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抽吸术

2024-06-17

微创抽吸术(精选7篇)

微创抽吸术 篇1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病情危重, 预后极差。临床治疗时, 对于出血较少者, 常采取内科治疗, 而对于出血量较多者, 则采取手术的方式清除血肿。近年来, 笔者所在医院对部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接收的8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出血的诊断标准[1], 均为首次出血者, 均经头颅CT证实, 基底节区出血不低于30 ml。排除标准:有严重出血倾向、凝血机制障碍者;脑干功能衰竭;由颅内其他病损引起的血肿者。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40例。试验组中, 女12例, 男28例, 年龄36~80岁, 平均 (57.6±8.3) 岁, 病程1~25 h, 平均 (7.6±3.3) h, 出血量 (50.1±6.2) ml, 对照组中, 女13例, 男27例, 年龄38~81岁, 平均 (58.2±8.5) 岁, 病程2~26 h, 平均 (7.9±3.5) h, 出血量 (51.3±6.5) ml。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年龄、性别、出血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 如降颅压、止血、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消化道出血及感染、预防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等。试验组行术前利用CT片确定血肿位置、大小, 根据血肿大小确定穿刺点。根据血肿部位选择侧卧位或仰卧位, 局麻后, 以电钻驱动YL-1型血肿穿刺针垂直钻透头皮、颅骨、硬脑膜后, 退出电钻, 枕芯拔出后, 插入圆钝头塑料针芯至血肿腔内后, 拔出针芯, 盖上帽盖, 用5 ml注射器经连接管抽出血肿表层液态部分, 每次抽出总血量的1/3~1/2, 若遇阻力则改用针型粉碎器, 用500 ml生理盐水+12 500 U肝素反复冲洗血肿部位, 直至液体的颜色变淡, 注入尿激酶, 接无菌引流袋, 夹闭引流管2~4 h后开放引流, 在抽吸或冲洗过程中若遇有新鲜血液, 则可用肾上腺素盐水反复冲洗, 待排除液澄清后, 注入液化剂。术后及时复查头颅CT, 应用液化剂进行颅内冲洗、液化、引流, 一般引流时间3~7 d, 当CT显示血肿大部分清除, 如无异常, 可拔去穿刺针, 局部缝合加压包扎。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格拉斯哥转归量表 (GOS) 分为死亡、植物生存、重残、中残、良好[2]。采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 (SSS) 评价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情况[3]。血脑屏障指数:患者在治疗后3周行腰椎穿刺术留取2~3 ml脑脊液, 并于当日清晨空腹抽取5 ml肘静脉血, 参照试剂盒说明书检测静脉血及脑脊液中清蛋白, 检测仪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脑屏障指数值为脑脊液清蛋白与血清清蛋白的比值。同时随访3~12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再出血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效果及再出血率对比

经统计, 试验组治疗良好率较对照组明显优 (P<0.05) , 治疗后, 试验组再出血率较对照组明显低 (P<0.05) , 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脑屏障指数对比

术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在血脑屏障指数上,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脑出血后, 大量出血会引起颅内压骤然升高, 而处理不及时则会继发脑疝、脑水肿等而危及生命, 其次脑出血引起的血肿占位效应、血肿释放的凝血酶、白细胞、血红蛋白等的共同作用而导致脑水肿, 使颅内压逐渐升高, 病情危急。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迅速清除颅内血肿, 解除颅内高压, 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内科保守治疗, 对于小量出血效果较好, 而对于大量出血则效果较差。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使用生化酶血肿液化技术, 对颅内进行连续冲洗液化, 可在急性期迅速清除血肿, 减轻细胞毒性脑水肿, 稀释细胞毒性物质, 该手术能够控制血肿抽吸量, 避免血肿短期内迅速排空而引发再出血, 并且该手术便于操作, 损伤轻微,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文研究发现, 试验组术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 (P<0.05) , 同时手术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术后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证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是有效可行的。另外研究指出, 血肿压迫时间越长, 则颅内组织损伤越大。因此在脑水肿发生前, 超早期清除血肿, 降低颅内压, 是减轻脑组织损伤, 防止脑疝发生的最佳手段[4]。

血脑屏障是脑细胞外液与血浆间的屏障, 血肿的占位效应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内皮细胞形态改变, 加上细胞毒性物质的影响, 其渗透性增强, 使血脑屏障指数增加。本研究中发现试验组的血脑屏障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低 (P<0.05) , 提示微创抽吸血凝块可明显减轻毒性刺激和血肿占位效应所致的血脑屏障的损害。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 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大川, 王良池, 赵继军, 等.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 :59-60.

