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及微创

2024-05-09

开放及微创(精选7篇)

开放及微创 篇1

2008年1月—2012年3月我院采用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及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性腹股沟疝86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 男81例, 女5例, 所有患者年龄均大于60岁。腹股沟斜疝69例, 直疝17例。有62例患者合并有心脑血管、糖尿病等老年性疾病。

1.2 方法

所用补片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产品。开放无张力补片选用Perfix型, 微创手术补片选用腔镜用3DMax补片。局麻16例, 硬膜外麻醉63例, 全麻7例。

75例行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法是打开提睾肌, 高位游离疝囊, 适当游离腹膜前间隙, 疝囊较大时“断桥”后, 荷包缝合并结扎近端疝囊。将疝环充填物塞部填入近端残余疝囊, 第1层平铺于腹膜前间隙, 第2层花瓣与疝环组织固定5针, 直疝固定8~10针。咳嗽无突出后, 在精索下方放置片状补片, 周边固定。弧形顶部可固定于耻骨梳韧带上。充分止血后, 精索上方结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及皮下皮肤。

11例采用TAPP手术, 用三孔法, 脐孔为观察孔, 脐上缘切一1 cm弧形切口, 气腹针穿刺建立二氧化碳气腹, 气腹机设定气压为≤13 mm Hg, 10 mm套管盲穿, 可作为主镜观察孔和投送补片使用, 置镜, 直视下脐患侧方水平5 cm~6 cm处穿刺5 mm套管。对侧同法置5 mm套管, 戳孔也可依据疝的位置向下外调整, 也有部分术者习惯在疝对侧戳孔, 取一10 mm孔作为主操作孔与送入补片之用。而双侧疝两侧的操作孔一般都平脐。置镜探查腹腔内脏器并确定疝的类型并探测对侧有无缺损, 取脚高头低位。仔细观察疝缺损, 在其上缘3 cm自脐内侧韧带与脐外侧韧带间横形剪开腹膜, 脐内侧韧带处分离腹膜时, 要避免损伤膀胱。游离腹膜前间隙15 cm×12 cm, 解剖出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联合腱、腹直肌后鞘等结构, 即游离出“耻骨肌孔”薄弱区[1], 精索游离6 cm~8 cm。疝囊大时可断桥, 由10 mm套管送入3DMax补片, 本组均选用覆盖充分的15 cm×10 cm补片。依箭头、字母及血管凹槽等补片标识的正确方向放置, 尽可能铺平补片, 正确放置可覆盖斜疝、直疝、股疝等薄弱区。外侧缘要达内环口外约4 cm左右, 约达腋前线附近, 补片内侧端贴近脐中韧带, 可用医用胶或钛夹固定于腹直肌、耻骨梳韧带、联合肌腱等。将事先游离的腹膜完全覆盖补片, 使腹膜、补片、腹壁三者之间充分贴合不留腔隙。要特别注意充分缝合腹膜, 以免露出的补片接触腹内容, 造成肠粘连、肠梗阻、肠瘘。放气腹, 缝合10 mm孔, 结束手术。

2 结果

86例手术及恢复均顺利, 无1例切口感染。术后6 h后患者均可下地活动, 2 d~3 d出院, 1周即能正常工作、生活。其中53例随访18个月, 未出现牵拉疼痛及复发。

3 讨论

老年疝患者合并症多, 本文86例60岁以上的患者中, 合并前列腺增生21例, 慢性肺部疾病6例, 便秘18例, 原发性高血压22例等。有75例选择了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11例选择了TAPP。绝大多数年老体弱患者采用此两种术式, 术后均痊愈出院。对易引起术后疝复发的这些基础性疾病, 一定要积极防治, 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本组病例无复发。

传统不使用补片的疝修补手术后都存在复发率高及局部灼痛明显等缺点[2]。各级医院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 腹股沟疝颇为常见, 治疗原则是采用手术的方法, 封堵腹腔内脏器疝出的路径。传统的有张力疝修补手术, 组织多薄弱且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耻骨梳韧带之间的缝合是有张力的, 使得大部分患者术后有不适、牵拉、疼痛等症状, 张力大的组织相互缝合使组织变薄, 疝复发率也高。目前,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有张力手术, 成为老年人疝手术的主流。

