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腰椎横突

2024-07-18

第3腰椎横突(通用8篇)

第3腰椎横突 篇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又称腰三横突周围炎,是以第三腰椎横突明显压痛为特点的慢性腰痛,属于慢性筋膜劳损。李华东教授临证强调中西医结合,遵古而不泥古,继承传统推拿之精华,融现代解剖、神经医学等理论于一体。本文主要介绍李华东教授运用推拿结合滞针牵抖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1 施术过程

1.1 推拿

嘱患者俯卧位,医者站其患侧,沿患者腰部两侧膀胱经用轻柔?法、揉法、膊运法等放松两侧肌肉5~8min;医者双手拇指重叠,双手拇指桡侧沿患者脊柱两侧竖棘肌弹拨,重点弹拨结节条索处,患者耐受为度,弹拨5~8次;点按、按揉阿是穴(第三腰椎横突末端压痛点处)、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委中、承山等,患者“得气”为宜,施术5~8min;凡士林为介质,患者腰部两侧膀胱经施小鱼际擦法,透热为度。

1.2 滞针牵抖法

患者俯卧位,医者准确定位第三腰椎横突处并常规消毒;选用0.35mm×50mm或0.35mm×60mm华佗牌毫针直刺至第三腰椎横突尖;平横突尖,其外侧旁开3cm处45°角斜刺;滞针牵抖法行针,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针刺入,单方向捻转,手下有沉滞牵拉感,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针柄,向上有节律地提抖牵拉5~8次,注意避免针身与缠绕的肌纤维相对滑脱;第四、五腰椎横突处采用相同针刺方法,提抖牵拉2~4次。治疗时先推拿再行滞针牵抖法,推拿20min后,针刺留针20min,刺入和起针前各行1次滞针牵抖法。4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3日。

2 讨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中医“腰痛”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因肾精不足,气滞血瘀,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所致[1]。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最主要的原则是松解横突末端软组织粘连,消除堆积的炎性物质,减少对神经的卡压。

李华东教授认为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过程中应减少使用弹拨法,特别是肘尖弹拨。因弹拨手法作用力度较大,临床上笔者双手拇指桡侧叠加弹拨,力量缓慢柔和,忌手法粗暴,可有效减少局部渗出、出血,以免加重病情。滞针常作为针刺过程中的异常现象,本文的滞针牵抖法与滞针现象有本质区别,滞针是医者无意为之,但滞针牵抖法是医者为达到某种治疗效果而有意为之的治疗手段[2]。滞针法操作类似于古针法的“搓法”,《针灸大成》认为“指搓者,凡转针如搓线状,勿转太紧,随其气而用之。若转太紧,令人肉缠针,则有大痛之患。若气滞涩,即以第六摄法切之,方可施也”[3]。本文的滞针牵抖法属于一种滞针术的复合手法[4]。临床滞针牵抖法的主要作用:(1)无针感时使用可起到催气的作用,较快或易于获得针感;(2)针感较小时使用可加强针感;(3)可加强针感通关过节的能力,促进气至病所;(4)温补时配用滞针术,可提高成功率[5];(5)松解组织粘连,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组织修复,恢复肌肉动静态平衡[6]。滞针牵抖法有广泛的适应症,对软组织粘连性疾病有特效。

笔者认为中医治疗骨伤科疾病既要运用中医辨证思维,又要精通西医解剖,两者不可偏废。推拿结合滞针牵抖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摘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导致腰痛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刀、推拿、针灸、穴位注射、微创手术,各有优劣势。李华东教授临证采用推拿结合滞针牵抖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推拿,滞针牵抖法,经验

参考文献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96.

[2]董中国,潘颖华.浅谈滞针术[J].中国针灸,1995,15(6):50-51.

[3]杨继洲.针灸大成[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4]艾群,张文,姜国民.滞针术及其复合手法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2):148.

[5]张文兵,霍则军.滞针术的临床作用[J].北京中医杂志,2002,21(1):44-45.

[6]王尚臣,单文哲,孙淑芬.滞针术[J].中国针灸,2011,31(3):227-231.

