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护理

2024-10-16

微创护理(共12篇)

微创护理 篇1

腹腔镜手术是在密闭的盆、腹腔内进行检查或治疗的内镜技术, 将接有冷光源照明的腹腔镜经腹壁插入腹腔, 连接摄像系统, 将盆、腹腔内脏器现实与监视屏幕上, 手术医师通过视屏检查盆腔确诊疾病称为诊断性腹腔镜手术;在腹腔外操纵进入盆、腹腔的手术器械直视屏幕对疾病进行手术治疗称为手术性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其特点是只需2~4个小孔, 无需较大腹部切口, 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腹部不留明显瘢痕、切口美观、对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住院时间短、心理感受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腹部手术的治疗。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 现在几乎90%以上的妇科手术均可通过腹腔镜完成。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4月以来, 共行腹腔镜手术24例, 除1例因盆腔严重粘连改行开腹外, 其余无并发症发生, 现将手术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妇科自2009年4月以来共开展腹腔镜手术24例, 患者18~35岁, 其中卵巢手术18例, 异位妊娠6例。23例手术成功, 1例因盆腔严重粘连改行开腹, 术后住院3~6d均痊愈出院。

2 手术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尽管腹腔镜属于微创手术, 但由于患者不了解手术, 可能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反应, 当反应过于强烈时, 会影响术后康复及手术的效果。配合医师做好解释工作, 向其介绍腹腔镜手术知识及优越性, 及时回答提出的疑问, 同时解释存在手术方法改变或中转经腹手术的可能性, 使其能有初步了解, 消除其顾虑、紧张的恐惧心理, 对手术成功满怀信心。另外有意识的与开腹手术的患者安放在同一房间, 对开腹手术相对较大的创伤作直观对比, 使其主动要求微创手术。心理护理应抓住3个关键时间即患者入院、术前和手术当日麻醉清醒时, 需要及时传递信息, 满足患者的需求。术前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解除患者一切心理负担, 促进患者睡眠, 必要时可给与地西泮5mg口服, 保证患者睡眠, 创造良好的手术条件。

2.1.2 术前完善各项辅助检查, 讲解各项检查的目的, 做血常规、血型、心电图、胸透、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 取得配合。

2.1.3 皮肤准备术前1d备皮, 范围与开腹手术相同, 脐孔的消毒尤为重要。

笔者所在医院采用双氧水+碘伏消毒。对较深的脐孔, 碘伏可较长时间抑制手术区皮肤细菌的生长, 双氧水浸泡时间相对延长, 保证术野皮肤无损伤及无菌, 对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1.4 阴道准备

子宫全切术患者, 选择月经期后3~7d, 术前2~3d开始, 窥器暴露阴道, 稀碘伏擦洗阴道, 2次/d, 对于阴道炎症较重者, 及时汇报主管医师, 必要时擦洗后阴道内置甲硝唑0.2g。

2.1.5 肠道准备

术前2d给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禁食易产气的食物, 如牛奶、豆浆、高糖类食物, 防止胃肠胀气而影响术野的显露。术前晚进流质饮食, 术前8h禁食, 6h禁水, 手术前1d口服番泻叶导泻, 术前晚和次晨行各一次灌肠 (宫外孕的患者禁忌) , 防止术中肠胀气和手术后腹胀。术晨给予留置导尿, 术前0.5h给予注射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 (高血压者可不用阿托品, 以防术后发生青光眼) 。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观察

腹腔镜全麻患者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常规心电监护3h, 早期发现有无腹腔内出血。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术后持续低流量给氧3h, 氧流量一般为2~4L/min, 既可加快排除气腹残留的CO2, 纠正高碳酸血症;监测血氧饱和度, 维持氧饱和度在95%以上, 又可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2.2.3 一般护理

患者麻醉复苏后即可开始床上活动, 麻醉完全清醒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鼓励适度下床进行必要的日常活动, 注意活动不要过于剧烈, 循序渐进。

2.2.4 饮食护理

患者麻醉完全清醒, 12h后可予以流质, 48h后予以半流质饮食 (如稀饭) , 禁食牛奶、豆浆、糖等食物, 防止出现肠胀气。肛门排气后可视情况逐步过度到普通饮食。注意规律进食, 少量多餐, 勿暴饮暴食, 宜清淡、易消化、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不要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恶心、呕吐、腹胀者推迟进食时间, 年老体弱者, 可适当延长吃流质、半流质时间。

2.2.5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1) 戳孔出血:多为穿刺鞘拔除后压迫作用消失而创可贴牵拉不牢所致, 患者回病房后用盐袋或沙袋压迫戳孔, 观察戳孔敷料有无渗湿, 皮肤有无淤血,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恶心呕吐:主要因麻醉镇痛药和气腹因素等引起, 置胃管的患者也会因异物的刺激、不适引起呕吐, 注意观察呕吐发生、持续的时间、呕吐物的颜色和量, 同时注意是否伴有腹痛、腹胀等腹膜刺激征和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毒性症状,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需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 防止误吸, 头偏向一侧。遵医嘱营造舒适环境, 适当给予止吐药物, 给予心理护理, 情感支持。保持口腔清洁, 做好基础护理。 (3) 颈肩痛:手术后残余的CO2气体刺激膈肌引起, 3~5d后会随着腹腔内残余气体的自然吸收而自然痊愈。 (4) 腹膜外充气过度:建立CO2气腹过程中, 有时可能引起腹膜外过度充气, 直径小的可以自行吸收, 不予处理, 直径大者可用注射器直接把气体抽出。

2.2.6 腹部切口的护理

术后砂袋压迫腹部伤口6h, 密切观察有无渗血、渗液。正常情况下切口仅有少量渗血, 不需换药, 不要因无腹壁大切口而忽略腹部切口的观察。

2.2.7 引流管的护理

对腹腔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引流不畅时认真检查引流管有无受压、扭曲、堵塞, 引流管应留有一定长度, 妥善固定引流管, 以防翻身或活动时牵托移位, 引流管留置24~48h或手术后ld引流量明显减少后即可拔除, 每日更换无菌引流袋, 防止逆行感染。

2.2.8 尿管护理

术后密切观察尿量及尿色, 特别是观察有无少尿、无尿或血尿等情况, 保持尿管通畅, 以了解肾功能及有无输尿管及膀胱损伤。留置尿管时间视手术大小而定。子宫全切除术者, 术后留置尿管24h, 遇有泌尿道损伤患者, 尿管留置时间相应延长。如为辅助阴式手术, 需留置1周左右。留置尿管时间长者, 用0.5%碘伏擦洗会阴, 2次/d, 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拔尿管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多饮白开水, 尽早自行排尿。

2.2.9 疼痛护理

腹腔镜术后切口的疼痛程度比传统手术轻且短暂,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较重者, 必要时可用适量止痛药物。

3 出院指导

3.1 嘱患者出院后1~3周内禁止重体力劳动, 避免发生戳孔疝。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 切口完全愈合前不可淋浴或弄湿戳孔, 防止感染。观察腹部体征, 如有腹痛等异常情况即时复诊。

3.2 腹腔镜微创手术恢复后, 仅在腹腔部位留有1~3个0.

5~1cm的线状瘢痕。创面小, 痛苦小, 愈合后完全看不出有手术痕迹, 使患者的爱美之心得到了满足, 融医学治疗与医学美容为一体, 使医疗技术更具人性化, 被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和接受[1]。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向纵深发展, 专科护士就应具备完整的腹腔镜手术理论知识, 提高、世务水平,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把护理工作做得更细、更好。术前充分做好准备, 以利手术和麻醉的顺利实施, 术后精心护理, 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 对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判断, 并采取措施, 以利患者康复。同时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过程[2], 实行“以人为本”的“微创”理念, 实施整体护理, 促进患者顺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胡美云, 丁吉丽.腹腔镜摘除卵巢良性肿瘤围手术期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6) :552.

[2]杨会芳, 祁莉.腹腔镜异位妊娠手术患者的护理查房[J].中同医药导报, 2007, 4 (8) :107.