[2]樊晓军.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医学综述, 2013, 19 (16) :3006-3008.

[3]黄志云.微创颅内血肿抽吸术治疗老年外伤性颅内血肿的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 20 (1) :141-142.

[4]黄春明.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资料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2) :153-154.

微创抽吸术 篇2

【关键词】 脂肪抽吸术;腹壁整形术;女性;腹壁皮肤松垂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109-0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肥胖的发生率正逐年增加。而因减肥过快、过度而导致的脂肪性腹壁松垂病例也呈上升趋势。脂肪性腹壁松垂是指腹壁脂肪过度聚积,多发生于下腹部。一般多见于肥胖体态急剧减肥者。它的形成影响患者的体型,且行动不便,腹壁皱折处常因摩擦及汗液浸渍发生湿疹、感染与糜烂。

以往对于脂肪性腹壁松垂一般多使用单纯的腹壁整形术进行治疗,主要适用于腹壁松垂症、腹壁脂肪堆积较多伴有明显的腹壁组织松弛以及腹壁松垂症伴有腹直肌分离的患者。但此术式对患者的创伤大,术后恢复时间长,出现急性呼吸窘迫及皮瓣坏死的风险较高,愈合后切口瘢痕较明显。而吸脂术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体型,以及让其皮肤收紧[1]。本文应用腹部吸脂术联合腹壁整形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月于本科室收治的11例腹壁皮肤松垂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3-35岁,妊娠后女性5例。入院查体:全腹部皮肤松弛,弹性差,可见明显皮肤堆积及多处皮肤褶皱。体重65-80Kg,平均73Kg,经脐腹围82-129cm,平均95cm。用手指捏挤法粗略估计腹壁皮下脂肪厚度为5.0-8.0cm,平均6.8cm。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须做各项常规检查,排除内科疾患。对于短时间内体重迅速减轻的患者术前应对其身体素质及能否耐受手术进行评估。要求患者无糖尿病或血糖控制良好;吸烟患者需要戒烟2周以上。术前拍摄加患者前位,后位,左、右侧位照片。术前患者取站立位,双手用力向上提紧腹壁软组织,标记脂肪抽吸范围及拟去除腹壁皮肤范围,经耻骨联合上缘至髂前上嵴的w形或倒T形切口。

1.2.2 手术操作 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配制肿胀液(10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利多卡因400mg,肾上腺素1mg,5%碳酸氢纳10ml。),在肚脐、会阴部阴毛覆盖区域、髂部等隐蔽部位设计3-4个长度1cm的小切口。脂肪抽吸应保留厚约2cm的皮下脂肪层,以免损伤真皮下血管网。脂肪抽吸完成后,根据术前标记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至筋膜层,结扎双侧腹壁浅动脉。用电刀在腹壁深筋膜浅层分离,直到剑突和两侧肋弓。分离过程中注意止血,分离到脐部时,在脐孔周围切开皮肤。为保证脐部血液循环,脐孔周围应保留较多脂肪组织。将腹直肌前鞘和(或)腹外斜肌筋膜进行缩紧缝合固定以达到腹壁紧缩的效果。之后将患者置于屈膝屈髋位,拉紧分离的腹部皮瓣,切除多余的皮肤。于脐孔相应位置做“<、>”行切口,将原脐孔移至切口位置缝合固定。修剪多余皮肤后分层缝合,两侧腹部各留置引流条1枚。腹部加压包扎。术中及术后保持屈膝屈髋位。

术中切除皮肤及皮下脂肪最宽处达11cm,平均为8cm,切除皮肤脂肪组织重量为300-750g,平均450g。所抽吸脂肪經沉淀2h后的脂肪抽吸量为300-1600m1,平均900m1。

1.2.3 术后处理 术后体位为屈膝屈髋位,根据情况负压引流管于术后2-4天拔除。术后早期可下地弯腰行走,脐部缝合线术后7-8天拆线,下腹壁缝合线14天左右拆除。弹力腹带加压包扎3个月至半年。

2 结 果

所有患者术后腹部外形均有明显改善,切口瘢痕细小、隐蔽,再造脐部位置、形态正常。术后未见脐部缺血、皮瓣坏死、血栓及脂肪栓塞形成、呼吸窘迫等情况出现。1例患者出现腹正中切口处局限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

