以教师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理解记忆歌词,并点题小动物和我们人类也是好朋友,从而引出歌名。
3.其他形式演唱图谱,尝试自主演唱歌曲
1)请一名幼儿选一幅图谱,全体幼儿进行自主演唱。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幅图,你能看得懂吗?请你们跟着旋律试着唱—唱。”
2)请个别幼儿再次选择一幅图谱,少数幼儿挑战图谱。
师:“这幅作品谁敢挑战一下,我要请一些勇敢的小朋友,谁来试一试?如果他们唱得好,我们—起把掌声送给他们”
师:“剩下的图谱我们可以放在区域活动中再唱一唱,好吗?”
评析:每组幼儿的图谱都是不一样的,最后的环节是将其他的图谱试着演唱,也就是间接的演唱创编的歌曲,从而能体验到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
教学反思:
1.旋律的映衬
活动开始教师唱歌曲时,旋律就隐约地展现出来了,在幼儿匹配歌词时,虽然幼儿是在讨论、交流,但教师弹奏的旋律间接地引起了正在操作的幼儿的注意,致使他们完成图谱后都愿意跟着旋律试着唱一唱,最后幼儿学会完整演唱歌曲后,也能听旋律自主演唱其他图谱。
2.图谱的妙用
以往的音乐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把图谱展示出来,让幼儿“照”着图谱“唱”出来,本活动是把图谱还给幼儿,把歌曲还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去讨论、交流,把自己感兴趣的歌词替换在图谱上并唱出来,这样幼儿对这首歌曲就充满了兴趣。
3.环节的递增
通过熟悉旋律、找出问题—一匹配歌词、尝试演唱一理解歌词、学唱歌曲,一个个设疑围绕着“留一片xX给xx”自然而然地展开,从发现问题——回答(匹配)问题——唱出答案,最后把剩下的图谱留在区域活动中,给孩子继续探寻留下悬念。
整个活动以留一片xx给xx来展开,活动中的小动物图片也是幼儿熟悉的,通过与同伴合作为绿草、蓝天、河水、树林匹配相应的动物形象,理解歌词,体验自主替换歌词的愉悦情绪,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音乐课好朋友教学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能完整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间奏。
2.大胆用动作表现歌曲,掌握节奏型X X X X ¦ X-¦。
3.能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白板课件《找朋友》,大灰狼胸饰。
活动过程
一、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
1.学习第一段歌曲,初步了解歌曲旋律。
2.熟悉第二段歌曲,练习节奏 X X X X ¦ X-¦。
3.学唱第三段歌曲,大胆用动作表现歌曲。
二、完整演唱歌曲,掌握歌曲的间奏。
1.教师完整示范,了解歌曲间奏。
教师:三层楼的小动物都找到了好朋友。我们把它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每段唱完以后还有一个敲门的节奏,这是歌曲的间奏,等会儿你们唱的时候不要忘记哦!
2.幼儿学唱歌曲,掌握间奏。
3.个别幼儿演唱歌曲,了解幼儿掌握情况。
教师:这首歌曲你最喜欢唱哪一段?你能来试试吗?
教师:你在演唱时有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吗?
三、游戏“找朋友”,遵守游戏规则。
1.和幼儿一起游戏,了解游戏玩法。
教师:我们在3楼都找到好朋友啦,还有4楼没有去呢,想到四楼去吗?
2.再次游戏,提出相关游戏规则。
教师:小朋友逃回去的时候不能碰到小朋友,也不能碰到小椅子。
3.完整游戏,能遵守游戏规则。
教师:(出示大灰狼胸饰)等会儿大灰狼挂在谁的脖子里,谁就是大灰狼了。等小动物敲好门,大灰狼就要去抓小动物啦!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音乐区投放动物头饰,幼儿尝试创编歌曲,进行表演唱。
教学反思: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反思及建议 篇7
一、反思
1. 教学缺乏系统性
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所听过的“优质”课。其中有多少是选自教材上的内容?又有多少课进行了系统、有效的音乐技能训练?可谓少之又少!原因是老师们认为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来执教公开课的话, 既体现不出所谓的“新意”, 更体现不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而课堂上进行音乐技能训练的话一来怕影响到课堂气氛, 二来怕淡化了情感体验强化了知识技能。再来回顾我们的日常教学, 我们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过音乐技能的训练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近十年来“淡化知识技能, 强化情感体验”这一权威话语一直在引领着我们的教学。由于一线老师们把握不了这个“度”, 最终导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再审视一下教材,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教材中有明、暗两条线贯穿其中, 明的是人文情感, 暗的是知识技能。这或许正是编者们的得意之处。然而这一明一暗的对比, 一方面客观上给教师造成了一种要强化人文情感、淡化知识技能的暗示;另一方面, 由于教师用书中没有对教材进行详尽的解读, 也没有完整的教学设计可供参考, 而教师又不能从教材中很好地理解编者的意图, 尤其是农村教师, 他们学习交流的机会少, 研究力量薄弱, 造成了对教材不能系统地认识和实施。
2. 教师缺乏研究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地开展研究, 从而提升我们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也在研究, 然而并没有很好地进行学习、实践、反思和总结。首先我以为学习不够深入。音乐教师大多聪明、灵活, 有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能即学即用、灵活运用。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思考、理论的积累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观摩课, 而不注重理论的吸收和用理论来指导、反思自己的实践。这种学习方式或许能够很快地学到一些教学手段和形式, 但“形”似了“神”却不似, 不但不能获得真正的进步, 反而适得其反, 迷失方向。其次是实践浮于表面。我们的实践仍停留在优化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形式, 而非内在元素的挖掘和音乐能力的培养上。这种浮于表面的实践或许能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但很难找到“教什么”的答案。
3. 实践缺乏引领性
笔者曾多次去乡镇学校进行教学调研, 调研的结果着实令人担忧。年轻的老师们大多都不知道音乐课究竟要给予孩子什么, 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唱歌没有情感, 欣赏不能入心, 无效的、非音乐的活动充斥着课堂, 音乐课简直成了大杂烩, 还美其明曰体现课程的“综合性”。在交流中了解到,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去落实新课程的理念。所看到、听到的课例其教学内容大多是自主开发的, 执教者不但动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段, 而且信息量特别大, 综合性、艺术性特别强, 这样的课无法迁移到日常教学中。一是他们没有自主开发教材的能力, 二是没有那么好的设备, 三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 因为这样的一节课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 那么一周十八节课该花多少时间来完成呢?的确, 现在的公开课、比赛课更多的是在炫谁的选材更独特, 谁的设计更有特色和新意, 谁的教学形式更丰富, 而教什么、怎么教, 这些最急需的教学本领却一点也学不到。
二、建议
1. 构建有效教学范式