微创护理 篇2

市立医院北区耳鼻咽喉科副主任医师宋升桥2011-3-

31耳鼻咽喉科以孔、腔器官为主,疾病以阻塞性改变、功能障碍或丧失为主要特征。耳鼻咽喉微创外科是通过内镜、显微镜及相关微创手术器械来实现的。他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几乎伴随着显微镜和内镜的产生、发展和完善。近二十年来快速发展成熟起来的内镜、显微镜为鼻内镜微创外科的诊疗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使耳鼻咽喉科学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医疗实践有了质的飞跃。使得耳鼻咽喉科很多原来没有明确诊疗手段的疾病有了诊疗规范,有了明确的诊疗手段,也使得耳鼻咽喉科从传统的以内科保守诊疗为主要特点的科室迅速转变为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外科型科室。

上世纪末是耳鼻咽喉科从传统诊疗手段迅速转型为以内镜,显微镜为特色的微创外科、功能重建外科的重要时期,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的耳鼻咽喉科在各地区的临床诊疗水平处于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存的局面,甚至在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由于老中青医疗骨干的并存而出现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并存的现状,这就给就诊的患者带来了很大的疑惑,从患者的心理角度讲总认为医生越老水平越高,但这样的心理显然在耳鼻咽喉科存在尴尬局面。

随着鼻内镜检查与手术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相关性的理论研究也取得重大突破:

1,窦口鼻道复合体的概念:它不是独立的解剖结构,而是以筛漏斗为中心,包括钩突、中鼻甲及其基板、中鼻道、半月裂、前后组筛房、额窦开口、上颌窦开口等一系列结构,该区域的通气和引流障碍是鼻窦炎发生的关键,如术后产生粘连与闭塞,也是鼻窦炎复发的根源,因此该区域也被称为鼻窦炎的“钥匙区”。

2,中鼻甲在鼻腔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本身的生理学功能,使其成为窦口鼻道复合体最重要的保护屏障。3,鼻腔鼻窦的黏液纤毛输送功能与鼻窦炎的发生和转归有重要关联,鼻腔内任何部位的黏膜接触,都可能造成相关区域的纤毛输送功能紊乱。

4,解剖学异常是鼻窦炎、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手术中需要处理的重点。

5,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改善以后3-6个月内,炎性水肿甚至轻度息肉样变的黏膜都有可能恢复正常形态或上皮化。这取决于窦口鼻道是否永久引流畅通。

以上述理论为指导原则,鼻内镜微创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最初的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FESS)发展到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NEMS),手术适应症也得到了明显的扩大:

1,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钩突过度肥大,泡状甲,中鼻甲反向弯曲,下鼻道后穹窿高位等;

2,鼻部常见实质性病灶:鼻息肉、乳头状瘤、血管瘤、恶性肿瘤等。

3,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窦霉菌病等。值得注意的是:引流通道(中鼻道、各窦口)受异常结构、病变阻塞形成引流障碍,与源病灶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加重。

4,鼻颅底相关疾病:脑膜脑膨出、脑脊液鼻漏、垂体腺瘤等

5,鼻眼相关疾病:眶内侧肿瘤、眶内血肿、恶性突眼、慢性泪囊炎等

6,顽固是过敏性鼻炎等

鼻腔结构的异常及病灶往往与阻塞性炎症合并存在,如: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慢性鼻窦炎;需要手术干预的鼻科疾病很少单发,因此开展的鼻内镜微创技术往往是传统意义上的多个手术的罗列,它往往或多或少的包含着传统概念上的鼻息肉摘除术、中鼻甲和/或下鼻甲部分切除术、鼻内筛窦开放术、鼻内上颌窦开放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鼻中隔矫正术等。如:诊断为鼻中隔偏曲、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的患者,需要进行的手术包括下列内容(按收费目录名称):经鼻内镜鼻窦手术、鼻中隔矫正术、鼻中隔软骨取骨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上颌窦鼻内开窗术。

鼻内镜微创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手术内容:1,MESSEKLINGER径路:中鼻道外侧壁前缘钩突切除,中鼻甲外侧壁切除(如果中鼻甲的肥大也导致了中鼻道的狭窄),扩大中鼻道空间,建立手术径路;2,经中鼻道空 1

鼻内镜微创技术 间开放额隐窝、前组筛窦、后组筛窦、上颌窦;经后筛开放蝶窦,经额隐窝开放额窦;必要时进行上颌窦鼻内开窗(下鼻道外侧壁)。3,在开放各窦空间的过程中不断的清理病变组织,纠正异常结构。4,鼻中隔偏曲影响到手术径路的建立时,先行鼻中隔矫正;5,下鼻甲的处理。6,经蝶窦进行垂体腺瘤手术、视神经减压手术;7,经纸样板进行眶内手术;8经嗅裂进行前颅底的修复等等。

传统鼻科手术与鼻内镜微创技术对比:

1,传统手术基于间接光源、间接的手术视野(额镜反光提供手术视野的照明)的局限性和条件要求手术

医师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创伤的操作,鼻腔粘膜的损伤和小动静脉的损伤会因为没有脂肪衬垫,没有肌肉组织的收缩导致病人持续活动性出血,手术医生无法确定出血点进行精确止血,手术操作是在一边出血一边凭经验(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进行病灶“抓、撕、扯”式切除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缩短手术时间是降低出血量的最有效措施,为了满足这个要求,手术器械做得足够一钳定乾坤的大小,钳住病变部位迅速拉扯出来,再迅速填塞止血材料,将鼻腔填满。病人是坐着与医生面对面的接受手术的。病人是清醒状态下的(难以忍受的局部疼痛、相当的心理恐惧、依从性差)。手术的目的是改善鼻腔通气功能,并不在乎切下的是病变组织还是正常的鼻甲等组织,不能对病灶进行有效乃至彻底清除,不能对异常结构进行有效矫正(鼻中隔除外),更不能有效打开各窦口开放引流。这也是鼻科(尤其是鼻息肉、慢性鼻窦炎)患者接受传统手术后几乎100%复发而又不愿再次手术的根本原因。

2,鼻内镜微创技术基于内置的视频和光源(硬性内镜视频系统)提供放大数十倍的直接视野,术者左手

持镜(有条件者用持镜固定杆),于显示器上直接观察手术范围的病灶和正常组织,右手持手术器械进行清除病灶保留正常组织的操作。手术是在对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剪切,尽量完整的切除病变的过程中完成的,以矢状位为手术直视方向,对上颌窦,额窦的手术方向是几乎垂直于矢向的,视野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多角度调节变换方向,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带多种角度的镜头和手术器械。手术的目的是清理病变组织,保留正常组织,精细矫正解剖变异,定位止血,部分填塞,以此尽可能多的改善鼻腔通气、粘膜湿化、恒温、嗅觉等功能。病人是躺着的、通过麻醉科实施控制睡眠的状态下接受手术(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存在的局部疼痛、心理恐惧、依从性差),医生通过视频显示、控制出血、精确分辨组织的情况下完成操作。术后患者反应轻,没有因手术的医疗行为受到不能忍受的痛苦,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该技术同时极大的拓展了鼻科疾病的诊疗范围,在此技术基础上,可以进行脑脊液鼻漏修补,眶减压,视神经减压等跨解剖区域的手术。

3,传统手术在术后随访过程中内容乏善可陈,在额镜条件下无法对术后鼻腔深部、中鼻道、窦口等区域

内存在的粘连、水泡增生,粘液潴留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上颌窦内潴留液可通过上颌窦穿刺处理);患者术后随访同样也是取坐位和医生面对面的交流、检查、处理。鼻内镜微创外科技术在门诊同样适用于术后患者的随访,通过门诊鼻内镜检查系统在视频监视下,让患者躺着接受鼻腔术后的检查处理,处理内容包括:鼻腔痂皮的清理、潴留液通过SUCTION吸出、粘连的分离、水泡的清除、中鼻甲塑形的观察,额隐窝、上颌窦窦口及下鼻道窗的观察,出具检查处理的图文报告等。

微创护理 篇3

摘要:目的对我院外科护理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后,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的研究和探讨。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05月份至2012年05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计120例。术后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症状情况不同,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优质护理组:60例,术后采用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基础护理;结果优质护理组:60例中,并发症3例,康复出院时间8±2.32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93.33%(56/60);对照组:60例中,并发症12例,康复出院时间14±3.15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73.33%(44/60);结论综合性优质护理在微创保胆取石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微创保胆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康复护理;管道护理;满意度优良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110-01 1引言