第3腰椎横突 篇2

关键词腰三横突综合征按摩治疗局部药物注射治疗

1996年1月~1998年1月,我们采用局部药物注射配合按摩治疗第三腰椎横综合征;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资料完整的123例无其它合并症状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23例中,男61例,女62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72岁。其中,16~20岁7人,20~60岁110人,60岁以上者6人;病程病短3天,最长者1年余,其中半年以 下者110例,半年以上者13例;所有病例中单侧患者78例,双侧患者45例。

2治疗方法

2.1按摩患者俯卧,首先以患侧第三腰椎横突(L3)为中心在腰部施以按揉法,然后点按大肠俞、肾俞二穴,并做L3横突处条索状颈物垂直方向的弹拨法,再进行局部揉法后施以腰部后伸被动运动及腰部侧扳法[1],同样方法施术于另侧L3横突,臀腿部有症状者施以局部按揉,最后沿骶棘肌方面施以擦法,每次按摩约20分钟,隔日1次。

2.2局部药物注射首先确定L3横突位置,然后局部常规消毒,抽取后配药液10~15ml,以45°角进针3~5cm时即可触及横突尖,回抽无血液,即沿液横突尖周围及其上下缘,充分浸润注射,患者姿势取俯卧位或健侧卧位,每周注射1次[2]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为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症状消失,活动自如;显效为腰痛等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劳累或受凉后感到腰部酸胀不适感,但休息或受热后症状消失;无效为腰痛等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变或加重。

3.2治疗效果临床治愈88例(71.5%),显效22例(17.9%),无效13例(10.6%),其中无效的13例中60岁以上者4例,病程半年以上者9例,后辅以L3横突处小针刀松解术1~2次获愈。

4体会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外伤腰痛范畴,因L3横突较长,又是腰部的活动中心,抗应力大,容易发生外伤或劳损导致创伤性炎症,进而影响其邻近的腰神经后等产生腰臀疼痛等症状,或因腰筋膜损伤后变性增厚甚至与周围软组织粘连,周围软组织痉挛卡压相关神经,使其产生缺血缺氧而产生水肿变性出现病症[1]。手法按摩具有舒筋通络、活血消瘀、消肿止痛、纠正脊柱生物力度平衡之功,局部药物注射使组织粘连松解,并改善局部循环,促使致炎物质吸收或排除,从而达到消炎消肿、镇痛解疼的作用,两法同用,相得益彰,而达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从无效13例中可以看出,本病疗效与患者年龄、体质、病程长短及工作习惯关系密切,故本病应该尽早诊治,对于年老体弱及病程半年以上者应辅以小针刀松解术,才能得到较满意的疗效,病症痊愈后,应注意进行腰部锻炼以免病症复发。

参 考 文 献

1曹仁发.《中医推拿学》教参.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78~179.

第3腰椎横突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26例, 女14例;病程最短1 d, 最长13个月。其中双侧9例, 单侧31例, 所有患者均有腰痛症状, 合并臀部疼痛及大腿疼痛者18例。其中21例曾经接受过药物内服、膏药外贴、封闭疗法、单纯针灸或单纯推拿等治疗而效果不明显。

1.2 诊断标准

腰部及臀部疼痛, 有腰部创伤史或劳损史[2], 可有疼痛及麻木向大腿前外侧放射, 但不超过膝平面以下, 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重;体格检查腰部活动范围减少, 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触诊有明显压痛, 还可触及条索样结节。临床试验:Lasegue征可能阳性, 但Bragard征都为阴性。摄X线片可见L3横突过长, 常可见腰椎左右横突不等长或有偏歪。

2 治疗方法

2.1 推拿治疗

2.1.1 主要手法

四指推法、指压法、法、弹拨法、擦法、扳法。

2.1.2 常用穴位与部位

阿是穴、肾腧、胞肓、丰市、委中、第三腰椎横突部、腰部、臀部、股部。

2.1.3 操作步骤

患者取俯卧位, 医者站于患侧, 在腰部施以面积较大的法5 min, 以放松肌肉, 再依次从上向下点压肾腧、阿是穴、胞肓等穴位1 min~2 min。然后在腰上施以四指推法, 力量由轻到重, 再由重到轻, 并在腰部做揉法, 随即沿着骶棘肌从胸到腰、骶部做直推法3~5遍, 再提拿腹外斜肌、腹内收肌3~5下。在第三腰椎横突处, 特别是在其顶端有压痛处施以弹拨法, 手法柔和发力, 反复弹拨5 min, 如手下触及条索样改变的结节时, 应在结节处重点弹拨直至其较为柔软。最后在腰背部施以擦法, 透热为主, 双侧腰椎斜板法结束手法治疗。