多数外科医师都具有熟练的传统手术经验, 开放的无张力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无张力手术无需彻底切除疝囊, 补片可同时覆盖腹横筋膜的缺损处, 并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由于两种术式的补片均为单丝聚丙烯成分, 与人体的纤维蛋白凝胶填充于补片网格中, 在后壁重塑了一层整体而无张力新结构, 从根本上杜绝了疝复发的结构基础, 不易复发[3]。局部感染率[4]:由于补片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本组未出现排异反应及感染。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老年人非常适用, 相对传统的有张力修补手术, 本组患者术后活动较早, 伤口及下肢疼痛轻微, 大大降低了术后肺部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本组病例的观察, 发现开放及微创老年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有张力疝修补手术具有疼痛轻微, 复发率低, 恢复时间短的优势, 现已在老年疝修补手术中得到广泛推广。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近年新出现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的另一种方式, 特别是2011年推出的3DMax立体塑形补片使手术更加方便、可靠。本组有11例患者采用了TAPP, 该术式除了具有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优点外, 还有微创, 美容效果更好, 恢复更快, 更易于发现和同时处理双侧疝而不需要再次手术, 可更早恢复正常生活等明显优势, 渐成为老年微创疝修补手术的重要选择。TAPP解剖“耻骨肌孔”区, 可清楚显示直疝三角、腹股沟管内环口和股环等主要结构。近期出品的3DMax 15 cm×10 cm补片, 由于其立体造型, 左右区分, 能完全覆盖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薄弱好发区域, 贴合更紧密, 术后舒适感更好, 复发率更低。TAPP与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同样具有无张力疝修补的特点, 并发症及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由于腹腔镜手术切口并不在疝的部位, 术中只要仔细分离出耻骨梳韧带、耻骨结节、联合腱等“耻骨肌孔”区的部分结构, 不会对腹壁下血管、精索血管、输精管造成损伤;同时在分离时使用电凝, 是基本无出血的疝修补术。由于TAPP微创的特点, 手术对内环境和免疫力的影响小, 故术后恢复更快, 住院时间更短, 手术费用与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差无几。TAPP中补片可缝合、医用胶点状喷洒、钛夹固定于其后方的耻骨结节、耻骨梳韧带及联合腱上, 腹膜关闭不用连发钛钉, 而用4号或7号丝线缝合, 可大大降低费用。TAPP在双侧疝的治疗上优势更加突出, 极易发现对侧隐匿疝, 又可不增加切口在腹腔内同时完成两侧手术, 大大降低了患者进行二次手术的痛苦、创伤和经济负担。对于复发疝的治疗, TAPP只需游离腹膜, 无需解剖腹股沟管;而开放手术需要解剖腹股沟管、游离粘连和解剖结构破坏的精索, 难度较大, 损伤概率增加, 所以在复发疝的手术治疗上TAPP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初行TAPP手术的术者, 需有较熟练腹腔镜手术操作的技巧, TAPP有学习曲线。随着TAPP例数的增加, 经验的积累, 相信TAPP手术时间会明显缩短, 与常规的无张力疝修补术无明显差异, 同时复发率也会明显降低[5], 学习曲线是TAPP早期开展时的困难所在。腹股沟疝在基层医院同样常见、多见, 对比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TAPP由具备一定腹腔镜操作经验的医师实施手术, 在基层医院也是安全可行的。

摘要:目的 探讨开放及微创老年人无张力疝修补术较传统手术的优势。方法 86例老年性腹股沟疝患者, 75例行开放式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 11例行腹腔镜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 (TAPP) 。结果 86例患者手术及恢复均顺利, 无1例切口感染, 其中53例随访18个月, 未出现牵拉疼痛及复发。结论 开放及微创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康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是目前老年人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较为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腹股沟疝,老年人,开放及微创,传统术式比较

参考文献

[1]吴礼武, 刘德伟, 云文耀, 等.改良经腹腔置补片法腹腔镜疝修补术[J].中国内镜杂志, 2008, 14 (5) :443.

[2]韩继明, 张平, 高根丘.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应用 (附108例报告) [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3, 12 (11) :863-864.

[3]王焰, 牛林, 罗玉龙.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258例疗效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2, 11 (8) :498-499.

[4]马颂章, 李燕青, 宋华峰, 等.疝环式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原发性腹股沟疝60例次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999, 14 (2) :160.

[5]葛茂军, 黄建平, 朱庭芳, 等.腹腔镜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疗效探讨[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06, 2 (11) :111-112.

微创开放式修补腹股沟疝90例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2012年5月本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90例, 男82例, 女8例, 年龄29~77岁, 平均年龄 (56.35±6.24) 岁, 病程1~19年, 平均病程 (8.22±1.27) 年;术中证实斜疝63例, 直疝19例, 复合疝8例, 单侧疝74例, 双侧疝16例;腹股沟包块直径在2~14 cm, 平均直径 (6.77±2.10) cm。

1.2 治疗方法

采取联合硬膜外麻醉, 取患侧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上方约2 cm作为基点, 斜疝在以基点为中心平行于腹股沟韧带2~3 cm处进行切口;直疝切口向下移动约1 cm。切开皮肤, 打开腹外斜肌腱膜, 斜疝打开睾提肌, 游离疝囊至内环口;直疝直接提起疝囊, 游离到颈部后打开腹横筋膜, 拉起腹壁下血管, 再创建腹膜前间隙。腹膜前间隙直径在11~13 cm之间, 放置补片, 上缘至弓状上缘, 下缘至耻骨结节内, 关闭腹横筋膜, 最后固定补片, 止血后缝合腹外斜肌腱膜, 并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 记录治愈率、手术时间、恢复正常活动时间、住院时间; (2) 并发症发生率; (3) 疼痛评分:治疗前后采用VAS疼痛评分进行评定, 分值在0~10分, 0分为无痛, 10分为剧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经过治疗, 90例患者均痊愈, 痊愈率为100.00%;平均手术时间 (40.35±4.30) min, 平均恢复正常活动时间 (6.24±1.56) d, 平均住院时间 (4.17±0.46) d;术后共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4.44%, 其中未发生切口感染、阴囊水肿等, 发生尿潴留1例, 术后血清肿1例, 术后腹股沟区痛2例;术后随访1年, 均无复发。