胆结石是人体消化系统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据统计胆结石的发病率在百分之十以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病症每年呈现出上涨的态势。这几年来,胆囊结石治疗的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采取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创伤小、效率高、恢复快、危险程度低等优点,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手术。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过程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对临床护理方式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一般资料

此次肝胆科外科护理医学研究活动所抽选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05月份至2012年05月份期间,在院就诊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共计120例,以其住院时原始病历资料作为分析研究活动的数据基础。采用病历资料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手术方法以及护理过程进行分析对比。这120例胆囊结石患者中,男性共有45例,占37.5%;女性共有65例,占62.5%;患者中年龄最大为67周岁,年纪最小21周岁,患者平均年龄为48±3.54周岁;患者的身体重量在47公斤至89公斤之间,平均身体重量为69±4.23公斤。

2.2病症观察

医护人员通过对这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进行症状观察,发现患者胆囊结石病症属于初次发现有84例,占70%;复发病症36例,占30%;发病病程范围在2个月至21年之间,平均发病病程3.2±1.45年;主要临床表现症状有:恶心呕吐69例、黄疸25例、胆绞疼痛78例、腹胀腹痛65例,体温升高(37.9摄氏度以上)28例,严重者出现疼痛休克4例、虚脱3例;以上病症临床表现具有重叠性特点。

2.3检查方法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对患者行B超、腹部CT扫描、胆道造影等医学检查,通过检查对症结病灶位置大小进行确诊。

2.4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医学检查的结果,对患者实施胰胆管造影术(ERCP)、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ST)以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微创保胆取石手术治疗。

2.5护理方法

保胆取石手术后,医护人员按照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症状情况不同,按照自愿选择护理方法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为:优质护理组:60例,术后采用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管道护理、并发症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60例,仅采用基础护理;

2.5.1优质护理组

2.5.1.1基础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基础护理力度,首先加强患者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查,做到实事监测,此外每两个小时记录一次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同时加强对患者给氧和血氧的监测。其次,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躺卧姿势,采用平卧去枕,头向两一侧偏斜。当患者苏醒后,可以采用半卧姿势。此外,护理人员要正确使用镇痛类药物,合理预判麻醉药失效时间,防止出现剧痛后再用止痛类药物,使用药物时按照医生要求用药。

2.5.1.2康复训练

手术结束24小时以后,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主动下地活动,活动时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在床上坐约20分钟,双腿垂直于床边20分钟,站立20分钟。准备工作完成后,再在专人护理的环境下进行慢走20分钟。如果出现头晕、疼痛,应立即平卧休息。

2.5.1.3管道护理

管道护理是术后护理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术后主要做好双套管、T型管以及引流管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清楚每种类型管道的作用和性质,加强对管道的监测,每日观察管道的情况,防止出现堵塞、倒流、脱落的现象,确保各种管路的通畅。对留置管每日进行更换,保证处于无菌卫生的环境中。

2.5.1.4术后并发症护理

术后,对于合并心脏病患者,应加强对患者心电图、X线的检测,心脏功能进行分级,对手术中的强度和麻醉效果进行评测,避免出现危险。指导患者加强休息时间,保证呼吸的顺畅性,在输液过程中,合理调整速率,避免给心脏造成压力。对于高血压患者,术后要合理膳食,多食用新鲜果蔬,避免便秘的出现。加强对血压的监测,正确使用降压类药物,防止出现头晕头痛等高血压并发症。对于糖尿病患者,术后及时口服降糖类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等,每日监测空腹血糖以及餐后血糖,争取将血糖控制在空腹小于7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1毫摩尔/升。

2.5.2对照组

采用基础性护理方式,在此不再叙述。

2.6统计学原理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系统软件:SPSS 10.0,对各种数据进行统计计量工作, P<0.05差异,资料的检测方式为T检验。

3结果与结论

通过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得出以下临床效果:优质护理组:60例中,并发症3例,康复出院时间8±2.32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93.33%(56/60);对照组:60例中,并发症12例,康复出院时间14±3.15日,满意度优良率调查73.33%(44/60);综合性优质护理在微创保胆取石治疗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有有效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同,临床满意度调查优良率提高了近20%,因此建议在今后护理过程中进行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丽峰,李晚明,刘敏.高原地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

[2]王利华,贺永红,黄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8.

[3]高春玲.1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护理措施及体会[J].中外医疗,2009.

微创取卵术的护理 篇4

1 术前护理

1.1 术前心理护理

病人对手术知识缺乏,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技术目前还不是很普及的治疗方法, 接受治疗的病人不了解手术过程, 有恐惧感。对此, 应了解病人在取卵前期治疗过程中对接受辅助生育技术治疗的认知程度, 制订教育计划。告知病人取卵术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中的重要性, 手术的疼痛程度及医疗手段能够达到减轻疼痛的程度。

1.2 术前准备

术前1 d晚上应保证病人的睡眠, 必要的情况下可服用安眠药。术日晨禁食, 术前排尿。用温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前5 min进行阴道冲洗。术前测血压、脉搏, 肌肉注射哌替啶50 mg。给予舒适的体位, 尽量少暴露身体。

1.3 手术环境和器械的准备

①按照卫生部《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和人类辅助生育技术规范要求, 需在万级层流净化手术室进行取卵术。实行严格消毒隔离措施, 室内达到洁净手术室Ⅱ级标准。②检查负压吸卵泵是否工作正常, 将负压调至16 kPa。③根据卵泡数量准备卵泡液收集试管, 于术前10 min置于消毒干燥加热器中预热37 ℃保温。所有接触卵泡液的器械均采用无毒、无害、灭菌物品。④手术时关闭照明灯, 因取出的卵子需避光。

2 术中配合

2.1 手术器械及台上配合

①待医生B超检查盆腔情况后, 确定阴道穿刺部位, 协助医生将穿刺针、卵泡液收集试管与负压泵连接。吸卵时始终保持吸卵泵、卵泡收集管、吸卵针连接紧密、不漏气。②医生每穿刺1个卵泡, 即将收集到的卵泡液完好地送至胚胎培养室, 由实验室医生检出卵子培养。吸出的卵泡液需保温, 因为室温中6 min可造成卵细胞纺锤体的永久伤害, 使卵子不能受精, 所以在运送卵泡液时避免震动。③在收集卵泡液时, 一般一个试管收集一个卵泡液, 如果要同时收集两个以上卵泡液, 要目测试管剩余容量, 避免在吸1个卵泡时中途换管。

2.2 观察病人术中情况及意外情况的配合

①每次穿刺前, 告知病人使其有心理准备, 并不断询问有何不适, 提示医生暂停手术, 术中偶有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反应, 出现晕厥、出汗、面色苍白及脉搏、血压下降, 出现这种情况时, 让病人平卧, 遵医嘱肌肉注射阿托品, 吸氧, 必要时静脉输液, 待症状缓解后再行手术。②因卵巢周围血管丛多, 穿刺易误伤血管, 术中如出现盆腔内出血, 需立即停止手术, 并尽快查找出血原因, 先用纱布阴道填塞压迫止血, 并记录纱布数量。并测血压、脉搏, 预计有可能造成失血性休克, 需立即开放静脉给药通路, 并做好输血、配血准备。

3 术后观察护理

将病人送至休息室, 卧床休息4 h, 病人如主诉有小腹坠胀感, 需检查有无阴道及盆腔出血情况。如术中无异常, 术后半小时可进食、进水, 下地小便。术中出血较多者, 且阴道有纱布填塞压迫止血, 需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待B超观察腹腔无内出血征象, 且阴道无活动性出血才可取出阴道纱布, 并清点纱布数量。要向病人交代术后注意休息, 特别是取出卵子超过20个的病人, 注意有无腹胀, 卵巢过度刺激症状, 需及时复诊。因不孕病人的不孕原因往往是多因素, 卵子的发育受卵巢功能影响, 一部分病人卵子发育不好, 即使用了促排卵药, 发育的卵子也很少或卵子质量很差, 不能受精, 有的甚至取不到卵子。当手术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 病人会产生抑郁、失望等心理。护士应耐心细致配合医生向病人交代病情, 使病人有心理准备以免对手术结果不能接受。多向病人介绍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技术的发展现状, 对手术的预期目标, 应从生理、病理知识的角度, 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使病人增强治疗信心, 解除疑虑, 从而加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4 体会