2.2 针灸治疗

2.2.1 取穴

阿是穴、肾腧、气海腧、胞肓、环跳、委中穴。

2.2.2 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 身体放松, 医者首先在患者患侧L3横突尖端处触诊, 触及有结节或最明显的疼痛点, 即为阿是穴, 在此穴位以3寸毫针进针, 进针后行先提插手法后捻转手法以得气并加强针感, 而其余穴位得气后就完成操作。部分患者有下肢放射痛或麻木, 取患侧秩边、环跳、委中穴针刺, 亦得气即可。最后拔罐于腰部阿是穴处, 使竹罐套于针上, 留针留罐15 min。

以上推拿结合针灸拔罐治疗, 隔日1次, 1个疗程为10次。1个疗程后隔1周后进行下1个疗程。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患者L3横突尖端处结节及压痛完全消失, 腰部及下肢症状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患者L3横突尖端处结节及疼痛显著减轻, 腰部及下肢症状显著好转;无缓解:患者L3横突尖端处结节及疼痛没有变化, 腰部及下肢症状没有减轻[3]。

3.2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全部有效, 完全缓解28例, 治愈率70%, 部分缓解12例, 好转率为30%, 总有效率100%。患者治疗次数为5~20次。

4 体会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在推拿科临床中比较常见的病种, 从事弯腰重体力劳动的青壮年和长时间久坐工作的人员较为多见, 一般有腰部劳损史或创伤史。从腰部的解剖上来看, L3横突是腰椎横突中最长的, 尖端处被腰背筋膜的深层紧密包裹, 其上下缘为横突间肌, 第三腰椎横突前侧连接腰大肌, 后缘连接腰方肌和骶棘肌, 而腹横肌也移行于腰背筋膜附着于腰椎横突尖处。所以在腰椎做前屈、后伸、旋转、侧曲时, 第三腰椎横突处所受的力是最大的;当所受拉力过大时, 第三腰椎横突处的软组织会产生撕裂损伤, 而包裹横突的腰背筋膜也会发生炎性反应, 引起局部组织水肿, 压迫第三腰椎横突附近的腰丛神经中的股外侧皮神经, 从而影响大腿前外侧。值得注意的是,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必须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两者症状相似, 易误诊。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比较神经根性症状的差异, 并要仔细详细地进行体格检查, 可以通过检查腰椎、CT或MRI来确诊有无腰椎间盘突出。临床可见部分患者同时患有L3横突综合征与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上要主次分明,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运用推拿的各类手法于患处, 舒经活血, 松解粘连;再配合针灸拔罐, 行气止痛, 调节阴阳平衡, 最后于横突处拔罐能起到温经祛瘀, 消肿止痛的作用。推拿针灸两法共用, 激活机体自身调节功能, 促进经脉血运畅通, 肌肉及筋膜功能恢复, 从根本上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促进患者痊愈。

参考文献

[1]蔡尚圭.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远期影响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2]刘哲枢.针灸推拿并用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0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 11 (1) :23.

第3腰椎横突 篇4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简称L3横突综合征, 下同) 是以L3尖端部明显压痛为特点, 由急、慢性损伤所到腰痛, 腰部活动功能受限的一组综合征状群, 是腰痛病人中常见的一种疾病, 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和体型瘦长者, 笔者由2003~2007年采用中医点、拨、推的手法治疗59例, 效果显著, 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9例, 男43例, 女16例;

年龄25~63岁, 病例5天~6年, 有腰部急性损伤史者6例, 慢性损伤史者32例, 无明显腰部损伤记录者11例, 左侧腰痛者20例, 右侧腰痛者29例, 双侧发病腰痛者10例, 体型瘦长者占45例。

1.2 临床表现和诊断 (1) 腰痛, 可放射到膝平面以上, 腰部麻木, 沉重, 酸胀感, 腰部活动功能受限;

(2) 腰肌僵硬疼痛, 晨起、劳累以及受凉后加重; (3) 腰椎功能活动受限, 前曲后伸时尤为明显; (4) 腰曲变平, 脊椎侧弯, 可触及L3棘突偏歪; (5) L3棘突处压痛显著, 可触及结节和条索状物; (6) X光片, 可见腰曲变平或脊椎侧弯, L3棘突偏歪, 部分病例可见L3横突过长及尖部密度增高影。

2 临床治疗

2.1 手法治疗

2.1.1 取穴:阿是穴、肾俞、大肠俞、膀胱俞、肝俞、环跳、委中、华佗夹背。

2.1.2 手法:点、拨、推。

2.1.3 具体操作:

(1) 患者俯卧位, 先用揉法施术于腰部, 配合腰后伸以及骨髋关节的内旋, 外旋活动; (2) 用拨法在腰背部自上而下, 先患侧, 后健侧, 沿肌纤维垂直方向拨腰背部肌肉5遍共12分钟; (3) 再用揉法、点法自上而下, 先患侧, 后健侧, 重点在L3横突尖部治疗; (4) 与触及到的条索状结节物做上下垂直拨以及左右顺筋捋理和环绕旋转揉法; (5) 点按肝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阿是穴、环跳、委中和腰骶处, 排点腰部华佗夹脊和足太阳膀胱经的两条经线, 3遍共10分钟; (6) 患者仰卧位, 提拿四头肌和内收肌部, 屈膝屈髋压腰和环摇腰椎结束手法治疗, 10次为1个疗程。

2.1.4 针刺治疗法患者取俯卧位, 腹下垫一个l0~

15cm厚软枕, 用触诊法确定L3横突尖位置 (痛点) , 用碘伏药水做标记, 常规消毒, 留针20~30分钟, 并用95%酒精点燃温针, 起针后在局部拔火罐, 夏天5~8分钟, 冬天10~15分钟, 慢性劳损, 急性发作期开始每天1次, 4~6次后, 腰痛减轻, 改为隔日1次, 1个疗程如未愈, 休息4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的治疗。

3 治疗效果

3.1 疗程标准痊愈:

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腰部活动功能恢复, 随访半年~1年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气候变化时稍感腰部酸困不适, 能正常地工作与生活, 随访1年无复发;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劳累或阴雨天气腰痛症状有所加重, 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无效:症状体症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本组59例, 痊愈35例, 占59.5%;显效9.9例, 占32%;有效5例, 占8.5%, 无效0例。

4 体会

4.1 推、拿、点、拨结合针刺 (温针) 治疗L3横突综合

征, 机制简言之, 是通过以松至通、恢复脊柱内外平衡、恢复人体的动态平衡这三大机制来达到治疗目的。

4.2 中医认为“痛则不通, 不通则痛”, “以松至通, 通则不痛”。

第3腰椎横突 篇5

关键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新医正骨,针刺,按摩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临床多发病症,尤其好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因弯腰活动频繁或有腰部扭伤等外伤史而发病,主要为腰部疼痛,腰部活动功能障碍,有些可放射臀部甚至大腿外侧,极少数能串痛至小腿,很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劳动能力,严重时患者因腰疼活动困难而卧床休养,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本人及家人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不便[1]。因此,发现有效的治疗第三腰椎综合征的方法是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新医正骨结合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60例,并与按摩治疗该病60例患者对照观察,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3月~2015年3月河北省三河市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2~50岁,平均(32.5±2.6)岁;病程1 d~3.5年;左侧发病28例,右侧发病32例。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20~52岁,平均(36.5±2.3)岁;病程4 d~4.5年;左侧发病23例,右侧发病3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拟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如下:①有突发弯腰扭伤史以及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②多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③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久坐直起困难,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④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⑤X线示有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腰椎侧弯、旋转。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治疗组采用新医正骨疗法结合针刺疗法。新医正骨疗法:让患者正坐骑跨于正骨椅上,双脚伸入正骨椅鞋套中固定,术者坐转椅于患者背后,以腰三椎横突右侧疼痛为例,医者右手臂从患者右腋下穿过,手掌向下扶在患者左肩,左手拇指顶按在偏歪棘突右侧,嘱患者弯腰,术者向右下扭转患者,转到最大角度时加力下压,感到偏歪的棘突随“咔嗒”的弹响声回复;反方向时,医者左手臂从患者左腋下穿过,手掌向下扶在患者右肩,右手掌根部顶按在第三腰椎右侧横突处,嘱患者弯腰,术者向左下扭转患者,转到最大角度时加力下压,同时右手向左前方顶推,感到弹响声回复,手法结束。隔2 d 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3]。针刺疗法:双侧腰椎夹脊(即腰椎棘突下双侧旁开0.5寸)、患侧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胞肓、委中、阿是穴(横突处痛点)。操作针具使用华佗牌1.5寸、30号不锈钢毫针,和皮肤呈90°角直刺入穴位,针体进入深度控制在0.5~1.0寸,刺入后不做提插捻转,留针30 min。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3.2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按摩治疗。按摩疗法:施术者站于患者患侧,用揉、滚、按压等手法,于患者腰背及臀部施术5 min左右,手法力度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待肌肉放松后,用双手拇指按压第三腰椎横突部2~3 min,再于触及到的条索状硬结处,用理筋及弹拨手法3~5 min,最后指压环跳、委中、阿是穴等穴各1 min左右,手法结束。每日治疗1次,治疗1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定。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有效患者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情况,最后统计有效患者的复发率。