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必定经历了“入格———出格———升格”这三个阶段, 只有入了“格”, 掌握了教学的内在要求、基本规律方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举一反三, 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里的“格”指的就是基本的教学范式。新课程实施以来, 在我们的实践舞台上确实涌现了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优质课, 但这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老师因为对新课程标准和理念认识的不足而盲目地照搬模仿。因此, 让教师们清楚地知道唱歌课、欣赏课、综合课等课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课堂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音乐技能的培养又是如何渗透在每一节课中并有计划、有系统、有规律地进行的, 这对于当前的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和迫切。因此, 我们必须完善研究机制, 组建研究共同体, 通过学习、讨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 构建各种课型的有效教学范式, 并组建骨干力量开发出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设计, 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
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指挥棒, 是风向标, 有怎样的评价和导向, 往往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结果。因此我们一要确立好课的评价标准, 有了标准, 形成共识, 那么就有了研究和实践的方向。二要改变优课评比的方法。我们的优课评比都给了选手很长时间的准备, 而且参赛内容各不相同。这种不统一比赛内容、不限定备课时间与备课人员的比赛显然没有可比性, 不但不能很好地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 反而助长了功利、浮躁、投机的不良思想。而统一比赛内容, 限定准备时间并独立备课的比赛才会真正体现教师的业务水平, 才会促进教师进行日常教学的研究。三要完善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考核方案。音乐是小学阶段的必修科目, 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应把音乐视作像语文、数学学科一样, 每学期末组织相应的学习情况调查, 音乐教师则应该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认真制定考核方案。四要定期开展主题性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是老师们学习、交流、碰撞、反思、获得的一个重要载体, 有了这个载体, 教师就有了学习的阵地, 有了研究的热情和研究的方向。作为教研部门要围绕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定期开展活动, 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切实帮助教师指出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3. 提升自我专业素养
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有怎样的教育,
X I AOX UEJ I AOX UEY ANJ I U
教师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小学音乐教师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但从事教学工作, 除了需要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外, 还需要具备教育教学的专业理论和素养, 需要较为丰厚的文化积淀, 需要独特的人格魅力, 需要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因此, 要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 还必须全面提升自我的专业素养。一要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事业;二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三要提高自己的音乐技能;四要练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谈高中音乐教学反思 篇8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有关研究表明:任何一种音乐能力,都是在音乐感受能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激励学生对所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树立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的目标奠定基础。
高中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经逐渐成熟,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知识面,对于事物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初步建立了审美观。而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因此在教学时,如果对学生一味的进行灌输,把音乐课上成枯燥的“解剖课”,这是绝对行不通的,现在的音乐课应在符合他们独特年龄和心理特点基础上 在音乐的内容和含意上作更宽泛一些的探索,站在音乐文化的高度上欣赏作品,融入人文色彩,使音乐更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音乐课才可能更容易被广大的学生接受,也较容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主动参与对作品的感受体验、分析、理解,即“人文式”取代“显微镜”式。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和学生们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我的具体做法是尝试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欣赏情感之声中的《阳关三叠》,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对音响感知与感情体验的作品,如《二泉映月》,我启发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盲人作者其心境,执着,不屈服的性格和对光明的希望。我觉得创造性学习教学情境的运用使我的音乐课堂更加活跃,学生更有自我表现的欲望了。
三、运用用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现有乐器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能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通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四、联系实际,积极实践 让学生更深的了解音乐
音乐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上的东西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每个学生的基础入手,把握好重点,一点一滴的逐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学生更深的了解音乐。在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的同时,针对中学生课时少的现状,积极开发和利用音乐课程资源,开展课外及校外的方方面面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充满音乐。合唱就是一个参与学生广泛,凝聚学生的最好机会,所以,做好每次的合唱教学与开展活动至关重要。
【音乐课好朋友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音乐《好朋友》教学反思11-05
音乐《一对好朋友》教学反思07-24
《一对好朋友》音乐教学反思08-20
小班音乐活动《找朋友》教学反思07-27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音乐教案《小朋友想一想》及教学反思07-16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反思,音乐鉴赏教学反思08-20
幼儿园大班音乐游戏教案《好朋友》含反思11-03
高二音乐课教学反思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