微创外科发展规划 篇5

微创外科是20世纪末在外科领域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被誉为外科发展史上的的里程碑,是21世纪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微创外科的发展经历了近100年的历史,从最初对疾病的诊断,发展成现在的涉及几乎所有专业的一种技术;它本身不是一种专科,而更是一种外科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微创手术利用高精尖的图象系统及微型器械,将传统手术操作的创伤减少到最小程度。微创外科(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MIS)整体治疗的概念是提供“富含人情味和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创伤降到最低点。

微创外科手术是指应用当代先进的电子、电热、光学等设备和技术,以电子镜像代替肉眼直视、以细长器械代替手指,力求在最小的切口路径、最少的组织损伤、肌体最轻的应激反应下,完成对体内病灶的观察、诊断、切断及其它治疗、对异常组织器官的重建,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伤口细小、斑痕细微或无疤痕的特点。

二、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刀相比有哪些优越性

1、腹腔镜手术是真正微创手术的代表,创伤大为减小,手术过程和术后恢复轻松,痛苦少。

2、腹壁戳孔取代了腹壁切口,避免了腹壁肌肉、血管和相应神经的损伤,术后不会出现腹壁薄弱和腹壁切口疝,不会因为腹壁肌肉瘢痕化影响运动功能,不会因为腹壁神经切断引起相应皮肤麻木。

3、腹壁戳孔小(3-10mm不等)、分散而隐蔽,愈合后不影响美观。

4、戳孔感染远比传统开刀的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少。

5、腹腔镜手术对腹腔内脏器扰乱小,避免了空气和空气中尘埃细菌对腹腔的剌激和污染。术中以电切电凝操作为主,对血管先凝后断,止血彻底,出血极少,手术结束前冲洗彻底,保持腹腔清洁。因而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可较早进食,又大大减少了术后肠粘连的因素。

6、一般采用全麻,各项监护完备,安全性大为增加。

7、术后可早期下床,睡眠姿势相对随意,大大减轻了家属陪伴护理的强度。

三、国际、国内微创外科发展现状

近十年来国际内镜外科特别是腹腔镜外科经过了一段轰轰烈烈的过程,发展异常迅速,世界数万名内镜外科专家为之奋斗,探索新技术、新方法。随着内镜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使仪器和器械不断改进。目前就腹腔镜手术技术而言,腹腔镜外科起步于胆囊切除术,现在腹部外科中的胰十二指肠手术切除、肝胰部分切除、胃切除、肠切除等都可用腹腔镜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作为经典手术已基本取代了开腹手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作为胆囊急诊手术的最佳选择。远程操纵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电视腹腔镜(达芬奇系统)手术成功,为电视腹腔镜技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数十年来,世界各国专家共同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说明了未来外科领域,原本需要“开胸剖腹手术”的大多数病例,均可通过微创外科技术来完成。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于1995年成立了腹腔镜外科学组,2002年进一步更名为腹腔镜-内镜外科学组,一直引导着我国腔镜外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经过近20年近乎井喷式的发展,我国的腹腔镜外科水平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简言之,微创外科这一跨世纪的人类外科领域的新技术革命正席卷全球。

四、威海市其他医院微创外科发展现状

五、我院微创外科发展过程及现状

威海市立二院的微创外科技术始于1999年,至今共完成近千例、30余种腹腔镜手术。其中已成熟应用于普通外科疾病治疗的腹腔镜手术包括慢性腹痛的探查术、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腹壁疝修补术、肝囊肿开窗引流术、抗返流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胃肠道良性肿瘤切除术、胃结直肠癌根治术、脾切除术、颈部无疤痕内镜甲状腺手术等治疗。

诊疗特色: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腹壁疝修补术、腹腔镜甲状腺手术。

学科带头人:王昭法,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山东省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委员,威海市普外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到北大人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等处进修学习最新技术。上世纪90年代末期在我院率先开展腹腔镜工作,开展手术种类和例数居我市前列。2001年在我市最早开展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2005年初在我市率先开展腹腔镜微创甲状腺手术,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微创学术交流会议并曾在省内会议上进行论文交流。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对胃肠、肝胆、甲状腺和其他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经验,特别是普外肿瘤的规范治疗,腹腔镜技术娴熟、操作精益求精。注重知识更新,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并迅速应用于临床。

多年来在王昭法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普外二科团队并没有对过去取得的成绩感到满足,不断开创、引进新技术是我们时刻准备去做的工作。将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倡高层次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开展相应的基础、临床相结合的科研工作,屡获威海市科技进步奖。

六、下一步发展规划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3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423-02

我科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微创穿刺治疗颅内血肿64例,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4例①高血压脑出血20例;②外伤性脑出血31例③自发性脑出血13例,年龄16-62岁,呕吐52例,瞳孔变化8例,偏身感觉障碍4例,病程1天-4天,全部经CT、或MRI扫描确诊。

1.2 手术方法 颅内血肿经CT定位后确定穿刺点摆好体位,常规消毒,局麻醉后用电钻将特制的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钻透颅骨、硬膜进入血肿腔,拔出钻头,拧上盖帽。连接测管,用注射器缓慢抽取10-30,用生理盐水缓慢注入冲洗,并反复抽出,到血肿液变浅为止,留置穿刺针并接引流袋持续引流。

2 结 果

64例均一次穿刺成功,临床症状消失,住院时间7-12天,平均10天,无一例死亡,亦未发生脑损伤、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3 讨 论

3.1 术前护理 微创治疗颅内血肿是项新技术,多数病人家属对手术的必要性、方法和效果不太了解,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应向其讲清手术目的,操作过程及优点,解除思想顾虑,取得合作,同时做好心电检查,剃头常规术前准备,准备2长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一套,电钻1把,治疗巾4块,换药碗3个,及20、10、5注射器个1具,引流袋1个,灭菌手套2付,2%利多卡因10ml×1支,生理盐水500-1000ml、消毒用品等。

3.2 术中护理 手术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有烦躁不安者加约束带,固定头部,要一次性穿透颅骨、硬膜。切忌过快抽吸或引流血肿,抽吸冲洗间隙关闭限速阀或折闭引流管避免空气逆行进入颅脑内。冲洗出一定量的血肿后,将注射器取下,抬高连结管,观察液面高度,如无液面,科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进行观察,手术结束后理顺管道不可扭曲,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坚持和病人交谈,以分散其注意力,缓解紧张气氛。

3.3 术后护理

3.3.1 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观察,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意识状态反映病情的轻重,为护理的重点观察项目之一。除意识清醒外,一般将意识障碍分为嗜睡、朦胧、浅昏迷和昏迷四中不同的程度,正常瞳孔直径为2-5,对光反射灵敏。避免引流后再出血一般发生在术后1-2天之内,术后注意有无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意识,瞳孔的变化往往早于生命体征变化,意识障碍加重说明颅内压增高明显,头痛为颅内压增高最早期常见的症状,经常了解病人意识状态,如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予以处理[1],做好抢救准备。

3.3.2 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装置严格无菌,穿刺成功后,应立即在无菌才操作下接引流袋,引流袋低于穿刺位并固定,防止引流液反流入颅内而引起感染,术后要保持头部相对固定,不可牵拉引流袋,以防止引流袋脱落。若引流不畅,应及时处理,若引流液由暗红色转为鲜红色,量较前增多,提示患者有二次出血的可能,应及时通知医生[2]。改变头位或搬动时就夹闭引流管,防止颅内压急剧变动和引流液逆流,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穿刺部位每天更换无菌纱布一次,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术后持续引流3-7天,复查头颅CT,如血肿消失拔除引流管以防颅内感染,拔针当天观察针孔有无渗血、渗液及时处理。

3.3.3 呼吸道管理[3] 清醒的病人鼓励并指导其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昏迷病人要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黏稠不易吸出时,做痰培养+药敏试验,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保持病房清洁、空气新鲜,每日用臭氧机消毒,病房内湿度保持在50-60%。