1.4 观察指标

参照国际公认的Mc Gill疼痛量表以视觉模拟评分(VAS)为观察指标。VAS为一条长10 cm的直线,两端分别表示无痛(0)和剧痛(10),患者在直线上标记一点,以表示疼痛程度。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5年1月1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执行)进行疗效评定。显效:腰痛消失,功能恢复。有效:腰痛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无效:腰痛无明显减轻,活动受限。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目前国际通用的软件SAS 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VAS:视觉模拟评分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第三腰椎在腰椎活动时起到枢纽的重要作用,横突上面附着多条腰部腿部活动的肌肉,包括腰大肌、腰方肌、横突棘肌、腹横肌及背阔肌等。第三腰椎发生解剖位置偏移、扭转的变化,就会打乱腰椎外部的力学平衡,肌肉附着点的张力增加,给进一步损伤打下病理基础。肌肉附着点发生损失后早期出现出血、肿胀、渗出等无菌性炎症表现,没有得到积极治疗后,演变为软组织粘连,甚至挛缩等病理变化。患者出现疼痛的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腰部的活动功能。如果压迫邻近的腰椎后支神经还会出现臀部及下肢的神经症状[4,5,6,7,8,9,10,11,12]。临床发现,第三腰椎横突患者往往能触摸到横突尖部高隆后移,尖端能触摸到条索或筋结,按压时酸痛,有时伴有同侧臀部及下肢的放射痛。腰椎X线片显示出腰椎都有不同程度的侧弯、旋转,腰椎关节紊乱,横突尖部后移等变化。这些病理变化,非常符合冯天有教授创立的腰椎内外失衡的“骨错缝、筋出槽”的理论。本研究采用新医正骨手法治疗,通过对偏歪的第三腰椎棘突进行拨正,使旋转、移位的第三腰椎得到整复,恢复腰椎内外力学失衡,使后移的腰椎横突恢复正常的位置[13,14,15],从根本上解决了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病理变化,往往经过一次手法治疗,患者的症状体征就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发病时间较短的患者即刻就会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应属中医学腰痛或腰腿痛范畴,主因外感风寒湿邪或扭、闪、挫伤,致使第三腰椎尖端部位气血痹阻不通,引发筋脉拘急,出现腰部疼痛并伴有腰部活动受限,甚至强迫体位。传统针刺疗法在该病的治疗上有着非常好的疗效[16,17,18,19]。本研究在治疗中采用针刺腰椎夹脊穴,疏通腰部经脉气血,舒缓筋脉拘急。整体改善腰部软组织的内环境,加速腰部的软组织的新陈代谢,为损失部位提供大量的营养物质,促进横突尖部的损伤得到修复。针刺肾俞、气海俞、关元俞、胞肓等穴位补益肝肾等脏腑气血,增强体质。本着“久病必虚”的原则,对病史较长的患者在活血化瘀的同时一定注意对患者正气的调养,正气盛则邪自安。阿是穴为损伤的重要部位或是造成腰部活动功能障碍的高应力点,针刺阿是穴(即横突处痛点)能起到消肿止痛、舒筋活络、软坚散结的功效[20,21]。

第3腰椎横突 篇6

现代医学关于其详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多采用封闭疗法,必要时行手术治疗。封闭疗法具有依从性,且不易长期应用。潘红玲主任医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究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多年,曾主持课题“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其在研究该疾病的疗法上又不断探索创新,笔者随师潘教授运用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现报道1例如下。

1案例

患者宋某,男,2016年2月17日初诊。主诉:腰部疼痛1月余,加重4天。病史:患者2年前因急性扭伤出现腰部疼痛,经外院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近1月来反复出现腰臀部疼痛,未予治疗。4天前因搬重物后腰部疼痛加重,左侧疼痛为甚,腰部俯仰及转侧活动受限,翻身困难。舌暗,苔薄白,脉弦。查体:患者腰部肌肉紧张,左侧第三腰椎横突处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尖端处可触及到一条索状物和硬结。辅检:腰椎X线片显示左侧第三腰椎横突肥大,左右不对称,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椎退行性变。