3 讨 论

当今女性为追求身材好,而因减肥不当而至身体及心理受损的案例并不鲜见。个别女性因种种原因短时间内将体重迅速的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了腹壁松垂的发生。通过手术(腹壁整形术)治疗可以减小腹壁外观的隆起、矫正腹壁皮肤的松弛及下垂,去除皮下增生的组织,恢复腹肌和腱膜的紧张度,重塑形体美感[2]。随着脂肪抽吸技术日益成熟,采用腹部脂肪抽吸术与腹壁整形术相结合的方法,处理腹部脂肪聚积以及松弛的腹壁软组织,可以更好地塑造腹部轮廓[5]。与单纯腹壁整形术相比,脂肪抽吸术联合腹壁整形术有以下优点:①注射肿胀液后可减少手术出血,减少术中对腹壁血管的破坏,从而保护腹部皮瓣的血运。②只需1次手术即可解决腹部肥胖松弛下垂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善了体形,降低费用,减少痛苦。③手术对患者损伤相对较小,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6]

综上,应用脂肪抽吸术联合腹壁整形术治疗女性因减肥所致的脂肪性腹壁皮肤松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其手术风险、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均较以往其它治疗有所下降,对腹壁皮肤松垂的患者来说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东来,张玉环,王喜红.脂肪抽吸辅助以脐为中心的腹壁成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2-14.

[2] 曹洪扬,郑宗梅,宋文杰.医用电子去脂与手术整形联合治疗腹壁松垂症[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0,16(6):348-350.

[3] 俞美萍,郭金才,昊溯帆,等.脂肪抽吸联合改良腹壁整形术的应用体会[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1,27(4):310-311.

[4] 陈琳.脂肪抽吸同期腹壁整形治疗III型腹壁畸形22例[J].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152-153.

[5] 余力,张波,王健,et al.改良腹壁整形术[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5,11(2):86-87.

微创抽吸术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该58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 其中男36例, 女22例, 年龄48~80岁, 平均年龄 (62.13±6.03) 岁。试验组男19例, 女1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年龄 (63.28±6.15) 岁。对照组男17例, 女12例, 年龄48~76岁, 平均年龄 (60.68±6.11) 岁。两组患者入院之前的身体状况、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试验组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 通过头部的微小创口清除颅内的血肿。在手术之前要对患者进行血肿部位的检查, 通过CT确认进行手术微创口的部位。通常以血肿的肿块为中心, 到脑皮层最近的部位为微创创口处。同时在选取的部位要加以注意, 脑部是人最重要的身体部位, 创口处避开重要的组织及血管。钻孔后, 探查到颅内血肿处, 通过抽吸器进行缓慢细致的抽吸, 根据术中的情形进行引流。

对照组进行传统开颅手术, 通过CT确认找到血肿部位。开颅手术不同于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在于, 医生将患者的颅骨用机械设备打开, 开颅后找到血肿并清除, 再放置引流完成手术。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有效: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的症状解除, 不用采取再次手术, 没有或轻微并发症、后遗症, 生活能够独立完成, 精神状态良好。显效:症状缓解, 不用采取再次手术, 轻微并发症出现。无效:是指患者在术后没有解除发病时的症状或者轻微缓解病情, 还需采取手术及其他治疗, 或者术后产生了并发症及后遗症使患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显著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脑卒中类型, 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预后差等特点, 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0 d病死率为35%~50%, 多数存活者常留下严重后遗症, 据调查显示, 采用常规开颅清除血肿手术病死率为28%~48%, 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为50%~60%。因此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成为现在学者的重点研究问题[4]。目前, 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是极为棘手的问题, 由于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身体部位之一。而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不够完善, 出血量很大, 同时患者的术中风险非常大, 开颅手术极易造成患者的术后脑损伤及其他并发症、后遗症[4]。开颅是用器械将大脑打开, 虽然之前通过仪器定位查找过脑部血肿的部位, 但是开颅后需要仔细观察寻找血肿部位, 仍易损伤脑部的重要功能区域[5]。相比之下,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是在脑部开孔进行穿刺抽吸, 不论是术中出血量、术中风险, 均较传统开颅手术可靠。其中最重要的是微创穿刺抽吸手术的有效率远远高于传统开颅手术, 并且术后的恢复较快[6]。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中, 最危险的是患者的术后后遗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并发症和术后并发症, 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大大减少了这一难题。本文研究表明, 经过不同的手术治疗,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减轻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术后痛苦以及对术后并发症后遗症的担忧, 术中风险较小, 手术安全可靠, 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及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接受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58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9例, 试验组进行微创穿刺抽吸手术, 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 比较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手术术后的总有效率。结果 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 (93.10%) 高于对照组 (65.52%)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安全可靠, 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 值得临床提倡。

关键词:微创穿刺抽吸手术,开颅手术,高血压性,脑出血

参考文献

[1]桂心, 谢小红.微创穿刺辅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2) :176-178.