2.2 治疗前后患者在疼痛评分上的比较

治疗前疼痛评分 (6.27±1.20) 分, 治疗后 (3.26±1.02) 分, 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一种外科常见病, 传统的疝修补术大都属于有张力修补, 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高。而随着人工合成补片技术的发展, 通过微创开放式修补术能够减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复发率约在1.0%左右[2]。

本研究中的微创开放式修补术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补, 它能够修补趾骨肌孔, 理论上能够达到零复发率。此种方式属于无张力修补术, 既符合生物学原理, 又符合人体解剖结构, 在打开腹外斜肌腱膜后不需要对精索进行游离, 对组织的损伤率比较低, 而且整个解剖平面不含有神经, 因而患者疼痛轻[3]。相关研究表明, 微创开放式修补术切口较小, 因而患者术后恢复较快[4]。本研究结果显示, 经过治疗, 90例患者均痊愈, 痊愈率为100.00%;术后共4例 (4.44%) 患者出现并发症, 随访1年, 未出现复发病例, 说明微创开放式修补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此外, 微创开放式修补术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微创开放式修补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

综上所述, 对腹股沟疝患者采用微创开放式修补术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减少并发症发生和疾病复发, 减轻患者的疼痛, 促进患者的恢复, 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开放式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90例腹股沟疝患者均采用微创开放式修补手术治疗,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和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结果 经过治疗, 90例患者均痊愈;平均手术时间 (40.35±4.30) min, 平均恢复时间 (6.24±1.56) d, 平均住院时间 (4.17±0.46) d;术后共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术后随访1年, 均无复发;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采用微创开放式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治疗,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患者的疼痛, 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关键词:微创开放式修补术,腹股沟疝,疗效

参考文献

[1]王家胜, 胡铁弋, 陈勇, 等.应用轻型与重型网片开放式修补腹股沟疝的Meta分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47) :8294-8300.

[2]严命熔, 林琛, 熊克辉.开放式TEP修补腹股沟疝 (附80例报告) .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3) :34-35.

[3]余俊英, 冯泽荣, 黄顺荣, 等.腹腔镜和开放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疝251例对比分析.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 (6) :587-590.

开放及微创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共29例, 其中男19例, 女10例;年龄22~62岁, 平均43岁;左侧12例, 右侧17例;根据AO分型, A1型8例, A2型5例, A3型4例, B1型6例, B2型3例, C1型2例, C2型1例。受伤原因:交通伤13例, 摔伤7例, 重物砸伤6例, 其他原因致伤3例。闭合性骨折26例, 开放性骨折3例。单纯胫骨下段骨折4例, 合并腓骨骨折25例。对照组共27例, 其中男18例, 女9例;年龄26~55岁, 平均37岁。左侧10例, 右侧17例。根据AO分型, A2型3例, A3型5例, B1型7例, B3型6例, C1型3例, C2型1例, C3型2例。受伤原因:交通伤14例, 摔伤5例, 重物砸伤4例, 其他原因致伤4例。闭合性骨折21例, 开放性骨折6例。

1.2治疗方法

根据小腿肿胀情况及有无软组织挫伤等制定治疗策略, 软组织条件较好的闭合性骨折可给予石膏托固定或跟骨牵引, 于伤后3~5 d手术治疗;软组织条件较差的闭合性骨折先行跟骨牵引, 于7~10 d待肿胀消退皮肤出现皱褶后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跟骨牵引术, 待软组织条件好转伤口情况稳定后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 患者取仰卧位, 常规应用止血带。合并腓骨下段骨折者内固定时, 先用1/3管状钢板或解剖型钢板固定, 然后在C型臂X线机辅助下手法复位胫骨骨折断端, 确认下肢无成角、旋转、短缩畸形。自内踝处做一3~4 cm的弧线切口, 切开深筋膜, 沿着胫骨下段内侧面用骨膜剥离器在内测深筋膜与骨膜间建立潜行隧道。使用胫骨远端锁定钢板自内踝切口经隧道向近端插入, 置于胫骨前内侧, 在钢板近端做一长约2 cm的横型皮肤切口, 用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 透视检查复位满意后, 用锁定钢板导向器逐一钻孔, 在骨折两断端各拧入至少3枚锁定螺钉固定, C型臂透视钢板及骨折位置良好后, 冲洗切口后逐层缝合。对照组采用常规小腿前侧长弧形切口, 分离组织, 复位骨折, 钢板内固定。