3.3.4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尽早给患者进食,予以鼻饲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每次鼻饲量200ml,温度38-41℃,严密观察患者大便、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应用洛赛克等药物,改善胃肠黏膜屏障功能。

3.3.5 基礎护理 由于患者昏迷,卧床时间长或发热,因此皮肤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应此要按时给患者翻身,骨突处垫棉垫,搬动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拖、推、拉等动作。保持床单平整、清洁、干燥、无皱褶,防止压疮形成。口腔护理每日2次,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

3.3.6 康复护理 术后24h开始行肢体功能锻炼,活动量应循序渐进,禁止过展、过伸、四肢内展屈曲的姿势[4],术后1-2周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者可鼓励自行翻身、站立及肢体主动训练,下床锻炼时由人搀扶以防跌伤,活动以不疲劳为度。语言康复,可配合实物或图像进行。从牙牙学语开始。指导患者多食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防止便秘。增强机体抵抗力。

4 小 结

颅内血肿以死亡率、致残率高为今本特征,自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以来,我们紧密结合临床医疗工作,给予精心合理的护理,及时准确地清除了颅内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减少了血肿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有利于大脑功能的恢复,减少了呼吸道、泌尿系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明显地降低了死残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是一种治疗颅内血肿的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参考文献

[1] 陈素英,何巧媚,周秋荷,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的观察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210-212.

[2] 桂萍.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436-437.

[3] 王艳艳.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3(6):531.

微创术治疗腋臭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腋臭患者30例, 男11例, 女19例;年龄18~48岁, 中位年龄39岁;均为双侧。其中曾行外用药物治疗5例, 激光治疗4例, 小切口腋臭切除复发2例, 效果均不满意。30例患者于我院采用微创术小切口行皮下修剪加局部搔刮治疗。除1例单侧患者术后出现血肿、皮缘糜烂, 经换药后治愈, 其余患者均Ⅰ期愈合。25例患者随访1年以上, 未见复发。

2 护 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1) 皮肤准备。嘱患者术前洗澡, 刮除腋毛, 用甲紫沿腋毛外缘1.0㎝处, 画出术区范围, 碘酊固定。铺单, 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头显露腋窝, 注入0.5%利多卡因。 (2) 观察患者健康状况、腋部皮肤有无炎性反应、结节及皮肤病情况并向手术医师报告, 做好局部术区的术前护理工作。

2.1.2 心理护理:

腋臭患者大部分均有不同程度自卑感, 影响正常社交活动, 尤其是天气炎热情况下。因此, 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并尊重患者, 保护其隐私, 并耐心讲解腋臭的原因、手术过程和微创手术效果, 使患者树立自信心, 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以达到满意疗效。

2.2 术后护理

2.2.1 术区护理:

手术时间最好选在春、秋、冬季进行, 尽量避开夏季, 若夏季手术, 需调节好室温以减少出汗。术后嘱患者注意休息, 减少活动, 避免过度出汗浸湿敷料, 影响伤口愈合。同时观察术区渗血情况, 若术区渗血较多, 敷料渗透污染伤口, 或术区明显疼痛, 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及时处理[2]。一般术后伤口留置引流管, 需在48h后拔除, 更换敷料继续加压包扎。为预防感染, 术后口服抗生素1周, 必要时可静脉滴注抗生素3d。术后疼痛可口服止痛药。一般术后2周拆线伤口愈合较好。

2.2.2 局部护理:

术后患臂保持轻度外展, 以使腋部通风透气, 保持腋区干燥, 避免伤口糜烂;术后早期行上肢有效制动, 以免过多活动导致术区出血, 形成皮片下、皮瓣下血肿, 影响伤口愈合。因此, 护士应及时观察其上臂局部制动、休息及敷料外观等情况, 并督促患者遵守术后注意事项, 嘱患者2周内避免上臂上举、外展和前后活动;1个月内避免肩关节的剧烈运动, 术后穿宽松肥大衣服。

2.2.3 饮食护理:

为行肩关节制动, 术后最初几天嘱患者家属帮助患者进食, 多食高蛋白和高维生素及高纤维食物, 以促进伤口愈合并保持大便通畅。少食辛辣食物, 避免餐时出汗影响伤口愈合。

2.2.4 并发症护理:

术后常见并发症有伤口淤血及血肿。本组患者术后伤区均有出血或皮下淤血现象。女性患者手术时间临近月经期者, 术中止血要彻底, 术后术区用“8”字绷带加压包扎, 最好用弹力绷带, 避免上肢过早活动。本组有1例患者, 术后12~24h早期活动, 绷带松开, 主诉术区胀痛, 及时报告医师打开包扎伤口, 见皮下青紫、淤血、肿胀明显, 打开缝线, 清除积血及血块, 再用庆大霉素16万U加生理盐水40ml冲洗, 后轻轻按压皮下并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嘱患者避免上肢活动, 48h后换药观察, 伤口恢复较满意。 (1) 感染。手术消毒要彻底, 术中止血要严密, 严格无菌操作, 以预防术后血肿形成。同时注意引流通畅, 夏季天气炎热, 活动量多、出汗增加, 加上腋下多层敷料加压包扎, 使大量汗液滞留在皮肤表面, 若不及时处理更换敷料, 易造成切口周围糜烂。一旦出现, 应给予局部碘伏消毒、外敷、更换敷料, 去弹性绷带改为透气胶布封贴固定, 且嘱患者减少活动, 使用电风扇保持术区清洁干燥, 或使用红外线照射等处理[3]。 (2) 延迟愈合。伤口延迟愈合, 一般为术中翻转皮肤时, 止血钳夹切口边缘, 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 另有伤口血肿未及时发现, 致切口裂开或感染所致。因此, 术中需注意保护组织, 若发生伤口延迟愈合以3%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面, 清除坏死组织,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术中操作要轻柔, 减轻操作时对切口的牵引, 皮片下充分引流并强调术区局部严格制动, 使皮片尽快与创面贴合紧密。 (3) 瘢痕患者处理。由于腋窝皱劈, 皮肤在修剪后仍有真皮内毛细血管与周围组织相连[4], 并作游离皮片, 越靠近中心血供越差。故中心皮片易出现部分坏死, 轻者仅皮片坏死, 重者皮片全层坏死。对曾行腋臭治疗并在腋窝处留有瘢痕或腋臭范围较大患者, 更易出现坏死现象, 影响伤口愈合。因此, 在设计切口时, 尽量避免设计在瘢痕上, 以利于伤口愈合。

3 小 结

在微创手术治疗腋臭的过程中, 护士与医师需密切配合, 做好术前准备;术中予以人性化护理, 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精心治疗并完善健康指导, 使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减少并发症及瘢痕的发生, 确保手术最终成功。

关键词:微创手术,腋臭,护理

参考文献

[1]章宏伟, 罗彬林.皮下修剪法腋臭根治术手术成败原因分析及处理[J].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30 (1) :130-131.

[2]徐光勇, 周春美, 白永昇.腋窝微小横切口治疗腋臭79例[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8, 19 (2) :124.

[3]陶革方, 黄卫平, 王忠娇.小切口腋毛区皮瓣修剪搔刮术治疗腋臭[J].实用美容外科杂志, 2003, 14 (2) :69.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颅内血肿患者42例, 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 男24例, 女18例, 年龄27~68 (55.3±8.6) 岁;致病原因:高血压33例, 创伤9例;临床表现:意识障碍33例, 恶心呕吐28例, 头痛28例, 偏瘫20例, 失语18例;出血部位:基底节28例, 脑叶11例, 破入脑室3例;出血至手术时间:<7h者26例, 7~24h者12例, >24h者4例。

2 手术及护理

2.1 术前准备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防止呕吐物误吸, 同时快速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 以及剃发、清洗头部皮肤等术前准备, 意识障碍者留置尿管, 高血压者维持血压160/90mm Hg以下, 以防术后再出血, 备好手术用品, 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手术治疗, 开放静脉通道, 并配血备用。稳定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 使其心态平和, 积极配合治疗。

2.2 手术方法

依据头颅CT检查确定血肿中心和体表穿刺点, 使用长度合适的颅内血肿穿刺针, 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对颅内血肿进行抽吸、液化、冲洗及引流, 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在头颅CT显示血肿清除率>90%时即可结束手术。