西医诊断:左侧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中医诊断:腰痹。辨证:气滞血瘀。治法: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取穴:阿是穴。操作:患者俯卧床上,术者用拇指找到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敏感点,标记并用75%的乙醇消毒后,视患者肥瘦程度,选用1.5寸或2寸28号不锈钢毫针,从阿是穴直刺一针,针尖直达腰三横突尖,产生明显酸胀得气感后,用右手拇指向前(或向后),食指向后(或向前),徐徐将针柄向单一方向捻转,直至针体不动,肌肉缠针尖,难以进退为止,待针下有沉滞感后稍微向上提拉2~3次,再按滞针反方向捻针体,使针体松动,同时退针至皮下,如此反复交替操作2~4次。再选4~8根28号1.5寸或2寸不锈钢毫针以阿是穴为中心进行围刺,针尖指向横突尖部,深达横突或横突尖部,分别行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腰部并予TDP照射。每日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行第2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腰部疼痛症状有所好转;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腰痛消失,局部筋结消散,治愈。2个月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祖国医学并没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名记载,但对其临床证候、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等却早有论述。中医认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属“腰痛”“痹证”等范畴,其病因病机多因劳损、外伤、肝肾亏虚、感受外邪等引起经络痹阻,气血凝滞,经筋挛缩,久而成痹发于局部而为本病。中医治疗时采用补肾壮腰、散寒祛湿、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等方法,结合经络辨证,治疗腰痛有较好的疗效。

2讨论

围刺法,又称围剿刺法,是一种在病变部位周围进行包围式针刺以达到提高疗效的刺法,临床上可用于局限性肿块、结节及经气闭阻所致疼痛。围刺法属于局部多针刺法中针刺数量较多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围刺,即以病变部位(或穴区)为中心,进行一层或多层包围性针刺;二是多针,每一穴区或部位的针刺数,均超过4根,多则数十针,意在增强刺激量。因此,与通常使用的单针刺或一针数刺的方法均有所不同。针对该疾病经络气血痹阻所致的疼痛,围刺法可较快地起到止痛、消肿、消除无菌性炎症的作用[2]。在患病部位数针同用,加强病变局部的针刺范围及针刺刺激量,使针刺感直达病所,因而可更有效地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起到舒筋活络、宣通气血、化瘀止痛等作用,从而加速损伤组织的修复,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3]。

滞针法,相当于古典针法中之“搓法”。《针灸问对》云:“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滞针法是指进针后行提插法,待穴位产生较强的酸、麻、胀感后,再朝一个方向捻转针柄,针体与其周围组织肌纤维缠住滞紧,成搓麻样,造成人为滞针。滞针是由于肌纤维、结缔组织缠绕针身对针刺穴位组织造成轻微的破坏,导致穴位轻微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形成了对穴位的持续刺激,直到炎症和水肿消失为止,其刺激量和针感较常规针法更为持久、强烈,因而可更快地使气至病所,通经导气。针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病变局部粘连为主的特点,滞针法治疗该病患者有利于活血散瘀、消肿止痛,可起到松解软组织作用,剥离粘连,松解痉挛,挛缩缓解,从而提高针刺效果[4]。

从该病的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可知,第三腰椎横突征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为主,病理局部往往有明显粘连。因此,治疗该病关键一是解决局部疼痛,二是解决第三腰椎横突末端粘连。如采用普通针刺手法难以去除其宿因而完全解除症状。根据祖国医学“以痛为腧”的理论,取阿是穴直接对准病灶进行围刺深刺滞针法,数针齐下,互相协同,可增强针感,激发经络之气,恢复机体经络气血之濡养功能,既增加局部供血,消除炎症,又能对痛点进行一次集中攻破。滞针手法既可协同止痛,又起到类似软组织剥离松解术作用,以松解局部粘连,挛缩缓解。附以TDP照射,可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血流加快,促进炎症水肿的吸收,同时能降低神经末梢的兴奋性,具有镇痛、松解肌肉痉挛的作用。诸法协同应用,从而有效改善局部的循环障碍,促进局部病理组织的消散与吸收,促进组织修复,从而恢复局部的力学平衡状态,可达到缓解疼痛、治愈疾病的目的。

摘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其详细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治疗上多采用封闭疗法,必要时行手术治疗。潘红玲主任医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究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疾病多年,运用围刺滞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显著。

关键词: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封闭疗法,潘红玲主任医师,围刺滞针法

参考文献

[1]许天兵,费兰波,潘红玲.苍龟探穴针法治疗第三腰椎横图综合征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8):28-30.

[2]王先滨,郭继承.围刺法配合推拿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5例[J].临床观察,2007,23(2):34.

[3]刘小平.颈部强化围刺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西部中医药,2012,25(3):81-84.