1.3术后处理

术后用厚棉垫适度加压包扎, 抬高患肢, 常规抗炎、脱水对症治疗, 加强换药, 注意切口愈合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 观察组时间8~24个月, 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 无内固定物松动, 无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发生。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P<0.05) , 详细资料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活动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踝关节活动按Johner-wruhs[2]评分进行疗效评价, 观察组患者总体优良率较对照组高 (P<0.05) , 详细资料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踝关节背伸、跖屈度数的结果

统计分析说明经皮微创手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P<0.05) , 详细资料见表3。

3 讨论

胫骨远端皮肤软组织覆盖少, 特别是胫骨远端1/3血供差, 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传统开放手术对骨折局部软组织及血供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手术后并发症较多, 治疗上存在一定的风险。Krettek等 (1997年) 在微创外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经皮微创钢板接骨术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MIPPO) ,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胫骨及股骨骨折的治疗中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程国林等[3]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优良率达91.6%。应用胫骨内侧微创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 能有效地解决软组织问题, 减少了对骨折处内环境的干扰, 血运保护好[4]。通过可靠的间接复位、准确定位及钢板插入技术, 手术时避免了骨膜剥离及周围软组织广泛分离, 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端的血供, 为骨折及皮肤愈合提供了条件。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 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开放手术及经皮微创手术, 术后对两组患者在平均临床愈合时间、Johner-wruh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日、踝关节背伸跖屈角度方面进行比较, 发现经皮微创手术较开放手术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且经皮微创手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在, 骨折治疗观念已经由国际内固定协会AO理念向生物学内固定BO理念的转变。人们认识到利用合理的复位技术尽量保护骨折的血运, 强调有效地固定而非坚强内固定达到骨折合理的生理固定是至关重要的[5]。近年来, 经皮锁定解剖型钢板技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在临床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6]。从我院经验来看, 无论是常规开放手术, 还是经皮微创手术, 只要严格把握好手术适应证, 掌握最佳手术时机, 有熟练的操作, 都可以达到满意的结果。相比之下, 微创手术可以更好的达到目的, 使得医患双方互惠。我院认为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应注意以下几点:a) 手术时机的选择应根据骨折类型、损伤机制以及皮肤软组织的条件来决定。b) 对于腓骨下段骨折的处理, 固定骨折时应纠正短缩、旋转移位, 腓骨骨折的固定对于胫骨长短的恢复很重要。c) 闭合复位胫骨远端骨折不要求达到解剖复位, 允许骨折端微动, 反复长时间复位易加重软组织损伤。d) 采用微创经皮钢板固定胫骨远端骨折宜使用长钢板低密度螺钉固定, 长钢板可以很好地纠正旋转、成角畸形, 保持胫骨的轴线和长度[7], 同时长钢板低密度螺钉固定避免了应力过度集中, 减少钢板断裂风险。e) 内固定的稳定性取决于轴向强度和扭转刚度, 生物力学测试表明应用3枚以上螺钉对其轴向强度影响不大, 应用4枚以上螺钉对扭转刚度的影响也极小, 因此建议对每一骨折块应用3~4枚螺钉[8]。

综上所述, 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 对软组织和骨折断端血运破坏小, 为骨折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学环境, 骨折愈合率高, 皮肤软组织并发症少, 相对于常规开放手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Krettek C, Muller M, Miclan T, et al.Eveluti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 in the femur[J].Injury, 2001, 32 (Suppl 3) :14-23.

[2]Johner R, 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83 (178) :7-25.

[3]程国林, 汤立, 李继春.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8, 11 (1) :69-70.

[4]王明辉, 王秀会, 王子平.经皮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10) :846.

[5]邱贵兴.四肢长骨干骨折的治疗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1) :8-11.

[6]Bedi A, Le TT, Karunakar MA.Surgical treatment of nonarticular distal tibia fractures[J].J Am Acad Orthop Surg, 2006, 14 (7) :406-416.

[7]聂立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5) :596.

开放及微创 篇4

关键词:微创手术,开放手术,胆总管结石术,腹腔感染,效果对比

胆总管结石是常见的急腹症, 病理诊断为胆总管下方有胆色素为主的结石, 其与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等有着一定的关系。胆总管结石多为急性发作, 患者腹部剧烈疼痛, 需要采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1]。胆总管结石主要有微创和开放两种方法, 鉴于胆总管结石术后容易出现腹腔感染的并发症, 本文对这两种手术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分析出现腹腔感染的原因, 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进行治疗分析, 患者均为急性胆总管结石, 疼痛症状明显, 但未患有任何感染症状。根据患者选择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研究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35~52岁, 平均年龄 (45.6±1.6) 岁;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9例, 年龄36~54岁, 平均年龄 (46.3±1.7)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数据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用四孔法建立气腹, 将气压维持在1.60kPa左右, 采用腹腔镜, 在胆囊三角的位置进行解剖, 游离胆囊动脉和胆囊管, 将胆囊动脉电凝切断, 提起胆总管, 探查结石并取出[2]。若结石位置在下端则用分离钳推至切口取出。用盐水冲洗胆道, 用取石网将残留的结石取出, 置入引流管后缝合伤口。对照组患者采用开腹手术: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腹直肌前鞘, 纵向游离腹直肌, 打开腹膜, 将胆囊底充分的暴露出, 沿着胆囊壁向着胆囊三角区域填入腹腔垫, 游离胆囊周围组织, 用电凝将胆床止血, 切开胆总管后取出结石, 用盐水冲洗后安置T管引流, 缝合胆总管后关腹。