[2]文奎.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 2012, 21 (10) :726-727.

[3]王珀, 李月春.脑出血治疗进展.当代医学, 2010, 10 (16) :10-11.

[4]董传乙.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6) :1078-1079.

[5]陈思光, 陆林.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124例.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 19 (1) :49-50.

微创抽吸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使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使用了影像学检查方法确诊, 出血量在30 m L以上且少于60 m L, ASAII~III级。

使用计算机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35例, 男21例, 女14例, 年龄在42~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64.38±9.21) 岁;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在6~14分之间, 平均为 (10.02±1.98) 分。实验组患者35例, 男22例, 女13例, 年龄在41~78岁, 平均年龄为 (64.74±9.16) 岁;患者入院时GCS评分在6~14分, 平均为 (10.32±1.46) 分。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12h内接受临床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发现, 患者的性别、年龄、GCS评分等差异均不显著,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均给予阿托品做肌内注射, 并密切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对照组患者使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的方法, 首先为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 剂量为1μg/kg;随后给予丙泊酚注射, 剂量为每小时6 mg/kg。维持麻醉使用丙泊酚每小时3 mg/kg。如患者出现躁动, 追加丙泊酚20 mg。实验组患者首先给予芬太尼1μg/kg做静脉注射后, 再给予右美托咪定注射, 每小时剂量为2μg/kg。维持麻醉时给予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 剂量为每小时0.5μg/kg。如出现躁动, 给予右美托咪定5μg。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期间不同时间点的氧分压Pa O2, 时间点包括:进入手术室、安装头架前、头架安装后、钻孔时、血肿抽吸时。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1.4 数据处理

所有试验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 并确保准确无误。当P<0.05时, 表示实验样本差异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a O2为计量资料, 组间对比方法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为计数资料, 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 样本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 实验组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使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手术是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较好的治疗方法, 但是手术的风险较大, 手术对麻醉的要求高, 需要医师选择更平稳的一种麻醉方式, 消除机体的各种应激反应, 并避免颅内压, 防止生命体征过度搏动, 并起到脑保护的作用[3]。

盐酸右美托咪定为选择性的α2受体激动剂[4], 可以起到镇静、抗焦虑的作用, 且具有较好的催眠、镇静剂交感神经阻滞的效果。药物半衰期为6 min, 通过直接N葡糖醛酸化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5]。盐酸右美托咪定作用到脊髓、蓝斑核, 产生较好的镇静作用。药物还可以降低脑组织的坏死, 并改善神经功能, 减少病理学的损伤。且药物还能够阻止组胺对支气管痉挛的影响。盐酸右美托咪定使用不会对呼吸产生抑制, 且手术拔管更快[6]。

从实验结果我们也可以看出, 实验组使用了盐酸右美托咪定麻醉方法, 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各个时间点氧分压均较高, 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少, 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比较差异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麻醉中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具有较好的效果, 有助于血流稳定, 且不良反应少。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麻醉中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或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使用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对照组使用丙泊酚符合芬太尼麻醉方法, 实验组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麻醉方法,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组间比较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 实验组氧分压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麻醉中使用盐酸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具有较好的效果, 有助于血流稳定, 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抽吸术,芬太尼,盐酸右美托咪定

参考文献

[1]陈祎招, 林波淼, 徐如祥, 等.神经内镜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三维重建手术定位[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1, 10 (3) :280-283.

[2]张记栋, 陈为涛, 王绪堂, 等.微创钻孔引流术及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60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8) :1636-1637.

[3]邱雷.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3) :35-36.

[4]庄强, 徐娉, 梁文芝, 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延缓麻醉清醒防止再出血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 2010, 50 (13) :99-100.

[5]谢颖超, 朱喜超, 潘应生, 等.高血压脑出血118例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麻醉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4) :53-54.