第3腰椎横突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患者均来自门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治疗组男30例, 女20例;年龄最小者23岁, 最大者62岁;病程最短者15d, 最长者10年;单侧发病36例, 双侧发病14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2例;年龄最小者25岁, 最大者60岁;病程最短者18d, 最长者12年;单侧发病20例, 双侧发病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均符合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征诊断疗效标准》[1]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 (1) 有突然弯腰扭伤、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 (2) 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3) 一侧或双侧慢性腰痛, 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 久坐直起困难, 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 (4) 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 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5) X线摄片示: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

1.3 治疗方法

(1) 治疗组:患者采取俯卧位, 腹下垫枕。医者在患者腰部疼痛一侧的第三腰椎横突尖部寻找压痛最明显处, 皮肤常规消毒后, 根据患者胖瘦程度选用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的0.40mm× (40~75mm) 华佗牌无菌针3针, 针尖指向最痛点, 分别沿同一点依次刺入, 最好针尖能触及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进针后采用三针同时捻转、提插手法行针, 会产生强烈的针感, 有的甚至向下肢放射至膝部。然后取火罐拔在进针处, 将三针吸入罐内, 如有患者针感强烈无法承受, 可以调整罐内压力, 直到可以耐受为止。每日1次, 每次20min, 10次为1个疗程。 (2) 对照组:选用阿是、夹脊、肾俞、环跳等穴, 循经选用委中穴。配合TDP局部照射治疗。每日1次, 每次20min, 10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腰痛消失, 功能恢复。好转:腰痛减轻, 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无效:腰痛无明显减轻, 活动受限。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 %, 对照组为 (80) %,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治疗组总用效率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 P<0.05

3 讨论

本病属于中医“腰痛”、“痹症”的范畴[2], 肾虚血瘀是其根本原因, 风寒为其诱因最终导致脉络瘀阻, 筋拘痹阻不通的病理变化。不通则痛, 从而出现痹痛的症状。《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 直入一, 傍入二, 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 三刺者, 治痹气小深者也……扬刺者, 正内一, 傍内四, 而浮之, 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傍针刺者, 直刺傍针各一, 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此三种刺法同为多针聚刺法。由此可见针聚刺法具有疏风散寒通痹, 活血散瘀, 消肿止痛的功效。将针同时吸入罐内的治疗更使散寒通痹功效得以加强, 从而迅速消除痹痛痊愈。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在西医学中属于纤维组织炎类疾病[3], 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第三腰椎由于位于腰椎的中间, 是前凸的顶点和腰部各个活动方向的中心支点, 在腰部活动中起到杠杆和应力点作用, 所以其横突在腰椎中最长, 相应的附着其上肌肉、韧带、腱膜等软组织承受的拉力亦大, 因此损失的机会也多。在外伤、劳损、或寒冷等各种病因的刺激下, 使腰三横突产生无菌性炎症、肿胀、充血、粘连等而出现症状。针聚刺法可缓解软组织痉挛, 扩张血管, 加速血流, 促进局部组织新陈代谢, 促进组织水肿的吸收、无菌炎症的消散, 从而消除导致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23.

[2]张敏尚, 王山, 刘玉泉.短刺为主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56例[J].上海针灸杂志, 2005, 24 (6) :41-42.

第3腰椎横突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8年6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7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中行腰椎X摄片56例, 其中第三腰椎横突明显肥大19例, 左右横突不对称10例, 横突末端有钙化影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8例, 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23例, 女15例, 年龄17~62岁, 平均35.4岁;病程1个月~13年, 平均5个月;有外伤史18例, 无明显外伤史20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9~64岁, 平均36岁;病程1.5个月~12年, 平均5.7个月;有外伤史17例, 无明显外伤史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目的, 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管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诊断标准: (1) 有突然弯腰扭伤, 长期慢性劳损或腰部受凉史; (2) 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 (3) 一侧慢性腰痛, 晨起或弯腰疼痛加重, 久坐直起困难, 有时可向下肢放射至膝部; (4) 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明显, 并可触及条索状硬结; (5) X线摄片可示有第三腰椎横突过长或左右不对称[3]。