1.3 评价标准

在手术治疗后, 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腹腔感染的例数, 并分析出现的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 并且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检验, 其中计数资料用 (n, %) 表示, 差异用χ2检验, 当检验结果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手术后, 研究组患者中出现腹腔感染12例 (30.0%) ,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腹腔感染5例 (12.5%)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66, P=0.04<0.05) 。导致患者出现腹腔感染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胆漏、结石残留和手术时间过长等, 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当前临床上治疗胆总管结石主要以手术治疗方法为主, 开腹手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手术方法, 其手术治疗效果已经被证实, 其手术方法较为简单, 价格较低, 相比微创手术更容易推广, 但是开腹手术的手术伤口较大, 长时间的手术会导致术后腹腔感染[3]。随着胃肠治疗技术的发展, 胆总管结石术中采用胆道镜治疗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手术切口小, 手术时间短, 提升了手术后预后, 但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发现, 微创手术后腹腔感染出现的情况逐渐增多, 因此如何降低微创手术后腹腔感染的风险成为了现阶段治疗的重点。

微创手术治疗具有伤口小、手术时间短等特点, 对患者的消耗较少, 因此患者术后恢复好, 但从本次治疗上看, 研究组患者中出现腹腔感染12例, 对照组患者中出现腹腔感染5例, 采用微创治疗的并发症多于对照组患者, 说明在微创治疗中, 预防术后腹腔感染值得重视。微创手术有着严格的手术适应证, 当患者的胆总管较为狭窄、下端结石较多等, 采用微创治疗就容易出现术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4]。本文分析了导致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原因, 研究组出现腹腔感染的主要原因为胆漏和结石残留, 胆漏的原因是在手术中对胆总管的缝合不佳, 胆管壁在电刀烧灼后出现组织坏死, 从而导致胆漏出现, 导致结石残留的原因是微创手术中, 胆管狭窄使得医生难以清除较小的结石, 结石清扫不彻底导致腹腔感染, 并且在手术中仅依靠腹腔镜进行胆管探查, 对其他部位的保护较少, 增加了腹腔感染的风险[5]。从对照组出现腹腔感染的原因上看, 主要是因为胆漏和手术时间过长, 开腹手术创伤较大, 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大, 腹腔长时间的暴露增加了术后腹腔感染的风险。

为了提升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 降低术后腹腔感染出现的风险, 在患者治疗前需要严格检查患者的手术适应证, 对于胆管过于狭窄的患者尽量避免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提升医生的操作技术, 对下端结石加强清理, 避免出现结石残留等情况, 手术手法要轻柔, 避免胆管壁的损伤, 从而保证微创手术的效果和预后。

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在胆总管结石术后均出现了腹腔感染的情况, 导致微创手术出现感染的原因主要有结石残留和胆漏等, 开放手术出现腹腔感染的原因主要有手术时间过长, 需要根据患者的适应证来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 在手术中对结石的清除更彻底, 从而保证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冯明明, 张文方.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腹腔感染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 15 (15) :3806-3807, 3823.

[2]曹键, 刘莉, 黄许光, 等.胆总管结石患者微创术后腹腔感染因素与疗效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3 (10) :5450-5452.

[3]Wan XJ, Xu ZJ, Zhu F, et al.Success rate and complications of endoscopic extraction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over 2cm in diameter〔J〕.Hepato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 2014, 25 (4) :23-28.

[4]赵逸斌, 俞丹松, 邓科, 等.胆总管结石患者腹腔镜与开放式手术后腹腔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6, 21 (4) :854-856.

开放及微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的110例200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 (观察组) , 均系女性, 年龄19~52 (平均36.1±4.9) 岁, 肿块直径0.7~2.1 (平均1.5±0.5) cm。另选择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的91例170处乳腺良性肿块作为对照组, 均系女性, 年龄17~55 (平均36.5±5.1) 岁, 肿块直径0.8~2.4 (平均1.7±0.5) cm。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块直径、乳腺彩超和钼靶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传统开放乳腺肿块切除术进行乳腺肿块切除, 术后加压包扎缝合。观察组:做好术前准备, 超声检查并明确肿块的数量位置、大小形状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穿刺点多选择距肿块较近且为乳腺皱襞处。手术过程中患者取仰卧位, 患侧肩背部垫高, 暴露手术部位, 常规消毒铺巾。在超声引导下, 将局麻药注射到肿块周围和穿刺创道, 行局部浸润麻醉。用特定型号的刀片切开皮肤约3mm, 将麦默通旋切刀以30°刺入, 使旋切头完全对准病灶, 进行抽吸旋切, 将肿块多次的切割, 直至完全切除病灶[1]。旋切结束拔出旋切刀时可借助真空抽吸清除局部积血, 穿刺点用无菌输液贴覆盖, 局部压迫15~20min止血, 用胸带包扎。