2.3 术中护理

患者给予头部制动, 有躁动不安者给予肢体制动, 同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有恶心呕吐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 及时清理呕吐物;常规消毒穿刺点皮肤, 铺手术无菌洞巾;术中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合手术, 操作熟练而准确,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瞳孔、意识状态、面色等变化, 以及时发现颅内再出血、颅压升高等情况。

2.4 术后护理

2.4.1 一般护理:

病室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 定时进行消毒处理, 限制探视人员;术后患者绝对卧床, 取平卧位, 床头抬高15度~30度, 以利于静脉血回流, 减轻脑水肿程度, 降低颅压;意识不清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以防舌后坠阻塞通气和发生呕吐时误吸入气管;定时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并结合吸痰、翻身扣背等方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意识不清患者由于无法进食且张口呼吸而导致口腔黏膜干燥, 且自洁杀菌功能均明显下降, 故应加强口腔清洁护理, 并用0.9%氯化钠溶液纱布覆盖口鼻;护理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动作应轻柔缓慢, 防止空气进入颅内, 准确掌握治疗剂量, 保持出入平衡。

2.4.2 病情观察:

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每半小时测量呼吸、脉搏、血压1次, 控制血压平稳, 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再出血、脑水肿、脑缺氧等;同时给予吸氧, 保持呼吸道通畅, 检测呼吸深度、频率和血氧饱和度, 呼吸困难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定时测量体温, 有体温升高者 (>38.5℃) 多为中枢性高热, 应及时给予物理降温, 以保护脑组织;定时观察并记录患者瞳孔和意识变化, 将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医师, 以确定颅内病情进展并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状况, 如有偏瘫加重或继发偏瘫则提示颅内再出血或引流受阻。

2.4.3 引流护理:

经常巡视,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颜色和量, 检查引流是否通畅, 如有不畅排除引流管受压、折叠等原因后通知并配合医师检查是否为血凝块阻塞导管所致, 并进行生化酶技术液化处理, 严格无菌操作, 动作应准确轻柔, 确定出入量相等;每天清晨更换引流袋, 引流接口处以无菌纱布覆盖, 防止发生逆行感染;根据患者颅内出血情况, 准确把握引流管最高点位置, 妥善固定, 并防止患者躁动拉扯引流管;如需搬运患者应先将引流管夹闭, 以防颅压波动导致继发出血或颅内感染的发生;颅内血肿基本清除, 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考虑拔管, 拔管前需夹闭引流管持续24h, 观察有无颅内压增高表现, 无异常症状后即可拔管, 穿刺部位注意加压包扎, 头部抬高30度, 以防发生脑脊液外漏[1]。

2.4.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患者定时翻身拍背, 必要时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以促进痰液引流排出, 维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预防肺部感染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应每天更换尿袋, 消毒外阴及尿道口, 严格无菌操作, 预防逆行感染, 注意引流尿液性质;患者床单宜干燥整洁, 协助患者定时更换体位, 但注意禁止术侧卧位, 对皮肤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护理或睡气垫床, 提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支持, 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以有效预防压疮发生;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胃黏膜保护剂, 同时禁生冷、刺激性食物, 注意观察患者胃肠道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2]。

3 结果

本组患者无死亡及颅内感染病例, 均意识清楚, 头痛缓解, 其中颅内血肿术后3d内清除完全者26例, 3~7d基本清除者16例;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Ⅳ级者16例, 恢复至Ⅱ~Ⅳ级者4例。

4 体会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实施能及时挽救患者生命, 且对脑组织创伤小, 疗效明显, 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中医护的密切配合对微创术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术后对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的严密观察, 有效防止了病情的恶化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及时准确地处理问题, 使患者顺利康复, 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颅内血肿,微创手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赵瑞.颅内血肿清除微创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2) :101-102.

微创口腔义齿种植手术的护理体会 篇9

关键词:口腔种植,微创,手术,护理

种植义齿是口腔牙齿缺失修复的治疗方法之一, 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微创口腔种植手术是微创医学理念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体现[1], 是现代医学技术与理念发展的标志之一。护理配合是种植义齿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影响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2]。现将我科128 例微创义齿种植的护理和疗效观察等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 年6 月~2013 年7 月我科共实施微创义齿种植手术128 例, 其中男70 例, 女58 例;年龄25~60 岁, 平均45.5 岁;共种植162 颗牙, 其中前牙52 例, 75 颗, 后牙 (包括前磨牙, 磨牙) 76 例, 87 颗。

1.2 治疗方法做好术前检查及各种准备后, 按手术步骤在种植区牙槽嵴顶粘膜上不翻瓣行微创环形切口, 在牙槽骨上按要求逐级制备洞形后, 植入合适尺寸的种植体, 保证种植体与牙槽骨壁密合[1,3,4]并有一定初期稳定性。种植体就位良好后, 嘱咐患者7~10 天后复查, 制作佩戴暂时修复冠, 3 个月后复查。

1.3 治疗结果观察128 例微创口腔义齿种植手术患者162 颗种植体术后恢复情况。经2~3 个月复查, 患者口腔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牙龈均未发生炎症, 可顺利进行后期修复。通过微创口腔义齿种植手术, 患者术程大大缩短, 出现术后疼痛反应、肿胀情况的几率大大减低, 明显提高患者就医舒适度。

2 临床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护理评估详细填写患者病历卡, 了解患者全身健康状况, 如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 女患者月经期, 口服抗凝药等, 对有手术禁忌症者应暂缓手术。术前完善血常规、肝功能、乙肝表面抗原、口腔全景X片、CT等检查。

2.1.2 心理护理因患者往往对手术方法不了解而对手术感到恐惧, 存在思想顾虑, 术前需要医生护士进行充分沟通做好心理护理。种植手术的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 患者一直处于清醒状态, 且术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做张闭口运动, 故在术前准备时给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整个治疗过程, 并用安慰性的语言给予患者心理上的鼓励和支持, 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利用现有的资源, 如通过幻灯片、照片及录像播放给患者观看, 通过聊天、听音乐等方法, 减轻由环境陌生引起的恐惧心理, 帮助患者消除顾虑, 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使其能主动配合手术。告知患者实施微创种植术具有创面小、出血少、术后不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特点,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以确保手术顺利完成以及后期修复工作。

2.1.3 手术环境准备种植手术台面、地面用含有效氯0.05%消毒药水抹拖。室内用紫外线照射1 h。

2.1.4 器械和用物准备常规物品:手术包、手术衣、牙种植机、种植工具盒、种植机头、一次性冲洗管、冰0.9%氯化钠注射液、种植体、愈合帽、骨膜、骨粉等。

2.1.5 口腔准备术前常规做牙齿洁治术并嘱患者用氯己定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卫生, 预防手术伤口感染, 术前遵医嘱给予口服布洛芬缓解胶囊, 帮助患者减轻术中疼痛感。

2.2 术中护理按手术需要连接各种装置如吸引器、种植机等, 并妥善固定;协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 调节光源, 以保证术区良好照明。准备过程中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根据患者年龄、文化背景、喜好等播放不同的音乐。向患者交代术中需配合及注意事项;注射麻药后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吸引器吸引唾液及术区血液等要注意吸管不可过深, 避免触及咽喉壁, 以防引起患者呕吐反射而影响手术过程;操作过程中让患者间歇地闭口休息, 避免因张口过久而引起关节疼痛和情绪变化;手术过程中护士可通过用握手、抚摸等安抚患者紧张情绪, 提高患者配合度。手术过程中护士要密切关注患者, 及时给予心理安慰, 以及保证其能顺利配合手术的进行。手术完毕擦净患者口周血迹, 清理用物。

2.3 术后护理向患者详细讲解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让病人拍口腔全景片, 了解种植体在牙槽骨的位置是否合适;协助医生完善种植病历;术后观察伤口有无渗血, 向患者解释如出现唾液中带血丝不要害怕, 更不要用力吐出, 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使用冰袋局部冷敷24 h, 减轻局部水肿;术后当天遵医嘱给予抗炎、止血药, 必要时静脉补液, 特别要注意保持伤口周围的消毒, 防止感染;术后会有手术部位疼痛或不适感属于正常术后反应, 慢慢会消失的, 严重者可以口服止痛药等, 减少患者由于这些症状带来的恐惧心理;保持口腔清洁用漱口液漱口每天3~5 次, 严禁游泳;术后当天勿进热食、硬食, 避免剧烈运动, 勿刷牙漱口, 术后第2 天开始可以正常刷牙漱口, 指导患者术后保持口腔卫生;1~2 周内不能戴用活动义齿防止压迫种植体及术区;告知患者如有特殊不适, 及时就诊, 并发放一些指导和饮食等方面的健康宣教材料。

3 讨论

影响微创种植牙手术成功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围手术期护理是重要因素之一。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如术前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 耐心细微的心理护理;术中与医生良好的配合,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正确传递种植体[5];术后口腔卫生宣教, 正确指导患者术后注意事项, 这些对种植手术的成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宿玉成.现代口腔种植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63.