1.3 排除标准

(1)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不明显患者; (2) 年龄在16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 (3) 有腰椎间盘突出引起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马尾神经受压及有其他手术指征者; (4) 有严重合并心脑血管或肝肾等疾病患者; (5) 合并严重感染和意识不清及精神障碍患者; (6)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7) 腰椎结核、肿瘤患者; (8) 酒精过敏, 氯诺昔康注射剂过敏者[4]。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严格、科学程序制定的治疗方法, 穴位注射每3天1次, 超声波治疗1次/d, 7 d为一疗程。取氯诺昔康注射针剂一支 (4 mg) , 用9号针 (穴位注射针) 注射。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 腰部用枕头垫高约8 cm, 在患侧腰部 (大约在第三腰椎横突处) 寻找“阿是穴” (即压痛点) 定位, 然后以常规消毒皮肤, 用穴位注射针与皮肤约成45°刺入, 缓慢进针, 直到横突末端 (有硬物抵触感) , 回抽无血, 再将药液缓慢注入穴位, 然后取出穴位注射针, 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孔片刻即可。10 min后在患侧腰部疼痛处将足够的导声膏涂抹在皮肤表层, 然后将超声波治疗仪的探头轻压皮肤, 并且均匀移动于受治部位。

1.4.2 对照组

釆用传统电针刺激30 min, 同时加TDP照射。1次/d, 7 d为一疗程。其具体操作如下, (1) 电针疗法。针具:采用直经0.3 mm、长度40~50 mm的一次性华佗牌毫针。穴位:取腰部两侧肾俞穴、气海俞、大肠俞, 患侧阿是穴、秩边穴、臀中穴、委中穴。操作:令患者俯卧, 腹下垫一簿枕, 使腰背部稍上弓, 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取毫针在上述穴位依次进针、行针, 待其得气后, 背俞穴、气海俞行补法, 阿是穴、委中穴行泻法, 然后在其穴位的针柄上接电针治仪 (6805-B型) 两极上, 频率100~300 Hz连续波, 以能引起腰肌明显收缩而患者耐受无疼痛为宜, 通电15 min后适当增加刺激强度, 以消除疼痛耐受为宜, 留针15 min。 (2) TDP疗法 (与电针治疗同时进行) 。仪器:采用特定电磁波测疗仪 (苟公牌TDP治疗仪) 。操作:先将TDP治疗仪接通电源, 预热5~10 min。将辐射头对准患侧病位, 距离皮肤30~50 cm直接照射, 以患者感觉舒适距离为宜, 持续照射30 min。

1.5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仅劳累后有轻度腰部酸胀不适;无效:症状体佂无明显改善[5]。总有效=治愈+好转。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1个疗程治疗后, 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8.097, P<0.05) ,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三腰椎横突部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腰椎横突顶端附有腰方肌、腰大肌、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 并附有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等软组织。其居全腰椎之中心, 既是腰椎生理前凸的顶点, 又是腰部活动的中心和椎体活动的中枢, 加之其横突较长, 所受压力大, 因此易发生损伤。当其出现外伤, 造成腰腹肌肉剧烈收缩, 或由于慢性长期劳损, 使该处承受的压力加大, 都会造成横突上的深部肌肉筋膜等软组织被撕裂, 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等无菌性炎症反应。若得不到有效治疗, 病情延误, 日积月累会引发肌纤维发生变性、增生肥厚及产生粘连瘢痕, 可压腰1~3神经后支而产生腰臀部酸痛等症状[6]。

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关键在于消除第三腰椎横突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及解除粘连卡压的神经。对阿是穴 (压痛点) 进行氯诺昔康注射, 具有镇痛、消除无菌性炎症, 防止粘连及瘢痕的作用;而超声波具有促进机体病变组织局部血液循环, 加强新陈代谢,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 增加酶的活性, 软化组织, 缓解痉挛, 防止粘连的作用, 同时还能影响生物活性物质含量, 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而达到消炎镇痛的作用。穴位注射配合超声波治疗, 更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发挥更佳疗效。

本组研究以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78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照组予以传统电针加TDP局部照射治疗, 治疗组患者给予穴位注射氯诺昔康针剂配合超声波治疗,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 经1个疗程治疗,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 说明穴位注射氯诺昔康针剂配合超声波治疗比电针与TDP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疗效更为显著。此外利用穴位注射, 药物直达病所, 具有用药量小、效果好、副作用小、方便实用等优点。综合上述, 穴位注射配合超声波能有效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廖辉雄, 梁庆华, 林红霞, 等.聚焦超声波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陕西中医, 2012, 33 (7) :853-854.

[2]居诗如.苍龟探穴针法治疗腰三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11 (17) :156-157.

[3]梁庆华, 廖辉雄, 李鹏飞, 等.聚焦超声波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1, 17 (5) :623-624, 628.

[4]廖辉雄, 梁庆华, 杨颖, 等.聚焦超声波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75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0, 1 (12) :158.

[5]刘成瑶, 杨智.针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68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3) :134-135.

上一篇:图像预测压缩编码算法下一篇:保护贸易政策分析