微创抽吸术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接受肿胀麻醉下负压脂肪抽吸术的患者50例。均为女性患者, 抽吸部位共计140个, 分别位于上肢、项背部、髂腰部、腹部、大腿部、小腿部等。根据患者体型分为三类:局部脂肪堆积、轻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 分别有18例、22例和10例。

肥胖程度的分级标准是:按照 (身高-150) ×0.6+50为标准体重基数, 将体重在基数范围内上下浮动5.10%定义为标准体重, 将体重超过基数的11~19%定义为轻度肥胖;将体重超过基数的20~29%定义为中度肥胖;将体重超过基数的30%及以上定义为重度肥胖。

1.2方法

术前对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检查, 包括血常规检查、凝血四项、基础血压、血糖、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对患者的肥胖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了解患者的诉求以及其脂肪蓄积的动态变化情况。要求患者的手术前的半个月内不得服用抗凝血类相关药物, 且避开月经周期, 了解手术的内容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术前做好医学测量和照相工作。

患者取站立位, 先对需进行抽吸部位的周径、皮下脂肪厚度进行记录, 并对抽吸范围进行标记。选择既利于操作又不会对美观性造成影响的位置作切口, 长约5mm。注射配置好的肿胀麻醉液 (将30ml 2%的利多卡因、1ml0.1%的肾上腺素和10ml 5%的碳酸氢钠加入到1000ml生理盐水中, 可根据手术中的实际情况对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的量进行适当调整, 利多卡因总量不超过35mg/kg, 肾上腺素总量不超过0.7mg/kg) 。使用注水管经切口注入深层脂肪 (也可以通过注射器经皮肤垂直注射) , 速度先慢后快, 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疼痛症状。至吸脂部位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发白, 外观出现轻度桔皮样改变、皮肤变得坚硬、切口处呈现“涌泉征”为止。

启动肪负压吸引器, 调节吸引压力在0.08~0.1MPa之间。将吸管经切口处插入深层脂肪, 调整针头的位置和抽吸深度、抽吸层次, 按照一定的顺序在各个隧道进行反复的拉锯式抽吸, 直到浅层脂肪。在浅层脂肪可以采用管径更细的抽吸管来进行。通过皮下脂肪的“抓捏试验”判断脂肪厚度, 当其<1cm时可以结束。抽吸完成后排尽皮下残留的的肿胀液, 穿弹力紧身服, 给予抗生素口服治疗预防感染。

2结果

本文50例患者脂肪抽吸量在120~3000ml之间, 平均抽吸量为 (1890±210) ml。患者的手术过程中均无心力衰竭、心律不齐等不良症状的出现, 生命体征平稳。4例患者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 分别包括局部皮肤麻木、皮下血肿、局部凹凸不平和皮肤松驰。此外, 2例患者术后有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经输液治疗好转。均未见利多卡因或肾上腺素中毒、肺水肿、皮肤坏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对患者进行3个月到1年的随访, 患者的总满意度为80.0%。

3讨论

近年来, 肥胖症的比例仍在不断增长, 我国成年人中体重超标的患者更是接近30%, 其中大部分患者属于中心型肥胖, 致病的几率更高。因而, 对肥胖的治疗对身体健康和人们的审美要求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50例行肿胀麻醉下负压脂肪抽吸术的患者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结果显示患者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手术效果, 且术中和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肿胀麻醉下负压脂肪抽吸术优势在于将含有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碳酸氢钠的溶液超量灌注于皮下, 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后, 患者的血管结构压缩, 能有效减少利多卡因的吸收量, 患者的失血量大大降低, 与此同时, 脂肪组织机械性扩张以及纤维组织结构拉长, 使得皮下间隙有效扩张, 脂肪细胞膜的稳定性被破坏, 脂肪也易于吸出。

总之, 肿胀麻醉下负压脂肪抽吸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脂肪堆积情况, 且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好, 是比较理想的塑形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日红, 庄华敏.门诊肿胀负压脂肪抽吸术治疗局限性肥胖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0, 35 (4) :397-398.