[2]龚莉.人工种植牙的手术配合及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4) :67-68

[3]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3-115

[4]章锦才主译.口腔种植并发症[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5

脑出血微创术后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8例, 男32例, 女26例, 年龄36岁~80岁, 平均年龄56.5岁。病史:均有原发性高血压史。意识状况:昏睡12例, 浅昏迷30例, 中深度昏迷16例。血肿部位:基底节区41例, 额枕叶皮质下血肿16例, 小脑血肿1例。出血量:80 m L以上11例, 60~79 m L 33例, 40~59 m L 13例, 1例小脑血肿约12 m L左右。手术在发病12 h内15例, 12 h~24 h19例, 24 h~48 h 20例, 48 h以上4例。

1.2 治疗方法

采用CT引导下标志物定位法。先根据CT片显示血肿的位置, 在颅表粘贴标志物后行CT扫描, 确定血肿的大小、方向及层面。一般选择血肿最大层面距颅板最近血肿中心处为穿刺的靶点, 尽量避开皮质脑血管及功能区。确定进针点并测量其至血肿中心距离及角度, 选择相应型号的YL-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颅内血肿。

1.3 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随访, 随访时间为6个月~2年, 术后明显好转23例;好转25例;未愈和死亡10例, 包括术后死于心脏疾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者。

2 术后观察及护理

2.1 生命体征观察

2.1.1 血压观察

高血压患者在术后生命体征观察中, 最主要的是血压的变化。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 最常见的情况是血压大幅度增高或明显波动, 这是造成术后再出血死亡的重要原因, 所以保持血压稳定[1], 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也是防止血压变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因此接受微创治疗的患者均应严密监测血压3 d~5 d, 务必使血压维持至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 Pa) 左右为宜。

2.1.2 体温的观察

脑出血的患者80%~90%有发热现象, 故接受微创术的患者, 体温升高更加常见。术后应每日测量体温4次, 若体温超过38℃, 给予物理降温, 体温在39℃以上, 应用电脑控制降温仪, 可给予吲哚美辛0.9%冰盐水100~200 m L保留灌肠。伤口感染多在术后3 d~5 d内体温渐升高, 呼吸、心率加快, 白细胞升高, 治疗清除感染灶, 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 联合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 迅速控制感染, 防止疾病恶化。

2.1.3 呼吸观察

呼吸节律和频率变化, 常常是脑出血患者病情危重的信号, 应高度警惕, 随时监测。防止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呼吸道,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痰液黏稠不易抽吸者给予超声雾化吸入。对深昏迷患者为减少呼吸道死腔, 增加有效气体交换量, 应尽早行气管切开术, 加强护理。吸氧4~6 L/min.

2.1.4 心率观察

脉率变化是心功能状态的早期反映, 许多脑出血患者, 往往同时合并高血压或冠心病, 应予严密观察。脑出血时常可对心血管系统尤其是心脏影响, 有时心脏病变会成为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 所以要定时查心电图, 必要时持续心电监护, 以便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2.2 脑功能的观察

2.2.1 意识水平的观察

术前、术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注意瞳孔的形态大小、对光反应并做好准确记录。

2.2.2 颅内压的观察

脑出血可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死亡, 所以监护及降低颅内压十分重要。虽然微创术后的脑出血者因手术而颅内压明显下降, 但血肿周围的脑水肿24 h~48 h达高峰, 持续存在5 d~7 d, 所以我们在临床上根据患者呕吐、结膜水肿、眼底检查及头颅CT灶周围水肿程度来决定提供脱水剂的种类、用量。

2.3 并发症的预防

2.3.1 再出血

再出血是微创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多发生在微创术中及术后24 h内。常见原因有:穿刺针损伤皮质及皮质下血管, 破损血管尚未完全止血, 抽吸负压过大及冲洗过度[2], 因此观察引流液数量变化和引流管是否通畅非常重要。引流管的观察要遵循“二严格、二注意、二防止、二认真、二按时”的护理重点[3]。

2.3.2 颅内感染

微创术后的颅内感染往往是致命性的, 与无菌操作不严格、神经中枢直接感染密切相关。预防: (1) 严格无菌操作; (2) 加强护理, 包括伤口区皮肤及敷料清洁, 避免污染, 加强室内空气消毒等; (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4) 一旦确诊颅内感染, 高敏感性抗生素足量使用。

2.3.3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脑出血的并发症, 严重者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脑灌注降低, 加重脑损伤, 危及生命, 是一种预后不良的表现。预防: (1) 早期留置胃管, 观察胃液。有呕吐者可胃肠减压, 回抽胃液可鉴别有无消化道出血, 患者病情稳定时可以鼻饲, 胃肠营养。 (2) 发生应激性溃疡时, 打开胃管, 让胃内容物流出来, 防止从口腔呕出, 引起窒息。 (3) 补充血容量、止血, 止血包括用肾上腺素0.1 m L加入50 m L生理盐水注入胃管, 或冰生理盐水50 m L加云南白药1 g, 注入胃管, 6 h后重复注入。 (4) 积极处理颅内血肿, 减轻脑水肿, 解除下丘脑、脑干受压。

3 指导康复训练

患者术后的功能恢复包括语言康复和肢体康复。首先要客观向家属说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恢复期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患者预后的情况, 对语言康复训练, 从发音器官训练开始到发单音节、单字、单词, 并请家属配合;对肢体康复训练, 可采用运动疗法, 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程, 做到关节功能恢复和肌肉功能恢复, 同时指导患者坐、握、站的各种练习, 从而改善下肢肌力过渡到慢行, 而上肢肌力达到手能抬高至握扶拐杖。

总之, 我们认为患者术后情况的好坏及合并症的多少与护士在工作中能否做到严密观察, 早期发现问题及护理措施是否及时到位是分不开的。因此, 我们一定要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以达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目的。

摘要:目的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所治疗患者均采用微创血肿清除, 并遵照以下护理要点:①维持生命体征;②脑功能观察;③并发症防治;④指导康复训练。结果治疗58例, 随访6个月~2年, 术后明显好转23例;好转25例;未愈和死亡10例。结论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后, 做好围术期护理可使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下降, 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黄如训, 苏镇培, 等.脑卒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5.

[2]朱晓波, 魏金枝, 白雁明.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后再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 (3) :272273.