1.3 统计学处理

组间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超声扫描显示, 两组患者的乳腺肿块均完整切除。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愈合时间和乳房变形率及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0.05或<0.0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0例, 其中轻度疼痛6例, 局部皮下瘀血4例, 未见切口感染及气胸。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 其中轻度疼痛10例, 局部皮下瘀血6例, 切口感染3例, 气胸1例。两组有明显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麦默通是由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真空辅助乳腺微创旋切系统, 它主要是由旋切刀和真空抽吸泵两大装置组成, 在超声或钼钯立体定位引导下, 对乳腺可疑病灶进行重复切割[2], 为乳房良性肿瘤的切除提供了技术支持, 用于乳腺肿块的微创治疗。

本组结果表明, 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具有明显的优势, 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口小, 术后恢复快、效果美观, 并发症低, 是多发性乳腺肿块患者, 特别是年轻女性首选的治疗方法[3]。其相对于传统手术的优势在于: (1) 切口美观。穿刺进针口较小, 一侧乳房多个肿块常可通过一个穿刺口进针完成切除无需缝合, 术后疤痕极小; (2) 保护乳腺组织。对于肿块在深处的患者, 传统手术会较多的损伤正常乳腺组织, 而麦默通系统不受这些因素影响; (3) 适用于直径较小肿块切除。在B超监测之下, 病灶定位准确, 尤其适用于<1.5cm不能触及的肿块, 乳腺肿块切除率为100%[4]; (4) 减少术后感染。麦默通微创治疗由于切口小、愈合快, 减少了术后感染的发生; (5) 手术操作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小。

麦默通微创旋切术的手术适应证基本上与传统该手术相同[5], 但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所有患者术前应进行临床触诊和超声检查, 必要时行钼靶检查, 排除恶性肿瘤; (2) 肿块直径范围宜控制在0.5~2cm以内, 肿块过大者宜采用开放手术; (3) 另有学者认为, 乳头下肿块或乳晕周围肿块不适合, 因可能对大乳管造成损伤, 未生育哺乳者应慎重, 紧贴皮肤或肿块位于胸大肌表面者不适合应用麦默通系统, 宜采用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杨露, 孙治君.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在治疗良性乳腺肿物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39 (7) :810-811.

[2]Wei H, Jiayi F, Qinping Z, et al.Ultrasound guided vacuum assisted breast biopsy system for diagnosis and minimally invasive excision of intraductal papilloma without nipple discharge[J].World J Surg, 2009, 33 (12) :25-29.

[3]涂巍, 曲文志, 赵曼, 等.麦默通旋切系统在治疗乳腺良性肿瘤中的应用体会[J].中华乳腺病杂志, 2008, 3 (2) :48.

[4]张树平, 邹燕鹏, 邓素华.Mammotome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切除乳腺良性肿瘤75例分析[J].中周现代医生, 2008, 46 (7) :18-20.

开放及微创 篇6

关键词: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传统开放手术,乳腺良性肿块,临床疗效

乳腺良性肿块是女性多发病、常见病, 且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加, 乳腺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手术切除是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 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且切口易形成瘢痕, 严重影响美观甚至导致乳房畸形, 对低龄妇女或未婚未育者留下心理创伤[2]。微创技术作为医学领域新兴的一种治疗手段, 具有伤口小、定位准、恢复快、无瘢痕的优点, 目前已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3,4]。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分别采取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为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共86例, 均为女性且年龄在19~54岁, 病程均为1~13个月, 肿块大小为0.5~3.0 cm。患者术前均经体格检查、B超、乳腺钼靶X线片及病理组织检查确诊, 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者、恶性肿瘤患者、患乳放置假体者、有哺乳要求者等。且患者均知情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43例,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 两组在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较性, 具体资料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和手术准备,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对照组采取传统开放手术切除。观察组实施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 具体操作为:患者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患侧上肢外展上举, 充分暴露乳房, 采用B超全面探测乳腺并确定肿块大小、部位及数量, 并做好标记确定进针点、局部麻醉穿刺点、穿刺针刀及肿块基底部和表面;选择乳晕或隐蔽处进针, 于穿刺点切开皮肤 (2 mm) , 在超声引导下使麦默通旋切刀沿乳房后间隙刺入至乳腺病灶后方, 调节麦默通对病灶进行旋切, 直至超声确定肿块完全切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长度和平均住院时间等指标, 且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 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和乳房变形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结果均采用SPSS17.00统计学软件处理, 各组指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值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乳腺肿块均完整切除, 且经统计学分析得出, 观察组 (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 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长度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传统开放手术) , 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详见表2。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乳房变形发生率比较