微创抽吸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梗死相关动脉且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 STEMI诊断标准参照《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国》。排除标准:发病时间>12 h, 1个月内有重大手术、外伤, 出血性疾病, 脑血管意外和血小板减少症, 有抗血小板药物过敏史, 严重感染, 肝肾功能障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19例, 其中男16例, 女3例, 平均年龄 (66.9±6.8) 岁;试验组20例, 其中男16例, 女4例, 平均年龄 (65.5±5.6) 岁, 两组年龄、性别、梗死病变血管、手术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双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同时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和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治疗, 然后直接行急诊PCI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行PCI术前给予普通肝素100 U/kg, 手术时间超过2 h再根据活化凝血时间 (ACT) 结果适量补充。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病变血管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后, 立即给予替罗非班, 替罗非班 (武汉远大制药厂生产, 欣维宁) 的使用方法:冠状动脉内推注10μg/kg, 剂量用生理盐水稀释成20 m L, 冠脉内3 min内注射完毕, 然后继续以0.15μg/ (kg·min) 静脉泵入持续36 h。血栓抽吸方法:试验组患者在冠状动脉造影后, 行PCI前给予血栓抽吸, 选择6F/7F指引导管, 先用0.014″普通软导丝或中等硬度导丝通过病变部位, 经导丝直接送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至血栓部位远端约2 cm处, 导管尾端接20 m L注射器手动持续负压抽吸, 同时缓慢后撤导管, 并使之通过病变部位。根据造影结果可以多次反复抽吸至血栓影消失或减小, 前向血流改善。充分抽吸后依据病变特点决定是否行球囊扩张, 再选择合适直径的支架, 进行支架植入术, 术中尽可能一次扩张支架球囊到位 (尽量避免高压及多次扩张) 。结果满意后进行多个最佳体位造影观察。由具有心内科介入手术资质医师操作完成。

1.3 观察指标

(1) 冠状动脉血流分级的判定:采用TIMI血流分级, 分为TIMI 0~3级, 术后由心内科介入医师根据冠脉血流情况, 进行TIMI分级, 分级越高冠状动脉再灌注情况越好。 (2) ST段回落:2 h内梗死部位对应导联ST段回落≥50%定义为ST段回落。 (3) 采用改良的TIMI出血标准, 将出血程度分为轻微或严重出血。其中轻微出血是指黏膜、牙龈出血, 粪便隐血, 穿刺点渗血等情况;严重出血是指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下降超过3 g/L的出血或红细胞压积下降≥0.12并需要输血, 或者出现颅内出血。 (4) 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 分别于术后30 d和术后6个月观察随访指标。术后30 d及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包括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及支架内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TIMI血流及出血发生率比较

术后试验组TIMI 3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3例轻微出血患者分别是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穿刺点渗血, 对照组有1例轻微出血为穿刺点渗血, 两组轻微出血及严重出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术后ST段回落及MACE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试验组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 试验组MACE发生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例 (%)

3 讨论

临床上发现, 单纯的PCI目前无法完全消除部分患者冠脉内已经形成的血栓, 而这些血栓在PTCA或是植入支架时会碎裂并流向梗死相关动脉 (IRA) 的分支及远端, 导致心肌组织微循环出现再灌注严重不足, 疗效和预后不能十分满意[1]。目前国内外对这些患者预防发生以上现象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应用血栓抽吸导管去除血栓和药物强化抗栓治疗[2]。血栓抽吸装置是心内科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一种介入治疗导管, 有较好的破碎和吸出血栓功能。

本研究中在介入手术后试验组TIMI3级发生率及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替罗非班联合PT不仅可以改善老年STEMI介入手术前冠脉血液循环, 而且可以提高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 增加老年STEMI病变血管引起缺血心肌的供血。急诊PCI术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不增加手术复杂性, 操作简便易行, 不延长介入手术时间, 与传统的直接PCI相比, 血栓抽吸装置可改善STEMI患者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3]。

国内有研究表明盐酸替罗非班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 (MACE) , 提高PCI成功率[4,5]。在急诊PCI中应用替罗非班可以加快机体抑制血小板作用, 改善缺血心肌冠状动脉血流, 防治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 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 在临床工作中替罗非班应用已经越来越多。大量临床和动物研究已经证实, 替罗非班可以明显减少因急性缺血所致的心肌损伤[6,7]。国外多中心研究说明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抗血小板药物, 静脉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替罗非班的介入手术治疗患者冠脉供血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两组介入手术后复合缺血事件没有明显差异[8]。文献[9]研究中替罗非班组术后6个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也比对照组低。这些结果充分支持替罗非班在介入手术中及老年STEMI中的应用。虽然替罗非班能进一步改善缺血心肌供血, 降低介入手术后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 但是仍然有研究指出其出血并发症有所增高[10]。Labinaz等[11]的一篇荟萃分析则表明应用中剂量盐酸替罗非班不会增加STEMI介入术后患者严重出血的风险, 但轻微出血的风险会有所增加。