微创小切口房缺封堵术后临床护理 篇11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 护理

房间隔缺损(ASD)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外科治疗方法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修补,近年来导管介入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以其无需开胸、恢复快的优点逐渐应用于临床,但其有较严格的适应证,且费用较高,安全性不够。微创封堵术是由导管介入封堵法移植而来的新技术,有人称之为内、外科杂交术式,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无需体外循环、不用开胸器,无骨骼损伤,不破坏胸廓连续性,操作简单、创伤轻、切口小、恢复快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介入封堵相比,无X线辐射、无需使用造影剂、手术路径更短、操作更简便,术中一旦发现封堵器放置失败或出现意外,则可以及时改为常规手术,更加安全可靠。现将2009年9月~2012年4月经胸微创小切口ASD封堵术术后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例,男15例,女23例。年龄1~65岁,体重6~64kg,经超声心动图确诊,均为中央型。心电图检查;原发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房性早搏2例,三尖瓣轻中度反流4例,轻中度肺动脉高压6例。

手术方法:全麻气管内插管,放置食管内心脏超声探头或胸壁超声探头,于右第4前肋间长2~3cm切口,开胸后切开心包,于右房壁缝合荷包,选择适宜型号的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回ICU行心、肺功能监测与封堵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观察,如封堵伞脱落、移位、血栓形成等的观察。

结 果

封堵成功36例,2例封堵不成功,术中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心脏彩超提示封堵器脱落,中转开胸体外循环下行房缺修补术,均顺利抢救成功。无手术死亡病例,行3~12個月随访,未发现封堵器脱落或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讨 论

术后护理:①监测生命体征ASD封堵术后,特别是术前有肺动脉高压患者,要监测与改善左心功能并减轻心脏后负荷,因为左心功能和排血量对肺血管阻力和肺动脉高压有重要影响,任何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左心功能的药物(米力农、硝普钠、硝酸甘油等)均可直接或间接改善肺循环。患者术毕返回ICU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持续测量中心静脉压(CVP)或左房压(LAP),并观察尿量,在循环维持满意情况下,CVP<8mmHg,LAP<5mmHg,切忌输液量过多,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的液体入量。本组有1例患者术前中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经及时应用米力农、硝普钠后好转。另1例发生肾功能不全,经治疗痊愈。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由于气管插管及麻醉用药,患者呼吸道分泌增加,清醒后应鼓励并协助患者咳嗽,行雾化吸入并作体疗,防止肺炎、肺不张发生;必要时可在无菌操作下行气管内吸痰,防治肺部并发症。本组3例术后第2天,痰液增多、咳嗽无力,出现低氧血症,经气管内吸痰后好转。③血气胸的观察:由于手术是在非直视下进行的,术中用力过大或器械使用不当及关胸时的疏忽,均可导致血气胸的出现,因此术后当天或第1天应拍摄床旁X线胸部正位片了解情况,术后应多听诊双侧呼吸音,进行对比,还要观察术口有无血肿出现,必要时行胸腔B超明确积液情况。④密切观察封堵器移位或脱落征象:患者术后若突然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或心律失常,应注意有无封堵伞脱落或移位,及时行彩超检查,及时报告医师,及时诊治,须行再手术的术前准备。本组有2例在术中发现封堵器脱落,分别脱落在左房、右房,立即改为体外循环下修补ASD,术后恢复良好。⑤防治封堵器血栓形成与溶血:本组2例术后出现浅昏迷及间断躁狂,考虑为术中气栓或微小血栓引起,关于封堵器血栓形成,是少见而严重并发症。血栓形成的机制,据报道,可能与封堵器的镍钛合金和聚酯纤维暴露于血液时,会诱导血小板活性和凝血系统活性增强有关,故术后应用阿司匹林3~5mg/kg,口服3个月,也有报道应用华法林口服,有推荐抗凝治疗应持续6个月。本组术后随访未见血栓形成病例,可能与病例少有关。本组另1例患者24小时内观察到肉眼血尿,经排查,为封堵器对红细胞的机械性损伤所致,应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第2天好转。

房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许多患者适用于行胸部小切口ASD封堵术,尤其是中央型房缺,其具有微创、封堵完全可靠、可重置、回收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但也可出现封堵器脱落、移位,术后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在护理上重点监测护理心肺功能,密观血气胸等并发症出现,观察封堵器是否有移位、脱落的征象及观测术后有否血栓形成存在等,围术期周到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萧明第.房间隔缺损的微创外科封堵术[J].上海医学,2004,27(10):705-706.

2 徐恩多.局部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33:24.

3 朱鲜阳.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现状与未来[J].心血管病学进展杂志,2008,29(3):343-346.

4 马长生,盖鲁粤,张金俊,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0.

5 黄璐.中心静脉置管在危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临床护理,2009,1:12.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 篇12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6例, 男27例, 女19例, 年龄39岁~81岁。病起时患者均有头痛、呕吐, 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及失语等。均行微创清除术, 其中3例同时行脑室穿刺术, 术后存活44例, 放弃治疗1例, 死亡1例。1年后随访, 完全恢复生活能力21例, 部分恢复生活能力17例, 扶拐6例。

2 术后护理

2.1 微创引流的护理

2.1.1 术后患者回病房后, 头部穿刺针外口在无菌操作下

置引流管, 接无菌引流袋, 引流袋宜低于头部15 cm~20 cm, 以防反流。妥善固定引流管, 头部制动, 因硬质引流管与头皮之间无缝合固定点, 故要时刻保持患者头部相对固定, 以防止引流管拔出脱落。翻身及护理操作时避免牵拉引流管。

2.1.2 保持穿刺处敷料及引流管周围清洁干燥, 减少污染机会, 每日在穿刺皮肤口滴少许酒精, 预防感染。

穿刺部位每天更换1次无菌敷料, 每日更换引流袋, 并注意无菌操作。

2.1.3 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和引流速度;

观察是否有继续出血倾向, 是否有脑脊液外漏, 观察引流管通畅情况, 是否脱落。术后引流袋内血液颜色一般呈淡红色, 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考虑继续出血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引流出脑脊液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引流不畅, 检查引流管是否有扭曲、受压或血凝块阻塞, 并定期振荡引流管。如为血凝块阻塞,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尿激酶2万U加入生理盐水2 m L冲洗,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冲洗后夹闭引流管1 h~4 h.开放引流管期间, 手由下而上轻轻挤压引流管, 1~2次/d.为防止管腔阻塞, 可每日行颅内冲洗2~3次, 切记冲洗出入量要均等。患者外出检查时, 先夹闭引流管以防引流液反流入颅内, 减少感染机会。

2.1.4 注意观察硬质引流管对穿刺点周围头皮的压迫情

况, 在治疗过程中发现1例引起头皮局部少许坏死, 穿刺点周围头皮颜色发灰发暗, 经采取及时、少许拔除引流管的方法短期内得到了改善。

2.1.5 视病情遵医嘱拔管。

引流时间不宜过长, 防止颅内感染, 如引流液不多, 引流物为清亮的脑脊液,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情况好转, CT复查后颅内无血肿或血肿基本清除, 4 d~6 d后可拔除穿刺针。拔管时注意无菌操作, 拔除后应加压包扎伤口, 必要时创面缝合。一般每2 d换药1次, 如敷料不干燥则须寻找原因并随时换药。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变化。

2.2.1 生命体征监测。

床边心电监护仪每30 m in测呼吸、脉搏、血压1次, 连续血氧饱和度监测, 每4 h测体温1次。严密检测血压变化, 防止血压突然增高而发生再出血。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 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畅引起窒息。体温超过38.5℃者, 常规头部置冰枕, 减轻脑水肿。

2.2.2 意识和瞳孔的监测每1 h观察意识、瞳孔及肢体

活动变化状况并记录, 如患者出现头痛、呕吐、意识的改变、血压升高、脉缓等改变, 提示颅内压升高, 应及早报告医生做降颅压处理。如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 对光反射消失, 伴意识障碍加重、生命体征紊乱和对侧肢体瘫痪, 是脑疝的典型改变, 应及时报告并协助处理。

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确保抢救

成功的关键之一, 对于可能昏迷时间较长或者短时间不能清醒的患者, 要早期行气管切开以便于排痰, 利于呼吸道的管理。 (2) 定时做痰液培养。 (3) 气道湿化、吸痰与翻身相结合, 采用超声雾化吸入, 3次/d, 口鼻或气管切开处用生理盐水湿纱布遮盖, 病房相对湿度保持在75%~80%, 每天紫外线消毒, 减少感染机会。

2.3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

(1) 早期鼻饲十分重要, 有利于加强营养支持, 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并且也有利于防止电解质紊乱。 (2)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频繁呃逆、呕吐等应激性溃疡先兆症状及大便、呕吐物颜色。遵医嘱应用西米替丁等药物[2]。

除上述专科护理外, 我们还应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 如: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瘫痪肢体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等, 以确保患者良好的治疗效果, 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术后护理。方法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保持硬质引流管及呼吸道通畅, 尤其注意引流液性状的变化, 预防感染, 重视专科护理及基础护理, 有效遏制并发症。结果 严密的观察及有效的护理对策, 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都有明显降低, 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有效、及时的护理能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关键词:颅内血肿清除术,微创,引流管,护理

参考文献

[1]张艳华, 张国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34例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4) :111.

上一篇:思想变革下一篇:城市牛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