由临床结果可知,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乳房变形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且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详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乳腺良性肿块是女性乳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而以纤维腺瘤最为多见, 随着近年来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逐渐提高, 乳腺良性肿瘤的诊断率逐年上升, 早期多采取手术切除治疗[5]。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治疗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新兴微创手术, 前者疗效好但手术创伤大、易形成瘢痕, 影响患者的美容效果, 甚至导致乳房畸形, 很多患者难以接受, 易造成其心理上的伤害;而后者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创伤较小, 且切口瘢痕小并能保持乳房的美观, 目前已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 但要严格控制手术适应证[6]。

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是通过真空辅助高速旋切设备进行乳腺组织微创切割术, 临床多用于乳腺肿块的活检和微创治疗, 对微小病灶切除彻底, 由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 可准确测量病灶大小、形态及数量, 其定位准确且能切除传统手术和临床触诊难以发现的异常病灶, 不容易出现病灶残留, 且手术创口小、不需缝合, 可满足患者对美容的要求, 尤其对于未婚未育或低龄妇女, 可作为其活检和手术治疗的首选[7]。

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 分别采取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 通过对临床结果进行分析可知, 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瘢痕长度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传统开放手术组 (P<0.05) , 且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 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乳房变形率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提示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安全、有效, 与文献报道一致[8]。

综上所述,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具有定位准、创伤小、瘢痕小且操作简单的优点, 患者术后恢复快, 美容效果好,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志平, 宋彬, 姜子荣.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1) :114-115.

[2]李俊来, 张勇峰, 王知力, 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微创旋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 (3) :213-216.

[3]贾士金, 迟慧梅, 张淑贞, 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61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2) :11-12.

[4]区烈良, 易东生, 李栋, 等.B超引导下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40例.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 (12) :291-292.

[5]王薇, 耿中利, 王进, 等.687例乳腺良性肿瘤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12 (1) :52-56.

[6]罗琳娜, 王俊.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治疗乳腺良性肿块与开放手术的疗效比较.中国现代医生, 2011 (25) :40-41.

[7]郝鹏, 徐明, 张卉新, 等.超声引导麦默通在乳腺良性肿块旋切术中的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 20 (8) :1151-1164.

开放及微创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52例,男38例,女14例;年龄15~66岁,平均34.4岁。均为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分型,ⅢA型32例,ⅢB型20例。致伤原因:交通伤34例,坠落伤8例,压砸伤10例。近端骨折11例,中段骨折18例,远端骨折23例。骨折AO分型:42-A型6例,42-B型15例,42-C型31例。其中合并闭合性颅脑损伤19例,腹内脏器损伤8例,肺挫伤、血气胸11例,其他部位骨折23例。

1.2 治疗方法

用0.9%生理盐水、双氧水、新洁尔灭液反复刷洗创面,彻底清创,切除已坏死的皮肤、肌肉等软组织;直视下牵引复位,尽可能的保护骨膜软组织及碎骨片。将大骨折块复位后,使用克氏针、螺钉、钢丝或可吸收微乔线进行有限固定。依据术前、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行腓骨钢板内固定。C型臂下透视,复位满意后,如软组织损伤严重,预计需行多次负压引流,则使用外固定架进行辅助固定,其余病例使用石膏外固定或进行跟骨骨牵引。然后按照创面的大小安装合适的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负压海绵应严实填补缺失软组织,周缘用针线与皮肤缝合,外固定支架钉道口用生物贴膜包扎严实,在手术台上用吸引器确定负压装置工作正常,无漏气。术后应用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5~7 d后打开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观察肉芽组织生成情况,其中8例患者行2次,2例患者行3次负压创面引流覆盖。待创面洁净、肉芽生长后通过直接缝合(14例)、游离植皮(20例)、转移皮瓣(18例)等方法修复软组织创面。二期手术:一般在创面闭合、伤口拆线后1周左右进行。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或LISS钢板进行闭合复位经皮微创插入钢板内固定技术,根据骨折断端附近的软组织情况决定钢板放置于胫骨内侧或外侧。透视证实胫骨复位良好、力线恢复后潜行置入钢板,导向器引导下钻孔并拧入锁定螺丝钉。骨质缺损者必要时行自体髂骨于骨折端缺损部位植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逐层缝合,留置胶管引流,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抬高患肢,术后第2天进行踝、膝关节不负重功能锻炼。软组织肿胀消退、伤口愈合后,可扶双拐患肢不负重行走,6~8周后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考虑逐渐负重直至弃拐。

2 结果

5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4例患者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及皮瓣边缘皮肤坏死,经局部换药后愈合;2例出现深部感染,经二期清创分别使用置管冲洗及带抗生素链珠骨水泥置入后伤口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或不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5~12个月,平均7.5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根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2]:优42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92.3%。

典型病例为一52岁男性患者,车祸伤致GustiloⅢB型骨折,清创术后一期固定腓骨,同时行VSD覆盖创面,术后6d拆除VSD可见肉芽生长,行大腿取皮植皮后创面愈合,二期行LISS钢板内固定。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7。