本研究术后30 d试验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患者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 而对照组患者发生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6个月试验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轻微出血及严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证明试验组治疗方法在介入手术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是可靠的。以上结果表明在老年STEMI介入手术治疗的基础之上, 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以进一步抗血小板聚集, 防止老年STEMI中冠状动脉病变血管血小板血栓的形成, 从而减少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事实上许多开展介入手术的医院在STEMI介入手术中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已越来越广泛, 在STEMI介入手术中替罗非班的使用是相对安全的。国内有很多研究者已经通过临床研究证实了在急诊PCI中应用血栓吸取术联合替罗非班处理治疗病变血管内血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是可靠的, 在能够开展冠心病介入手术的医院值得推广使用[12,13,14,15,16]。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2 h ST段回落率和随访30 d、6个月MACE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PCI+PT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STEMI可以明显改善梗死血管再通后的TIMI血流情况, ST段回落率明显增高, 随访30 d、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 具有较好的疗效和良好的预后。显而易见, 在急诊PCI中应用血栓吸取术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是处理病变血管内血栓的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段, 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所以对于老STEMI在急诊PCI中应用血栓吸取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提高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灌注, 挽救更多的缺血心肌, 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观察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由于收集的临床病例数偏少, 观察患者的轻微出血、严重出血及术后30 d、6个月MACE发生情况需要更多临床病例进一步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经导管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T+PCI) 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ASTEMI) 的疗效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认梗死相关动脉且行急诊PCI的老年STEMI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试验组给予PT+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 比较两组梗死部位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2 h ST段回落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30 d、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后试验组TIMI 3级发生率及ST段回落率均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0 d及术后6个月, 试验组MACE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导管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PT+PCI) 联合替罗非班, 是处理ASTEMI冠脉内血栓的一种有效的介入手段, 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微创抽吸术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9月我院血管外科收治下肢静脉曲张病人62例(81条肢体),男34例,女28例;年龄34岁~72岁,平均42.5岁;患肢伴皮肤色素沉着45条,慢性静脉溃疡8条;术前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行下肢深静脉顺行造影,证实深静脉通畅。

1.2 手术方式

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患肢上抬30°。卵圆窝处做1个切口约1.5 cm,高位结扎大隐静脉,抽剥器将大隐静脉主干剥离[3]。然后再使用TriVex系统,通过小腿部小切口(约3 mm),在曲张静脉近端和远端各做1个切口,1个插入灌注照明棒,另1个插入刨刀头,切口可交替使用,以减少切口数量。通过灌注照明棒清晰显示曲张静脉范围和轮廓,插入刨刀头,使旋转的刨刀沿静脉走向轻轻向前滑动,将曲张静脉刨吸出来。术毕,灌注液反复冲洗创面,清除积血后,用弹性绷带加压缠绕患肢24 h~48 h。

2 结果

本组病人每条肢体进行微创刨吸切除时间为18 min~31 min,平均23 min,手术切口3个~6个;未出现伤口和肢体软组织感染,出现皮下淤斑病人均在1周~4周消退。采用微创刨吸手术疗效满意。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①接到病人手术通知后,手术室巡回护士当天下班后到病房访视病人。首先,进行自我介绍及手术室环境介绍,环境介绍主要是使用手术室的实物图片,包括次日病人手术的室间、室间的设备、医护人员装备及进入手术间的通道等。访视前通过阅读病人有关的临床资料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访视要善于观察病人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姿势等,以了解病人的感受,最终达到消除病人术前紧张和恐惧心理的目的[4]。由于微创刨吸手术是新开展的手术,病人缺乏了解。因此,应告知病人手术的优越性,如切口小和少、手术和住院时间短、创伤小等,并邀请此手术成功病人进行现身说教,以增强病人的信心,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告知病人患肢画好的标志线在手术中的重要性,在洗澡时勿用力搓,以免在刨吸时遗漏某些曲张静脉。整个访视时间不宜过长,以10 min为宜,避免引起病人的紧张和疲劳[5]。②患肢准备。患肢备皮范围从脐部至踝关节处的所有毛发。病人通过站立和行走使静脉扩张到最大程度,后用标记笔准确地标示出曲张静脉的位置,绘出静脉轮廓。部分病人于曲张静脉旁沿其走行点状绘出虚线,而不直接在曲张静脉上做记号,以便在透照时曲张静脉能完全显现出来,同时又不致遗漏[6]。③物品准备。除常规大隐静脉抽剥手术器械外,另备静脉旋切系统,包括TriVex刨刀、刨刀手柄、动力主机、灌注照明棒、冷光源、麻醉肿胀液灌注管路和生理盐水灌注管路;同时准备生理盐水500 mL 2瓶~4瓶,通气管2条。若病人无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在麻醉肿胀液中加入1︰1 000肾上腺素1 mL。

3.2 术中护理

3.2.1 巡回护士配合

按照手术室病人接送制度严格查对病人,并在上肢建立静脉通道。协助麻醉医生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或硬膜外麻醉。病人平卧后抬高患肢30°,以便充分暴露曲张静脉,连接负极板。检查动力主机运作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将TriVex动力主机放于患侧,脚踏分别置于手术台两侧。麻醉肿胀灌注液和生理盐水按照主机上所标示的颜色分别挂放(黄色一侧挂麻醉肿胀灌注液,绿色一侧挂生理盐水)。抽剥完大隐静脉主干后,将麻醉肿胀液灌注管路(黄色)和生理盐水灌注管路(绿色)连接相应的液体,后将麻醉肿胀液灌注管路硅胶段置于主机的加压泵中,并将管路中标记颜色的塑料上下端压入连接固定器,合上加压泵的盖板,同样方法处理对侧生理盐水管路。调节液体的流量,麻醉肿胀灌注液为450 mL/min,生理盐水为50 mL/min;刨刀手柄及照明棒冷光源正确连接于主机上,开机后调节转速,一般选择正反转,转速为500 rpm。麻醉肿胀灌注液的配置方法:若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5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2%利多卡因400 mg,以减轻术后疼痛;若手术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则严禁在生理盐水中加入利多卡因。

3.2.2 器械护士配合

与巡回护士共同连接好TriVex的各种管道,按照医生的习惯将各管道固定在方便操作的位置,准确及时地传递器械,连接各管道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3 术后护理

手术完成后,将皮下充盈液、残血充分挤出,以减少术后血肿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应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患肢24 h~48 h。密切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4 体会

4.1 检查病人患肢的标志线

病人进入室间后,要重点检查病人患肢的标志线是否清晰,如果有不清晰的标志线,要及时告知医生重新描绘。

4.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TriVex动力系统采用环氧乙烷或过氧化氢气体进行灭菌,连接各管道和术中操作时注意无菌操作,特别要保持手术野敷料的干燥,避免切口感染。

4.3 熟悉仪器使用

TriVex动力系统是新使用的仪器,科室应进行全员培训,使护士掌握其名称、性能和使用方法。手术中,护士能主动、迅速地配合手术,以保证手术顺利地进行。

4.4 安全使用电外科设备

术中会有灌注液漏出,应正确地选择负极板粘贴部位;如粘贴在健侧下肢时,一定要做好保护措施,可采取在健侧下肢加盖胶单或在手术野铺一次性的夹单,以确保病人安全。

4.5 严密观察手术进程

在准备使用TriVex动力系统前,要把灯光关闭,以提供手术所需的暗视野。严密观察麻醉肿胀灌注液和生理盐水的使用情况,及时补充。连接刨刀手柄的吸引器要保持通畅,避免切除的曲张静脉堵塞管道,耽误手术的进程。对于较大静脉或瘢痕组织,应根据医嘱及时给予增加刨刀头转速。

4.6 仪器的维护

TriVex动力系统属于高值仪器,手术时,应选择正确的连接时机,避免过早连接而导致被其他器械的硬碰;在使用过程中要避免刨刀和照明棒的碰撞。手术结束时要及时收回TriVex动力系统,以免器械掉地面,并关闭动力主机,做好仪器的使用登记。术后器械先用酶洗,后用清水清洗,最后蒸馏水冲洗,然后吹干,消毒备用。

参考文献

[1]陈开,刘崇清,戴毅,等.应用微创刨吸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52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5,12(5):515-516.

[2]Steven ME,Krista LF.Minimally invasive vein surgery[J].MountSinal J Med,2004,71(1):42-46.

[3]孙镇蛟,金旭文,林森旺,等.大隐静脉曲张刨吸术53例报告[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6,6(6):463-464.

[4]杨志红,刘婷婷.舒适护理在手术室的实施[J].现代护理,2006,12(21):1983-1984.

[5]杨建芳.舒适护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607-608.

上一篇:桥梁工程设计优化下一篇:中职英语情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