图1 车祸伤致GustiloⅢB型骨折术前大体照

3 讨论

3.1 VSD技术的作用

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软组织损伤面积大、污染严重。如何在不增加创伤的情况下,安全有效的闭合创面、防止感染、保证骨折如期愈合,一直是骨科治疗的难题。传统方法对GustiloⅢ型开放性骨折创面的处理主要是早期彻底清创,一期或经长期换药后二期闭合创面,不仅治疗周期长、工作量大,而且容易出现深部引流不畅,继发骨不愈合、骨髓炎等并发症,治疗效果不理想。VSD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此类难题。其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变了传统创面的引流方式,负压吸引可做到全创面彻底引流;局部负压封闭使创面处于相对干净的环境,减少创面的细菌量(因细菌在负压下不易存活),预防创面感染;减轻创面肉芽组织水肿,增加创面血流量,从而具有缩小创面、消除死腔、刺激肉芽组织快速生长,为封闭创面、控制感染及骨折愈合奠定基础,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3,4]。需要指出的是,VSD技术并不能取代彻底清创及抗感染治疗。在及时有效的清创、全身抗感染治疗同时,保持负压引流通畅仍然是VSD技术发挥疗效的关键。本组52例患者采用1~3次VSD负压引流后,大部分创面均能通过简单、有效的技术修复软组织创面,其中直接缝合14例、游离植皮20例、局部转移皮瓣18例。4例患者出现皮肤浅表感染及皮瓣边缘皮肤坏死,经局部换药后均能愈合。可见,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既避免了一期修复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又避免了创面引流不通畅及长时间骨外露导致的感染和骨延迟愈合的发生,最大限度的简化了二期修复技术。

图2 车祸伤致GustiloⅢB型骨折术前X线片

图3 车祸伤致GustiloⅢB型骨折术后X线片

图4 清创术后一期固定腓骨,同时行VSD覆盖创面

图5 术后6 d拆除VSD可见肉芽生长

图6 行大腿取皮植皮后创面愈合

图7 创面愈合后二期行LISS钢板内固定

3.2 二期内固定的选择

对于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内固定物有髓内钉、外固定支架及钢板等。近年来带锁髓内钉应用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报道越来越多,而且疗效相当确切[5]。虽然髓内钉对于关节周围骨折固定不尽理想,限制了广泛使用,但其在胫骨中段骨折所具有的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及对软组织损伤小的优点已被大家所公认。但原则上强调不应扩大髓腔,当然也不能使用过细的髓内钉而致固定失稳及增加感染的机会。考虑到髓内感染导致的严重后果,对于Ⅲ度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我们仍然建议谨慎使用。对于软组织损伤极为严重,或骨折粉碎而无法以较简单的内固定处理的,外固定支架固定被认为是首选的治疗方法[6]。外固定支架操作简便、对骨折端干扰少,能将手术附加的创伤降到最小,特别适合于多发伤及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的临时固定。但如果作为最终治疗,由于时间的推移,固定螺钉周围的骨质吸收,容易出现针道松动及感染。因此,大多数学者建议一旦软组织愈合良好,局部无感染区,就可将外固定改为内固定治疗[7]。笔者的体会是对于计划改为内固定的患者,为了减少二期手术等待的时间,早期尽可能使用有限内固定及腓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仅使用跟骨牵引或石膏托外固定。钢板内固定是二期手术内固定的理想选择,但传统的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内固定需要广泛的显露及剥离骨膜,势必对骨折端血供造成影响,而且手术创伤给原来已严重受损的软组织造成新的损伤,容易出现伤口感染及骨迟延愈合等并发症。笔者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微创插入钢板内固定技术,锁定或LISS钢板经皮插入,不需对骨折周围软组织进行剥离,远离骨折部位进行间接复位,最大限度地保护骨折区软组织及其血供。内固定支架的钢板提供的是弹性固定,对骨面无加压,应力遮挡小,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8]。由于一期已使用克氏针、螺钉等进行有限内固定,并对腓骨骨折端行复位固定,已基本恢复了胫骨的力线、长度及旋转畸形,因此,本组52例患者无一例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技术结合分期微创治疗,不但降低了手术风险,而且促进了骨折愈合,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高能量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损伤的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Kakar S,TornettaⅢP.Segmental tibia fractures:a prospective evalu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7(460):196-201.

[2]Johner R,Wruhs O.Classification of tibial shaft fractures and correlation with results after rigid internal fix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3(178):7-25.

[3]罗奕,翁昌荣,杨春,等.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后四肢大面积组织缺损感染创面[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5):97-98.

[4]井万里,胡茂忠,许东浩,等.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GustiloⅢB型骨折创面覆盖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9):890-892.

[5]Tielinen L,Lindahl JE,Tukiainen EJ.Acute unreamed intramedullary nailing and soft tissue reconstruction with muscle flaps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open tibial shaft fractures[J].Injury,2007,38(8):906-912.

[6]洪嵩,魏在荣.AO外固定架结合皮瓣转移治疗胫腓骨重度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杂志,2009(7):625-626.

[7]杜海龙,何纯青,柳现飞,等.外固定支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Gustilo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5):433-436.

上一篇: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方法下一篇:民营企业的合作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